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科研方法2014

中医科研方法2014
中医科研方法2014

中医科研方法学复习

绪论

1、科学: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科学的特性:客观性、普遍性、可重复性、系统性、逻辑性

科学的本质—认识世界;回答—是什么、为什么;存在形式—知识形态

2、技术:技术是知识技能和操作技巧的统称。

技术的本质—改造世界;回答—做什么、怎么做;存在形式—物质工具、技术设备等3、科学与技术的区别与联系

4、现代科学的分类: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科学。

(1)基础科学——研究客观世界的基本规律。如天文学、地质学、力学等

(2)技术科学——研究生产技术和工艺过程中的共同规律,其对象大部分是技术产物,即人与自然。如应用数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信息科学等。

(3)工程科学——研究基础科学与技术科学转化为生产技术、工程技术和工艺流程的原则和方法。如农业工程学、冶金学、矿山工程学、水利工程学等。

5、现代技术的分类:实验技术、基本技术、产业技术三类

6、现代科学的主要发展趋势:(1)物质科学、系统科学和生命科学加速发展。

(2)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3)数字化。

7、现代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

(1)高新技术为现代技术体系的带头技术。(2)综合性技术群的形成和应用。

(3)以软科学为理论基础的社会技术的形成和应用。(4)技术创新综合化。

8、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1)加速发展和急剧变化;(2)高度综合化;(3)国际化;

(4)科技发展中心的多极化;

9、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现状

(1)863计划:中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包括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和海洋技术八大领域。

(2)973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科学问题、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研究基地。包括农业、能源、信息、资源环境、人口与健康、材料六大领域:。

10、现代科学的认识方法

(1)现代科学经验层次方法的特点:①观察;②实验;③调查;

(2)现代科学理论层次方法的特点:①理想化方法和公理化方法;

②新的逻辑方法——现代逻辑;③还原论和整体论方法的综合;

(3)现代科学的综合性方法:①系统科学方法;②黑箱辨识和功能模拟;

11、科学思维方式的变革(特点)

(1)古代科学思维——直观猜测性、朴素整体性、模糊综合性。

(2)近代科学思维方式——分析性、静态性和机械性。

(3)现代科学思维方式——系统综合性、动态开放性、自觉创造性。

11、中医药的现代化

(1)中医现代化:按照中医自身发展规律,满足时代的需求,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继承和发展优势和特色,使中医学从理论到实践都产生新的变革和升华,成为具有当代科技水平的医学理论体系的过程。

(2)中药现代化:将传统中医药的优势、特色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以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求的过程。

(3)医学领域出现的巨大转变:

a.疾病谱的变化:感染和营养失调→代谢和调控失常;

b.老龄化社会的形成;

c.医学模式的转变:生物医学模式→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

d.健康观念的转变;

(4)中医学现代化的指导思想(目标):超越传统、规范表述、建立标准、融会新知;(5)2006-2020年我国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12、中医药学的优势:

(1)系统的生命科学理论:中医学的生命观、健康观、整体观、“以人为本”;

(2)个体化的诊疗体系:辨证论治、因人因时因地制宜;

(3)整体综合调节的医疗手段和方法:中药复方的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调节;非药物疗法的防病治病、养生保健;

(4)丰富系统的养生保健理论和实践:天人合一、法于自然、形神共调的养生保健理念和

实践经验;

(5)浩瀚的古典医籍文献信息资源:8000余种古代医籍文献,蕴藏着丰富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

(6)融自然、人文科学于一体的学科特色:富含中华民族的古代科学深厚底蕴,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13、制约中医药优势发挥的关键问题:(1)技术手段落后,现代科技含量较低;

(2)缺乏现代社会可以接受的评价方法和技术标准;(3)学科的现代科学基础薄弱;(4)“以病为本”的办院观念和模式的束缚

14、中医药现代化的重点领域和任务

(1)基础研究:重大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学研究、现代中医信息技术的应用研究;

(2)临床研究:重大疾病的中医药防治、疑难病证的中医药防治、情志疾病的中医药防治、养生保健康复理论和方法的研究

第一章★科学研究的概念、分类、程序和方法

1、☆科学研究:运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利用已知,探索未知,创造新知的实践活动。·科学研究的基本特征:探索性和创新性

2、医学研究分为:调查研究(观察性研究)和实验性研究两大类。

·基本问题是:防止健康向疾病转化(预防医学);促进实现疾病向健康转化(临床医学);

恢复健康所应有的功能(康复医学);认识健康和疾病互相转化的规律(基础医学);

3、21世纪我国医学基础研究的重大课题:

(1)重大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的基础研究;(2)人类疾病相关基因的研究;

(3)基础医学中的重要理论研究;(4)人类重要病原体基因组工程和分子致病机理研究;

4、☆科学研究的分类: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三类

(1)基础研究:是为了获得新的知识和发现新的探索领域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其根本目的是探索自然界的基本规律,即分析事物的性质,结构和关系,以提供和检验设想、理论或定律。·分为纯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主要内容:(1)以认识自然现象,揭示客观规律为主要目的基础研究。(2)围绕重大或广泛应用目标探索新原理,开拓新领域的定向性研究.(3)对基本的科学数据系统进行考察、采集、鉴定,并加以综合、分析、探索基本规律的工作。

·基本特点:带动性、探索性、系统性、创造性和国际性。

(2)应用研究:是为了增加新的科学知识,并针对某一特定的实际应用目标而进行的一种创造性活动。·主要研究生产技术和工艺过程中的共同规律。目的是解决实际问题。。·基本特点:a.与基础研究相对而言,其研究对象为具体对象的特殊运动规律,其规律可应用于开发研究中去。b.与生产实践的关系较为密切,发展极其迅速。

(3)开发研究:是将具体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成果转化为生产技术、工程技术和工艺流程的原则和方法,以供形成产业之用的创造性活动。

·主要内容:运用基础性研究或应用研究所得到的知识,经过系统地试验,创造新技术、新工具、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方法,或对之进行重大的、实质性改进。

·基本特点:a.研究目标明确,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等;b.与生产领域关系最为密切,解决产业中的生产技术问题;c.具有保密性,其成果往往以申请专利的形式得到保护。

5、☆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立题、设计、实践、整理、分析、成果六个步骤构成。

(1)立题:1、提出问题;2、查阅文献;3、建立假说。

(2)设计:科研设计是在科学研究开始之前,根据专业知识和统计学知识而制定出的完成科研课题的科学的实施方案,是科研计划的核心。

·内容:a.专业设计:主要是确定受试对象、处理因素、观察指标、实验方法等。

b.统计设计:主要是确定样本含量、分组对照、误差控制、统计处理等。

(3)实践:科研实践是按照科研设计方案进行观察和实验,是运用科学的方法搜集感性材料的科学活动。有观察法、实验法和调查法三种搜集感性材料的方法。

(4)整理:是指对通过观察和实验等科学实践所搜集的大量资料和数据,进行科学的归纳和加工,使之系统化、条理化,为最后进行科学分析和科学抽象做好准备。

·整理包括:对资料进行分类、检查、分组、拟表、汇总和统计分析等工作。

(5)分析:是对所搜集的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和抽象、概括,以建立概念,再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从而得出一定的科学结论,或建立科学假说,甚而形成科学理论。·科学分析阶段包括:提出结论、完成论文和提取成果等总结性工作。(讨论、结论、论文)(6)成果:结题、鉴定、报奖、转化

6、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经验层次的方法、理论层次的方法)

(1)方法: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中所运用的各种途径、方式和手段的总称。包括主体、客体、中介三个结构要素。

(2)科学方法的一般特征:明析性、操作性、移植性。

(3)方法学:在整体上探讨认识世界一般方法的特征、运用规则和操作程序的学问。

方法论:在哲学层次上探讨方法的一般理论,称之为方法论。

(4)科学方法的分类:哲学方法、一般科学方法、特殊科学方法。

a. 哲学方法包括哲学方法及逻辑方法。

b. 一般科学方法包括科学观察与实验、科学抽象、科学概念与假说。

c. 特殊科学方法包括自然科学方法、社会科学方法、管理科学方法、技术科学方法。

7、☆科学假说

(1)概念:是根据已知科学规律和科学事实,对于一定范围内的事物、现象和本质、规律或原因的一种推测性说明的一种科学方法,又称科学工作假说、假说方法。

(2)特性:a.来源的科学性;b.解释的系统性;c.说明的推测性;d.结论的可验证性。(3)建立假说的基本原则:哲学原则、理论性原则、解释原则、

可检验性原则、可预见性原则、逻辑简单性原则。

(4)假说形成的一般方法;1、类比推理—取类比象;2、归纳推理

(5)假说建立的步骤:初始意念(灵感、直觉、思维火花)

├(事实论证、科学思维)

建立假说(类比、归纳、演绎推理)

├(立足中医、实践)

完善假说(应用假说、解释事实)

(6)科学假说的检验:a.理论检验(逻辑分析)b.实践检验(直接检验、间接检验)

c.假说——演绎法(检验结果的分析)(4种结果:符合、部分符合、不符,也不否定、相反)(7)科学假说的方式:假说——理论——新假说——新理论

8、科学理论: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反映世界本质的、系统的、理论化了的科学知识体系。·基本特征:客观真理性、全面系统性、严密逻辑性。

·基本原则:逻辑简单性、内在完备性、可检验性。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方法

--------------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

第三章中医学的逻辑方法

1、逻辑方法:人们根据事实材料按照逻辑规则进行判断、推理的一类思维方法,又称逻辑思维方法。分为广义(泛指一切逻辑思维的形式、规则和规律)与狭义(形式逻辑方法的专

称)。

2、逻辑方法与直觉思维方法的区别

3、逻辑方法的分类:a.从总体分:形式逻辑方法、辩证逻辑方法。数理逻辑方法(数理逻辑又称符号逻辑)b.按思维形式分:判断方法、推理方法c.按推理特点分:比较法、分析法、综合法、归纳法、演绎法、类比法等。

4、中医学的形式逻辑方法---比较、分类、分析、综合、归纳、演绎、

①比较:认识对象之间差异点和相同点的逻辑方法。(撰度奇恒、异中求同、同中求异)

②分类:是把具有共同特点的个体对象归为一类或把具有共同特征的子类集合成类的逻辑方法。(穷尽性原则、排他性原则、标准统一原则;小到大:归类;大到小:划分。)

