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物理竞赛集训一动量和能量导学(功和功率)

2013年物理竞赛集训一动量和能量导学(功和功率)
2013年物理竞赛集训一动量和能量导学(功和功率)

前端导学?
?
动量和能量导学 知识点梳理?
(一) 功和功率 1 矢量标积 矢量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且加减运算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的一种量,矢量的大小也称 为绝对值。 设矢量 A 、B 的夹角为 θ , 其标积用 A ? B 表示, 定义为 AB cos θ , 即 A ? B = AB cos θ “标”指结果为一般标量, “积”指 A ? B 是一种乘积运算。这种乘法用其间的一个点表示, 故又称为点乘或点积。标积的正负与 θ 的取值有关。 2 功 力学中的“功”是指机械功,机械功有着特定的含义,它包含两个必要条件:一是物体所 受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了位移,两者缺一不可。 (1) 恒力的功 恒力对直线运动的质点所作的功是这样定义的:功等于力的大小 F 和位移的大小 s 以 及两者夹角 θ 的余弦三者的乘积,即 W = Fs cos θ 功的正负只由 F 和 s 的夹角 θ 决定。当 0 ≤ θ < 功。当 θ =
J G J G
J G JG
J G J G
J G JG
π
2
时,W > 0 ,表示力对运动物体作正
π
2
时,W = 0 ,这时力对物体不做功。当
π
2
< θ ≤ π 时,表示力对物体作负功或
者说物体克服该力做正功。 功的正负仅表示力在使物体移动过程中起了动力作用还是阻力作 用,并不表明功有方向。从“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这个意义上理解,正功表示使物 体的动能增加,负功表示使物体的动能减少。在比较两个功的大小时,只比较它们的数值大 小,不考虑功的正负号。 功可正、可负、可为零,力对物体做负功常说成物体克服该力做功。功是力 F 和位移 s 的标积,即 W = F ? s 如果将力 F 沿位移 s 方向分解,则功也等于沿 s 方向的分力 F ,和位移大小的乘积。 作出 F ? s 图像,则图像和 s 轴包围的“面积”在数值上等于功。 (2) 变力的功 一般情况下,力是变力,而物体的运动轨迹可能是曲线。这时,上述公式不能直接应用, 而必须将上述公式的结果进行推广。 设质点从 A 点沿曲线运动到 B 点,现在来确定变力 F 在这段过程中所做的功。为此, 将此过程分成许多小段,取其中任意一小段 Δsi ,当 Δsi 很小时, Δsi 可看作直线,其方向 沿曲线的切线,而在这小段上力可视为恒力,以 Fi 表示,设力 Fi 与 Δ si 夹角为 θ i ,则两者
JG
G
JG G
JG
G
G
JJ G
JJ G
J G
北京清北学堂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www.topschool.rog?
?

前端导学?
的标积即为 Fi 在 Δ si 段对质点所做的功,称为元功,记为 ΔWi = Fi .Δ si = Fi Δsi cos θ 变力 F 从 A 到 B 对质点做的功,就等于所有元功的代数和,即
B B JJ G JG W = ∑ ΔWi = ∑ Fi ? Δ si A A
JJ G
J G
JJ G J G
同理,变力在曲线运动中的功也可由 F ? s 图像和 s 轴包围的“面积”求解。 在一些特定情况下,例如:已知恒定功率和时间可用 W = Pt 求解;若知物体的动能变 化,可用动能定理求解;若作用力的大小随位移作线性变化,可用平均力作为恒力按功的定 义求解。 在有几个力同时对物体做功的情况下, 求合力所做的功时, 也可以先算各个力所做的功, 再求它们的代数和。 3 功率 (1) 平均功率 功率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功 W 跟完成这些功所用时间 t 的比值,叫做平均功率, 用 P 表示,即 P = 定义式 P =
W t
W 给出的是平均功率,是对时间 t 内做功快慢的一种粗略描述。 t
(2) 即时功率?
当 t → 0 时,平均功率的极限就是即时功率,即 P = lim 故 P = F ? v = Fv cos θ
JG G
JG J G W ,因为 W = F ? S t →0 t
(二) 动能定理 1 质点动能 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 物体的动能定义为它的质量跟它的速度的平方乘积 的一半,用 Ek 表示, Ek =
1 2 mv 2
动能是标量,与质点运动过程无关而仅与其运动速度有关,故为状态量。在国际单位制 中,它的单位是 kg .m / s ,即 J ,与功的单位相同。 动能具有相对性,对于不同的参照物,由于 v 不同,因而动能也不同,通常以地面为参 照物。 2 质点动能定理 质点在经过无限小位移 Δ s 过程中所受合外力若为 F ,则 F 所做元功为 ΔW = F ? Δ s
2 2
G
JG
JG
JG
G
G JG JG F 在 Δ s 方向的投影就是 F 沿质点运动方向的切向分力,所以 ΔW = F切 Δs = ma 切 Δs
无 限 小 段 Δs 的 切 向 运 动 可 视 为 切 向 加 速 度 是 常 量 的 匀 变 速 运 动 , 故
G
v末2 ? v初2 =2ma切Δs ,即得 ΔW =
JG
把无限小段 Δ s 所以, 合外力 F 在无限小段 Δ s 所做的元功等于质点动能在该段的增量。 北京清北学堂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www.topschool.rog?
?
G
1 1 -E (初) =Δ E k mv末 2 - mv初 2 =E (末) k k 2 2
G

前端导学?
所做的元功累加,可得从 A 到 B 合外力所做的总功为:?
W A → B = ∑ ΔW = ∑ Δ Ek = Ek ( B ) ? Ek ( A ) =
A A
B
B
1 1 mvB 2 ? mv A 2 = ΔEk ( A→ B ) 2 2
即合外力对质点所做的总功等于质点动能的增量,这就是质点动能定理。 3 质点组动能定理 若干质点所组成的系统称为质点组,各质点动能 Eki 之和为质点组总动能 Ek ,即
Ek = ∑ Eki
i =1
n
设质点组的初状态的动能为 Ek 1 ,质点组末态动能为 Ek 2 ,则所有力做的总功就等于质 点组动能增量,即 W(1→ 2) = Ek 2 ? Ek 1 将质点所受力分为外力和内力两类, 内力是指组内质点间相互作用力, 外力是指组外质 点施予组内质点的力,则有 W(1→ 2) = W内(1→ 2) + W外(1→ 2) 故有 W内(1→ 2) + W外(1→ 2) = Ek 2 ? Ek 1 上式的物理意义就是: 作用在质点组上的外力所做的总功与内力所做的总功之和等于质 点组动能的增量,这就是质点组动能定理。 (三) 机械能守恒定律 1 保守力 如果力对质点做功与质点运动的路径无关, 则将这种力称为保守力。 保守力做功只与质 点的初始位置和终了位置有关,而与选取的具体路径无关。 力对质点做功与质点运动的路径有关, 这种力称之为非保守力, 例如质点在水平桌面上 沿不同路径从初始位置运动到终了位置,摩擦力对质点所做的功各不相同。路线越长,功的 数值越大。摩擦力是非保守力,空气的阻力也都是非保守力,非保守力也称为耗散力。 几种常见的保守力: (1) 重力 设质量为 m 的质点从 a 位置经任一条曲线运动到 b 位置,如图 5‐2 所示,从 a 到 b 重力做功 W( a →b ) = mg ? s = mgs cos α = mgh , h 为两点间的竖直高度差。由于 h 仅由
J G G
a 、 b 位置确定,而与 a 到 b 路径无关,可见重力是保守力。?
因此,重力做功与物体运动的路径无关,只与物体的初、末位置有关,而跟物体运 动的路径无关。它决定于重力与两位置高度差的乘积。在该水平面上方 h 取正,下方取负。 (2) 万有引力 万有引力是一种有心力,可以证明有心力均是保守力。质量为 m 的质点在另一质量为
M 的质点引力作用下, 相对位置 (距离) 由 r1 运动到 r2 , 此过程中万有引力对质量为 m
的质点所做的功为 W = GMm(
1 1 ? ) r2 r1
北京清北学堂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www.topschool.rog?
?

前端导学?
从上式可以看出。当万有引力对质量为 m 质点所做的功仅与 r1 、 r2 有关,与路径无关, 可见万有引力是保守力。 (3) 弹簧的弹力 质点在 x 轴上从 x1 运动到 x2 ,弹力所做的功为 W = ? 系数。 弹力所做的功仅与 x1 、 x2 有关,与路径无关,所以弹簧的弹力是保守力。 2 势能 保守力对质点做功使质点动能增加,而所做的功只与质点初始、终止位置有关,从能量 守恒观点来考虑,应有一种仅由质点所在位置确定的能量,称之为势能。势能是标量,在国 际单位制中,它的单位是焦耳,与功的单位相同。 势能的减少量等于保守力的做功量,因此势能 E p 与保守力的做功量的关系是:
1 k ( x2 2 ? x12 ) , k 为弹簧的劲度 2
W = E p1 ? E p 2
上式只给出了两位置间的势能差, 为使各个位置势能有确定值, 可以设定某个位置为势 能零点。 (1) 重力势能 通常取地球表面附件某水平面上一点为重力势能零点, 该平面上重力势能处处为零, 距 此水平面高 h 位置的质量为 m 的物体重力势能为 E p = mgh 公式 E p = mgh 中的 h 是指物体所在位置与零势能参考平面的垂直距离,在该水平面上 方 h 取正,下方取负。质点具有的重力势能的大小,取决于零势能面的选择。由于 h 的值是 相对的,所以重力势能的值也是相对的。比较几个质点具有的重力势能的大小时,必须选取 同一个零势能面。 重力势能是标量,但有正、负之别:当质点在零势能面上方时,重力势能为正,反之为 负。零势能面的选择是任意的,已解决问题方便为原则。 重力对物体做多少正(负)功,物体的重力势能就减少(增加)多少,只要重力做的功 一定,那么重力势能的差值总是一定的,跟零势能面的选择无关,跟物体做什么运动以及是 否同时还有其他作用力的存在也无关。 (2) 弹性势能 选定弹簧自由状态位置为弹性势能零点后,弹簧的弹性势能为 E p =
1 2 kx ,式中 k 为 2
弹簧的劲度系数, x 为相对于自由状态的弹簧的形变量。 (3) 引力势能 万有引力是保守力,在任一参照系中,若规定质点 A 、 B 相距无穷远时系统万有引力 势能为零, 那么可以证明, 当 A 、B 相距 r 时系统万有引力势能为:E p = ?
GMm , 式中 M 、 r
m 分别为 A 、 B 的质量。?
两个质量都是球对称分布的球形物体 A 、 B 之间的万有引力等同于两个球心质点间的 万有引力,它们的万有引力势能也等同于两个质点间的万有引力势能,同样用上式表述。 北京清北学堂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www.topschool.rog?
?

