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业链发展现状的反思-------

对中国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业链发展现状的反思-------
对中国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业链发展现状的反思-------

对中国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业链发展现状的反思

林刚1,申屠年2

(1.广州赛奥碳纤维技术有限公司,广州 510075;2. 富阳特种纤维应用研究所,杭州 311400)

摘 要:简介了国际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最新发展概况,并对中国从聚丙烯腈到碳纤维复合材料整个产业链和各关键链段的发展现状做了分析和反思。提出并论述了以下观点:要以系统论的思想发展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业链;需从复合材料系统性降低成本来实现低成本化;深入了解与借鉴国际碳纤维行业的发展经验,调整我们的发展理念与方向;充分整合国际优质资源,建立较高水平的技术装备平台;转变观念,提升产学研的合作效益;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加强我国复合材料共享数据库建设;强化行业宏观管理,强力推进整个产业链的突破。最后提出创建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业链联合会建议。

前言

作者继2010年发表了“掌握前沿创新理念科学发展—中国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发展之我见”一文后,将再次以此命题针对中国低水平重复发展中的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业链现状展开反思,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想法和观点,旨在抛砖引玉,吸引业界官、产、学、研、用更多的关注、思考和作为,及时作出有针对性的调整和有实效的变革举措,确保这个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能科学、理性、健康和领衔发展,并实现对国民经济诸多重要领域和行业的转型升级、节能减排和创新高效的引领和推进作用。

1 国际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发展现状

1.1碳纤维及其应用市场

近几年,大量投资涌入碳纤维领域,世界8 大公司完成了新一轮的扩产;土耳其AKSA 异军突起;韩国的Taekwang、Hyosung等纷纷进入碳纤维领域;印度Kemrock进入碳纤维;沙特Sabic宣布与意大利Monte合作,在西班牙和沙特建设碳纤维生产线;我国也有大量的企业纷至碳纤维领域。

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应用开发进展主要突出表现在汽车和风电叶片两个方面。

⑴ 宝马汽车入股SGL,推出了世界第一款大量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商用车Megacity;同时,美国和日本的多家汽车公司宣布了与碳纤维公司的合作,共同打造碳纤维复合材料汽

车零件,图1是东丽对碳纤维在汽车领域的应用做出的估计[1]。

(2)Zoltek多年来致力于推广低成本大丝束碳纤维,为风电叶片领域总共供应了大约20000t大丝束纤维。随着风电叶片长度的增加,国内已经有企业开始尝试使用碳纤维预浸料,开发风电叶片的支撑梁。鉴于对风电与汽车使用碳纤维复合材料的信心,Zoltek对全球碳纤维未来几年的需求增长信心十足[2](见图2)。

不过对于碳纤维未来市场预测,国内外向来分歧较大。国内乐观派认为,“今后5年内碳纤维产品需求会产生爆发性增长,中国市场需求量将超过3万t/a,未来甚至可达数十万吨/年”,“仅电力输送就需10万t/a以上”,“复合材料火车车厢也需要10万t/a”,纺织机械也要上万吨/年......

但我们认为:自日本碳纤维1970年代进入市场,经历40余年,世界市场也只4万t/a 左右规模,目前看不出有井喷式发展趋势。其原因主要是碳纤维“贵”,不可能像玻璃纤维那样广泛应用,除非其所用原料大幅降价,或出现革命性的新工艺和新技术,而目前现实是原料不断涨价,也未看到崭新技术出现的苗头。由于丙烯腈价格在不断上涨,碳纤维成本也随之上升,制约了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大面积使用。Zoltek预计2017年碳纤维需求将达425k t/a的预测误差过大。实际经济形势不好,使碳纤维消费量处于停滞甚至下滑状态,例如,2009年因金融危机,全球碳纤维销售量从2008年的4.2万t下降到3.7万t,2010年销量有所回升,但2012年受欧债危机影响预计又将有所下降。

1.2 预浸料发展方向

全世界最著名的预浸料公司是T o r a y 、Hexcel、Cytec、Gurit、ACG(2012年已被Cytec收购)和TenCate。这些公司的碳纤维预浸料产品在近几年呈现了新的预浸发展趋势。

⑴ 大丝束碳纤维预浸料在工业领域的优势凸显[3]。单向碳纤维预浸料面密度高达600 g/m2,这类厚重的预浸料大大提升了预浸和后续铺放工艺的效率。在风电叶片与汽车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⑵ 非热压罐工艺(OOA,Out of Autoclave)的预浸料大力发展[4]。此成型工艺大大降低了预浸料后续固化成型的时间与成本,这些新型的预浸料可以采用较低成本的真空袋压法。先进拉挤法和热模压法。产品如Hexcel的Hexply? M 56,Tencate的TC 250,Cytec 的Cycom 532,ACG的MTM 44-1。

(3)不同预浸料产品形态的出现[3]。短切预浸料,可以采用经济型的模压工艺,产品如Hexcel的H e x m c,D e n c a t e的M S系列产品;半预浸料,在预浸工艺时不需要完全“湿透”纤维,在后续工艺中完成完全浸润,产品如Hexcel的Hexfit。

(4)针对不同应用的专用预浸料[4]。如汽车领域,对零件短时间成型要求高,为满足后续快速成型工艺,必须开发<5 min的快速固化预浸料,产品如Hexcel的Hexply M77,可

以在150 ℃下2min固化;为了满足风电叶片支撑梁–厚层合板的生产,Gurit开发了SparPreg TM,无需压实和借助其他排气织物,就可以获得低孔隙率的层合板;在复合材料模具领域,各家也开发了相应的预浸料产品,如如Hexcel的Hextool,ACG的DForm TM专业产品。

⑸ 结构与功能结合的预浸料。在树脂中混入纳米碳管或短切碳纤维,再浸润碳纤维丝束或织物,形成具有吸波功能的预浸料。

⑹ 与其他材料共固化的预浸料。预浸料可以与灌注的树脂共同固化,可以与SMC共同模压固化,也可以用单向预浸料﹢织物预浸料﹢SMC共同模压固化。

⑺ 碳纤维热塑性预浸料。近几年,热塑性预浸料及其复合材料迅猛发展,与热固性预浸料相比,热塑性预浸料无需冷库仓存与运输,后续成型工艺高效且方便,材料的韧性大,抗冲击性能好,尤其可再生利用,符合节能减排绿色环保趋势。但热塑性预浸料存在的最大问题主要有 4 个:一是热塑性树脂的高粘度导致与纤维的浸润非常困难;二是还没有合适的低成本、高效率和能保证质量的预浸料制备方法与装备;三是高性能热塑性树脂成型温度在350℃以上,预浸料及其复合材料制品成型工艺难度很大;四是高性能热塑性树脂与通用热固性树脂相比较价格太昂贵。目前国际上主要通过粉末喷涂、纤维混纺、薄膜辊压等工艺,获取了不同树脂质量分数精度的热塑性预浸料,分别满足各类成型应用的需要。

1.3 复合材料新型成型工艺

对于高端复合材料成型工艺,由于预浸料具有精确的纤维和树脂质量分数优点,所以以预浸料为原料,发展了很多新的成型工艺,有些正在替代传统成型工艺。另外,汽车领域对复合材料短时间成型要求高,也催生了一些快速成型工艺。

⑴ 新型拉挤与缠绕工艺。传统的拉挤与缠绕工艺的最大优点是自动化程度高,缺点是由于丝束浸润树脂的质量分数不均和较为随机的排列,导致树脂质量分数精确度低、纤维浸润均匀度低和产品品质不高的缺点。采用预浸带材后,传统拉挤工艺可以提升为先进拉挤工艺(ADP,Advanced Pultrution),既可以完成精确的铺放,又可以采用连续模压,形成高品质型材;缠绕工艺采用预浸带,则可以生产出更精密的管材与罐类产品。

(2)自动铺纤维(带)工艺。1960年代,美国空军率先开发自动铺带技术,实现了对手工铺放工艺的替换。之后,以美国MAG Cincinnati、Ingersoll,法国Forest-Line(2011年被MAG收购)和西班牙M-Torres为代表的传统数控机床设备厂家积极推动大型自动铺放

设备的发展,2012年MAG推出了铺纤、铺带一体机;随着工业机器人在工业中的普及,借助多轴机器人带动铺放头的自动铺放设备蓬勃发展,可以经济地加工中心型零件的铺放。法国的Coriolis是这个行业的典范,他们开发的16(或32)条窄带,窄带宽度6.35mm,可实现16(32)条内任何数量的铺放,满足复杂表面的高精度铺放。热塑性预浸带自动铺放设备也是一个亮点,在铺放预浸带的同时,通过激光、热吹风等加热方式熔化树脂,把预浸带压实到模具上,是热塑性复合材料精密加工典型的工艺[5~7]。有关公司的自动铺纤(带)机和热塑性铺带机见图3.

