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48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发展的环境问题

2048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发展的环境问题
2048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发展的环境问题

湖南省第八届大学生旅游论坛

本科论文

题目: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发展的

环境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学校:

院系:

专业:

姓名:

指导老师:

二00九年月日

目录

一引言 (5)

二洞庭湖湿地概况 (6)

三、洞庭湖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6)

四、洞庭湖发展生态旅游的有利条件分析 (7)

(一)、区位优势明显,交通条件便利 (7)

(二)、环湖地区经济较发达,为生态旅游发展提供强劲支撑 (7)

(三)、客源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8)

(四)、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品位度和知名度高……………………………… .8

五、生态旅游发展的环境问题(劣势环境)分析 (8)

(一)、气候变化,对生态旅游发展的影响较大 (8)

(二)、湖泊污染严重,水质污染呈加重趋势 (9)

(三)、生物多样性下降 (10)

(四)、生态旅游社区参与程度低 (10)

(五)、基础设施较为薄弱 (11)

六、生态旅游发展的环境问题成因分析 (11)

(一)、自然灾害发生频率较高 (11)

(二)、围湖造田、过度垦殖造成生态破坏严重 (12)

(三)、工业污水不合理排放,导致环境污染....................................,. (13)

(四)、生态旅游意识缺乏,缺乏制度保障 (15)

(五)、法律法规不完善,缺乏制度保障 (15)

七、对策 (16)

(一) 制定和实施相应法律法规,强化制度保障 (16)

(二) 加强部门协调, 树立生态责任意识 (17)

(三) 加强宣传教育,强化生态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思想 (17)

(四) 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同步进行 (17)

(五) 强化政府的监督和管理 (18)

(六) 引导社区参与 (18)

(七) 正确处理各方利益者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8)

1、生态旅游环境与旅游者 (19)

2、生态旅游环境与旅游企业的关系 (19)

3、生态旅游环境与政府的关系 (19)

4、生态旅游环境与开发者的关系 (20)

5、生态旅游环境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20)

6、生态旅游环境与社区居民的关系 (20)

八、结语 (21)

参考文献 (21)

附件 (22)

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发展的环境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摘要]: 洞庭湖湿地洞庭湖区湿地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三大湿地资源集中地之一是我国列入《国际湿地公约》的重要湿地。该地不但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而且人文生态旅游资源也十分丰富,开展生态旅游的前景十分广阔。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对洞庭湖湿地保护认识不足,法制不健全,管理不善,围湖造田等一系列经济,社会,环境因素致使湿地面积减少、生物多样性丧失、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态环境不断遭到,严重破坏了当地生态旅游环境,使生态旅游发展出现了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当地生态旅游发展。本文将详细分析洞庭湖生态旅游发展的环境问题及其成因,并认为人类不良经济行为(主要表现: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影响是造成洞庭湖生态旅游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本文针对这些发展生态旅游的环境问题总结出一系列的策略来促进生态旅游环境的改善和保护,并认为发展洞庭湖生态旅游关键要正确处理各方利益者与生态旅游环境的关系,同时要加强立保障,加大宣传教育,加大社区参与,强化政府的监督和管理、实施开发与保护同步等措施才能促进生态旅游环境质量的提高,使生态旅游得到进一步发展,最终获得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同实现。

[关键词]: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问题分析;保护对策;可持续发展

Dongting Lake Wetland Eco-tourism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Question and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Abstract]: The Dongting Lake wetland Tungting lake lake district wetland is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ur country Yangtze River local one of three big wetland resources centralism places is our country includes "International Wetland Joint pledge" the important wetland.Not only this the natural eco-tourism resources are extremely rich moreover the humanities eco-tourism resources extremely to be also rich, the development eco-tourism prospect is extremely broad.But, as a result of to the Dongting Lake wetland protection understanding insufficiency, the legal system is not since long ago perfect, the management is bad, reclaims land by surrounding and filling in lake bottom and so on a series of economies, the society, the environmental factor cause wetland area reduces, the biodiversity loses, th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seriously,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unceasingly encounters day by day, destroyed the local eco-tourism environment seriously, caused the eco-tourism development to have many problems, has restricted the local eco-tourism

development seriously.This article the multianalysis Dongting Lake eco-tourism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question and the origin, and reveals the human not good economic activities (the main performance: Th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the ecology destroy) affect are create the Dongting Lake eco-tourism environment problem the primary cause.This article summarizes a series of strategies in view of these development eco-tourism environment question to promote the eco-tourism environment improvement and the protection, and thought develops the Dongting Lake eco-tourism key to have to process all quarters benefit correctly and the eco-tourism environment relations, simultaneously must strengthen secures a guarantor bonds, the enlarge propaganda education, the enlarge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the strengthened government's surveillance and the management, the implementation develops and protects measures and so on synchronization to be able to promote the eco-tourism environment quality enhancement, enable the eco-tourism to obtain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finally obtains the economic efficiency, the ecology benefit and the social efficiency together realization.

[Key words]:Dongting Lake wetland ; ecological environment ; problem analysis protection countermeasure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旅游业发展不断壮大。在旅游发展过程中,由于对环境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使环境遭到了破坏,人地矛盾不断尖锐,由此而引发了许多的旅游环境问题。以损害环境换取经济利益的传统旅游已不能适应旅游业科学发展的需要。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方式,它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生态旅游是一种通过对旅游生态环境的改造,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旅游产品的绿色经营管理,旅游者的生态消费,旅游利益相关者和旅游社区共盈等方式,而开展的一种有助于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活动,它能够实现旅游业得可持续发展。洞庭湖湿地自然资源丰富,人文底蕴浓厚是我国生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开发价值很高的生态旅游地之一。但由于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旅游业开发不合理等一系列的因素严重破坏了洞庭湖的生态旅游环境。前人从各个方面研究了洞庭湖的生物资源,洞庭湖生态环境问题以及变迁过程,同时也分析了洞庭湖生态旅游资源以及开发价值和潜力。但并没有把洞庭湖生态旅游发展的环境做一个全面的分析,也没有在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提出

一个正确处理各方利益者与生态旅游环境的关系的策略。本文接下来将重点分析介绍洞庭湖生态旅游发展的环境问题及成因,并提出了一些策略来改善和保护洞庭湖生态旅游环境,使洞庭湖生态旅游最终得到及健康,快速的发展。首先,来了解一下洞庭湖湿地的概况。

二、洞庭湖湿地概况

洞庭湖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位于湖南省北部、长江南岸。跨湘,鄂两省,介于北纬28°0′~30°20′,东经110°40′~113°10′。湖区面积1.878 万平方公里,天然湖面2740平方公里,另有内湖1200平方公里。

洞庭湖湿地主要包括东洞庭湖湿地,西洞庭湖湿地和南洞庭湖湿地,其中东洞庭湖湿地已于1994年被列为国家自然保护区,西洞庭湖湿地也于1998年列为省级自然保护区,特别是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整个湿地系统的核心。它是“国际湿地公约”收录的由中国政府指定的21个国际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区之一。

洞庭湖湿地地处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均气温17C°,降水量1200至1300毫升,无霜期285天。洞庭湖独特的生态环境孕育了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区内动植物资源丰富,尤以鸟类和水禽为甚,为我国鸟类主要栖息地之一。

洞庭湖作为目前长江中下游地区仅存

的两个自然通江湖泊之一,

在调节长江洪水径流、保护物种

基因或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着极其重

要的作用,是我国重要的生态旅游地之

一。随着生态旅游的发展,开发东洞庭

湖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对促进产业结构

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地方经济具

有重要意义。

图1 洞庭湖的遥感影像三、洞庭湖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洞庭湖生态旅游资源丰富,种类齐全,特色明显。目前拥有国家级和省级风景名胜1处和5处,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各2处,省级以上和市级旅游度假区各4处,旅游节庆活动4项,专项旅游产品9项,有长沙一屈原祠一岳阳楚湘文化游精品旅游线和三大特色旅游区域。同时目前一系列的生态旅游项目已初具规模,如体验龙舟文化、龙舟竞渡,水上娱乐,名楼水上观光、东洞庭湖观鸟休闲,,张谷英村访古探幽等,而且休闲

渔业、农业休闲,文化休闲等一些生态旅游产品模式也得到了较大的开发利用。近几年来,围绕洞庭湖生态旅游举行了多次专家论坛,同时许多县市也举办了旅游文化艺术节。

但是总的来讲洞庭湖生态旅游的发展大多还停留在初级阶段,湿地生态旅游业也处在萌芽探索阶段,从事湿地旅游工作的人员比较少人,缺乏专业人才。生态旅游意识薄弱,当地政府生态旅游了解缺乏,社区居民对“生态旅游”一词甚至感到陌生。当地发展生态旅游强调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旅游本身对环境的影响和资源的破坏,从而造成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水体富营养化,鼠疫,围湖造田等。洞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旅游地,生态旅游发展具有速度比较慢,规模小,程度低等特点。所以,生态旅游发展还是一条漫长的道路。

四、洞庭湖发展生态旅游的有利条件分析

虽然洞庭湖生态旅游发展虽然还处在初级阶段但它却拥有巨大的发展优势,它的优势如下:

(一)、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

这里是整个长江中下游的生态旅游的核心区域之一,地势平坦,经济较为发达,东临长株潭经济区,北边是中部经济核心地区之一——湖北省。这里交通便利,无论是水运,公路还是铁路都十分发达,京广铁路,长张高速,长常高速,106国道等都从这里穿过。给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

(二)、环湖地区经济较发达,为生态旅游发展提供强劲支撑

环洞庭湖经济圈是湖南省经济比较发达的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在整个全省中处于前列。以环洞庭湖的岳阳市为例,2006年,岳阳市国民经济生产总值733.85亿元,经济总量仅落后于长沙(1790.66亿元),在“一点一线”地区及“3+5”城市群共计9个城市中,居第二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4.86亿元,在9个城市中居第三位;第二产业增加值350.99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48.00亿元,在9 市中均居第二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271.1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6.9%,总量及比重在9市中均居第二位。全市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83.74亿元,总量在9市中居第二位。2006年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49.36亿元,在9市中居第四位。

