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价值链视角下地方产业集群升级路径研究_以慈溪家电产业集群为例_智瑞芝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地方产业集群升级路径研究_以慈溪家电产业集群为例_智瑞芝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地方产业集群升级路径研究_以慈溪家电产业集群为例_智瑞芝

2010. 11255

理论探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在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经济圈的带动下,保持了近三十年的高位增长,其中地方产业集群作为重要的区域经济推动力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际分工格局日益明显,产业集群越来越多地嵌入全球价值链之中,成为了全球价值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了发生了深刻变化,集群因受自主创新能力,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品牌创新、企业组织结构创新等力量不足的制约,产品档次、技术含量、附加价值等较低,极易受到市场需求、政策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因而,如何找到适合地方产业集群的升级路径和模式,实现地方产业集群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升级,进而促进我国的自主创新,也就成为亟待研究的现实问题。本文以中国三大家电制造业基地之一的浙江省慈溪家电产业集群为案例进行研究,以期为地方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提高提供借鉴。

一、全球价值链与地方产业集群升级理论

全球价值链(GVC)是指在全球范围内为实现商品或服务价值而连接生产、销售、回收处理等过程的全球性跨企业网络组织,涉及从原料采集和运输,半成品和成品生产及分销,直至最终消费和回收处理的整个过程。自全球价值链的概念提出以来,不少专家和学者都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分析,理论成果主要集中在全球价值链的驱动力、治理等方面。全球价值链理论中关于动力机制的研究有多种观点,其中一种被普遍接受的就是Gereffi (1994) 对全球商品链的研究中给出的全球商品链运行的两种模式:生产者驱动和采购者驱动。一般认为生产者驱动型价值链是由生产者投资来推动市场需求,从而形成了全球生产供应链的垂直分工体系。而采购者驱动型价值链是那些拥有强大品牌优势和国内销售渠道的经济体通

过全球采购和贴牌加工等生产方式而组织起来的跨国商品流通网络,能够形成强大的市场需求,从而拉动那些以出口为导向的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价值链的治理结构决定了价值链的动力机制,也关系着全球价值链下产业升级的路径。因而学术界对全球价值链的研究越来越集中在与地方产业集群升级的关系方面,目前通常把产业集群在GVC上的升级类型分为四种:工艺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和链升级。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化的不断深化发展,地方产业集群已逐渐纳入全球产业网络当中。研究产业集群在全球价值链内的产业升级方式,可以帮助产业集群提高自身国际竞争力,增加集群的产业附加值,并最终可以占据全球价值链的高端主导地位,从而充分实现产业集群在国际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二、慈溪家电产业集群嵌入GVC 的现状分析

慈溪家电产业群的主要生产模式是实行产业集群式的发展道路,主要是通过劳动分工,并以生产加工为主,实现纵向分解来提高地方企业的竞争力。家电产业的核心企业与配套企业之间是互相合作,核心企业的周边分布着大量配套企业,能够节约大量成本。该模式下产业之间的联系加强,形成了产业群的集聚经济,集群企业相互之间的学习能力也得到加强。

截止到2009年,慈溪市已拥有家电整机生产企业2000 余家,形成了10000多家庞大的家电配套产业链,产品涉及20 多个系列,是全国最大的洗衣机、电冰箱、取暖器、饮水机、电熨斗等产品的生产基地(表1)。从表1可看出,慈溪家电企业主要的生产方式是贴牌出口,因而慈溪家电产业集群是作为生产加工型产业集群嵌入全球价值链体系中,而家电的产业链包括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销售、售后服务等四个环节。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地方产业集群升级路径研究

——以慈溪家电产业集群为例

智瑞芝

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18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地方产业集群越来越多嵌入全球价值链体系中。因而,如何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实现产业的高附加值,是我国调整产业结构,进行自主创新的关键。本文选取浙江省慈溪家电产业集群进行研究,通过分析慈溪家电产业集群在全球价值链中所处的位置,并结合升级具备的基础及制约因素,总结出慈溪家电产业集群升级的路径,最后归纳出适合我国地方产业集群升级的模式。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 地方产业集群 慈溪家电产业集群 升级路径

表1 2009年慈溪家电产业相关情况统计

资料来源:整理自慈溪家电网http://www.cxjdw.com/、慈溪市统计局http://tjj.cixi.gov.cn/.首先,在研发设计方面,慈溪家电企业中方太、沁园和浪木等做得比较好。方太是国内厨房领域申请专利最多的企业,获国家专利300余项,拥有独立的方太研究院;沁园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饮水机专用净水器和世界上第一台无热胆节能速热型饮水机;浪木发明中国第一台多模式运行、VFD液晶显示的饮水机。但这些龙头企业与世界知名的品牌相比还是很有相当距离,例如东芝,作为日本最大的研究开发机构之一,研发中心众多,包括东芝研究(欧洲)股份有限公司(TREL)、剑桥研究室(CRL)、通信研究室(TRL)和东芝中国研究开发中心等,所以它有很强的研发设计实力,为东芝电器在全球的销售提供了很好的技术基础。而慈溪家电在这方面明显比较薄弱。其次,在生产环节方面,与国际知名的品牌家电比较,慈溪家电具有较高的成本优势,许多国际知名品牌企业选择慈溪家电企业为其贴牌生产。而在营销方面,慈溪家电大部分都是贴牌生产,自有品牌少,像方太、惠康、先锋等企业虽然将自己的品牌产品销售到国外,但国际上影响力还很小;所以国际营销方面,慈溪家电明显竞争力很弱。最后,在售后服务方面,慈溪家电产业与国际品牌企业相比也是很薄弱的环节。拿奇迪和海尔

比较,奇迪在国外没有分公司或者是办事处,它的售后服务基本就都是在国内的;而海尔的分公司或是办事处遍布国外很多地方,包括美国、欧洲、南亚、东盟、中非、亚太和中国等地,售后服务网络很广。另外,慈溪家电产业的成本比较低,利润微薄,所以在售后服务方面的投资与国际知名品牌相比存在很大差距。

所以总的来说,慈溪家电产业集群嵌入全球价值链的现状如图1所示。从图中可看出,对于慈溪家电产业而言,如果依照A B的发展路径,则要加强研发设计能力,缩小与世界研发设计水平的差距;依照A C发展的路径,则要拓展营销渠道,甚至是掌握营销渠道并扩大售后服务网络,进而培养出国际知名品牌。所以慈溪家电产业基本是处于全球或全国同类产品价值链的下游、价值曲线的底部,相对于高附加值的设计、品牌、营销,对生产加工的投入大、附加值低且研发投入不足,这就直接导致整个行业竞争能力薄弱。因而,慈溪家电产业集群仍处于家电产业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依然面临着从价值链的低附加值环节向高附加值环节升级的问题。

2010. 11

256理论探讨

图1 慈溪家电产业集群融入全球价值链现状示意

三、慈溪家电产业集群升级的基础及制约因素

(一)集群升级的基础

家电业是慈溪制造业近年来形成的龙头行业,占全市工业总量近四分之一,形成了一大批家电龙头生产企业和若干全国最大的家电产品生产基地,在从配套到整机生产,从贴牌到自主创牌的过程中,渐渐形成了庞大的家电产业链,并在全国的家电产业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目前与广东顺德、山东青岛并称国内家电生产三大基地。慈溪家电集群升级具备的条件有:(1)优越的知识网络环境。慈溪已拥有142个企业科技研发中心,累计专利授权量已达5027件,其中77.8%的专利已投放生产。此外还开通了网上技术成果交易平台,投资1500多万元建立的慈溪家用电器检测中心、智能家电设计服务中心,为家电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撑。可见慈溪家电产业集群的专业实力和科研实力强大,为慈溪家电产业发展提供了好的专业知识环境。(2)广泛的原材料的供应网络。慈溪市拥有8000家配件供应商和模具设计制造中心,而且慈溪家电产业也成为珠三角和世界家电

企业的配件采购中心;紧邻的余姚市也是中国家电制造基地之一,成为慈溪

家电原材料供应的货源地。随着统筹余慈地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慈溪

和余姚一起被列入宁波发展重要一极,成为宁波都市区北部中心,余慈两地

在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和共生共荣的基础上,实现区域合作、联动发展,加

速余慈地区的融合提升,提高区域内外资源配置效率,增强余慈地区国际国

内经济架构的战略地位,为慈溪产业升级带来机遇。(3)政府发挥了良好的效用。首先近年来慈溪政府积极制定出台完善的公共政策体系,加强产业集群发展导向。加大对优势产业集群的扶持力度,鼓励和扶持企业技术研究和开发,加快推进产业整合和提升;鼓励优势产业集群的企业引进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工艺设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其次政府通过产业链招商,有选择的引入一批龙头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引导区域优势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集群价值链升级。

