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段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之我见

【教学论文〃小学数学】

小学低段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之我见

区县:临潼区

学校:纸李初级中学

作者姓名:陈育迎

联系方式:133********

邮编:710600

小学低段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之我见

纸李初级中学陈育迎

【内容摘要】阅读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数学作为一种思想、一种语言,学习时也离不开阅读。数学阅读是学生个体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阅读数学材料建构数学意义和方法的学习活动,是学生主动获取信息,汲取知识,发展数学思维,学习数学语言的重要途径。小学低段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启蒙也是关键,只有形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有着明确的阅读方法,才能促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

【关键词】小学数学阅读兴趣习惯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一句话:“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极强的学科,也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语言。数学阅读不仅仅是一般概念上的阅读,它具有假设、证明、概括、归纳、判断、推理等一系列的能力,它也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阅读,还包括符号、图标等的阅读。数学学习中处处存在着阅读理解,能否正确地阅读、理解题目的要求或题目中包含的意义,具备良好的阅读理解能力,是学好数学、做好数学的关键。

课改后的教材改变了过去以文字为主,图片为辅的情况,大量的图片出现在教材中。但是图片不只是简单的插图性质,而是包含了大量的数学信息在其中,数学阅读能力差的孩子,看起数学书来相当吃力,甚至根本看不懂。我们经常在课堂上会遇到这样的学生,他们在做“解决问题”一类的题目时,不会分析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不会使用有条理的数学语言,当老师将题目内容或获取的信息进行组合、提炼,排除剩余条件后开始叙述,学生多数就会根据条件问题进行解答了。主要原因就是学生缺乏数学学科对文字、符号、图、表等信息进行处理后应有的阅读能力。在小学低年级段中,学生阅读能力普遍存在着以下问题。

1.学生阅读数学书本的意识比较淡薄;2.学生不善于通过阅读思考,找到背景知识中新的问题;3.学生没有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 4.学生不善于主动地将文字、符号、图、表结合起来,转化为数学语言。

究其成因,首先是教师过于强调自身的主导作用,没有充分认识学生阅读的实质,忽视了学生阅读的的需要和独特感受,在阅读活动中往往是单向行为,学生被动地按教师要求参与数学阅读,学生的思路被教师牵着走。其次教师阅读指导不到位。学生在阅读中缺乏自主性、自觉性,多数时齐读,使数学阅读流于文本形式的阅读,缺少的是阅读时的理解和思考,没有实效。

这种现象在小学数学教学时低段教学中更为明显,低段学生刚刚接触数学,没有阅读的意识,没有方法,更谈不上理解思考,因此,为了给学生今后学习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在低年段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十分重视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的培养。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一、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学生浓厚的数学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进行学习。现在我们使用的数学新教材,是许多专家依据新的课程标准,结合小学生知识结构和年龄特征来组织编写的,编写过程中,已经充分考虑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小学生应该是可以看懂的,是可以阅读的。小学低段的学生,虽然他们不知如何看书,但他们刚接触数学,学习热情很高,渴望得到新知。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和心理需要,积极利用数学教学资源,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观察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如新教材增设了“数学故事”“数学万花筒”等内容,老师要合理应用,能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如:我在教学“认识前后”一课时,先让学生讲龟兔赛跑的故事,然后引导学生看图,用上“前、后”说说乌龟和兔子又一次比赛时发生的情况。大大提高了孩子的兴趣。

二、持之以恒,培养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

心理学研究表明,习惯是一种比较固定、机械的去完成自动化动作的倾向。小学低段的很多数学老师认为孩子还小,不愿放手让学生通过阅读来获得新知,该阅读的时候不是被教师代替就是被电脑课件代替,学生读的机会少,甚至一节课,学生没有机会读书,课堂上往往是学生听的多,而读的少。久而久之,学生也就没有了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

平时,我们常常发现孩子在做题目时,只是粗粗看题目,而不是仔细读题目。如:学生第一次做了一道这样的题:把图中从左到右数的第3个图形涂上红色○○○○○○○○,到第二次,题目变成了把图中左边的3个图形涂上红色○○○○○○○○。学生以为题目要求一样,解题时就出现了较大的错误。从这个事例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做错题的原因大多不是方法问题,而是审题问题,也就是没有认真阅读题目要求,或者读是读了,也只是用眼睛扫视了一下,没有把握住题目的重点词语,没有理解题目的意思。像这样在阅读时出现断章取义、丢三落四的现象比较普遍。因此,老师要从平时的一点一滴做起,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

1、培养学生边看书,边思考的习惯

小学低段的数学教材,大多是图文结合,孩子看到童话般的教材,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我发现很多学生只是看图,很少去动脑思考。刚开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边看书,边想每位卡通人物说了什么,连起来是什么意思,有哪些解题方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识字量增多,老师可以先列一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从数学书中找到答案。如,我在教学“认识钟表”(整时的认识)一课时,我列了这样的提纲,(1)仔细观察钟面上都有什么?(长针、短针、数字)(2)长针和短针分别是什么针?(3)钟面上有哪些数字,是怎么排列的?学生通过阅读从书本找到了答案,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2、培养学生仔细审题的习惯。

