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地图

元朝地图
元朝地图

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练习题

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1.蒙古史书中记载:“没有逃避地方,只有冲锋打仗。没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杀伐。”最终改变这种局面的是以下哪位历史人物( ) A.阿保机 B.阿骨打 C.铁木真 D.忽必烈 2.蒙古政权建立后,曾灭亡了哪几个政权 ( ) A.西夏、金 B.辽、北宋 C.西夏、南宋 D.辽、西夏 3.南宋和蒙古直接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是( ) A.蒙古政权建立 B.西夏灭亡 C.金朝灭亡 D.元朝建立 4.下面是小明总结的记忆忽必烈主要事迹的三字经,其中存在史实错误的一项是( ) A.承汗位 B.行汉法 C.行暴政 D.不嗜杀 5.1276年,因元军攻占都城而灭亡的政权是( ) A.南宋 B.辽 C.金 D.西夏 6.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千古名句的南宋抗元名将是 ( ) A.寇准 B.陆秀夫 C.文天祥 D.岳飞 7.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下列历史事件,正确的一项是( )

①蒙古政权建立②南宋灭亡③改国号为元 ④元朝统一全国 A.①②③④ B.④①②③ C.③①②④ D.①③②④ 8.“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这一史料记载反映的是哪个王朝的兴起( ) A.唐朝 B.元朝 C.辽朝 D.金朝 9.“当蒙古军假道于宋,进逼汴京的时候,南宋认为复仇的机会已到,遂配合蒙古军,派江海、孟珙协助蒙古军进攻蔡州,灭亡了金朝。”从这句话中可分析出金灭亡的原因包括 ( ) A.蒙古将士勇猛 B.蒙古经济实力强大 C.金朝政治腐朽 D.蒙古军战略正确 10.据史料记载,1279年,天文学家郭守敬奉旨进行“四海观测”,共设立了27个观测点,其中南海观测点设在黄岩岛。当时给郭守敬下旨的是( ) A.成吉思汗 B.忽必烈 C.阿保机 D.阿骨打 11.经典诵读可以帮助我们获取丰富的历史信息。《三字经》中有这样一段话:“嬴秦氏,始兼并……迨至隋,一土宇……至元兴,金绪歇,有宋世,一同灭。”这段话中包含的从长期分裂走向统一的朝代有( ) A.秦、隋、宋 B.秦、隋、元 C.秦、宋、元 D.隋、金、元 12.元朝、隋朝和唐朝都实现了国家统一。元朝与隋唐相比,其鲜明的特点是( )

元朝历史_高三作文

元朝历史 《正说元朝十五帝》读后感:读史小札——元史发布于2010-10-1110:22。点击阅读更多有关《正说元朝十五帝》读后感。查看《正说元朝十五帝》在卓越网的售价、在当当网的售价。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的,以少数民族统治者为主的政权。1206年,成吉思汗(铁木真)建国于漠北,号大蒙古国。1235年,窝阔台建哈刺和林城(即和林)为国都。大蒙古国统治亚洲和欧洲广大地区。按台山(今阿尔泰山)以西术赤、察合台、窝阔台封地以及旭烈兀西征后据有的波斯之地(见伊利汗国),先后成为名义上是大汗藩属实际上拥有独立地位的汗国。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即位,以开平为上都,燕京(今北京)为中都,将政治中心南移。1271年,改国号为大元,次年升中都为大都。1276年灭宋。 (一)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成吉思汗堪称一位大英雄,毛泽东还将他和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相提并论。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诸部,1206年被推为大汗,号称成吉思汗,建立了统一的蒙古汗国。之后,他还实行了具有草原特色的领户分封制、扩充怯薛军、创制了蒙古文字(畏兀字书)、从怯薛军中分离出了一部分担任行政管理职务。 成吉思汗的墓地一直是个千古之谜,美国曾有人重金悬赏寻找依然无果,可能这个谜永远都不会解开。 (二)蒙古国的三次西征:

1,第一次西征(1219-1225):成吉思汗西征是蒙古国的三次西征之一。公元1219年,成吉思汗为了肃清乃蛮部的残余势力,以及消灭西域的强国花剌子模,便藉口花剌子模杀蒙古商队及使者,亲率二十万大军西征。他的四个儿子术赤、察合台、窝阔台、拖雷,以及大将速不台、哲别随行。蒙军长驱直入中亚后,于1220年攻占了花剌子模的都城撒马尔干,其国王西逃,成吉思汗令速不台、哲别等穷追之。因此蒙军便西越里海、黑海间的高加索,深入俄罗斯,于1223年大败钦察和俄罗斯的联军。另成吉思汗又挥军追击花剌子模的太子札阑丁,在印度河流域打败之。1225年,成吉思汗凯旋东归,将本土及新征服所得的西域土地分封给四个儿子,后来发展为四大汗国。 2,第二次西征(1235-1244):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的窝阔台继任大汗。窝阔台于1235年派遣其兄术赤之次子拔都,率五十万大军再度西征。西征军很快就彻底灭亡花剌子模,杀札阑丁。不久又大举征服俄罗斯,攻陷莫斯科、基辅诸城,并分兵数路向欧洲腹心挺进。1241年,北路蒙军在波兰西南部的利格尼兹,大破波兰与日耳曼的联军。拔都亲率蒙军主力由中路进入匈牙利,大获全胜,其前锋直趋意大利的威尼斯,全欧震惊,称为「黄祸」。正当西方各国惶惶不可终日之际,拔都忽接窝阔台驾崩的噩耗,于是急速班师。 3,第三次西征(1253-1260):蒙哥于1251年即大汗位后,令其弟旭烈兀率兵西征。这次西征主要方向是西南亚地区,头等目标是消灭木剌夷国(Mulahida,在今里海南岸的伊朗北部)。1257年,蒙军荡平木剌夷之地,并挥师继续西进,攻陷报达(今巴格达),

