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城子》(原创作品。作者∶申凌志)

《白城子》(原创作品。作者∶申凌志)
《白城子》(原创作品。作者∶申凌志)

《白城子》(原创作品。作者∶申凌志)

吉林省白城市是我的故乡,确切地说是我的出生地。我1955年上小学,在白城子读完小学,这所小学就是以后的民生小学。即现在的民生东路与明仁南街交叉路口西50米的民生中学(原民生小学)。院内原是《华严寺》大庙,民国时建的,是一座青砖灰瓦带飞檐的起脊大瓦房。建大庙前,这地方原是乱葬岗子,荒草一片,是时任黑龙江省督军万福麟投资建的,解放后将大庙周边扩起来,在这里建立了白城子第一完全小学(后改民生小学)。当年《华严寺》大庙就是一完小的老师办公室,全校领导和老师都在那个大庙里办公,庙的东头有两个小屋,庙门向南开,东西两个门。校长在庙的东头一个小屋,另一个小屋是工友(敲钟老头)住的屋子,全校听钟声上下课,敲的那个钟就是一颗未爆炸的炸弹头,挂在大树上,是卸去了火药和底火部分,那钟声很响亮,全校都能听见。其他老师都在大庭广众之下办公。1985年建民生中学大楼时才拆除《华严寺》大庙。我上的小学有点历史故事吧?上世纪五十年代,白城子人口不是很多,城里有6所小学:一完、二完、三完、四完、五完、铁路完小(铁路一小),共六所小学校,东郊有个三厂小学(发电厂、造纸厂、麻袋厂。)1958年成立了白城师范学校,二完小改名为:师范附属小学,于是将五完小改为二完小。尔

后:一完改名为民生小学,二完改为海明小学,三完改为长庆小学,四完改为靖安小学,师范附小也改为明仁小学(也就是说;明仁小学最先叫----二完小,后改师范附小,又改为明仁小学。)以后白城又建起了实验小学、朝阳小学、瑞光小学,三厂小学又分成了三所独立小学:道东小学、造纸厂小学、麻袋厂小学。铁路又先后成立了铁路二小、铁路三小、铁路四小。铁路二中、铁路三中。现在造纸厂小学、麻袋厂小学、铁路三小、铁路四小、铁路三中都撤销了。1961年上初中在白城市二中,我是白城二中第十七届毕业生。白城二中也是有悠久历史的老校舍。白城二中原是日本侵占白城子后,日本人于1940年为日本人建的一所小学校,有暖气设施,有地板。“八一五”光复后,于10月份建立洮安县(白城子)民主政府,将日本小学(白城二中)经过维修后成立洮安县中学(现在的白城二中),是洮安县唯一的一所中学。民主政府动员伪满男、女国高教师任教。(由于伪满国高学校破烂不堪,解散了。)洮安中学于1946年五四青年节开学,学生都是伪满国高的学生,洮安县民主政府县长郑介舟兼任校长。1946年9月25日辽北省人民政府从洮南迁到洮安县(白城子),于是洮安(白城子)中学就改成辽北省立第二中学(辽北省立一中在郑家屯,辽北省立三中在大赉县)。1948年辽北省人民政府迁走后,辽北省二中又恢复洮安县初级中学名称。1954年9月成立白城子一中(含初、

高中)在现在的白城实验小学位置,原洮安中学遂改为白城子第二中学,是一所初级中学。1964年7月我考入高中在白城市一中59班读书。白城一中1954年建校,当年是一所初、高中都有的一所学校,在我上一中读高中时,已经是一所纯高中,是省地市三级重点校,校舍就是现在白城一中现在这个位置,校门在校园北面。1966年“文革“爆发了,大学一律不招生,我们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我们经历了这个历史时期,当时初、高中三届学生,被社会称作“老三届1968年11月,白城一中老三届学生响应毛主席的号召,走上了上山下乡的道路。按照白城地区革命委员会的统一部署,家在农村的同学早就回乡务农了,还有一部分同学到白城郊区农村插队下乡。没有人做动员工作,就凭毛主席的一声号令,我们义无反顾地下乡了,一中同学大多去了白城周边的农村、镇赉县农村。白城一中老三届同学到我们镇赉县岔台公社有四个集体户(棉西大队、哈拉火烧大队、岔台大队、马场集体户),其中我们13名一中高三高二的同学下乡到岔台公社马场集体户,距我的家乡白城市约85公里,我插队下乡17个月,跨越了三年时间,当了纯粹的农民,干农活、挣工分。我1970年6月经下乡的马场贫下中农推荐返城,到白城铁路分局另行分配工作,一直到退休,始终没离开过故乡白城,可说得上我爱我家,我戏称自己热爱家乡,总是高歌《谁不说俺家乡好》。尽管我的家乡并不富裕,应

