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综述

乙肝综述
乙肝综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研究进展

安徽中医学院·针灸骨伤临床学院,合肥

09国针朱阳 09211115

摘要:本文从中、西医对慢性乙型肝炎病因病机的认识、中医辨证分型论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等方面对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肝的研究进行论述,并提出其中现行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慢性乙型肝炎病机复杂,辨证标准不统一,中医辨证目前还不能反映慢性乙型肝炎的疾病本质以及对乙肝的研究停留在宏观方面,最后例举一些可行方法如针灸结合西医治疗、在特殊穴位给药等。

关键词:慢性乙肝,中西医结合,现存问题,可行方法

Abstrac:This article is from the western medicine for chronic hepatitis b TCM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knowledg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s differentiation and aspects of combining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of combining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of chronic hepatitis b, and proposes research discusses the existence of some problems such as the chronic hepatitis b syndrome complicated machine, common standard,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is still cannot reflect the chronic hepatitis b liver disease and the study of nature of macro aspect, finally stay in affirming some feasible methods like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western medicine therapy, acupuncture in special for medicine, etc.

Key words:Chronic hepatitis b, Combines western, Existing problems, Feasible methods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慢性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持续感染引起的慢性炎症坏死性疾病,通过血液与体液传播,具有慢性携带状态的传染病,临床

表现多样化,容易发展为慢性肝炎和肝硬化,少数病例可转变为原发性肝细胞癌。由于乙肝在全世界,尤其是在中国范围内发病率极高,其并发症已成为现今乃至未来若干年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目前我国约有1. 2亿以上的人口被乙肝病毒感染,慢性乙肝现症患者约有1 200万,其中每年发生肝硬化和肝细胞癌者分别占2%和1%,我国每年因乙肝病直接或间接死亡者达30万之多,目前国内外尚无满意的治疗方法和特效药物[1]2。

1 病因病机

慢性乙型肝炎属于中医学“胁痛”、“疫毒”、“黄疸”、“积聚”及“虚劳”范畴。近年又有人提出“肝瘟”的病名。一般认为其病因是感受湿热疫毒,饮食不洁,正气不足或先天胎毒;病机特点为湿热羁留、肝胆不疏、脾胃受损。陈建杰[3]认为,湿邪是慢乙肝发病的关键因素,脾虚是慢乙肝发病的根本原因。陈良金[4]认为慢性乙肝的病理基础可概括为郁、湿热、毒、痰、瘀、虚;病位在肝;涉及脾肾二脏。蔡春江等提出慢性乙肝属伏邪致病,伏邪为“浊”、“毒”之邪,病位在肝,邪伏部位为血分,浊、毒之邪与慢性乙肝关系密切,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陈华东等认为乙肝急性期以湿热疫毒为主,尤其热重于湿;慢性期则因失治、误治、久治不愈而致毒邪滞留,以湿为主。[5]王伯祥[6]对慢性乙型肝炎的病因病机的认识有以下几种学说:毒邪学说(病毒感染):湿热毒邪内侵是发生慢性肝炎的根本原因。正虚学说(免疫失控,并累及多脏器):正虚有三:脾虚、肾虚、肝阴虚。瘀血学说(微循环障碍):湿热壅遏,脉络阻滞;肝失疏泄,血行不畅;脾不统摄,血失常道;肾气亏损,不能温煦推动血脉。多因学说(病毒、免疫、脏器功能失调):认为慢性肝病的病因可概括为毒侵、正虚、气郁、血阻。现代医学认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由于乙肝病毒或感染病毒的肝细胞和宿主免疫系统之间相互作用而引起的慢性肝损伤[7]。

2 辨证分型论治

各医家对乙肝治疗的观点:金洪元[8]主张乙肝炎的分期论治观:初期湿热壅

盛;继之,肝郁脾虚;后期湿热未尽,脾虚气滞,瘀血阻络;晚期肝肾阴虚,瘀阻脉络。郭雁冰[9]临床辨证分型论治,分5型:湿热中阻型以茵陈五苓散加减,湿热并重者,治以利湿化浊,清热解毒,以甘露消毒丹加减;肝郁脾虚型以逍遥散或柴芍六君子汤加味疏肝健脾;肝肾阴虚型以一贯煎养阴柔肝;瘀血阻络型以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活血化瘀通络;脾肾阳虚型以肾气丸合五苓散温补脾肾。另外还有医家从脏腑论治如:李德鸿[10]从肝论治以肝气、肝风、肝火三大类型为纲,辨证施治,在肝气证治中,创疏肝理气等八法;在肝风证治中,创熄风和阳等五法;在肝火证治中,创清肝、泻肝七法,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肝病治疗方法。李玉和、李军[11]以肝胃不和用柴胡疏肝散,肝胆湿热用龙胆泻肝汤,肝肾阴虚用知柏地黄丸加减,气滞血瘀以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加减。邵朝弟[12]将本病分成八型:①湿热蕴结:治宜清热利湿,利水消肿,常用茵陈五苓散加减。②热毒枳盛:治宜清热解毒,通腑泻浊,常用犀角地黄汤加减。③肝郁脾虚:治宜疏肝理气健脾,常用逍遥散加减。④气滞湿阻:治宜疏肝解郁,健脾祛湿,常用柴胡疏肝散合五苓散加减。⑤气虚血瘀:治宜益气疏肝,健脾活血,常用补中益气汤加减。⑥肝肾两虚:治宜滋肝补肾,养阴利水,常用杞菊地黄丸、麦味地黄丸合二至丸加减。⑦脾肾阳虚:治宜温肾健脾,化气利水,常用真武汤或实脾饮加减。⑧气阴两虚:治宜补气养阴,清热利水,常用六味地黄丸合生脉散,或者参芪地黄汤加减。下列为中医的治疗方案:

2.1 清热解毒化湿祛邪急性发病“杂气”等致病因子侵入人体后,湿热毒邪多由气入血,正邪交织,可见身痛、乏力、周身酸软不适等症。湿热蕴脾,肝气疏达失畅,影响脾胃气机升降功能紊乱,肝胆失于疏泄,证见发热,恶心,口苦,厌油,腹胀,厌食,身黄如橘色,尿黄短赤,就黄疸而论,多与血分瘀毒有关。临床常见黄疸、烦热胸闷,恶心欲吐,口苦咽干,胸腹胀痛,倦怠乏力,小便黄赤,大便溏,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伤寒论》曰:“瘀热在里,身必发黄”,与吴又可论述的外感“疫毒”或“湿毒”之邪有相通之处。也与急性传染性肝炎细胞肿胀、变性、坏死、肝血窦充血、肝内胆管胆汁淤积的病理变化相符合。肝炎病毒好犯肝胆脾胃,病理因素以湿温热邪毒为主,治疗上应清热解毒,化湿祛邪,疏肝健脾;方药用升山汤合茵陈蒿汤加减:升麻、山药、红花、白芍、虎杖、白术、茵陈、栀子、大黄、败酱草、土茯苓、葛根、野菊花。

2.2 清解热毒疏肝化郁湿热瘀毒蕴结肝脾是传染性肝炎重要的病理变化环节。肝郁脾虚,郁久化火,脾虚聚湿,湿热遂成,湿热瘀毒蕴结,热毒炽盛,阻滞肝络,脾胃失运,损伤津血、气血同病,临床可见肝肾阴虚或脾气虚弱之证,高热,口苦、咽干,口渴口臭,神疲乏力,肢体困重,纳呆,腹胀胁痛,恶心厌油、大便黏腻不爽,舌质红,苔黄厚腻,脉弦数。治宜清解热毒,利胆化湿,疏肝化郁,健脾固本;方药小柴胡汤加味:柴胡、半夏、党参、黄芪、黄连、大黄、木香、白术、栀子、丹参、茵陈、秦艽、金银花、连翘、虎杖、贯众、白芍、板蓝根、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甘草。

