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研究参考书目

■清史研究参考书目
■清史研究参考书目

清史研究参考书目、论文

1.吴增祺:《清史纲要》商务印书馆,1913年初版

2. 王荣宝、许国英《清史讲义》上下册,商务印书馆,1913年版

3. 陈怀《清史要略》哈佛燕京图书馆藏本

4. 诸葛汝辑《清史辑要》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藏本

5.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商务印书馆,1921年

6.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民志书店,1926年初版

7. 官修《清史稿》

8. 孟森《清朝前纪》商务印书馆,1930年

9. 萧一山《清代通史》、《清代史》

10. 李法章《太平天国志》华新书社,1923年

11. 孟森《明清史论著集刊》中华书局,1959年

12. 黄鸿寿《清史纪事本末》

13. 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

14. 《清史列传》中华书局,1928年

15. 孟森《明元清系通纪》:《明清史讲义》(清史部分)

16. 谢国桢《清开国史料考》、《晚明史籍考》、《清初史料四种》国立北平图书馆,1931、1932、

1933年

17. 谢国桢《顾宁人先生学谱》、《黄梨洲学谱》、《孙夏峰、李二曲学谱》商务印书馆,1930、

1932、1934年

18. 谢国桢《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商务印书馆,1934年

19. 谢国桢《清初流人开发东北史》开明书店,1948年

20. 郑天挺《清史探微》1946年

21. 《明清史料》甲编至癸编

22. 蒋廷黻《近代中国外交史资料辑要》上、中卷,商务印书馆,1931、1934年

23. 左舜生《中国近百年史资料》、《中国近百年史资料续编》中华书局,1926、1933年

24. 王钟麒《天平天国革命史》商务印书馆,1931年

25. 简又文《天平天国广西首义史》商务印书馆,1944年

26. 简又文《太平天国杂记》商务印书馆,1935年;《太平天国杂记》第2辑

27. 郭庭以《太平天国历法考订》商务印书馆,1937年;《太平天国史事日志》商务印书馆,

1946年

28.罗尔纲《太平天国史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太平天国史丛考》正中书局,1943

年;《太平天国史考证集》独立出版社,1948年;《捻军的运动战》商务印书馆,1939

年;《湘军新志》商务印书馆,1939年;《绿营兵志》商务印书馆,1945年;《晚清兵志》

29. 萧一山《太平天国丛书》国立编译局,1936年;《近代秘密社会史料》国立北平研究院,

1935年

30. 罗尔纲《天地会文献录》正中书局,1943年

31. 《清代边政通考》边疆政教制度研究会,1934年

32. 佘贻泽编著《中国土司制度》正中书局,1944年

33. 向达《中西交通史》中华书局,1934年

34. 王辑五《中国日本交通史》商务印书馆,1937年

35. 王信忠《中日甲午战争之外交背景》国立清华大学,1937年

36. 方豪《中外文化交通史论丛》第1辑,独立出版社,1944年;《中国天主教史论丛》甲

集,商务印书馆,1944年

37. 梁嘉彬《广州十三行考》南京国立编译馆,1937年

38. 严中平《中国棉业之发展》重庆商务印书馆,1944年

39. 傅衣凌《福建佃农经济史丛考》福建协和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会,1944年

40. 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

41. 徐世昌《清儒学案》1938年徐氏刊印

42. 金兆丰《清史大纲》开明书店,1935年

43. 胡绳《论鸦片战争——中国历史转变点的研究》重庆《理论与现实》第1卷第4期,1940

44. 法式善《陶庐杂录》中华书局,1959年

45. 《明末农民起义史料》开明书店,1952年

46. 段光清《镜湖自撰年谱》中华书局,1960年

47. 谢国桢《清初农民起义资料辑录》上海新知识出版社,1956年

48.《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49. 《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

50. 《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

51. 《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52. 傅衣凌《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人民出版社,1956年;《明清农村社会经济》生活·读

书·新知三联书店,1961年

53. 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明清社会经济变迁史》人民

出版社,1989年

54. 傅衣凌、杨国桢主编《明清福建社会与乡村经济》厦门大学出版社,1987年

55. 叶显恩主编《清代区域社会经济研究》中华书局,1992年

56. 冯尔康、常建华《清人社会生活》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年

57. 乔志强主编《中国近代社会史》人民出版社,1992年

58. 赵云田主编《中国社会通史·清前期卷》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59. 刘志琴主编《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变迁录》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

60.乔志强、行龙主编《近代华北农村社会变迁》人民出版社,1998年

61.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62. 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63. 刘佛丁、王玉茹《中国近代的市场发育与经济增长》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

64. 陈争平《1895-1936年中国国际收支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65. 何炳棣《中国古今土地数字的考释和评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66. 章有义《关于中国近代农业生产计量研究的几则根据》,《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0

年第2期

67. 冯天瑜《明清文化史散论》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4年

68. 蔡尚思《王船山思想体系》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

69. 南炳文等《清代文化:传统的总结和中西交流的发展》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

70. 陈卫平《第一页与胚胎——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比较》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71. 林仁川、徐晓望《明末清初中西文化冲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72. 马汝珩、马大正主编《清代边疆开发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清代边疆

政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73. 王戎生主编《清代的边疆开发》云南师大出版社,1993年

74. 马汝珩、成崇德主编《清代边疆开发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75. 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主编、马大正编《清代新疆稀见史料汇辑》全国图书

馆文献微缩复制中心,1990年

76. 《清史研究》

77. 《明清论丛》

78. 《明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二节明清史国际学术

讨论会论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

79. 珀金斯《中国农业的发展》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

80.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81. 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上海书店,2000年

82. 何炳棣《1368-1953年中国人口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83. 孔飞力《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84. 郝延平《中国近代商业革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85. 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1986年

86. 戴逸主编《简明清史》人民出版社,1980、1984年

87. 王戎生主编《清代全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至1993年

88. 郑天挺主编《清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89年

89. 戴逸、李文海主编《清通鉴》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

90.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清史部分

91. 章开沅主编《清通鉴》岳麓书社,2000年

92. 《清代人物传稿》中华书局、辽宁人民出版社

93. 杨向奎《清儒学案新编》齐鲁书社,1985年以来陆续出版

94. 《清代档案史料丛编》中华书局,1978年以来

95. 影印《清实录》中华书局,1985-1987年版

96. 《鸦片战争档案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1992年

97. 《光绪朝朱批奏折》中华书局,1995年

98. 《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99. 《乾隆朝上谕档》、《嘉庆道光两朝上谕档》、《咸丰同治两朝上谕档》、《光绪宣统两朝上

谕档》、《雍正朝汉文谕旨汇编》、《乾隆朝军机处随手登记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00. 《续修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四库禁毁书丛刊》

101. 《曲阜孔府档案史料选编》

102. 《清代乾嘉道巴县档案选编》四川大学出版社,1989、1996年

103. 李华编《明清以来北京工商会馆碑刻选编》文物出版社,1980年

104. 《上海碑刻资料选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105. 《自贡盐业契约档案选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106. 《明清佛山碑刻文献经济资料》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

107. 郑振满、丁荷生编《福建宗教碑铭汇编》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

108. 王国平、唐力行编《明清以来苏州社会史碑刻集》苏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

109. 杨国桢等编《闽南契约文书综录》,《中国社会经济史》1990年增刊

110. 张传玺《中国历代契约汇编考释》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111. 谭棣华、冼剑民编《广东土地契约文书》(含海南)暨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

112. 《徽州千年契约文书》(清与民国编、计有20卷)花山文艺出版社

113. 《康雍乾时期城乡人民反抗斗争资料》中华书局,1979年

114. 《清代的矿业》中华书局,1983年

115. 《天地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0年至1988年

116. 张侠、杨志本编《清末海军史料》海洋出版社,1982年

117. 周光培编《清代笔记小说》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118. 《中国珍稀法律典籍集成》(清代部分)科学出版社,1994年

119. 蔡美彪《大清国建号前的国号、族名与纪年》,《历史研究》1987年第3期

120. 孙文良《论满族的崛起》,《民族研究》1986年第1期

121. 王文郁《“满洲”族称的由来》,《南开史学》1981年第2期

122. 王锺翰《关于满族形成中的几个问题》,《社会科学战线》1981年第1期

123. 尚钺《清代前期中国社会之停滞、变化和发展》,《教学与研究》1955年第6、7期124. 莫东寅《明末建州女真的发展及其建国》,收入《满洲史论丛》,人民出版社,1958年125. 王锺翰《满族在努尔哈赤时代的社会经济形态》、《皇太极时代满族向封建制的过渡》,收入《清史杂考》,人民出版社,1957年

126. 李洵《公元十五世纪到十七世纪中叶建州女真族社会性质问题的探讨》,《吉林师范大学学报》,1978年第4期

127. 阎崇年《清入关前满洲的社会经济形态》,《社会科学辑刊》1984年第4期

128. 郑天挺《清入关前满洲族的社会性质》,《历史研究》1962年第6期、《清入关前满族的社会性质续探》,《南开大学学报》,1979年第4期

129. 周远廉《清朝开国史研究》辽宁人民出版社,1981年

130. 关文发《试论我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清兵入关战争的性质》,《武汉大学学报》,1986年第1期

131. 王思治、李鸿彬《论明清战争与清代社会矛盾》,《史学集刊》1985年第2期

132. 陈生玺《清兵入关与吴三桂降清问题》,《中华文史论丛》,1981年第2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133. 李治亭《明清战争与清初历史发展趋势》,《清史研究通讯》1986年第1期;《南明史辨》,《史学集刊》1999年第1期;《历史的回答——也辨吴三桂降清问题》,《北方论丛》1988年第1期

134. 商鸿逵《明清之际山海关战役的真相考察》,《历史研究》1978年第5期

135. 顾诚《明末农民战争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南明史·序论》中国青年出版社,1957年