该是穷乡僻壤,工业不很发达,土地也不太肥沃,属于大沁他拉草原,区域内盐碱地很多!但她毕竟是我的故乡。白城子位于吉林省西部,也是嫩江平原的西部,科尔沁草原的东部。无霜期157天。面积2.6万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203.2万人。白城市现在是国家级商品粮基地,被列为全国农业四大开发区之一和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区。清朝为哲里木盟扎萨克图郡王游牧地。1902年清廷准许科尔沁6旗招民垦荒,1904年7月清光绪皇帝旨准设洮南府(现洮南市)和靖安县(白城),洮南府隶属于盛京将军衙门,洮南府辖开通县、靖安县(白城),清光绪帝批修衙署,在现在的明仁小学院内,建靖安县衙。当时住户只有一二百户人家。1914年靖安县改名洮安县(白城),洮南第一任洮辽镇守使是吴俊升(吴大舌头),很富传奇性。洮安县(白城子)这个小城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1925年5月修洮(南)昂(昂溪)铁路(现在称平齐线),1926年7月通车。在城东南设洮安站(白城),隶四(四平)洮(洮南)铁路局,1935年7月更名为白城子站。白城子站直至1966年9月才改称白城站。1983年10月,隶属沈阳铁路局白城分局,2005年3月全国41个铁路分局撤销后,白城站隶属于沈阳铁路局。上图的火车站只能说是原火车站,是建洮安站后原址改建的第二个火车站,现在的火车站是2001年在原站舍位置新建的

12128平方米的一座蒙古族草原风格的建筑,这是历史上第

三次改建的火车站,还增建了一、二、三站台天桥。1931年“九一八”以后,日军占领了白城子铁路后,先后修建了日本铁路住宅,即现在的铁路医院及以南位置,解放后称铁路建设区及南建设区,也叫“干部大院”,铁路建设区、和平区当年是日本铁路员工的住宅,明仁南街以西的民主区、新兴区是中国铁路员工的住宅区。日本人还修建了日本铁路《白阳寮》(日本铁路级别较高的独身公寓,寮是宿舍的意思吧。),即现在的白城铁路运输法院、铁路运输检察院二层瓦顶砖楼,现在还得以保存;日本同时修建《四洮铁路会馆》(现在的铁路文化宫办公楼,不含大小剧场),也是一座小二楼,现在得以保存,现在的铁路文化宫的大小剧场是建国以后扩建的。日本人占据铁路后还修建了日本小学校,就是白城市二中那个院子,日本人还修建了日本《淳和寮》,即日本青年独身公寓,就是后来白城铁路一小院内的两趟瓦顶砖平房,建国后变成铁路小学的教室和办公室。原建筑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盖铁一小教学楼,已拆除。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军入侵东北,据史料记载,9月24日日本关东军120个鬼子兵带3辆铁甲车从四平北上,25日抵达洮南,驻守洮南的洮辽镇守使张海鹏有五个团兵力,分别驻守洮安、开通、瞻榆、安广等地。日军到白城子时,张海鹏把部队撤出城外,张海鹏和洮南县长申振先率文职官员恭迎日军进入洮南,日军扶植张海鹏成立“保安司令部”,张海鹏自

