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整理考试必背的 三级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背完必过2-2文本

2013年整理考试必背的 三级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背完必过2-2文本
2013年整理考试必背的 三级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背完必过2-2文本

国家职业资格统一考试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复习题

第一章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劳动经济学的概念:劳动力市场现象及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的科学。

资源的有限性称为资源的稀缺性。

2、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具有的属性:

(1)劳动资源的稀缺性是相对于社会和个人的无限需要和愿望而言,是相对的稀缺性。(2)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又具有绝对的属性。

(3)在市场经济中,劳动资源的稀缺性的本质表现是消费劳动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的稀缺性。

3、市场运作的主体:是企业和个人。

4、个人追求的目标:是效用最大化,使个人需要和愿望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5、企业追求的目标:是利润的最大化。

6、在生产要素市场,居民户是生产要素的供给者,企业是生产要素的需求者。

在商品市场中,居民户是商品和服务的需求者,企业则是供给者

在劳动力市场上,居民户是劳动力的供给方,企业是劳动力的需求方

7、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就业量与工资的决定。

8、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两种:实证研究方法和规范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方法:研究现象本身“是什么”的问题。

实证研究方法具有两个特点:

A、目的在于认识客观事实,研究现象自身的运动规律及内在逻辑

B、得出的结论具有客观性,并可根据经验和事实进行检验

实证研究方法的步骤:

(1)确定所要研究的对象,分析研究对象的构成要素、相互关系以及影响因素,搜集并分类相关的事实资料。

(2)设定假设条件。

(3)提出理论假说。

12、规范研究方法是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解决客观经济现象“应该是什么”的问题,目的在于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服务。

规范研究方法的特点

1、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解决客观经济现象“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2、目的在于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服务。

规范研究方法的主要障碍:1、信息障碍;2、体制障碍;3、市场障碍。

结论:实证研究方法排斥价值判断;规范研究方法是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但两只并不完全对立。规范研究方法离不开实证研究方法的客观分析。实证研究方法离不开规范研究方法的价值判断作为指导,因此,在劳动经济学研究中要把两者结合使用。

现代劳动力是指在一定年龄之内,具有劳动能力和就业要求,从事或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即社会劳动力。

13、劳动力参与率:是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

14、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简称劳动力供给弹性,劳动力供给量变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即E S=(△S÷S)/(△W÷W),其中,

E S为劳动力供给弹性,△S/S表示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W/W表示工资变动的百分比。

15、劳动力供给弹性分为五大类:

(1)供给无弹性,即E S=0

(2)供给有无限弹性,即E S→∞

(3)单位供给弹性,即E S=1

(4)供给富有弹性即E S>1

(5)供给缺乏弹性即E S<1

16、劳动力参与率的变动趋势:

(1)15—19岁年龄组的青年人口劳参率下降。

(2)女性劳参率上升趋势。

(3)老年人口劳参率下降。

(4)25—55年龄段男性成年人的劳参率保持高位水平。

一级劳动力指男性成年人;二级劳动力指中年妇女。

17、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劳动力需求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即E d=(△D÷D)/(△W÷W),其中,

资率变动的百分比。

18、劳动力需求是一种派生性需求,是企业雇佣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

19、劳动力需求与工资率的关系:工资率提高,劳动力需求减少;工资率降低,劳动力需求增加

20、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分为五大类:

(1)需求无弹性,即E d=0

(2)需求有无限弹性,即E d→∞

(3)单位需求弹性,即E d=1

(4)需求富有弹性即E d>1

(5)需求缺乏弹性即E d<1

21、在其他生产要素不变时,由劳动投入的增加所引起的产量变动可分为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边际产量递增阶段

(2)第二阶段:边际产量递减阶段

(3)第三阶段:总产量绝对减少

设总产量为Q,可变的劳动要素投入为L,平均产量为AP,边际产量为MP,

即AP=Q/L MP=△Q/△L

AP与MP的交点为AP的最大值,当MP=0时,总产量取得极大值

22、完全竞争的市场,产品价格不变,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等于劳动的边际产品收益。设劳动的边际产品收益为MRP,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为VMP,产品的价格为P,即MRP=VMP=MP·P。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短期企业劳动力需求决定的原则是:MRP=VMP=MP·P=MC=W

23、局部均衡分析方法的代表人物:A·马歇尔

24、一般均衡分析方法的代表人物:瑞士洛桑学派的L·瓦尔拉

25、一般均衡分析方法的主旨:供求和价格

劳动力市场的含义,书上第11页广义和狭义之分。

劳动力市场的主体:1、劳动力的所有者个体;2、使用劳动力的企业

劳动力市场的客体:1、劳动者的劳动力,即劳动者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劳动能力。

劳动力也是市场关系的物质承担者。

劳动力市场的性质:

1、劳动力市场是社会生产得以进行的前提条件;

2、劳动力与工资是等价交换;

劳动力的本质属性

1、产权边界清晰;

2、调节劳动力的配制;

3、劳动力通过劳动力市场进行交换。

27、人口年龄结构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的两个方面:

(1)通过劳动年龄组人口占人口总体比重的变化,影响劳动力供给。

(2)通过劳动年龄组内部年龄构成的变动,影响劳动力供给内部构成的变化。

均衡分析分为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

26、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

(1)劳动力资源的最优分配

(2)同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

(3)充分就业

28、均衡价格论出自:

新古典学派创始人、现代微观经济学的主要代表

A·马歇尔在其所著《经济学原理》中提出来的。

29、生产要素分为四类:土地、劳动、资本、企业家才能

30、影响货币工资的三个因素:

货币工资率、工作时间长度、相关的工资制度安排。

工资形式即劳动的计量和工资支付的方式。

工资(劳动报酬)的构成

1、基本工资;

实际工资=货币工资÷价格指数

货币工资=工资标准×实际工作时间

货币工资=计件工资率(计件单价)×合格产品数量

计件工资只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

2、福利

福利的支付方式:

(1)实物支付(2)延期支付

福利的特征:

实物支付时福利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普遍存在,好处:

1、降低企业按基本工资支付的法定保险金;

2、提高了个人所得税的纳税起点;

3、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

延期支付时福利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优势:

1、使企业获得一种稳定的生产经营的外部条件;

2、延期支付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3、增强职工的凝聚力和团队精神,充分发挥分配的激励功能;

4、使若干保险基金实现积累。

34、总供给=消费+储蓄

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的国民收入称为均衡国民收入,

均衡国民收入=消费+投资

35、失业类型:

(1)摩擦性失业。是一种岗位变换之间的失业,它是一种正常性失业。

(2)技术性失业。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引进先进技术替代人力,以及改善生产方法和管理而造成的失业。

解决技术性失业最有效的办法是:推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强化职业培训,普遍地实施职业技能开发。

(3)结构性失业。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动,造成劳动力供求结构上的失衡所引致的失业,在失业中所占比重很大。

(4)季节性失业。

36、需求不足性失业的两种形式:

增长差距性失业、周期性失业

37、失业程度的两个指标:失业率、失业持续期

失业持续期指失业者处于失业状态的持续时间,一般以周为时间单位。

面对劳动力市场,人有三种身份:就业证、失业者、非劳动力。

失业率=失业人数/社会劳动力人数×100%=失业人数÷(就业人数+失业人数)×100%

38、失业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平均失业持续期的长度

39、失业的影响:

(2)失业是劳动力资源浪费的典型形式

(3)失业直接影响劳动者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

40、政府支出:包括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两类

41、最低劳动标准包括:最低工资标准(又称最低工资率)和最长劳动时间标准等。

最低社会保障制度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

42、最长劳动时间标准:

国家通过立法规定的工时制度、延长工作时间(加班加点)的条件及最高限额、休息休假制度等。

43、工会职能:与雇主或雇主组织进行集体谈判,参与决定基本劳动条件并对各项劳动条

件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

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收到法律保护的三种制度结构:

1、最低劳动标准

2、最低社会保障

3、工会权利义务。

44、市场经济国家受法律保护的三个制度结构:

最低劳动标准、最低社会保障、工会权利义务

45、对就业总量影响最大的宏观调控政策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

46、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采取扩大政府购买、增加政府转移支付、降低税率等措施来刺激消费和投资,增加总需求,以提高就业水平的宏观经济政策。

47、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采取减少政府购买、增加政府转移支付、提高税率等措施来削弱消费与投资,减少总需求,以稳定物价的宏观经济政策。

48、货币政策:通过调节利率来调节总需求水平,以促进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经济增长的一种宏观经济管理对策。

49、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来刺激投资和消费,以增加总需求的宏观经济政策。

50、紧缩性的货币政策:通过削减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以减少总需求的宏观经济政策。

51、政府实施货币政策的主要措施:调节法定准备金率、调整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

