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之明大国兴亡字幕

徐之明大国兴亡字幕
徐之明大国兴亡字幕

第四讲俄罗斯历史第一次跨越的动因—希腊文明(一)

:整个俄罗斯的历史从静态上去把握,叫做四个朝代三个时期。

从动态上去把握的话叫五个转变两次跨越。

第一次跨越发生在基辅罗斯时期,原因:

公元988年,弗拉基米尔大公把东正教、基督教确立为基辅罗斯的国教。这不光是宗教事件,也是一个世俗事件,在基督教这个载体里边,它不仅搭载着一种宗教的因素,也搭载着一种世俗的因素。

构成西方文明是两大源流,一个叫做世俗文明——希腊文明,一个叫做宗教源流——基督教文明。罗斯受礼这件事情,不光是引进了这个宗教,实际上也导入了西方文化的世俗文明,因为在西方文化那个地方,所谓世俗文明和宗教文明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为什么俄罗斯,为什么基辅罗斯这个国家能够从原始社会的末期跨越过奴隶社会,直接进入到封建社会,它的动因在哪?

从轮廓的角度上来讲动因就因为它把世界上一个比较先进的文明——西方文明注入到它的机体里了。

小标题:

1、希腊文明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对希腊文明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做一个框架性的一个介

绍。

2、主体视角(苏格拉底)下的希腊文明。

3、客体视角下(自由观)的希腊文明,

第一部分:

当今世界上我们公认的四到五个古老文明当中,应该说希腊文明对世界的影响力,对当代的影响力是首屈一指的,它在当下我们世界的影响应该说是最大的。中华文明的影响力主要还限于在中亚地区,往外辐射逐渐是衰减的,应该说在我们中华文明最强盛的时候我们也没能够,超过东亚这个范围。:希腊文明对这个当下的整个世界影响力是非常之大。

希腊文明现实的影响,不光在生活上,也在学术上,辩证法和唯物论这两个哲学思想,两大哲学学派的形成都是源自于古希腊。(黑格尔:一提到希腊这个词在有教养的欧洲人心中,自然就会引起一种家园之感。)整个古希腊是整个欧洲文明的源流,是他们的精神家园。(罗素:希腊文明的出现导致了思想活动的迸发,这可以说是历史上最壮观的事件之一。无论在此之前还是在此之后,都没有出现过类似的巅峰时期,在短短的两个世纪里,希腊人在艺术、文学、科学和哲学方面都取得了令人惊叹的卓越成就,这些杰作汇聚成源源不断的急流,从而奠定了西方文明的普遍标准。)(恩格斯:没有希腊、罗马奠定的基础,就没有现在的欧洲。)(马克思:希腊文学还继续供给我们以艺术享受,在某些方面还作为一种标准和一种不可企及的规范。)

希腊文明的特质

第二部分:

选苏格拉底的原因:在希腊文明里边,苏格拉底的地位类似于孔子,不仅说当世的时候对文明的贡献非常之大,而且思想薪火相传,有许多杰出的学生,如柏拉图、色诺芬。苏格拉底出生在白领家庭,他父亲是个雕刻家,他母亲是助产士,苏格拉底这个名字在希腊文里面叫做健康力量,被当时的希腊人公认为希腊最聪明的人,最有智慧的人。

对苏格拉底两方面的了解:

一、道德;二、学问。

在学问上,开一个时代,创一门学说,达一个境界,

开一个时代:从苏格拉底开始,他明确的是把哲学和自然科学里边分出来,哲学的研究对象不光是研究自然,还要研究人,形成了形而上学的思想(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谓之道。)

创一门学说:在辩证法的创立上做出了比较突出的贡献。

达一个境界:知道人类智慧的限度,“人类的智慧微乎其微,没有价值。”“承认无知乃是智慧的源泉。”“别问我知道什么,我只知道自己是无知的。”

徐氏格言“智慧与无知感成正比。”

在道德上,苏格拉底属于精英型知识分子,有一种社会道义和良知,有很强的使命感。“只要我的良心和我那微弱的心声还在让我继续向前,我就要通向真理的真正道路指给人们,绝不顾虑后果。”

金钱观:崇尚精神,贬斥物质,贬斥金钱。“一无所有最像神。”“我只奉劝你们老年人和青年人,不要顾虑你们个人和财产,首先和重要的是关注取得精神上的最大进步,我告诉你们钱不能给人以德性,而钱和其他公与私的好东西却来自德性。如果我的儿子们长大之后

只追求财富或其他任何东西,而不顾及德性,如果他们实力上微不足道却装模作样,我们要求你们来处罚他们,责难他们,训斥他们,如果你们这样做了,这对我和我的儿子来说就做了正直的事情。”

是什么东西使我们对这个贫穷如此的敏感,

第一我们社会剧烈分化的现实,第二我们现在这种意识形态。

生死观:生而睿智,死而庄严。

婚姻生活观:“一个娶了贤妻的人是幸福的,如果他娶了悍妇就一定可以成为哲学家了。”第三部分:政治文明里面的自由观,

为什么希腊落后的物质文明会诞生如此如此开明的思想?

(《理想国》柏拉图:“在这种国家里,如果你有资格掌权,你也可以完全不去掌权,如果你不愿意服从命令,你也完全可以不服从,没有什么勉强你,别人在作战,你可以不上战场,别人要和平,如果你不喜欢,你也可以要求战争,这种制度是宽容的,完全不问一个人原来是干什么的,品行如何?他不加区别的把平等给予一切人,不管他们是不是平等者,这种无政府主义必定要渗透到世人家庭生活中去,最后还渗透到动物上去。”)

贝壳放逐法(克里斯蒂尼),驱逐流放最好的。原因:因为雅典人是对个人自由是如此的偏重,以至于他们对任何形式的公权力的膨胀都抱有一种过敏的恐惧,

蒙古人的俄罗斯:过程与评价(二)(缺第一部分)

一、蒙古人对基辅罗斯的征服。

第一次蒙古人对基辅罗斯的西征(成吉思汗):

在荡平了花剌子模以后,蒙古大军是进一步向东欧平原挺进了,那么在东欧平原上是跟整个基辅罗斯展开了一场会战,这场会战是基辅罗斯惨败了。

第二次蒙古人对基辅罗斯的西征(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1236年

在三次西征当中最凶,蒙古人是在一个月之内以秋风扫落叶之势连下十四城,到了1240年11月是攻陷了基辅,:然后继续西进,经过了波兰、匈牙利、:摩尔多瓦和亚得里亚海,当时整个欧洲:都基本上被踩在蒙古铁骑之下,不仅是整个欧洲大陆,就是英伦三岛也为之震动。拔都后来回师以后,在1243年在萨莱,就是今天的伏尔加格勒,以它为中心建立了所谓的金帐汗国,:也可以叫做黄金部落。当时整个蒙古人在亚欧建立的是四大部落,黄、白、青,紫,在欧洲那部分叫做黄金部落,所以对基辅罗斯进行了统治,从而开始了所谓的叫做蒙古人的俄罗斯。

蒙古人第三次西征(旭烈兀):

打到了巴格达,兵马还涉及到了埃及了。

二、蒙古征服力的原因和评价,

蒙古人对世界的征服这是铁骑所至,所向披靡,当时人有统计了一下,整个蒙古民族的人数是100万,当时他拥有的军队是12到20万左右,在短短的六七十年间,攻占了广大的土地了,建立了东起朝鲜半岛,西到俄罗斯,东西直径一万六千公里,统治了人口6亿多,被蒙古人征服的民族多达720个。

原因:

1、组织制度:军事化的组织制度,全民皆兵

2、身强力壮

3、畜力,借助马匹的力量

4、领袖力量,具有军事天才

5、蒙古人的生活方式跟作战方式的高度一致性。

在工业革命以前,世界上人类发生的战争基本上都是属于落后民族打败先进民族,而工业革命以后,是先进民族打败落后民族,

为什么?

工业革命以前,我们人类的文明只有两个阶段,一个叫采集狩猎文明,一个叫农牧文明。采集狩猎文明的人打败农耕民族,:因为采集狩猎民族他们的生活方式跟当时的战争方式是高度吻合的。工业革命以后战争的决定因素变成武器,先进的民族掌握主动权。

蒙古人这次对世界的征服,它有什么效用?

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大体可说经过这么四大阶段,

第一个阶段,叫做采集狩猎手段,

第二个阶段,叫做农牧社会,

第三个阶段,叫做工业社会,

第四个阶段,、叫做信息社会,

蒙古人是在采集狩猎阶段,被他征服的国家民族:基本上都是农牧社会。(促退)

蒙古人对俄罗斯的征服,对俄罗斯有多大影响呢?

是使俄罗斯丧失了一次非常重要的历史发展机遇。

公元988年罗斯受礼,是将落后的基辅罗斯跟西方文明建立起一个连带关系,将整个罗斯的发展建立在:由西方文明这个火车头拉动的基础之上,而蒙古人的切入以后,切断了基辅罗斯跟西方文明这种连带关系,而且还把整个基辅罗斯的文明的导向从西向强行扭到东向,而

且基辅罗斯和西方文明脱钩这二三百年当中,西方文明开始从黑暗的中世纪的昏睡当中苏醒过来了,酝酿和启动了新一轮文明的强势崛起,这个文明的强势崛起就是我们说的文艺复兴,三、机遇与中国

中国丧失的机遇:

第一次机遇叫做戊戌变法,前变后不变。

原因1、在俄罗斯社会里边暴君是它的基调,昏君是我们的主调。(三类皇帝:第一叫做明君,第二叫做昏君,第三叫做暴君)

2、俄国是受东正教影响,有圣母情节,在俄罗斯女皇比较多,中国则不然

第二次机遇又来了叫做晚清变法。,

第三次机遇又来了,就上个世纪的30年代,内变外不许,国内有比较好的发展的机会,外部的条件不具备。

第一,政治上中国出了个蒋介石,

第二,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兴起。

第四次机遇又来了,这次机遇就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叫做中共建政,建立政权。怎么丧失?叫做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

蒙古人统治的历史遗产:专制和统一(一)(缺第三部分)

第一、蒙古人统治的终结,

第二、蒙古人的遗产:专制和统一,

第三、统一观和台湾问题,

第一、蒙古人统治的终结,

:蒙古人对基辅罗斯地区统治的终结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从客观角度上来讲,应该说蒙古大帝国,叫做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它是一个历史的偶然现象,这个大帝国的出现,我们如果用理性的角度去分析的话,它是缺乏足够的客观的物质的依据的。

怎么维系一个大帝国?

第一,有经济上的依据,

第二,有文化上的依据,

第三,有政治上的依据,

而整个蒙古帝国的创建和维系,它都靠一个力量,军事,暴力,强力,它这种外力捆绑的结果,缺乏一种内在的自然的一种内聚力,比如经济力,蒙古大帝国缺乏一种内在的经济力,自给自足在不同的经济主体之间缺乏一种因果关联的内伸的必然的一种资源交流的需要。而当时蒙古人的统治是没有这种内伸力的,它那个自给自足经济,不需要跨经济单位之间,来搞一个所谓的政治大一统,没有这种物质的一种依据,也没有这种物质的条件,政治上也是一样,要治理一个庞大的帝国,需要许多的政治智慧,许多的政治制度,许多的政治手段,而作为一个后发民族来讲,整个的蒙古人也都缺乏这种东西。从文化角度看也是一样,一个国家确立起来,要有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的价值信仰,蒙古是个后发民族,它也没有能力去提供这种将整个辽阔版图连接在一块的一种政治的共同价值观,蒙古这个大帝国是个纯粹外力,暴力促成的结果,缺乏一种内伸的,持久的,深刻的依据。

主观的因素:莫斯科公国的崛起。

莫斯科俄罗斯这个世纪的开创,就是与莫斯科公国相联系,大约是公元1147年的事情。

莫斯科公国为什么能最后取代、瓦解蒙古大帝国?