封司令。由于张海鹏的叛国投敌,日军随后几天里没费一枪一弹就占领了开通、瞻榆、洮安(白城)、安广、镇东等县。以后日本人扩建白阿线铁路,用以掠夺阿尔山沿线的森林资源。1934年日军在白城子修建了大青山飞机场(现在的白城人工降雨基地),驻扎日本关东军第16609部队。1937年8月日军白城子宪兵队驻扎在朝阳路12号6、7、8地址,有日本宪兵50人,特务狗腿子上百人,白城百姓最恨这个日本关东军宪兵队,在白城犯下罪行累累。1941年日本关东军第956部队驻扎在中兴东大路117号(后来糕点厂的白房子)。1943年日本关东军983部队占据“老万大楼”,1944

年日本关东军第982部队驻扎在福丰达酒厂院内。建立日军补给站,现在的沈阳军区后勤部“913”油库。现在的白城麻袋厂院是日本关东军第805部队(守备队)驻地,这支部队是侵略白城的元凶,残害中国平民,罪恶滔天,院内有日本建的水塔、院门口设有碉堡。1939年日本关东军第69部队占领平台岗上、岗下,在平台岗上建有大型军用机场,这支日军部队是关东军第二航空造备所,军机用于对付苏联、外蒙古作战用。日本人在1934年还在北门处东北角(今鹤翔宾馆处),建了日本靖国神社,现在的中兴东大路67~87

号位置,建有一个小庙,供奉着“天照大神”,门口有一组石头柱子,成大门型,这石头门柱叫“鸟居”,1987年建“鹤翔宾馆”时,动迁90户居民,也把这个“鸟居”庙门拆除

了,放置在劳动公园了。在现在的白城第一粮食储备库北墙外还修建了几栋砖瓦结构的瓦房,那是日本军官的家属住宅。1945年8月15日东北光复后白城境内各县隶属于嫩江省、辽吉行政公署。1947年,隶属辽北省。1949年隶属黑龙江省。1954年划归吉林省。历史沿革表明,1938年洮安县改称白城县,1945年白城县又改称洮安县。1945

年8月8日,苏军对日宣战。8月9日零时,大批苏军飞机飞越边境,对哈尔滨、长春、吉林等大城市进行轰炸和攻击,同时也轰炸了镇西、五岔沟、德伯斯、等地的军用机场。1945年8月12日,苏联红军后贝加尔方面军坦克第六集团军先遣支队进驻洮南,消灭了洮南的日军。这支苏军部队接着打进白城子,白城的日军纷纷摘掉帽徽领章,表示投降了,只有日军的“兵士乃家”(海明路步行街老五金大楼处)有日军反抗,苏军用大炮轰了几下,消灭了残余日军,苏军也牺牲了4名官兵(白城苏军烈士纪念碑埋葬16名苏军烈士,含在白阿线牺牲的部分苏军官兵)。1945年8月12日上午苏军先头部队的坦克开进了白城,头一天晚上,日本人在白城许多地方放起了火,白城火车站、飞机场、日军守备队(后来的麻袋厂院)、以及其他的日军仓库被日本人放火烧了,伪县衙档案也放火烧了,白城一片烟火。8月13日日本军政人员开始乘火车南逃,伪政权瓦解。当年共产党和国民党都没来到白城,日本人跑了,处于政权真空状态。白城的老百

姓开始“拣洋落”,奔向日本人的仓库、宿舍、伪满机关等地,拿走了日本人的大量生活物资,8月14日起,没有浮财可拿了,便开始扒抢日本人的房子、起瓦、抠砖,日本人的住宅、会社,一片狼藉,只剩断壁残垣了。1945年10月17日冀热辽区党委任命北满第一行政专员公署专员夏尚志率一连八路军干部战士接收白城子。11月在白城子成立中共嫩江省白城子地方委员会、白城子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军分区,夏尚志任司令员,统辖洮南、开通、瞻榆、镇东、安广、大赉、扶余、前郭。1945年9月黄克诚率新四军三师3万5千人开赴东北接管伪政权,开展工作,剿匪反霸,反奸清算,发展武装力量,实行土地改革,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新四军于1945年11月解放东北全境。1946年3月苏联红军完全撤离了白城。1946年6月中共西满分局和中共辽西省委、辽西行署、辽西军区机关由郑家屯迁到洮南,将嫩江南九县和和辽西省22县合并,辖36个县(旗)。成立辽吉行政区,将驻洮南的中共辽西省委改为中共辽吉省委,陶铸为省委书记,在辽吉省委成立同时,辽吉行署、辽吉军区同时成立,行署主任朱其文、军区司令员邓华。9月东北行政委员会第八号令,将辽吉行署改称辽北省人民政府,省府驻洮南县。辖5个专区、28个县(旗)。1946年9月25日辽吉省委、辽北省政府、省军区从洮南县迁往白城子,省政府主席为阎宝航、副主席朱其文,省政府办公地点就是现