52、收入政策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

(1)有利于宏观经济的稳定

(2)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

(3)有利于缩小不合理的收入差距,限制收入分配不公问题及其危害。

53、收入差距的衡量指标:基尼系数

通常基尼系数在0.2~0.4之间。基尼系数小于0.2时,表示收入差距非常小;基尼系数在0.4以上时,表示收入差距比较大;

收入差距衡量指标:

洛伦茨曲线、

尼基系数、

库兹涅茨比率、

人口或家庭众数组分布频率、

帕累托定律。

第二章劳动法

劳动法的概念:

法或法律是一定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由国家专门机关创建,以权利义务的设定为调整机制,并通过国家强制力保证的调整社会关系的规范的总和。

不同的法律部门的总和构成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

劳动法是一国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劳动法为关系劳动之法。

成文法代表之一:德国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是规范性文件。

1、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含义: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一些社会关系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规范和指导思想

2、劳动法基本原则的特点:

(1)是劳动法律部门中具有指导性、纲领性的法律规范。

(2)它反映了所调整的劳动关系的特殊性。

(3)它有高度的稳定性。

(4)具有高度的权威性。

3、劳动法基本原则的作用:

(1)指导劳动法的制定、修改和废止,保证各项劳动法律制度的统一、协调。

(2)指导劳动法的实施,正确适用法律,防止出现偏差。

(3)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有助于劳动法的理解、解释。

(1)保障劳动者劳动权利的原则

(2)劳动关系民主化原则

(3)物质帮助原则(主要通过社会保险来实现)

劳动法的内容:包括劳动关系、劳动标准、社会保险、就业、培训和劳动监督检查等各项劳动法律制度。

5、劳动法的首要原则是: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权。

劳动权包括:

1、平等的劳动就业权、

2、自由择业权

3、劳动报酬权

4、休息休假权

5、劳动保护权

6、职业培训权等。

劳动权的核心是:平等的就业权和自由择业权。

8、劳动权受到国家的保护,具体的体现为:基本保护、全面保护和优先保护等。

基本保护:是对劳动者的劳动权最低限度的保护。如妇女保护。

全面保护:是对劳动者权益和权能的保护。

包括人身权益和财产权益、法定权益和约定权益。

优先保护:是指劳动法对劳动关系当事人的利益都给予合法保护的同时,

优先保护在劳动关系中事实上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劳动者。

例如安全与生产发生冲突时,应当坚持安全重于生产的原则,即使生产受到影

响也要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等。

11、劳动关系民主化原则的内容:

(1)劳动者有依据法律的规定享有参加和组织工会的权利。

(2)平等协商的权利。

(3)集体协商权和共同决定权。

(4)政府制定或调整重大劳动关系标准应当贯彻“三方原则”,

即政府、工会和企业家协会。

(6)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组成应当贯彻“三方原则”。

(7)工会享有参与权、知情权、咨询权等。

物质帮助权主要通过社会保险来实现。

社会保险的基本属性:强制性

社会保险的特征:

(1)社会性(2)互济性(3)补偿性

劳动法律渊源的类别

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国家最高权利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

宪法全面规定了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劳动权、报酬权、休息休假权、劳动安全

卫生保护权、物质帮助权、培训权、结社权等原则。

2、劳动法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3、国务院劳动行政法规,国务院是国家最高的行政机关。规范性文件统称为劳动行政法规。

4、劳动规章:国务院劳动行政部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主管全国劳动工作。

5、地方性劳动法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和政府。

6、我立法机关批准的相关国际公约

7、正式解释正式解释分为:立法解释、司法解释、行政解释。

14、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在国家的法律体系当中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15、劳动法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劳动法律。

16、当前我国调整劳动关系的主要依据是:国务院劳动行政法规。

17、劳动规章: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规范性文件。

18、任意解释不具有法律效力。

20、劳动(雇佣)合同:是雇员与雇主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协议。

21、集体合同:是通过工会与雇主或雇主协会按照合法的程序,经过集体谈判达成的关于一般劳动条件的协议。

22、习惯法:以法律共同体的长期实践(习惯)为前提,以法律共同体的普遍的法律确信为基础。

23、劳动法的体系:是指劳动法的各项具体劳动法律制度的构成和相互关系。

劳动法的体系由以下劳动法律制度构成:

(1)促进就业法律制度

(2)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

(3)劳动标准制度

(4)职业培训制度

(5)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

(6)劳动争议处理制度

(7)工会和职工民主管理制度

(8)劳动法的监督检查制度

25、劳动标准制度包括:

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制度、工资制度、劳动安全卫生制度、

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制度等。

26、劳动法所规定的劳动标准为最低劳动标准,一般属于强行性法律规范。

27、社会保险制度在于保障劳动者的物质帮助权。

28、社会保险制度包括:

社会保险的体制,社会保险的项目、种类,社会保险的适用范围,

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资格条件和标准,

社会保险待遇的支付原则以及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运营和管理等。

29、劳动法的监督检查的内容包括:

《劳动法》各项规定的实施状况;劳动法律部门各项劳动法律规范的实施状况。

30、劳动法的分类:所有制结构模式和职能结构模式。

31、劳动法所有制结构模式划分为:

(1)国有企业劳动法律制度

(2)集体企业劳动法律制度

(3)股份制企业劳动法律制度

(4)私营企业和个体经营单位劳动法律制度

(5)外商投资企业劳动法律制度

32、劳动法律体系的构成:劳动关系法、劳动标准法、劳动保障法

33、劳动关系法的构成:劳动合同法、集体合同法、用人单位内部劳动规则制定法、

职工民主管理法、劳动争议处理法。

34、劳动标准法的构成:工作时间法、工资法、劳动安全卫生标准法

35、劳动保障法的构成:促进就业法、职业培训法、社会保险法、劳动福利法。

第二章劳动法律关系

36、劳动法律关系的含义:是指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关系过程中所形成的劳动者(雇员)与用人单位(雇主)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37、劳动关系转变为劳动法律关系的两个条件:

存在现实的劳动关系;存在着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规范。

38、劳动关系的产生是以劳动条件的分离为其条件。

39、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关系的最主要区别:劳动法律关系体现了国家意志。

40、劳动法律关系的种类:

(1)劳动合同关系

(2)劳动行政法律关系

(3)劳动服务法律关系

41、劳动合同关系:指雇员与雇主在劳动过程中的权利义务关系。

42、劳动合同关系为劳动法律关系的主要形态。

43、劳动服务法律关系的含义:是劳动服务主体与劳动关系当事人一方或双方之间,在劳动服务过程中依据劳动法律规范和有关法律规范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44、劳动法律关系的特征:

(1)劳动法律关系是劳动关系的现实形态。

(2)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权利和义务。

(3)劳动法律关系的双务关系。

(4)劳动法律关系具有国家强制性。

45、劳动法对劳动关系的第一次调整:运用劳动法的各种调整方式将劳动关系转化为劳动法律关系。

劳动法对劳动关系的第二次调整:若运行出现如违约行为、侵权行为等障碍时,则对劳动

46、劳动法律关系的双务关系:

雇主、雇员在劳动法律关系之中既是权利主体,又是义务主体,互为对价关系。

劳动法律关系具有国家强制性。

47、劳动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内容与客体。

48、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依据劳动法律的规定,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劳动法律关系的参与者,即雇主与雇员。

49、劳动者成为劳动法律关系主体的前提:必须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50、法律通常将自然人分为:

完全劳动行为能力人、限制劳动行为能力人、无劳动行为能力人。

完全劳动行为能力人:是指身体健康,有完全行为自由,18周岁以上的男性劳动者。

限制劳动行为能力人:

1、16-18周岁的未成年人,禁止从事特别繁重的体力劳动的工种、岗位等工作;

2、女性劳动者,在女职工禁忌劳动的工种或岗位被视为无劳动行为能力;

3、在特定的生理时期,不得从事某种特定的生产作业;

4、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残疾人;

5、某种特定的疾病患者;

6、部分被依法限制行为自由的人。

无劳动行为能力人主要指16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特批人员除外),以及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等。

52、各类用人单位成为劳动法律关系主体的前提:必须具备用工权利能力和用工行为能力。

53、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劳动法律关系主体依法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54、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主体权利所指向的事物,即劳动法律关系所要达到的目的和结果。

55、依据劳动法律事实是否以当事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法律事实可分为两类:劳动法律行为、劳动法律事件。

56、劳动法律行为:是指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具有一定法律后果的活动。

57、劳动法律行为包括:合法行为、违约行为、行政行为、仲裁行为、司法行为。

58、劳动法律事件:是指不以当事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能够引起一定的劳动法律后果的客观现象。

第三章现代企业管理

1、企业战略:

长远性的谋划与方略。

2、企业战略的实质:实现外部环境、企业实力、战略目标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

3、企业战略的特征:全局性、系统性、长远性、风险性、抗争性。

现代企业经营外部环境分析的方法:主要包括外部环境的调研和预测两方面。

外部环境调研的方法:

(1)获取口头信息(2)获取书面信息(3)专题性调研

经济结构包括五方面的内容:产业机构、分配结构、交换结构、消费结构和技术机构。经济政策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分配政策、产业政策等。

6、政治法律环境:是指影响企业战略决策的首要外部条件。

7、企业资源优势具有相对性和时间性。

8、影响企业经营活动的效率因素:

(1)各种投入要素的成本,如原材料、劳动力等生产要素;

(2)生产率,即单位要素的产出;

(3)工艺设计水平;

(4)产能的利用程度。

9、企业的总体战略:进入战略、发展战略、稳定战略、撤退战略。

10、企业撤退战略的方式:

(1)特许经营(2)分包(3)卖断(4)管理层与杠杆收购(5)拆产为股/分拆

(6)资产互换与战略贸易。

一般竞争战略有低成本战略、差异化战略、重点战略。

低成本战略的原则:1、领先原则2、全过程低成本的原则

3、总成本最低的原则

4、持久原则。

差异化战略的制定原则:(1)效益原则(2)适当原则(3)有效原则

重点战略:是指选择行业内一部分或某一些细分市场作为其目标市场和竞争的领域,以充分满足这一领域的市场需求的战略。

新兴行业竞争方式的选择:限制进入方式、鼓励进入方式、放任方式。

13、成熟行业的特点:

(1)销售增长缓慢,市场占有率竞争加剧。

(2)成本和服务成为竞争的中心内容。

(3)行业利润水平下降。

(4)行业生产能力增长缓慢。

14、衰退行业的战略制定:

(1)领导地位战略

(2)合适定位战略

(3)收获战略

(4)迅速退出战略

15、企业经营战略的实施是战略管理工作的主体。

16、战略评价标准:是指预定的战略目标或标准,是战略控制的依据。

战略控制的方法: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

17、决策科学化包括:

(1)合理的决策标准

(2)有效的信息系统

(3)系统的决策观念

(4)科学的决策程序

(5)决策方法科学化

风险决策有收益矩阵、决策树、敏感性分析等发放,应用最广的是前两种。

18、安全余额越大,销售额紧缩的余地越大,经营越安全。

当经营安全率低于20%时,企业就要做出提高经营安全率的决策。

19、决策树的构成四个要素:决策点、方案枝、状态节点、概率枝

20、决策树的分析程序:

(1)绘制树形图(2)计算期望值(3)剪枝决策

决策者可根据不同的标准和方法进行方案的选择:

(1)悲观决策标准

(2)乐观系数决定标准

(3)中庸决策标准

(4)最小后悔决策标准

21、悲观决策标准:也称“华德决策准则”。

现代企业计划职能的作用:

(1)使决策目标具体化

(2)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

(3)为控制提供标准

制定企业计划的原则:

(1)可行性与创造性相结合的原则

(2)短期计划和长期计划相结合的原则

(3)稳定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编制经营计划的方法

(1)滚动计划法

(2)PDCA循环法

按照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和处理(action)四个阶段的程

序,周而复始地循环进行计划管理的一种工作方法。

(3)综合平衡法

24、目标管理的特点:

(1)它是一种系统化的管理模式

(2)要求有明确完整的目标体系

(3)更富于参与性

(4)强调自我控制

(5)重视员工的培训和能力开发

25、企业完成计划任务的关键:建立合理有效的目标体系或目标网络

26、市场营销活动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中心环节。

27、市场:是指某种产品的现实购买者和潜在购买者需求的总和。

市场包含三个因素:具有某种需要的人、为满足这种需要的购买能力和购买欲望。

28、市场分类的标准和方法:

(1)按交换对象不同分为

商品市场、服务市场、技术市场、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信息市场。

(2)按照买方的类型分为消费者市场、组织市场。

(3)按照活动范围和区域不同分为世界市场、全国性市场、地方市场。

29、服务市场:提供的是特殊的商品——服务,它具有不可储存、无法转售、不可触知等

30、消费者市场:是指为了个人消费而购买物品或服务的个人和家庭所构成的市场。

31、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主要因素:

(1)文化因素

(2)社会因素

(3)个人因素

(4)心理因素。

32、购买决策过程的五种角色:倡议者、影响者、决策者、购买者、使用者

33、根据参与者的介入程度和品牌者的差异程度,消费者购买行为分为四种:

(1)习惯性购买行为

(2)化解不协调的购买行为

(3)寻求多样化的购买行为

(4)复杂的购买行为。

34、购买决策过程的五个阶段:引起需要、收集信息、评价方案、决定购买、买后行为。

35、组织市场的三种类型:产业市场、转卖者市场、政府市场。

36、产业市场的特点:

(1)产业市场上的购买者多为企业单位,数量较少,购买规模较大。

(2)产业市场上的购买者往往集中在少数地区。

(3)产业市场的需求具有派生性,即最终取决于消费者市场的需求。

(4)产业市场的需求缺乏弹性。

(5)产业市场的需求有较大的波动性。即消费者市场需求量的较小波动会导致产业市场需求量的巨大波动。

(6)专业人员购买。

(7)互惠。

(8)直接购买。

(9)产业购买者往往通过租赁方式取得产业用品。

37、采购中心包括五种成员:使用者、影响者、采购者、决定者、信息控制者

38、直接重购:企业的采购部门根据过去和许多供应商打交道的经验,从供应商名单中选

39、影响产业购买者购买决定的主要因素:

(1)环境因素(2)组织因素(3)人际因素(4)个人因素

40、企业营销机会:是对本企业的营销具有吸引力的、能享受竞争优势的市场机会。

41、产品项目:是指某一品牌或产品大类内由尺码、价格、外观及其他属性来区别的具体产品。

42、产品组合的深度:是指产品大类中每种产品有多少花色、品种和规格。

43、商标:是指已获得专用权并受法律保护的一个品牌或一个品牌的一部分。

44、包装策略种类:

(1)相似包装策略

(2)差别包装策略

(3)组合包装策略

(4)复用包装策略

(5)附赠品包装策略

45、投入期企业的营销策略:

(1)快速掠取策略

(2)缓慢掠取策略

(3)快速渗透策略

(4)缓慢渗透策略

46、成长期企业的营销策略:

(1)改进和完善产品

(2)开拓新的市场

(3)树立产品形象

(4)增强销售渠道功效

(5)适时降价

47、产品改良途径:

(1)品质改良(2)特色改良(3)式样改良(4)附加产品改良

48、折扣和折让定价策略:

(1)数量折扣

(2)功能折扣

(3)现金折扣

(4)季节折扣

49、心理定价策略:

(1)整数定价策略

(2)尾数定价策略

(3)声望定价策略

(4)招徕定价策略

(5)分级定价策略

50、销售渠道的概念:是指产品由企业(生产者)向最终顾客(消费者)移动过程中所经过的各个环节,或企业通过中间商(转卖者)到最终顾客的全部市场营销结构。

51、渠道的长度:就是产品在从生产者流向最终顾客的整个过程中所经过的中间层次和环节。

52、影响销售渠道选择的因素:

(1)产品因素

(2)市场因素

(3)企业因素

(4)企业的营销意图

(5)国家的法律约束

(6)中间商的特性。

53、企业实力:是指企业的声誉、人力、财力和物力。

54、独家性分销:企业在一定地区、一定时间内只选择一家中间商经销或代理其产品。

55、促销包括:广告、人员推销、营业推广、公共关系等方式。

56、广告:企业以一定代价,通过各种传播媒介,向可能的购买者传递企业产品或劳务信息,以增加影响、扩大销售的一种手段。

第四章管理心理与组织行为

能力与人格决定人生成败、事业成功的两大心理因素。

人格包括动机、情绪、态度、价值观、自我观念等多方面的内容。

1、态度:是人对某种事物或特定对象所持有的一种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倾向。

2、工作满意度的定义:指员工对自己的工作所抱有的一般性的满足与否的态度。

3、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

(1)富有挑战性的工作

(2)公平的报酬

(3)支持性的工作环境

5、阿伦和梅耶所进行的综合研究提出三种承诺:

(1)感情承诺(2)继续承诺(3)规范承诺

组织承诺的结果:与工作满意度类似,组织承诺与缺勤率和流动率成负相关。

7、社会知觉:是指个体对其他个体的知觉,即我们如何认识他人。

8、社会知觉的特征:

(1)首因效应(2)光环效应(3)投射效应(4)对比效应(5)刻板印象

9、刻板印象:是指对某个群体形成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后,会据此去推断这个群体的每个成员的特征。

10、归因:就是利用有关的信息资料对人的行为进行分析,从而推论其原因的过程。

11、内因:即内在的原因,是指导致行为或事件的行为者本身可以控制的因素,包括:行为者的人格、品质、情绪、心境、能力、需要和努力程度。

12、外因:即外在原因,是指导致行为或事件的外部因素。

包括:行为者所处的各种环境和机遇、所从事工作的特点和难度,以及工作与个的相互作用,他人对行为者的强制或约束、激励的作用。

13、稳因:即稳定的原因,是指导致行为或事件的相对不容易变化的因素。

包括:行为者的能力、人格、品质、工作难度、职业要求、法律、制度和规范。

14、组织公正与报酬分配:

(1)分配公平(2)程序公平(3)互动公平

15、第一个将期望理论运用于工作动机并将其公式化的是:弗洛姆。

16、第一个对学习中的强化做出理论分析的是:心理学家爱德华·桑代克。

17、在桑代克的效果律中强调了三个行为法则:

(1)“强化原则”。在对相同环境做出的几种反应中,那些能引起满意的反应,将更有可能再次发生。

(2)“惩罚原则”。那些随后能引起不满意的反应,将不太可能再次发生。

(3)“消退原则”。如果行为之后没有任何后果,既没有正性的也没有负性的事后结果,在若干时间后,这种行为将会逐渐消失。

18、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班杜拉。

19、组织行为矫正模型被认为是:有效的行为绩效管理的系统性方法之一。

(1)识别和确认对绩效有重大影响的关键行为。

(2)对这些关键行为进行基线测量。

(3)当关键行为被确认后,也得到了一个基线标准,那么就需要做功能性分析了。(4)干预行为。

21、团队的有效性的四个要素:

(1)绩效

(2)成员满意度

(3)团队学习

(4)外人的满意度

22、团队学习:指团队生存、改进和适应变化着的环境的能力。

23、内部团队过程包括:沟通、影响、任务和维护的职能、决策、冲突、氛围和情绪。

24、团队的任务职能:帮助团队成员设定团队议事日程,

让团队始终瞄准目标,

做出高效决策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替代方案而不是扯皮。

25、团队的维护职能:

关注于人际关系,它让团队成员结合在一起,使大家能够继续相处甚至有某种乐趣。

26、群体决策的优点:

(1)能提供比个体更为丰富和全面的信息。

(2)能提供比个体更多的不同的决策方案。

(3)能增加决策的可接受性。

(4)能增加决策过程的民主性。

27、群体决策的不足:

(1)要比个体决策需要更多的时间。

(2)由于从众心理会妨碍不同意见的表达。

(3)如果群体由少数人控制,群体讨论时易产生个人倾向。

(4)对决策结果的责任不清。

28、影响群体决策的群体因素:

(1)群体多样性(群体异质性)。(2)群体熟悉度。(3)群体的认知能力。(4)群体成员的决策能力。(5)参与决策的平等性。(6)群体规模。(7)群体决策规则。

29、人际关系的五个发展阶段:

(1)选择或定向阶段(2)试验和探索阶段(3)加强阶段(4)融合阶段(5)盟约阶段.

国家人力资源管理师四级考试大纲(打印版)

国家四级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大纲:第一章人力资源规划第一章人力资源规划 一、人力资源规划—指为实施企业的发展战略,完成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根据企业内外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企业人力资源的需求和供给进行预测,制定相宜的政策和措施,从而使企业人力资源供给和需求达到平衡,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有效激励员工的过程。 工作岗位分析 二、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战略规划、组织规划、制度规划、人员规划、费用规划 三、工作岗位分析的内容: 1、对各类工作岗位的性质任务、职责权限、岗位关系、劳动条件及环境进行系统研究。 2、界定工作范围和内容后,提出承担本岗位任务应具备的员工资格条件。 3、制定出工作说明书等岗位人事规范。 四、工作岗位分析的作用: 1、为招聘、选拔、任用合格的人员奠定了基础。 2、为员工的考评、晋升提供了依据。 3、是企业单位改进工作设计、优化劳动环境的必要条件。 4、是制定有效的人力资源规划,进行各类人才供给和需求预测的重要前提。 5、是工作岗位评价的基础,而工作岗位评价又是建立、健全企业单位薪酬的重要步骤。 五、工作岗位分析的程序:1、准备阶段;2、调查阶段;3、总结分析阶段。 六、岗位规范—即劳动规范、岗位规则或岗位标准,它是组织中各类岗位某一专项事物或对某类员工劳动行为、素质要求等所作的统一规定。 七、工作说明书—是组织对各类岗位的性质和特征、工作任务、职责权限、岗位关系、劳动条件和环境,以及本岗位人员任职的资格条件等事项所作的统一规定。 八、岗位规范和工作说明书区别:

1、所涉及的内容不同。工作说明书是以岗位“事”和“物”为中心,而岗位规范所覆盖的范围、所涉及的内容要比工和说明广泛得多,只是其有些内容与工作说明书的内容有所交叉。 2、所突出的主题不同。岗位说明书是在岗位分析的基础上,解决“什么样的人才能胜任本岗位的工作”的问题;工作说明书不仅要解决岗位说明书的问题,还要回答“该岗位是一个什么岗位?这个岗位做什么?在什么地点和环境条件下做?” 3、具体的结构形式不同。工作说明书不受标准化原则的限制,可繁可简,结构形式多样化;岗位规范一般由企业职能部门按企业标准化原则,统一制定并发布执行的。 九、工作岗位设计的原则:因事设岗。 十、工作岗位设计的方法: 1、岗位设置的数目是否符合最低数量原则。 2、所有岗位是否实现了有效配合,是否足以保证组织的总目标、总任务的实现。 3、每个岗位是否在组织中发挥了积极效应,它与上下左右岗位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否协调。 4、组织中的所有岗位是否体现了经济、科学、合理、系统化的原则。 十一、企业定员的作用:1、是企业用人的科学标准;2、是企业人力资源计划的基础;3、是企业内部各类员工调配的主要依据;4、有利于提高员工队伍的素质。 十二、企业定员的原则: 1、以企业生产经营目标为依据; 3、各类人员的比便关系要协调; 2、以精简、高效、节约为目标; 4、人尽其才、人事相宜; 5、要创造一个贯彻执行定员标准的良好环境; 6、定员标准适时修订。 十三、企业定员的基本方法:某类岗位用人数量=某类岗位制度时间内计划工作任务总量/某类人员工作(劳动)效率 (1)按劳动效率定员:定员人数=计划期生产任务总量/(工人劳动效率X出勤率)

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完整版教材

助理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完整电子版(出版社母版)教材 第一章人力资源规划 第一节工作岗位分析与设计 第一单元工作岗位分析 【学习目标】 通过学习,掌握工作岗位分析的基本原理,岗位信息的来源,工作说明书的内容,以及工作岗位分析及编写工作说明书的程序和步骤。 【知识要求】 一、人力资源规划的基本概念 (一)人力资源规划的内涵 人力资源规划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所有人力资源计划的总称,是战略规划与战术计划(即具体的实施计划)的统一;狭义的人力资源规划是指为实施企业的发展战略,完成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根据企业内外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企业人力资源的需求和供给进行预测,制定相宜的政策和措施,从而使企业人力资源供给和需求达到平衡,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有效激励员工的过程。 从规划的期限上看,人力资源规划可区分为长期规划(五年以上的计划)、中期计划(规划期限在一年至五年的)和短期计划(一年及以内的计划)。(二)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 1.战略规划。即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是根据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的目标,对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大政方针、政策和策略的规定,是各种人力资源具体计划的核心,是事关全局的关键性规划。 2.组织规划。组织规划是对企业整体框架的设计,主要包括组织信息的采集、处理和应用,组织结构图的绘制,组织调查,诊断和评价,组织设计与调整,以及组织机构的设置等。 3.制度规划。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规划是人力资源总规划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建设的程序、制度化管理等内容。 4.人员规划。人员规划是对企业人员总量、构成、流动的整体规划,包括人力资源现状分析、企业定员、人员需求与供给预测和人员供需平衡等。 5.费用规划。人力资源费用规划是对企业人工成本、人力资源管理费用的整体规划,包括人力资源费用预算、核算、审核、结算,以及人力资源费用控制。(三)人力资源规划与企业其他规划的关系 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企业规划。企业规划的目的是使企业的各种资源(人、财、物等)彼此协调并实现内部供求平衡。人力资源是企业内最活跃的因素,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规划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规划。 (四)人力资源规划与企业管理活动系统的关系 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人力资源规划不仅具有先导性和战略性,而且在实施企业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和目标的过程中,它还能不断调整人力资源管遗的政策和措施,指导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因此,人力资源规划又被称为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纽带。企业工作岗位分析、劳动定员定额等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是人力资源规划的重要前提,而人力资源规划又对企业人员的招聘、选拔、培训、考评、调动、升降、薪资、福利和保险等各种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目标、步骤与方法,作出了具体而详尽的安排,充分显示了人力资源规划在企业人力

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整理笔记

第一章基础心理学 1.心理学的定义: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2.基础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心理学的 基础学科。 3.基础心理学内容分为四个方面: 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需要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4.心理现象分为:动物心理学和比较心理学;个体心理分为:发展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老年 心理学)等;社会制约和影响分为:社会心理学;神经机制分为:生理心理学;运用分为应用心理学的多个分支:临床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工程心理学、环境心理学、体育运动心理学、司法心理学、航空航天心理学、文艺心理学、心理测验学等 5.