元代的重要制度

四、元代的重要制度 (甲)中央政制: (一)由来: (1)两府: 一、北宋立国,以中书省主政,枢密院主军,文武对峙,号称「两府」。到南 宋孝宗时,更裁三省长官,以左右丞相代之,三省权力由是尽并於中书。 二、蒙古虽起自漠北,对汉制无所可否,但入主中原後,欲在某程度上以汉制 治汉地。因此在立制上,多人以汉臣意见为依归。汉族士大夫多视宋为文 化正统,故建议元仿宋制,而不效金夏之制。 三、蒙古太宗二年(公元1230年),立中书省。及忽必烈称帝,建国曰元, 又依宋两府之制,立枢密院主军。 (2)尚书省: 一、元起自北方,其制不少仿自北方的金。金朝亦行三省合一之制,以尚 书省为宰相机关,直辖六部。元代由中书省直统六部之制,大体源於此, 只是易尚书为中书。 二、故在不少大臣心中,仍以中书省不过主出令,以之为唯一宰相机关实 为不当。因此自世祖至武宗之世,尚书省三立三废。可见,元制亦有源於 金制部分。 (3)宣政院: 一、蒙古起於漠北,元制亦有不少因应游牧民族的习尚而建,为中原政制所 无。蒙古崇尚喇嘛教,延八思巴为国师,对宗教极为重视。 二、又以边疆民族入主中原,对帝国内不同种族间问题亦极重视。故在灭宋 前,即设宣政院主宗教及民族事务,不受中书省管辖。 (二)特色: (1)三省权力合而为一: 一、元以中书省为唯一宰相机关,直辖六部,裁尚书、门下二省。其後,更规 定「自今除枢密院、御史台、其余诸司及左右近侍,敢有隔越中书奏请政 务者,以违制论。」元代虽尚书省曾三立三废,但存在时间仅有八年。 二、宰相职衔迭有变化,大德三年(公元1299年),定制为八府宰相,依 次为右左丞相(正一品)、平章政事二员(从一品)、右左丞(正二品)、 参知政事二员(从二品),但可依情况虚置某些职位。 三、元代六部每部有尚书三员,正三品,均直接听命於中书省。元人尚右,故 右丞相为中书省的首席。元代经常以其中一员丞相总理省务,或虚置一丞 相位,或令其中一人主省政,故相权较宋代更集中。 四、元以枢密院主军事及宿卫,以知院(从一品)六人主之。枢密院法定地位 比中书省低,移文中书时用「呈」字。又八府宰中例有二、三人兼知院, 使宰相可过问军事。可见,元代军政大权大体集於中书,其法定权力比宋

元朝翰林院与汉人关系

元世祖即位之初,曹设立翰林院。第一任翰林学士承旨王鸽认为“翰范 载言之职,莫国史为重”,上疏备陈修史的重要性,于是翰林院才正式兼修史之任,更名翰 林国史院。á此后,修国史(历朝实录和后妃功臣列传)就成了翰林国史院的一项主要工 作,以致有的记载就简单地以“管编修国史”@一句话来概括翰林国史院的职掌。元文宗时,命奎章阁学士院负责纂修政书《经世大典》,不少翰林国史院官员参加了这项工作。够顺帝至正初年,诏修辽、宋、金三史。这虽已不属国史范围,但仍‘“交翰林国史院分局纂修,职专共事”O,参与纂修工作的官员来自很多机构,而实际负责者也还是翰林国史院官员。0 二、典制语。早在中统元年(1260),元世祖就任命王鹦为元代第一位翰林学士承旨, “制浩典章告所裁定”。翰林国史院机构正式设立之后,起草制浩、“代言以施命于四方”,与修史、“载事以传信于万世”一样,都是它的主要职掌。元人记述说:“前代代 言之官,纂修之职,告号为清华之地。国朝合而为一,势严而势重。”“内则王侯之拜封、 百官之制谙,外则遣使四夷、怀柔远人,凡王命,言必以文。”0另外像救赐碑文一类文 字,也大都由翰林儒臣撰定。 三、备顾问。·元世祖设立翰林国史院的意图之一,就是用它在政治上起顾问咨询作川。 宋降臣谢昌元请立门下省,世祖责备翰林学士王磐说:“如是有盘之事,汝不入告,而使南 方后至之巨言之,汝用学问何为?”王磐因病请致仕,世祖遣使慰谕说:“卿年虽高,非 任剧务,第安坐敬人耳。何以辞为?”勿程拒夫以质子身份入觑,世祖授以应奉翰林文字之职,并对他说:“自今国家政事得失,及朝巨邪正,宜皆为股言之。”à成宗即位,征李谦 为翰林学士,也对他说:“股知卿有疾。”一卿当与谋国政,余不劳卿也。”@大德七年(1303),“诏除集贤、翰林老臣预议朝政,其余三品以下年七十者,各升散官一等致仕。”忍 当时每遇大的天灾,皇帝往往就耍专门咨访翰林国更院。。故而苏天爵云“夫翰林、集贤, 祖宗所以优异儒巨,乞言议政而已”à。《元史》本纪中就有很多翰林国史院官员参加朝政集议的事例,这里不拟罗列。总的来看,他们所参与集议的事务范围很广,但尤以有关礼 仪、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事务为多。甚至连军官服色这样的细小问题,翰林国史院官员也曹参与讨论。函到元代后期,经筵进讲(即选择博学的官员为皇帝进讲经史)形成制度:“以省、台、翰林通儒之巨知经筵事。“一有公移,翰林国史知经筵者署之,仍用国史院印章, 奏为著令。”。于是经筵进讲也成了翰林国史院备顾问职掌的一个重要方面。 翰林国史院的主耍职掌,基本如上所述。接下来,我们分析一下院中的汉族儒士所赖以 在政治上发挥作用的途径。这种途径,大体上有两条: 一、元代翰林国史院中的汉族儒士,因负有典制诗、备顾问的职掌,往往与皇帝较为接 近,也就有较多的机会对国家政事发表意见和看法。例如阎复在翰林,、“帝屡召至榻前,面撇召旨”,甚至成宗择相也询问他的意彰产甸三主鹤在承旨时,“若政之美疵,事之可否, 人之贤不肯,省板言正论,无所顾忌”‘窦默任翰林侍讲学士,“至其关国家大计,则面 斥权贵不少挠,虽古之汲黯、朱云无以加之”@。赵与票在翰林,“每视职i青望近,·“…故所言常若8l]切无隐”@。王挥授翰林学士,“凡预庭议,知无不言”。赵晨“自入翰林, 恒似时事为念,数敷陈便宜。“一每遇台省大臣,必反复言之,听者厌闻而公不恤也”à。 他们的意见,在不少情况下也能被采纳。例如王磐供职翰林时,疏请罢转运司,获准。后 “方伐宋,凡惟握谋议有所未决,即遣使问之。磐所敷陈,每称上意”。“江南既下,公 王磐)言禁敢军士、选择官吏、赏功罚罪、推广恩信,所以抚安新附、消弧寇盗之策甚备, 告略施行之”。阿合马欲罢按察司,也因王磐硫争,得不罢。欧阳玄任翰林待制时,“条 时政数十事,实封以闻,多推行之”@。这一类记载虽不无夸张之处,但大体上还是可信 的。 二、元代翰林国史院中的汉族儒士,主要是承旨以下到直学士诸官,往往有荐士之权。 元朝前期不行科举,儒士多由荐举得进,其中由翰林国史院保荐的就为数不少。例如前面一再提到的元栩第一任翰林学士承旨王鹦,一次就保奏二十余人为随路提举学校官。翰林国史院初立时学士以卞官员,也大多由他保举,故而元人称他“主盟吾道,奖进后学,推毅人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元朝的统治》教案