在的白城铁路运输法院和白城铁路运输检察院那栋楼,是一幢日本建的二层瓦顶红砖楼,省军区设在现在的白城军分区院内。(省政府主席阎宝航是《英雄无名》电视连续剧的主人公----真人真名,其子阎明复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13届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统战部部长)中共辽吉省委设在白城子,省委办公地点------现在的白城铁路文化宫位置。吉林省人民政府于2007年5月31日确定白城铁路文化宫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立碑予以确认。当时中共辽吉省委书记陶铸在这里办公。(省委书记陶铸,1966年“文革”中,陶铸由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书记调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宣部长,列毛泽东、林彪、周恩来后,成为党的第四把手)辽吉军区也设在白城子,军区设在现在的白城军分区院内,原建筑在军分区院内东南角的一座红砖楼,扩建站前广场已拆除了,军区司令员邓华。(邓华上将,四野15兵团司令员兼44军军长,1950年抗美援朝曾任志愿军副司令员、后任代司令员,1954年回国任东北军区司令员。)从1946年6月到1948年7月辽北省共有43819人参军,白城青年参军大部分在保一旅、保二旅,后编入解放军东北野战军第七纵队(后改为解放军44军)。1948年2月15日辽北省政府驻地从白城子迁往郑家屯,在白城子设后方办事处。至此,辽北省政府驻白城子一年零九个月。1948年7月白城子划归嫩江省(省会齐齐哈尔)管辖,成立中共白

城子分委员会,喻屏任党委书记。(喻屏曾任中共中央东北局组织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第一副检察长。1980年曾担任最高检特别检察庭副庭长,参与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审判的起诉工作。)他们都曾在白城子当过党政军领导人。1949年5月15日辽北省政府机关又迁往锦州并入辽西省,至此辽北省政府建制撤消了,完成了历史使命。(这碑文照片,申凌志拍照)1949年4月嫩江省与黑龙江省合并,改称黑龙江省建制,省会齐齐哈尔,白城子划归黑龙江省,共产党领导土改、剿匪,巩固了人民政权。并开展了镇压反革命运动,打击反动会教门组织,肃清了反革命的势力,人民扬眉吐气,当家做主人!人民欢天喜地的迎接新生活。1950年10月洮安县改称白城县。抗美援朝战争打响了,白城子接收了许多志愿军伤病员,当时的伤病员就住在现在的洮北区政府院内,那时洮北区政府大院是为抗美援朝成立的解放军后方38医院,为抗美援朝救治伤病员做出了重大贡献,洮南成立了解放军39后方医院,即现在的洮南精神病院。1955年撤销解放军白城38后方医院,许多伤病员也有不治身亡的,开始埋葬在烈士陵园,大多是志愿军38军、40军的烈士。后来伤员也有许多牺牲的,由于烈士陵园地方不够用,就埋在现在的铁路一中南边的一片草甸子上,整齐地排列大约五六十座土坟,后来建筑用地,志愿军烈士遗骨迁到烈士陵园了。抗美援朝白城派出了担架