6.人的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 7.心理现象是动物适应环境随着神经系统的产生而出现的。动物心理发展:单细胞动物(变形虫) 有感应性,没有心理现象。 8.外界事物作用于感觉器官,通过大脑变成映像,产生了心理,因此,是大脑活动的结果,却不是 物质产品,而是主管映像,是事物的形象,概念,体验,是主观的。心理是社会的产物,是能动的反映,支配行为,因此可通过观察分析行为来研究。心理现象既是脑的机能,又受社会的制约,是自然和社会相结合的产物,心理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 9.科学心理学诞生标志:德国心理学家冯特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同期研究结果有韦伯定律(差别感觉阈限),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艾宾浩斯记忆。 10.研究原则:1.客观性原则(科心以前是思辨和总结经验)2.辩证发展的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 的原则 11.研究方法:1、观察法:自然条件,有目的、有计划,系统2、调查法:口头(访谈法)或书面

人力资源三级基础知识

第一章劳动经济学 第一节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中的劳动力市场现象及劳动力市运行规律的科学。 一、劳动资源的稀缺性 资源的有限性称为资源的稀缺性即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限需要而言,客观上存在着制约满足人类需要的力量。 劳动力资源三个属性:相对稀缺性、绝对性、本质表现为支付手段和支付能力的稀缺现代劳动经济学产生于劳动资源的稀缺性与成本的存在,其研究对象正是这种客观存在所决定的。 二、效用最大化 个人追求的目标是效用最大化,即在个人可支配资源的约束条件下,使个人需要和愿望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企业追求的是利润的最大化。 三、劳动力市场 劳动力市场是生产要素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就业量和工资的决定是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 劳动力市场的功能是通过商品的供给和需求来决定价格的机制,实现、调节资源的配置;解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这一经济社会的基本课题。 劳动经济学的主要任务:要认识劳动力市场的种种复杂现象,理解并揭示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需求,以及工资和就业决定机制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作用原理。 四、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两种,主要是实证研究方法和规范研究方法。 ㈠实证研究方法 重点:研究现象本身“是什么”的问题。实证研究方法试图超越或排斥价值判断,只提示经济现实内在的构成因素及因素间普遍联系,归纳概括现象的本质及其运行规律。 特点: ①实证研究方法的目的在于认识客观事实,研究现象自身的运动规律及内在逻辑 ②实证研究方法对经济现象研究所得的结论具有客观性,并可根据经验和事实进行检验。 主要步骤:确定研究对象,设定假定条件,提出理论假说,验证四个步骤。 ㈡规范研究方法 规范研究方法特点: ①规范研究方法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说明经济现象及其运行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②规范研究方法往往成为为政府制定社会经济政策服务的工具。 互惠交换障碍: ①信息障碍

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报考指南完整版

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报考指南完整版 考试介绍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资格考试是由国家劳动部统一组织考试,考试合格后由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人力资源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职业资格证书。 按照国家职业标准分为人力资源管理员(国家职业资格四级)、助理人力资源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三级)、人力资源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高级人力资源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报名条件 人力资源管理员(国家职业资格四级) (1)具有大专学历(含同等学历),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1年以上,经本职业人力资源管理员正规培训达到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毕(结)业证书; (2)具有大专学历(含同等学历),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2年以上。 (3)具有高中或中专学历,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4年以上,经本职业人力资源管理员正规培训达到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毕(结)业证书; (4)具有高中或中专学历,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5年以上。 助理人力资源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三级) (1)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6年以上。 (2)取得本职业四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4年以上。 (3)取得本职业四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3年以上,经本职业三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 (4)取得大学专科学历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3年以上。 (5)取得大学本科学历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1年以上。 (6)取得大学本科学历证书后,经本职业三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 (7)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证书。

人力资源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 (1)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13年以上。 (2)取得本职业三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5年以上。 (3)取得大学专科学历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7年以上。 (4)取得大学本科学历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5年以上。 (5)取得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2年以上。 高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国家职业资格一级) (1)取得本职业人力资源管理师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3年以上,经本职业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正规培训达到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毕(结)业证书者; (2)具有本专业或相关专业博士学位,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2年以上 报名材料 (1)学历证书1份,身份证复印件2份; (2)从事本工种连续工龄的单位人事劳动部门的盖章证明; 证明 ***同志身份证号码为*****,于**年**月至**年**月在*******公司从事人力资源相关工作,特此证明! 公司盖章 (3)免冠近照1寸、2寸蓝底彩色照片各4张。 报考流程 考试程序: 第一、在各省和劳动保障厅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或代理机构报名 第二、由各省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审核报名条件 第三、审核通过后,交考试费用,缴齐费用后领取准考证 第四、参加全国统一考试,考场由各省职业鉴定中心组织安排

(完整版)薪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

第五篇薪酬管理 第十四章:岗位评价 第一节:岗位评价概述 一、含义:岗位评价又叫值为评估或工作评价,按照一定的客观衡量标准,采用一定的方法,对岗位的性质,责任大小,劳动强度,难易程度,任职资格进行评价的过程。 二、用途:确定职位级别的手段,薪酬分配的基础,员工确定职业发展和晋升的参照体系。 三、岗位评价的原则 1.评价的是岗位而不是岗位脏哦能的人 2.员工参与岗位评估 3.岗位评估的结果应当公开 4.要体现公司的战略发展方向 四、岗位评定的流程 1.工作分析:①确定企业战略和组织目标。②选择适当的分析方法进行工作分析③确定工作分析的具体方面,通常包括职责,权限,任职资格和工作环境等。④形成系统,规范化文件,即岗位说明书。 2.成立岗位评价小组 3.选择岗位评价的方法 4.信息收集,整理和分析。 5.确定岗位等级 第二节:岗位评价方法 一、分类:量化、非量化 二、非量化:排序法、分类套级法 三、量化:要素比较法、要素记点法 四、排序法:最简单的岗位评价方法,通常是依据工作复杂程度等总体指标对每个岗位的相对价值进行排序,通常只是对各部门的岗位进行排序 1.分类:定限排序法、成对排序法 2.操作步骤 1)获取岗位信息 2)选择报酬要素并对岗位进行分类 3)对岗位进行排序 4)综合排序结果 3.优点:快速、简单、费用较低,而且容易和员工进行沟通 4.缺点:适用于同月个部门内部岗位排序 1)没有给出测量每项岗位相对于其他岗位价值的标准,只是笼统地将一个岗位与另一个岗位进行比较, 在排序方面很难达成共识,尤其是在一些价值差异不是很明显的岗位之间 2)不同来源和不同工作背景的人不可避免的会在评估过程中夹杂个人主观意志甚至偏见 3)最终排序结果仅仅揭示了岗位的相对重要性,而具体的岗位之间差异多少,却不能显示出来 4)岗位数量太多事排序法使用难度很高,15种岗位是使用上限 五、分类套级法:把岗位按照一系列事先确定好的等级进行分组和归类 1.主要特征:快速地对大量的岗位进行评价,在公共部门和企业中广泛运用,尤其存在于技术类工作组织中 2.步骤:确定合适的岗位等级数量、编写每一岗位等级的定义、根据岗位等级定义对岗位进行等级分类3.优点:简单、容易解释、执行起来速度快、对评估者的培训要求少 4.缺点:岗位等级描述容易出现范围过宽过窄的情况、可以通过修改或者歪曲工作说明书来操作岗位评估结果、与排序法一样很难说明不同等级岗位之间的价值差异

