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练习 第2章 第3节 城市化

同步练习 第2章 第3节 城市化
同步练习 第2章 第3节 城市化

第三节城市化

一、选择题

1.下面的四幅图中,能正确反映城市发展一般规律的是()

解析: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应是:城市的数目不断增多,各个城市的人口和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的比重不断提高。近些年来,在许多国家还出现了规模巨大的城市群和城市带,以及在大城市周围出现了一些卫星城等。图示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应如图A所示。

答案: A

(2011·广州高一检测)读聚落演变示意图,回答2~4题。

2.聚落从阶段I演变到阶段Ⅱ,与此相对应的是()

A.部分农业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

B.人口向乡村迁移

C.城市规模缩小

D.工厂呈分散分布

3.聚落从阶段Ⅱ演变到阶段Ⅲ,带来的问题最不可能出现的是()

A.城市中心区环境质量下降

B.城市中心区地价较高

C.城市中心区交通拥堵

D.城市中心区出现大量的贫民窟

4.关于图中的演变过程,正确的说法是()

A.是一种由低级向高级的连续发展过程

B.前期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C.城市化水平一直在下降

D.前期城市人口比重下降

解析:由图可知,阶段I时聚落为乡村,演变到阶段Ⅱ,聚落内部出现工业区与住宅区的混杂,因此是城市化的初期阶段。到阶段Ⅲ时,城市内部土地利用出现分化,但仍是城市面积扩大的过程,并未出现逆城市化的现象。

答案: 2.A 3.D 4.A

(2011·吉林高一检测)读下图,回答5~6题。

5.图中四条曲线分别代表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和发达国家城市人口,它们对应的曲线分别是()

A.①②③④B.④③②①

C.②④③①D.②①③④

6.从图中能得到的结论是()

A.发达国家城市化速度在加快

B.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始终高于发达国家

C.2010年世界城市人口比重不到一半

D.目前世界城市人口数量以发展中国家居多

解析:本题以统计图的形式考查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特征,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特点和世界人口总数的变化并从材料中获取有效的信息,具体如下图:

答案: 5.D 6.D

(2011·泰州高一检测)如图中箭头①②③④分别表示资金、技术、工业、人口流动方向。

据此回答7~8题。

7.该图所示的含义是()

A.大城市小型化B.郊区城市化

C.集中城市职能D.城市乡镇化

8.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A.大城市中心区环境恶化,地价上涨

B.市区失业人口增多

C.郊区比市中心经济更发达

D.高速公路、地铁等交通工具的出现

解析:图中显示资金、技术、工业、人口由城区向外围迁移,所以可能是郊区城市化。郊区城市化的成因是因城市快速发展,城市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迫使部分人口及工业等向城外迁移。

答案:7.B8.A

读某城市发展阶段图,回答9~10题。

9.下图中能正确反映Ⅱ阶段城市人口密度与距离市中心的远近两者之间关系的是()

10.Ⅱ阶段城市不会发生的现象有()

A.交通问题得以缓解B.城市化水平提高了

C.工业污染日益严重D.农业用地不断减少

解析:第9题,在Ⅱ阶段,城市中心趋于衰落,人口外迁,人口密度减小,在城市中心区外围则形成一个人口密集区。第10题,Ⅱ阶段工业布局分散,其最大的优点就在于城市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答案:9.A10.C

据武汉市规划局、国土局介绍,武汉已总体规划了6大放射性楔形绿色生态廊道:①大东湖水系(道观河—涨渡湖—大东湖)、②武湖水系(木兰山—武湖—天兴洲)、③府河水系(巨龙湖—府河—金银湖)、④后官湖水系(九真山—索河—汉阳六湖)、⑤青菱湖水系(斧头湖—鲁湖—青菱湖)、⑥汤胡水系(梁子湖—龙泉山—汤逊湖)。结合图及所学知识完成11~13题。

11.打通这些廊道,将改善武汉市()

A.主城区热岛效应B.主城区水上旅游状况

C.城市交通拥堵状况D.城市大气环境质量

12.武汉市是我国中部最大的城市。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主要现象有()

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②城市绿地面积增加③逆城市化④城市空气质量进一步改善⑤城市总人口数量增加⑥卫星城市增多

A.①②③B.③④⑤

C.①⑤⑥D.②④⑥

13.武汉市夹两江三岸,有丰富的河滩地资源,对这些河滩地的科学开发应()

A.兴建高档观景(江)建筑

B.修建城市立体交通网

C.大力发展城市观光农业

D.发展休闲观光产业,兼顾防洪之需

解析:本题组考查了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主要现象及城市的发展方向。第11题,武汉是我国四大“火炉”之一,规划的廊道全由水域构成,由于水域从城市边缘延伸到中心,使空气流动较通畅,且水域增温降温缓慢,可减轻主城区的热岛效应。第12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发展迅速,武汉市也不例外,主要表现为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总人口数量增加,为了分散主城区过度集中的人口、工业,武汉市兴建了几个卫星城。第13题,丰富的河滩地,可发展适宜的休闲观光产业,兼顾防洪之需,A、B、C三项,在洪灾时将会损失惨重。

答案:11.A12.C13.D

二、综合题

14.(2011·上海高二检测)根据以下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国近几年来城市化率变化图。

材料二某年份中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域市化率排名与当年部分省区人均GDP数量及排

(1)材料中城市化率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是衡量____________的标志。