队赴朝鲜参战,做出贡献和牺牲,接收伤病员,做炒面、送慰问袋等。中国人民解放军于1953年12月31日在白城平台建立了31基地(现在总装备部白城兵器实验中心),当时叫白城靶场,第一任靶场主任邱会嵩(邱会作上将的弟弟),为开国大校。1954 年8月白城又划归吉林省管辖,并成立吉林省白城子区专员公署,辖洮南、白城、镇赉、安广、大赉、开通、瞻榆、乾安等8个县。12月8日白城子区专员公署改称白城区专员公署。1955年2月24日,又改称吉林省白城专员公署。1958年“大跃进”的年代,白城人修建了城北郊的“劳动公园”,挖了“人造湖”-----金鱼湖,堆积了假山,现在依然存在着。1958年8月白城市委、市政府在仁兴体育场召开了数千人参加的兴建白城运河的

誓师大会,县委书记方作新亲自挂帅,作动员报告,全权指挥运河工程建设,县运河指挥部设在三合乡。在城西边郊外挖了南北走向的人工运河,北起镇西半拉山南到保民乡曲家屯,全长87.46公里,据说是引洮(河)入白工程,解决白城干旱问题。运河底宽16米~18米,上口宽40米,河底全是河卵石,河水很快就渗下了,成了渗水河,无法利用。运河的开凿,毁坏农田500公顷,冲开村屯4个。为了歌颂开凿人工运河,时任白城县委书记的方作新以“纪宁”为笔名写一本小说《洮河飞浪》,记录了挖运河的故事。在当时没有大型的挖掘机械,靠的是人海战术,整个运河工地上人山

人海,彩旗飘舞,口号震天。各个单位都有任务,人们靠铁锹和肩膀挑土蓝,开展了大兵团作战的方式完成了这两项工程。当时我是一个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也去挖过运河。修运河损毁了了大量的良田和草地,破坏了植被,劳民伤财,这条旱河一直静静地躺在白城的西郊。2006年8月白城市长岳清友决定建一处《运河公园》,北起三河公路桥,南到洮白公路桥,全长七公里,运河公园竣工,岳清友提笔写了四个大字------《运河公园》,,也算废物利用吧。1966年“文革”,白城的机关学校企事业各单位形成了跨行业的两大派群众组织,也曾发生两派的群众斗争。1967年1月驻白解放军奉命参加“三支两军”,1967年3月12日解放军白城卫戍区司令部由司令员郑其贵(长征干部、大校军衔、志愿军60军180师师长)、政委韩发欣(长征干部、上校军衔)签发的《告全市人民书》公开声明支持以王秀国(白城师范学生)为代表的“白城革命造反总司令部”群众组织,宣布为革命群众组织;而另一派是以刘忠(白城师范学生)为代表的“白城公社”群众组织,没有得到解放军的支持,是少数派。两派抢解放军的枪支、战备物资。两派曾在1966年底至1968年1月,发生了动用军用枪枝、炸药的“武斗”。如:“电厂武斗”、“三合武斗”、“草绳社武斗”、“五建公司武斗”等,两派大约死了10人左右,其中我们白城一中学生朱凤奎在武斗中被打死了。1968年8月18日两派实行大

联合,成立白城地区革命委员会,由驻白解放军后字201部队(总后驻白城办事处,军级单位)政委王克强任革委会主任。1979年1月地区革命委员会撤销,建立白城地区行政公署。1993年6月撤地区设地级市,辖洮北区、镇赉县、通榆县,代管洮南市、大安市。白城,简称白,俗称白城子。曾名:查干浩特,蒙语为白色的城。

白城是我的故乡,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一片荒凉、真可谓穷乡僻壤,人们都住土房,每年春天上城外草甸子拉碱土(破坏植被),回来和泥抹房盖,先和泥,再把泥撇到房上,再抹一遍,劳动强度很大。以后一下雨泥土又冲到院子里,泥泞不堪。全城都是“水泥”马路,路两侧土壕沟边上长了很高的杂草,水沟里生长着很多叫不出名的小生物,孩子们抓来养在瓶子里。我小时侯,白城没有汽车,白城地委有一辆大马车常去车站接人(干部),那是白城地委的第一辆公车,那马车样子只有看18、19世纪欧洲电视剧才能领略。(现在知道是俄罗斯重宛马,高头大马,马蹄子有小盆儿那么大),现在白城车水马龙,如果现在再驾一辆那样的马车接站,肯定胜过“宝马”、“奔驰”。那时,叫“马路”很准确,马、牛、驴车是主要运输工具,都是土路,雨天泥泞,晴天尘土飞扬。春天开化土路“反浆”,经常把马车“误”里,赶车老板(相当于今天的司机)遭殃啦,有劲使不上啊!当年白城只有几条用花岗岩小石块铺的路面,一是从火车站