三级助理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教学文案

三级助理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

国家职业资格统一考试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复习题 第一章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劳动经济学的概念:劳动力市场现象及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的科学。 2、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具有的属性: (1)劳动资源的稀缺性是相对于社会和个人的无限需要和愿望而言,是相对的稀缺性。(2)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又具有绝对的属性。 (3)在市场经济中,劳动资源的稀缺性的本质表现是消费劳动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的稀缺性。 3、市场运作的主体:是企业和个人。 4、个人追求的目标:是效用最大化,使个人需要和愿望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5、企业追求的目标:是利润的最大化。 6、在生产要素市场,居民户是生产要素的供给者,企业是生产要素的需求者。 在商品市场中,居民户是商品和服务的需求者,企业则是供给者 在劳动力市场上,居民户是劳动力的供给方,企业是劳动力的需求方 7、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就业量与工资的决定。 8、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两种:实证研究方法和规范研究方法。 9、实证研究方法:研究现象本身“是什么”的问题。 10、实证研究方法具有两个特点: A、目的在于认识客观事实,研究现象自身的运动规律及内在逻辑 B、得出的结论具有客观性,并可根据经验和事实进行检验 11、实证研究方法的步骤: (1)确定所要研究的对象,分析研究对象的构成要素、相互关系以及影响因素,搜集并分类相关的事实资料。 (2)设定假设条件。 (3)提出理论假说。 (4)验证。 12、规范研究方法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解决客观经济现象“应该是什么”的问题,目的在于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服务 13、劳动力参与率:是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 14、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简称劳动力供给弹性,劳动力供给量变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即E S=(△S÷S)/(△W÷W),其中,

四级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真题

2010年11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 职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 等级:国家职业资格四级 卷册一:职业道德 理论知识 注意事项:1、考生应首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等用钢笔、圆珠笔等写在试卷册和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并用铅笔填涂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处。 2、考生同时应将本页右上角的科目代码填涂在答题卡右上角的相应位置。 3、本试卷册包括职业道德和理论知识两部分: 第一部分, 1-25 小题,为职业道德试题;第二部分, 26-125 小题,为理论 知识试题。 4、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涂黑。如需改动,用 橡皮擦干净 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所有答案均不得答在试卷上。 5、考试结束时,考生务必将本卷册和答题卡一并交给监考人员。 6、考生应按要求在答题卡上作答,如果不按标准要求进行填涂,则均属作答无 效。 地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准考证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部分职业道德 (第1~25题,共25 道题) 职业道德理论与知识部分 答题指导: 该部分均为选择题,每题均有四个备选项,其中单项选择题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多项选择题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选项是正确的。 请根据题意的内容和要求答题,并在答题卡上将所选答案的相应字母涂黑。错选、少 选、多选,则该题均不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第1~8 题) 二)多项选择题(第 9~16 题) 职业道德个人表现部分(第17~25 题)答题指导: 该部分均为选择题,每题均有四个备选项,您只能根据自己的实际状况选择其中一个选项作为您的答案。 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答案的相应字母涂黑。

三级人力资源管理师试题(含答案)

国家职业资格3级人力资源管理师理论知识模拟试题 卷册一:职业道德、理论知识 第一部分职业道德 一、职业道德基础理论与知识部分(第1-16题) 答题指导:该部分均为选择题,每题均有四个备选项,其中单项选择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多项选择题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选项是正确的。 (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道德规范、法律规范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法律规范是做事的准则而非做人的准则,它只规范个人不应做什么 B、道德规范是做人的准则,规范个人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C、法律规范依靠国家强制力发挥效用,比道德规范的社会功能强大得多 D、道德规范以社会舆论和良心发挥作用,但作用十分有限 2、关于企业文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促使企业员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B、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企业价值观居于次要地位 C、企业规章制度是企业管理的基础,一般不作为企业文化的内容 D、企业文化在整个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具有整合功能 3、企业损害员工的权益,员工最好的处理办法是() A、尽力通过工会组织协调解决 B、采取法律诉讼方式加以调节 C、以怠工方式进行冷处理 D、采取罢工的方式解决 4、“忠于所属企业”的正确做法是() A、身为员工,坚持公司利益至上原则,誓死捍卫公司利益 B、只要公司领导对员工够“朋友”,则员工本人永远不能背叛公司 C、忠于公司领导就是忠于企业 D、坚持集体主义原则处理企业与社会的各种利益矛盾 5符合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要求的做法是() A、一律按照上司的要求填报各种财务报表 B、不做假帐 C、依照会计行业的惯例处理业务工作 D、多报成绩,少报不足,以利于鼓舞员工的士气 (请结合下列事例和所学职业道德知识,回答第6-8题) 青岛港集装箱码头桥吊队队长许振超用半年时间练就了“一钩净”的绝活,吊车时做到舱内起钩、旋转、落钩、变幅时都要稳、准,避免了货物撒漏。许振超的“二次停钩”也是他的绝活,就是箱子刚离地和快落地的一刹那,放慢速度,先观察后起落,这样做虽然使每次操作时间多了几秒钟,但杜绝了事故隐患,最终提高了生产效率。 6、通过许振超的“一钩净”,你认可下列说法中的() A、在货物多的情况下,“一钩净”是不切实际的做法 B、许振超在发明“一钩净”的过程中,一定撒漏过许多货物 C、许振超练习“一钩净”的过程,说明提高职业技能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D、许振超练习“一钩净”的做法,说明他是个求稳怕事的人 7、许振超发明“二次停钩”的做法表明,() A、“二次停钩”是个浪费时间的做法 B、只要用心练习,员工是能够做到“二次停钩”的 C、“一看二慢三通过”是一般从业人员的操作准则 D、经验能够满足从业人员的需要,无需学习新知识 8、通过许振超练就的绝活,我们能够得到的启示是() A、只有聪明人才能做到创新 B、操作技巧之类的做法不应该纳入创新之列 C、在平凡的、点点滴滴的岗位活动中,蕴藏着创新的机会 D、所谓创新只不过是工作熟练而已 (二)多项选择题 9、关于企业品牌,正确的认识是()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基础知识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 一、劳动经济学 1、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劳动力市场现象和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 2、实证研究法的步骤:确定和分析研究对象;设定假设条件;提出理论假说;验证; 3、劳动力参与率的长期变动趋势:青年人口劳参率下降;女性人口劳参率上升;老年人口劳参率下降; 4、货币工资的计算公式:货币工资=工资标准*实际工作时间(计时工资);货币工资=计件工资率(计件单价)*合格品数量(计件工资); 注意:实际工资=货币工资/价格指数 5、福利所具有的特征:福利支付以劳动为基础;法定性;企业自定性和灵活性; 6、福利的支付方式:实物支付和延期支付 7、均衡国民收入=总供给=总需求=消费+储蓄=消费+投资 8、对就业总量影响最大的宏观调控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 备注:(1)财政政策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是通过采取扩大政府购买、增加政府转移支付、降低税率等措施来刺激消费和投资,增加总需求,以提高就业水平的宏观经济政策,经济不景气时采用该政策。 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是通过采取减少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提高税率等措施来削弱消费与投资,减少总需求,以稳定物价的宏观经济政策,当经济繁荣,通货膨胀严重时采用该政策。 (2)货币政策 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是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来刺激投资和消费,以增加总需求的宏观经济政策,经济不景气时采用该政策。 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是通过削减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以减少总需求的宏观经济政策,经济繁荣,通货膨胀严重时采用该政策。 政府实施货币政策的主要措施包括:调节法定准备金率、调整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 9、收入政策的重要作用:有利于宏观经济的稳定;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缩小不合理的收入差

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真题(答案)

2009 年5 月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真题(答案) 2009 年5 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 卷册一:职业道德 理论知识 注意事项: 1、考生应首先将自已的姓名、准考证号等用钢笔、圆珠笔等写在试卷册和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并用铅笔填涂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处。 2、考生同时应将本页右上角的科目代码填涂在答题卡右上角的相应位置处。 3、本试卷册包括职业道德和理论知识两部分: 第一部分,1~25 小题,为职业道德试题; 第二部分,26 ~125 小题,为理论知识试题。 4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 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所有答案均不得答在试卷上。 5 、考试结束时,考生务必将本卷册和答题卡一并交给监考人员。 6 、考生应按要求在答题卡上作答。如果不按标准要求进行填涂,则均属作答无效。 地区:

姓名: 准考证 号: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监制 (职业道德1-25 略)第二部分理论知识 (26~125 题,共100 道题,满分为100 分) 理论知识 一.单项选择题 26. ()是指经济运作过程中繁荣与衰退的周期性交替。 A.经济规律 B. 经济交替 C. 经济周期 D. 经济变动 27. 关于社会保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社会保险当事人可以自行选择缴费标准。 B.社会保险当事人不能自行选择保险项目。 C.社会保险当事人不能自行选择是否参加保险。 D.对劳动者而言,物质帮助权主要通过社会保险来实现。 28. ()是以法律共同体的长期实践前提,以法律共同体的普通的法律确信为基础。 A.法官法 B. 判例法 C. 习惯法 D. 成文法 29. ()是指对本企业的营销具有吸引力的、能享受竞争的市场机会。 A.企业营销机会 B. 企业竞争机会 C. 企业优势机会 D. 企业实践机会 30. 满足地位需要的行为不包括()。 A.拥有舒适的轿车,合体的穿着 B. 具有执行官的特权 C.居住在合适的社区,参加俱乐部 D. 影响他人并改变他们的态度和行为 31. 对组织而言,绩效管理的功能不包括()

