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力平衡》说课稿

《二力平衡》说课稿
《二力平衡》说课稿

《二力平衡》说课稿

绵阳市游仙区小枧中学邓淑梅

一、说教材

内容来源:九年级物理教材——第十二章《运动和力》——第六节《二力平衡》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分为二力平衡的概念、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它的应用三部分。从观察实际现象切入,引导学生归纳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总是受到力的作用,从而引出平衡力的概念,再根据初中物理由研究最简单的情况入手,转入对二力平衡的研究,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接着通过实例讲述如何运用二力平衡条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材的这种编写思路,符合初中学生实践—理论—实践的认知规律,其中通过实验,在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归纳和演绎的过程中,有效地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并促进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形成,充分体现了物理学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点。

力学是本学期的重点内容,二力平衡又是力学中的重点之一,所以二力平衡条件是重中之重。本章是学生初次接触力学内容,《二力平衡》的知识是继学生刚了解力的概念,探究出“牛顿第一定律”知识的延续,是牛顿第一定律研究的需要和补充;有助于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知识的理解,是使其还原于生活的必要过程。因为生活中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那么合力为“零”时(即二力平衡时)物体的运动规律也正是牛顿第一定律所得到的结果,本节知识的学习和应用,也为后面学习浮力知识奠定了知识基础,也做好了思路和方法上的准备。因此,本节知识是联系新旧知识的纽带,在力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解决力学问题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

(1) 通过观察和分析,知道什么是二力平衡状态。会画二力平衡时的受力示意图。

(2) 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3) 能利用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平衡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研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能力;通过应用知识分析实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平衡现象。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对我们生存的空间探索的欲望。

(三)、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及其教学策略:

重点: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学策略:通过猜想假设、实验探索、观察思考和实例分析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2.教学难点及其教学策略:

难点: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学策略:通过实际应用,举例说明等手段帮助学生克服困难、达到掌握的目标。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的选择是教学准备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它对于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要圆满地达成目标,需要优选教法。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采用以下教法:安排了“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活动,创设物理情境,激发求知欲,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思考,最终解决问题,使重点得以突出,也为难点突破铺平了道路。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三、说学法

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通过探究实验,充分发挥实验的直观作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造力。在实验探究过程中,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发挥小组的力量,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把物理联系生活,让物理服务生活,指导学生学会“实验探索—思考深入—归纳总结”的实验探究问题的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此外,在教学的全过程中,随时指导学生听课、记笔记、练习等科学方法,使课堂成为指导学法、培养能力的主渠道,使学生运用“会

学”的技巧达到“学会”的目的,实现创造适合每个学生的素质教育要求。

四、说教学程序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复习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收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提出问题:——我们身边有没有不受力的物体?

——有没有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

学生回答后,利用多媒体出示图片和影像资料(如静止在桌上的花瓶,匀速行驶的列车)引导学生分析他们分别处于什么状态?他们分别收到哪些力的作用?(启示:受力的物体也可以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引出凡是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都处于平衡状态。由此引出力的平衡概念。

2、新课教学:

教师: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它所受了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合力为“零”,相当于不受力,这时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这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学生游戏:拔河比赛。(保留片段:僵持瞬间——引入的本实验装置(图1),在该装置中,这张“轻质”的纸片由于两个钩码的作用,细绳对它施加了水平向左向右的两个拉力,保持着静止状态,那么它所受的这两个力也是一对平衡力。顺势借助装置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猜想:

【提出问题】:如果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只有两个,且物体处于平衡状态,这两个力应该满足什么样的条件呢?

【学生猜想】:

【设计并进行实验】: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利用该装置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1)学生分组讨论,并进行实验验证猜想。

(2)抽生演示该组如何验证猜想,教师指导升华探究。例如通过移动台探究二力方向要相反;通过转动纸片的角度使纸片受到的两个拉力不在同一直线上图2,探究二力要在同一直线上;再如:当我们用一只手拿住“轻质”纸片,在一侧再挂上一个钩码时,撤销手对它的力会看见什么现象?会在这二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吗?(松手后的现象很容易让学生感受并肯定大小不

等的两个力是不可能平衡的,而且能够很自然的想到“难道二力平衡的条件之一是大小相等吗?当然不难证实,将后挂的钩码取下,使两个拉力的大小相等,随意移动纸片,让他们看到二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同一直线上时,纸片可以在任一位置保持静止状态。(学生能从生活中真正体会和理解到的可能也就这么多)

升华探究:(如图3)通过灵活移动铁架台和铁夹还可以研究不是水平、竖直平面内的而是整个空间内的二力平衡问题。

(如图4)用剪刀将纸片一分为二,探究二力平衡条件之二力要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得出结论】

总结: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时,两个力才能平衡---二力平衡的条件。

以二力平衡为贯穿全课的明线,利用实验引导学生亲身经历观察、探索、发现、归纳二力平衡条件的过程,以突出重点,运用典型练习进行循环式训练,突破难点。

3、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1).一本书放在水平桌面上,下列几对力中,哪对是平衡力()

A.书受到的重力和桌子对书的支持力

B.书受到的重力和书对桌子的压力

C书对桌子的压力和桌子对书的支持力

D书受到的重力和桌子受到的重力

(2).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三要素完全相同,则此两个力()

A 一定是平衡力

B 一定不是平衡力

C 可能是平衡力

D 无法判断是否是平衡力

(3).高空王子;

(4).学生列举生活实例加以解释。

备注:(1),(2)小题留为学生作为课后思考和讨论,以便下一节解决“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异同点。

由实例过渡,自然,顺情顺理,并通过对实例的分析,明确了思路,初步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突破难点。