136. 张正明《论清朝统治在全国的建立》,《晋阳学刊》1986年第3期

137. 左叔谔《吴三桂“降清”考辨》,《北方论丛》1986年第2期

138. 刘大年《论康熙》,《历史研究》1961年第3期;《辛亥革命与反满问题》,《历史研究》1961年第5期

139. 杨树森《关于清政权入关后战争性质问题的商榷》,《民族团结》1962年第1期

140. 商鸿逵《清初内地人民抗清斗争的性质问题》,《中华文史论丛》1980年第1期

141. 张玉兴等《清初中国社会性质主要矛盾笔谈》,《社会科学辑刊》1981年第1期

142. 顾诚《论清初的社会矛盾——简论农民军的联明抗清》,《清史论丛》第2辑

143. 谢国桢《清开国史料考》

144. 李旭《论八旗制度》,《中华文史论丛》第5辑,中华书局,1964年

145. 郑天挺《牛录·城守官·姓长——清初东北的地方行政机构》,《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第3期

146. 李鸿彬、郭成康《努尔哈赤一六零一年建旗考辨》,《故宫博物院院刊》1981年第4期;

《八旗建立年代考异》,《社会科学辑刊》1984年第1期

147. 徐凯《清代八旗制度的变革与皇权集中》,《北京大学学报》1989年第5期

148. 姚念慈《多尔衮与皇权政治》,《清史论丛》1996年号

149. 陈佳华、傅克东《八旗汉军考略》,《民族研究》1981年第5期

150. 李新达《关于满洲旗制和汉军旗制的始建时间问题》,《清史论丛》第4辑

151. 王锺翰《清初八旗蒙古考》,收入《清史杂考》

152. 达力扎布《清初内扎萨克旗的建立问题》,《历史研究》,1998年第1期

153. 龙盛运《湘军史稿》,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

154. 余炳坤《军机处初设时间新证》,《历史档案》1991年第3、4期

155. 季士家《浅论清军机处与集权政治》,《清史论丛》第5辑

156. 南炳文《军机处设立时间考辨》,《清史研究论丛》第5辑

157. 刘子扬《清代的军机处》,《历史档案》1981年第2期

158. 郭成康《雍正密谕浅析——兼及军机处设立的时间》,《清史研究》1998年第1期159. 赵志强《军机处成立时间考订》,《历史档案》1990年第4期;《户部军需房述论》,《清史研究》1994年第1期

160. 高翔《也论军机处、内阁和专制皇权:对传统说法之质疑兼析奏折制之源起》,《清史研究》1996年第2期;《略论清朝中央权力分配体制——对内阁、军机处和皇权关系的再认识》,《中国史研究》1997年第4期

161. 《绿营兵志》、《湘军兵志》中华书局,1984年

162. 《晚清兵志》中华书局,1997年至1999年

163. 杨启樵《雍正帝及其密折制度研究》广州人民出版社,1983年

164. 朱金甫《清代奏折制度考源及其他》,《故宫博物院院刊》1986年第2期

165. 郑天挺《清代的幕府》,《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6期;《清代幕府制的变迁》,《学术研究》1980年第6期

166. 郭润涛《官府、幕友与书生——“绍兴师爷”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167. 朱东安《关于清代的道和道员》,《近代史研究》1982年第4期

168. 吴吉远《清代地方政府的司法职能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169. 柏桦《从<令梅治状>看康熙年间的县政》,《史学集刊》1997年第1期

170. 孙海泉《论清代从里甲至保甲的演变》,《中国史研究》1994年第2期

171. 章中如《清代考试制度》上海黎明书局,1931年

172. 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试录》三联书店,1958年

173. 何炳棣《中华帝国成功的阶梯:关于社会流动方面的考察1368-1911》哥伦比亚大学,1962年

174. 王德昭《清代科举制度研究》中华书局,1984年

175. 王戎笙《清代前期科举取士的兴废之争》,《明清论丛》第1辑

176. 李世愉《清代科举制度考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年

177. 宋元强《清代的科目选士与竞争机制》,《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第2期

178. 许大龄《清代捐纳制度》燕京大学哈佛燕京学社,1950年

179. 武汉、费孝通等《皇权与相权》上海观察社,1948年

180. 张仲礼《中国绅士: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中国绅士的收入——<中国绅士>续篇》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2001年译本

181. 周荣德《中国社会的阶层与流动——一个社区中士绅身份的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年译本

182. 王先明《近代绅士:一个封建阶层的历史命运》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

183. 郑天挺《清代包衣制度与宦官》,收入《清史探微》

184. 韦庆远《论清代人事回避制度》,《历史档案》1989年第2期

185. 胡建华《略论清朝的皇位继承制》,《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6年第4期

186. 郭成康《康乾之际禁南洋案探析——兼论地方利益对中央决策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1期

187. 孔飞力《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

188. 杨国桢《林则徐传》人民出版社,1981年

189. 来新夏《林则徐年谱》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190. 王思治《关于明清之际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清史研究通讯》1983年第4期

191. 李鸿彬《试论洪承畴在清初统一过程中的历史地位》,《史学集刊》1984年第3期192. 周远廉、赵世瑜《皇甫摄政王多尔衮全传》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

193. 施伟青《施琅年谱考略》岳麓书社,1998年

194. 冯佐哲《和珅评传》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年

195. 戴逸《乾隆帝及其时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

196. 高翔《康雍乾三帝统治思想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

197. 张玉兴《明清之际反民族压迫斗争中历史人物的褒善贬恶》,《清史研究》1998年第2期

198. 韦庆远《论雍正其人》,《史学集刊》2000年第3期

199. 孟森《清世宗入承大统考实》,收入《明清史论著集刊》下册

200. 王锺翰《清世宗夺嫡考实》、《胤禛西征纪实》,均收《清史杂考》;《清圣祖遗诏考辨》,

《社会科学辑刊》1987年第1期;《胤禛与抚远大将军王奏档》,《历史研究》1993年第2期

201. 许曾重《清世宗胤禛继承皇位问题新探》,《清史论丛》第4辑

202. 杨珍《关于康熙朝储位之争及雍正即位的几个问题》,《清史论丛》第6辑;《满文档案中所见允禵皇位继承人地位的新证据》,《中国史研究》1990年第3期;《允禵储君地位问题研究》,《清史论丛》1992年号

203. 冯尔康《雍正传》人民出版社,1985年

204. 史松《康熙朝皇位斗争和雍正继位》,《清史研究集》第4辑

205. 张羽新《康熙因宠爱乾隆而传位于雍正考》,《故宫博物院院刊》1992年第1期206. 《关于大顺军领袖李自成被害地点的考证》,《历史研究》1956年第1期

207. 《李自成结局研究》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

208. 刘重日主编《李自成终归何处》三秦出版社,1999年

209. 王锺翰《试论理藩院与蒙古》,《清史研究集》第3辑;《清代民族宗教政策》,《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1期

210. 苏钦《<理藩院则例>性质初探》,《民族研究》1992年第2期

211. 赵云田《清朝治理蒙藏地区的几个问题》,《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3期;《清代治理边陲的枢纽——理藩院》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

212. 刘广安《兼论清代民族立法》,《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6期

213. 晏子安《清朝世爵世职制度》,《清史论丛》1996年号

214. 王锺翰《雍正西南改土归流始末》,《文史》第10辑

215. 张捷夫《论改土归流的进步作用》、《清代土司制度》、《关于雍正西南改土归流的几个问题》,分载《清史论丛》第2、3、5辑

216.李世愉《清代土司制度论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217. 马汝珩、马大正《厄鲁特蒙古史论集》青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

218. 赵云田《清代蒙古政教制度》中华书局,1989年

219. 乌云毕力格等《蒙古民族通史》(第4卷)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3年

220. 张羽新《清政府与喇嘛教》西藏人民出版社,1988年

221. 苏发祥《清代治理西藏政策》民族出版社,1999年

222. 林永匡、王熹《清代西北民族贸易史》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1年

223. 吴元丰《清乾隆年间伊犁屯田述略》,《民族研究》1987年第5期

224. 卢明辉主编《清代北部边疆民族经济发展史》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

225. 张羽新《清代前期西部边政史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

226. 韩振华《南海诸岛史地考证论集》中华书局,1981年

227. 吴天颖《甲午战前钓鱼列屿归属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

228. 何瑜《清代海疆政策思想探源》,《清史研究》1998年第2期

229. 陈国强《郑成功驱逐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的伟大斗争》,《厦门大学学报》1962年第1期;《康熙时期台湾高山族社会的发展状况》,《民族研究》1984年第3期

230. 陈在正等《清代台湾史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1986年

231. 杨建新《再论中国历史上的疆域问题》,《兰州学刊》1986年第1期

232. 成崇德《清代前期边疆通论》,《清史研究》1996年第3期

233. 郑克晟《关于明清之际耶稣会士来华的几个问题》,《南开史学》1981年第2期

234. 何哲《清代的西方传教士与中国文化》,《故宫博物院院刊》1983年第2期

235. 蒂尔贡、李晟文《明末清初来华法国耶稣会士与“西洋奇器”——与北美传教活动相比较》,《中国史研究》1999年第2期

236. 何兆武《明末清初西学之再评价》,《学术月刊》1999年第1期

237. 顾卫民《基督教与近代中国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238. 王立新《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

239. 谢和耐《中国文化与基督教的冲撞》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年

240. 林金水《明清之际士大夫与中西礼仪之争》,《历史研究》1993年第2期

241. 罗志田《传教士与近代中西文化竞争》,《历史研究》1996年第6期

242. 赵世瑜《寺庙宫观与明清中西文化冲突》,《中国史研究》1992年第4期

243. 冯佐哲《略述清代中日文献典籍交流》,《清史论丛》1993年号

244. 严中平、汪敬虞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人民出版社1989、2000年号

245. 章开沅、朱英主编《对外经济关系与中国近代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246. 刘克祥、陈争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简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247. 张振鹍《清末十年间中外关系史的几个问题》,《近代史研究》1982年第2期