途经现在的鹤城城标,一直沿海明路到八女商店处,从洮北公安局沿青年节往北到粮食局的马路,都铺的石头块路面。(纪念刘海明烈士,1945年12月31日光复军头子王奎武纠集镇东、安广、洮南等7个县光复军万余人攻打白城子,城内骑兵团、护路队相继叛变,里应外合。第二天1月1日拂晓,白城军分区部队为保卫白城子地委、行署和洮安县委、县政府人员往五家户突围,东北人民自治军骑兵团政委-----刘海明在突围中牺牲,牺牲的地点在民生中学的东十字路口处。为了纪念刘海明,以他的名字命名了海明路,由此衍生出海明街道办事处、海明小学、海明派出所、海明卫生院等。1月2日驻白城子苏军向光复军开炮打死500多光复军,余者逃出城外。1月5日,白城党政军机关又从五家户搬回白城子。)到八女商店处的路面是用花岗岩石头块儿铺成鱼鳞状的路面;另一条用同样花岗岩块儿铺的马路是现在的青年街(从火车站的货物处经洮北公安分局到市粮食储备库)。那是日本侵略中国占领白城后铺设的,是日本侵略中国的见证,现在这些石块路面在白城劳动公园仍可看到。大约是1958年修劳动公园时,人们把城里修柏油马路清理出来的石块铺到公园的路上了。民国时(1911年以后),白城子城很小,城周围用土堆的土城墙有五六尺高,上面能走人,共留东西南北四个城门,每个城门都有警察分所看守城门,以后又开了小南门和小北门,大南门对着小北门,小南门对着

大北门。“大南门“就在现在的金辉南街和新华东大路交汇处,即新华加油站东路口,”小南门”即是以后的人民电影院(现在的益寿宫大酒店)南100米处,老白城人称其为“小南门”;“大西门“即海明路与长庆街交汇处,即老长庆汽车站西路口处,那时,西门外是枪毙人的刑场(即原解放军后字201部队院及以南地方),小北门在现在的劳动公园南广场西南角十字路口处,大北门在北市场处,即现在的劳动公园南广场东南角的十字路口处。日本人在北市场北还建立了靖国神社,那神社大石头架子直到1985年盖鹤源宾馆大楼时才挪走;大东门在《鹤塔》西路口处(原来鹤塔处是苏联红军烈士纪念碑,建鹤塔时纪念碑拆除了),那门楼叫“东升门”,就设在鹤塔的西侧路口。建国初,白城几乎没有楼房,在南郊有铁路俱乐部(现在的铁路文化宫)小二楼(不含大小剧场)和铁路招待所小二楼(现在的铁路法院、铁路检察院)是两座日本人修的楼房,为日本人服务的铁路服务设施,还有张作霖时期的黑龙江督军万福麟1926年在白城修建了一所私宅,被人们称为“老万大楼”,(万福麟起初是洮南吴俊升督军的属下)是一座古代样式的带飞檐的灰色古代式建筑,严格地说,那不是楼,算地下室才叫楼。那是万福麟任东北军17师师长时,在白城修建的私人别墅。万福麟是抗日名将,曾任国民党陆军上将,国民党黑龙江省政府主席。万福麟的这所住宅,总面积近万米,正房上下两