通过以上可以发现洞庭湖区域经济是比较发达的,这给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经济保障。随着整个湖区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态旅游必然得到较大的发展。

(三)、客源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洞庭湖东面濒临长株潭城市群,长株潭地区是整个湖南省经济的核心,人口超过1300万,这里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生活水平高,居民文化素质高。据湖南统计信息网2006年统计,长株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26元,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3876元。洞庭湖区域北面靠近经济发达武汉城市群,据楚天都市报(记者苏永华2006年07月07日)武汉市统计局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该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467.47元,人均消费支出4410.26元。由此可见两个地区客源市场巨大的,能给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四)、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品位度和知名度高

这里不但自然生态旅游丰富,人文生态旅游资源也十分丰富。渔类和鸟类种类多种多样,是候鸟的主要栖息地之一,据对洞庭湖资源的调查,现有鱼类11目22科119种,鸟类16目43科216种。同时,植物的种类十分多,对维持洞庭湖湿地保护区的生态多样性和开展生态旅游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洞庭湖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沿湖有许多知名度和品位度高的旅游景点,如岳阳楼、、君山、鲁肃墓、屈子祠、范蠡祠、西施墓、杨幺墓等等,旅游价值很高,并流传着许多动人的神话和传说如娥皇女英泪洒君山、柳毅传书等,特别是是岳阳楼,它是整个洞庭湖人文生态旅游的核心,暮登岳阳楼,眺望洞庭湖,水体开阔、港汊迂回、山峦突兀、湖中有山、芦叶青青、渔帆点点、沙鸥翔集、映日晚霞,不免想到王勃<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此时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赋予了东洞庭湖区域旅游资源集神、奇、新于一身的文化内涵。

五、生态旅游发展的环境问题(劣势环境)分析

洞庭湖的生态旅游的环境发展问题(劣势环境)很多,既包括自然环境,又受到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等许多因素的影响。具体的问题有:

(一)、气候变化,对生态旅游发展的影响较大

湖区主要的自然灾害有干旱,洪涝,暴雨,冻害和雷电等,特别是干旱,洪涝发生的频率很高,对旅游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十分大。

2006年夏洞庭湖却遭遇了历史上罕见的干旱。由于长江上游来水减少和区域内降水量偏低,洞庭湖水位出现了1973年以来同期最低水位。枯水季节提早到来,水位持久下降,使得原来湖泊沼泽密布的洞庭湖区出现了大面积干涸。严重的干旱对整个湖区的生态系统影响很大,由于干旱导致了湖区水域面积的持续缩小,也让栖息于此的水鸟大为减少,人们的生活也因此受到很大的影响。

1996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灾,整个湖区的受灾十分严重,淹没了大批湿地,农田以及居民,洞庭湖的经济因为洪灾而受到很大的影响,许多旅游基础设施受到毁坏,人民的生活受到很大的影响,整个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发展受到很大的影响。

(二)、湖泊污染严重,水质污染呈加重趋势

环境污染是阻碍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发展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湿地现在的污染源主要有:①生活垃圾。②工业废水。③药物污染。④过度采掘

1、工业废水

工业废水是所有污染中最严重的,在工业废水中排污最严重的主要是造纸和纸制品业,。洞庭湖污染源前4名全是造纸厂,依次为湖南建材纸厂、华容县纸厂、岳阳造纸厂、西洞庭纸厂。洞庭湖区工业废水近年来排放量虽然有所减少,但局部污染仍然严重。1999年湖区主要工业企业共计100家,年工业废水排放量2.004 6亿t。主要污染源行业为造纸(含再生纸)、化肥、纺织印染三大行业,这三大行业废水年排放量占总量的88.7%, 从总体来看,洞庭湖水质污染呈加重趋势。1990年、1996年、1999年洞庭湖水质平均综合指数分别为0.3465,0.4802,0.5869,水质污染逐渐加重。水质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的项目主要总磷、氮、铅等,其中总磷的指数增加最多,从0.55增加到4.42,高达7.04倍。

图2 洞庭湖的某化工厂向洞庭湖直接排污图3 洞庭湖鸟类的大量死亡

2、药物污染

洞庭湖区农药、化肥的污染不容忽视。1985年、1993年、1999年湖区农药的施用量分别为1.95万t、1.51万t、1.71万t,施用量变化不大。湖区化肥的施用量逐年增加,1985年、1993年、1999年分别为106.3万t、167.7万t、183.1万t。施用的大量农药、化肥有50%~90%的流失,随地表径流进入洞庭湖,严重危害着当地的生态环境

3、生活垃圾和过度采掘

岳阳市居民垃圾许多未经过处理就被倒在了洞庭湖沿岸,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沿湖企业为了获取利益,大量采挖洞庭湖沙子,致使整个湖泊一片狼藉,给湖泊的生态系统造成很大的破坏,严重破坏了旅游生态环境,对生态旅游发展很不利。(三)、生物多样性下降

近4年来洞庭湖仅鱼类就有30多种消失。以往,尽管渔民的捕鱼工具落后,但大家是挑着担子卖鱼;现在,渔民的捕鱼工具先进了,却只能提个菜篮子卖鱼。

一份2009年新出炉的调查报告显示:频繁的人类活动,导致洞庭湖湿地面积萎缩,植物生存环境遭破坏,动物栖息地逐步丧失,动植物种类呈线性逐年降低。

1916年首先在洞庭湖发现的白鳍豚,由于泥沙淤积,君山与下飘尾之间水位变浅,使其活动受到限制,现已难觅踪迹。银鱼是洞庭湖的名贵鱼类。1928年产量达到90吨,如今不足2吨;胭脂鱼、鳗鱼等重要保护物种越来越罕见;斑嘴鹈鹕、大天鹅等20世纪50年代常见的鸟类,近年考察中已经很少发现。同时湖区蛇类等被大量捕杀,导致东方田鼠等有害物种泛滥成灾。局部区域由于污染的缘故,水生生物几乎绝迹,如20世纪90年代沅江的塞南湖,汉寿的蒋家咀等水域。

(四)、生态旅游社区参与程度低

洞庭湖湿地的生态旅游由于忽视社区因素及当地居民的要求,没有与社区建立起合作伙伴关系而造成严重社会环境问题,经济秩序造成了一定混乱,一些文化传统扭曲甚至丧失。不少旅游景区,因没有组织协调好当地居民的经营活动,致使敲诈游客、哄抬物价、甚至威胁游客人身安全的事件也时有发生。

在众多的旅游发展利益相关者中,旅游经营者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旅游者寻求旅游需求满足最大化;政府主管部门探求管理效益最大化,当地社区往往是被忽视的利益主体,社区居民处于旅游发展中的弱势群体,他们的地位被边缘化,这使居民和经营者,政府等产生家农大的矛盾,在一定程度制约了生态旅游的发展。可持续旅游发展要求顾及全面、均衡发展,生态旅游发展就是要解决社区与政府、社区与经营者、社区与旅游者的不对等地位问题,实现社区经济、社会、环境、文化效应的最大化。

(五)、基础设施较为薄弱

2009年7月24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绿源”环保协会2009湿地使者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在西洞庭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旅游景点杨幺水寨进行了一次广泛的调查。发现旅游基础设施存在很大问题,调查中有92.1%的人认为设施很一般。发现基础设施问

题具体有:(1)景点中没有购物场所,游客不能够购买纪念品。(2)旅游景点中对旅游景点的特色文化的讲解牌太少了。(3) 51.4%的游客认为这里的特色文化景点太难找到了。

据了解2004年,汉寿县仅有3家相当于二星级的宾馆;全县旅游专职人员仅60余人,由此可以看出生态旅游发展的还比较落后。

此外, 立法的缺失、管理体制不顺、相关法律的可操作性不强、管理不善等也是洞庭湖生态旅游发展的环境问题。

六、生态旅游发展的环境问题成因分析

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发展的环境问题的原因从总体上来讲是比较复杂的,既有自然的因素也有人为的因素,涉及自然,经济,社会,环境等各个方面,并且它们之间都是相互之间联系的。其中人类不良的经济行为(主要表现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是破坏生态旅游发展环境的主要原因。

通过一系列的分析,我将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因总结如下:

(一)、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较大

从表1中我们发现洞庭湖生态环境危害的主要因子有九类,就时间来说:整体上一般只发生在两个季节,并且持续时间都比较短,危害程度较大的暴雨、洪涝只在夏秋季节,这样的话对整个生态环境的危害就不会十分大。从发生频度来讲,发生的频度较高和较低的比例大致相当,但由于发生频度高的暴雨,洪涝等发生的时间较短,所以一般情况下,气候好的年份影响不大。再者我们再次从危害程度来说,普遍危害

程度都较小,只有洪涝,干旱等较大。

表1 洞庭湖生态环境主要危害因子

灾型灾源发生时间(

持续时间)

发生

频度

危害

程度

危害表现

自然灾害雷电春夏(较短) 较高较小造成林火, ,危害鸟禽、植被安全强风春夏(较短) 较低较小影响鸟禽栖息与飞行,毁坏林木, 冻害冬春(较短) 较高较小降温太快导致生物病害,甚至死亡霜冻秋冬(较短) 较低较小影响鸟禽找食,非常绿植被枯萎

冰雹春夏(较短) 较低较小危害鸟禽安全与植被生长

暴雨夏秋(较短) 极高较大洼地积水,易形成沥涝,鸟禽难以栖息洪涝夏秋(较短) 较高较大掩没低地,冲毁植被,水土流失严重干旱夏秋冬(较长) 较高极大水分蒸发,湿地环境退化,植被枯萎崩坍夏秋(较短) 较低较小土体掩埋植被,破坏鸟禽栖息地

所以,一般情况下自然灾害不会给生态旅游发展的环境产生很大的影响,即使像1998发生大的洪涝灾害,湖区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经济受影响,但那却是十分罕见的。(二)、围湖造田、过度垦殖造成生态破坏严重

生态破坏是制约洞庭湖生态旅游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生态破坏主要包括:围垦,鼠害,破坏植被,工程建设,生物入侵,人为火灾等等,在整个洞庭湖区尤其以围垦和鼠害表现尤为严重,围垦是鼠害发生的重要原因,当地居民为了生存围湖造田,过度垦殖直接导致了整个湖区面积的不断缩小。