2.3 养阴柔肝理气适血肝为藏血之脏,血运畅行皆赖肝气之条达,肝受病气先郁滞,继之脉络阻滞,久则成瘀,结于胁下而在肝脾肿大,肝区疼痛。肝失疏泄,脾虚不运,气机郁滞,湿浊留连,与瘀毒互结,痞塞中焦,累及肾,气化不利,水湿无以下泄,发现肝脾肿大,伴有腹水,渐成鼓胀。而腹水的产生与血瘀关系极为密切,水湿停滞,脉络阻滞,气滞血瘀,“血不利则为水”,当责肝脾两伤,气血痰瘀互结,临床可见口苦咽干,急燥易热,胁肋疼痛,脘腹胀疼,神疲乏力,纳呆、肝肿大,尿黄,舌质红,苔黄,脉弦数。治宜养阴柔肝,理气活血,化瘀通络;方药柴胡疏肝散合一贯煎加减:柴胡、枳实、白芍、当归、川芎、香附、丹参、木香、草豆蔻、黄芪、秦艽、板蓝根、沙参、麦冬、生地、川楝子、泽泻、郁金、延胡索、甘草。

2.4 清热凉血解毒化瘀肝藏血,主疏泄,肝既为病邪所侵,必然疏泄不畅,急黄是传染性肝炎中的险证和重证,病机特点是湿热疫毒侵犯肝胆脾胃,迅速弥漫三焦,深入营血,内陷心肝,血分瘀热邪毒阻滞。肝胆疏泄失司,胆汁外溢,黄疸急剧加深,肝郁脾虚,病久入络,脉络瘀滞,决渎无权,湿浊潴留,腹水渐增,湿温热邪毒乘心,邪闭心包,肝风内动,临床则见口苦咽干,高热,口渴,神昏烦燥,谵语,重者昏迷不醒或四肢抽搐,热毒邪入营血,迫血妄行,肌肤出血,鼻衄、齿衄、呕血、便血、肝脏缩小,肝肾功能不全。舌质红绛,苔黄而腻,脉弦数。治宜清热凉血,解毒化瘀,益气活血扶正祛邪;方药黄连解毒汤合小柴胡汤、茵陈蒿汤化裁:生大黄、黄连、黄芩、柴胡、栀子、泽泻、党参、茵陈、法半夏、金银花、连翘、蒲公英、丹参、黄芪、败酱草、夏枯草、茯苓、葛根、白芍、甘草[13]。

3 方药治疗

3.1单味中草药制剂我国传统中草药中有许多单味中药对HBsAg有体外抑制作用,如丹参、虎杖、大黄、苦参素、水蛭等。范锡伟[14]采用苦参素注射液治疗慢性乙肝54例,结果显示:治疗组HBV-DNA转阴28例,HBeAg转阴21例,抗HBe转阴16例;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表明苦参素对乙肝患者的症状及ALT、AST等均有明显改善作用,并有明显抗乙肝病毒作用。佘世锋[15]等以高、中、低剂量丹参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结果各剂量组均有改善临床症状,降低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的作用,并能显著降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且高剂量组优于中、低剂量组(P<0.05).

3.2.1 中西医结合钟建平等[16]将对126例慢性乙肝患者,采用联合组(63例,口服拉米夫定100mg/d,联合中药灵芝50g加红枣10g)和单服拉米夫定组(63例,拉米夫定100mg/d),结果治疗18个月后,联合组H BV-DNA转阴率3、6、12、18个月分别为50/63、56/63、59/63、57/63,拉米夫定组分别为43/63、50/63、48/63、42/63,联合组疗效均明显优于拉米夫定组(P<0.01);联合组YMDD 变异发生率6、12、18个月分别为0、6.35%、9.52%,拉米夫定组则分别为1.59%、23.81%、33.3%;联合组HBeAg转阴率为27/63,拉米夫定组为10/63,联合组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为26/63,拉米夫定组为10/63,联合组均高于拉米夫定组(P<0.05);ALT、TBi1治疗结果比较,联合组优于拉米夫定(P<0.01)。结论认为,拉米夫定联合中药灵芝能减少拉米夫定治疗所导致乙肝病毒YMDD变异的发生,阻止乙肝病毒复制,并有明显改善肝功能作用。王立文等[17]用西药拉米夫定联合虫蚁胶囊(冬虫夏草、大蚂蚁粉、丹参等)口服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0例。结果示两者合用可明显改善患者症状,促进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病毒学指标转阴,而肝功能轻度异常者比HBV携带者更敏感。这表明应用拉米夫定和虫蚁胶囊治疗慢性乙肝有较好疗效。李广[18]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将9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8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给予抗乙肝1号(人参、黄芪、虎杖、凤尾草、苦味叶下珠、垂盆草、猪苓、茯苓、紫草、蜂房、茵陈蒿、穿山甲、鳖甲、龟板)或2号水丸(太子参、黄芪、焦三仙、苦味叶下珠、虎杖、凤尾草、猪苓、茯苓、白芍、五味子、紫草、柴胡、郁金、白术),并配合α-干扰素。对照组单纯应用α-干扰素,均治疗16周。结果示治疗组HBsAg、HBeAg、HBV-DNA阴

转率分别为14. 7%、61. 8%、76. 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 7%、23. 3%、33. 3% (P<0. 01)。

3.2.2 针灸疗法结合西药治疗乙肝作为别具中医特色的针灸疗法在治疗乙肝上也有一席之地,主要是西医的药物结合中医针灸的脏腑、经络理论进行穴位注射、穴位贴药。在穴位的选择上,根据“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一中医理论,多选用肝、胆、胃经上的穴位,如足三里、内关、三阴交、太冲、阳陵泉、肝俞等。张锦华等[19]应用子午流针法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免疫功能进行研究。方法是选择符合慢性乙型肝炎诊断标准的轻、中度患者90例,平均分为3组,分别采用针灸、胸腺肽肌肉注射及子午流注针法治疗。结果:子午流注组与针灸组、药物组治疗后比较,患者体内所含IFN-α、IL-2、CD3+、CD4+、CD8+、CD4+/CD8+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显示:子午流注针法能显著提高患者体内的免疫水平。斯旭平[20]进行了α-干扰素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方法是观察组予足三里穴位注射α-2b干扰素,对照组用α-2b干扰素常规肌注。2组开始均每日1次, 1周后隔日1次,连用6个月。每月检查肝功能、血常规1次。每3个月复查1次乙肝三系、ALT。研究结果报告: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2组疗效对比,P<0. 05。

3.2.3 穴位注射张爱玲[21]穴位注射法治疗慢性乙肝,取穴:肝俞、足三里。操作方法:黄芪注射液或丹参注射液1次2 ml穴位注射,穴位交替使用, 1月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结束复查肝功能、乙肝标志物及HBV-DNA。结果示治疗组有效率93. 7%,对照组76. 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在肝功能恢复和HBeAg及HBV-DNA阴转效果方面均较对照组为好。

3.2.4 敷贴疗法吴忠珍[22]运用乙肝贴外用治疗慢性乙肝272例,其药物主要成分:樟脑、叶下珠、血竭、黄毛耳草、凤尾草、广丹、绿矾、芝麻油。用药方法:每次贴药前洗净皮肤,神阙穴和期门穴各贴一贴,每10 d换1次。所用左旋咪唑涂布剂系福州梅峰制药厂生产,每支5 ml(含左旋咪唑涂布剂500 ml),每3 d用药1次,每次1支均匀涂在上臂或大腿内侧皮肤,涂后24 h不清洗,疗程为6个月。病例均服用一般保肝药,结果治疗组272例与对照组180例比较,肝功

