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上的他者X ———当代华裔美国女作家的东方主义色彩

饮食文化上的他者X ———当代华裔美国女作家的东方主义色彩
饮食文化上的他者X ———当代华裔美国女作家的东方主义色彩

饮食文化上的“他者”

Ξ

———当代华裔

美国女作家的东方主义色彩

陈爱敏

内容提要 华裔美国作家通过文学创作打破西方的文化霸权,反击“东方主义”。

但由于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与特殊的民族文化身份,一些华裔作家在反“东方主义”话语的同时,又建构了“新东方主义”。本文通过对三位华裔女作家作品的分析,说明她们通过夸大中国人在饮食上与西方人的差异,突出华人原始、怪异、野蛮、残忍的“他者”形象。

主题词 东方主义 饮食文化 他者 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起,华裔美国文学

迅速发展,成为美国多民族文学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华裔作家斑斓多姿的文学佳作赢得了众多的主流话语的读者,也为美国文学史增添了新的一页。不可否认,华裔作家的辛勤耕耘为介绍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习俗,为争取移民的合法权利,揭露白人的种族歧视,赢得与主流社会的平等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的成绩还在于:首先,打破了华人在主流文化中长期“失语”的状态,对西方的文化霸权提出了有力的挑战。其次,他们积极弘扬中华文明,打破了西方人长期持守的“东方主义”的观念,还中国与中国人本来的面目。再次,她们的创作使西方读者与学术界将目光重新投向东方,“这为批判

习来以久政治上与文化上的‘西方中心主义’

起到了积极作用”①

。但是在看到他们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到一些作家由于其特殊的文化、民族身份和所处的政治、社会环境,对中国文化、华人形象又有疏离、歪曲甚至丑化等现象。他们身处第一世界的文化圈内,却又具有第三世界的血统,“面对西方他们经常处于一种失语与无根状态,而面对东

方又具有西方人的优越感”②

。因此,为了摆脱他们在西方的失语与无根状态,他们依靠自己独特的双重民族、文化身份,利用从父辈那儿继承来的文化遗产,以白人的眼光来审视东方,甚至“东方化”中国、中国文化和华人移民。这些作家一方面反“东方主义”,另一方面又制造了迎合西方期待的新“东方主

?

34?Ξ

本文为江苏省教委人文社科项目(99S JB750.47-99002)研究成果。

义”。这里,笔者试图通过对黄玉雪、汤亭亭、谭恩美三位女作家作品的分析,找出其中的“东方主义”色彩。

萨伊德在《东方主义》一书中揭露与批判了西方,尤其是欧洲,长期以来从政治上、经济上,乃至文化上试图控制和驯化东方而虚构出来的“东方主义”,指出所谓“东方主义”是西方人出于对广大东方或第三世界的无知、偏见和猎奇而虚构出来的某种“东方神话”③。在萨伊德看来:由于西方人习来以久的偏见,在他们眼中东方人是纵欲、懒散、残忍、堕落、野蛮、落后的民族④,与他们完全不同的“他者”。华裔作家虽然不能与西方人划等号,但由于其身份和所处的社会、政治环境的特殊性,为了融入主流话语之中,其中有些作家不免流露出西方人的优越感,有意夸大东西方文化上的差异,在其作品中强化东方人“落后”的“他者”形象。

饮食本来与政治、意识形态并没有什么直接关联,不同民族的饮食文化千差万别,不存在谁优谁劣。然而,在一些华裔作家的笔下,饮食文化却染上了政治色彩,他们的作品使人产生这样的印象:西方的饮食文化“高雅”、

“文明”、

“方便”、

“快捷”,而东方的则“野蛮”、

“残忍”、“耗时”、“费力”。一句话,西方优越,东方落后,原始。

这与萨伊德在《东方主义》中指出的西方人眼中的东方与东方人形象不谋而合。因此,本文将通过对三位女作家作品的考察,试图指出她们所建构的华人/中国人在饮食文化上的“他者”形象。

原始、怪异的“他者”

谈到饮食文化,人们自然会想到:食品,烹饪方法,餐桌礼仪,精美的餐具等。虽然黄玉雪、汤亭亭与谭恩美的作品中这几个方面都有涉及,但谈得最多的是吃的东西和制作方法。他们通过突出华人食物的与众不同,制作过程的原始、落后,来表现华人与美国主流文化格格不入的“他者”形象。

看过黄玉雪、汤亭亭与谭恩美作品的读者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在谈到吃的东西的时候,她们大都选取了动物而不是蔬菜,其中见得最多的是猪。不可否认,猪肉是中国人最爱吃的肉食之一。早从商朝开始,猪肉就成了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这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一些民族禁止吃猪肉的习俗恰好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在黄玉雪、汤亭亭与谭恩美的作品中有许多关于吃肉的描述。《华女阿五》中黄家每到婴儿降生等喜庆日子,主人设宴款待客人时,端上美味的猪蹄以示庆贺。黄玉雪的弟弟出生那天,她家就买了五十磅猪爪。她奶奶在中国的时候曾喂过四十五头猪,她说猪肉是大家最喜欢吃的食品。无独有偶,汤亭亭也同样用数字来表示中国人喜欢吃猪肉的事实。《中国佬》中叙述者在讲到她妈妈在中国举行婚礼的时候说,新郎要给新娘家送一千头猪,或一头猪以及相当的钱物,来让新娘家操办婚事。谭恩美则利用猪肉在餐桌上出现的频率以及中国人消费猪肉的多少来显示华人对猪肉的喜欢程度。《喜福会》的开始,一边是中国移民妈妈同美国出生女儿打麻将的情景,另一边则是安梅在厨房里忙着包馄饨的镜头。小说中另一个中国移民妈妈则做了一道拿手菜:咸菜烧肉。在《灶神娘娘》中薇丽在中国的时候经常要买一些上好的猪肉,做成肉丸,以讨丈夫的欢心。

从她们的作品来看,三位作者在描述中国人对猪肉的兴趣上花了很大篇幅,一是强调使用的范围之广,另一方面强调用量之大。这看似正常的饮食爱好在西方的文化背景之中却是与众不同的他者形象。对于信徒们来说,在《圣经》旧约全书中有一系列食物禁忌,猪被专门列出,属被禁之列。许多学者曾研究过其中的原因,而且历时千年,但直到玛利?多洛斯才就犹太人为什么被禁止吃像猪这

?

4

4

?

样不干净的动物的问题给出了令人信服的答案。

根据多洛斯的解释,公牛、绵羊和山羊是犹太人土地上土生土长的,因此,被认为是上帝所赐予的。犹太人判断干净动物的标准是这些动物是否分蹄,是否反刍食物。任何缺乏这些特征的动物都是不干净的,属于禁止之列。对于犹太人来说干净与神圣联系在一起。不干净的动物就是邪恶的象征。任何不反刍又不分蹄的动物就是对上帝的背叛。多洛斯进一步指出:犹太人一直遵守这些规则,目的是维护他们的圣洁,以与其他种族区分开来,“因为要圣洁就意味着与众不同”⑤。

除了猪之外,在黄玉雪、汤亭亭与谭恩美的作品当中还出现了许多在《圣经》中被禁食的动物,“就好像她们有意从《圣经》上寻找那些禁忌的动物,来表现华人的与众不同”。⑥黄玉雪的父亲在小儿子过生日时,置办酒席,又是杀鸡,又是宰鹅,还买了猪肉、牛肉等,这其中就有《圣经》认为不应该吃的东西。

如果说黄玉雪站在“中立”的立场上,以“文化导游”的身份,向西方介绍华人充满异国风情的饮食文化的话,那么,汤亭亭则是带有明显的厌恶与惊讶的色彩来看待东方的饮食文化。下面一段是《女勇士》中叙述者对家中吃的东西的描述:

这是我妈妈经常煮给我们吃的东西:什么浣熊、臭鼬、老鹰、鸽子、野鸭、野鹅、黑皮矮脚鸡、蛇、蜗牛、甲鱼、鲶鱼等。甲鱼经常在厨房里到处乱爬,不是躲到冰箱底下,就是藏在炉子下面;鲶鱼经常养满一浴缸……当我长到洗衣机那么高的时候,有一天深夜,悄悄地溜到阳台,突然,一群黑压压、带爪的东西、呼啸着朝我扑来,我吓得叫出声来。等我缓过神来,一想起那些耸着翅膀、瞪着黄黄的大眼睛、满阳台到处都是的鸟儿时,心里就发怵。这是我父亲逮的,连我妈妈都感到吃惊。每当听到鸟的尖叫声,甲鱼在沸腾的水中拍打着锅沿发出的砰砰声时,我们姊妹们就用手指塞紧耳朵,钻进被窝。⑦

