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王大洲-研究生自然辩证法与科技伦理试题-复习资料

2012年5月王大洲-研究生自然辩证法与科技伦理试题-复习资料
2012年5月王大洲-研究生自然辩证法与科技伦理试题-复习资料

目录:

1、王大洲自然辩证法与科技伦理ppt讨论题

2、王大洲自然辨证法往年试题及答案

3、2011年1月12号自然辨证法试题与科技伦理王大洲

4、2012年5月29号自然辩证法与科技伦理试题王大洲

5、王大洲自然辨证法与科技伦理其它参考资料

1、王大洲自然辩证法与科技伦理ppt讨论题

为什么近代自然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第二讲)

中国受封建制度压迫,文化思想不能得到解放.

近代科学之所以能在欧洲产生,其根本原因也是由于新兴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首先在欧洲兴起的结果。对此马克思曾做过充分的论述。同样,近代科学技术之所以不能在中国产生,不能单纯地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内部原因去寻找。这个问题归根结底是和资本主义何以在中国始终得不到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能不从社会整体,即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的考虑。

自然科学的产生有两个重要条件:1、要认为自然是可以被认识的,认识自然是神圣的工作,而且相信科学实验的手段。2、科学家们可以互相进行学术交流,学术研究的成果被记录下来并被公众所了解,从而使后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做出更大的成就。中国古代没有这两的条件,主要是因为:1、儒学的压制。2、工匠地位的低下。

李约瑟难题只是一个伪问题吗?(第二讲)

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他主编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说,中国科学技术曾经在很长时间处世界领先地位,只是到了近现代才落后于西方———中国为什么会落后,就是著名的“李约瑟难题”。

对此,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主任江晓原教授认为,如果我们站在客观的立场观照近现代科学的来龙去脉,不难发现,所谓的“李约瑟难题”实际上是一个伪问题,当然伪问题也可以有启发意义。那种认为中国科学技术在很长时间里处世界领先的图景,相当大程度上是虚构出来的———事实上西方人走着另一条路,而在后面并没有人跟着走的情况下,中国“领先”又从何说起呢?这就好比一个人向东走,一个人向南走,你不能说向南走的人是落后还是领先向东走的人———只有两个人在同一条路上,并且向同一个方向走,才会有领先和落后之分。

宗教在近代科学革命中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第三讲)

宗教是对超自然对象的信仰与崇拜,科学不承认任何超自然的对象;科学的认识方法是经验与理性的结合,宗教的认识方法则是反经验、反理性的信仰主义;科学可以转化为生产力,宗教则妨碍生产力发展;科学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革命力量,宗教则阻碍社会变革。自然

科学的发展史清楚地证明,科学发展的过程实质上是不断与宗教神学作斗争,并不断清除上帝作用的过程。近现代资产阶级要利用自然规律来发展生产,又要利用上帝的超自然神力来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既需要科学,又需要宗教,想尽一切办法来调和宗教与科学的矛盾。

(宗教一方面阻碍了近代科学革命的发展,另一方面有加速了快速发展。宗教对科学的迫害众所周知,然而科学却并未因此而停止,烧死布鲁诺的熊熊烈火点燃了科学这座火山,而火山喷发的炽热岩浆使宗教的十字架化为灰烬。宗教的压制反而加速了科学的传播与发展,这是宗教审判者们所始料不及的,这就是所谓“否定性放大”。

否定性放大的发生需有以下条件:包容者(宗教)需要把被包容者(科学)牢牢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纳入自己的体系之中,同时,包容者在社会中起支配作用。这样,科学,如地心说和日心说必然随着包容者的或扬或抑而为社会所知,这正是科学发展的必要条件。

其次,否定性放大作用唯有发生于宗教本身式微之时。在其强盛的情况下,任何反叛一概予以扼杀,根本谈不上什么“放大”。有两组例子可以说明。其一,两个培根,即罗吉尔·培根和弗朗西斯·培根。两位培根所宣扬的学说相似,但罗吉尔·培根生活在宗教依然强盛的时期,在狱中度过余生,是一部悲剧;后一个培根则生活于宗教衰颓之时,成了一部喜剧。其二,在中国的文革兴起之时,张志新已在很大程度上看清其本质,被残忍地割喉而死;到1976年人们悼念周总理之时,文革已走入末途,迫害演变为四五运动。还有其他条件。

由此可见,不是科学推翻了宗教,相反,是宗教的衰落为科学的兴起提供了可乘之机。当然,科学随后的兴起加速了宗教的衰退。说到底,与其说是“推翻”,不如说,科学的萌芽和发展促使宗教由一统天下向其本来位置回归,这一点对于科学和宗教自身都是好事,对于人类社会的正常运行都是好事。)

假说检验为什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第三讲)

答:(1)在科学假说的检验本身,确定其价值的检验环节、方法很多,检验过程也很复杂。

对假说的检验一般分为逻辑检验和实践。

(2)假说检验的复杂性,可以从历史上科学哲学界关于科学理论证明的争论中窥见一斑。(3)实践标准的相对性导致实践检验过程的复杂性。例如:是否存在判决性实验也存在争论(案例分析)。

答:科学假说是根据已知的科学理论和科学事实,对所研究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提出的一种假定性的解释和推理,是自然科学理论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

科学假说的特点:科学性、假定性、多样性。

科学假说的提出要遵循一定的方法论原则,主要原则是:解释性原则、相容性原则、可检验性原则、简单性原则。

以判决性实验为例,在对立的两个假说之间,设计一个或一组观测或实验来证实哪一个具备预见性,或者更确切地说,证实哪一个不具备预见性。长期以来,科学家们相信,如果从一个假说作出的推断(预见)跟另一个假说作出的推断(预见)相抵触,实验结果支持其中的一个推断而否定另一个推断,那末就可以认为该实验在两个对立的假说中作出判决,其中一个便转化为理论。判决性实验可以指望来作为推翻某一种假说的手段,但不能指望推翻一个

假说同时就能完全证明与之对立的另一个假说。巴斯德的实验推翻了自然发生的假说,但并没有成为生命永恒假说的证明。

如果还能谈科学的话,什么是科学精神?什么又是人文精神?(第六讲)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科学精神就是指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它一方面约束科学家的行为,是科学家在科学领域内取得成功的保证;另一方面,又逐渐地渗入大众的意识深层。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

应该废除中医吗?为什么?(第六讲)

人体有着强大的、完美的自我调节能力,这是人类历经漫长的进化之后所凝聚的精髓,是任何药物都替代不了的。“不去破坏人体这种本能的、天然的、与生俱来的自我调节能力”是维护健康的最高法则!如果用科技的方法去破坏人体的生态平衡及自我调节能力,那么,只能说手段是先进的,后果是严重的,本质是愚蠢的。而且,手段越先进,后果就严重,本质上就越愚蠢! 也许,很多成果都是科学的,但科学的成果如果不能恰当运用,站在更高的角度来看,也就不科学了!而中医一开始就与哲学融为一体,用哲学指导“医学”,所以,它才有着如此强大的生命力。曾有人言:人定胜天!将荒山、湿地都改为良田,结果,水土流失,山洪泛滥,沙尘四起,于是,如今又忙着退耕还林。宇宙万物,相生相克,相依共存,尊循着天然而完美规律及法则。人类在多大程度上改造自然,就会在多大程度上受到自然的惩罚。中医顺于天道,法于自然,从不强行改变什么。所为者,在于恢复人体原有的平衡与状态,是一门合乎“道”的大学问。

(1)医学发展的阶段性,这是时间上的多元性。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医学有着不同的特征,古代医学带有经验色彩和自然哲学特征,中西医学概莫能外。从两种医学的典定性著作《黄帝内经》和《希波克拉底文集》中便可看出古代医学“基本上处于现象的描述、经验的总结和猜测性思辨阶段”[,]。近代以来,西医学脱离了自然哲学母体的怀抱,走上了实验科学的发展道路,用解剖、实验、分析、定量等还原的方法来研究人体、治疗疾病,从而形成了机械论生命观和生物医学模式。现代医学在不断分化的基础上开始了新的综合,又重新强调了人体的整体性、有机性和动态性,并力图克服生物医学模式的局限性,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来认识人体,治疗疾病。可见,医学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现代医学不可能是医学发展的终结和惟一形态,它只是医学发展的一个阶段罢了,未来医学又将会有与现代医学不同的性质。因此,如果把医学某一阶段的特征当作医学的惟一特征,当作衡量一切医学形态的标准,显然是不合理的。

(2)医学的民族性,这是医学文化多元性的表现。不同的民族具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与思维方式,不同的思维方式形成了不同的科学传统。中西医学分别诞生于各自不同的文化土壤里,各民族的文化传统,特别是其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对中西医学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范导作用,它不仅影响着医学对象和方法的选择,而且制约着医学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可以这么说,中西医学范式的差异本质上是中西不同文化模式的结果。尽管其他自然科学近代以来消解了民族性,成了“世界性科学”,但医学对象的复杂性和医学性质的特殊性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保存了一些民族医学,这些民族医学在现代医疗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至今仍然发挥着现代医学无法取代的作用。如果用一种医学去取代另一个,改造另

一个,那就意味着取消了不同民族对这个世界不同的认识,取消了另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否认了传统医学的现代价值。用现代医学来取代中医,实际上是“西方科学中心主义”在医学领域的表现。

(3)医学认识的相对性,这是医学认识多元性的表现。医学是对人体健康与疾病的认识和控制,而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任何形式和任何阶段的医学只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体及疾病某一方面、某一层次规律的认识,它不可能终极人体和疾病所有层次及其规律。中西医学尽管面对同样的人体和疾病,但由于研究角度和方法不同,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医学范式,它们从各自不同的层面上总结出了不同的医学理论,并利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来治疗疾病,增进健康,两种医学范式具有较大程度的“不可通约性”。两种认识都具有相对性,都有自身的合理性和局限性,所以不能简单绝对地用优劣、高低、先进与落后等价值标准加以评价。尽管现代医学采用实证的方法,已经揭开了人体许多奥秘,并成为当代医学的主流。但现代医学也不是万能的,在应付心身疾病和现代文明病方面,在解释心理精神现象方面所表现出的无能为力,都表明现代医学需要完善和补充,而中医学在这些方面恰好可以弥补现代医学之不足。显然,试图用现代医学代替中医学,实际上是取消了医学认识的相对性,取消