第11课元朝的统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元朝的疆域,行省制度和对台湾、西藏的管辖。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收集、整理资料,从多方提供的历史资料中获取有效信息。 ②通过概括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帮助学生了解元朝的历史地位,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历史的能力;启发学生认识元朝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是在全国统一的条件下,在前代民族融合的基础上实现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元政府对西藏和台湾的有效管辖,帮助学生认识到西藏和台湾自古以来都是我们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一切分裂势力的阴谋都不可能得逞,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并与任何企图分裂祖国的行为做坚决的斗争,树立维护祖国领土完整与统一的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元政府对西藏的有效管辖。 难点:行省制度的内容和影响。 教学准备 《元朝疆域图》《元宣政院印与澎湖巡检司印》等图片、相关史料、PPT课件。 教学基本过程 一、导入新课 蒙古统一后,成吉思汗及其子孙们发动了大规模的对外战争,占领了除日本、东南亚、南印度和西欧以外的整个欧亚大陆,建立了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大的帝国。 自主探究:元朝的疆域十分辽阔,元朝统治者是如何对它进行治理的呢?元朝在行政制度方面又有什么新的建树和发展? 二、感知理解 (板书)第11课元朝的统治 (一)元朝的疆域 图片展示:《汉朝疆域图》、《唐朝疆域图》、《北宋疆域图》、《元朝疆域图》 史料研读:

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元史·地理志》 提问:材料说明了元朝疆域的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元朝疆域空前辽阔 提出问题:那么这个空前辽阔的帝国疆域到底有多大呢? 学生回答: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超越汉朝和唐朝。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教师提问:阅读《元朝疆域图》,想一想:与汉唐时期的疆域相比,元朝的疆域有什么拓展? 学生回答:元朝疆域超越汉朝和唐朝时期。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 教师过渡: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统一王朝,元朝的统治者们又该如何管理这么辽阔的疆域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元朝的行省制度。 (二)行省制度 教师引导:中原王朝统一全国之后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秦朝时实行郡县制;唐朝时实行三省六部制;宋朝时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等等。元朝建立后,也逐步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为了巩固蒙古人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忽必烈采取了一些不同于蒙古贵族在漠北的统治方法,表现在什么地方? 史料研读: “世祖即位……遂命刘秉忠、许衡酌古今之宜,定内外之官。其总政务者曰中书省,秉兵权者曰枢密院,司黜陟者曰御史台。”——《元史·百官志》 思考:元朝中央机构有哪些?各自分管什么事务? 学生讨论后回答: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行政事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检察事务。 教师补充:中书省:元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中央的最高行政机关,总理全国政务。长官为中书令,由皇太子兼领,是虚衔。中书令之下设左右丞相,是实际宰相,下设平章政事及参知政事等。中书省下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长官为尚书,副长官为侍郎,共同处理政事。 枢密院:是中央最高军事管理机关,总理全国军事。长官为枢密使,由皇太子兼领,也是虚职。由枢密副使掌军务,下设同知枢密院事等。枢密院不仅掌理军机且管宫禁宿卫及军官选授迁调事项。但地位低于中书省。

