小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及提升途经

小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及提升途经

一、什么是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

1. 什么叫核心素养?教育部核心素养课题组负责人林崇德认为,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应该包含六个方面:核心素养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最关键、最必要的基础素养(不是全面素养);核心素养是知识、能力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核心素养可以通过接受教育来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具有发展连续性和阶段性;核心素养兼具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既反映“个体需求”,更反映“社会需要”,是“高级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个体系,其作用具有整合性。

2.所谓学科核心素养,是指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学科核心素养强调的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获取知识的能力。

小学各学科核心素养

二、各学科的核心素养有那些?

1. 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两个层面)-- 公民意识(素养);

调适力、辨别力、信念力、行动力。

包括道德素养----向善求真的情操、以礼待人的德行、道德判断与分析能力、

自省与修身的习惯;

公民素养----公民意识(国家意识、法制意识、公德意识、公益意识、

责任意识、生态意识等)

公民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参与能力、协调能力、批判思

维能力等);

人格素养----阳光心态、乐于合群、与人和谐相处、正确的自我意识和

独立意识;

人文素养----文化底蕴、逻辑推理能力、思辩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能

力、调查研究能力、实践探索和解决问题能力。

目标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一般认为,学科核心素养是以培养完满人格为目标,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更高的视野和境界上关注社会和人生,培养思考的兴趣和品质,培养公民责任感,进而形成良好的政治素养和心理品质。

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国家与社会认同感、民族与文化认同感、民主与法治认同感、道德与价值认同感、生命与科学认同感、交流与开放认同感等。

2. 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阅读能力、表达能力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的有机整合。

(1)从理解、运用、思维与审美四个维度,列出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清单。

语言理解能力--能读懂文本的主要内容,了解文本表达上的特点;知道积累优美的、有新鲜感的语言材料,具有初步的语感。(文化传承与理解)

语言运用能力--能根据具体语境(语言情境)和任务要求,在口头和书面语言表达中尝试着运用自己获得的言语活动经验,交流顺畅,文从字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能力--能在阅读、表达等言语活动中,主动思考;能运用想象与联想,形成对客观事物的初步认识,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初步认识,具有初步的评判意识。(思维发展与提升)

初步审美能力--感受到汉字之美,具有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感受到人性之美:真善美,具有初步的审美体验。(审美鉴赏与创造)

语言理解与运用,是处于语文核心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

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是以对语言的理解与运用为基础,是在培养、提升语言理解与运用能力的过程中实现的。

(2)把“语文素养”的内容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分为六个层次:

第一,必要的语文知识。在小学阶段,教学一定的汉字音形义的知识、基本的语法和修辞知识、常用的段落和篇章结构知识、基本阅读和写作方法知识等,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丰富的语言积累。掌握3500个左右常用字和汉语常用书面词汇,背诵一定量的语段和优秀的诗文,阅读一定量的课外书籍,这是形成语文素养的基础。

第三,熟练的语言技能。熟练的技能到了一定程度就成为一种能力。语文教学必须在大量的语言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查字典、朗读、默读、说话、听话、作文、写字等基本技能;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和常见的语言表达方式,掌握常用的思维方式,善于把自己独特的思维结果用规范的语言进行加工和表述,初步具备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能根据不同语言材料和不同交际场合适当地使用语言技能,最终形成良好的语感。

第四,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教学必须牢记叶圣陶先生的名言“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培养语文学习的兴趣,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如,勤查工具书的习惯,认真听讲的习惯,书写整洁的习惯。

第五,深厚的文化素养。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理的科学态度;欣赏汉字的形象美,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的文化智慧;尊重多元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营养。

第六,高雅的言谈举止。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儒雅的气质和文明的举止。与人交往态度要大方,谈吐要文雅,能根据不同场合选择合适的措辞。要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也要耐心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他人的观点。要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欣赏他人的优点和长处,学会文明地和他人沟通和交际。

3.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数学运算、数学思维,逻辑推理

(1)内涵

数学素养是指当前或未来生活中为满足个人成为一个会关心、会思考的公民的需要而具备的认识,并理解数学在自然、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能力,作出数学判断的能力,以及参与数学活动的能力。

小学数学十个核心素养,即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数学的核心素养有“真、善、美”三个维度--一是理解理性数学文明的文化价值,体会数学真理的严谨性、精确性;二是具备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三是能够欣赏数学智慧之美,喜欢数学,热爱数学。

数学核心素养一般与学习领域内容相关。如,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与“数与代数”领域直接相关,在学习数的认识、数的运算、运用字母表示数等内容时,与这些核心素养直接联系,数的认识的学习过程有利于形成学生的数感,数感受建立有助于学生数的理解和把握;