248. 刘大年《论康熙》,《历史研究》1961年第3期

249. 李平心《论康熙帝的历史地位》,《李平新史论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

250. 林祥瑞《关于清朝闭关政策性质的商榷》,《福建论坛》1981年第1期

251. 胡思庸《清朝的闭关政策和蒙昧主义》,《吉林师范大学出版社,1979年第2期

252. 张之毅《清朝的闭关自守问题辨析》,《历史研究》1988年第5期

253. 郭蕴静《清代商业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

254. 汪敬虞《论清代前期的禁海闭关》,《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3年第2期

255. 黄启臣《清代前期海外贸易的发展》,《历史研究》1986年第4期

256. 韦庆远《论康熙时期从禁海到开海的政策演变》,《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9年第3期;

《澳门在清代康熙时期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中国史研究》1992年第1期

257. 庄国士《茶叶、白银和鸦片:1750-1840年中西贸易结构》、《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3期

258. 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中华书局,1989年

259. 滨下武志《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朝贡贸易体系与近代亚洲经济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260. 胡思庸、郑永福《穿鼻草约考略》,《光明日报》1983年2月2日

261. 郦永庆《从档案看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的对外政策——兼谈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问题》,《历史研究》1990年第2期

262. 戚其章《中日甲午战争史研究述评》,收入《中国近代史专题研究述评》;《甲午战争史》人民出版社,1990年

263. 王致中《封建蒙昧主义和义和团运动》,《历史研究》1980年第1期

264. 朱东安等《应当如何看待义和团的排外主义》,《近代史研究》1981年第1期

265. 陈振江《义和团几个问题的辨析》,《历史研究》1981年第1期

266. 路遥《义和团研究述评》,《近代史研究》1982年第2期

267. 罗尔纲《太平天国史》中华书局,1991年

268. 茅家琦主编《太平天国通史》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269.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三联书店,1995年

270. 陈支平《清初地丁钱粮征收新探》,《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4年第4期

271. 陈锋《清初“轻徭薄赋”政策考论》,《武汉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272. 郭松义《论“摊丁入亩”》,《清史论丛》第3辑

273. 刘志伟《广东摊丁入地新论》,《中国经济史研究》1989年第1期;《明清珠江三角洲地区里甲制中“户”的衍变》,《中山大学学报》1988年第3期

274. 薛瑞录《清代养廉银制度实施时间考》,《清史研究通讯》1982年第2期;《清代养廉银制度简论》,《清史论丛》第5辑

275. 陈东林《试论雍正“提耗羡高养廉”的财政改革》,《史学集刊》1984年第4期

276. 萧国亮《清代封建国家干预商业经济的历史特点及后果》,《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9年第1期

277. 吴建庸《清前期榷关及其管理制度》,《中国史研究》1984年第1期

278. 何本方《清代户部诸关初探》,《南开学报》1984年第3期

279. 许檀、经君健《清代前期商税问题新探》,《中国经济史研究》,1990年第2期

280. 彭雨新《清代关税制度》湖北人民出版社,1956年

281. 陈诗启《中国近代海关问题初探》中国展望出版社,1987年;《中国近代海关史:晚清部分》人民出版社,1993年

282. 戴一峰《近代中国海关与中国财政》厦门大学出版社,1993年

283. 袁良义《清一条鞭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284. 陈锋《清代军费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清代财政支出政策与支出结构的变

动》,《江汉论坛》2000年第5期;《清代前期奏销制度与政策演变》,《历史研究》2000年第2期

285. 何平《清代赋税政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286. 朱英《晚清经济政策与改革措施》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288. 章有义《康熙初年江苏长洲三册鱼鳞簿所见》,《中国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4期;《明清及近代农业史论集·前言》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年

289. 李文治《地主经济制与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问题论纲》,《中国史研究》1983年第1期;《再论地主制经济与封建社会长期延续》,《中国经济史研究》,1992年第2期290. 方行《清代前期地主制经济的发展》,《中国史研究》1983年第2期;《中国封建社会农民的经营独立性》,《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1期;《清代农民经济扩大再生产的形式》,《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1期。

291. 秦晖、苏文《田园诗与狂想曲:关中国模式与前近代社会的再认识》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

292. 赵冈《地主经济制质疑》,《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9年第2期;《重新评价中国历史上的小农经济》,《中国经济史研究》1994年第1期;《农地的零细化》、《从另一个角度看明清时期的土地租佃》,分载《中国农史》1999年第3期,2000年第2期

293. 赵冈、陈钟毅《中国经济制度史论》,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6年

294. 傅衣凌《福建佃农经济史丛考》,收入《明清封建土地所有制论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295. 郑振满《试论闽北乡族地主经济的形态与结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5年第4期;《略论中国封建地主经济的若干特征》,《福建论坛》1987年第3期

296. 关雨辰《从<卖田说>看清代的土地集中过程》,《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1期297. 陈支平《明清福建货币地主之论》,《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0年第1期

298. 钞晓鸿《本世纪前期山西农业雇佣租佃关系比较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1999年第3期

299. 王毓铨《中国古代经济史议》,《中国经济史研究》1989年第4期

300. 傅筑夫《中国古代经济史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301. 刘志伟、陈春声《清代经济运作的两个特点》,《中国经济史研究》1990年第3期302. 史志宏《关于“清代经济运作的两个特点”的思考》,《中国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2期

303. 刘永成《清代前期的农业租佃关系》,《清史论丛》第2辑

304. 宋秀元《清代前期地租形态的发展变化》,《社会科学辑刊》1980年第6期

305. 李文治《明清时代的地租》,《历史研究》1986年第1期

306. 周远廉、谢肇华《清代租佃制研究》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

307. 方行《清代前期的封建地租率》,《中国经济史研究》1992年第2期

308. 王建革《人口、生态与地租制度》,《中国农史》1998年第3期

309. 余也非《中国古代经济史》重庆出版社,1991年

310. 冯尔康《清代的货币地租与农民的身份地位初探》,《南开史学》1980年第1期

311. 郑振满《清至民国闽北六件“分关”的分析——关于地主的家族与经济关系》,《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4年第3期

312. 韩恒煜《明清租佃关系的发展》,《清史论丛》第1辑

313. 江太新《清代前期押租制的发展》,《历史研究》1980年第3期

314. 樊树志《明清租佃关系的发展》,《复旦学报》1983年第1期

315. 吴量恺《清代的农民永佃权及其影响》,《江汉论坛》1984年第6期

316. 李三谋《清代南方永佃制和额租制的关系问题》,《求是学刊》1991年第2期

317. 周翔鹤《关于台湾一田二主的一个分析模式》,《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9年第4期318. 章有义《明清徽州土地关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319. 杨国桢《明清土地契约文书研究》人民出版社,1988年

320. 冯尔康《清代地主阶级述论》,收入《中国古代地主阶级研究论集》,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

321. 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年

322. 刘克祥《试论近代北方地区的分役雇役制》,《中国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2期

323. 柳柯《近代北方地主经营方式三例》,《中国经济史研究》1989年第1期

324. 周翔鹤《清代台湾土地开发史上垦首、业主、佃首等名称的地理分布》,《台湾研究集刊》1991年第1期

325. 尚钺《中国资本主义关系发生及演变的初步研究》三联书店,1956年

326.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史教研室《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讨论集》三联书店,1957年327. 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讨论集》续编,三联书店,1960年

328. 景甦、罗仑《清代山东经营地主的社会性质》山东人民出版社,1959年

329. 李文治、魏金玉、经君健《明清时代的农业资本主义萌芽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

330. 吴承明《关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几个问题》,《文史哲》1981年第5期

331. 吴承明、许涤新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人民出版社,1985年

332.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资本主义》人民出版社,1990、1993年

333. 南京大学历史系明清史研究室《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研究论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334. 南京大学历史系明清史研究室《明清资本主义萌芽问题论文集》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

335. 刘永成《清代前期农业资本主义萌芽初探》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

336. 田居俭、宋元强编《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巴蜀书社,1987年

337. 尚钺《清代前期中国社会之停滞、变化与发展》,《历史研究》1956年第10期

338. 邓拓《从万历到乾隆——关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一个论证》,《历史研究》1956年第10期

339. 翦伯赞《论十八世纪上半期中国社会经济的性质——兼论“红楼梦”中所反映的社会经济情况》,《北京大学学报》1955年第2期

340. 黎澍《关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考察》,《历史研究》1956年第4期

341. 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述略》,收入《中华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1981年342. 章有义《中国农业资本主义萌芽史料问题琐议》,《中国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4期343. 李伯重《“资本主义萌芽”情结》,《读书》1996年第8期;《资本主义萌芽研究与现代中国史学》,《历史研究》2000年第2期

344. 曹树基《清代台湾拓垦过程中的股份制经营——兼论中国农业资本主义萌芽理论的不成立》,《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

345. 李洵《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阶段性及其特征》,《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981年第6期

346. 洪焕春《明清封建专制政权对资本主义萌芽的阻碍》,《历史研究》1981年第5期347. 傅衣凌《关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几个问题》,《江海学刊》1964年第1期

348. 李文治《论中国地主经济制与农业资本主义萌芽》,《中国社会科学》1981年第1期349. 方行《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与资本主义萌芽》,《历史研究》1981年第4期

350. 吴量恺《试论鸦片战争前清代农业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主要原因》,《清史论丛》第3辑

351. 萧国亮《试论清代前期商业利润不能普遍地转化为产业资本的原因》,《中国史研究》1984年第4期

352. 林增平《近代中国资产阶级论略》,收入《中华学术论文集》

353. 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述略》,收入《中华学术论文集》

354. 汪敬虞《再论中国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产生》,《历史研究》1983年第5期

355. 章有义《近代东北地区农田单位面积产量下降的一个实证》,《中国经济史研究》1990年第3期;《海关报告中的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力状况》,《中国农史》1991年第2期356. 刘克祥《对<近代华北的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一文的质疑和辨误》,《中国经济史研究》2000年第3期

357. 吴承明《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力的考察》,《中国经济史研究》1989年第2期

358. 刘佛丁、王玉茹、于健玮《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

359. 徐秀丽《中国近代粮食亩产评估——以华北平原为例》,《近代史研究》1996年第1期360. 郑起东《近代华北的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中国经济史研究》2000年第1期361. 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1986年;《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1992年