叙述者不仅对妈妈英兰吃的东西非常敏感,而且对她讲的有关中国人饮食的故事也十分惊讶。作者选取的故事有一定的目的,比如小说中曾提到唐代的一位食客食谱当中包括了蝎子、蟑螂、虫子、鼻涕虫、甲虫、青蛙等,这些东西,即使中国人看来也是怪异的。作者详细罗列了这些非同一般的食物,以及妈妈讲述的故事,旨在表明她对华人饮食内容的惊讶与厌恶。在小说中叙述者将自身置于旁观者的位置,以表现出她与华人的完全不同。

与汤亭亭一样,在谭恩美的小说中,作者也经常花很大的篇幅来描写主人公所食的动物希奇古怪,显示中国人古怪的饮食习惯。她的第三本小说《通灵女孩》讲述的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所吃的东西。小说中的三个主要人物———奥莉维亚、已和她离异的美国丈夫西蒙以及她的同母异父的中国妹妹琨一起来到中国,准备为一家旅游杂志《未知的土地》拍一组照片,展示中国的一个村落里人们的饮食习俗。在其中,谭恩美借琨之口讲述了她是怎样吃老鼠、蝙蝠和鸭蛋的。

如果我们按照《圣经》的规定来衡量华人饮食的话,那么三个作家所提到的吃的东西大都在被禁之列。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中,浣熊、臭鼬、鼻涕虫、甲虫、蝎子、老鼠等,一个也不是分趾动物,且不反刍食物,都是不洁之物。有翅昆虫中,蟑螂、甲虫虽然有腿,但不能在地上跳跃。天上飞的老鹰、鸽子、猫头鹰、黑皮矮脚鸡、蝙蝠,在《利未记》中都被认为是可恶的动物。谈到在水中生活的动物,鸭子和鹅没有鳍也没有鳞片,属于不洁之物。蜗牛和蛇既可以陆居,也可以水栖,但一个也不符合《利未记》中所提到的要求。上面所列这些动物是“对犹太人饮食准则的广泛而公开的侵犯。对与中国人宗教信仰完全不同的

?

5

4

?

主流话语读者来说,她们无疑将华人塑造成一个异教徒的‘他者’”⑧。

很难确切地说《圣经》在饮食上的规矩在影响美国人对华人的态度上起多大作用,但宗教在种族歧视、排华方面的确扮演了重要角色。十九世纪中叶赴美的早期中国移民是亚洲移民中的第一批,他们被认为是毫无灵魂的异教徒,因为他们的宗教信仰与欧洲移民的后裔截然不同。在谈到美国的排华行为时米勒先生这样写道:

美国人一般认为熔炉理论其实包含了一个双向过程,其中也包含外来移民在“美国化”的过程中对美国文化所做出的贡献。在华人移民到来之前,没有移民团体对美国社会赖以生存的体制诸如宗教和道德准则提出挑战,因为这是一个社会存在的基础,不许讨价还价。外来移民必须改变原有的信仰,将原有的、与美国社会格格不入的各种异教徒的生活方式抛弃掉。⑨

早期的中国移民生活在唐人街这个封闭的孤岛上,虽然已经离开了自己的祖国,但仍然保持着自己的信仰、生活习俗和传统文化。因为与主流社会相脱离,他们被美国人认为是不可同化的民族。美国国内的种族歧视最终导致了美国政府在1882年颁布了《排华法案》,这种公然的种族歧视政策直到1943年中国成为美国的抗日盟国才取消。

美国人的反华情绪与华人吃的东西有密切联系,这似乎表明中国人的原始与怪异首先源于他们吃的东西。早在1830年,在华人移民未到达这块土地之前,美国人就怀疑华人在吃一些他们认为希奇古怪的东西,由此而对华人感到厌恶。美国的报刊杂志上登载着这样的消息:在中国人的餐桌上猫、狗、老鼠代替了高雅食品蜥蜴蛋、孔雀冠和雀巢汤。⑩从那以后中国人吃老鼠的形象从未消失过。“从一个多世纪前,第一批中国移民踏上美国的土地起,一直到今天,在美国人心目中的华人始终是古怪的。” λ?

不难想象,在受西方饮食文化清规戒律的约束,怀有种族偏见的主流读者面前,黄玉雪、汤亭亭与谭恩美对中国饮食文化与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的“详尽”描述,不管无意还是有意,客观上都会造成这样的后果:华人移民,推而广之中国人/东方人的饮食习惯原始、怪异,与美国人/西方人是格格不入的。她们的建构,与萨伊德提出的“东方主义”不谋而合,进一步强化了东方人的“他者”形象。

残忍、野蛮的“他者”

在强调华人吃的东西“原始”、“怪异”的同时,三个作家在作品中还对华人制作食品的过程进行了“细腻”的描述,有意识地突出华人的“残忍”与“野蛮”,将华人建构成与白人文雅、高尚的饮食文化相对立的他者。在谭恩美的小说《通灵女孩》中,作者描述了一个中国村民杀鸡的镜头,反映了叙述者的惊愕之情:

我将相机的镜头对准了杜丽丽。她手里抓着一只鸡朝水井走去,鸡尖叫着,挣扎着。她将其举起,放到凳子上摆放的一只白色的搪瓷碗上方。杜丽丽左手抓住鸡脖子,右手捏着一把小刀。我的天,这么小的刀怎么能杀得死鸡!透过照相机的镜头我看见她将刀口贴近鸡脖子,并开始慢慢地割。一条细长的血柱从鸡脖上喷射出来。我和鸡一样地麻木了。杜丽丽将鸡竖起,脖子向下拉直,血开始流进了白色的碗中……

等碗里差不多有半碗血的时候,杜丽丽将鸡扔到地上。又过了好几分钟,我们看着鸡痛苦地蹬着腿,抽搐了几下,眼睛一翻,死了。

西蒙走到我身边说:“真他妈的太残忍了,我不知道你怎么拍得下去。” λω

?

6

4

?

杀鸡本身是一个极其平常的过程,然而经过作者“细腻”的描述,使得杀鸡人/中国人的残忍与野蛮的形象凸现出来。叙述者反问西蒙:“美国人杀鸡就人道吗?她这样做是为了清除血中的毒素,就像一种传统,一种按犹太教规进行的洁净食物的过程。”说到犹太教,西蒙则狡辩道:“犹太人宰杀动物快,不让其感到痛苦,而且是在动物死了之后才放血。” λξ显然,在西蒙眼中,西方的宰杀方法文明、人道,而东方的残忍、野蛮。

不仅谭恩美的小说中可以看到这类华人的野蛮形象,在汤亭亭的小说中同样可以找到这样的描述。《女勇士》中母亲曾讲到中国人吃猴脑的故事,阅后足以让西方读者瞠目结舌:

你知道中国人富起来的时候吃什么吗?他们花钱置办猴宴。食客们围着一张很结实、中间有洞的木桌坐好之后,餐馆里的服务员将猴子牵进来。猴的脖子上戴着套,拴在一根竹竿上。猴尖叫着,两只手被绑在背后。服务员将猴头塞进桌子中央的洞中,整个桌子就像戴在猴脖子上的另一只套子。厨师用锯子在猴的头顶上开了一道圆口子,为了将骨头分离开,他们用锤字敲打,用银凿子将四周锲开。然后,一个老妇用手抓住猴头顶上的一撮毛,挪开天灵盖,大家便开始用勺子享用猴脑。 λψ

谭恩美与汤亭亭都以西方人/美国人的眼光来看待华人的食品制作过程,因此,由于文化的差异,不免带着某种感情色彩。在《通灵女孩》中,认为杜丽丽杀鸡方式野蛮的是美国人西蒙,而在《女勇士》中对中国人吃猴脑的故事感到惊愕,一听到鸟叫就钻进被窝的是在美国出生长大、具有美国文化身份的华人后代。因此,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他种文化必然表现出一种惊讶、排斥甚或反感。