萧启庆教授《蒙元社会文化史》研究介绍

萧启庆教授《蒙元社会文化史》研究介绍 许守泯 (成功大学 历史学系;台湾 台南) 一、经历简介 萧启庆教授是当今海内外蒙元史研究最重要的学者之一。 萧教授生于1937年,祖籍江苏泰兴。1955年就读台湾大学历史系,深受姚从吾先生(1894─1970)启发。姚先生早年毕业于北大,师事柯绍忞、张相文,亦为胡适入室弟子,后来负笈德国,受到史学大师兰克(Leopold von Ranke)和班汉姆(E. Bernheim)影响,回国后结合兰克史学和干嘉考证学,研究北亚史及辽金元史。 萧教授在姚先生的教导熏陶之下,选择以蒙元史为研究领域。1959年完成学士论文《忽必烈潜邸旧侣考》,并考进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仍跟随姚先生研习蒙元史。1963年提交硕士论文《西域人与元初政治》,同年并赴美国哈佛大学留学。 在哈佛大学,萧教授主要师承柯立夫(Francis W. Cleaves, 1911─1995)与杨联升两位先生。杨联升先生以博学多闻知名,其治学能以社会科学的观念设定题目和组织材料,却立足于严谨的训诂与考证上。柯立夫先生则师承二十世纪前半西方最伟大的汉学家伯希和(Paul Pelliot,1878─1945),精通汉、蒙、满、波斯及多种欧洲古今语文,其著作以译述与考证见长。萧教授在两位先生指导下,完成博士论文《元代军事制度》(The Military Establishment of the Yuan Dynasty),并由哈佛大学于1978年刊行,自此中外学界对元朝的军事制度才有较为全面的认识。 萧教授于1969年自哈佛大学毕业,先是任教于美国明尼苏达州立圣云大学(St. Cloud State University),1974年转任新加坡学历史系。1994年应台湾清华大学历史所邀约,返台任教,讲授“辽金史专题研究”、“元史专题研究”及“汉学述评”等课程。2000年当选台湾中研院院士,2002年退休,荣聘为清华大学历史所梅贻琦荣誉讲座教授至今。 二、研究取径与重心 萧启庆教授认为元史研究有两条主轴,一为探讨元朝在中国史上的独特性,一为考察其在中国史上的延续性。前者着重横向探讨草原传统及外来文化冲击所造成的元朝制度与文化上的特色。后者着重纵向分析元朝与前后各代之异同及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而萧教授的研究重心,早年较重视第一条主轴,近年来也重视第二条,但萧教授也体认到二者不可偏废,因此想结合两条主轴而勾勒出蒙元时代在中国历史及北亚历史中的地位。 三、出版著作 截至目前,萧教授已经出版专书两册,联合编着三种,论文集五册,分别是:专书《西域人与元初政治》(台北:台湾大学文学院,1966)、《元代军事制度》(The Military Establishment of the Yuan Dynasty)(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8)。联合编着方面,与罗意果(Igor de Rachewiltz)、陈学霖两位教授合着《蒙元前期名人传论》(In the Service of the Khan: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元朝的统治》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元朝的统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元朝的疆域,行省制度和对台湾、西藏的管辖。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收集、整理资料,从多方面提供的历史资料中获取有效信息。 2、通过概括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帮助学生了解元朝的历史地位,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历史的能力;启发学生认识元朝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是在全国统一的条件下,在前代民族融合的基础上实现的。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元政府对西藏和台湾的有效管辖,帮助学生认识到西藏和台湾自古以来都是我们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一切分裂势力的阴谋都不可能得逞,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并与任何企图分裂祖国的行为做坚决的斗争,树立维护祖国领土完整与统一的意识。 【教学重点】 元政府对西藏的有效管辖。 【教学难点】 行省制度的内容和影响。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元朝时,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到中国,一住就是17年。他回国后著有《马可·波罗行纪》一书,向欧洲人展现了一个全新的东方世界。据说,哥伦布就是读了这部游记,才对黄金遍地的东方大国产生了由衷向往。(展示马可·波罗和《马可·波罗行纪》图片) 教师设问:你知道元朝繁荣的原因有哪些吗?为了加强对全国的有效统治,元朝在政治上实行何种制度? 二、教授新课 (一)元朝的疆域 图片展示元朝的疆域图,再展示汉朝和唐朝的疆域图,提问:与汉唐时期的疆域相比,元朝疆域有什么拓展? 学生回答: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超越汉朝和唐朝。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而在汉唐时期,这些地方都不在领土范围内。元朝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展示白塔寺图片。 教师展示材料:世祖忽必烈,因累世之业……至元八年,始改称元。摧灭弱宋,遂一天下。 提问:这次“遂一天下” 与前朝相比,有何突出特点?

元朝的历史地位及特点剖析.

元朝的历史地位及特点 元朝(1271年—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由蒙古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定都大都(今北京),传五世十一帝,历时九十八年。 一、元朝的历史地位 (一)政治方面 1.元朝结束了中国长期存在的南、北分裂状态,建立了强大的多民族的统一国家 1206年,铁木真建立大蒙古国,号成吉思汗。1227年消灭西夏,1234年灭金。1271年,忽必烈称帝,建立元朝。1279年,灭南宋。 这结束了唐末以来(五代十国宋辽金夏)国内分裂割据和几个政权并立的政治局面,奠定了元、明、清六百多年国家长期统一的政治局面;它促进了国内各族人民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边疆地区的开发,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它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元朝的统一,还加强了中外文化交流和中西交通的发展;从蒙古族的历史发展角度来看,统一的过程就是蒙古族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过程。 2.元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民族大融合时期 原因:(1)当时许多汉族人民来到边疆,为那里的开发做出贡献。 (2)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批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 (3)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经过共同生活,已同汉族没有什么差别。 (4)唐朝以来,不少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迁入中国,同汉族、蒙、畏兀儿等长期杂居通婚,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5)全国各族人民处在一个中央政权管辖之下,加强了彼此间的交往和联系,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形成了多民族交错杂居的局面。 意义:元朝的民族融合,是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从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开始,中经隋、唐、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到元朝时,民族融合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也就是说元朝的民族大融合是在前代的基础上,出现的一种在更广的范围内,更高的程度上的融合,这种融合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推进到一个更高的程度。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3.仿照汉法建立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分裂。 中央行政机构: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年),遵用汉法,立中书省总领全国政务,其下设左三部司吏、户、礼,右三部司兵、刑、工。中书省最高长官为中书令,由皇太子兼任,下设知院、同知、副使、佥书枢密事、同佥枢院判等。罢世侯,军民分职。至元五年设“御史台”,司监察,最高长官为御史大夫二员,

