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提纲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提纲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提纲

第一章课程与教学概论

思考题(39页)

1.理解课程的含义、教学的含义。

课程含义:广义:学校教育中为学生提供和重建的人类知识和经验的总和。课程内涵包括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也包括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外延包括显性的课程计划、科目、活动,也包括隐性的教师影响、师生关系、校园文化等;包括预期的目标、教学和学习,也包括非预期的目标、教学和学习。这是一个完整的、多维的课程概念,也是一个动态的课程概念。狭义:指学科或活动的总和,指教学计划、教学进程,指教学内容的组织等某一个方面。教学含义:广义:是指人们在生活中通过学习获得一定经验,引起行为变化的一种教育活动。狭义:是指在教师指导下的以传授和学习知识技能为主要内容,并通过知识技能的传授和学习,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个领域以及身心方面都得到发展的一种双边活动。

2.思考泰勒原理的现实意义。

提供了一个课程研究的范式

将评价引入了课程编制过程

建立了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

3.在教学研究发展脉络中的重要人物与思想有哪些?

孔子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熟读静思”,“学思结合”,“教学相长”等。

苏格拉底提出“产婆术”,成为西方启发式教学的渊源。

昆体良提出通过实践、演练、观察的方法进行教学。

拉特克提出要解决如何教的问题。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教学的兴趣原理、活动原理、直观原理。

卢梭提出倡导儿童的发现天性。

裴斯泰洛齐提出强调在儿童发展前期家庭生活圈对孩子的影响,儿童后期的教育主要是借助教学全面发展儿童的各种基础能力,并充分论证了自我发展原理和直观原理。还开创了“教学心理化”的方向。

赫尔巴特从“教学心里化”的层面上确立了教学论的教学内容体系,由此建立了西方近代教育史上最完整的教学论体系,强调教师、教材、课堂,成为传统教学论的代表。

杜威强调学生、经验、做中学,成为现代教学论的代表。

斯金纳提出行为主义教学设计。

赞科夫、布鲁纳和克拉夫基的三大新教学论流派提出通过改革课程结构与教学体制,培养儿童优异的智力,进而推动个性整体发展。

加涅认为人的学习是包括不同层次的,教学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不同学习结果或能力的产生提供最佳学习条件,认知教学设计专家还对元认识、问题解决、组织信

息、降低焦虑、发展自我监控技能、增进积极态度等方面具体策略进行了深入研究。

4.理解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思想之不同。

传统教学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

现代教学以学生、经验、做中学为中心。

5.从课程研究发展的历史脉络中理解课程研究的内容。

博比特和查特斯研究课程是什么和课程开发方法。

泰勒研究课程编制模式。

布鲁纳等人研究教育内容现代化的课程改革运动。

6.谈谈我国解放后课程政策变化的特点。

(1)民主性(2)发展性(3)开放性。

7.谈谈新课程改革要求我门建立怎样的课程观念。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和考试制度(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第二章课程与教学目标

思考题(70页)

1.如何理解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

教育目的是整体和一般,培养目标是局部和个别,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培养目标的实现,主要是通过学校所设置的课程而达成的。但培养目标通常不涉及具体的学习领域,因此,为了使课程编制切实有效,还必须确立课程目标。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

2.谈谈你对我国课程目标表述的看法。

四种课程目标各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从实质来看,“普遍性目标”取向和“行为目标”取向都推行一种“普遍主义”的价值观,都是控制本位的,只不过“行为目标”取向借助了科学的手段,而“普遍性目标”是前科学的,是课程目标初期发展阶段的典型表现形式。“生成性目标”取向与“行为目标”取向及“普遍性目标”取向存在本质区别,“生成性目标”取向追求“实践理性”,强调学习者与具体情景的交互作用,主张目标与手段的连续,过程与结果的连续,否弃预定目标对实际过程和手段的控制,对学习者、教育者在课程与教学中的主动性给出了应有的尊重。“表现性目标”取向是对“行为目标”的根本反动,它比“生成性目标”更进一步,它追求“解放理性”,强调学习者和教育者在课程与教学中的主体精神和创新性表现,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的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标准。

3.结合课改实践分析四种课程目标表述方法应注意的问题?

课程目标的表述形式主要有普遍性目标、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中国当代教育实践中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大多是属于普遍性目标,是国家特定历史时期所制定的教育方针的翻版,缺乏自身的独立性和具体性。行为目标简单明了、易于把握,但是无法陈述所有的课程目标。对表现性目标的评价不能像行为目标那样,追求结果与预期目标的一一对应关系,而应该是一种美学评论式的评价模式,即对学生活动及其结果的评价是一种鉴赏式批评、依其创造性和个性特色检查其质量与重要性。

4、任选中小学一门学科的一课时,试按照目标表述方法对其课堂教学目标进行设计。(参见教材56——62页“教学目标的表述方法”一节)

5、谈谈如何在教学中把握与落实“三维一体”课程目标。(参见教材66页“如何把握与落实‘三维一体’目标”一节)

第三章课程内容

思考题(99页)

1、什么是课程内容?课程内容选择的依据是什么?

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是一定的知识、技能、技巧、思想、观点、信念、言语、行为、习惯的总和。课程内容选择的依据是:

(1)课程目标:内容选择必须依照目标,有什么目标就有什么内容。

(2)学生的需要、兴趣与身心发展水平。

(3)社会发展需要。(4)课程内容本身的性质。

2、课程内容与学科知识、学生经验、学习活动的关系。

(见教材71页“课程内容的含义”一节)

3、谈谈你对课程资源的理解(教材77——79)

(1)课程资源的含义:广义的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

(2)课程资源的分类

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课程资源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素材性资源的特点是作用于课程,并能够成为课程的素材或来源;条件性课程资源的特点是作用于课程却不是形成课程本身的直接来源,但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的实施范围和水平。

按照课程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同,课程资源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凡是学校范围之内的课程资源就是校内课程资源;超过学校范围的课程资源就是校外课程资源。

从技术层面看,课程资源可以分为校内信息技术源和校外的网络资源。

(3)课程资源的载体形式

课程资源的载体主要是指素材性课程资源所依存的物化形式,可以分为生命载体和非生命载体。

课程资源的生命载体主要是指掌握了课程素材,具有教育教学素养的教师、教育管理者和学科专家、课程专家等研究人员以及能够提供课程素材的学生、家长和其他社会人士。

课程资源的非生命载体是指素材性课程资源所依存的非生命物化形式,主要表现为各种各样课程教学材料的实物形式,如课程计划、课程标准、课程指南、教学用书、参考资料、学习辅导材料等纸质印刷品和电子音像制品。

4、新课改下如何看待教材和加工教材(81页)

新课改下教材处理的基本观点

(1)教材处理的一个基本观点是课程文化建构

(2)教材处理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从“科学世界”走向“生活世界”

(3)课程内容要使人类文化进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履历情境”

(4)课程内容为儿童提供反思和创造的对象

5、什么是校本课程(87页),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是怎样的?(91页)

校本课程:是指以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际状况,为了学校的发展,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

6、当前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的一般方法。(93页)

(1)调查研究;

(2)集体审议;

(3)课程编制;

第四章课程组织与实施

思考题(137页)

1.什么是课程组织和课程实施?作为教师学习这些理论有什么意义?

课程组织:是指在一定的教育哲学观指引下,将课程要素或学习经验整合起来,使其在动态运行的课程系统中产生合力,以便有效实现课程目标的过程。

课程实施:是指将课程计划付诸于实践的过程。课程实施过程涉及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变化、课程知识的更新、教学过程的改变、校长和教师教色的转变、学生角色的变化、社区文化环境的相应改变等一系列具体问题。

课程组织的价值与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通过对课程实施的探究,帮助课程与开发人员发现课程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协助课程研究和开发人员寻找失败原因,探索改进方案和措施;

提醒决策人员避免忽视课程实施的重要性,以保障课程改革的顺利实现和稳定推进。

2.如果你是教师,会在什么情况下用到课程组织的理论?你认为应如何具体应用?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通过学习课程组织的理论后,你认为如何具体应用。

3.结合本章理论,谈一谈作为教师在基础教育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应该怎么做。(一)、关注“全人”的学生发展观

(二)、强调“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三)、倡导“对话式”的教学过程

(四)、提倡“生活化”的课程内容

(五)、开展“差异性”的课程评价

4、比较经验课标与学科课标

学科课程:是以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的文化知识为课程材料的基本来源,按照一定价值标准,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这类课程被称为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的优点:(1)有利于系统传承人类文化遗产;(2)有利于学习者获得系统文化知识;