③分析:把整体事物分解为各个部分,逐一加以考察研究,从而认识事物的构成或本质的一种逻辑方法。(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因果分析、结构分析、历史分析、系统分析、矛盾分析);(原则:分析要达到最基本成分;基本成分要相互独立;寻找各部分间的本质联系;同综合、实验及其他逻辑方法密切结合。)(应用:同中求异、因果分析)

④综合: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结合和统一起来加以研究,从而在整体上把握事物本质和规律的逻辑方法。(原则:客观性、整体性)

⑤归纳:归纳从个别、特殊知识概括或推导出一般性知识的推理。

·归纳类型:完全归纳法、简单枚举归纳法、科学归纳法(求同法、差异法、求同差异并用法、共变法、剩余法)、概率归纳法。

⑥演绎:按照一定的逻辑规则从若干命题(前提)直接引出一个命题(结论)的推理方法,即前提与结论之间有必然联系的推理方法。(三段论)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

5、中医学的辩证逻辑方法:分析与综合法、归纳与演绎法。

第四章中医学的一般科学方法

1、观察法:通过感觉器官或借助于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客观对象,从而获取科学事实的研究方法。·原则----目的性、客观性、全面性、典型性;

·特点:(1)在自然条件下,直接观察;(2)不施加任何因素;(3)不改变人体内外环境;

直接与间接统一,以直接为主;宏观与微观统一,以宏观为主;

定性与定量统一,以定性为主。·要求:客观性、系统性、全面性、精确性

·局限性:(1)感觉器官的生理局限性;(2)对观察客体的依赖性

2、实验法:通过科学仪器和设备有目的地干预、控制或模拟客观对象的条件下,获取科学事实的研究方法。·三要素:主体及其科学活动、实验手段、实验客体

·特点:能动性、干预性、高效性;·原则:确定误差范围、可比性、重复性

3、调查法:为了一定的目的所进行的考察。分类:全面调查、报告法、采访法、通讯法

4、科学抽象: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形成科学概念和范畴及揭示其规律性的研究方法。(原则:实践性原则、间隔性原则、普遍性原则)

5、科学概念:科学概念是在科学认识中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方式。

(特征:一般概念特征、可确定性、可检验性、可变性)

6、定义:定义揭示概念内涵的一种逻辑方法。通过给概念下定义,揭示了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本质属性,从而明确这一事物和其他事物的质的区别,即明确概念的内涵。

·规则:a.定义项中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括被定义项;b.定义项一般不用否定概念;c.义项必须清楚明确,不能用隐喻、含混的概念或语词;d.定义项的外延与被定义项的外延必须是全同的。

7、判断:判断事物情况的思维形式,判断由概念组成。

8、论证:引用已知为真的命题来确定某一命题的真实性或虚假性的思维过程。

9、科学发现:经过研究探索而看到或找到前人没有看到或没有找到的事物或规律谓之发现。

第五章中医科研的选题与申报

1、☆中医科研选题的原则:(1)需要性:选题方向(中医药防治重大疑难杂病、中医基础理论关键问题、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化行动)(2)创新性:研究内容,创新是科研的生命线。(3)科学性:科研选题和设计;(4)可行性:是否具备实施的条件;(5)效益性:科研投资与预期研究成果的综合效能。

2、程序:①提出问题:反复思考,谨慎分析。②文献查阅:了解动态,评估创新。

③假说形成:事实依据,思路新颖;理论基础,水平较高;逻辑思维,意义重大。

④确定方案:科学构思,确立题目,拟定方案。⑤专家论证:选题报告。

⑥确定课题:概括三要素,体现假说,限定成分。⑦课题申报:部门对口,学科正好。(选题程序:1提出问题;2文献检索;3建立工作假说;4确定选题名称)

第六章科研设计的基本知识——★三要素、五原则

一、☆科研设计的基本要素——研究对象、研究因素、实验效应

Ⅰ.研究对象(受试对象):是由研究目的所决定的具有某种特征的个体所组成的群体,是研究因素所作用的对象。

(一)研究对象严格按照研究目的规定研究对象的性质与范围

1.诊断标准:能够正确诊断一个疾病或证候的现行公认的标准。其来源有:

(1)国际统一标准:如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原发性高血压的诊断标准;美国风湿病学

会(ARA)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标准;

(2)国内统一标准:包括政府主管部门,全国性学术组织制订的诊断标准;

(3)地方性学术组织制订的诊断标准。

2.☆纳入标准:合格受试者所应具备的条件。(结合专业特点)

·被纳入研究的对象,除应符合诊断标准外,研究者还必须根据具体的研究目的及实施的可行性,对纳入研究的对象的其它条件同时作出规定。一般包括:(1)对于病情、病型、病期、病程的规定;(2)对年龄、性别、婚姻状况的规定;(3)对职业、居住地、个人嗜好状况等的规定。

3.排除标准:不应该被纳入研究的条件。

(1)不符合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者。

(2)虽符合诊断标准,但有下列情况之一者:①同时患有其它病、证或合并症者;②已接受有关治疗,可能影响对效应指标观测者;③伴有影响效应指标观测、判断的其它生理或病理状况,如月经周期;心、肝、肾损害,影响药物体内代谢者;④某些特征人群如被纳入研究则有悖于医疗道德者,如孕妇、婴幼儿、未成年人、高龄患者、过敏体质、病情危笃或疾病的晚期患者;⑤不合作者,如不愿意接受研究措施或因患有精神病未能合作者;⑥其它:如住地过远,未能随访者。

4.剔除标准:①不符合纳入标准而被纳入者。②虽符合纳入标准而纳入后未曾服药者。(二)实验研究

1.实验动物的选择原则:

(1)相似性:尽可能近似于人类疾病、证候。例如,SHR大鼠(自发性高血压大鼠)(2)可靠性:特异地、可靠地反映某种疾病,或机能、代谢、结构变化应具备该种疾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

(3)重复性:①限定实验动物的条件②实验动物的样本数

(4)适用性和可控性:例如,疏肝利胆法——大鼠无胆囊

(5)易行性和经济性:例如,灵长类动物的使用

2.注明实验动物对象:

(1)选择实验动物的标准:无菌动物、SPF级、清洁级、普通级

(2)实验动物的种属、品系、年龄、性别、体重、健康状况、饲养条件、实验环境(温度、湿度)、季节、昼夜节律等。

(3)实验动物的来源:实验动物合格证号

3.样本含量的估算法:动物实验:大动物5-10只;中等动物10-20只;小动物10-30只。·临床研究:常见病、多发病100-500例,其主要证候不少于100例;·恶性肿瘤100例;·急重病(如休克)30-50例;·特殊病例(如眼底动脉栓塞)60-100例;

·难治病(目前尚无有效办法者,如艾滋病)5-15例;·计划生育(如避孕药)1000例以上;·流行病调查1000例以上;·正常值探索1000例以上;

4.研究的真实性:研究对象(代表性和一定数量)

代表性:(1)质量=>疾病的诊断标准(中西医)=>证候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剔除标准;(2)数量=>病例的样本数(根据统计学计算,综合判断)=>常用估算法。

(三)中药研究

1.中药名称、拉丁名

2.中药基源、品种来源、种属区别

3.中药形态、外观鉴别、显微鉴别、理化鉴别、指纹图谱鉴别

4.中药购入来源、批号Ⅱ、研究因素(受试因素或处理因素)

·广义的研究因素是指自然存在的,或受试者本身所具有的,或自外界给予研究对象的各种因素。·狭义则是指研究者所要研究的、作用于研究对象身上可能产生效应的因素。(一)被试因素的数目和水平

单因素研究---每次研究,只观察一个类别的作用。

多因素研究---同时观察多个类别的作用,如方药疗效研究中,给予研究对象的不同的方药、不同的剂量、疗程、给药途径,用药间隔等均可能对研究对象产生不同的效应。同一类别的因素,有不同的水平,如不同剂量、作用时间与方式等。不同的因素,不同的水平,可能产

生不同的效应,如方药疗效研究中,给予研究对象的不同的方药、不同的剂量、疗程、给药途径,用药间隔等均可能对研究对象产生不同的效应。研究对象本身具有的特征,如病情的轻、中、重,因可能影响疾病的转归和预后,在这一意义上,也可视为“研究因素”。(二)研究因素的标准化与稳定性

·标准化---构成研究因素的诸组分均应有明确的规定。如方药的疗效评价,构成处方的药物及其种属、产地、炮制的工艺流程、质量控制指标、服药方法、剂量、疗程等,均应作明确、具体的规定。

·稳定性---构成研究因素的诸组分及有关条件在研究全过程的恒定性,同一组别的不同个体,其研究因素应该一致。可能影响实验效应的非研究性措施,必须处于均衡状态。(三)因素的交互作用(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和因素的强化

Ⅲ、实验效应(观察指标、结果)

1、实验效应是研究因素作用于研究对象所呈现的结局,或是研究对象对研究因素作用的反应结局。

2、指标的要求(原则)

(1)关联性临床试验的关联性指标是关于疗效和安全性的指标。注意不仅从常规的解剖学、病理损害、生化指标出发,更要重视关于功能调整、生存质量提高的效应。

(2)客观性——减少、克服研究者本身的观测性偏倚。

①指标本身具有的客观特性

1)定量指标或硬指标:该指标能通过适当的手段和方法被客观的度量和检测,并以一定的

量表述其观测值;

2)定性指标:指标本身,虽具有客观表现,但检测的结果,只能定性的描述;

3)自觉症状:受试者的主观感觉如眩晕、乏力、疼痛、短气等难以被客观的度量和检测,

即软指标。

②度量、观测的客观性即观测、度量的结果应是恰如其份的,能真实的表述健康或疾病的状态和程度。临床研究中,应努力做到:1)选择本身具有较强客观性的指标;2)应用科学的方法建立对定性指标、软指标观测的量化体系;3)减少、克服研究者本身的观测性偏倚。

(3)精确性——包括准确性与可靠性

1)准确性反映观测值与真实值接近的程度;

2)可靠性表示观测同一现象时,多次观测结果取得一致或接近一致的程度。

(4)灵敏性又称反应性。灵敏性高可以提高观测结果的阳性率,但要注意,过高的灵敏性

容易造成假阳性。

(5)特异性特异性高的指标反映病证及效应的专属性,且常不易受其它因素干扰。

·临床研究的结论,主要是从效应指标的数据分析,推导出来的。因此,一项研究的效应指标是如何选择和确定的,就成为评价该项研究结论真实性和价值的重要的部分。

3、根据应用目的将指标分为三类:

1、判别性指标判别性指标常用于区分个体或人群的健康或疾病状况,在临床研究中,常用于对疾病的诊断。

2、评价性指标评价性指标常用于评价研究对象接受研究因素前后的状况比较或组间比较,如临床试验的疗效评价。

3、预测性指标预测性指标则主要用于个体临床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估计,和疾病的发生或预后状况的事前估测。

4、根据统计分析将指标分为二类:1)定量资料(数值变量);2)定性资料(分类资料):

①计数资料(无序分类资料);②等级资料(有序分类资料)

二、☆科研设计的基本原则——对照、随机、盲法、重复、均衡

(一)对照的原则

1.概念:在调查研究或实验研究的过程中,确立可供相互比较的组别。(除了被试因素外,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其它条件尽量相同。)

2.目的:是为了抵消非处理因素的干扰和影响,从而确认处理因素的真实效应。

3.常用方法:

①同期随机对照(平行对照):实(试)验组和对照组研究同步,诊断标准一致;年龄、性别、病情、经济状况、文化程度等一致;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相同条件、相同观察期限。

②历史对照:将新的干预措施的结果与过去研究结果作比较。

③空白对照:对照组不加任何处理的“空白”条件下进行观察。

④安慰对照:空白对照的特殊类型。常用无明显药理作用的制剂,克服对照组病人由于心理因素所造成的偏倚。

⑤标准对照:以正常值或标准值作为对照。

⑥阳性药物对照:研究药物的疗效时,使用公认的常规有效疗法作为对照。

⑦组间对照(相互对照):各实(试)验组相互为对照。

⑧自身对照:受试对象自身在前、后两个阶段,分别用两种不同的干预措施,最后对比两种干预措施的疗效。

⑨配对对照:根据实验目的,把对实验结果(或效应指标)有影响的有关条件(如年龄、性别、病情、病程等)相近似的研究对象配成对子,再把每一对子中的研究对象随机地分配到各比较组中去。

(二)随机的原则

1.概念:是指在抽样研究中,抽取或分配样本时,不受研究者的主观意愿或客观上无意识的影响,使每个受试对象都有完全均等的机会被抽取或分配到对照组或实验组中去。

2.目的:使被抽取的观察对象能最好地代表其所来源的总体人群,并使各比较组间具有最大程度的可比性。

3.常用方法:

(1)简单/完全随机化(抛掷硬币、抽签、摸球、查随机数字表)

①依次编好1、2、3……20的顺序,此顺序为研究合格受试者的序号;

②通过随机数字表或操作计算器上的INVRAN键完成随机数字的排列;

③令末位数为单数的随机数字相应的序号的研究对象分配至A组, 双数和零者进入B组。

④平衡两组例数;⑤随机分配卡的编制:随机分配卡的内容包括:序号、组别、随机数字、治疗药物。⑥随机分配卡片用信封密封,信封上编上号码,信封编号应与内含之卡片序号相同。⑦将内含随机卡之信封按编号依次排好。⑧随机分配卡由专人保管。

(2)分层随机化

根据对疾病的转归、预后可能产生影响的有关因素或临床特征(如年龄、性别、病情、病程等),将进入研究的受试者分为若干层次,然后在层内再将受试者随机分配至不同组别。·应用注意:①样本含量较大(例如200以上),简单随机化常可保证组间的可比性,显然不需要进行分层随机分配;②样本太小,分层过多,则难以实施。③研究对象在100-200之间,有2至3个重要影响因素,每个因素又有2-3个水平时,应用分层随机较恰当。(3)区组随机化根据受试者进入研究的时间先后顺序,将其分成内含相等例数的若干区组,而后,区组内的受试者被随机分配至不同组别。

4.与随机化有关的问题:

(1)半随机化分配:根据受试者的生日(单、双数)、住院号(单、双数)安排组别。可用于大样本研究,如社区人群试验,半随机化分配受试者具有简便,同时能较好地达到组间均衡。

(2)非随机化分配:按病人就诊顺序的单、双数分配至甲、乙组。

(3)不等的随机化对照:临床试验中试验组与对照组的例数比例以1∶1为佳。

“同等可能性原则”:在1∶1的情况下,进行组间数据的统计学处理时,统计效能最高。

试验组与对照组例数之比为2∶1、或3∶1、或3∶2时,则为不等的随机化对照,其统计效能降低。

(三)盲法的原则

1.概念:指研究者或受试者均不知道试验对象分组情况和试验(或对照)措施的试验方法。(指临床研究过程中指标的观测、数据的收集和结论的判断时,应在不知道研究对象分组的前提下进行。)

2.目的:在于对提出的假说得到一个可靠的、无偏倚的论证。

3.盲法的常用种类(不设盲的试验称为开放试验)

(1)单盲法:对于研究对象的分组或者所施加的研究因素(如选用药物),只有研究者知道,而研究对象不知道。

(2)双盲法:对于研究者的分组或者所施加的研究因素(如选用药物),研究者(包括资料分析者)和研究对象双方都不知道。

4.双盲临床试验的操作步骤:(1)处理编码(盲底),随机化;(2)药品准备;(3)标签与药盒准备(4)应急信封的准备;(5)按处理密码对药品包装编号;(6)处理编码和药品分装的编盲记录;(7)包装后药盒的分发;(8)盲底的保存;(9)应急信件与紧急揭(破)盲;(10)盲态审核与揭盲规定。

(四)重复的原则

1.概念:指各处理组的实验单位都有一定的数量,即样本含量的大小,以及实验结果的可重现性。(要求研究样本对于相应的总体具有代表性;包含的研究样本应具有与相应总体的同质性足够的样本含量。)

2.目的:(1)保证从研究样本所获取的信息、研究结论能外推及具有同一性质的别的病人。(2)从研究样本所得到的结论只能推及于与样本具有相同范围、性质、特征的人群。

3.☆重复的原则

(1)同质性要求:严格按照研究目的规定研究对象的性质和范围

(2)足够的样本含量:估算法、公式法

(3)重复性大小的表示: P<0.05=>CI: 95%; P<0.01=> CI: 99%; P>0.05 (五)均衡的原则

1.概念:指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非处理因素的一致性,即非处理因素的条件趋于均匀一致。

2.目的:各组间齐同对比即均衡可比越好,研究结果的真实可信程度越高。

3.常用方法:分层随机分组

第七章中医调查研究、★临床研究、动物实验的科研设计

一、中医药研究中常见误差及其控制

1.☆偏倚及其控制

(1)定义:在研究过程中,由于某种(组)因素的影响,使研究的结果或结论系统地偏离真实情况(即某一研究结果与真值之间出现差值),其偏离的方向一致或基本一致,这种系统误差称为偏倚。

(2)偏倚的方向:正偏倚——测量值大于真实值;负偏倚——测量值小于真实值

(3)偏倚的分类:选择偏倚、信息偏倚(测量偏倚、观察偏)、混杂偏倚

(一)选择性偏倚由于研究者在选择观察对象时,由于选择条件的限制或设计失误、选择对象的方法不当等原因造成研究结果与真实情况之间有误差,这种误差称为选择偏倚。1)就诊机会偏倚(伯克森氏偏倚):主要是疾病引起症状的严重程度、患者的就医条件、人群对某一疾病的了解程度、对医疗单位的信任等因素,造成患者就医机会不同所造成。2)检出征候偏倚(检出偏倚、去伪偏倚):某一因素与某一疾病并无因果关系联系;

但这种因素能促进类似该病的症状和体征出现,使患者急于求医,医生注意这种临床表现和疾病的早期诊断,使该病的检出率大为提高;因某种因素促使该病检出率提高而造成的虚假因果关系,称为检出征候偏倚。

3)易感性偏倚:主要指两组人群对疾病易感性的差异所造成的偏倚。

4)非同期对照偏倚:非同期对照病例与观察组病例,两组的可比性差,因为疾病的诊断,病情的轻重和治疗情况等因素,因时间的不同而发生明显变化时,从而产生偏倚。

5)排除偏倚:研究组和对照组未按同一排除标准排除病例所引起的误差。

6)无应答偏倚、失访偏倚:研究对象因为不同原因,对研究内容未能回应。

(二)测量性偏倚(观察性偏倚、信息性偏倚):由于在临床诊断、结果观察、信息收集和整理过程中,因各种原因,存在频度和强度的差异而产生的偏倚

1)回忆偏倚(寻因性偏倚):指研究对象的记忆失真或不完整,使其准确性与真实情况之间存在着误差。

2)疑诊偏倚(期望偏倚):观察者事先已知研究对象的某些情况,因而会更加仔细地在诊断过程中去搜寻某种结果。

3)调查偏倚:在调查病例与对照时,由于两组的调查环境与条件不同,也可能是调查人员的质量不高从而造成了两组的差异。

4)临床资料遗漏偏倚:由于临床资料中有的经过检查结果正常或阴性,但未做记录;或是未经检查没做记录,导致临床资料遗漏和不完整;如与完整临床资料相比会产生误差。5)不接受测量偏倚:由于检查测量方法易造成损伤、疼痛等结果时,被检查者拒绝和逃避检查,造成两组背测量检查的数量不同从而产生偏倚。

6)不敏感测量偏倚:当一个检测试验的结果不足以检出临床有意义的变化和差别时,这样就产生了假阴性的误差,称为不敏感测量偏倚。

7)错误分类偏倚:如果在调查中使用的方法偏离了规范标准,则有可能产生错误分类偏倚。这类偏倚在对疾病的诊断判定时有可能发生。

8)顺序偏倚:由于不同季节得到不同的治疗效果所造成的系统误差。

(三)混杂性偏倚

1.定义:混杂—研究的危险因子与其他危险因子对患某病的因果联系程度被混淆在一起了。混杂作用—被研究因子对疾病的联系程度被扩大和缩小,这种歪曲真实性联系的作用称为混杂作用。混杂因子—引起混杂作用的其他危险因子。混杂偏倚—由混杂作用引起的偏倚。

2.混杂偏倚的方向:当混杂因子对研究因子与疾病之间的联系产生歪曲时,混杂偏倚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其方向可正可负,其作用强度也可大可小。

正混杂偏倚—由于混杂因子的作用,夸大了研究因子与疾病联系强度的混杂效应。

负混杂偏倚—由于混杂因子的作用,缩小了研究因子与疾病联系强度的混杂效应.