362. 马若孟《中国农业经济——河北和山东的农业发展,19898-1949》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

363. 黄宗智《中国经济史研究中的悖论现象与当前的规范认识危机》,《史学理论研究》1993年第1期

364. 李向军《黄宗智学术研究座谈会简述》,《中国经济史研究》1994年第1期

365. 李伯重《“最低生活水准”与“人口压力”质疑——对明清社会经济史研究中的两个基本概念的再思考》,《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1期;《清代前中期江南人口的低速增长及其原因》,《清史研究》1996年第2期

366. 范金民《明清江南商业的发展》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367. 严中平《清代云南铜政考》中华书局,1957年

368. 彭泽益《清代前期江南织造的研究》,《历史研究》1963年第4期;《清代前期手工业的发展》,《中国史研究》1981年第1期

369. 张学君、冉光荣《明清四川井盐史稿》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

370. 彭久松、陈然《中国契约股份制概论》,《中国经济史研究》1994年第1期

371. 王钰欣《清代前期景德镇瓷业中官窑地位的考察》,《中国史研究》1980年第3期372. 梁淼泰《明清景德镇城市经济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373. 范金民、金文《江南丝绸史研究》农业出版社,1993年

374. 李伯重《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50-1850》中国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375. 史建云《从棉纺织业看清前期江南小农经济的变化》,《中国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3期

376. 徐建青《清代前期的民间造船业》,《中国经济史研究》1992年第4期;《清代前期的榨油业》,《中国农史》1994年第2期;《清代前期手工业的发展水平与特点》,《中国经济史研究》,1998年第1期

377. 张国辉《甲午战后四十年间中国现代缫丝工业的发展和不发展》,《中国经济史研究》1989年第1期

378. 王翔《近代中国手工业与工业经济结构》,《中国经济史研究》1999年第2期

379. 丁日初、沈祖炜《论晚清的国家资本主义》,《历史研究》1983年第6期

380. 彭泽益《近代中国工业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工场手工业》,《近代史研究》1984年第1期381. 汪敬虞《中国近代手工业及其在中国资本主义产生中的地位》,《中国经济史研究》1988

年第1期

382. 张国辉《晚清的钱庄和票号研究》中华书局,1989年

383. 姜铎《洋务运动研究的回顾》,《历史研究》1997年第2期

384. 经君健《试论地主制经济与商品经济的本质联系》,《中国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2期385. 方行《封建社会的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中国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1期

386. 魏金玉《封建经济·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中国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2期

387. 李根蟠《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与中国封建地主制》,《中国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3期388. 傅衣凌《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经济的分析》,《历史教学》1964年第5期

389. 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390. 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391. 龙登高《中国传统市场发展史》人民出版社,1997年

392. 樊树志《明清江南市镇探微》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

393. 姜守鹏《明清北方市场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394. 张仲礼主编《东南沿海城市与中国近代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395. 陈学文《明清时期太湖流域的商品经济与市场网络》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

396. 施坚雅《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城市研究》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中华书局,2000年;《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年397. 姜守鹏《明清时期的北方劳动力市场》,《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

398. 邓亦兵《清代前期内陆粮食运输量及变化趋势》,《中国经济史研究》1994年第3期;

《清代前期的粮食运销和市场》,《历史研究》1995年第4期

399. 许檀《明清时期山东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关于明清时期经济发展和中国近代化过程的再思考》,《光明日报》2000年3月3日;《明清时期城乡市场网络体系的形成和意义》,《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

400. 孙竞吴《明清江南劳动力市场结构与性能探析》,《江汉论坛》1997年第1期

401. 吴慧、葛贤慧《清前期的粮食调剂》,《历史研究》1987年第4期

402. 吴承明《论清代前期我国国内市场》,《历史研究》1983年第1期

403. 方行《清代前期农村市场的发展》,《历史研究》1987年第6期

404. 刘志伟《试论清代广东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2期405. 陈春声《市场机制与社会变迁:18世纪广东米价分析》中山大学出版社,1992年406. 赵世瑜《庙会与明清以来的城乡关系》,《清史研究》1997年第4期

407. 魏建猷《清的外国银元之流入及其影响》,《东方杂志》第41卷第18号,1945年408. 李伯祥等《关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鸦片进口和白银外流的数量》,《历史研究》1980年第5期

409. 彭信威《中国货币史》群联出版社,1954年

410. 杨端六《清代货币金融史稿》三联书店,1962年

411. 黄鉴晖《中国银行业史》山西经济出版社,1994年;《论山西票号的起源与性质》,《清史研究集》第4期

412. 张国辉《清代前期的钱庄和票号》,《中国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4期

413. 韦庆远《康、雍、乾时期高利贷的恶性发展》,收入《档房论史文编》,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

414. 方行《清代前期农村高利贷资本问题》,《经济研究》1984年第4期

415. 张忠民《前近代中国社会的高利贷与社会再生产》,《中国经济史研究》1992年第3期416. 刘秋根《明清高利贷资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417. 寺田隆信《山西商人研究》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

418. 李华《清代河南商品经济与商人——清代地方商人研究之十一》,《清史论丛》1994年号

419. 张海鹏、张海瀛主编《中国十大商帮》黄山书社,1993年

420. 张海鹏、王廷元主编《徽商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年

421. 张正明《晋商兴衰史》山西古籍出版社,1995年

422. 李纲《陕西商帮史》西北大学出版社,1997年

423. 商鸿逵《清代皇商介休范家》,收入《明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424. 韦庆远《清代著名皇商范氏的兴衰》,收入《档房论史文编》

425. 薛宗正《清代前期的盐商》,《清史论丛》第4辑

426. 林仁川《明末清初私人海上贸易》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

427. 邓亦兵《清代前期的民商》,《中国经济史研究》1997年第4期

428. 汪士信《明清时期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中国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2期

429. 许敏《试论清代前期铺商户籍问题——兼论清代商籍》,《中国史研究》2000年第3期430. 朱英《辛亥革命时期新式商人社团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

431. 封越健《清代前期商人的构成》,《中国经济史研究》2000年第3期

432. 马敏、朱英《传统与现代的二重变奏:晚清苏州商会个案研究》巴蜀书社,1993年433. 虞和平《商会与中国早期现代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434. 马敏《官商之间: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

435. 梁洪生《吴城商镇及其早期商会》,《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1期

436. 刘秀生《清代商品经济与商业资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3年

437. 唐力行《商人与近世社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

438. 王振忠《明清徽商与淮扬社会变迁》三联书店,1996年

439. 刘永成、郝治清《清代前期的商人和商业资本》,收入《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诸问题》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年

440. 王思治、金成基《清代前期两淮盐商的盛衰》,《中国史研究》1981年第2期

441. 汪士信《乾隆时期徽商在两淮盐业经营中应得、实得利润与流向试析》,《中国经济史研究》1989年第3期

442. 萧国亮《试论清代前期商业利润不能普遍低转化为商业资本的原因》,《中国史研究》1984年第4期

443. 黄启臣《试论明清时期商业资本流向土地问题》,《中山大学学报》1983年第1期444. 钞晓鸿《明清时期的陕西商人资本》,《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1期

445. 范金民《明清时期活跃于苏州的外地商人》,《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9年第1期446. 李华《清代湖南的外籍商人》,《清史研究》1991年第3期

447. 龙登高《从客贩到侨居:传统商人经营方式的变化》,《中国经济史研究》1998年第2期

448. 郝延平《中国近代商业革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449. 陈长蘅《中国近百八十余年人口增加之徐速及今后之调剂方法》,《东方杂志》第24卷第18号,1927年

450. 罗尔纲《太平天国史纲》商务印书馆,1937年;《太平天国革命前的人口压迫问题》,《中国社会经济史集刊》第8卷第1期,1949年

451. 郭松义《清初人口统计中的一些问题》,《清史研究集》第2辑

452. 周源和《清代人口研究》,《中国社会科学》1982年第2期

453. 高王凌《关于<清代人口研究>的几点质疑》,《中国社会科学》第4期

454. 程贤敏《论清代人口增长率及“过剩”问题》,《中国史研究》1982年第3期

455. 吴慧《清代人口的计量问题》,《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1期

456. 潘喆、陈桦《论清代的人口》,《中国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1期

457. 傅筑夫《人口因素对中国经济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2年第3期

458. 晁中辰《清前期人口激增对资本主义萌芽的阻碍》,《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982年第1期

459. 方地《清代丁税对人口作用我见——兼论清代人口大增长原因》,《中山大学学报》1986年第2期

460. 李中清《明清时期中国西南的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清史论丛》第5辑

461. 刘志伟、陈春声《应重视传统农业发展的社会空间》,《中国经济史研究》1994年第1期

462. 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6卷(清、民国时期),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人口史》第5卷(清时期)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463. 姜涛《中国近代人口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

464. 李中清、郭松义《清代皇族人口行为和社会环境》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465. 韩光辉《北京历史人口地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466. 王跃生《十八世纪中国婚姻家庭研究:建立在1781-1791年个案基础上的分析》法律出版社,2000年

467. 洪焕春《论明清苏州地区会馆的性质及其作用》,《中国史研究》1980年第2期

468. 王日根《乡土之链:明清会馆与社会变迁》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

469. 吴慧《会馆、公所、行会:清的商人组织演变述要》,《中国经济史研究》1999年第3期

470. 蓝勇《清代西南移民会馆名实与职能研究》,《中国史研究》1996年第4期

471. 范金民《清代江南会馆公所的功能性质》,《清史研究》1999年第4期;《清代徽州商帮的慈善设施——以江南为中心》,《中国史研究》1999年第4期

472. 何龄修《封建贵族大地主的典型:孔府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473. 李文治《地主经济制与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问题论纲》,《中国史研究》1983年第1期

474. 来新夏《关于清代前期地主阶级结构的变化问题》,收入《中国古代地主阶级研究论集》475. 冯尔康《清代地主阶级述论》,收入《中国古代地主阶级俄研究论集》

476. 经君健《试论清代等级制度》,《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6期

477. 韦庆远等《清代奴婢制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年

478. 陈支平、林仁川《福建华安仙都的蓄奴制调查》,《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4年第1期