(3)有利于组织教学与评价,便于提高教学效率。

学科课程的缺陷:(1)按照学科门类组织课程,人为地将学生的完整生活分解为“数学部分”、“语文部分”等;(2)根据学科知识逻辑组织课程,容易轻视学生需要、经验和生活。(3)学科知识是课程内容的核心,容易忽视当代社会需求,(4)学科课程的变革难度大,难以实施个别化教育。

经验课程:也称“活动课程”、“生活课程”、“儿童中心课程”,是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经验课程的优点:(1)发现了课程意义之源,学习者称为主体;(2)强调教材的心理组织,使儿童在与文化、学科交互作用中获得人格发展;(3)主张社会现实与儿童经验整合,摆正了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经验课程的缺陷:(1)忽视系统学科知识学习,走向“儿童中心主义”;(2)容易导致“活动主义”,忽视儿童其他智力品质和深层心理品质发展;(3)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教育艺术,习惯班级授课和讲解法的教师难于适应。

5.什么是隐形课标?结合实践,试举例说明。

显性课程:又称“显在课程”、“正规课程”,是列入学校教育中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的课程。显性课程的根本实施途径是教学。

结合课本117页学校隐形性课程包括“学校建筑、教室布置、校园文化、师生关系、学风、班风”等任举一例加以说明。

第五章教学设计

思考题(173页)

1.什么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指以获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

2.简述教学设计的特征与功能。

特征:

(1)教学设计强调运用系统方法

(2)教学设计以学习者为出发点

(3)教学设计以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为其理论基础

(4)教学设计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

功能:

(1)教学设计有助于突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

(2)教学设计有助于增强学习兴趣

(3)教学设计有助于增强教学工作的科学性

(4)教学设计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3.教学设计系统观的主要思想。

教学设计系统观就是以系统论的思想和观点作为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对参与教学过程的要素,各个要素构成的结构和教学环节等进行尽量优化的设计,以期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教学设计系统观的特点:

融合性、分析性、选择性、工具性、具体性、参照性。

4、简述常用的几种教学组织形式优缺点。

个别教学

优点:个别教学在适应个别差异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缺点:办学规模小、速度慢、效率低。

群体教学

优点:群体教学的发展为班级授课制的萌芽奠定了基础。

缺点:学校没有统一规范的教学制度,学生入学、毕业都不固定。

班级授课

优点:成立固定的班级组织、内容统筹规划、教学时间固定

分组教学

优点:增强了教学的层次性、针对性和实用性,便于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或水平差异组织教学,因材施教,有利于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准备和学习要求。缺点:不同水平学生间的相互交流难以达成,能力强的学生和能力差的学生之间缺少预期的对话及效果。

开放课堂

优点: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在教室或其他场所自由活动或学习。

5.简述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分类多种多样,比较常见的分类是依据学生获取信息的来源和途径,把教学方法分为三类:语言传递类教学方法、直观感知类的教学方法及实际训练类的教学方法。

语言传递类教学方法,是指通过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传递知识、技能以及学生独立阅读书面语言为主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主要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和读书指导发。

讲授法

讲授法是指教师使用连贯的语言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发展其智力和能力的教学方法。讲授法是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种教学方法。

(2)谈话法

谈话法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任务和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在(教师)问与(学生)答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获得新知识或巩固所学知识的方法。谈话法是一种运用得非常普遍的教学方法。

(3)讨论法

讨论法是指根据教学的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些问题各抒己见,开展辩论,辨明是非真伪,以此提高认识或弄清问题的方法。讨论法是小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4)读书指导法

读书指导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以此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的方法

(5)演示法

演示法是指教师配合讲授和谈话,通过向学生展示实物、直观教具,做示范性实验或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方式,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

(6)参观法

参观法是指根据教学的任务,并紧密配合教学,教师组织学生到校外的一定场所进行直接的观察、调查和研究,以此获得知识、锻炼能力的方法。

(7)参观法

练习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的要求,给学生布置一定的作业,然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课内和课外完成作业的方式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反复完成一定的操作,以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和技巧的方法。

(8)实验法

试验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作业,观察事物和过程的发生,探求事物的规律,以获得知识的技能和方法。实验法主要运用在小学理科教学中。

6.简述教学过程设计的原则。

应根据学习者的特点安排教学活动,切忌照搬照用;

应根据教学目标安排相应的教学活动,不同类型的学习,要安排不同的教学活动;应灵活地安排好教的活动和学的活动,不必每节课都有九个教学环节,要铭记“法无定法”。

7.谈教学过程设计的一般环节。

引起注意;(2)告诉学习者目标;(3)刺激对先前学习的回忆;

呈现刺激材料;(5)提供学习指导;(6)诱导行为;

(7)提供反馈;(8)评定行为;(9)增强记忆与促进迁移。

8.根据系统观思想设计一堂课

根据教材144页——146页的内容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设计一堂课。

第六章教学模式

思考题(205页)

1、什么是教学模式?简述教学模式的构成。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架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1)模式主题。教学模式是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的反映,这体现在模式主题上。不同的教育观往往提出不同主题的教学模式。例如程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有些教学模式主题虽然不一致,但其理论基础都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理论,如加涅的累积性教学模式、奥苏泊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教学模式等。鉴别一个教学模式成熟的程度,首先看它的主题是否鲜明,是否具有代表性和针对性。

(2)模式目标。模式目标是表明一种教学模式所要针对实现的教学最终结果。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是为一定的教学目标而创立的。如集体教学模式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能力为目标的,而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则是以培养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实现、自我教育能力为目标的。

(3)操作程序。指活动过程中运用教学模式时,教学过程展开的逻辑步骤,以及个步骤应完成的主要任务。如赫尔巴特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步骤,而杜威的教学模式操作程序为“情境——问题——假设——推理——验证”。

(4)操作条件。包括教师、学生的准备状态,互动方式,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学媒体手段的运用方式,教学节奏的把握等等。

(5)评价体系。由于不同教学模式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和达到的教学目的不同,评价的方法和标准也有所不同。如有意义的地学习教学模式的评价方法主要是理解与运用,而发现是教学模式的评价主要侧重于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的评价。

2、试分析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在新课程下的运用。

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可以概括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展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习者有效地实现当前所学习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结合自己的教学来谈)

3、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给我们的启示。

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罗杰斯创立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是人格取向的教学模式典型代表。

“非指导性”教学模式首先是要建立无条件关怀的真诚人际关系。这样,非指导性教学就强调了通过情感领域而不是智力领域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其次,教师是促进者,只作非指导性应答。罗杰斯认为,教师在学习中应担当促进者、帮助者、辅助者、合作者和朋友等角色。这就强调在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转换。

非指导性教学的学习评价主要是学生的自我评价。这种自我评价使学生更能为自己的学习负起责任,从而更加主动、有效、持久地学习。

(结合自己的教学来谈)

4、什么是发现式教学模式、范例教学模式?

布鲁纳的发现式教学模式实在20世纪中期学科结构运动课程改革中诞生的。布鲁纳认为,教学应以一定的概念为中心,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发现概念的结构法则,通过分类、抽象的过程使学生形成并掌握概念,学会用概念思考以获得的知识。学生学习的不只是概念本身,而且是获得概念的方法,从而形成获得概念的能力,即形成探究性思维。因此,布鲁纳提倡的发现式教学模式又称为概念获得模式。与此相匹配,在教学上主张让学生通过探究,发现知识,学生不仅得到知识,而且也获得探究的态度和方法,即所谓的“发现学习”。

范例教学理论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德国的瓦根舍因和克拉夫基等人提出的。范例教学理论认为,范例教学不但可以说明一个科学的整体,既传授知识,而且可以开拓学生的整个精神世界,包括他们的认识、智能和对客观世界的态度。学生在获得关于自然和社会文化科学的一般知识的同时,也获得新的能力(包括了解事物的方式、解决问题的策略和行为观点)。这是范例教学模式的核心主张。

5、谈谈问题、探究模式在新课改下的作用。

又叫引导——发现式,是指教学活动以问题为中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自己找到答案的一种教学模式。基本程序是:问题、假设、验证、总结提高。该模式以培养学生的探新求知、概括归纳的能力为教学目标。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师生处于协作的关系,通过学生积极能动的探索研究获得新知,使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它主要运用于定理、原理、法则一类内容的教学。(结合自己的教学来谈)

第七章思考题答案

一、什么是教学策略?其基本特征有那些?由哪些要素构成?

