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经济圈区域分析

合肥经济圈区域分析
合肥经济圈区域分析

合肥经济圈区域分析

姓名:朱杰班级:10地理科学一班学号:170210016

一、经济圈基本概况

合肥经济圈地处皖江城市带和皖北沿淮城市带结合部,紧邻长三角城市群,是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腹地,圈内交通便捷,拥有水、陆、空三级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公路和铁路网纵横密布。合肥经济圈从行政区域上包括合肥市、淮南市、六安市、安庆市的桐城、芜湖市的无为县、马鞍山市的含山县和和县。

二、区域发展条件分析

(一)自然条件分析

1、气候水文

合肥经济圈地处北亚热带,属于典型的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年降水量在1200毫米左右。经济圈北有淮河,

南有长江,区域内部有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巢湖,区内还有多条小河

流(南淝河和北淝河等)。

2、地形地貌

该经济圈西北部和西南部属于山地地貌,东部和北部属于丘陵地貌,地貌总特征是西北高,东南低,本区的地貌类型主要有河流地貌和部分

风化地貌,山地主要是构造山地,但海拔均在2000米以下。

3、土地资源

经济圈内的地带性土壤主要为黄棕壤,在局部地区也会有红壤的出现,本区的人为土壤也比较典型,主要是水稻耕作土。本区土地资源丰

富,但在西北部和西南部主要为山地,可耕地较少,由于本区人口稠密,

人均耕地较少。

4、矿产资源

本区域内矿产资源丰富,如淮南主要为煤矿资源、六安金寨的有色金属矿产、安庆桐城的铜矿和其他有色金属、巢湖主要为石灰岩矿和建

筑材料、马鞍山市的含山县主要为地热资源丰富,综合起来看,本区矿

产资源丰富,种类齐全。

(二)社会经济条件

1、劳动力资源:本区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人口2000万左右,

并且有一大部分受过较好的教育,高素质劳动力较多。

2、交通:本区拥有公路、铁路、民航、水运,各种交通齐全,并且

都有较大的运输能力,公路主要有国道、高速,铁路主要有高铁

和普通铁路,民航主要为国内航线,国际航线正在逐步增多,水

运主要有长江的水运和淮河的水运。

3、金融:本区以合肥为经济中心,金融体系健全,信誉良好,实力

雄厚。金融产品功能齐全,业务范围广,可为海内外投资者提供

安全、便捷、迅速的存款、结算、理财、融资等服务。

4、基础设施:本区基础设施较完善,道路设施基本上实现了村村通,

电力、用水、网络等设施较齐全。

5、工业基础:本区工业基础较好,主要在合肥,合肥工业发展较快,

1954-1957年,有50多家工厂从上海迁到合肥。此外还有国家投

资建厂,建立了合肥钢铁厂、合肥铝厂、合肥化工厂、江淮汽车

修配厂、合肥机床厂等一大批工厂。

三、区域优势

1.产业发展优势

合肥经济圈内初步形成了以高新技术、机械制造、汽车和家电生产为优势的产业集聚效应。圈内四市经济优势明显,互补联动性较强。其中,合肥是全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科技创新及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淮南是皖北区域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商贸中心,国家重要能源基地。六安则是农业大市,境内有耕地625万亩,盛产110多种农副产品,是国家重要的粮油等农产品生产基地。巢湖境内拥有中国第五大淡水湖,其水产冰禽、蔬菜等产业发展迅速,特种水产品产量位居全省第一,水产品产量位居全省第二。

2、交通区位优势

合肥经济圈是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腹地,圈内交通便捷,拥有水、陆、空三级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3、科教及人才优势

合肥经济圈核心主导城市合肥是全国四大科教城市之一,国家科研教育重要基地,是全国首个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科教资源集中和人才优势明显,拥有以闻名海内外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代表的高等院校62所,博士授权点达到138个,拥有两院院士52人。

4劳动力充足,商务综合成本低

合肥经济圈内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用工成本低,综合素质高;圈内水、电、土地等要素价格较低,要素成本具有相对的比较优势,商务综合成本低。5人文气息浓厚,旅游资源丰富

合肥经济圈与东部地区地缘相近,文化相通,有着相同的的历史文化渊源。圈内的旅游资源很丰富,如天堂寨、巢湖温泉,桐城的六尺巷、岳西的好山水。合肥作为一座建城2000余年的古城,历史文化底蕴很深,但由于历史上战乱频繁等原因,真正有价值的历史遗存不多,且景点体量较小,内容单调。合肥的周边有众多风景名胜,除巢湖外,西有大别山,东有琅琊山,北有八公山,南有黄山和九华山。

四、发展定向

安徽目前在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同东部地区还存在着明显的梯度差异,这种产业结构的梯度差有利于合肥经济圈承接长三角产业升级中转移出来的产业。合肥经济圈内拥有较低的土地和劳动力成本,拥有很好的区位优势,是最先接受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区域,建设面向长三角的产业转移的承接基地,有力于全面的、更好的承接长三角的转移,实现安徽与长三角的共赢。

1 、面向长三角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和供应基地

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口密集,对农产品的需求量极大,加之随着长三角工业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用于农业可耕地面积会进一步减少。安徽是传统的农业大省,也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油生产基地,合肥经济圈在水稻、玉米、

小麦、大豆、油菜、棉花、水果等主要农产品生产方面相对长三角具有较大优势。因此,在承接产业转移进程中,应抓住自身优势,积极建设面向长三角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和供应基地。