空间观念与“图形与几何”领域密切相关,学习图形的认识和图形的关系等内容应注重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学生探索一个正方体有多少个面、怎样求易拉罐的表面积等内容时都需要空间观念的支撑;

数据分析观念与“统计与概率”领域直接密切相关,数据的收集、整理、呈现和判断的整体过程是形成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的过程。

(2)价值:

第一,核心素养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数学素养是通过数学的学习建立起来的一些思想、方法、以及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处理和解决总是的能力。核心素养是基于认数、计算、测量、统计等具体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而形成的数学的思想与方法,以及对数学在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作用与价值的认识。课标中提出的10个核心素养,总体上反映了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基本要求,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

第二,核心素养体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总体目标。数学课程与教学要面向每一个学生,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既是基本的要求,也是必需的要求。良好的数学教育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和运用相关的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还应当包括使学生感悟一些数学的基本思想,积累一些数学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经验。

第三,核心素养反映了数学的本质和价值。数学内容中反映的数学知识所蕴涵的重要思想和方法,能提升具体的数学知识学习的质量,体现数学内容的本质特征和真正价值。

核心素养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当特别关注的问题,也可以说核心素养反映小学数学教学的魂,应有意识地在数学知识和技能教学时,体现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切实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

(3)特征

数学核心素养具有综合性、阶段性和持久性的特征。

综合性是指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数学思考和数学态度等的综合体现。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可以看作数学核心素养的外显表现。同时,数学核心素养也促进数学基础知识的深刻理解和数学基本能力的提升。数学思考与数学态度作为数学核心素养的内隐特质。

其次是阶段性。阶段性是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表现为不同层次水平、不同阶段。如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现分数乘法的过程。

最后是持久性。持久性是指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把握,还是伴随学生进一步学习,以及将来走向生活和工作的历程。

4. 小学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

(1)包括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和学习能力四个维度。

语言能力就是用语言做事的能力,涉及语言知识、语言意识和语感、语言技能、交

际策略等等;

思维品质是思考辨析能力,包括分析、推理、判断、理性表达、用英语进行多元思维等活动。

文化意识重点在于理解各国文化内涵,比较异同,汲取精华,尊重差异等方面。学习能力主要包括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交际策略和情感策略。

(2)英语课的核心素养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素养、知识素养以及道德素养三个方面着手培养,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习惯品行、心理素质以及爱好特长。

(3)英语教育不仅仅是语言交流,还有其更深层次的价值,如品格、心智、思维、文化等。英语课堂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获得英语知识与技能,还要让学生获得更为丰富的内心体验,以及良好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从而影响、改变学生未来的生活。

5. 小学音乐学科的核心素养--音乐认知与审美、音乐欣赏与表现。

(1)审美价值。音乐教育的重要价值应该是审美教育,课程改革确立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使其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人类变得文雅和充满爱心,这才是我们音乐教育的理想目标。应该尽一切可能给学生提供各种类型、风格多样的音乐体验,尽力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培养具有音乐审美鉴别能力的音乐听众。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我们必须调整音乐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坚持下列音乐审美教育的基本原则:教学中,应充分揭示音乐要素(节奏、旋律、音色、和声、力度、速度等)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音乐中最激动人心和极具表现力的部分;应以整体的方式来体验音乐,使学生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产生情绪的反映和情感的体验,因为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时间的艺术、听觉的艺术、情感的艺术;另外,学生的技能技巧的学习过程应始终贯穿着学生的情感参与,只有这样,音乐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审美价值,成为审美教育。

(2)创造性发展价值。创造能力的培养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国际竞争的要求。许多家长十分重视孩子的音乐启蒙教育,但功利性较强,使得音乐教育对人的智力开发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在此有必要重申音乐教育的创造价值。首先,音乐的产生过程就是全部的创作过程--作曲、表演和欣赏。无论学生的表演或欣赏都必然伴随着创造性的表现和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其次,音乐具有“不确定性”特点,即同一首作品,有多少听众就会有多少种不同的感受,这一特征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具有比其他学科较大的优势,使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挥;其三,音乐的情感特征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热情,在主动参与中展现它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每个人的表演都是个性化的体现,每个人的听赏都是独特的理解。