了中医学的现代价值。

(4)医学评价标准的多元性。医学是以人体为研究对象,以治疗疾病和增进健康为目的的。与其他自然科学相比,无论是在研究对象、研究目的,还是在价值观念、成功标准上均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决定了“医学不仅仅是科学”,它不仅是探索人体和疾病的真理性认识,同时也是一门防治疾病、增进健康的技术,甚至还是一种具有鲜明人道主义色彩的“仁术”医学是科学、技术和仁术三者的有机统一体。因此医学的评价标准不应是一元的,而应是多元的。评价医学不仅要从客观性、真理性方面去界定,也要从实用性、有效性方面去衡量,乃至要从人文性、人道性方面去评判。

科学与技术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区别和联系?(第八讲)

1)科学与技术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们的基本任务不同。科学是探索客观世界的运动规律,属于认识世界,主要回答世界“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技术是依据科学规律,按照人们制定的技术目的,改造和控制世界,达到为人类服务的目的,属于变革自然的范畴,主要回答“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2)科学和技术在知识体系中的位置不同。科学与技术在普适性方面相比,一般来说,科学的普适性更大,处于科学技术知识体系的基础位置上,技术往往专业性较强,普适性较窄;在实用性方面,科学与技术相比,科学的学术性较强,技术的应用性较强,科学一般处于知识体系的基础理位置,技术一般处于专业应用位置。

3)科学与技术的最终成果形式不同。科学的成果是发现,技术的成果的发明。科学的成果通常是知识形态的,如论文、著作等。科学成果的保密性一般要求不高,科学成果能迅速地传播和扩散。技术成果具有直接的经济价值或其它实用价值,往往需要保密或在某种保护措施下传播和扩散,例如以技术专利的方式对技术进行保护和传播。

联系与整合1)离散状态:古代技术是经验型的,科学还处于经验认识为主的感性直观阶段,技术为科学认识提供材料,那时的科学还无法指导技术。

2)自然关系上的整合:近代科学产生后,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开始发生变化,科学为向技术领域渗透不断地积蓄能量。但是,由于科学和技术的不成熟,两者的结合还处于不自觉的起步阶段。

3)社会关系上的整合:现代科学和现代技术的充分发展和全面展开,使得两者之间的联系逐渐深入和广泛,科学与技术已经成为一个紧密相连的整体。

现代科学和技术在目的和功能上相互依存。在现代条件下,科学的基本目的是为技术提供理论原理,科学只有通过技术才能确定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现代技术也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原有技术的重大突破和新兴技术的产生,没有科学理论上的发展是很难实现的,技术在相当大程度上变成了“科学的应用”。技术也为科学研究创造了技术手段和方法,新

科学的出现依赖于新技术提供创造性的研究手段和方法。

4)现代科学和技术相互渗透,在结构上逐渐整合。科学的技术化和技术的科学化是当代的发展特征。现代技术的发展越来越依靠科学研究的进展,即技术的科学化。这是因为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复杂,如果没有严格的科学理论作保障,要解决技术上的问题是不可能的。现代技术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技术。同样,现代科学也依赖于新技术、新设备,即科学的技术化。现在,如果没有先进的技术设备,科学研究根本就无法进行。

5)科学技术一体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也是当代科学技术整合的一个表现。在当代的某些学科中,科学与技术共存,它既表现为变革自然的力量,也表现为认识自然的力量,例如,当代的生物工程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基因重组实验既是变革自然的人的能动的行为,也是人认识生命本质的基本的和有效的途径。科学技术一体化:

(1)科学技术化:在科学活动中包含着大量的技术科学研究、技术发展研究和技术应用研究。科学的技术化是科学实验难度和规模日益增大、所用仪器设备日趋复杂化并且越来越难以用现成的生产技术制造而导致的必然结果。

(2)技术科学化:指技术的创作性活动日益受到科学理论的指导和作用。两重含义:是指已有的技术上升到技术科学,通过相应基础科学的指导,形成系统的技术知识体系,反过来完善和提高已有的技术;有些新型技术领域,其技术一般是根据已有的基础科学成果做出的,即技术进步以科学为先导。

(3)科学技术一体化:科学与技术的相互交叉。在自然科学的知识体系中,技术科学、应用科学的门类日益充实,逐渐向技术延伸;在技术构成的体系中,工程知识的内容日益条理化合系统化,逐渐向科学靠近。在现代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之间的大量“中介学科”的涌现,已经使得某些科学与技术的传统界限变得模糊起来。

4)在现代条件下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再到技术开发周期的缩短,以及它们之间的协同和并举。表明当代的科学与技术已经从规模、意义不甚大,人力物力财力耗费不甚多,且有较大的自由度和独立性的“小科学”、“小技术”,转变为规模、意义巨大,人力物力财力耗费甚多、且有较强约束性和协同性的“大科学”和“高技术”。从科学与技术的整体看,各个领域一体化的进程很不平衡。大部分领域的一体化已初步完成,出现许多的科学技术连续体,即“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发展研究->实际应用”的连续整体。

如何理解技术问题的界定?(第八讲)

技术问题:技术中的问题/技术作为问题

技术中的问题:由工程技术人员所建构出来的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加以解决的问题。

技术作为问题:技术带来负面后果,从而成为被质疑的对象。

技术问题的界定并非一个直截了当的过程。

对于人们面临的同一问题情境,究竟被界定为技术问题还是非技术问题,诸如政治问题、社会问题、心理问题、经济问题等,并不能先验地确定下来。

技术问题的界定是一个“翻译”过程、说服过程和权力过程技术问题的界定是技术发展的中心环节.

你心目中创新?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有三层含义,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也不能停止理论创新。创新在经济,商业,技术,社会学以及建筑学这些领域的研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分量。。既然改革被视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促进创新的因素也被视为至关重要。

1、把整个自然界看作一个系统,可以吗?

可以,系统就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物理系统、生物系统、社会系统、人工系统)。系统所具有的特点分别有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整个自然界既包括物理系统、生物系统、社会系统、人工系统,又具有系统所具有的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的特点,所以整个自然界是一个以系统方式存在的有机体。

2、如何从系统的观点理解认识过程及其客观对象?

3、什么是科学?

科学是对客观现象的一般性、共性与规律性作系统的理论表达。从不同的角度层面、以不同的方式、运用不同的观念来揭示物质运动的本质规律,体现了科学在其发展过程中的多样性统一。科学的功能是描述,解释和预见客观世界的过程和现象。科学是人类对整个客观世界(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的探索与认识。科学是人们对未知世界或领域的探索。科学是构成人类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态度的最重的思想观念来源。科学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科学是不可替代的,然而科学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科学是人类共同的文化。科学有着区别于人类其他活动方式的思维规范、行为规范、价值规范与社会规范。

定义列举

弗里曼(C.Freeman): 创新包括技术设计、制造、管理以及新产品(或改进产品)商业化过程中的营销;

罗斯韦尔(R.Rothwell): 创新不仅包含先进技术的商业化(突破性创新),而且也包括技术诀窍应用中的小规模变革(渐进性创新);

德鲁克(P. Drucker): 创新是企业家的特殊工具,企业家可利用创新工具来开发新的市场机会。

问题:中国过分鼓励英文SCI文章,是否存在着负面影响?

重要!*科学与伪科学的划界

科学/伪科学的划界如此重要?

科学与伪科学的分界问题对批判的制度化也具有重大的意义。天主教教会、苏联共产党、西方的新自由派势力集团等对它们所认为的伪科学行使否定言论论自由的权利,就象我们在关于种族和智力的辩论中所看到的那样。所有这些判定都不可避免地取决于某种分界标准。这就是为什么科学与伪科学的分界问题不是一个书斋哲学家的伪问题的原因:它有着重大的伦理意义和政治意义。

2、王大洲自然辨证法往年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5×4分/题=20分)

1、科学问题:学认识主体立足于特定的知识背景提出的需要解决而且可能加以解的具有理论背景的矛盾现象。

2、科学假说: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对所研究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提出的一种假定性推测和说明。

3、证伪主义:观察受到理论指导,并以理论为前提;理论不能根据证据被确定为真的或可能为真。

4、库恩范式理论:某一特定科学共同体成员们所采纳的一般性理论假定和定律,以及应用这些假定的定律的标准凡方法和技术。它协调并解决在该范式内工作的一群常规科学家的“解决难题”的活动。

5、技术:技术使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周围环境的过程中,所习得的处理、使用和制造有用物品的技能和知识,而不是任何形式人工物。

补充:

库恩科学发展模式:前科学—常规科学—反常出现—危机产生—科学革命—新的常规。

二、简答辨析题(4×8分/题=32分)

1、在自然科学高度发达的社会,自然哲学没有存在的必要。

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因为,现代自然科学正处在一个多元发展的状态,存在的科学与演化的科学并存,有机自然观与机械自然观并存,使重建自然哲学成为可能和必要。所以在自然科学高度发达的社会,自然哲学有存在的必要。

2、科学的重大进步在于“大胆猜测之证实,谨慎猜测之证伪。”

答: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因为“大胆猜测之证实”标志着前所未闻的或者曾被认为不可能的事无的发现,“谨慎猜测之证伪”则标着寻常见解中的确存在着意想不到的问题,两者都将提供重要的信息。所以标志着重大科学进展的往往是“大胆猜测之证实,谨慎猜测之证伪”。

3、实验和观察可以独立于理论而存在。

答:这种观点是不妥的。

因为观察和实验是按照一定的假说和理论设计出来的,观察么如何观察结果都不是随意的;观察和实验既是接受信息的过程,更是加工信息的过程,其中包含着选择和建构;科学事实是用科学语言表达出来的,而科学语言又总是联系着特定的理论。

所以说实验和观察不能独立于理论而存在。

4、科学理论真的概率为零。

答:这种观点是是正确的。

正如波普尔所说,所有科学理论得到证实的概率为零。科学理论都是可证伪的,科学理论越好,其被证伪的程度也就越高,即便是现在还没有被证伪,将来也一定会被证伪,被新的理论所代替。所以科学理论真的概率为零!

