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

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

掌握改革开放主动权推动经济社会新发展

金秋时节,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胜利闭幕了。

这次全会,是在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全会听取和讨论了总书记同志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对于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全会充分肯定党的十七届一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高度评价以总书记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取得的显著成就。

一年来,国际形势发生新的复杂变化,国内来自经济、政治领域以及自然界的困难和风险接连发生,面对严峻的挑战和考验,我们党集中力量办了几件大事,妥善应对了几件难事。在完成非同寻常的重大任务、应对非同寻常的重大事件中,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巩固,我国各族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得到了进一步增强,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我们党经受住了考验,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经受住了考验,人民军队经受住了考验,广大人民群众经受住了考验。

这次全会专题研究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一贯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的战略思想。全会通过的《决定》,集中全党智慧,凝聚全党共识,深刻总结了30年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和基本经验,深入分析了当前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明确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从加强农村制度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三个方面全面部署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决定》适应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形势,顺应各族人民特别是亿万农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在认识上有新突破,在理论上有新发展,在政策上有新举措,具有很强的战略性、指导性、针对性,是今后一个时期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

30年前,我们党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充分尊重农民首创精神,率先在农村发起改革,并以磅礴之势推向全国,领导人民谱写了改革发展的壮丽史诗。波澜壮阔的农村改革,极大地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极大地改善了广大农民物质文化生活,不仅使农村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变,也为整个国家的改革、发展、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作出了重大贡献。

农村改革发展30年取得巨大成就,有许多好的经验值得总结;农业农村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有许多重

大难题需要破解;农村改革发展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有许多重大课题需要研究。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农村改革仍然是我国改革的关键环节,农业农村发展仍然是我国发展的战略基础。抓住这个重点,就能掌握整个改革开放的主动权,就能带动我国经济社会新一轮发展。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是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迫切要求。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农业农村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必须牢牢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当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大力推进农村体制机制创新,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然选择。对我们这样一个有着众多农村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也在农村。继续解放思想,必须结合农村改革发展这个伟大实践,大胆探索,勇于开拓,以新的理念和思路破解农村发展难题,为推动党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提供不竭源泉。坚持改革开放,必须把握农村改革这个重点,在统筹城乡改革上取得重大突破,给农村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的活力。推动科学发展,必须加强农业发展这个基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促进社会和谐,必须抓住农村稳定这个大局,完善农村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证农民安居乐业,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打下坚实基础。

我国农村正在发生新的变革。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加速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决定》必将统一全党认识,凝聚全社会力量,兴起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新热潮,开辟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广阔道路,开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崭新局面。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要完善党领导农村工作的体制机制,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党员队伍建设,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切实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领会《决定》,切实把对农业、农村、农民的关注关心关爱落实到贯彻《决定》的行动上。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总书记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锐意改革,加快发展,实现农村改革发展的新突破,进而带动全面改革,推动全面发展。

全面把握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总体思路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总体思路。全面把握这一总体思路,就要着重领会好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

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的战略思想。

全会提出的总体思路,切合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完整表达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主要着力点,反映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在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和内在联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系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全局,关系全面建设小康宏伟目标顺利实现,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进,是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的总抓手,必须作为战略任务抓紧抓好。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提高我国农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的根本保障,是打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物质基础的必由之路,必须作为基本方向长期坚持。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破解农业、农村、农民工作难题的根本出路,是推动城乡生产要素优化组合、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根本举措,是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共同繁荣的根本途径,必须作为根本要求认真落实。

一个战略任务,一个基本方向,一个根本要求,三者是有机联系的整体,相辅相成,不可偏废。一定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把握,牢牢抓住,相互配合,协调推进。

思路源于认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这是被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了的真理。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今天,仍然有必要进一步统一全党全社会的认识,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思路决定出路。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描绘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为凝聚亿万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这些目标任务,既鼓舞人心,又艰巨繁重,能不能实现好、完成好,关键在于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能否全面把握好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总体思路。