前端导学?
动能为各个质点所有,因为 m 、 v 都是各个质点自身的力学量。势能的定义与保守力 做功有关,保守力为物质间相互作用力,相互作用势能属于它们所组成的系统所有,它属于 真正提供此保守力的物质所有——称为场能。如:重力场中的重力势能属于重力场能;万有 引力势能属于万有引力场能; 电学中静电势能属于静电场能。 可笼统地说势能为物体系所有, 有时甚至简说成为某质点所有。 3 机械能守恒定律 (1) 质点组功能原理 质点组的内力可分为保守力与非保守力两类, 保守力做功对应的势能之和称为质点组势 能 , 记 为 E p , 势 能 与 质 点 组 动 能 Ek 之 和 称 为 质 点 组 机 械 能 , 即 机 械 能 E 可 表 示为
E = Ek + E p
如果将质点组动能定理中内力做功 W内 分为保守力做的功 W保 和非保守力做的功
W非保 ,则有 W非保 +W保 +W外 =E k 2 ? Ek 1
而 W保 =E p1 ? E p 2 所以 W非保 +W外 =(E p 2 + Ek 2 ) ? ( E p1 + Ek 1 ) 于是 W非保 +W外 =E 2 -E1 即质点组内部非保守力做的总功与外力做的总功之和等于质点组机械能增加量, 这就是 质点组功能原理,也称为质点组机械能定理。 (2) 机械能守恒定律 从上式可知,若 W非保 与 W外 恒为零,质点组机械能便为常量,这就是说,在质点组中 的内力中的非保守力做功之和为零, 外力做功之和也为零的条件下, 质点组的总机械能是不 变的,这就是质点组机械能守恒定律 机械能守恒时,质点组势能减少量等于质点组动能增加量,即 E p1 ? E p 2 = Ek 2 ? Ek 1 要强调的是, 机械能中均包含势能, 此处所述的机械能定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都必须应 用于两个或两个以上质点构成的质点组, 而不可能应用于一个质点, 因为势能是质点组所具 有的。 (四) 冲量、动量 1 冲量 冲量是表示力对时间的累积效应量。一般情况下,将质点从 t1 时刻到 t2 的一段运动时间 分 割 成 一 系 列 用 i 标 记 的 无 限 小 时 间 间 隔 Δti , 质 点 在 Δti 时 间 内 受 力 为 Fi , 则 将
JJ G
G JG JJ G I = ∑ Δ I i = ∑ Fi Δti
北京清北学堂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www.topschool.rog?
?

前端导学?
称为力 F 在该段时间内的冲量。其中 Δ I i = Fi Δti ,称为元冲量。若力 F 在时间 Δt 内是 恒定的,则冲量 I = F Δt 力的冲量方向与该力方向一致。或平均力的冲量计算。 若力 F 是变化的,则先求元冲量,再求和。可以证明,分力对质点的冲量之和等于合 力对质点的冲量。 冲量是矢量,恒力情况下,冲量的方向与力的方向相同,变力的冲量方向由其作用效果 来判断。冲量是过程量,说冲量时,要指明是哪个力在哪个过程或哪段时间内的冲量。 2 动量 质点的速度与其质量的乘积称为质点的动量,表示为 p = mv 或平均力的冲量计算。 动量是描述物体机械运动状态的物理量,是状态量。动量是矢量,具有方向性,动量方 向与该时刻速度方向一致,动量和速度一样也具有相对性和瞬时性。 (五) 动量定理 1 质点动量定理 由牛顿第二定律的原始表达式可确定在任意一段时间内物体的动量改变与外界作用的
JG
JG
JJ G
JG
G
JG
JG
J G
G
G G JG JG Δ(mv) 关系, F = ,故有 Δmv = F ? Δt Δt J G JJ G 设在 t0 时刻物体的动量为 p0 ,在 t 时刻的动量为 p ,现将这段时间分成许多无限小的
时间间隔 Δti ,则由上式可得在各小段时间间隔内物体的动量改变分别为 p1 ? p0 = F1Δt1 ,
JJ G JJ G
JJ G
JJ G JJ G JJ G J G JJJJ G JJ G p2 ? p1 = F2 Δt2 , ?????? , p ? pn ?1 = Fn Δtn
将上列各式相加,即得到 t0 到 t 这段时间内物体的动量改变量为 p ? p0 =
J G JJ G
∑ ( F Δt )
i i
JJ G
上式表明:物体的动量增量等于物体所受的合外力的冲量。这一结论称为动量定理。 可见物体的动量改变是由外力和力的作用时间两个因素决定的, 并且动量改变的方向和 冲量的方向相同。 牛顿第二定律所说明的是在力的瞬时作用下物体的动量将怎样变化, 而动 量定理说明了物体动量的变化与外界作用力的关系。 动量定理是矢量式, 在考虑时应先规定正方向。 某一方向的冲量只引起该力方向的动量 改变,因此对某一方向研究时可写成分量式。 由于动量定理不需要考虑中间过程,在处理碰撞的问题中很方便。在碰撞过程中,物体 相互作用的时间极其短促,但力却很大,而且力是变化的,这种力通常称为冲力。冲力随时 间的变化情形较为复杂, 力很难确定, 表示瞬时作用规律的牛顿第二定律显然无法直接应用, 但动量定理就无需考虑冲力随时间变化的细致过程,应用动量定理可求出力的冲量。 2 质点系动量定理 下面讨论若干质点构成的质点系的动量变化与外界作用的关系。 为简单起见,首先考虑两个质点的相互作用问题。设质点 1 和质点 2 分别受到外力 F1 、
JJ G
北京清北学堂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www.topschool.rog?
?

前端导学?
JJ G JJG JJG F2 作用,它们之间的内力为 f12 和 f 21 ,两质点的质量分别是 m1 和 m2 ,作用前它们的速度
分别为 v10 、 v20 ,作用后速度分别为 v1 、 v2 ,由质点动量定理可得?
JJG
JJG
JG
JJ G
JJ G JJG JG JJG JJ G JJG JJ G JJG F1Δt + f12 Δt = m1 v1 ? m1 v10 F2 Δt + f 21Δt = m2 v2 ? m2 v20
两式相加,考虑到两个质点之间的内力为 f12 、 f 21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得?
JJG
JJG
JJ G JJ G JG JJ G JJG JJG F1Δt + F2 Δt = (m1 v1 + m2 v2 ) ? (m1 v10 + m2 v20 )
上式表明,两物体的总动量的改变只决定于外力的冲量,而与内力无关,即质点系的内 力对总动量的变化无贡献,而总动量的变化取决于合外力。也就是说,内力尽管会使每一个 物体的动量改变,但对总动量却没有影响。 上面的结果,可以推广到任意多个物体组成的系统——质点系,即?
JJ G JJ G JJ G JG JJ G JJ G JJG JJG JJG F1Δt + F2 Δt + ??? + Fn Δt = (m1 v1 + m2 v2 + ??? + mn vn ) ? (m1 v10 + m2 v20 + ??? + mn vn 0 )
或(
∑F
JJJ G
J G JJ G ) Δ t = p ? p 0 外
上式的左边是系统内各质点所受冲量之和, 右边是系统总动量的增量, 即系统内各质点 动量的矢量和。由于系统内相互作用力总是成对出现的,每对内力大小相等而方向相反,因 而内力的冲量之和为零,故左边只需记及系统所受合外力的冲量。 上式就是质点系动量定理。因此,质点系动量定理可表述为:作用在质点系上的合外力 在一段时间内的总冲量等于质点系总动量的改变量。 质点系的动量沿某一方向的分量的改变量等于合外力在该方向分量的冲量。 在使用公式 时,应注意各分量的正负号与各坐标轴方向间的关系。 (六) 动量守恒定律 由质点系动量定理: ( 如果
∑F
JJJ G
J G JJ G ) Δ t = p ? p 0 外
∑F
JJJ G

JJ G J G =0 ,则 p0 = p
因此,一个系统不受外力或者所受外力之和为零,这个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即质点 系的总动量在作用前后是守恒的, ,这就是质点系动量守恒定律。 若物体系在某一方向上不受外力(或外力分量之和为零) ,则系统在该方向上的总动量 守恒。 对于动量守恒定律,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动量是矢量,所谓物体系的总动量,是指组成系统的所有物体的动量的矢量和,而不 是代数和。在合外力为零的条件下,组成物体系的所有物体的动量的矢量和是恒定不变的, 而它们的代数和并不一定守恒。 2 动量守恒定律包含了两种可能的情况:物体系根本不受外力,或虽受外力而外力相互 抵消,在自然界中不受外力的孤立物体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因而
∑F
JJJ G

=0 实际上是指外力
相互抵消。 3 在处理实际问题时, 如果物体系内部的相互作用, 远比它们所受到的外界的作用大时, 如当两个物体碰撞时, 由于物体之间的内力远比外力大, 也可应用动量守恒定律来研究它们 北京清北学堂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www.topschool.rog?
?

前端导学?
的运动情况。 4 定律守恒定律在解决某些力学问题时比应用牛顿定律更为广泛,主要表现在: (1) 不论力的性质 无论相互作用的力,是万有引力、弹力、摩擦力,还是电场力、磁场力,甚至是现在对 其本性还不清楚的原子核内的相互作用力也好, 只要系统所受的合外力为零, 动量守恒定律 都是适用的。 (2) 不论物体的大小 从大到星系的宏观系统,一直到小到分子、原子、基本粒子的微观系统,动量守恒定律 都是适用的。 (3) 不论物体直接接触或不直接接触 例如,光滑水平桌面上两个物体,太阳和行星,行星和卫星之间,都可以用动量守恒定 律。 (4)不论物体的数量 动量守恒定律并不限于两个物体的相互作用, 一个系统里可以包括任何数目的物体, 只 要整个系统受到的外力的合力为零,系统的动量就守恒。 (七) 碰撞 1 正碰 如果碰撞后质点 1 、 2 仍在该直线上运动,则称之为正碰;如果质点碰撞前后不在同一 直线上运动,则称之为斜碰。 引入恢复系数 e =
′ ? v1 ′ v2 v1 ? v2
(1) 弹性碰撞 碰撞前后机械能守恒的碰撞称为弹性碰撞。 设质量分别为 m1 、 m2 的两个质点 1 、 2 各以 v1 、 v2 速度在同一直线上运动,如图 6‐1
′ 、 v2 ′ ,在某时刻两者相遇发生碰 所示,规定运动正方向向右。设碰撞后速度分别为 v1
撞。 由动量守恒和动能守恒:?
′ + m2 v2 ′ = m1v1 + m2 v2 m1v1
1 1 1 1 ′2 + m2 v2 ′ 2 = m1v12 + m2 v2 2 m1v1 2 2 2 2
联立上两式,解得:?
′= v1 ′= v2
(m1 ? m2 )v1 + 2m2v2 m1 + m2 (m2 ? m1 )v2 + 2m1v1 m1 + m2
可以看出,第一式和第二式是对称的,解的这种对称性源于原来两个方程中质点 1 、 2 之间可置换对称性。?
′ 、 v2 ′ 的解有以下几种情况: v1
北京清北学堂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www.topschool.rog?
?

前端导学?
1 若 m = m ,则 v′ = v , v′ = v ,即相同质量的质点通过弹性正碰彼此交换速度。 ○ 1 2 1 2 2 1 2 若 m  m , v = 0 ,则 v′ = ?v , v′ = 0 ,即质量小得多的质点与大质量静止质点 ○ 1 2 2 1 1 2
发生弹性正碰后被反弹回来,且速率不变。而大质量物体几乎不动,小球与刚性地面或 刚性竖直墙壁之间的碰撞,属此情况。?
3 若 m  m ,则 v′ = v , v′ = ?v + 2v ,由于 v′ ? v′ = v ? ( ?v + 2v ) = ?(v ? v ) ○ 1 2 1 1 2 2 1 1 2 1 2 1 1 2
可见,质量大得多的质点与小质量运动的质点发生弹性正碰后,相对速度大小不变,质 量大的质点速度大小几乎不变。 在弹性正碰中,恢复系数 e = 1 (2) 非弹性碰撞 碰撞过程中有机械能损失的碰撞称为非弹性碰撞。 由恢复系数的定义和动量守恒式联立,可解得?
′ = v1 ? v1 ′ = v2 ? v2
(1 + e)m2 (v1 ? v2 ) m1 + m2 (1 + e)m1 (v2 ? v1 ) m1 + m2
非弹性碰撞中,恢复系数 0 < e < 1 (3) 完全非弹性碰撞 碰后粘在一起,即碰后两质点 1 、 2 具有共同速度,为完全非弹性碰撞,它是非弹性碰 撞的特殊情形。完全非弹性碰撞的机械能损失最大。?
′ = v2 ′= 由动量守恒定律, v1
m1v1 + m2 v2 m1 + m2
显然恢复系数 e = 0 (八) 角动量定理和角动量守恒定律 1 角动量 从给定参考点指向质点的矢量 r 与质点的动量 P 的矢积称为质点对于参考点的动量矩, 用 J 表示,则 J = r × P 动量矩又称为角动量, 它是矢量, 垂直于 r 与 P 所组成的平面, 其指向由右手螺旋确定。 质点对某点的角动量与这点的位置有关,同一质点对不同的参考点的角动量是不同的。 质点系中各质点对给定的角动量的矢量和称为质点系对该点的角动量,即
G
J G
J G
J G
G J G
G
J G
J G J G JG J G JG J = ∑ ri × Pi = ∑ ri × mi vi
物体对定轴转动时,在垂直于转轴、离转轴距离 r 处某质量为 m 的质点的角动量大小 是 mvr ,各质点角动量的总和即为物体的角动量。 2 角动量定理?
北京清北学堂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www.topschool.rog?
?