三、辨析题(34分)

1、科学与伪科学的划界。P38

答:可证伪性可作为科学与伪科学之间的划界标准。

(1)存在着客观的方法论原则,即证伪原则,能够将科学和非科学区分开来。将在彼此的的竞争的理论中进行合理选择。因此,科学是一项理性的事业,是一项逐渐逼近真理的过程,尽管我们永远也达不到真理。

(2)一个好的科学定律或理论是可证伪的,正因为它对世界提出的确定的主张。一个理论断言的越多,表明世界上并不以这个理论规定的方式运行的潜在机会也就越多。一个好的理论是一个对世界提出非常广泛主张的理论,因此也是一个高度可证伪的理论。

(3)可证伪程度高的理论应该比可证伪程度低的理论更可取,即使他们实际上并没有被证伪。而已经被证伪的理论必须被抛弃。科学事业就在于提出高度可证伪的假说。

2、公共科学对产业创新的影响。P73

答:(1)公共科学影响创新的关键:知识转移。所谓知识转移就是指知识从一个行动者流向另一个行动者的过程。在各种知识的转移中,最引人注目的有两类:一是国际知识转移,主要是从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二是跨长于知识转移,主要是从科学场域专项经济场域。知识转移的途径:通过人才培养的知识转移;通过论著发表实现知识转移;通过人际交流网

络实现知识转移。通过咨询服务实现知识转移;通过技术许可实现知识转移;通过衍生企业实现知识转移。

(2)公共科学影响创新的机制:一是学术论文、专注、报告等,数学书就的主要查处,对产业创新具有重要的影响。可以体现在产业界的发明专利对学术论文的引用上。二是实验仪器与产业创新:实验仪器是公共科学影响产业创新的关键中介。三是人才供给是共产公共科学影响产业创新的关键;四是专利申请和衍生企业并非学术知识转移的主要渠道,因此不要过分强调降学术机构推向商业领域。

3、关于社会的技术决定论和对技术的社会决定论的看法。P65

答:技术是人们在认识和周遭周围环境的过程中,所习得的处理、使用和制造有用物品的技能和知识,而不是任何形式的人工物。

任何一项技术都可以看作可以清楚表达出来的技能和无法加以表达的技能这两部分:明言知识+难言知识。

技术的基本特征:技术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技术是功能属性和结构属性的统一;技术是明言性和难言性的统一;术是专用性和通用性的统一;技术是“私人物品”和潜在的“公共物品”的统一。

四、材料分析题(14分/题)

谈谈你对风险社会中的科技人员的社会责任问题的理解。P83

答:当今风险社会已处在在了大科学时代无论是科学家还是工程师都应该承担起社会责任。原因如下:

第一、由于科学家掌握着专业知识,他们比其他人能更准确、更全面地遇见这些科学知识可能应用前景,他们有责任评估有关科学的正面负面影响,对民众进行教育。

第二、由于现代的科学家不仅从事自己的专业工作,他们作为社会精英还经常参与政府和工业的重大决策,他们的意见会得到格外的重视和信任,理应担起更多的伦理责任。科学家有责任思考、预测、评估其行动的可能后果。

第三、工程师探索知识并把它们应用于实践,其实后果高度清晰,其工作性质是使他们常常直接和最早了解公司和其他机构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他们在履行专业任务时也应该能够把公众的安全、健康、幸福放在心上。

第四、与从事的其他职业人相比,工程师对社会的塑造更加无处不在。工程师处在独特的位置上,无论是私人还是政府委托者,如果他们要完成任务,就必须利用工程师们的诀窍。因此工程师应该担负起更广泛的职责,帮助引入雇主可能考虑不到的替代选择、概念价值。

3、2011年1月12号自然辨证法试题王大洲

一、名词解释(5x4=20’)

1.综合命题P32

2.维也纳学派P31

3.常规科学P45

4.科学问题P33

5.空世界假说:多数事物与其他多数事物仅有微弱的联系;只需考虑所有可能的相互作用

中的一小部分,就过得去的对现实的描述。采用一种允许不提及某些事物的描述语言,就能很简洁地描述近空世界

二、辨析题,下面论断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4x8=32’)

1.西方近代自然观是对基督教自然观的彻底否定。错P16

2.费耶阿本德反对一切科学方法。P50P53反对科学方法,并不是反对一切方法

费耶阿本德提出了他的多元主义方法论。他认为,任何方法论规则都是束缚科学家的创造性的枷锁,是阻碍科学研究、抑制科学发展的桎梏。因此,必须反对一切科学方法论和科学方法论规则。他对逻辑实证主义关于严格区分“观察命题”和“理论命题”的方法论规则以及“逻辑一贯性”的方法论规则等进行了猛烈抨击。他宣称:科学本质上是一种无政府主义事业,它没有普遍的规范性的方法。因为“我们要想探索的世界是一个巨大的未知实体,因此,我们必须保持我们的选择的开放,必须事先不能限制自己”“在一定条件下和人类发展的一切阶段能捍卫的只有一个原理。这个原理是:怎么都行。”费耶阿本德既主张不要任何方法论,又主张可以尝试使用任何方法论,所以,他的理论既叫多元主义方法论,又叫无政府主义知识论

3.基础研究是产业技术创新的必要前提。P72

4.观察不可能决定性的证伪理论。对P42

一、分析题(34’)

1.贝叶斯主义认为:虽然不同的人在先验概率上存在主观任意性,但在证据积累的条件下,

科学家们最终能够达成一致意见。请用贝叶斯公式解释这一现象。并对贝叶斯主义进行简单评价。(10’)

2.控制论之父维纳公开宣布自己不打算发表任何“可能会在一些无责任感的军事家手中造

成伤害的”研究成果。布里奇曼劝告科学家们不要承担这种“轻率强加的责任,因为这种承担对我来说有过多让步的味道,而且也缺乏自重”。你对这两种观点有什么看法?

(12’)P82

答:在为科学承担任何种类的社会责任时,两种最极端的观点应该遭到拒绝,因为它们会给科学带来危险。一种是维纳教授的观点,即科学承担唯一的责任。这里的危险是,门外仅可能会相信科学家们的话,变得对科学的弊病也确信不疑,然而这种确信——即只有他们在保卫整个社会——一妨碍甚至窒息科学。那些懂得其责任的有限本质的科学家们,将避免这种飞来去器效应的可能性。另一种可能会对科学产生不良影响的最极端的观点,是“象牙塔”观点,它认为科学家们只应对“纯粹科学”感兴趣,而完全不必关心他们的发现的社会后果。这种态度的危险是,社会可能会把科学家认为是一个无责任感的群体,为保护社会本身,必须反对该群体。像布里奇曼教授这样拒绝唯一责任观点之极端主义的人,必须提防被推向这个相反的极端。

另一种反应是相当明确地承认对于科学之社会后果的总责任,并且试图阻滞其中某些最令人憎恶的后果。持这种他们对社会负有道义责任的极端观点的科学家似乎很少。如诺伯特·维纳教授。许多科学家也公开批评维纳持这一立场,说他的行动完全是不现实的,即使他的打算完全是善意的。对维纳的批评正确地指出,要实现他的目的,他就不得不完全停止他的科学工作,因为他不可能预见到他的成果的使用会是什么。实际上,他的工作对于美国军事已经有了相当大的用处,既有间接的,也有直接的。

一种反应表达的是愤恨,既有科学家们自己对出其不意地承担太多的社会责任的不满,也有对外行人把这样的责任强加给科学家的不满。如帕西·布里奇曼教授,布里奇曼教授不是象牙塔中的居住者,因此他的言论在科学家们当中传达着巨大的道德力量。他在科学界不是一个回避道德责任的人,当他在1939年发表他的“声明”时,他已经拨开疑雾表明了这一点,他把所有极权主义国家的科学家挡在其实验室门外,因为他正在做的发现会对那些国家的军事力量有直接的用处。他对科学及其在一个“自由”社会中的地位也一直全然没有积极的兴趣。

3.很多人认为,学院科学应该具有市场导向,才能跟好的促进科学技术成果转化,这个判

断有道理吗?学院科学与产业技术创新有什么联系?(12’)P74

二、材料题。根据下面材料,谈谈“宽容”对科学的影响。(14’)P49

拉卡托斯指出:“批评不象也不应该象波普尔所想象的那样快地扼杀一个纲领。纯粹否定性的、破坏性的批评,如对自相矛盾的“反驳”或论证,并不淘汰一个纲领。对一个纲领的批评是一个很长的、并经常使人沮丧的过程,必须宽厚地对待年轻的纲领。当然,人们可以揭露一个纲领的退化,但只有建设性的批评,并借助于竞争的研究纲领,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而且只有通过事后之明鉴和合理重建才看得出戏剧性的惊人结果。”

4、2012年5月29号自然辩证法与科技伦理试题王大洲

一、名词解释

1、分析命题(第四讲科学问题与科学假说)

其真假取决于概念之间的语义、逻辑或数学关系,而与经验无关

“今天要么下雨,要么不下雨。”//“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度。”

2、可证伪性原则(第五讲:证伪与范式转换)

3、库恩(第五讲)

4、科学假说(第四讲)

二、辨析题,下面论断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科学研究始于中性问题。(错)

2、标志着重大科学进展的,往往是“大胆猜想值证伪或谨慎猜想之证实”。(错)

3、任何产业技术创新都需要基础研究作为基础。

4、大学只有更加重视圆形、样机、样品的研究,才能更好地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三、分析题。

1、默顿说:“在确立科学作为一种正在出现的社会组织的合法性方面,清教主义无意识地做出了贡献。”怀特海认为“先于近代科学理论之发展而产生的科学可能性的信条,是中世纪神学的一种无意识的派生物。”这两个观点说明了什么?宗教在近代科学革命中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2、控制论之父维纳公开宣布自己不打算发表任何“可能会在一些无责任感的军事家手中造成伤害的”研究成果。布里奇曼劝告科学家们不要承担这种“轻率强加的责任,因为这种承担对我来说有过多让步的味道,而且也缺乏自重”。你对这两种对立观点有什么看法?科学家应该承担什么样的伦理责任?