第一,是跟蒙古人的一个统治制度有关。

第二,是跟莫斯科公国一个老谋深算的统治者有关。

蒙古人对罗斯地区的统治制度:

从历史的角度上来讲,它经历了一个叫做前后转化的时期,在蒙古人征服罗斯地区以后,那最早的一个统治方法,就要做直接管理,延续了非常短的一段时期。蒙古人后来比较稳定的来实行对罗斯地区的管理,叫做代理人管理,或者叫做间接管理。蒙古人当时设置了一个制度,在罗斯地区各个公国当中,择优录取,册封为弗拉基米尔和全俄罗斯大公,由他代替蒙古人,对整个罗斯地区进行日常的管理。

它的合理性和精巧之处:

第一点叫做减负,能够减轻蒙古人的负担,

第二点叫做分化

第三个就是以毒攻毒,

能够利用这种工具的这个人叫做卡利达(伊凡一世),是莫斯科的一个王公,蒙古人的制度在他的手里,变成了终结蒙古人统治的手段,担任莫斯科大公的时间不长,总共就是15年,是1325年到1340年,1327年机遇来了,当时在基辅罗斯各公国里面,获得蒙古人信任被册封为弗拉基米尔和全俄罗斯大公,这顶头衔的王公是特维尔公国的王公,他当弗拉基米尔全俄罗斯大公期间,他的公国内部爆发了一次反对蒙古人的起义,在这种情况下莫斯科公国,这小王公卡利达非常敏锐地抓住了机遇,提兵开往特维尔公国,把这场叛乱给平息下去,当上了弗拉基米尔和全俄罗斯大公,他以这个机遇,这个资源为基础,不断地进行权力的扩张,

他以这个职权为基础,派生出了许多蒙古人不能给他的权力,

比如第一,他以弗拉基米尔全俄罗斯大公这个权力为支点不断地扩张他的政治权力,。

第二,他还用蒙古人给的这个权力又衍生了经济权力,代蒙古人收税。

第三件事情,在莫斯科大肆兴办旧城改造项目,开发房地产,修建莫斯科圣母升天大教堂。短短的十五年,就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国营建成了整个罗斯地区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

经过了卡利达的经营以后,莫斯科公国的羽翼渐丰,在卡利达去世的第四十年,就是1380年,莫斯科公国举行了第一次反对蒙古人的起义,莫斯科公国取得了胜利。

:意义:增强了俄罗斯人的信心。

蒙古人垮掉以后,后来又卷土重来,又把莫斯科公国给镇压下去,继续由莫斯科公国替蒙古人来管整个罗斯地区,这种格局后来延续到15世纪,又过了所谓的一百年,在莫斯科公国上当王公的叫做伊凡三世,他最终是实现了整个莫斯科公国罗斯地区的独立,伊凡三世在俄国历史上被称为叫做独立之父,从此整个蒙古人势力彻底退出了罗斯地区(1480年)。

第二、蒙古人的遗产——专制与统一

蒙古人统治俄罗斯二百多年给罗斯地区留下了很多的遗产,主要的政治方面的遗产是专制与统一。

1、专制

如果从政治学的角度上来讲,封建和专制的最大区别在权力的纵向划分方面似乎是存在一个边界,具体来讲的话,在上级权力和下级权力之间是否存在一个契约,或者说下级权力在上级权力面前是否具有相对独立性,如果有,就叫做封建,如果没有,就叫做专制。

专制道路上两件有指标性意义的事情:

第一件事情叫做正名——称沙皇

凯撒的意思,第一,他带着一种政治志向,也想当独裁者,大权在握

:第二,有血缘的因素在里面,莫斯科公国王公并不是土生土长的俄罗斯人而是一个外来人口叫做留里克王族。

三、统一观与台湾问题

统一观: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关于人心所向,在我们中国人的价值观里边从哲学层面从文化的最深的底蕴里面,都有对一的一种特殊的偏好。原因:存在决定意识,物质决定精神,中华民族能够生存到今天,一直有两个最尖锐的矛盾,对内的矛盾叫做治水,:对外的矛盾叫做御敌。

关于大势所趋,没有依据。

关于台湾问题的偏颇:

第一叫理智上的偏颇,凡是认可统一的我们好,凡是反对统一我们说扁他。

第二叫民族情感上的偏颇。

八个观点

第一叫做一个认识

认识国家的本质,是目的还是手段。

第二个叫做一个类比

将国与家类比,国和家的形式都是手段

第三个叫做一个承受

第四个叫做一个承认

承认台湾同胞也有建立自己国家的权利。

第五叫做一个肚量

第六叫做一个反省

台湾问题归根到底是大陆问题,没有把我们的大陆建设好,建设的对台湾同胞有吸引力。第七个叫做一个确信

台湾独立问题是一个伪问题,就不可能独立出去,往前看血脉相通,文化相同地理相近,往后看,经济全球化大潮汹涌澎湃。

第八个叫做一个展望

罗曼诺夫王朝的建立与彼得大帝的开明专制

整个俄罗斯的历史从静态的角度上来说是三个时期,四个朝代,罗曼诺夫王朝实际上是四个朝代里面的第二个,第一个,叫做留里克王朝,第三个,红色共产党王朝,第四个,白色俄罗斯王朝。是五大转折里面的第三大转折,向西转,彼得的开明专制,重新启动了整个俄罗斯历史的西化进程。

三个具体的问题:

一,莫斯科公国的终结以及王朝兴衰周期

二、罗曼诺夫王朝的开创和暴力的作用。

三、彼得的改革与开明专制

第一部分

莫斯科公国的兴盛,从主观的角度上来讲,与杰出的领导人物是相关,一个叫做伊凡三世——独立之父,一个叫做伊凡四世——专制之父。独立之父确立这个国家的一个独立和自主性,专制之父开创了整个俄罗斯专制历史的先河,称沙皇,然后撤掉所谓的贵族会议。

莫斯科公国的覆灭,也是与他们领导人的昏庸有因果关联的。伊凡四世专制之君去世以后,他的王位是传给了他的儿子叫做费多尔(昏君),十四年的矛盾积累,十四年的问题得不到解决,把沙皇的职位传给皇后的哥哥叫做戈东诺夫,缺乏一种制度性的合法性,以力压服,矛盾进一步地激化。1604出现了一个反叛人物,这个人叫做季米特里,自称是伊凡四世的私生子,在同年就攻占了莫斯科,自立为沙皇,史称叫做季米特里一世。他在权位上就待了一年多,又出了一个反叛的叫做舒伊斯基,发动了政变,把季米特里给赶下台了,自立为沙皇,又发生了政变。

为什么我们历史上会出现所谓的王朝更替?

一个王朝之所以能够存在和延续,最终都会归结为王朝的主体:人的问题——一个叫做统治阶级,一个叫做被统治阶级。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我们说一个王朝的存亡,归根到底就是两个力,第一,叫做被统治阶级的承受力,第二,统治阶级的统治力。

来自三角形上部分的压力:

第一,就是统治阶级的人数。

第二,是单位统治者的消费水平。

开始时压力比较小的原因:

第一,统治阶级的人数会比较少,出身草莽,就是个平均人口数。从草莽登上权力顶峰,经过了非常激烈地拼杀,人口减员会非常的严重。

第二,往往在开国的时候,基本上单位消费水平都比较低。其一,他们是平民出身,没有非常很奢靡的一种消费习惯。其二,往往这种开国的领导人目睹了前朝由奢靡而覆灭的教训,他自我克制了。

但是随着这个王朝的确立以后,情况就发生改变了,统治集团的人口膨胀。

第二部分:罗曼诺夫王朝的开创和暴力的作用,

:在梁赞诺夫的组织下,由1613年从2月8日到21日,为了彻底解决最高领导人问题,在莫斯科就召开了由七百人参加的缙绅会议,这可能是俄罗斯千年历史上第一次比较民主选举最高领导人的一次选举,但不是直接选举,不是普选,是代表制。来自全国五十多个城市的社会各界,各阶层代表七百多人在斋戒了三天之后开始选举。最后胜出的叫做米哈伊尔·罗曼诺夫,

原因:

第一叫做血缘。

第二叫做同情,

第三就是年少,为什么?:第一,往前看,跟其他人可能没有什么利害关系,第二,往后看

充满了想象的空间。

第四个原因是哥萨克的支持。哥萨克在俄国历史上,是一个非常独特的一个集团,他们最早起源于农奴,是农奴里面那些比较有反抗精神的人,成为职业武装,是皇家最倚重的统治力量。

怎么来认识这个暴力?

第一、暴力是有作用的,作用的对象是肉体,中介是恐惧,特点是强制,是一种很直接的很简便的一种力量。

第二、暴力的作用不是万能的,人是肉体和精神的复合体。

第三、暴力应该属于动物界的,它不是很高级,是我们进化得不彻底的一个表现。

第三部分:彼得改革和开明专制。

米哈伊尔·罗曼诺夫成为最高领导人了,从而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了,:叫罗曼诺夫王朝,,在罗曼诺夫王朝的三百零四年当中总共出现了一共十四位沙皇,彼得是第四任。

彼得的经历概括起来就这么三句话:

:叫做两次叛乱,一次留学和一场改革。

第一场叛乱是发生在他十岁那一年,彼得即位,在继位登基大礼的:那一天就发生了叛乱。第二场叛乱是发生在他十七岁那一年,哥萨克这次叛乱把摄政王他姐姐索菲亚推下来,把彼得扶回来,亲政。

一次留学,彼得是1689年十七岁那年就开始亲政了,到了1697年,他开始了出访西欧,为期十七个月,直接动因是很购买海军用品,学习造船技术,招募相关人才,打通黑海的出海口,不断地对外用兵,当时这个西欧文艺复兴,功德圆满,工业革命,如火如荼,资产阶级革命,方兴未艾,跟当时落后的俄国,形成了非常巨大的反差。回来后他义无反顾地启动了开明专制。

改革的形态:

一种是自下而上,一种自下而上。

彼得的个人特质:1、儿童心理,单纯执着,充满好奇,赤子之心,一根筋。

2、天才,对好多问题看得很深远,看得很透彻(迁都)将整个俄罗斯的首都从莫斯科往西迁,迁到它西部的边界,最接近西方得风气之先,:表明他这种学习西方的一种坚定性。件事情。

开明专制的路线的精妙之处:

第一叫做分层操作,不简单化,军事和经济全盘西化,文化方面,一分为二,引进知识,消灭思想,:政治上是反西方而行之,不搞民主,强化专制。

第二个叫做化腐朽为神奇,把这个高度密集的权力保存下来推向一种强化。

苏联的开创与列宁

苏联是第三个朝代,第二次跨越,第四次转折。

第一、列宁的出身。

第二、列宁走上革命道路

第三、列宁的领袖素质

第一部分:列宁的出身

原名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

第二部分:列宁走上革命道路

走上革命道路的类型:

第一叫做逼迫型

第二叫做觉悟型(列宁)

列宁走上革命道路的原因:

第一是东正教的救世情怀

第二是彼得改革和叶卡捷琳娜改革,导入了西方的自由主义的思想

第三是家庭因素,父亲言传身教,母亲富有知识,哥哥刺杀亚历山大

家庭类型大而化之地讲分为四种:

:第一富贵

:第二贫贱

第三由贫贱而富贵

第四由富贵而贫贱

列宁属于第三种

列宁走上革命道路两方面的因素:第一社会的大气候,第二家庭的小氛围。

第三部分:列宁的领袖素质

第一个素质叫做学习力,终身学习,并运用到实践上。

第二个素质叫做思想力。

列宁主义的一个主题和三大支柱:

主题叫做一国首先革命论,马克思叫做多国同时革命论,列宁构建了三个理论制度来论证这个主题:第一个理论帝国主义论,:第二个理论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学说,第三个理论叫做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这三个理论实际上是分别回答了俄国有没有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客观条件,谁来革命。革命以后怎么办?

帝国主义论

俄国明明是资本主义高度不发达怎么把它论证成俄国具有无产阶级革命的条件:

列宁:改变了衡量资本主义发展水平的坐标系,在列宁主义之前,资本主义就是一个叫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列宁说资本主义发展是分为阶段的,第一低级阶段叫自由竞争,第二高级阶段叫做帝国主义,也叫做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就是垄断就是集权就是独裁,拿着垄断这个指标去衡量俄国,俄国的垄断水平世界第一,:俄国就不再是一个资本主义不发达的国家,而成了一个封建帝国主义国家,集落后性和超前性于一身。

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学说

主题就是在数量不足的情况下,通过质量去弥补,核心就是两点:第一叫做选拔精英,第二叫做组织精英——民主的集中制。

第三个问题又来了,在十月革命以前,也曾经有过无产阶级革命,这个叫做巴黎公社,后来失败了。马克思写了好多文章来总结巴黎公社的经验其中有一条,叫做巴黎公社原则那就是无产阶级的政治体制建设的第一个原则,其中巴黎公社原则最重要是四条:第一条普选制,第二条同薪制,第三条议行合一,第四条人民武装。

第三个素质叫做表达力,列宁口才非常好,把整个俄国革命的进程概括成三句话说服俄国夺取俄国建设俄国

第四个行动力

第五个意志力

:第六个素质叫做道德力,很廉洁自律,利他主义,很质朴,很有人情味。

斯大林(一)

今天我们讲十一讲标题叫做斯大林,:在这个标题下边:我们讲四个小问题

:第一个问题讲讲斯大林的出身

第二个小问题我们讲讲革命,:斯大林的革命生涯和特点

第三个小问题我们讲登顶斯大林登上权力的顶峰成了苏联的最高领导人

第四个小问题我们叫做功过斯大林的功绩和过错

就是出身革命登顶功过

:我们先讲第一个小问题讲讲斯大林的出身那么斯大林的名字也是三段式了叫约瑟夫·维萨里昂诺维奇·朱加什维利

那么出生的时间是:1879年的12月:去世的时间是1953年的3月所以在世界上是活了74岁

:那么斯大林的生日是12月:这个日子跟我们中国也有点小小的关系我们国家的第一代领导人叫毛泽东:我们现在领导人是频繁地出国访问来来往往

毛泽东这个人是不爱出国的他倒不说没出国机会他是不愿意出国他有这种我的看法有这种天朝大国的帝王思想我凭什么出国去看你

:这个思想对毛泽东后来一直都有影响:所以毛泽东不愿意出国所以毛泽东一辈子就出过两次国为什么打破这个惯例毛泽东第一次出国的时间:就是1947年的12月当时出国的名义就是:给斯大林祝寿1949年12月正好是斯大林七十大寿:所以毛泽东去给斯大林祝寿:以这个名义出访苏联

斯大林对毛泽东一直是不感冒的:双方的争论非常之多:而且矛盾也比较深就即使是毛泽东这一次能够踏上访苏之旅也是第六次提出申请之后斯大林才准许毛泽东去苏联

因为是斯大林对毛泽东个人不太感冒另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什么当初苏联是跟国民党中华民国的关系比较密切叫做双方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当时斯大林一直是看不准就是共产党到底:能不能打败国民党