如果说中国人的吃法野蛮、残忍,那么美国人的文明方式又是什么?我们先抛开这个问题不谈,首先来搞清楚到底中国人吃猴脑这一个说法是否真实。根据研究,中国人最早在公元5000年到公元前200年间曾捕食过猴,在后来的汉代,猴肉曾是中国人的食品之一。尽管一些地方吃猴,但将活猴作为一道菜,牵到桌上,打开天灵盖,来吃它的脑子,似乎只是传说之中的事。再者,将猴肉视为上等佳肴的也只是中国南部与西部的少数人而已。如果说历史上猴肉曾是中国人的美味佳肴的话,那也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这里,离奇的是中国人的吃法:猴“尖叫着”,手“被绑在背后”,头顶“被锯子锯开一道口子”;服务员用“锤字敲打”,用“凿子将骨头分离开”,然后“抓住猴头顶上的一撮毛,”“挪开天灵盖”;食客们“用勺子享用猴脑”。这种过程的“仔细”描写,给读者的感觉也就不言而喻了:中国人太残忍、野蛮了。读者在惊讶、恐惧之后,转而对东方人感到厌恶。

谈到杀鸡野蛮,我们自然会问这样一个问题:二十世纪生活在城里的美国人有没有见到过人工杀鸡?早在十九世纪后半叶二十世纪初,随着美国食品加工过程的革命,美国就看不到私人在家屠宰动物了。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的食品加工业已经进入了黄金时代,人们直接从市场上买到加工过的、包装好的,到家稍稍加工就能吃的食品。牛肉、鸡、鱼都在此列。难怪大城市的人看到杀鸡就认为是野蛮、残忍。

可以想象,像谭恩美和她小说中的西蒙、奥利维尔这一代人,出生、成长在美国食品加工业的黄金时代,在大城市里生活,虽然吃过鸡,但都是现成的、加工好的产品。由此可见,“这儿真正的问题不是鸡是怎么杀,在哪个国家杀,而是落后的手工加工与先进的集体化屠宰,或曰:原始与工业化的对立” λζ。小说的作者选取中国偏僻、落后的农村中的生活方式,并将其呈现给先进的、高度现代化

?

7

4

?

的西方读者,如果从萨伊德的东方主义理论的角度来看,作者站在“看”东方的西方人一边,显示出比“被看”的东方人优越得多的优越感,而将“被看者”落后的一面凸现出来。

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的民族自然有着多姿多彩的生活方式,一种民族认为合乎逻辑的方式方法,往往会被另一个民族认为是“他者”的行为。中美两国的文化千差万别,饮食文化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果一味地将其夸大,必将导致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的冲突。三个华裔女作家在其作品中对中国饮食文化“他者”形象的建构,必然导致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主流话语读者对东方文化、中国人、华人的敌视态度。因此,我们在肯定这些作家在打破西方的文化霸权,反击“东方主义”话语中所作出的贡献的同时,还应该看到她们强化美国人心目中的“东方主义”,甚至建构“新东方主义”的另一面,带着批评的眼光来接受她们的作品。

注:

①③④ 王宁:《超越后现代主义———王宁文化学术

批评文选之4》,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年,第75、74、42页。

② 王岳川:《后殖民主义与新历史主义文论》,济

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43页。⑤ Mary D ouglas,Purity and Danger:An Analysis o f

Concepts o f Pollution and Taboo,New Y ork:Freder2 ick A.Praeger,Publishers,1966,p.57.

⑥⑧

λζ H ong Liu,Representing the“Other”:Images o f China and the Chinese in the Works o f Jade Snow Wong,Maxine Hong K ingston and Amy Tan,D octor2 al Dissertation,1998,p.32,p.35,p.47.

λψ Maxine H ong K ingston,The Woman Warrior: Memoir s o f a G irlhood Among Ghosts,New Y ork:

A fred A.K nopf,Inc.,New Y ork,1984,p.90-

91,p.91-92.

⑨⑩ S tuart Creighton M iller,The Unwelcome Immi2

grant:Image o f the Chinese,1785-1882.Berke2 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9,p.192,p.

87.

λ? Harold R.Isaacs,Scraches on Our Minds:American Views o f China and India,New Y ork:M.E.Sharpe, Inc.,1980,p.111.

λω λξ Amy T an,The Hundred Secret Senses,New Y ork: Ivy Books,1995,p.295-96.

λ{ Francois Hartog,The Mirror o f Herodotus:The Rep2 resentation o f the Other in the Writing o f History, T rans.,Janet Lloy od,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2 fornia Press,1988,p.181.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

(责任编辑:赵文书)

?

8

4

?

浅析美国饮食文化

浅谈美国饮食文化 摘要:文化的各个层面都是相互影响的,美国的饮食文化受其历史、地理及风土人情的影响形成了美国饮食习惯和饮食文化特色。其饮食文化从早期的落后这件发展到如今的蓬勃发展,为全世界关注。 关键词:美国,饮食文化,发展,效应 正文: 如今,美国作为世界强国,它在经济军事的快餐连锁店遍布世界各个国家,这逐渐让我们对他们的饮食内容及餐饮方式加以所关注。 一、美国日常饮食 美国人饮食比较大众化,并不注重精细,不奢华,但求方便快捷。一日三餐都比较随便。 美国人的口味比较清淡,喜欢吃生、冷、甜类的食品,如:生,嫩肉排,牛排带血丝;冷,凉冻菜,凡是饮料都加冰块,连热汤也不会是烫的;甜,冰激凌店比比皆是,又爱吃甜点习惯,菜肴的味道一般是咸中带点甜。煎、炸、炒、烤是主要的烹调方式,不用红烧、蒸等方式。以肉、鱼、蔬菜为主食,面包、面条、米饭是副食。甜食有蛋糕、家常小馅饼、冰淇淋等。喜欢吃青豆、菜心、豆苗、刀豆、蘑菇等蔬菜。所用肉类都先剔除骨头,鱼去头尾和骨刺,虾蟹去壳等等。 早餐一般在8时左右,以面包、牛奶、鸡蛋、果汁、麦片、咖啡、香肠等为主。午餐一般在12时-14时,一般在工作地点用快餐,快餐与美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午餐,是他们在三餐中食品最简单、食量最少、最好对付的一餐,通常都是吃快餐。美国人追求效率效果,讲究省时省力,注重方便实惠,正是这一特点,使得作为美国餐饮文化特征的快餐渗透到美国社会的各个角落。最常见的快餐有热狗、汉堡、三明治、薯条、薯片、洋葱圈、炸鸡、炸鱼、匹萨饼、烤肉串、烧烤等等。晚餐一般在18时左右,它是正餐,比较丰盛,有一二道菜,如牛排、猪排、烤肉、炸鸡等,配面包、黄油、青菜、水果、点心等。也有不少人上餐馆用晚餐。美国餐馆很多,一般供应自助餐、快餐、特餐(固定份饭)、全餐等各种形式的餐饮,价格一般比较低廉,也可点菜,点菜价格最高。美国人在临睡前有吃点心的习惯,成人以水果、糖果为主,孩子则食用牛奶和小甜饼。 二、美国饮食菜肴的发展 美国人日常生活接触到最多的食品如汉堡包、炸鸡、比萨、三明治、热狗、炸薯条、酱汁面条、塔可卷饼,每日所吃都是早期从西欧各国传入的食物,牛排、羊排、鱼排、猪扒也不是美国发明的食品。似乎没有哪样菜肴能够真正算作美国原创菜,但美国菜肴在不断发展,有着其发展背景及特色。 1. 美国文化背景对烹饪菜肴的影响 各种文化的各个层面都是相互影响的,要想了解美国的饮食文化,不得不略谈一下美国的历史、地理及风土人情。一个国家民族饮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有两大主要因素,一个是乡土性的地缘因素,一个是多元性的人为因素。对美国而言,多元性的人为因素比乡土性的地缘