我们一定要从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做好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认识统一了,思路理清了,才能自觉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基础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坚持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开创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农村制度建设和创新作出全面部署,提出一系列新的政策举措。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农村制度建设和创新的重大意义,坚定不移推进改革,为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全会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当前发展的阶段

性特征,紧紧围绕当前农村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抓住农村体制改革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重点部署了六大制度建设,即: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这一系列关于农村制度建设和创新的部署,是实现农村发展战略目标、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战略步骤。对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意味着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制度是农村的基础制度。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就是立足我国地少人多的基本国情,采取一系列措施,最大限度保护耕地资源和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就是要从农业投入、农业补贴、农产品价格保护、农村生态环境补偿等多方面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不断强化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支持和保护。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就是要创新农村金融体制,加快完善农村金融体系,为农村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就是要加快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就是要继续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不断发展农村基层民主,推进农村法制建设。这六大制度建设和创新,将形成促进城乡统筹、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强大合力。

农村改革30年的历程充分证明,调动亿万农民积极性必须依靠改革,开创农业、农村、农民工作新局面也必须依靠改革。当前,我国农村改革发展已进入重在制度建设的新阶段,把成熟的改革措施制度化,探索建立新制度,以制度建设和创新推动农村改革发展不断深化,这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任务,也是健全农村制度体系的迫切需要。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特别是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突出。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只有不断加强农村制度建设和创新,才能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我们一定要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的部署和要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定改革决心和信心,抓紧在农村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进一步放开搞活农村经济,优化农村发展外部环境,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着力解决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奋力开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

根据全会精神,未来国内政策的导向将以积极、灵活的财政政策和建设社会主

义新农村为主要方向。具体政策方向包括:

1、全面分析当前形势和任务特别是经济形势,强调我国总体形势是好的,经

济保持较快增长,金融业稳健运行,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

2、重点建设目标转向国内,坚持科学发展,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

3、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保持经济稳定、金融稳定、资本市场

稳定,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继续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未来宏观经济政策将主要围绕这个目标实施。预期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主要政策手段。

4、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以“城乡一体化”的方式解决农村土地制度问题、实

现农村现代化战略。到2020年基本建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5、土地制度改革包括: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

土地管理制度、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赋予农村耕地资产属性,明确农民的土地收益权。

6、中央财政未来支农资金将重点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领域。

此外,根据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娄勤俭在12日召开的第十届中国(深

圳)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部长论坛”上的观点,未来5到15年中国将确定走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坚持中国特色新兴工业化道路的发展方针。着重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工业由大变强。具体措施覆盖:产业结构调整,加强自主创新,推动制造业升级,加快信息产业发展

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

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下称《决定》)对各界关注的最热点问题——土地改革——作出了具体的表达,给出了明确的方向。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刘守英看来,三中全会文件既提出了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目标和方略,更突出了通过改革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主题,其中土地制度改革的内容是文件的亮点和突破点。 刘守英长期研究中国土地制度和政策,他认为,十七届三中全会并不是首次为土地承包权流转“开闸”,而是已有政策的完善。 充分保护农民土地权益 《21世纪》:《决定》全文已对外发布了。作为长期研究土地问题的专家,你怎么理解三中全会提出的土地制度改革思路? 刘守英:强调对农民土地权益的充分而全面的保护,是落脚点,也是改革的主线。 文件在改革基本原则的第二条就提出了“必须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文件继续强调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稳定。这是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的前提和基础。也就是说,下一步土地制度改革首先是巩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制度成果,不是另搞一套。因此,我不同意当下媒体和某些观点提出的“转折性变革”,甚至“第三次土地改革”等说法。十一届三中全会可以用“转折性”变化,因为那一次废除了人民公社制度,根本改革了传统集体所有制,实现了家庭土地承包经营。实践证明,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农民欢迎的制度,只需要稳定、完善和深化。 在稳定和完善农民土地承包权方面的表述也值得关注。 一是“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何谓“更加充分”,就是要“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和收益等权利”。 二是“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将“长期”改为“长久”,一字之差,意义深远。两者的根本区别是,前者是有期限的,承包期再长也是有年期的,后者是无期限的,意味着我们在政策上以后就不要老再琢磨延长多少年合适了,农民也不用担心承包期到期的问题了。这是革命性的一步,更有利于稳定农民对土地的预期。 《决定》是已有政策的完善