(3)预浸料模压成型工艺(Prepreg Compression Molding,PCM)。为满足汽车行

业对复合材料快速成型的要求,以日本三菱为代表的厂家推出这个新型工艺(该工艺示意图见图4),结合其最新推出的大丝束碳纤维P330 60k和WCF 50k,三菱希望实现具有与小丝束类似的良好加工性与高性能,与小丝束类似的高品质,利用PCM实现高产能,最终为汽车行业提供良好的价格与产量[8] 。

⑷ 先进树脂传递模塑成型工艺(Advanced RTM)。除了基于预浸料的新型工艺,对于干型增强材料,比如各类机织布、多轴经编织物、三维编织物、缝编织物等,这些预成型(Preform)制件通过剪裁后,放置到模具中预定型,然后进入RTM模具,高压注入树脂,模具加热加压,对材料固化定型。得益于新型的快速固化的树脂,复合材料可以在 5 min

内完成(工艺示意图见图5)。目前,东丽、宝马与SGL的合资公司均采用该工艺,成功应用于汽车复合材料的部件成型[8]。

⑸ 集成自动生产工艺。为实现更高效率的生产,业界已经开发了集成自动化生产工艺:从预浸料裁切备料,自动铺放,高压热模压成型,修边,所有工序集成到一条生产线上自动完成。其中比较典型的公司是美国科罗拉多州的Fiberforge开发的热塑性预浸带复合材料的专利生产系统[9](见图6)。

2 我国从聚丙烯腈到碳纤维复合材料产业链关键链段的发展现状

2.1 碳纤维复合材料产业链

从聚丙烯腈到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制品的应用,跨越形成了很长的产业链(见图7)。其中每一链段都饱含高精尖的技术与品质。即使当今世界著名8 大家碳纤维企业中,也找不出一家能真正全链打通并实现商业化运营。以下重点介绍我国在这条产业链上几个重要链

段的发展现状。

为落实系统论的思想,我们试从最终应用起逆向介绍和分析,以期许业界同行们有新的启示。

2.2 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现状概况

(1)体育器材。该领域依然是中国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最大应用面,主体是分布在广东、福建及山东的台资OEM形式加工厂和本土体育器材厂家。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加工成钓鱼竿、高尔夫 球杆、自行车、网球拍等产品。体育器材由于品牌的原因,各种档次复合材料均有其市场:既有高端的东丽T1000、M60J预浸料的销售;也有中端的台塑碳纤维和土耳其AKSA 碳纤维;还有国内一些低端碳纤维在这个市场销售。该领域普遍 采用碳纤维预浸料和搓管工艺,该细分市场每年 碳纤维消耗量约为5 000 t,相对稳定。

⑵ 航空航天及军工。由于该领域涉及军品部分长期受制于国外对碳纤维的严格监管控制,在国家利益驱使下,倾向于采用国产碳纤维,但必须通过严格和长期的评审考核来确定定点生产单位。而国产民用航空器(如民航机)的生产,通常可直接申请进口到优质的碳纤维及其预浸料。

尽管碳纤维复合材料已经被主管部门提到战略的高度,但限于对碳纤维复合材料的设计、制造和应用验证的水平、数据和经验积累,我国飞机制造业要大量使用碳纤维复合材料还需待以时日,尚不可能像波音和空客公司那样,对碳纤维复合材料产业形成巨大的推动力。据2012年4月26日报道,中国商飞公司旗下上海飞机制造工业公司与美国Cytec签订了为期10 年的复合材料供应合同。我国该细分市场对碳纤维的消耗量大约是200~300 t/a,目前国内航空航天市场对国产碳纤维的要需求是类似T300级小丝束碳纤维。

⑶ 碳纤维复合材料芯导线。对比传统导线,碳纤维复合材料芯导线具有抗拉伸强度大、运行温度高、线膨胀系数小、质量轻、耐腐蚀、减小磁损等优点,适合旧线路增容改造、新建线路、大跨距等国家电网工程。目前,全球碳纤维复合芯导线应用里程超过10 000 km,2006年至今已有100多 条输电线路挂线运行,总长超过5 000 km,占全球复合芯导线输电线路总里程50%以上。现阶段应用主要以线路增容改造为主,在新建线路中尚未大规模推广[10]。据业内专家称,该电缆芯目前主要采用东丽T700-12K的碳纤维,每年约有500~800 t 消耗量,这是一个值得期待的大市场。

⑷ 风电叶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专家预测,当风电叶片长度超过40 m,就需要部分使用碳纤维。国际上Vestas在其44 m叶片的梁帽采用了全碳纤维;Gamesa在其42.5、44、87和90 m长叶片的梁帽上采用了碳纤维/玻纤混杂预浸料;Neg Micon在其40 m叶片梁帽上采用碳纤维;Nordex Rotor在其44和56 m叶片主梁采用了碳纤维;Repower在其126 m 直径的叶片的梁帽上采用碳纤维与玻纤混杂预浸料;Dewind在其40 m叶片的梁帽采用了预浸碳纤维;GE在其48.5 m叶片梁帽上采用碳纤维。国内南通东泰电工在其2 MW风机叶片的主梁采用了碳纤维,中材科技在其56 m叶片的主梁采用了碳纤维;中复联众在其39.2 m 叶片主梁采用碳纤维[11]。目前国内还有一些重要的风电叶片厂在考虑和试用碳纤维预浸料。风电叶片基本采用类似于T300~T400水平的大丝束碳纤维(48k或50k), 中国目前还没有大丝束碳纤维的生产,所以主要依赖进口。当前,风电装备制造商经营举步维艰,碳纤维在该领域的大批量应用也非常艰难, 可能的突破思路有两条:第一是叶片结构设计上充分利用碳纤维的优势,全面创新结构设计;第二,从叶片的设计要求看,碳纤维的模量(中模)是非常重要的指标,是与玻纤竞争的关键所 在,开发中模大丝束,提升碳纤维的竞争优势。

⑸ 交通工具(汽车、高速列车、船舶等)。 碳纤维复合材料在国外著名品牌汽车(尤

其是豪华 汽车)中,已经得到长期和比较广泛的应用。在全球节能减排的大潮流下,汽车轻量化的趋势不可逆转,尤其对于新型混合动力汽车。几乎每家国外著名汽车厂商和碳纤维巨头强强联手,对碳纤维复合 材料在汽车的应用都有宏伟的计划,积极开发新型和专用的大丝束碳纤维,提升后续工艺效率,大幅降低碳纤维复合材料在汽车上应用的整体成本。然 而,此举在国内却显得比较冷清,估计原因是我国 的中高档汽车主要源自外资企业,很多研发在国外合资方总部完成;而国产的中低档汽车厂商,由于价格原因,很难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因此, 这个领域应用的出路是积极争取与有技术话语权的 国际汽车大品牌合作。例如,目前已有台商与欧洲 高档车厂签约,除在欧洲设立公司外,已在大陆专设CFRP汽车组件OEM工厂,货交欧洲原车厂。同 时,台商还认为大陆本身是高档车最大市场,加上 电动车等项目,未来在CFRP汽车减重领域商机无 穷,还有日本在中国设厂或OEM机会的可能。高 速列车被称之为地面飞行器,在安全范围内的轻量 化也是必然趋势,但同样存在于汽车类似的问题。 中国高速列车依靠国际技术集成,在国际上异军突 起,借助这个机会,通过材料技术的革新,领先于 世界高铁技术,也是行内很多专家的共识。然而, 要在高速列车上实现碳纤维复合材料化,推动起来 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这几年,中国的船舶行业 (包括豪华游艇)发展迅猛,对高性能复合材料已 经形成一定的需求,但是由于成本的局限,也没有 被广泛的采用,有待长时间去培育发展。

⑹ 建筑结构加固补强。国内结构加固补强市 场约需碳纤维700~800 t/a,由于该领域用途受国 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和《结构加固 修复用碳纤维片材》对加固材料产品性能指标的严 格限定,国产碳纤维力学性能指标有明显差距,目 前该领域所需碳纤维一部分依靠进口。而很大一部 分则是由浙江海宁、江苏宜兴、山东德州一带非良 企业大量采购国产碳纤维(非合格品)或玄武岩纤 维,通过假冒伪劣、以次充好、偷工减料的形式和 以假乱真的手段大量制造和抛售加固材料,导致加 固材料市场极度混乱,由此造成的工程隐患则更令 人担忧,因此,碳纤维材料在结构加固补强应用的 技术优势日渐式微,需求萎靡不振。

2.3 我国碳纤维复合材料层合固化工艺及其装备

(1)层合固化工艺及其装备。我国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层合固化工艺及其装备,是在玻璃钢工业的基础上发展的。比如哈尔滨玻璃钢研究院、武汉理工大学、南京诺尔泰复合材料

设备制造有限 公司、航天43所等开发了多轴的纤维缠绕与拉挤 设备,这些设备通过改造提升,也可基本适应碳 纤维的缠绕与拉挤工艺。

国内早期就仿制美国和台湾的搓管工艺及设 备,从搓管机、薄膜缠绕机、抽芯机、抛光机、 固化烘箱等,都实现了国产化可以满足基本的 体育器材类的管件制造。但随着国内市场竞争加 剧,为降低成本,这类设备质量或有下降趋势。

(2)大型自动铺纤(带)机。由于西方国家对 大型自动铺纤(带)机销往中国实施 严格的许可证出口管制,我国(尤其是涉及军品)的企业很 难进口到这样的设备。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肖军教 授的团队,长期研发自动铺带(纤)设备,并已 经在国内一些用户处使用,这是我国开拓先进层 合工艺与设备的亮点。

综上所述,我国高性能复合材料领域整体上 尚处于起步阶段,所以层合固化工艺及装备还相 当落后。很多先进的设备还必须依赖进口,而西 方对很多高性能复合材料的层合装备都实行严格 的管制,成为制约新型碳纤维复合材料在我国普 及、应用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2.4 预浸、预制件和短切纤维的工艺与装备