表2 洞庭湖历年湖面积和容积变化情况表

年份 面积(km2) 年减少值(k ㎡) 容积(亿m 3) 年减少值(亿m3)

1949年 4350 293

1954年 3915 87.2 268 5

1958年 3141 193.3 228 10

1971年 2820 24.7 220 0.6

1978年 2691 18.4 174 6.6

1995年 2625 3.8 167 0.4

2008年 2740 -8.9 178 -1.2

0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3500

4000

4500

5000

1949年1954年1958年1971年1

978年199

5

2008年面积(m 2)050100150200250300350容积(m 3)面积(k m 2)容积(亿m 3)

图4 洞庭湖湖面积和容积变化

利用表2,通过EXCEL 绘制出图4(湖面积和容积变化折线图)。 从表2可知,1949年湖泊面积为4 350 km2,容积293亿m3,1958年分别缩减为3 141 km2和228亿m3,比1949年,从1949年到1958年不到十年的时间里洞分别减少了1 209 km2和65 m3,这一时期是洞庭湖面积和容积减少最快的时期。到2008年湖区面积共减少了近一半,这部分损失的容积是人为垦殖和经济活动的结果。

从图4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出从1949年到2008年,洞庭湖湖面积和容积都在逐年减少,这一趋势虽然在1995年后有所减缓,到2008年得到初步遏制,但人与自然的矛盾依然相当的严峻。

事实上,围湖造田、过度垦殖的生态破坏是湖区面积和容积减少的最主要原因,

所以,从上述事实可以总结出,湖区面积减少导致了整个湖泊生物多样性发生转变,随之当地的气候也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反之,洞庭湖水域面积减少又会影响到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这给给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发展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所以生态破坏与洞庭湖气候变化是息息相关的,生态破坏直接导致湖泊面积减少,最终对气候产生很大的影响。

而造成这一系列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的不良经济行为,他们为了经济效益,为了生存围湖造田、过度垦殖造成了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

(三)、工业污水不合理排放,导致环境污染

洞庭湖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一样都是十分复杂的,环境污染的类型包括很多种,比如噪声,空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作为湿地自然保护区,水体污染在所有的污染源中破坏性是最大的。水体污染从根本上来讲来源于工业废水的排放。污水的排放导致水体污染然后直接导致渔业产量和种群的减少,同时也影响着鸟类的迁徙,这样生态旅游发展的自然环境便会受到很大的破坏。

表3列举了从1997年到2006洞庭湖"四大家鱼"产量和渔业总产量在不同年份的产量变化情况。

表3 洞庭湖"四大家鱼"产量和渔业总产量图(单位:吨)

年份青鱼草鱼鲢鱼鳙鱼合计渔业总产量备注1997 304.35 1008.96 1813.62 1809.45 4936.38 41692.4

1998 782.73 2245.19 16303.35 2842.53 22173.8 51495.1 洪灾1999 484.52 1422.43 1408.05 423.4 3738.4 40213.8

2000 424.9 1294.7 1146.4 340.7 3206.7 40083.6

2001 571.4 860.61 853.67 138.99 2424.67 29873.8

2002 373.63 1246.66 1027.27 125.99 2772.85 32563.9

2003 639.32 617.91 1040.57 186.35 2484.15 29565.9

2004 388.83 696.85 797.06 146.32 2029.06 25975.3

2005 356.36 656.08 597.08 143.96 1753.48 23600

2006 14.87 533.92 610.85 316.87 1476.51 22306.6 根据表3运用EXCEL技术绘制出了图5(四大家鱼产量变化图),从图5中可以看出洞庭湖四大家鱼产量在1998年出现了大幅度的增长,主要原因是由于1998年洞庭湖流域发生了特大洪灾,鱼类资源猛增,捕鱼量也随之增加了。到1999年四大家鱼产量恢复了正常,相比1997年有所减少。从1998年到2006年四种鱼产量每年都在逐步减少,尤其以鳙鱼和青鱼产量降幅最大,到2006年青鱼产量只有14.87t,照此下去青鱼有可能会濒临灭绝。

图5 “四大家鱼”产量变化图 0

10000

20000

30000

40000

50000

60000

1997年1998年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

2006年 四大家与产量和渔业总产量变化图

合计渔业总产量

图6 “四大家鱼”产量和渔业总产量变化图

同时运用EXCEL 也绘制出了图6,从中我们发现四大家鱼总产量和渔业总产量曲线几乎是同比下降的,并且两者在1998年以后也呈足部下降的趋势,充分说明了四大家鱼产量的变化足以反映整个洞庭湖渔业资源在不断的锐减。

造成四大家鱼产量逐年减少的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沿湖工业污水的人为乱排

导致水质污染。而水体污染导致渔业资源减少,随之影响当地居民的收入,也破坏了洞庭湖的生态旅游环境,水体污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致使水体污染更加严重,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受到很大的威胁,水体污染给当地的生态旅游自然,社会,经济环境都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对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发展极为不利,严重制约着生态旅游的发展。

人类的不良经济行为,过度追求经济效益使环境污染,从而使湖泊污染严重,水质污染呈加重趋势,导致了鱼类的减少,接着又会使气候发生变化,相反又会影响人类的生存。所以,人类的不良行为会给整个洞庭湖生态旅游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四)、生态旅游意识缺乏,缺乏制度保障

首先,通过各方面的不懈努力,近几年洞庭湖生态旅游有了长足的发展,但观念意识滞后仍是诸多制约因素中的首要问题,其主要表现为,一是对生态旅游产业化开发与运作思考不够,缺乏深层次和长远发展的意识;对本地旅游资源的特色与优势研究不够,认识不深。二是重当前、轻长远,重硬件、轻软件;三是规划滞后,产业布局和发展基本停留在以原始自然条件为基础的观光模式上,景点比较零散,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整合和利用;四是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整体运作上特色选择不明、布局划分不清,景点如何统筹开发、如何定位、如何打开市场缺乏全盘的考虑。这些制约了当地生态旅游业的发展。

其次,洞庭湖沿湖居民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生态旅游意识较低,社区参与程度较低,受传统旅游的影响,许多居民认为生态旅游和传统旅游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是在旅游前面加了"生态“两个字而已。据针对岳阳市民生态旅游现状调查显示,八成以上的市民对生态旅游不了解,只有百分之五的市民了解生态旅游,了解生态旅游现状的人群比例就更小。旅游业的干部及导游中大多数人也未接受过系统的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因此,我们在倡导生态旅游时,必须树立生态保护第一的思想,加强宣传教育,转变全民观念。

意识的落后并不是最重要的,随着人民素质的提高,生态旅游意识会得到很大的提高,意识的欠缺只是制约生态旅游发展的一个小的方面。

(五)、法律法规不完善,缺乏制度保障

我国现有的旅游及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众多,但是涉及生态旅游的法律法规主要的只有三部,分别是《自然保护区条例》、《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森林公园管理办法》。《自然保护区条例》、《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是国务院颁布的行政法规,《森林公园管理办法》是林业部颁布的部门规章,这会影响三者的执行效力。而且国务院颁布的行政法规之法律效力是低于法律的,现行各环境要素单行法的效力层次基本上已是法律,而现实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是各环境要素的综合,三者法规的立法层次反而却低于其他环境要素单行法的效力,这种现实与立法的冲突更进一步的影响了其效力。《自然保护区条例》、《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森林公园管理办法》自身有着诸多的不足与矛盾重重,再加上对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与

开发规定甚少,很难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目前对于生态旅游有关规定法律法规都不明确,没有对生态旅游的开发,管理做出一个具体的规定,缺乏制度保障。在对生态旅游项目进行开发时,由于区域属于不同的行政部门,各部门相互争相抢夺旅游开发项目,对生态旅游规划,开发,经营和管理极为不利。

随着生态旅游发展,法律法规一定会得到完善和提高,法制环境将不再是制约洞庭湖生态旅游发展的一个因素了。

此外,宣传不够,配套设施滞后等也是制约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发展的重要原因。

通过上述成因分析,我们发现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发展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人类不良经济行为(主要表现: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造成的。自然灾害影响并不太,意识、宣传、设施、立法等因素只是制约生态旅游发展的一个方面。

七、对策

上述分析可见,洞庭湖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与保护环境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矛盾,只有采取有效的治理和保护措施,洞庭湖生态旅游环境才能得到恢复和改善。

(一)、制定和实施相应法律法规,强化制度保障

洞庭湖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表明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法律不明确,各方面监管松懈所致,虽然1994年底,我国《中国湿地保行动计划》编制工作正式启动,2000年6月开始实施,2003年,国务院批准了《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不少地方也制定了湿地保护法规,但对于湿地生态环境的开发,保护,监管等方面仍存在着很大的不足。新的保护生态环境法规应尽快出台,这样才能约束洞庭湖沿湖居民,企业等相关利益者的行为,增强有关部门的保护意识,行为和方向,为政府和旅游部门明确保护旅游生态环境的方向,真正的促进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部门协调, 树立生态责任意识

各级旅游和环保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共同建立联合协调工作机制,明确各自的职责分工,切实加强对东洞庭湖自身所管辖偶的区域及项目的环境监督,督促旅游经营者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合理引导当地居民的环保意识,真正有效防止旅游开发和经营中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保护”和“责任”是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两大要素,强化生态责任的目的是保护自然和人文环境, 各级政府,旅游经营者及其利益相关者以及社区居民只要能履行自身的责任,生态旅游一定能够改善和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

(三)、加强宣传教育,强化生态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思想

洞庭湖是是国际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区,是全省重要旅游的品牌,是开展旅游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的重要基地。生态保护的各个参加者目前仍处在较低的认知阶段,对生态旅游环境保护的认识许多人仍然停留在简单利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缺乏必要的环保意识。政府管理者时常片面追求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了生态旅游环境的保护。当地社区居民不懂得与生态环境的融合。为此,须大力普及生态环境知识,让人们了解生态旅游环境被破坏和污染的情况及后果,培养他们的环境忧患意识,激发他们的环境责任感和紧迫感,增强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尚.,真正使人们树立环境保护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四)、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同步进行