美国饮食文化 2

Customs on eating Food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are totally different styles. China has 5000 years history. We probably spend half of time on food. Chinese people choice food very carefully. They only use fresh material to make food. For example they only eat fresh fish. Chinese have a lot of ideas and techniques for cooking. We can cook a chicken in over ten ways. That’s why Chinese food is so popular in the world. Western country like english or American, they don’t have fresh food because they buy their food from supermarket which only sells stored materials. Western people would also prefer fast food like burgers and chips. They are unhealthy to human body. Western people do not have many skills for cooking, mostly they only boil, steam and bake the food. By the way, western people are very good at making desert and chocolate. They can make very good cake and chocolate. They are very sweet but it’s sort of food which make you become fat quickly. In china if you invite people for meal, the person who invited other people would pay for the meal but it’s not the way in western country. In western country people will think you only invited me but it’s not your responsibility to pay for me. I can afford it. They won’t be happy if you pay fo r them. People in china would always put dishes into customer’s plate to show their hospitality, but they will think it’s not healthy because your chopsticks have been used by you. In western country like America not England, people will always give tips t o waiter after they finished meal in a restaurant. If you don’t they will not be happy because tips are one of their major income. In china this only happen in some top restaurants and hotels in large international cities like Beijing, shanghai and Guangzhou. Western people will also think you are rude if you make sound during the meal. Western people do not hold their bowl up even when they have a bowl of soup. There is also a hug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people. Chinese people use chopsticks and western people use fork and knife. Usually people who use fork and knife will use fork to hold the meat and cut it by knife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比较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比较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各国的饮食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饮食习惯,不同的饮食习惯造就了不同的饮食文化。 (一)中国的饮食文化 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形成了灿烂丰富、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中国饮食以食表意,以物传情。中国的饮食文化令人拍案叫绝,赏心悦目。 中国的传统饮食有四大特点: 1.重食:古人就有“民以食为天”之说。见面常问“吃了没有”,可见饮食文化的地位。朋友离合,送往迎来,人们都习惯在饭桌上表达惜别和欢迎的心情。感情上的风波,人们也往往借酒菜平息。这是饮食活动对社会心理的调节功能。 2.重养:以“五谷”养“六脏”,饮食中重视人体养生保健。中国的饮食注意各种食物的搭配,以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等阴阳调和之理性认识指导烹饪。 3.重味:中国的饮食最注重食物的味,讲究“色、香、味、型”。孙中山先生讲“辩味不精,则烹调之述不妙”,将审美视作烹调的第一要义。 4.重理:对于饮食活动中的情感文化,有个引导和提升品位的问题。中国的饮食提倡健康优美、奋发向上的文化情调,追求一种高尚的情操。 (二)西方国家的饮食文化

西式餐饮的主要特点是:一是生,如牛排带血丝;二是冷,如凡是饮料都加冰块;三是甜,无甜不餐,无餐不甜。此外西式餐饮不讲究精细,追求快捷方便,也不奢华,比较大众化。 此外西餐还有以下显著特点: 1.重视各类营养成分的搭配组合,根据人体对各种营养(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和热量的需求来安排菜或加工烹调。 2.选料精细,用料广泛。西餐烹饪在选料时十分精细、考究,而且选料十分广泛。如美国菜常用水果制作菜肴或饭点,咸里带甜;意大利菜则会将各类面食制作成菜肴:各种面片、面条、面花都能制成美味的席上佳肴。 3.讲究调味,调味品种多。西餐烹调的调味品大多不同于中餐,如酸奶油、桂叶、柠檬等都是常用的调味品。 4.注重色泽。在色泽的搭配上则讲究对比、明快,因而色泽鲜艳,能刺激食欲。 5.工艺严谨,烹调方法多样。西餐十分注重工艺流程,讲究科学化、程序化,工序严谨。西餐的烹调方法很多,常用的有煎、烩、烤、焖、焗、炸、熏、铁扒等十几种,其中铁扒、烤、焗最具特色。 6.器皿讲究。烹调的炊具与餐具均有不同于中餐的特点。特别是餐具,除瓷制品外,水晶、玻璃及各类金属制餐具占很大比重。 二、中西方饮食方式的差异 (一)就坐形式的差异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

美国的饮食文化

试论美国的饮食文化 “你吃什么就成为什么样子。”营养专家经常使用这句话来倡导更好的饮食习惯,入嘴的东西确实成为我们的一部分。但我们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句话,我们所吃的反映出我们自己--不论就人或文化而言.你想了解另一种文化吗?那么你应该去认识他们的食物。认识美国食物可以让我们得知美国文化的精髓。如果真要说说美国的饮食文化,其实有一句精炼的话可以概括美国的食物特色,那就是吃什么就是什么。美国式饮食不讲究精细,追求快捷方便,也不奢华,比较大众化。一日三餐都比较随便。 美国人饮食习惯 早餐以面包、牛奶、鸡蛋、果汁、麦片、咖啡、香肠等为主。午餐一般在工作地点用快餐(快餐是典型的美国饮食文化,十分普及),一般有三明治、水果、咖啡、汉堡包、热狗等。晚餐是正餐,比较丰盛,有一二道菜,如牛排、猪排、烤肉、炸鸡等,配面包、黄油、青菜、水果、点心等。也有不少人上餐馆用晚餐。美国餐馆很多,一般供应自助餐、快餐、特餐(固定份饭)、全餐等各种形式的餐饮,价格一般比较低廉,也可点菜,点菜价格最高。早餐一般在8时左右,午餐一般在12时-14时,晚餐一般在18时左右。他们在临睡前有吃点心的习惯,成人以水果、糖果为主,孩子则食用牛奶和小甜饼。 美国人的饮食习惯是一日三餐。他们讲究吃的是否科学、营养,讲求效率和方便,一般不在食物精美细致上下工夫。早餐时间,一般在8时,内容较为简单,烤面包、麦片及咖啡,或者还有牛奶、煎饼。午餐时间通常在中午12时至1时,有时还会再迟一点。午餐也比较简单。许多上班、上学人员从家中带饭莱,或是到快餐店买快餐,食物内容常常是三明治,汉堡包,再加一杯饮料。晚餐是美国人较为注重的一餐,在傍晚6时左右开始,常吃的主菜有牛排、炸鸡、火腿,再加蔬菜,主食有米饭或面条等。美国饮食努力的发展方向是向速食发展,他们的蔬菜大都生吃,营养不会损失,更主要的是省时间,现在他们还极力提倡把蔬菜挤成菜汁喝,他们都想把吃菜这一点工夫也挤出来作为他用。到美国旅游的国人当然不必学美国人的样子,一块面包加几叶生菜就解决了一餐,但是美国人简单、方便、注重营养搭配的饮食方式,值得旅途中的人学习。 美国人的口味比较清淡,喜欢吃生、冷食品,如凉抖菜、嫩肉排等,热汤也不烫。菜肴的味道一般是咸中带点甜。煎、炸、炒、烤为主要烹调方式,不用红烧、蒸等方式。以肉、鱼、蔬菜为主食,面包、面条、米饭是副食。甜食有蛋糕、家常小馅饼、冰淇淋等。他们喜欢吃青豆、菜心、豆苗、刀豆、蘑菇等蔬菜。所用肉类都先剔除骨头,鱼去头尾和骨刺,虾蟹去壳。 美国人喜欢吃糖醋鱼、咕噜肉、炸牛肉、炸牛排、炸猪排、烤鸡、炸仔鸡等