教学策略:指教学活动的顺序排列和师生连续的有实在内容的交流。

基本特征:综合性可操作性灵活性

构成要素:思想观念策略目标操作程序元认知调控

谈谈你对新课程下转变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认识。

在当前的课程改革中,学习方式由于性质和特征不同分为两种,一种是传统的学校教育采用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叫做接受性学习;另一种是在对传统学习方式进行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形成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对知识进行积极建构和合作学习,叫做研究性学习。

新课程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新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是研究性学习的具体方式,“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新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是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目的。新课程强调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就在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使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新课程下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1、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和合作者

2、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引导者

3、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4、课程改革中的研究者

三、谈谈你对研究性学习的含义的理解:

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含义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研究性学习有两种含义:一是作为一种学习方式;一是作为一种课程领域。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与把书本知识作为结果来获得的接受性学习相对。它强调学生通过探究和发现进行书本知识的学习。在学科课程中,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往往具有鲜明的学科特,其探究往往围绕本学科领域的问题来展开。而作为一种课程领域,研究性学习又可称为研究型课程,它超越特定的学科知识体系和严格的课堂教学的局限强调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要求学生自主地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确定关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等方面的问题,展开类似科学研究的过程,而获得探究的体验,发展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以及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研究性学习不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独创。西方发达国家的中小学都有类似研究性学习的课程领域,如美国的“设计学习、法国的动手做、日本的“基于课题的探究学习”等等。

四、谈谈你对研究性学习特征的理解和感悟。(书213页——214页)

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1)自主性

(2)开放性

(3)探究性

(4)实践性

自主性学习

(1)自主性学习的含义: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自练、自得自悟、互动交流,自评自纠,通过自己的努力去陶冶情操、培养能力、掌握方法的学习方式。(2)自主性学习的品质:主动性、独立性、内省性

(3)自主性学习的实施要求

第一,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第二,制定教学目标时要给学生留有自主选择的余地;第三,为学生提供充裕的时间和适当的练习机会;第四,使学生参与课堂管理;第五,处理好“双主体”的关系。

(3)合作性学习的实施要求

第一,优化合作学习的组合结构;第二,明确学习的任务和责任;第三,优化合作流程,提高学习效益;第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往技能;第五,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开放性学习:

一是课题内容的开放。

二是研究资源的开放。

三是组织形式的开放。

四是研究时空的开放。

五是研究结果的开放

3、探究性学习

(1)探究性学习的含义: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生活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分析研讨、解决问题、表达思想、交流成果等活动,以获取知识、激发情趣、掌握方法的学习方式。

(2)探究性学习的实施要求

第一,保证学习设计与实施中的系统性;第二,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第三,注意帮助个体学习;第四,促进学习过程中的探究体验。

4、实践性学习:

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接触社会生活实际,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并关注环境,为学生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心提供了条件和可能。

重要的是让学生亲身参与创造实践活动,在体验、内化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觉指导创造行为的个人的观念体系。

在教学实践中更好地实施“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答案略(根据个人理解来答)

六、谈谈你对新课程下转变教师学习行为的认识。

答案略(根据个人理解来答)

七、举例分析新课程下的活动策略、生活策略、合作学习策略的实施应注意的问题。

(一)、活动性教学策略(在书230——232页)

1、活动性策略的含义:是指在教育过程中,让学生“做中学”,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知识的实质,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变,主动发展的教学策略。

2、活动性教学策略的实施

(1)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

(2)创设丰富多彩的真实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探究

(3)强调活动的非结构性

(4)加强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对话

(5)强调教师的指导

(二)、生活性教学策略(在书232——236页)

1、生活性策略的含义:是指教师的教学设计、实施和测评与师生的现实世界相联系、相贴近,引导学生不断超越现实生活,改善当下生存状态,提升生活质量为主旨的策略。

2、生活性教学策略的实施

(1)把学科教学内容的来源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2)通过教学内容在生活中的应用和现实生活相联系

(3)通过学生直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来实现和生活世界的联系

(4)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为学生营造一个生活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三)、合作学习策略:(书220页——223页)

(1)合作性学习的含义:是指围绕一个共同的学习内容结伴、结组、结群进行的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2)合作性学习的品质:诚实求真、和睦相处;和谐互动、博采众长;求同存异、共同发展。

(3)合作性学习的实施要求

第一,优化合作学习的组合结构;

第二,明确学习的任务和责任;

第三,优化合作流程,提高学习效益;

第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往技能;

第五,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第八章教学手段

思考题(272页)

一、教学手段的含义

教学手段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物质手段和指导有效使用这些物质手段的方式和方法。

二、教学手段的发展与分类

1、教学手段的发展

(1)口耳相传阶段(2)文字书籍阶段(3)直观教具阶段

(4)实验技术阶段(5)视听媒体阶段(6)高新技术阶段

2、教学手段的分类

(1)传统教学手段:分为基本教学手段和直观辅助教学手段

(2)现代教学手段

三、教学手段的作用

1、有利于教学方式的变革

2、有利于形成生动、有趣的教学

3、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4、有利于降低教学难度

5、有利于实施个性化教学,因材施教

四、教学手段应体现的基本原则

1、教育性原则:教学手段的选择运用要满足教学目标的要求

2、发展性原则:是指选用教学手段要考虑它在多大程度上能发挥教育作用,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以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

3、最优化原则:是指把教学手段的设计放在整体的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教学的各种要素,协调教学手段与教学其他方面的关系,使教学手段的功效服从于整体教学设计。

4、灵活性原则:教学手段的选择和运用随问题情境的变化而变化,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手段时思维要灵活,设计出多种风格的教学手段。

5、学生主体性原则:教学手段的选择和运用都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举例说明教师如何有效发挥传统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作用。

答:(一)传统教学手段在教学中有如下优势作用。

(1)传统教学手段为学生内化知识创设了最佳情境

(2)传统教学手段在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上独具教育魅力

(3)学生的社会化必须有效依赖传统教学手段

(4)教师的人格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在学生的成长中发挥着特殊作用

(二)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途径提高自身运用传统教学手段的能力,从而有效发挥传统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作用。

(1)创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

(2)注重和提升自身为人师表的教育价值

(3)创造性地改进或自制各种教学用具

结合自己所教学科教学案例进行阐述。

4.现代化教学手段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答: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向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提出了挑战,单凭“记问之学”已不足以为人师表,教师要在教学领域继续发挥主导作用,就必须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超越技术因素进入教学艺术境界。这些能力包括:

(1)较强的教育技术能力

(2)恰当选择和组合教学手段的能力

(3)较强的科研能力

(4)较强的教学控制能力

第九章教学艺术

思考题(309页)

一、怎样理解教学艺术的含义?

教学艺术就是教师在课堂上遵照教学法则和美学尺度的要求,灵活运用语言、表情、动作、图像、组织、调控等手段,充分发挥教学情感的功能,为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而施行的一套独具风格的创造性教学。

二、教学艺术的特点有哪些?

答:(一)教学艺术的共性特征:

1、形象性

2、情感性

3、创造性

4、审美性

5、个性化

6、实践性

(二)教学艺术的个性特点

1、教学艺术的综合性与复杂性

2、教学艺术的规定性与灵活性

3、教学艺术的高精度与高难度

4、教学艺术的示范性和影响的直接性

三、课堂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答:课堂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有:

1、启发性

2、科学性

3、直观性

4、情感性

5、幽默性

四、非语言艺术的功能有哪些?

答:教师非语言艺术的功能有:

1、传递信息功能

2、交流感情功能

3、控制调节功能

五、备课有哪些基本要求?

答:备课的要求有:

熟悉课程标准和教材,掌握教学内容

掌握教学目的的要求和重点

真正地了解学生是备好课的关键(1)了解学生的思想(2)了解学生的学习研究和恰当选择教学方法

具体的教学目的任务

课程的性质和教材内容的特点

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特点、知识水平以及班级情况。

选择教学方法时还必须考虑周围环境条件和学校设备。

编写教案,掌握教案,熟悉教具

六、说课的含义是什么?

答:狭义的说课,就是教师以教育教学理论和教材为依据,向同行、专家或领导有准备地就某一节课来分析教材的地位、作用和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阐述教学目标,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方法,讲解教学方案的设计思路的一种教学研究和交流的形式。它既可以是课前对教学方案的阐述和讲解,也可以是课后对教学设计的介绍与分析。

七、导课和结课的方法有哪些?