2 、面向长三角的能源、原材料供应和加工基地

长三角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能源原材料的需求在进一步加大,合肥经济圈内资源非常丰富,其中在煤炭、金属矿物等主要资源非常丰富。圈内不但拥有铜陵有色、淮南煤矿等企业,而且近邻马钢、海螺等大型加工企业。在承接产业转移进程中应抓住自身资源丰富这一优势,通过建设面向长三角的能源、原材料供应和加工基地来加快发展圈内经济的步伐。

3、面向长三角地区的劳务输出基地和旅游休闲基地

安徽每年有600多万跨省外出务工人员,大部分都流向了长三角地区。合肥经济圈有大量剩余劳动力,且不少都具有一定的学历和一技之长,经济圈应在加大对这些剩余劳动力进行技术和文化培养的同时,积极建设面向长三角的劳务输出。经济圈既有大量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也有大量历史人文旅游资源,合肥经济圈应加强与周边旅游资源丰富的旅游基地的联系密切,打造圈内圈外资源同时利用的旅游新局面。长三角已经成为安徽旅游最大的外来客源地,同时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人民生活较富裕,旅游潜力特别大,为此,要紧紧抓住这些机会,积极建设面向长三角的休闲旅游基地。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 进入21世纪以来,在改革开放已近30年的中国内地,在长三角、珠三角、浙江以及福建沿海地区,区域经济的活力丝毫不弱于任何小“龙”小“虎”。 温州进入“凯恩斯主义”时代? 曾是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教科书式范本的“温州模式”正在悄然发生转变。 温州这个令人惊叹的地方,生产出了占全国市场份额10%的服装、20%的鞋、60%的剃须刀、65%的锁具、80%的眼镜、90%的金属外壳打火机和90%的水彩笔。电器、泵、拉链、五金制品、汽摩配件、文教具等产业在国内也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986年,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以“小商品、大市场”6字概括了“温州模式”,称其重要意义在于激活了一个民间自发的、遍及全国的大市场,并直接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起了流通网络。 近年来,温州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前面的标兵越行越远,后面的追兵咄咄逼人”,传统产业的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成为影响温州竞争力和成长性的重要因素。 “温州模式”扬名世界的三件“利器”也出现了钝化的迹象:一是温州价廉物美的轻工产品频繁遭遇国际贸易壁垒,出口受阻;二是温州资本难寻出路;三是温州第一代创业者的市场精神在第二代接班人中已难觅踪迹。 温州市政府在经济发展初期的施政理念为温州民营经济的自由发展开辟了道路,但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在“无为”的旗帜下受到削弱。 2005年之后的温州经历了政府职能的一次巨大转变,从一向奉行的“无为”到“有为”,从“不管”到“强管”,招商引资成为这个地级市的“一号工程”。温州市委书记王建满表示:“如果没有外来资金的投入,没有先进设备的引进,没有先进智力的引入,温州要实现又快又好发展,难度很大。” 凯恩斯主义的出现标志着西方自由放任经济时代的结束,温州在经过20多年的自由发展之后,是否也进入了某种意义上的“凯恩斯主义”时代呢?一个强势的政府又会将“温州模式”引入怎样一条道路? 苏州模式只长骨头不长肉? “只长骨头不长肉”,对于多年来中国最耀眼的城市经济明星苏州而言,可能是最具争议的一种评价了。 所谓“苏州模式”,实际上是类似于早年日本和韩国“政府主导型”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但又有自己的特色。政府除了提供制度和政策环境外,还通过制定非常明确的发展规划和战略来吸引外资。有外商笑称,“在苏州办事,找厂长、经理没有用,要找局长、找书记”。

安徽省合肥市 七年级(上)期末地理试卷(含答案)

七年级(上)期末地理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0分) 1.该照片显示的星球是() A. 月球 B. 土星 C. 地球 D. 金星 2.这颗“蓝色弹珠”形似圆球,但实际上是一个() A. 圆柱体 B. 不规则的球体 C. 圆锥体 D. 葫芦体 3.小贝到北京旅游,看见宾馆大厅的四个时钟(如图),同一时刻四个城市时间不同 的原因是() A. 地球绕地轴不停自转 B. 四个城市纬度不同 C. 地球绕太阳不同公转 D. 宾馆时钟坏了 4.2017年4月20日19时41分,搭载中国首个货运飞船“天舟一号”的长征七号火 箭在海南岛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成功。如图为“地球公转示意图”火箭发射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图中的() A. bc之间 B. cd之间 C. da之间 D. ab之间 5.在我们的印象中,圣诞老人穿着皮袄,坐着雪橇,而澳大利亚的广告画面中,出现 的是身穿背心短裤、畅饮橘子汁的圣诞老人。这是为什么() A. 澳大利亚人追求新潮 B. 澳大利亚政府不愿意效仿欧美国家 C. 过圣诞节时,澳大利亚是夏季 D. 澳大利亚的圣诞节是6月25日 6.我国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冬季的时段是() A. 12,1,2月 B. 3,4,5月 C. 6,7,8月 D. 9,10,11月 7.如图是“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读图 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从甲处攀登山峰比从乙处攀登省力 B. 丁处的坡度比丙处陡 C. 甲、乙、丙、丁四处的海拔都是480米 D. 甲处海拔最高,丁处海拔最低 8.“沧海桑田”在地理科学上的正确含义是()