从饮食文化看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融合

从饮食文化来看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 系别: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摘要:2010年上海世博会既是一次国际文化盛会,也是一次美食盛宴,为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交流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平台。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在饮食观念、内容、烹调方法以及方式等方面。随着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中西方的饮食文化也在不断地融合,相互之间形成了优势互补的趋势。本文主要以通过上海世博会这一美食盛会为契机,比较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进而来研究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上海世博会;饮食文化;差异;文化融合 上海世博会在持续六个月的精彩运营后,完美的落下帷幕,其出色的餐饮服务无疑是精彩的一笔。世博会也是一次名副其实的美食博览会,游客既可以品尝到中国各地的美味佳肴,也可以一尝来自世界各国的风味餐饮,这给中西方饮食文化交流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提供了一个宽广的平台。世界博览会是各种新思想、新创造、新理念充分展示的盛会,也是多元文化跨国界交流的平台,人们在大饱口福的同时,思维方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中国饮食学习了西方的科学营养知识,吸收西方传统思维方式的合理成分,西方饮食业也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遗产和精华,充实了新的内容。总之,中西方餐饮不论是从饮食意义烹饪过程饮食习惯还是饮食方式等各方面,都将赋予新的丰富而独特的饮食 文化内涵。 一、上海世博会饮食情况 上海世博会不仅是一次世界经济、文化和科技博览会,而且还是一场名副其实的美食博览会。在这里,既可以品尝到中国各地的美味佳肴,也可以一尝来自世界各国的风味餐饮。许多国内外游客来到世博的目的是了解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像日本馆、意大利馆、卢森堡馆等许多国家馆内备有餐厅,包括横跨几大洲的各类美食,从日本顶级大厨带来的日本料理到法国馆提供的正宗法式浪漫大餐。为了能更好地展现美食的世界风味,除了快餐的洋品牌引进外,餐饮中心里还专门设立了世界风味美食区,由法国、土耳其、日本、东南亚等诸国的美食构成。世博快餐包括了十多家全国乃至全球闻名的快餐品牌,从汉堡炸鸡到馄饨面条,各种口味供人选择。世博会也为中国餐饮走向世界提供了一个绝好机会,改变了外国人对中餐的传统印象,让世界更真实、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国饮食文化。在世博会的供餐上,中西餐结合,凸显丰富多元的饮食文化中国八大菜系、意大利甜品、美国汉堡、法式大餐、日本和牛、土耳其烤肉、德国啤酒、泰国咖喱、新加坡小吃、挪威三文鱼、韩国泡菜、比利时巧克力等等,各国美食尽展风貌,各显特色。上海世博会展示了全球饮食文化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美国饮食文化的历史

美国饮食文化的历史 美国人吃汉堡包、热狗和其他简单、标志性的美食,典型的美国菜“粗犷实在”,食用新鲜的原材料,保持事物的原汁原味;但他们同时也喜爱许多其他国家的菜肴,拥有众多移民带来的各式菜品。于是,美国饮食恍如一个“大熔炉”,汇聚了世界多国的佳肴,并将之持续交融、美国化,形成当今的让人眼花缭乱、活力四射的美国饮食。以下,我们简要溯源一下它的历史。 16世纪以前,美洲印第安人作为美国的原住民并主要居民,他们的饮食就是美国饮食的代表。在这一阶段,他们奠定了美国主食的基础——玉米。但由于生活水平较低、疆域广袤、人口文化分散等原因的限制,美国饮食尚且处于讲究温饱的状态,未能形成全国性饮食和完善的美食体系。 而且,美国一直以来没有王室一说,王室烹饪有助于国家烹饪艺术的统一和进益,以至于美国缺少王室的这一对生活品质,这里强调饮食的驱动力,美食发展在历史进程中相较缓慢。 16世纪,墨西哥的西班牙人来到美国,他们并没有只把玉米当作一种好原料而用它做成什么别的东西;他们真正地做到了将他们的想法和印地安人的想法交融一起。如玉米卷烤肉,西班牙人带来猪肉;印地安人提供玉米卷。 后来,清教徒大批移民美国,带来了“为活而吃”的精神特质,追求实用简朴,不讲究食物口味。他们认为人吃东西并消化掉以便再活一天,除了虚荣心,没有哪个思维健全的人会讨论某种食品的味道。他们的对饮食的价值观严重阻碍了烹饪艺术的发展。 17到18世纪,欧洲移民大量涌入美国,奠定了传统美国菜的基础——英国菜。美国烹饪始自英国,因为大部分美国人是英国移民的后裔。当然,美国菜有自己的特色,因为美国国土大,气候好,食物种类繁多,交通运输方便,冷藏设备优良,厨师、家庭主妇可随意选择食物,同时他们在烹饪仪器时很讲究营养。美国人的习惯是早餐喜食各种水果和略有咸味的甜点心,对沙拉很感兴趣。美国人做菜喜欢用水果作辅料,如菠萝鸡腿、苹果烤鸭等,对铁扒一类的菜肴也很喜欢。炸制类的菜品也是常吃。 而后,其他移民开始到来。非洲人被贩卖至美国,对美国烹饪产生了重大影响,他们把一些新奇的食物原料和调味品带到了美国菜桌上——羊角豆、山药、

美国饮食文化

美国饮食文化 You are what you eat. Nutrition experts often use this saying to promote better eating habits. What we put in our mouths does become a part of us. But we can look at this statement another way. What we eat reflects who we are--as people and as a culture. Do you want to understand another culture? Then you ought to find out about its food. Learning about American food can give us a real taste of American culture. 你吃什么就成为什么样子营养专家经常使用这句话来倡导更好的饮食习惯,入嘴的东西确实成为我们的一部分.但我们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句话,我们所吃的反映出我们自己--不论就人或文化而言.你想了解另一种文化吗?那么你应该去认识他们的食物.认识美国食物可以让我们得知美国文化的精髓。 What is American food? At first you might think the answer is easy as pie. To many people, American food means hamburgers, hot dogs, fried chicken and pizza. If you have a sweet tooth, you might even think of apple pie or chocolate chip cookies. Its true that Americans do eat those things. But are those the only kind of vittles you can find in America? 何谓「美式食物」?乍听之下你可能认为答案容易得很。对许多人而言,美式食物就是汉堡、热狗、炸鸡和披萨。如果你是好吃甜食的人,你可能会想到苹果派或巧克力片饼干。美国人确实吃这些东西,但这些就是你在美国唯一找得到的食物吗? Except for Thanksgiving turkey, its hard to find a typically American food. The United States is a land of immigrants. So Americans eat food from many different countries. When people move to America, they bring their cooking styles with them. Thats why you can find almost every kind of ethnic food in America. In some cases, Americans have adopted foods from other countries as favorites. Americans love Italian pizza, Mexican tacos and Chinese egg rolls. But the American version doesnt taste quite like the original! 除了感恩节火鸡以外,挺难找到典型的美国食物。美国是个移民之地,所以美国人吃的食物来自许多不同的国家,当人们移居美国,他们也将自己的烹调带了进来。那也就是为什么在美国你几乎可以看到所有不同民族的食物。在某些情况中,美国人把外国的食物视为最爱。美国人喜爱意大利的披萨,墨西哥的玉米饼和中国的春卷,但是这些东西的美国版味道却不很道地! As with any large country, the U.S.A has several distinct regions. Each region boasts its own special style of food. Visit the South and enjoy country-style cooking. Journey through Louisiana for some spicy Cajun cuisine.Take a trip to New England and

美国十大特色美食

美国十大特色美食 1.特大啃 Turducken是最具创意的美国本土食物。先是拿一只火鸡,然后塞只鸭子在它肚子里,再往鸭子肚子里塞只鸡,最后往鸡里塞些香肠和熏肉,经过2-3小时的油炸,这道非常美国化的美食,就这样完成了。有些美国人根据自己的口味还会加入一些溶化的奶酪制品。这道菜通常是在美国的一些盛大节日里才吃得到,像美国的国庆日(每年7月4日)、感恩节、圣诞节。 本网注明“来源:美国饮食特点”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居外,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

2.布法罗辣鸡翅 Buffalo Wings将鸡翅放到油中炸至焦脆,沾着熔化了的Blue cheese一起吃,其放在盘底的蔬菜,因吸收了鸡翅上掉下的油,再普通的蔬菜也变美味了。这道菜既不油腻,又很有口感! 本网注明“来源:美国饮食特点”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居外,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

3.科布色拉 吃了那么多油腻的食物后,再怎么喜欢油炸食品的美国人,也会觉得腻的,因此,这时来一份色拉是最好不过的了。不过美国人吃的色拉同欧洲人吃的绿青菜加红番茄是完全不同的。美国人做色拉时,是一定要有足够的肉类种类和重量,而且还要有牛油果和奶酪。一盘很好的Cobb Salad的原料主要有熏肉、炸鸡肉、牛油果、鸡蛋粒、蓝奶酪等各种觉得能放进去的都可以加入。 本网注明“来源:美国饮食特点”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居外,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

4.冰激凌 1937年,来自麻洲的Ruth Grave在她做的黄油曲奇中加入了切碎的巧克力。由此发明了世上最好吃的曲奇饼干。虽然曲奇饼干在美国人民的生活中颇受欢迎,但美国人依然总是设想能把这美味发展得更好。后来,因为一个人的懒惰而成就了巧克力曲奇冰激凌,即把混好了的要做曲奇饼干的生面切成小块,拌在冰激凌里,即成了Chocolate Chip Cookie Dough Ice Cream! 本网注明“来源:美国饮食特点”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居外,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