(二)集群升级的制约因素

尽管近年来慈溪家电产业集群发展形势较好,但从深层次来分析,发展的制约因素也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众多且散乱,整体竞争力不强。慈溪家电对于慈溪市来说创造了很高的工业产值,但是创造这个价值的企业总数极多,慈溪家电产业2007年的总产值为550亿元,出口总值达160亿元,差不多相当于整个慈溪工业总产值的1/3。而同这个数字相对应的企业总数却是8000家,其中还包括2000家整机生产企业。可以看出慈溪家电企业众多主要是因为家电产品的种类繁多,很多企业都就其不同种类在生产;另外很多企业都在经营同一种产品或者好几种产品。所以从整体上看,慈溪家电企业之间散乱且竞争力不强。(2)强势品牌少,企业创新能力弱。慈溪家电品牌已经历了收购品牌、联合强势品牌以及做自有品牌的过程,而在目前看来,贴牌仍是慈溪家电的主要特色。很多家电企业均是购买了大量旧品牌,甚至租赁一些大品牌,如TCL洗衣机、长虹洗衣机等。集群内企业缺乏创新能力,自有品牌和强势品牌极少,龙头企业缺乏带头和支撑全局的能力。(3)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带动家电成本上升。慈溪家电制造大部分是贴牌生产(OEM),由于产品加工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利润也很低,而大部分的OEM 加工生产都是劳动密集型。随着近两年生活物价的普遍上涨,以及《劳动合同法》的贯彻实施,企业劳动力成本也随之提高,最终导致家电综合成本增加。另外,各国众多贸易技术壁垒的设置也增加了出口的成本。

四、慈溪家电产业集群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升级路径根据慈溪家电产业集群嵌入GVC的发展现状、升级具备的基础及制约

因素分析,慈溪家电产业集群属于采购者驱动价值链,所以实现慈溪家电产

业集群在家电产业全球价值链中的升级路径可以遵循OEA(组装)→OEM(贴牌生产)→ODM(自主设计生产)→OBM(自主品牌生产)的顺序(表2)。资料来源:张辉.全球价值链下北京产业升级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99.第一步:选择工艺流程升级、产品升级从慈溪家电产业集群具备的相关优势来看,工艺升级和产品升级的难度比较小,实现的可能性相对较大。所以可以通过加大对更新生产设备、改进管理方式、组织安排和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投资,加强新产品开发和质量提升。而在贴牌出口生产中,集群企业可从国外采购商或主导厂商那里学到大量关于提升生产流程、提高生产的连续性和产品质量的知识。通过工艺流程升级和产品升级,改进集群的生产工艺,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将更多的新产品、新品牌推向市场,最终增强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和生命力。第二步:选择功能升级、链条升级从生产环节实现功能升级、链条升级,可以获取更高的价值量。但功能升级和链条升级实现难度非常大,只能在实现工艺流程升级和产品升级后,再经过长期的发展才能实现。从慈溪家电产业集群的现实情况来看,由于其中各个强势品牌企业的综合技术实力不强,核心技术的掌握不够,向研发设计环节升级的难度就比较大。对于其中OEM和ODM为主的家电企业,GVC的核心环节在生产环节,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很小,加上缺乏品牌支撑,所以短时间内向销售环节、服务环节爬升实现功能升级的难度也较大。而选择链条升级就要求地方产业集群必须有技术上的新突破,或者说是创造新的产品市场,从一条产业链转换到另一条产业链的升级方式。否则不过是改变了价值链的形式,并没有改变价值链的实质。而且从实际情况来看,慈溪家电在技术、资金、市场方面实力都不强,短期内实现链升级的难度也非常大。综上所述,慈溪家电产业集群嵌入全球价值链后,一方面应该进一步立足生产环节,加强产品生产和产品研发,通过工艺升级和产品升级,早日打好进一步升级的基础。另一方面,在积累了一定的技术、资金和市场实力后,必须逐渐向功能升级和链升级的方向发展,以防被核心环节上的主导企业“锁定”在全球价值链的低端,使附加值产生在较低的生产环节上。五、全球价值链下地方产业集群升级级模式总结按照生产要素来划分,我国大多数地方产业集群仍然属于劳动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的特征决定了进行创新时往往不可能发生技术飞跃的原始创新,同时囿于资本、技术等限制,集成创新的概率也较低。因此,从产业角度来说最适合的是进行模仿创新。模仿创新可以分为完全模仿创新和模仿后的再创新。在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的初级阶段,由于资金、技术及市场等多种生产要素的制约,往往采取简单的模仿。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开始在引进技术基础上的进行消化吸收、二次开发和再创新,如性能优化、产品换代和工艺创新等。这种模式具有技术上的跟随性、产品的差异化和市场适应性强等特点,以及研发周期短、开发成本低、成功率高等优点。

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大多属于购买者驱动型的集群机制,在升级模式方面,应该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来考虑,产业集群升级就是地方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上获得的附加位的提升。综上所述,以慈溪家电产业集群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集群在嵌入全球价值链后,一方面应该进一步立足生产环节,加强产品生产和产品研发,通过工艺升级和产品升级,早日打好进一步升级的基础。另一方面,在积累了一定的技术、资金和市场实力后,必须逐渐向功能升级、链条升级方向发展,以防被核心环节上的主导企业锁定在全球价值链的低端,使附加值产生在较低的生产环节上。注:本研究成果受浙江省教育厅项目“自主创新背景下浙江省产业集群升级模式研究”资助(项目编号:0805099-F)参考文献[1]Gereffi,G.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in the Apparel Commodity Chain[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9,48(1).

[2]Gereffi,G.,Humphrey,J.& Sturgeon,T..The Governance of G1obal Value Chains[J].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2005(2).[3]张 辉.全球价值链下北京产业升级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4]乔观民,全继业,黄天元.慈溪市家电产业群的发展[J].宁波大学学报

(理工版),2005(2).

[5]马海燕.全球价值链理论研究述评[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表2 采购者驱动价值链产业升级一般轨迹

(下转第257页)

理论探讨

版),2007(5).

[6]池仁勇,邵小芬,吴宝.全球价值链治理、驱动力和创新理论探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6(3).

[7]江青虎,颜清阳,张慧.全球化背景下产业集群的升级——以浙江慈溪、义乌、桐乡典型产业集群为例[J].经济地理,2007(1).

[8]桑雪骐.从模仿到创新?家电专利向核心技术层突破[N].中国消费报, 2008-12-01.(4)

[9]余玉龙,王晓萍.基于全球价值链的产业集群升级研究—一个应用模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4).

[10]江波,郑健壮.全球价值链环境下的产业集群升级战略研究[J].技术经济:2008(4).

劳动是人的需要,既因为劳动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满足人的生存所需,也因为劳动维持人的生存和发展,生命因劳动而成长、健康、智慧。劳动是人的权利,现代文明国家莫不以法律加以认定。劳动需要是确定劳动权利的基本依据,劳动权利是法律明确规定的劳动需要,二者在本质上是统一的。

一、劳动者的劳动需要

1.劳动者有从事适当劳动的需要。在劳动分工非常精细的现代社会,存在形式各样的劳动种类,不同种类劳动对劳动者体力、智力、技能等有不尽相同的要求。具体劳动者的体力、智力、技能等自身条件可能更适应某些种类劳动,而不太适应另一些种类劳动。尽管很多劳动分工有其不公平、不合理的社会基础和后果,但是在客观条件下它仍是无可替代的选择。满足基本劳动需要就是在既有社会分工体系下让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都能有合适的劳动种类选择。满足从事适当劳动的需要是满足基本劳动需要的基础,无动可劳则其他劳动需要就无从谈起。