(2)由材料一可知,我国近年来城市化水平呈________趋势,其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材料二可知,我国城市化水平较高的省区大都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并分析其原因。

(4)有关上海市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城市化基础水平高B.经济发展水平高

C.人口自然增长率高D.人口迁入率高

(5)由材料二可知新疆人均GDP居第14位,但城市化率较高,试分析其原因。

答案:(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城市化水平

(2)加速增长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3)东部沿海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工农业基础好,商贸发达,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

(4)C

(5)新疆大部分地区气候干旱、沙漠广布,农业生产以游牧为主,人口稀少,而城市大多集中于自然条件优越的绿洲,人口密集。

上升________%,这表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发展中国家,在1950年~1980年间,城市化水平上升________%,从1980年~2010年,上升________%,这表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的表格表现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水平、速度方面的差异,考查概括地理事物特征和规律的能力。

答案:(1)16.4 5.8发达国家1980年以后城市化速度较慢

(2)12.217.0发展中国家1980年以后城市化速度超过发达国家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 城市化教案(4)

《城市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了解城市化的动力、意义 2.结合实例和图表资料,分析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比较不同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重点难点】 重点:1.理解城市化的主要表现 2.分析城市化的阶段、特点及地区差异 难点:1.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的区别及逆城市化的原因 2.城市化的地区差异 【教学方法】 五步三查(分五步,并进行三查) 第一步:自学。依据学案个人自学,找出疑惑;(课前自习时间完成) 第一查:学习进度及疑惑; 第二步:互学。互助合作,解决疑难; 第三步:展示。展示成果; 第二查:暴露出的问题; 第四步:共学。师生互动,全班共学,解决暴露的问题; 第五步:整理。总结整理。 第三查:检查学习效果。 【教学过程】

四自然段归纳总结发达 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 化的差异,完成学案表 格。(要求:先独立思考, 填写学案,后组内合作交 流,时间-5分钟) 2.小组代表展示答案,教 师对其归纳中出现的问 题进行点评,最后总结 3.要求学生查漏补缺,整 理答案 限时记忆 4.限时记忆 课堂练习要求学生用3分钟的时 间完成学案1.2题 据所学知识完成学案1.2题 巩固所学知识,便于老师及 时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掌 握情况 课堂小结通过板书总结本节课的 主要内容和知识体系。 跟着老师的思路,回顾所学 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梳理知识脉络,让学生学有 所得,标注重点,使学生有 的放矢。 结束播放视频《生态城市》 ,同时提出未来的城市应 是人与自然相协调的生 态城市,学生作为未来城 市的建设者,城市会因他 们而变得更加美好 展望城市,向往城市,激发 学习的斗志,争取早日进入 心中理想的城市学习、工作、 生活 让学生感受生态城市,城市 与自然相协调,激励学生作 为城市未来的建设者,让城 市因他们而更加美好,首尾 呼应,同时使本节课的情感 得到升华 【课前预习案】 一、什么是城市化 1.概念: 2.城市化的动力 (1)推力因素指________________,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拉力因素指________________,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城市化水平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示。 4.意义: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随时间变化可以表示为一条 _____________________曲线。 2.阶段和特点 在图中如何读取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及速度快慢? (1)A(_____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________; (2)B(中期阶段):城市化推进____,市区出现了 _______________,出现_______城市化; (3)C(_____阶段):城市化水平____,城市人口比重增长____________;城市化速度_____;出现____城市化,整个大城市人口______。 3.案例分析: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城市和城市化练习题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练习题 一、单选题 城市中的各项活动需要利用一定的土地,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聚集,形成了功能区。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属于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的是() ①商业用地②交通用地③政府机关用地④绿洲农业⑤住宅用地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④⑤ 2.关于城市功能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城市各类功能区之间界线分明 B.商业区是城市中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C.工业区多位于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处 D.住宅区低级住宅区与中高级住宅区存在分化 下图为某城市地价空间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丙地土地租金较高,其原因最有可能是 A.位于市中心 B.处在交通干线的交汇处 C.靠近风景区,环境优美 D.大学和研究院(所)聚集地

4.据图判断,中心商务区形成的主要区位优势是 A.历史悠久,知名度高B.土地租金高 C.交通通达度高D.处在人口密集区 下图为我国华北某城市城区地租分布等值线图(数值:a>b>c),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5.该市重工业不断向东北部迁移,主要原因可能是( ) ①城区地价上涨 ②为了缓解城区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③北部人口众多,有大量剩余劳动力 ④北部地区矿产资源丰富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6.近年来,甲地出现了高级住宅区,主要原因是甲地( ) A.位于城区外缘,环境质量好 B.远离中心城区,地价便宜 C.地势开阔,便于建立住宅区 D.位于河流附近,取水方便 下图为我国某特大城市某商品批发市场从城区迁往郊区前后的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7.20世纪80年代,影响该批发市场选址的主导因素是 A.交通 B.市场 C.劳动力 D.政策 8.2010年后,该批发市场迁出主城区是因为主城区 A.土地利用方式调整 B.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C.电子商务的发展 D.工业结构的调整 下图中甲地所在的国家,农业以畜牧业为主,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货物过境和港口服务业。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9.在甲地形成城市的主导区位因素是 A.地形B.气候C.公路交通枢纽D.港口 10.该城市发展成为该国首都的优势条件是 A.位置适中B.资源丰富C.气候宜人D.经济中心 “睡城”主要指的是大城市周边的大型社区或居民点,这些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域虽大量入住,但也就是局限于晚上回家睡觉,白天开车或乘车往市中心上班。 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作业