4、课堂小结

由学生归纳本课所学知识

5、课后思考练习。

六、思考与作业

补充练习和导学练上的相关练习

二力平衡这一节课,以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基础,通过对一组生活中常见图片的分析认识到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称为平衡状态。通过白板对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和静止物体受力情况的分析,使学生建立平衡力的概念,知道二力平衡是最简单的一种。接着通过小游戏拔河比赛引导学生猜想二力平衡的条件。通过实验与学生的观察与分析,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并与日常生活中现象为基础加以运用,体现了从简单到复杂的研究问题的方法;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在引导学生猜想二力平衡的条件时设计拔河比赛游戏,让学生在动感情趣中进入物理世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掌握知识。趣味游戏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好的办法,这是注重过程,注重体验的表现。实验器材制作方便易于获取,成本低廉,可以扩大

学生的参与面,让学生亲自得到体验,对学生理解问题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学生非常积极地参与和投入。在教学时应给每一个孩子以同样的表现的机会,特别是性格内向的学生,多给他们创造表现机会,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让每个学生的能力和素质都得到提高。

本节课通过小组探究活动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加强学生的合作交流,并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联系生活实际得知:二力平衡时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关于这一点学生是容易接受的。为了完整地认识二力平衡,引导学生理解二力平衡时,物体的运动状态应为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学生最不容易理解的是物体在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的受力状况。在解决这一教学难点时,通过动画和力的示意图,帮助学生去分析受力情况。

关于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首先利用卡通鲜艳的色彩冲击引发学生的猜想,让学生猜想的积极性提高了,思维也打开了。动手所做的是课本上的实验:(1)、将铁架台放置在实验桌上,调节定滑轮在同一高度。两条线固定在小纸片上,绕过定滑轮,用弹簧测力计拉住或挂上两个相同的钩码,使得小纸片静止。改变两侧拉力的大小或钩码的数量,总结出静止时两个力大小相等。(2)、一个同学用手拿住小纸片,让两个钩码绕过同一定滑轮,用大小相等的力拉动小纸片,放手观察小纸片的运动状态。总结出物体受到的两个力必须方向相反,才可能静止。(3)、扭转小纸片的角度,使两个力不在一条直线上,放手,观察小纸片的运动状态,最后静止时两个的方向。总结出平衡时两个力必须在一条直线上。通过这个实验增加学生参与动手探究的机会,且学生操作更加简单、方便。很容易全面、透彻的总结出二力平衡的条件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

而且我还利用本实验装置完成其它一些有趣的实验;

(1)、可以研究多个角度、方向上受力平衡的情况,避免造成只有在水平方向受力才平衡的误解。可以自由的调节铁架台间的距离和角度,使实验研究的范围更广。具体操作如下:①调节套环在铁架台上的高度,使得定滑轮不在同一水平面上,使小纸片静止观察两个力的大小、方向、是不是在同一条直线上。②改变铁架台间的距离,重做前面的实验。③改变铁架台的前后位

置,重做前面的实验总结出物体静止时在多个角度,多个方向上受力平衡的条件。

(2)、可以研究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平衡条件。两个同学配合拉动小纸片做匀速直线运动,观察小纸片受到的两个力的大小、方向、是否在同一直线上。

关于二力平衡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向来都是教学中的难点,教师难讲好,学生不易理解。在以往的教学中也常常发现学生在具体问题分析时经常张冠李戴,闹出很多笑话。那么,在下一课时还可以继续活动:换学生自己为受力的研究对象,当人站立在地面上时,学生亲身感受到了所受到的各种力,进行受力分析,并且将各个力进行比对,指导学生分析哪些力是二力平衡,哪些力是相互作用力;具体方法是:(1)请同学们站立;(2)对自己所受力进行分析,并说出来;(3)感受脚受到的支持力,分析对地面的压力,感受这一对相互作用力,并共同分析出,相互作用力是作用在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在对方的两个力(即对方是受力物体);(4)感受人受到重力和支持力,并共同分析出,平衡力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受力物体是同一个,这个结论很关键;(5)比对二个物理概念,进行距离练习,巩固提高;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对受力分析有了基本的认识,也许多数同学就能够区分这两个概念,突破这个学习中的难点。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和拓展,我发现原有的能力已不能满足新课程度的要求,要日日充电不断学习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既要注重各种单项能力的训练和提高,又要着力于整体的整合效应,使各种能力相互促进,只有这样,教学过程才能焕发出应有的生命力。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 一、二力平衡教案

《二力平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平衡状态和平衡力,知道最简单的平衡是二力平衡 (2)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 (3)能利用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平衡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与思考,培养学生对生活中信息的收集、处理能力 (2)通过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3)通过运用知识分析实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平衡现象,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对大自然的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研究总结物体二力平衡时的规律 教学难点:做好探究实验 [教具和学具]:小卡片、细线、滑轮两个、铁架台、钩码一盒、铅 [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师: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个游戏挑战:任务一——你可以用笔尖顶起小鸟吗?(学生挑战成功) 师:同学们都成功啦,那现在加大难度,任务二——你可以在小鸟的嘴部用笔尖顶起小鸟吗?(学生挑战失败) 师:笔尖能否顶起小鸟,就是一个平衡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平衡的知识。板书标题二力平衡 二、平衡状态 1.师:请同学们观察这四张图片,你能否将它们分成两类?你分类的依据是什么?(学生分类回答)引入平衡状态:静止、匀速直线运动板书平衡状态:静止、匀速直线运动2.师:还有其他分类方法吗?能否根据这些物体的受力情况来分类呢?怎么分?(学生思考回答)一类:只受两个力两类各选一例,请二位学生画力的示意图(其他同学在自己书上画)另一类:受到四个力 3.师:刚才我们根据这四个物体运动状态的不同、受力多少的不同进行了分类,那它们又有什么相同特点呢?(引导学生它们都受到力的作用,都处于平衡状态)平衡力的概念板书:平衡力