2.劳动者有劳动强度适度的需要。影响劳动强度的因素很多,包括劳动对象(包括工作性质和工作量密度等)、劳动工具(包括工具的操作力度、速度、技术难度、容错性能、宜人特性等)、劳动环境(包括气候条件、温湿度、噪音、照明与色彩、空气质量等自然环境和人际关系、生产管理制度、工资待遇、思想潮流等社会环境)等外部因素,以及劳动者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精神状态、劳动时间、老弱病残等内部因素。通常情况下,较高的劳动强度能增加近期产出但不利于长期保持,而较低的劳动强度虽然更能实现长期保持但有害于近期产出。确定合理劳动强度就是要寻找实现近期利益与谋求长期发展间的平衡点,以实现利益最大化。操作上就是要综合衡量劳动的外部因素和劳动者的内部因素情况,根据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包括社会现有的标准生产条件、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社会平均劳动强度)、自身生产条件及劳动者承受能力,对各种因素做出合理处置和妥善安排。满足劳动强度适度需要的程度体现了劳动的人性化水平。

3.劳动者有劳动环境适宜的需要。劳动环境是劳动者所在劳动场所的外部环境条件,具体指影响劳动者身心稳定与健康进而直接影响劳动行为和劳动效果的环境因素,劳动环境因素包括劳动自然环境(包括气候条件、温湿度、噪音、照明与色彩、空气质量等)和劳动社会环境(包括人际关系、生产管理制度、工资待遇、思想潮流等)。通常,劳动环境对劳动行为和效果有比较显著的影响,一个有着让人心旷神怡的自然环境和轻松愉快的社会环境的劳动场所具备高效劳动的基础,而一个让人疲劳烦躁和情绪紧张的劳动场所则失去了高效劳动的环境基础。营造适宜的劳动环境并不容易,适宜的直观自然环境需要资金成本维持,而适宜的复杂社会环境则需要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等多种资源维护。

4.劳动者有获得必要劳动辅助的需要。这里的劳动辅助是指有助于改善劳动者素质与境遇,进而提升劳动者劳动能力和积极性的行动举措。改善劳动者素质主要通过相关技能培训、劳动交流等方式,改善劳动者境遇主要通过安全保护、卫生保护、劳动保险、争议协商等措施。必要劳动辅助需要的满足既能提升劳动者近期劳动效能,还能保障劳动者长期劳动的资源和意愿。

5.劳动者有获得劳动报酬的需要。劳动报酬是劳动者付出劳动所得的对价,一般包括货币工资(指用人单位以货币形式直接支付给劳动者的各种工资、奖金、津贴、补贴等)、实物报酬(即用人单位以免费或低于成本价提供给劳动者的各种物品和服务等)、社会保险(指用人单位为劳动者直接向政府和保险部门支付的失业、养老、人身、医疗、家庭财产等保险金)三种方式。是否获得、获得多少劳动报酬往往是基本劳动需要中最受关注的焦点,因为在现实社会中,劳动首先仍是谋生手段,其次才是第一需要,所以获得劳动报酬是满足基本劳动需要的关键环节。

二、劳动者的劳动权利

1.劳动者有平等就业的权利。劳动就业权,是指具有劳动权利能力与劳动行为能力的有劳动愿望的劳动者,依法从事有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劳动的权利,也就是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的权利。劳动是一切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源泉,是人们生活的基本条件,公民的劳动就业权是公民享有其他权利的基础。劳动就业权得不到保障,公民的其他权利也将成为无本之木。

2.劳动者有选择职业的权利。劳动者选择职业的权利,是指劳动者根据自身意愿选择适合自己才能、爱好的职业的权利。劳动者拥有和行使选择职业的权利,有利于劳动者充分发挥个体特长,有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在社会主义劳动力市场,劳动者作为就业主体,具有支配自身劳动的权利,可根据自身素质、意愿和市场价格信号,选择用人单位,与企业通过双向选择实现就业。

3.劳动者有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是公民的一项重要劳动权利,它给予劳动者的劳动权利以现实的物质和法律保障,获取劳动报酬是劳动者持续地行使劳动权必不可少的物质保证。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报酬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所签订劳动合同的必备条款,劳动者付出劳动,依照合同及国家有关法律取得劳动报酬,是劳动者的权利,而及时足额地向劳动者支付工资是用人单位的义务,用人单位违反义务,劳动者可以依法要求有关部门追究其责任。

4.劳动者享有休息休假的权利。休息是保护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提高劳动效率的必需,休假是照顾劳动者特殊事项和提高劳动积极性的需要。我国法律规定的休息包括工作间隙休息、日休息、周休息(公休日)、法定节假日休息等,休假包括年休假、探亲假、婚丧假、事假、生育假、病假等。休息休假的权利是保护和激励劳动者的重要手段,用人单位不得任意延长劳动时间,即便是有限度地延长劳动时间也需要对劳动者进行必要补偿。

5.劳动者有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劳动安全卫生保护是对劳动者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保护。由于劳动总是在各种不同环境、条件下进行的,在生产中存在着各种不安全、不卫生的因素,如不采取防护措施,容易发生工伤事故和职业病,危害劳动者的安全和健康。因此,用人单位必须建立、健全劳动安全卫生制度,严格执行国家安全卫生规程和标准,对劳动者进行劳动安全卫生教育,防止劳动过程中的事故,减少职业危害。劳动安全卫生保护是对享受劳动权利主体切身利益最直接的保护。

6.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职业技能培训是对准备就业的人员和已经就业的职工进行技术业务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的教育和训练,以培养其基本的职业技能或提高其职业技能。职业技能培训种类繁多,如就业培训、再就业培训、创业培训、学徒培训、转业(岗)培训、劳动预备制培训、高技能人才培训、资格培训等等。拥有职业技能是劳动者实现劳动权的基本要求,而职业技能的获得越来越依赖职业培训,职业技能培训权利是充分实现劳动就业权利的重要支持。

7.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社会保险是国家和用人单位依照法律规定或合同的约定,对具有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暂时失业时,为保证其基本生活需要,给予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我国的社会保险主要包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重大疾病和补充医疗保险等。每一个劳动者都无法避免衰老、疾病,某些劳动者还会面临生育、失业、伤残等事件,对这些情况提供救助的社会保险也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客观需要。

8.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劳动争议又称劳动纠纷,指劳动关系当事人之间因劳动的权利与义务发生分歧而引起的争议。劳动争议有的属既定权利的争议,即因适用劳动法和劳动合同、集体合同的既定内容而发生的争议;有的属于要求新的权利而出现的争议,是因制定或变更劳动条件而发生的争议。劳动关系当事人作为劳动关系的主体,各自存在着不同的利益,经常难免产生分歧、发生矛盾。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争议协商未果,劳动者可以依法申请调解、仲裁,乃至提起诉讼。在发生争议时有提请争议处理的权利,是劳动者合法劳动权利的重要保障。

论劳动者的劳动需要与劳动权利

李志国

辽宁社会科学院辽宁沈阳 110031

【摘 要】劳动是人的需要,劳动者有从事适当劳动、劳动强度适度和环境适宜、获得必要劳动辅助及报酬等基本需要。劳动也是人的权利,劳动者有平等就业、选择职业、取得劳动报酬、休息休假、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等基本权利。劳动需要是确定劳动权利的基本依据,劳动权利是法律明确规定的劳动需要。

【关键词】劳动者劳动需要劳动权利

(上接第256页)

2010. 11257

全球价值链

全球价值链的形成原因 ?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化,大大消除了跨国生产布局的制度性障碍 ?信息技术革命大大推动了全球产业价值链的形成。 ?运输技术的进步大大降低了货物跨境流动的成本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面对日益激烈的全球性竞争,为了不断维持并加强自身的竟争优势,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开始了基于价值链的全球布局。 这种布局突破了以往从企业整体层面出发的限,转而以价值链环节为分析对象,通过深入研究不同环节独特的价值创造功能及与其相匹配的要素需求,从而把不同的价值活动配置到全球适应该环节的最优区位,达到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区位优势转化为企业价值链特定环节竞争优势的目的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定义: ?全球价值链是指为实现商品或服务价值而连接生产、销售、回收处理等过程的全球性跨企业网络组织,涉及从原料采购和运输,半成品和成品的生产和分销,直至最终消费和回收处理的整个过程。 ?包括所有参与者和生产销售等活动的组织及其价值、利润分配,当前散布于全球的处于价值链上的企业进行着从设计、产品开发、生产制造、营销、交货、消费、售后服务、最后循环利用等各种增值活动. 全球价值链理论解释了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过程在全球经济中的布局。一般来说,全球价值链被分成三种类型的环节:技术环节,生产环节以及营销环节。 ?技术环节,处于价值链上游,包括研究开发、创意设计、生产及加工技术的提高和技术培训等环节。技术环节需要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优良的试验设施、雄的资金实力等不易获取的要素,并且需要承担研发所带来的潜在风险。 ?因此,研究开发具有较高的附加值,在价值增值中起决定性作用。以电脑行业为例,著名的芯片制造商Intel通过其强大的研发能力和技术垄断,牢牢占据着全球价值链中的技术环节,从而以相对较低的成本获得极大的附加价值。 ?生产环节,处于价值链中游环节,包括后勤采购、母板生产、系统生产、终端加工、测试、质量控制、包装和库存管理等环节。 ?在科技、教育和金融发达的今天,多数产业都发展到了成熟阶段,生产规模化,因此,生产环节所需要的要素都是比较容易获得的。 ?中国大多企业处在这一环节。 ?营销环节,处于价值链的下游,包括销售后勤、批发及零售、广告及售后服务等环节。在日趋激励的市场竞争中,谁控制了销售渠道谁就控制了市场;谁最先敏锐捕捉到消费者的信息,提供优势服务,满足消费者需求,谁就能控制市场份额,获取最终产品增值。 ?要保持全球产业竞争优势,关键是掌握该产业全球价值链上的战略环节。 ?加工制造位于产业链附加值曲线的最底端,利润相对薄弱,企业如果要获得更多的附加值,就必须向两端延伸——要么向上游端的零件、材料、设备及科研延伸,要么向下游营销端的销售、传播、网络及品牌延伸。总体