四、材料题。根据下面材料,谈谈“宽容”对科学的影响?并且谈谈应该怎样才能创造出“宽容”的研究氛围?(不少于800字= =)

拉卡托斯指出:“批评不象也不应该象波普尔所想象的那样快地扼杀一个纲领。纯粹否定性的、破坏性的批评,如对自相矛盾的“反驳”或论证,并不淘汰一个纲领。对一个纲领的批评是一个很长的、并经常使人沮丧的过程,必须宽厚地对待年轻的纲领。当然,人们可以揭露一个纲领的退化,但只有建设性的批评,并借助于竞争的研究纲领,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而且只有通过事后之明鉴和合理重建才看得出戏剧性的惊人结果。”

费耶阿本德之处:生硬地运用“理性”程序,不会给我们带来更好地科学或更好地世界,而只会使我们一无所得。。。。认为科学能够并且应该遵照某种固定不变的普遍规则运行的观念,既不是现实的,也是有害的。

5、王大洲自然辨证法与科技伦理其它参考资料

1、试以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确立为例,分析说明自然观的科学基础。

答:(1)历史上不同形态的自然观都是由当时的自然科学状况所决定的。

(2)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两大特征:发展变化的思想和普通联系的思想。

(3)科学基础:康德-拉普拉斯的星云假说,赖尔的地质渐变论、达尔文学说以及物理学中进化问题等为代表的进化论思潮,确定了发展变化的思想。科学原子论、元素周期律,人工合成尿素,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细胞学说等,确立了普遍联系的思想。

2、请根据科学技术观的主要内容,分析说明“炼金术”、“地心说”、“中医学”是科学还是伪科学?(你认为“炼金术”、“地心说”、“中医学”是伪科学吗?为什么?请根据教材中“科学技术观”部分的相关内容展开论述。)

答:(1)从科学发展模式所反映的对科学的判定来分析,如累积模式认为科学是真理的集合,不包含错误。波普尔认为是从错误中学习,只能逼近真理,终究要被证伪掉。库恩认为科学是历史的产物。

(2)从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条件和社会功能上分析评判。

答:(1)科学技术观的主要内容包括2方面:把科学技术当作认识现象来研究,把科学技术当作社会现象来研究,由此给出科学的评判准则。

(2)根据教材第5讲,从科学发展模式所反映的对科学的判定来分析,如累积模式认为科学是真理的集合,不包含错误;波普尔认为是从错误中学习,只能逼迫真理,终究要被证伪掉;库恩认为科学是历史的产物。

(3)根据教材第14讲内容,从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上分析评判,即科学要满足社会的需求,同时又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3、为什么说拉卡托斯的科学发展模式能有效地克服波普尔模式和库恩模式存在的问题?答:(1)波普尔、库恩、拉卡托斯模式的简要表述。库恩对波普尔模式的三点反对理由;库恩模式存在的问题。

(2)波普尔把科学的最基本单元看做是能够被经验证伪的理论,而拉卡托斯从库恩的整体主义出发,认为科学的最基本单元是一种完整的理论体系,那就是研究纲领。

(3)从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构成(硬核、保护带、方法论规则)和作用机理上分别说明波普尔、库恩模式中存在问题的解决。

4、历史上有哪几种主要形态的自然观?试以古代自然观为例,说明其内涵、认识论特征以及自然科学背景。

答:(1)历史上先后出现过:古代朴素自然观、近代机械自然观、现代科学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2)内涵:对人类之外的自然界的认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3)古代自然观的认识论特征:直观性、思辨性、整体性和普通联系性。

(4)自然观的内涵和认识论特征是由当时的自然科学状况所决定的。古代只有天文学、数

学、静力学和生理医学等屈指可数的学科,更多是以自然哲学来表达的。如,古希腊的原子论;亚里士多德对物理学、生物学等方面的学说等。

5、联系自然科学发展的具体事实,阐述“范式”在库恩模式各阶段的具体表现。

答:(1)库恩对“范式”的表述。

(2)根据库恩模式的各个阶段分别说明“范式”的具体表现:

A、前科学时期。共同的范式没有形成或多个范式在相互竞争之中。如亚里士多德以前的动力学、阿基米德之前的静力学、燃素说以前的化学等。

B、常规科学时期。范式出现,有了范式就逐渐形成统一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向。

C、危机时期:科学家提出特设性假说,以消化反常、保护范式,同时也会把理论搞得相当复杂。

D、科学革命时期。危机的发展必然出现新范式。从科学史上看,自然科学整体一共有三次危机,即文艺复兴时期天文学中托勒密地心说体系危机。

18世纪下半叶燃素说的大危机;20世纪初牛顿力学的大危机。

6、什么叫科学技术观?联系实际,概括说明科学技术观的主要内容。

答:(1)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探讨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2)把科学技术当作认识现象来研究,主要包括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悖论与科学发展等。

(3)把科学技术当作社会现象来研究。主要包括知识社会学(教材第8讲“制造科学”)和STS研究(教材第13~16讲)

请考生联系自己的专业,从上述(2)、(3)两方面具体展开讨论

7、根据观察与理论的辩证关系,谈谈“观察渗透理论”的合理性与局限性。P32

答:(1)历史上人们对观察的特性有2种片面认识,或者否定观察的主观性或者否定观察的客观性。汉森的观察渗透理论强调了理论在观察中的重要作用,但又进一步认为理论支配观察,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2)合理性:否定了观察的绝对客观性,强调理论在观察中具有重要作用。

(3)局限性:否定理论以观察为基础和源泉。

(4)正确理解:观察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辩证统一。这一特性决定了观察与理论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

8.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自然辩证法研究对象和内容的理解。

答:(1)自然辩证法的定义。

(2)三个研究对象: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界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四大块内容:自然观、科学技术观、STS(科技与社会)、科技方法论。(3)用自己的专业工作研究实际例子,或用科技史上案例,分别对前面(1)、(2)中内容予以解释、阐述。

9.试以1~2种自然观形态的产生和演化为例,分析说明哲学与自然科学的辩证关系。答:(1)历史上的自然观形态:古代朴素自然观,近代机械自然观、科学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2)自然观属于哲学范畴,每种形态的自然观都有对应的自然科学基础,自然科学的发展状态决定了自然观的形态,成熟的自然观对自然科学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价值论上的指导

意义。

(3)以具体形态的自然观形成与发展演化过程为例,说明它与当时自然科学状况之间的关系,如:从哥白尼到牛顿(16~17世纪)的自然科学7大成就,构成了机械自然观的基础,经过英国经验论哲学和法国唯理论哲学的概括、总结后,形成机械论的思维方式(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影响(指导)随后18-19世纪各门经典自然科学的建立。

(4)影响途径:思维方式、科学传统、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

10.根据波普尔的科学发展模式及其主要观点,谈谈你对科学假说的认识。P33

答:(1)波普尔的重要思想和模式表述:“假设-演绎法”引出“不断革命模式”;“证伪”的概念;可证伪度说明科学逼近真理的程度;试错法。

(2)科学假说的概念、特征;假说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

(3)用具体的科技史实如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建立,具体说明其中的假说形式(如狭义相对论中的光速不变原理,同时性的相对性原理等所表达的假设概念)、形成过程、认识论意义和作用。

11.什么叫科学观察?为什么说“观察渗透着理论”?P32

答:(1)观察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特性与分类)

(2)历史上的两种片面认识,否定观察的客观性和否定观察的主观性

(3)用具体的科学史实来说明,传统上认定的绝对客观的、中性的观察是不存在的。(4)理论决定了观察的目的和对象,理论决定了观察到什么,理论可以纠正一些错误观察;理论提供了观察语言。

12.试论古希腊自然哲学与欧洲近代自然科学之间的辩证关系。

答:(1)区别:古希腊自然哲学具有思辩性、直观性、猜测性;整体上认识自然现象,细节不清晰,采用普通联系的方式看问题。近代自然科学则不同,通过实验科学、实证科学、实验加数学的形式,分门别类,割裂普遍联系,从局部着眼,细节很清晰;如古希腊的原子论与道尔顿的科学原子论的区别和联系。

(2)联系:古希腊自然哲学,奠定了近代科学的传统,是近代科学的思想源泉。以古希腊自然哲学主要代表人物和观点为例说明其对近代自然科学的影响,如:泰勒斯及其学生的实体构成主义传统;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形式主义传统及柏拉图的“拯救现象”方法。

(3)亚里士多德学说与近代自然科学的关系(案例分析)

如:伽里略动力学的产生;真空问题的研究

13.你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最重要的意义是什么?你对自然辩证法中的哪些内容比较感兴趣?为什么?