[2012·福建卷] 图中四条折线示意中国、全世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及其变化趋势。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代表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折线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2.2000年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提高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 A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B .工业产值的比重持续增大 C .城市环境趋于恶化 D .城市中心区人口不断增多 [2012·广东卷] 读高速公路与城市建成区空间关系示意图,完成3~4题。 3.分析两种模式的高速公路对城市建成区的影响,可知( ) A .甲模式不占用城市建成区用地 B .乙模式需要占用城市建成区用地 C .甲模式对城市建成区景观与环境的影响比乙模式大 D .乙模式对城市建成区内部交通联系的影响比甲模式大 4.从高速公路与城市建成区关系的动态变化看,可推断( ) A .城市化初期,高速公路遇到城市时一般会采用甲模式 B .随着城市建成区不断扩展,乙模式有向甲模式演变的趋势 C .在城市化快速推进时期,甲模式会消失 D .大城市发展到成熟期,不会同时存在甲模式和乙模式 [2012·重庆卷] 图是我国某省级行政区略图,读图完成5~7题。 5.图1中影视城是我国著名的电影电视拍摄基地,该基地的外景景观特色是( ) A .林海雪原 B .奇山秀水 C .椰风海韵 D .大漠孤烟 6.该省级行政区的城市发展特征是( ) A .城市化水平高 B .城市南多北少 C .处于逆城市化阶段 D .城市沿河分布明显 7.该省级行政区拟建设一个快递货物集散中心,从交通因素考虑该中心最适宜布局在( ) A .固原 B .中卫 C .银川 D .石嘴山 (2013·长沙模拟)读英国伦敦的城市扩展示意图和城市人口变化示意图,回答8~10题。

高中地理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地理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教 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一、城市的不同等级 1.城市等级划分 (1)划分标准:通常是以城市□01人口规模来划分的。 02集镇、城市、□03大城市、特大城市等。 (2)等级:从小到大一般可分为□ 2.城市服务范围 (1)地域空间范围:城市本身及城市附近的□04小城镇和广大的□05农村地区。 (2)特点:不固定,也没有明确的□06界线。 (3)城市等级和服务种类、服务范围、城市数目的关系 3.影响城市规模(等级)的因素 (1)自然因素:包括□10地理位置、地形等。 11交通等。 (2)社会因素:包括资源、□ [自我探究] 不同等级城市的数量、服务功能、城市辐射范围和城市间距离有什么不同? [提示] 等级越高的城市数量越少,服务功能越强,辐射范围越大,城市间相距越远。 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 1.城市等级体系:在同一区域内,不同级别城市的□01空间组合。

2.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 02少,相距□03远;等 (1)不同等级的城市数目和相互距离是不同的:等级较高,城市数目□ 04多,相距□05近。 级较低,城市数目□ 06层层嵌套的;等级较高的城市的服务 (2)就整个区域而言,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 范围包含了多个等级□07低的城市的服务范围。 [自我探究] 重庆和上海是同一等级的城市,其服务范围一定相同吗?为什么? [提示] 不一定。因为城市的服务范围除了包括城市本身外,还有附近的小城镇及广大的农村地区。这说明城市服务范围除受城市等级影响外,还会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自我反馈』 1.关于城市等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城市等级越高,提供的职能种类越少 B.城市等级越低,其服务范围越大 C.城市等级越高,其人口规模一般越大 D.城市等级越低,数目越少,距离越近 答案 C 解析城市等级越高,提供的服务种类越多,服务范围越大,数目越少,距离越远;而等级越低则相反。 2.下列关于德国南部城市体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城市数目最多B.小城市数目最少 C.大城市间相距较远D.小城市间相距较远 答案 C 解析大城市数量少,距离远;小城市数量多,距离较近。 『活动点拨』 [教材P25~26活动] 不同等级城市,满足周围人们需求的服务种类和服务等级是不一样的,服务范围的大小也是不一样的,同时,某地的人们去不同等级的城市的次数也是不同的。 依据表2.1,可以知道枣强镇人口有11万人,为小城镇,它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多是人们日常生活所需的服务,对于枣强镇附近的居民来说,距离近,前往该地的频率大;衡水市人口有29万人,为小城市,它提供的服务种类较多,级别较高,多是人们生活所需的耐用品和较高的服务,对于枣强镇附近的居民来说,距离较远,前往该地的频率较少;石家庄市人口有231万人,为大城市,它提供的服务种类丰富、级别高,对于枣强镇附近的居民来说,距离远,前往该地的频率更少。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知识点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1、功能分区:城市各项经济活动相互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中。 2、划分: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和仓储区、风景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 3、中心商务区(纽约的CBD——曼哈顿)特征: ①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②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大③建筑物高大稠密④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 功能 分区 形态特征位置 商业区占地面积小、呈点状 或条状 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 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 大稠密;内部有明显分区 市中心,交通干线两 侧、街角路口 工业区集聚成片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 趋向域沿主要交通干线 市区外缘,交通干线 两侧 住宅区占地面积大(40% -60%),是城市主要 功能分区,工业化后 出现分化 建筑质量上,高级于低级 住宅分化;位置上,高于 于低级住宅分区背向发 展 高 级 城市外缘与高 坡、文化区联系 低 级 内城与低地、工 业区联系 同心圆模式、多核心模式、扇形模式 6、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体现在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影响付租能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的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距离。 7、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理解] 商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大 工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小 OA商业付租能力最强 AB住宅付租能力最强 BC工业付租能力最强