(完整版)二力平衡练习题(可编辑修改word版)

一、填充题九年级物理《二力平衡》同步练习题 A 组 1.一只茶杯静止在桌面上,它在的作用下保持 状态,我 们就说. 2.作用在的两个力,如果它们 、、,这两个力就是的. 3·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的一本书,质量为0.2 千克,受到力的作用, 大小为牛,方向是,此力的施力物体是;同时书还 受到力的作用,大小是牛,方向是,此力的施力物体是,这两个力的关系是 .4.起重机的钢丝绳吊着货物匀速上升,货物受到力和力的作用,这两个力的施力物体是和,这两个力的关系是 . 二、选择题 1、一只木箱,静止放在水平地面上,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木箱所受的重力和木箱对地面的压力为一对平衡力; B.木箱所受的重力和地面对木箱的支持力为一对平衡力; C.木箱对地面的压力和地面对木箱的支持力为一对平衡力; D.木箱所受的重力和木箱对地球的吸引力为一对平衡 力.2.跳伞运动员在空中张开降落伞后,跳伞运动员匀速下降,这是因为跳伞运动员[ ] A.没有受到力的作用; B.受到的重力小于阻力; C.受到的重力等于阻力; D.受到的重力大于阻力. 3.图1 中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属于平衡力的是图[ ]

4.重80 牛的物体放在水平桌面上,滑动时受到的阻力是12 牛,要使物 体作匀速直线运动,所需的水平拉力是[ ]A.12 牛;B.68 牛; C.80 牛;D.92 牛. 三、作图题 水平桌面上放着一个质量为3 千克的金属球,球静止不动,画出金属球的受力图. B 组 一、填充题 1.起重机的钢丝绳吊着5×103 牛的重物,当物体以0.5 米/秒的速度匀速提升时,钢丝绳对重物的拉力是牛;当物体以1 米/秒的速度匀速下降时,钢丝绳对重物的拉力5×103 牛;当物体以1.5 米/秒的初速度加速提升时,钢丝绳对重物的拉力5×103 牛;当物体 以1.5 米/秒的初速度减速提升时,钢丝绳对重物的拉力5×103 牛,当物体静止在半空中时,钢丝绳对重物的拉力5×105 牛(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2.如图1 所示,三个钩码的重力为1 牛,用三根绳子连接悬挂着,那么 a 绳受到的拉力为牛, b 绳受到的拉力为牛, c 绳受到的拉力 为牛. 二、选择题 1.地球同步卫星,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因此卫星 [ ] A.不受任何力的作用;B.受地球的吸引力; C.受一对平衡力的作用;D.受力情况不清楚.

《力的平衡》说课稿

12 《力的平衡》说课 一、说教材 (一)课标要求 一级主题:运动和相互作用 二级主题:机械运动和力 三级主题:知道二力平衡条件。 (二)教材分析 《力的平衡》是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力与运动》第三节内容,本课题安排了“二力平衡”、“二力平衡的条件”两方面内容,按照“现象→规律→应用”的程序来编排的,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本节课是牛顿第一定律和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合成的延伸,是从合力为零的角度探讨物体的运动状态,为后续学习压强、浮力、杠杆以及高中阶段共点力平衡作了准备。二力平衡是分析力学问题的重要依据,是初中力学的重点内容。 (三)学情分析 1、学生认知水平 (参考范文1) 2、学生知识经验 生活中平衡现象到处可见,学生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已学过惯性定律和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且八年级学生具备了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这些都为本节课的探究学习奠定了基础。但是,由于依赖直觉经验,学生存在一些错误认识,如拉某物体匀速运动,认为向上运动时拉力大,向下运动时拉力小;速度大时拉力大,速度小时拉力小;水平推物体没推动时,认为推力小于阻力等,这些都需要本节课的深入学习。 (四)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平衡状态,知道平衡力概念。 2、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会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水平和竖直方向上的简单问题。 过程与方法: 1、经历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2、通过分析与讨论生活中的平衡问题,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中领略物理的简洁之美,获得成功的喜悦;通过分析生活中平衡物体的受力情况,体会物理知识的价值。 重点及确定依据:探究并得出二力平衡条件。二力平衡条件具有应用的广泛性和后继学习的基础性。 难点及突破策略: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引导学生通过画物体受力示意图的方法进行分析。 二、说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本课时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辅以教师启发引导、多媒体的直观显示。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有机结合,按照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引导学生采用:实验、观察、分析、归纳;交流、合作、讨论;实例分析、反馈练习等学习方法。 三、说教学资源 - 1 -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二力平衡》教学设计

《二力平衡》教学设计 江苏省丰县初级中学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依据生活经验认识平衡力和平衡状态的概念,会判断物体受到的力是否为平衡力。 2.会利用二力平衡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过程,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2.通过认识平衡力和平衡状态关系,进一步体会力与运动的密切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参与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主动与科学探究实践的思想和互相配合的协作精神。 2.在用二力平衡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体会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本专题是在学生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上,通过对保持静止状态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展开的。它为后面学习测量摩擦力、浮力等打下基础。 本节内容由“二力平衡的条件”“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两部分内容组成。教学的重点是二力平衡的条件,关键是让学生经历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过程。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是本专题教学的难点,突破它的关键是通过对生活中实例的观察与分析,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 三、教学策略 学生在本章中已经学习了力、牛顿第一定律的相关内容,了解物体运动状态改变与力的关系,这些内容为学习本节内容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基础。教学时从观察实际现象切入,引导学生归纳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受到两个力的作用,进而引申到讨论二力平衡条件是什么,接着通过自主探究得出二力平衡时力的三要素应满足的条件。为了更容易从实验得出平衡条件的结论,请学生自己进行实验探究。最后引导学生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解释一些生活现象。 四、教学资源准备