(3)表现与社会交往价值。人们需要尽可能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表现自己。许多观点可以通过语言表达,然而语言有其一定的局限,人类的许多经历和情感还可以通过其他的媒介得到更充分的表达,如舞蹈和音乐等,因此,音乐教育为学生提供了创造性表达个人情感的可能性,是为数不多的需要个人当众表现的学科,这种表现的价值对人格的发展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学生需要通过各种活动的成功经历发展自信,音乐教育中要求学生能够“当众、自信、有表情地歌唱”是这种价值的具体体现。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教学形式常常是以集体的方式进行的,他需要学生牢牢树立群体的和谐意

识,虽然在音乐中常常发展个人的技能,然而大量音乐活动在小组内产生,成就靠集体力量获得,这种相互配合的群体音乐活动,同时也是一种以音乐为纽带进行的人际交流,它有助于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有助于人的社会交往能力,这种社会交往价值的体现在人的发展中是至关重要的。

(4)文化传承价值。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学生通过学习中国民族音乐,将会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华夏民族音乐传播所产生的强大凝聚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学生通过学习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将会拓宽他们的审美视野,认识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尊重和热爱。

6. 小学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运动认知、健身实践、社会适应。

(1)体育素养也指体育文化水平,是指一个人平时养成的在体育方面的修养,是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与体育教育的影响所形成的,包括体质水平、体育知识、体育意识、体育行为、体育技能、体育个性、体育品德等要素的综合素质与修养。

体育知识--体育知识也是多方面的,有体育理论知识、体育专业知识、体育基础知识、体育健身知识、体育安全知识等。具体地说,就是了解人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及基本的生理常识,了解体育活动对人体生理、心理健康的作用,能有计划、科学地安排体育锻炼,并了解和掌握相关体育人文知识,具备体育赛事的欣赏能力和初步评价能力,对重大体育事件有所了解,懂得体育功能与价值。

体育意识--所谓体育意识,就是人脑特有的对体育和体育活动的态度控制系统。体育意识是相对稳定的,它主要由态度状态和体育素质构成。要想拥有较强的体育意识就要具有一定的体育科学知识、体育活动方法和技能;就要认识到体育和体育活动的功效和作用,特别是评价性认知;就要具有对体育和体育活动的正向积极的情感体验;就要具有体育需要和体育行为倾向。通过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确立适合自身锻炼的项目,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

体育行为--体育行为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地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为满足某种体育需要而进行的活动。它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即凡是与体育发生联系的行为活动,都可称之为体育行为。它既包括运动行为,也包括体育的组织、管理、宣传、科研、教学、消费、观赏等方面的行为活动。体育行为的产生和发展,既受行为者内在生理、心理条件所制约,又受到外界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表现出多方面的行为特征。有计划地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具有良好的个人锻炼习惯;培养终身学习、运动与健康的习惯,养成积极的体育行为方式。

体质水平--体质是人的质量。它是人的有机体在遗传变异和后天获得性的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机能和形态上相对稳定的特征。体质水平就是人体素质提高的标志。人体素质,包括健康素质和运动素质,健康素质是运动素质的基础。健康素质是具有健康的生理、心理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在此身体状态下不断提升自身的运动能力,使自己具备从事多种体育锻炼的能力。

体育技能--体育技能包括锻炼技能和对锻炼的自我评价技能。学生应在学会多种基

本运动技能的基础上,熟练掌握两种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科学地进行锻炼,提高自身锻炼的能力,并掌握常见运动损伤的处理方法。在广泛学习运动技能的基础上,能对一些常见的运动技能有所了解,并熟练掌握1~2项符合自己实际的实用型的终身体育运动项目。

体育品德--体育品德是指学生依据一定的体育道德规范,在教育教学活动和竞赛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为突出良好体育品德铸造,我们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自觉学习和遵守各项体育运动的规则以及服从裁判等。学生懂得的体育知识越多,那么其体育意识就越强烈,运动技能就有可能越高,对良好体育品德的意识追求就会越高。

体育个性--体育个性是指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一个人所以有别于他人的具有自己个人独特的体育行为、思想等精神面貌的总的体现。在培养学生体育个性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善于识别学生的不同体育个性;尊重、鼓励和支持学生的不同体育个性;讲究方式和方法;营造一个良好的体育氛围。

(2)体育素养的培养主要注重下面五个要素

一是健康意识的培养。

以健康锻炼为指导思想,贯穿于体育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之中,使学生在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健康锻炼、提高身体素质的意识。

二是体育文化的培养。

主要包括体育知识与体育技能两个方面。体育知识主要有人体的生理卫生常识、体育的人文知识以及体育锻炼的基本知识。体育技能则包括体育运动的技能、技巧以及体育评价的技能等。