前端导学?
J G G J G J G G JG Δ P Δ(r × P) Δ J 由于 r × F = r × = = Δt Δt Δt
而M = r×F
JJ G
G JG
J G JJ G Δ J JJ G J G 或 M Δt = Δ J 所以 M = Δt
式中 M Δt 是力矩 M 与其作用时间 Δt 的乘积,叫冲量矩。 上式表明, 体系对给定点的角动量的增量等于外力对该点的总冲量矩。 这个规律称为角 动量定理。 3 质点系角动量守恒定律 在角动量定理中,如果外力对定点的力矩之和为零,即 M = 0 ,则 Δ J = 0 ,此时,质 点系对该点的角动量守恒,这就是角动量守恒定律。 (九) 刚体的定轴转动 1 描述转动状态的物理量 除上面提到的角动量、冲量矩外,对应于平动状态参量的速度、加速度、动能,描述刚 体定轴转动状态的物理量有: (1) 角速度 ω 角速度的定义为 ω =
JJ G
JJ G
JJ G
J G
在垂直于转轴、离转轴距离为 r 处的线速度与角速度之间的关系为 v = rω (2) 角加速度 α 角加速度的定义为 α =
Δθ Δt
在垂直于转轴、离转轴距离 r 处的线加速度与角加速度的关系为 a = rα (3) 转动动能 Ek 当刚体做转动时,各质点具有共同的角速度 ω 及不同的线速度
Δω Δt
v, 若第 i 个质点质量为 mi , 离转轴垂直距离为 ri , 则其转动动能为 Ek =
1 mi vi 2 2
整个刚体因转动而具有的动能为所有质点的转动动能的总和,即
1 1 Ek = ∑ mi vi 2 = (∑ mi ri 2 )ω 2 2 2
2 转动惯量 (1) 转动惯量 刚体的转动惯量等于刚体中每个质点的质量 mi 与该质点到转轴的距离 ri 的平方的 乘积的总和,即 I =
∑m r
2
i i
?
刚体的转动惯量是刚体在转动中惯性大小的量度, 从转动惯量的定义式可知, 刚体 的转动惯量取决于刚体各部分的质量及对给定转轴的分布情况。 我们可以利用微元法求 一些质量均匀分布的几何体的转动惯量。 (2) 平行轴定理 刚体的转动惯量与轴的位置有关,若两轴平行,其中之一过质心,则刚体对另一轴的 北京清北学堂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www.topschool.rog?
?

前端导学?
转动惯量 I = I C + md , 式中 m 为刚体的质量,I C 为刚体对过质心的转轴的转动惯量,
2
d 为两平行轴的距离,这个规律称为平行轴定理。 J G JG JG 引入转动惯量后,刚体绕定轴转动时的角动量为 J = I ω ,式中 ω 是刚体绕轴转动的角
速度。 3 转动定律 刚体的转动惯量与角加速度的乘积等于作用于刚体上的外力的合力矩, 此即刚体的转动 定律。用公式表示,则为 M = I β 由转动定律可知,对不同的刚体,要得到同样的角加速度,则转动惯量越大的所需的外 力矩越大,因此转动惯量类似于质量,它反映了刚体转动时惯性的大小。转动定律可与 牛顿第二定律类比。
JJ G
JG
例题精讲?
例 1.如图所示,水平轨道 PAB 与
1 圆弧轨道 BC 相切于 B 点,其中,PA 段光滑,AB 段 4
粗糙,动摩擦因数 μ =0.1,AB 段长度 L=2m,BC 段光滑,半径 R=lm.轻质弹簧劲度系 数 k=200N/m,左端固定于 P 点,右端处于自由状态时位于 A 点.现用力推质量 m=2kg 的小滑块,使其缓慢压缩弹簧,当推力做功 W=25J 时撤去推力.已知弹簧弹性势能表达式
Ek =
1 2 kx 其中,k 为弹簧的劲度系数,x 为弹簧的形变量,重力加速度取 g=10m/s2. 2
(1)求推力撤去瞬间,滑块的加速度 a; (2)求滑块第一次到达圆弧轨道最低点 B 时对 B 点的压力 Fn; (3)判断滑块能否越过 C 点,如果能,求出滑块到达 C 点的速度 vc 和滑块离开 C 点 再次回到 C 点所用时间 t,如果不能,求出滑块能达到的最大高度 h.
解: (1)推力做功全部转化为弹簧的弹性势能,则有
E = Ek
即: 25 = ①
1 × 200 × x 2 2 得 x = 0.5m ② kx = 50m / s 2 m
由牛顿运动定律得
α=

北京清北学堂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www.topschool.rog?
?

前端导学?
(2)设滑块到达 B 点时的速度为 vB ,由能量关系有
W ? μ mgL =
1 mvB 2 2

2 得 vB = 21m 2 / s 2
对滑块,由牛顿定律得
2 vB FN ? mg = m R

FN = mg + m
2 vB = 62 N R
⑥ ⑦
由牛顿第三定律可知,滑块对 B 点的压力 62N
(3)设滑块能够到达 C 点,且具有速度 vc,由功能关系得
W ? μ mgL ? mgR =
1 2 mvc 2


代入数据解得 vc = 1m / s 故滑块能够越过 C 点
从滑块离开 C 点到再次回到 C 点过程中,物体做匀变速运动,以向下为正方向,有
vc = ?vc + gt

11 ○
t=
2vc = 0.2 s g
例 2. 如图所示,某货场利用固定于地面的、半径 R=1.8m 的四分之一圆轨道将质量为 m1=10 kg 的货物 (可视为质点) 从高处运送至地面, 已知当货物由轨道顶端无初速滑下时, 到达轨道底端的速度为 5m/s.为避免货物与地面发生撞击,在地面上紧靠轨道依次排放两 块完全相同的木板 A、B,长度均为 l =2 m,质量均为 m 2 = 20kg ,木板上表面与轨道末端 相切.货物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μ = 0.4 ,木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μ 2 = 0.1 . (最 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大小相等,取 g=10 m/s2) (1)求货物沿圆轨道下滑过程中克服摩擦力做的功 (2)通过计算判断货物是否会从木板 B 的右端滑落?若能,求货物滑离木板 B 右端时 的速度;若不能,求货物最终停在 B 板上的位置. 北京清北学堂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www.topschool.rog?
?

前端导学?
解: (1)设货物沿圆轨道下滑过程中克服摩擦力做的功为 W f ,对货物,由动能定理得:
1 m1v 2 2 1 W f = m1 gR ? m1v 2 = 55 J 2 m1 gR ? W f =
(2)当货物滑上木板 A 时,货物对木板的摩擦力 f 1 = 地面对木板 A、B 的最大静摩擦力 f 2 = 由于 f1 < f 2 , 此时木板 A、B 静止不动。 设货物滑到木板 A 右端时速度为 v1 ,由动能定理:
μ1 m1 g = 40 N
μ 2 (2m2 + m1 ) g = 50 N
? μ1 m1 gl =
1 1 m1v12 ? m1v 2 2 2
得: v1 = 3m / s 当货物滑上木板 B 时,地面对木板 A、B 最大静摩擦力 f 3 = μ 2 ( m 2 + m1 ) g = 30 N 由于 f1 > f 3 ,此时木反 B 开始滑动。 设货物不会从木板 B 的右端滑落,二者刚好相对静止时的速度为 v2 . 则对货物: a1 = μ1 g = 4m / s
2
v 2 = v1 ? a1t
对木板 B : a 2 =
μ1 m1 g ? μ 2 (m1 + m2 ) g
m2
= 0.5m / s 2
v2 = a2t
由以上两式可得: v 2 = 此过程中, s1 =
1 m/s 3
t=
2 s 3
1 10 (v1 + v 2 )t = m 2 9
s2 =
1 1 v2t = m 2 9
由于 s1 ? s 2 = 1.0m < l , 所以货物最终未从木板 B 上滑下, 且与其右端的距离为 1.0m 北京清北学堂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www.topschool.rog?
?

前端导学?
例 3 如图半径为 R 的光滑圆形轨道固定在竖直面内。小球 A、B 质量分别为 m、βm(β 为待 定系数) 。A 球从左边与圆心等高处由静止开始沿轨道下滑,与静止于轨道最低点的 B 球相 撞,碰撞后 A、B 球能达到的最大高度均为 试求: (1)待定系数 β; (2)第一次碰撞刚结束时小球 A、B 各自的速度和 B 球 对轨道的压力; (3)小球 A、B 在轨道最低处第二次碰撞刚结束时各自 的速度,并讨论小球 A、B 在轨道最低处第 n 次碰撞刚结束时 各自的速度。 解析: (1)由于碰撞后球沿圆弧的运动情况与质量无关,因此,A、B 两球应同时达到最大高 度处,对 A、B 两球组成的系统,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得 mgR =
1 R ,碰撞中无机械能损失。重力加速度为 g。 4
mgR β mgR + ,解得 β=3 4 4
(2)设 A、B 第一次碰撞后的速度分别为 v1、v2,取方向水平向右为正,对 A、B 两球 组成的系统,有 mgR = 解得 v1 = ?
1 2 1 2 mv1 + β mv2 2 2
m 2 gR = mv1 + β mv2
1 1 gR ,方向水平向左; v2 = gR ,方向水平向右。 2 2
设第一次碰撞刚结束时轨道对 B 球的支持力为 N,方向竖直向上为正,则
N ? β mg = β m
2 v2 ,B 球对轨道的压力 R
N ′ = ? N = ?4.5mg ,方向竖直向下。
(3)设 A、B 球第二次碰撞刚结束时的速度分别为 V1、V2,取方向水平向右为正,则
? mv1 ? β mv2 = mV1 + β mV2

mgR =
1 1 mV12 + β mV22 2 2
解得 V1=- 2 gR ,V2=0 (另一组解 V1=-v1,V2=-v2 不合题意,舍去) 由此可得:当 n 为奇数时,小球 A、B 在第 n 次碰撞刚结束时的速度分别与其第一次碰 撞刚结束时相同; 当 n 为偶数时,小球 A、B 在第 n 次碰撞刚结束时的速度分别与其第二次碰撞刚结束时 相同。 北京清北学堂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www.topschool.rog?
?

前端导学?
例 4 如图所示,两个同心圆代表一个圆形槽,质量为 m,内外半径几乎同为 R. 槽内 A、B 两处分别放有一个质量也为 m 的小球,AB 间的距离为槽的直径. 不计一切摩擦. 现将系统 置于光滑水平面上,开始时槽静止,两小球具有垂直于 AB 方向的速度 v ,试求两小球第一 次相距 R 时,槽中心的速度 v 0 . 解:在水平面参考系中建立水平方向的 x 轴和 y 轴.由系统的对称性可知中心或者说槽
整体将仅在 x 轴方向上运动。设槽中心沿 x 轴正方向运动的速度变为 v 0 ,两小球相对槽心 做角速度大小为 ω 的圆周运动,A 球处于如图所示的位置时,相对水平面的两个分速度为?
v x = ωR sin θ + v0 ①?
v y = ?ωR cos θ ②?
B 球的运动与 A 球的运动是对称的. 因系统在 x 轴方向上动量守恒、机械能也守恒,因此?
mv0 + 2mv x = 2mv 1 1 2 1 2 2 2 × m(v x ) + mv0 + vy = 2 × mv 2 2 2
2
③ ④?
将①、②式代入③、④式得: 3v0 = 2v ? 2ωR sin θ
2 2 + v0 = v2 ω 2 R 2 + 2ωRv0 sin θ + v0
1 2
由此解得 v 0 =
2 sin θ (1 ? )v 3 3 ? 2 sin 2 θ
D
当两球间距离为 R 时, θ = 30 ,代入可解得槽中心运动的速度为?
v0 =
?
2 1 (1 ? )v 3 10
例 5 用轻弹簧相连的质量均为 2 kg 的 A、 B 两物块都以 v=6 m/s 的速度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运 动,弹簧处于原长,质量 4 kg 的物块 C 静止在前方,如图所示,B 与 C 碰撞后二者粘在一起运 动。求:在以后的运动中, (1) 当弹簧的弹性势能最大时,物体 A 的速度多大? (2) 弹性势能的最大值是多大? (3) A 的速度有可能向左吗?为什么?
解: (1)当 A、B、C 三者的速度相等时弹簧的弹性势能最大; 由于 A、B、C 三者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mA+mB)v =(mA+mB+mC)vA′ 解得 vA′=
(2 + 2) × 6 m/s = 3 m/s 2+2+4
北京清北学堂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www.topschool.rog?
?