初中物理《二力平衡》教学设计合集.doc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物理 第十二章第六节 《二力平衡》教学设计

《二力平衡》教学设计 【学习主题】二力平衡 【学习时间】1课时 【课程标准】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 【内容分析】本节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九年级》第十二章第六节的学习内容。本节教材分为力的平衡的概念、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它的应用三部分。本节教材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首先,本章前两节已学习了惯性定律和惯性现象,为学习二力平衡做了充分的知识准备。其次,本节知识的学习和应用,为后面学习摩擦力和浮力等知识奠定了知识基础,也做好了思路和方法上的准备。再次,通过实验,使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归纳和演绎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为今后研究问题奠定了能力基础。因此,本节知识是联系新旧知识的纽带,在力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解决力学问题的理论基础。 【学情分析】学生对受力分析还不够全面,对物体受到力的理解也还不够准确,在学习过程中,在这方面要注意正确的引导。 【学习目标】1、通过分析具体事例,知道力的平衡的概念; 2、通过学生实验探究,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 3、结合二力平衡的条件,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受力情况或根据受力情况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4、通过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 5、通过对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通过对比“二力平衡”和“相互作用力”,加深对二力平衡条件的理解。 【评价设计】(1).通过问题1、2、3、4检测目标1的达成。 (2).通过问题5、6、7、8、11检测目标2的达成。 (3).通过问题9、10检测目标4的达成。 (4).通过问题12、13、14、15检测目标3的达成。 (5).通过问题12、13、14、15检测目标5的达成。

二力平衡练习题1

九年级物理《二力平衡》同步练习题 A组 一、填充题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只茶杯静止在桌面上,它在的作用下保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状态,我们 就说____________ . 2. _____________ 作用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两个力,如果它们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这两个力就是_____________ 的. 3 ?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的一本书,质量为0.2千克,受到 _____ 力的作用,大 小为牛,方向是_____________ ,此力的施力物体是___________ ;同时书还受到 _力的作用,大小是____________ 牛,方向是________ ,此力的施力物体是 _______ ,这两个力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 . 4?起重机的钢丝绳吊着货物匀速上升,货物受到___________ 力和____ 力的作用, 这两个力的施力物体是_________ 和______ ,这两个力的关系是 、选择题 1、一只木箱,静止放在水平地面上,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木箱所受的重力和木箱对地面的压力为一对平衡力; B .木箱所受的重力和地面对木箱的支持力为一对平衡力;C.木箱对地面的压力和地面对木箱的支持力为一对平衡力; D .木箱所受的重力和木箱对地球的吸引力为一对平衡力. 2. 跳伞运动员在空中张开降落伞后, 运动 跳伞运动员匀速下降, 这是因为跳伞 员[] A .没有受到力的作用; B ?受到的重力小于阻力; C.受到的重力等于阻力; D ?受到的重力大于阻力. 3?图1中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属于平衡力的是图[]

二力平衡教案

二力平衡教案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第2节二力平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②知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所受力的叫平衡力,最简单的平衡情况是二力平衡; ③理解二力平衡条件; ④能利用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平衡问题. 2.过程与方法 学会从分析一个物体上受到几个力到能知道这几个力的平衡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②通过探究与交流,使学生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讨论的愿望,认识交流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二力平衡条件 难点:1.二力平衡中的“二力同线”问题 2.匀速直线运动时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小车、带滑轮支架的长木板、玻璃板、细线、钩码(若干个).

【巩固复习】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新课引入】 师同学们,我们在前面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那么牛顿第一定律告诉了我们什么 生:物体在不受力的作用时,将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师我们知道,实际生活中不受力的物体是没有的.那为什么还有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呢 学生思考、讨论. 师当甲、乙两位同学在门里、门外(同一位置,用力方向相反)推门时,如果要门保持静止不动,需要满足什么条件生:两人用力(大小)相等.师对了,就是因为当两人用力大小相等时,产生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门相当于不受力.这时我们就说两个力平衡,门处在平衡状态,即处于静止.现实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好,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吧. 【进行新课】 平衡状态下力与运动的关系 师上面的事例告诉我们,当物体处在平衡状态时,受到的力是平衡力.平衡状态是指静止状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也就是说当物体处在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物体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的作用. 师请大家观察桌面上的书,挂在天花板上的电灯,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分析它们的运动状态和受力情况.

二力平衡专题(含答案)