答:(1)什么叫自然辩证法(概念)

(2)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界的一般规律和方法。

内容:自然观、科学技术观、STS、科技方法论。

(3)学习意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素质教育功能(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文化功能(自然观、人生观、价值观)

(4)围绕学习自然辩证法最重要的意义,联系自然辩证法主要内容来谈。如: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和基础;更新观察、改变思维方式;提出真正的科学问题;增强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14.根据科学观察的特性以及科学发展模式,分析说明“科学始于观察”的合理性与局限性。P33

答:(1)累积模式认为“科学始于观察”,反映其合理性,波普尔模式认为“科学始于问题”,是对其局限性的批判。

(2)科学观察的主观性,反映其局限性。科学观察的客观性,反映其合理性。

(3)案例分析:如开普勒行星运行三大定律的提出,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提出;竺可桢的《物候学》、达尔文的科学考察等。

武汉大学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试题

1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学科性质和学习意义 研究对象 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自然界------科学技术----——人 (客体)(中介)(主体) 研究内容 自然观, 科技观, 科学技术方法论 学科性质 哲学 交叉科学(科技哲学) 学习意义 a科学地处理人和自然关系的需要 b探索中国科技的现代化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律的需要 c、提高哲学素养的需要 d、科学自身发展的需要 e、提高科技意识的需要 2自主创新的形式和战略意义 自主创新是指以获取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为宗旨,以我为主发展与整合创新资源,进行创新活动,提高创新能力的科技战略方针,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创新三个方面。 原始创新是科技创新中具有战略突破性的科学活动,是一种超前的科学思维或挑战现有科技理论的重大科技创新。 集成创新是指利用各种信息技术、管理技术与工具等,对各个创新要素和创新内容进行选择、集成和优化,形成优势互补的有机整体的动态过程。 消化创新是指在引进技术后,对先进技术进行研究再创新的过程。 自主创新的战略意义: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坚持自主创新 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必须依靠自主创新 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3、简述形象思维的特点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方法论意义 形象思维是在形象地反映客体的具体形状或姿态的感性认识基础上,通过意象、联想和想象来揭示对象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思维形式。 形象思维的特点 形象思维的“细胞”是形象的意象, 形象思维的一般形式是运用意象进行联想和想象, 形象思维是用个别表现一般,具有直观性、生动性和鲜明性,具有美学价值。 在科学研究中的方法论意义 (1)可以形象直观地揭示研究对象的本质和规律。科学研究仅依靠逻辑思维是不够的,应

研究生期末考试自然辩证法习题及其答案

1.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厉了哪几个重要的形态?简述其主要思想? 答: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三个重要形态。 (1)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 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把自然当做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力图在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去寻找统一,认为自然界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或是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失。自发的唯物主义倾向:古代自然哲学家从直觉出发,从整体来观察自然界,形成了自然界是由基本物质构成的认识,对世界的本原做出了实质上是正确的回答。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一是认为自然界及其构成自然界的本原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二是看到了自然界矛盾的两个方面,看到了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直观、思辨和猜测的性质:由于当时人们的经验知识较少,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尚未进步到分析和解剖的程度,因而他们的自然观难免具有朴素性、直观性、猜测性和思辨性等特点。 意义:它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开始运用理性思维去探索自然的本质和规律,是人类在认识自然的道路上一个巨大的进步;它的自发的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的思想,一方面使它成为马恩创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渊源,另一方面在科学上孕育了许多天才预见,并在近代发展为一系列科学理论。 (2)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的中心内容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从来如此、永远如此。万事万物只是在空间上彼此并列着,没有时间上的历史发展。如果有变化,那也只是位置的移动和数量的增减,并且这种变化的原因不在事物内部,而是由于外力的推动所致。这种自然观是与较低水平的生产力和较低水平的自然科学紧密相联系; 意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摒弃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直观性、思辨性、猜测性,对于近代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有历史性的贡献;它强调自然的外在独立性,是对上帝创世说的否定;对自然科学冲破神学唯心主义的羁绊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它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局限性。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为文艺复兴运动营造了氛围和使得人们开始重视实验。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辨证唯物主义历史观一起组成了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包括唯物论、方法论和辩证法。 基本思想:①自然界是物质的;②物质的运动是不灭的;③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④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形式;⑤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⑥自然界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⑦人类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⑦现实的自然界是人化的自然。 基本特征:①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②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③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④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 意义:①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②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③为科学与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理论前提。③为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概论试题

如何认识辩证法思想的发展过程 辩证法的发展经历了如下三个大的阶段,每个阶段如下 1、古代朴素辩证法: 古代朴素辩证法,是与古代社会的生产水平相适应而产生的一种自发的、朴素的辩证法。它直观地认识到一切事物都在普遍联系和运动变化之中,猜测到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如中国古代《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等。在欧洲,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认为“一切皆变,无物常住”,“统一物是由两个对立面组成的”。它是辩证法的初级形态,虽是正确的,但缺乏严格的科学论证,因而又是不完备的。 特征:认为整个世界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但他们对世界的发展之提供了轮廓的说明,对构成世界的具体细节缺乏论证,具有猜测性。 2、近代唯心主义辩证法: 唯心主义辩证法同“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相对立的发展观。指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辩证法理论。客观世界的发展过程就是某种精神或思维的发展过程。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拉图是唯心辩证法的创立者之一。他通过纯概念的逻辑推演,指出同与异、大与小、有限和无限、善和恶等范畴都是对立统一的。 特征:把变化发展的主体看作是绝对精神获绝对观念;与唯心主义相结合;具有不彻底性。 3、现代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即“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以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是辩证法思想发展的高级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不断运动变化的统一整体;辩证规律是物质世界自己运动的规律;主观辩证法或辩证的思维是客观辩证法在人类思维中的反映。是最全面、最丰富、最深刻的发展学说。它包括三个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可能与现实、形式与内容等一系列基本范畴,而对立统一规律为核心。它是宇宙观,又是认识论和方法论。 特征: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自然观和历史观的有机结合。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试题及答案

1、自然辩证法是一门交叉的自然科学。P2 2、工业革命进程的加速,加剧了人与自然的对立。P2 3、用系统思想看,技术进步和技术发展表现为技术的结构和技术的功能间的矛盾。 P2 4、简述自组织理论的基本思想及其世界观方法论意义。P2 5、生态自然观的内涵和实质。P3 6联系考生自己的专业,分析论述如何进行科学问题的研究。P3 7、综述古代朴素自然观、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联系与区别,并从中得出自己的结论。P3 8、科学始于“问题”还是始于“观察”?P4 9、E. B威尔逊说:“世界上没有谁能够比把整个一生致力下载一个课题的专家更会阻碍科学的进步了。” P4 10、自组织理论的形成,经历了从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超循环理论、突变论、分 形理论到混沌理论的发展过程,后一个理论都有是对前一个理论的否定与超越。P4 11、科学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之上的,因此,只要有科学事实也就构建起了科学体系。 P4 12、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都是自然,没有本质区别。P4 13、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都是以自然规律作为研究对象的,因此,它们是同类学科, 可以相互替代。P4 14、分析说明科学技术的“双刃剑”的作用,应当如何评价科学技术乐观主义与科学 技术悲观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潮?P5 16、如何理解达尔文进化论和克劳胥斯热寂论的对立统一?P5 17、如何理解科学与社会经济的复杂关系?P5 18、自然辩证法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辩证法。P6 19、世界古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奠定了自然辩证法的科学基础。P6 20、事物的发展具有可逆性,是指任何事物在一切条件下都能够使该物质系统和外界环境完全复原。P6 21、整体性是系统的最本质特征P6 22、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的周期性表明了事物发展的有限性。P6 23、开始精神是以自然科学的眼光和方法从事一切科学研究。P6 24、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P6 25、科学的价值在于了解世界,技术的价值在于改造世界。P6 26、如何理解科学技术的双刃剑效应?P7 27、简述归纳方法和演绎方法的基本特点?P7 28、结合自己所学专业,谈谈科学方法论在学习和工作中能带给我们哪些启示?P7 29、结合你所学专业或从事的工作,谈谈你对技术创新的理解?并分析我国怎样才能 建设成为一个创新型的国家?P7 30、结合以上实例运用自然辩证法理论,谈谈科学问题、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关系。P8

自然辩证法讲义 第十五章 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

自然辩证法讲义 第十五章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 科学技术是历史发展的火车头,科学技术革命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 生着重大影陶,改变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式,深刻地影响着民族国家发展战赂和发展道路的选择。本章论述关于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互动的一 些基本问题,以便把提当代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趋势,展望和谋划未来的发展之路。 科学技术革命和社会发屁新阶段 1.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社会革命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革命实质上是生产力革命,18世纪末开 始的工业革命,“把工场手工业变成了现代的大工业,从而把资产阶级社 会的整个基础革命化了Ho。这在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高科技产业群的 兴起中,表现得更为突出,20世纪的科学、技术、产业与社会发展之间有了更密切的联系。 科学革命产生的是理论上的新成果,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飞跃.它引起人们思想观念的变革;技术革命,是人类改造世界的飞跃.带来了新的劳动工具和劳动手段;产业革命.是人类物质生产方式的飞跃,它引起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社会革命,狭义的是指社会制度的飞跃,它引起社会经济形态的飞跃,广义的是指包括社会制度变革在内的、社会生活与社会思想全面的和深刻的变革。 在古代,农业革命引起了人类物质生产方式的飞跃,导致了社会大变革,人类社会进人了农业社会;在近代,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引起了又一次社会大变革,人类社会进人了工业社会,从此开始了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产业革命和社会革命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这四种革 命之间的关系,是网络式、反馈式的关系,即一种革命的发生必然会引起另外一种革命,并且其自身也要受到其他类型革命的影响。从系统的观 点来看,这四种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革命,其核心是技术革命;在这里,科学革命是它的理论前提,产业革命是它的直接后果,而社会革命则是它的深化和发展。 2.现代科技革命与高技术产业群的兴起 20世纪,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产业革命和社会革命这四股革命力量汇合成一股强大的历史洪流,汹涌澎湃地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迈进。 以20世纪之韧物理学革命的最新成果为基础,加上相继出现的信息论、基因论等科学理论的革命性进展,随着20世纪中叶电子计算机的问 世和原子能的利用,高科技和高科技产业俏然兴起。于是,在科学技术的自身驱使和各种社会因素的拉动下,一大批在最新现代科学成果基础上 迅速发展起来的高技术相继倔起,并最终形成了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先导,以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为基础.以新能源技术为支柱,在微观领域向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开拓,在宏观领域向环境技术、海洋技术、空间技术扩展的一大批相互关联、成群集队的高技术和高技术产业群落。高技术 产业以其高效益、高智力、高渗透,以及创新性、战略性和环境污染少等优势,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具有革命性作用.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