答:(一)导课艺术的具体形式与方法多种多样,关键在于教师灵活运用、精心设计。常见的导课方法有:

温故导课。通过温习以前学过的知识,带出新内容来。

释题导课。教师通过具体分析、解释课题词语,引发题意,调动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和积极性,为进入新课作铺垫。

激情导课。教师用生动的、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营造一种情绪的氛围,从感情上叩击学生的心弦,使学生自觉地进入学习的轨道。

设疑导课。是教师利用对思维的敏感性,在导课的时候精心设计悬念,诱发学生的探究心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故事导课。教师采用寓意深刻又幽默轻松的故事,把抽象的内容以浅显的形式引出来。故事导课所用的故事宜短忌长。

创造导课。教师导课时根据教材特点,创设一定的情境,渲染课堂气氛,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自然从情绪上过渡到新课上来。

演练导课。在新课伊始,教师通过展示挂图、实物、标本、模型,或做一些启发性强的实验、练习,使知识直观形象地进入学生头脑,把学生的注意力导入新课。机变导课。有时在课堂教学之前,突然发生或出现了有利于设计导课的事件或情景,教师要充分利用,即行应变,以调动学生学习新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幽默导课。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需要,使用幽默手段导入新课,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10、冥想导课。在上新课前,先让学生闭上双目,进入冥想状态,放松心情,消除紧张情绪,以平和愉快的心境迎接新课。

(二)教学结课的形式与方法丰富多彩,常见的有:

1、自然式结课。这种结课,是在下课铃响时自然结束课程。

2、总结式结课。即用准确简练的语言把整个课的主要内容加以总结概括归纳,给学生以系统、完整的印象,促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其综合概括能力。这是一种比较常用的结课方式。

3、悬念式结课。教师在结课的时候,用设置悬念的方法,给学生留下一个有待探索的问题,使学生急切地等着下一节课。这种结课方式很好地把上下两节课联系起来,为上好下一节课做好了铺垫。

4、回味式结课。在结课的时候,教师用含蓄隽永、耐人寻味的语言引发学生对所学的东西展开想象,回味再三。

5、激励式结课。教师以充满激情、意味深长的话语寄厚望于学生,打动学生的心扉,给学生一个深刻的印象。

6、延伸式结课。在结课的时候,教室注意把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课外学习结合起来,将课堂上的内容延伸到课外,激发学生课外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7、游戏式结课。指在结课的时候,为了使结课生动活泼,增强教学效果,教室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设计一些游戏来检验和巩固所学知识。

八、课堂组织与管理艺术有哪些方面的内容?

答:课堂组织与管理艺术包括:

形成积极的课堂气氛。

正确引导学生注意,提高注意分配能力。

正确运用无意注意

运用各种有效方法,引起学生有意注意

巧妙处理课堂问题行为

掌握预防技能,防止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

具备良好的注意分配能力,能够全面准确地观察课堂上所有学生的动态,掌握课堂上的各种情况

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要给学生表现的机会

运用语言、声调、表情、动作等,处理已出现的问题行为

语言、声调是教师组织教学、处理某些问题行为的重要手段

动作、表情是教师组织教学、处理课堂问题行为的有效途径之一

教学机智

案例:一位语文老师讲《朱德的扁担》一课

第十章教育教学研究

思考题:(335页)

1. 如何理解教育教学研究的特点和意义?312页

答:特点:

(1)研究对象具有复杂性

教育教学研究的对象是学校教育教学现象,教育是人类特有而极其复杂的现象,决定了教育教学研究的复杂性。

(2)研究课题已应用性为主

教育教学研究的课题多来源于实践,为教学实践的需要而从事研究,研究的成果必须对教学实践有指导意义。因此,教育教学研究要求应用性研究占有较大比例,并且研究中追求操作性,研究的成果达到可操作化,能对实践起指导作用兵在实践中推广。

(3)与学校教育改革实践紧密相连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从事教学工作,教学研究要紧紧围绕教学工作育教学改革进行。教师要正确处理参加教学研究同搞好日常工作的关系,以工作带科研,以科研促工作、促改革。

(4)以经验总结和调查研究为基本方法

教育教学研究的方法很多,教师宜从简单的、便于结合工作使用的方法做起。经验总结法直接来源于一线的教学实践,从这方面入手进行教学研究,教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调查研究法是了解情况、搜集材料,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

(5)长期性与艰巨性

教育效果的显示具有滞后性,从而带来了教育教学研究周期长的特点。开展教学研究不能急于求成,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要有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总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必须建立在教育教学研究的基础上,教育教学研究是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化具有重要意义。

2. 教育教学研究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答:(1)校本研究,即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以研究为线索,统领教育教学工作。组织教师从事适合本校教育教学需要的研究活动,形成学校特色,发展教师的自主性和专业水平,为全体学生成长创造基础。

(2)教学改革实验活动,大多采用教师集体教研的方式进行。主要形式有集体备课、公开课、教研会、参观访问与交流等。

(3)教育科研活动,包括两种情形:一是教师在自身从事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耳闻目睹教学现象和思考教学问题而从事的教研活动;二是教师利用正常教学过程以外的时间,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活动,以便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

3. 什么是质的研究?

答: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研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4. 什么是校本研究,主要形式有哪些?

答:校本研究,即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以研究为线索,统领教育教学工作。组织教师从事适合本校教育教学需要的研究活动,形成学校特色,发展教师的自主性和专业水平,为全体学生成长创造基础。

主要形式有专业引领,教学反思、同伴互助。

5. 教学改革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

答:(1)集体备课,是在个人备课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般由教研组或学科组组织,即可定期进行,也可不定期进行。

(2)公开课,包括测评课、观摩课、研究课三种,都是探讨课堂教学问题的集体教研活动。

(3)教研会,如教学工作经验总结交流会,教学研究成果交流会,教学问题讨论会。

(4)参观、访问和交流活动,以扩展活动范围,开阔视野,获取更多的信息。

第十一章教学反思

思考题(369页)

1.什么是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的意义是什么?

答: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

意义:(1)教学反思可以完善知识结构,是全面发展教师能力的过程。

(2)教学反思可以提高教师教学技能,促进其有效教学。

(3)教学反思可使教师由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

(4)注重教师间的合作与对话,使教学反思的又一个重要特征。

(5)教学反思来源于实践,提升理论,做到了实践和理论的统一。

2.怎样写教学反思日记?

答:反思日记是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总结与分析,包括自己的工作总结和体会,也包括对教学工作甚至自己教育理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并积极寻求解决的对策。因此,反思日记应有感而发,有感而记。

反思日记不是仅仅罗列生活事件,而是通过聚集这些事件,让教师更多的了解自己的思想和相关行为。教师要在一天结束后,写下自己的经验。

日记通常需要每天或几天记录一次,至少是每周记录一次。记录的是教师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所观察到的、感受到的、所解释的、所反思的内容,是教师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的自由写作。主体部分是教师对观察的记录和白描。每一次撰写的日记都包含一些基本的信息,如事件的日期;脉络性资料,如时间、地点、参与者以及其他看起来可能对研究是重要的事。

常用的记录形式包括备忘录、描述性记录和解释性记录。

反思日记要持续的写,最好每天或隔几天安排一个特定的时间专门写日志。在一段时间内,可以围绕某一个主题来写作。要将事件记录与事件分析结合起来,并有一定量的分析。如用笔记本来记,每一页的右边最好留下一些空白的地方。

3. 什么是叙事研究,其写作特点有哪些?

答:叙事研究陈述的是教师在日常生活、课堂教学、教改实践活动曾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件,也包括教师本人撰写个人传记、个人经验总结等各类文本。叙事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以自我叙述的方式来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并通过反思来改进自己的行动,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特点:(1)叙述的故事是已经过去或正在发生的教育事件。

(2)叙述的故事中包含与事件密切相关的具体人物。

(3)叙述的故事具有一定的情节。

教育叙事研究非常重视教师的日常生活故事及故事的细节,不以抽象的概念或符号替代教育生活中鲜活生动的情节,不以苍白的语言来描述概括的教育事实。

4. 什么是行动研究,其步骤有哪些?

答:行动研究是指在自然、真实的教育环境中,教育实际工作者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与技术,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为首要目标的一种研究模式。

步骤:计划是行动研究的第一个环节。

行动即实施行动计划。

观察是第三个环节。指对行动过程、结果、背景以及行动者特点的考察。

反思是第四个环节。包括整理描述,评价解释,写出研究报告。

第十二章教学评价

思考题:(396页)

1.名词解释:

(1)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或学习过程中评价活动本身的效果,用以调节活动过程,保证目标顺利完成而进行的评价。

(2)相对评价:是指在被评价对象的集团中(所处班级、学校、城镇等)选取一个或若干作为基准(即常模),然后把各个评价对象逐一与基准进行比较,从而确定集团中每一个成员所处的相对位置(或名次),以达到在这个集团中对每个个体进行评价的目的。

(3)绝对评价:是指在被评价对象的集团之外预先确定一个基准(这个基准为客观标准),将评价对象与客观标准进行比较,判断其达到标准的程度,做出价值判断。

(4)个体内差异评价:是指把被评价者的过去和现在相比较,或者被评价者的若干侧面进行比较。

(5)定量评价:是采用一定的数学方法,收集和处理数据资料,对被评价者作出定量结论的评价。

(6)定性评价:指不采用数学的方法,而是根据评价者对被评价者平时的表现、现实的态度或文献资料的观察和分析,直接对被评价者做出定性结论的价值判断。

2.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功能体现在哪几方面?