前端导学?
(2)B、C 碰撞时 B、C 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设碰后瞬间 B、C 两者速度为 v′; 则:mBv = (mB+mC)v′; 得:v′=
2×6 = 2 m/s 2+4
设物 A 速度为 vA′时弹簧的弹性势能最大为 Ep,根据能量守恒,有: Ep=
1 1 1 2 2 (mB+mC) v ′ + mAv2- (mA+mB+mC) v′ A 2 2 2 1 1 1 = ×(2+4)×22+ ×2×62- ×(2+2+4)×32 = 12 J 2 2 2
(3) A 不可能向左运动。 系统动量守恒:mAv+mBv = mAvA+(mB+mC)vB 设 A 向左,即 vA<0, 则 vB>4 m/s; 那么作用后 A、B、C 动能之和为: E′=
1 1 1 mAvA2+ (mB+mC)vB2> (mB+mC)vB2 = 48 J ; 2 2 2
实际上系统的机械能为: E = Ep+
1 ′2 (mA+mB+mC)· v A = 12+36 = 48 J ; 2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 E ′ >E 是不可能的。
例 6(1)如图 1 所示,ABC 为一固定在竖直平面内的光滑轨道,BC 段水平,AB 段与 BC 段 平滑连接。质量为 m1 的小球从高位 h 处由静止开始沿轨道下滑,与静止在轨道 BC 段上质 量为 m2 的小球发生碰撞,碰撞后两球的 运动方向处于同一水平线上,且在碰撞过 程中无机械能损失。求碰撞后小球 m2 的 速度大小 v2; (2 )碰撞过程中的能量传递规律在物理 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为了探究这一规律,我们才用多球依次碰撞、碰撞前后速度在同一直 线上、且无机械能损失的简化力学模型。如图 2 所示,在固定光滑水平轨道上,质量分别为 m1、m2、m3……mn‐1、mn……的若干个球沿直线静止相间排列,给第 1 个球初能 Ek1,从而 引起各球的依次碰撞。定义其中第 n 个球经过依次碰撞后获得的动能 Ekn 与 Ek1 之比为第 1 个球对第 n 个球的动能传递系数 k1n。 a) 求 k1n b) 若 m1=4m0,m3=m0,m0 为确定的已知量。求 m2 为何值时,k13 值最大.?
解: (1)设碰撞前的速度为,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 m1 gh =
1 2 ① m1v10 2
设碰撞后 m1 与 m2 的速度分别为 v1 和 v2,根据动量守恒定律?
m1v10 = m1v1 + m2 v2 ②?
北京清北学堂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www.topschool.rog?
?

前端导学?
由于碰撞过程中无机械能损失?
1 1 1 2 2 ③ = m1v12 + m2 v2 m1v10 2 2 2
②、③式联立解得?
v2 =
2m1v10 ④ m1 + m2
2m1 2 gh m1 + m2
将①代入得④ v2 =
(2)a 由④式,考虑到 EK 1 =
1 1 2 2 得 m1 v10 和EK 2 = m2 v2 2 2 Ek 2 4m1m2 = ⑤ Ek1 (m1 + m2 ) 2
根据动能传递系数的定义,对于 1、2 两球 k12 =
同理可得,球 m2 和球 m3 碰撞后,动能传递系数 k13 应为?
k13 =
Ek 3 Ek 2 Ek 3 4m2 m3 4m1m2 = ? = ? ⑥ 2 Ek1 Ek 1 Ek 2 (m1 + m2 ) (m2 + m3 ) 2
依次类推,动能传递系数 k1n 应为?
kin =
Ekn Ek 2 Ek 3 E 4m2 m3 4mn ?1mn 4m1m2 = ? … kn = ? … 2 2 Ek1 Ek1 Ek 2 Ek ( n ?1 ) (m1 + m2 ) (m2 + m3 ) (mn ?1 + mn ) 2
2 2 2 4n ?1 m1m2 m3 …mn ?1mn 解得 k1n = 2 2 (m1 + m2 ) (m2 + m3 ) …(mn ?1 + mn )2
b.将 m1=4m0,m3=mo 代入⑥式可得?
? ? m2 k13 = 64m ? ? ? (4m0 + m2 )( m2 + mo ) ?
2 0
2
为使 k13 最大,只需使
2 4m0 m2 1 = 最大,即 m + 取最小值, 2 2 m2 (4mo + m2 )(m2 + m0 ) 4m0
2
2 ? 4m0 2m0 ? = ? m2 ? 由 m2 + ? + 4m0 可知 ? m2 ? m 2 ? ?
当 m2 =
?
2m0 m2
, 即m2 = 2m0时,k13最大。
例 7 如图所示,在水平桌面上放有长木板 C , C 上右端是固定挡板 P ,在 C 上左端和中点处各放有小物 块
A 和 B , A 、 B 的尺寸以及 P 的厚度皆可忽略不计, A 、 B 之间和 B 、 P 之间的距离皆为 L 。设 A、C
之间和 B 、 C 之间的静摩擦因数及滑动摩擦因数均为 μ ;
木板 C 与桌面之间无摩擦,
A、 B、
北京清北学堂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www.topschool.rog?
?

前端导学?
C (连同挡板 P )的质量相同.开始时, B 和 C 静止, A 以某一初速度向右运动.试问下列情况是否能
发生?要求定量求出能发生这些情况时物块 (1)物块 (2)物块
A 的初速度 v0 应满足的条件,或定量说明不能发生的理由.?
A 与 B 发生碰撞; A 与 B 发生碰撞(设为弹性碰撞)后,物块 B 与挡板 P 发生碰撞;?
A 在木板 C
上再发生碰撞;?
(3)物块 B 与挡板 P 发生碰撞(设为弹性碰撞)后,物块 B 与 (4)物块
A 从木板 C
上掉下来;?
(5)物块 B 从木板 C 上掉下来.?
解: 以 m 表示物块 A 、 B 和木板 C 的质量,当物块 A 以初速 v0 向
右运动时,物块
A 受到木板 C
施加的大小为 μ mg 的滑动摩擦力而减速,木板 C 则受到物块
A 施加的大
小为 μ mg 的滑动摩擦力和物块 B 施加的大小为 f 的摩擦力而做加速运动, 物块 B 则因受木板 C 施加的 摩擦力 f 作用而加速,设
A、 B 、C
三者的加速度分别为 a A 、 a B 和 aC ,则由牛顿第二定律,有
μ mg = ma A μ mg ? f = maC
f = ma B
事实上在此题中, aB
= aC ,即 B 、 C 之间无相对运动,这是因为当 aB = aC 时,由上式可得
(1)
1 f = μ mg 2
它小于最大静摩擦力 μ mg .可见静摩擦力使物块 B 、木板 C 之间不发生相对运动。若物块 块 B 不发生碰撞,则物块
A 刚好与物

A 运动到物块 B 所在处时, A 与 B 的速度大小相等.因为物块 B 与木板 C
速度相等,所以此时三者的速度均相同,设为 v1 ,由动量守恒定律得
mv0 = 3mv1
在此过程中,设木板 C 运动的路程为 s1 ,则物块
(2)
A 运动的路程为 s1 + L ,如图所示.由动能定理有
1 2 1 2 mv1 ? mv0 = ? μ mg ( s1 + L) 2 2 1 2 = μ mgs1 (2m)v1 2
(3) (4)
或者说, 在此过程中整个系统动能的改变等于系统内部相互间的滑 动摩擦力做功的代数和((3)与(4)式等号两边相加),即
1 1 2 2 ? mv0 = ? μ mgL (3m)v1 2 2
(5)
北京清北学堂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www.topschool.rog?
?

前端导学?
式中 L 就是物块
A 相对木板 C
运动的路程.解(2)、(5)式,得 (6)
v0 = 3μ gL
即物块 故
A 的初速度 v0 = 3μ gL 时, A 刚好不与 B 发生碰撞,若 v0 > 3μ gL ,则 A 将与 B 发生碰撞,
v0 > 3μ gL
(7) 三者的速度 (8)
A 与 B 发生碰撞的条件是:
2. 当物块
A 的初速度 v0 满足(7)式时, A 与 B 将发生碰撞,设碰撞的瞬间, A 、 B 、 C
v A > vB vB = vC
分别为 vA 、 vB 和 vC ,则有: 在物块 程中,
A 、 B 发生碰撞的极短时间内,木板 C
对它们的摩擦力的冲量非常小,可忽略不计。故在碰撞过 的速度保持不变.因为物块
A 与 B 构成的系统的动量守恒,而木板 C
A 、 B 间的碰撞是弹性的,
A、B
系统的机械能守恒,又因为质量相等,由动量守恒和机械能守恒可以证明(证明从略),碰撞前后 交换速度,若碰撞刚结束时,
A 、 B 、 C 三者的速度分别为 vA′ 、 vB′ 和 vC′ ,则有
vC ′ = vC
(9)
v A′ = vB
v B′ = v A
由(8)、(9)式可知,物块
A 与木板 C
速度相等,保持相对静止,而 B 相对于
A 、C
向右运动,以后
发生的过程相当于第1问中所进行的延续,由物块 B 替换
A 继续向右运动。
则物块 B 以速度 vB′ 从板 C 板的中点运动到挡板 P 所在处时, B 与 若物块 B 刚好与挡板 P 不发生碰撞,
C 的速度相等.因 A 与 C 的速度大小是相等的,故 A 、 B 、 C 三者的速度相等,设此时三者的速度为
v2 .根据动量守恒定律有:
mv0 = 3mv2
(10) 静止, B 到达 P 所在
A 以初速度 v0 开始运动,接着与 B 发生完全弹性碰撞,碰撞后物块 A 相对木板 C
处这一整个过程中,先是
A 相对 C
运动的路程为 L ,接着是 B 相对 C 运动的路程为 L ,整个系统动能的
改变,类似于上面第1问解答中(5)式的说法.等于系统内部相互问的滑动摩擦力做功的代数和,即
1 1 2 2 ? mv0 = ? μ mg ? 2 L (3m)v2 2 2
解(10)、(11)两式得: v0 = 即物块
(11) (12)
6 μ gL
A 的初速度 v0 = 6 μ gL
时, A 与 B 碰撞,但 B 与 P 刚好不发生碰撞,若 v0
> 6 μ gL ,就能
使 B 与 P 发生碰撞,故
A 与 B 碰撞后,物块 B 与挡板 P 发生碰撞的条件是
(13)
v0 > 6 μ gL
3. 若物块
A 的初速度 v0 满足条件(13)式,则在 A 、 B 发生碰撞后, B 将与挡板 P 发生碰撞,设在碰
北京清北学堂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www.topschool.rog?