元朝的统治教学设计

元朝的统治教学设计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元朝的统治》-教学设计 【教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第二单元第11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第二单元第11课的内容,这是本单元第2课时的新授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元朝的统治.学习的内容从元朝辽阔的疆域说起,到行省制度的实施和对边疆的管辖。使学生对元朝有更全面的认识. 【学情分析】我校学生基础薄弱,两极分化严重,针对本校学生的学习情况、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采用分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法,将课程教学立足于学生的“学”.要求学生经历回顾旧知——学习新课——探究交流——总结规律的过程,让学生在“做中学”,提高学生利用已学知识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元朝的疆域概况、行省制度的实施;掌握西藏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的历史实施,以及元朝管理西藏的机构。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复习旧知识,预习导学案,观看教学视频等教学活动,启发学生归纳元朝的特点,训练学生的概括、归纳、总结的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学习活动,增强学习信心和兴趣,感受历史之美. 【教学重点】元朝的疆域;行省制度的影响.

【教学难点】元朝在历史发展中的贡献. 【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观看视频、引导探究、讨论交流. (一)知识回顾 我们已经学习了“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的建立”请再来认识一下“忽必烈”(教师放出图像),然后提问:元朝的统一意义(学生试背诵)【设计意图】提出问题进行复习,能高度概括上节课的内容,然后导入新课《元朝的统治》 揭示课题:《元朝的统治》(板书) (二)看地图,了解元朝的疆域 学生根据地图结合“导学案”回答: 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 教师强调: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内,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公元1279年,随着宋朝的灭亡,中国历史进入了元代

元代文学 概说 公元1279年,随着宋朝的灭亡,中国历史进入了元代。 元原是北方的一个蒙古族政权,后来不断壮大,统一了北方,并进而统一了南方,结束了晚唐以来长期几个民族政权同时并立的分裂局面。元朝统一中国后,实行了一套严格的等级制度,把各族人民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原南宋统治区人)四等,实行民族歧视,蒙古族居于统治地位,汉人则处于社会的底层。又由于元代科举废立无常,特别是元初近半个世纪不设科举,断绝了文人进入上层的道路,使得长期以来处于社会上层的文人,也被打入底层,所以当时有“九儒十丐”之说。文人的这种厄运,却正是元代戏曲繁荣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是因为,一方面,一些文人在仕途无望的情况下,为了谋生,不得不加入到戏曲创作的行列中去,这无疑提高了戏曲创作队伍的文化水平,使戏曲这种民间文学大放异彩;另一方面,文人为了发泄心中的痛苦,往往借助于戏曲这种形式。正如明人胡侍所说:“中州人每每沉抑下僚,志不获展……于是以其有用之才,而一寓之乎声歌之末,以舒其怫郁感慨之怀,盖所谓不得其平而鸣焉者也。”(《真珠船》)元代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戏曲上。元代的戏曲形式主要有杂剧、散曲、南戏三种。这三种戏曲形式都涌现了一些优秀的作家和作品,对于明清的戏曲产生了重要影响。除戏曲外,诗歌和散文也有一定的成就,但远不足与戏曲相提并论。 第一章杂剧 杂剧主要存在于元代,可以说,它是元代文学的主体,代表了元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元代的杂剧从唐代的参军戏、宋代的杂剧、宋金院本等发展而成。它在体制上有自己的特点:用北曲演唱,一般一本四折,有的还有楔子,用作交代人物、剧情或串联两折。每折限用同一宫调,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剧中男主角称为末,女主角称为旦,根据主唱者角色的不同,分为旦本、末本。一本戏只能由一人主唱,其他人一般只能说白。角色除旦、末外,还有副末、冲末、外末、贴旦、老旦、外旦、净、丑等配角。杂剧主要由歌曲与说白两部分构成。歌曲主要用来抒情、渲染,往往写得较典雅;说白主要用来对话或独白,往往用白话来写。元杂剧的发展以大德(1300年前后)为界大致经历了前后两个阶段。前期的创作中心在大都(今北京),后期的创作中心在杭州。前期的主要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等,这是元杂剧创作的黄金时期;后期的主要作家有郑光祖、宫天挺、秦简夫等,这一时期的杂剧创作已走向衰落。 第一节关汉卿 关汉卿是中国古典戏剧的奠基人,他生而倜傥,博学能事,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在当时的“玉京书会”及表演场所非常活跃。可惜留下来的生平资料却寥寥无几,由此也可见杂剧作家在当时社会上的地位。据有关资料,关汉卿一生至少写了60余种杂剧,但留存至今的只有十几种。尽管如此,仅凭这些作品,关汉卿也足以彪炳千秋,流芳百世了。 关汉卿的杂剧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一)公案剧。以《窦娥冤》、《鲁斋郎》、《蝴蝶梦》为代表。《窦娥冤》取材于“东海孝妇”的故事,其主旨是通过窦娥的受冤,揭露社会的不公正。作品是通过两个方面来突出这一主题的:一方面强调窦娥的弱小、善良、无过失,另一方面突出各种社会因素对她造成的种种不幸,这两种相反的情况构成了作品的悲剧特征,也构成了窦娥的冤屈。《窦娥冤》实际上也表现了人类社会一个普遍的现象——善与恶的斗争。例如:【正宫?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著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元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十一课元朝的统治同步测试