2012年研究生自然辩证法复习题和答案

1.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 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他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2.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 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作用。 3.自然辩证法的主要内容 自然观、科技观、科学技术方法论 4.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克服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局限性(直观性、思辨性、猜测性),吸取了他关于自然运动、发展和整体联系的思想,坚持了唯物论,告别了用神话来解释世界。以近代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为依据,批判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的机械论、形而上学的不彻底性。为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观、科学技术论和科学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为科学与技术的研究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理论前提;为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5.系统的概念,含义,本质,如何理解系统的整体性 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 含义:1.任何一个系统必须由两个以上的要素构成,即承认系统内部应具有可分析的结构,单个要素不能称为系统;2.系统在于系,即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系统要素与系统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了特定的结构; 3.系统还在于统,即要素彼此之间称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4.系统作为一 个整体对环境表现出特定的功能。 本质特征:1.整体性、2.开放性:与外界环境自由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3.动态性:自然系统运动、发展、变化的过程;4.层次性:一方面系统由一定的要素组成,这些要素是有更小层次的要素组成的子系统,另一方面系统自身又是更大系统的组成要素。 整体性特征是最突出、最基本的特征。系统的整体性是指系统各要素在系统整体中的相互联系所带来的、超过各要素孤立时性质总和的效果。一方面,系统是诸要素的有机结合而不是个要死的简单机械加和;另一方面作为系统整体的要素也具有它自身所没有的整体性质,功能和运动规律。 6.系统和要素、结构与功能的辩证关系 系统与要素:1.自然系统决定和支配要素。自然系统相对于它的组成要素来说,是具有不可还原性的。2.自然系统与要素相统一。系统与要素的规定具有相对性,系统与要素具有全息相关性,系统与要素密不可分。3.系统与要素在一定条件下发生转化。其一是系统与要素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发生

自然辩证法概论考试讲义

自然辩证法概论考试讲义 一、名词解释: 1、系统:所谓“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它包含以下四个要义:第一, 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要素是构成系统的组成单元;第二,“系统”在于“系”,即系统内诸要素之间、系统要素与系统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了特定的结构;第三,“系统”还在于“统”,即要素彼此之间联系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第四,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对环境表现出特定的功能,功能之所以为整体所具有,是由于功能以结构为载体,并在系统诸要素的功能耦合中突现出来。) 2、拉普拉斯决定论:拉普拉斯决定论是与机器的自然图景相联系的、关于宇宙的过程可以在一个简单的数学方程式中表现出来的理论。 3、系统思维方式:系统思维方式是把对象当成一个系统的整体加以思考的思维方式,它根据系统的性质、关系、结构,把对象的各个 组成要素有机地组织起来构成模型,研究系统的功能和行为,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定量化和精确化的特征。 4、自组织:自组织是自然界物质系统自发地或自主地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过程。 5、生态危机:生态危机主要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地区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 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6、技术:技术定义为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或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它 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二是技术成果。 7、知识密集型技术:知识密集型技术指生产这种产品所投入的活劳动不只是简单劳动,而更多的则是复杂劳动,因而该产品凝聚着更 多的知识量,资源、能源耗费少,研究与开发的投资额大,其产品有少品种、大批量转向多品种、小批量、更新换代快等。 8、技术体系:从宏观的角度,从各项技术构成的整体来看,技术体系是各项技术之间根据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社会条件,以一定的 方式相互联结而组成的系统。也就是说,技术体系是由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各项技术组成的。 9、技术结构:技术结构是指技术内部各种构成要素的组织形态和彼此之间的联结方式。 10、技术价值:技术价值是指应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概念来考察和评价技术对个人与社会的作用和意义,是现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 需要的技术的属性之间的一种的关系。 11、高技术:高技术是建立在科学技术研究基础上,处于当代科学和技术发展前沿,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能够对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 文明产生重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技术或技术群。 12、社会建制:社会建制是指为了满足某些基本的社会需要而形成的相关社会活动的组织系统。一般而言,社会建制主要指社会组织制 度,包括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组织系统、物质支撑四大要素。 13、科学技术体制:科学技术体制是在一定社会价值观念支配下,依据相应的物质设备条件形成的一种旨在规范人类对自然力量进行 探索和利用的社会组织制度。 14、范式:范式就是科学共同体全体成员所共有的东西,包括共同的信念、共同的价值标准、共同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公认的科 学成就和范例等等。 15、无形学院:迅捷的、非正式的学术交流系统,常常出现于学科的前沿和几个学科的边缘,为了尽快获得新的信息,研究人员大多 通过直接接触、通讯等个人联系的方式进行非正式的交流,这就成了“无形学院”。 16、创新者网络:创新者网络提供创新者非正式直接互动的机会,从而提高创新活动的效率。这个概念原出自技术创新经济学,意指 一种特殊的创新者组织形态,即网络组织,它介于市场和企业组织之间,是两者互相渗透的产物。 17、技术共同体:以共同的技术范式为基础形成的技术专家群便是技术共同体,其任务是在技术范式的指导下从事技术的解题活动。 18、科学事实:科学事实是科学认识主体关于客观存在的、个别的事物的真实描述或判断,其逻辑形式是单称命题。 19、科学观察:科学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自己的感官认识和描述各种自然现象,获得经验知识的基本手段。 20、科学实验:科学实验是人们根据研究的目的,利用科学仪器、设备,人为地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排除干扰,突出主要因素,在有 利的条件下获得科学事实的方法。 21、类比方法:根据两个对象在一系列性质、关系或功能方面的相似,从已知其中的一个对象具有其他的性质、关系或功能,推出另一 个对象也具有同样的其他性质、关系或功能。 22、科学共同体:科学共同体是指某一特定研究领域中持有共同观点、理论和方法的科学家集团。 23、理想实验方法:理想实验方法是在科学研究中为了排除各种次要的非本质因素的干扰,在纯粹状态下对自然过程进行研究,而在思 想中把实验对象与实验过程理想化的方法。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简答题及答案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联系所学专业试分析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和作用。 答:自然辩证法就其学科性质而言,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带有哲学性质的学科。自然辩证法所研究的,是自然界、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以及科学技术工程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不是自然界中某一特殊现象、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某一特殊过程或者科学技术某一特殊学科的特殊规律。 总的来说认真学习研究自然辩证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1有助于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高对有关的哲学和社会思潮的辩别能力;有助于进一步掌握和运用唯物辩证法,解放思想,启迪思维,促进自然研究工作。 ○2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学说中与科学技术联系最直接的部分。它为探索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性,为在此基础上制定和完善正确的科学技术方针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我国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具有指导作用。 ○3自然辩证法是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之间的一座桥梁,具有特殊的文化或智识意义。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可以促进对自然科学的人文理解,有肋于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之间的沟通。 而作为当代的青年才俊,学习自然辩证法更是十分有意义的,其体现在: ○1提高哲学修养,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是提供给我们关于自然,自然科学总的看法,总的观点,是任何科学无法代替的; ○2能够使我们获得科学认识论和科学方法论的知识; ○3学习自然辩证法可以使我们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拓展思路,增强科学创新力; ○4有利于理解,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5也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需要。 就本学科采矿工程中认识地质环境而言: 人类的采矿工程活动需要了解煤矿地质情况,而且能引起地质环境的改变。后者的产生, 是由某些自然因素的诱发作用和采矿工程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事物是联系和发展的,在漫长的岁月里,地质环境经历了一系列极其复杂的变化过程,不但引起变化的条件和因素极为复杂,而且变化规模也无比庞大,它所赋存的时空隧道也是永无止境的,地质环境变化而产生的地质现象自然就错综复杂了。要正确地认识种种复杂的地质现象,必须应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人类采矿工程活动的种类和规模是复杂的、空前的,加上某些人的主观性和物欲,所造成的工程地质现象更加扑朔迷离、纷纭繁杂了。因而,必须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即以唯物的观点、辩证的方法来分析煤矿地质现象,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煤矿地质现象中蕴含着丰富的自然辩证法, 我们的目的是把它提炼出来,上升为理性认识,再作为分析复杂纷繁的地质现象的指导思想。 采矿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在今天尤为突出。采矿工程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地质环境中进行的并且深受地质环境的制约,它可以影响矿井建筑物的类型、工程造价、施工安全、稳定性和正常使用等。对立统一规律就是事物的矛盾运动规律。反过来讲,采矿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具有反作用。人类的采矿活动深刻影响着地质环境, 主要表现为干扰和改变地质环境原有的特征和规律,加快演化速率、方式和轨迹,从而出现煤矿地质问题。这类问题足以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和工程建筑安全,乃至造成矿井坍塌、沉陷,破坏较大区域内的工程地质环境。如工程建筑荷载使岩土发生变形甚至破坏,巷道施工爆破及各种工程振动使地质体松动、破坏,地面开挖改变地形地貌,引起边坡失稳,过量开采会造成地面沉降,岩溶塌陷以及地震活动加剧等等。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研究人类采矿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以便做到既能使工程建筑安全、经济、稳定, 又能合理开发和保护地质环境。这其中便是自然辩证法的完美运用。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考试复习