(一)导向功能

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为被评价者指明努力方向,把评价者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贯穿到具体教学中。

(二)诊断功能

一方面,通过对教育活动中符合要求的方面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诊断、揭示与分析,找出症结和原因所在,另一方面要肯定做法进行鼓励并针对问题提出改进方法和建议。

(三)调控功能

把诊断出的问题及时反馈给被评价者,促使其对培养目标、课程与教材、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等过程做出调整。

(四)鉴定功能

体现在教育评价早期阶段。通过评价,人们可以区别、鉴定学校组织、课程实施方案、教师的行为、学生学习效率等方面的优良程度,从而评定相应的等级。(五)激励功能

评价结果所做出的价值判断,能够揭示被评价者活动和行为的有效程度或达标程度,使他们看到自己的差距和成绩,激励他们全力以赴做好各项工作,创造出更大的教育成就。

3.新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一)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

(二)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三)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四)强调参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五)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4.怎样理解学生评价是一个发展的过程?(略)

5.你怎么看待课堂教学评价?(略)

6.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有何优缺点?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考试 复习资料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复习资料 一、选择填空题 1、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 2、教学论:是教育学中的一门学科分支,研究教学情境中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对教师的行为方式进行科学概括,做出一般的、具有普遍性的规定或解释,用以指导教学实践。 3、《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 4、“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乐经》。 5、语文课程目标的五个领域: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显性呈现(横向)。 6、语文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隐性线索(纵向)。 7、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目标确定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总目标包括的五项内容:“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 8、语文教材有泛指、特指和专指三种不同的概念。特指根据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写的,供语文教学中师生使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习题册、练习册、教学挂图、音像教材、教学软件、选修教材、教学指导书、教学参考书等。专指在上述的语文教材系列中占有特别重要地位的语文教科书,即课本。 9、语文教材的四个功能:德治启迪、语文历练、语言积累、知识扩展。 10、语文教材的内容有四种要素构成:范文系统、知识系统、实践活动、助读系统。 11、成功的板书和图示要做到:既是教学内容的艺术展示,又是教学思路的直观体现,能够揭示中心,突出重点,理清思路,启发思考。 12、板书图示的能力要素:1、硬笔书法能力2、一定的制图能力和绘图能力3、版面设计的能力4、文明的书写习惯 13、语文试卷的评析方法:基本方法:借题发挥; 具体的方法:1、抓住一点,讲清一类14、对照比较,讲清知识、能力和智力的关系3、改变题型,触类旁通。 15、解行识字法的要点:1、解行为本2、偏旁带字3、形音义结合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 复习资料 1根据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价值取向,为培养、教育下一代所制定的一整套有目的、有计划、可执行的培养方案,具有目标的明确性、内容的科学性、方法的恰当性、策略的可操作性以及评价的合理性等特点。 2 文化为对象的教与学统一的活动。 3 育价值。 4 阶段的教育的价值。换言之,培养目标就是对某一级、某一类学校培养人的质量规格的设想或规定。 5 生身心发展所要达到得预期结果。 6“课程目标”的下位概念,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标准,既是教师教的目标,也是学生学的目标。 7 标分成“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三个方面。 8把学生的学习结果划分五种类型,即态度、动作技能、言语信息、智力技能和认知策略,以便教师能够根据学习结果的不同类型设计最佳的学习条件。 9 程目标。 10、 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

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11、1)目标明确。(2)内容正确。(3)方法恰 当。(4)教学组织严密。(5)教学效果优异。 12、从学生学的角度来看,教学工作包括预习、听课、 课后复习、练习和系统小结等基本环节;若从教师教的角度来看,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包括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定等。 13、 形式分为条目式教案和表格式教案,按篇幅分为详细教案和简要教案。 14、;二是“引入新课”或“激发 学习动机”;三是“教学新课”;四是“小结”;五是“布置作业”。 15、 16、 四是保留和擦除部分分明;五是形象地揭示内容的各种联系。 17、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三因材施教原则;四直观性原则;五启 发性则。 18、 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活动方式的总和。 19、 一、以语言为主的教学方法 述规律等知识的方法,在以语言表达为主的教学方法中应用最广泛,且其他各 讲解、讲演和讲读。 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在独立思考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过程中获得新知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笔记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理解) 课程与教学论实质上是以课程与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和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的目的和任务的。 2、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任务(理解) 课程与教学论作为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的基本任务可以表述为:认识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和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 3、几本重要的着作(了解) 《礼记·学记》是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专着。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 学术界常把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作为教育学和教学论学科发展成熟的基本标志。第二节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4、目前关于课程与教学关系的认识(理解) 在国外,对课程(论)与教学(论)之间的关系的看法,有四种不同的主张,形成了四种不同的模式: 1.二元独立模式(Dualistic Model)布鲁纳 2.相互交叉模式(Interlocking Model) 3.包含模式(Concentric Model) 4.二元循环联系模式(Cyclical Model) 第三节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演进▲ 5、一、萌芽期(前科学期) 1.背景:从课程与教学的产生到公元16世纪,学校教育规模比较小,为社会的统治阶层强权垄断,主要是上层社会的贵族教育和宗教教育。 2.代表人物与思想: 中国《学记》 西方昆体良《雄辩术原理》 3、特征:有了对教育内容、学科问题的思考,但还是没成为独立的学科,课程与教学思想还停留在经验的描述和总结阶段。 二、教学论学科的形成期(建立期) 1.背景:17世纪到19世纪之间 2.代表人物:拉特克,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人。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教学阶段理论) 3、特征:教学论成为独立学术领域 三、学科的分化与多样化时期(繁荣期) 1、背景:20世纪至今,教学论的发展进入了分化和多样化的轨道。 2、代表人物与思想:杜威(教学五步骤),凯洛夫 3、被理论界视为二战之后三大新教学论流派: 布鲁纳:美国,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瓦·根舍因:德国,范例教学理论 赞科夫:前苏联,教学与发展教学理论 4、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5、课程论的独立与大发展:

语文课程和教学论考研专用

语文学科发展 1.光绪二十九年(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产生了新的学制——“癸卯学制”,这是我国现代教育的起点,也是语文这门学科独立的起点。《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初等小学堂设“中国文字”科,高等小学堂、中学堂设“中国文学”科。 2.“语文”学科名称的确立:“语文”一名,始用于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语文语文课本之时。 3.1956年,语文学科改为“汉语”“文学”分科教学。 4.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1世纪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正式启动。 语文学科性质 学科名称的含义:“语文就是语言的意思,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语文是以汉民族言语为核心,以文学教育为重点,包含语言、文学、文章、文化等综合因素的学科。 语文学科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工具性的内涵: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基本工具;语文是基础课程,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课程。 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的定义:P84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颁布的某一学段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基本标准,是规范语文课程和教学的指导性文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P84“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请按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价值理念: 1、一个根本出发点面向全体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2、语文课程性质的二元融合,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3、语文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融为一体。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定义:P138-139);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 (四年制普通本科) ■说明部分 1、课程得性质、任务 《课程与教学论》就是教育系教育学、公共事业管理(教育)、初等教育专业普通本科所开设得专业基础课,属必修课程,也就是师范类普通本科得公共必修课。本课程任务向学生系统传授关于课程与教学论得基本知识,了解课程编制与教学得一般原理;要求学生初步掌握课程开发与编制、教学设计与评价得基本技能,并能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对课程教学实践作一般得分析与运用。 2。教学得基本目标 学生具备必要得教育学通论与教育心理学知识。在此基础上,由教师引导学习并研究课程与教学得基本理论,包括课程与教学得概念、历史发展过程、形态,课程目标与内容、课程实施与评价,校本课程,以及教学得功能、本质、教学目得与任务、教学原则、教学中得师生关系、教材得使用、教学模式方法、教学基本技能、信息化教学设计等相关内容、 3.适应专业与学时数 本课程大纲适合教育系教育学、共事业管理(教育)、初等教育专业以及师范类普通本科各专业。教学时数42学时、 4。与其她课程关系 本课程就是教育学知识谱系里专门对课程与教学问题作系统得介绍与研究,与教育学通论以及教育史、教育心理学、学科教学法、现代教育技术等课程有密切得联系、 5.考核方式: 闭卷考试。期末成绩构成为:平时出勤、课堂讨论、作业占等占35%,期末闭卷笔试占65%。 6.推荐教材与参考书 教材《课程与教学论》,王本陆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考书:《课程理论》,施良方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教学论》,李秉德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现代教学论》,裴娣娜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学原理》,[日]佐藤正夫著,钟启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盛群力等编译、《现代教学设计应用模式》浙江教育出版社、 7.主要教学方法与设备要求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