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模拟试题(一)

三级人力资源管理师理论知识模拟试题(一) 卷册一:职业道德、理论知识 第一部分职业道德 一、职业道德基础理论与知识部分(第1-16题) 答题指导:该部分均为选择题,每题均有四个备选项,其中单项选择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多项选择题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选项是正确的。 (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道德规范、法律规范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法律规范是做事的准则而非做人的准则,它只规范个人不应做什么 B、道德规范是做人的准则,规范个人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C、法律规范依靠国家强制力发挥效用,比道德规范的社会功能强大得多 D、道德规范以社会舆论和良心发挥作用,但作用十分有限 2、关于企业文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促使企业员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B、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企业价值观居于次要地位 C、企业规章制度是企业管理的基础,一般不作为企业文化的内容 D、企业文化在整个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具有整合功能 3、企业损害员工的权益,员工最好的处理办法是() A、尽力通过工会组织协调解决 B、采取法律诉讼方式加以调节 C、以怠工方式进行冷处理 D、采取罢工的方式解决 4、“忠于所属企业”的正确做法是() A、身为员工,坚持公司利益至上原则,誓死捍卫公司利益 B、只要公司领导对员工够“朋友”,则员工本人永远不能背叛公司 C、忠于公司领导就是忠于企业 D、坚持集体主义原则处理企业与社会的各种利益矛盾 5符合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要求的做法是() A、一律按照上司的要求填报各种财务报表 B、不做假帐 C、依照会计行业的惯例处理业务工作 D、多报成绩,少报不足,以利于鼓舞员工的士气 (请结合下列事例和所学职业道德知识,回答第6-8题) 青岛港集装箱码头桥吊队队长许振超用半年时间练就了“一钩净”的绝活,吊车时做到舱内起钩、旋转、落钩、变幅时都要稳、准,避免了货物撒漏。许振超的“二次停钩”也是他的绝活,就是箱子刚离地和快落地的一刹那,放慢速度,先观察后起落,这样做虽然使每次操作时间多了几秒钟,但杜绝了事故隐患,最终提高了生产效率。 6、通过许振超的“一钩净”,你认可下列说法中的()

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真题(答案)

2009年5月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真题(答案) 2009年5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 卷册一:职业道德 理论知识 注意事项: 1、考生应首先将自已的姓名、准考证号等用钢笔、圆珠笔等写在试卷册和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并用铅笔填涂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处。 2、考生同时应将本页右上角的科目代码填涂在答题卡右上角的相应位置处。 3、本试卷册包括职业道德和理论知识两部分: 第一部分,1~25 小题,为职业道德试题; 第二部分,26 ~125 小题,为理论知识试题。 4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所有答案均不得答在试卷上。 5 、考试结束时,考生务必将本卷册和答题卡一并交给监考人员。 6 、考生应按要求在答题卡上作答。如果不按标准要求进行填涂,则均属作答无效。

准考证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监制 (职业道德1-25略)第二部分理论知识 (26~125题,共100道题,满分为100分) 理论知识 一.单项选择题 26.()是指经济运作过程中繁荣与衰退的周期性交替。 A.经济规律 B.经济交替 C.经济周期 D.经济变动 27.关于社会保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社会保险当事人可以自行选择缴费标准。 B.社会保险当事人不能自行选择保险项目。 C.社会保险当事人不能自行选择是否参加保险。 D.对劳动者而言,物质帮助权主要通过社会保险来实现。 28.()是以法律共同体的长期实践前提,以法律共同体的普通的法律确信为基础。 A.法官法 B.判例法 C.习惯法 D.成文法 29.()是指对本企业的营销具有吸引力的、能享受竞争的市场机会。 A.企业营销机会 B.企业竞争机会 C.企业优势机会 D.企业实践机会 30.满足地位需要的行为不包括()。 A.拥有舒适的轿车,合体的穿着 B.具有执行官的特权 C.居住在合适的社区,参加俱乐部 D.影响他人并改变他们的态度和行为 31.对组织而言,绩效管理的功能不包括()

人力资源三级基础知识打印版

基础知识复习 一、劳动经济学 1.劳动力资源三个属性:相对稀缺性、绝对性、本质表现为支付手段和支付能力的稀缺2.就业量和工资的决定是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 3.劳动力市场的功能是通过商品的供给和需求来决定价格的机制,实现、调节资源的配置;解决生产什么, .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这一经济社会的基本课题。 4.劳动参与率是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 5.劳动力参与率的生命周期:15?19岁年龄组的青年人口劳动参与率下降、妇女劳动参与率呈上升趋势、老年人口劳参率下降、25?55岁年龄段男性成年人的劳动参与率保持较高 程度,没有什么变化。 6.附加性劳动力经济假说认为,在经济总水平下降的时候,由于衰退,一些一级劳动力处 于失业状态。此时,为了保证家庭已有收入水平,二级劳动力走出家庭,以期寻找工作。因此,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与失业率存在着正向关系: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参与率提高。 7.悲观性劳动力经济假说认为,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参与率下降。 8.第一阶段,AP递增;第二阶段,MP递减;第三阶段,MP为负值。(总产量绝对减少) 9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短期企业劳动力需求决定的原则是: MRP=VMP=MP*P=MC=W 。 10.局部均衡分析方法的代表人物是 A 马歇尔,一般均衡分析方法的代表人物是 L 瓦尔拉。 11.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劳动力资源的最优分配、同质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充分就业 12.福利支付方式分为两大类:实物支付和延期支付。 13.福利的特征: 1. 福利支付以劳动为基础,但并不与个人劳动量直接相关 2.法定性 3. 企业自定性和灵活性 14.均衡国民收入=总需求=总供给=消费+储蓄=消费+投资丫= C + S = C + I 15.总供给 =消费+储蓄=各类生产要素相应的收入的总和 =各类生产要素供给的总和 16.正常性失业:摩擦性失业(劳动者在就业岗位之间的变换所形成的失业)、技术性失业、结构性失业(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动,造成劳动力供求结构上的失衡所引致的失业)、季节性失业 17.非正常性失业(需求不足性失业):周期性失业(最常见,最严重,最难对付),增长差距性失业。 18.总需求不足是造成非正常失业的主要原因 19.常用的反映失业程度的指标有两个:失业率和失业持续期 20.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是通过采取扩大政府购买,增加政府转移支付,降低税率等措施 21.扩张性货币政策是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来刺激投资和消费,以增加总需求的宏观经济政策。 22.政府实施货币政策的主要措施包括:调节法定准备金率、调整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 23.基尼系数用来判断某种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一种尺度,亦即社会居民或劳动者人数与收

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详细笔记整理

基础心理学知识复习概要 第一节绪论 第一单元基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 一、心理学概述 心理学研究:①动物的心理现象;②儿童的心理现象;③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活动规律的科学。 基础心理学是研究正常成人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基础学科。 基础心理学总结的心理活动规律是:①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②对心理学各分支的研究都具有指导的意义。 二、基础心理学的内容 基础心理学的内容可以分为四个方面: (一)认知;(二)需要和动机;(三)情绪、情感和意志;(四)能力、气质和性格认知,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现象。 需要和动机是推动人从事心理活动的内部动力。 意志是人的思维决策见之于行动的心理过程。 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①心理过程和人格;②知、情、意和个性。 心理现象可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 动物心理的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动物心理的发展经历了感觉、知觉和思维萌芽三个阶段。 人的心理是:①脑的机能;②客观现实的反映。 人的心理是脑的机能得到了:①心理发生和发展过程的科学事实的证明;②生理科学研究资料的证明; ③临床事实的证明;④人们生活经验的证明。 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心理是大脑活动的结果,却不是大脑活动的产物。 心理反映的特点有能动性和主观性。心理反映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能动的反映。 心理反映的形式可以是:①事物的形象;②概念;③体验;④活动。 由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的关系使得我们可以通过人的行为客观地研究他的心理。 心理和人的行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①心理支配人的行为;②心理通过行为表现出来。但心理和行为不能划等号,不能说“心理就是行为”,“行为就是心理”。 心理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下列说法是不正确的:①心理学是自然科学;②心理学是社会科学;③心理学既不是自然科学也不是社会科学。 第三单元心理学发展简史 一、科学心理学的建立 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德国艾宾浩斯:“心理有一个长的过去,但只有一个短的历史。” 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把人分为四种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罗马盖伦提出气质这个概念; 19世纪中叶,心理学成为实证科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德国韦伯,1840年发现了差别感觉阈限的定律,即韦伯定律。 德国费希纳于1860年开创了心理物理学的新领域; 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冯特。 冯特用内省法研究感觉、知觉、注意、联想等心理现象,提出了统觉学说和情感三维说,还主张用民族心理学的方法研究高级心理现象。