8、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 (1)收入的高低,导致住宅区的分化 (2)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的声誉 (3)种族或宗教团体(唐人街等) (4)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影响 9、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理解] 早期:功能区分异不明显,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工业聚集 后期:由于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2.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1、城市等级划分及依据:[记忆] 城市等级一般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 大城市 我国的划分:特大城市(100万以上)、大城 市(50~100万) 中等城市(20~50万)、小城市(20万以下)、 依据:城市人口规模 2、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关系 [理解记忆] 城市等级低,数目多,服务种类少,服务范围比较小; 城市等级高,数目少,服务种类多,服务范围比较大。 3.城市等级的提高和服务范围扩大需要的基本条件: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交通或丰富的资源条件支撑。 4、上海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变化的影响因素[理解记忆] (1)上海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海口 (2)上海市有发达的铁路网,使得上海有充足的原材料、劳动力、农产品以及巨大的市场

2018版高中地理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三节城市化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第三节城市化 [学习目标] 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标志及世界城市化进程。2.理解世界城市化的时间、地区差异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结合有关资料,分析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一、什么是城市化 1.概念: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3.动力机制 含义表现 拉力 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 因素 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 施齐全、交通便捷等 推力 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 因素 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收入低、社会 服务短缺、自然灾害等 4.意义 (1)带来聚落形态的变化。 (2)带来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 (3)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判断 1.城市化仅能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 × ) 2.城市人口增多,城市化水平一定提高。( × )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阶段 图示 城市化特点(水平高低) 发展特点 分布国家 初期阶段 A 较低 发展较慢 发展中 国家 中期阶段 B 较高 推进很快,市区出现了很多城市化问题 后期阶段 C 高 城市人口比重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发达国家 思考 逆城市化是否表明经济发展水平在逐渐降低?为什么? 答案 否。逆城市化是城市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一种表现,这一阶段许多城市人口到乡村居住,但并非从事农业活动,仅是居住地的改变,其并不代表经济发展水平降低。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市对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改变 (1)生物多样性减少。 (2)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 (3)废渣影响城市土地质量。 (4)出现城市“热岛”现象;密集的建筑群影响了日照、风速和风向。 2.合理的城市化 (1)影响:改善环境。 (2)例证 合理城市化——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设施、绿化环境等措施→环境向着有利于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和促进社会发展的方向转变,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 3.过快的城市化 (1)影响:使城市环境质量下降。 (2)例证 过快城市化导致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噪声污染等。 4.实现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 (1)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2)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必修2 第二章 第26讲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第26讲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考点一 城市化及其动力机制 1.城市化概念 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2.城市化的标志 (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 (2)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3)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3.城市化的意义 4.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1)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2)城市发展与工业化进程的关系尤为密切。 (3)城市的兴起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密切关联。

(2017·浙江杭州模拟)下图为“我国某城市中心区迁移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该地区城市化的主要表现是() A.经济水平提高B.城市等级上升 C.交通通达度提高D.城市地域范围扩大 2.影响该城市中心区发生迁移的主要原因是() A.城市人口增长B.交通方式变化 C.经济规模扩大D.生活方式改变 答案 1.D 2.B 3.下图表示某地理事物的发展过程。读图回答问题。 (1)描述在此过程中城市的变化特征。 (2)在此过程中,城市人口会发生什么变化? (3)此过程被称为________。 答案(1)城市面积由小到大,城市数目由少到多,由孤立城市发展为城市群(带)。 (2)城市人口数量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增加。 (3)城市化 解析依据图例可知黑点代表城市,阴影区域代表郊区,由此推理得出空白区域为乡村。示意图反映了某地城乡空间分布动态变化过程,图中t1~t4表示时间的变化,随着时间变化,黑点数目增多,黑点周围阴影部分面积扩大,最后连成一片;与此同时,空白区域逐渐缩小。这表明:城市数目增多,面积扩大,城市群出现。此过程被称为城市化。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 城市化测试题 含解析

《第三节城市化》测试题 山东省鄄城县第一中学孙继勇 一、选择题 1.下图为中国台湾城市发展过程示意图。从1950年到1989年,该地区城市发展的特征是() A.东部地区发展快,西部地区发展慢B.从分散到集中,出现城市群 C.大城市增长快,中小城市增长慢D.中部地区城市发展最快 考查目的:考查城市化特征。 答案:B 解析:结合图表材料可知,该地区从1950年到1989年,城市数量逐渐增加,尤其是中小城市增长速度较快;就地区而言,北部和西部城市发展速度快;此外,该地区的城市发展从分散到集中,出现了以台北、台中和高雄为中心的城市群。 下图为某国人口增长和城市人口比重历史统计图。读图回答2~3题。

2.2008年该国的城市人口约为() A.4亿B.1.55亿C.2.45亿D.2.4亿 考查目的:考查城市人口数量的计算。 答案:C 解析:根据2008年的该国人口总数和城市人口比重数据可计算得到结果。 3.在图示期间,该国城市化进程最慢的时段是() A.1776年以前B.1776年~1915年 C.1915年~1967年D.1967年~2008年 考查目的:考查城市化进程。 答案:D 解析:通过全国人口总数、城市人口比重的数据信息,经计算得出各阶段城市人口总数的变化,可判断出1967年~2008年该国城市化进程最慢。 下面是世界城市发展趋势表,据此回答4~5题。