十七届三中全会知识竞赛题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参考题 一、问答题 1、十七届三中全会是于2008年几月几号到几月几号召开的? 2、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全称是什么? 3、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也面对不少困难和挑战,其中最突出的矛盾是什么? 4、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要把什么作为战略任务? 5、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要把什么作为基本方向? 6、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要把什么作为根本要求? 7、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和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要实现几个基本目标任务? 8、根据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增加多少? 9、要实现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必须遵循几个重大原则? 10、 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是什么? 11、 家庭经营要向什么方向转变? 12、 按照什么要求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使之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 13、什么制度是农村的基础制度? 14、 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按照什么原则来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 15、十七届三中全会再一次强调要坚决守住多少亩耕地的红线? 16、中央允许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以多种形式流转的目的是什么? 17、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允许农民主要以哪些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 18、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应该按照什么原则进行? 19、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哪些方面不得改变? 20、依法征收农村集体土地,要按照什么原则给农村集体组织和农民合理补偿?

十七届三中全会主题是什么

十七届三中全会主题是什么? 2008年10月9日至12日召开的中共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将审议《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一决定将为未来的农村改革确立方向。 2008年09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讨论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一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研究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等问题。这些内容值得关注:推进新形势下的农村改革发展,必须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农民意愿,着力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亿万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健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充满活力;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使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等等。 中国农村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业领域再也没有进行过根本性的改革。改革的突破口在于土地、户口和金融,而土地制度改革至为关键。他说,土地制度变革虽然不能马上出现很大效益,但从长期来看,有利于农业效率的提高。现有的土地制度是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城市土地可以对价取得贷款,农村土地就不行;农民的土地、房屋等财产不能交易,不能形成资产。那么,农民怎么扩大再生产呢?就只能维持现有的小农经济模式。 附:七届三中全会的主题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18~22日):全会的中心议题是讨论把全党的 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2、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1984年10月20日):进一步贯彻执行对内搞活经济、对外 实行开放的方针,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3、中共十三届三中全会(1988年9月26~30日):十三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方针,要求把明后两年改革和建设的重点,突出地 放到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上来。 4、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年11月11~14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重大决定:《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5、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1998年10月12~14日)全会提出了到2010年建设有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确定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坚持的方针。 6、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2003年10月11日至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 会报告工作,讨论研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问题和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

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要点

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要点 1.十七届三中全会于什么时候召开? 答:中国共产党的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08年10月9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 2.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哪个决定? 答: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3.《决定》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答:《决定》的核心内容就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化改革,创新发展,走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道路,解决“三农”的深层次矛盾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解决“三农”矛盾问题的要求是什么? 答:一是实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战略。二是坚持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方向。三是坚持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四是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5.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村改和发展作出了哪些部署? 答:(1)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农村制度建设。(2)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3)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6.实现农村发展战略目标,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两个必须”是什么? 答:(1)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抓紧在农村体制改革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进一步放开搞活农村经济,优化农村发展外部环境,强化农村发展制度保障。(2)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 7.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基本要球是什么? 答:必须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劳有所养、住有所居。要繁荣发展农村文化、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加强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强化农村社会管理。 8.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意义? 答: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稳定就没有全国繁荣稳定,没有农民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全面小康。只有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基础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走中国特设农业现代化道路,坚持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1