前端导学?
撞前瞬间,
A、 B 、C
三者的速度分别为 v A′′ 、 vB′′ 和 vC ′′ ,则有: (14) 三者的速度分别为 v A′′′ 、 vB′′′ 和 vC ′′′ ,则仍类似于第2问解答中(9)
vB′′ > v A′′ = vC′′
B 与 P 碰撞后的瞬间, A 、 B 、 C
的道理,有:
vB′′′ = vC ′′
vC ′′′ = vB′′
v A′′′ = v A′′
(15) 的速度,即
由(14)、(15)式可知 B 与 P 刚碰撞后,物块
A 与 B 的速度相等,都小于木板 C
vC ′′′ > v A′′′ = vB′′′
在以后的运动过程中,木板 C 以较大的加速度向右做减速运动,而物块 右做加速运动,加速度的大小分别为
(16)
A 和 B 以相同的较小的加速度向
aC = 2 μ g
加速过程将持续到或者
a A = aB = μ g
的速度相同,三者以相同速度
(17)
A和 B 与C
1 v0 向右做匀速运动,或者木块 A 从木 3
板 C 上掉了下来。因此物块 B 与 4. 若
A 在木板 C
上不可能再发生碰撞。 的左端时的速度变为与 C 相同, 这时三者的速度皆相同, (18)
A 恰好没从木板 C
上掉下来, 即
A 到达 C
以 v3 表示,由动量守恒有: 3mv3 从
= mv0
A 以初速度 v0 在木板 C
的左端开始运动,经过 B 与 P 相碰,直到
A 刚没从木板 C
的左端掉下来,这
一整个过程中,系统内部先是 到
A 相对 C
的路程为 L ;接着 B 相对 C 运动的路程也是 L ; B 与 P 碰后直 运动的路程也皆为 L .整个系统动能的改变应等于内部相
A 刚没从木板 C
上掉下来,
A 与 B 相对 C
互间的滑动摩擦力做功的代数和,即
1 1 2 2 ? mv0 = ? μ mg ? 4 L (3m)v3 2 2
由(18)、(19)两式,得
(19)
v0 = 12 μ gL
即当物块
(20) 上掉下.若 v0 > 12 μ gL ,则
A 的初速度 v0 = 12 μ gL 时, A 刚好不会从木板 C
A从C
上掉下的条件是
A 将从木
板 C 上掉下,故
v0 > 12 μ gL
5. 若物块
(21) 上掉下来,设
A 的初速度 v0 满足条件(21)式,则 A 将从木板 C
A 刚要从木板 C
上掉下
北京清北学堂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www.topschool.rog?
?

物理竞赛热学专题40题刷题练习(带答案详解)

物理竞赛热学专题40题刷题练习(带答案详解) 1.潜水艇的贮气筒与水箱相连,当贮气筒中的空气压入水箱后,水箱便排出水,使潜水艇浮起。某潜水艇贮气简的容积是2m 3,其上的气压表显示内部贮有压强为2×107Pa 的压缩空气,在一次潜到海底作业后的上浮操作中利用简内的压缩空气将水箱中体积为10m 3水排出了潜水艇的水箱,此时气压表显示筒内剩余空气的压强是9.5×106pa ,设在排水过程中压缩空气的温度不变,试估算此潜水艇所在海底位置的深度。 设想让压强p 1=2× 107Pa 、体积V 1=2m 3的压缩空气都变成压强p 2=9.5×106Pa 压缩气体,其体积为V 2,根据玻-马定律则有 p 1V 1=p 2V 2 排水过程中排出压强p 2=9.5× 106Pa 的压缩空气的体积 221V V V '=-, 设潜水艇所在处水的压强为p 3,则压强p 2=9.5×106Pa 、体积为2V '的压缩空气,变成压强为p 3的空气的体积V 3=10m 3。 根据玻马定律则有 2233p V p V '= 联立可解得 p 3=2.1×106Pa 设潜水艇所在海底位置的深度为h ,因 p 3=p 0+ρ gh 解得 h =200m 2.在我国北方的冬天,即便气温很低,一些较深的河 流、湖泊、池塘里的水一般也不会冻结到底,鱼类还可以在水面结冰的情况下安全过冬,试解释水不会冻结到底的原因? 【详解】 由于水的特殊内部结构,从4C ?到0C ?,体积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达到0C ?后开始结冰,冰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 入秋冬季节,气温开始下降,河流、湖泊、池塘里的水上层的先变冷,密度变大而沉到水底,形成对流,到达4C ?时气温如果再降低,上层水反而膨胀,密度变小,对流停止,“漂浮”在水面上,形成一个“盖子”,而下面的水主要靠热传导散失内能,但由于水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全集) 八、动量与能量

八、动量与能量 1.动量 2.机械能 1.两个“定理” (1)动量定理:F ·t =Δp 矢量式 (力F 在时间t 上积累,影响物体的动量p ) (2)动能定理:F ·s =ΔE k 标量式 (力F 在空间s 上积累,影响物体的动能E k ) 动量定理与动能定理一样,都是以单个物体为研究对象.但所描述的物理内容差别极大.动量定理数学表达式:F 合·t =Δp ,是描述力的时间积累作用效果——使动量变化;该式是矢量式,即在冲量方向上产生动量的变化. 例如,质量为m 的小球以速度v 0与竖直方向成θ角 打在光滑的水平面上,与水平面的接触时间为Δt ,弹起 时速度大小仍为v 0且与竖直方向仍成θ角,如图所示.则 在Δt 内: 以小球为研究对象,其受力情况如图所示.可见小球 所受冲量是在竖直方向上,因此,小球的动量变化只能在 竖直方向上.有如下的方程: F ′击·Δt -mg Δt =mv 0cos θ-(-mv 0cos θ) 小球水平方向上无冲量作用,从图中可见小球水平方向动量不变. 综上所述,在应用动量定理时一定要特别注意其矢量性.应用动能定理时就无需作这方 面考虑了.Δt 内应用动能定理列方程:W 合=m υ02/2-m υ02 /2 =0 2.两个“定律” (1)动量守恒定律:适用条件——系统不受外力或所受外力之和为零 公式:m 1v 1+m 2v 2=m 1v 1′+m 2v 2 ′或 p =p ′ (2)机械能守恒定律:适用条件——只有重力(或弹簧的弹力)做功 公式:E k2+E p2=E k1+E p1 或 ΔE p = -ΔE k 3.动量守恒定律与动量定理的关系 一、知识网络 二、画龙点睛 规律

高中奥林匹克物理竞赛解题方法之七对称法

例1:沿水平方向向一堵竖直光滑的墙壁抛出一个弹性小球A , 抛出点离水平地面的高度为h ,距离墙壁的水平距离为s , 小球与墙壁发生弹性碰撞后,落在水平地面上,落地点距墙壁的水平距离为2s ,如图7—1所示. 求小球抛出时的初速度. 解析:因小球与墙壁发生弹性碰撞, 故与墙壁碰撞前后入射速度与反射速度具有对称性, 碰撞后小球的运 动轨迹与无墙壁阻挡时小球继续前进的轨迹相对称,如图7—1—甲所示,所以小球的运动可以转换为平抛运动处理, 效果上相当于小球从A ′点水平抛出所做的运动. 根据平抛运动的规律:?? ? ??==2 021gt y t v x 因为抛出点到落地点的距离为3s ,抛出点的高度为h 代入后可解得:h g s y g x v 2320 == 例2:如图7—2所示,在水平面上,有两个竖直光滑墙壁A 和B ,间距为d , 一个小球以初速度0v 从两墙正中间的O 点斜向上抛出, 与A 和B 各发生一次碰撞后正好落回抛出点O , 求小球的抛射角θ. 解析:小球的运动是斜上抛和斜下抛等三段运动组成, 若按顺序求解则相当复杂,如果视墙为一平面镜, 将球与墙的弹性碰撞等效为对平面镜的物、像移动,可利用物像对称的规律及斜抛规律求解. 物体跟墙A 碰撞前后的运动相当于从O ′点开始的斜上抛运动,与B 墙碰后落于O 点相当于落到O ″点,其中O 、O ′关于A 墙对称,O 、O ″对于B 墙对称,如图7—2—甲所示,于是有 ? ??==?? ???-==0221sin cos 200y d x gt t v y t v x 落地时θθ 代入可解得2 202arcsin 2122sin v dg v dg == θθ 所以抛射角 例3:A 、B 、C 三只猎犬站立的位置构成一个边长为a 的正三角形,每只猎犬追捕猎物的速度均为v ,A 犬想追捕B 犬,B 犬 想追捕C 犬,C 犬想追捕A 犬,为追捕到猎物,猎犬不断调整方向,速度方向始终“盯”住对方,它们同时起动,经多长时间可捕捉到猎物? 解析:以地面为参考系,三只猎犬运动轨迹都是一条复杂的曲线,但根据对称性,三只猎犬最后相交于 三角形的中心点,在追捕过程中,三只猎犬的位置构成三角形的形状不变,以绕点旋转的参考系来描述,可认为三角形不转动,而是三个顶点向中心靠近,所以只要求出顶点到中心运动的时间即可. 由题意作图7—3, 设顶点到中心的距离为s ,则由已知条件得 a s 3 3 = 由运动合成与分解的知识可知,在旋转的参考系中顶点向中心运动的速度为 v v v 2330cos = =' 由此可知三角形收缩到中心的时间为 v a v s t 32='= 此题也可以用递推法求解,读者可自己试解. 例4:如图7—4所示,两个同心圆代表一个圆形槽,质量为m ,内外半径几乎同为R. 槽内A 、B 两处分别放有一个质量也为m 的小球,AB 间的距离为槽的直径. 不计一切摩擦. 现将系统置于光滑水平面上,开始时槽静止,两小球具有垂直于AB 方向的速度v ,试求两小球第一次相距R 时,槽中心的速度0v . 解析:在水平面参考系中建立水平方向的x 轴和y 轴. 由系统的对称性可知中心或者说槽整体将仅在x 轴方向上 运动。设槽中心沿x 轴正方向运动的速度变为0v ,两小球相对槽心做角速度大小为ω的圆周运动,A 球处于

高中物理竞赛专题训练

高中物理竞赛专题训练 1、一圆柱体的坚固容器,高为h,上底有一可以打开和关闭的密封阀门,现把此容器沉入深为H 的湖底,并打开阀门,让水充满容器,然后关闭阀门。设大气压强为P0, 湖水的密度为,则容器内部底面受到的向下的压强为_________,若将 此容器从湖底移动湖面上,这时容器内部底面上受到的向下的压强为 _________。(P 0+gH、P0+gH) 2、氢原子处于基态时,能量E=_________;当氢原子处于n=5的能量状态时,氢原子的能量为__________;当氢原子从n=5状态跃迁到n=1的基态时,辐射光子的能量是_________,是_________光线(红外线、可见或紫外线)。(—13.6 ev、—0.54ev 、13.06ev、紫外线) 3、质量为m的物体A置于质量为M、倾角为的斜面B上,A、B之间光滑接触,B的底面与水平地面也是光滑接触。设开始时A与B均为静止,而后A以某初速度沿B的斜面向上运动,如图所示,试问A在没有到达斜面顶部前是否会离开斜面?为什么?讨论中不必考虑B向前倾倒的可能性。(不会离开斜面,因为A与B的相互作用力为(mMcos g) / [M+m(sin)2],始终为正值) 4、一电荷Q1均匀分布在一半球面上,无数个点电荷、电量均为Q2位于通过球心的轴线上,且在半球面的下部。第k个电荷与球心的距离为,而k=1,2,3,4……,设球心处的电势为零,周围空间均为自由空间。若Q1已知求Q2。(—Q1/2)

5、一根长玻璃管,上端封闭,下端竖直插入水银中,露出水银面的玻璃管长为76 cm。水银充满管子的一部分。玻璃管的上端封闭有0.001mol的空气,如图所示。外界大气压强为76cmHg。空气的定容摩尔热容量为C V =20.5J/mol k。当玻璃管与管内空气的温度均降低100C时,试问管内空气放出多少热量?(0.247焦耳) 6、如图所示,折射率n=1.5的全反射棱镜上方6cm处放置一物体AB,棱镜直角边长为6cm,棱镜右侧10cm处放置一焦距f1=10cm的凸透镜,透镜右侧15cm处再放置一焦距f2=10cm的凹透镜,求该光学系统成像的位置和像放大率。(在凹透镜的右侧10cm处、放大率为2) 7、在边长为a的正方形四个顶点上分别固定电量均为Q的四个点电荷,在对角线交点上放一个质量为m,电量为q(与Q同号)的自由点电荷。若将q沿着对角线移动一个小的距离,它是否会做周期性振动?若会,其周期是多少?(会做周期性振动,周期为) 8、一匀质细导线圆环,总电阻为R,半径为a,圆环内充满方向垂直于 环面的匀强磁场,磁场以速率K均匀的随时间增强,环上的A、D、C三点位置对称。电流计G