全球价值链演变

全球价值链演变 一、全球价值链概念 全球价值链是指为实现商品或服务价值而连接生产、销售、回收处理等过程的全球性跨企业网络组织,涉及从原料采购和运输,半成品和成品的生产和分销,直至最终消费和回收处理的整个过程。包括所有参与者和生产销售等活动的组织及其价值、利润分配,当前散布于全球的处于价值链上的企业进行着从设计、产品开发、生产制造、营销、交货、消费、售后服务、最后循环利用等各种增值活动。 二、全球价值链理论的演变 1、价值链(Value Chain)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众多学者相继提出价值链理论。1988年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在《竞争优势》(Competitive Advantage)一书指出:“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明。”企业的价值创造是通过一系列活动构成的,这些活动可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类,基本活动包括内部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和销售、服务等;而辅助活动则包括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基础设施等。这些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构成了一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即价值链。在《竞争优势》中,波特还突破企业的界限,将视角扩展到不同企业之间的经济交往,提出了价值系统(value system)概念,这是全球价值链概念的基础。在价值链的组成中,供应商具有创造和发送用于企业价值链之中外购投入的价值链,即上游价值。许多产品在到达顾客手里之前需要通过销售渠道的价值链,即渠道价值。企业的产品最终会成为其买方价值链的一部分,即顾客价值。这样,从上游价值到买方价值形成一个完整的价值系统。波特的“价值链”理论揭示,企业与企业的竞争,不只是某个环节的竞争,而是整个价值链的竞争,而整个价值链的综合竞争力决定企业的竞争力。 2、价值增加链(Value-added Chain)。 科洛特(Kogut,1985)在《设计全球战略:比较与竞争的增值链》中用价值增值链(value added chain)来分析国际战略优势。科洛特认为:“价值链基本上就是技术与原料和劳动融合在一起形成各种投入环节的过程,然后通过组装把这些环节结合起来形成最终商品,最后通过市场交易、消费等最终完成价值循环过程”,“在这一价值不断增值的链条上,单个企业或许仅仅参与了某一环节,或者企业将整个价值增值过程都纳入了企业等级制的体系中”。科洛特还认为,国际商业战略的设定形式实际上是国家的比较优势和企业的竞争能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当国家的比较优势决定了整个价值链条各个环节在国家或地区之间如何配置的时候,企业的竞争能力就决定了企业应该在价值链条上的哪个环节和技术层面上倾其所有,以便确保竞争优势。他也把价值增加链表述为一个过程:即厂商把技术同投入的原料和劳动结合起来生产产品、进入市场、销售产品的价值增值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单个厂商或许仅仅参与了某一环节,或者厂商将整个价值增值过程都纳入了企业等级制的体系中等,厂商的各种活动与技术都会同其他的公司发生联系。与波特强调单个企业竞争优势的价值链观点相比,这一观点比波特更能反映价值链的垂直分离和全球空间再配置之间的关系,因而对全球价值链观点的形成至关重要。 3、全球商品链(Global Commodity Chain,GCC)。

价值链视角下的企业内部控制()

价值链视角下的企业内部控制 价值链视角下的企业内部控制 摘要:在当前的企业发展中,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好发展,企业需要提升内部控制效率,从而提升企业的运行和发展速度。基于对企业内部控制现状的调研和剖析,本文提出了基于价值链视角下的企业内部控制完善措施,为从业人员提供合理建议的同时,让企业获得更好发展。关键词价值链视角企业内部控制 一、企业内部控制现状 在我国企业当前的运行和发展过程中,很多企业已经意识 到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并已经开始推进企业的内部改 革,让内部控制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然而在该过程中还 是存在一些严重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业务流程控制不足。价值链中的各类企业需要被有效 连接并融合,以带动价值链中的各个企业和谐稳定发展, 而在该过程中,企业的业务流程需要具备较高的连续性, 这就要求企业需要按照自身特点和在价值链中的地位设计 良好的业务流程,然而在当前的一些企业运行中,管理的

重点放置于内部监管,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业务流程的设计和把控,造成对业务流程控制不足现象。 (2)信息化建设不足。当前很多企业已经开始进行信息化建设,以提升企业的内部控制效率和效果,然而在很多企业发展中,管理层对信息化建设不够重视,降低了企业的信息化系统运行效率,或者信息化系统不能覆盖企业运行中的各个部分,无法通过信息化建设提升企业的运行效率,甚至会导致企业不同部门由于信息不对称在工作中产生冲突。 (3)监督机制存在漏洞。在推性企业的内部管理时,最终目的为及时发现企业运行和发展中存在的各类问题,通过及时修正各类问题让企业获得更好发展,而要实现这一点需要完善企业内部的监督机制,然而在当前的很多企业中,由于监督机制不完善无法及时发现问题,或在发现问题时无对应的处理问题措施,无法提升企业的运行和发展效率。 二、价值链视角下企业内部控制完善措施 (一)改变内部控制思想和目标 在当前的一些企业运行和发展中,依旧采用会计内部审计模式,这种模式已经逐渐无法满足当前企业的内部控制要

1001 全球价值链与中国制造

全球价值链与中国制造 南开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张岩贵陈晓燕 发布时间:2010-01-11 《世界经济研究》2009年第10期 摘要:本文论述跨国公司的全球价值链理论,作者对全球价值链理论中两个类型的全球商品链进行了补充,将两类商品链扩大为三个类型的商品链。这一结论有助于我国制定更细致更符合产业实际的外资政策。论文指出,在三角生产关系条件下,以投资自由化政策放任NICs对我国进行FDI是不正确的。论文指出发展中大国进行重要产业进口替代工业化的合理性,并以全球价值链理论为借鉴,认为我国仍需跨越传统的产业思维以便今后全面和真正提升我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论文还把前人的“6+1”修正为“7+1”。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理论,中国制造,三角生产关系 跨国公司的全球价值链理论可以说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种特殊的产业理论。说它特殊,是因为这是一种关于跨国公司组织国际生产和分工的理论,它至今还没有整体地进入学者们心目中的当代跨国公司新理论中,也尚未进入传统的产业经济学和产业组织理论的教科书中。然而,跨国公司的全球价值链理论对于发展中东道国却蕴含着头等重要的企业战略意义和国家产业政策意义。正因为如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全球价值链与中国制造的关系作一番陈述。 一、有关全球价值链的既有主要理论 1.波特和科古特的价值链概念 价值链概念最早见波特(Michael K.Porter)1985年出版的《竞争优势》一书,价值链指的是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生产最终交易的产品(或服务)所经历的增加价值的、相互连接的诸环节,包含商品(或服务)在形成过程中所经历的从原料到最终消费品的一切环节(阶段)。诚然,波特也没有说这个价值链只