所以毛泽东这次去见斯大林虽然是去叫做祝寿但心里边是憋了火的:所以希望怎么样我们双方见面以后:用现在话来讲总结过去展望未来消除分歧就不要再吵架了

所以后来斯大林去世以后赫鲁晓夫在苏联搞非斯大林化所以毛泽东看了这个《秘密报告》以后:一看好家伙,你们自己都说斯大林的坏话了那我也不忍了就把当时苏联驻华大使尤金:叫到了中南海也跟他发了一顿牢骚说既然你们自己现在都开始骂斯大林了那我也骂两句所以他是有很深的一个有种内在的这种矛盾在里边

那么我们讲第一个问题就是斯大林的一个出身那么斯大林的出身跟列宁不一样列宁是一个贵族家庭斯大林是一个苦出身:他这个出身用任何标准来衡量都是比较靠下的我们说用五个标准第一用阶级等级来看斯大林是最低的农奴列宁的爷爷也曾经是农奴:但怎么样列宁的父亲非常的勤奋“学而优则仕”:通过个人的打拼改变了整个家族的阶级地位所以列宁后来自己的出身叫做官僚家庭:斯大林的父亲很糟糕生为农奴死为农奴所以到斯大林他们家是个农奴社会很低层那么第二个标准从民族观念上来讲也是一样俄罗斯这个民族也是这民族之间的不平等的从某种意义上讲:类似于印度“种姓制”:整个俄罗斯以前列宁说过是各民族的监狱俄罗斯最高等级的民族是俄罗斯族其一:等

而下之的是东斯拉夫人就是什么乌克兰人白俄罗斯人:这是第二等级那么第三等级的就是“其他”在“其他”里边还比较靠后的就是格鲁吉亚那边高加索地区的那一伙人那是第三等级的靠下的斯大林就是格鲁吉亚人所以从民族观念上来讲他也是比较靠后的:那么第三个标准从地域地理位置上来讲那么斯大林也是在整个俄国的一个边缘地区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叫小地方人它不是政治的中心,也不是经济的中心都是个边缘

段落(363):所以从地域条件上来讲他也是比较靠下的:第四怎么样从身体状况斯大林也是身体状况不是太好首先是什么身材比较矮小斯大林的身高我查了一下一米六二所以你看从身体条件上:他不光是个身材比较矮小而且六岁的时候:得了一场天花就是没种牛痘:所以脸上都是斑驳陆离一看很有沧桑感就是十一岁那一年他又手上生了一个疮结果血液感染所以这个手以后也留下了残疾:就不能够弯后来第一次世界大战:征兵的时候:因为他这个手不能够弯:所以就是体检不合格那么从第五个标准就是家庭环境什么叫做家庭环境斯大林这个家庭:也是比较糟糕的他的糟糕的一个很重要的:一个根源来源于他的父亲俄罗斯的父亲都是比较暴躁家庭暴力是频繁发生:而斯大林的家庭不仅是暴躁:就是无先兆型的离家出走说斯大林这个家庭是很糟糕的从任何标准上来看他都是比较靠后的基本上没有什么亮点所以这种家庭:应该说也给斯大林后来的心里留下了很深的一个印记这种童年这种经历:给斯大林是形成一种很深的一种自卑心理和补偿要求:社会对我是没有什么温暖没有什么公正

能够以一种宽容和博爱来对待他们这就是叫做实现的自我超越:从自卑到一种超越这是比较难的

斯大林(二)

像斯大林他是一直这种自卑心理都非常的深:比如说他对他身材矮小他一直都是以为很深的一种耻辱他都是掩盖

所以你注意斯大林这个人他一直到最后他对自己这样一种身材矮小他都是要刻意掩饰刻意掩饰自己的不足:实际上怎么样是一种自卑的表现:反过来讲能够怎么样能够调侃自己的不足是自信的极致什么时候能够调侃:你的不足的时候:就说明你的心理已经成型

他以做格鲁吉亚人为耻辱所以他也是一种掩饰所以这种自卑情结说心里话是比较深的后来在家庭里边也是一样:他小时候是受到他父亲这种虐待他知道这种虐待之苦但他最后对自己的小孩他也是像当初他父亲对他一样对他的女儿比较粗暴,所以斯大林的苦出身对他后来这种一生是有影响的所以我老说一个人:能够有辉煌的仕功这也就相对容易了那么内心深处能够自我超越比较困难像斯大林也是一辈子有非常辉煌的功绩但是他这种内心深处来讲自卑情结始终是阴魂不散

那么第二个小问题我们讲一下叫做革命

讲讲斯大林的革命经历

一个人走上革命的道路基本上是两大类型了第一就是逼上梁山型逼迫型第二种叫做觉悟型:那么应该说斯大林这个人更多的一点是属于第一类就前头我们说的社会对他是非常不公正的:他对社会是一种很天然很自发的一种叫做反社会的倾向方方面面都对我是很不公正的:除了原动力以外:斯大林走上革命的道路还有一个比较大的又是什么就是学校教育的副作用一个人的成长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列宁走上革命的道路过程当中应该是家庭起的作用比较直接比较大对斯大林来讲:斯大林主要是学校教育到了上学年龄的时候他母亲把他推荐到叫做当地一个东正教的神学小学去上学为什么把他推荐到东正教的神学小学去上学可能是两个原因第一个就是他母亲是一个非常虔诚的一个东正教信徒他母亲是一个生活在别处对现实的东西对物质的东西她很看不清

她主要怎么对来世对精神非常的在意我觉得还有一个原因:有可能当时的这种宗教学校:它是义务教育免费的:对一个穷人家的小孩来讲他没法交纳学费

:那么斯大林在神学小学上学的时候成绩是比较优异:所以后来小学毕业以后就是被校长和当地的省府联合推荐得了一笔奖学金就到格鲁吉亚的首府了现在就是首都叫做第比利斯去继续读东正正教中学也是学习成绩好那么斯大林走上革命的道路就恰好是在中学的时期为什么他上了中学以后:就走上革命的道路因为这种中学当时教会学校的教育是起了一个:非常大的一个反的作用斯大林上中学的时间是1894年而在1893年底的时候东正(正教)中学:这个学校闹了一场非常大的学潮当时这种革命的风气是非常的浓厚所以导致这个学校的整个的学生都被集体开除所以这个事情对当时的学校当局刺激也是非常大我们培养的人都作废了那怎么办所以对新招进来的同学怎么样要严加看管神学院上一级的学生走上革命道路全给开除了你们斯大林先闹这一伙那我们就怎么样:严防死守了加强管教所以当时神学院里面管得非常严就叫什么学生被规定只能无休止地听说教祈祷不许看任何非宗教的书籍修道士随时检查学生的行李偷听学生的谈话告密检举盛行:凡是稍微有违背学校规矩的学生动则就被关禁闭所以当时管得非常严基本上接近于军管戒严所以学校当局的动机原因是想把这帮学生好好的管管但没想到起的作用正好相反作用到斯大林身上激发了他一种革命的冲动

“为了抗议学校实行侮辱人的校规和耶稣教会的办法我决心成为而且真的成了革命者”

斯大林(三)

那么斯大林走上革命道路以后他的革命经历跟其他的革命者相比他是有他的特点其他的革命者比如说就是列宁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相比他有这么几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就是在国内的时间多在国外的时间少俄国的一种革命者我把他定义叫做“候鸟型”的革命家:比如像列宁他都是这样的先是在国内搞革命那给政府逮起来了先坐牢后流放然后就驱逐出国他大量时间是在国外那么等到国内有革命形势了他赶快“飞”回来重在参与等革命形势又不行他又跑到国外列宁走上革命的道路以后大部分的时间基本上都在国外在国内的时间非常少而斯大林跟他们不一样:斯大林在走上革命道路以后大量的时间是在国内所以这个事情后来是在列宁之后三次党内斗争当中也是为斯大林取得政治斗争的胜利是有加分因素因为当时对好多的:普通工人农民来讲他们是很看中这一点我们搞革命的时候在哪你们是在国外我们是在国内谁跟我们在国内斯大林在我们身边

那么斯大林的第二个革命生涯的特点就是什么就是实践斗争多:而理论工作相对少

我们也说了列宁主要理论创造他在国外斯大林是在国内所以斯大林参加革命活动都是组织罢工组织集会所以这个东西是对政府有更直接的杀伤力的所以他对当局的触动是比较大

:那么斯大林革命生涯第三个特点就是他被捕坐牢流放的次数最多

斯大林在革命以前是六次被捕四次被流放那么斯大林为什么次数这么多也跟他前面的革命的两个特点是有因果关系的第一他常年在国内抓得着第二就是什么就是斯大林是搞实践的:斯大林动不动搞罢工搞集会搞游行搞暴动这个玩意伤害就比较大了):所以既抓得着也有抓的必要

那么除了这两个特点以外:还有第三个特点

就是就是斯大林每次被流放斯大林是老提前“毕业”:斯大林除了一次:服满流放刑期以外其他三次都是逃跑

那么斯大林这个名字斯大林在革命过程当中:给自己取了两个名一个叫做科巴一个叫做

斯大林那么科巴是当初格鲁吉亚:一个文学家创造的一个:叫做“民族主义复仇者”的一个形象一本小说里面一个主人公这是一个有非常强的:革命热情的人叫做“民族复仇者”不顾一切地去革命

所以斯大林给自己取这个名字代表他这种对革命的一种态度:那么斯大林这个名字:也是他1912年开始用的这个在俄语里面:斯大林这个名字叫做“钢铁”的意思:也代表他对自己一种革命性格的一种认定和坚定

:这种特点两面看一面看说这个人怎么样不服输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另外一方面看这个人输不起任何一种很小的这种荣誉:对他来讲他都非常的看重:所以这种东西在革命斗争中他也是一样他当时在革命过程中他非常坚定和执着那么等到革命成功以后:他这种性格的反面就表达出来任何一种反对我的人那我都是对你毫不留情没有那么多的宽容度:摔死你为止没什么废话好说

跟我们毛泽东不一样毛泽东一辈子革命非常奇怪一没坐过牢二没受过伤而且毛泽东还不会打枪

那么第三个小问题:叫做登顶就是斯大林成为苏共的最高领导人那么斯大林的十月革命以后首先的第一个时期:就是列宁当主要领导人这个时期我们一般称为叫做列宁时期七年从1917年到1924年那么在列宁七年这一段时间里面斯大林的政治生活我给他概括了两句话第一句话就是从政治地位上看斯大林的地位是从低到高:就是政治地位由低到高第二就是与列宁的关系是从近到远开始跟列宁关系非常的亲近:后来逐渐两个人疏远了那么先讲斯大林的政治地位那么十月革命以后列宁七年这个时期当中斯大林担任的职务依次有这么三个:第一个职务叫做人民委员会里面民族事务委员这是1917年十月革命后就担任的那么第二个职务是工农检察院委员相当我们现在的监察部纪检委第三个职务就是总书记那么这三个职务应该说是从低到高那么十月革命以后当时成立的政府叫做人民委员会这个政府的主席是列宁没有副主席那么除了列宁以外还有十四个人民委员相当于部长那么斯大林担任的这个部叫做民族事务委员会这个部的职责就是制订《苏联宪法》那么斯大林当初来承担这个职责:应该说重要但空洞很重要制订《苏联宪法》但是空洞为什么叫做空洞:因为苏联整个革命的发展进程:跟中国是不一样的我们中国是先农村后城市而苏联是倒过来了先城市后农村把彼得格勒拿下来了:把莫斯科拿下来革命才刚刚开始):广大的农村还在反对派的掌握当中所以还有三年的内战所以国都没有建谈不上什么建立宪法的问题所以这个东西很重要但是根本谈不上所以斯大林负责这个工作叫重要而空洞:所以它是一个比较边缘的权力:所以当初在权力中心的人是比如说我随便举个例子像托洛茨基他是在权力中心的而刚刚苏联建国以后:遇到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处理跟德国的战争状态问题但一直现在还没结束了他们和德国在交战所以托洛茨基当什么:当外交人民委员会委员:去跟德国谈判所以最重要事情他去处理后来跟德国闹掰了要打了:托洛茨基又当第二个官):军事人民委员你看:所以托洛茨基是苏联红军之父后来内战打完了要恢复经济恢复经济里面头等大事要恢复交通托洛茨基又当交通人民委员所以他是在权力中心里面跑来跑去的斯大林负责起草宪法所以当时他是属于权力的比较:边缘的一个位置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斯大林的权威不断提高其中具有一个关键性意义的:就是1922年4月1):斯大林是经列宁提名:担任布尔什维克党的总书记那么同学们注意:斯大林1922年4月:担任总书记:并不意味着:斯大林就走向了权力中心因为当初总书记这个职务:并不是一个权力中心的位置实际上当时苏联布尔什维克党的总书记在列宁时期他实际上就是个秘书长的意思

当时布尔什维克党的权力机构是分为两大类型一类叫做会议型的权力机构:一个常设型的权力机构所以当时会议型的:权力机构才是党的决策中心比如说最高党的代表大会:其次中央全会其次中央委员会会议型的权力机构他们是有决策权的

但斯大林当了总书记以后:利用了当时党的权力体制跟现实生活这个矛盾把书记处的权力从一个秘书型的机构把它创成了一个权力中心所以他的这个权力不是他得到的而是他创制出来的