北京八中亦庄分校力学综合练习 力学专题----二力平衡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如果苹果在下落的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大,则苹果受力是不平衡的 B.将水桶从地面上提起来,手对水桶的作用力大于水桶对手的作用力 C.木箱静止在地面上,木箱对地面的压力与木箱所受的重力大小相等 D.沙狐球离开手后,在水平台面上滑行越来越慢,是由于沙狐球受到阻力作用 2.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在水平面上匀速运动,保持弹簧测力计示数稳定,则() A.木块受到的拉力大于摩擦力 B.木块相对弹簧测力计是运动的 C.木块受到的重力和水平面对木块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D.在木块上放一钩码后,继续拉动木块匀速运动,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小 3. 在中国科技馆“探索与发现A厅”,有一个有趣的磁悬浮灯泡,其示意图如图 6所示。在磁悬浮灯泡的内部装有一块永磁体,在灯泡上方的展柜中安装有永 磁体和一个励磁线圈,给励磁线圈通电,在控制电路的调节下,永磁体和励磁 线圈所产生的磁场能使灯泡静止悬浮在空中。关于灯泡受力情况,下列说法中 正确的是() A.灯泡受到的磁力方向竖直向下 B.灯泡受到的磁力方向竖直向上 C.灯泡受到的磁力小于灯泡受到的重力 D.灯泡受到的磁力大于灯泡受到的重力 4. 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实验中,小明选择了如图的装置,把小卡片两端细线绕过滑轮,并 挂上钩码. (1)该装置中,滑轮的作用是______; (2)当小卡片平衡时,小明将小卡片转过一个角度,松手后小卡片______ (选填“能”或“不能”)平衡. (3)图中的小卡片已处于静止状态,小明用剪刀把小纸片一剪两半,纸片向 两边运动.实验中设计这一步骤的目的是为了探究二力平衡时,两个力必须 满足哪个条件?______. 5.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实验中: (1)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实验目的是探究小车在水平方向上所受两个拉力F1、F2的关系.实 验中,小车应该处于______状态. (2)实验中,通过调整______来改变F1和F2的大小. (3)实验中,保持F1与F2大小相等,用手将小车扭转一个角度, 松手后,小车将______.说明:______.

《力的平衡》说课稿

第八章力与运动 第二节《力的平衡》说课稿 望江学校余涛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内容,二力平衡又是力学中的重点之一。力的概念和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合成,为学生学习二力平衡做了充分的知识准备,而二力平衡的学习是学生探究摩擦力、力和运动的关系以及浮力、压强知识的重要基础,所以,本节知识是联系新旧知识的纽带,在力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解决力学问题的理论基础。 (2)对教材的处理 关于平衡状态的概念,本教材是直接给出。但是生活经验和直觉告诉学生:静止的物体是平衡,而对于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也是平衡状态却没有这种认知。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先由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得出静平衡,通过老师的演示实验,发现受平衡力的物体也可以做匀速直线运动,来完善平衡的概念。 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根据初二学生的好奇心,完成书上实验操作简单方便,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容易。 课本中对于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这种平衡状态的受力情况没有探究,为了帮助学生能直观理解,我在课件中增加了演示实验,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实验,会对平衡的概念形成完整的认识。 通过探究和演示实验,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和演绎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为今后研究问题奠定了能力基础。 2.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对新生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善于观察,热衷于动手实验。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相关概念和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知识铺垫;他们也经历了一些简单的探究活动,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合作的意识。 3.教学目标 依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维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①能说出什么是平衡状态; ②对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能进行受力分析,认识平衡力的概念;

7.5二力平衡 教案

第五节二力平衡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 (2). 判断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3). 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分析物体受力情况。 2、过程与方法: 在解释二力平衡现象的过程中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 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渗透物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方 法教育; ②通过探究与交流,使学生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 人讨论的愿望,认识交流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二、【重点、难点】能运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物体受力的关系以及确定物体的运动状态。 三、【课前准备】实验器材 四、【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 1、阅读课本___第25页至27页____部分,勾画重难点和疑点,完成课后练习及学案自主学习部分。 2、【基础知识归纳】: 1) 二力平衡: 2) 二力平衡的条件: 3、【尝试练习】: 练习册第20页1.2.3.4.题 (二)【课堂探究】 1、自主学习: 1)、二力平衡: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 或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 2)、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上的两个力、、且作用在。2、合作探究: 1)、理解二力平衡

2)、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根据课本P25的《实验探究》过程,观察实验现象,思考并回答《实验探究》内的问题。 得出结论: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作用在上的两个力,,且,即F合= 。 3、展示交流:分组展示 4、总结提升: 1).力的平衡:物体在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就说这几个力平衡.平衡力的合力为零。 2).二力平衡的条件:两个力必须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线在同一直线上,简称“同物、等大、反向、共线”。 (三)【拓展落实】 【当堂检测】1.一只茶杯静止在桌面上,它在 ________和________的作用下保持________状态,我 们就说__________。 2·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的一本书,质量为0.2千克,受 到____力的作用,大小为____牛,方向是_______, 此力的施力物体是_______;同时书还受到____力的 作用,大小是______牛,方向是_______,此力的施 力物体是_______,这两个力的关系是___________。 3.起重机的钢丝绳吊着货物匀速上升,货物受到____ 力和____力的作用,这两个力的施力物体分别是 ______和______,这两个力的关系是 _______________。 4、重20N的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当用F=2N的力水平向右作用,使其匀速运动时,桌面对它的支持力是_______________ 议一议:判断下列哪个是一对平衡力,并说出你的理由。

高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各位评委早上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司南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六章力与运动的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牛顿运动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本定律,构成了经典力学的核心。而本节要学习的牛顿第一定律又是正确理解和掌握牛顿第二、第三定律乃至整个动力学知识的基础和关键。 教材把本节安排在第六章的第一节,前面五章的内容分别是运动学和力学知识,这样安排就把学生由表面的物体是如何运动的感性认识引入到物体为什么会做这样的运动的思考中来,且符合高一学生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过渡阶段。本节的特点是教材内容以大量的文字陈述,没有涉及到数学计算,着重物理学史教育、理想化实验思想和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的科学态度的熏陶。 于是,根据对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理解,我制定的三维目标如下 ①知识与技能 1、借助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其主要推理过程及结论。 2、掌握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3、明确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②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得到结论的方法 2、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3、通过对惯性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物理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的教育,了解人类认识事物 的曲折性。 2、通过介绍伽利略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