479. 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

480. 经君健《清代关于民间经济的立法》,《中国经济史研究》1994年第1期

481. 经君健《清代社会的贱民等级》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

482. 梁治平《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中国政法学出版社,1996年

483. 黄宗智《民事审判与民间调解:清代的表达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484. 滋贺秀三等《明清时期的民事审判与民间契约》法律出版社,1998年

485. 傅衣凌《论乡族势力对中国封建经济的干涉》,《厦门大学学报》1961年第3期

486. 左云鹏《祠堂族长族权的形成及其作用试说》,《历史研究》1964年第5、6期

487. 徐扬杰《宋明以来的封建家族制度述论》,《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4期;《明清以来家族制度对社会生产的阻滞》,《江汉论坛》1984年第7期

488. 王思治《宗族制度浅论》,《清史论丛》第4辑

489. 郑振满《明清福建家族制度与社会变迁》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

490. 陈支平《近500年来福建的家族社会与文化》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1年;《福建族谱》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年

491. 刘志伟《祖先谱系的重构及其意义——珠江三角洲一个宗族的个案分析》,《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2年第4期;《宗族与沙田开发——番禹沙湾何族的个案研究》,《中国农史》1992年第4期

492. 科大卫、刘志伟《宗族与地方社会的国家认同——明清华南地区宗族发展的意识形态基础》,《历史研究》2000年第3期

493. 李文治、江太新《中国宗法宗族制和族田义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494. 冯尔康《中国古代的宗族与祠堂》商务印书馆,1996年

495. 朱勇《清代宗族法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

496. 张研《清代族田与基层社会结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

497. 范金民《清代苏州宗族义田的发展》,《中国史研究》1995年第3期

498. 王日根《清代义田的发展与成熟》,《清史研究》1992年第2期;《义田及其在封建社会中后期的社会功能浅析》,《社会学研究》1992年第6期

499. 郭松义《伦理与生活:清代婚姻关系》商务印书馆,2000年

500. 阿风《试论明清的接脚夫》,《明清论丛》第1辑;《明清时期徽州妇女在土地买卖中的权利与地位》,《历史研究》2000年第1期

501. 定宜庄《满族妇女婚姻制度与社会生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502. 李伯重《从“夫妇并作”到“男耕女织”:明清江南农家妇女劳动问题探讨之一》,《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3期

503. 赵世瑜《明清妇女的宗教活动、闲暇生活与女性亚文化》,《原学》第2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

504. 冯尔康《清人生活漫步》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年

505. 林永匡、王熹《清代饮食文化研究——美食·美味·美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0年

506. 万依等《清代宫廷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年

507. 赵世瑜《中国传统庙会中的狂欢精神》,《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1期;《明清华北的社与火——关于地缘组织、仪式表演以及二者的关系》,《中国史研究》1999年第3期;

《两种不同的政治心态与明清胥吏的社会地位》,《政治学研究》1989年第1期

508. 赵世瑜、杜正贞《太阳生日:东南沿海地区对崇祯致死的历史记忆》,《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

509. 陈春声《论清代广东的常平仓》,《中国史研究》1989年第3期;《清代广东的社仓》,收入《纪念梁方仲教授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山大学出版社,1990年;《士绅与清末基层社会控制权的下移——咸丰以后广东义仓研究》,《中山大学史学集刊》1997年第4期

510. 包筠雅《功过格:明清社会的道德秩序》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511. 游子安《明末清初功过格的盛行及善书所反映的江南社会》,《中国史研究》1997年第4期

512. 李向军《清代荒政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年

513. 温雄飞《南洋华侨通史》东方印书馆,1929年

514. 罗尔纲《水浒传与天地会》,收入《天地会文献录》

515. 魏建猷《试论“天地会”的性质》,《文汇报》1960年12月20日

516. 戴逸《关于天地会的若干问题》,《文汇报》1961年1月2日

517. 邵循正《秘密会社、宗教和农民战争》,《北京大学学报》1961年第3期

518. 蔡少卿《关于天地会的起源问题》,《北京大学学报》1964年第1期;《中国近代会党史研究》中华书局,1987年

519. 秦宝琦《清前期天地会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福建云霄高溪——天地会的发祥地》,《清史研究》1993年第3期

520. 郝治清《天地会起源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

521. 邓孔昭《从康熙前期福建会党活动的几条史料谈天地会起源》,《清史研究》1993年第1期

522. 张兴伯《天地会的起源》,收入《明清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523. 曾五岳《天地会创始人及起会年代考证》,《东南文化》1993年第1期

524. 庄吉发《清代天地会源流考》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1981年

525. 蔡少卿《中国秘密社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

526. 喻松青《明清白莲教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明清时期的民间秘密宗教》,《历史研究》1987年第2期

527. 马西沙《清代八卦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白莲教辩证》,《世界宗教研究》1993年第4期

528. 李尚英《源同流分——民间宗教与结社》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年

529. 林国平《林兆恩与三一教》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

530. 陈旭麓《秘密会党与中国社会》,《学术月刊》1985年第7期

531. 秦宝琦《中国传统社会中秘密教门与其他社会群体的关系》,《清史研究》1997年第2期

532. 路遥等《义和团运动研究》齐鲁书社,1988年

533. 周锡瑞《义和团运动的起源》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

534. 陈春声《社神崇拜与社会地域关系——樟林三山国王的研究》,《中山大学史学集刊》第2辑,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

535. 刘志伟《神明的正统性与地方化——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北帝崇拜的一个解释》,《中山大学史学集刊》第2辑,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各专业考研参考书目分类整理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各专业考研参考书目 分类整理 北京大学没有指定历史学考研参考书目,凯程老师根据多年的辅导经验及学员反馈,推荐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研究生参考教材如下: 中国史专业: 《中国古代史》(上册)晁福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古代史》(下册)宁欣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近代史》郑师渠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现代史》王桧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当代史》郭大钧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世界史专业: 《世界上古史》周启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世界中古史》孔祥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世界近代史》刘宗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世界现代史》张建华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以上参考书实际复习的时候,请按照凯程老师指导的重点进行复习,有些内容是不考的,帮助你减轻复习压力,提高复习效率。本文系统介绍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考研难度,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就业,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学费,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考研辅导,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考研参考书五大方面的问题,凯程北京大学老师给大家详细讲解。特别申明,以下信息绝对准确,凯程就是王牌的北京大学考研机构! 一、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考研难不难,跨专业的学生多不多? 最近几年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考研很火,特别是北京大学这样的名校。北京大学2015年历史学系研究生共招收42人,招生人数还是比较多的,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考研专业课623历史学基础复习较为容易,考研难度不大。在考研复试的时候,老师更看重跨专业学生的能力,而不是本科背景。其次,考试科目里,历史学基础本身知识点难度并不大,跨专业的学生完全能够学得懂。即使本科学历史的同学,专业课也不见得比你强多少(大学学的内容本身就非常浅)。所以记住重要的不是你之前学得如何,而是从决定考研起就要抓紧时间完成自己的计划,下定决心,就全身心投入,要相信付出总会有回报。在凯程辅导班里很多这样三凯程生,都考的不错,主要是看你努力与否。 二、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硕士毕业生就业怎么样? 作为名牌院校的北京大学,本身的学术氛围好,有良好的师资力量,人脉资源也不错,出国机会也不少,硕士毕业生社会认可度高,自然就业就没有问题。2014年北京大学硕士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7.86%。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主要就业方向分别为:政府机关,新闻出版,公司,高校任教,读博,出国。 三、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各招收专业介绍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共有两个专业招生,即中国史和世界史。学术型硕士学费总额2.4万元。北京大学2015年历史学系研究生共招收42人,其中中国史25人,世界史17人。拟接收推荐免试生50%-70%。应试生差额复试比例为200%。复试权重为50%。

近现代中外关系史参考书目

档案类: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外交卷,江苏古籍出版社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外务部中外关系档案史料丛编.中华书局.2004.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德外交秘档》(1927—1947),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中美往来照会集》(19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汪向荣、夏应元编:《中日关系史资料汇编》,中华书局出版,1984年 薛衔天编《中苏国家关系史资料汇编(1917—1924)》(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编:《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 : 1919-1928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编译:《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 : 1929-1936》,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2年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国共内战与中美关系——马歇尔使华秘密报告》,华文出版社,2012 沈志华、杨奎松主编:《美国对华情报解密档案(1948-1976)》第一卷,东方出版中心,2011 论著类: (美)马士(Hosea Ballou Morse)著,张汇文等译: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3册).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6. 时殷宏:《近现代国际关系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石源华:《中华民国外交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黄凤志主编:《中国外交史1840-1949》,吉林大学出版社,2005年 吴东之:《中国外交史(中华民国时期1911-1949)》,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 金光耀、王建朗主编:《北洋时期的中国外交》,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 李育民:《近代中外关系与政治》,中华书局,2006 金光耀主编:《顾维钧与中国外交》,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陈谦平主编:《中华民国新论》(政治、中外关系、人物卷),三联书店,2003年 唐启华:《被“废除不平等条约”遮蔽的北洋修约史(1912-192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杨天石:《抗战与战后中国》,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黄仁宇:《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九州出版社,2008 高书全、孙继武、顾民:《中日关系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年 熊沛彪:《近现代日本霸权战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年 资中筠:《追根溯源:战后美国对华政策的缘起与发展(1945-1950)》,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杨云若:《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关系纪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 杨奎松:《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2011第4版 杨奎松:《中间地带的革命:国际大背景下看中共成功之道》,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 杨奎松:《冷战时期的中国对外关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萨本仁、潘兴明:《20世纪的中英关系》,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沈志华主编:《中苏关系史纲1917-1991》,新华出版社,2007年 杨元华:《中法关系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陶文钊:《中美关系史(1911-194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西北政法大学初试各专业考试课程参考书目