1.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观方面,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理论基础。其研究对象有自然观、科学观及科学方法论、技术观及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与社会 2.自然观:(1)自然观是人们关于自然界的根本观点成总体看法,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指导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以及处理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方法论。科学技术哲学中所讨论的自然观,是对科学技术知识进行哲学抽象而形成的观察自然界的基本观点。虽不能代替具体的自然知识,却能提供不同知识领域相互过渡的观念启发。(2)自然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科学技术发展与自然观形态的历史演替;自然界的本质、存在方式和演化发展;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自然:自身包含有生长、分化与演化的无限多样性的整个存在;是指各种物质系统相互联系的总体;是指各门自然科学观察、实验的研究对象总体。 3.自然观演化的历史形态:人类历史上的自然观分类有神话及原始宗教的自然观、哲学的自然观、科学的自然观。具体历史形态有:1、古代朴素自然观,如中国的五行说、易自然观、道自然观等,具有直观性、思辨性、猜测性。2、中世纪宗教神学的自然观:如基督教的上帝创世论。3、近代机械论自然观:自然界是一架由各种零部件组装而成,按照一定的规则朝着一定方向运转的机器。特征:机械性(和谐和秩序性);决定性、因果必然性、可预测性;还原性;可逆性;简单性。4、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具有多样性和规律性、物质处于联系的普遍性与运动的永恒性。

*三种自然观的比较:中国古代:整体观;古代和近代西方:原子主义;当代:系统观。 4.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 (1)科学观是人们对科学的总体看法,它重点研究科学的本质,结构、发展模式和一般规律。 (2)科学方法论是关于认识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理论,围绕科学理论的形成过程,具体研究科学问题与科研选题、获取科学事实的科学观察和实验方法、加工整理科学事实以提出假说和形成理论的科学抽象、科学思维和假说方法,以及构建理论体系和评价理论的方法等。 5.技术观和技术方法论: (1)技术观是人们对技术的总体看法,它重点研究技术的本质、体系结构、发展模式和一般规律。 (2)技术方法论是关于人类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理论,它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为指导,围绕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的过程,研究技术预测、技术评估、技术原理的构思、技术方案的设计、技术实验和实施等方法,以及技术创新的过程、模式和战略等内容。 6.科学技术与社会:把科学技术作为整个社会的一个子系统,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建制,围绕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重点研究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社会体制、社会运行、社会价值、科学技术的社会后果及伦理应对。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

1、自然辩证法的含义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分支学科,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和科学技术方法论。 2、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内容、体系、学科性质 研究对象:自然界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研究方法 研究内容: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 学科性质: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分支学科 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自然界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辩证法 2 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技术的桥梁和纽带 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 3 综合性、交叉性学科 自然史科学史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学技术论科学技术社 会学创造学思维科学科学美学技术美学 3、学习的意义与方法介绍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和科学技术观;提供认识论和法论指导;开拓视野,扩大知识面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方法:认真读书,掌握基本原理;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思考,互相交流 科技史 1、古希腊的哲学体系、哲学流派:古希腊自然哲学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自然观:把自然看作一个独立于的对象加以整体的看待;把自然界看作有规律且可以认识的对象:创造了一套哲学的或数学的语言力图把握自然界的规律。 (1)米利都学派 主要代表人物:泰勒斯“万物源于水” 这里的意义不在于这句话是否正确,而在于其说话的方式,科学于哲学思维的原则:从粉繁复杂的现象中找出共同的原理,在从原理说明更多的现象。 (2)毕达哥拉斯学派 万物皆数。用客观的精神实体来解释世界的起源问题,一为点,二为线,三为面,四为 立方体,由此而生成万物,宇宙和谐,宇宙是一种几何结构。 毕达哥拉斯主义 我们的经验世界的可理解性就是作为其基础的数学的可理解性。 (3)赫拉克利特 辨证思想的奠基人 世界是一堆永恒的活火,火代表了万物流动变化的本质。 万物皆流,万物常驻。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一切事物都是通过斗争产生的。 (4)巴门尼德和爱利亚学派 A巴门尼德 存在论:变化只是假相,不变才是本真。 存在者不是产生出来的,也不能消灭。存在者是连续不可分的。存在者是不动的。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小论文

从自然辨证法角度浅谈屠呦呦教授获得诺奖一事 控制工程何壮壮 167760660 一、屠呦呦获奖简介 2015年10月5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委员会秘书伦达尔在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来自爱尔兰、日本和中国的3位科学家共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其中,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因为“发现治疗疟疾的新疗法(即青蒿素)”为我国摘取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医学科学最高奖项。 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1972年成功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2011年9月,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获得拉斯克奖和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她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同时也引发了热议,其它暂且不表,下面本人尝试就这一事件利用本人仅知的部分自然辨证法相关理论做一些粗浅的分析,如有不当恳请老师对我的观点和思想加以批评和指正。 二、从自然辩证法角度分析屠呦呦获奖原因 中药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医相关理论是我国千百年医疗实践的宝贵财富,然而在此之前,我国的中医药事业并没有得到世界的一致认可,这也是为什么我国屡屡与诺贝尔医学奖项无缘。归其原因,私以为是我国中医事业缺乏标准化建设。对于西方人来说,数字和指标是非常重要的,西医就是建立在数字统计学分析基础之上的。而中医和西医的最大区别就恰恰在于:西医讲求具体指标,而中医讲求“因人而治”,缺乏可通约性,常常以个人经验为主,并没有建立健全完善的统计学分析体系,而如果所做的研究缺乏数字依据的支持,西方人是不太可能认可的。故而,时至今日,中医还没有完全走上世界舞台。 而屠呦呦对青蒿素的发现就是我国中医药为世界人民做出的重大贡献,同时标志着我国中药事业为国际认可的里程碑,其发现过程充分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对科学发现的影响。青蒿熬水可以治疗疟疾的事实早已被广泛记载传播,许多单位均做过青蒿的抗疟筛选,都因无效而与幸运无缘。而屠呦呦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她在采用传统方法未果之后,通过对中医药文献的反复研究及参考西方萃取方法对青蒿素的提纯方式思路的改变,细心的想到其抗疟成分可能是热不稳定的,通过冷萃取法得到了没有被热破坏的青蒿素,最终得到抗疟效果极好的青蒿素。青蒿和青蒿素,一字之差便是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此前的科学家受困于中药提纯常规方法的限制,人为的将中医和西医划上鸿沟,中医和西医就其理论、研究手法、起效时间、治标治本等等来说的确是对立的,然而单纯的将二者对立是一种狭隘的思想,如此次青蒿素的发现,便是运用西方萃取对中医药进行定量提取,同时此举也是对西医临床的重大贡献,二者互相促进,是统一的整体,中医不破坏药物原始成分基础上,讲究医疗综合效果的做法值得西医学习;西医的精确诊疗、有的放矢的治疗及技术也值得中医借鉴。这里体现了对立与统一的思想。 不但如此,所有特点的医学包括中医、西医、蒙医、藏医等都可以相互借鉴融合,形成有益于人类减轻病痛的统一的医学体系。这样才能更好的造福全人类。 三、如何看待屠呦呦“三无”学者身份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概论期末考试题库

目录 自然辩证法 1.辩证法和科学技术有什么关系? 答:(1)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自然辨证法的创立与发展同哲学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 2.论述自然辩证法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答:自然辩证法在中国的传播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它,自前苏联传入我国,经历了三个传播时期,对《自然辩证法》一书的学习、理解和介绍时期;自然辩证法理论在我国加速传播并确立为独立学科的时期。自然辩证法在我国大发展时期。在中国,自然辩证法是随着恩格斯这部着作中译本于 1929 年的出版,逐渐在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工作者和自然科学工作者中间传播开来。中华人民

共和国建立以后, 它在广大哲学工作者和自然科学工作者中间,得到更广泛的学习和传播。的哲学着作和,在中国科学工作者学习和辩证法、开展中,起了重要作用。 4.辩证主义自然观的创立有何重大意义? 答:重大意义:第一,的创立,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第二,的创立,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的创立,为科学与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理论前提。第四,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理论自然科学的成就主要有哪些? (1)“星云说”。1755年德国哲学家康德 (2)地质“渐变论”。1830年至1833年,英国地质学家赖尔 (3)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19世纪40年代,迈尔、焦耳等人 (4)尿素的人工合成。1828年,德国化学家维勒 (5)细胞学说。1838年,德国生物学家施莱登;1839年,动物学家施旺(6)生物进化论。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 (7)电磁场理论1865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 (8)元素周期律。1869年前后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等。 上述理论自然科学的一系列重大发现,特别是: 物理学的两次重大的理论综合(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和电磁场理论的建立); 生物学的两次重大的理论综合(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论的建立), 揭示了自然界物质运动形式的多样性及其相互联系与相互转化,打通了有机界和无机界之间的鸿沟,自然界的主要过程就得到了说明,就被归之于自然的原因,从而使辩证自然观取代机械论自然观成为历史的必然。 6.何谓演化与进化?怎样理解自然界的进化是一个不断发生对称性破缺的过 程? 答:所谓进化,是指事物的上升的,从无序到有序、从低序到高序的不可逆过程或复杂性和多样性的增长。所谓演化,除了指事物的上升的,从无序到有序、从低序到高序的不可逆过程即“进化”过程外,还包括了事物的下降的,从有序到无序、从高序到低序的过程即“退化”和从宏观有序态到远离平衡的“混沌态”以及不同远离平衡态的“混沌态”之间的更替。 ①所谓对称,是指在一定变换下的不变性。【最高的对称性就是在一切变换下都不变的状态。这样的状态实际上对应着无序,最对称的世界时没有任何秩序和结构的,没有任何特殊方向的特殊点,这是平衡态的特征】。②与对称相反,破缺是指在一定变换下所表现的可变性,或对称性的降低。它实际上是对应着系统的有序状态。【复杂性和层次结构正是起源于某种对称性的破缺。自然界的有序化是对称性破缺的结果,正是由于对称性破缺才使系统向有序化、组织化和复杂化演化】。③由此可见,自然界的进化就是一个不断发生对称性破缺的过程;自然界每发展到一个新的里程碑,都必有一个基本的物质的或相互作用的、时间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知识讲解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 摘要: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一切学说的基础,这就必须从对物质世界本身的研究开始,而“自然界和人以外不存在任何东西”。离开了自然界来讨论辩证法,一切都是空话,因为所谓客观辩证法是支配着整个自然界,而所谓主观辩证法,即辩证的思维,不过是自然界中到处盛行的对立中的运动的反映而已。本文主要从自然辩证法的历史渊源,自然辩证法的两大主要内容,西方学界对其的批判以及自然辩证法对自然科学的指导作用几个方面来阐述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历史渊源主要内容批判指导作用 自然辩证法的历史渊源 《自然辩证法》是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一部尚未完成的著作,是恩格斯多年来对自然科学研究的总结。对19世纪中期的主要自然科学成就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进行了概括,并批判了自然科学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观念。 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领域的自然辩证法,有其历史的渊源。从康德于1755年和拉普拉斯于1796年提出星云说,试图揭示天体演化的历史开始,形而上学的自然观被打开了第一个缺口。19世纪以来,自然科学有了一系列重大发现,其中,能量转化、细胞学说和进化论,被恩格斯称之为自然科学中彻底动摇了形而上学自然观的三大发现。这一切都从不同方面揭示了自然界的历史发展和普遍联系,充分展示了整个自然科学从经验到理论、从分析到综合的发展过程。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是在19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从哲学思想的渊源上说,它依据自然科学发展的成果,对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唯