第十一课元朝的统治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共18题;共36分) 1.小王看了电影《马可·波罗》后,对中国的一座古代城市印象非常深刻。这座城市应该是() A. 唐都长安 B. 北宋东 京 C. 元朝大 都 D. 明朝北京 2.“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绿绿的草原,这是我的家。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蒙古族歌手腾格尔的这首经典名曲《天堂》,我们经常吟唱。在我国历史上,蒙古族曾建立一个疆域空前辽阔的元王朝,其建立者是() A. 成吉思汗 B. 忽必 烈 C. 完颜阿骨 打 D. 耶律阿保机 3.元朝时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归属于() A. 辽阳省 B. 岭北 省 C. 吉林 省 D. 黑龙江省 4.“有的事件是正义的,但却可能不具备进步意义。”下列哪一项与此相符() A. 文天祥抗元 B. 元朝凿运 河 C. 蒙古灭 金 D. 元朝推行行省制度 5.“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是中国古代北方杰出的少数民族首领,其主要功绩是( ) A. 建立元朝 B. 消灭南 宋 C. 建立明 朝 D. 统一蒙古 6.西藏正式成为行政区域,由中央政府对其任官吏、驻军队、查户口、征赋税是在()

朝 C. 宋 朝 D. 元朝 7.“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各民族都为中华文化的灿烂辉煌做出了重 要贡献,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之一的回族最早形成于() A. 宋朝 B. 元 朝 C. 明 朝 D. 清朝 8.元朝时,现在的北京归哪个行政区管辖?() A. 尚书省 B. 辽阳行 省 C. 澎湖巡检 司 D. 中书省 9.从元代以来七百多年西藏一直是由中国的中央政府有效管辖的,从来没有哪个朝代中断过,请问元朝设 置了什么机构管理西藏事务( ) A. 中书省 B. 巡检 司 C. 市泊 司 D. 宣政院 10.某学习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整理出以下史实:元朝设置宣政院、明朝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政府设置 伊犁将军,如果要给他们的研究确定一个主题,应该是() A. 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B. 文化的繁荣与昌盛 C. 机构的设置与变 化 D. 对个的联系与交往 11.在元朝的广大疆域内,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盛况,并形成了一个新民族。这个新民族是 ( ) A. 回族 B. 维吾尔 族 C. 藏 族 D. 苗族 12.你知道我国第一个统一全国的少数民族政权是哪一个吗()

元朝有趣历史小故事

元朝有趣历史小故事 元朝是一个具有鲜明民族特点的朝代。那你知道元朝有趣历史小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元朝有趣历史小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元朝有趣历史小故事:明宗和世王束的故事元明宗和王束本来就不是当皇帝的命,如果事情发展顺利,他本该在叔父元仁宗死后就能当上皇帝,当时,海山兄弟俩之间曾达成协议:兄终弟及、叔侄相承。即在仁宗死后,由海山的长子和世王束继承大统。然而,仁宗即位后,就背弃了当初的协议。公元1316年,元仁宗议立太子,当时的右丞相铁木迭儿建议立仁宗之子硕德八剌为皇太子,而仁宗早就将和兄长海山的约定抛之脑后,于是便顺水推舟,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将和世竦封为周王,令他到云南去居住。因此,和世王束第一次做皇帝的美梦就这样破灭了。 等到元仁宗的儿子元英宗死后,即位的又是泰定帝,泰定帝死后,上都和大都分别出了一个皇帝,因此还发生了内战。大都这边的皇帝是和世的弟弟图帖睦尔,图帖睦尔处心积虑,为打败上都军,将上都的皇帝弄下台,他不得不答应让位给拥有重兵的哥哥和世。上都的天顺帝被灭后,图帖睦尔没有食言,果然把帝位让给了和世。公元1329年,图帖睦尔遣使劝进,于是和世便在和林之北登基称帝,是为明宗。 明宗即位后,就迫不及待地开始巩固自己的帝位。他首先将自己

的心腹大臣分别安插在元代中央三大要害部门,分别负责政务、军队和监察的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随后又将一批亲信任命为全国各主要地区的地方官,这一行动又严重地影响了图帖睦尔在地方上的势力范围。 面对明宗咄咄逼人的姿态,图帖睦尔自知难以直接对抗,于是在表面上做足文章,将明宗稳住:公元1329年,明宗在图帖睦尔的屡次邀请下,率众到达了上都附近的王忽察都,并与图帖睦尔在此会面,于是设宴饮酒,结果被铤而走险的图帖睦尔用毒药害死在宴席上。明宗到最后虽然当上皇帝,但还是尝到当皇帝的滋味,就这样糊里糊涂地送了命。 元朝有趣历史小故事:文宗图贴睦尔的故事公元1328年,也孙铁木儿在上都的行宫中死去,留守大都的佥枢密院事燕铁木儿与西安王阿剌忒纳失里得知消息后,发动政变,将元仁宗的儿子图帖睦尔拥立为帝,而中书左丞相倒剌沙得知消息后,联合蒙古宗室诸王,在上都将也孙铁木儿的儿子阿速吉八扶上帝位,并且率兵南下,攻破居庸关,直逼大都,内战爆发。 图帖睦尔称帝后,先是重赏诸王、大臣,争得广泛支持,然后处死和流放倒剌沙同党,免除了后顾之忧,接着派兵迎击上都军。不久就将进逼大都的上都军击溃,随后北上,包围上都,倒剌沙不得不出城投降,后被处死,天顺帝也不知所终。历时两个多月的两都皇位争夺战以图帖睦尔的胜利告终。 图帖睦尔曾经在父亲海山和叔父爱育黎拔力八达当政期间有过