能与HBV-IgM转阴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

4 总结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证候研究,由于研究的角度及思路不同,故缺乏规范统一的研究方法;其次,慢性乙型肝炎病机复杂,辨证标准尚未统一,各个医家对其有着不同的见解,这样就不利于临床应用和研究,在乙肝的病因病机及其实质的研究方面仍停留在一般酶学及病毒的监测和症状的好转上这些都停留在宏观世界,没有进入分子、细胞水平的微观世界进行研究,使中医辨证缺乏客观依据,临床不易掌握及推广,所以建立要形成客观的标准化中医辨证体系,这样有利于临床实践及研究。而且目前的中医辨证尚不能反映慢性乙型肝炎的疾病本质及演变规律。如今,国家更加富强,政府可以加大对中医学研究的经费投入,发明新的医学设备,加大临床研究,获得更加充分、准确的实验理论数据,不断探索慢性乙肝中医病证的本质。

在西医科学方面,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主要包括:抗病毒、免疫调节、抗炎保肝、抗纤维化和对症治疗。其总体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或消除HBV,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延缓和阻止疾病进展,减少和防止肝脏失代偿、肝硬化、HCC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存活时间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主要环节是抗病毒、保护肝细胞、调控免疫和阻止纤维化,而其中的关键问题是抗病毒。在治疗中,西药存在着毒副作用大、易耐药等问题,但是与此同时,中医中药治疗慢性乙肝具有独特的优势,可因时、因地、因人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具有更多的灵活性,使得治疗效果更加显著。针灸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在医学应用范围在不断地扩大,在辅助治疗慢性乙肝的临床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卓越的功绩。相信在人类不断的对慢性乙肝的本质认识更加透彻的基础上,针灸治疗的效果也更加明显,对达到治愈慢性乙肝的进程取得更近一步。

参考文献

[1]2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430-436.

彭文伟.传染病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21-50.

[3] 王维伟. 陈建杰教授治疗慢乙肝经验初探[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8): 2057-2058.

[4] 陈良金慢性乙型肝炎辨治十法[J].现代中医药, 2003,25(1): 44-45.

[5] 王学东,吴海艳.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药治疗现状[J].中医药导报,2007,13(12):79-80.

[6] 王伯祥.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药证治研究进展[J].世界中医药,2007,1(2): 61-62.

[7] 叶任高.内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03.

[8] 金洪元.上海中医药杂志[J].辨证治疗慢性乙肝临床经验,2005,39(1):

22-23.

[9] 郭雁冰,曹东平.安京亚.中医辨治慢性乙型肝炎探讨[J].内蒙古中医药,2007(6):18-19.

[10] 李德鸿.运用王泰林治肝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J].湖北中医杂志,2002,

22(1):311.

[11] 李玉和,李军. 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中西药物的选择与应用[J].辽宁中医药

大学学报,2009,11(12):5-6.

[12] 高鸣,胡江华.邵朝弟教授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性肾炎的经验[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06, 16(1): 44-45.

[13] 杨国栋.裴正学教授辨治传染性肝炎学术思想特色探述[J].中国药学刊,2006,7(24):1209-1210.

[14] 范锡伟.苦参素治疗慢性乙肝临床观察[J].山东药,2005,45(25):72-73.

[15] 佘世锋,黄贤樟,童光东.不同剂量丹参注射液抗肝纤维化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24(1):17.

[16] 钟建平,李水法.拉米夫定联合灵芝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J].现代实用医学,2006,18(7):466-467.

[17] 王立文,肖杰.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50例疗效观察[J].四川医学, 2005, 26(3): 329.

[18] 李广.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68例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 2003, 21(1): 32-33.

[19] 张锦华,邵志林,费新应.子午流注针法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免疫功能的影

响[J].中国针灸, 2004, 24(10): 693-69.

[20] 斯旭平.α-干扰素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慢性乙型肝炎[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3, 13(3): 185.

[21] 张爱玲.穴位注射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分析[J].中国针灸, 2005, 25(1): 25-26.

[22] 吴忠珍.乙肝贴外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272例临床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 2004, 20(11): 1021-1022.

乙肝病毒特性与致病机理研究进展

https://www.360docs.net/doc/5213699247.html, 乙肝病毒特性与致病机理研究进展 王晓冬,王峰,吕月蒙,李强,张国峰,孙涛,贾亚雄 甘肃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E-mail :wangxiaodong505@https://www.360docs.net/doc/5213699247.html, 摘要: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是引起中国及东南亚一带病毒性肝炎的主要病原之一,有半数以上HBV 感染的患者将会发展为慢性肝炎(Chronic Hepatitis, CH)、肝硬化(Liver Cirrhosis, LC),甚至肝细胞性1fl 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常被形象的称之为“慢性肝病三步曲”。新近有多项研究表明活化的T 细胞反应可能在HBV 感染的慢性化和肝细胞损伤过程中起重要作用。CD4+Th 细胞可分为Thl 和Th2细胞,分别介导两种不同的免疫学效应。Thl 细胞主要分泌IL-2, IFN- X 和肿瘤坏死因子(TNF)等细胞因子,参与细胞免疫应答;Th2细胞主要分泌IL-4, IL-5, IL-6和IL-10等细胞因子,参与体液免疫应答;Thl/Th2的平衡决定了免疫应答的有效性和安全性。Thl 与Th2之间存在相互制约或促进左右,细胞因子组成一个复杂的分子网络,参与调节炎症反应以及器官功能的自我稳定。 关键词:细胞因子,乙型肝炎病毒,细胞毒性T 淋巴细胞 1.引言 乙型病毒性肝炎(hepatitis B, HB )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 )引起的。HBV 的感染不仅可以导致急、慢性病毒性肝炎和重性肝炎,而且还与肝硬化(liver cirrhosis, LC )和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20﹪的慢性乙肝患者将发展成为肝硬化,HBV 慢性感染的人罹患HCC 的危险性是正常人的100倍。HBV 感染呈世界性分布,其中西欧、北美、澳大利亚为低流行区,乙性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HBsAg )携带率在2﹪以下;东欧、日本、南美、北美和地中海国家为中流行区;中国、东南亚与南非为高流行区(HBsAg 携带率10﹪左右)。全世界共有约3.5亿人为HBsAg 慢性携带者,其中3/4在亚洲。HBV 感染导致全球每年50~120万人死亡,其中死于HCC 的约占32万。我国是HBV 感染的高发区,约60﹪的人群感染过HBV ,10﹪的人群为携带者,多达1.2亿。现有乙型肝炎患者约为1200万,年发病率为158/10万[1-4]。随着HBV 疫苗在1982年的问世,HBV 感染率大大降低,抗病毒药物的出现也使乙型肝炎的治疗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乙型肝炎的现状仍然不容乐观,现有乙型肝炎患者及带毒者数量庞大,面临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的危险,不幸的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针对HBV 的特效药物。因此,乙型肝炎的治疗至少在今后50年内仍然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寻找更有效的治疗途径是医学研究的重大课题。 2.HBV 的生物学特性 2.1 HBV 的生物学分类 1986年国际病毒革命委员会正式将人类HBV 划归为一个新的病毒科——嗜肝DNA 病毒科(Hepadnaviridae )的成员。该科病毒成员除了人HBV 外还有:(1)东方土拨鼠肝炎病毒(GHV ),1978年在美国新泽西州和马里兰州等地的野生土拨鼠发现该病毒。东方土拨鼠肝炎和肝癌的发病率较高;(2)地松鼠肝炎病毒(GHV ),是1980年在美国南加州的地松鼠中发现的;(3)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 ),1981年在我国江苏省启东县肝癌高发区分