低段的学生依赖性很强,一旦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特别是看到阅读量大的题目,就问老师或家长“这道题怎么做?”很少通过钻研课本来寻求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家长指导孩子做作业时,要相信孩子能读懂教材,要鼓励孩子自己先通过读数学书,找一找这道题与数学书上的哪一道题类似,再想一想是用什么方法解决的,而不能将答案直接告诉孩子。老师指导学生做作业时,不要把什么都讲的明明白白,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课堂上教师要留足时间让学生读题,让学生逐字、逐句的阅读,不理解的地方及时给予指导,再让不同

水平的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学生只有通过阅读题目自主获取知识,才能将这一知识深深记在脑海里,长此以往,学生才能逐步养成自觉审题的习惯。

3、培养阅读交流的习惯

阅读交流,无论是从学习数学的角度,还是使用数学的角度看,交流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阅读学习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理解的对数学文字、符号、图表与别人交换看法,十分有助于提高数学阅读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给阅读的方法,明确指导阅读

小学生随着识字量的增加、阅读经验的积累,阅读理解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不仅如此,到了中、高年级,一般还能自发地掌握一些阅读方法。但是,他们往往不能自觉地使用这些方法来提高阅读学习的效果,更不能针对数学教材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符合其认知发展水平的阅读方法。这就需要教师给予科学的、清晰的指导。以下这几种方法有助于学生进行有效数学阅读:

1、圈重点字法

数学教材中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精彩的故事情节,但是每个数学概念、符号、术语都有其精确的含义,没有含糊不清或易产生歧义的词汇,数学中的结论对错分明,不存在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断言,当一个学生试图阅读、理解一段数学材料或一个概念、定理或其证明时,他必须了解其中出现的每个数学术语和每个数学符号的精确含义,不能忽视或略去任何一个不理解的词汇。数学语言中言语的一字之差、符号的一笔不同,其意义就相差甚远,如“增加了”与“增加到”、“+”与“-”、等等。因此,学生找准重点字,是正确解题的关键。如: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后,有一道这样的题,“妈妈给小明买了一件45元的衣服,她带的钱正好够,请问她最多带了几张10元的人民币?”刚开始学生觉得无从下手。经过小组的讨论后圈出重点字“正好够”,明白了小明妈妈带的就是45元钱,“最多”说明了答案的唯一性。这一圈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经常的训练能大大提高学生的解题的正确率。2、比较法

比较可以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使学生新旧联系,实现学习过程的正迁移,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目的。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常常埋怨学生的真粗心,其实是因为孩子面对复杂多变的题目时,他根本不能灵活应用。教师要做有心之人,要把学生容易混淆的题目编在一起,让学生通过反复的阅读、推敲,理解题目的意思,分析出正确的解题方法。如:我刚教了有余数的除法时,有一道这样的题“小汽车每辆9元,小明拿了30元钱买了一个布娃娃,还剩多少元?很多学生由于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列式为“30÷9=3(个) (3)

(元)”这时我并没有马上下结论,而是及时补充了一道“小汽车每辆9元,小明拿了30元钱能买几辆?还剩多少元?”学生通过阅读,马上明白了两道题目的异同。通过比较学生才明白仔细审题的重要性。

3、旁注提示法

低年级的学生受其已有知识的局限,他们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还没有完全成熟。学生在阅读数学教材时,教师可以有意识的指导学生在题目旁边写上一些提醒自己的语言或符号。如:有一道这样的题“5除15的商是多少?”一位老师指导学生看到除,想到翻跟斗,

并在除的下面写上“∽”。又如:很多学生在做按顺序排队一类题时,很容易做反了。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写上“大”“小”提醒自己。如:(大)120厘米>1米>99厘米>3分米(小)。通过,写一写,能使易混、易错的题目变的一目了然。大大提高了解题的效率。

四、不同学生区别对待

“龙生九子,各有不同”,我们不能要求每个孩子都一样聪明、一样勤奋,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正是因为这些特殊性,也造成了我们教学的难度。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过“因材施教”,我们现代更需要不同学生区别对待。在我们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等时候,都需要这样的区别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层次的需求。如在教学一年级时,我们经常遇到“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有的学生阅读能力强,一下子就能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出来,但有的学生不理解“还”、“问题”,写出来的东西让你哭笑不得。这是因为他们没有读懂数学问题。怎么办?你需要强调“还”是什么意思、“问题”是什么意思,学生能够理解的时候,你还要让学生一个个“过关”,让他们“还提出问题”。我记得我在这个问题上是花了一节课的时间,课后对于阅读能力稍弱的孩子再单独讲解。当每个孩子都基本会了的时候,我才觉得松了口气。在以后的练习和试卷中,也经常遇到类似的问题,但我们班孩子的答题状况还是比较令人满意的。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引领学生数学阅读能够激发学生兴趣,丰富学生的数学素养;能够使学生掌握数学阅读方法,提高学生阅读数学文本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成为一个会学习的人。因此,作为小学低段的数学老师应该从一点一滴做起,充分提供一切可能的机会以科学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会数学阅读,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让学生“终生受益”。

【参考文献】

1、《给教师的建议》

2、《新课程.数学阅读教学新论》李兴贵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6

3、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4、《小学数学教学论》李光树主编

5、《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翟家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