层,有东西厢房和回廊,是白城唯一一座带有廊庑的四合院,“老万大楼”现在坐落于白城市人民政府院内。悬挂李瑞环亲笔书写的匾额《万福麟故居》。这座建筑是时任四洮铁路局长的万福麟儿子万国宾用30万大洋建的,当时万福麟已任黑龙江督军了。现存面积7500平方米,正房长18米,宽8米,屋檐下明柱6根,房屋均建在1.6米的台阶上,台榭回廊,曲径通幽。。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吴大帅传奇》电视连续剧曾在此拍过外景(吴大帅即洮南府督军吴俊升,人们称之为“吴大舌头”)。万福麟和张学良、吕正操(原是张学良的东北军团长、1955年为解放军上将、铁道兵司令员。)是挚友,1949年时任解放军东北军区副司令员的吕正操劝万福麟不要去台湾,但他还是去了台湾,1951年万福麟病逝于台湾的台中市(万福麟的儿子万国权曾任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和李瑞环搭班子,1997年卸任)。除此之外,还有1953年建的明仁文化馆,在原人民电影院对面,(为纪念革命烈士吕明仁而命名---吕明仁时任中共哲里木盟地委书记,当时哲盟归辽北省政府管辖,所以在省会城市白城设纪念地点。1947年4月12日在执行紧急军事任务中,强渡辽河,不幸遇难,中共辽吉省委追认吕明仁为革命烈士。明仁小学、明仁街、明仁派出所都是为此所命名。)是一栋二层小楼,楼上设一房间陈列吕明仁烈士的遗物。上世纪九十年代拆除。1958年建的一百商店大楼是三层楼,再

就没有其它的楼房啦。那时白城最热闹的地方当数“戏园子胡同”,解放后通常叫做“东风胡同”。里边有“戏园子”演评剧,即后来的《东风剧场》,还有国营东风照相馆,“稻香村饭馆”(公私合营改为东风食堂),那年代各个学校的毕业照、集体照多出自东风照相馆。这条胡同里有说书馆,讲什么“大八义”、“小八义”“杨家将”......。还有好多饭馆、茶馆。那时还有一处热闹的地方是菜市胡同,现在华城公司那个胡同(民生中学路北斜对着的胡同),有卖鱼的、卖肉的、卖菜的,还有缪家膏药铺。整天人们熙熙攘攘,热闹非凡,现在早已人去巷空了。真乃此一时彼一时呀!还有不得不说的是白城还有两处天然浴场---------“沙坑”,一处叫“北沙坑”,在现在的铁路林场附近位置,坑比较浅,水深普遍一米五、六,能有三、四个足球场大,上世纪70

年代已被填平,盖上了房子;另一处沙坑被称作“南沙坑”,在现在的东风乡工农村附近,水面能有两个足球场大,宽100多米,长约两三千米,我小时候的印象是:湛蓝湛蓝的“湖水”,水边可看见水底,清澈透明,水很深,据说最深处有15~20米深。当年那可是白城人夏日“野浴”纳凉的好去处,但每年都有几个人溺水身亡的悲剧发生,那年代南沙坑南北岸都是草甸子,没有人居住,一点也没污染,水中也有鱼,当然也有垂钓的人,那都是记忆中的事了。现在南沙坑还有,但水面只有不到一个足球场大了,是绿色的恶臭的水,上面

漂浮着无数的塑料袋、垃圾等杂物。(因为两岸都盖起了房子,有人居住的原因)据说沙坑是上世纪30年代,日本侵略东北时,为了掠夺阿尔山林区的木材,修“白城----阿尔山”铁路,用老吊车挖砂石垫铁路路基留下的深坑,由于当时白城水位的原因,只要挖一米多深就出水,地下的泉眼往上冒水,所以才形成了“锅底”状的深坑,积满了水,边上水浅,越往中间越深。我小的时候,那是人们游泳的好去处,每年也都有溺水身亡的事情发生,但是人们还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每年夏天人们都去那里游泳。1947年6月23日东北民主联军辽宁保安第一旅旅长马仁兴将军,在四平战场牺牲,辽吉省委在于1948年4月决定在白城子“南郊”修建“仁兴体育场”,现在的铁路文化宫北50米处,(现在那里是蔬菜、肉蛋市场)。追赠马仁兴将军为“辽吉功臣”称号。在体育场主席台的西侧建有《马仁兴将军纪念碑》,碑的正面刻有马仁兴的生平、经历,其他三面分别刻有阎宝航的题词“功在国家”、陶铸的题词“四平名将,辽吉功臣,建场纪念,无上光荣”、邓华的题词是“马仁兴同志,你的血流在辽吉的土地上,灌溉了人民幸福之花,辽吉人民怀念你!”(当时四平是敌占区,故在省会白城修建纪念碑)。1947年8月15日中共辽吉省委决定在白城建“爱国保田自卫战争牺牲烈士纪念塔”,在火车站东北方向建烈士陵园,纪念碑座落于烈士陵园正门内,大门的两边楹联书写着