学习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学习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金秋时节,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胜利闭幕了。 这次全会,是在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同志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对于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全会充分肯定党的十七届一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高度评价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取得的显著成就。 一年来,国际形势发生新的复杂变化,国内来自经济、政治领域以及自然界的困难和风险接连发生,面对严峻的挑战和考验,我们党集中力量办了几件大事,妥善应对了几件难事。在完成非同寻常的重大任务、应对非同寻常的重大事件中,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巩固,我国各族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得到了进一步增强,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我们党经受住了考验,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经受住了考验,人民军队经受住了考验,广大人民群众经受住了考验。 这次全会专题研究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一贯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的战略思想。全会通过的《决定》,集中全党智慧,凝聚全党共识,深刻总结了30年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和基本经验,深入分析了当前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明确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从加强农村制度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三个方面全面部署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决定》适应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形势,顺应各族人民

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解读:“一个长久不变”和“两个转变”

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解读:“一个长久不变”和“两个转变” 光明日报北京10月25日电(记者李金桀、颜维琦)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创新的主要成果。农村改革已走过30年,农村经营体制如何稳定完善,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在充分强调“毫不动摇”的基础上,做好“一个长久不变”和“两个转变”。 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对农业生产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30年来农村发展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这一制度有利于推动农村生产力发展。《决定》特别强调,“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这是全会决定的一大亮点,是送给广大农民的一颗长效“定心丸”。目的就是要更好地稳定农民对土地经营的预期,调动广大农民增加土地投入的积极性,树立长期经营、持续发展的理念。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信息化的推进,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在强调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决定》提出“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农业经营方式转变”,正是顺应了这一客观要求。 人多地少是我国农业的基本特点。据统计,我国农户平均承包土地7.5亩,分为5.7块。耕地规模小、地块零碎,是农业生产社会化的根本制约因素。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发展设施农业,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提高土地产出率,加快实现由自然半自然经济向社会化生产的转变,成为发展和完善家庭经营的迫切需要。为此,《决定》提出,“家庭经营要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增加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着力提高集约化水平”。 与家庭经营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的统一经营,能够有效弥补家庭经营势单力薄、缺乏竞争力的不足。但由于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起来,统一经营层次成为农村经营体制突出的薄弱环节。着眼于此,《决定》要求,“统一经营要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发展集体经济、增强集体组织服务功能,培育农民新型合作组织,发展各种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 《决定》提出的“两个转变”是对今后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作出的一个方向性概括,是一个新的重大政策表述,有利于进一步优化农村发展外部环境,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以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

以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 努力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宗教工作 墨江县民族宗教事务局 十七届三中全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总结农村改革发展30年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适应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形势,顺应亿万农民的新期待,做出《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对于加强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和推进民族地区农村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是指导新形势下我国农村工作和民族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决定”指出的“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反对和制止利用宗教、宗族势力干预农村公共事务,坚决取缔邪教组织,严厉打击黑恶势力”是当前和今后民族宗教工作的重点。 众所周知,民族宗教工作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关系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全过程,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离不开各民族的共同参与,尤其是在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的今天,推动和促进民族和睦、宗教和顺,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能否实现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又好又快发展,能否切实解决少数民族和信教群众的民生问题,能否协调处理好民族关系和信教群众的关系,对构建和谐社会影响很大。也就是说,民族宗教工作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社会的稳定,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还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民族宗教问题既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又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我们要站在国家长治久安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宗教工作的重要性。做好 新形势下民族宗教工作,构建和谐社会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迫切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胡锦涛总书记从我国社会政治生活领域提出了正确认识和处理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五大关系中就有民族关系和宗教关系两大关系,从中我们可以领悟到党中央对民族、宗教工作的关心和重视。 一、如何做好民族工作 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高举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旗帜,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不断深化民族工作长期性、普遍性、复杂性、重要性、国际性的认识。全面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和民族法律法规,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人才,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作出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