4.上表说明() A.1950-1980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都缓慢 B.1980-2010年,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加快,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变慢 C.1980-2010年,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及人口增长速度始终超过发达国家 D.1950-2010年,世界城市人口始终超过农村人口 考查目的:考查城市化进程。 答案:C 解析:1950年以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加快;1980年以后,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超过发达国家城市人口;结合1980~2010年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数量可以加算出城市人口增长速度。 5.城市人口猛增,导致交通拥挤。下面是人们对解决大城市交通拥挤发表的观点,你认为不合理的是() A.开辟公共汽车、自行车绿色通道B.限制私家车的使用 C.减少市区主干道红绿灯设置 D.合理规划城市道路 考查目的:考查城市交通问题及对策。 答案:C 解析:开辟公共汽车、自行车绿色通道,可使不同交通工具各行其道;限制私家车的使用,可减少上路车辆;合理规划城市道路可使道路更畅通,这些措施都有利于有效解决城市

地理必修二第二章城市化练习题

开封高中16届高一下学期练习题(二) 命题人 石利娟 审题人 张鲁敏 一、选择题 读某城市土地利用分布图,回答1~2题。 1.图中最可能表示高级住宅区的是 A .a 处 B .b 处 C .c 处 D .甲处 2.下列关于该城市功能分区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中心商务区位于交通便利的城市中心 B .工业区的分布主要考虑交通因素 C .住宅区是城市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之一 D .便利的交通是卫星城的形成条件之一 读某城市规划略图,回答3~4题 3.N 地为该城市规划预留地,最适宜建 A .客货物流区 B .高新技术区 C .旅游度假区 D .金融商业区 4.某大型跨国零售企业欲在该市投资建设一大型超市,最合理的选择是 A .①处 B .②处 C .③处 D .④处 某中学地理研究小组在科研人员的指导下,对夏季空调冷负荷(达到某温度的制冷耗电量)进行测算,一组是根据该地气象站某日测得的气温,另一组是根据同一天在城市某住宅小区观测的气温数据,如下表。读表完成5~6题 。 5.据表可推断该地气象站最有可能位于 A .住宅区 B .商业区 C .工业区 D .城郊区 6.下列地理环境问题不是主要由城市化产生的是 A .城市洪水 B .“雾岛”效应 C .酸雨 D .咸潮 下图是三个同等规模商业中心对周围顾客达成交易的概率的等值线分布图。读图分析回答7~8题。 7.图中四点达成交易的几率由大到小排序正确的是 A .甲乙丙丁 B .乙丁甲丙 C .甲丙丁乙 D .乙甲丁丙 8.若要在图上新布置一个同等规模的商业中心,则最佳位置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读我国东南部某大城市住宅小区示意图,回答9~11题。

第三节 城市化

教案的创作背景:我校属于以特长教育为主的高级中学,学生的基础较差,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并且结合了课程标准来设计的教案。以我们生活的城市郑州为主 题。 教学课题:城市化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第二章的升华部分,城市化即是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和不断发展的过程同时又是城市等级提升的过程。这种现象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 且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同时本节又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又一定的关系。本节分为 两大块,一是城市化的内涵和进程,一是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城市化发展的标志和动力,学会分析城市化进程的各阶段 特点,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多媒体展示,读图分析讨论法,案例学习法,评价法,自主合 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会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尤其是城市化带来的有 利一面,通过对英国城市化的学习,从中找到一条中国城市化发 展的道路 教学重点:城市化的内涵和标志,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 教学难点: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第三节城市化 新课导入: 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上展示的几幅图片,这几幅图片是郑州市的老照片和新照片,请同学们从这些新老照片中找一找有什么不同? 生:人口多了,楼房高了,城市的面积扩大了,立交桥多了,绿地多了……. 师:同学们找的很全面,那人口增多,城市面积扩大,就是咱们今天要探究的——城市化 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板书)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一段,回答一下究竟什么是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内涵(板书) 1. 概念(板书) 生: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师:我们通过图2.16来对城市化这一现象加以理解。 师:对比1985年和2000年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请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探讨哪些是新增加的城市,哪些城市升级了? (小组讨论) 生:对比1985年和2000年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分布,无锡,苏州,杭州等城市由大城市升级为特大城市,镇江,常州,宁波等城市由中等城市升级为大城市,嘉兴,湖州,绍兴等由小城市升级为中等城市,同时增加了许多小城市,如高邮,姜堰等。 师:由于大量人口由农村进入城市,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从而使许多城市等级提高。为什么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进程这么迅速呢?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 生: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交通便利。农村剩余劳动力多,就业机会多,贫困等。 师:各小组讨论的非常好,这就是推动城市化发展的拉力和推力。拉力是那些吸引人群来到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城市化》教案