三是身体素质的培养。

主要有运动素质和健康素质两个内容。健康素质不仅包括身体状态的健康,还有生理及心理状态的健康,它是运动素质的基础保证,在健康素质基础上进行运动锻炼,才能有效提升自己的运动能力、更好的适应体育锻炼。

四是体育意识的培养。

强烈的体育意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促使锻炼身体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有利于他们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体育意识受到文化水平、认识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心理素质等因素的影响。

五是体育品德的培养。

体育品德反映的是个人在体育活动中的心理特征与倾向,是关于体育的道德规范。体育品德的养成可以更好的规范和指导学生进行积极、有效、健康的体育运动。

7. 小学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美术认知与审美、美术欣赏与表现

综合考察美术特征、社会特征和教育之关系,专家们提炼出了图像识读、美术表现、

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五个核心素养。

图像识读指对美术作品、图形、影像及其他视觉符号的观看、识别和解读。

美术表现指运用传统与现代媒材、技术和美术语言创造视觉形象。

审美判断指对美术作品和现实中的审美对象进行感知、评价、判断与表达。

创意实践指在创新意识的主导下的思维和行为。

文化理解指从文化的角度观察和理解美术作品、美术现象和观念,认同中华优秀文化、尊重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8. 小学科学学科核心素养--实证意识、科学概念、探究能力、科学思维、科学态度。

(1)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探究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习惯、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科学态度及科学精神等科学基本素养。

科学教育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们用来研究自然界并根据研究所获事实证据作出解释的各种方式。“科学探究”也指的是学生构建知识、形成科学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的各种活动。

小学科学探究性学习”是小学科学的一种模式的研究。它是指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创设科学探究的情境,让学生通过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设计方案、探究活动等过程获取知识,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逐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探究性学习就是从学生的素质为着眼点,探索研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包括探究性自学和探究性实践两大方面的内容。

小学科学教育的核心目标就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教会学生用积极的态度理性地、实事求是地对待生活,解决生活实际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2)怎样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呢?

鼓励质疑问难、引导科学探究(注意--先定计划、深入探究、资料收集整理)、培养良好习惯(乐学氛围、认真倾听、总结结论)、体验成功喜悦。

(3)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四大重点

科学课程--旨在从生活经验出发,体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精神。如果单靠科学课程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完全不够的,我们应该放宽视野,懂得处处留心皆科学,事事都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

科学阅读--通过学生阅读,实现学生的语言积累、文学积淀、知识拓展,以及自身精神对文本内涵的感受与体悟。

科学技术活动--是指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的科技制作、创造发明、科技论文、实验报告等。

生活实践--科学素养理应包括人们对科学、技术的赞同与认可。在生活中,他能够自觉地运用科学思维进行思考;在实践中,他将生活本身当作一门关于科学的学问,将在科学课程、科技活动中学到的知识与思想带到生活中来。

9. 小学信息学科核心素养--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创新能力

(1)信息学科核心素养的本质是全球信息化需要人们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信息技术素养包括: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

信息素养是一种基本能力:信息素养是一种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2001年第4季度报告提出21世纪的能力素质,包括基本学习技能(指读、写、算)、信息素养、创新思维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精神、实践能力。信息素养是其中一个方面,它涉及信息的意识、信息的能力和信息的应用。

信息素养是一种综合能力:信息素养涉及各方面的知识,是一个特殊的、涵盖面很宽的能力,它包含人文的、技术的、经济的、法律的诸多因素,和许多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信息技术支持信息素养,通晓信息技术强调对技术的理解、认识和使用技能。而信息素养的重点是内容、传播、分析,包括信息检索以及评价,涉及更宽的方面。它是一种了解、搜集、评估和利用信息的知识结构,既需要通过熟练的信息技术,也需要通过完善的调查方法、通过鉴别和推理来完成。

信息素养是一种信息能力,信息技术是它的一种工具。

(2)什么是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内涵广泛,分不同层次。它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

信息意识--看一个人有没有信息素养、有多高的信息素养,首先要看他有没有信息意识,信息意识有多强。也就是,碰到一个实际问题,他能不能想到用信息技术去解决。信息意识是指对信息、信息问题的敏感程度,是对信息的捕捉、分析、判断和吸收的自觉程度。

信息能力--发现信息、捕获信息,想到用信息技术去解决问题,是信息意识的表现。信息能力是指运用信息知识、技术和工具解决信息问题的能力。它包括信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等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与管理、信息技术及其工具的选择和使用、信息处理过程的设计等能力。