生态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同步进行也就是开发前,中,后合理处理污染状况问题,建立一个良性的生态旅游开发模式,如表4所示,在整个旅游开发过程中,开发者应树立一种可持续开发意识,对于有潜在污染的旅游资源在开发前应消除潜在的危害因子,开发时也要注意巩固生态环境基础,对于未污染的生态旅游资源要防止受到污染,完善生态环境,已污染的要治理好了以后再进行开发,不管是污染未污染还是具有潜在污染风险的生态旅游资源在开发的任一阶段都要加强对生态环境的监测和监管。

表4 洞庭湖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类型

已污染潜在污染未污染

时间

开发前综合全面治理消除危害因素防止环境污染

开发中防止再次污染巩固生态环境完善生态环境

开发后加强监管监测加强监测加强监测管理(五)、强化政府的监督和管理

政府应把自身做为生态旅游环境的践行者和保护者,加强自身的环境保护意识,加强对企业的监管防止企业为获取经济利益而损害环境的行为的发生,对于对破坏生态旅游环境的企业应给与严厉的处罚。合理引导当地居民保护湖区的自然环境,从而为生态旅游发展奠定基础。

(六)、引导社区参与

社区参与就是通过各种形式社区居民参与到旅游开发项目,决策,实施,评估和管理过程中,将项目内化为社区群众的自觉要求和行动,提高项目的成效。因此通过这种形式的参与社区居民能够自觉的保护当地的生态旅游环境,从而促进生态旅游环境质量的提高,促进生态旅游的发展

社区居民参与生态旅游发展,应贯穿生态旅游发展的过程,渗透到各个层面,通过参与而享受到生态旅游带来的经济、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利益,主要体现以下三个方面:

1、参与旅游发展规划决策,包括授权居民自行决定旅游发展目标,倾听居民对发展旅游的希望与看法,并将这些意见纳入旅游规划与政府决策之中。

2、参与旅游发展带来的利益分配,包括不断增加居民的就业机会和商业机会,保证本地居民优先被雇用,旅游商品尽量采用本地原料进行加工,向居民开放为旅游者而兴建的服务设施和环保(回收水和废水处理等)设施。

3、是参与有关旅游知识的教育培训,使居民提高旅游意识和生态观念,增强居民在旅游发展中的生存能力和技能。

(七)、正确处理各方利益者与生态旅游环境的关系

生态旅游发展的内涵与可持续发展观强调的经济,社会,人,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相一致,生态旅游寻求通过旅游经济,社会,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并获得建立在经济可持续,社会可持续,环境可持续基础上的三大综合效益的可持续的整体最佳效益。但三大效益的最佳实现是十分困难的,要想获得三大效益,就必须处理好生态旅游环境与其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它们的关系如下图:

图7 各方旅游利益相关者与生态旅游环境关系图

1、生态旅游环境与旅游者

良好的生态旅游环境能给旅游者带来一种轻松,安全,舒适的感觉,能给旅游 生态旅 游环境 政府 旅游企业

旅游者 开发者 社区居民 利益相关者

者带来无限的热情与兴奋,当地的发展生态旅游就是要给旅游者营造一个好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以吸引旅游者观光游览。同时旅游者在游览的过程应加强对旅游生态环境的保护,避免对生态旅游环境的破坏,要以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保护这个自然和社会环境。所以,处理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对发展生态旅游十分有利。

2、生态旅游环境与旅游企业

旅游企业要为旅游者提供质量好的产品和服务,这样才能真正的吸引旅游者,得到旅游者的认可和信赖,才能树立起一个良好的企业形象,同时旅游企业要以一种责任的意识来引导自己的生产经营,积极树立企业良好的企业形象创造一个适合生态旅游的社会和经济环境,在生产过程中要以保护生态旅游环境为主,不能为了经济效益而破坏了自然环境。一个良好的生态旅游环境是需要旅游企业来创造的,同时也会给旅游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3、生态旅游环境与政府

当地政府要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力度,培育多元化旅游市场投资主体,鼓励国有、集体、私营和外资等各种经济成分投资开发旅游资源,经营旅游项目、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同时,政府积极吸收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对景区景点和旅游企业实施规范化管理。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使旅游业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管理的轨道。充分发挥我区景点多的优势,强化合作,全面提升旅游知名度,按照区域联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原则,与周边地区建立学习型合作关系,联合开发,构建资源、产品、市场大协作的旅游发展格局。

要统筹兼顾,全面发展,延伸旅游产业链条,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业发展的整体水平,不断推进“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建设。

加强对社会环境的整治和引导加强对生态环境的监督和保护。良好的旅游生态环境能够是生态旅游得到发展,能够为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对政府工作业绩的提高是十分有利的。

4、生态旅游环境与开发者

开发者在进行旅游开发之前要进行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定出具有科学性、严谨性、和预见性的环境规划,对景区的环境容量做一个很好的评价与预测。以可持续发展发展的眼光来合理开发生态环境,开发者应在综合分析各方面因素后来对旅游环境做出合理性,保护性开发。同时,当地政府和居民要为开发者提供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对开发者,政府给予一定的补助,实行税费优惠政策,也可以实行用地、用电、用水、用气优惠政策。以一种积极、友好、热情的态度吸引投资者。

5、生态旅游环境与其他利益相关者

旅游生态环境的好坏,凭政府,旅游企业,开发者的努力是远远不够,与其他企业,团体,组织等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得到他们的支持,在他们的帮助和共同努力下,生态旅游环境才能得到改善和提高,良好的生态旅游环境最终会给这些利益相关者带来经济效益。

6、生态旅游环境与社区居民

洞庭湖生态旅游环境质量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在于社区居民的生态旅游环境意识、道德修养和素质的高低。在发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中,需要当地居民的积极配合和参与,需要切实提高居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加强生态道德教育,自觉地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社区居民参与生态旅游业发展获得经济利益,是促进社区居民保护旅游景区环境的前提。社区居民是生态旅游发展的受益者,生态旅游发展直接能够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促进社区生活水平的提高,所以社区居民要参与生态旅游环境的保护和开发。

总之,采取上述保护措施与策略能够很好的促进洞庭湖生态旅游发展的环境问题的改善,并且关键是要正确处理各方利益者与生态旅游环境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和改善洞庭湖生态旅游环境,最终促进洞庭湖生态旅游的发展长足发展。

八、结语

本文是关于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发展的环境问题及其对策研究的论文,文章着重写了洞庭湖生态旅游发展的环境问题,成因以及采取的策略,运用大量的事实和数据,并最终分析得出了洞庭湖生态旅游发展的环境问题是多种多样的,形成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人类不良经济行为(包括表现: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采取的保护策略和方法是很多的,但最重要的是要正确处理各方利益者与生态旅游环境的关系。本文的亮点在于,运用大量的数据和图表,数据真实,采取对比等方式,分析的透彻详细,且观点鲜明独特。

参考文献

[1] 杨桂华,钟林生,明庆忠.生态旅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 严力蛟.生态旅游学[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

[3] 李长荣.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湿地生态旅游研究的文献综述

本科生专业文献综述 题目: 湿地生态旅游研究的文献综述姓名: 朱清 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专业: 旅游管理 班级: 41班 学号: 2224107 指导教师: 崔峰职称: 讲师 2007 年6 月30 日 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湿地生态旅游研究的文献综述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朱清 指导教师崔峰 摘要:当前被称为“朝阳产业”的旅游业已经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湿地是世界上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它不仅具有丰富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多样性资源和矿产资源,还具有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湿地以其独特的自然和文化景观为湿地旅游提供了条件。本文归纳总结了国内学者对于湿地相关概念的研究、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研究以及目前我国湿地开发的个案研究,从而了解我国湿地生态旅游的现状与不足,为更好的实现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和湿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Studies on eco-tourism of wetlands Student majoring in tourism management Zhu Qing Tutor Cui Feng Abstract:Nowadays, the so called “Rising Sun Industry” tourism has aroused extensive attention. Wetland is the highest ecosystem on productivity in the world, for it not only has abundant water resources, land resources, biodiversity resources and mineral resources, but also has tremendous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With the peculiar natural and culture landscapes, wetlands provide many advantages on wetland tourism.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domestic scholars researches on the concept about wetlands、the resources of wetlands tourism and the examples of wetlands tourism exploitation. On the basis of that, we can see the present conditions and disadvantages of domestic researches, and provide some advices on the protection of wetland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wetlands; eco-touris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和发展息息相关, 它不仅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了多种资源, 而且具有巨大的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潜力。旅