(1)预浸工艺及其碳纤维预浸料。碳纤维的预浸工艺有很多种。对于热固性预浸料,主流是热熔 型性预浸工艺,通常采用树脂膜制备与浸润设备两 步法工序。热固性预浸料的核心竞争力是针对不同 应用的树脂及其树脂固化体系配方的开发、相关的 预浸工艺及严格的品质管理体系。当前,除了极少 数航空航天部门的预浸单位基本具备这个核心能 力,其他预浸料企业基本还不具备较强或可与国外公司抗衡的竞争能力。尽管我国在预浸领域的著名 专家张凤翻研究员常年撰文和演讲,告之预浸料行 业的技术难点与门槛,但很多投资者依然存在着一 个误解:只要不惜重金买一台好的设备,就可以顺 利进入预浸料行业。如果对预浸料的核心竞争力不 做出充分的准备,这些投资的前景让人堪忧。

碳纤维预浸料是衔接碳纤维与复合材料的最 为重要的桥梁,对于碳纤维企业,发展预浸料是 不二的选择。 预浸料业务的重大意义在于:可以 及时把纤维品质信息向纤维生产部门反馈,协助 纤维部门提升工艺性能,更深入理解市场对碳纤 维的要求;进入复合材料领域,在纤维基础上增 加附加值,也能更好地适应碳纤维行情的波动对 企业效益带来负面的影响。

碳纤维企业上预浸料项目,须清楚地认识到预 浸料部门不仅是一个独立的盈利单位,它必须与纤维 部门共存亡。因为企业在纤维上的投资是远远大于预 浸项目的投资。如果这个预浸厂很“娇贵”或唯利是 图,只能消化进口纤维,即使它能获点利,但相比 企业自产碳纤维的亏损,这点利润没有任何意义。所 以,碳纤维企业建立的预浸料厂,必须立足于为本单 位碳纤维服务。当前,我国所有厂家的碳纤维都处于“成长期”,综合品质不堪与东丽比肩。所以,开发出适合本厂碳纤维的适用预浸料,并以预浸料带动碳纤维的销售,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战略举措。

⑵ 碳纤维预制件。预制件(P r e f o r m)主要是指把纤维预制成一定组织结构和形状的“干的织物”, 主要的工艺有:机织(Weaving平纹、斜纹和缎纹)、多轴经编(M u l t i-a x l e w a r p k n i t t i n g)、编织(B r a i d i n g)、缝纫 (Stitching)、三维机织(3D Weaving)等,是在传统纺织工艺与装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些织物要通过预浸工艺与树脂结合而“变湿”,而有些可以通过树脂灌注、RTM等工艺去与树脂结合。这些预制件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后段工序的工作效率。我国江苏常州、宜兴一带有好几家相当出色的织物制造商。高端的装备主要依赖进口,而天津工业大学李嘉禄教授的团队在三维编织(3D braiding)工艺与装备的研发方面是亮点,三维编织装备的发展将日益重要。

⑶ 短切及研磨碳纤维。短切及研磨碳纤维或是一种特殊形式的预制件,主要有4个方面的应用:①利用其强度,作为增强塑料和降重材料,替代玻纤增强不能满足的高端市场;

②利用其电与热的传导性,作为电子产品防静电外壳;③利用其模量,作为新型的海上油气田的漂浮材料-复合泡沫塑料的增强体,可以承受很大的压力;④利用其与树脂结合后的吸波或透波功能,成为雷达罩(支架)或隐身功能的材料。

世界8 大碳纤维厂家中,基本都有短切和研磨产品。有的企业不光用B等品碳纤维生产短切料,也用很多A等品碳纤维生产。其实碳纤维短切和研磨是有很高技术难度的,不是手工剪切和冲床的作坊就能做好的产品。保持均匀的短切碳纤维定尺长度(规格在1~56 mm 范围),保证对各种树脂的分散性,以及保证生产连续运行,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技术。

2.5 我国PAN基碳纤维产业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已有32~35 家公司投入碳纤维的研发与生产。其中自己拥有原丝的有19 家。如果按照已经购买了设备,已建成或在建的生产线统计,假如这些生产线

全部建成并投产,碳纤维总产能可达到约1.6~2.0万 t/a,“十一五”期间,企业、银行和国家各级政府总共投入资金约100~120亿 元人民币。该行业虽已经出现一些投资者退出和破产的现象,但仍不乏有新的投资者在进入。

在生产碳纤维的型号和规格方面,目前所有的厂商中只有蓝星公司生产24k碳纤维,上海石油腈纶事业部有大丝束的规划,其他厂家主要生产12k或以下k数产品。绝大部分厂家宣称,产品达到东丽T300的水平。至少有5 家企业宣布产品达到东丽T700的水平,但在市场上鲜有批量的销售。至少有4 家企业宣布产品达到东丽T800的主要技术指标,其中一家江苏的企业高调宣称其在中国已率先攻克碳纤维生产线连续生产稳定性难题,甚至其碳纤维产品力学性能和离散系数超越了东丽T800的指标。目前除了北京化工大学,还没有企业宣布高模量碳纤维(类似东丽M40)的生产。

目前国产强度3 000 MPa左右12k碳纤维在市场的售价约120 元/kg以下,土耳其AKSA 公司A-42~A-49型号12k碳纤维的价格分别约135~145 元/kg,同级别台湾碳纤维价格类比土耳其约高出15%,日本三菱TR50S-12k碳纤维价格约155元/kg,而日本东丽T700-12k 碳纤维价格较乱,约在180~200 元/kg之间,如果按照东丽22~25 美元/kg的国际价格,加上进口关税和增值税,到中国市场价格应该是200多元/kg,可能由于去年价格较低时,国内有存货在今年抛售,或是导致东丽T700-12k价格混乱原因。上述价格让几乎所有碳纤维供应商无利可图,尤其是国产碳纤维企业,很多厂家是低于成本价抛售,销售越多,企业亏损越大。一方面是碳纤维生产线巨大的资金投入和存在大量的产品技术与品质问题令人纠结,另一方面是亏本销售,碳纤维企业因此陷入了空前的困境。

人们不禁要问,国内碳纤维市场的低价格走势是如何形成的?是国内碳纤维企业相互恶性竞争的结果?或是国外老牌碳纤维企业有意打压中国新生的碳纤维产业?抑或处于成长期的我国碳纤维因品质不好,目前只能被市场边缘化?但无论何种原因都不是我们所能掌控。唯有打破僵局,努力寻求突破“围城”之路。

虽有一些企业已积极向碳纤维下游产业链开拓,快速进入预浸料及各类织物的加工,甚至是复合材料零件产品的制造。然而他们却发现,进入这些行业后也面临很大的技术问题,做出的产品品质、性能和性价比也不高,很难在市场竞争中获胜或无法进入高端市场。到头来是摊子越铺越大,路子却越走越艰难,企业或将陷入更大的困境。

3 以系统论的思想发展碳纤维复合材料

系统的通常定义是:有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论的基本思想,就是把所要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和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与变动的规律性。贝塔朗菲强调: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性质[12]。

3.1企业要以碳纤维产业链系统为战略基础

碳纤维复合材料产业链每个环节的技术的 关联度是非常紧密的,可以说是环环紧扣,步步 关联,例子比比如是:如市场上没有优质的、大 批量和低成本的原丝,要想单独建一个大型的纤 维碳化厂可谓是“无米之炊”;而当碳纤维丝束 独立存在时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只有与树 脂基体结合后才能充分发挥出其优异的力学性能 和功能;即便是同样品质的碳纤维,如在复合材 料中的排列方式不一样,其各自复合材料的总体 性能差异就很大;碳纤维如与性能不匹配的树脂 复合,也不可能成为高性能的复合材料;即或所有基础材料都是高品质和相匹配,但加工成型的 设备和工艺不对,也不可能生产出高品质和高性能的复合材料……总之,在整个碳纤维复合材料产业链领域,无论是发展碳纤维产业,还是发展 复合材料下游产业,我们的各级决策者应秉承系统论的思维与战略尤为重要。不站在系统论的观点盲目跟风去发展碳纤维,就很容易误入迷途。

同理,不对国内外碳纤维有清晰的认识,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缺乏了解,盲目发展高性能复合材料,也会陷入被动。

3.2 需从复合材料系统性降低成本来实现低成本化

国际上业界有一句流行的话:从原材料到碳纤维,价格从1变到3;把碳纤维加工成复合材料,价格可从3变到10。这句话表达了两层含义: 从碳纤维到复合材料,增加的附加值更多;碳纤维在复合材料中的成本是约20%~30%。但必须指出,所谓低成本高性能复合材料不是指绝对的低成本,必须要强调高性能价格比,而且要强调系统下的比较成本优势,比如汽车用碳纤维复合材料,不光要计算其零部件本身的成本,更要计算组合安装成本以及节能减排和绿色环保效应带来的综合效益。否则,只计算零部件的绝对成本,高性能复合材料肯定比传统或常规的复合材料高出很多。

如前所述,要用系统论来看待和处理高性能 结构复合材料。在这种思维指导下,我们

可以发 现大量的成本节省空间。比如,同样一个结构复 合材料,采用大丝束或小丝束碳纤维的问题,节约的成本可不光是纤维本身的价格差,后续预制工艺也在节约成本,甚至预浸铺层工艺也会节约成本。从结构复合材料的设计开始,就必须充分考虑成本因素,如果设计师在各个环节缺乏相对精确的许用值,不断加大安全系数,设计出的复 合材料零件比金属零件还厚重,那低成本就根本无从谈起。

对于高性能复合材料,成本不仅可以控制, 还可以设计。有大量原材料和成型工艺的排列组合可供设计师选择,不同的材料工艺组合就有不同的成本。所以,高水平复合结构的设计人员,不光是优秀的技术人员,也应是精确的成本核算师。