信息道德--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带来了根本性变革,同时也引出许多新问题。如个人信息隐私权、软件知识产权、软件使用者权益、网络信息传播、网络黑客等。针对这些信息问题,出现了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信息关系的行为规范,这就形成了信息伦理。能不能在利用信息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遵守信息伦理,体现了一个人信息道德水平的高低。

简言之,信息意识决定一个人是否能够想到用信息和信息技术;信息能力决定能不能把想到的做到、做好;信息道德决定在做的过程中能不能遵守信息道德规范、合乎信息伦理。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的核心和基本内容,信息意识是信息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并渗透到信息能力的全过程。只有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才能激发信息能力的提高。信息能力的提升,也促进了人们对信息及信息技术作用和价值的认识,进一步增强了应用信息的意识。信息道德则是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正确应用的保证,它关系到信息社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2)如何培养信息素养

信息意识从何而来,信息能力如何培养,怎样提高学生的信息道德水平,是将信息素养的培养落实到课堂教学中的三个关键问题。

三、提升小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途径

1. 打造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精彩课堂”

在明确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上,改进教学,变更课堂,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具体化,形成可操作的路径和策略方法

2. 开展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精彩教研”

通过理论学习、文献查询、专家引领、组内研讨等校本研修,促使教师进一步在学科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实现“精彩教研”。

组内教研重点落在课堂研究与实践,把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路径、教学策略以及达成情况,进行数据的收集和经验的提炼。

通过这样的组内实践、课堂观察、数据分析等方法手段,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学生的健康发展。

3. 探索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精彩评价”

修改、形成统一的课堂教学评价表,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和落实,来观察和评估课堂,制定每一门学科的课堂教学评价表,实现“一课一表”的校本特色。

4. 构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精彩课程”

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课内外结合,学科间整合,活动中融合,家校共同组合来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5. 培训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精彩师资”

(一)内容--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习近平)有教育修养、有教育情怀、有教学思想、有教学风格;(专家)

本人----有机遇(事与人)、有研究(阅读与合作)、有实践(行

动--课题与专题研究、方法、策略)、有反思(思考、

提炼与总结);

(1)思想品德素养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使得社会上的人对教师的思想道德要求远远超过一般行业的从业人员。因此,“德”是师之本,德高方有严教。反之,教育者的德行若非优于受教育者,又岂能为师!

(2)职业道德素养

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为祖国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教育工作者的光荣职责和圣神使命,而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则是教师师德修养的核心。

(3)知识与综合素养

当今世界正步入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时代,要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教师自身必须要具备扎实的业务知识和较强的综合素养。

(4)个性修养和心理素质修养

教师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它还要求教师本人具备有良好的个性修养和心理素质修养。教师的个性心理品质不仅影响着学生思想人格的形成,也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的人格,教师对社会,对他人以及对学生的态度,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途径:

一是制度化的教师教育,包括职前专业教育和职后继续教育;

二是校本研究及培训;

三是专业自主发展。

(1)持久的读书学习

教师作为人类文明薪火相传的接力手,就是终身与书为伴的职业,所以应是

书籍的天然爱好者和自觉阅读者。而要做具有深度、广度和高度的教师,除了悟性、思考和实践体验外,就要靠前人,他人的智慧、涵养、熏陶和护持。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有更广阔的视野。所以,无论是什么学科、专业的老师,都需要人类精神的滋养、人性光芒的映照,都需要和人类古今中外睿智的精英对话、沟通,以获得灵气、锐气、志气、勇气和正气,获取灵感和理智之光。所以说,书籍是教师核心素养生命活力的天然养品,是专业发展的源头活水。

(3)自觉的不自觉的教育实践

核心素养是个体在知识经济、信息化时代面对复杂的、不确定性的现实生活

情境时,运用所学的知识、观念、思想、方法,解决真实的问题所表现出来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这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解题能力,也不是指能做某一件生活小事,而是个体在未来面对不确定的情境中所表现出来的真实问题解决能力与必备品格,它是通过系统的学习而习得的,是通过教育实践而发掘的,是关键的、共同的素养,具有连续性与阶段性。

6. 建设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精彩学校”。

目标标准:

(1)四有--有人性、有温度、有故事、有美感。

有人性--仁爱、尊重、包容、期待;(回归教育本真,遵循教育规律)

有温度--接纳、关注、交互、共情;(有温度的、关爱的、亲切的育人环境)

有故事--内涵、文化、精美、融渗;(用文化描绘育人场景、办学理念、精神长相)有美感--享受、愉悦、辛福、成就。(用审美眼光审视学校使命、人、结构和任务)(2)四本--回归本真、回到本位、遵循本质、形成本色。

校风----抱本、守实、和谐、创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