乙肝病毒的形态、结构分析

乙肝病毒的形态、结构分析 以下资料由乙肝医院https://www.360docs.net/doc/5213699247.html,提供,仅供参考!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机体后所引起的疾病。大多数患上乙肝的患者都希望多多了解其传染及治疗问题,但是也有不少患者想要更清楚的了解乙肝,甚至是乙肝病毒。那么对于患者咨询的“乙肝病毒的心态、结构是怎样的?”问题,武汉东方肝泰肝病医院专家作出相关介绍,希望大家能够从最基本的了解做好病情的有效控制,减少疾病的发生率。 首先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乙肝病毒的形态: 乙型肝炎病原是一种去氧核糖核酸病毒,它与土拨鼠肝炎病毒、地松鼠肝炎病毒和鸭肝炎病毒同属嗜肝去氧核糖核酸病毒族。这类病毒具有感染的种族特异性,彼此不发生交叉感染。如乙肝病毒只对人、猩猩及恒河猴有易感性,能在猩猩体内传代,各种组织培养尚未成功。鸭肝炎病毒只能感染鸭,对人及其它动物无传染性。并且要知道的是,在电子显微镜观察下该病毒有3种不同形态,主要如下: 1.小球形颗粒:小球形颗粒大小形态不一,平均直径为22 纳米(nm )。 2.管形颗粒(或丝状、柱状颗粒):其长度与形态不一,直径与小球形颗粒相同,长度为100~1000 纳米(nm )。小球形颗粒及管状颗粒,均与HBV包膜有相同的脂蛋白(即HBsAg)组成,不含核酸。 3.大球形颗粒:即丹氏(Dane )颗粒或称完整的乙肝病毒,大小较为一致,直径为42 纳米。分为外壳与核心两部分,脂蛋白外壳厚7nm,用去污剂将外膜剥脱后暴露核心。核心为o 面体的对称结构,符合病毒构型,核心直径为28nm,核壳厚2nm。内含核心蛋白(HBcAg)、部分环状双链HBV-DNA和HBV-DNA多聚酶。 所以从上面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知道乙肝病毒为双层结构,分为包膜与核心两部分。由7 纳米外膜和27 纳米的内核组成。不管是小球形、管形、丹氏颗粒的衣膜均由表面抗原组成,不含核酸。丹氏颗粒外层为表面抗原衣膜,内直径为27 纳米的双链去氧核糖核酸核心,呈均一的20 面体,被称谓独特的乙肝核心抗原(HBcAg )。从中可分离出核酸,即病毒的基因组成。并且在感染者的血清中,3 种形态的颗粒数量相当悬殊口乙肝表面抗原颗粒为3.35 x 1013个/毫升;管形颗粒的数量与表面抗原差不多;而丹氏颗粒多为每毫升103~9

乙肝病毒特性与致病机理研究进展

乙肝病毒特性与致病机理研究进展 王晓冬,王峰,吕月蒙,李强,张国峰,孙涛,贾亚雄 甘肃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E-mail:wangxiaodong505@https://www.360docs.net/doc/5213699247.html, 摘要: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是引起中国及东南亚一带病毒性肝炎的主要病原之一,有半数以上HBV感染的患者将会发展为慢性肝炎(Chronic Hepatitis, CH)、肝硬化(Liver Cirrhosis, LC),甚至肝细胞性1fl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常被形象的称之为“慢性肝病三步曲”。新近有多项研究表明活化的T细胞反应可能在HBV感染的慢性化和肝细胞损伤过程中起重要作用。CD4+Th细胞可分为Thl和Th2细胞,分别介导两种不同的免疫学效应。Thl细胞主要分泌IL-2, IFN- X和肿瘤坏死因子(TNF)等细胞因子,参与细胞免疫应答;Th2细胞主要分泌IL-4, IL-5, IL-6和IL-10等细胞因子,参与体液免疫应答;Thl/Th2的平衡决定了免疫应答的有效性和安全性。Thl与Th2之间存在相互制约或促进左右,细胞因子组成一个复杂的分子网络,参与调节炎症反应以及器官功能的自我稳定。关键词:细胞因子,乙型肝炎病毒,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 1.引言 乙型病毒性肝炎(hepatitis B, HB)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引起的。HBV的感染不仅可以导致急、慢性病毒性肝炎和重性肝炎,而且还与肝硬化(liver cirrhosis, LC)和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20﹪的慢性乙肝患者将发展成为肝硬化,HBV慢性感染的人罹患HCC的危险性是正常人的100倍。HBV感染呈世界性分布,其中西欧、北美、澳大利亚为低流行区,乙性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HBsAg)携带率在2﹪以下;东欧、日本、南美、北美和地中海国家为中流行区;中国、东南亚与南非为高流行区(HBsAg 携带率10﹪左右)。全世界共有约3.5亿人为HBsAg慢性携带者,其中3/4在亚洲。HBV感染导致全球每年50~120万人死亡,其中死于HCC的约占32万。我国是HBV感染的高发区,约60﹪的人群感染过HBV,10﹪的人群为携带者,多达1.2亿。现有乙型肝炎患者约为1200万,年发病率为158/10万[1-4]。随着HBV 疫苗在1982年的问世,HBV感染率大大降低,抗病毒药物的出现也使乙型肝炎的治疗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乙型肝炎的现状仍然不容乐观,现有乙型肝炎患者及带毒者数量庞大,面临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的危险,不幸的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针对HBV的特效药物。因此,乙型肝炎的治疗至少在今后50年内仍然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寻找更有效的治疗途径是医学研究的重大课题。 2.HBV的生物学特性 2.1 HBV的生物学分类 1986年国际病毒革命委员会正式将人类HBV划归为一个新的病毒科——嗜肝DNA病毒科(Hepadnaviridae)的成员。该科病毒成员除了人HBV外还有:(1)东方土拨鼠肝炎病毒(GHV),1978年在美国新泽西州和马里兰州等地的野生土拨鼠发现该病毒。东方土拨鼠肝炎和肝癌的发病率较高;(2)地松鼠肝炎病毒(GHV),是1980年在美国南加州的地松鼠中发现的;(3)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1981年在我国江苏省启东县肝癌高发区分离自易发生肝癌的麻鸭,后来在北京能够鸭和美国商品鸭中也发现此病毒[5-6]。 2.2 HBV的形态与结构

乙肝病毒cccDNA的研究现状

Immunology Studies 免疫学研究, 2015, 3, 13-18 Published Online May 2015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5213699247.html,/journal/is https://www.360docs.net/doc/5213699247.html,/10.12677/is.2015.32002 The Research Status of Hepatitis B Virus cccDNA Ning Wang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Development Office of Daozhen County, Zunyi Guizhou Email: 714055748@https://www.360docs.net/doc/5213699247.html, Received: Jun. 4th, 2015; accepted: Jun. 20th, 2015; published: Jun. 26th, 2015 Copyright ? 2015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360docs.net/doc/5213699247.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The hepatitis B virus (HBV) is a kind of small DNA virus. The original template of covalently closed circular DNA (cccDNA) HBV is very important for the replication of the hepatitis B viru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infection status. The progress of the formation of cccDNA, the methods of detec-tion and the impact of antiviral drugs were reviewed in this paper. Keywords HBV, rcDNA, cccDNA 乙肝病毒cccDNA的研究现状 王宁 贵州省道真县扶贫开发办公室,贵州遵义 Email: 714055748@https://www.360docs.net/doc/5213699247.html, 收稿日期:2015年6月4日;录用日期:2015年6月20日;发布日期:2015年6月26日 摘要 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一种小DNA病毒,共价闭合环状DNA (cccDNA)是HBV的原始复制模板,对乙肝病毒的复制及感染状态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对近年来有关cccDNA的形成、常用检测方法、抗病

(整理)乙肝病毒DNA概述

乙肝病毒DNA知识概述 乙肝病毒DNA(HBV-DNA)是乙肝病毒的核心物质和病毒复制的基础(在医学上,病毒的繁殖被称之为“复制”)。病毒的复制是靠DNA的复制来完成的(DNA指的是脱氧核糖核酸),DNA的浓度越高,病毒的复制越活跃。乙肝病毒DNA检测是判断乙肝病毒复制的常用手段。一般把数值大于10的3次方为阳性,把3-5次方认为是低量复制,5-7为中等量,大于7次方为大量。乙肝两对半并不能准确的判断病毒复制情况,DNA弥补了两对半的不足。不过由于DNA检测技术要求严格,容易受到干扰,因此,一次结果不足以说明问题,遇到阳性,可以换医院再次检查。