(4)偏倚的控制

1)选择性偏倚的控制:a严格制定诊断金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b对研究对象要随

机分配、随机分组;c设立合理的对照组,均衡一致;d尽量选用新发病例作为研究对象;e多中心的临床试验;f研究人员的培训;g改善依从性,提高应答率

2)测量性偏倚的控制:a.采用盲法来收集资料和处理数据;b.设计完善的调查表;c.信息

客观化:中医证候量化;d.科研用的测量仪器要精良,使用前必须校准;e.测量方法标准化: sop。3)混杂偏倚的控制:(1)在设计阶段控制混杂:a.入选条件限制;b.配对;c.随机分配。(2)在分析阶段控制混杂:a.分层分析;b.多因素分析法:

2、机遇及其控制(抽样误差、随机误差)

(1)概念:在随机抽样过程中,由于抽取样本的随机变异而引起的误差称为机遇。机遇亦可称为概率,概率是指某一事件出现的可能性,当某一事件是由概率支配时,即是机遇。(2)机遇的特点::a样本的观察值是分布在总体值(即真实值)的两侧,而不是偏向一侧。b采用统计方法只能是抽样误差尽量减小,但不能完全消除。c增大样本数量可以减小随机

误差,但随机误差是无法被彻底消除的。

(3)影响机遇发生的重要因素::a.样本含量;b.研究对象个体间的差异性—愈小愈好; c.最后结果的差异大小—愈大愈好;d.对犯α或 β错误可能性的容许接受范围。

(4)机遇的控制::A 合适的样本含量:样本太大,浪费人力和物力;样本太小,难以获得正确的研究结果。B 随机抽样和随机分组 。

二、临床科研设计

(一)设计方案的分类(前瞻性、回顾性、横断面、叙述性四大类)

1.一级设计方案:论证强度佳;前瞻性随机研究;设对照组;研究者可主动控制干预措施;包括随机对照试验、半随机对照试验、组群随机对照试验、交叉试验等

2、二级设计方案:前瞻性;设对照组;研究者不能主动控制干预措施;包括前后对照试验、

队列研究等

3、三级设计方案:多回顾性研究;多设对照组;研究者不能主动控制干预措施;包括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非同期随机对照试验等。

4、四级设计方案:科学论证强度弱;叙述(描述)性研究;包括临床系列病例分析、个案总结、专家评述等。

(二)★科研设计方案—RCT 、交叉、自身前后、队列

Ⅰ.随机对照试验(RCT)设计方案

1.一级设计方案:1)前瞻性设计2)采用随机分配的方法,将符合要求的研究对象分配到试验组和对照组,然后接受相应的试验措施,在一致的条件和环境里,同步地进行研究和观察试验效应,并用客观的效应指标,对试验结果进行测量和评价的试验设计。

2.RCT 设计模式: RCT 设计模式

R 随机分配试验效应时期合格受试对象Ne R 试验组对照组阳性结局(有效)阴性结局(无效)阳性结局(有效)阴性结局(无效)

分析模式RCT 试验结果随机对照试验结果分析四格表结果

+ -

合计试验组

a b a + b

对照组 c d c + d

合计

a + c

b + d N

3.RCT 应用范围:1)主要是临床治疗性或预防性研究;

2)在特定的条件下,也可用于病因学因果效应研究;

3)还可用于非临床试验的系统工程。

4.RCT 的优点、缺点

·优点:1)可排除研究对象分组时选择性偏倚的干扰;2)研究对象诊断确凿;

3)试验研究的同步性、条件的一致性;4)试验期间的一致性;

5)研究结果在研究结束时方可获得;6)增强研究结果的组间可比性

7)增强研究结果的统计分析效能

·缺点:1)研究费时、人力与财力支付较大;

2)单个RCT 研究的结果,仅限于合格的被研究对象;

3)安慰剂的不恰当应用,某种有害致病因子主动暴露于人体,有悖医德;

5.RCT 设计的质量评价:1)随机对照的可靠性和隐匿性处理;2)是否为盲法干预和观测;

3)诊断标准是否正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是否合适;4)样本量的估算是否合理;

5)改善患者依从性及其处理措施是否具体可行;6)统计学方法的选择和应用是否合理; Ⅱ.交叉试验设计方案

1.一级设计方案:1)前瞻性设计;2)对两组受试者使用两种不同的处理措施,然后将处理措施互相交换,最后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的设计方法。

2.交叉试验的设计模式 交叉试验的结果分析

本试验的每个受试者都要接受2种治疗措施,因而都有2种结果,其结果分析应采用配对卡方检验。配对卡方四格表对照措施合计有效无效有效 a b a+b 试验措施无效 c d c+d 合计a+c b+d N

3.交叉试验应用范围:适用于慢性疾病的治疗效果观察,临床上主要用于对症治疗药物效果研究,或预防药物的效果观察

4.交叉试验的优点、缺点:

·优点:1) 病人自身先后比较,可消除个体差异。

2)每个受试者都先后接受2种方案的处理,得到2种结果,可减少样本含量。

3)随机分组可避免人为的选择性偏倚。4)可用双盲法实施,且有同期对照。

·缺点:1)应用范围受限,只能用于慢性复发性疾病的对症治疗。2)需要一定的洗脱期,过短则难以避免治疗的重叠作用,过长则使病人长期得不到治疗,影响病情。

交叉试验的设计模式

有效

有效 甲组:试验

对照 措施 无效

措施 无效 Ne — R ? 有效

有效 乙组:对照 试验 措施

无效

措施 无效 治疗期 洗脱期 治疗期

3)用药周期长,病人失访、退出、依从性降低等概率增加。

4)各个病例很难在第二阶段治疗前与第一阶段治疗前的情况一样。

Ⅲ.前-后对照研究设计方案

1.二级设计方案:1)前瞻性研究;2)将两种不同措施或治疗方法,在前后两个阶段分别应用后,对其结果进行分比较,而不是同一措施的重复应用;3)自身前-后对照(前瞻性研究);不同病例前-后对照研究(历史性对照研究)

2.应用范围:适用于慢性疾病的治疗效果观察,临床上主要用于对症治疗药物效果研究,或预防药物的效果观察

3.自身前-后对照研究设计模式:

4.前-后对照研究优点,缺点:

·优点:(1)每个病人均有接受新药或新疗法的机会;(2)诊断标准、研究措施可以标准化,结果有一致的衡量标准;(3)可消除个体差异,减少样本含量;(4)可消除自愿者偏差,有较好的代表性;(5)可用双盲法实施,也可随机安排前后治疗措施,更有利于效果的比较。·缺点:(1)时间不同的二个阶段进行自身对照,如两阶段间隔时间太长,则影响二个阶段起始点的可比性;(2)应用范围受限,只能用于慢性复发性疾病的对症治疗。(3)洗脱期,过短则难以避免治疗的重叠作用,过长则使病人长期得不到治疗,影响病情。(4)前后二个阶段,若干病人有不同并发症时,会对结果产生负面影响。

Ⅳ.队列研究设计方案

1又称定群研究,群体研究中常用的方法:1)二级设计方案;2)前瞻性研究;3)研究者对暴露因素不能控制;4)分组自然形成;5)同期对照;6)因→果;7)被观察人群自然形成暴露组和非暴露组;8)研究者不能随机分组,不能主动控制;9)随访后,分别确定两个群体中发生目标疾病或某种不良反应的例数,比较其差别。

2. 应用范围:凡在群体中研究某种可能的致病因素或某项措施对固定人群的影响,均可用队列研究。常用于病因研究、治疗性研究、预防性研究或预后研究。

3.随访注意事项:1)在自然过程中要有足够的观察时间;2)全部被观察者都必须进行随访。

4.队列研究设计方案的类型:

1)前瞻性队列研究:从现在时点开始,随访相当时期,比较两组之间对目标疾病的发生率或病死率的差异,以明确该目标疾病与暴露因素之间的关系。

2)回顾性队列研究或历史性队列研究:是追溯在过去某个时间开始,依照群体中国是否暴露于某种致病因素,探讨其与现在的某种疾病之间的因果关系。

3)历史—前瞻性队列研究:从过去时点开始到现在,又从现在时点开始作同期随访到将来某个时期为止。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且具有观察时间较长的优点。

5.设计方案:1)同群体队列研究;2)不同群体队列研究;

第八章临床疗效研究

1、临床依从性:研究对象(患者)的用药、膳食、改良生活方式等行为,符合医嘱的程度。

2、低依从性的常见原因:①病人因各种原因未按处方取药(例如排队过长、经济困难等);病人因药物的不良反应而自动减量或停药;③病人因症状改善不显著而对治疗缺乏信心;④病人因痊愈或显著改善而自动停药;⑤病人因年老、事繁,忘记服药;⑥病人不愿作新药临床试验的受试者;⑦医嘱的措施可能较复杂,病人不容易执行。

3、改善低依从性的干预措施:a.给病人制订预约时间表;b.健康教育,使病人充分认识治疗的目的意义,使病人主动、认真地接受治疗安排;c.尽可能地安排短疗程、多复诊、多随访的治疗方案;d.关于慢性病的长疗程安排,要采取多种措施;e.改善医务人员与受试者的关系,家庭医生制度。

第十章中医科技写作

1、文献综述:是对文献资料的综合评述。在大量收集阅读原始文献的基础上经过分析思考,

综合归纳而写成的,常带有综述作者的评论性见解。文献综述并非简单地罗列

一批文献,而是将许多互有关联的文献分析对比加以评论。

2、论文格式:①文题;②作者署名;③摘要;④关键词;⑤正文(前言、材料与方法、结

果、讨论与分析);⑥参考文献。

3、科研写作的三项基本原则:准确、清晰、简洁

4、临床流行病学:是将流行病学、医学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并吸取运筹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有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与临床医学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门边缘学科。

5、循证医学:以证据为基础的医学。

心衰中药治疗

心衰的治疗: 1心气不足型:心悸气短、活动加重,乏力、头晕、盗汗等。 方药:葶苈生脉五苓散加减 2脾肾阳虚型:咳嗽、气喘、畏寒尿少、面色苍白。 方药:真武汤加减 真武汤 -茯苓9克芍药9克白术6克生姜(切)9克附子5克(炮) 真武汤 - 用法 上五味,以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每次温服100毫升,日三服。 3气虚血瘀型:口唇青紫、咳嗽气喘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方诀 :血府当归生地桃,红花甘桔赤芍熬,柴胡芎枳加牛膝,活血化瘀功效高。 组方当归三钱(9克),生地三钱(9克),桃仁四钱(12克),红花三钱(9克)、枳壳二钱(6克),赤芍二钱(6克)、柴胡一钱(3克),甘草二钱(6克),桔梗一钱半(克),川芎一钱 半(克),牛膝三钱(9克)。 方剂特点功效本方由桃红四物汤(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生地、赤芍)合四逆散(柴胡、枳壳、甘草、赤芍)加桔梗、牛膝而成。方中以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而养血,防纯化瘀之伤正;四逆散疏 理肝气,使气行则血行;加桔梗引药上行达于胸中(血府);牛膝引瘀血下行而通利血脉。诸药相合,构成理气活血之剂。本方以活血化瘀而不伤正、疏肝理气而不耗气为特点,达到运气活血、祛 瘀止痛的功效。 方剂主治本方为王清任用于治疗“胸中血府血瘀”诸症之名方。即由于肝郁气滞、气滞血瘀所致头痛、胸痛、憋闷、急躁、肝气病及用归脾治疗无效的心跳心忙、胸不任物或胸任重物、夜睡多梦、 失眠不安、发热、饮水即呛、干呕、呃逆、食从胸后下等症,均可用本方治疗。 4痰瘀阻肺型:心慌气短、憋闷,泡沫样痰 方药: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 【处方】葶苈15克(熬令黄色,捣丸)大枣12枚