A. 填海造陆种田 B. 比喻世事的变迁 C. 比喻海陆的变迁 D. 在海边种桑树 9.假如你在家里(家里)遇到地震时,下列正确的做法是() A. 跳楼逃生 B. 躲在窗下 C. 乘电梯下楼 D. 躲在桌下等坚固的墙角、小开间 10.读图,玲玲在手机上看到的天气预报图,周二天气() A. 小雨、最高气温36℃ B. 晴朗、最低气温26℃ C. 多云、气温日较差10℃ D. 阴天、气温年较差10℃ 11.“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中的东风指的是东南风,下列天气符号中表示东南风六级 的是() A. B. C. D. 12.下列天气符号与生产、生活搭配合适的是() A. --出海捕鱼 B. --春游踏青 C. --室外锻炼 D. --树下站立 13.漫画“你是谁”反映大气污染严重,下面对空气质量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大量燃烧秸秆对空气质量没有影响 B. 空气质量指数大,空气质量就差 C. 空气质量级别为六级时,空气质量状况为优 D. 天气状况好的地方大气污染严重 14. 根据上述材料推算,该地日平均气温是() A. 8℃ B. 9℃ C. 10℃ D. 12℃ 15.福建省武夷山脉的主峰黄冈山,海拔2158米,为大陆东南第一峰,如果在山脚下 158米处测得气温为20°C,那么山顶气温约为()

安徽省合肥市第十一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学业水平测试模拟考试试题

安徽省合肥市第十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学业水平测试模拟 考试试题 满分 50分时间 40分钟 一、单选题(共30分,每小题 2 分) 1.《左传》襄公十二年说“同姓于宗庙(即所出王之庙),同宗于祖庙(即诸侯始封君之庙),同族于祢庙(即父庙)。”与此相关的制度是() A. 宗法制 B.分封制 C. 世官制 D. 礼乐制 2.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的思想被称为近代人文主义的起源,主要依据是他们( ) A. 冲击欧洲封建教会 B. 确立理性主义思想 C. 肯定尊重人的价值 D. 反映资产阶级利益 3.下表为《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表(部分)》据此可知中国古代农业的显著特点是( ) A.男耕女织 B.自给自足 C.精耕细作 D.一家一户 4.中医在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医疗原则。被后世医家誉为“万世宝典”的医学著作是() A.《黄帝内经》 B.《齐民要术》 C.《本草纲目》 D.《伤寒杂病论》 5.美国历史学家顾立雅在研究中国古代制度文明时认为,“中国对世界文化的贡献远不止造纸和火药的发明,由中央统一管理的文官制度在更大范围内构成了我们时代的特征”。据此

推断,顾立雅会高度评价() A. 指南针 B. 科举制 C. 皇帝制度 D. 郡县制度 6.“近代民俗变迁在主流趋势上呈现三个重要特点,即移植性、变异性、传承性。”下列选项中与此特点对应顺序正确的是() A. 穿中山装、喝咖啡、贴对联 B. 喝咖啡、穿中山装、贴对联 C. 喝咖啡、贴对联、穿中山装 D. 贴对联、穿中山装、喝咖啡 7.罗马法规定:“凡由室内向道路投弃物品致人伤亡的,不必受害人亲自起诉,凡市民均可控告加害人。”这一规定表明,在古代罗马() A. 本国公民享有法律特权 B. 严禁人们投弃垃圾物品 C. 注重提高人们公德意识 D. 任何市民都拥有控告权 8. 1950年1月,英、美、法等国前驻北平领事馆都收到一张布告,宣称“某些外国,过去利用不平等条约中所谓‘驻兵权’,在北京市内占据地面,建筑兵营。现在此项地产权,因不平等条约之取消,自应收回。”这里的不平等条约是指() A.《辛丑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天津条约》 9. 导致下图中曲线呈下降趋势的主要原因是() ①《义务教育法》的颁布②“希望工程”的启动 ③“211工程”计划的实施④国家教育投入的加大 A.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10.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使用《论持久战》、《论联合政府》和《新民主主义论》等资料。据此判断,他的研究课题可能是() A.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 B. 抗战时期的毛泽东思想 C.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毛泽东思想 D. 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 11.下列两幅图片最能反映的是 ( )

合肥城市化发展现状及特点

合肥城市化发展现状及其特点 合肥,安徽省省会,安徽第一大城市,古称“庐州”、“庐阳”。安徽省政治、经济、教育、金融、科技和交通中心,中国四大科教城市之一,皖江城市经济带核心城市,合肥都市圈中心城市,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城市,长江中下游城市群副中心城市,是华东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城市之一。同时也是国家综合交通和通信枢纽之一。 城市化,是指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它主要包括社会产业结构的转变、社会人口所从事职业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合肥市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近年来随着“工业立市”、“大发展、大建设、大环境”等政策的推出, 城市化有了长足的发展。为进一步加快推进合肥城市化进程,实现合肥市跨越式发展的宏伟目标,应对合肥市目前城市化中存在问题提出加快推进合肥市城市化进程的具体对策。 合肥市下辖包河、蜀山、庐阳和瑶海4 个区,肥东、肥西、长丰 3 个县, 辖区总面积7029.48 平方公里, 其中市区面积838.52 平方公里。近几年,合肥市市域户籍人口478.90 万人。其中, 非农人口203.73 万人, 占总人口的42.6%。加上暂住人口, 合肥市城镇化率约为51.5%, 处于城市化加速期为30%- 70%。近年来合肥市实