HBV-DNA在病毒DNA携带的遗传基因发出的“指示”下,分别复制出新的病毒外壳和DNA核心,随后重新组装,形成大量的新病毒,释放出来继续感染其他肝细胞。 乙肝病毒DNA是HBV感染最直接、特异性强和灵敏性高的指标,HBV-DNA阳性,提示HBV复制和有传染性。HBV-DNA越高表示病毒复制越厉害,传染性强。中国及亚太地区乙肝治疗指家均指出:乙肝病毒的持续复制是乙肝致病的根本原因,乙肝治疗的根本目的是抑制病毒复制。 复制过程 不同于一个真正的生物体,病毒并不通过生长和分裂等方式繁殖自身,而是像铸造机器零件一样,按照一定的 (乙肝病毒DNA复制过程) 模具拷贝出来的。病毒DNA中包含有一些程序,指导病毒的遗传物质和其它一些结构蛋白组分增殖。另外,病毒

DNA中还包含有一些信息,使得单一组分能够在细胞因子的帮助下,自发组装成新的病毒颗粒。 在复制的过程中,有两个很重要的因素:一个是催化剂,另一个是模板。没有这两个因素,乙肝病毒就不能复制。乙肝病毒复制的“催化剂”就是乙肝病毒DNA(即HBV-DNA)聚合酶。没有这种聚合酶的作用,乙肝病毒的复制就会停止。 乙肝病毒的基因组(HBV-DNA)是由两条螺旋的DNA 链围成的一个环形结构。其中一条较长负链已经形成完整的环状;另一条长度较短的正链,呈半环状。在感染肝细胞之后,这条半环状的DNA链就会以负链为模板,在催化剂──HBV-DNA聚合酶的作用下延长,最终形成完整的环状。这时的乙肝病毒基因组就形成了一个完全环状的双股DNA。把这种DNA称做共价闭合环状DNA(即cccDNA),可以把它看作是病毒复制的原始模板。模板形成后,病毒基因会以其中的一条cccDNA为模板,利用肝细胞基因中的酶和DNA 聚合酶的“催化”,一段基因又一段基因地复制,形成负链和正链。最后再装配到一起形成新的HBV-DNA颗粒。 详细复制过程 复制的第一步:黏附

抗乙肝病毒药物的研究进展

【摘要】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目前,临床上抗hbv药物主要以干扰素、核苷类似物、免疫调节药物为主,此外,中草药及其有效成分抗hbv 治疗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对抗hbv的药物作用机制、研究、应用情况做一综述,以便明确其发展趋势及今后的研究方向,从而推动新型高效药物的研发。【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抗病毒药物;干扰素;核苷类似物;中草药 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世界大约有20亿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者,其中3.5~4亿为hbv慢性感染者,每年由于急慢性hbv感染而死亡的人数达到100万,并呈上升趋势。而我国是乙肝大国,占据其中的1/3,有1.2亿hbv携带者。从数据而知,乙肝病毒感染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因此对hbv感染者有效的抗hbv治疗在全世界特别是在我国显得尤为迫切。 国内外在治疗hbv感染研究中,认为hbv的持续感染是造成乙肝慢性化的主要原因,且可导致病情发展、恶化至肝硬化、hbv相关性肝细胞癌。因此,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肝治疗的关键,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治疗hbv感染最基本的病因治疗,以抑制肝炎病毒复制为依据。本文就抗hbv药物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 干扰素(interferon,ifn) ifn是机体感染病毒时,宿主细胞通过抗病毒应答产生的一组结构类似、功能相近的低分子糖蛋白,是抗病毒感染最重要的一种细胞因子[1]。主要分为α、β和γ三型,其中ifn-α和β具有直接抗病毒作用。自1992年ifn-α2b被批准用于治疗病毒性肝炎以来,迄今为止仍是被fda批准的首先药物。目前全球获准上市的ifn有12个,以ifn-α居多,其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ifn的抗病毒机制包括免疫调节作用和直接抗病毒作用,并以前者为主[2]。近年发现,ifn在还有抗肝纤维化的作用。目前,ifn-α在抗hbv治疗中的问题是效果有限,抑制病毒复制但难以清除病毒,而且停药后有复发现象。近年来国内外均倾向于采用重组干扰素,激素撤除合并干扰素疗法以及干扰素与其他抗病毒药物结合疗法治疗hbv感染。如聚乙二醇ifn-α[3]是聚乙二醇(peg)与重组ifn仅结合形成的长效干扰素。 2 核苷类似物(nucleoside analogue) hbv为双股dna病毒,其复制需经过逆转录过程,该类药物可抑制hbv-dna逆转录酶活性,从而达到破坏病毒的作用。 2.2 阿德福韦(adefovir,adv)是为无环腺嘌呤核苷单磷酸,可绕过第一步磷酸化,后者常常是核苷类药物在细胞内转化的关键步骤并影响药效。它不需要转化成三磷酸形式,只要二磷酸形式就能抑制hbv-dna聚合酶与逆转录酶。体内外研究表明,adv可明显抑制hbv野生型和lmv诱导病毒变异株的复制。对由lmv耐药病毒株引起的急性或亚急性重型肝炎,较早加用adv,能减缓或终止病情恶化,降低病死率[5]。目前尚未发现有对adv耐药的病毒株,故其有望成为治疗对其他核苷类似物耐药病毒株的有效药物。 2.3 其他恩替卡韦(entecavir,etv)、替比夫定(telbivudine,ldt)已经批准上市,其他一些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如克拉夫定(clevudine)ⅰ期临床研究已经完成。恩曲他滨(emtricitabine,ftc)和替诺福韦(tenofovir)正在ⅲ期临床研究中。另外,如利巴韦林(病毒唑,ribavirin)、阿糖腺苷及其单磷酸盐、阿昔洛韦(无环鸟苷,acyclovir)、膦甲酸酯(phosphonoformate,foscarnet,pfa)、聚肌胞(双链多聚核苷酸,poly:c)等也是直接或间接作用于病毒dna-p的广谱抗病毒药,在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治疗上也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也具有易复发等缺点。同时,很多新的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正在进行抗hbv的评估,继续研究设计新的核苷类似物也可防备耐药突变株的出现[6]。无论如何,这类药物为抗hbv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希望。 3 中草药及其有效成分 许多具有抗hbv的中草药被发现,受到国内国外的高度关注和广泛研究。总的来说,中草药