(3)、教学重点及依据 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运动定律的基石,对后续学习牛顿运动定律和动力学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毫无疑问,正确理解牛顿第一定律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陌生,需要打破常识去假设和推理,成为本节的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学生在初中阶段虽然已经学习过,但还只是停留在认识的层次上,在高中阶段学习中,除了要保持新鲜感,还需加大思维强度,注意知识的深化和科学研究方法、情感态度的教育,让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有更深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学法及依据 “教学有方,但无定法”。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本课时我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与“科学推理”相结合来进行教学,即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又加以科学的想象和推理,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总结规律。总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四、教学程序 高尔基说:“好奇是了解的开端和引向认识的途径。”为此,我设计了展示嫦娥奔月传说的画面,播放“嫦娥一号”卫星奔月的视频,让学生即熟悉又好奇,带着悬念进入新课。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又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兴趣。 通过视频我将引导学生思考卫星之所以会按照预设轨道运行,是因为我们对它进行了控制,而要控制卫星的运动就得知道运动的原因。 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下来。 (一)广泛调查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程度 紧接着我呈现了两个常见的力和运动关系的问题,供学生讨论。 1.桌面上的书,推一下,动;不推,就不动。 2.平直路上骑自行车,用力蹬,车前行;不蹬,车停下来。 通过讨论大多数学生可能会得到:运动靠力来维持的观点,有部分“记性好的”的同学可能会加以反驳。在争论后我将引导他们思考得出错误的结论的原因------忽略了摩擦力的存在。

初中二力平衡练习题汇总

12.如图所示,下列物体受力示意图中,物体处于二力平衡的是( ) 6.下列各图中F 1、F 2是一对平衡力的是 2.如图-1所示,一位同学用水平推力推停在地面上的汽车,但没能推动,则下列说法中正 确的是 A .因为推力小于汽车所受的阻力,所以汽车未被推动 B. 因为推力小于汽车的重力,所以汽车未被推动 C .虽然汽车未被推动,但推力等于汽车所受的阻力 D .虽然汽车未被推动,但推力一定等于汽车的重力 11.电灯通过电线挂在天花板上,与电灯受到的重力平衡的力是 A .天花板对电线的拉力 B .电线对天花板的拉力 C .电线对电灯的拉力 D .电灯对电线的拉力 22.一辆重为1.5×104N 的“东风日产”某品牌小汽车,当它以60km/h 的速度在水平路面 上匀速行驶时受到的牵引力为2000N ,那么汽车受到的阻力为_________N ;当它停在 水平路面上时,它受到的支持力为____________N . 23、一架质量为2吨的轻型直升飞机,静止在空中时,螺旋浆向上的升力是( )牛。当飞机匀 速下降时,螺旋浆向上的升力是( )牛。 21、静止的升降机里挂着一个弹簧秤,秤钩上挂一重物,读数为G 牛;升降机匀速上升时读数为F 1;升降 机匀速下降时,读数为F 2;三个读数比较:( ) A 、G >F 1>F 2; B 、F 1>F 2>G ; C 、F 2>G >F 1; D 、F 1=F 2=G 。 24、起重机吊着质量是3 103 千克的货物1米/秒的速度匀速上升,当它以0、 5米/秒的速度匀速下降时,钢绳对货物的拉力有多大 ? 考题2 如图11-所示,物体在水平拉力F的作用下沿水 平桌面匀速向右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江苏省南京市2004年中考题) A .物体所受拉力和重力是一对平衡力 B .物体所受重力和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图 -1 图11-50

八年级物理下册二力平衡(说课稿)

《二力平衡》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二力平衡》,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点难点分析等以下七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二力平衡》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二节的内容。《二力平衡》的知识是继学生刚了解力的概念,探究出“牛顿第一定律”知识的延续,是牛顿第一定律研究的需要和补充;同时,本节知识的学习和应用,也为后面学习浮力知识奠定了知识基础,也做好了思路和方法上的准备。因此,本节知识是联系新旧知识的纽带,在力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解决力学问题的理论基础。 2.学情分析:知识技能方面,学生在第七章中已学习了力的概念,通过本章前一节的教学,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知识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心理方面,初二学生对很多科学问题总是有很浓的兴趣,很想探究这些问题。 二、教学目标分析 依据《物理课程标准》相关要求,同时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使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二力平衡并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初步学习分析静止

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竖直或水平方向的受力及其大小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研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能力;通过对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平衡现象。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对我们生存的空间探索的欲望。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二力平衡条件具有应用的广泛性和后继学习的基础性,所以我将教学重点确定为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鉴于学生对受力分析感到比较生疏,所以将难点确定为分析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竖直或水平方向的受力及其大小关系。 四、教法分析 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法:①直观演示法;②讨论法; ③多媒体展示。 五、学法分析 新课程要求学生“会学”而不仅仅是“学会”,因此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方式。 六、教学过程分析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间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为

二力平衡教学设计

8.2二力平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 2.知道二力平衡时物体的运动状态。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2.学会从分析一个物体上受几个力到能知道这几个力的平衡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活动,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用物理知识去解释一些物理现象; 2.让学生领略到物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这样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逐步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学设施 钩码、细绳、小卡片、两端带定滑轮的长木板一块、小剪刀、多媒体等。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 引入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 a.停泊在水中的充气船。 b.悬停在空中的直升机。 c.匀速下降的跳伞运动员。 d.静止在桌上的杯子。 2.教师:片中的充气船、飞机、运动员、大象等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可知,物体不受力时,才会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但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那么为什么这些物体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呢?这是否和牛顿第一定律相矛盾呢?