“忠魂永护民主地,浩气长存自由天”。14个镶嵌的楷书黑色大字,庄严肃穆。院内纪念塔有林彪的题词:“在爱国保田战争中牺牲的烈士是值得永久记忆的”。其余三面分别由省政府主席阎宝航、省委书记陶铸、省军区司令员邓华的题词。这所陵园是有纪念意义的,是不该搬迁的!不知哪位大员做了如此荒谬的决策?!(这个烈士陵园原位置是现在的“白城市长途汽车公司”院及以东一带,铁路工人街住宅以西的位置,新烈士陵园现已搬迁至长白公路森林公园南侧,———取名《吉鹤灵苑》,为什么不叫白城烈士陵园呢?总感觉吉鹤灵苑是百姓墓地,怎么也和烈士陵园不沾边呀?白城西部还有个有名的小区叫《吉鹤苑》,不容易混淆吗?奇葩。)1945年8月中旬,在解放广场中心埋葬了16位苏军官兵,有些是在白阿线沿途与日军作战牺牲的,也有在白城与日军作战牺牲的4名苏军官兵。1947年春,辽北省人民政府为缅怀16名苏军烈士,重新修墓,建立《苏联红军烈士纪念碑》。用砖垒成,在广场中心建一座10米高的纪念碑,正方形尖顶碑,碑顶有一颗红五星。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主席于毅夫在纪念碑上题词“人类伟大史诗之一页”。四面有四块铜板,版上刻有俄文,黑色印刷体,俄文译成中文的意思是:为祖国自由和独立而牺牲的英雄们永垂不朽!-----纳查罗. B . K等16名苏联红军烈士之墓。

现在这四块铜板收藏在白城市博物馆。

这座纪念碑于1968年10月1日,纪念碑被扒毁。白城市革委会以整顿市容为名,经市革委会主任张显臣批准,将16名苏军烈士遗骨迁往白城烈士陵园。而后在苏军烈士纪念塔的原址修建了白城城标-----鹤塔。建国初期,白城县几乎没有什么大工厂,只有一些手工业作坊,如:造酒的烧锅、铁匠炉打铁农具、挂马掌,编筐炕席茓子等,豆腐坊、木匠铺、棺材铺,药铺(膏药铺),有名的药铺是用《太和药铺》(就是大葫芦药铺,原地区医院北门处)、《永城北药铺》(现在一百商店斜对角)。建国初期白城有三个工厂比较有名,当属发电厂、造纸厂、麻袋厂。白城发电厂建于1939年,当时叫白城子发电所,场内安装两台东芝1500千瓦时的汽轮发电机组,装机容量很小,只供附近几个县部分机关和少数居民用电。1942年8月21日白城发电所发电,到1945年白城发电所陆续供电白城、洮南、镇东(镇赉)、扶余、前郭等县城和平台、平安镇等地。1949年改名为白城发电厂,从过去容量3万千瓦到现在电容量已达20万千瓦。1951年正值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为了有效地支援抗美援朝战争,防止大城市遭到敌机轰炸破坏,按中央决策,沈阳市麻袋厂第三车间连人和机器设备迁到白城县,成立“东北麻袋厂”,即后来的白城麻袋厂,国家投资288万元,麻纺专用设备78台,其中织布机42台,纱锭880锭,有职工610人,当时麻袋主要供给朝鲜战场,厂区门卫均有经济警察(相当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