乙肝病毒基因型研究现状

乙肝病毒基因型研究现状 发表时间:2012-10-22T09:28:05.547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17期供稿作者:吴光辉 [导读] 在感染HBV途径方面中西方有所不同。西方以性传播和经静脉注射毒品为主;东方以母婴传播为主。 吴光辉(陕西汉中市3201医院消化内科 723000) 【摘要】本文通过国内外文献的阅读分析,对乙肝病毒基因型发现及发展,基因型分型测试主要方法,病毒基因的分布区域,变异与临床表现,做了简要综述。 【关键词】乙肝病毒病毒基因分型基因分布 【中图分类号】R51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17-0112-02 1、乙肝病毒基因型的发现及发展 1965年Blumberg等在澳大利亚土著人血清中首次发现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virus surface antigen,HBsAg),简称“澳抗”。由于乙肝病毒基因变异,导致其编码抗原的改变,形成了不同的血清型。 根据HBV的S蛋白可确定HBsAg含有5种不同的抗原表位,分别是a、d、y、w、r,其中a属特异性的共同抗原决定簇。依次分为不同的血清型,血清亚型。但血清型研究对乙肝病毒的致病性、毒力、病毒复制无明显关系,遂人们开始从HBV基因本身开始寻找病毒的分类。 1988年,Okamoto等[1]通过对18株不同血清型的HBVDNA全序列分析,发现血清型的分类并不能真正反映基因组的差异,他们认为全基因序列差异大于或等于8%则可定为不同的基因型,而同一基因型的HBV的序列的≤5.6%,并将这18株分为4种基因型:A型、B基因型、C基因型、D型。后分别在1992、2000、2002年,Norder、Stuyver 、Arauz-Ruiz根据以上标准发现了新的基因型:E、F G、H型,进一步完善了HBV基因分型。 2、乙肝病毒基因型分型主要方法 2.1全基因测序法 通过HBV全基因测序,根据基因型之间的核苷酸序列的差异≥8%为界限分析。此法操作复杂、费用高,不适合大规模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 2.2HBV基因型特异性线型探针检测法 Swenson[2]等依A-F基因型的保守序列设计了18种型特异性探针与HBV S基因的PCR产物进行杂交实现分型。操作简单,应用方便,特异性与探针设计有很大关系。 2.3HBV基因型特异性引物PCR Naito等[3]依A-F基因型中特异性保守序列设计引物并进行套式PCR。首先用共用引物扩增S开放读码区,再加入型特异性引物的混合物进行第二PCR,这样扩增出不同长度的核苷酸片段,从而达到分型的目的。操作简单,易于大规模检测。 2.4微板核酸分子微板核酸分子杂交一ELlSA 该方法通过各型探针包被微孔板,与待测核酸PCR扩增产物杂交,然后通过酶联免疫显色判定结果从而确定基因型。该方法分型准确可靠、操作简单、可大规模进行HBV基因分型 3、乙肝病毒基因型地理分布 经过世界各地乙肝病毒基因型分析提示:A型主要在西、北欧及北美洲和非洲中部流行;B基因型则主要发现于中国、印度尼西亚及越南,它是变异最多的一种基因型;C基因型则主要流行于东亚,如中国、韩国、日本、玻里尼西亚和越南、泰国;D型在全世界都有发现,但主要在地中海地区和中东地区流行,并延伸到印度;E型至今则只在非洲有报道;F型发现在美国及玻里尼西亚、委内瑞拉等地;G型见于美国、法国等地;H型发现于尼加拉瓜和美国洛杉矶等地[5]。我国部分省市慢性乙肝患者的HBV基因型检测表明,约60%为B基因型,30%为C基因型,另有少数为D基因型和BC基因型混合型感染。 4、乙肝病毒基因型与病毒复制和变异的关系 Kobayashi[6]研究报道,C基因型HBV的HBeAg阳性率高于B基因型和A型,而B基因型的HBeAg阴性率高于C基因型,提示C基因型HBV复制较活跃,易形成持续病毒血症,不易发生e系统血清转换。日本学者Orito等和我国台湾学者Kao等在研究B、C两型HBV时,发现C 基因型HBV血清DNA水平显著高于B基因型。 可见HBV基因型与病毒复制变异存在相关性。A、F型HBV毒株nt1858位为碱基C,能与nt1896位碱基G形成稳定的茎袢结构,能阻止nt1896位G→A的突变,而B、C、D、E型的HBVDNA的nt1858位为T,易发生nt1896位终止密码,从而导致e抗原不表达。 5、乙肝病毒基因型和变异与临床的关系 在感染HBV途径方面中西方有所不同。西方以性传播和经静脉注射毒品为主;东方以母婴传播为主。Michielsen et al[7]认为,母婴传播的危险性取决于HBV复制水平。HBsAg和HBeAg均阳性的母亲有80-90%的母婴传播危险性,约有85%的婴儿日后成为慢性HBV携带者;HBsAg阳性和HBeAg阴性的母亲仅有2-15%的母婴传播危险性,且后代很少成为慢HBV携带者。 在研究HBV基因型与肝病关系方面国内外学者作了大量的研究。2003年,日本长崎国立医学中心的Lind[8]通过分析19例急性乙肝患者的基因型,发现其中18例为C基因型,仅1例为B基因型,认为日本长崎地区急性乙肝患者的HBV基因型主要为C基因型。2002年,王永忠[9]等人用巢式PCR加测序法检测了常州地区146例不同乙肝患者的HBV基因型,结果只发现B基因型(34.9%)和C基因型(65.1%),B、C 两型的ALT、HBV-DNA和HBeAg阳性率均无显著性差异,肝硬化和肝癌患者的C基因型比例(24/28)明显高于慢性乙肝患者(61/104)(P<0.01),接受拉米呋啶治疗48周后。C基因型的反跳率(14/45)显著低于B基因型(18/23)(P<0.001),认为C基因型与肝硬化和肝癌关系密切,拉米呋啶对C基因型患者的疗效强于B基因型。 参考文献 [1] Okamoto H, Tsuda F, Tanaka T et al. Typing hepatitis B virus by homology in nucleotide sequence comparison of surface subtype. Gen Virol, 1988, 69. [2] Swenson PD, Van Geyt C, Alexander ER, et al. Hepatitis B Virus Genotypes and HBsAg Subtypes in Refugees and Injection Drug

抗乙肝病毒药物的研究进1

抗乙肝病毒药物的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09-5-27 14:33:58 来源:中国创新医学网推荐 徐颖,黄正明,梁光义 100039 北京,解放军第302医院药学部 【摘要】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目前,临床上抗HBV药物主要以干扰素、核苷类似物、免疫调节药物为主,此外,中草药及其有效成分抗HBV治疗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对抗HBV的药物作用机制、研究、应用情况做一综述,以便明确其发展趋势及今后的研究方向,从而推动新型高效药物的研发。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抗病毒药物;干扰素;核苷类似物;中草药 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世界大约有20亿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者,其中3.5~4亿为HBV慢性感染者,每年由于急慢性HBV感染而死亡的人数达到100万,并呈上升趋势。而我国是乙肝大国,占据其中的1/3,有1.2亿HBV携带者。从数据而知,乙肝病毒感染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因此对HBV感染者有效的抗HBV治疗在全世界特别是在我国显得尤为迫切。 国内外在治疗HBV感染研究中,认为HBV的持续感染是造成乙肝慢性化的主要原因,且可导致病情发展、恶化至肝硬化、HBV相关性肝细胞癌。因此,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肝治疗的关键,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治疗HBV感染最基本的病因治疗,以抑制肝炎病毒复制为依据。本文就抗HBV药物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 干扰素(interferon,IFN) IFN是机体感染病毒时,宿主细胞通过抗病毒应答产生的一组结构类似、功能相近的低分子糖蛋白,是抗病毒感染最重要的一种细胞因子[1]。主要分为α、β和γ三型,其中IFN-α和β具有直接抗病毒作用。自1992年IFN-α2b被批准用于治疗病毒性肝炎以来,迄今为止仍是被FDA 批准的首先药物。目前全球获准上市的IFN有12个,以IFN-α居多,其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IFN的抗病毒机制包括免疫调节作用和直接抗病毒作用,并以前者为主[2]。近年发现,IFN 在还有抗肝纤维化的作用。目前,IFN-α在抗HBV治疗中的问题是效果有限,抑制病毒复制但难以清除病毒,而且停药后有复发现象。近年来国内外均倾向于采用重组干扰素,激素撤除合并干扰素疗法以及干扰素与其他抗病毒药物结合疗法治疗HBV感染。如聚乙二醇IFN-α[3]是聚乙二醇(PEG)与重组IFN仅结合形成的长效干扰素。 2 核苷类似物(nucleoside analogue) HBV为双股DNA病毒,其复制需经过逆转录过程,该类药物可抑制HBV-DNA逆转录酶活性,从而达到破坏病毒的作用。 2.1 拉米夫定(lamivudine,LMV)是一种嘧啶核苷类抗病毒药,作为酶底物dCTP竞争性抑