课程教学论读书笔记 拉尔夫·泰勒是美国着名教育学家、课程理论专家,被誉为“当代课程理论之父”。1949年出版《课程与教学原理》一书,被誉为是“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是课程开发原理最完美、最简洁、最清楚的阐述。他认为,我们如果要系统地、理智地研究某一计划。首先必须确定所要达到的各种教育目标。泰勒在书中未对教育目的、教育目标、课程目标作很细致的区分。在他那里,这些术语基本上是同义词。根据泰勒的论述,他讲的教育目标大部分是指的本文所论及的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指在一定的学段中所要达到的标准,包括课程总体方案(教学计划)中的培养目标以及分科标准(教学大纲)中的分科目标两个层次的内容。 1教育认识 泰勒在它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木原理》一书中,系统发展了行为目标的理念,他认为,教育是一种改变人的行为方式的过程,目标既要指出要使学生养成的那种行为,又指明这种行为能在其中运用的生活领域或内容。泰勒认为行为目标的作用是“有助于选择学习经验和指导教学”。大多数课程理论认为,“行为目标”取向克服了普遍性目标取向模糊性的缺陷,在课程领域科学化的过程中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由于“行为目标”具有精确性、具体性、可操作性的特点,当教学内容以“行为目标”的形式陈述的时候,教师能更加清楚地了解教学任务,有利于教师控制教学过程,而且,“行为目标”还有利于教育者就教学内容准确地与教育督导、学生家长、学生展开交流,更重要的是它便于作出准确的评价。 在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实践当中,课程目标取向应该反映职业教育的基木特征和内在要求,蕴涵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观。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技能型和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这种人才直接面向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等一线的工作岗位,从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工作,首先要掌握的是某一职业岗位或职业岗位群所必需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人才培养的规定性使得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活动应体现相关职业或职业群的专业知识要求和操作技术要求,这种要求实际上是由一系列具体、明确的特定职业岗位能力要素所组成的。因此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制定应以培养学生掌握特定职业岗位能力要素为宗旨。 在泰勒看来,对学习者本身信息的研究是获得行为目标的重要来源和有利途径,其方法主要是依靠对学习者的“需要”做调查研究。在此他提到“需要”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学习者目前的状况与公认常模之间的‘差别’或‘差距’,即应然与实然之间的差距”;另一种则是心理学的概念,即把“需要”视作“有机体内部的张力,为了保持有机体处于正常、健康的状况,必须使这些张力恢复平衡,泰勒把课程的行为目标建立在第一种意义上的“需要”,

小学英语课程与教学论复习重点

第一章 小学英语教育的内涵:指向学生的发展。 小学英语教育的具体内容: 1、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基础。(基础性) 2、为学生的知识获取、技能学习、素质培养等打基础,具有未来性。 3、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性) 4、面向全体学生。(全体性) 5、是一门必修课,具有强制性。(强制性) 小学英语教育的性质: 既有英语教育学的性质,又有小学教育学的性质;既是小学阶段的英语教育学,又是英语学科的教育学。 1、是小学教育学及学科教育学的分支学科; 2、是语言教育学的分支学科; 3、是培养小学生英语基础知识及能力的学科; 4、是以小学英语教育学理论及实践经验为指导的学科; 5、是为小学英语教学提供教及学理论的重要来源; 6、是为小学英语教学改革及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及实践方法的学科。小学英语课程的内容: 两级内容 一级内容 1、总体目标:听、说、玩、读、演 2、具体内容:对英语的兴趣和好奇心、口头表达能力

3、内容分析:理解简单的活动指令、参及简单的角色扮演、唱简单的歌曲歌谣、听/读懂简单故事、正确书写单词字母、视听接触语音。 二级内容 1、总体目标:语言技能、语音知识 2、具体内容:语言技能(听、说、读、写、玩演视听);语音知识(语音、词汇、语法、功能、话题、情感态度、基础学习策略、文化意识) 3、内容分析:有持续的兴趣和爱好 英语课程设置的原则:整体性、多元性、灵活性 实践要求: 师范生应该能够较全面的理解具体内容及要求,并能够比较熟练地示范,如听录音后声情并茂地模仿,唱歌,说歌谣。总之,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必须要先做到。 中国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问题一:费时多,收效微。 问题二:教师工作量太大,顾此失彼。 问题三:学生怕苦,兴趣不持久。 问题四:交际练习没有信息差,交际活动在不真实的语境中进行,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不会运用。 问题五:家长水平有限,课后无法辅导。 问题六:教材难度大,学生消化不良。

《英语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

《英语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英语课程与教学论English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Theory of English 课程编码:M1010079 总学时/总学分:32/2 理论学时/理论学分: 24/1.5 实践学时/实践学分:8/0.5 适用专业:英语教育开课单位:外国语学院 一、课程性质及目的 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英语教育研究生专业学科选修课。 2.课程目的:本课程主要介绍语言与语言教师、语言学习理论与学习者、英语课程标准与教材、英语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备课与课程管理、课堂教学评价与反思以及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资源等七个方面,重点向学生介绍其主要理论依据、主要内容以及评述,旨在帮助、引导学生能够依据自己的环境、特定的教学条件和学生的需求以及语言教学的规律,对教学方法和技巧进行选择和再创造,为他们以后在教学和科研上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基本掌握英语教学的最新理论和主要方法。 二、课程内容及要求 本课程分为七个单元,每单元整合两个专题,采取导文、导文提示、文献阅读、观察与思考(课堂实录)以及任务活动等新颖的形式,把学术性、实用性、趣味性和互动性很好地结合起来。其目的是确定英语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共核,帮助英语教师从其中一点出发,走向专业化发展道路。 第一章语言与语言教师(4学时) 1. How do we learn languages? 2. What are the common views on language? 3. What are the common views on language learning? 4. What are the qualities of a good language teacher? 5. How can one become a good language teacher? 第二章语言学习理论与学习者(6学时) 1. What are the theories in language learning? 2. What are the teaching approaches in language teaching? 3. Which is more important, fluency or accuracy? 4. What’s the enlightenment of learning and acquisition? 第三章英语课程标准与教材(4学时)

2016年春季《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核

《课程与教学论》 一、辨析题(每题10分,共20分) 1、教学大纲中教学内容几乎就是知识点的罗列,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教学的创造性,为此,教师可以脱离教材,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来教学。 答:错。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的呈现主要是依赖罗列教学要点的指令方式,并不对内容目标的实施和操作提供具体指导、安排具体机会。 2、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我们要加强学生学习的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培养,抛弃传统教学大纲中以知识技能为主的教学。 答:错。新课程理念中,强调情意因素对学生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凸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要素。三者同时构成了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教师教育如果放弃自己的传统优势,就会失去自己的根基,成为失去“家园”的弃儿,“走出城墙但不应放弃城里的家”,教师教育全面拓展必须是建立在自己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师范教育”的“城墙”曾经割断了丰富多彩的外部世界,但也起到了遮风蔽雨的“保护伞”作用,今天可以走出城墙的代价是失去保护伞,“师范”的城墙不应成为今天教师教育院校进一步发展的羁绊。教师教育院校的核心战略应当是巩固传统优势,积极拓展生存空间,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来进行教学。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简述泰勒对课程的基本主张。 答:(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4)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2、简述杜威思维五阶段及教学过程。 答:这五个阶段是:(1)问题的感觉,即暗示:困惑、挫折或意识到困难的状态;(2)问题的界定,即理智化:确定疑难究竟在什么地方,包括不太具体地指出所追求的目的,需要填补的缺口或要达到的目标;(3)问题解决的假设:提出问题的种种假设;(4)对问题及其解决方法的逻辑推理:如有必要,连续检验这些假设,并对问题重新加以阐述;(5)用行动检验这些假设:进行验证,证实、驳斥或改正假设。 教学过程是:(1)教学过程,,在本质上是学生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过程;(2)在教学过程中儿童认识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试卷7(科) 填空题(20分,每空一分) 1、语文教学论的学科性质表现为、、。 2、教育史上曾经出现过的三大课程流派分别为、、。 3、西方教育文献中,最早使用“教学论”一词的是、。 4、赫尔巴特教育学体系的核心是。 5、语文课程现象表现为、、。 6、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可以区分为、、三种类型。 7、1950年,《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对“语文”一词的解释是:语文是以为标准的普通话和照普通话写出的。 8、新中国第一部语文教学法著作是。 9、“红领巾”教学法的核心是、。