美国的饮食文化

美国的饮食文化 美国式饮食不讲究精细,追求快捷方便,也不奢华,比较大众化。一日三餐都比较随便。 早餐以面包、牛奶、鸡蛋、果汁、麦片、咖啡、香肠等为主。午餐一般在工作地点用快餐(快餐是典型的美国饮食文化,十分普及),一般有三明治、水果、咖啡、汉堡包、热狗等。晚餐是正餐,比较丰盛,有一二道菜,如牛排、猪排、烤肉、炸鸡等,配面包、黄油、青菜、水果、点心等。也有不少人上餐馆用晚餐。美国餐馆很多,一般供应自助餐、快餐、特餐(固定份饭)、全餐等各种形式的餐饮,价格一般比较低廉,也可点菜,点菜价格最高。早餐一般在8时左右,午餐一般在12时-14时,晚餐一般在18时左右。他们在临睡前有吃点心的习惯,成人以水果、糖果为主,孩子则食用牛奶和小甜饼。 美国人的口味比较清淡,喜欢吃生、冷食品,如凉抖菜、嫩肉排等,热汤也不烫。菜肴的味道一般是咸中带点甜。煎、炸、炒、烤为主要烹调方式,不用红烧、蒸等方式。以肉、鱼、蔬菜为主食,面包、面条、米饭是副食。甜食有蛋糕、家常小馅饼、冰淇淋等。他们喜欢吃青豆、菜心、豆苗、刀豆、蘑菇等蔬菜。所用肉类都先剔除骨头,鱼去头尾和骨刺,虾蟹去壳。 美国人喜欢吃糖醋鱼、咕噜肉、炸牛肉、炸牛排、炸猪排、烤鸡、炸仔鸡等肉食菜品,爱用冰水、矿泉水、可口可乐、啤酒、威士忌、白兰地等饮料,喜欢在饮料中加冰块,不喜欢饮茶。饭前以蕃茄汁、橙汁等作为开胃饮料,吃饭时习惯饮用啤酒、葡萄酒、汽水等饮料,饭后则喝咖啡,很少喝烈性酒。美国人不爱吃猪蹄、鸡爪、海参、动物内脏、肥肉等。烹饪时不放调料,调料放在餐桌上自取,有酱油、醋、味精、胡椒粉、辣椒粉等。 部分美国人喜欢吃蚯蚓、罐头、饼干。制作凉菜时,一般用色拉油、沙司作调料。不少人喜欢吃我国的粤菜、川菜以及甜酱、蚝油、海鲜酱等。喜欢用威士忌、杜松子酒、伏特加等生酒混合调制鸡尾酒。

中西方餐饮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餐饮文化的差异 「内容摘要」在中国五千年的悠悠历史中,中国的饮食文化受政治、经济、生产技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独特的饮食文化。而与此同时,在西方,也形成了不同于中国特色的餐饮文化,其中最著名的菜点要属意大利菜、法国菜、美国菜等。本文讲述的就是中西方餐饮文化之间形成的鲜明对比。 「关键词」餐饮中西方礼仪文化 中西方餐饮文化的差异主要受地域、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餐饮特点、用餐礼仪、烹饪方法、餐具选择等方面。 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之一,有五千年的悠久而厚重的历史,创造了无数的灿烂文明,在这种文化蕴藏中,使中国的饮食更加博大精深。随着时间的流逝以及辽阔国土的地域差异,四大菜系逐渐形成,四大菜系自成体系,各有特点,但共同点是用料复杂考究,制作方法复杂,口味、菜式多种多样,令人惊叹。 西方以欧美为代表,其文化同样源远流长。到中世纪,欧洲文化已十分完善,在此期间,旧西方的饮食文化已经形成。其主要特点为:主食以面粉为主,原料也较为丰富,制作方法较中国简单,但同时也十分注重口味。 首先,就餐饮特点而言。由于地域差异,中国形成了鲁菜、苏菜、川菜、粤菜这四大菜系。其中鲁菜咸、鲜、脆嫩,风味独特、制作精细。鲁菜风味浓在于用料广泛、选料讲究、刀工精细、调和得其风味咸鲜适口、清香、脆、嫩,汤精味醇,自成一格,适应性强;苏菜在选料方面,注重选料广泛,营养调配,分档用料,因料施艺,体现出较强的科学性;在工艺方面注重烹饪火工。刀法多变,擅长炖、焖、煨、焐;追求本味、清鲜平和、咸甜醇正适中。菜品风格雅丽、形质兼美、酥灿脱骨而不失其型。滑嫩爽脆而显其味;川菜以成都菜和重庆菜为代表。重视蒸释,讲究规格,分色配菜主次分明,鲜艳协调是其特点。酸、甜、麻、辣香、油重、浓、注重调味,以辣、酸、麻脍炙人口,形成川菜的独特风味,享有“一菜一味,百菜百味”的荣誉;粤菜的品种繁多,其烹调擅长煎、炸、烩、烩、炖、煸等。菜肴色彩浓重,谓而不腻。菜的用料较广、花色繁多、形态新颖、讲究鲜嫩、爽滑。一般夏季秋力求清淡,冬季偏浓醇,粤菜餐谱绚丽多姿。烹调技法精良,并以其用料之博而著称。 而西方最著名的菜品主要是以意大利菜、法国菜、美国菜、德国菜最为著名。意大利菜为西餐之母。意大利菜肴最为注重原料的本质、本色,成品力求保持原汁原味。在烹煮过程中非常喜欢用蒜、葱、西红柿酱、干酪,讲究制作沙司。烹调方法以炒、煎、烤、红烩、红焖等居多;法国菜的烹调方法很多,几乎包括了西菜所有的近20种烹调方法。一般常用的烤、煎、烩、焗、铁扒、焖、蒸等。法国菜的口味偏于清淡,色泽偏竽原色、素色,追求高雅的格调;德国菜在口味上较重,材料上则较偏好猪肉、牛肉、肝脏类、香料、鱼类、家禽及蔬菜等;调味品方面使用大量芥茉、白酒、牛油等,而在烹调上较常使用煮、炖或烩的方式;在烹调方面上,美国菜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有煮、蒸、烤、铁扒等。美式的食物作法都很简单,而且口味也不错。 由此可以看出:对比注重“味道”的中国饮食,西方秉持的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

从饮食看美国文化

从饮食看美国文化 学号:1307101095 党亚莉生物科学(2)班 摘要:孔子说,食色,性也,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欲是人两性可以大读、深读、裸读的东西,而不以民族或习惯而有所顾忌。“你吃什么就成什么样子”营养学家经常使用这句话来倡导更好的饮食习惯,入嘴的东西确实成为我们的一部分,但我们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句话,我们所吃的反映出我们自己。你想了解一种美国文化吗?那么你应该去认识他们的食物,这可以让我们得知美国文化的精髓,美国人平时吃些什么?怎么做菜?美国餐饮文化丰富多彩体现了移民国家的多元化。 关键词:美国文化,饮食,移民国家,大熔炉 引言 美国历史至今虽只有两百多年,但是要想了解美国的文化还是非常复杂的,美国是一个很大的移民国家,人口来自世界很多个地方,是一个“大熔炉”,所以美国的文化也非常多样。美国的文学、绘画、建筑、雕像、饮食、体育等都有他的特色,在体育、科技等很多方面都是非常领先的,从不同方面我们了解到美国的文化也是不一样的。本文从美国的饮食文化来了解美国,从美国饮食的历史、发展和现在的状况,了解美国的变化。 美国饮食历史 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居住方式的不同,各地饮食都有很多种类,差异也非常的大。例如中国的川菜,粤菜,淮扬菜等等各大菜系的口味