院系、专业考试科目代码参考书目 001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010101马克思主义哲学701中国哲学史和西方哲学史 1.冯达文、郭齐勇《新编中国哲学史》人民出版社 2.全增嘏《西方哲学史》(上、下)上海人民出版社 80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肖前等《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人民出版社 2.肖前等《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人民出版社 010102中国哲学701中国哲学史和西方哲学史1.冯达文、郭齐勇《新编中国哲学史》人民出版社 2.全增嘏《西方哲学史》(上、下)上海人民出版社 80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肖前等《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人民出版社 2.肖前等《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人民出版社 03050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70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含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政治经济学) 1.陈先达、杨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李秀林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刘进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张雷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蒋学模《政治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802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1.庄福龄《毛泽东思想概论》中国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徐志宏、秦宣《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吴树青《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030502马克思主义发展史70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含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政治经济学) 1.陈先达、杨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李秀林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刘进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张雷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蒋学模《政治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802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1.庄福龄《毛泽东思想概论》中国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徐志宏、秦宣《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吴树青《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03050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70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含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政治经济学) 1.陈先达、杨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李秀林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宪法学课程简答题、论述题2

简答题40道(考其中5道) 1.简述宪法学的基本特征 1、宪法学具有更加鲜明的现实政治性。因其研究对象的政治性,且宪法比其他法律更集中、更全面地体现了统治阶级意志。 2、宪法学在法学学科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宪法学的知识体系对于各个法学学科具有重要的基础意义:许多学科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原则都根源于宪法;许多部门法问题的研究同样以宪法学的相关知识为基础;各个部门法实施中可能出现的违宪问题通过宪法监督制度予以纠正。 3、宪法学具有特殊的规范性和实践性。宪法学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案例与事例。 2.简述宪法的特征 1、宪法规定了一个国家最根本的问题。宪法的内容涉及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对外交往等各方面的重大原则性问题,涉及国家的根本制度。 2、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更为严格。 3、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3.简述宪法的分类 1、资本主义类型的宪法和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成文宪法和不成文宪法 3、刚性宪法与柔性宪法 4、钦定宪法、民定宪法和协定宪法 5、近代宪法与现代宪法 4.简述宪法解释的原则 1、符合宪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精神。宪法解释机关在解释宪法时,应当符合宪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精神,这是宪法解释是具有正当性和法律效力的前提。 2、符合宪法规定的国家根本任务和目的。宪法解释的根本目的是更好地实现宪法规定的根本任务和目的。 3、协调宪法的基本原则和内容。宪法规定一系列根本原则,需要综合认识不同基本原则之间的关系、分析宪法不同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把握宪法的实际内涵。 4、协调宪法规范与社会实际的关系。宪法解释机关通过解释宪法,最大限度地协调宪法规范与社会实际的关系。 5.简述宪法的效力 1、纵向效力:宪法在多层级的法律体系中所具有的最高法律效力。 2、横向效力(适用范围):宪法在何时何地对何人何事具有法律约束力。 (1)、空间效力:宪法在什么地域范围内发生效力。宪法的空间效力及于国家行使主权的全部空间,也就是一个国家的领土(包括领土、领海、领空、驻外使馆、驶离本土的船舶和航空器),我国宪法的效力包括港澳台地区。 (2)、时间效力:宪法在什么时间段上发生效力,具体而言就是宪法的生效和失效问题。(3)、对人效力:指宪法对哪些主体发生效力,具体分为: ①宪法所约束的公权力主体; (4)、对事效力:指宪法对社会生活的哪些领域、哪些事项发生效力。宪法一般调整公民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及国家机关之间的关系,对公共领域涉及国家权力运行的事项发生效力,在特定条件下,以特定的方式也可以对私人领域产生效力。 5.简述资本主义宪法的基本特征

最新北京大学历史系参考书目

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参考书目 【教材】 《中国史纲要》,翦伯赞主编,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中国古代简史》,张帆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历史学》(大学文科指导书目),李玉、吴宗国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中国历史文选》(修订本)张衍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通史参考书】 《国史大纲》,钱穆,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中国文化史导论》,钱穆,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吕著中国通史》,吕思勉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中国通史》,白寿彝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中华二千年史》,邓之诚,中华书局1983年版 《简明中国古代史》,张传玺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版 《中国古代史研究概述》,《中国史研究》编辑部,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中国历史研究专题述评》,胡凡等主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讨论集》,《历史研究》编辑部,三联书店1957年版《中国古代史分期讨论五十年》,林甘泉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中国大历史》,黄仁宇著,三联书店1997年 【阅读杂志】 《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 【文献索引】 《中国古代史论文资料索引》,复旦大学历史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中国史研究入门》(上、下),山根幸夫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先秦史研究概要》,朱凤瀚、徐勇编,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战国秦汉史论文索引》,张传玺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书目论文索引》,武汉大学图书馆1982年版。 《魏晋南北朝研究论文书目引得》(1912-1969),邝利安编,台湾中华书局。 《东洋学文献类目》,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 【先秦篇参考书】 《中国文明起源新探》,苏秉琦,三联书店1999年版 《中国早期国家》,谢维扬,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李学勤主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郭沫若,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夏商史稿》,孙淼,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 《西周史》,杨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西周史》,许倬云,三联书店1994年版 《先秦史论稿》,徐中舒,巴蜀书社1992年版 《中国奴隶社会史》,金景芳,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春秋史》,童书业,山东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战国史》,杨宽,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古史新探》,杨宽,中华书局1965年版 《先秦两汉史研究》,吴荣曾,中华书局1995年版

宪法学习参考书目

参考教材 许崇德主编:《中国宪法》(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秦前红主编:《宪法》,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王广辉主编:《宪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蔡定剑著:《宪法精解》(第2版),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侯西勋主编:《宪法学概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焦洪昌主编:《新编宪法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焦洪昌主编:《宪法学》(第五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童之伟主编:《宪法》(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张千帆著:《宪法经典判例导读》,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张千帆主编:《宪法学》,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张千帆著:《宪法学导论》,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周叶中主编:《宪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3版。 朱丘祥主编:《宪法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殷啸虎、王月明、朱应平著:《宪法学专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苗连营主编:《宪法学》(第2版),郑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王月明著:《宪法通论》,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胡锦光主编:《宪法学原理与案例教程》(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俞德鹏著:《宪法学》,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陈云生著:《宪法学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韩亚光著:《中国宪法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 潘伟杰、王蔚主编:《宪法学》,复旦大学出版2008年版。 韩大元著:《宪法基础理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英) A. W.布拉德利、K. D.尤因著:《宪法与行政法》,程洁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莫纪宏著:《宪法学原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2008年版。 肖泽晟著:《宪法学:关于人权保障与权力控制的学说》,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韩大元、林来梵、郑贤君著:《宪法学专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韩大元主编:《外国宪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4版。 胡锦光主编:《外国宪法》,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胡锦光主编:《宪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阅读书目 荆知仁著:《中国立宪史》,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4年版。 徐祥民、刘惠荣等著:《政体学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许崇德著:《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王希著:《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焦洪昌著:《选举权的法律保障》,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朱孔武著:《财政立宪主义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何海波著:《司法审查的合法性基础:英国话题》,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邢益精著:《宪法征收条款中公共利益要件之界定》,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杨明佳著:《自由与主权之间:美国制宪辩论的政治逻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韩大元编著:《1954年宪法与中国宪政》(第2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

宪法学概论课程复习资料

《宪法学概论》课程复习资料 一、判断题: 1.由立法机关监督宪法的实施起源于不成文宪法国家。 [ ] 2.宪法是阶级斗争的产物,它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随着解决的消亡而消亡。 [ ] 3.我国的土地一律属于国家所有。 [ ] 4.相同性质的国家,其政权组织形式也相同。 [ ] 5.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因为政治原因要求避难的外国人,应当给予受庇护的权利。 [ ] 6.父母有抚养教育子女的义务,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 [ ] 7.由司法机关监督宪法的实施源于美国。 [ ] 8.宪法是民主制度的法律化,就是说尽管古代就出现了“宪法”一词,但我们通常所说的宪法是在社会 主义革命取得成功,有了民主的事实以后才产生的。 [ ] 9.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是通过会议的方式进行的。 [ ] 10.在我国,公民的范围比人民的范围大得多。 [ ] 11.人民法院审理案件一律公开进行。 [ ] 12.所有国家的宪法都具有纲领性的特点。 [ ] 13.民族乡是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组成部分,享有民族自治权利。 [ ] 14.宪法是阶级斗争中取得胜利的那个阶级的意志和利益的集中表现。 [ ] 15.我国的刑事犯罪分子也是公民。 [ ] 二、单项选择题: 1.关于《宪法》对人身自由的规定,下列不正确的是 [ ] A.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B.生命权是《宪法》明确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属于广义的人身自由权 C.禁止非法搜查公民身体 D.禁止非法搜查或非法侵入公民住宅 2.关于我国宪法结构,下列不正确的是 [ ] A.宪法序言规定了宪法的根本法地位和最高法律效力 B.现行宪法正文的排列顺序是:总纲、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以及国旗、国歌、国徽、首都 C.宪法附则没有法律效力 D.宪法没有附则 3.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列不正确的是 [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 B.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D.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对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负责,并接受其监督 4.根据《选举法》的规定,关于选举机构,下列不正确的是 [ ] A.特别行政区全国人大代表的选举由全国人大常委会主持 B.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大常委会领导本行政区域内县级以下人大代表的选举 工作 C.乡、民族乡、镇的选举委员会受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县、自治县人大常委会的领导 D.选举委员会对依法提出的有关选民名单的申诉意见,应在3日内作出处理决定 5.根据我国宪法和港、澳基本法规定,关于港、澳基本法的修改,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 [ ] A.在不同港、澳基本法基本原则相抵触的前提下,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有权修改港、 澳基本法 B.港、澳基本法的修改提案权属于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和港、澳特别行政区 C.港、澳特别行政区对基本法的修改议案,由港、澳特别行政区出席全国人大会议的代表团向全国人 大会议提出 D.港、澳基本法的任何修改,不得同我国对港、澳既定的基本方针政策相抵触