2020-2021年最新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 元朝的统治 精品教案

第11课元朝的统治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元朝的疆域概况、行省制度的实施;掌握西藏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的历史实施,以及元朝管理西藏的机构。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元朝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统治的讲解,启发学生认识元朝扩大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所作的贡献,由此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起来的强大的政权,元朝统一全国,疆域幅员辽阔,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对内地和边疆实行有效的管辖,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充分理解,中华文明是由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真谛,感受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元朝的疆域;行省制度的影响 教学难点:认识到元朝对于扩大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白塔寺)大家知道,我国有56个民族。在这些民族中,有一个少数民族叫做蒙古族。同学们知道“元朝的建立”与“蒙古族的兴起”有何联系?这个朝代在我国历史上有哪些重要贡献?现在,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新课《元朝的统治》。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元朝的疆域 1.(多媒体展示元朝疆域图)教师讲述:元朝的基本情况。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2.老师提问:这么大国土,元朝是如何管理它的呢?接下来我们来学生第二节。 目标导学二行省制度的建立 1.(多媒体展示问题:元朝建立行省制度的背景)学生读教材整理出元朝建立行省制度的背景 答案提示:西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在汉族知识分子的帮助下,逐步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2.(多媒体提出问题:分成两组讨论行省制度的内容)学生分组讨论行省制度的基本内容。 提示:(1)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2)地方:设立行中书省,在行省之下,继承前代的制度。“行省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3.(多媒体展示元朝的政府机构设置简图)教师讲

元代肃政廉访司研究

元代肃政廉访司研究 肃政廉访司,俗称“宪司”、“监司”,其前身为提刑按察司。在元代地方统治结构中,廉访司“布诸道,抚临郡邑”,是凌驾于路府州县之上的三大官府之一(另外两个是行省和宣慰司)。同时,隶属于御史台和江南、陕西二行御史台的二十二道廉访司,又相当于元代地方监察网络中的基本网结。关于廉访司,丹羽友三郎、洪金富、郝时远、周继中等在讨论元代监察制度概况、特点及分巡制时,已有所论述。笔者吸收前人成果,拟对元肃政廉访司的建置沿革,分司出巡与总司坐镇,纠劾、刷卷、按问、刑狱诸职事,官吏选用,与其它衙门关系等,予以较系统的探研。 (一)肃政廉访司的建置沿革 关于元代肃政廉访司的建置沿革,丹羽友三郎认为,可以划分为创设期(至元六年一月——十三年十一月)、扩充期(至元十四年一月——二十二年一月)、整备期(至元二十二年二月——二十八年二月)、确立期(至元二十八年二月——大德十年六月),定制期(大德十年六月以后)等五个阶段。丹羽友三郎的看法广泛涉及按察司创设、两次废罢、改称廉访司及遍布二十二道,其优点是细微周详,缺陷是稍显繁琐。笔者主张:从元肃政廉访司建置的根本性变化着眼,与其细分为五阶段,毋宁以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二月为界将其划分为提刑按察司和肃政廉访司前后两个阶段。 1、提刑按察司阶段 至元六年(1269年)正月,元世祖在设置御史台半年之后又建立了山东东西等四道按察司。关于这件事,《元史?世祖本纪》仅录下“立四道按察司”寥寥六字。《大元官制杂记》所载弥足珍贵:“至元六年正月,降旨谕西京、北京、开元路转运司等官司及军民,旨若曰:…大小所任官员,其庶务是否,其省察行之。命土怀秃、不鲁海牙往为按察司官?。复降旨谕河间、济南、大名、东平、益都等路及转运司官、诸军民如前。命迷儿忽辛、陈为按察司官。复降旨谕顺天、真定、南京诸官转运司官及军民如前,命兀忽呿、游显往为按察司官”。 “初立提刑按察司四道,曰山东东西道,曰河东陕西道,曰山北东西道,曰河北河南道。” 从地望方位看,“西京、北京、开元路转运司等官”及土怀秃、不鲁海牙,属于山北东西道;“顺天、真定、南京诸官转运司官”及兀忽呿,游显,属于河北河南道;河间、济南、大名、东平、益都等路转运司官及迷儿忽辛、陈佑,属于山东东西道。唯河东陕西道所辖路分、转运司及按察司官人名失载。另外,陈、游显至元六年分别担任山东东西道提刑按察使和河北河南道提刑按察使,还能在相关碑传中得到印证。 关于按察司官的长贰、员额及品秩,虞集《御史台记》云:“至元六年初置各道提刑按察司,正三品,有使、副使、佥事、察判、经历、知事”。《辍耕录》卷二《置台宪》也说:“各道提刑按察司,至元六年置,正三品。有使、副使、佥事、察判、经历、知事”。需要解释的是,第一,元按察司长贰官员数额、品秩及职事,大抵是对金按察司制度的袭用。仅是在首领官中增加了经历一员。第二,尽管至元六年四道按察司设立之初,已有了提刑按察司官“分轮巡按”,“各许将带吏员二人”等规则,但察判二员系至元二十年(1283年)十月增设,二十三年(1286年)即废罢。至元十四年(1277年)江南诸道新设按察司时,才出现了“使二人”、“副使二人”、“佥事二人”、“经历一人”、“知事一人”的明确员额记载。可见,虞集和陶宗仪有关按察司官员数的说法不十分确切,至元六年正月之际,按察司使、副使、佥事及察判建置,并不完备。 至元六年以后,朝廷还在以上四道按察司的基础上陆续增设十余道按察司。如至元六年“西夏中兴等路设提刑按察司兼劝农事”,至元十二年(1275年)四月该司易名为陇右河西道按察司。至元八年(1271年)三月河东陕西道扩充为河东山西、陕西四川二道按察司,即“以平阳、太原、西京、隆兴、上都为一道,置司太原”,名曰河东山西道按察司;“自京兆至四川为一道”,曰陕西四川道按察司。又将山北东西道调整为山北辽东道按察司。至元十二年六月,又从山东东西、河北河南二道内析出燕南河北道按察司。至元十四年(1277年)正月,增设江南八道按察司,即江北淮东道、淮西江北道、山南湖北道、浙东海右道、浙西江南道、江东建康道、江西湖东道、岭北湖南道等,后