二、单项选择题(10分) 1、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政府正式颁布,在全国范围内实际推行的现代学制是() A、癸卯学制 B、壬寅学制 C、《钦定学堂章程》 D、《中国亟宜遍设小学堂议》 2、下列不是“三百千”的是() A、《三字经》 B、《百家姓》 C、《千字文》 D、《千家诗》 3、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的基本经验是() A、建立了成套的、行之有效的汉字教学体系 B、建立了以大量的读、写实践为主的语文教学法体系 C、建立了成套的文章之学的教学体系 D、从汉语汉文的实际出发、充分应用汉语汉文的特点来提高教学效率 4、以下属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结构的“三个维度”的是() A、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 B、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C、知识与能力、阅读、综合性学习 D、过程与方法、口语交际、知识与能力

5、把传统的听说能力改为口语交际的两个突出特点是() A、综合性、实践性 B、实践性、情感性 C、综合性、情感性 D、情感性、应用性 6、下列属于高中语文课程总目标的是()、 A、积累与整合、感受与鉴赏、发现与创新 B、阅读与鉴赏、思考与领悟、应用于拓展 C、表达与交流、应用与拓展、发现与创新 D、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发现与创新 7、下面不是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的要求的是() A、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B、体现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 C、重视规律法则的把握 D、适应社会需要 8、第一次把“语文”和“语文学科”两个概念区分开来的是() A、《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B、《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供试验用)》 C、《语文课程标准》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重点

一、识记类 1.课程标准的总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语文学科一个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3.语文学科两个基本性质:实践性、综合性。 4.语文课程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四大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地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 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6.语文课程培养学生满足识记需要的能力有: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 7.语文能力大致可以分为:听话能力、说话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 8.写字教学的主要方法:观察法、示范演示法、操作练习法、总结法。 9.识字教学的方法:拼音教学法、字形教学法、字义教学法。 10.中国传统蒙学教材的“三百千”指的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 11.现行语文教材多以阅读为主线架构起来的,内容门类有:课文系统、辅读系统、练习系 统、活动系统。 12.教材的组元方式就是教材组织、编排单元内容的分类标准。常见的组元方式有:文体组 元、能力组元、主题组元。 13.识字教学的基本原则:符合汉字的构字规律和儿童心理发展水平。 14.小学写作教学的基本定位:文从字顺、真实表达。 15.小学口语交际的内容:倾听能力、表达能力、交往能力 二、问答题 1.简述现行语文课程标准有哪些基本理念。(需要简述)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正确地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2. 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有哪些?(需要简述) (1)语文教学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2)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语文能力的原则。 (3)在语文能力培养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 (4)听、说、读、写能力和谐发展、相互促进的原则。 3. 简述识字教学应遵循的基本策略。(需要简述) (1)识写分开,多认少写。 (2)自主识字,开放识字。 (3)引导学生发现汉字的规律。 (4)根据汉字的特点,突出教学重点。 (5)多种感官识记,寓识字于游戏。 4. 小学生月的的主要方法有几种,有何特点 (1)朗读的方法 (2)默读的方法 (3)浏览的方法 (4)复述的方法 (5)背诵的方法 5.小学生语文习作教学的策略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码:141109B 中文名称:课程与教学论 英文名称:Theory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程 总学时:45 总学分:3 适用专业:小学教育专业 先修课程:教育学、心理学 二、课程的性质、目标与任务 本课程是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立足于小学教育的特点和要求,在学习课程的基本理论、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考察实施与课程评价、校本课程开发、教学的基本理论、教学目标与教学教学功能、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管理与教学评价等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围绕课程论和教学论这两大主线,注意联系小学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式和新要求,注意联系学术研究的新成果,掌握《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从而形成从事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和课程研制、教学实践的科学态度、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从事教育教学实践打下相应的基础。 1.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树立正确的课程观和教学观。 2.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养成学生的研究意识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形成从事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和课程研制、教学实践的科学态度、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应用基础理论学科,与教育学其它分支学科关系密切。在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主要与《心理学》、《教育基本原理》、《教育心理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中外教育简史》、《小学语文教学论》、《小学数学教学论》等课程关系密切,开设之前应先学习心理学、教育学、教育科研方法的相关课程。 课程安排在第四学期开设,共3学分。教学计划规定上课为15周,共45学时,理论学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研究生必读书目.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研究生必读书目 序号 名称 1 叶澜《中国基础教育的文化使命》,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2 郝德永《课程与文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3 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王红宇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4 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5 史密斯《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6 徐继存《课程论问题研究》,甘肃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7 钟启泉《学科教学论基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8 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9 钱理群《语文教学门外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 曹明海《语文教育文化学》,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1 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12 申小龙《语言与文化的现代思考》,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3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邹进译),三联书店1991年版 14 王岳川《现象学与解释学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5 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 16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 17 曹明海《当代语文教育与课程改革理论前沿丛书》,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18 威廉·F·派纳《理解课程》,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9 姚斯《审美经验与文学解释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 20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1999年版 21

申小龙《语言的文化阐释》,知识出版社1992年版 22 陆有铨《现代西方教育哲学》,河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3 钟启泉《世界课程与教学新理论文库》,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24 王炳照等《中国教育思想通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25 罗斯特《西方教育的历史和哲学基础》,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26 伊塞尔《阅读活动:审美反应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27 曹明海《语文教育文化过程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8 潘庆玉《语文教育发展论》,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9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30 金生鈜《理解与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课程改革基础 0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钟启泉、崔允郭、张华主编,华东师大出版社,01年版。 02.《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钟启泉、崔允郭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03.《静悄悄的革命:创造活动、合作、反思的综合学习课》,(日)佐滕学,长春出版社,2003年版。 04.《素质教育在美国》,黄全愈,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班主任工作基础 01.《给教师的建议》,(苏)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02.《育人三部曲》,(苏)苏霍姆林斯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03.《孩子是个哲学家》,(意)皮耶罗·费鲁奇,海南出版社,2002年版。 04.《爱的教育》,(意)亚米契斯,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05.《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策略》,张国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06.《班主任兵法》,万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4年版。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基础 0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下),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0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巢宗祺、雷实、陆志平主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0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王文彦、蔡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04.《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倪文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05.《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倪文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06.《语文教育研究概论》,周庆元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07.《语文教育展望》,倪文锦、欧阳汝颖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最新自考课程与教学论_重点归纳__知识点归纳

1、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般认为这是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 2、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发展的里程碑:泰勒。由于泰勒对教育评价理论、课程理论的卓越贡献,因而被誉为现代评价理论之父,现代课程理论之父。 1914年,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是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 3、泰勒原理的实质是技术兴趣的追求。是通过合法规律的行为而对环境加以控制的人类基本兴趣,它指向对于环境的控制和管理,其核心是控制。 4、科学结构运动与学术中心课程 1959年9月,主席布鲁纳:讨论怎样改进中小学的自然科学教育问题。 5、学术中心课程:是指以专门的学术领域为核心开发的课程。 6、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施瓦布的贡献。 7、拉特克: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德国教育家。

8、夸美纽斯:捷克著名教育家,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创立者。1623年《大教学论》把一切事物教论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本书标志着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确定。 9、卢梭的教学论:《爱弥儿》影响深远。指导思想:出自造物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10、裴斯泰洛奇:瑞士伟大的民主主义教育思想家、教育改革家。(1)教育教学原理:1.自我发展原理2.直观原理 (2)教学的心里学化:第一次提出了教育教学的心里学化的思想,推动了教学论科学化的进程。 11、19世纪教学论的发展:赫尔巴特的教学论。 (1)观念心理学—观念、统觉、观念团、思想之环。 (2)教学的形式阶段,必定有两种基本的心理活动:专心、沈思,四个教学的形式阶段。 A.明了即清楚、明确地感知新教材 B.联合即把新的观念与旧的观念结合起来。 C.系统即把已建立起的新旧观念的各种联合与儿童的整个观念体系统一起来,概括出一般概念和规律,一形式具有逻辑性德、结构严整的知识系统或观念体系。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研复习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_考研复习 一、填空题 (1)、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 (2)、教学论:是教育学中的一门学科分支,研究教学情境中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对教师的行为方式进行科学概括,做出一般的、具有普遍性的规定或解释,用以指导教学实践。 (3)、《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 (4)、“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乐经》。 (5)、语文课程目标的五个领域: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显性呈现(横向)。 (6)、语文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隐性线索(纵向)。 (7)、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目标确定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总目标包括的五项内容:“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 (8)、语文教材:有泛指、特指和专指三种不同的概念。特指根据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写的,供语文教学中师生使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习题册、练习册、教学挂图、音像教材、教学软件、选修教材、教学指导书、教学参考书等。专指在上述的语文教材系列中占有特别重要地位的语文教科书,即课本。 (9)、语文教材的四个功能:德治启迪、语文历练、语言积累、知识扩展。