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的衡量和提升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015039744.html, 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的衡量和提升对策 作者:张奎亮 来源:《商场现代化》2010年第08期 [摘要] 通过分析中国制造业出口商品结构指标来衡量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找出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面临的问题,对中国如何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提出一些合理的政 策建议。 [关键词] 全球价值链附加值分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加工贸易为突破口参与全球价值链,在全球价值链中成为了一支重要力量。然而中国融入到全球生产网络中的时间还很短,起点也低,加之中国有庞大的低劳动力的客观条件这决定了中国必然要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中低端环节,但中国作为一个具有广阔土 地、人口庞大的发展中国家,其经济发展速度迅猛,中国在提高其在全球价值链中具有其自身的优势。 一、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的衡量 1.全球价值链的概念 生产企业将原先的开发、制造、营销、服务等环节重新设计和整合,将资源集中于特定领域,将焦点集中在核心业务上,在企业内部保留最擅长的一部分核心功能和少数几个关键环节,将其他环节外包,尽可能的借助外部市场寻找合作伙伴,当然这些合作伙伴具有本企业不具有的能力。这种企业内联系和企业间市场交易而形成的链条就是价值链。 全球价值链是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在全球范围内布局价值链条,这种链条具有网状特点,因而是水平的组织机构,跨国公司不能够从母公司自上而下的进行控制。根据有关的跨国公司组织机构理论,只要价值链仍以跨国公司总部进行驱动,其必然会采取金字塔型的控制结构,不过这种金字塔型正向网络化和水平化发展。 2.全球价值链的衡量 管理学根据生产过程中产品增值幅度,习惯将产品分为高附加值产品和低附加值产品。附 加值是指在产品的原有价值的基础上,通过生产过程中的有效劳动新创造的价值,即附加在产品原有价值上的新价值。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的中国汽车产业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条件下,产品的不同生产工序或价值链环节具有超越国家范围进行分布的倾向。全球价值链的核心汽车企业总是不断在世界范围内寻找更具潜力的集群产地,而专注自己核心竞争力的价值环节,在最终产品品牌上及其直接控制的最终组装环节和关键部件具有较大的支配力。从本地产业集群的角度看,能够提供各种专业化支持服务、能够不断吸引专业人才和关联企业、能够嵌入全球价值链以及具有高度灵活性信息流的集群,在汽车全球价值链的环节上才会处于战略地位。产业集群促进了汽车产业的发展。发达国家产业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重新配置,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也逐渐增加,以转移价值链上某个劳动密集环节,产业集群可以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形成技术开发、生产加工和营销网络的规模优势,通过集聚效应形成较强的产业配套能力。深讨汽车产业价值链的治理模式,以及国际分工转换背景下的中国汽车产业的价值链重理,对我国汽车产业如何在竞争中求得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产业集群;自主创新;政策 1 理论概念 1.1全球化 究竟何谓“全球化”人们并没有统一的界定。经济学家多指世界经济一体化,市场的一体化,指大公司的跨国经营、金融的国际化,相互依赖的加深。政治学家指的是国际干预的不断扩大,建立世界新格局的全球战略。文化学家多指商业文化、大众文化、消费主义占领文化市场的世界现象。社会学家、未来学家更多关注的是全球性问题。不过,无论从那个角度来讨论和定义全球化,一个不可忽略的事实是经济关系、社会关系和文化传播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超越,这就意味着国与国之间边界的削弱甚至消失。 1.2价值链及产业价值链 价值链概念最早是由迈克尔·波特引入的,他把它当作分析企业竞争优势的一种重要工具。价值链包括价值生产活动的整个过程,它始于最基本原材料的取得,终于最终产品的消费。迈克尔·波特所指的价值链概念主要指企业内部的价值增值链条,反映企业价值增值环节和增值过程。认为将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来看无法认识竞争优势,并引入价值链作为基本的分析工具,将企业分解为战略性相关的许多活动,企业正是通过比竞争对手更廉价或更出色地开展这些重要的战略活动来赢得竞争优势的。竞争者价值链之间的差异是竞争优势的一个关键来源。波特所论述的价值链更多的指企业内部价值链。价值链分析还包括产业价值链,即把企业放在整个产业当中来考察其行为确定其竞争优势。 所谓产业价值链可以理解为:两个或两个以上有着共同战略意义和对等实力的企业或特定事业和职能部门,为达到共同拥有市场、共同使用资源等战略目标,通过各种协议、契约而结成的优势互补或优势互长,风险共担,生产要素水平式双向或多向流动的一种松散合作模式。

全球价值链理论研究述评 精品

全球价值链理论研究述评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前完全由一家企业单独生产的产品,现在可能被切割成许多不同的价值环节,由遍布全球、成千上万家企业同时协作生产。基于价值环节在企业之间分割、组合及其在全球布局的现象,理论研究者提出了全球价值链的概念和相关理论,涌现了大量相关文献,本文试图对这些研究的演化及发展进行归纳、比较和总结,对其主要结论进行评述。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 一、全球价值链概念的演化 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教授于1985年在其所著的《竞争优势》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价值链”概念,认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可以分解为一系列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增值活动”,每一项增值活动就是价值链上的一个环节,其总和即构成企业的“价值链”(波特,1985)。早期的价值链理论偏重于从单个企业的角度分析企业的价值活动与竞争优势,价值链研究的重心在企业内部。20世纪90年代开始,波特把价值链研究的重心从企业内部转向企业外部,价值链的范围开始从单个企业层面向产业层面扩展,并开始研究价值链的空间分布。 寇伽特(Kogut,1985)在分析国际战略优势中使用了价值增值链(value added chain),认为价值增值链是由技术与原料和劳动力的融合而形成的各种投入环节,结合起来形成最终商品,并通过市场交易、消费等最终完成价值循环的过程。寇伽特认为,一个国家的比较优势或一家企业的竞争能力,不可能体现在商品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上,国家或地区之间资源禀赋差异最终决定了国家比较优势所在的价值环节。与波特相比,寇伽特将价值链的概念从企业层次扩展到了区域和国家,更加强调了价值链的垂直分离和全球空间再配置之间的关系。 全球价值链概念是在早期的价值链、价值体系、全球商品链的基础上提出的。20世纪90年代,格雷菲(Gereffi)和其他研究者将价值链概念与产业的全球组织联系起来,提出了全球商品链概念,即围绕某种商品的生产所形成的一种

价值链视角下的现金流管理课后测试

价值链视角下的现金流管理课后测试 单选题 ?1、下列关于企业链式管理,说法正确的是(10 分) A多级化发展,专业精细化延伸。 B立足于全局达到资源、信息共享的合作机制。 C科技、金融等将不断打破空间链赋能实体经济。 D集成管理、趋于协调将会派生无限可能。 正确答案:B ?2、企业存货积压、物流不畅等现象的原因是(10 分) A资源配置结构混乱 B运营资金短缺 C投融不符合企业现状 D银主关系紧张 正确答案:B 多选题 ?1、企业价值链系统构成包括(10分) A供应商价值链 B企业价值链 C销售渠道价值链 D顾客价值链 正确答案:A B C D ?2、基于价值链的现金管理中,成本包括诸多的业务活动,其中基本活动包括(10分) A生产作业 B技术开发 C发货后勤 D市场营销 正确答案:A C D ?3、挖掘企业利润库需要分析的内容包括(10 分) A利润库的分布 B利润库的威胁 C边界利润 D协调和检查

正确答案:A B C D ?4、直播平台的赢利点有哪些(10 分) A植入商业广告 B专属付费服务 C流量变现渠道 D企业运营工具 正确答案:A B C D ?5、利润点平移步骤包括(10 分) A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 B寻找内部的平移机会 C价值链上的纵横平移 D建立全新的交易模式 正确答案:B C D ?6、企业高速发展与现金流抗压测试中,需要关注哪些内容(10 分)A现金流量势 B企业债权人 C企业经营者 D现金流 E企业所有者 正确答案:A B C D E ?7、资金链断裂的原因分析中,运营资金短缺造成的后果是(10 分)A赊销严重 B盲目跨界 C疯狂投资 D退单率较高 正确答案:A D 判断题 ?1、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明。(10分)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正确