动量和能量结合综合题附答案解析

动量与能量结合综合题 1.如图所示,水平放置的两根金属导轨位于方向垂直于导轨平面并指向纸里的匀强磁场中.导轨上有两根小金属导体杆ab和cd,其质量均为m,能沿导轨无摩擦地滑动.金属杆ab和cd与导轨及它们间的接触等所有电阻可忽略不计.开始时ab和cd都是静止的,现突然让cd杆以初速度v向右开始运动,如果两根导轨足够长,则()A.cd始终做减速运动,ab始终做加速运动,并将追上cd B.cd始终做减速运动,ab始终做加速运动,但追不上cd C.开始时cd做减速运动,ab做加速运动,最终两杆以相同速度做匀速运动 D.磁场力对两金属杆做功的大小相等 h,如图所示。2.一轻弹簧的下端固定在水平面上,上端连接质量为m的木板处于静止状态,此时弹簧的压缩量为 3h的A处自由落下,打在木板上并与木板一起向下运动,但不粘连,它们到达最低点一物块从木板正上方距离为 后又向上运动。若物块质量也为m时,它们恰能回到O点;若物块质量为2m时,它们到达最低点后又向上运动,在通过O点时它们仍然具有向上的速度,求: 1,质量为m时物块与木板碰撞后的速度; 2,质量为2m时物块向上运动到O的速度。 3.如图所示,两根足够长的固定的平行金属导轨位于同一水平面内,两导轨间的距离为L,导轨上面横放着两根导体棒ab和cd,构成矩形回路,两根导体棒的质量皆为m,电阻皆为R,回路中其余部分的电阻可不计。在整个导轨平面内都有竖直向上的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为B。设两导体棒均可沿导轨无摩擦地滑行,开始时,棒cd静止,棒ab有指向棒cd的初速度0v,若两导体棒在运动中始终不接触,求: (1)在运动中产生的焦耳热Q最多是多少? (2)当ab棒的速度变为初速度的4/3时,cd棒的加速度a是多少?

高中物理竞赛流程详细解析

高中物理竞赛流程详细解析 高中物理竞赛国内竞赛主要分为:物理竞赛预赛、物理竞赛复赛、物理竞赛决赛三个流程,国际性赛事分为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和亚洲物理奥林匹克竞赛。 一、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预赛(CPhO) 1、高中物理竞赛入门级赛事,每年9月上旬举办(也就是秋学期开学),由全国竞赛委员会统一命题,各省市、学校自行组织,所有中学生均可报名; 2、考试形式:笔试,共3小时,5道选择题、每题6分,5道填空题、每题10分,6道大题、每题20分,共计200分; 3、考试主要考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近代物理等相关内容(回台回复“物竞考纲”查看明细); 4、比赛分别设置了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因为预赛主要是各省市为了选拔复赛选手而筹备的,所以一般一等奖可以参加复赛。 5、一般来说,考完试后2~3天即可在考点查询成绩。 二、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CPhO) 1、高中阶段最重要的赛事,其成绩对于自主招生及参加清北学科营等有直接影响,每年9月下旬举办(也就是预赛结束后)。 2、复赛分为笔试+实验: 笔试,共3小时,8道大题,每题40分,共计320分; 实验,共90分钟,2道实验,每道40分,共计80分; 总分400分。 3、笔试由全国竞赛委员会统一命题,各省市自行组织、规定考点,大多数省份只有预赛一等奖的同学可以参加; 实验由各省市自行命题,根据笔试成绩组织前几十名左右考生参加(也就是说实验不是所有人都考,只有角逐一等奖的同学才参加),最终根据实验和笔试的总成绩评定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 4、各省市的实验时间稍有不同,具体可参考当地往年的考试时间。 5、考试内容在预赛的基础上稍有增加,具体考纲后台回复“物竞考纲”查看。 6、比赛设置了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省一、省二、省三,其中各省省一前几名入选该省省队,可参加决赛。 7、成绩有什么用? 省一等奖可基本满足除清华、北大、复旦以外其他985/211高校的自主招生条件; 省二等奖可满足部分985/211高校的自主招生条件; 省三等奖可满足大部分211学校的自主招生条件。 8、各省省队成员可参加清北金秋营、冬令营,并根据成绩获得降分优惠。

物理竞赛专题训练(力学)

1. 如图所示,圆柱形容器中盛有水。现将一质量为0.8千克的正方体物块放入容器中,液面上升了1厘米。此时正方体物块有一半露出水面。已知容器的横截面积与正方体横截面积之比为5∶1,g 取10牛/千克,容器壁厚不计。此时物块对容器底的压强是__________帕。若再缓缓向容器中注入水,至少需要加水___________千克,才能使物块对容器底的压强为零。 2. 如图所示,是小明为防止家中停水而设计的贮水箱.当水箱中水深达到1.2m 时,浮子A 恰好堵住进水管向箱内放水,此时浮子A 有1/3体积露出水面(浮子A 只能沿图示位置的竖直方向移动)。若进水管口水的压强为1.2×105Pa ,管口横截面积为2.5㎝2,贮水箱底面积为0.8m 2,浮子A 重10N 。则:贮水箱能装__________千克的水。 浮子A 的体积为______________m 3. 3. 弹簧秤下挂一金属块,把金属块全部浸在水中时,弹簧秤示数为3.4牛顿,当 金属块的一半体积露出水面时,弹簧秤的示数变为 4.4牛顿,则:金属块的重力为____________牛。金属块的密度为________千克/米3(g=10N/kg ) 4. 图甲是一个足够高的圆柱形容器,内有一边长为10cm 、密度为0.8×103kg/m 3的正方体物块,物块底部中央连有一根长为20cm 的细线,细线的另一端系于容器底部中央(图甲中看不出,可参见图乙)。向容器内缓慢地倒入某种液体,在物块离开容器底后,物块的1/3浮出液面。则:当液面高度升至_________厘米时;细线中的拉力最大。细线的最大拉力是__________牛。(取g=10N/kg) 5. 如图所示,弹簧上端固定于天花板,下端连接一圆柱形重物。先用一竖直细线拉住重物,使弹簧处于原长,此时水平桌面上 烧杯中的水面正好与圆柱体底面接触。已知圆柱形重物的截面积为10cm 2 为 10cm ;烧杯横截面积20cm 2,弹簧每伸长1cm 的拉力为0.3N ,g =10N/kg 物密度为水的两倍,水的密度为103kg/m 3弹簧的伸长量为___________厘米。 6. 如图16-23所示,A 为正方体物块,边长为4cm ,砝码质量为280g ,此时物体A 刚好有2cm 露出液面。若把砝码质量减去40g ,则物体A 刚好全部浸入液体中,则物体A 的密度为____________克/厘米3(g 取10N/kg )。 7. 一个半球形漏斗紧贴桌面放置,现自位于漏斗最高处的孔向内注水,如图所示,当漏斗内的水面刚好达到孔的位置时,漏斗开始浮起,水开始从下面流出。若漏斗半径为R ,而水的密度为ρ,试求漏斗的质量为____________。 8. 将体积为V 的柱形匀质木柱放入水中,静止时有一部分露出水面,截去露出部分再放入水中,又有一部分露出水面,再截去露出部分……,如此下去,共截去了n 次,此时截下来的木柱体积是_________________,已知木柱密度ρ和水的密度ρ水。 甲

镜像法-高中物理竞赛讲义

镜像法 思路 用假想的镜像电荷代替边界上的感应电荷。 保持求解区域中场方程和边界条件不变。 使用范围:界面几何形状较规范,电荷个数有限,且离散分布于有限区域。 使用范围 界面几何形状较规范,电荷个数有限,且离散分布于有限区域。 步骤 确定镜像电荷的大小和位置。 去掉界面,按原电荷和镜像电荷求解所求区域场。 求解边界上的感应电荷。 求解电场力。 平面镜像1 点电荷对平面的镜像 (a) 无限大接地导体平面上方有点电荷q (b)用镜像电荷-q代替导体平面上方的感应电荷 图4.4.1 点电荷的平面镜像 在无限大接地导体平面(YOZ平面)上方有一点电荷q,距离导体平面的高度为h。 用位于导体平面下方h处的镜像电荷-q代替导体平面上的感应电荷,边界条件维持不变,即YOZ平面为零电位面。 去掉导体平面,用原电荷和镜像电荷求解导体上方区域场,注意不能用原电荷和镜像电荷求解导体下方区域场。

电位: (4.4.2.1 ) 电场强度: (4.4.2.2) 其中, 感应电荷:=> (4.4.2.3) 电场力: (4.4.2.4) 图4.4.2 点电荷的平面镜像图4.4.3 单导线的平面镜像 无限长单导线对平面的镜像 与地面平行的极长的单导线,半径为a,离地高度为h。

用位于地面下方h处的镜像单导线代替地面上的感应电荷,边界条件维持不变。 将地面取消而代之以镜像单导线(所带电荷的电荷密度为) 电位: (4.4.2.5) 对地电容 : (4.4.2.6 平面镜像2 无限长均匀双线传输线对平面的镜 像 与地面平行的均匀双线传输线, 半径为a,离地高度为h,导线间距离为d, 导线一带正电荷+,导线二带负电荷-。 用位于地面下方h处的镜像双 导线代替地面上的感应电荷,边界条件维 持不变。 将地面取消而代之以镜像双导线。 图 4.4.4 无限长均匀传输线对地面的镜像 求解电位: (4.4.2.8) (4.4.2.9)

上教版初中物理竞赛训练试题

上教版初中物理竞赛训 练试题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物理竞赛训练试题——运动学 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得分________ 一. 选择题:(3分×10=30分) 1.河中有一漂浮物,甲船在漂浮物上游100米处,乙船在漂浮物下游100米处,若两船同时以相同的速度去打捞,则( ) A.甲船先到 B.乙船先到 C.两船同时到达 D.无法判断 2.隧道长550米,一列火车车厢长50米,正以36千米/时的速度匀速行驶,车厢中某乘客行走的速度为1米/秒,当列车过隧道时,乘客经过隧道的时间至少为( ) 秒秒秒秒 3.蒸汽火车沿平直道行驶,风向自东向西,路边的观察者看到从火车烟囱中冒出的烟雾是竖直向上呈柱形的,由此可知,相对于空气火车的运动方向是 ( ) A.自东向西 B.自西向东 C.静止不动 D.无法确定 4.甲乙两船相距50千米同时起船,且保持船速不变,若两船同时在逆水中航行,甲船航行100千米,恰赶上乙船,若两船都在顺水中航行,则甲船赶上乙船需航行( ) 千米的路程千米的路程 C.大于50千米小于100千米路程 D.大于100千米的路程 5.坐在甲飞机中的某人,在窗口看到大地向飞机迎面冲来,同时看到乙飞机朝甲飞机反向离去,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甲飞机正向地面俯冲 B.乙飞机一定在作上升运动 C.乙飞机可能与甲飞机同向运动 D.乙飞机可能静止不动 6.一列长为S的队伍以速度u沿笔直的公路匀速前进.一个传令兵以较快的速度v从队末向队首传递文件,又立即以同样速度返回队末.如果不计递交文件的时间,那么这个传令兵往返一次所需的时间是( ) u v+u v /v2+u2 v /v2—u2 7.如图所示:甲乙两人同时从A点出发沿直线向B点走去.乙先到达B点,然后返回,在C点遇到甲后再次返回到B点后,又一次返回并在D点第二次遇到甲. 设整个过程甲速度始终为V,乙速度大小也恒定保持8V.则S 1:S 2 ( ) :7 :6 :8 :7 8.根据图中所示情景,做出如下判断: A.甲船可能向右运动,乙船可能向右运动 B.甲船可能向左运动,乙船可能向左运动 C.甲船可能静止,乙船可能静止 D.甲船可能向左运动,乙船可能向右运动. 以上说法中正确的个数是( ) A. 0个个个个 9.一辆汽车以40千米/时的速度从甲站开往乙站,当它出发时恰好一辆公共汽车从乙站开往甲站,以后每隔15分钟就有一辆公共汽车从乙站开往甲站,卡车在途中遇到6辆公共汽车,则甲乙两站之间的距离可能为( )