中国史学史参考书目供参考学习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中国史学史》教学参考书目 教材: 1、金毓黻:《中国史学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版。 2、刘节:《中国史学史稿》 3、白寿彝:《中国史学史》(第1册) 4、白寿彝主编:《中国史学史教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5、尹达主编:《中国史学发展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7月版。 6、张孟伦:《中国史学史》(第1、2、3册) 7、王树民:《中国史学史纲要》,中华书局,1997年9月版。 8、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北京出版社,1999年9月版。 9、吴怀祺:《中国史学思想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版。 10、曹家齐《顿挫中的嬗变——20世纪的中国历史学》,北苑出版社2000年。 11、周文玖,《史学史导论》(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 12、张越编,《史学史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专著: 新史学九十年,许冠三,岳麓书社,2003年。 新中国史学五十年,张剑平,学苑出版社,2003年。 马金科等:《中国近代史学发展叙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5月版。 二十世纪后半期史学主潮,王学典,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年。 13、20世纪中国史学评论,王学典,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 14、当代史学主要趋势,巴勒克拉夫,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 15、后现代与历史学,王晴佳、古伟瀛,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 16、当代中国史学,顾颉刚,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17、中国史学史学科的产生与发展,周文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18、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史学卷),罗志田主编,山东人民出版社,

参考书目(世界近代史)

导 论 (美)L. S.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吴象婴,梁赤民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 (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上、下),魏凤莲,张颖,白玉广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美)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全24册),台北幼狮文化公司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年。 (美)马里·佩里等编:《西方文明史》(上、下卷),胡万里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年。 (美)罗宾·W. 温克,R. J. Q. 亚当斯著:《牛津欧洲史》(全4卷),吴舒屏, 张良福等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2009年。 陈乐民:《欧洲文明的进程》,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 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9年。 蒋相泽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上中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潘润涵、林承节、王建吉:《简明世界近代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吴于廑主编:《大学世界历史地图》,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 (法)费尔南·布罗代尔:《15—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顾良译,北京:三联出版社,1993年。 (英)G. N. 克拉克主编:《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梁于华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0年。 (英)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修订插图本),刘北成,郭小凌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一、二、三卷,尤来寅、孙立田、吕丹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2000年。 文艺复兴 (意)欧金尼奥·加林:《中世纪与文艺复兴》,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法)丹纳:《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傅雷译,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1年。 (美)玛格丽特·L. 金:《欧洲文艺复兴》,第2版,李平译,上海:上海人民

法学——《宪法学》课程考试大纲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2019年本科插班生招生考试宪法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方式及题型 宪法学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 题型: 1、选择题:占总分的30%,内容为概念和基本原理,覆盖本门课程的各部分知识点。 2、简答题和案例分析题:占总分的50%,主要从宪法学相关理论和知识点方面考察,灵活运用并分析实际问题。 3、论述题:占总分的20%,主要从总体上把握宪法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历史发展,运用相关知识点进行论述。 二、大纲内容 (一)导论部分 导论部分主要讲述宪法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简要叙述宪法学在西方国家和在中国产生、发展的历史;介绍宪法学的分类和特征;说明宪法学的意义并提出学习要求。 考试内容: 第一节宪法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了解:宪法学概念、宪法学的体系和结构安排。 掌握:宪法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第二节宪法学的历史发展 本节内容了解即可。 第三节宪法学的分类与特征 了解:宪法学的分类。 重点掌握:宪法学的基本特征。 第四节学习宪法学的意义和基本要求 本节内容了解即可。 (二)第一章宪法学基本原理 本章阐明宪法的概念和本质,宪法的分类和渊源,宪法的制定、解释与修改

以及宪法效力和宪法作用等宪法学基础理论。 第一节宪法的概念和本质 了解:宪法的概念、特征、本质。 第二节宪法的分类和渊源 掌握:宪法的分类,重点关注刚性宪法与柔性宪法区别,成文宪法与不成文宪法等的区别。 重点掌握:宪法的渊源。 第三节宪法的制定、解释与修改 了解:宪法制定概念、制宪机关、制宪程序和新中国宪法制定情况,宪法解释概念、宪法解释种类,宪法修改的概念、限制、方式、和程序。 掌握:宪法解释机关和宪法解释体制类型、宪法解释原则、我国宪法解释权归属。 重点掌握:语法解释、逻辑解释、历史解释、系统解释和目的解释能进行判断。 第四节宪法的效力和作用 了解:宪法效力的概念。 掌握:宪法效力的分类。 重点掌握:宪法的作用。 (三)第二章宪法的历史发展 本章介绍宪法的产生及其历史发展。 第一节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了解:英、美、法等国宪法的产生与发展,能识别各个国家代表性宪法文件,资本主义宪法的基本特征、资本主义宪法的发展趋势,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社会主义宪法的发展、社会主义宪法的主要特征。 重点掌握:资本主义宪法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第二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宪法 了解:清末预备立宪到新中国成立前的宪法发展史及各个时期的代表性文件。 第三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了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性质、制定背景及内容和历史

中国近代史参考书籍资料(全)

中国现代史参考书目 资料、回忆录 (1)彭明主编:《中国现代史资料选集》(全6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2)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选编:《中共党史参考资料》(全8册),人民出版社1979-1980年版。 (3)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全18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1992年版。 (4)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 (5)《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 (6)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中、下册),凤凰出版社2005年版。 (7)万仁元、方庆秋主编:《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机密作战日记》(上、中、下),中国档案出版社1995年版。 (8)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编:《日本帝国主义侵华资料长编》(上、中、下),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9)本书编辑部编:《日军侵华暴行实录》(全4册),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 (10)张宪文主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全8册),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1)孟广涵主编:《国民参政会纪实》(上、中、下卷),重庆出版社1985年版。 (12)中共重庆市委党史工作委员会及红岩革命纪念馆编:《重庆谈判纪实》,重庆出版社1983年版。 (13)孟广涵主编:《政治协商会议纪实》(上、下卷),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 (14)刘志琴主编:《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全3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15)(美)埃德加·斯诺著:《西行漫记》(原名《红星照耀中国》),三联书店1979年版。(16)李维汉著《回忆与研究》(上、下卷),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版。 专著、论文集 (1)曾业英主编:《五十年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 (2)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第1卷),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 (3)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上、中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美)费正清等主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上、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5)彭明、程歗主编:《近代中国的思想历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史全生主编:《中华民国经济史》,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7)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8)朱汉国主编:《中国社会通史·民国卷》,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9)黄兴涛主编:《中国文化通史·民国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版。 (10)王奇生著:《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 (11)杨云若、杨奎松著:《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2)军事学院《战史简编》编写组著:《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简编》,解放军出版社1983年版。 (13)彭明著:《五四运动史》,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4)周策纵著:《五四运动史》,岳麓书社1999年版。 (15)郝斌、欧阳哲生主编:《五四运动与二十世纪的中国——北京大学纪念五四运动80

宪法学教案

《宪法学》 教案 主讲教师:莫良元 安徽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2012年2月 教案序号:01 授课时间 2012年2月14日,星期二,下午6-7节课 授课学时 2 教学内容 绪论 一、宪法学的研究对象二、学习宪法学的意义三、宪法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宪法学基本理论 第一节宪法的概念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宪法学的研究对象、学习宪法学的意义及宪法学的研究方法。宪法的特征、宪法的概念、掌握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法,宪法的最大特征就在于其内容上具有根本性,与其相适应,一般国家的宪法都规定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并规定了严格的制定、修改程序和监督、调控手段。 教学重点 与难点 宪法的定义。关于宪法的定义,国内外学者对宪法所做的定义划分成若干个类型。如有的学者将其划分成实质意义的宪法、形式意义的宪法、古代意义的宪法、近代意义的宪法、现代意义的宪法、功能与作用意义的宪法、政治或阶级意义的宪法、主要有十几种类型。我们认为,宪法的定义应表述为:宪法是反映一国政治力量对比关系,保障公民权利、限制国家权力的国家根本法。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加提问 思考题与参考书 思考题: 1、宪法与普通法律的区别是什么? 2、怎样认识宪法的概念? 参考书: 1、徐秀义、韩大元主编:《现代宪法学基本原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许崇德主编:《宪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课后小结 系统地学习了绪论部分宪法学的研究对象学习宪法学的意义、宪法学的研究方法及第一章宪法学基本理论中的第一节宪法的概念,应了解宪法的特征,掌握宪法是反映一国政治力量对比关系,保障公民权利、限制国家权力的国家根本法。 讲授内容与课堂组织 一、宪法学的研究对象 我们认为,宪法学是以宪法为研究对象的法律科学,这里的宪法应从动态的角度,做广义的理解。具体而言,是指宪法及其发展规律。包括宪法及有关宪法的理论、宪法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宪法文化、宪法实施的状况等等。 二、学习宪法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提高自觉遵守宪法、维护宪法权威的意识。 (二)有助于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三)有助于我们学好其他部门法。 三、宪法学的研究方法 (一)理论联系实际 (二)分析的方法 (三)认真阅读教材及相关资料。 第一章宪法学基本理论 第一节宪法的概念 一、宪法词义的演变 二、宪法的特征 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法,宪法的最大特征就在于其内容上具有根本性,与其相适应,一般国家的宪法都规定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并规定了严格的制定、修改程序和监督、调控手段。 (一)宪法的内容带有根本性