洞庭湖湖区生态环境问题及保护对策

《资源节约与环保》2013年第1期引言洞庭湖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泊,分为东洞庭湖、南洞庭湖、西洞庭湖,它的北面有长江的太平、藕池、松滋三口流入,它的西南面有沅、澧、湘、资四水入湖。它平均有3126亿m 3的过湖水量,有26.28万km 2的流域总面积,是长江流域极为重要的调蓄滞洪区[1]。洞庭湖的湿地内的动物、植物资源相当丰富,特别是拥有白鳍豚、江豚、中华秋沙鸭、白鹤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等10多种。洞庭湖对于当地和附近省、市的调蓄洪水、沉沙净污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洞庭湖区人口的增长和土地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破坏了湿地生态环境,洞庭湖之生态问题如水域面积不断缩减、自然生境破坏、水体污染、生物多样性显著减少等愈来愈严重。一、洞庭湖湖区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1.水污染负荷加重,渔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①在工业污染方面:洞庭湖湖区内现有的工业企业有: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巴陵分公司、安康造纸有限公司、津市造纸厂、西洞庭湖纸厂、芙蓉纸业有限公司、沅江造纸厂、汉寿县氮肥厂、岳阳康神药业集团和氮肥厂等39家企业[2],它们分别分布在西洞庭湖16家、东洞庭湖18家、南洞庭湖5家。造纸行业是洞庭湖湖区污染的重点行业,其排放的BOD 5和COD 分别占排放总量的79.13%和81.71%。这些工业企业的大量排放,使生物多样性减少、渔业资源枯竭。如氮肥厂和岳阳康神药业集团,排人东洞庭端的废水每天多达2万t ,造成鱼类和鱼卵的大量死亡,接近1.8亿粒。②在生活源污染方面:洞庭湖两岸居民排放的生活污水,虽然大都县级城镇都建立了污水处理厂,这些处理厂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生活污水大量注入洞庭湖内,没有经过处理或简单处理,这些加重了洞庭湖污染负荷,特别是居民生活过程中洗涤剂的大量使用,造成部分湖区的富营养化。在洞庭湖内从事捕鱼、挖沙般、游客船接近6000多艘,他们在作业的过程中,产生的生活废水,船舶的压舱废水、动力冷却水都没有经过处理或安装收集装置,特别是动力冷却水、压舱废水的石油含量严重超标,更加重了洞庭湖区的污染。 ③在农业源污染方面:洞庭湖湖区两岸的耕地都是农业用 地,据不完全统计接近70万公顷,这些耕地大量使用氮肥、磷肥、农药和生物激素,农业面源污染十分严重,据文献记载洞庭湖湖区两岸的化肥年均施用量为169.9万t ,农药年均施用量为1.8万t ,这些没有被作物吸收的化肥、农药随着地表径流进入湖泊。特别是磷肥的大量使用,磷肥中含有重金属镉,大大地加重了湖泊水体的污染。总之,洞庭湖湖区中西洞庭湖、中洞庭湖和三子湖的水质污染最为严重,南洞庭湖和东洞庭湖次之。其中,西洞庭湖和东洞庭湖为中营养和贫中营养混合型,南洞庭湖为中富营养和中营养与混合型。洞庭湖区水质从水质分类来说:TN 和TP 水质为IV 类, 总大肠菌群水质为III 类,大多数水质指标在I 类和II 类之间。特 别是三峡工程运行后,洞庭湖的水污染负荷加重了,原因是冬季 进水量减少,延长了水交换的时间。 水质污染使水生生物环境发生了严重恶化,水产资源衰退,鱼类产量大幅度减少,一些国家级保护品种频临灭绝,如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鳍豚的种群数量,现在已不足100头,江豚的种群数量不足2000头。银鱼是洞庭湖的大宗产品,现在列为洞庭湖的珍稀品种。2.洪涝灾害频发、调蓄功能下降洞庭湖是我国湖泊中淤泥积居量和泥沙沉积率较多的湖泊之一,泥沙的严重淤积。一方面为湖区农民开发和利用洲滩土地资源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加剧了湖区水情和江湖关系的恶化[3]。近60年来,随着湖泊洲滩围垦面积的增大,湖泊面积相应缩小,湖泊的调蓄渲泄洪水和生态服务功能逐渐减弱,洞庭湖削减入湖洪峰的能力逐年下降。加上长江洲滩围垸和干流变迁、长江中下游建闸控制,引发江湖洪水位不断升高,导致洪灾不断频发。据有关文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1996年,,洞庭湖区共发生洪涝灾害160多次左右。以洪水位超警戒水位的历时统计,城陵矶、南咀、沅江三站高洪水位的持续历时,1954年分别为76d 、61d 和60d ,1998年分别为84d 、81d 和82d 。三峡工程运行以来表明,三峡工程对洞庭湖的洪水具有一定 洞庭湖湖区生态环境问题及保护对策 甘志春 (湖南省沅江市环境保护局湖南沅江413000) 摘要:洞庭湖区多年来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给湖区生态系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湖区水环境污染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珍稀物种濒危、自然灾害频发、土壤潜育化加重,湿地环境破坏。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系列保护湖区的对策,因地制宜,综合治理,以期洞庭湖区生态环境得到恢复并向良性方向发展。 关键词:洞庭湖湖区;生态环境问题;保护对策 生态环境25

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功课)

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功课)读七省区某种自然植被面积占全国该种植被面积比例图,完成第1~2题。 1.该种植被区适宜发展的农业类型为() A.种植业 B.畜牧业 C.林业 D.渔业 2.该植被区最普遍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A.酸雨 B.水土流失 C.土地沙化 D.森林破坏 读四大牧区超载起止时间、持续时间和年平均超载率统计表和四大牧区草原退化趋势图,完成第3~4题。 3.根据图表信息可判断() ①超载持续时间越长的牧区,年平均超载率越大②四大牧区中青海牧区草原退化速度最快③四大牧区草原退化的现象均呈上升趋势④2019年,四川牧区和西藏牧区超载面积基本相当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有关我国草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①全球变暖对我国草原生态环境影响不大②经济贫困是影响草原生态退化的唯一原因③通过划分草原保护区和畜牧区,使草原生态得以保护 ④建立牧区灾害防御系统,能有效保护草原生态环境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读以下图,完成第5题。 5.图中显示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 A.年降水量400毫米左右地区 B.亚热带、暖温带地区

C.地形以高原、平原为主的地区 D.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上 以下图是我国农牧用地过渡带分布图。读图,完成第6~7题。 6.图中原过渡带与可能变动带说明该地区土地利用主要是() A.原农业用地向畜牧用地转变 B.原畜牧用地向林业用地转变 C.原畜牧用地向农业用地转变 D.原林业用地向农业用地转变 7.以下与图中土地利用转变带来的影响无关的是() A.华北地区的沙尘暴天气 B.该地区草场的载畜量降低 C.辽河上游河水含沙量增加 D.淮河地区的洪涝 8.读以下图及材料,完成以下各题。 内蒙古科尔沁草原由于人口压力,超载放牧,每年以2%的速度退化,生态环境急剧恶化。1992~2019年,科研人员在科尔沁草场进行了放牧试验,主要研究不同放牧强度对草场的影响,草原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科尔沁草原的变化 不同放牧强度下植物密度的变化 (1)说出图所反映的土地利用问题,并简述其危害。 (2)分析科尔沁草原退化的主要原因。 (3)提出合理利用与保护草原的措施。 9.长江上游地区地形复杂,自然资源较丰富,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800 ~1 600毫米之间。根据所学知识和以下材料,完成以下各题。 材料一:见图甲。 图甲长江上游流域概况示意图[来源:学&科&网] 材料二:见图乙。 图乙重庆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面积构成 材料三:见图丙。

外文翻译--生态旅游对环境的影响

生态旅游对环境的影响(节选) 原文来源:Environment Impacts of Ecotourism;Edited by Ralf Buckley 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Ecotourism Research,Griffith University,Australia CAIB Publishing;Oct,2008 生态旅游由于其实际或潜在的积极影响受到社会和保护区以及公司和消费者广泛吹捧。例如,在讨论进入保护区方面,旅游说客和生态旅游经营者宣称他们不仅将会采取措施师环境影响减到最小,而且生态旅游还会产生利益。然而,保护区也为旅游业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好处。 每年被人类消耗或污染的自然资源有很多。人类生存需要饮用水,可呼吸的空气和可用的生物多样性。自然生态系统是每个这些领域的主要的蓄水池。生态系统由于人类活动已被不同程度地广泛地修改了。近原始的荒野地区和其他小改造的地区的环境正在不断减少,像城市中心,垃圾堆放场,矿场和单一种植区几乎完全修改的环境在继续扩大。有很多没有完全修改而又很重要的地方,如农村住宅,布罗德埃克牧区和被采伐的原始森林在最少修改的地区也继续扩大。为制止和扭转这些趋势,只在人类的社会结构和人类行为发生大规模和深远的变化时才能成为可能。然而,如果在短期内没有这种变化,规模更大的混乱将逼近人类。 关于可持续能力和关乎人类生存的任何长期策略唯一最重要的组分,能够使世界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的代表性区域保持在一个合理的原封不动的和功能的状态。当然,这是保护区全局系统的主要目标,包括世界遗产地区、生物圈储备、国家公园和其他保护区域。然而,这些公园还不能独自地防止生物多样性持续损失:首先,因为他们是太小和不充分地代表性的;第二,因为他们不充分地被保护。目前,有公开和私有土地其他地区在被保护区系统之外的,它们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空气和水的质量有很大贡献。它们包括:像极地,高山,沙漠和海洋生态系一样很少人的地方;那些为木材和家畜产品使用的但其中很少使用牧场保留其原有的性质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的森林地和牧场;人类的生活方式没有介入对自然环境的密集的修改的部族和社区土地。然后,随着人口和资源消耗量的继续增长,所有这些未保护的区域却受到越来越多的开发和修改,例如采伐,农业清除和类似的冲击加速。特别是,其中一些区域涉及保护和储备,而且逐渐增长的人口压力正在导致土地清除和移民直到储备界限,有时会在保护的过程中出现侵犯。在被保护区界限不是明确界定或没有发现的地区,这样侵犯也许一般包括偷猎,非法收获,小规模移民和时而的军事演习。然而,甚而在国家公园界限已建立和强制执行的区域,侵犯可能仍然发生。有时,相关的立法也许允许发展某些类在公园界限之外的可能在保护区的周长附近增加杂草、病原生物、野生动物、水污染和火来源的压力,并且这些能不再人类进一步的干涉下在保护区里得到传播。 因此,代表性的生态系统的保护不仅能够通过增加保护区财产,改进现存储备的有效保护率,而且通过减少对储备区以外土地的修改得到改进,以便改进它的保护价值。 用纯粹财政术语来说,以现在的市场价购买高保护价值所有剩余的区域,在更加富有的政府和公司看来是在世界范围内的,并且宣称他们作为保护区。然而,由于许多政治原因,这是不太可能发生得。许多保护区管理代办处没有足够的金钱来管理他们现有的财产,更不用说发展它。全世界国家公园和相似的储备总面积继续慢慢地增长,并且在最近几年里给保护区的管理代办处的一些资助增加显著。然而,在全球范围内,公共的保护区越来越资金短缺。同时,他们不断地受到人类的压力,这种压力同时来自于从在它们的边界之外的压力和游客的人数和期望增长的压力。结果,只有最大和最远的保