新版高一物理竞赛讲义

高中物理《竞赛辅导》力学部分 目录 :力学中的三种力 【知识要点】 (一)重力 重力大小G=mg,方向竖直向下。一般来说,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静止在地球表面的物体,其万有引力的另一个分力充当物体随地球自转的向心力,但向心力极小。 (二)弹力 1.弹力产生在直接接触又发生非永久性形变的物体之间(或发生非永久性形变的物体一部分和另一部分之间),两物体间的弹力的方向和接触面的法线方向平行,作用点在两物体的接触面上.2.弹力的方向确定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3.弹力的大小一般情况下不能计算,只能根据平衡法或动力学方法求得.但弹簧弹力的大小可用.f=kx(k 为弹簧劲度系数,x为弹簧的拉伸或压缩量)来计算. 在高考中,弹簧弹力的计算往往是一根弹簧,而竞赛中经常扩展到弹簧组.例如:当劲度系数分别为k1,k2,…的若干个弹簧串联使用时.等效弹簧的劲度系数的倒数为:,即弹簧变软;反之.若

以上弹簧并联使用时,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k 1+…k n ,即弹簧变硬.(k=k 1+…k n 适用于所有并联弹簧的原长相等;弹簧原长不相等时,应具体考虑) 长为 的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 ,则剪去一半后,剩余 的弹簧的劲度系数为2k (三)摩擦力 1.摩擦力 一个物体在另一物体表面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时,产生的阻碍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叫摩擦力。方向沿接触面的切线且阻碍物体间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由公式f=μN 计算。 3.静摩擦力的大小是可变化的,无特定计算式,一般根据物体运动性质和受力情况分析求解。其大小范围在0<f≤f m 之间,式中f m 为最大静摩擦力,其值为f m =μs N ,这里μs 为最大静摩擦因数,一般情况下μs 略大于μ,在没有特别指明的情况下可以认为μs =μ。 4.摩擦角 将摩擦力f 和接触面对物体的正压力N 合成一个力F ,合力F 称为全反力。在滑动摩擦情况下定义tgφ=μ=f/N ,则角φ为滑动摩擦角;在静摩擦力达到临界状态时,定义tgφ0=μs =f m /N ,则称φ0为静摩擦角。由于静摩擦力f 0属于范围0<f≤f m ,故接触面作用于物体的全反力同接触面法线 的夹角≤φ0,这就是判断物体不发生滑动的条件。换句话说,只要全反力的作用线落在(0,φ0)范围时,无穷大的力也不能推动木块,这种现象称为自锁。 本节主要内容是力学中常见三种力的性质。在竞赛中以弹力和摩擦力尤为重要,且易出错。弹力和摩擦力都是被动力,其大小和方向是不确定的,总是随物体运动性质变化而变化。弹力中特别注意轻绳、轻杆及胡克弹力特点;摩擦力方向总是与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关于摩擦角的概念,及由摩擦角表述的物体平衡条件在竞赛中应用很多,充分利用摩擦角及几何知识的关系是处理有摩擦力存在平衡问题的一种典型方法。 【典型例题】 【例题1】如图所示,一质量为m 的小木块静止在滑动摩擦因数为μ=的水平面上,用一个与水平方 向成θ角度的力F 拉着小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当θ角为多大时力F 最小? 【例题2】如图所示,有四块相同的滑块叠放起来置于水平桌面上,通过细绳和定滑轮相互联接起来.如果所有的接触面间的摩擦系数均为μ,每一滑块的质量均为 m ,不计滑轮的摩擦.那么要拉动最上面一块滑块至少需要多大的水平拉力?如果有n 块这样的滑块叠放起 来,那么要拉动最上面的滑块,至少需多大的拉力? 【例题3】如图所示,一质量为m=1㎏的小物块P 静止在倾角为θ=30°的斜面 上,用平行于斜面底边的力F=5N 推小物块,使小物块恰好在斜面上匀速运动,试求小物块与斜面间的滑 动摩擦因数(g 取10m/s 2 )。 【练习】 1、如图所示,C 是水平地面,A 、B 是两个长方形物块,F 是作用在物块B 上沿水平方向的力,物块A 和B 以相同的速度作匀速直线运动,由此可知, A 、 B 间的滑动 θ F P θ F A B F C N F f m f 0 α φ

动量与能量之难点解析专题5

动量与能量之难点解析 专题01 动量与能量分析之“碰撞模型” 专题02 动量与能量分析之“板-块模型” 专题03 动量与能量分析之“含弹簧系统” 专题04 动量与能量分析之“爆炸及反冲问题” 专题05 动量与能量观点在电磁感应中的应用 专题5 动量与能量观点在电磁感应中的应用 【方法总结】 解决电磁感应问题往往需要力电综合分析,在电磁感应问题中需要动量与能量分析求解时,学生往往无从下手,属于压轴考查,需要学生平时吃透典型物理模型和积累解题经验,现将动量与能量观点求解电磁感应综合问题时常出现典型模型和思路总结如下: 1. “双轨+双杆”模型 以“2019全国3卷第19题”物理情景为例:如图,方向竖直向下的匀强磁场中有两根位于同一水 平面内的足够长的平行金属导轨,两相同的光滑导体棒ab 、cd 静止在导轨上。t =0时,棒ab 以初速度v 0向右滑动。运动过程中,ab 、cd 始终与导轨垂直并接触良好: 模型分析:双轨和两导体棒组成闭合回路,通过两导体棒的感应电流相等,所受安培力大小也相等,ab 棒受到水平向左安培力,向右减速;cd 棒受到水平向右安培力,向右加速,最终导体棒ab 、cd 系统共速,感应电流消失,一起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该过程由导体棒ab 、cd 组成的系统合外力为零,动量守恒:共v m m v m cd ab ab )(0+= 2. 巧用“动量定理”求通过导体电荷量q 思路:动量定理得:p t BIL p t F ?=????=??安,由于t I q ??=,所以p BLq ?=,

即:BL p q ?= 【精选试题解析】 1. (2019全国Ⅲ卷)如图,方向竖直向下的匀强磁场中有两根位于同一水平面内的足够长的 平行金属导轨,两相同的光滑导体棒ab 、cd 静止在导轨上。t =0时,棒ab 以初速度v 0向右滑动。运动过程中,ab 、cd 始终与导轨垂直并接触良好,两者速度分别用v 1、v 2表示,回路中的电流用I 表示。下列图像中可能正确的是( ) 2. [多选]如图所示,两根相距为d 的足够长的光滑金属导轨固定在水平面上,导轨电阻不计。磁感应强度为B 的匀强磁场与导轨平面垂直,长度等于d 的两导体棒M 、N 平行地放在导轨上,且电阻均为R 、质量均为m ,开始时两导体棒静止。现给M 一个平行导轨向右的瞬时冲量I ,整个过程中M 、N 均与导轨接触良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回路中始终存在逆时针方向的电流 B .N 的最大加速度为B 2Id 2 2m 2R C .回路中的最大电流为BId 2mR D .N 获得的最大速度为I m 3. (2019浙江选考)如图所示,在间距L =0.2m 的两光滑平行水平金属导轨间存在方向垂直于 纸面(向内为正)的磁场,磁感应强度为分布沿y 方向不变,沿x 方向如下: 10.2{50.20.2 10.2Tx m B xT m x m Tx m >=-≤≤-<- 导轨间通过单刀双掷开关S 连接恒流源和电容C =1F 的未充电的电容器,恒流源可为电路提供恒定电流I =2A ,电流方向如图所示。有一质量m =0.1kg 的金属棒ab 垂直导轨静止放置于x 0=0.7m 处。开关S 掷向1,棒ab 从静止开始运动,到达x 3=-0.2m 处时,开关S 掷向2。已知棒ab 在运动过程中始终与导

高中物理竞赛(解题方法:整体法)

高中奥林匹克物理竞赛解题方法 、整体法 方法简介 整体是以物体系统为研究对象,从整体或全过程去把握物理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是一种把具 有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多个物体,多个状态,或者多个物理变化过程组合 作为一个融洽加以研究的思维形式。整体思维是一种综合思维,也可以说是一种综合思维,也是多 种思维的高度综合,层次深、理论性强、运用价值高。因此在物理研究与学习中善于运用整体研究 分析、处理和解决问题,一方面表现为知识的综合贯通,另一方面表现为思维的有机组合。灵活运 用整体思维可以产生不同凡响的效果,显现“变”的魅力, 把物理问题变繁为简、变难为易。 赛题精讲 例1如图1—1所示,人和车的质量分别为m和M,人用水 平力F拉绳子,图中两端绳子均处于水平方向,不计滑轮质量及摩 擦,若人和车保持相对静止,且水平地面是光滑的,则车的加速度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解析:要求车的加速度,似乎需将车隔离出来才能求解,事实 上,人和车保持相对静止,即人和车有相同的加速度,所以可将人和车看做一个整体,对整体用 牛顿第二定律求解即可 将人和车整体作为研究对象,整体受到重力、水平面的支持力和两条绳的拉力 向重力与支持力平衡,水平方向绳的拉力为2F,所以有: 2F=(M+m)a,解得: 2F a M m 例2用轻质细线把两个质量未知的小球悬挂起来,如图 1 —2所示,今对小球a持续施加一个向左偏下30°的恒力,并对小球b持续施加一个向右 偏上30°的同样大小的恒力,最后达到平衡,表示平衡状态的图可能是 ?在竖直方解析

物理竞赛专题训练(功和能)

功和功率练习题 1.把30kg的木箱沿着高O.5m、长2m的光滑斜面由底部慢慢推到顶端,在这个过程中此人对木箱所做的功为J,斜面对木箱的支持力做的功为J。 2.一台拖拉机的输出功率是40kW,其速度值是10m/s,则牵引力的值为N。在10s 内它所做的功为J。 3.一个小球A从距地面1.2米高度下落,假设它与地面无损失碰撞一次后反弹的的高度是原来的四分之一。小球从开始下落到停止运动所经历的总路程是________m。 4.质量为4 ×103kg的汽车在平直公路上以12m/s速度匀速行驶,汽车所受空气和路面对它的 阻力是车重的O.1倍,此时汽车发动机的输出功率是__________W。如保持发动机输出功率不变,阻力大小不变,汽车在每行驶100m升高2m的斜坡上匀速行驶的速度是__________m/ s。 5.用铁锤把小铁钉钉敲入木板。假设木板对铁钉的阻力与铁钉进入木板的深度成正比。已知第一 次将铁钉敲入木板1cm,如果铁锤第二次敲铁钉的速度变化与第一次完全相同,则第二次铁钉进入木板的深度是__________cm。 6.质量为1Og的子弹以400m/s的速度水平射入树干中,射入深度为1Ocm,树干对子弹的平均 阻力为____ N。若同样质量的子弹,以200m/s的速度水平射入同一树干,则射入的深度为___________cm。(设平均阻力恒定) 7. 人体心脏的功能是为人体血液循环提供能量。正常人在静息状态下,心脏搏动一次,能以1.6 ×105Pa的平均压强将70ml的血液压出心脏,送往人体各部位。若每分钟人体血液循环量约为6000ml,则此时,心脏的平均功率为____________W。当人运动时,心脏的平均功率比静息状态增加20%,若此时心脏每博输出的血量变为80ml,而输出压强维持不变,则心脏每分钟搏动次数为____________。 8. 我国已兴建了一座抽水蓄能水电站,它可调剂电力供应.深 夜时,用过剩的电能通过水泵把下蓄水池的水抽到高处的上蓄水 池内;白天则通过闸门放水发电,以补充电能不足,如图8—23 所示.若上蓄水池长为150 m,宽为30 m,从深液11时至清晨4 时抽水,使上蓄水池水面增高20 m,而抽水过程中上升的高度 始终保持为400 m.不计抽水过程中其他能量损失,则抽水机的 功率是____________W。g=10 N/kg) 9. 一溜溜球,轮半径为R,轴半径为r,线为细线,小灵玩溜溜球时,如图所示,使球在水平桌面 上滚动,用拉力F使球匀速滚动的距离s,则(甲)(乙)两种不同方式各做功分别是_____________J和__________________J