现地区生产总值1334.2 亿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3500 美元, 据综合128 个主要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比较研究: 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为500 美元、800 美元、1000 美元、1000 美元以上时, 城市化水平相应为52.2%、60.1%、63.4%、65.8%。与此标准相比,合肥市城市化水平是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合肥的城市人口和经济规模及其占全省总量的比重明显偏低, 与其作为中部地区人口大省的省会城市地位极不相称。受城市综合实力的影响, 合肥直接辐射的范围主要限于六安、巢湖等紧邻城市, 稍远的淮南、芜湖、安庆等城市与合肥经济联系则较弱。 合肥市域城镇分布现状是: 中心城区人口在200 万人以上, 3 个县城人口在5- 15 万人, 除此之外, 人口在2- 5 万人的乡镇 3 个, 1- 2 万人的乡镇8 个, 1 万人以下的乡镇17 个。城镇体系表现为:中心城市不够大, 缺少有实力的小城镇, 城镇体系断层明显, 城镇人口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市与三个县城。城镇职能单一, 中心服务型城镇多, 产业型城镇少, 特色不明显, 各城镇自身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相互之间缺少分工与协作, 重复建设和分散投入的现象比较突出。 合肥市城市基础设施历史欠账多, 尽管近两年合肥市大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近两年完成新建、续建道路125 条、桥梁24座。但由于资金有限, 迄今为止, 作为城市动脉的道路, 框架还没有完全拉开, 建设标准也不够高, 还有不少断头路待完善。目前合肥市区的污水管网基本建成, 但是与市区紧密相连的双凤开发区、上派、店埠污水管网尚不完善, 生活污水与工业污水对环境污染依然存在。合

安徽省合肥市七年级上期中数学试卷及答案解析

第 1 页 共 16 页 2020-2021学年安徽省合肥市七年级上期中数学试卷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满分40分,每小题4分) 1.(4分)?37的倒数是( ) A .?37 B .?73 C .37 D .73 2.(4分)下列各式中,与x 2y 3能合并的单项式是( ) A .12x 3y 2 B .﹣x 2y 3 C .3x 3 D .x 2y 2 3.(4分)下列运算正确的是( ) A .23=6 B .﹣8a ﹣8a =0 C .﹣42=﹣16 D .﹣5xy +2xy =﹣3 4.(4分)已知等式3a =2b +5,则下列等式中不一定成立的是( ) A .3a ﹣5=2b B .3a +1=2b +6 C .a =23b +53 D .3ac =2bc +5 5.(4分)解方程2x +x?13=2?3x?12 ,去分母,得( ) A .12x +2(x ﹣1)=12+3(3x ﹣1) B .12x +2(x ﹣1)=12﹣3(3x ﹣1) C .6x +(x ﹣1)=4﹣(3x ﹣1) D .12x ﹣2(x ﹣1)=12﹣3(3x ﹣1) 6.(4分)若﹣3xy 2m 与5x 2n ﹣ 3y 8是同类项,则m 、n 的值分别是( ) A .m =4,n =2 B .m =4,n =1 C .m =2,n =2 D .m =2,n =4 7.(4分)(a ﹣b +c )﹣(x ﹣y )去括号的结果是( ) A .﹣a +b ﹣c +x ﹣y B .a ﹣b +c ﹣x +y C .a ﹣b +c ﹣x ﹣y D .a +b ﹣c ﹣x +y 8.(4分)下列各组数中,数值相等的是( ) A .32和23 B .﹣23和(﹣2)3 C .﹣32和(﹣3)2 D .(3×2)2和﹣3×22 9.(4分)有一群鸽子和一些鸽笼,如果每个鸽笼住6只鸽子,则剩余3只鸽子无鸽笼可住; 如果再飞来5只鸽子,连同原来的鸽子,每个鸽笼刚好住8只鸽子,问有多少个鸽笼?设有x 个鸽笼,则依题意可得方程( ) A .6(x +3)=8(x ﹣5) B .6(x ﹣3)=8(x +5) C .6x ﹣3=8x +5 D .6x +3=8x ﹣5

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研究

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研究 俞广霄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系05级 摘 要: 除了台湾,我国领土在广义上可以分为四大板块,即西部12省(市,自治区),东北3省,中部6省和东部沿海10省。随着我国区域经济政策的不断演变,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还是相当滞后的。本文通过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自身资源优势和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从而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扬长避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提供一定的依据。 关键词:西部地区 人口 资源优势 问题 引 言 中国西部地区包括12个省市及自治区,即西南五省区市(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重庆)、西北五省区(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宁夏)和内蒙古、广西。[1]总面积约68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72%。同时,西部地区与蒙古、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巴基斯坦、阿富汗、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缅甸、老挝、越南等14个国家接壤,陆地边境线长达1.8万余公里,约占全国陆地边境线的91%;与东南亚许多国家隔海相望,有大陆海岸线1595公里,约占全国海岸线的1/10。 1. 西部地区人口 中国西部地区的人口总数约为3.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9%左右。该地区虽然地域相当辽阔,但是人口密度却相对稀疏。这是由于西部地区的地形条件和气候条件比较差,其中土地资源中平原,盆地面积不到10%,约有48%的土地资源是沙漠、戈壁、石山和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且年平均气温偏低,大部分省区市在10摄氏度以下,有近一半地区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使得西部地区的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仅有50多人,远远低于全国每平方公里人数的平均水平,而这一规律与胡焕庸当年提出的黑河-腾冲人口分界理论相符。 除汉族以外,西部地区有44个少数民族,是中国少数民族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在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包括: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满、侗、瑶、白、哈尼、哈萨克、傣、傈僳、佤、拉祜、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达斡尔、羌、布朗、撒拉、仡佬 、锡伯族、裕固、保安、俄罗斯、塔塔尔、乌孜别克、普米、怒、阿昌、崩龙、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表现 1、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 2、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 3、省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4、南北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5、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1、历史基础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历史差异,是构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现实差距的重要 因素之一。 2、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是指一个地区与周围各种社会经济事物关系的总和,包括位置关系、地域分工关系、地缘政治关系、地缘经济关系以及交通、信息关系等。区位条件作为经济区域的成长基础,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它在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起飞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甚至决定性作用。 3、制度因素 中国的改革,发展了市场经济,也同时造成了富裕的城市和东部地区更加 富裕,贫穷的农村和西部地区更加贫穷,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4、政策倾斜效应 政策的倾斜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5、人力资源差异