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二2.2城市化教案 作者:加入日期:06-07-25 2.2城市化 [教学目的]: 使学生能够说明城市化的过程与特点,并能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重点难点]: 1、城市概念 2、城市化特点 3、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讲授过程]: 导入:世界上最早的聚落不是城市,而是乡村,而乡村发展成为城市的过程即为城市化过程。[阅读]探索活动,中国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现状。 [问题]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现象?(人口从乡村流向城市) 为什么乡村人口要流向城市?(经济因素:谋求更好的生活质量水平) 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使城市中发生哪些现象?(住房、就业、交通等方面) 前面描述的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城市化过程的一种表现。 一、城市化: 内涵:1、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2、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3、城市文明向广大农村地区扩散。 城市化指标:1、城市地域扩大和城市数量增加;2、城市人口绝对数量的增长;3、城市人口比重的增加;4、城市文明向农村地区的扩散。 二、城市化进程和特点 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特点: 1、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 工业革命至二战:主要是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但由于其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重相对较低,所以平均的世界城市化进程相对较慢。 二战后:主要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且发展迅速。 全世界至2000年,平均城市化水平达46.6%。 这一进程也体现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异: [读图]P36图2-2-3 发达国家: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上世纪70年代一般达70%) 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发展快,但城市化水平较低(1950年之后年增长率高达近5%,199 0年城市人口比重只有33%) 2、大城市化趋势明显 表现在: (1)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尤为引人注目。 [读表]2-2-1:体现了大城市发展迅速的特征。 例:墨西哥城人口占本国人口的17%左右,布宜诺斯艾利斯占本国人口的30%。

第三节城市化教案(公开课)

第三节城市化教案 授课人:花溪六中彭良庆 课标要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理解城市化的含义及主要标志;理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差异;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来区别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地区差异性,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比较法分析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会利用数据、图表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阅读城市化的阶段图,掌握基本读图技巧,并能够运用图来分析城市化处于不同阶段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的热情;探究家乡城市化的特点、预测家乡的发展动态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城市化的含义及三个主要标志;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性。 教学难点:城市化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贵州浦东“么?它就像上海浦东新区一样从一片田园风光变成一个如今拥有20万人口的城市。它,就是我们贵阳的新区——金阳,经过短短的10年的时间,金阳实现从“百草园”到“贵州浦东”的大转变(下面我们来看一组图片)。这些城区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用地面积的不断扩大,就像一轮金黄的太阳冉冉升起,越升越高,越升越亮,城市的发展脚步也越来越快,这种地理现象就是——城市化。那么,到底什么是城市化呢?它经历了哪些过程?在不同的阶段它有些什么特征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探究一下。(板书第二节城市化) 一、什么是城市化(板书) 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板书:1、城市化的概念) (过渡)一个地区是否在发生城市化,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判断呢?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图,(点击课件)请同学们思考:城市数量和城市地域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 数量增加,地域扩大,城市等级提升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个具体的实例:伦敦市建设用地的变化 我们可以看出伦敦城市建设用地不断扩大,随着伦敦城市地域面积的不断扩大,农村地域变为城市地域,农村居民变为城市居民。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城市化教案教学提纲

一、单项选择题 1.下面四幅图中能正确反映城市发展一般规律的是() 【答案】 A 【解析】A图显示出城市规模扩大,城市数量增加,最后出现 卫星城甚至形成城市群,符合区域内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 2.在城市化过程中() A.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 B.劳动力由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逐渐转移 C.城市数目增多,规模缩小 D.城市数目减少,规模扩大 【答案】 A 【解析】在城市化过程中,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截至2011年末,我国城市化率已经达到了51.3%,拥有 6.9亿城镇人口,目前,我国城市化正处于加速发展时期,城镇人口正持续 快速扩张,据此回答3~4题。 3.关于城市化标志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城市人口增加,乡村人口减少 B.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增加

C.乡镇企业蓬勃发展 D.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农业用地转为非农业用地 4.提高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有效途径是() A.调整行政区划,合并城市,扩大城市管辖面积 B.在大城市周围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逐步形成城市群 C.优化城市产业结构,增加就业机会 D.促进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 【答案】 3.C 4.D 【解析】乡镇企业蓬勃发展是城市化的结果,不是标志,但是 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却能提高城市化水平。而优化城市产业结构,增加就业机会,可使城市合理发展,但不能带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2012·安徽合肥高一质检)下图是我国某地城市化过程发展阶段 示意图,据此回答5~6题。 5.阶段Ⅰ所表示的城市化阶段是() A.初期阶段B.中期阶段 C.逆城市化阶段D.后期阶段 6.引起阶段Ⅱ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