3.讨论并提出猜想。 4.师:要想知道问题的答案,就请你们和老师共同协作,一起来探究。(板书课题:二力平衡) 二、师生共同活动,进行新课 (一)平衡状态 其实这与牛顿第一定律并不矛盾,这涉及到力的平衡问题。物体虽然受到力,但这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相当于不受力。 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为平衡状态。(板书) 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受到的力叫平衡力。(板书) (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若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只有两个,且物体处于平衡状态,这两个力应满足什么条件呢? 1.探究过程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上台操作,台下学生观察、思考。(实验分四步进行) (1)用手按住卡片不动,两边各加不同的砝码,放手后可看到:卡片向砝码多的一方运动。用手按住卡片不动,两边各加相等的砝码,放手后可看到:卡片静止不动(平衡状态)。学生分析原因,讨论得出结论: a.静止的物体受到的二个力大小相等时才可能继续保持静止状态。 (2)用手按住卡片不动,把两个吊盘放在同一侧,两盘加入相等的砝码,放手后可看到:卡片向受力方向运动。学生分析原因,讨论得出结论: b.物体受到的二个力必须方向相反才能静止。 (3)在两盘中加相等的砝码,使卡片静止,用手旋转卡片至某一角度,使二力不在同一直线上,放手可以看到:卡片旋转,不能平衡。学生分析原因,讨论得出结论: c.物体受到的二个力必须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物体才可能静止。 (4)用剪刀把卡片剪成两块小卡片,用手按住,保证二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放手后可以看到;两卡片都不能静止。学生分析原因,讨论得出结论: d.“二力平衡”指的是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 2.学生综合分析,得出结论:作用在同一个物体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彼此平衡。(板书) 3.学生举出生活中物体受两个力而平衡的例子,并分析受哪两个力平衡。(教师把例子写在黑板上) 4.回放引入⑴中,请学生分析直升机跳伞员、充气船、运动员、杯子受到的哪些力的作用?并画出物体受到平衡力的示意图。

《二力平衡》例题和练习题

《二力平衡》例题和练习题 【知识要点】 1.二力平衡: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条件: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3.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比较: (1)相同点:①大小相等②方向相反③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2)不同点: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相互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是相同性质的力。 4.平衡状态对应平衡力 【例题1】关于平衡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一定保持静止状态 B.作用在物体上的两个力三要素完全相同,这两个力一定是平衡力 C.物体受到重力和拉力的作用这两个力方向相反,它们一定是平衡力 D.运动的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一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例题2】起重机钢丝绳上吊着质量为2t的货物时,在下列情况下,钢丝绳对货物的拉力是: A.货物静止不动时,拉力为______________ B.货物以5m/s的速度匀速上升时,拉力为______________ C.货物以3m/s的速度匀速上升时,拉力为______________ D.货物以2m/s的速度匀速下降时,拉力为______________ 【例题3】如图1所示,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水平桌面上的物体,使其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以下叙述中正确的是( )(多选) % A.物体所受的重力与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B.物体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C.弹簧测力计对物体的拉力与桌面对物体的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 D.弹簧测力计对物体的拉力与桌面对物体的摩擦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例题4】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实验表明,两个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如图5所示,一个物体静止地放在水平桌面上。 (1)画出物体所受各力的示意图。 (2)试推证:物体对水平桌面的压力与物体受到的重力大小相等。

《二力平衡》说课稿(最新)

《二力平衡》说课稿(精选5篇)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分为二力平衡的概念、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它的应用三部分。从观察实际现象切入,引导学生归纳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总是受到力的作用,从而引出二力平衡的概念,再根据初中物理由研究最简单的情况入手,转入对二力平衡的研究,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接着通过实例讲述如何运用二力平衡条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材的这种编写思路,符合初中学生实践—理论—实践的认知规律,其中通过实验,在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归纳和演绎的过程中,有效地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并促进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形成,充分体现了物理学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点。 力学是本学期的重点内容,二力平衡又是力学中的重点之一,所以二力平衡条件是重中之重。本节知识的学习和应用,为后面学习浮力知识奠定了知识基础,也做好了思路和方法上的准备。因此,本节知识是联系新旧知识的纽带,在力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解决力学问题的理论基础。 2、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分析,知道什么是二力平衡状态。会画二力平衡时的受力示意图。 (2)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3)了解二力平衡条件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研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能力;通过对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平衡现象。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对我们生存的空间探索的欲望。 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及其教学策略: 重点: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学策略:通过猜想假设、实验探索、观察思考和实例分析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2.教学难点及其教学策略: 难点: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学策略:通过实际应用,举例说明等手段帮助学生克服困难、达到掌握的目标。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的选择是教学准备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它对于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要圆满地达成目标,需要优选教法。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采用以下教法:安排了“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活动,创设物理情境,激发求知欲,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思考,最终解决问题,使重点得以突出,也为难点突破铺平了道路。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三、说学法 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通过探究实验,充分发挥实验的直观作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造力。在实验中,指导学生学会“实验探索—思考深入—归纳总结”的实验探究问题的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得出二力平衡条件后,指导学生学习“理解提炼记忆法”,将条件提炼出来,达到简、明、准,同时也提高了思维能力。此外,在教学的全过程中,随时指导学生听课、记笔记、练习等科学方法,使课堂成为指导学法、培养能力的主渠道,使学生运用“会学”的技巧达到“学会”的目的,实现创造适合每个学生的素质教育要求。 四、说教学程序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通过阅读课本P62页图9-1的几幅图片(如静止在桌上的花瓶、匀速行驶的列车、静止的叠石等)引导学生分析它们分别处于怎样的状态?它们分别受到那些力的作用。列举常见的例子:悬挂的电灯,桌上放的粉笔盒,平直马路上匀速行使的汽车等,说明物体受外力作用时,也可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此时称为力的平衡,物体所处状态为平衡状态。引出凡是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由此引出力的平衡的概念,物体受到几个

二力平衡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2

人教版《12.6二力平衡》新课标教学设计(方案二) (一)教学目的 1?知道什么是力的平衡,初步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 2?会应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解决简单的问题.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判断能力. (二)重点与难点 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应用 (三)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问: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答: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问: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是否就一定不受力呢? 放在桌上的书是静止的,它受到重力和支持力. 在平直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 受到牵引力和阻力?可见,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也可能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几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为什么没有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呢?这是因为作用在物体上的各个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效果互相平衡?也就是说这几个力互相平衡. 2?新课教学 [板书1]三、二力平衡 1力的平衡:物体在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 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互相平衡. 物体的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物体受两个力作用保持平衡的情况最简单,我们先来研究这种情况. 问:物体受两个力作用一定就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吗?举例说明.