都一样。再如瑞士,瑞士的北部是德国人,南部是意大利人,西部是法国人,各自有独特的烹饪菜肴。所以想界定什么是真正的瑞士菜就比较困难了。对美国而言,多元性的认为因素比乡土性的地缘因素更有关键性的影响。在欧洲的意大利,由于地形、土壤、气候等原因有南方菜与北方菜的区别,但之间的差异性不是很大,只要的原因是这个国家的老百姓都是同文同种的人的,认为因素的差异不大。 美国的情况就比较特殊,土地广阔,历史短,而且有一百多个国家不同种族的人移民到美国,现在总人口的二亿八千万,这么庞大的外来移民在美国成家立业,落地生根,让美国成为世界上人口的大熔炉,多数美国菜肴的形成也就来自这个“大熔炉”. 美国人日常生活接触最多的食品如:汉堡、炸鸡、比萨、三明治、热狗、炸薯条等,天天全都是早期从西欧各国传入的舶来品。牛排、羊排、猪扒、鱼排也不是美国最早发明的食品,因此有许多人用严厉的眼光,严格的尺度来衡量,认为这些都是不算是美国菜,那么什么是真正的美国菜呢? 在中国深圳,如果你想吃到真正的深圳菜,那是不可能的,因为深圳的人也都是从中国各地转入的,就连出租车也是从外地过去的,所以根本就没有真正的深圳菜。据说,全国56个民族,所有民族都有人在深圳的。但这个和美国又不一样了,深圳的人口是由中国各地转入的,同属中国人,都是同种同文化的。而美国的移民是世界各地的,都带来了不同生活习惯和居住方式,他们只是在后来才渐渐趋向一致,所以他们带入美国的菜肴也是不同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发生“因地

韩国饮食文化历史

韩国料理是指韩国的传统饮食。皇家饮食融合了地方的特色和现代式的材料和配方。因此,种类多样。韩国传统的料理是由米饭、泡菜和汤组成。在韩国的饮食中,通常以麻油、酱油、盐、大蒜、生姜和辣椒等作为调味品。另外,韩国的饮食是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的。韩国人也有在冬季的时候腌制和储存泡菜的风俗习惯。 韩国人根据气候和水土的不同,早在三国的时候就开始了农业的耕作。在此之后,韩国就开始种植水稻。因此,韩国也就以谷物为中心作为本国的饮食代表。从三国时代的后期开始韩国就以米饭和泡菜为主食。副食则以韩国固有的菜肴为主。像水稻、面条、饺子、糕等谷物饮食经过发酵,在把大豆用酱油蘸好之后,就会发酵成大酱。韩国有栽培蔬菜、山野菜等很多种类的蔬菜。根据气候的不同变化而做出不同种类的泡菜。自古以来韩国就有药食同源的理论。因此,在食品烹饪的时候偶尔也会加入一些药材。这样,会起到养生的效果。 韩国历史上曾是农业国,自古就以大米为主食。现在的韩国料理包括各种蔬菜和肉类、海鲜类等,而泡菜(发酵辣白菜)、海鲜酱(腌鱼类)、大酱(发酵豆制品)等发酵食品则成为韩国最具代表性同时也具有丰富营养价值的食品。韩国餐桌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所有的料理一次上齐。根据传统,小菜的数量依不同档次从较低的3碟到为皇帝准备的12碟不等。而餐桌的摆放、布置也随料理的种类有很大的不同。因韩国人对形式的重视,餐桌摆设礼仪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此外,同邻近的中国、日本相比,汤匙在韩国的使用频率更高,尤其当餐桌上出现汤的时候。 不论是烤肉、泡菜还是糕点,五颜六色的视觉享受,是韩国料理的最大特点。一方面保持食品原有的新鲜色彩,一方面有通过料理展现出美食的不同形态,不仅感觉好吃,而且感觉好看! 韩国料理别有风味,富于特色。辣是韩国料理的主要口味之一,但这种辣却与别的辣有所不同,有人曾经这样描述过,川菜的辣是麻辣,透着鲜美;湘菜的辣是火辣,直冲冲的,不加任何掩饰;而韩国菜的辣却入口醇香,后劲十足,会让你着着实实地把汗出透。 韩国自古以来礼仪食品种类繁多,生产、三七日、百日、周岁、婚礼、聘礼等的贺礼食品,巫俗食品,祭礼食品,寺庙礼仪食品等。其烹饪方法在各寺庙之间口传至今。此外,国人在饭前,接待客人,祭礼饮酒时,还常备鱼虾酱、咸菜、肉干、鱼干等下酒菜,由此开发的各类食品加工技术也丰富了其饮食文化。在紫霞门,烧烤主要以牛肉为主,牛里脊、牛排、牛舌、牛腰,还有海鲜、生鱼片等都是烧烤的美味,尤以烤牛里脊和烤 牛排最有名。其肉质的鲜美爽嫩。 韩国历史比较短暂,韩国于1948年8月15日在朝鲜半岛南部正式建国。韩国历史源于1919年在中国上海成立的一个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前身即为日本占领之前的朝鲜。 在外交方面,自朝鲜战争后,韩国与美国建立了军事同盟关系,而美军则一直驻扎在韩国境内。 朝鲜简史: 从公元前三世纪开始至1984年中日甲午战争结束,中国对朝鲜影响深远,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相应的饮食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1894年甲午战争清朝战败。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结束中朝宗藩关系,中国承认朝鲜独立,朝鲜沦为日本的“保护国”。朝鲜开始受日本文化影响,与中国开始渐离渐远。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论文

课程论文 英美文化课程论文 系别:教育二系 专业年级:初教六班 姓名:李倩 学号:13310604 指导教师:李智强 职称:讲师 2015年 6 月13 日

目录 中文摘要...........................................................................英文摘要...........................................................................前言 (1) 1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1~5 1.1中美饮食文化的历史差异 (1) 1.2中西方饮食观念的差异 (3) 1.3中西方中美饮食文化食材差异 (5) 1.4中西方饮食文化的用餐方式及餐具差异 (5) 2中西方饮食文化的相互影响及思考 (5) 参考文献: (7)

[摘要]:本篇论文探讨了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饮食文化在世界文化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带来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不同的国家有自己不同的饮食文化特点。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无论是在观念、对象、方式、餐具、还是礼仪等各方面,这些不同都是显而易见的。但是,随着国际的交流与融合,中西饮食文化业将会在交流中共同发展,这对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将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饮食文化; 文化差异 前言 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饮食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随着中国与世界接轨,麦当劳,肯德基等快餐及西餐越来越多的渗透到了中国的餐饮文化中。而中国的饮食也在西方许多国家享有盛誉。现今,中国人走向世界各地并带去我们的饮食文化,而外国人也逐渐走进中国传播他们的饮食文化,因此便出现了多种不同饮食文化并存的局面。餐饮产品由于地域特征、气候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餐饮产品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 1.1中美饮食文化的历史差异 中西文化历来是世界文化的两大派系,而饮食在两个文化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们将会通过大量调查得来的数据及细致的研究为您分析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异同,优劣,希望对您今后的饮食结构的改善有所帮助。

美国饮食文化 英语 论文

浅析美国饮食文化 摘要: 美国式饮食不讲究精细,追求快捷方便,也不奢华,比较大众化。一日三餐都比较随便。关键词:饮食美国菜文化大众化 一、美国的特殊文化背景对烹饪菜肴的影响 要想了解美国的饮食文化必须先浅谈一些美国的历史、地理及风土人情。一个国家民族饮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有两大主要因素,一个是乡土性的地缘因素(Regionalism),一个是多元性的人为因素(Diversity)。对美国而言,多元性的人为因素比乡土性的地缘因素更具有关键性的影响。美国的情况则比较特殊,土地广阔、历史短而且有一百多个国家不同种族的人移民到美国,现在的总人口约二亿八千万,其中西班牙语系的居民约有四千三百万,黑人约三千六百万,亚洲来的移民也已经超过一千万,这么庞大的外来族移民在美国,成家立业,落地生根,让美国成为世界人种的大熔炉。所以,美国食品菜肴的形成也就来自这个“大熔炉”。美国人日常生活接触到最多的食品如汉堡包、炸鸡、比萨、酱汁面条、塔可卷饼、三明治、热狗、炸薯条,天天全都是早期从西欧各国传入的舶来品,牛排、羊排、猪扒、鱼排也不是美国最早发明的食品,因此有许多人用严厉的眼光、严格的尺度来衡量,认为这些都不能算是美国菜。在美国居住的人群不是同文同种,不是同宗同源,世界各国传到美国的风味菜肴日久天长就发生了“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变化了。 二、早期美国厨艺水平落后的原因 早期美国烹饪业不发达,厨艺水平落后的原因有三项。第一、历史与文化的长度及深度不够。美国自1776年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至今只有230年的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之后逐渐发展成为富裕强国至今也只有五六十年的历史,美国原始的印第安人在拼命的找寻赖以生存的食物,希望能让自己及家人生活下去的时候,他们根本不可能创造发明什么美食,更不可能开创全国性的统一菜肴了。第二,美国的立国精神及民族偏向保守朴实。17世纪初期英国的清教徒为了宗教自由及宣扬基督教义,带着冒险奋斗不怕吃苦的精神大船横越大西洋来到美国。这些虔诚的清教徒重视精神生活而不注重物质生活,重视宗教礼仪,提倡勤劳朴实的生活方式。这些人是美国的老祖宗,他们在美国生活的子孙后代也袭承了优良传统,养成俭朴有礼循规蹈矩的道德规范。他们这种俭朴不浪费、不虚荣、实事求是的主流价值观限制了、阻碍了美食的进步与发展。第三,美国没有宫廷皇室的推动与鼓励。中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甚至波斯、印度、泰国都曾经有过非常重视美食的皇家贵族。很可惜,美国