因为当时党的这种面临的任务和党的这种工作机制有个非常大的一个矛盾

当时布尔什维克党的权力的中心是会议型的机构到点才开会不到点他不开会但是布尔什维克党成为执政党以后:每天的事情非常之多你不开会就没法处理

所以当时根据列宁的建议所以就把当时的:中央委员会十几个人就分成几个组别一个叫做政治局一个叫做组织局中央委员会就十几个人开会也很不容易为什么因为当时的事情非常多又是内战期间所以当时列宁就提出了一个主意就是我们既然开不了中央委员会那怎么办:我们要把中央委员会把它分小一点就是人不少也能开会就十五个中央委员我们组成两个班第一叫政治局六个人我们六个人在也可以决策:就是政治局替代中央委员会做些重大政治决策:组织局怎么样替代中央委员会做一些什么人事安排

事情这么多怎么办所以当初斯大林就利用了这种矛盾就提了一个建议中央委员会开不了会政治局也开不了会:组织局也开不了会书记处是常设机关:当时就提了这么一个决议:就是凡是书记处做出的决定政治局没有否定:就自动成为政治局的决议:组织局没有否定就自动成为组织局的决议

这样一种制度创建以后将书记处从一个秘书型的技术班子变成一个党的最高的决策中心总书记成了党内最有权力的人所以斯大林利用这种职权把自己的权力地位推到了一个比较高的地步这是第一条轨迹所以他的政治地位是从低到高第二条轨迹就是斯大林跟列宁的关系是从近到远或者从亲到疏

斯大林(四)

当时在党内的也有一些政治摩擦和政治斗争在这政治斗争当中斯大林都是坚定地支持列宁当时列宁跟斯大林的个人关系也比较亲密而且政治上看法也比较一致

政治上非常信任私交也比较好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的关系就开始有点变化:首先:就是在一些问题上应该说斯大林跟列宁出现了一些政治分歧到了1920年之后苏联的内战基本上就平息了相当于建国制定宪法的工作就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那么列宁的一个基本的观点:叫做民族自决权当时俄国的主要民族都能够建立自己的国家:叫加盟共和国:组织起来成立一个叫做加盟共和国联盟就后来我们叫的国家叫做苏联:所以在苏联时期苏联在联合国里边它不是一个席位是三席俄罗斯有一席白俄罗斯有一席乌克兰也有一席:所以它们这些都是国家是一个国家联盟就基本上各个比较主要的民族:都能够建立自己的国家然后大家平等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国家联盟这是列宁的思想民族平等一律平等但是斯大林:当时负责组织这个工作的时候他的看法跟列宁不一样斯大林是认为民族是不能平等的他是以俄罗斯人自居:所以斯大林后来主持搞的方案就只有一个民族能够建立国家俄罗斯族建立个俄联邦那么其他的那些民族:只能建立自治省:然后加入俄联邦就比俄罗斯人要低一级

所以政治上大家有一种比较深的分歧那么另外一个东西列宁对斯大林不太满意对斯大林的一些工作作风斯大林当了总书记以后他主持工作那些书记处:工农检察院衙门习气非常重所以列宁也是非常的痛心我们才没革命几年怎么一下就官僚化了

:因为列宁这个人是很质朴的一个人他有革命的理想他总是很自律

取了人民委员会以后才没几年人民委员会一下就官僚化跟过去好像没什么区别了说列宁也是很痛心所以列宁在他晚年写的一篇文章(里)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反对官僚化里边专门有句话就是批判斯大林的这个文章的名字叫做宁肯少些也(但)要好些》

所以列宁主张要对它进行改革要建立一个真正模范的不是由于职衔:才受到大家尊重的机关这个机关没有可笑的装腔作势:和可笑的摆空架子”:所以倒过来就是列宁认为现在这个机关是可笑的装腔作势可笑的摆空架子就是每个人都一塌糊涂对他的工作也是非常的不满意那么列宁跟斯大林这种紧张关系除了政治上工作上的分歧以外个人关系也非常紧张不像当初革命之初两个人经常在一块关系很融洽

斯大林这个事情应该说(在电话里辱骂列宁夫人)对他是有一个加速的作用所以时间是比较近的:所以后来列宁就是通过这个事情:后来就一病就不起了就再没有恢复过来

失望

后来列宁晚年身体还相对好的时候是写了一篇很重要的文章叫做《致(给)代表大会的信》:列宁知道他已经不行了:所以这个叫做《列宁遗嘱》:列宁在这封信里面是:逐一评点了当时布尔什维克党:最重要的六位领导人:就希望这封信在代表大会上公开地宣读也希望全党的同志能知道:这六位同志的优点和缺点监督他们改正缺点帮助他们坚持优点:那这封信里面列宁也是评价了斯大林那信里边列宁就说“斯大林同志当了总书记:掌握了无限的权力:他能不能永远十分谨慎地使用这一权力我没有把握”:对斯大林不放心这么多权力交到他(手里)列宁又说“斯大林太粗暴这个缺点在我们中间在我们共产党人的来往中间是完全可以容忍的:但在总书记的职位上是不可容忍的因此我建议同志们想个办法把斯大林从这个岗位上调开另外指定一个人担任总书记这个人在各个方面跟斯大林一样:只有一点强过他就是更耐心更忠顺更和蔼更关心同志少任性”

斯大林(五)

在列宁时期党代会的开法:跟我们现在是完全不一样,我们现在党代会的模式是斯大林的模式,就全党一致来决策已经决策的东西,它最主要是个仪式,不是一个决策的过程或决策的机制。而在列宁时期,党代会的开法不是这样的,遇到一个重大的事情以后,在党报《真理报》上展开讨论,形成几个派来推选各自的代表参加党代会,开会的时候,按照你的观点来坐,分为中央多数派和少数派,各派都推荐一个报告人,双方就阐述自己的观点在阐述的基础上展开争论,争论完以后票决,一旦通过了决议,所有的派别马上解散,全力以赴地来执行这个决议,叫做民主集中制。

为什么斯大林成了党的最高领导人?

从历史的角度上来讲,就在列宁去世以后,布尔什维克党接下来的时间里边,进行了三次比较大的党内斗争,以前我们一般都叫做反对托洛茨基的斗争,还有反对托洛茨基和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托季联盟的斗争,还有反对布哈林的斗争,这三次党内斗争反完以后,他们都被清理出去了,斯大林成了硕果仅存的领导人。斯大林是无所不用其极,小人,权术。没有讲出问题的实质,我觉得斯大林之所以在三次党内斗争都能够连胜,比较关键的因素是两个:

一个因素叫做政治正确

一个因素叫做当时的一种裁决机制或者叫做民粹主义的裁决机制

在三次党内斗争当中,大家争论的事情除了权力之争以外也有一些重大的政治决策的问题,当时争论的一个核心就是两个最要害的观点,:第一就是苏联能不能建成社会主义,第二苏联什么时候能够建成社会主义。

就苏联能不能建成社会主义以及苏联什么时候能够建成社会主义,那么在这两个问题当中,:斯大林都是肯定的观点,这两个问题当时是以理论形态出现的,就是个是非的问题,但这两个问题的核心,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不是一个学理问题,它最主要是一个政治表态。斯大林占领了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制高点。

另外一个斯大林能够在三次党内斗争中胜出跟当时那种裁决机制是有关系,都是开党代会通

过,斯大林的观点得到了党代会多数人的认定。当时这种裁决机制可以叫做民粹主义的,:民主最大的弊病就是两个字,平庸,所以民主不可能做出最优的决策,因为我们大家对好多东西,我们并没有这种判断能力,但民主也可以避免最坏的决策。参加布尔什维克党那些代表他们的水平低。

斯大林(六)

下面我们讲第四个大问题,就是斯大林的功过

关于斯大林的功过,实际上就是一句话了,就是极大的成就和极大的过错。这个人功绩非常大,过错也非常大。

关于斯大林的功绩,我概括了三句话,为什么斯大林有极大的功绩,因为斯大林是阶级的英雄,是民族的英雄是国家的英雄,他对他的阶级,他对他这个民族,他对他这个国家,作出的贡献是非常大的

那么第一句话,他是阶级的英雄。这个阶级指谁——无产阶级。斯大林是对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对无产阶级事业的进展是贡献是非常非常大。那么我们往大的方面来讲,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从开始到今天,我们说是实现了三次飞跃,这三次飞跃都跟三代领导人士相关。第一次飞跃大家都学了,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从空想到科学,之所以有这个飞跃,以马克思恩格斯,第二次——从理论到制度,理论到制度这个飞跃是列宁,第三叫什么——从一国到多国,这次飞跃就是斯大林。列宁去世的时候留给斯大林的,是一个被帝国主义团团包围的微弱的无产阶级政权,所以当时苏联的国际环境比我们今天的中国不知道要险恶多少倍。我们现在说是也是敌军围困万千重,但我们好歹是经过了40年,扎下深根了,底盘比较稳,第二,我们外面还有几个小兄弟。当时苏联你说那非常脆弱,国外一个都没有,所以斯大林能够在这种情况下把政权维持下来,不仅维持下来,还把它给推到诉诸革命,非常的不容易,非常的不简单,所以他的确是无产阶级的英雄。

第二斯大林是民族的英雄,是苏联民族的英雄。斯大林也是非常强有力的捍卫了苏联民族的利益。斯大林利用第二次世界大战给苏联吃尽了7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包括现在普京访日、北方四岛,那都是斯大林吃进去的,斯大林在维护苏联的利益方面那是毫不含糊的。

斯大林的第三个功绩是国家的英雄。在斯大林领导苏联的二十多年当中整个苏联的综合国力是大幅度提高。最重要的提高的标志是苏联从一个农业国变成一个工业国,这是不容易的。所以我老说这个话,我说可能在两个问题上斯大林比我们的毛泽东要强一点:第一件事情,斯大林是搞经济的,他始终是发展生产力,:抓住这个东西他不松手,毛泽东天天搞阶级斗争,穷扯;第二斯大林是搞知识搞文化的,他那个做法是跟彼得大帝一样,普及知识,消灭思想,毛泽东干脆连知识都不要了。所以在斯大林主持工作期间苏联的国力是一直往上走,是从世界上的一个农业国后来变成了工业国,经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跟美国成了世界的两极之一。

那么斯大林也给苏联造成了很大的伤害,或者叫祸害了。这个祸害的核心就是在斯大林的领导期间,苏联是死人太多,死的人过多。斯大林那个时期苏联的死人是主要这么三批了:第一批是饿死的。这个饿死是跟斯大林的一个政策有关,叫做(农业)集体化运动。在斯大林集体化运动期间苏联饿死的人有几百万。所以这个事情是非常的决策失误。

另外一拨人是被打死的。这个打死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争。苏德战争斯大林要承担间接责任,因为斯大林在决策方面是失误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他是给希特勒给玩了,希特勒不按常理出牌,就把斯大林给涮了。所以斯大林当时在两个方面是有失误:在苏德战争爆发的时间上有判断失误;另外一个是空间上斯大林的判断也有失误。所以这场战争的初期时候苏联损失是非常的惨重,完全是没有准备,所以这场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里面付出的代价是非常高。

第三批就是被杀死的。这个过程当中斯大林负的责任更大,杀死,就是所谓的大清洗。清洗里面处死了好些人,是斯大林直接签署命令,在判决书上签字。大清洗不仅死人数量很大而且死的都是精英。如果说集体化饿死的是农民,打仗打死的是战士和平民,这次大清洗死的都是精英。我们非常难以理解怎么会这么的大开杀戒,就杀死你身边的人,这个东西如果从远因上来讲可能跟斯大林这种幼年的经历它有关系,他有一种很深的自卑情结,有一种很强的补偿心理。那么这种自卑情结、补偿心理,后来在他登上权力宝座以后还受了两个非常大的刺激:第一个刺激就是1932年11月他的妻子自杀,历次党内斗争当中他的妻子都是支持反对派不赞成斯大林的主张,所以双方夫妻之间这种政治分歧越来越大,后来他对谁都不信任;另外一个事情是1934年十七大,这个代表大会斯大林把它命名为胜利者的代表大会,这次来开会的都是斯大林派,所以斯大林对它非常放心,结果没想到在这一次代表大会上有一些代表都是听过列宁的遗嘱,就说斯大林非常粗暴,要调动他的职务,想利用当时还残存的这种民主机制票决,想把斯大林给选下去,在这一次代表大会当中一千多个代表当中有270个代表是投了斯大林的反对票,斯大林得反对票最高.