中图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城市化》说课稿

《城市化》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城市化》选自中图版必修二高一所学课程。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流程以及设计说明五个方面来具体阐述我对这节课的理解和构思。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城市化承接上一单元人口迁移,又对后面工、农、交通等区位选择产生重大影响,在整个模块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本节内容以城市作为一个点,从总体上认识城市的发展过程——城市化,这部分内容分为前后紧密联系的三个部分:一是城市化的内涵,二是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三是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明确城市化的内涵是学习的基础,弄清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有助于加深对城市化内涵的认识,有助于明白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课程标准为“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新课改理念,并结合高一学生的认知状况,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说明城市化的内涵及表现; ②阐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 ③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缓解城市化给地理环境带来压力的措施。 (2)过程与方法 ①学生根据有关资料,归纳出城市化的内涵及表现,并得出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②能够利用曲线图分析世界城市化进程中不同阶段的特点,且能够结合图表分析归纳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差异; ③根据事实材料说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关注家乡城市化的现状与趋势,培养以可持续发展观念建设家乡的社会责任感。 3、教学重点与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认知,确定本节课的重点: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以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难点:城市化的内涵,发达国家的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 二、学情分析 中国正处在城市化高速发展中,尤其是章丘市近年来发展迅速。身为农村和城镇学生,有丰富的直观感受。本节内容难度不大,所以本节教学主要考针对高一学生已有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以资料分析为主的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三、教法学法: 1、教法 (1)教学方法及依据:依据哈佛大学首创的案例教学法理论和瑞士思想家、心理学家皮亚杰 (Jean.Piaget)的建构主义理论,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节课采用情景教学法、资料分析法、自主探究法、案例分析法。 情景教学法:是指教师创设具体事物的场景,使师生设身处“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我要学”、“我爱学”的氛围中愉快地接受新的地理知识。本节课城市化定义教学中联系本地实际,从学生身边的地理环境、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入手创设情景。 案例分析法:通过章丘城区面积和人口的变化启发学生得出城市化的内涵; 资料分析法:通过读图表、文字材料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演绎归纳出地理特征,是学生一项重要能力,也是高考要考查一项重要内容,本节课资料丰富,能有效提升学生结合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自主探究法:使学生学会从图表上归纳出地理知识,地理规律,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教学手段: 本节课结合教材、学案等学具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教学手段。 2、学法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城市和城市化练习题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练习题 、单选题城市中的各项活动需要利用一定的土地,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聚集,形成了功能区。 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属于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的是() ①商业用地②交通用地③政府机关用地④绿洲农业⑤住宅用地 A.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⑤ C .①②③⑤ D .①②④⑤ 2.关于城市功能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城市各类功能区之间界线分明 B.商业区是城市中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C.工业区多位于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处 D.住宅区低级住宅区与中高级住宅区存在分化 图为某城市地价空间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丙地土地租金较高,其原因最有可能是 A.位于市中心 B.处在交通干线的交汇处 C.靠近风景区,环境优美 D.大学和研究院(所)聚集地

4.据图判断,中心商务区形成的主要区位优势是 A.历史悠久,知名度高C.交通通达度高B.土地租金高D.处在人口密集区 图为我国华北某城市城区地租分布等值线图( 数值:a>b>c) ,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5.该市重工业不断向东北部迁移,主要原因可能是( ) ①城区地价上涨 ②为了缓解城区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③北部人口众多,有大量剩余劳动 力 ④北部地区矿产资源丰富 .①②.②③ C.①③D.②④ 6.近年来,甲地出现了高级住宅区,主要原因是甲地( ) A.位于城区外缘,环境质量好 B.远离中心城区,地价便宜 C.地势开阔,便于建立住宅区 D.位于河流附近,取水方便 下图为我国某特大城市某商品批发市场从城区迁往郊区前后的位置示意 图。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7. 20 世纪 80 年代,影响该批发市场选址的主导因素是 A .交通 B .市场 C .劳动力 D .政策 8. 2010 年后,该批发市场迁出主城区是因为主城区 A .土地利用方式调整 B .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C .电子商务的发展 D .工业结构的调整 下图中甲地所在的国家, 农业以畜牧业为主, 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货物过境和港口服务 业。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睡城” 主要指的是大城市周边的大型社区或居民点, 这些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域虽大量 入住,但也就是局限于晚上回家睡觉,白天开车或乘车往市中心上班。 9.在甲地形成城市的主导区位因素 是 A .地形 B .气候 C .公路交通枢纽 D .港口 10.该城市发展成为该国首都的优势条件是 A .位置适中 B .资源丰富 C .气候宜人 D .经济中心

人教版地理必修2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测试题(含答案)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测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下图为“塔里木盆地图”,在盆地的四周是由冰雪融水补给的河流冲积而成的冲积扇,绿洲就在冲积扇的中下部。这些地区人口集中,农牧业较为发达,交通便捷。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塔里木盆地城镇主要分布在( ) A.山间低地B.山谷地带 C.盆地中部D.山前冲积扇 2.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最有效、最科学的方法是() A.在城市繁华地段建设多个停车场 B.控制和减少小汽车数量,禁止大货车入城 C.工厂、商店和办公室安排不同的上下班时间 D.鼓励市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3.逆城市化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乡村有大量闲置土地,需要人去经营管理 B.城市经济发展不稳定,失业人口增多 C.城市犯罪率高,居住不安全 D.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渐完善 下图为我国某城市物流园空间布局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4.影响图示物流园区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

A.交通通达度 B.土地价格 C.人口密度 D.环境质量 5.图示物流园区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是( ) A.促进了主城区的空间扩张 B.减少了服务业用地面积 C.带动了园区周边区域开发 D.增加了主城区交通压力 近年来,流动商贩作为非正规经济,其数量在城市内部呈线性增长态势。巨大需求是导致流动商贩的根源,城市用地性质及其代表的城市功能对流动商贩有显著影响, 而宽马路对商贩经营会产生负面影响。解决就业、服务社会和城市监管三者间的矛盾是城市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北京市朝阳区面积470.8平方千米,2013年常住人口384.1万。下图为在朝阳区498个社区中,流动商贩自发形成的早市、午市和晚市聚集状况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推断甲社区的城市用地为 ( ) A.居民住宅B.工业C.娱乐康体D.外事 7.本着政府引导,兼顾就近消费、商贩效益与城市监管,下列地区中适宜设置固定型摊贩区的是 ( ) A.党政机关附近B.城市干道两侧C.公园绿地内外D.学校医院附近 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任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城市化》练习题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城乡规划(选修4) 第二节城市化 1.(2018·汕头市一模)下图是某四个地区的城市(实线)和乡村(虚线)人口增长趋势图。表示城市化进程速度最快的是() A.甲B.乙 C.丙D.丁 2.下面图甲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图”,图乙为“劳动力在各行业中的百分比图”,读图,完成(1)~(2)题。 (1)在图甲中,字母E→F反映的是() A.城镇化进程进入加速阶段 B.城镇化进程进入衰退阶段 C.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D.城乡差异扩大 (2)图乙中a、b表示不同城市化阶段的就业比重状况,其中b最可能处在图甲中的() A.D时段B.B时段