人类在不停地提升碳纤维和树脂的性能以及各种结构复合材料的成型工艺,优秀的结构设计人员应及时掌握这些信息和动态,不断提升结构的性能与功能,以期获取最高性能价格比的产品。

4 借鉴国际碳纤维产业的发展模式,调整我们自己的发展观念与思路

全世界有8 家碳纤维大企业,各有其发展模式与特点。

4.1 小丝束碳纤维企业

日本的东丽、东邦和三菱 3 家企业比较类似,产品范围比较全面,从标准模量、中模量到高模量,力学性能品级齐全,品种规格丰富,产能主要集中在小丝束,用于航空航天及高端体育器材,素以引领世界碳纤维发展“三驾马车”著称,尤其在全球进入节能减排时代后,日本这几家著名碳纤维企业首先配合波音和空客两大飞机制造公司,相继在B787梦想飞机和A380空中巨无霸大飞机上大量使用碳纤维复合材料,突破了民航大飞机上先进复合材料结构超过50%的革命性创举。在此基础上,他们分别主动与欧美、日系汽车企业强强联手,抢占先机,大力发展新能源复合材料汽车。台塑是1984年收购美国Hitco碳化技术后进入碳纤维领域的,主要生产12k碳纤维, 产能规模排位世界第4,其碳纤维主要用于台资企业的体育器材领域;美国Hexcel与Cytec均生产小丝束碳纤维,Hexcel有高强、中模碳纤维,Cytec 只有普通品种的PAN碳纤维和世界上最好的沥青基碳纤维,这两家公司在东丽进入波音公司前, 其预浸料基本垄断了美国航空航天复合材料(尤其是军品)市场,同时还供应碳纤维复合材料零件。

4.2 大丝束碳纤维企业

美国Zoltek在1988年通过收购Stackpole Fibers进入碳纤维,1992年,Zoltek建立了第一条基于工业腈纶的连续碳化线,把战略目标锁定在低成本的工业应用;1995年,Zoltek 收购了位于匈牙利的腈纶厂;1999年,Zoltek收购了4 家复合材料企业,包括材料设计、预浸料和复合材料设备公司,努力向碳纤维下游突进;进入新世纪后, Zoltek在风电叶片领域销售了大量的碳纤维及其碳纤维预浸料,同时,积极开拓汽车市场[13]。德国SGL通过1997年收购英国RK Carbon进入碳纤维领域;1998年,与美国著名的高尔夫球杆公司Aldila 合资建立碳纤维碳化厂,产能1 100 t/a;2010年,与宝马的合资公司在美国投资碳纤维碳化线,专用于宝马汽车复合材料。同时,在大丝束领域令人瞩目的是,日本三菱在产品开发中嬗变战略,从小丝束跨界到大丝束领域,看好的就是蓬勃发展的国际风电产业市场和未来低成本、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发展方向,其60k大丝束碳纤维力学性能已达到东丽T700水平,并且SGL与宝马合资在美国的大丝束碳纤维碳化线,所原丝也是由三菱提供的。 4.3 要在反思中学会选择借鉴适合自己的发展模

通过了解和借鉴上述8家世界主要碳纤维公司的运营历史与模式,值得我国碳纤维企业认真反思自己的发展模式。是否言必称和行必效东丽?是否应该找一家更适合我们国情及企业本身 条件的模式来学习?我们觉得中国碳纤维产业应 该着眼于发展大丝束碳纤维,建议以20%/80%比例分配小丝束/大丝束的产能,除少数几个科研单位或企业可以专攻特殊品级(如高强中模如东丽的T800和T1000,高强高模如东丽的M50J和M60J等)碳纤维外,其他大部分碳纤维厂家应该把战略定位在大丝束碳纤维及工业化应用上。这是因为小丝束碳纤维的传统市场如航空航天市场是一个缓慢和有限的发展过程,体育器材市场扩展空间也有限,最有发展潜力的是能源、汽车等工业应用领域,必然是将来低成本大丝束碳纤维应用的广阔市场。同时,随着技术的成熟和市场应用的促进,大丝束不再是“低档货”的代名词,如今大丝束力学性能不仅有T300级别的,也有T700强度级别和中高模量的。

日本友人曾形象的比喻,碳纤维生产犹如中国传统的象牙雕刻,需要精雕细琢,而中国的现代工业文明正是缺失这种“一丝不苟”的文化因素,所以要想做出高水平的碳纤维是很困难的。从中国目前对碳纤维掌握的技术与管理水平看,大力发展大丝束碳纤维不失为明智和务实的选择,也完全符合当今低成本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全球发展趋势,这一

趋势已从碳纤维在工业领域应用的今天,世界8 大碳纤维企业中的大丝束碳纤维厂商迅速崛起得到印证。而且中国人的成本控制能力非常强,中国价格也是闻名四海,低成本大丝束碳纤维或将是我们可以在世界竞争中获胜的主要法宝。

5 充分整合国际优质资源,建立较高水平的技术装备平台

西方国家严格实施对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领域的技术与装备出口的管制,主要是针对军事用 途的。当我们大部分企业把目标市场定义在工业应用领域后,我们就可以整合大量成熟的国际资源为我们服务。

5.1 充分借鉴成熟腈纶工业的成果,发展工业级大丝束碳纤维

国际上几乎所有的碳纤维巨头,都曾经有强大的腈纶工业做支撑。在实验室或小试线制备研发原丝时,似乎与腈纶工业关系不大,但在碳纤维工业化和商业化的进程中,腈纶工业的技术基础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们国内还存在着一 种莫明的现象:搞原丝的人似乎不太看得起腈纶工业的“粗犷”,而搞腈纶的人则觉得搞原丝的人“不懂工业”。我国有世界第二和第三规模的腈纶产业基地,我们也有很多科研单位与厂家以小试规模做出了类似T700和T800性能的原丝,我们能否形成“科研部门等技术单位继续研发小丝束原丝满足军工需求,腈纶厂则在腈纶技术基础上研发工业应用大丝束原丝的互利互助的分工合作格局”?改造和采用腈纶大规模的生产及工程系统经验,生产工业级大规模和低成本的大丝束 原丝技术,是生产低成本大丝束碳纤维的重要方向:可以充分借助腈纶厂现有的公用工程和废物处理系统,减少项目投资;可以充分借助腈纶厂熟练的技术工人和管理经验,保证生产的连续与品质;可以充分借助腈纶厂对生产成本和对经济产能的严格要求,保证最低的成本;腈纶科技人员要充分尊重原丝的技术生产特点,要把原丝技术有机地融入腈纶工业体系,这可能是我国碳纤维突破眼前困境的重大思路。

5.2 大丝束、大规模和低成本的碳化线

整体上讲,大丝束碳纤维的预氧化和碳化工艺比小丝束复杂。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碳化线是按12k小丝束为基准来设计的。对大丝束的预氧化和碳化也缺乏工艺经验,对整个生产线的低成本运营更是没有经验。而SGL在美国投资的产能1 500 t/a碳化线,从土建奠基到碳纤维产出,只用了一年的时间,足以证明该公司的大丝束碳化线技术、工程与系统十分成熟和稳定。这类成熟和可靠的经验平台,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在对 待发展大丝束碳纤维的产

业观念上,中国人必须要从航空航天和国防军工定义的小丝束碳纤维概念的束缚中摆脱出来:大丝束不是“低档货”的 代名词,大丝束不仅是过去的T300级别,目前也有T700强度的,将来还有中高模量的。配合原丝技术的提升,精确设计碳化的各段工艺与技术装备,实现每千克纤维的公用工程消耗最小化,是碳化线技术平台努力的方向。

5.3 热熔性预浸料整体解决方案

如前面所提及,对于新上预浸料的投资者, 一定要充分重视预浸生产核心竞争力的准备,不要认为买一台好的设备,就自然可以做出合格的 预浸料。所以这类新投资者,最需要购买整体解决方案。借助有经验预浸专家的帮助,建立良好的系统,才能获得有回报的投资。而对于现有国 产碳纤维企业投资预浸料设备,若必须要进口预浸机来加工本厂的碳纤维,这也需要有经验专家 和后续应用的支持,否则待浪费了大量的国产材 料和折腾了时间后,最终仍不得不采用进口的碳纤维。

5.4 各类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解决方案

国外经过长期的发展,对很多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应用已经有非常成熟的解决方案。比如碳纤维复合材料风电叶片梁、大型碳纤维复合材料桅杆、碳纤维复合材料芯导线等。引进这些成熟解决方案,是我们快速推动和扩大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的捷径。

5.5 国际市场成熟的碳纤维用户与市场

目前,中国每年约消耗10 000 t碳纤维,是国际上碳纤维消耗大国。但是,我们的复合材料市场并不强大,如很多客户根本就没有材料的设计能力,换一个品种的碳纤维后,就不知道该怎么做了。相比之下,发达国家的碳纤维用户显然有更强的技术能力,不光在产品上善于创新,也比较容易接受新鲜的事物。建议国内较成熟的碳纤维企业要敢于走到国际市场,利用国际市场开发使用我们的碳纤维,并得以机会逐步提升国产碳纤维品质。

6 转变观念,提升产学研的合作效益

我国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业的一般发展模式是专家与企业的结合。其中不乏专家与企业成功合作的范例,但也有不少合作矛盾重重。如有些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看不起专家,认为他们说什么技术都头头是道,但现场遇到问题就束手无策,很多现场的问题全靠工程技术人员解决;反之,有些专家看不起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认为你连碳纤维的基本知识都不懂,怎么可能把碳纤维搞好?还有一些企业,在解决了一定的工程技术难题后就盲目自信,