(10)、语文教材的内容有四种要素构成:范文系统、知识系统、实践活动、助读系统。 (11)、成功的板书和图示要做到:既是教学内容的艺术展示,又是教学思路的直观体现,能够揭示中心,突出重点,理清思路,启发思考。 (12)、板书图示的能力要素:1、硬笔书法能力 2、一定的制图能力和绘图能力 3、版面设计的能力 4、文明的书写习惯 (13)、语文试卷的评析方法: ㈠基本方法:借题发挥; ㈡具体的方法:1、抓住一点,讲清一类 2、对照比较,讲清知识、能力和智力的关系 3、改变题型,触类旁通。 (14)、解行识字法的要点:1、解行为本 2、偏旁带字 3、形音义结合 (15)、常见的对外汉字教学法:1、翻译法 2、古文字介入法 3、画图法 4、体态语教学法 5、偏旁部首带子法6、语音摹拟法 7、部件分合法 8、笔顺展示法 9、韵语教学法 10、信息化教学法 (16)、设定语文教学目标的依据:1、语文课程目标、阶段目标、单元目标与教学目标。2、语文教学的实际水平。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17)、安排语文教学内容的基本原则:1、语文内容和语文形式统一的原则。2、语文教学中发展智力的原则。3、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全面训练,各种语文能力协调全面的发展4、语文课程资源的优选和重构原则。 (18)、现代语文教学情境主要有:课堂教学、实验室教学、多媒体教学、自主性教学、课外活动教学。

(完整版)《小学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提纲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理解课程与教学的概念 课程的文本表现形式 理解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内涵 教学的基本要素 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发展:一些标志性的人物、事件、著作 古德莱德的五个课程实施层次:理想课程(观念层次)、正式课程(社会层次)、理解课程(学校层次)、正式课程(教师教学)、体验课程(学生) 第二章小学课程目标及课程内容 理解课程目标的概念 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培养目标、教育目标、教育目的的关系 课程内容与教学内容、教材内容的关系 课程内容的选择原则 课程内容的组织原则 掌握课程内容的横向组织与纵向组织的内涵、课程内容螺旋式与直线式的内涵、优势与不足、课程内容的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的内涵 第三章小学课程类型及课程结构 课程的分类:按不同分类标准的课程类型 理解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内涵、各自的优势和不足。 综合课程的类型 隐性课程 新课改下小学课程结构的特征 第四章无 第五章小学校本课程开发 理解校本课程的含义、特征、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区别。 掌握校本课程开发的含义 校本的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的开发的内涵和区别 掌握校本课程与活动课、选修课的区别 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从学校总体角度分析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 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方式 第六章小学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内涵 教学目标的分类:布卢姆、加涅 教学目标的表述:能够就一则具体的案例分析教学目标表述存在的问题、理解马杰的行为性目标表述法、格朗伦的内隐与外显相结合目标表述法和艾斯纳的表现性目标表述法。

第七章小学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 国外常用的小学教学模式 国内主要的小学教学模式 第八章小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小学教学原则的内容 理解直观性教学原则、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内涵及教学要求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及选用的依据 第九章小学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的类型 小学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的涵义、特点、优势和不足。 教案的类型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第十章小学教学管理与评价 教学管理的内容 理解小学课堂教学管理的策略 考试题型为: 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二、多选题(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三、判断题(14小题,每小题1分,共14分)。 四、简答题(4小题,共27分)。 五、实例分析题(2小题,共21分)。

2019年沈阳师范大学复试《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大纲

《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大纲 适用专业:045115小学教育【专业学位】 I考试目标 1.系统掌握课程与教学论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现代课程与教学的理念。 2.理解课程、教学、管理等教育活动的任务、过程、原则和方法。 3.能运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和现代理念来分析和解决课程与教学中的现实问题。 Ⅱ考核内容 一、课程与教学论概述 (一)课程与教学论的对象和任务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课程问题和教学问题;课程与教学论的任务是揭示规律,确立价值,和优化技术。 (二)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演进 古代课程与教学思想(中国儒家教学与课程思想,古希腊、古罗马、14世纪以后西方课程与教学思想);教学论学科形成的两个代表人物夸美纽斯和赫尔巴特的标志性著作和主要思想;教学论学科形成过程中,众多教育家的观点;20世纪以来中西方各学派课程与教学论学者、著作、思想和理论;我国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形成的几个阶段和特色过程。 二、课程的基本理论 (一)课程概念 课程即科目、课程即知识、课程即经验、课程即计划或方案的性质;国内外学者关于课程的类型分析;与课程定义相关的概念分析:教学内容、教学进程、学科、科目、知识、经验、计划或方案。 (二)课程的表现形式 课程的文本形式: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其他教学材料;课程的实践形式: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理解的课程、运作的课程、经验的课程。 (三)课程的历史发展 世界上早期的课程、学校课程的诞生;我国古代学校课程内容和作者,儒家经典成为中国古代学校教育主导课程的原因和存在条件;西方古代学校课程。 现代课程形成、现代课程发展

当代各种课程类型(课程类型):知识本位课程、儿童本位课程和社会本位课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四)影响课程发展的基本因素 外部因素:社会、儿童、知识 内部因素:学制、课程传统、课程理论、课程规律 三、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 (一)课程目标的含义、取向、确定的依据和基本环节 课程目标: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教育宗旨、教育目的、教育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的逻辑关系。 课程目标的三种价值取向和三种形式取向。 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学习者的需要、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学科发展的需要。 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环节:1.明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2.分析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3.选择课程目标的基本取向;4.运用“需求评估模式”。 (二)课程内容的含义、取向、组织要素及原则 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是一定的知识、技能、思想、情感和言语、行为、习惯的总合。 课程内容的取向:1.课程内容即教材或学科知识;2.课程内容即当代社会生活经验;3.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的经验。 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1.注重基础性;2.贴近生活;3.尊重学生经验;4.强化价值观和道德教育。 课程内容组织的要素:课程要素即课程的基本构成,是课程组织的基本线索或脉络,简称组织要素。关于课程组织的要素有不同层次的看法。 小学教育课程的基本科目,各个学科课程基本内容和要求(参考各个学科2011年版课程标准内容) 四、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 (一)课程开发的一般原理 泰勒原理:1.课程目标的选择和界说;2.选择和建立适当的经验;3.组织学习经验;4.评价课程。 (二)课程开发的概念、模式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含义

(完整版)《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资料整理

第六章语文课程的教学艺术 一.语文教学的艺术特征? 1.形象性 教学艺术的形象性表现在:(1)语言描述的形象化。教师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给学生生动的直观形象。(2)体态语言的形象化。教师运用手势、姿势和表情来表达某种意思,使抽象的语言符号变为形象的活动。(3)电化教学的形象化。可以将时空艺术、视听艺术融为一体。 2.情感性 情感性是语文教学区别于其他教学的显著特征。 语文教学艺术的情感性表现:(1)语文教师良好的情感修养。教师要把深厚的情感倾注在教学中,沉入课文,情动于中,才能形于外。(2)教学语言的情感性。富有情感的语言更容易使教师、学生、教材融为一体,产生和谐共振,引起情感共鸣。 3.创造性 教学需要新颖、突破,与众不同,常教常新,常教常异。面对教过几遍甚至几十遍的课文仍要有新的设计,只有不断创新,教学才能保持活力。 4.审美性 教学艺术的美是内在美与外在美的有机统一,语文教学艺术的内在美是教材中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教学艺术的外在美主要指教学表达的形式美。审美性的特征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审美修养,具有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5.应变性 教学过程是一个充满变化的复杂过程,教师必须根据教学中变化着的情景,及时迅速的做出反应。应变艺术是语文教学艺术高低优劣的显著标志,需要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基础、良好的心理基础、丰富的教学经验。 二.语文课堂的教学的组织艺术? (一)导入艺术 1.导入艺术的基本形式与方法 (1)释题入课法。有些文章透过题目就可以窥见全文的奥妙,对于这类文章,教师可以直接板书课题,从释题入手导入新课,围绕课题提示一些教学重点、难点的问题。比如《将相和》,教师可以通过简短的课前谈话,十分自然的引出课题,接着问:将是谁?相是谁?和是什么意思?将和相始终都是和吗?为什么不和?后来怎么又和了?运用释题入课,可以引发学生注意和发人深省。 (2)设置悬念法。在新课开始时,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比如《警察与赞美诗》可以这样导入:我们每个人都不想进监狱,为什么美国人苏比非常想呆在监狱里呢?简介利索,迅速把学生带到课堂的中心问题上来。 (3)直观导入法。借助图画、照片、影像等直观手段,结合语言,在趣味中导入新课。比如《长江三峡》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出示有关三峡风光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