【功能主治】泻肺去痰,利水平喘。治肺痈,胸中胀满,痰涎壅塞,喘咳不得卧,甚则一身 面目浮肿,鼻塞流涕,不闻香臭酸辛;亦抬支饮不得息者。 【用法用量】先以水600毫升,煮枣取400毫升,去枣,纳葶苈,煮取200毫升,顿服。 【备注】方中葶苈子入肺泻气,开结利水,使肺气通利,痰水俱下,则喘可平,肿可退;但 又恐其性猛力峻,故佐以大枣之甘温安中而缓和药力,使驱邪而不伤正。 患者性别:女 ●患者年龄:78 ●详细病情及咨询目的:患者现在自觉胸口发闷,患者自诉:晚上躺下就开始咳嗽.不能正常 入睡.在他院诊断为心脏衰竭. 请问,对于这样的病情应该怎样进行治疗,应给予什么进行治疗. 心衰是由于慢性变和长期心室负荷过重,以致心肌收缩力减损,因心血液排出困难,静脉系 统瘀血,而动脉系统搏出量减少,不能满足组织代谢需要的一种心脏。 本病临床又分左心衰,右心衰和合心衰三种。多数右心衰乃左心衰影响到右心所致。其主要 临床是心胸绞痛,紧缩不舒,或心胸憋闷如有物压,或胸闷气短、心悸、舌质偏黯、脉弦滑,常用的,如下。 1、辨证论治: ●心气不足,心阴(血)亏型 症状:心悸、气短,活动后加重,疲乏无力,头晕,心烦,,,,舌质偏红,脉细结代或细数。 治法:益气敛阴,活血利水 方药:葶苈生脉五苓散加减。 【方剂名称】:五苓散 【方剂出处】:《伤寒论》 【方剂歌诀】:五苓散治太阳府,泽泻白术与二苓,温阳化气添桂枝,利便解表治水停。 【方解】: 方中茯苓、猪苓、泽泻利水渗湿为主药;白术健脾运湿,与茯苓配合更增强健脾去湿之作用,为辅药;桂枝温阳以助膀胱气化,气化则水自行,为佐药。诸药合用,既可淡渗以利水湿,也可健 脾以运水湿,气化以行水湿,故对水湿内停所致的各种水湿证均可治之。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医内科学》(张伯礼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出版)。 (1)以胸闷气喘、心悸、水肿为主症。 (2)早期表现为劳累后气短心悸,或夜间突发喘咳惊悸、端坐后缓解。随着病情发展心悸频发,动则喘甚,或端坐呼吸,不能平卧,水肿以下肢为甚,甚则全身水肿。常伴乏力、腹胀等。 (3)多有心悸、胸痹、真心痛、心痹(风湿性心脏病)、心瘅(心热病)等病史、 2.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14年发布得《中国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指南》。 (1)主要条件:①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或端坐呼吸;②颈静脉怒张;③肺部罗音;④心脏扩大;⑤急性肺水肿;⑥第三心音奔马律;⑦静脉压增高>1.57kpa(1O);⑧循环时间〉25秒;⑨肝颈静脉返流征阳性。 6cmH 2 (2)次要条件:①踝部水肿;②夜间咳嗽活动后呼吸困难;③肝肿大;④胸腔积液;⑤肺活量降低到最大肺活量得1/3;⑥心动过速;⑦治疗后5天内体重减轻〉4、5kg、 同时存在2个主项或1个主项加2个次项,即可诊断为心力衰竭。 超声心动图指标: ①收缩功能:以收缩末及舒张末得容量差计算射血分数(EF值),虽不够精确,但方便实用。正常EF值>50%,运动时至少增加5%。②舒张功能:目前大多采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二尖瓣血流频谱间接测定心室舒张功能,心动周期中舒张早期心室充盈速度最大值为E峰,舒张晚期心室充盈最大值为A 峰,E/A为两者之比值。正常人E/A值不应小于1。2,中青年应更大。舒张功能不全时,E峰下降,A峰增高,E/A比值降低。 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分级标准: 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得分级方案,主要就是根据患者自觉得活动能力划分为心功能四级,心力衰竭三度: I级(心功能代偿期):患者患有心脏病,但活动量不受限制,平时一般活动不引起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Ⅱ级(I度心衰):心脏病患者得体力活动受到轻度得限制,休息时无自觉症状、但平时一般活动下可出现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位著名老中医治疗心衰的临床经验分享

12位著名老中医治疗心衰的临床经验分享! 12位著名老中医治疗心衰的临床经验分享!慢性心力衰竭属中医“心衰”范畴,中医药治疗心衰取得较好的效果。为 建立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最佳诊疗方案,我们通过查阅文献对名老中医治疗心衰的经验进行了总结,这些经验对于临床治疗急心衰有很好的学习和借鉴作用,对制订心衰的中医诊疗方案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赵锡武认为本病证属心肾阳衰,水气上逆,凌心犯肺。肺满、喘促、心悸诸症较为常见。其心悸之治非补益气血、养心复脉之所能,当取强心扶阳、宣痹利水之真武汤为主,辅佐“开鬼门”、“洁净府”、“去菀陈”、“治水三法”,方能奏效。李介鸣认为心衰若以心悸气短为主症,多以气阴两虚为主,当以益气养阴,方以生脉散为主方。以呼吸困难为主症,多以温补肺肾为主,方以右归饮加减。心衰若以水肿为主症,治疗宜用抑阴扶阳、温阳化气利水法,方以苓桂术甘汤加味。其对临床常见症状的处理也具有经验。(1)尿量减少:利尿为治疗心衰之关键。最常用的利尿中 药有:获苓、猪苓、车前子、冬瓜仁、冬瓜皮、泽泻等。对水肿较重的患者,尤其是腹水者多用牵牛子末;腹水肝大者可加三棱、莪术。胸水与心包积液者可在辨证基础上加己椒苈黄汤治疗。(2)心律失常:心衰患者往往心率偏快,多伴有房性早搏、心房纤颤或室性早搏等等,可加琥珀末、紫石

英、珍珠母以加强镇心安神作用。心率偏慢或有传导阻滞或窦房结功能低下,可加独参汤或保元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用补肾阳药,如仙茅根、淫羊藿、鹿角胶、补骨脂等以温肾阳促心阳。对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治疗强调用温药。(3)感冒与感染:本着先表后里的原则,先纠正感冒再治心衰。(4)咳血问题:心衰患者因肺动脉高压或肺瘀血易出现咳血或痰中带血丝的症状,在辨证基础上加入代赭石、旋复花、紫苏子霜等降气止血药,同时还可加大小蓟、侧柏叶、血余炭、藕节炭等。(5)胃肠症状:心衰患者多有胃肠道瘀血,又多长期服用强心、利尿以及抗心律失常类药物,易出现胃肠功紊乱,如恶心纳呆、胃脘胀满等症状,又常可加重心衰,可加砂仁、陈皮、佩兰等健脾行气的药物,调和胃肠功能,以助后天之本。(6)口干渴:心衰患者长期服用利尿剂而损伤阴液,常表现为口干渴,可用生地黄、石斛、元参、沙参等养阴生津的药物。顾景琰认为心衰乃五脏同病。治疗原则当以扶正补虚为本,祛除实邪为辅。补虚主在培补心肺肾脾,调和气血阴阳;祛邪主在和血通络,温化水湿。治疗常以参附汤与生脉散为基本方药。颜德馨认为心衰是本虚标实之证,病机关键点是心气阳虚,心血瘀阻,提出“有一分阳气,便有一分生机”、“瘀血乃一身之大敌”的观点。在临床上将心衰分为心气阳虚、心血瘀阻即可基本把握心衰的辨治规律。心气阳虚为主者,以温运阳气为重要法则。心血瘀阻为主者,行

中药药效学研究的意义特点和基本思路

第一章中药药效学研究的意义、特点和基本思路 第一节中药药效学意义 中药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 of Chinese material medical)是研究中药对机体的作用、作用机理以及产生作用的物质基础(化学成分),阐明中药防治疾病原理的科学 一. 药效学研究对促进中医药发展有重要意义 1. 中药功效是几千年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 2. 我国传统医药学和当代高新科学技术相结合,大大提高医药学水平 3. 沟通中西医间的学术思想 4. 阐明中医药理论 5.可以提高临床疗效 二. 中药药效学研究对促进中药现代化有重要意义 中医药的发展不但要促进中医药的自身发展,我们还应当站在科学的前沿,以现代医药学的发展为发展方向,以中医药的发展去促进现代医药学的发展,如:SARS病人的中西药合用。 中药药效学研究对促进中药现代化有重要意义: 三.中药药效学是中药新药的重要研究内容 研究开发尚未用于临床的新药,必须进行药效学试验,其理由是: (一)现代科学最基本的方法是实验方法 实验方法是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将自然现象的某一过程表现出来,便于人们反复观察,揭示事物的规律。药效学试验研究,可严格控制试验条件,排除各种干扰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获得详细准确的结果,发现某些内在的规律。 (二)动物试验可获得大量在人体无法获得的信息 动物试验可反复进行在人体无法进行的伤害性试验,获取各种器官组织标本,进行多指标的动态观测,进行分析性及综合性研究,深入了解新药的各种作用,对机体有益或有害的影响,获得大量在人体无法获得的信息。 (三)为新药的临床研究奠定基础 在不了解新药的安全性、有效性的情况下,进行人体试用、临床研究,有可能对试用者造成危害,甚至发生意外。因此在新药试用于人体之前,对其有效性及安全性有必要的了解,为临床研究提供可靠的试验依据,确保试验者不致延误病情,产生不良后果。 药效学试验研究及临床研究,是新药有效性评价不可分割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继续与最后判定,两者相辅相成,综合判断,才能对新药的有效性作出科学、准确、全面的评价。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考《实用中西医结合内科学》(陈可冀主编,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2.西医诊断和分级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2007年颁布的“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和治疗之南”、2009年中华医学会编著《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内科分册》、Framingham心衰诊断标准和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标准制定。 (1)心力衰竭诊断标准 Framingham心衰诊断标准 主要标准次要标准 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或端坐呼吸颈静脉怒张 肺部罗音 心脏扩大 急性肺水肿踝部水肿 夜间咳嗽 活动后呼吸困难肝肿大 胸腔积液 第三心音奔马律 静脉压增高>1.57kpa(16cmH 2 O) 循环时间>25秒 肝颈静脉反流征阳性肺活量降低到最大肺活量的1/3 心动过速 治疗后5天体重减轻>4.5kg 同时存在2个主项或1个主项加2个次项,即可诊断为心力衰竭(除外明确肺源性或其他原因所致的右心衰、及急性心衰、或急性心梗后心衰)。 超声心动图指标: ①收缩功能:以收缩末及舒张末的容量差计算射血分数(EF值),虽不够精确,但方便使用。正常EF值>50%,运动时至少增加5%。 ②舒张功能:目前大多采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二尖瓣血流频谱间接测定心室舒张功能,心动周期中舒张早期心室充盈速度最大值为E峰,舒张晚期心室充盈最大值为A峰,E/A为两者之比值。正常人E/A值不小于1.2,中青年应更大。舒张功能不全时,E峰下降,A峰增高,E/A比值降低。