认为自己已经是碳纤维专家了,什么都明白。科学与工程的矛盾,演变成专家与企业的矛盾,这对我国碳纤维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一方面,由于各国对碳纤维技术的保密,要在国际人才市场上引进有系统经验的真正的专家非常困难。所以,国内为数不多的专家是国家稀有的宝贵财富,是企业发展碳纤维的技术支撑。从聚丙烯腈到原丝,从原丝到碳纤维,再从碳纤维到广维到广泛应用的复合材料,形成了一个既庞大又复杂的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业链,还有很多类似机理方面的基础研究科学问题尚未得到很好的理论解释,光靠企业的工程实践经验是无法破解 的。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一些企业家曾经在传统工业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功,带着强烈的爱国情 怀,全身心投入碳纤维事业,天天蹲在生产线旁 边研究问题,这种精神值得钦佩,但是如果能有效地激励科技人员攀登科学高峰的激情,形成持续和不断扩大的研发实力,恐怕比你身体力行更有效益。因此,企业家们必须胸襟豁达,目光放远,力戒浮躁,尊重科技人员,努力建立一个好 的分享机制,推动专家们悉心去研究,不断攻克 技术难关,并用他们的研究成果去指导工程实践。

另一方面,在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整个产 业链中,除了基础科学研究的学术和理论,也依然有大量工程实践的经验与技术,尤其是大规模 工业生产线,我国的专家也极少有实际工程方面的经验。毕竟当前整个中国还没有一条能高效、稳定、连续和低成本的碳纤维工业化装置成功运行,所以专家们也无从去积累经放大或成熟后的工程经验。主要的经验只能靠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和专家一起在实践过程中去摸索。这些宝贵的 经验,应该成为专家们科学理论的验证数据和进 一步深入研究的基础数据,所以也理应得到专家 的尊重与认可。

只有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的相互促进和螺旋 式提升,才能真正形成一个既有科学理论和又有 工程实践经验的完整的技术体系。这是我国碳纤 维及其复合材料产业链可持续发展,赶超发达国 家的必要条件。

7 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加强我国复合材料 共享数据库建设

复合材料与其说是材料,更是一种结构,这个特点给结构设计人员带来难题,他们期望能有一个像金属材料设计手册一样的材料性能数据库,以便于复合材料更容易被各个工业领域所采用。美国航天局(NASA)和美国航空管理局(FAA)一直在推动航空领域内共享复合

材料数据库的建设,主要经历了3 个阶段的发展:第一个阶段,传统模式。对于一个新的飞机型号,设计者首先要向适航当局申请适航型号合格证(TC),TC申请人对复合材料供应商开展Qualification(合格性鉴定),并将所有文件和数据整理报适航当局有关机构进行适航符合性审查。审查通过后,TC申请人会将该供应商列入其合格供应商目录。实施过程形成的数据库、材料规范、工艺规范等知识产权一般归TC申请人所有,TC 申请人一般不愿将这些数据和知识与其他航空型号设计和制造商共享。其他TC申请人即使使用同一种材料也必须重复材料鉴定工作,这就造成了经费的浪费和时间的耽误,对于小型航空器设计和制造公司来讲,这些浪费几乎是不可接受的。

第二个阶段,AGATE阶段。从1994 年开始在NASA、FAA和美国70 家企业、学术机构与政府机构组织开展了AGATE(Advanced General Aviation Technology Experiments)项目。在通用航空领域内,发展一种通用的复合材料鉴定和性能等同判断方法和规则,建立共享的数据库,大幅度降低材料鉴定的成本和时间,加快通用飞机设计、发展进程和适航审定。

第三个阶段,NCAMP阶段。2005年NASA的技术人员认识到AGATE的方法应该从通用航空领域推广到整个航空行业,于是建立了一个永久性机构(National Center for Advanced Materials Performance,NCAMP),与复合材料手册CMH-17(之前叫MIL-HDBK-17,由美国军方管理)一起来继续优化这些方法,并致力于这些方法的发展和应用,同时也成为共享数据库的运行维护者和服务提供者[14]。

根据上述美国在航空航天领域复合材料数 据库的创建和发展经验,我们认为:我国航空航天部门要加快对上述经验的学习与吸收,积极发挥“后发优势”,不走历史老路,尽快成立类似于“NCAMP”的机构;美国的大量复合材料数 据是基于本国或日本、欧洲厂家的数据,我们要积极鼓励我们本土的纤维企业、复合材料企业及复合材料用户提供各类数据,加大对这些数据在 复合材料用户中的推广宣传,用翔实的实验数据打消应用单位采用国产复合材料的顾虑和担忧,并积极鼓励他们敢用与多用;复合材料共享数据库不应该仅仅限于航空航天领域,应该扩展到其他所有应用领域;复合材料数据库不应该仅限于国内,也要做国际推广,让国外的用户了解中国复合材料的发展进展和标准规范,让中国数据库成为世界数据库的组成部分。这个工作同时可以起到帮助推销我国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业链企业的产品和技术,且是一种极为有效和权威的推销思路和手段;本共享数据库的建设,也是维系行业团

结与共同进步的纽带,充分发挥“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团体优势,摒弃低水平血拼式恶性竞争方式,用技术与品质为中国复合材料产业在国际上赢得一席之地。

8 加强行业宏观管理,强力推进整个产业链的脱困与发展

8.1 回顾历史和以邻为鉴

先有必要回顾一下中国碳纤维的发展史。1960年代,我们几乎是与日本和美国同时起步研发碳纤维。1970年代,日本与美国在碳纤维领域有一个迅猛的发展;而我国张爱萍将军组织的“7511会战”也取得了很大成绩。1980年代,东丽就宣布开发出其顶级产品T1000;而台塑、Zoltek等公司刚起步;我国已经投资为吉林化学工业公司(现中石油吉化公司)引进了英国产能100 t/a的工程线,随后北京化工学院(现北京化工大学)利用联合国的资助引进了英国产能10 t/a的实验装置。1990年代,世界碳纤维格局发生巨大变化,Cytec收购Amoco碳纤维部门进入碳纤维领域,Hexcel收购Hecules碳纤维进入碳纤维领域,SGL收购RK Carbon进入碳纤维领域,Zoltek收购匈牙利腈纶厂,为低成本碳纤维打下原丝基础;而我国的碳纤维事业却基本处于停滞状态。2001年,两院院士师昌绪先生给江泽民主席写了 “关于加速开发高性能碳纤维的请示报告”,重新点燃了中国碳纤维的发展之炬,尤其自2007年起(十一五期间),中国进入了如火如荼般的碳 纤维投资期,短短几年间即诞生了大量的碳纤维厂家,但绝大部分均处于低水平的重复建设项目。全国各地先后至少4~5 个城市和6~7 家企业在上项目时宣称产能上1万 t/a,更有甚者,有家企业以碳纤维技术方名义,竟前后分别与4~5 家央、国企或民企合作,不惜巨资和重复投资,在各地建“万吨级碳纤维项目”,甚至在当下碳纤维产业已整体陷入困境的情况下,还与某市紧锣密鼓合作,声称要在该市投30亿 元巨资上1万 t/a产能的小丝束碳纤维项目,虽然其技术水平低下,更没有PAN原丝技术,但却妄称自己是中国的“碳纤维之父”,屡次三番得到某些政府和投资企业的青睐,竟然也不断得到某些知名专家、权威的支持和吹捧,真乃咄咄怪事!也足见这种 “烧钱”的投资行为已疯狂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通过这段历史的简单回顾,可以断定我国碳纤维及其高性能复合材料的产业管理严重缺失。早期,我们依靠中央组织会战;后期,我们依靠著名科学家去呼吁,去推动;再后来,就各自为阵,大干快上,相互复制。今天,30多家企业(除了极个别军工定点的企业)集体陷入了空前的困境:一方面,千军万马蜂涌而上“独木桥”,但技术不过关,又无创新能力,

碳纤维产业现状及发展前景

碳纤维:从“无”到“有”到“好” 随着国家政策扶持力度的不断增大及市场需求的日益增长,我国碳纤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产业化建设热潮,国产碳纤维技术和产业化水平显著提高。特别是最近十年,在国家科技与产业计划的支持下,高性能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在关键技术、装备及应用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初步建立起国产碳纤维制备技术研发、工程实践和产业化建设的较完整体系,技术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产品质量不断提高,有效缓解了国防建设重大工程对国产高性能碳纤维的迫切需求。 目前,国内大小碳纤维生产企业近40家,其中,拥有千吨以上规模生产线的企业4家,拥有五百吨级生产线的企业5家。国产碳纤维总产能达到1.96万吨。主要产品为12K及以下规格小丝束PAN基碳纤维,其中,T300级碳纤维性能达到国际水平,已进入产业化发展阶段,并在航空航天领域得到了应用;T700级碳纤维已建成千吨级生产线,产品进入应用考核阶段,低成本干喷湿纺T700级碳纤维已经实现规模化生产;T800级碳纤维吨级线建成并已实现批量生产。但高模、高模高强碳纤维的工程化制备技术及更高等级碳纤维的制备关键技术还有待攻关。 总体上讲,目前我国碳纤维产业整体发展水平仍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碳纤维原丝生产工艺路线单一、纺丝速度慢、效率低;生产线规模小,产能分散,低端产品产能过剩但生产线开工率低,年产量不足产能的20%;产品品种规格单一、性能稳定性不高、同质化现象严重、成本居高不下;生产装备自主设计制造能力不足、对生产工艺的适应性差;油剂、上浆剂等原辅料开发不配套;下游应用技术发展与碳纤维技术不匹配,下游应用市场对碳纤维产业发展牵引力不足等。特别是,由于低成本、稳定化、规模化生产技术的欠缺,绝大多数碳纤维产品的成本与市场售价倒挂,我国碳纤维企业面临着国内企业间恶性竞争和国外企业恶意压价的内忧外患,生存状况不容乐观。 而目前,国际碳纤维产业及下游应用市场均呈现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一方面国际碳纤维应用市场继续以6-8%的增速不断扩大,应用领域进一步拓展;另一方面,全球各大碳纤维制造商已陆续宣布了大幅扩产计划,市场竞争空前激烈。 面对国际碳纤维产业如此明确的发展信号,“十三五”期间,我国碳纤维产