区域间人力资源差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有 思想文化因素和教育共同组成的人力资源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条件。应当看到,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以及城市与农村之间,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思想文化和教育存在着较大差异。 (三)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评价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积极意义 (1)区域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差距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2)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是区际竞争与合作的基础。 (3)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给落后地区造成一种压力。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消极影响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制约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损害落后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加剧区域经济的矛盾。 (3)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不利于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的实现。 (4)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不利于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 (四)解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政策思路 1、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之下,各地区经济都应融于世界经济体系之中。 2、遵循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继续允许和鼓励有优势的地区发展得更快、更好,以此引领全国经济发展。 3、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缓解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趋势。 4、落后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发挥自身优势,赶超发达地区。所谓落后地区,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低下层次的地区。它包括以下含义:① 落后地区是一个相对的地域概念。

安徽省合肥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数学试卷

安徽省合肥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数学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2题;共24分) 1. (2分) (2019七上·宁波期中) 有四包真空小包装火腿,每包以标准克数(300克)为基准,超过的克数记作正数,不足的克数记作负数,以下数据是记录结果,其中表示实际克数最接近标准克数的是() A . +3 B . C . +2 D . +4 2. (2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棱锥的侧面都是三角形 B . 有六条侧棱的棱柱的底面可以是三角形 C . 长方体和正方体不是棱柱 D . 柱体的上、下两底面可以大小不一样 3. (2分)(2019·广西模拟) 如图,几个完全相同的小正方体组成一个几何体,这个几何体的三视图中面积最大的是() A . 主视图 B . 左视图 C . 俯视图 D . 主视图和左视图 4. (2分) (2018七上·卫辉期末) 小明在元旦为好友小李制作了一个(如图)正方体礼品盒,六面上各有一字,连起来就是“祝你新年快乐”,其中“祝”的对面是“新”,“快”的对面是“乐”,则它的平面展开图可能是()

A . B . C . D . 5. (2分)根据央视报道,去年我国汽车尾气排放总量大约为47 000 000吨.将47 000 000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A . 0.47×108 B . 4.7×107 C . 47×107 D . 4.7×106 6. (2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购买1张彩票就中奖”是不可能事件 B . “掷一次骰子,向上一面的点数是6”是随机事件 C . 了解我国青年人喜欢的电视节目应作全面调查 D . 甲、乙两组数据,若S甲2>S乙2 ,则乙组数据波动大 7. (2分) (2020七上·邹平期末) 已知点在点的北偏东方向,点在的西北方向,若 平分,则射线的方向是() A . 北偏东 B . 北偏西 C . 西南方向 D . 南偏东 8. (2分)点E在线段CD上,下面的等式:①CE=DE;②DE=CD;③CD=2CE;④CD=DE.其中能表示E是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农经081 ) 摘要:“统筹区域发展”,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要求之一。当前,我国正在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在此发展进程中,全国各地都有自己的区域发展特色。怎样正视我国东南西北地区的差距和发展潜力,是统筹区域发展的前提之一。 关键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1.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概述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实现经济和社会目标的需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相应的是:启动经济高速发展的车轮,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进一步加速经济发展,实行全局较均衡但局部不均衡的发展战略;保持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实行协调发展战略。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走向共同富裕的需要。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需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精髓就是从“先富到后富再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指出:“我们提倡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是为了激励和带动其他地区也富裕起来,并且先富起来的地区帮助落后的地区更好的发展。”在视察南方讲话中,小平同志又一次强调了这个问题,他说:“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同时,他又指出:“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 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其实质是顺应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允许而不是限制一部分地区先发展起来:而其最终目的则是实现共同富裕。中央对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关系高度重视,明确提出了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并进一步提出,“促进地区经济合理发展和协调发展。东部地区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在推进改革开放中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有条件的地区要率先实现现代化。中西部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和开发,发挥资源优势,发展优势企业”,要“从多方面努力,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在“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方针的指导下,党中央下决心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步伐。这将使我国地区经济结构发生重要变化,与此相适应,将逐步形成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并为最终实现全国的共同富裕奠定基础。 2.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国情 2.1 我国是个大国,经济区域众多,条件千差万别,因而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状况有差异。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分析-

四川省区域经济发展 水平分析 专业:2012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1班 姓名:曾宏波 学号:1212060045

摘要:区域经济差异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普遍问题。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不仅影响到政府对各地的管理,也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安定和人民的生活水平。而四川省区域经济差异更是表现明显,合理分析差异是政府行政管理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通过运用软件,以《2013年四川省统计年鉴》的数据为基础,对四川省21个地区的重要数据加以分析,做出简单排名和综合经济分析,最后为政府对今后各市的均衡发展和规划管理提出合理建议。 关键词:区域经济;因子分析;政府管理