湿地生态旅游

湿地生态旅游 中国湿地类型多、绝对数量大、分布广、区域差异显著、生物多样性丰富。类型多。按照湿地公约对湿地类型的划分,31类天然湿地和9类人工湿地在中国均有分布。中国湿地的主要类型包括沼泽湿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河口湿地、海岸滩涂、浅海水域、水库、池塘、稻田等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中国湿地面积约6594万公顷(其中还不包括江河、池塘等),占世界湿地的10%,位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其中天然湿地约为2594万公顷,包括沼泽约1197 万公顷,天然湖泊约910万公顷,带滩涂约217万公顷,浅海水域270万公顷;人工湿地约4000万公顷,包括水库水面约200万公顷,稻田约3800万公顷。在中国境内,从寒温带到热带、从沿海到内陆、从平原到高原山区都有湿地分布,还表现为一个地区内有多种湿地类型和单一种湿地类型分布于多个地区的特点,构成了丰富多样的组合类型,区域差异显著。中国东部地区河流湿地多,东北部地区沼泽湿地多,而西部干旱地区湿地明显偏少;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青藏高原湖泊湿地多,青藏高原和西北部干旱地区又多为咸水湖和盐湖,诸如青藏高原湿地、蒙新高原湿地、云贵高原湿地;海南岛到福建北部的沿海地区分布着独特的红树林和亚热带和热带地区人工湿地。青藏高原具有世界海拔最高的大面积高原沼泽和湖群,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环境。 目前,国内许多湿地也被开辟为旅游目的地,如黑龙江省扎龙自然保护区建有标本馆和观鹤楼吸引大量游客前往,据有关资料记载: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年接待的游客和访客多达50多万人次。青海湖的鸟岛、湖南省洞庭湖和香港米浦等21处湿地已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陕西黄河湿地,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列入《陕西省重要湿地名录》。包括陕西省域内的黄河河道、河滩、泛洪区及河道陕西一侧1km范围内的人工湿地,含陕西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同时,良好的湿地生态旅游产品可使游客在湿地生态旅游活动中接受环境教育和文化熏陶,能更好地提高广大游客的湿地保护意识,有助于推动湿地的可持续保护与利用。 湿地生态旅游研究的发展受湿地和生态旅游这2个学科研究进程的影响。自1983年生态旅游概念首次被提出至今,湿地一直出现在生态旅游研究中。Christopoulou等曾提出发展生态旅游应首先发展湿地生态旅游,因为湿地最富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具有最好的环境教育功能和社区参与功能。湿地生态旅游追求旅游经济与湿地保护的协调发展,逐渐引起许多国家政府、国际组织和湿地周边社区的关注。 一、湿地生态旅游的概念 湿地生态旅游是指以湿地资源为基础的旅游活动,具有自然保护、环境教育和社区经济效益等一系列的功能,是生态旅游中的一种旅游模式,诸如“海滨游”、“湖泊游”、“水乡游”、“休闲垂钓”等等。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的宗旨是让游客认识湿地、享受湿地的同时提高湿地生态环保意识,湿地生态旅游是以生态旅游为目标,使湿地生态旅游延伸为绿色旅游。湿地生态旅游的基本原则是:人类与湿地乃是一种伙伴关系,应该共存共荣,协调发展。 二、湿地生态旅游的研究历史

洞庭湖的生态破坏与恢复

题目洞庭湖的生态破坏及恢复姓名 学号 专业心理学

所在学院求是学院丹青学园

洞庭湖的生态破坏与恢复 【摘要】洞庭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是长江流域重要的调蓄湖泊,具强大蓄洪能力,曾使长江无数次的洪患化险为夷,江汉平原和武汉三镇得以安全渡汛。由于近代以来对洞庭湖的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导致其生态环境遭受到严重的破坏,因此近年来对洞庭湖的修复工程一直在进行着。 【关键词】围湖造田湿地破坏退田还湖污染治理 【正文】 洞庭湖的破坏给长江流域的洪涝问题带来了严峻的考验,也很大程度上给生态环境带来了灾难。本文将从近代洞庭湖的演变、破坏的原因、带来的危害、治理措施四方面进行阐述。 一:洞庭湖的变迁 据资料记载,1852年洞庭湖天然湖面近6000平方公里。由于泥沙淤积和人类活动影响,至1949年湖面缩小为4350平方公里,容积293亿立方米。此后30年间,由于大规模开发和垦殖等原因,湖面与容积迅速缩小。20世纪80年代之后,情况得到控制。至1995年,实测湖面为2623平方公里,容积167亿方米。 据史料记载,洞庭湖原本为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面积还在鄱阳湖之上。可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以及泥沙淤积导致湖面不断缩小,导致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时候,湖面面积比十九世纪中叶缩小了一半多,给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破坏。

二:洞庭湖破坏的原因 1;不合理的开发 围湖造田是导致洞庭湖面积大规模减小的重要原因之一。1949年后,由于修堤并垸,进行围垦,以扩大耕地面积,仅五十年代,洞庭湖即萎缩了1209平方公里。20世纪6、70年代,在“以粮为纲”“人定胜天”的旗号下,湖区开展了大规模的围湖垦田活动,湖面不断蚕食。原来位于湖滨的常德、澧县、安乡、益阳等城市,现在距湖远的已有十余公里,近的也有三四公里。 2;泥沙淤积 洞庭湖的湖水主要来自于长江及湘、资、沅、澧四水。由于河流上游的环境破坏,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导致大量泥沙流入河中,在洞庭湖淤积,使得河床升高。 水文资料统计,洞庭湖多年平均(1956至1995年)入湖年输沙量为1.67亿吨,其中1.32亿吨来自长江的入流,0.3亿吨来自湘、资、沅、澧四水。由城陵矶注入到长江的年均沙量为0.43亿吨。由此所得洞庭湖年均泥沙淤积量约1.24亿吨。洞庭湖区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湖底平均淤高了1.7米,年均淤高3厘米多,淤积最厉害的澧水尾的七里湖最大淤高13米,完全淤积成了平原,作为湖泊从版图上彻底消失,半个世纪以来,洞庭湖区淤积而成的洲土面积将近2000平方公里,湖面因此迅速萎缩,湖容急剧下降,调蓄洪水的能力只有初期的56%。 3;水量减少 洞庭湖的水位和流量的时空变化主要取决于水量的来源及其变化。洞庭湖以雨水供给为主,还与长江息息相关,以及四支流的入水量也有很大的影响。

生态旅游开发中的环境问题及对策

及周围环境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构成一个系统,即生态系统。人是生态系统的主人,也是生态系统的成员。在单纯经济增长片面发展观 下形成的旅游业发展模式,虽然促进了旅游业产 值的快速增长,但是也导致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 境保护之间的紧张关系,迫使人们寻找旅游业发 展的新模式和新思路,生态旅游业应运而生。但 生态旅游是以相对不受干扰的自然区域为基础 的,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进行的。它一方面不可 避免地受周边大环境的影响,周围一些地区空气 的污染、废水的流淌、森林惨遭破坏、水土流失等,不可能不影响到生态旅游区,建立一个或数个生 态旅游区也不可能保持整个生态环境不遭破坏。 另一方面,生态环境也受旅游者、旅游开发经营者、土地拥有者及旅游活动的干扰。因此,生态旅游本身不可能拯救正在不断消失的生态系统,它 只能通过合理规划,使环境破坏减少到最低限度。 2.生态旅游本身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1)生态旅游对土地资源及环境的影响。生 态旅游的开发,导致大量旅游者进人目的地,增加了对土壤的踩压,土壤裸露面积增加,压力增加,土壤板结程度也增加,水分渗透减少,增加了地表径流,导致水土流失增加,土壤厚度减少。同时,生态旅游开发区及周边的经济活动,包括公路、宾馆、电力通信设施、以及人造景观、体育娱乐场地的建造,致使一些自然景观及植被受到破坏,水土流失加剧,生态平衡失调,生物群落的层次和数量大盆减少,简单脆弱的人工生态系统取代了复杂 丰富的自然生态系统。 (2)生态旅游对植物资源及环境的影响。大 量游客在生态旅游目的地聚集,对植被造成广泛 而不雅观的损害,甚至导致某些植物死亡。具体 来说,包括游客采集、摘取鲜花、枝叶、苗木,破坏了植物生长;游客用火不慎引起的山林、植被火 灾;游客和交通工具的不断踩压,使物种结构发生 改变,即正常种属被耐磨踩物种替代,植被种类趋于减少;旅客开发活动对植物的破坏等等。如北 京香山公园红叶节期间,旅客采摘黄护树的枝叶; 外国旅游者在云南省玉龙山自然保护区偷窃植 物种子;黄山北海景区旅游建筑用地、用材、烧柴等,曾经一年砍伐林木1200立方米;北京香山饭 店建造时有176棵百年古树被砍掉。这些都破坏 了植物资源及环境。 (3)生态旅游对动物资源及环境的影响。目

莫莫格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旅游SWOT分析与发展策略

莫莫格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旅游的SWOT分析与发展策略- 旅游管理 莫莫格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旅游的SWOT分析与发展策略 李佳思1 王洪桥2 韩梅2 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吉林省最大的湿地保留地,拥有较为典型的湿地生态旅游景观与及其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是东亚候鸟迁徙通道上的重要停歇地。保护区内分布20几个少数民族,文化气息浓厚。但由于湿地退化及管理开发不合理等原因,莫莫格景区的发展一直处于低迷状态。生态旅游强调开发与保护并行,同时应促进当地环境、社会文化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运用SWOT 分析方法对莫莫格自然保护区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进行了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议。 生态旅游是以生态环境作为主要景观的旅游,结合当地文化对游客进行生态教育以提高生态认知,同时促进当地环境、社会文化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方式,如今得到广泛关注。 湿地生态旅游以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具有环境教育与保护当地文化习俗的功能,并有利于三大效益的旅游方式。湿地为旅游景区的开发提供丰富的生物种群多样性及水域风光,旅游收入同时也为湿地资源保护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资金支持。莫莫格自然保护区湿地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80% 以上,湿地资源丰富,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吸引游客有利于当地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发展。本文将运用SWOT分析法对莫莫格自然保护区开发中的各项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提出建议。 一、研究区域概况 莫莫格自然保护区位于吉林省白城市西北,吉林、内蒙古、黑龙江三省交界