慢性乙肝介绍

慢性乙肝介绍 慢性乙肝是指乙肝病毒检测为阳性,病程超过半年或发病日期不明确而临床有慢性肝炎表现者。慢性乙肝的临床表现是乏力、畏食、恶心、腹胀、肝区疼痛等症状,表现在肝部的是肝大,质地为中等硬度,有轻压痛。而较为严重的患者会伴有慢性肝病面容、蜘蛛痣、肝掌、脾大等,肝功能可异常或持续异常。 慢性乙肝潜伏期一般是3-6个月,这个的长短与受传染的途径及感染病毒多少与人体的抵抗力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即使是在潜伏期,血液的检查还是可以查出来的。如果怀疑自己感染了乙肝,大家可以去做乙肝两对半的检查,是可以查出来的。 在感染乙肝的初期,也会出现腹胀、腹痛或腹泻等,还会出现尿黄,这时候检查应该先排除肝病,然后再考虑是否是乙肝。 常常胃痛的人也要注意了,因为肝上面的问题也可能会导致胃不舒服,常常感觉胃痛、吐酸水或苦水,也要提高警惕。 慢性乙肝传染吗 慢性乙肝是会传染的,慢性乙肝患者身体所携带的乙肝病毒是一种具有传染性的病毒,它主要通过母婴、血液、体液等传播。母婴传播是乙肝病毒传播最重要的途径,我国就有30%~50%的乙肝患者是母婴传播导致的。 生活中的一些接触也会传播乙肝病毒,这也是在一些地方乙肝患者遭受排挤的主要原因,因为密切的生活接触会导致乙肝病毒通过血液、唾液、乳汁、阴道分泌物等传播到健康者的身上,在亲密的生活中难免会有这些体液的接触,所以就有被感染的可能。 另外,性传播也是其中一种主要的传播方式,因为性过程中也会有体液的传播。同时接吻等也会传播乙肝病毒,尤其是最里面有粘膜破损,就会被传播乙肝病毒。 除了这些直接接触的传播以外,在医疗过程中,一些手术器材、针管等,如果携带乙肝病毒,都可能传播给下一个接触的人,这些传播方式都应该引起大家的注意。 慢性乙肝能治好吗

乙肝病毒的发现史

乙肝病毒的发现史 病毒性肝炎是最常见的传染性疾病之一,在全世界范围内每年有一千五百万人死于肝炎。 公元前2000年:首次记录肝炎的流行。这一疾病已被视为具有传染性,因为它常发生于人口密度大、卫生条件差的地区,直到二战前它是如何传播的仍然是个谜。 1947年:专门从事肝疾研究的英国医生F.O.Maccallam考虑是否在人的血液当中含有引起肝炎的病毒,通过对肝炎病人志愿者的研究,提出由血液传播引起的乙型肝炎。 从血液样本中寻找突破—乙肝表面抗原的发现科学家们怀疑引起乙型肝炎的罪魁祸首可能是病毒,一个从事内科学和生物化学的专家BaruchBlumberg,提出疑问—为什么有些人易患某种疾病,为了研究具有遗传变异性的血液蛋白成分,开始从世界各地收集血液样本。 同时,国家健康研究所血库的血液专家HarveyAlter试图找到一些病人在输血后会出现发热、寒战、皮疹的原因,他认为这些患者可能是在接受输血之后机体对异种蛋白〔抗原〕发生了免疫反应。 1963年:BaruchBlumberg和HarveyAlter首次在澳大利亚土著人血液中发现的抗原性物质Aa〔澳大利亚抗原〕〔后改称HBsAg,即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惊奇的发现——乙肝病毒的检出 在1966年,BaruchBlumberg等发现在一个12岁的唐氏综合症男孩的血液中检测出有Aa,而且他还有肝炎症状。这一巧合说明,Aa与肝炎有关。在检测肝炎患者和非肝炎患者的血清时发现,肝炎患者血清中Aa阳性率高于非肝炎患者。 1967年:BaruchBlumberg,KazuoOkochi,AlfredPrince,AlbertoVierrucci 及他们的同事们报道了Aa参与乙型肝炎的形成,明确了这种抗原与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有关。 1976年:Blumberg因他的澳大利亚抗原工作获得了1976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70年:伦敦Middlesex医院的D、SDane用电子显微镜发现了Aa阳性患者血样中的乙肝病毒颗粒。电子显微镜下患者血中HBV的双层壳病毒颗粒。该病毒的最外层膜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也是乙肝疫苗的基本成分〔疾病控制的中心环节〕。 血液筛查——一项革命性的举动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发现震惊了临床医生。在60年代的美国,绝大多数血液来自于有偿献血者,而这些人要比普通人群更易患乙肝。一些研究说明,由于大的外科手术需要接受输血的患者当中,有一半出现肝炎。医学委员会认识到,如果能够采用适当的方法对已被HBsAg污染的血液进行筛查,就可大大减少输血后肝炎的发生。 1972年:美国法律正式规定每一个献血者的血样必须经过HBsAg的筛查,所有血库对每一个血样进行检查,这样输血后乙肝的发生变得十分罕见了。此项举动为美国每年节省了5亿美元的医疗支出。 对肝炎病毒的发现和研究,以及血液筛查,使科学家坚信病毒性肝炎将很快

乙肝病毒基因型研究现状

乙肝病毒基因型研究现状 摘要】本文通过国内外文献的阅读分析,对乙肝病毒基因型发现及发展,基因 型分型测试主要方法,病毒基因的分布区域,变异与临床表现,做了简要综述。【关键词】乙肝病毒病毒基因分型基因分布 【中图分类号】R51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17-0112-02 1、乙肝病毒基因型的发现及发展 1965年Blumberg等在澳大利亚土著人血清中首次发现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 原(hepatitis B virus surface antigen,HBsAg),简称“澳抗”。由于乙肝病毒基因变异,导致其编码抗原的改变,形成了不同的血清型。 根据HBV的S蛋白可确定HBsAg含有5种不同的抗原表位,分别是a、d、y、w、r,其中a属特异性的共同抗原决定簇。依次分为不同的血清型,血清亚型。但血清型研究对乙肝病毒的致病性、毒力、病毒复制无明显关系,遂人们开始从HBV 基因本身开始寻找病毒的分类。 1988年,Okamoto等[1]通过对18株不同血清型的HBVDNA全序列分析,发 现血清型的分类并不能真正反映基因组的差异,他们认为全基因序列差异大于或 等于8%则可定为不同的基因型,而同一基因型的HBV的序列的≤5.6%,并将这 18株分为4种基因型:A型、B基因型、C基因型、D型。后分别在1992、2000、2002年,Norder、Stuyver 、Arauz-Ruiz根据以上标准发现了新的基因型:E、F G、H型,进一步完善了HBV基因分型。 2、乙肝病毒基因型分型主要方法 2.1全基因测序法 通过HBV全基因测序,根据基因型之间的核苷酸序列的差异≥8%为界限分析。此法操作复杂、费用高,不适合大规模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 2.2HBV基因型特异性线型探针检测法 Swenson[2]等依A-F基因型的保守序列设计了18种型特异性探针与HBV S基 因的PCR产物进行杂交实现分型。操作简单,应用方便,特异性与探针设计有很 大关系。 2.3HBV基因型特异性引物PCR Naito等[3]依A-F基因型中特异性保守序列设计引物并进行套式PCR。首先用 共用引物扩增S开放读码区,再加入型特异性引物的混合物进行第二PCR,这样 扩增出不同长度的核苷酸片段,从而达到分型的目的。操作简单,易于大规模检测。 2.4微板核酸分子微板核酸分子杂交一ELlSA 该方法通过各型探针包被微孔板,与待测核酸PCR扩增产物杂交,然后通过 酶联免疫显色判定结果从而确定基因型。该方法分型准确可靠、操作简单、可大 规模进行HBV基因分型 3、乙肝病毒基因型地理分布 经过世界各地乙肝病毒基因型分析提示:A型主要在西、北欧及北美洲和非 洲中部流行;B基因型则主要发现于中国、印度尼西亚及越南,它是变异最多的 一种基因型;C基因型则主要流行于东亚,如中国、韩国、日本、玻里尼西亚和 越南、泰国;D型在全世界都有发现,但主要在地中海地区和中东地区流行,并 延伸到印度;E型至今则只在非洲有报道;F型发现在美国及玻里尼西亚、委内