一、引言 区域经济一般是指某一特定经济区域内部的社会经济活动和社会经济关系或联系的总和。它是一种以某种经济活动或以特定的经济区域为中心的具有宏观经济意义的地域性综合经济体系,是经济区域的实体性内容。根据不同的目的和划分标准可以划分出不同的区域经济。各级政府一般根据统计局资料对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各发展差异的原因,然后依次对各地市的经济发展进行合理的发展指导和规划管理。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下,通过对各个区域的经济的历史与现状的分析,各政府制定出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管理措施和办法。但由于不同的地方情况不同,不同的时期发展需求也不一样,因此要因时因地的采用适合的方法和策略。 二、四川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是利用降维的思想,由研究原始变量相关矩阵内部的依赖关系出发,把一些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归结为少数几个综合因子的一种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 其模型为 Z = A F + ε (一)样本与指标选取 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四川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研究, 通过因子得分及排名更直观的看到分析结果。本文共选取四川省的21个地区作为样本 , 分别是成都市、自贡市、攀枝花市、泸州市、德阳市、绵阳市、广元市、遂宁市、内江市、乐山市、南充市、眉山市、宜宾市、广安市、达州市、雅安市、巴中市、资阳市、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为了全面反映经济发展水平, 以《四川省统计年鉴》为基础 ,选取了9个指标:人口数(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人均地方财政预算收入(元)、R&D经费内部支出(万元)、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人均工业总产值(元)。 表1 所选指标情况 人口数(万人)城镇 居民 人均 可支 配收 入(元) 人均 社会 消费 品零 售额 (元) 农民 人均 纯收 入(元) 人均 地方 财政 预算 收入 (元) R&D经 费内部 支出 (万 元) 就业人 员平均 工资 (元) 人均国 内生产 总值 (元) 人均 工业 总产 值(元) 成都市1417 .78 26590 22021 .7 11300. 6 5507. 9 170197 15995.6 3 57624 22059. 9 自贡市271. 32 19447 12593 .0 7954.8 1215. 9 55337 6067.43 32787 18002. 4 攀枝花市123. 09 22808 15606 .8 8727.5 4646. 8 73403 18326.2 5 60391 43307. 3 泸州市425. 00 20746 8432. 4 7462.6 1948. 42129 6534.93 24317 13839. 8 德阳353.22374 115538953.3 2138.372205 8745.85 35945 20346.

安徽省合肥市第十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末 教学质量检测地理试卷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且用2B铅笔把对应的准考证号涂黑。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择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另发的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右图为北京、四川、浙江、新疆四个省级行政区2010年常住人口总数及2005-2010年人口净迁移率(人口净迁移率=人口迁入率-人口迁出率)。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 A.北京、四川、浙江、新疆 B.北京、浙江、四川、新疆 C.浙江、北京、四川、新疆 D.浙江、四川、新疆、北京 2.2005-2010年四省区人口迁移带来的影响有: A.加快①省区老龄化进程,减轻了养老负担 B.缓解②省区的人地矛盾,有利于增加收入 C.加强③省区与外省交流,促进了资源开发 D.缓解④省区劳动力短缺,有利于经济发展 与追求经济利益的传统移民不同,“生活方式型移民”是指为获得一种更好、更满意的生活方式而形成的人口移动方式,其迁入地或具有温和气候、充足阳光和新鲜空气,或安静古朴、远离都市。据此回答3-4题。 3.形成“生活方式型移民”的主要原因是: A.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B.地区间就业机会的差异 C.地区间环境条件的差异 D.地区间投资政策的差异 4.“生活方式型移民”对移入地可能带来的影响是:

【免费下载】合肥市土地利用状况分析

合肥市土地利用状况分析1.研究地区概况1.地理位置 合肥市位于北纬31度52分、东经117度17分。东端在肥东县元祖山,相邻滁州,西端在肥西县金桥乡西,交界六安,南端在三河镇杨婆村南,与巢湖地区相望,北端在长丰县赵大山,依舜耕山与淮南市相连。合肥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地处长江、淮河之间的华东丘陵地区中部。江淮分水岭南测,巢湖北岸,把河之水穿流而过。通过南把河通江达海,具有承东启西、接连中原、贯通南北的重要区位优势。合肥市的文字记载始见于司马迁著《史记》,至今己逾二千二百年。合肥是安徽省省会,是安徽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水路交通枢纽。合肥市是国家首批命名的3个全国园林城市之一,城市绿化覆盖率为30.7%,人均绿地7.3平方米,形成“城中有园,园中有城,城园交融,浑然一体”的独特城市园林风格,有“绿色之城”的美誉。图-1 合肥市地理位置 2.自然条件概况合肥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适中,雨热同季,易涝易旱。常年平均气温15.70C 。年平均降水量998.4毫米。降水量集中在6-8月份,其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41%。年平均蒸发量为1514毫米。年平均日照量为2163小时,以七、八两、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敷设技术,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安徽省合肥市第十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地理试题

安徽省合肥市第十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 期期末地理试题 学校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 下图是某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随时间变化曲线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小题1】该地区人口自然增长呈现负增长的开始时期是( ) A.①B.②C.③D.④ 【小题2】关于该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时人口数量比③时多B.④时人口数量比⑤时少 C.②时人口数量达最大值D.③时人口数量达最大值 2. 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表现为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灾害B.气候C.经济D.资源 3.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开普敦早期城市兴起的有利区位条件是( ) A.矿产资源丰富B.气候温和湿润 C.地理位置优越D.商业贸易发达 【小题2】从城市功能区的角度分析,开普半岛最适宜发展( ) A.城市高级住宅区B.航空港功能区 C.城市核心功能区D.城市生态功能区 【小题3】图中铁路线对开普敦的影响主要是( ) A.促进了内陆城市的发展B.带动了沿线经济的增长 C.扩大了港口的服务范围D.提高了城市的服务等级 4. 读某城市地租分布等值线图,完成下列小题。 【小题1】图中等值线a、b、c的付租能力关系是() A.a﹥b﹥c B.a﹤b﹤c C.a﹦b﹥c D.a﹥b﹦c 【小题2】造成图中局部地区地租分布等值线由中心向外凸出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条件B.交通条件C.人口分布状况D.早期商业活动 城镇教育设施水平 星级酒 店 汽车交易市 场 大型综合超 市 地铁里 程