中美在饮食文化方面的差异_英语论文

淮阴工学院课程论文(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 论文题目: 跨文化交际中的饮食文化差异——以中美饮食文化为例 课程名称:跨文化交际英语任课老师:余洪虹 姓名: 植云 班级: 艺术1093 学号: 1092202325

跨文化交际中的饮食文化差异 ——以中美饮食文化为例 摘要:饮食是一种文化,而不同的文化背景孕育着不同的饮食文化,中国饮食以食表意,其博大精深不可言喻,而美国的饮食则是吃什么就是什么。在中西方文化互相交融的今天,美国文化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同时中华饮食文化的优点也要继承,本文着重从中美饮食文化进行比较,从而用客观的视角去审视中西方饮食文化。 关键词:饮食文化,中国饮食,美国饮食,文化差异 1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 中国的历史悠久,文明源远流长,具有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因此饮食文化也比较丰富,它也是祖国丰富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中国从原始社会开始都是以大杂居为主,远古时期以部落为单位,后来一直演变,直到现代社会都是以家庭为单位,团团圆圆一直是中国人的愿望,中国人的集体意识形成了中国饮食文化的一大特点就是—一家人都是吃一桌菜,并且大多数家庭是以圆桌为主,一家人围在一起,表示家人和和睦睦、团团圆圆。中国人的饮食很讲究色、香、味原则,三者缺一不可,为使食物色美,通常是在青、绿、红、黄、白、黑、酱等色中取三至五色调配,也就是选用适当的荤素菜料,包括一种主料和二、三种不同颜色的配料,使用适当的烹法与调味,就能使得菜色美观。食物香喷,可以激发食欲,其方法即为加入适当的香料,如葱、姜、蒜、辣、酒、八角、桂皮、胡椒、麻油、香菇等,使烹煮的食物气味芬芳。烹调各种食物时,必须注重鲜味与原味的保留,尽量去除腥膻味;譬如烹调海鲜时,中国人则爱用葱姜。因此适量的使用如酱油、糖、醋、香料等各种调味品,可以使得嗜浓味者不觉其淡,嗜淡味者不嫌其浓,个人根据自己的口味选择。 因为中国自古以来地大物博、人口稠密,所以中国人的饮食从先秦开始,就是以谷物为主,肉少粮多,辅以菜蔬,这就是典型的饭菜结构。其中饭是主食,而菜则是为了下饭,即助饭下咽。因为主食并不可口,必须有一种物质来辅助它使人们能够吃下去。当然菜的功能和盐的功能有共同点,但是不等同于盐。因为主食的单一性,所以,只有在菜上面花功夫,因此,中国的菜大都比较注重口味,

美国饮食文化

美国饮食文化美国菜的形成、现状与未来一、美国的特殊文化背景对烹饪菜肴的影响要想了解美国的饮食文化必须先浅谈一些美国的历史、地理及风土人情。一个国家民族饮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有两大主要因素,一个是乡土性的地缘因素(Regionalism),一个是多元性的人为因素(Diversity)。对美国而言,多元性的人为因素比乡土性的地缘因素更具有关键性的影响。在欧洲意大利,由于地形、土壤、气候等原因有南方菜与北方菜的分别,但之间的差异性不大,主要原因是这个国家的老百姓都是同文同种,人为因素的差异不大。法国、西班牙、英国、德国这些国家境内都有一些不同的地域性菜肴,但彼此之间差异性也不大。但唯独瑞士的情况就不一样了,瑞士的北部是德国人,南部是意大利人,西部是法国人,各自有独特的烹饪菜肴,所以要想界定什么是真正的瑞士菜就比较困难了。在亚洲中国,有四川菜与湖南菜、吉菜与辽菜、京菜与鲁菜、苏锡菜与淮扬菜、杭州菜与上海菜等等,彼此间的风格与口味虽有不同但差异不大,原因是地缘因素与人为因素都相似。但广东粤菜、四川菜、鲁菜、淮扬菜彼此之间的差异较大。汉、满、蒙、回、藏、苗各族由于民族性不同,居住地区不同,菜肴出现差异,原因是人为因素与地缘因素的双重影响。但中国人都是炎黄子孙,属于同宗同源。美国的情况则比较特殊,土地广阔、历史短而且有一百多个国家不同种族的人移民到美国,现在的总人口约二亿八千万,其中西班牙语系的居民约有四千三百万,黑人约三千六百万,亚洲来的移民也已经超过一千万,这么庞大的外来族移民在美国,成家立业,落地生根,让美国成为世界人种的大熔炉。所以,美国食品菜肴的形成也就来自这个“大熔炉”。美国人日常生活接触到最多的食品如汉堡包、炸鸡、比萨、酱汁面条、塔可卷饼、三明治、热狗、炸薯条,天天全都是早期从西欧各国传入的舶来品,牛排、羊排、猪扒、鱼排也不是美国最早发明的食品,因此有许多人用严厉的眼光、严格的尺度来衡量,认为这些都不能算是美国菜。那什么是真正的美国菜呢?这种迷惑直到2003年秋季旅行到深圳市有了体会与领悟。我从广州、顺德、中山到达深圳之后,向酒店服务员以及前来接待的友人提问,想去吃顿好吃的深圳菜,但是他们很惊讶地看着我说:“哪有什么深圳菜,从来没听过”,后来我才了解到深圳是全中国引民人口最多的城市,绝大多数居住在深圳的人,包括出租车司机都是从中国各地来的,据说全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三十二省市的人都有,我没有求证这个说法是否夸张,可是我们在深圳停留的那些天确实吃到了很满意的快餐及面点小吃,非常物美价廉的广东茶饮及海鲜,非常正宗的东北炖菜及水饺,非常香辣地道的四川菜、湖南菜,让我这个生在重庆的住在旧金山的吉林人大饱口福,过足了瘾,不但精神振奋,连舌头里的味蕾好像都灵活起来了,肚皮也似乎更具弹性,不但三餐吃的饱饱的欲罢不能,有人邀约喝下午茶和晚上吃夜宵也都半推半就勉为其难的欣然接受。整天吃下来累得不得了,晚上回到酒店躺在床上,在电视上看到的、听到的“港式粤菜、港式川菜、海派川菜、海派沪菜、新派京味、迷宗菜……”,但从未看到或听到“正宗深圳菜”的宣传广告,这给了我深深地感受和启发,在吃的方面深圳很像是美国的缩影,可是居住在深圳的,不论是烧菜的人还是吃菜的人都是同文同种的炎黄子孙,中国各地菜肴来到深圳在主观上和客观上都不会产生太大的变异,但是在美国又不一样了,在美国居住的人群不是同文同种,不是同宗同源,世界各国传到美国的风味菜肴日久天长就发生了“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变化了。二、早期美国厨艺水平落后的原因早期美国烹饪业不发达,厨艺水平落后的原因有三项。第一、历史与文化的长度及深度不够。美国自1776年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至今只有230年的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之后逐渐发展成为富裕强国至今也只有五六十年的历史,美国原始的印第安人在拼命的找寻赖以生存的食物,希望能让自己及家人生活下去的时候,他们根本不可能创造发明什么美食,更不可能开创全国性的统一菜肴了。第二,美国的立国精神及民族偏向保守朴实。17世纪初期英国的清教徒为了宗教自由及宣扬基督教义,带着冒险奋斗不怕吃苦的精神大船横越大西洋来到美国。这些虔诚的清教徒重视精神生活而不注重物质生活,重视宗教礼仪,提倡勤劳朴实的生活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