十月革命道路与苏联演变(一)

今天我们讲我们课的最后一讲,叫做十月革命道路与苏联演变,就是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我们把整个苏联的历史,它的内在的逻辑,以及它演变的一个历程和原因,我们做一个框架性的一个介绍,那么下面我就不再分小标题了,按照历史的顺序我们把它讲下来,那么也是承接到我们前面课的介绍。

就马克思,创立了所谓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所以马克思创造这个理论

段落(16):也非常强调两个字,叫做:实践。哲学家们是解释实践,问题在于怎么改造实践,对马克思来讲,:这个实践的最重要的一个形势,就叫无产阶级革命,那么怎么搞实践,怎么搞无产阶级革命,马克思提出了一个操作性的方案,这个方案叫做:一国首先革命论。那么关于一国首先革命论的,核心思想是两点:

第一,质的规律性。:这个国,一定是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国家,只有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才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也就提供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可能,只有量变才能导向质变,所以这个质的规律性,是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国家才有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资格第二,一国革命论还有个量的属性,多国革命论还有个量的属性。就马克思的多国同时革,多国同时革命论。首先这个国是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国家;第二,多国就整个世界的无产阶级搞革命,不能是一个国家单打独斗,所以需要联合起来,所以马克思写《共产党宣言》里面的最后一句话叫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为什么只有联合成联合起来的无产阶级才能对付联合起来的资产阶级?这是马克思一个非常重要的革命操作的一个方案,叫“多国同时革命论”。那么这个方案传到了俄国以后,应该说使俄国的第一代马克思主义者叫普列汉诺夫陷入了一种矛盾的状态,或者说叫做精神分裂。为什么使他们精神分裂?因为他们学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有了非常强烈的进行革命的冲动。是不是因为这个理论不是一个书斋上面的学说,而是要实践、要革命?但是马克思告诉他们:在俄国不具备革命的条件。因为俄国不是资本主义的高度发达,恰恰是资本主义的高度不发达,所以这些,俄国的第一代马克思主义者在等待俄国资本主义不断发展的过程当中蹉跎了他们的岁月,把发动十月革命这个机会留给了俄国的第二代马克思主义者,叫做列宁。那么列宁比普列汉诺夫有更强的一种实践的冲动、了在俄国推动革命,所以列宁创造的思想叫列宁主义。那么列宁主义一个中心就叫“一国首先革命”。

为了论证这个“一国首先革命”这个中心,列宁构建了三大理论支柱,分别叫做:帝国主义论、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学说,还有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这三大理论支柱分别论述了俄国有没有革命的客观条件:靠谁去革命,以及革命以后怎么办;分别解决了俄国革命的三个

重要的问题,所以把列宁主义构建完成。

在“一国首先革命”这个列宁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俄国的布尔什维克党也抓住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个历史机会,在俄国策动了革命,把政权掌握到自己手里,应该说在彼得格勒武装起义之后的一段日子里,列宁应该说是胸中是激荡着一种创造历史的一种自豪感和激动,大家都说俄国没有革命的资格、没有革命的条件,结果列宁不信邪,不仅想革命,而且真是把政权掌握到自己手里,所以当时列宁这种成就感是可想而知。但是夺取政权以后,接下来所发生的事情,应该说,与列宁的设想事与愿违。

在彼得格勒的武装起义以后,列宁接下来推判的叫做三大战役,把革命推向前进。这三大战役的结果无一例外,都以失败告终。

第一大战役叫做策动西方革命。为什么列宁要策动西方革命?因为在列宁主义这个列宁主义的主题里面叫做“一国首先革命”。注意:什么叫做首先?一定后面要有人跟随,他叫做首先,如果他革命了,后面没有人跟随,他就叫一国单独革命。列宁的思想不是一国单独革命,而是一国首先革命,所以俄国不仅有革命的条件,还有率先革命地打响第一枪的这种可能性,敢为天下先。所以在彼得格勒武装起义之前,应该说列宁也证实了在俄国这种条件下,进行无产阶级革命主客观条件的一种不充分。所以当时好些人也对列宁提出了置疑,说在我们俄国这种条件下搞无产阶级革命,那叫霸王硬上弓嘛,恐怕是超越社会发展阶段,恐怕是违背社会的规律,恐怕没有什么好果子。所以当时列宁就用这句话来批驳他的反对者,同时鼓舞他的同志,说你们革命要怎么办,条件这么差,怎么能维持下去啊?只能开花,不能结果,可能就昙花一现,搞出个巴黎公社无疾而终,那我们有什么必要去革命啊?所以当时列宁就用这句话来鼓舞他的同志,列宁就说俄国革命肯定会点燃西方革命,为什么?因为列宁有这么一个想法,所以西方应该说是搞无产阶级,主客观条件是最完善的、最好的。第一,资本主义的故乡,资本主义发展水平最高;第二,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故乡,革命的主观条件也最好。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西方的无产阶级失去了首先革命的可能性,一不留神,让一个边缘的国家,后起的国家,资本主义不发达的国家,马克思主义全国的边缘地带的国家,抢先搞了无产阶级革命,那么西方的无产阶级会深受刺激,他们肯定会揭竿而起启动革命。但是在十月革命以后,彼得格勒武装起义以后,列宁也每天扭折脖子向西方看,等着西方革命被点燃,等来等去,西方革命真的被点燃了,被点燃的革命有这么四个革命:第一,德国的革命;第二,匈牙利的革命;第三斯洛伐克的革命;德国革命是两个地方爆发。真是点燃了,那么这次俄国革命点燃西方革命,虽然是点燃了,但怎么样?跟列宁的设想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差距在两点:第一,爆发革命的地点不一样,并不是资本主义的老国,不是西欧,而是东欧国家,资本主义的边缘地带;第二,从实践上来讲,这些革命都是昙花一现,很快就失败了,所以列宁在革命以前一口咬定:俄国革命肯定能点燃西方革命,结果后面点而未燃。所以一国首先革命,最后尘埃落定以后,真的变成了叫做一国单独革命,孤独一支。所以列宁用俄国革命点燃西方革命的第一大战役应该说事与愿违,没有按照他的设想和预见得到落实。

这种情况下,列宁又义无反顾地启动了第二大战役。我们建议了靠西方靠不住,靠外因靠不住,那么我们怎么办?我们靠内因,利用十月革命掌握起来的国家政权,在俄国强行推动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我们自己搞,继续前进,革命不能停止,直接过渡。这个直接过渡的操作方案基本上就是马克思总结巴黎公社所得出那些巴黎公社的原则。我们要自己搞,不仅夺取政权还要向社会主义迈进。革命有最低纲领,有最高纲领,最低纲领:夺权;最高纲领:建设共产主义。夺权只是一个阶段,以列宁在俄国就推动了用政权的杠杆启动了整个社会的改造,落实巴黎公社原则。但列宁在俄国对巴黎公社这些原则的贯彻实施的效果也是适得其反,没有达到他的预期。

十月革命道路与苏联演变(二)

第三大战役——间接过渡。什么叫间接过渡?很多内容。比如说,第一,经济上,把资本家请回来,资本家一回来以后,的确,生产秩序也恢复了,而且财产的稳定,存量财产也保护住了,产权也稳定了,经济发展非常好;另外一方面,政治上搞无产阶级专政。搞代理人治国,行政的效率也提高了,它解决了当时直接过渡带来的混乱。但是这个间接过渡推下来以后也产生了非常严重的后果。第一个后果,在经济上的后果:非社会主义经济的比重持续增长。这里面就有两个问题就提出来了:第一,叫做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与非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不配套,上层建筑,掌握着政权的,是社会主义的党,思想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的,但经济基础是非社会主义;第二个问题是更深刻:如果实践证明只有用非社会主义的方式才能发展生产力的话,马上就有个道理就要提出来:我们还搞十月革命干什么?我们还要共产党领导干什么?道理在哪儿?经济基础决定经济上层建筑.我坦率地说,这个矛盾我们今天也是存在的。我们现在生产力发展得非常好,但发展的都是非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另外一个叫代理人治国,马上就产生一个问题:官僚化和腐败。

1881年的马克思写了这句话:他说如果俄国的农村公社能够完整地保留,如果俄国革命能为西方革命相互呼应的话,那么俄国可以启动革命。能不能革命?能的,但是有两个条件:第一,内因,俄国的农村公社比较完整地保留;:第二,你们不要打响革命的第一枪,革命还是有希望的,但是要等着西方,因为他们比较先进我们比较落后。所以恩格斯这个话非常明确地告诉你,在这种国家搞场革命、夺取点政权是很容易的,但夺取政权以后,接下来发展的事情可能是走向反面。

列宁在《论我国革命》当中写了这么一段话:既然毫无出路的处境十倍的增强了工农的力量,使我们能够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式来创造发展文明的根本条件,既然建设社会主义需要一定的文化水平,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用革命手段取得达到这个一定水平的前提,然后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追上别国的人民呢?这句话里面有两个思想一直对我们现在来讲是非常有启发:第一个思想就是十月革命的道路的实质,就是改变通常的历史顺序。:通常的历史顺序是什么?马克思认为,一个社会形态是三个板块构成: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生产力是推动社会的第一和终极的决定性力量,生产力变化了,生产关系相应改变,生产关系变化,上层建筑才改变,所以整个社会是自下而上发生改变。列宁说十月革命是倒过来。

十月革命道路与苏联演变(三)

中国这些落后国家建设社会道路,就是改变通常历史发展的顺序,我们不是顺着生产力来搞的,我们是先把上层建筑,搞成社会主义的,再以它为杠杆,建成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这样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我认为斯大林可以说是列宁合格的接班人,为什么?是不是合格,我用的标准就是十月革命发展的道路,即改变通常的历史发展顺序。斯大林和他同期的,其他过时的一个政党的领袖相比,应该说斯大林更懂得十月革命发展道路的真理,也更懂得这个发展道路,要往前走需要做的事情。

我们如果具体论证那个思想,也可以从两方面去着眼:第一,从理论传承上看,列宁主义的核心叫做一国首先革命,斯大林思想的中心叫做一国单独建成。一国首先革命实际上就是认为俄国不仅能够革命,而且能够敢为天下先,进行无产阶级革命,那么无产阶级革命以后这个革命有没有前途,斯大林明确地说:有,这个前途叫做我们能够建成社会主义。斯大林这个思想,他不是一个理论上的一个论述,他是一个政治上的表态,他是肯定了十月革命这条道路有前途,能够走下去。所以从理论上来讲,我说斯大林思想是列宁主义的下篇,是他合乎逻辑的发展。第二从实践上看也是一样,斯大林当了苏联的最高领导人以后,他整

大国的兴衰

大国的兴衰 前言《大国的兴衰》 本书论述的是近现代(即文艺复兴之后)的国家或国际力量,追述和阐明了自西欧建立“新君主国”和全球性跨洋国家系统以来,五个世纪中各大国的相互关系与兴亡盛衰。毋庸赘言,这将涉及大量战争,特别是那些对国际秩序有巨大影响的、由大国联盟进行的大规模长期战争。但是,这又不完全是一部军事史,它也追溯公元1500年以来世界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但它也不是一部经济史,本书重点是描绘国际体系中的一流强国在励精图治、富国强兵过程中经济与战略的相互影响。 “军事冲突”,总是与“经济变化”联系起来考查(原书因此,本书副标题所讲的 副标题为Economic Change and Military Conflict)。在这一时期,任何大国的胜利或崩溃,一般地都是其武装部队长期作战的结果;但也不仅如此,它也是各国在战时能否有效地利用本国可用于生产的经济资源的结果。进一步说,从历史背景上看,也是由于在实际冲突发生以前数十年间,这个国家的经济力量与其他一流国家相比是上升还是下降所致。有鉴于此,本书认为,研究和平时期大国地位如何持续变化,同研究它在战时如何打仗一样重要。 这里提出的论点将在本书正文中详细分析,但也可概述如下: 一流国家在世界事务中的相对地位总是不断变化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各国国力的增长速度不同;二是技术突破和组织形式的变革,可使一国比另一国得到更大的优势。例如,公元1500年以后问世的帆动力远洋炮舰和大西洋贸易的繁荣,就使欧洲各国受益不同,一些国家的发展速度比另一些国家快得多。同样,后来开发的蒸汽动力及其依赖的煤炭和金属资源,大大增强了一些国家的力量。一些国家的生产力一旦得到提高,便自然能比较容易地在平时承受大规模扩军备战的负担,

世界大国崛起衰落历史给我们的启示

世界大国崛起衰落历史给我们的启示意大利历史哲学家克鲁齐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世界上各个大国的起起伏伏不断交织,不断创造着每个时期的历史风貌。在这些历史中,不仅折射着人类的智慧,更是为后来者提供着真实的实例。通过分析大国崛起衰落的原因,剖析其中的必然因素,又助于为我国的发展提供有利的借鉴。 一、技术的发展和组织的变革是大国崛起的根本因素 1500 年以后问世的帆动力远洋炮舰和大西洋贸易的繁荣,就使欧洲各国受益不同,从而使得一些国家的发展速度比另一些国家快得多。同样,后来开发的蒸汽动力及其依赖的煤炭和金属资源,不仅催生了一个新兴的资产阶级、新起的工业革命,而且催生了一批新兴的资产阶级国家,并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来的世界格局。随后,19 世纪自然科学领域的三大发现,不仅确立了新的自然观、新的社会观,而且也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格局。 西欧自16 世纪以来技术突破和组织形式变革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进步,其中尤以英国最为明显。英国在17 世纪中叶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在人类历史上率先过渡到资本主义这一社会制度上来。封建制度的推翻,加速了统一民族市场的形成,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道路;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又为英国产业革命提供了重要的政治前提,推动了英国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为英国建立世界工商业霸权和殖民帝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为新兴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制定内外政策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富于革新和开拓精神。以科技为依据的技术革新,适应产业革命发展的国内政策,与放眼世界、积极拓展海外殖民地和市场的国外政策融为一体,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从纺织机器的发明和运用,到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再到冶金、采煤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都是依靠科学技术来推动的。产业革命完全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地理面貌,使之空前繁荣起来。19 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在世界工业和贸易方面处于垄断地位。1870 年,其采煤量占世界采煤量的5115 %,生铁产量占50 %,棉花消费量占491 2 %;英国不仅向全世界供应工业品,而且还输出机器设备,几乎包揽了全世界的机器、火车车辆和铁路设备的制造。英国在世界贸易中也居于绝对领先地位,1850 年英国贸易