合肥经济圈区域分析

合肥经济圈区域分析 姓名:朱杰班级:10地理科学一班学号:170210016 一、经济圈基本概况 合肥经济圈地处皖江城市带和皖北沿淮城市带结合部,紧邻长三角城市群,是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腹地,圈内交通便捷,拥有水、陆、空三级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公路和铁路网纵横密布。合肥经济圈从行政区域上包括合肥市、淮南市、六安市、安庆市的桐城、芜湖市的无为县、马鞍山市的含山县和和县。 二、区域发展条件分析 (一)自然条件分析 1、气候水文 合肥经济圈地处北亚热带,属于典型的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年降水量在1200毫米左右。经济圈北有淮河, 南有长江,区域内部有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巢湖,区内还有多条小河 流(南淝河和北淝河等)。 2、地形地貌 该经济圈西北部和西南部属于山地地貌,东部和北部属于丘陵地貌,地貌总特征是西北高,东南低,本区的地貌类型主要有河流地貌和部分 风化地貌,山地主要是构造山地,但海拔均在2000米以下。 3、土地资源 经济圈内的地带性土壤主要为黄棕壤,在局部地区也会有红壤的出现,本区的人为土壤也比较典型,主要是水稻耕作土。本区土地资源丰 富,但在西北部和西南部主要为山地,可耕地较少,由于本区人口稠密, 人均耕地较少。 4、矿产资源 本区域内矿产资源丰富,如淮南主要为煤矿资源、六安金寨的有色金属矿产、安庆桐城的铜矿和其他有色金属、巢湖主要为石灰岩矿和建 筑材料、马鞍山市的含山县主要为地热资源丰富,综合起来看,本区矿 产资源丰富,种类齐全。 (二)社会经济条件 1、劳动力资源:本区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人口2000万左右, 并且有一大部分受过较好的教育,高素质劳动力较多。 2、交通:本区拥有公路、铁路、民航、水运,各种交通齐全,并且 都有较大的运输能力,公路主要有国道、高速,铁路主要有高铁 和普通铁路,民航主要为国内航线,国际航线正在逐步增多,水 运主要有长江的水运和淮河的水运。 3、金融:本区以合肥为经济中心,金融体系健全,信誉良好,实力 雄厚。金融产品功能齐全,业务范围广,可为海内外投资者提供 安全、便捷、迅速的存款、结算、理财、融资等服务。 4、基础设施:本区基础设施较完善,道路设施基本上实现了村村通,

安徽省合肥市七年级上学期数学期末考试试卷

安徽省合肥市七年级上学期数学期末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共10题;共20分) 1. (2分) (2016七上·昌平期中) 若x>0,y<0,且|x|<|y|,则x+y一定是() A . 负数 B . 正数 C . 0 D . 无法确定符号 2. (2分)在代数式① ;② ;③-2x3y4;④-2x3+y4;⑤ ;⑥x4-1中多项式的个数有() A . 4个 B . 3个 C . 2个 D . 1个 3. (2分)一个整式减去a-b后所得的结果是-a-b,则这个整式是() A . -2a B . -2b C . 2a D . 2b 4. (2分)将如图直角△ABC绕直角边BC旋转一周,所得几何体从它的左面看得到平面图形是() A . B . C .

D . 5. (2分)如图是正方体的一个平面展开图,原正方体上两个“我”字所在面的位置关系是() A . 相对 B . 相邻 C . 相隔 D . 重合 6. (2分)下列四个图形中,能用∠1、∠AOB、∠O三种方法表示同一个角的图形是() A . B . C . D . 7. (2分) (2020七上·天桥期末) 如图,点C是线段AB上一点,点D是线段AC的中点,则下列等式不成立的是() A . AD+BD=AB B . BD﹣CD=CB C . AB=2AC D . AD= AC 8. (2分) (2019七上·朝阳期末) 如图,直尺的一条边经过一个含45角的直角顶点直尺的一组对边分别与

直角三角尺的两边相交,若∠1=30°,则∠2的度数是() A . 30° B . 45° C . 60° D . 75° 9. (2分) 13 、如果∠A和∠B是两平行直线中的同旁内角,且∠A比∠B的2倍少30o,则∠B的度数是() A . 30o B . 70o C . 110o D . 30o或70o 10. (2分) (2017七下·南充期中) ∠2+∠3 = 180 o,∠2 =68 o,∠4 = 74 o,则∠1的度数是() A . 106 o B . 112 o C . 100 o D . 以上都不对 二、填空题 (共5题;共5分) 11. (1分) (2018七上·宝丰期末) 如图,从甲村到乙村共有三条路,小明选择最近的第②条路,请用数学知识解释:________. 12. (1分) (2015七上·深圳期末) 如图,将一副三角板的直角顶点O重叠在一起,当OB不平分∠COD时,