浅谈元朝的历史地位

浅谈元朝的历史地位 "乾哉大元",据说元世祖忽必烈当时就因看到了《周易》中的这句话而将自己建立的政权定名为"元"的,如果这属实的话,则说明了忽必烈在重视接受汉族文化的同时,他本人也很迷信,"君权神授"的思想成为历代帝王最乐于接受的命题之一。然而以后的历史告诉我们,"大元"并没有象忽必烈事先设计的那样"与天同寿",11帝97年的中原统治,使后人毫不犹豫地将其归入"短命王朝"行列。但是在此值得一提的是"大元"在它短暂的97年生命历程中给中国历史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此想就这点谈一下个人的看法。 (一)政治上: 1、元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长达360余年的几个政权分立和割据的局面,出现了空前的统一。这种大统一局面在中国历史上是仅见的,基本上奠定了中华民族的版图,而且疆域之大,也是以前历朝不可比拟的,也为它以后五、六百年的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石。 据《元史地理志》载,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历来由少数民族地方政权统治的一些地区,也正式划入了元朝版图。正所谓"汉、唐极盛之际有不及焉"。 随着吐蕃诸部归附元朝,西藏地区就正式成为我国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元政府在此设立了宣政院,管理宗教事务,自此西藏的政治制度和宗教制度开始确立。也是在元朝,政府在台湾地区设置了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与台湾。这是中国政府在台湾正式建立的行政权力机构。所有这些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都是极为巨大的。 2、为加强中央集权,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总理全国行政事务之同时,在地方推行了行省制,统管地方军事、行政、财政事务。当时全国共分设了11个行省。其中包括了唐时所谓的"羁縻之州"。行省制度是元朝的一个创举,是对秦汉以来郡县制的发展,对后代行政区划影响很大,这一制度从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上得到了保证,是我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项重大变革。 (二)经济上: 元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促使国内经济的发展。元代的农业生产从总的来说,不是倒退,而是有所前进,但各地区的发展却并不平衡。

中国元朝1330年地图及其说明

中国元朝1330年地图及其说明 张书林编辑 元时期1330年图说 本图以《元史地理志》所载文宗至顺元年(1330)版籍为准。其时“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 有一,……分镇藩服,路一百八十五,府三十三,州三百五十九,军四,安抚司十五,县一千一百 二十七。” 中书省甘肃、辽阳、河南、岭北等处相继建立行省后,中书省辖境遂限于河北、漠南、山东、 山西。 岭北行省大德十一年(13 0 7)置和林行省,治和林(蒙古后杭爱省厄尔得尼召北,1235年后

辖东起哈刺温山(大兴安岭),西至也儿的石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和内蒙古新疆部分、俄罗斯西 伯利亚地区。 辽阳行省至元初曾置东京行省,旋罢。二十三年再立,同年罢。二十四年(12 8 7)复置,改 称辽阳,治辽阳路(今辽阳市)。辖境相当金东京、咸平、上京三路和北京路的大部分,西北起大 兴安岭外兴安岭,东南抵海,接高丽境。 河南江北行省至元二十八年(1291)割中书省之河南、江淮、湖广二行省之江北立,治汴梁 路(今开封市)。辖境有今河南省河南部分和湖北、安徽、江苏三省的江北部分。见1280年图说。

陕西行省四川行省至元十八年(1281)分陕西四川行省为陕西、四川二省,其后一度再合为 一,二十三年又分为二。陕西行省治安西路后改奉元路(今西安市),辖境相当金陕西五路及南宋 利州路部分地,东起山陕间黄河,西包河挑,南起大巴山,北包鄂尔多斯草原。四川行省治成都路, 相当宋成都、潼川、夔州三路及利州路一部分,今四川省的大部分。见1280年图说。 甘肃行省景定二年(12 61)立西夏中兴行省于西夏故地,治中兴府。其后屡罢屡置,至元十 三年(12 8 6)徙省治于甘州路(今张掖),改称甘肃行省。辖境有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河西 地区和内蒙古西部。 云南行省因旧。辖境在今缅、泰境内有所扩展。见1280年图说。 江浙行省至元二十一年改江淮行省为江浙行省,徙治杭州。二十三年还治扬州,复称江淮行 省。二十六年再徙杭州,二十八年(1291)割江北州郡隶河南行省,改称江浙。大德三年(129 9) 罢福建行省,以其地并江浙。辖境相当宋两浙西、两浙东、江南东、福建四路,今浙江福建二省、 上海市和安徽、江苏的江南部分。 江西行省因旧。辖有今江西大部广东大部分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