《大国崛起》读书笔记

《大国崛起》读书笔记 历史的光环像一阵风,这里吹吹,那里也吹吹,不可能只停 留在一个地方,不可能永远沐浴着某一片土地。近现代以来,大 国的兴衰,此起彼伏,汹涌澎湃,演绎着一曲曲惊心动魄的历史 沧桑之歌。从大国的兴衰之中,我们可以品悟、借鉴到许多知识、经验,用以兴盛我 历史的光环像一阵风,这里吹吹,那里也吹吹,不可能只 停留在一个地方,不可能永远沐浴着某一片土地。近现代以来, 大国的兴衰,此起彼伏,汹涌澎湃,演绎着一曲曲惊心动魄的历 史沧桑之歌。从大国的兴衰之中,我们可以品悟、借鉴到许多知识、经验,用以兴盛我们伟大的祖国,使我们的国家能够跻身于 世界强国之列。历史之风陆续吹遍了西欧一些国家,让它们在历 史的舞台上叱咤风云;而处在清末的东方之国,却将这股风拒之 于窗外,最终被无情的历史之鞭抽打的遍体鳞伤,一边呻吟,一 边在时代的后头慢慢地踱动。 而这种拒人于门外的行动,正是由于人们的极端思想造成的。封 建制度下的自给自足、狂傲自大、小农意识等思想,深刻地影响 着每一代中国人,使他们在落后与先进的泥淖中苦苦挣扎,不知 究竟走向何方。这些守旧的、落后的、腐朽的思想,造成了人们 闭关自守、以土地为中心的非商品意识,从而遏制了资本主义的 萌芽,牵制了政治体制的变革与更新,在文化教育、科技等各方

面均落在了时代的后头。 大国的崛起虽然有各式各样的历程,然而每一个国家的崛起与衰弱,都有着相似的情况。其中,不管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国家的 兴盛,思想文化上必须有一个突破,一个较前面历史的新的突破。而无论这种突破是彻底的,还是不彻底的;是以先人的思想为基 础的,还是承接未来的,都可以从思想层面上为一个国家的变革 垫下厚实的基础。 思想文化不仅仅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对于一个国 家而言,在政治、经济、教育、科技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下 面结合大国兴衰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具体谈谈这些联系。 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思想文化促进政治体制的改革。随着时 代的进步,以往的政治体制必然不会适应社会的发展,陈旧的政 治体制日益暴露它的种种弊端,阻碍了历史的前进。此时,新的 顺应历史潮流的思想文化往往会深入人心,促进人们对政治体制 进行改革的勇气与决心。17世纪上半叶,英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 已不再适应新生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阻碍了英国工商业资本主 义的发展。而国王处处限制资产阶级的利益,加强自身的权力集中。但国王忽视的一点是,此时资产阶级思想渐渐深入人们的日 常生活中去了,人们对封建王朝已不再抱有太大的希望,资产阶 级带给人们的利益远远胜于封建王朝的统治。随后,爆发了资产 阶级革命,推翻了以贵族为中心的封建王权政治体制,建立起了 有利用维护资产阶级统治利益的君主立宪制。

论美国崛起的原因以及对中国的启示

美国崛起之路对中国的启示 ——对美国历史上贸易保护和自由贸易之争的思考 自从资本主义降生以来,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主义之争始终是各国不同政治经济派别分歧的重要成份。随着时代的变迁,一国可能从主张自由贸易转向贸易保护,也可能从贸易保护转向自由贸易。一般来,在国际经济危机时期,贸易保护的声音往往抬头;而在繁荣时期,自由贸易又容易成为潮流。对于强国来说,自由贸易是占领弱国市场,打败弱国企业的旗帜;对于弱国来说,贸易保护是抵御市场强权,发展民族工业的盾牌。当一国从弱变强时,它就会开始赞同自由贸易;反之,当一国由强变弱时,它又会回到贸易保护主义路线上去。可以说,美国的历史就是根据本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力量强弱交替运用贸易保护和自由贸易两种主张的历史,而美国也正是因此才从一个殖民地国家变为世界第一流的强国。不仅如此,由于英国力图保持世界工场的地位,美国运用贸易保护手段曾遇到很大的阻力。如果不是英国炮舰调动了美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激情,美国很难实施贸易保护政策。如果不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也许今天的美国也许就如同南美洲的巴西、阿根廷一样,徒有广袤的土地、丰富的资源,却仍受发达工业国的控制和掠夺,仍然贫穷落后。因此,对于今天追求强大的中国来说,破解南北美洲不同历史命运的奥秘,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一、禁运催生了美国制造业1781年10月,英军将领康沃利斯于约克敦投降。1783年,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但是独立战争的胜利并没有自然而然地带来繁荣和发展。独立战争期间,由于对英贸易的滞阻,北美的制造业得到了一定发展,但从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看则仍远落后于英国。战争结束后,英国利用自身强大的制造业和商业优势,一方面对美国的出口实施严厉的商业限制,包括禁止美国货进入西印度群岛;另一方面则向美国大量倾销英国货。独立前夕,北美平均每年运往英国的生铁为3929吨,1791年下降为797吨[1]。烟草、稻米、蓝靛等大宗农产品的出口也大幅度下降,由此带累商业和航海业停滞,造船业衰落。据统计,从1784年到1786年,美国从英国进口的货物总值约为760万英镑,而同期美国向英国出口则仅为249万英镑,逆差高达521万英镑[2]。出口萎缩、市场缩小,使价格大幅下跌,商人、农场主纷纷破产,债务链条破裂,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动荡,许多地方爆发了农民起义,最著名是的谢司起义[3]。在美国史上,1781年至1789年被称为“危机时期”[4]。从竞争的观点来看,其实质是英国挟裹着其市场竞争的强者优势对新独立的弱小的美国进行打击,以经济殖民来代替政治、军事殖民。危机给美国上层社会带来了广泛的冲击,“美国向何处去”一时成为报纸和小册子所讨论的焦点。在一片喧嚣声中,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主义的两大声音至今仍清晰可辨。推崇自由贸易多为南部大种植园主、北部大商人。在危机时期,南部大种植园主兼并了大量小农的土地,巩固了竞争地位,他们虽然对英国限制出口不满,却得益于优质廉价的工业品。因此他们主张自由贸易,一方面要求英国取消出口限制,另一方面试图摆脱英国的商业垄断,开拓南欧、

人教部编版高中历史主要大国崛起的原因与启示初探考点

人教部编版高中历史主要大国崛起的原因与启示初探考点 一、英国的崛起 1、开始崛起:1588年,打败西班牙,开始建立海上霸主地位。 原因: (1)、地处大西洋沿岸,地理环境优越。 (2)、资本原始积累;能够把金银等财富转化为资本,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霸权确立:18世纪后期,英国打败了荷兰和法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逐步建立起"日不落"的殖民帝国,在世界上拥有最广大的殖民地。 原因: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克服了专制制度,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3、达到顶峰:19世纪中期以来,英国在世界工业中居垄断地位,有"世界工厂"之称,是当时世界无可争议的头号霸主。 原因: (1)、最早开展和完成工业革命,在工业革命中重视科技的创新,成为世界第一个工业强国。 (2)、占有世界上最大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 (3)、自由主义的兴起,取代了重商主义。

二、美国的崛起 1、开始成为经济大国:1894年,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 原因: (1)、幅员辽阔,地理环境优越,资源丰富。 (2)、西部领土的开发,提供了丰富的原料和广大的国内市场。 (3)、欧亚移民,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必要的技术与经验。 (4)、内战后政治相对稳定,大量欧洲资本涌入。 (5)重视科技和教育。 2、一战后势力扩大,在华盛顿体系中占主导地位。 原因: 充分利用第二次科技革命成果;一战中大发战争横财,力量更加强大。 3、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确立:二战后初期,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北约组织成立,确立了世界霸主地位。 原因: (1)、二战中获得巨大利益,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最雄厚的工业实力和黄金储备。 (2)、西欧国家普遍衰落。

美国崛起对中国启示

美国崛起中的种种因素对我国现代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借鉴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我认为美国崛起对中国启示如下: 1、美国强调依法治国,有着相对完善的法律体系。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国家强大的根本,我们现阶段的中心任务是进行全面的经济建设,这需要有强大的法律保障,为经济的发展扫除障碍。依法治国,有利于社会的安宁和稳定,亦可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优良的环境氛 2走的都是先经济后政治的路线,美国在经济领先世界半个多世纪后才扛起世界领袖的大旗,中国经过改革开放后近3 0 年的发展虽然拥有可观的整体经济实力,而且是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但仍然抱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着眼于国内的建设,并且认为自己只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我要求作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决不能因为个别经济指标跃居世界第一就沾沾自喜甚至狂妄自大 3、不断调整适合国情的国策与政策,要随时调整自己的国策,发展经济,增强实力。社会制度、外交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都是影响国家实力的重要因素。面对新的形势,我们应以更广阔的视野观察世界、观察中国,既增强信心和机遇意识,充分把握住重要战略机遇期,也要提高忧患意识,加强战略谋划,增强应对能力,扬长避短,趋利避害,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4、美国重视科技、人才和教育。美国第一次把专利权写进了宪法,用国家根本大法来保护发明创造,这大大的激发了整个社会的创造热情。正是依靠强大的科技实力,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独占鳌头。第三次工业革命更是爆发于美国,从此,美国一直处于科技的前列。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国家崛起的必要条件。美国善于吸收人才,有着一系列的人才保障制度。美国的崛起,人才不可谓不关键。教育是国家之根本,是百年大计,是人才和科技的摇篮。中国现在的教育水平不可谓高,中西部的教育依然很落后,要想振兴中西部,振兴中华,教育必须先行,国家必须得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这也是所有历史性大国崛起的宝贵经验。

大国崛起对中国的启示

- - XXXXXX 商学院课程论文 题 目 大国崛起的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 国贸103班 XXX 国际商务系 XXXXXX XX 学生姓名 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 系 别 学生学号

【摘要】一个国家的崛起,即一个民族的崛起。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国与国之间的较量靠的是科技。同时,一个健全而民主化的大国政治体系也是必不可少的。五百年来,九个世界性大国先后在历史的舞台上登场。历史就像是大国兴衰更替的链条,一环扣一环,有始无终,兴亡无常。而今日之中国就是这条链环中的一个环节。中国正在崛起,而正在崛起的国家有的最终成长为世界性的大国,也有的行百里而半九十,功败垂成。 【关键词】历史经验,和平崛起,经济,政治,文化 一、中国的现状 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许多国人或许会为此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自从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GDP增速令世界瞩目。在全世界都把羡慕的目光投向我们国家的时候,除了扬眉吐气之外,我们是否还缺少了什么?仅仅从国内生产总值这样一个华丽外表来衡量一个国家是非常不客观的。翻开历史的长卷,再次揭开国人那段屈辱的近代史,我们也许会十分诧异。据安格斯·麦迪森的统计,1820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是欧洲的1.22倍,1890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是日本的 5.28倍;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从1700至1820年间一直领先于欧洲和日本。但在1820年后的20年即1840年,中国却被英国在鸦片战争中打败。1895年在甲午战争中又被日本打败,中国因此失去香港、澳门和台湾,还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同样的遭遇也在西方大国上演:西班牙掠夺了美洲大量的金银,到16世纪末,世界金银总产量中有83%被西班牙占有。然而英国在16世纪末实际上还是一个人口很少的小国,它的无敌舰队在英西海战中竟不敌英国的貌似不堪一击的弱小舰队。富国被穷国打败,事实的确如此。一个没钱的国家绝对称不上是大国,但一个有钱的国家不一定就是大国,即便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人们热捧经济增长,但是我们会发现石油之城波斯湾,其人均财富恐怕连美国都比不上,却战火不断。先是海湾战争,接着又是伊拉克战争,结果把富可敌国的伊拉克人民打得流离失所。由此可见,财富为我们通向强大奠定了基础,而要实现强国之梦,则还有很多。 二、各大国崛起的历程给中国带来的启示 (一)、大国崛起——英国

2020届全国百校联考新高考押题信息考试(十)历史试卷

2020届全国百校联考新高考押题信息考试(十) 历史试卷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考试范围:高考范围。 2、试题卷启封下发后,如果试题卷有缺页、漏印、重印、损坏或者个别字句印刷模糊不清等情况,应当立马报告监考老师,否则一切后果自负。 3、答题卡启封下发后,如果发现答题卡上出现字迹模糊、行列歪斜或缺印等现象,应当马上报告监考老师,否则一切后果自负。 4、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5、选择题的作答:每个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择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6、主观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7、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等。 8、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依序排列上交。 一、选择题(每题4分) 1.独具时代特色的历史信息在风云流转的时空中,是社会发展的一个个指示性坐标。下表所列信息,按朝代(周、秦、唐、元)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A. ①②④③ B. ①④②③ C. ③②①④