合肥城市竞争力分析

合肥市城市竞争力研究 ——以南京为比较对象

目录一.摘要 1.合肥概况 2.南京概况 二.分析过程 三.结果分析 四.总结评价

合肥城市竞争力分析(以南京作对比) 一.摘要 1.合肥概况 合肥是安徽省省会,位于省境中部(北纬32°、东经117°),地处长江淮河之间、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之滨,紧邻“长三角”经济圈,水路通过巢湖可通江达海,是沿海的腹地、内地的前沿,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信息、金融和商贸中心,也是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合肥是一座具有2200多年历史的古城,“合肥”之名,已知最早出现在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鲍、木输会也。”素有“淮右襟喉,江南唇齿”、“江淮首郡,吴楚要冲”之称,是三国故地、包拯家乡,因隋、唐、明、清时为庐州路、郡、府治所而别称庐州,又名“庐阳”,一直是江淮地区重要的行政中心和军事重镇,具有承东启西、接连中原、贯通南北的重要区位优势。市辖肥东、长丰、肥西三县从东、北、西和西南包裹市区。全市东西两端最长距离133公里,南北两端最长距离124公里,东及东北临滁州市及所辖全椒县、定远县,西及西北界六安市及所辖寿县,南及东南连舒城县和巢湖市及所辖庐江县,北接淮南市。 合肥对外交通发达,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纵横交错,形成立体化交通网络,是全国重要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合肥自然环境优美,名胜古迹众多,是全

国著名的园林城市、卫生城市、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和唯一的“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连续四届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称号,连续六届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包公故里,科教基地,滨湖新城”成为合肥的城市名片。在国家实施中部崛起的战略进程中,合肥人民紧扣“大发展、大建设、大环境”的主题,正加快把合肥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和独具魅力的现代化滨湖大城市。 2.南京概况 南京,简称宁,是江苏省会。南京地处长江下游沿岸,江苏省西南部,邻靠安徽省。南京位于长江下游中部富庶地区,江苏省西南部。地理坐标为北纬31°14″至32°37″,东经118°22″至119°14″。市中心新街口地理坐标为北纬32°02'38"、东经118°46'43"。总面积6597k㎡(不含水域),截至2012年建成区面积752.83k ㎡。南京地处北亚热带,属于中国现代植物资源最丰富、植物种类最繁多的地区南京,历史上长期是中国南方的政治文化中心,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历史遗存。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2年),越相范蠡筑城于古长干里,后人称为越城,为南京建城之始。三国东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均相继在此建都,故南京有“六朝古都”之称。明洪武元年(1368),明太祖朱元璋在此创建明朝,改称南京,是为南京市名之名。

应用文-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布局调整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布局调整 '中国区域 战略与布局调整 一、前言 区域发展战略的贯彻发展,大大促进了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是我国促进各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取得的成就 1、推动着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战略不断完善 世纪之交,为缩小东西差距,我国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形成了东西协调发展的新模式,拉开了区域总体发展战略的序幕。在统筹解决其他“问题”区域的 中,我们逐步认识到,完善的区域战略不能够仅仅追求缩小东西经济差距,而是要各区域协调发展,共同驱动,由此,形成了四大区域板块共同驱动的总体发展战略。在贯彻落实区域总体发展战略中,又进一步认识到要增强各区域发展活力,而必须结合各自特点进行细化、实化、差异化,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区域和增长极。随着对新时期区域发展新格局的定位,我们又拓展和完善了区域总体发展战略的内涵———实施陆海统筹和主体功能区战略。至此,我们形成了覆盖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从陆地到海洋,从宏观到微观,从经济到、生态等方面的全方位、多层次、广领域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各区域优势将进一步得到释放,区域间的协调性必将进一步增强,也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打下了坚实的空间基础。 2、保证了中国经济的持久活力 随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有力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使得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再是东部地区“一马当先”,而是“万马奔腾”、“协同并进”,不仅传统先行地区进一步焕发青春与活力,尤其是一批地处中西部地区新的增长极陆续涌现,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又好又快发展的有力支撑,也有效地化解了国际国内不确定性因素对中国经济的冲击,保持了中国经济活力。如中部地区本文由 联盟 收集整理通过构建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环鄱阳湖城市群、太原城市圈等形成产业和人口高度集聚、充满活力的六大城市群,已经成为了推动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西部地区通过推动呼包鄂榆、广西北部湾、成渝、黔中、滇中、藏中南、关中-天水、兰州-西宁、宁夏沿黄、天山北坡等经济区加快发展,培育了西部新的经济增长极,带动了周边地区发展。同时,国家还鼓励一地方“先行先试”探索出符合各地实际的新模式。如在上海浦东、重庆、成都、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的基础上,增设了天津滨海、沈阳和山西综改试验区,从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试验区。 3、增强了我国各区域发展的协调性 在区域总体发展战略的演变进程中,“区域发展的状况逐渐发生积极变化。特别是东中西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增长的差距开始缩小,区域发展的协调性逐渐增强”,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相对均衡发展的时期。特别是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主要发展指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东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据 ,“十一五”期间,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均在13%以上,比东部地区快0.5~1个百分点。西部地区经济增速自2007年首次超过东部地区后,中部、西部和东北地连续6年超过东部地区。2013年经济增速继续呈“东慢西快”的格局。东、中、西部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同比增长了17.8%,25.8%和24.2%。就各区域占全国GDP的比重来看,中西部地区占全国的比重由2002年的18.8%、17.2%提高到2012年的20.2%、19.8%,提高了1.4~2.6个百分点,中部崛起战略实施后,中部地区GDP占全国的比重自2005年起扭转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