C.E时段D.F时段 3.“重庆两江新区”正式写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今后将重点发展轨道交通、电力装备、新能源汽车、国防军工、电子信息等五大产业。到2020年,“两江新区”将建成功能现代、产业高端、总部集聚、生态宜居、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对我国内陆具有开放示范效应的新区。结合重庆两江新区规划图,回答(1)~(2)题。 (1)下列有关设立“两江新区”对重庆人口迁移和城市化进程产生的影响的说法,错误的是() A.迁出人口减少,迁入人口增加 B.郊区城市化同步加快 C.城镇规模扩大,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D.有利于改善老城区的环境 (2)“两江新区”的建设() ①使重庆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加大②使城市文化向乡村广泛地扩散和渗透③对区内水域、山地等原生态环境没有影响④可以吸引人才、资金和产业的聚集⑤使区域环境人口容量减小 A.①②③B.②③⑤ C.①②④D.②③④ 4.(2018·沈阳四校协作体测试)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读某国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图,回答(1)~(2)题。

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 第二节 城镇化

第二节城镇化 一、城镇化的意义 1.概念 城镇化也称城市化,一般是指乡村人口向城镇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2.标志 (1)城镇人口增加。 (2)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例上升。(最重要指标) (3)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 3.意义 (1)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2)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改善城乡居住环境。 (4)增强区域社会和谐。 判断 1.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 ) 2.城镇化可促进区域的发展,但区域发展对城镇化没有影响。( × ) 二、世界城镇化进程 1.城镇化进程的空间差异

2.城镇化进程的时间差异——分三个阶段 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随时间的变化可以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 思考在城镇化发展的后期,发达国家的城镇人口向乡村地区回流说明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倒退,这种说法对吗? 答案不对。发达国家的城镇人口向乡村地区回流的现象称为逆城镇化,虽然逆城镇化阶段人口向市外迁移,但其性质还是城镇人口,并不从事农业活动,因此逆城镇化是城镇化的高级阶段,并不是城镇化的倒退。 三、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环境问题 (1)原因:当城镇生产和生活排放的污染物超出一定的限度,城镇环境质量就会下降。 (2)主要环境问题: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和噪声污染等环境问题。 2.社会问题 (1)原因:城市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不断增加,加上缺乏合理的城市规划和管理,城市的基础设施远远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 (2)主要社会问题: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现象。 3.城镇化问题的区域差异 (1)发达国家:城镇化过程中曾出现过环境污染问题,经过后来的不断治理,大部分得以有效解决。 (2)发展中国家:

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2 城市化特点(讲义)-文档资料

一、考点突破 1. 理解和掌握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差异; 2. 了解中国城市化的特点。 二、重难点提示 重点: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差异。 难点: 运用图表和数据分析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 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直接导致城市化的地区差异。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城市化水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城市化在发达国家与发展 【重要提示】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城市化的发展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经济发展速度越快,城市化的速度也就越快。 如果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了本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工业化水平,城市总体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就会出现“虚假城市化”现象,会产生许多社会问题。 如果城市化进程显著落后于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就会出现“滞后城市化”现象,会阻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二、中国城市化的特点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既有自己的特点,也有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共同特

【随堂练习】 1. 当前世界城市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A. 中小城市迅速发展 B.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放缓 C. 城市化的进程加快 D.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加快 答案:C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世界城市化的特点。当前世界城市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2)大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大城市带出现;(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差异加大。 2. “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较快的主要原因是() A. 大量引进外资,加强城市建设,城市规模迅速扩大 B. 发展中国家取得民族独立,经济迅速发展 C. 发展中国家轻视农业发展,重视城市发展 D. 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提高,超过了发达国家 答案:B 思路分析:“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取得经济独立,随着民族经济的发展,人口增长迅速,城市化进程较快。 例题1(无锡联考)读下面四个国家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回答问题。 (1)关于图中四个国家城市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巴西、印度城市化开始时间早,英国、美国城市化开始时间晚 B. 2019年英国、美国处于城市化的后期阶段,巴西、印度处于城市化的中期加速阶段 C.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城市化的国家 D. 2019年印度处于城市化初期阶段,未来城市化发展速度会加快 (2)2019年以来,英美等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提高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A. 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B. 工业产值的比重持续增大,成为区域经济的支柱产业 C. 人口迅速向城市集聚,城市中心区人口迅速增长 D. 农村、小城镇得到发展,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 思路分析:第(1)题,从图上可以看出,2019年印度城市人口比重约为30%,处于城市化初期阶段的末期,未来城市化发展速度会加快;英国、美国城市化开始时间较早;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城市化的国家;巴西、印度城市化开始时间较晚;2019年英国、美国、巴西的城市化水平高于70%,处于城市化的后期阶段。第(2)题,目前英美等发达国家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