D. ④②①③ 【答案】B 【解析】 【详解】“微子受封”是西周的分封制内容;政事堂、越窑、夜市、“士大夫画”,都是唐宋时期的内容;“腹里”是元代行省制的内容之一;灵渠、小篆是秦朝的内容。故①④②③正确,选择B 项;排除ACD 三项。 2.16世纪后,大量欧洲人是通过直接阅读书籍了解某种观念,而不是像从前那样从别人那里听到某种观念。这使他们能够自主比较和对照不同文本表达的观点,而不是面对面地被一个雄辩的演说家征服。这反映了,当时 A. 世界各地的文化联系日趋紧密 B. 宗教改革运动在欧洲迅速扩展 C. 技术进步对人文主义起促进作用 D. 民族国家兴起并强调民族语言 【答案】C 【解析】 材料反映了欧洲人通过直接阅读书籍了解某种观念,从而具有了独立 的 判断,没有反映世界各地的文化联 系,故A 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宗教改革运动在欧洲的扩展,欧洲人直接阅读的书籍不一定是宗教书籍,故B 错误;当时印刷术等技术的进步,使书籍推广范围迅速扩大,欧洲人可以通过直接阅读书籍了解某种 观念,从而促进人文主义发展,故C 正确;材料未涉及民族国家和民族语言的问题,故D 错误。故选C 。 3.学者吴晓波在分析引发西方工业革命的纺织业在中国没有产生同样变革的根源时指出:明代中国乡村每个农家都有织机一部,耕作之余,无论妇幼老小都通宵达旦从事纺织。虽然每户所织之布数量甚微,但众多的户数聚合成惊人的产量,仅仅一个松江府每年所产棉布就比英国大出6倍。作者意在说明 A. 中国家庭手工业的生产效率远远高于西方 B. 为数众多的传统纺织业阻碍了生产方式变革 C. 科学技术的落后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障碍 D. 国内市场狭小影响了英国纺织品的倾销

大国崛起读后感2000字3篇

大国崛起读后感2000字3篇 篇一:大国崛起读后感 《大国崛起》读后感 《大国崛起》是一本气势恢宏的书。花一周时间读完,仔细品味,过程中有很多感悟与惊喜,感悟在两三年之后再次接触这几个大国的沿革变迁,确实好的书多次读每次都是不同感觉;惊喜在我好久不读历史书了,这次读这本书竟然发现我在半年之后,还是对这些历史有着较充分的兴趣,半年前读了本关于宋代的简约介绍的历史书。《大国崛起》是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解读15世纪以来9个世界性大国崛起历史的书。书中提到的9个国家的崛起历程,带给人的不仅仅是国家崛起的震撼,更多的是一国家如何在顺应发展潮流中通过经济的崛起从而实现国家崛起的思考。《大国崛起》浓缩了海洋时代上出现的各个强国发展的精华,让我再次感受的强国的不易。 葡萄牙,论面积还不如中国的许多省份,15世纪时还不到100万的人口的小国,当初仅仅是为了获取香料这个简单的愿望,却开创了真正意义上走向全球的大航海时代。他的成长,如同一艘小船经历了海上的大风大浪,日益看到耸立在海中央明亮的灯塔,最终成为了第一代世界大国。我们可以看到,国家的昌盛并不是以人口、面积来衡量的,葡萄牙所展示的就是他磅礴的勇气和不屈的傲气。他用他磅礴的勇气和不屈的傲气向全世界证明他们的力量不可小觑。 德国,在这个普及的国家中仅柏林洪堡大学就有29位科学家加冕过诺贝尔奖。我们从中可知,国家总在不断的发展,而人类短暂的生命永远也无法比拟一个国家漫长的历史,人类渺小的功绩永远也无法比拟一个国家的莫大的荣耀。所以,培育下一代的人才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有自强的精神,才有自立的可能,才能赢得其它国家人们的尊敬。中华民族,在很多地方需要学习别国。我们有韧劲,却缺乏思考、也缺乏自省;我们有力量,却缺乏动力,也缺乏勇气。恰似德国在二战后勇于反思和敢于悔过的行为,最终才得到了全 世界的原谅与支持,德国总理勃兰特在波兰集中营纪念地长跪忏悔,真实地展示了这样的精神。那么只有正视历史,直面失败,历史才不会重演,成功才会到来。在务实上,我们做的比起别国也差的很远,搞浮夸,搞假政绩,搞表面繁荣等等无用的行为,根本不能从本质上,从实际上提升我国的国力。所以我们始终只能从面积和人口上说是一个大国,而从人均数据上讲却不能说是一个强国。 对于中国乃至任何一个国家强大的战略,我有个简单的体会: 一是重视科学和教育。回顾五百多年来大国发展的历程,思考九个大国崛起的关键因素,其中都离不开重视科学和教育,尤其是德国。德意志民族诞生了黑格尔、康德、马克思、贝多芬、歌德等思想界和艺术界的伟人,而位于柏林的洪堡大学就有29位科学家加冕过诺贝尔奖。精心培育下一代是历届德国政府的重要任务。二战后德国迅速崛起,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创造了高度的物质财富和社会文明。德国再次崛起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一大批杰出的各方面的优秀人才,尤其是工程技术领域,这也奠定了德国现代工业的基础。今天,德国生产的汽车、电子、通讯等产品遍及全球,世界各国的青年学子都喜欢到德国留学,今天德国的经济发展和文明程度令人叹服。 二是选择适合本国特点的发展道路。在于几百年来,西方主要大国的强盛无不是在历史发展的重要关头选择了适合本国特点的发展道路,建立起适合本国国情的政治经济制度。放眼欧美大国,无论是葡萄牙、西班牙通过海洋冒险成就霸

论20世纪美国崛起的历程及启示

论20世纪美国崛起的历程及启示 一、优越的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 美国的领土面积937万平方公里,地域十分辽阔,面积大约为整个欧洲的3/4,拥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占有着北美大陆最富庶的心脏地带;美国的中部大平原,幅员辽阔、土地肥沃,不仅是美国也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农业区,其土地属于最肥沃和最高产的土地之列,可耕地约占总面积的2/5。与加拿大共有的五大湖泊所蓄淡水约占世界淡水总量一半。除此之外,它还蕴藏着丰富的金属矿和能源矿源,其中:锡占世界总储藏量的40%,铜、银锌各占世界总储藏量的16%,金占世界总量的10%,烟煤、无烟煤占世界总量的20%左右等等,此外还有数量十分可观的石油和天然气。所以,美国的繁荣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丰富的自然资源。这一点为美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和环境基础。美国地理环境优越性还在于它良好的地缘政治。由于太平洋和大西洋两个海洋的保护,美国本土避免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损伤,反而还利用战争的机会聚敛财富;而美国南北都是弱国,没有邻国的威胁,不必担心遭受外国军队的入侵。享有着如此优越的地理条件,美国自然成为了美洲的领袖,更成为世界的霸主。 美国在其崛起过程中拥有得天独厚的安全环境和国际条件。东西两岸的两洋隔绝使美国可免于卷入欧亚大陆的战争和冲突,美国周边不存在强国作为邻国,南北的加拿大和墨西哥都弱于美国,广大的西部边疆成为转移东部社会矛盾的安全阀。从而优越的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为美国在20世纪快速的崛起提供了物质基础和良好的安全环境。 二、20世纪美国崛起的历程 一个国家的崛起是从各方面崛起的,绝不是单个方面的崛起就能实现一个国家的崛起,而是多个方面同时进行的。美国也不例外,为便于比较清楚的考察20世纪美国崛起的历程,所以分别从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方面来分别梳理。 (一)经济崛起历程 在现代,与一国实力关系最密切的要素是它的工业生产[2]。20世纪美国在经济领域的崛起首先是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成开始的,1894年美国的工业产值94.98亿美元,英国则是42.63亿美元,第三位德国为33.57亿美元,分别居于世界第二和第三

欧美大国兴衰对中国崛起的启示

2011年第10卷第15期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15 Industrial &Science Tribune 欧美大国兴衰对中国崛起的启示 □宣克祥 宣惠民 【摘 要】无论是大英帝国、19世纪脱亚入欧的日本、两次世界大战后崛起的美国,还是兴衰交替的苏联,国家兴衰荣辱都有其 内在必然。深入了解和学习他国崛起模式,对于我们准确把握历史机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有着重要的借 鉴意义。 【关键词】欧美国家;大国兴衰;中国崛起 【作者单位】宣克祥,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宣惠民,上海市第二中学 纵观世界历史,无论是曾经称霸全球的大英帝国、19世纪“脱亚入欧”的日本、两次世界大战后崛起的美国,还是先兴后衰的苏联,所有国家的兴衰荣辱都有其内在的必然规律。深入了解和学习他国崛起模式,对于我们准确把握历史机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适应国情特点,处理好陆地与海洋的关系 16世纪英国探险家罗利曾说:“能控制海洋的人便可控制世界贸易,而能控制世界贸易的人,便可控制陆地资源和 陆地本身。”英国陆地面积不大,当时人口只有几百万人,依靠陆地称雄欧洲是不大可能的。英国采取的战略不是跟其 他欧洲列强争夺土地,而是把主要国力集中在海上,迅速壮大海军力量。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称霸大西洋,并建立起众多的海外殖民地,依靠海外殖民地向本土母体帝国源源不断地输送财富。然而,中国虽然有郑和七下西洋的历史,但那只不过是出于政治目的,宣敷教化于海外。千百年来,中国人的海洋意识十分淡漠,不知道利用海洋资源发展经济。在海洋战略方面,农本商末,重农抑商,重陆轻海,禁海闭关。中国人更多的是将一望无际的海洋当作天然使封建迷信活动沉渣泛起,破坏了淳朴的乡风,各种盗版书 刊、非法音像制品、淫秽色情光碟被大量出售和出租,严重毒化了农村的社会风气,诱发了一些犯罪案件和不安定因素的发生,对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此外,农村文化市场缺乏管理,中高档文化产品和娱乐服务流通渠道不够通畅。文化市场法制不健全,管理比较混乱,导致非法及假冒伪劣文化产品、粗俗的娱乐活动和非法经营活动乘虚而入,反文化现象较突出,农村社会风气受到严重毒化。 六、文化生活贫乏,农民信仰严重缺失 调查显示,虽然当前我区农村的生活条件已普遍改善,但与物质水平的显着提高相比,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远远滞后了。农民文化生活较贫乏,消费意识差,部分农民对文化需求缺乏长远的眼光,认识不到文化对未来生活的影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原因,农民工因为打工收入有限,不舍得将钱用于文化消费;二是社会原因,社会各方面对农民的文化需求尚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注。由此而来的是,农民存在严重的信仰缺失,其主要表现是孝道的沦丧。目前很多地方,农村的老人都是与儿女分开居住。他们结婚后组成的新的核心家庭最初的财产积累主要是通过分家从父母和大家庭那里分得的。在农村,绝大多数的青年农民除了负担父母基本的口粮外,其它的什么也没有了,甚至有些地方的少数农民连让父母活命的口粮都不愿意负担。这就促使农村的老人只能过着孤独悲苦的生活。 七、结构失衡,文化产品、服务有效供应不足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与消费市场间存在需求大而有效供应不足的矛盾。大多数文化生产者和经营者的产品、服务是 根据城市居民的需求生产的,适合广大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文化产品和经营项目相对较少,缺乏适合其需要的文化产品和娱乐服务。首先,农村文化产品粗糙。农民能够读得懂、用得上书籍不多,真正是面向农村发行的报刊屈指可数,有些“文化下乡” 也只是一个形象工程,缺乏实用性,农民并不感兴趣。从总体上看,政府部门没能够向基层提供足够的文化精品和优质的文化服务,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处于自生自灭、放任自流状态。总之,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然而,由于农村文化建设投 入严重不足、 文化资源极为匮乏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农村文化阵地难以充分发挥自身在提高农民文明素质,活跃农村 文化生活中的作用。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广大农村文化建设出现严重滞后的现象。可以说,农村文化严重落后于农村经济发展的状况已经影响到了我国的社会稳定和农 村基层建设,影响到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因此,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并且应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参考文献】 1.顾伯冲.发挥新农村文化的“软实力”[N ].光明日报,20062.徐俊峰.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探讨[J ].现代农业科技(上半月刊),2006 3.疏仁华.论农村现代化过程中的文化建设境遇[J ].高等农业教育, 2006· 11·

大国崛起的历史经验对中国发展的启示

大国崛起的历史经验对中国发展的启示 历史就像是大国兴衰更替的链条,一环扣一环,兴亡无常。而今日之中国就是这条链环中的一个环节。中国正在崛起,而正在崛起的国家有的最终成长为世界性的大国,也有的行百里而半九十,功败垂成。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因此,研究大国崛起的历史经验,对于今天正在向现代化转型的中国有着极其深刻的意义。 随着15世纪新航路开辟的展开,欧洲的航海家们用新航线连接起一个完整的世界,世界相对孤立的格局由此打破,而大国崛起的旅程也由此真正地揭开序幕。从此大国强国的兴衰将不再是封闭舞台上自我演绎的故事相互的注视,融合和冲突影响着所有剧情的走向。在近现代,有九个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先后登场,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它们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九个大国的兴衰发展史无疑对而今中国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我们不妨从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科技四个方面进行解析。 经济是基础。大国崛起都是以经济强盛为基础的,没有经济的支撑很难成为世界性的大国。第一次工业革命让英国稳坐世界霸主的位置,成为日不落帝国,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巨大的殖民领土,让18世纪的英国真真正正完成了大国崛起,成为世界的中心,世界市场就以英国为中心初步建立论。亚当斯密的《国富》将自有资本和自由竞