高中物理竞赛辅导讲义 第 篇 运动学

高中物理竞赛辅导讲义 第2篇 运动学 【知识梳理】 一、匀变速直线运动 二、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运动的合成包括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合成,遵从矢量合成法则(平行四边形法则或三角形法则)。 我们一般把质点对地或对地面上静止物体的运动称为绝对运动,质点对运动参考照系的运动称为相对运动,而运动参照系对地的运动称为牵连运动。以速度为例,这三种速度分别称为绝对速度、相对速度、牵连速度,则 v 绝对 = v 相对 + v 牵连 或 v 甲对乙 = v 甲对丙 + v 丙对乙 位移、加速度之间也存在类似关系。 三、物系相关速度 正确分析物体(质点)的运动,除可以用运动的合成知识外,还可充分利用物系相关速度之间的关系简捷求解。以下三个结论在实际解题中十分有用。 1.刚性杆、绳上各点在同一时刻具有相同的沿杆、绳的分速度(速度投影定理)。 2.接触物系在接触面法线方向的分速度相同,切向分速度在无相对滑动时亦相同。 3.线状交叉物系交叉点的速度,是相交物系双方运动速度沿双方切向分解后,在对方切向运动分速度的矢量和。 四、抛体运动: 1.平抛运动。 2.斜抛运动。 五、圆周运动: 1.匀速圆周运动。 2.变速圆周运动: 线速度的大小在不断改变的圆周运动叫变速圆周运动,它的角速度方向不变,大小在不断改变,它的加速度为a = a n + a τ,其中a n 为法向加速度,大小为2 n v a r =,方向指向圆心;a τ为切向加速度,大小为0lim t v a t τ?→?=?,方向指向切线方向。 六、一般的曲线运动 一般的曲线运动可以分为很多小段,每小段都可以看做圆 周运动的一部分。在分析质点经过曲线上某位置的运动时,可 以采用圆周运动的分析方法来处理。对于一般的曲线运动,向心加速度为2n v a ρ =,ρ为点所在曲线处的曲率半径。 七、刚体的平动和绕定轴的转动 1.刚体 所谓刚体指在外力作用下,大小、形状等都保持不变的物体或组成物体的所有质点之间的距离始终保持不变。刚体的基本运动包括刚体的平动和刚体绕定轴的转动。刚体的任

动量和能量综合专题

动量和能量综合例析 例1、如图,两滑块A、B的质量分别为m1和m2, 置于光滑的水平面上,A、B间用一劲度系数 为K的弹簧相连。开始时两滑块静止,弹簧为 原长。一质量为m的子弹以速度V0沿弹簧长度方向射入滑块A并留在其中。试求:(1)弹簧的最大压缩长度;(已知弹性势能公式E P=(1/2)KX2,其中K为劲度系数、X为弹簧的形变量) ;(2)滑块B相对于地面的最大速度和最小速度。【解】(1)设子弹射入后A的速度为V1,有: mV0=(m+m1)V1(1) 得:此时两滑块具有的相同速度为V,依前文中提到的解题策略有: (m+m1)V1=(m+m1+m 2)V (2) (3) 由(1)、(2)、(3)式解得: (2) mV0=(m+m1)V2+m2V3(4) (5)

由(1)、(4)、(5)式得: V3[(m+m1+m2)V3-2mV0]=0 解得:V3=0 (最小速度)(最大速度)例2、如图,光滑水平面上有A、B两辆小车,C球用0.5m长的细线悬挂在A车的支架上,已知mA=m B=1kg,m C=0.5kg。开始时B车静止,A车以V0=4m/s的速度驶向B车并与其正碰后粘在一起。若碰撞时间极短且不计空气阻力,g取10m/s2,求C球摆起的最大高度。 【解】由于A、B碰撞过程极短,C球尚未开始摆动, 故对该过程依前文解题策略有: m A V0=(m A+m B)V1(1) E内= (2) 对A、B、C组成的系统,图示状态为初始状态,C球摆起有最大高度时,A、B、C有共同速度,该状态为终了状态,这个过程同样依解题策略处理有: (m A+m C)V0=(m A+m B+m C)V2(3) (4)

高中物理竞赛方法集锦 等效法

四、等效法方法简介 在一些物理问题中,一个过程的发展、一个状态的确定,往往是由多个因素决定的,在这一决定中,若某些因素所起的作用和另一些因素所起的作用相同,则前一些因素与后一些因素是等效的,它们便可以互相代替,而对过程的发展或状态的确定,最后结果并不影响,这种以等效为前提而使某些因素互相代替来研究问题的方法就是等效法. 等效思维的实质是在效果相同的情况下,将较为复杂的实际问题变换为简单的熟悉问题,以便突出主要因素,抓住它的本质,找出其中规律.因此应用等效法时往往是用较简单的因素代替较复杂的因素,以使问题得到简化而便于求解. 赛题精讲 例1:如图4—1所示,水平面上,有两个竖直的光滑 墙壁A 和B ,相距为d ,一个小球以初速度v 0从两墙 之间的O 点斜向上抛出,与A 和B 各发生一次弹性 碰撞后,正好落回抛出点,求小球的抛射角θ. 解析:将弹性小球在两墙之间的反弹运动,可等效为 一个完整的斜抛运动(见图).所以可用解斜抛运动的 方法求解. 由题意得:g v v t v d θ θθsin 2cos cos 2000? =?= 可解得抛射角 20 2arcsin 21v gd = θ 例2:质点由A 向B 做直线运动,A 、B 间的距离为L ,已知质点在A 点的速度为v 0,加速度为a ,如果将L 分成相等的n 段,质点每通过L/n 的距离加速度均增加a /n ,求质点到达B 时的速度. 解析 从A 到B 的整个运动过程中,由于加速度均匀增加,故此运动是非匀变速直线 运动,而非匀变速直线运动,不能用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求解,但若能将此运动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等效代替,则此运动就可以求解. 因加速度随通过的距离均匀增加,则此运动中的平均加速度为 n a n n a an n a n a a a a a 2)13(232)1(2 -= -=-++= += 末 初平 由匀变速运动的导出公式得2 22v v L a B -=平 解得 n aL n v v B )13(2 0-+ = 例3一只老鼠从老鼠洞沿直线爬出,已知爬出速度v 的大小与距老鼠洞中心的距离s 成

2020上教版初中物理竞赛训练试题

一.选择题:(3分×10=30分) 1.河中有一漂浮物,甲船在漂浮物上游100米处,乙船在漂浮物下游100米处,若两船同时以相同的速度去打捞,则( ) A.甲船先到 B.乙船先到 C.两船同时到达 D.无法判断 2.隧道长550米,一列火车车厢长50米,正以36千米/时的速度匀速行驶,车厢中某乘客行走的速度为1米/秒,当列车过隧道时,乘客经过隧道的时间至少为( ) A.5秒 B.50秒 C.55秒 D.60秒 3.蒸汽火车沿平直道行驶,风向自东向西,路边的观察者看到从火车烟囱中冒出的烟雾是竖直向上呈柱形的,由此可知,相对于空气火车的运动方向是( ) A.自东向西 B.自西向东 C.静止不动 D.无法确定 4.甲乙两船相距50千米同时起船,且保持船速不变,若两船同时在逆水中航行,甲船航行100千米,恰赶上乙船,若两船都在顺水中航行,则甲船赶上乙船需航行( ) A.50千米的路程 B.100千米的路程 C.大于50千米小于100千米路程 D.大于100千米的路程 5.坐在甲飞机中的某人,在窗口看到大地向飞机迎面冲来,同时看到乙飞机朝甲飞机反向离去,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甲飞机正向地面俯冲 B.乙飞机一定在作上升运动 C.乙飞机可能与甲飞机同向运动 D.乙飞机可能静止不动 6.一列长为S的队伍以速度u沿笔直的公路匀速前进.一个传令兵以较快的速度v从队末向队首传递文件,又立即以同样速度返回队末.如果不计递交文件的时间,那么这个传令兵往返一次所需的时间是( ) A.2S/u B.2S/v+u C.2S v /v2+u2 D.2S v /v2—u2 7.如图所示:甲乙两人同时从A点出发沿直线向B点走去.乙先到达B点,然后返回,在C点遇到甲后再次返回到B点后,又一次返回并在D点第二次遇到甲.设整个过程甲速度始终为V,乙速度大小也恒定保持8V.则S1:S2( ) A.8:7 B.8:6 C.9:8 D.9:7 8.根据图中所示情景,做出如下判断: A.甲船可能向右运动,乙船可能向右运动 B.甲船可能向左运动,乙船可能向左运动 C.甲船可能静止,乙船可能静止 D.甲船可能向左运动,乙船可能向右运动. 以上说法中正确的个数是( ) A. 0个 B.1个 C.2个 D.3个 9.一辆汽车以40千米/时的速度从甲站开往乙站,当它出发时恰好一辆公共汽车从乙站开往甲站,以后每隔15分钟就有一辆公共汽车从乙站开往甲站,卡车在途中遇到6辆公共

高中物理竞赛方法集锦

例11:如图13—11所示,用12根阻值均为r的相同的电阻丝构成正立方体框架。试求AG两点间的等效电阻。 解析:该电路是立体电路,我们可以将该立体电路“压扁”,使其变成平面电路,如图13—11—甲所示。 考虑到D、E、B三点等势,C、F、H三点等势,则电路图可等效为如图13—11—乙所示的电路图,所以AG间总电阻为

r r r r R 6 5363=++= 例12:如图13—12所示,倾角为θ的斜面上放一木 制圆制,其质量m=0.2kg ,半径为r ,长度L=0.1m ,圆柱 上顺着轴线OO ′绕有N=10匝的线圈,线圈平面与斜面 平行,斜面处于竖直向上的匀强磁场中,磁感应强度 B=0.5T ,当通入多大电流时,圆柱才不致往下滚动? 解析:要准确地表达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最好画出正视图,问题就比较容易求解了。如 图13—12—甲所示,磁场力F m 对线圈的力矩 为M B =NBIL ·2r ·sin θ,重力对D 点的力矩为: M G =mgsin θ,平衡时有:M B =M G 则可解得:A NBL mg I 96.12== 例13:空间由电阻丝组成的无穷网络如图13—13 所示,每段电阻丝的电阻均为r ,试求A 、B 间的等效 电阻R AB 。 解析:设想电流A 点流入,从B 点流出,由对称 性可知,网络中背面那一根无限长电阻丝中各点等电 势,故可撤去这根电阻丝,而把空间网络等效为图13—13—甲所示的电路。

(1)其中竖直线电阻r ′分别为两个r 串联和一个r 并联后的电阻值, 所以 r r r r r 3 232=?=' 横线每根电阻仍为r ,此时将立体网络变成平面网络。 (2)由于此网络具有左右对称性,所以以AB 为轴对折,此时网络变为如图13—13—乙所示的网络。 其中横线每根电阻为21r r = 竖线每根电阻为32r r r ='= '' AB 对应那根的电阻为r r 32 =' 此时由左右无限大变为右边无限 大。 (3)设第二个网络的结点为CD ,此后均有相同的网络,去掉AB 时电路为图13—13—丙所示。再设R CD =R n -1(不包含CD 所对应的竖线电阻) 则N B A R R =',网络如图13—13—丁所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