中国修船业未来几年发展浅析

经营管理 中国修船业未来几年发展浅析 汤瑞良 (上海华润大东船务工程有限公司,上海 202155)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飞快增长和国际贸易快速增加,中国修船业取得了巨大发展。世界修船市场的繁荣,也为中国修船做大、做强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遇。中国成为世界修船中心的条件日趋成熟,世界修船中心向远东和中国转移的步伐正在加快。文章对当今世界修船业的发展情况及趋势、中国修船业的现状和所面临的问题进行粗略的分析,并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以探索我国修船业在大好形势下抓住机遇,保持健康、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修船业;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U67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1-8328(2008)01-0001-06 Abst ract :A s t h e rap i d developm 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 m y and the internati o nal trade , t h ere s 'a pr osperous m arke t and m o re opertun ities to m ake our sh i p repair larger and str onger .Th is paper g i v es ana lysis to t h e state , deve l o ping trend and ex isti n g proble m s and puts for w ard so m e feasi b le adv ice for prob i n g a w ay to keep our sh i p r epair deve loping healthy and rap i d l y . K ey w ords :sh i p repair ;deve lopm en;t trend 作者简介:汤瑞良(1946 ),男,江苏武进人,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大学专科,长期从事船舶设计、制造、修理研究工 作,现任上海华润大东船务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 1 当今世界修船业的发展概况 世界修船业发展到今天,经历20世纪70年代在欧洲和20世纪80、90年代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的前两个阶段后,已经步入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和东南亚为世界修船中心的第三阶段,并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 现在,世界修船企业主要集中在欧洲、美国、新加坡、中东、中国和中国香港地区。2006年,世界修船总量约250亿美元。欧洲年修船和改装船产值约90亿美元,约占世界修船总量36%。2006年,新加坡修船年营业收入接近50亿美元。中国修船近几年的发展突飞猛进,2006年修船总产值超过240亿元,同比增长40%。 目前,欧洲修船实力强,技术水平和装备好,生产效率高,主修化学品船、液化气船、旅游船、豪华邮轮、军船等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复杂船 型和改装业务。新加坡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及区域优势,修船发展相当迅速,如今已成为世界民船改 装修理中心之一。新加坡的修船技术装备好和生产效率较高,尤其擅长VLCC 、ULCC 、FPSO 、LPG 、LNG 等大型船舶和海上石油钻井平台的修理及改装。 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修船业因成本等因素,已经萎缩。中东是世界主要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出口地。因区位优势,世界上60%巨型油轮和超大型油轮在此修理。中东地区还是主要的液化天然气船修理中心。中东修船业一直保持着较好发展势头,近年来又借势扩张,产能不断增加。卡塔尔、巴林、阿联酋、伊朗等国家,纷纷兴建和扩建大型修船厂。 这几年,越南和菲律宾修船业有较大发展,船舶修理对象主要以散货轮、中小型集装箱船和船舶改装为主。因当地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廉,修船价格 第21卷 第1期2008年2月 中国修船 C H INA S H IPREPA IR V o.l 21N o .1Feb .2008

国内外碳纤维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内外碳纤维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 碳纤维, 国内外, 趋势, 生产, 发展 碳纤维是纤维状的碳素材料,含碳量在90%以上。它是利用各种有机纤维在惰性气体中、高温状态下碳化而制得。碳纤维具有十分优异的力学性能,是目前已大量 生产的高性能纤维中具有最高的比强度和最高的比模量的纤维,特别是在2000℃以上的高温惰性环境中,碳材料是唯一强度不下降的物质,是其他主要结构材料(金属及其合金)所无法比拟的。除了优异的力学性能外,碳纤维还兼具其他多种优良性能,如低密度、耐高温、耐腐蚀、耐摩擦、抗疲劳、震动衰减性高、电及热 传导性高、热膨胀系数低、X光穿透性高,非磁体但有电磁屏蔽性等。 作为高性能纤维的一种,碳纤维既有碳材料的固有特性,又兼备纺织纤维的柔软可加工性,是先进复合材料最重要的增强材料,已在军事及民用工业的各 个领域取得广泛应用,从航天、航空、汽车、电子、机械、化工、轻纺等民用工业到运动器材和休闲用品等。因此,碳纤维被认为是高科技领域中新型工业材料的典 型代表,为世人所瞩目。碳纤维产业在发达国家支柱产业升级乃至国民经济整体素质提高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传统材料的更新换代也有重要意义,对国防军工和国民经济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我国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碳纤维研究开发至今已有近40年的历史,但进展缓慢,同时由于发达国家对我国几十年的技术封锁,至今没能实现大规模 工业化生产,工业及民用领域的需求长期依赖进口,严重影响了我国高技术的发展,尤其制约了航空航天及国防军工事业的发展,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进程极不相 称。所以,研制生产高性能、高质量的碳纤维,以满足军工和民用产品的需求,扭转大量进口的局面,是当前我国碳纤维工业发展的迫切任务。 1生产方法 目前,工业化生产碳纤维按原料路线可分为聚丙烯腈(PAN)基碳纤维、沥青基碳纤维和粘胶基碳纤维三大类。从粘胶纤维制取高力学性能的碳纤维必 须经高温拉伸石墨化,碳化收率低,技术难度大、设备复杂,成本较高,产品主要为耐烧蚀材料及隔热材料所用;由沥青制取碳纤维,原料来源丰富,碳化收率高, 但因原料调制复杂、产品性能较低,亦未得到大规模发展;由聚丙烯腈纤维原丝可制得高性能的碳纤维,其生产工艺较其它方法简单,而且产品的力学性能优良,用 途广泛,因而自20世纪60年代问世以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当今碳纤维工业生产 的主流。 聚丙烯腈基碳纤维的生产主要包括原丝生产和原丝碳化两个过程。 原丝生产过程主要包括聚合、脱泡、计量、喷丝、牵引、水洗、上油、烘干收丝等工序。碳化过程主要包括放丝、预氧化、低温碳化、高温碳化、表面处理、上浆烘干、收丝卷绕 等工序。

2018年碳纤维行业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2018年碳纤维行业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正文目录 1、碳纤维材料前景广阔,全球产能高度集中 (6) 1.1、碳纤维应用领域广泛,全球需求增长态势良好 (6) 1.2、碳纤维技术壁垒高,行业龙头优势显著、成本控制能力强 (17) 2、日本企业后发先至,精准定位碳纤维市场 (21) 2.1、东丽掌控碳纤维核心技术,引领行业持续发展 (22) 2.2、帝人东邦布局全球生产基地,碳纤维材料业务盈利能力不断增长 (27) 2.3、三菱丽阳兼备多种碳纤维材料生产能力,大力发展车用碳纤维复材37 2.4、西格里集团碳纤维产业链一体化布局, (45) 3、发展高端制造业,国内未来碳纤维需求巨大 (51) 3.1国内碳纤维的需求增长迅速,行业发展空间广阔 (51) 3.2、国内外企业规模差距大,碳纤维近年获国家政策大力支持 (57) 3.3、国内碳纤维行业步入快速发展期,竞争力持续增强 (58) 4、主要公司分析 (59) 5、风险提示 (60)

图目录 图1:全球碳纤维市场需求及预测 (6) 图2:2016年全球碳纤维需求分布 (6) 图3:2016 年碳纤维在全球航空航天领域细分应用占比 (7) 图4:波音787“梦想客机”的碳纤维机身 (8) 图5:国外商用飞机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占比 (8) 图6:波音公司预测2014 -2033年全球新增客机数量 (9) 图7:客机碳纤维渗透率预测 (9) 图8:碳纤维复合材料在汽车零部件中的应用情况 (10) 图9:全球汽车领域碳纤维需求量预测 (12) 图10:风电机组正向着大型化发展 (12) 图11:风电叶片的长度和材料经济性关系 (12) 图12:碳纤维在风电叶片中的主要应用部位 (13) 图13:风电新增装机容量预测 (14) 图14:风电叶片碳纤维需求量预测 (14) 图15:碳纤维高尔夫球杆 (15) 图16:碳纤维自行车 (15) 图17:2014-2016年各领域碳纤维价格变动趋势 (17) 图18:2014-2016年全球碳纤维市场需求分布情况 (17) 图19:碳纤维的制造工艺 (19) 图20:全球小丝束碳纤维市场分布 (20) 图21:全球大丝束碳纤维市场分布 (20) 图22:碳纤维行业发展历史 (21) 图23:东丽近年营业收入及毛利率 (23) 图24:2016年东丽株式会社营业收入各业务板块占比 (24) 图25:东丽株式会社PAN碳纤维生产工艺 (25) 图26:聚丙烯腈预氧化化学式 (25) 图27:东邦公司的全球化布局 (28) 图28:帝人集团的全球设施分布 (28) 图29:帝人集团业务领域概要 (29)