心主义辩证法进行了唯物主义的改造。在《反杜林论》哲学篇和《自然辩证法》手稿中,恩格斯依据当时的自然科学成果,描绘了整个自然界发展的辩证图景,运用丰富的自然科学材料阐发了辩证法的基本规律,研究了各门自然科学的辩证内容。他把自然科学所揭示的自然界的辩证法同自然科学认识发展和研究方法的辩证法联系起来研究,并认为从根本上来说认识的辩证法是客观的辩证法的反映,指出辩证法是唯一的、最高度地适合于自然观的这一发展阶段的思维方法。 自然辩证法的主要内容 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自然观,即对自然界辩证法的研究;一是自然科学观,即对自然科学辩证法的研究。自然观这方面的研究,要求不断地概括和运用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发展和更新人们关于自然界辩证发展的总图景和对自然界的总观点,其中包括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信息观、系统观、规律观以及自然发展史和自然界各种运动形态的划分、联系、交错、转化等等;要求探讨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范畴在自然界各种过程中的丰富多样的表现及运用,使人们对辩证法规律和范畴的理解不断充实和深化,在许多方面进一步清晰化、准确化和精细化,并增添新的内容。从而,把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提高到同自然科学的新发展、新思想相适应的现代水平。 自然科学观这方面,自然辩证法主要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方法论方面研究自然科学认识过程、认识方法和自然科学认识发展的规律。从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方面研究作为社会现象之一的自然科学在社会中发展和发挥作用的规律。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试题及复习资料题库全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试题及答案 自然辩证法 1. 学习自然辩证法,提高自我理论思维能力,也叫科技思维能力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助于掌握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及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提高理论思维能力。(1)任何自然科学的研究总是在一定的自然观和方法论指导下进行的。自然辩证法研究的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而自然科学研究的是自然界各领域的具体规律。普遍规律寓于特殊规律之中,掌握普遍规律,就可以更加客观的、全面的认识特殊规律,避免主观性和片面性。自然辩证法的原理是直接从科学技术领域总结、概括出来的,它有助于自然科学工作者通过自己的专业更深刻的了解物质世界的辩证发展过程,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自然科学的研究总是要运用一定的理论思维方法。科学发展史表明,许多科学理论的形成,都是以正确方法的运用为前提的。尤其是现代自然科学早已突破了分门别类研究的局限,在高度分化的同时日益趋向整体化,这就更加要求有较高的辩证综合能力。此外,在科学研究中,如何从复杂的现象中抓住本质,如何从现象的变化中觉察事物的发展规律,如何处理好偶然与必然、共性与个性的关系,都要求有一个辩证思维的头脑。(3)恩格斯曾指出:“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20世纪初开始的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使科学由收集归纳材料、逻辑整理材料,进入到在对经验材料总结的基础上进行概念创造的阶段;科学各个领域知识的相互联系和渗透日

益加强;技术也日益科学化、理论化,因此,更需要理论思维。科技工作者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的最好手段就是学习哲学。哲学是从总体上教导人们善于处理和驾驭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学问。因此,辩证法对今天的自然科学来说是最重要的思维方式。学习自然辩证法,掌握辩证思维方式虽然不能代替具体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工作,但是能够在自然观上、在科技发展的规律上、在科技方法论上,帮助科技工作者提高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使其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在本专业上取得一流的成就。 2.全面比较科学与技术的特点(区别与联系)科学就其存在方式来说,它是一种知识体系;就其发现过程来说,它是一种活动体系;就其社会存在方式来说,它是一种社会建制。技术则是人类为了满足社会需要,利用自然规律和自然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创造、应用和改进人工的知识、手段和技能、方法的系统。它们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点:(1)目的和任务不同。科学知识主要回答自然现象“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它揭示客观过程的因果性;技术知识主要解决实践过程中“做什么”和“怎样做”的问题,它最求满足主体需要的目的性。(2)知识形态不同。科学主要表现为一元性的知识,它把纷繁复杂的现象统一于某一种本质,力求从众多的假说中筛选出某一种定论,并尽量使之简洁明了;相对来说,技术则是从单一到多样,使提纯了的东西在条件耦合中复杂化,它把某一种科学认识转化为多种技术设施和工艺方法,从相同的原理中做出多种类型的设计方案。(3)知识的评价标准不同。对科学知识主要进行真理性评价,不能说用的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概论期末考试题库

目录 1.辩证法和科学技术有什么关系? (2) 2.论述自然辩证法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2) 4.辩证主义自然观的创立有何重大意义? (2) 5.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理论自然科学的成就主要有哪些? (2) 6.何谓演化与进化?怎样理解自然界的进化是一个不断发生对称性破缺的过程? (3) 7.怎样理解自然界循环发展的无限性? (3) 8.现代生态学在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提供了哪些科学结论? (3) 9.如何理解科学的本质? (4) 10.科学理论有哪些构成要素?说明他们的特点与相互关系? (4) 11.如何理解观察与实验是主观与客观相互统一的过程? (4) 12.如何正确理解直觉、灵感和想象力在创新过程中的意义和作用? (5) 13.科学理论的逻辑评价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举例说明之。 (5) 14.不同的科学理论累积发展模式各是如何看待理论的归并的? (5) 15.技术评估方法主要有哪些? (5) 4,技术设计的方法主要有哪些?(P213) (6) 16.什么是技术价值?它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6) 17.怎样运用马克思、恩格斯的技术社会观思想看待技术决定论和社会决定论? (6) 18.怎样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7) 19.如何理解自然进化的有序和无序? (7) 20.在建设生态文明进程中怎样规范我们的个人行为? (7) 21.科学假说的定义?特点及其作用? (8) 22.科学观察与科学实验的特点及其作用? (8) 23.谈一谈古典归纳主义的累积发展观和逻辑实证主义的累计发展观? (9) 24.请解释范式与共同体的作用? (9) 25.创造性思维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10) 26.你认为如何进一步加强创新文化建设才能更好的推动科技创新? (10)

最新01A《自然辩证法讲义》绪言

01A《自然辩证法讲 义》绪言

《自然辩证法讲义》绪言(《自然辩证法讲义》编写组1979年) 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又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这个研究领域,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开创的,特别是恩格斯进行了比较全面和系统的研究。这一方面的工作,后来又受到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和许多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视。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要确立辨证的同时又是唯物主义的自然观,需要具备数学和自然科学的知识”。1马克思自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数十年间一直未停止对数学的研究。恩格斯曾花费十多年的工夫,收集了大量自然科学的材料,对历史上的特别是十九世纪的许多科学成就,进行了认真的考察和研究。他们对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和达尔文进化论等重大发现,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并给予高度评价,指出它们既有力地打击了形而上学的自然观,同时又对于证实发展辩证唯物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2他们在从事革命活动的过程中,总是密切注视自然科学的发展,对科学技术的每一个新发现,都感到哀心喜悦。臂如,1882年11月,展出第一条实验性高压输电线路时,他们就指 1恩格斯:《反射林论》,人民出版社1970年版,第8页

出:电的利用将为我们开辟一条新的道路,使各种形式的能(如机械运动、热、电、磁、光等)互相转化,并在工业中加以利用。3 马克思还借此嘲笑欧洲的反动势力,说他们幻想着革命已被窒息,而没有想到自然科学正在醰酿一次新的革命,蒸汽大王在前一世纪中推翻了整个世界,现在它的统治已到末日,另外一种更大的无比的革命力量——电力的火花将取而代之。 总之,马克思、恩格斯不但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观察自然界,分析自然科学中的各种哲学问题,而且从历史还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考察自然科学的性质、作用及其发展规律。他们在这方面写了许多礼记、论文和著作,为自然辩证法这一学科奠定了基础。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和《反射林论》等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文献,也是系统阐述自然辩证法基本思想的经典著作。这些著作引起了许多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对自然辩证法的重视和兴趣。 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等书的写作过程中,阅读了很多自然科学书籍。他考察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自然科学成就,特别是物理学一系列的新发现给哲学思想领域带来的深刻影响。在分析当时物理学领域理出现唯物主义思潮的原因时,他强调“主要就是因为物理学家不懂辩证法”。4在著名的《论战斗唯物主义的意义》一文中,列宁号召自然科学家要做“自觉的辨证唯物主 3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446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