争的理念将英国经济真正推向世界的中心,此后的百年自由经济理念在世界经济史上发挥重要作用。第二次工业革命,德美后来居上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德国、美国借此发展军事以及政治,促进国内繁荣和国际地位的提高。经济大危机后,政府干预政策让美国迅速从经济萧条中缓过气来,得以筹备战争,也因此大发战争横财,在二战后成为西欧各国的大债主牢牢把握着欧洲经济的命脉,从此,美国发展为超级大国,且至今从未被超越。 经济实力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能成为大国的关键一项。中国曾经的闭关锁国,让中国远落后于西方,之后一系列对经济的探索都以失败告终,要发展的中国首先经济必须要抓起,要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发展市场经济。虽然中国的经济发展在改革开放后已经取得重大成果,但是在中国现今国情上说,这些成果相比于发达国家是远远不够的。而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开展,全会提出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中国经济的发展也将有望取得更辉煌的成果。总之,由于经济是一个国家的强盛的根基,中国必须坚定不移地把经济建设作为工作重心,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进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稳定也是一个国家崛起的重要因素,而这政治稳定不仅体现在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各组织运行有序,

大国的兴衰读后感(1)

《大国的兴衰》读后感 读史使人明智。 人类五百年的历史是漫长而又极其复杂的,翻开这本厚厚的书册,我看到了五个世纪以来的一场场硝烟弥漫的战乱纷争,一次次科技和经济实力的暗中较量,一个个大国的兴衰更替……,保罗?肯尼迪用他那富有魔力的语言和丰富翔实的历史资料,向我再现了一幅综合了军事,经济,国际关系的宏伟历史图景。在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的潮流之中,大国的兴衰不再是封闭舞台上的自我演绎的故事,国与国之间相互的注视,冲突和融合成为影响历史走向不可忽视的力量。人们常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中国正处在向工业化和现代化国家迈进的关键阶段,吸取历史的教训,借鉴前人的经验,对一个正在成为世界瞩目的大国——中国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正如《大国的兴衰》前言所写,这本书论述的是近现代的国家或国际力量,追述和阐明了自系西欧建立新君主国和全球性跨洋集团以来,五个世界中大国的相互关系和兴衰盛亡。而我此篇读后感则是在读完历史上各国浮浮沉沉,战争风起云涌,经济不断发展后的一些经验总结,一些对当代中国复兴之路的小小见解。 元朝时中国似乎在马可波罗的描述下成为了西方世界向往的黄金之地。那里地大物博,农业发达,社会繁荣,财富泛滥到了“遍地黄金”的地步。它拥有众多的人口,灿烂的文化,并且有受到儒家良好教育的官吏治理的、统一的、等级制的行政机构。当1368年出现的明朝重新统一帝国并最后打败蒙古人的时候,许多旧的制度都保留

下来。那时的中国人不可一世,自认为是“天朝上国”,将自己放置于地球中心,却茫然不知欧洲大陆上轰轰烈烈的变革与显著的发展。这一现象的表现之一便是郑和七下西洋不为发展商贸,不为了解外面的世界,只为发扬国威,满足统治者不可一世的自负心理和无知的猎奇心理。然而3年过后,一道圣旨让如此形式的对外交流也成为妄想,中国开始了此后长时期的闭关锁国,懦弱的中国人终是转过身将背影留给了世界。这段历史总是会让后来的中国惋惜不已,我们从中应该看到一个有魄力面向新形势,清楚自身位置,对外开放,不断学习别国的国家才不至于被世界抛弃,我们也欣慰的看到,1978年后的中国正在朝这个方向努力,这就是历史的作用:为后世提供经验和教训在中国人深受中央集权制的后果其害时,欧洲国家因没有所谓的绝对权威,在不断的扩张权力,争夺利益的战争中寻求军事变革,也正是在军事变革上的不懈努力带动了科学技术和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欧洲国家似乎因祸得福,逐渐找到了一种螺旋式上升的途径,无形中走在了世界的前列。而在这个过程中一些资源丰富的国家表现突出,西班牙便是代表,当然还有哈布斯王朝联盟。但是这二者都在之后慢慢衰落下去,在讲他们衰落的原因之前,我想要先介绍一下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一书中阐述的关于经济,军事与大国兴衰之间的关系。他认为一个国家的崛起很大程度上受经济水平的影响,而且这种水平是相对于邻国而言,当一个国家在所在地区一定范围内,经济发展水平处于领先地位时,这个国家便一定程度上具有了区域性大国的地位。经济的发到一定程度上,对军事的投入开始提高,国家

[读后感]大国崛起读后感6篇

[读后感]大国崛起读后感6篇 大国崛起读后感 大国崛起读后感(1): 《大国崛起》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多样化的视野,描述了自15世纪开始500年的时光里,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九个国家相继称霸世界,并日益成为超级强国的历程,从政治、经济、思想、宗教、艺术、军事、外交等多个角度分析大国兴衰的成败得失。探究其兴盛背后的原因。 放眼位于欧洲伊比利亚半岛西南部的葡萄牙,这论面积还不如中国的一个省份,15世纪时还不到100万的人口的小国,当初仅仅是为了获取香料这个简单的愿望,却开创了真正好处上的大航海时代。他的成长,如同一艘小船经历了海上的大风大浪,日益看到耸立在海中央明亮的灯塔,到了16世纪出这个人口只有150万的国家,成为了第一代世界大国。我们能够看到,国家的昌盛并不是以人口、面积来衡量的,葡萄牙所展示的就是他磅礴的勇气和不屈的傲气。 再观位于欧洲中部的德国,记得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曾说过:“正是由于穷困,所以要办教育。”在这个教育普及的国家中仅柏林洪堡大学就有29位科学家加冕过诺贝尔奖。难怪德军总参谋长毛奇早就自豪的说过:“德国的胜利早已在小学生的讲台上决定了!”所以,培育下一代的幼苗是迫在眉睫的任务,人类不断延续,永不熄灭的香火,是世世代代国家的精神传递的骨干,德国正以这一点换来了最终的胜利。而我们中国的教育制度存在着不可否认的弊端,教育体制改革势在必行,但是社会现实告诉我们成效微弱。 在众多国家中,我们不得不承认东亚岛国日本,这个我们中国人口中的“小日本”如今却以他强大的国力堂堂正正的屹立在我们的前头。他以前和我们的大清帝国一样,资源外流,文化落后,同样惨痛的遭受着西方列强无止境的入侵。然而,应对同样的状况,他们看到中国“落后便要挨打”的局面,否定了顶礼膜拜所带来的暂时安稳,他们迅速图强振国,维新求变,以惊人的速度迅速成为亚洲第一个摆脱西方列强侵略并实现工业化的国家。这其中的道理是不言而喻的,一个始终都坚持团结,善于学习的民族创造了今日的辉煌。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有自强的精神,才有自立的可能,才能赢得其它国家人们的尊敬。中华民族,在很多地方需要学习别国。德国在二战后勇于反思和敢于悔过的行为,最终才得到了全世界的原谅与支持,德国总理勃兰特在波兰集中营纪念地长跪忏悔,真实地展示了这样的精神,跪下去的是勃兰特,站起来的是德国!这样的总统,才能永垂史册,这样的国家,才能熠熠生辉。那么只有正视历史,直面失败,历史才不会重演,成功才会到来。在务实上,我们做的比起别国也差的很远,搞浮夸,搞假政绩,搞表面繁荣等等无用的行为,根本不能从本质上,从实际上提升我国的国力。所以我们始终只能从面积和人口上说是一个大国,而从实力业绩上、效率上讲却不能说是一个强国。因此,只有重视科学和教育,建立起适合本国国情的政治经济制度,善于借鉴学习但绝不简单模仿别国的经验,提高国民素质,调动人民的用心性,努力促进经济的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真正实现强国之梦。 大国崛起读后感(2): 此刻的世界是个充满竞争的世界,不论是国与国之间,还是人与人之间,都存在着激烈,甚至是残酷的竞争。一个人若想在各种比拼中脱颖而出,就要总结、吸取自我和他人的经验和教训;一个国家若想在在如今这强国林立的世界中崛起,也必然要借鉴他国崛起中的经验和教训。《大国崛起》一书介绍了15世纪以来9个世界性大国的崛起历程,反应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等9个大国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个人的进步,因为国家是由一个个个人组成的。与时俱进、锐意进取、

张爽:美国崛起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张爽:美国崛起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2014-10-23 11:50 来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作者:张爽(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副教授)1879次点击:我要评论 正是依靠这种自信,美国克服与战胜了种种危机与困难,成功实现了自身的崛起梦想。所以,对于当前正在期盼实现中国梦的国人而言,最重要的就是不要怀疑自己的成功经验和成功道路,始终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只要我们坚定这三个自信,中国梦的实现 在国际政治话语里,所谓崛起就是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相比,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其实力差距迅速缩小或拉大,从而对整个国际秩序和世界格局产生重大影响。大国崛起之路从来都不是平坦的,也格外受人瞩目。以美国而言,其崛起就不是一帆风顺的。从1865年美国内战结束到“一战”爆发这一阶段,是美国崛起的起飞时期。在这一时期,美国面临过种种困难和危机,可以说美国是带着诸多的难题实现崛起的。总结美国崛起的若干经验,对于正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梦想但又面对各种难题的中国而言,大有裨益。 一、美国崛起起飞阶段中所遭遇到的主要难题 (一)行政效率低下与政治腐败 美国一直宣称其有一个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完美政治制度,并以此而自豪。但实际上,美国崛起起飞阶段的诸多麻烦恰恰来自于其政治制度上的一些缺陷,其中一个最重要的缺陷就是联邦政府立法、行政和司法三个部门之间权力划分模糊。19世纪后期,美国联邦政府的核心部门是国会,联邦行政部门的规模非常小,甚至小到不能有效履行基本职能。例如,一直到1900年,美国的联邦政府全部雇员人数也只有94000人,财政收入只有4亿多美元,甚至比不上美国铁路公司的规模。因此,很长一段时间之内,美国联邦行政部门一直难以承担起日益复杂的经济和社会管理职责,不能根据当时的经济趋势相应地制定对策,导致美国经济发展中不断产生危机。同时,由于权力的不平衡,美国国内政治腐败情形相当严重。以最廉洁为指数0、最腐败为指数1为标准,19世纪70年代,即共和党总统格兰特执政期间(1868—1876年),指数创下1.03的历史纪录。在此期间,号称民意机构的国会有12名议员包括众议院议长遭到收受贿赂的指控,这引起民众对立法机关强烈的不信任。除此之外,行政与司法系统腐败的情形也十分严重。行政部门官员通过分配公共职位偷窃国库,通过泄漏与利用内部信息以及在政府采购中巧取豪夺等多种办法大肆获取不义之财。被称为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的法院,也多次做出不公判决。例如,19世纪末,由洛克菲勒家族控制的标准石油公司就多次通过重金贿赂法官来阻止竞争对手获得巨额赔偿金。 (二)企业垄断和环境污染严重 从表面上看,美国实行完全的市场经济,其产权制度对于所有的人都给予同样的保护,但实际上产权的保护是非中性的,制度设计对工商业利益集团表现出一种明显的偏爱。例如,美国宪法第十四条宪法修正案原文是:“任何一州未经正当法律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的生命、自由或财产。”但是最高法院把修正案中的“任何人”解释为任何“法人”,从而使公司企业可以以“法人”身份行事,把维护产权放在司法判决的核心位置,强调私人经济的发展对市场经济的作用而忽视对公共利益的保护,造成了严重的垄断。在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前期,美国一直是世界上垄断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例如,国际收割机公司控制了85%的收割机市场;全国9/10的罐头由美国罐装食品公司出售;美国糖业集团控制着美国全部的食糖市场。同时,商人对利润的过度追求和缺乏有效的政府监管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由于没有任何法律要求企业处理它们导致的煤烟和灰尘,这些煤烟和灰尘被任意排放,特别是在毗邻矿山的地方,矿物燃烧后产生的有毒气体,直接排放进大气与湖泊河流。空气和水的污染不仅破坏了环境,而且损害了人民的健康。 (三)社会道德严重滑坡 19世纪后期,美国传统的自由主义思想与达尔文主义相结合,导致个人主义至上的思想泛滥,社会道德滑坡情况严重。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把财富作为衡量一个人在社会中是否成功的最重要甚至是唯一标准,这种情形使当时美国人的精神世界完全为贪婪所左右。一个突出的表现是,由于对食品、药品的生产和销售没有任何监管,食品和药品安全构成了一大社会问题。例如贪得无厌的生产商和销售商经常销售结核病奶牛生产的奶、低质量的奶,在牛奶中掺水、盐、苏打水等,在脏牛奶上覆盖一层好牛奶,用没有消毒的、敞开的容器运送牛奶等。作家厄普顿·辛克莱在《屠宰场》里描写屠场老板唯利是图,把腐烂发臭的肉当作好肉制成罐头销售,虽然是小说,却被公众广泛认为是事实。 (四)外交的摩擦不断,处于相对孤立的状态 从美国内战结束之后到“一战”之前,美国在世界上处于一种相对孤立的状态。一方面,传统的孤立主义政策,使美国不愿介入外部事务;另一方面,国力快速上升引起了美国和欧洲老牌强国的摩擦。1910年,美国的工业产值已经相当于英国、法国和德国的总和。美国的工业化发展导致出口商品急剧增加,影响了欧洲强国的商业利益。在强盛国力的支持下,美国在美洲极力寻求独大地位也引起了欧洲老牌强国的不满。因而,美国当时和英国、法国、德国等世界主要强国的关系都十分紧张,1889年美国和德国围绕萨摩亚岛屿以及1895年美国和英国围绕委内瑞拉边界划分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