中国碳纤维产业现状和思考

中国碳纤维产业现状和思考 碳纤维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重要产品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内碳纤维生产线建设也异常热闹,一片红火。目前,我国碳纤维生产企业已近30家,除了民营企业,中石油、中石化、中化工、中钢铁、中国建材、首钢国际等大型国企都已介入,而且都是大手笔。截至目前,我国已建和拟在建的碳纤维产能已达到7万—8万吨/年,其中建成的产能为5000吨。然而,去年的产量只有千吨左右,部分产品质量水平连T300级都达不到,国内市场每年8000—9000吨的需求量大部分要依靠进口。在大量生产线出现“趴窝”现象的背后,反映了我国碳纤维目前真实的技术现状。  1959年,日本发明了用聚丙烯腈为原丝加张力牵伸制造碳纤维的方法。目前,日本东丽公司的系列化聚丙烯腈基碳纤维最具代表性,其产品主要分为T、M、MJ三个系列,每个系列又有不同型号,远远领先于世界平均水平。日本在1984年就生产出了T700级产品,此外,国外单线最大产能已达1800吨(12k),生产效率高。 我国碳纤维生产的研究始于1962年,起步不晚,但长期以来未取得实质性进展。近年的攻关,我国在一些碳纤维应用领域已经不再受制于人,但整体技术水平仍然相对落后。由于碳纤维技术被日本、美国等专利覆盖,我国企业缺乏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支撑,尚未全面掌握完整的碳纤维核

心关键技术,高性能碳纤维基本处于空白。目前,国内只有相当于或者次于T300级碳纤维的产品,T700级碳纤维尚处于工程化研究阶段,T800、MJ系列碳纤维尚在攻关。国内以3K(3000根)、12K的T300级碳纤维为主打产品,许多低端产品毛丝多,性能指标不稳定,通用性差。千吨级碳纤维生产线的投资在4亿元左右,如果技术始终不能过关,项目投资有可能会打水漂,因此当务之急是提高碳纤维技术水平。目前国内技术水平高的碳纤维企业也有几家,但由于没有形成规模优势,同等质量产品的价格远高于国外,因此成本差异很大,导致我国碳纤维产品没有市场竞争力。据了解,日本东丽T700级碳纤维的成本与国内T300级的成本相当。 近年来,碳纤维产业风行,有技术背景的和没有技术背景的都在上项目。有技术上项目可以理解,但没技术怎么上呢?多数企业采用的是“挖人战术”,师出同门,技术水平和工艺路线处于同一档次的项目在低水平重复建设。引进的洋技术由于相关设备及配套技术的缺失,改造后多数都难以开花结果。上世纪80年代我国就曾从英国RK公司引进大丝束预氧化炉和炭化炉,结果两套设备均未能正常运转,所谓的外国专家也无能为力,引进单位有苦难言,十几年后,当初的设备都当废铁卖了。另据了解,上世纪末期,安徽华皖碳纤维有限公司从英国引进了200吨/年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及500吨/年原丝生产线,经过近十年建设,耗资3亿多,

中国修船业现状与发展

第29卷 第5期世界海运Vol.29,N o.5 2006年10月W orld Shipping O ct.2006中国修船业现状与发展 王宝阔 1,段贵军2,陈 志2 (1.青岛远洋船员学院,山东青岛 266071; 2.大连海事大学,辽宁大连 116026) 关键词修船业;修船市场;价格竞争力 摘 要修船业是一个价格敏感、竞争激烈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价格竞争力是影响各地区修船竞争力的主要因素,而修船竞争力主要取决于修船厂的地理位置、修船质量、修期和价格。从世界修船业的发展变 化、中国修船业目前的现状以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对中国修船业的发展提出若干见解。 中图分类号:U6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 7728(2006)05 0038 03 修船市场是指以修理船舶为对象而形成的交易关系的总和。修船市场是国际航运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航运市场紧密相关。近几年来随着航运市场的发展变化,修船市场也随之发生变化。 1 世界修船业的发展 1.1 世界修船中心的转移 随着世界修船业的不断发展,修船业逐步走向专业化、社会化,修船市场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世界修船产业的发展主要经历了3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前世界修船中心在欧美的荷兰、德国、英国、法国、葡萄牙、希腊、美国等;20世纪80!90年代世界修船中心在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地区以及海湾地区;21世纪前30年,世界修船中心正在向以中国为代表的东南亚和东亚地区转移。[1~3] 1.2 世界修船市场的需求增长 受到世界航运市场复苏的刺激,世界船舶拆解量大幅下降,老龄船舶超期运营,致使近期世界修船市场十分活跃。此外,随着国际海事组织船舶规范要求的进一步健全,各港口国检查要求的提高,以及世界各国环保要求的提高,船东势必会增加修船方面的投入,修船量上升的局面短期内不会改变,世界修船业必将从中受益。据世界海运咨询机构预测,在21世纪头10年,世界修船总量将增长30%,其中2005年世界修船需求增长率将达2.1%,其后,2006年至2010年将上升到2.5%,而2011年将回落到2.0%。[4] 据ISL最新统计,截至2004年7月1日,世界商船队300总吨及以上船舶保有量为39787艘,8.63亿载重吨,平均船龄为19.0年,其中油船、散货船、杂货船、集装箱和客船的平均船龄分别为17.9年、15.1年、21.9年、10.3年和21.8年。 若按艘数计算,船龄10年及以上的船舶占60%左右,其中15年及以上的船舶占近50%。因此,大量船舶需要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维修。而从近年世界商船队发展趋势看,船舶艘数增长率要比吨位增长率小得多,这表明世界商船队船舶正趋于大型化,因此,今后大型船舶的修船量将明显增加。从长远看,世界海运量的不断增长和大型油船、散货船、集装箱船船队的迅速扩充,将给修船市场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2 中国修船业的现状与优势 2.1 中国修船业的现状 中国修船业近年来成长迅速,但实力依然较弱,除少数骨干厂外,技术装备和生产效率相对较低,与日、韩的市场份额差不多,主要从事散杂货船及中小型集装箱船的修理业务。2004年,在国内外强劲需求拉动下,我国大中型修船企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00亿元,包括拆船在内,总产值达149亿元,同比增长24%,实现利润8.1亿元,同比增长108%。与利润微薄的造船工业相比,修船平均利润率为15%。[4]这个突破是一个里程碑,标志着中国修船业正在走向辉煌。中国修船业尽管取得很大成绩,但就其产值而言,仅为新加坡修船产值的43.5%,而且修船业基本上处于修船换板、除锈、油漆工程阶段,即修船技术含量处于较低水平,与国外先进修船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1)中国国内修船技术总体基础薄弱。大多数企业 [收稿日期]2006 06 13 [作者简介]王宝阔(1978-),男,河南商城人,讲师

碳纤维的产业现状及发展

碳纤维的产业现状及发展 2009-05-26源自:IT粉丝网网友评论0 条进入视频教程论文关键词:碳纤维工艺技术供需情况发展 论文摘要:碳纤维主要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一种特种纤维,分子结构界于石墨和金刚石之间,含碳体积分数随品种而异,一般在0.9以上。 一、碳纤维的性能 1.1分类 根据原丝类型分类可分为聚丙烯腈(PAN)基、沥青基和粘胶基3种碳纤维,将原丝纤维加热至高温后除杂获得。目前,PAN碳纤维市场用量最大;按力学性能可分为高模量、超高模量、高强度和超高强度4种碳纤维;按用途可分为宇航级小丝束碳纤维和工业级大丝束碳纤维,其中小丝束初期以1K、3K、6K(1K 为1000根长丝)为主,逐渐发展为12K和24K,大丝束为48K以上,包括60K、120K、360K和480K等。 1.2性能 碳纤维的主要性能:(1)密度小、质量轻,密度为1.5~2克/立方厘米,相当于钢密度的l/4、铝合金密度的1/2;(2)强度、弹性模量高,其强度比钢大4-5倍,弹性回复l00%;(3)具有各向异性,热膨胀系数小,导热率随温度升高而下降,耐骤冷、急热,即使从几千度的高温突然降到常温也不会炸裂;(4)导电性好,25。C时高模量纤维为775μΩ/cm,高强度纤维为1500μΩ/cm;(5)耐高温和低温性好,在3000。C非氧化气氛下不融化、不软化,在液氮温度下依旧很柔软,也不脆化;(6)耐酸性好,对酸呈惰性,能耐浓盐酸、磷酸、硫酸等侵蚀。此外,还有耐油、抗辐射、抗放射、吸收有毒气体和使中子减速等特性。 通常,碳纤维不单独使用,而与塑料、橡胶、金属、水泥、陶瓷等制成高性能的复合材料,该复合材料也具有轻质、高强、耐高温、耐疲劳、抗腐蚀、导热、导电等优良性质,已在现代工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1.3应用领域 由于碳纤维具有高强、高模、耐高温、耐疲劳、导电、导热等特性,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土木建筑、航空航天、汽车、体育休闲用品、能源以及医疗卫生等领域。此外,碳纤维在电子通信、石油开采、基础设施等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主要用于放电屏蔽材料、防静电材料、分离铀的离心机材料、电池的电极,在生化防护、除臭氧、食品等领域种也有出色的表现。 二、生产工艺 通常用有机物的炭化来制取碳纤维,即聚合预氧化、炭化原料单体—原丝—预氧化丝—碳纤维。碳纤维的品质取决于原丝,其生产工艺决定了碳纤维的优劣。以聚丙烯腈(PAN)纤维为原料,干喷湿纺和射频法新工艺正逐步取代传统的碳纤维制备方法(干法和湿法纺丝)。 2.1干喷湿纺法 干喷湿纺法即干湿法,是指纺丝液经喷丝孔喷出后,先经过空气层(亦叫干段),再进入凝固浴进行双扩散、相分离和形成丝条的方法。经过空气层发生的物理变化有利于形成细特化、致密化和均质化的丝条,纺出的纤维体密度较高,表面平滑无沟槽,且可实现高速纺丝,用于生产高性能、高质量的碳纤维原丝。