答:不一定?如放在光滑斜面上的书,要沿斜面向下滑?汽车或电梯起动时, 速度越来越快. 物体受到的两个力,要满足什么条件才能平衡呢?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 [板书2] 2.二力平衡的条件 [实验1]研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将光滑木板放在水平桌面上,木块放在木板上.(木板为 45厘米X 60厘米, 板上安装2个定滑轮,3个羊眼圈. 木块上安4个挂钩.如图1所示)在木块挂钩1、 2上拴好细绳并跨过 滑轮,绳下端各挂若干钩码如图 2所示. 研究对象:木块. 受力分析:水平方向受到绳施加的两个拉力. 观察木块在什么条件下静止,什么条件下发生运动. 提示: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1) 二力大小不相等,左端挂1个钩码,右端挂2个钩码.放手后木块由静止开 始向右运动. (2) 二力大小相等.左、右两端各挂 1个钩码.放手 后,木块保持静止. 问:是否只要两个力大小相等,就可以互相平衡呢? [实验2]如图3所示,把两根细绳的一端分别拴在木块的挂钩 1、4上,另一端 各穿过羊眼圈 2、3后分别挂1个钩码.放手后,木块由静止开始运动. 甜湮米—— H

2020中考复习练习 二力平衡

二力平衡中考专题 一.选择题(共4 小题) 1.近日,一款佛系养儿子游戏“旅行青蛙”火爆异常,朋友圈又掀起了一轮养儿子狂潮。 如图所示,这只青蛙站在滑板上静止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青蛙对滑板的压力和滑板对青蛙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B.地面对滑板的支持力和滑板的重力一对平衡力 C.青蛙受到的重力和滑板对青蛙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D.地面对滑板的支持力和青蛙对滑板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 2.如图所示,A,B,C 三个石块叠在一起处于静止状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石块A 所受石块B 作用力的方向斜向右上方 B.石块B 受到石块A 的重力和石块C 对石块B 的支持力的作用 C.石块B 受到的重力和石块C 对石块B 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D.石块B 对石块C 的压力和石块C 对石块B 的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3.如图所示是小明在玩过山车时的情景,则小明() A.重力方向不断改变 B.匀速上升时,受到的重力与座椅对他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C.加速下降时,受到的支持力与他对座椅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 D.从最高点向下运动过程动能不变,重力势能变小 4.如图所示,物体正随水平传送带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则下列说法正确的() A.物体对传送带的压力与传送带对物体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B.传送带对物体向右的推力与传送带对物体向左的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 C.物体所受的重力与物体对传送带的压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D.物体受到的重力与传送带对物体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二.填空题(共4 小题) 5..如图是小明被蹦床弹起上升时的情景,当他在最高点时处于 状态(选填“平衡”“非平衡”),原因是。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八章第二节二力平衡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第二节《二力平衡》 第一部分教学目标分解 《二力平衡》教学目标双项表 说明: 1.学习要求分为三部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 知识与技能:分为了解、理解、掌握; 过程与方法:指的是具有观察、描述、归纳和分析的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包括反映、体验、领悟。 2.检测方法分为口头检测和书面检测;检测题型包括:A.填空、B选择、C做图、D实验与探究、E计算与运用。

第二部分课堂教学设计 一、关于教材分析与处理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分为力的平衡的概念、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它的应用三部分。本节教材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首先,本章前两节已学习了惯性定律和惯性现象,为学习二力平衡做了充分的知识准备。其次,本节知识的学习和应用,为后面学习摩擦力和浮力等知识奠定了知识基础,也做好了思路和方法上的准备。再次,通过实验,使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归纳和演绎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为今后研究问题奠定了能力基础。因此,本节知识是联系新旧知识的纽带,在力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解决力学问题的理论基础。(二)、重点难点的确立 (1)重点:二力平衡条件是学生进行力与运动关系分析的基础,所以二力平衡条件是重点。 (2)难点:力的平衡概念的建立是难点;由于初中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还处于萌芽状态,对物体受平衡力作用的分析、判断能力比较弱,所以运用二力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也是本节的难点。区别一对平衡力与一对相互作用力也是一个小的难点。 (三)、教材前后联系 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内容,二力平衡又是力学中的重点之一。力的概念和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合成,为学生学习二力平衡做了充分的知识准备,而二力平衡的学习是学生探究摩擦力、力和运动的关系以及浮力、压强知识的重要基础,更为高中学习多力平衡以及力矩的平衡做铺垫,所以,本节知识是联系新旧知识的纽带,在力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解决力学问题的理论基础。 二、关于教学过程设计 (一)、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对新生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善于观察,热衷于动手实验。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相关概念和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知识铺垫;他们也经历了一些简单的探究活动,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合作的意识。 (二)教学方法设计 为突破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我在教学中采用情境引入、引导探究、指导讨论、演示突破的方法为学生搭建支架,学生主要以观察现象、亲历实验探究、组间协作、讨论归纳等方式来获取新知识。 (三)、教学过程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