明清史研究综述只是分享

断代史清史研究的过去、现状与问题* 2008-11-11冯尔康《明清史》2008年第3期点击: 698 断代史清史研究的过去、现状与问题* 断代史清史研究的过去、现状与问题* 冯尔康 《明清史》2008年第3期 摘要:当前的清史研究改变了其在断代史研究中的后进面貌,且有后来居上的可能。清史研究资料之丰富为其他断代史所不可企及,需要充分地、高水准地利用。清史研究仍须努力摒除意识形态的干扰,以便走得好一些。正在进行的《清史》编纂工程,其参与者需有“诚惶诚恐”的写作态度,力求避免浮躁世风的不良影响;满汉民族矛盾贯穿有清一代,纂修《清史》似宜给予特别关注,而不能刻意回避。 关键词:断代史/清史/意识形态/满汉关系 我对清史研究的过去、现状及当前纂修《清史》值得注意的问题,近年来已撰写过《清史研究与政治》[1]和《简述清史的研究及史料》[2]两文,如今再次进行简单地回顾,主要谈五点感想,不知当否,敬请清史研究同仁指教。 一、在断代史研究中清史研究改变了后进面貌,且有后来居上的可能 清朝灭亡至今不到百年,在此以前,有清朝官修的专题式本朝史,这当然是属于传统的史学编纂类史书,而不是近代意义的史学著述;到了清朝末年,出现了体制外的民间对清史的局部研讨,而真正近代意义的清史研究,是在清朝灭亡之后。这种研究的起步,比起其他断代史,来得晚一些,特别是原始资料的整理方面,不同于清代以前的历代历史——史料整理早已断断续续地进行了,所以清史的研究,无疑处于后进状态。我在20世纪50年代读大学本科时,喜爱隋唐史,获知隋唐史研究有陈寅恪、岑仲勉和唐长孺等大家,且陈氏、岑氏著述流传广,容易找到。及至五六十年代之际上研究生班,攻读中国古代史之明清史方向,发现明史方面有傅衣凌、吴晗、黄云眉、

中国近代史主要参考书

中国近代史主要参考书 一、《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 二、《毛泽东选集》(1-4卷),主要学习其中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 析》〈第一卷〉、《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第二卷)、《改造我 们的学习》〈第三卷〉等文。 三、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人民出版社。 四、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上、下),人民出版社。 五、刘大年:《中国近代史诸问题》,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六、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单行本 见《陈旭麓文集》第一卷。 七、苑书义等:《中国近代史新编》(上、中、下),人民出版社。 八、丁名楠:《帝国主义侵华史》(1、2、3卷),人民出版社。 九、李时岳:《中国近代史主要线索及其标志之我见》,《历史研究》 1984年第2期。 十一、章开沅:《民族运动与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历史研究》1984年第3期。 十一、《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讨论集》,三联书店。 十二、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上、下),中华书局1980年版。 十三、牟安世:《鸦片战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十四、茅海建:《天朝的崩溃一一鸦片战争再研究》,三联书店,1995年版

十五、姚薇元:《鸦片战争史实考》,人民出版社1984年。 十六、杨国桢:《林则徐传》,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十七、马士著、张汇文等译:《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1卷,三联书店1957年。 十八、陈胜磷:《林则徐与鸦片战争论稿》,中山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十九、《鸦片战争史论文专集》(正编、续编)。 二十、中国史学会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上海人民出版社。 二十一、王庆成:《太平天国的历史和思想》,中华书局,1985年。 二十二、茅家琦等著:《太平天国兴亡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二十三、罗尔纲:《太平天国史稿》(上、中、下),中华书局版。 二十四、《太平天国论文选》,三联书店,1981年版。 二十五、李泽厚:《太平天国思想散论》,《历史研究》1978年第7期。二十六、《回民起义》,上海人民出版社。 二十七、中国史学会编:《洋务运动》, 上海人民出版社。 二十八、孙毓棠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 二十九、李时岳等著:《从闭关到开放》,人民出版社。 三十、吕实强著:《中国早期的轮船经营》,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 三十一、罗尔纲:《晚清兵志》,中华书局。 三十二、苑书义:《李鸿章传》,人民出版社。

宪法学研究生推荐书目

宪法研究生阅读参考书目 陈驰 一、法理学、法哲学类 1、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博登海默 2、西方法哲学史纲张乃根 3、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张文显 4、当代法哲学研究与探索文正邦 5、当代西方理论法学研究吕世伦 6、法哲学论吕世伦、文正邦 7、法哲学范畴研究张文显 8、法律的文化解释梁治平 9、法律文化理论刘作翔 10、比较视野中的法律文化张中秋 11、法哲学与法社会学论从丛郑永流 12、法理学问题波斯纳 13、法的价值论卓泽渊 14、法理学论丛张文显、李步云 15、近代化与法川岛武宜 16、制度法论麦考密克、魏因贝格尔 17、民主新论乔?萨托利 18、民主与民主化刘军宁 19、市民社会理论研究邓正来 20、西方文明:精神与制度的变迁董小燕 21、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凯尔森 22、市场法治论邱本 23、法律秩序与自由正义高全喜 24、政治的正义性:法和国家的批判哲学之基础奥特佛利德?赫费(德) 25、权利正义论戴剑波 26、法律哲学(德)考夫曼 27、良法论李龙 28、法律信仰的理念与基础谢晖 29、经济与社会(德)马克思?韦伯 30、法律与宗教伯尔曼 31、法律与革命伯尔曼 32、法律帝国(美)德沃金 33、认真对待权利(美)德沃金 34、论经济与社会中的法(德)马克思?韦伯 35、人性论(英)休谟 36、社会契约论(法)卢梭 37、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法)卢梭 38、自由主义(英)霍布豪斯 39、政府论(英)洛克 40、论法的精神(法)孟德斯鸠 41、法律制度(美)弗里德曼

42、法律的运作行为(美)布莱克 43、现代化与法(日)川岛武宜 44、新社会契约论(美)麦克尼尔 45、法治论王人博、程燎原 46、历史哲学赵家祥 47、政治哲学宋惠昌 48、公共哲学江涛 49、经济哲学董德刚 50、社会正义原则戴维米?米勒 51、法的真善美吕世伦 陈驰(963947168) 2011-9-21 15:09:45 二、中国宪法专业类 1、中国宪法精释蔡定剑 2、宪法学基本理论(上下)张庆福 3、宪法基础理论李龙 4、宪法学原理徐秀义、韩大元 5、宪法比较研究李步云 6、宪政论丛张庆福 7、宪政新论莫纪宏 8、宪政新论季卫东 9、新宪政论(美)斯蒂芬?L?埃而金、卡罗尔?爱德华?索乌坦 10、人权与法治齐延平 11、法权与宪政童之伟 12、权利政治论范进学 13、宪政的中国之道王人博 14、国家、公民与行政法董炯 15、从宪法规范到规范宪法林来梵 16、宪法的司法化王磊 17、宪法诉讼原论胡肖华 18、市场经济与宪政建设王叔文 19、宪法至上:法治之本朱福惠 20、宪法与制度创新朱福惠 21、人权概念起源夏勇 22、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英)米尔恩 23、当代人权保障制度胡锦光、韩大元 24、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与实践郑航生谷春德 25、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蔡定剑 26、宪法监督论李忠 27、宪政法律秩序论肖北庚 28、行政法哲学宋功德 29、行政诉讼价值论刘善春 30、立宪思潮与清末法制改革卞修全 31、宪政古今(美)C.H.麦基文

宪法教学大纲

《宪法》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代码:Blaw202 2、课程名称:宪法 3、课程名称:Constitution 4、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5、课程适用层次:本科 6、课程适用对象:法学本科 7、总学时:54 周学时:3 8、学分:3 二、课程概述 《宪法》课程的目的,是在大学本科入门阶段的教学过程中,帮助初学者掌握《宪法》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并为其学习行政法、刑法、经济法学等后续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本课程的教学要求是: 1、使学生了解宪法的基本概念、基本制度和基本原则,掌握宪法知识的基本框架,从而对《宪法》学科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2、加强学生在《宪法》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方面的训练,学生在领会《宪法》基本概念的同时,还要熟练运用《宪法》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术,处理一些常见的法律业务,努力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时分配计划

四、教学内容 绪论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宪法学在国内外的历史发展; 2、熟悉宪法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和研究意义; 3、掌握宪法学的学科地位和学科体系体系。 教学学时:1 教学重点和难点:宪法学的研究对象 教学内容:

一、宪法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 (一)宪法学的研究对象 (二)宪法学的研究范围 二、宪法学的历史发展 (一)宪法学在西方的产生和发展 (二)宪法学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 三、宪法学的学科地位和学科体系 (一)宪法学的学科地位和特点 (二)宪法学的学科体系 四、编写本教材的基本思路 五、学习和研究宪法学的意义和方法 (一)学习和研究宪法学的重要意义 (二)学习和研究宪法学的方法 思考题: 1.简述德国宪法学发展时期不同学派关于宪法基本原理的主要观点。2.简述马尔佩的宪法学理论。 3.简述法国宪法学家埃斯曼的宪法学理论。 4.简述西方宪法学发展时期日本宪法学的特点与内容。 5.简述宪法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的联系与区别。 6.试从西方宪法学萌芽和创立时期入手,简述有关“基本法”的思想。 第一编宪法基本理论 第一章宪法的概念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宪法词义的演变及关于宪法本质的各种学说;

2018年东北师范大学历史学考研参考书目

名校师资优质教学博仁考研助你成功https://www.360docs.net/doc/5215056155.html,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学考研参考书目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学考研备考过程中,同学们最关心的就是参考书的问题。那么东北师范大学历史学考研参考书目到底有哪些呢?下面,就让博仁考研老师为同学们详细介绍一下东北师范大学历史学考研参考书目。 一、东北师范大学历史学简介 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史系是由原来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的世界上古史、中古史、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当代史4个教研室、东北师范大学美国研究所以及一些日本史学者组成的。长期以来,世界史专业在国内史学界享有盛誉。 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史系是在原来的历史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和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分别成立于1950年)基础上于2004年3月组建的。系内现有中国古代史和中国近现代史两个二级博士点和硕士点,每年招收博士生15人,硕士生40-50人。 二、东北师范大学历史学考研参考书目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学考研参考书目如下: 朱绍候、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新版.上册)》,福建人民出版社出 朱绍候、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新版.下册)》,福建人民出版社出 李侃、李时岳著:《中国近代史(第四版)》,中华书局出版 王桧林、郭大钧主编:《中国现代史(第二版)(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 王桧林、郭大钧主编:《中国现代史(第二版)(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下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以上就是博仁考研老师为大家收集整理的东北师范大学历史学考研参考书,打算报考东北师范大学历史学研究生的同学们要注意仔细阅读! 第1 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