(2)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分级标准 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的分级方案,主要是根据患者自觉的活动能力划分为心功能四级,心力衰竭三度: Ⅰ级(心功能代偿期):患者患有心脏病,但活动量不受限制,平时一般活动不引起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Ⅱ级(Ⅰ度心衰):心脏病患者的体力活动受到轻度的限制,休息时无自觉症状、但平时一般活动下可出现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Ⅲ级(Ⅱ度心衰):心脏病患者的体力活动明显受限,小于平时一般活动即引起上述的症状。 Ⅳ级(Ⅲ度心衰):心脏病患者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休息状态下也出现心衰的症状,体力活动后加重。 (二)证候诊断 慢性稳定期: 1.心肺气虚、血瘀饮停证:胸闷气短,心悸,活动后诱发或加重,神疲乏力,咳嗽,咳白痰,面色苍白,或有紫绀。舌质淡或边有齿痕,或紫暗、有瘀点、瘀斑,脉沉细、虚数或涩、结代。 2.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胸闷气短,心悸,动则加重,乏力自汗,两颧泛红,口燥咽干,五心烦热,失眠多梦,或有紫绀。舌红少苔,或紫暗、有瘀点、瘀斑,脉沉细、虚数或涩、结代。 3.阳气亏虚、血瘀水停证:胸闷气短、心悸、咳嗽、咯稀白痰,肢冷、畏寒,尿少、浮肿,自汗,汗出湿冷,舌质暗淡或绛紫,苔白腻,脉沉细或涩、结代。 4.肾精亏损、阴阳两虚证:心悸,动辄气短,时尿少浮肿,或夜卧高。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四肢不温,步履无力,或口干咽燥。舌淡红质胖,苔少,或舌红胖,苔薄白乏津,脉沉细无力或数,或结、代。 急性加重期: 1.阳虚水泛证:喘粗气急,痰涎上涌,咳嗽,吐粉红色泡沫样痰,口唇青紫,汗出肢冷,烦躁不安,舌质暗红,苔白腻,脉细促。 2.阳虚喘脱证:面色晦暗,喘悸不休,烦躁不安,或额汗如油,四肢厥冷,尿少肢肿,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微细欲绝或疾数无力。

科研思路与方法

科研思路与方法 我们中西医临床专业,走在西医与中医的夹缝中,究竟要攀上哪座大山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而他们又有什么质和量的区别呢?以下就摘取的文献资料对比讨论一二。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黄帝曰: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短,小筋弛长,短为拘,弛长为痿。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汨汨乎不可止。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见湿,乃生痤。高粱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劳汗当风,寒薄为,郁乃痤。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陷脉为瘘。留连肉腠,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

闭,发为风疟。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故病久则传化,上下不并,良医弗为。故阳畜积病死,而阳气当隔,隔者当写,不亟正治,粗乃败之。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藏气争,九窍不通。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因而大饮,则气逆。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疟。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四时之气,更伤五藏。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中医提出“天人相应”的观点,明确指出人身阳气的重要性,

中医药科研思路与方法(讲义)

中医药科研思路与方法 (讲义) 第一篇概论 一、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的几个转变 由学习型向创新型的转变 1由学习知识(输入)型转为创造知识(输出)型 2由知识积累型转为能力掌握与提高型 能力包括:思路新颖独特,方法正确可行;逻辑(科学)思维能力,实验动手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人事组织协调能力,应变能力和忍耐力等。 3知识增长方式的转变:知识增长由算术均数增长型转变为几何均数增长型。 4由封闭型人才向开拓型人才的转变 开拓型人才的特点: --竞争性; --外向性(善于表达,善于交流); --经济性(市场化); --资源配置合理性; --创造性。 5由注重智商向注重智商和情商的全面发展 由“高智商型”转变为“高智商+高情商型” 二、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是一种探索未知,创造新知识和新技术的活动。 三、科学研究的方法与过程 选题→形成假说→定题→文献检索→科研设计→实验→数据收集→数据整理统计→分析、总结→科研论文、报告、答辨、发表、专利、推广→奖励→下一个选题。

四、医学科学研究 1.特点: --对象特殊 --方法困难 --内容复杂 2.类型 2.1根据研究性质分 一般可分为基础性研究、应用性研究和开发性研究。 2.1.1基础性研究 2.1.1.1定义:在医学科学领域中是指阐明人体内在运动的基本规律以及健康与疾病相互转化的规律等。 2.1.1.2特点:所研究的课题着重于知识的深度;特异性及针对性不明显;所需研究时间较长;研究成果短期内效益不显著;但对学科的根本性进步影响深远。 2.1.1.3细胞结构的研究,核酸性质的研究;血液动力学的研究,中医藏象研究;证的研究;诊法、治法研究等。 2.1.2应用性研究 2.1.2.1定义:在医学科学领域指解决防病治病中有待解决的各种实际问题或具体问题的研究。 2.1.2.2特点:研究的课题着重于应用的广度;特异性和针对性较强;课题研究周期较短;效益显著或立竿见影地解决问题;需要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做为指导,形成新方法和产品,如新药,新仪器等。 2.1.2.3如:某种疾病诊断的研究;一种新疗法的研究;某病发病率的调查;中药栽培、炮制等,新药的研制及研究。 2.1.3开发性研究 2.1. 3.1定义:对应用研究成果的进一步扩大或转化,它是运用基础研究和应

10 心血管科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医内科学》(张伯礼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出版)。 (1)以胸闷气喘、心悸、水肿为主症。 (2)早期表现为劳累后气短心悸,或夜间突发喘咳惊悸、端坐后缓解。随着病情发展心悸频发,动则喘甚,或端坐呼吸,不能平卧,水肿以下肢为甚,甚则全身水肿。常伴乏力、腹胀等。 (3)多有心悸、胸痹、真心痛、心痹、心瘅等病史。 2.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14年发布的《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 (1)主要条件:①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或端坐呼吸;②颈静脉怒张;③肺部罗音;④心脏扩大;⑤急性肺水肿;⑥第三心音奔马律;⑦静脉压增高>1.57kpa(16cmH2O);⑧循环时间>25秒;⑨肝颈静脉返流征阳性。 (2)次要条件:①踝部水肿;②夜间咳嗽活动后呼吸困难;③肝肿大;④胸腔积液;⑤肺活量降低到最大肺活量的1/3;⑥心动过速;⑦治疗后5天内体重减轻>4.5kg。 同时存在2个主项或1个主项加2个次项,即可诊断为心力衰竭。 超声心动图指标:①收缩功能:以收缩末及舒张末的容量差计算射血分数(EF值),虽不够精确,但方便实用。正常EF值>50%,运动时至少增加5%。②舒张功能:目前大多采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二尖瓣血流频谱间接测定心室舒张功能,心动周期中舒张早期心室充盈速度最大值为E峰,舒张晚期心室充盈最大值为A峰,E/A为两者之比值。正常人E/A值不应小于1.2,中青年应更大。舒张功能不全时,E峰下降,A峰增高,E/A比值降低。 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分级标准: 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的分级方案,主要是根据患者自觉的活动能力划分为心功能四级,心力衰竭三度: I级(心功能代偿期):患者患有心脏病,但活动量不受限制,平时一般活动不引起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Ⅱ级(I度心衰):心脏病患者的体力活动受到轻度的限制,休息时无自觉

科研思路与方法总复习总结提纲(新修订)

《科研思路与方法》复习提纲 注:含5%的自学内容。 ▲什么是科研。 答:科研又称科学研究,是指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探索自然界未知领域中物质运动现象及其规律,创造新理论、新技术的认识活动。探索与创新是科研活动的目的基本特征。 ▲科研的类型包括: 答:基础研究、开发研究、应用研究 ▲中医药科研的类型包括哪些? 答:动物实验、临床试验、预防医学研究、新药研究、调查研究、文献研究、名医学术思想研究。 ▲中医药科研的复杂性体现在哪些地方? 对象主要是人,人是复杂的生物体,既有生物性又有社会性,除一般的生理活动外,还有着十分复杂的精神、心理活动。中医科研中除了立足于人的生物学因素外,还要重视心理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等对人体产生的影响,从而使中医药的科研具有显著的复杂性和困难性。 ▲什么是临床试验? 答:临床试验是指以人体(病人或健康人)作为研究对象的医学科研活动,以揭示研究因素(新药、新疗法等)对人体的作用、不良反应,或探索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规律等。 ▲什么是临床研究? 答:临床研究是以病人为研究对象,研究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发病机制、诊断、治疗、预防及其预后的规律,促进疾病向健康转化的科学。 ▲什么是新药? 答:新药是指化学结构、药品组分和药理作用不同于现有药品的药物。 ▲中医药科研为什么要重视证候研究。 答:中医学"证候"的理论,贯穿于对疾病诊断、治疗、康复、疗效评价的全过程。"证候"是从整体观出发,对疾病特征性的描述以及规律性的概括。"辨证论治"