从全球价值链视角看国际贸易

从全球价值链视角看国际贸易 2014-4-11 随着全球生产链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和飞速发展,一个国家出口产品的价值中往往包含着从其他许多国家进口的中间产品和零部件的价值。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贸易统计由于“多次重复”计算将错误地估计国家之间的贸易流量。近年来,世贸组织、经合组织、联合国、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都在致力于国际贸易数据统计新的工具平台的研发与建设,围绕全球价值链,从贸易增加值和贸易成本等多个角度分析国际贸易。这些工具平台的建设有助于各国制定更好地反映全球价值链现状的政策,也可能为广泛的政策决策领域带来新的视角。 一、全球价值链与增加值贸易 全球生产网络是指跨国公司将产品价值链分割为若干个独立的模块,每个模块都置于全球范围内能够以最低成本完成生产的国家(地区),进而形成的多个国家参与产品价值链的不同阶段的国际分工体系。这种关系将分布于世界各地的价值链环节和增值活动连接起来,形成了全球价值链,构成了全球化的重要微观基础。与此同时,产品的生产呈现出3个特征:(1)产品的生产必须存在一个或者多个工序;(2)产品生产跨越国界,两个或者多个国家为产品价值形成提供生产服务;(3)至少一个国家在工序生产中运用了国外进口投入品,并且一部分生产出的最终产品或者中间产品必须出口到其他国家。由此,现代贸易的内容由以前的最终产品贸易越来越多地转化为以完成产品生产为贸易目的的“工序”贸易(Tasks Trading),而不像传统货物贸易以实现产品价值为目的。全球生产网络的形成使产品的完整生产过程可以分散到全球不同的国家,一件产品的生产可能需要原材料、中间产品、半成品与零部件的反复加工和进出口,这种多次跨越国界的行为按照传统的统计方法被多次重复统计在国际贸易数据中。有专家指出,“多重计算”扭曲了关于贸易对增长和就业的经济重要性的认识,歪曲了双边贸易平衡的结构和规模。由于“增加值”是指某部门出口产品中使用到的进口原材料、半成品等进口成份,在经过该国国内产业间循环后形成的价值增加。因此,从“增加值”角度关注国际贸易有助于各国制定更好地反映全球价值链现状的政策。 二、使用新的工具平台测算贸易的重要作用 1.增加值贸易的统计方法能正确解读贸易流,有助于在全球价值链中制定更好的贸易政策 根据经合组织和世贸组织的增加值数据库的研究发现,很多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可以用其所进口的中间投入品的使用来说明。印度尼西亚在初级部门和食品类产品出口总额中的国外含量相对较低,但在机械、电子和纺织等行业中与全球价值链有着密切的关系,以机械行业为例,其出口总额中国外增加值含量达40%。墨西哥在电子和运输设备领域与全球价值链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在全球价值链普遍的电子行业,其国外增加值含量占比超过了60%,反映了下游价值链的专业化;而在运输设备行业,进口中间投入品的60%以上用以了出口。韩国出口总额中外国增加值含量以及进口产品中用于出口的比例,在经合组织成员国中均处于较高水平,这部分反映了在“亚洲工厂”中韩国的高集约化程度以及韩国在资源加工行业的专业化程度。

价值链视角下的企业成本管理浅谈

企业经营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年第30卷第8期(总第460期) 1?价值链成本管理的概念 价值链成本管理继承并发展了传统意义上的成本管理。由原材料的采购,到生产伊始,再到顾客的手中,这一整条活动所构成的,就是价值链,它具有很强的开放性。所谓价值链成本,例如生产产品前所进行的研发投入、生产中资源的耗用以及售后服务开展、经销路径的开拓,再加之和供应商和顾客的关系维持费用等,其是支撑价值链上各作业活动的有效进行而消耗的各类资源。 价值链成本管理得益于成本管理和价值链理论,是在此基础上构建的。运用价值链联盟中核心公司的有效竞争战略作为公司的导向,用成本动因分析法以及价值链分析法等,对搜集而来的价值链成本信息进行充分的分析、运用,接着,凭借作业成本法等成本管理方法来对企业价值链实行优化,维持各环节成本费用的持续可降性,以促进整个价值链的价值增值,为企业带来长久的竞争态势。2?实施价值链成本管理的迫切性 价值链成本管理的视角不只停留在单方面环节的成本费用,亦强调企业着眼于整体来进行成本控制。站在企业内部来说,价值链成本管理明确各个部门之间而非互相独立,更要注重各部门间的双向交流;站在企业外部,价值链成本管理不仅仅局限于从采购上来得到价格优势,在成本数量上得益,而更要在上游供应链的关系管理上和求教竞争对手上下功夫,利用信息的共享性对自己的资源进行高效整合,提升其利用率。 在现代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各企业面对的管理模式和经营状况都发生了意想不到的改变,而传统的成本管理亦追不上企业的发展步伐,功能大打折扣,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传统的成本管理是以成本降低为第一目的的,特别强调让企业凭借减少产品成本(包含采购成本)来增加企业自身利润,所以比较轻易地引起产品制造者和供应者、经销商之间在“果实”分配上不易调和的矛盾,进而使价值链企业之间存在激烈的竞争,最终可能演变成两败俱伤的局面。 (2)传统的成本管理所囊括的范围较为狭窄,站在空间范围的角度来看,它局限在企业的内部,几乎没有将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客户考虑在内,此外,如果从时间上来审视,其易忽视投产前存在的设计研发等相关成本,而主要考虑产品投产后的成本问题。 (3)传统的成本管理对成本动因的分析较为片面和简单,其仅将单一的驱动因素作为产品的动因,但在实际上,成本产生的驱动因素是相对较广泛的,既有作业层面上的,又有战略上的。3?价值链视角下企业成本管理优化的总体设计3.1?优化的目标 在传统成本管理理论下,它割裂了成本管理的整体性,过多地注重于局部。而恰恰相反的是,其不只是财务部的工作,而涉及地各个部门,如果一线工人没有参加过一次企业成本控制的设定、执行、监督以及优化,仅非主动地去执行企业所制定的各规章和制度,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一般来说,主要都会聚焦于企业成本管理的长期性和战略性以及对整体价值链管理理念的深入理解上和售后服务投入的力度把握上。 3.2?优化的内容 本文从企业内部、上游供应商、下游顾客和横向竞争者的不同角度来对价值链成本进行优化阐述。 (1)企业内部方面 企业内部的优化主要表现在研发成本的优化、生产成本的优化、采购、物流及售后服务优化等几个方面。 (2)企业上游供应商方面 供应商的优化主要表现在供应商选择方式优化和合作关系的优化两个方面。 (3)下游客户方面 满足客户的需求和帮助客户创造价值这两方面能力的提升优化下游客户的主要表现。 (4)横向竞争者方面 竞争对手方面主要于企业战略方向、核心技术以及人才引用机制等进行优化。 3.3?优化的方法 优化的方法侧重于进一步提升公司与成本管理方法间的默契性,具体的方法有标准成本控制、相对成本控制、作业成本法等等一系列方法,价值链管理体系中最为合宜的方法即为凭借动因分析来获得价值链成本管理的支持。 3.4?优化的流程 流程的优化须以信息沟通作为纽带来获得企业与供应商、客户、经销商之间的结合,因为利用作业成本法作为基础的成本管理法要具备非常充足的成本费用信息支撑。与此同时,要全面监控信息流,在发觉实际值与目标值出现偏差时,立即做出反应,积极反馈与进行合理修正。 3.5?优化的考核与评价 优化的考核与评价是对优化的各级责任中心执行结果意见的反馈,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优化的过程中担任着不可或缺的任务,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1)优化目标的制定、执行和考评是周而复始、接连不断来 价值链视角下的企业成本管理浅谈 郑?蕊,孙?楠 (西安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65) [摘 要]文章首先对价值链成本管理的概念进行了阐述,而后从三个方面浅析了企业实施价值链成本管理的迫切性,接着,对如何站在价值链视角下优化企业成本管理进行了简要分析,最后向企业提出了些许存在共性的一般建议。 [关键词]价值链;成本管理;企业 [中图分类号]F426.7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2-14 [作者简介]郑蕊(1986—),女,山东曲阜人,西安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孙楠(1993—),女,陕西咸阳人,就读于西安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6级会计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财务会计。 -150-