人资基础知识重点

DY1101劳动资源稀缺性的三个属性: 1.劳动资源的稀缺性是相对于社会和个人的无限需要和愿望而言,是相对的稀缺性 2.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又具有绝对的属性 3.在市场经济中,劳动资源的稀缺性的本质表现是消费劳动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的稀缺性 DY1103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主要是实证研究方法和规范研究方法。 ㈠实证研究方法概念:是认识客观现象,向人们提供实在、有用、确定、精确的知识的方法,其重点研究现 象本身“是什么”的问题。 ㈡规范研究方法概念: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说明经济现象及其运行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DY1201劳动力参与率 概念:指劳动力在一定范围内的人口的比率,是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 计算:总人口率参率=劳动力/总人口×100% 年龄别(性别)劳参率=该年龄(性别)劳动力/该年龄(性别)人口×100% DY1202劳动力供给弹性 定义:劳动力供给变量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被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 分类:供给无弹性,即Es=0 无论工资率如何变动,劳动力供给量固定不变。 供给有无限弹性,即 Es→∞工资率给定,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绝对值大于 0。 单位供给弹性,即Es=1 在这种情况下,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与劳动力变动的百分 比相同。 供给富有弹性,即Es>1 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百分比大于工资率变动百分比 供给缺乏弹性,即Es<1 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百分比小于工资率变动百分比 DY1203劳动力需求弹性 定义:劳动力需求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定义为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 分类:需求无弹性,即Ed=0 需求无限弹性,即Ed→∞ 单位需求弹性,即Ed=1 需求富有弹性,即Ed<1 需求缺乏弹性,即Ed>1 DY1301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的三个阶段及相关分析原理 第一阶段:边际产量递增阶段 第二阶段:边际产量递减阶段 第三阶段:总产量绝对减少。 DY1401均衡价格论的一般原理及工资形式的分类和相关知识 均衡价格论:是说明通过商品供给与商品需求的运动决定商品价格形成的理论。 工资是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的均衡价格,即劳动力的需求与供给价格相一致的价格。 工资形成:工资形式的关键是以何种方式准确地反映和计量劳动者实际提供的劳动数量。 ㈠基本工资 概念:是以货币为支付手段,按照时间或产量计算的报酬,是工资构成的主要部分。 1、工资率:指单位时间的劳动价格。(分为小时工资率、日工资率) 2、货币工资与实际工资 货币工资:工人单位时间的货币所得受三因素影响(货币工资率、工作时间长度和相关的工资制度安排) 实际工资:经价格指数修正过的货币工资(实际工资=货币工资÷价格指数)(受货币工资和价格指数影响) 3、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 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是应用最普遍的基本工资支付方式。 ①计时工资:依据工作的工资标准与工作时间长度支付工资的形式 货币工资=工资标准×实际工作时间 ②计件工资:依据工人合格产品数量和计件工资率计算工资报酬的工资支付形式 货币工资=

最新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试题(含答案)

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试题(含答案) 专业能力: 一、简答题 (本题共3题,第1小题15分,第2小题15分,第3小题14分共44分) 1、在面试的实施过程中,一般可分为几个工作阶段?每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什么?(15分) 2、简要说明提取关键绩效指标的程序和步骤。(15分) 3、简要说明职业安全卫生预算的编制审核程序。(14分) 二、综合题 (本题共3题,第1小题18分,第2小题18分,第3小题20分,共56分) l、LHB公司是一家国际食品和家庭及个人卫生用品集团。该公司在21世纪初彻底进行了重组。在过去,该公司是高度分权化的,各国的子公司均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该公司开始引入新的创新和战略流程,同时整合其核心业务。直到2000年,由H国和B国的董事长以及他们的代表组成的一个特别委员会和一个包括职能、产品和地区经理等在内15个董事一直独揽着公司的决策大权,整个结构是矩阵式的,其特点是加强了横向联系,组织的机动性加强,集权和分权相结合,专业人员潜能得到发挥,能培养各种人才。然而,矩阵制的缺点是成员位置不固定,有临时观念,有时责任心不够强;员工受双重领导,有时不易分清责任。一份”我们需要明

确的目标和角色:董事会使自己过多地卷入了运营,从而对战略领导造成了损害”的内部报告也表明公司的组织结构存在一定的问题。然而,2001年启动的”杰出绩效塑造计划”带来了公司结构的实质性改变。该计划废除了特别委员会和地区经理这一层级,代之以一个由7人组成的董事会,由董事长及职能和大类产品(即食品、家庭和个人卫生用品)的经理组成。向他们报告的是12位负有明确盈利责任的业务集团总裁,后者在特定地区对其管理的产品利润负有完全的责任。全球战略领导被明确地置于执委会一级,运营绩效则是业务集团的直接责任,在这种正式结构调整之后,国际协调是由许多正式和半正式的网络协助完成的。研究和发展的工作由国际网络创新中心负责实施,其领导责任通常归属于中心的专家而不是H国或者B国的总部机构。产品和品牌网络--国际业务小组--负责在全球范围内协调品牌和营销。同时,职能网络也开展一系列计划以便就一些关键问题,如录用和组织效能,实现全球协调。所有这些网络均大大依赖于非正式的领导和社会过程,同时也依赖于电子邮件和内部网络科技投入的支持。是否参与这种协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业务集团而非公司总部确定并资助的。这里所谓的企业网络组织,是指以某一具有核心能力的组织为中心,利用一定的手段,针对一定的目标,将一些相关的组织连接起来,形成一个互相支持、互相合作、互相依存的企业组织群体。在这个组织群体中,每个组织作为网络组织群体的成员,又是相对独立的,通过长期契约和信任,与核心组织联结在一起成为命运共同体而共同发展,网络型组织能够不断地适应企业的外部环境。网络型组

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完整教材

助理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完整电子版(出 版社母版)教材 第一章人力资源规划 第一节工作岗位分析与设计 第一单元工作岗位分析 【学习目标】 通过学习,掌握工作岗位分析的基本原理,岗位信息的来源,工作说明书的内容,以及工作岗位分析及编写工作说明书的程序和步骤。 【知识要求】 一、人力资源规划的基本概念 (一)人力资源规划的内涵 人力资源规划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所有人力资源计划的总称,是战略规划与战术计划(即具体的实施计划)的统一;狭义的人力资源规划是指为实施企业的发展战略,完成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根据企业内外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企业人力资源的需求和供给进行预测,制定相宜的政策和措施,从而使企业人力资源供给和需求达到平衡,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有效激励员工的过程。 从规划的期限上看,人力资源规划可区分为长期规划(五年以上的计划)、中期计划(规划期限在一年至五年的)和短期计划(一年及以内的计划)。 (二)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 1.战略规划。即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是根据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的目标,对企业人

力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大政方针、政策和策略的规定,是各种人力资源具体计划的核心,是事关全局的关键性规划。 2.组织规划。组织规划是对企业整体框架的设计,主要包括组织信息的采集、处理和应用,组织结构图的绘制,组织调查,诊断和评价,组织设计与调整,以及组织机构的设置等。 3.制度规划。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规划是人力资源总规划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建设的程序、制度化管理等内容。 4.人员规划。人员规划是对企业人员总量、构成、流动的整体规划,包括人力资源现状分析、企业定员、人员需求与供给预测和人员供需平衡等。 5.费用规划。人力资源费用规划是对企业人工成本、人力资源管理费用的整体规划,包括人力资源费用预算、核算、审核、结算,以及人力资源费用控制。 (三)人力资源规划与企业其他规划的关系 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企业规划。企业规划的目的是使企业的各种资源(人、财、物等)彼此协调并实现内部供求平衡。人力资源是企业内最活跃的因素,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规划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规划。 (四)人力资源规划与企业管理活动系统的关系 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人力资源规划不仅具有先导性和战略性,而且在实施企业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和目标的过程中,它还能不断调整人力资源管遗的政策和措施,指导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因此,人力资源规划又被称为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纽带。企业工作岗位分析、劳动定员定额等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是人力资源规划的重要前提,而人力资源规划又对企业人员的招聘、选拔、培训、考评、调动、升降、薪资、福利和保险等各种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目标、步骤与方法,作出了具体而详尽的安排,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