集中体现了中医学对人体病理规律和临床诊疗思想的认识,是有别于西医学诊疗体系的特色和优势。抓住"证候"这一关键环节开展科学研究,才能够充分保持和发扬中医学的优势,推动中医学理论的发展。 ▲医学科研的基本程序包括哪些? 答:选题、课题设计、课题实施、资料分析、提出研究结论、撰写研究报告等。▲医学科研选题的原则有哪些? 答:教材P25-P27。 ▲医学科研选题的步骤有哪些? 答:选题步骤是选题的思维过程,包括提出问题、查阅文献、建立假说、确定选题4个步骤。 ▲什么是科学假说? 答:科学假说是根据已知的科学知识和科学事实,对未知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所作的推测性的解释和说明,是自然科学理论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 ▲科学假说有哪些特征? 答:科学假说不是主观臆断,它的前提是客观事实或科学理论,并以此为基础,对新的未知事物的推断,因此科学假说具有科学性和推测性、可验证性、动态性四个特征,其中以科学性、推测性最为重要。 ▲怎样应用类推法来建立中医科研中的假说。 答:中医学理论中取类比象的方法,就是类推的思维方法。如中医学的五行学说,就是根据自然界金木水火土五者之间相互生成、相互制约的关系,来类推人体的五脏六腑之间具有类似的相互生成、相互制约的关系。譬如自然界里木可以疏松土地,存在着"木克土"的相互关系,就把肝脏帮助脾胃消化饮食的作用也称为"木克土并把肝比喻为木,脾胃则比喻为土。又如治疗热性病初起,病变在上焦肺卫阶段时的治则,因肺在人体上部,所以提出"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而对病变在下焦肝肾阶段的治则,则提出"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中医学理论中许多观点、认识的形成,是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所观察到的现象,运用类推的思维方法加以表述的,是中医科研课题假说的重要来源。 ▲建立科学假说的方法有哪些? 答:类推法、演绎法、对比法、归纳法。

中医科研思路与方法

《中医科研思路与方法》 班级:2011级骨伤二班 姓名:柯爽 学号:2011112230 问题一:你认为本课程哪个部分比较重要? 我认为本第四章—《医学科研过程》比较重要。医学研究过程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十个步骤。五个阶段包括科研选题、科研设计、组织实施、资料处理和分析总结。十个步骤包括初始意念、文献查阅、假说形成、陈述问题、研究方案设计、实验观察、数据资料积累、数据资料处理、统计分析和提出结论。科研选题是对选题者科学敏锐性、经验与技巧的考验,也是科研工作的灵魂,科研申报和实施成败的关键。课题设计需要专业的知识和统计学知识做基础,更需要科学方法论作指导。课题实施是科研工作的具体过程,课题总结则是对所有过程的总结,关系到科研的最终形成。只有做好了上述各项,才能为科研下坚实的基础,所以我认为这部分比较重要。 问题二:找一篇论文,指出该论文存在的问题 静脉穿刺进针角度及穿刺方法改良 【摘要】目的:探讨静脉穿刺的技巧,减轻患者疼痛程度,提高穿刺成功率。方法:将240例静脉穿刺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120例。第一组采用传统进针角度静脉穿刺,即针头与皮肤呈15°~30°角;第二组行静脉穿刺时针头与皮肤呈45°~50°角,进针尖斜面后再改平行进针穿刺入血管。结果:两组患者疼痛程度比较差异较大,第二组疼痛明显轻于第一组结论:改进静脉穿刺的进针角度与持针方式,可明显减轻患者疼痛程度;同时利用输液器内负压进行穿刺,提高了穿刺成功率。具有较好的临床意义,临床可大范围推广。【关键词】进针角度;静脉穿刺;疼痛 静脉穿刺输液是临床治疗与抢救的主要途径,也是每一位护士必须熟练掌握的一项基本操作,护理人员穿刺技术的高低不但是抢救危重患者的关键环节,而且熟练的操作技术也是提高医护质量、建立和谐护患关系的关键所在。 本研究通过改良进针角度、持针方式、利用输液器内负压等方法进行静脉穿刺,明显地减轻了患者的疼痛程度,且皮肤损伤小,同时提高了穿刺成功率。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本院门诊静脉穿刺的女性患者,年龄为18~55(44.70±1 2.50)岁。将24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0例,按心理学家威斯顿的人体触觉阈值[1]筛选患者手背皮肤感觉阈值为(11.00±2.00)mm的患者纳入实验范围,患者均系神志清醒,语言表达能力正常者。两组患者年龄、感觉阈值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所有患者均系同一位穿刺经验丰富的护士操作。穿刺前均不介绍穿刺方法,不暗示心理准备,在穿刺完成后询问患者疼痛程度并记录。 1.2 方法 (1)操作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静脉穿刺方法,即针头与皮肤呈15°-30°角[2],右手拇指食指前后平行方向握针柄边缘的方法。观察组采用改良进针角度、持针技巧、输液器内负压等方法穿刺,即右手拇指食指持针柄上下面,同时中指垫入针柄下方,使针尖斜面向上,与皮肤呈45°-50°角,快速将针尖斜面刺入皮肤,中指这时从针柄下方撤出,利用拇指食指将针头调置于血管平行,缓慢由浅入深刺入血管,见回血后稍推进0.5cm即停止进针。遇到肥胖或血管特细等穿刺难度大的患者,即采用输液器内负压穿刺的方法,常规排气后关闭调节器,消毒穿刺部位的皮肤,取下针头套再次排气(注意排尽针梗内的空气),关闭调节器,于穿刺前返折调节器以下任一部位,待针头滴出3-4滴液体后,用右手无名指、

中医科研方法

中医科研方法学复习 绪论1、科学: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科学的特性:客观性、普遍性、可重复性、系统性、逻辑性 科学的本质—认识世界;回答—是什么、为什么;存在形式—知识形态2、技术:技术是知识技能和操作技巧的统称。 技术的本质—改造世界;回答—做什么、怎么做;存在形式—物质工具、技术设备等 3、科学与技术的区别与联系 4、现代科学的分类: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科学。 (1)基础科学——研究客观世界的基本规律。如天文学、地质学、力学等 (2)技术科学——研究生产技术和工艺过程中的共同规律,其对象大部分是技术产物,即人与自然。如应用数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信息科

学等。 )工程科学——研究基础科学与技术科学转化为生产技术、工程技术和工艺流3(. 程的原则和方法。如农业工程学、冶金学、矿山工程学、水利工程学等。 5、现代技术的分类:实验技术、基本技术、产业技术三类 6、现代科学的主要发展趋势:(1)物质科学、系统科学和生命科学加速发展。 (2)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3)数字化。 7、现代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 (1)高新技术为现代技术体系的带头技术。(2)综合性技术群的形成和应用。 (3)以软科学为理论基础的社会技术的形成和应用。(4)技术创新综合化。 8、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1)加速发展和急剧变化;(2)高度综合化;(3)国际化; (4)科技发展中心的多极化; 9、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现状 (1)863计划:中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包括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和海洋技术八大领域。 (2)973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科学问题、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研究基地。

二甲中医院复审优势病种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诊疗方案讲课讲稿

心衰病诊疗方案 (慢性心力衰竭) 心衰病是以心悸、怔忡、气喘、水肿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证,其病位在心,涉及肺脾肾诸脏,是本虚标实之证。本病属于现代医学“慢性心力衰竭”范畴。 一、病名: 1、中医病名:心衰病 2、西医病名:慢性心力衰竭 二、诊断 (一)中医诊断 参考《实用中西医结合内科学》(陈可冀主编,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5月)中有关标准执行。 (二)西医诊断 参照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09年中华医学会编著《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内科分册》Framingham心衰诊断标准和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标准进行诊断。诊断必须尽可能明确病因、并对功能状态、容量状态以及患者预后作出评估。 三、中医治疗方案

(一)辨证论治 (1)气阴两虚、心血瘀阻 症状:胸闷气喘,心悸,动则加重,乏力自汗,两颧泛红,口燥咽干,五心烦热,失眠多梦,或有紫绀。舌红少苔,或紫暗、有瘀点、瘀斑,脉沉细、虚数或涩、结代。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化瘀 方药:生脉散合血府逐瘀汤加减。 、25g、黄芪10g、五味子15g、麦冬20g党参. 黄精15g、玉竹15g、桃仁10g、红花10g、 柴胡10g、当归10g、川芎15g、赤芍15g、 车前子15g、冬瓜皮20g 加减法:气虚甚者加人参、白术;阴虚重者加太子参、生地、天门冬;瘀血重加丹参、益母草;兼痰热内阻加枳实、竹茹、瓜蒌;便秘者加郁李仁、大黄。失眠甚加酸枣仁、夜交藤、龙骨。 辨证使用中成药: 生脉饮口服液;血府逐瘀汤口服液;生脉注射液。 (2)阳气亏虚、血瘀水停 症状:胸闷气喘、心悸、咳嗽、咯稀白痰、肢冷、畏寒、尿少浮肿,自汗,汗出湿冷,舌质暗淡或绛紫,苔白腻,脉沉细或涩、结代。 治法:益气温阳、活血化瘀 方药:参附汤合丹参饮、苓桂术甘汤加味。 人参10g、制附子10g、茯苓15g、白术15g、