处。幅员面积144000公顷,湿地综合评价指标名列吉林省第一。白城市总人口203万人,保护区人口4.2万人。保护区尚有季节河两条,即二龙涛河、呼尔达河,分别注入洮儿河与嫩江。年均降水量391.8mm。该区地势平坦,主要由湖泊、沼泽、沙丘、湿地、林地组成。保护区主要生态景观有江河湖泊水域湿地、芦苇沼泽湿地、苔草小叶章湿地、芦苇沼泽湿地、碱蓬碱草湿地。作为全球最大的白鹤迁徙停歇地,莫莫格自然保护区2013年10月加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主要保护对象为白鹤等珍稀濒危水禽及其湿地生态系统。 二、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旅游的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1、地理位置优越 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吉林省西部,东与黑龙江省隔江相望,北与内蒙古毗邻,是科尔沁草原上一颗璀璨明珠。莫莫格景区位于吉林省白城市西北、镇赉县东部33公里处,距白城市78公里,大安市120公里。齐白公路可直达景区,距图乌国道60公里。从国际角度看,白城市又是贯通俄罗斯、蒙古国、中国、朝鲜四国的第四条亚欧大陆桥上的一个重要枢纽支点。白城市正在兴建机场,交通将更为便利,潜在客源市场巨大。 2、独特的物候现象供观赏和科考 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4.4 万公顷,其中湿地面积占保护区总面积的80%以上,是世界濒危鸟类白鹤、东方白鹳的重要迁徙停歇地。春秋两季迁经本区的旅鸟多达154种,全世界白鹤总数4000只左右,在莫莫格保护区就监测到3800多只,受到国际鹤类基金会的高度关注。白鹤停歇期全年达70天左右,居世界各迁经地之首。多数游客选择春秋时节拜访莫莫格保护区观鹤,进

生态旅游存在问题

关于生态旅游存在问题的文献综述 摘要:目前生态旅游面临很大困境,究其原因是在理论研究上还未建立科学的概念体系,在实践中对旅游者、开发商经营者、行业管理、规划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缺乏有效的解决手段,因此,应当谨慎对待生态旅游盲目扩张的问题。 关键词:生态旅游环境破坏制约因素 正文: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态旅游已经得到较快发展,但是生态旅游系统、科学理论体系尚未建立,在实践中存在可操作性差、有较多难以克服的制约因素等问题,导致其发展目标难以实现。同时,生态环境也因生态旅游的开展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旅游业被称为“无烟企业”,然而无烟并不意味着无污染无破坏,生态旅游的发展值得我们反思探讨。 一、大规模发展生态旅游的制约因素 1、尚未建立系统、科学的概念体系 什么是生态旅游?国内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比较统一的概念。据不完全统计,国外有近千个定义;国内学者给其下的定义也有数十种之多,不同定义之间的差异很大,主要体现在生态旅游的目的、途径、地点、主体及其造成后果等方面,在旅游业界还比较普遍的存在着对生态旅游概念的误用滥用等现象,上述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一种观点认为,凡是到生态环境较好的自然区域惊醒的旅游活动

都是生态旅游,在旅游业界这种观点非常普遍。照此观点,除城市旅游之外的旅游形式都属于生态旅游,这显然是不规范不科学的。这种观点实际上是对两种概念理解不清的结果,它把生态旅游和自然旅游等同,而自然旅游属于普通旅游的一部分,这种认识没有触碰到生态旅游的本质,生态旅游对旅游的主体、资源、发展途径和目标都有一定的限定,这宗对生态旅游概念的泛化理解,实际上是对生态标签的滥用。 1.2另一种观点认为,只有生态旅游才特别强调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因而进一步认为,生态旅游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而生态学告诉我们,任何形式的旅游活动都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任何形式的旅游活动都应该体现对生态环境的足够重视与维护,而并非只有生态旅游才可独当此任,更不可认为可持续理念就是生态旅游的本质,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其实践的具体途径应当包括生态旅游在内的多种旅游活动形式,两者的区别在于生态旅游只是一种特定的旅游活动形式,而可持续发展旅游是旅游地规划管理的一种模式。 1.3部分学者认为,广义的生态旅游者是指到生态旅游区的所有旅游者,而狭义的生态旅游者是指到生态旅游区旅游并对旅游区的环境保护和区域发展负有责任的游客。广义的生态旅游者概念的这种定义方法,具有统计意义上的便利性,但体现不出生态旅游者与普通旅游者的区别,因而有学者认为,正是概念泛化造成生态旅游区环境的污染与破坏。狭义的概念对生态旅游着有明显的限定,要求旅游者有较高

湿地生态旅游研究的文献综述-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 本科生专业文献综述 题目: 湿地生态旅游研究的文献综述 姓名: 朱清 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专业: 旅游管理 班级: 41班 学号: 2224107 指导教师: 崔峰职称: 讲师 2007 年 6 月30日 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湿地生态旅游研究的文献综述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朱清 指导教师崔峰 摘要:当前被称为“朝阳产业”的旅游业已经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湿地是世界上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它不仅具有丰富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多样性资源和矿产资源,还具有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湿地以其独特的自然和文化景观为湿地旅游提供了条件。本文归纳总结了国内学者对于湿地相关概念的研究、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研究以及目前我国湿地开发的个案研究,从而了解我国湿地生态旅游的现状与不足,为更好的实现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和湿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Studies on eco-tourismof wetlands Student majoring intourismmanagementZhu Qing Tutor Cui Feng Abstract:Nowadays, the so called “Rising SunIndustry” tourism hasaroused extensive attention. Wetland is thehighest ecosystem on productivity inthe world,for it not only has abundant waterresources, land resources,biodiversity resourcesand mineral resources, but also has tremendous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With thepeculiarnatural andculture landscapes, wetlandsprovide many advantages onwetland tourism.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domestic scholar sresearchesonthe concept aboutwetlands、theresources of wetlands to urism andthe examples of wetlandstourism exploitation.Onthe basis of that, we

洞庭湖生态问题的分析及其解决措施

课程:环境经济学 班级:xx 题目:洞庭湖生态问题的分析及其解决措施 ——利用生态学思维 组员: xx(14%) 目录 1、洞庭湖简介(图1-1和1-2) (4) 2、洞庭湖的作用(图2-1和2-2) (5) 2、1生态服务功能 (5) 2、2具有超强的调蓄洪水和气候调节功能 (5) 2、3人类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舒适性服务 (6) 2、4分解、转移、容纳经济活动的副产品 (6)

3、洞庭湖生态环境的变化 (6) 3、1洞庭湖生态环境的历史演变具体过程 (6) 3、1、1水域面积的演变(图3-1) (6) 3、1、2水文环境的演变(表1) (7) 3、1、3质质量演变 (7) 4、洞庭湖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8) 4、1围湖造田(图4-1) (8) 4、1、1围湖造田的具体影响 (9) 4、2三峡工程 (13) 4.2.1三峡工程的具体影响 (13) 4.3外来生物 (13) 4、3、1外来生物的具体影响 (14) 4、4工业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14) 5、洞庭湖生态系统的分析 (15) 6、治理措施 (16) 6.1 加强湖区蓄洪能力建设 (16) 6.2 加强生物灾害防控 (16) 6.3 加强长江及四水上游生态建设,开展绿化生态工程 (17) 6.4 调整湖区工业企业结构,控制工业污染 (17) 6、5加强法制工作,强化执法力 (17) 7、总结与建议 (18) 洞庭湖生态问题的分析及其解决措施 ——利用生态学思维 摘要:洞庭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湿地景观生态系统之一,自然资源丰富。由于围湖造田和泥沙淤积,洞庭湖调蓄容积减少、洪水水位不断抬升,江湖关系改变。在加重湖区防洪负担、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的同时,也降低了湖泊水体对

论环境保护对生态旅游的重要性

生态旅游及其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潘景梅 摘要: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模式,是随着资源利用与环境矛盾的日益突出,应运而生的。其发展的关键在于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大力提倡和发展生态旅游的同时,必须正确的认识到旅游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辨证统一关系,并遵循生态旅游的发展规律,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使二者相互协调,做到对不可再生资源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才能达到资源的永续利用,以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旅游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随着人们逐渐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各种影响,旅游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成为生态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生态旅游因其倡导人们认识自然、保护自然,强调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以及其与社区的共同发展,被认为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之一。相对于传统旅游,生态旅游既能满足旅游者对大自然风光的需求,又能够降低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促进生态保护、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最终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共同发展。但是,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是旅游业对环境造成的近期和远期的危害。特别是目前有的人打着生态旅游的旗号,而实际上却做着破坏环境的旅游。因此,必须对生态旅游的真正内涵加以研究,结合我国的实际制订出生态旅游的法制法规和管理措施,保护我们的环境,使生态旅游成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特征和存在的问题 1、生态旅游的概念 早在1965年,美国学者贺兹特便倡导所谓的“生态旅游”,而后被加拿大学者克劳德·莫林在《有当地居民和社团参与的生态和文化旅游规划》一文中使用。1992年“联合国世界环境和发展大会”的召开使得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得到世界范围内推广。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的定义是:生态旅游是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民众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国际资源组织认为生态旅游是“以欣赏自然美学为初衷,同时表现出对环境的关注”。我国学者卢云亭的定义是:“以生态学原则为指标,以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为取向所开展的一种既能获得社会经济效益,又能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边缘性生态工程和旅游活动”。 2、生态旅游的特征 生态旅游具有比较高的科学文化内涵,这就要求旅游的项目、路线、设施和服务的设计均要体现出很强的专业性。生态旅游建立在传统旅游基础上,只要以欣赏自然景观、了解生态旅游地的文化和自然历史知识为旅游目的,自觉地保护和珍视生态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旅游者都可以成为生态旅游者,具有明显的普及性。同时生态旅游具有很强的原始性,其吸引人之处就在于它的原汁原味。开展生态旅游的场所通常是保有大量自然生态景观和民间风情风俗之处。此外,生态旅游将资源的价值纳入成本核算谋求可持续的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效益的协调发展和长久的最佳综合效益,具有明显的保护性特征。 3、生态旅游所存在的问题