全球价值链下的国际分工与中国制造的发展

全球价值链下的国际分工与“中国制造”的发展 ——基于国富论思想的现实意义 陈奕奕* (辽宁大学经济学院国民经济管理 110136) 摘要:从《国富论》前三章的分工思想角度对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影响进行浅析与探讨,并论述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并为我国制造业逐渐融入到全球价值链当中,提高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提供政策建议。 关键词:国富论全球价值链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 一、引言 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入,跨国公司将产品价值链分割为研发、设计、原材料与零部件生产、成品组装、物流配送、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若干个独立的环节,并将每个环节配置于全球范围内能够以最低成本完成生产的国家和地区,因而这种国际分工被称为全球价值链分工。在全球价值链分工条件下,分工参与国承担的是产品价值链某些工序或环节而不是整个产品的生产,在很大程度上,各国生产并出口的是产品的价值链环节,根据其承担环节对产品价值增值的贡献分享贸易收益。长期以来,中国凭借丰裕的劳动力要素和廉价的劳动力成本,专业化从事全球价值链中的劳动密集型环节(比如加工和装配等),成为最终产品的出口国。尽管随着中国贸易模式的转变,加工贸易占比逐渐减低,但仍然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组成部分。长期以往,中国制造业将面临着被锁定在低附加值环节和被边缘化的风险。那么在全球价值链分工格局下,如何协调好参与价值链分工和分工地位的关系,关系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制定,是实现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文献综述 关于全球价值链分工下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的研究,已有文献有以下几种。如金芳(2008)认为,国际贸易规模和出口品的行业结构是判断一国国际分工地位的经典指标,研究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分工地位,应从其出口产品进行分析。R.Koopman.et al(2010)提出国际分工地位指标,从增加值的视角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国际分工地位。刘遵义等(2007)构建非竞争型投入占用产出模型,以此计算一个国家单位出口品的完全国内增加值系数和对就业的完全需要系数,以判定一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黄先海、杨高举(2010)进一步指出,全球价值链中的国际分工地位集中体现为对外贸易的获利能力,即出口产品中包含的由国内生产所带来的增加值以及对该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国内完全增加值)。张会清、唐海燕(2011)以中国制造业部门作为研究对象,对产品内国际分工与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以验证这种新型国际分工模式是否产生了技术升级效应。研究发现,产品内国际分工从进口与出口两方面共同促进生产率增长,但出口的贡献更大。王岚(2014)利用国际分工地位指标,测算出中国制造业各行业的国际分工地位,并探讨了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对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影响。黎峰(2014)从行业层面分析了要素禀赋结构升级对贸易利益的影响,发现我国要素禀赋结构升级与贸易收益呈现出明显的三次型关系,且随着垂直专业化率的提升,要素禀赋结构升级对贸易收益的影响逐步增强。 *陈奕奕,辽宁大学经济学院国民经济管理专业,Email:chen.yi.7@https://www.360docs.net/doc/5015039744.html,,通讯地址: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道义南大街58号辽宁大学内,邮编:110136。作者感谢辽宁大学经济学院郭广珍教授的有益评议,文责自负。

国际分工视角下全球价值链的概念性理论框架研究

国际分工视角下全球价值链的概念性理 论框架研究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全球价值链的理论体系和逻辑架构不尽完善,缺乏一个较为全面的归纳总结。本文吸收早期国际分工理论基本理念,从继承和发展的角度对全球价值链理论进行梳理和归纳,尝试给出一个概念性理论框架。 一、全球价值链理论:对产业间分工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1.全球价值链分工理论对要素禀赋理论的继承与扩展。全球价值链分工理论与产业间分工理论的本质差异在于:贸易对象从以商品产品为主转变为以服务产品为主,分工对象从最终品(成品)转变为中间品(价值链环节)。长期以来,”要素禀赋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都用于解释商品贸易。而”服务”通常是指没有实物形态产出的经济活动,”无形性”是其基本特征(江小涓,2008)。但现实中,服务已成为全球价值链分工的主体,即使是非生产性服务业同样拥有完备的全球生产体系(Low,2013;Miroudot,2012)。服务贸易蓬勃发展挑战了以”实物要素”为核心特征的传统贸易理论。

江小涓(2008)指出,尽管”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的来源不同(前者一般为技术差异,后者是生产要素比率差异),但它们都导致了不同国家商品的相对价格差异,进而促使贸易发生,这才是理论的”核”,并得到经验研究的支持(Bhagwati,1984;Falvey&Gemmell,1996)。江小涓(2008)进一步提出,将商品和服务都还原为一组要素集合,即把商品和服务贸易都”拆分”为要素集合的贸易,那么它们的核心基础是一样的,因此立足于要素禀赋差异的分工理论对商品和服务贸易都适用。最后,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大大增强了传统服务的可分割性,区域合作的日益深入促进了劳动力的有效流动等;这些都从”技术”层面促进了服务业分工的日益深入。2.全球价值链分工理论对”比较优势理论”的继承与扩展。”比较优势理论”同时适合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但其长期以来都是针对最终品,在中间品逐步作为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实现载体后,比较优势理论还适用么?Jones和Kierzkowski(1990)认为比较优势仍是全球生产分工的基础,而且适合服务业。曹明福和李树民(2005)认为比较优势是获取全球价值链分工利益的核心来源之一。卢锋(2004)也持有类似的观点并指出:不同生产工序的要素投入比例差异形成比较优势和贸易收益,促进分工行为的产生。本文同样认

全球价值链与跨国公司战略管理

全球价值链与跨国公司战略管理 摘要:跨国公司的2l世纪经营战略是面对世界市场竞争态势,以有限资源的优化配置,来获得最佳利益的战略。为了实现跨国经营战略,公司从重大经营决策、资源配置决策两方面进行调控,并在组织结构形式、内部管理体制上进行变革,采取多样化的管理体制来适应新世纪的市场挑战,以占领最大的市场份额。全球经济一体化中跨国公司的战略管理是对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实行的总体性管理,它要依据公司的长期全球目标与规划进行,要解决如何建立持续竞争优势、确定经营领域、处理市场竞争互动关系、搞好公司内部配套管理等问题。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转变彼此间的相互迎合,促使国际分工合作趋向深化。本文从全球价值链和跨国公司的战略管理出发,作简要分析。 关键字:全球价值链跨国公司战略管理产业整合 一.背景分析 跨国公司战略是指公司面对激烈变化的经营环境,为求得长期生存和不断发展而进行的总体性谋划。而战略管理则是对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实行的总体管理,是公司制定和实施战略的一系列管理决策与行动。其核心问题是使公司自身条件与环境相适应,通过对实施战略过程及结果的评价、控制,以确保公司自身目标的有效实现。 面向21世纪的跨国公司战略管理,既是一项总体性谋划,又是一种新型计划管理过程。据美国学者西蒙斯·罗伯克(Syoions·Norbert)等人的看法,就是在“做出重大业务决策时,据以考虑全球性的机遇,抉择以及展望公司未来的整体效果的计划。”也就是说,跨国公司全球战略与公司的长期、全局性计划两者密不可分。 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起,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迫于竞争压力开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到八十年代达到高峰。伴随着分工深化,产品的价值创造体系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垂直分离和整合。产品价值创造体系的再构导致其各个价值环节重组到全世界范围内的不同空间,逐渐形成了全球价值链。 二.跨国公司管理战略 在一般情况下,跨国公司的战略管理过程可分解成7个步骤,即企业使命、目的和目标、战略态势分析、战略方案制定、战略的选择与评估、战略计划实施、战略调整与控制在经济活动中,组织的存在经常是为了要在一个较大环境中完成某些事情,其特定目标或使命开始时都比较清晰,但经过一段时间后,也许会随着组织的成长、新产品的增加以及新市场的开拓,使得使命变得模糊不清。因此明确企业使命是进行战略管理的第一步。 至于公司长期战略的拟定,则以公司总体目标前提。现代跨国公司的目标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公司的基本经营哲学,它表明公司性质、指导原则以及公司高层决策者的理念。包括对盈利、履行职能以及公司发展基本方向的看法。第二个层次是公司基本任务,它表明跨国公司经营的范围、性质与总目标。第三个层次是公司综合目标和具体目标,综合目标是在基本经营哲学指导下,公司在计划期内所欲达到的目标,例如加强全球性经营活动,进入新兴的尖端技术领域,为利用当地经营人员来管理国外子公司等。具体目标包括利润指标、投资收益、销售份额、市场占有率、股份红利、质量控制、降低成本、产品研究、人事安排、公共关系、环境保护等等。另外,除了公司本身的目标外,还需要兼顾与公司利益相关的目标,如客户、职工、供应商、东道国利益等方面的目标。 三.全球价值链分工 通常来说,产品价值链包括研发、设计、生产、营销和运输等环节,而生产环节又可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三个环节。技术的不断进步,产品加工程度的日益提高,价值链增值环节逐渐增加,结构变得更加复杂;市场的不断延伸,企业规模的日益扩大,完全依靠企业内部生产协调的成本逐渐增加,甚至超过市场交易成本,价值链整体运作的效率明显降低。在