乙肝病毒有什么特点

乙肝病毒有什么特点?乙肝病毒,简称HBV,虽是导致乙型肝炎感染的主要病因,但临床很多人都对其不是很了解,为使大家提高认识,能更深入的了解乙肝病毒,下面介绍一下乙肝病毒的特点: 一、具有顽强的抵抗力: HBV对热、对低温、对干燥、对紫外线、对一般浓度的化学消毒剂,都能够耐受;在零下20度也冻不死它,能活20年;在30—37度可存活6个月;在55度时可活6小时,大家需特别引以重视,如有接触,可用水加热到100度,煮10分钟;或是选择0.5%过氧乙酸、3%漂白粉、0.2%新洁尔对其进行灭活。 二、嗜肝性: HBV侵入人体后会专门进攻肝脏,钻入肝细胞不断地繁殖、复制,成熟的HBv被释放出肝细胞,又侵入别的健康的肝细胞,这样不断复制、不断侵袭,最终诱发了肝细胞的免疫损伤。 三、泛嗜性: 所谓“泛嗜性”,就是HBV偶尔也会侵犯除了肝脏之外的器官和组织,如胆管上皮细胞、肾小管的细胞、胰腺的细胞、胃粘膜细胞、血液中的单核细胞等等,大家需特别注意。 四、严格种属特性: HBv主要侵犯人类和其他灵长类动物(如黑猩猩、长臂猿、狒狒),其他动物不会感染HBv。 五、慢性化:

我国现有HBv携带者1.2亿人,且这些人几乎都是在胎儿期或幼儿期感染HBv的,经过了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感染历程,虽多数不会发病,但可以不断向外界排放HBv,是重要的乙肝传染源。 六、变异性: 科学研究发现HBv是最容易变异的病毒之一。HBV的基因突变,变异是病毒为了自己的生存所采取的“策略”,主要是来对付药物,使药物失去效力,进而给诊断和治疗带来许多麻烦。 七、致癌性: HBv是致癌的重要因子,约80%—90%的肝癌都有HBv背景。

乙肝

1、介绍 乙型肝炎病毒简称乙肝病毒。是一种DNA病毒,属于嗜肝DNA病毒科(hepadnavividae)。 2、病发机制 乙肝病毒在肝内繁殖复制,但是对肝细胞无明显的直接损伤作用,这一点在HBV 甲亢携带者中的得到病例和动物实验证实。有关慢性乙肝发病机制尚未清楚,但是已认识到与机体对HBV免疫应答异常有关,HBV持续感染所形成的慢性化主要是病毒诱导机体对其感染形成的一种持续免疫耐受状态,特别是与细胞毒性T 细胞低反应状态有关。 3、特点 (1)乙肝病毒(HBv)具有顽强的抵抗力:它对热、对低温、对干燥、对紫外线、对一般浓度的化学消毒剂,都能够耐受;在零下20度也冻不死它,能活20年。在30—37度可存活6个月,在超过37度时可活7天,在55度时可活6小时。常用的消毒剂,如酒精、来苏儿、碘酒等对它根本不起作用,不能杀死,但是HBv 怕高热,如加热到100度,只要10分钟就可使其失去传染性。HBv对0.5%过氧乙酸非常敏感,这是一种强氧化剂.可以杀死。3%漂白粉、0.2%新洁尔灭也可用来杀灭HBV。 (2)HBV有明显的嗜肝性:HBv也叫嗜肝病毒.是因为它侵人人体后就要专门进攻肝脏,钻入肝细胞,在那儿定居并繁衍后代。据研究,这是因为在肝细胞表面有一种HBv的“受体”,接受HBv。大量HBv集中在肝细胞内,不断地繁殖、复制,成熟的HBv被释放出肝细胞,又侵入别的健康的肝细胞,这样不断复制、不断侵袭,最终诱发了肝细胞的免疫损伤。 (3)HBV还有轻度的“泛嗜性”:虽然HBv有嗜肝性,但它还有一定的“泛嗜性”!所谓“泛嗜性”,就是HBv偶尔也会侵犯除了肝脏之外的器官和组织,比如胆管上皮细胞、肾小管的细胞、胰腺的细胞、胃粘膜细胞、血液中的单核细胞等等,因而,HBv有时也可以引起上述部位的疾病,如HBV相关性糖尿病、HBv相关性肾炎、HBv相关性胃病、HBv相关性血液病等。但是这些“泛嗜性”侵害并不是必然发生,大多数感染HBV的人不发生“泛嗜性”损害,所以说它是轻度泛嗜性,HBv主要还是侵犯肝脏。 (4)HBv的严格种属特性:也就要说HBv主要是侵犯人类和其他灵长类动物,到目前为止,只有人类、黑猩猩、长臂猿、狒狒对HBV易于感染,其他动物不会感染HBv。虽然吸血昆虫体内可能查到HBv的踪迹,但只是暂时“寄居”而已,一般不会在它们体内复制和增殖。 (5)HBv感染的慢性化特点:我国现有HBv携带者1.2亿人,他们都是HBv的慢性感染者。研究发现,这些人的感染几乎都是在胎儿期或幼儿期感染HBv的,经过了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感染历程,HBv仍然在他们体内不消失,但也不发病.不过,他们仍然可以不断向外界排放HBv,是重要的乙肝传染源。 (6)HBv的变异性:科学家们发现HBv是最容易变异的病毒之一。所谓变异,就是HBV的基因突变,变异也是病毒为了自己的生存所采取的“策略”,如果有强有力的抗HBV药物进人人体内,必然要对HBv构成生命威胁,为了抵抗药物的作用,它们就使自己发生“变异“。HBv变异的特性给诊断和治疗带来许多麻烦。 (7)HBv本身对肝脏的非致病性:HBv对肝脏没有直接的毒性作用,事实证明,我国大量的HBv携带者,体内虽有很多HBv,但并没有发生肝炎。原来乙肝的发病,是由于人体自身的免疫细胞参与,如免疫细胞不参与,HBv就不会致人发生肝损

乙肝用药介绍

乙肝用药介绍 乙肝是我国当前最广泛、危害最严重的一种传染病。尤其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乙肝用药的需求无法完全供给,造成了病情的恶化。 乙肝用药按其功效可大致分为:一般护肝药物、护肝恢复肝功能药物、抗病毒药物、免疫调节药物、抗纤维化药物以及中成药等六大类。 一般护肝药物。包括多种维生素、肝得健、肝泰乐等。 护肝恢复肝功能的药物中护肝降酶药物是使用最为广泛、疗效最为突出的一类药物,如五味子、甘草制剂。 抗病毒药物中拉米呋啶是最新的抗病毒药物。 护肝改善蛋白代谢药物,如口服氨基酸胶囊、马洛替脂等,主要适用于慢性肝炎(一般为中度以上)或肝硬化患者出现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蛋白比值倒置,价钱便宜,疗效尚可。 乙肝用药有哪几类 正规的乙肝用药按其功效可大致分为:一般护肝药物、护肝恢复肝功能药物、抗病毒药物、免疫调节药物、抗纤维化药物以及中成药等六大类。 1、一般护肝药物。包括多种维生素、肝得健、肝泰乐等,适用于各种肝炎和肝硬化,但是仅可起到辅助及间接作用。这些药物可以减轻炎症、促进肝细胞再生,但并不是治疗乙肝的主角。 2、护肝恢复肝功能药物。研究时间最长,疗效最明确,使用最广,价钱相对低廉,包括护肝降酶、护肝降黄及护肝改善蛋白代谢三种类型。它们分别适用于各型肝炎、肝硬化出现转氨酶、肝红素升高或白蛋白降低、蛋白比值倒置等情况。 3、抗病毒药物。这类药适合于轻中度慢性乙肝、早期肝硬化患者,主要病毒复制指标呈阳性者,一般不宜用于治疗病毒携带者、重型肝炎及晚期肝硬化患者。 4、免疫调节药物。包括免疫增强剂和免疫抑制剂两类。免疫增强剂可以提高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和诱导内源性干扰素产生,促进乙肝病毒抗原指标转阴。另外,一些中药制剂也有其功效。 5、抗肝纤维药物。该类药物适用于慢性乙肝伴有肝纤维化者、早期肝硬化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