洞庭湖湿地的生态环境保护.doc

洞庭湖湿地的生态环境保护- 洞庭湖是我国首批加入国际《湿地公约》的7块重要湿地之一。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湖泊的面积逐年缩小,湖床不断淤积抬高,导致湿地大范围缩减,地势淤高,湿地功能和生态环境发生巨大的变化。 为遏制湿地生态环境的破坏,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大幅度减轻洪涝灾害,推动湖区经济和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必须制定相应对策。 控制污染保护湖区水环境 洞庭湖为吞吐性湖泊,其水质状况与入湖径流量的大小和水质有很大关系。一般而言,丰水期水质稍好,平水期次之,枯水期较差。从采样综合评分来看,营养状况年际变化不显著。 但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强,湖区周边工业尤其化工和造纸工业的迅速发展,水质恶化趋势日益明显,水体富营养化增强。 为此,要保护和改善洞庭湖区的湿地环境,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防止湖区湿地生态恶化。必须采取以下措施:①开展洞庭湖湿地周围污染源的类型、排污途径及其最大排污量的调查,并对其排污种类、时间、范围、总量进行规定和限制,对排污超标部门、企业和单位予以约束和处罚,并限期整改,对那些严重污

染环境的单位,要坚决实行关、停、并、转。②合理调整产业生产结构,严格控制污染排放大的工业企业发展,制定严格的工业污水排放标准,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同时积极发展绿色农业,减少农业面源污染;③加快湖区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控制生活污水向湖区湿地排放,禁止向湖区水域倾倒垃圾、废渣;④控制湖区船舶流动污染;⑤防治酸雨污染。 退田还湖确保分蓄洪功能 由于对洞庭湖区洲滩的大量围垦以及地势低平湿地的过度排水,导致洞庭湖区湿地面积逐年减少,同时,来源于“四水”、“三口”的泥沙大量淤积于湖底,湖泊水体萎缩,湿地结构改变,对洪水的调节能力也随之衰退,洪涝灾害连年发生。为此须采取以下措施:①对于那些临近江湖,地势低且防洪设施不配套的地方要有计划、有步骤地退田还湖,实施开发性移民搬迁,将影响行洪调蓄的民垸迁出,恢复和最大限度地维持洞庭湖湿地自然生态过程和生态功能,以提高洞庭湖的调洪蓄洪能力;②应改变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土地利用方式,防止水土流失,减少泥沙淤积; ③加强生态防护林和水源涵养林的营造,对湘、资、沅、澧四水上游地区实行封山育林,建立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体系,减少入湖泥沙淤积量;同时区分不同地区、不同自然社会条件,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和农田基本建设进行流域综合治理,这也是减少泥沙淤积的最根本方法。 加快湿地保护立法

高中地理 综合题答题技巧——生态环境问题类

01生态环境问题类 生态环境问题常见设问词有“形成原因(自然原因、人为原因)”“措施”(治理方法、建议、发展方向)等,常见的生态环境问题有森林破坏、水土流失、荒漠化、湿地萎缩、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生态环境问题的考查一般有两种类型,即成因与措施,有时考查其一,有时两方面综合考查。 1.分析成因 首先要看清題意,是“自然原因”还是“人为原因”,还是没有限定,综合分析。综合分析某地生态问题成因,一般应按以下思路展开: (1)自然原因:地形原因(海拔、起伏状况、封闭状况等)、气候原因(热量条件,降水条件、风力风向等).土壤条件(土壤组成、肥力质地等)、植被原因(疏密状况、季节变化等)、河流原因(流量大小、侵蚀强度或沉积强度等)。 (2)人为原因:当地农业结构、居民能源消费结构、生产技术、政策导向等。 (3)分析原因时不要每-方面都展开说明,应有针对性地对某地生态问题的有关方面进行分析。 2.分析“措施” 分析措施时,则必须用原因来分析,即使题目中没有对原因的考查。只有找出原因,才能使措施具有针对性。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主要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 (1)根据成因确定措施。根据区域生态问题的成因确定该区域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2)根据阶段确定措施。根据区域内部不同部分(如河流上、中、下游)的特点确定某区域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3)根据措施确定措施。根据典型区域的发展措施确定和其具有相似特征的其他区域的发展措施,借鉴典型区域的经验。 3.常见的环境问题治理措施

例题1.(2019湖南衡阳一模,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材料一下图为我国黄河流域局部简图。库布齐沙漠是我国第七大沙漠,表面覆盖着由古代 黄河形成的深厚冲积物。早在3 000年前,库布齐地区森林葱郁、水草肥美、牛羊遍地,到了明清时期,竟演变成为寸草不生的“死亡之海”。它每年向黄河岸边推进数十米、向黄河输入泥沙1.6亿吨。但经过人民30多年的不懈努力,库布齐已修复、绿化沙漠6 253平方千米,创造5 000多亿元生态财富,让当地10万农牧民脱困。作为全球唯一被整体治理的沙漠,库布齐创造了世界治沙史上的奇迹。

议生态旅游对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议生态旅游对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旅游管理 议生态旅游对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肖艳高丽楠王岑涅 随着生态旅游的不断发展,国内很多自然保护区都进行了生态旅游开发。由于资金、管理、环保意识等方面的原因,不当的开发和游客的不文明行为给保护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破坏。本文在分析了旅游对保护区动植物、土壤、景观等要素负面影响的基础上,探讨了相应的对策。 一、引言 与传统旅游相比,生态旅游具有生态、环保等优点。自然保护区具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以及独特的自然景观,是进行生态旅游活动的理想场所。但如果开发和管理不当,就会对保护区生态环境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甚至造成环境和资源危机。因此,保护区在开展生态旅游时,首先要意识到资源环境对于生态旅游的重要性,采取严格的措施,才能确生态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旅游活动对保护区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虽然生态旅游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态环境的保育,但不少地方也存在利用保护区优良生态环境为“旅游”服务的现象,这加剧了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冲突,给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影响: (一)对植物的影响 火灾是植物最大的威胁,会对植物造成毁灭性的打击。烟头、野炊等均可能导致森林火灾的发生。旅游设施的兴建和游客踩踏除了会直接导致植物的死亡,还会影响植物种子的萌发和群落的演替,造成植物种类减少、种群结构变化。另外,游客的采摘也会对植物造成伤害,特别是珍稀濒危物种,掠夺式的采摘往往会使

这些物种濒临灭绝。同时,游客的进入还增加了外来物种入侵的危险。(二)对野生动物的影响 游客的进入,打破了野生动物的正常生活规律,增加了它们的精神压力,影响了它们的繁育,导致动物种类和数量不断减少。比如在四川王朗自然保护区,曾经在河滩灌丛常见的鸟类、兽类以及爬行动物等,有些如今已难觅踪迹,一些物种甚至开始向外迁徙逃离。游客的投喂,改变了动物的觅食习惯,降低了物种野外生存能力。还有一些不法之徒,在利益驱使下,大肆捕杀野生动物,对物种的生存构成了巨大威胁。 (三)对土壤的影响 旅游设施的兴建和游客的踩踏会引起地表裸露、土壤板结、水土流失、土壤贫瘠化。土壤环境的破坏,会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降低土壤动物数量和活力、打破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对保护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四)对水体的影响 水体污染主要来自于区内酒店、餐馆等场所排放的废水以及水上娱乐项目产生的尾气、燃油排放和游客丢弃的生活垃圾,这些污染物极易造成水质的污染,威胁水生动植物的生存。由于水体清理难度大、自我修复速度慢,因此很多污染是永久的、不可逆的。 (五)对大气的影响 大气污染主要来自服务设施和车船的废气排放。煤气和液化气燃烧产生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烟尘;汽车所排放的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铅化合物;固体垃圾堆积产生的恶臭等,都会对保护区大气环境造成不利影响。个别保护区甚至开设了野炊项目,这不仅增加了火灾隐患,也对空气造成

西溪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现状

西溪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现状 湿地生态旅游是针对旅游业对湿地环节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也是一种基于自然旅游活动。杭州市委、市政府对西溪湿地生态旅游的开发从初始阶段便给予较高的定位,确定了生态优先、最小干预、修旧如旧、注重文化、可持续发展、以民为本的原则,有效避免了我国生态旅游发展中普遍存在的规划滞后、环境保护意识差等问题。 1.政府高度重视,投入巨大,景观改造已见成效 2003年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87.6亿元。一期工程于2003年8月开工,已于2005年5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2007年10月二期工程建成并对外开放,二期加强了对西溪湿地农耕生态环节保护;三期工程于2007年10月启动,投入资金30亿元,目前已有限园开放。2005年2月1日西溪湿地以其重要的生态功能、优雅的自然景观、丰富的文化内涵被国家林业局批准成为中国第一个国家湿地公园。 2.生态旅游产品多样,旅游资源挖掘充分 在科学评估、系统整理的基础上,目前,已经按照“先易后难、先实后虚和先小投入再大投入”的原则,依据湿地的自然资源特点和人文资源的特点,设计出了丰富多样额旅游产品,满足不同游客的旅游需求。秋雪庵、梅竹山庄等8个一期开发的景点,基本体现出来西溪湿地冷、野、淡、雅的景色特点。 3.文化交流、科普教育活动频繁且具特色 西溪湿地先后建成并启用了莲花滩观鸟区、周家村科普展示馆、杭州湿地植物园等多个科普教育站点。通过建立教育实践基地,举办湿地论坛、爱鸟周、西溪三堤十景评选等方式,像我们展示了湿地的功能,景观,生物多样性以及湿地保护的重要性。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科普教育基地已被中国科协正式命名为劝过你科普教育基地。 4.游客数量明显增加,生态旅游开发效果凸显 资料显示,2005年5月至2007年4月,西溪湿地已累计接待游客145玩人次,2008年《非诚勿扰》上映之后,游客数量更是成倍增长。 湿地管委会通过科学论证,最后确定目前的游客日容量不能超过6000人,同时,为使原生态的区域保持自然演进形态,湿地保留了近2.7平方千米的区域为生态封育区,不对游客开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