中医科研方法类型

医学科研的类型 一、根据研究性质分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般可将医学科研分为三大类型。 (一)基础研究 基础研究在一般学科中主要是指增加科学知识和发展新的探索领域的创造性活动,而不考虑任何特定的实用目标,其成果常常对广泛的科学领域产生影响,阐明一般的和广泛的真理,或者成为普遍的原则、理论和定律;在医学科学领域中是指阐明人体内在运动的基本规律以及健康与疾病相互转化的规律等。因此,当一项研究是为获得对自然(广义的)更充分的了解,或要获得对新的探索领域的发现,但又没有考虑近期的实用目标时,这项研究就可以称为基础研究。 1.特点:所研究的课题着重于知识的深度,未知因素多,探索性强。特异性及针对性不明显;研究周期长;对研究手段要求比较高;研究成果短期内效益不显著,但对学科的根本性进步影响深远。如细胞结构的研究、核酸性质的研究、血流动力学的研究、中医藏象研究、证的实质研究、诊法研究和治法研究等。 2.主要目的: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运动规律,提出新发现、新学说,对已有的规律、发现、学说作系统性的补充、验证或开辟新的探索领域。它的研究结果是获得新观点和新信息。因此,基础研究不是为了改变目前的情况而提供信息,它的目的在于发展出一种模型或理论,以期识别特定环境中的变量和变量之间的关系,通常它总是致力探索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之间的关系,如食盐摄入量与高血压之间的关系等。基础研究的成果常常说明一般的和普遍的真理,常常成为普遍的原则、理论或定律。例如:①保持人体健康的规律,健康指标的分子基础;②人体功能与结构的研究;③疾病发生、发展、转归全过程的规律及分子基础; ④人体衰老过程的规律及分子基础;⑤人体的生物力学、流体力学、电子学;⑥DNA损伤与修复过程中基因结构的变化;⑦经络本质的研究。 (二)应用研究 应用研究是对某一问题的探讨并提出解决该问题的方案、方法或预测出一定问题。应用研究既具有针对一定的实际应用目标去发展基础研究成果的性质,又是为了实现某些特定的和预先确定的实际目标探讨新的方法或途径,其成果对科学领域的影响是有限的,它涉及的是特定的领域。 应用研究在一般学科中主要指为解决各种实际存在的问题而进行的研究;在医学科学领域指解决防病治病中有待解决的各种实际问题或具体问题的研究。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研究内容多属于此类研究。 1.特点:①研究的课题着重于应用的广度;②特异性和针对性较强;③课题研究周期较短,其研究周期一般较基础研究短,成功率较高;④效益显著或立竿见影地解决问题;⑤需要基础理论研究成果作为指导,形成新方法和产品(新药,新仪器等);⑥不像基础研究成果那样能说明普遍的和一般的真理。 2.主要目的:对有重大应用前景的新产品或新品种、新工艺、新材料、新方法等提出新理论、新构思、新原理;医学应用研究的目的着重于将已有的医学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实践。例如有关疾病的病因、流行规律、治疗及预防效果的机制研究;寻找新药物、新生物制品、药代动力学研究、有效药物的药理作用机制研究等。 区分应用研究与基础研究的主要标志是目的性。应用研究既具有针对一定的实际应用目的去发展基础研究成果的性质,又有为达到某些特定的和预先确定的实际目标提供新的方法或途径的性质。一般来讲,通过应用研究可以把理论发展到应用的形式。 (三) 开发研究 开发研究亦称实验发展或发展性研究,是指运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及实验的知识,为

中医药科研思路与方法(打印)

第一篇概论 一、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的几个转变 由学习型向创新型的转变 1由学习知识(输入)型转为创造知识(输出)型 2由知识积累型转为能力掌握与提高型 能力包括:思路新颖独特,方确可行;逻辑(科学)思维能力,实验动手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人事组织协调能力,应变能力和忍耐力等。 3知识增长方式的转变:知识增长由算术均数增长型转变为几何均数增长型。 4由封闭型人才向开拓型人才的转变 开拓型人才的特点: --竞争性;--外向性(善于表达,善于交流);--经济性(市场化); --资源配置合理性;--创造性。 5由注重智商向注重智商和情商的全面发展 由“高智商型”转变为“高智商+高情商型” 二、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是一种探索未知,创造新知识和新技术的活动。 三、科学研究的方法与过程 选题→形成假说→定题→文献检索→科研设计→实验→数据收集→数据整理统计→分析、总结→科研论文、报告、答辨、发表、专利、推广→奖励→下一个选题。 四、医学科学研究 1.特点: --对象特殊--方法困难--容复杂 2.类型 2.1根据研究性质分一般可分为基础性研究、应用性研究和开发性研究。 2.1.1基础性研究 2.1.1.1定义:在医学科学领域中是指阐明人体在运动的基本规律以及健康与疾病相互转化的规律等。 2.1.1.2特点:所研究的课题着重于知识的深度;特异性及针对性不明显;所需研究时间较长;研究成果短期效益不显著;但对学科的根本性进步影响深远。

2.1.1.3细胞结构的研究,核酸性质的研究;血液动力学的研究,中医藏象研究;证的研究;诊法、治法研究等 2.1.2应用性研究 2.1.2.1定义:在医学科学领域指解决防病治病中有待解决的各种实际问题或具体问题的研究。 2.1.2.2特点:研究的课题着重于应用的广度;特异性和针对性较强;课题研究周期较短;效益显著或立竿见影地解决问题;需要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做为指导,形成新方法和产品,如新药,新仪器等。 2.1.2.3如:某种疾病诊断的研究;一种新疗法的研究;某病发病率的调查;中药栽培、炮制等,新药的研制及研究。 2.1.3开发性研究 2.1. 3.1定义:对应用研究成果的进一步扩大或转化,它是运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及实验知识,为推广新材料、新产品、新设计,新流程与方法等进行研究。 2.1. 3.2特点:推广新的应用。 2.1. 3.3举例 探索核酸本质及其结构——基础性研究;进一步探索基因重组,基因调控、基因移植的可能性,达到改变遗传性状的目的——应用性研究;将上述基因工程技术引入不同学科领域,如用于农业转基因农作物,植物品种改良,中药新品种的诞生,转基因动物等——开发性研究。 颜色的数值化——色度学研究——基础性研究;颜色测定的研究——应用性研究;舌色测定仪——开发性研究。 2.2根据创新程度的不同分一般可分为探索性研究和发展性研究 2.2.1探索性研究 2.2.1.1定义: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2.2.1.2特点:这种研究是在众多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但又较少有前人的系统经验可资借鉴;需要良久的独立思考,思维活动水平较高;探索的时间也许是漫长的,而且风险较大;一旦成功可获得重大成果或突破性进展,常可为一个新的学科领域奠定基础;但亦可以一无所得而告终。 2.2.1.3举例:(最早的)细胞膜受体的研究;(当初的)胃肠道激素的研究;(目前的)人体经络实质的研究。 2.2.2发展性研究 2.2.2.1定义:深化探索性研究或其他研究的初步成绩,进一步验证、巩固、发展和扩大已有的

北京中医药大学科研思路与方法考试总结

填空题,10分 1、医学研究最高层的方法是(哲学层次)的方法,是医学研究各种方法的概括和总结,是 人们认识疾病和改造疾病的方法的理论,是医学研究的科学(方法论)。(比较试验研究 方法)、(逻辑层次的方法)和(哲学层次的方法)构成了医学研究方法的基本内容。 2、医学研究分为(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康复医学)。 3、中医药研究也同现代医学一样是一门(防治疾病),(保护人民健康)为目的的(应用科学)。 4、医学活动是从(感性认识阶段)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 5、科学假说形成的基础(事实依据)和(科学思维)。 6、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关于“科学与技术分类”: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 判断题,20分 1、科学研究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实验或调查、观察取得信息, 并对其进行加工,如数据资料的统计学处理。 2、如果设计方法出现错误,可以用统计的方法弥补。 3、中医药的研究方法是从临床研究,然后在进行实验研究。(临床到基础,理论到实践, 宏观到微观) 4、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衡一致,也就是所谓的齐同原则。除了处理因素外。 5、科研设计的三要素是研究对象、处理因素和实验效应。 研究对象:绝大多数是人和动物,而药物研究也可以使植物或矿物。 处理因素: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而给研究对象施加的各种干预措施。 实验效应:研究对象在处理因素作用下产生的相应效应或反应,也称试验效应。效应指 标的有无或强弱应通过具体的指标来反映。 名词解释:25分 1、初始意念:一个完整的严谨的科研题目,总不会是瞬间完成的,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 思考,甚至可以说是苦思冥想的构思过程。问题的线索都是瞬间在脑海里闪现出来的, 这种瞬间的闪念,又叫思想火花,哲学的说叫初始意念。 2、一次文献:指以作者本人的研究或研究成果为依据而创作的原始文献。如期刊论文、研 究报告、专利说明书、会议论文等。 3、零次文献:指未经正式发表或未形成正规载体的一种文献形式。一般是通过口头交谈、 参观展览、参加报告会等途径获取,不仅在内容上有一定的价值,而且能弥补一般公开 文献从信息的客观形成到公开传播之间费时甚多的弊病。如:书信,手稿,会议记录, 笔记等。 4、四段式:是科技论文中一种相对固定的格式。包括前言、材料与方法、结果、分析与讨论。 5、科学假说:是人们从实验观察的事实出发,在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等科学抽象概括 过程中,通过概念、判断、推理,对所探索的问题提出初步的、推测性的、带有假定意 义的理论解释。 6、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研究自然现象的一种方法,是从自然发生的现象中获取事实资料。 7、科研设计的三要素:处理因素、研究对象、实验效应。 8、比较实验:又称对照实验,是医学科研中最重要的概念,是医学实验研究的重要方法。

中医药临床科研设计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中医药临床科研设计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一、设计过程的重要性和保障 科研设计是为即将进行的科研工作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完整、严密的研究方案,以充分保证研究过程的科学性,结果的可靠性,避免不必要的浪费。科研设计的方案,对于研究的全过程起着指导的作用。 要做好一份科研设计,需要有扎实的中医专业基础理论,有一定的科研意识和积累。应具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相应的现代医学知识和一定的临床研究工作经历。 在具体的研究工作开展以前,投入足够的精力,周密设计,反复修改研究方案很有必要。 二、中医药临床科研项目类型 1、证候的规范化研究常见的代表性的中医证候诊断规范化研究 2、治则治法的研究传统的或创新治则、治法临床机理研究。 3、针灸等非中药疗法的临床研究针、灸、推拿按摩、火罐等 4、中医药防治疑难疾病的临床研究中医药防治病毒性疾病、妇科疾病、 肿瘤、肝纤维化、糖尿病肾病、老年期痴呆、抑郁症等临床研究。 5、中药新药临床研究国家药监局将2007.10.1颁布实施的“中药、天然 药物注册分类”分为9 类。医院制剂可以开发为其中的第6类(复方)。 三、治疗性中医临床研究的前期工作要求 1、治法、处方、剂型固定

2、药物经过鉴定 3、药物安全性肯定 4、具有初步的药效学依据 5、制剂质量基本稳定、可控 6、受试者权益保障 7、提供统一的试验药品、试剂、标准、研究方案、临床观察表格等。 四、中医药临床科研设计 1、总体要求 既要符合中医药基本理论和临床实际,体现中医药特色和优势。 又要符合现代医学理论,采用先进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新药研究还要符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技术要求和管理要 求。 2、设计的要素 (1)受试对象标准化 ①疾病诊断标准 制订统一的中医、西医两套疾病诊断标准 ②纳入病例标准 在符合该疾病诊断标准的基本条件上,对作为受试者的条件再加以 限 制。根据研究病种,限定受试者的年龄、性别、民族、职业等。 制订统一的病情及其程度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