价值链视角下管理会计体系的构建的.doc

价值链视角下管理会计体系的构建的 一、基于价值链视角管理会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成本管理问题 在价值链中,降低成本的主要方式是对生产环节的缩减,使得生产成本相应的提高,同时针对价值链所产生的问题也会出现,企业在和顾客之间的合作时,在节省生产环节的情况下,产生质量相对应地减少,这种利用成本作业的方法,对市场的秩序有一定的危害。 2.企业的竞争范围不明 目前,企业的运营方向过于繁杂,企业无法正确的定位自身的价值,在市场的环境中,对于竞争的范围不是很明确,也就在竞争对手方面无法明确,企业在实现经济产能提升时,由于缺少竞争目标,在市场的活动中行动过于模糊,无法通过依靠价值链来提高利润率。也就使得企业发展中遇到阻碍。 3.空间维度不足 传统的管理会计的构建需要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资源为保障,过度的依赖导致企业在管理会计的活动中体制的构建出现了一定的困难。管理会计体制的不全面使得企业活动的空间维度不足,系统在强化竞争优势的同时也对价值链资源的整合产生阻碍。 二、价值链视角下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与对策 1.明确企业竞争范围 企业竞争的价值链范围进行确立,首先对企业的产业链进行分析,把产业链看成一个整体,估算其整体的利率价值,然后对产业价值链进行有效的分解,以多个不同的情况,对其所占有

的资源进行分析,确定单个产业价值所能产生的经济效益的利润率,根据有关的数据进行评估,提出相应的方案来对企业在生产前后的调整,更好的对投资的缩减,产业链的竞争有着重要的意义。企业在生产过程是在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发挥各自作用的同时,保持彼此的协调性,促进更快的发展,使得企业价值链条上的每个环节,都能够明确企业竞争范围,并能够让企业在上下游的各个合作伙伴能够发挥企业的独有的优势,在结合自身情况下,使其能够对经济效益最大化。企业竞争目标的确立,有效整合企业各部门的发展趋势,使得企业员工能够朝同一个方向迈进,从而对企业的发展有着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 2.准确定位价值链管理有关环节 基于价值链视角分析管理会计体系的构建在一些相关内容上应该包括市场、顾客、产品等。在市场与顾客的关系上,主要的核心在于将顾客摆在首位,以市场的作用调节,增加顾客的数量,在如何吸引顾客上下文章,对顾客价值的提高有一个精准的定位,使得价值链管理工作在进行过程中更加的高效和有条理。针对客户的具体情况,充分的利用服务的外包和增值服务,加强与顾客之间的商业关联,使得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赢得先手。在客户的信息方面应该多加了解,客户对企业的满意程度和潜在客户的调查都需要有一个全面的统计,在进行价值链管理的准确定位,确定企业运营中所要面对的竞争性客户和能够占到的市场份额。定位价值链管理有关环节,精准的内部流程能够更好的使得企业和员工成长,在保证顾客需求的同时,对价值链的基本运营状态进行分析,确定有效而可行的方案,推动企业机制的正常进行。如企业组织相关的调查组对市场及价值链的应用进行调查和探讨,把握对市场经济整体的走向,在结合自身情况下,更好的

全球价值链

全球价值链及其影响的文献综述 一、全球价值链定义: 斯特恩从组织规模、地理分布和生产性主体三个维度来界定全球价值链。从组织规模看,全球价值链包括参与了某种产品或服务的生产性活动的全部主体;从地理分布来看,全球价值链必须具有全球性;从参与的主体看,有一体化企业(如HPhillips,原IBM等)、零售商(如HSears,Gap等)、领导厂商(如戴尔,耐克等)、交钥匙供应商(如Celestic a,Solectronic)和零部件供应商(如英特尔,微软等)。他还对价值链和生产网络的概念进行了区分:价值链主要描述了某种商品或服务从生产到交货、消费和服务的一系列过程,而生产网络强调的是一群相关企业之间关系的本质和程度。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定义最有代表性:全球价值链是指为实现商品或服务价值而连接生产、销售、回收处理等过程的全球性跨企业网络组织,涉及从原料采购和运输,半成品和成品的生产和分销,直至最终消费和回收处理的整个过程。包括所有参与者和生产销售等活动的组织及其价值、利润分配,当前散布于全球的处于价值链上的企业进行着从设计、产品开发、生产制造、营销、交货、消费、售后服务、最后循环利用等各种增值活动。 二、全球价值链的治理模式: Humphrey and Schmitz认为价值链治理模式分为市场式、网络式、准等级式、等级式。 (一)美国价值链 美国的价值链治理模式是鲜明的准等级制。采购商控制价值链,控制着中间环节和当地生产商。该价值链的特点是较强的产品和流程升级,较弱的功能升级生产商在产品和流程升级方面投入最多的资本。这与采购商的期望是相符的,他们希望生产者首先在生产制造方面能做得更好。 (二)欧洲价值链 欧洲的价值链治理模式是柔和的准等级制采购商更注重质量,愿意为高质量付出较高的价格,因而与生产商的关系更加密切。生产商对这一市场及采购商的依赖度、销售集中度均低于美国价值链的生产商。欧洲价值链采购商对生产商的议价实力小于美国价值链,但相对于巴西生产商有更强的控制力和选择性。 (三)巴西价值链(以巴西的西诺斯谷为例) 巴西价值链的治理模式是市场型,尽管通过中介(销售代表)销售,但销售代表从本质上与贸易相关,除了为鞋类生产者寻找采购商之外,他们与其他活动没有任何联系。有时他们能通过促进生产商与零售商之间的间接信息交换来帮助生产商。销售代表由生产商雇佣,同时,主要的战略行为(设计,品牌,市场)是生产商实施的而不是采购商。 Gereffi 研究了发展中国家不同管理方式,强调了准层级形式的重要性,把价值链分为购买者驱动和生产者驱动,在前者中购买者在协调中起了主要作用,而后者中生产者在协调生产网络运作中起主要作用。通过Brenta所在的两条价值链来分析:(1)主要是在意大利的全球顶级品牌奢侈品市场参与运作;(2)另一条是在导向高质量的德国独立零售的鞋类购买群价值链中参与运作。顶级品牌链证实了Gereffi 的指向购买者驱动价值链的趋势观点,并且也可以发现发达国家生产者的参与所带来的影响并非是功能升级而是降级的。 三、模块化生产网络 随着全球价值链的扩张,一种新的组织模式开始在美国出现,它就是模块化生产

关于全球价值链下产业升级的文献综述

关于全球价值链下产业升级的文献综述 【摘要】20世纪90年代末兴起的全球价值链为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升级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也对全球经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主要对全球价值链下的产业升级国内外学者的观点进行整理和梳理,并从部分学者的观点中归纳出全球价值链对产业升级的三个方面的影响。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产业升级;全球化 一、全球价值链下的产业升级背景 以全球价值链的视角对产业升级问题进行研究的源于20世纪90年代Gereffi通过20世纪四五十年代欧美的服装价值转移和90年代香港等地的服装生产的价值分配的模式分析认为全球产业升级有从生产领域转移到销售和品牌领 域的趋势。自此,全球价值链理论开始广泛应用于各个产业升级的分析之中。 对于全球价值链下的产业升级问题,大部分学者都是站在价值链的低端的角度来探讨的。John Humphrey 和Hubert Schmitz(2000)把产业升级和全球价值链联系在了一起,通过把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置于欧洲模式之中,探讨了发展中国家等处于价值链低端的企业如何升级和提升在价值链 中控制力的问题。Gereffi 为代表一些学者认为在全球价值链

理论之下,落后地区可以通过价值链中的创新机制和学习机制逐步升级本地区产业链,从而得到更为优势的竞争地位。关于全球价值链给产业升级带来的影响,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二、全球价值链给产业升级带来的影响 (一)全球价值链对产品内分工的影响 Dicken(1998)认为,在考虑全球化进程的时候,要认识到全球化是一个涉及方方面面的动态过程,是一个各种因素相互作用、互相影响的过程。单个产业的生产链或价值链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分布于不同地理单元中的垂直组织结构,与这一产业垂直分离组织结构相切的是一个在空间上拓展开来的全球地理或区域地理空间。众多研究都表明,全球价值链的片断化导致各个价值环节在全球空间上呈现离散分布的产品国际分工格局。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出现,使得以往存在于国与国之间的产业分工被价值链在国际间的有效组合所替代,控制高增值核心环节成为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促使跨国公司主导的发达国家加大对设计、研发等核心环节的投入,而将一些处于低附加值的生产制造环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二)全球价值链对产业技术的影响 Morrison(2001)认为,全球价值链分工有助于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获得和学习先进技术,并有利于技术创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