碳纤维国内技术和生产现状简介

碳纤维国内技术和生产 现状简介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国内碳纤维技术及生产现状 我国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研制碳纤维,历经近40年的漫长历程。在此期间,由于国外把碳纤维生产技术列入禁运之列,严格控制封锁,制约了我国碳纤维工业的发展。我国科技工作者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从无到有,逐步建成了碳纤维的工业雏型。20世纪70年代初突破连续化工艺,1976年在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建成我国第一条PAN基碳纤维扩大试验生产线,当时生产能力为2t/a。20世纪80年代开展了高强型碳纤维的研究,于1998年建成一条新的中试生产线,规模为40t/a。我国主要研究单位有中科院山西煤化所、上海合纤所、北京化工大学、山东工业大学、东华大学、安徽大学、浙江大学、长春工业大学等。 我国目前使用碳纤维量约占世界用量的1/5。巨大的市场潜力,供不应求的局面,必然促进我国碳纤维工业的发展。但是,要想进入竞争的市场,一是要保证产品的质量,二是要求价位相当。针对我国碳纤维工业的现状,需首先解决高性能PAN原丝的质量,在这基础上才有可能产业化,这是进市场的前提;同时,还需进行预氧化,碳化,石墨化设备及表面处理装置的工程化开发,使其形成规模化生产能力,才能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降低成本。目前,内内研究开发以及生产碳纤维的呼声很高,发展趋势令人鼓舞。 但由于对我国碳纤维产业发展的建议目前我国高性能碳纤维无论在质量上还是数量上与国外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远远满足不了需求。为此,尽快研究和发展我国自己的高性能碳纤维材料已迫在眉睫。碳纤维是一门多学科交叉、多技术集成的系统工程,质量的提升涉及到方方面面。以下几个方面应优先考虑。 1、提高PAN原丝质量 PAN原丝不仅影响碳纤维的质量,而且影响其产量和生产成本。换言之,只有高质量的原丝才能生产出高性能碳纤维,才能稳定生产,提高产量,降低成本。对于现代碳纤维

中国修船业现状与发展

中国修船业现状与发展 在2010年全国修船工作会议上,修船价格再次成为与会代表共同关注的焦点。报价低廉、竞争失序已经成为当下中国修船业无法承受的创痛。 跌破成本价 中国修船价格偏低并不是新问题。早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的市场火爆期,中国修船市场低廉的价格就曾引起全行业的重视,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等组织也曾酝酿整体提价。以修船换板价为例,2007年,中国修船市场换板价格普遍为1800~2000美元/吨,新加坡为7000~10000美元/吨,泰国则为3500美元/吨,越南也达到2300~2500美元/吨。足见,仅在亚洲范围内,中国修船市场价格就已处于最低位,与当时整个行业迅猛的发展势头极不相称。 国际金融危机更加剧了这一情势。航运市场的持续萧条导致船舶改装及大工程量修理工程数量急剧减少,国内一些企业为抢活儿干不惜一再降低报价,有些甚至低于成本价接单。一家民营修船企业负责人说,为竞标一项修理工程,其家族内部给出了不同的报价,最低的换板报价竟然只有900美元/吨。 据了解,自危机爆发以来,中国修船市场整体价格一跌再跌,换板价格目前已跌至高峰期的三分之一,个别企业甚至压到800美元/吨。一家修船企业负责人表示,他们现在不敢再接换板量大的修理工程了,只要接就亏本。而更多的企业已经不指望在换板上挣钱,只能靠轮机、涂装、搭架等工程勉强维持收支平衡,而这些工程的报价也在下降。 企业很受伤 今年上半年,尽管航运市场有所回暖,但并未给修船市场带来大的转机,附加值低的常规修理工程虽然不少,大工程量修理和改装工程仍十分鲜见,再加上价格低廉,修船企业的经济收益大大降低,日子十分不好过。广州一家修船企业的负责人说,去年全年他们修理了220艘船,今年仅一季度就修理了100多艘,但由于价格跌得厉害,产值同比还是出现大幅下降。与此同时,原材料、人工及能源成本还在不断上涨,致使企业所能获取的利润少得可怜,这让他们“感觉很累”。此外,低价更影响到企业的长远发展。天津新港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修船厂厂长肖智全说,新港船舶重工一直在努力打造绿色修船品牌,但这需要投入一些新型环保设备。在当前的价格水平下,利润如此之低,使得企业很难下决心购买高价的环保设备。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修船市场低廉的报价并未“博得”国际船东的好感。前不久,有希腊船东反映,中国修船企业报价太低,已经严重影响了船舶修理的质量。一家企业的负责人就此表示,价格并不是船东选择修船厂的唯一因素,修理质量、服务水平、维修周期等才起着决定性作用,如果后几项达不到要求,报价再低船东也不会选择。因此,过度压价最终伤害的是企业自身,对中国修船业整体的发展也有害无利。 行业需自律 有一点毋庸置疑,无论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的涨价乏力还是危机后的恶性压价,其根源都是中国修船业整体竞争环境的失序。在此次修船工作会议上,多位业内人士表示,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应发挥行业组织作用,努力整顿行业竞争环境,督促企业实现行业自律。 在新一年的工作安排中,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修船分会提出,在修船业处于低谷时,

碳纤维的发展与现状

人员分工情况 资料收集:蔡煜简江婷婷宋爽韵周晓楠张领中英文摘要:蔡煜张领周晓楠 内容编写:发展部分简江婷婷宋爽韵 现状与差距部分蔡煜张领周晓楠排版校对:简江婷婷宋爽韵 宋爽韵 20110815023 简江婷婷 20110815036 蔡煜 20110815045 周晓楠 20110815047 张领 20110815050

碳纤维的发展与现状 学生:蔡煜简江婷婷宋爽韵周晓楠张领指导老师:秦文峰 摘要:简要介绍了碳纤维的性能、发展历史以及在航空航天领域中的应用,同时分析了国内外碳纤维的发展差距,给出了对我国碳纤维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碳纤维;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领域;发展差距;发展建议 Abstract:The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performance and development history and application in the aviation&aerospace field of carbon fiber ,the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gap of carbon fiber between home and abroad ,the advises of carbon fiber’s development to our country are given in this paper. Key words:carbon fiber;carbon fiber composites;application territory; development gap;development advises

“十三五”全球修船行业发展现状及投资可行性实施报告分析

“十三五”全球修船行业发展现状及投资可行性研究分析报告 编制单位:北京智博睿投资

正文目录 第一章中国修船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12) 第一节中国修船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12) 一、中国修船行业市场发展现状 (12) 二、中国修船行业技术发展现状 (13) 第二节中国修船行业发展特征分析 (14) 一、行业需求特征 (14) 二、行业原材料供给特征 (14) 三、行业产业集中度特征 (15) 第三节中国修船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5) 一、修船价格水平严重偏低,影响行业发展 (15) 二、船用配套企业接单难,竞争激烈 (16) 第四节 2015年修船行业发展动态 (16) 第五节 2015-2021年中国修船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17) 第二章世界修船行业发展分析 (18) 第一节世界修船行业发展概况 (18) 一、世界修船行业区域发展格局分析 (18) 二、2015年全球FPSO船改装市场状况分析 (19) 三、2015年全球LNG船修理基本情况分析 (20) 四、2015年全球修船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1) 第二节 2015年世界修船行业竞争状况分析 (23) 一、2015年全球LNG船修理竞争格局分析 (23) 二、2015年全球造船企业纷纷转向修船业务 (25) 三、2015年世界航运公司抢占修船市场商机 (25) 第三节 2015年世界主要国家修船行业发展状况 (26) 一、2015年欧洲修船业发展状况分析 (26) 二、2015年日本修船业发展状况分析 (26)

三、2015年新加坡修船业发展状况分析 (27) 第四节世界修船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27) 一、修船市场特别是亚洲市场竞争激烈 (27) 二、世界修船中心加速向亚洲区域转移 (28) 三、修船企业大型化技术化集团化发展 (28) 四、世界造修船业将形成动态转换机制 (29) 第三章世界修船行业上下游产业分析 (30) 第一节舶制造行业市场分析 (30) 一、船舶制造行业市场现状 (30) 二、船舶制造行业供求分析 (31) 三、船舶制造行业发展趋势 (33) 第二节世界航运市场分析 (34) 一、世界航运市场现状 (34) 二、世界航运市场供求分析 (35) 三、世界航运市场发展趋势 (37) 第三节中国航运市场分析 (37) 一、中国航运市场现状 (37) 二、国航运市场日臻规 (39) 三、民营企业走进航运市场 (39) 四、中国航运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42) 第四章 2015年中国修船行业财务状况分析 (44) 第一节 2015年修船行业规模分析 (44) 一、2015年修船行业总资产对比分析 (44) 二、2015年修船行业企业单位数对比分析 (45) 三、2015年修船行业从业人员平均人数对比分析 (45) 第二节 2015年修船行业经济效益分析 (45) 一、2015年修船行业产值利税率对比分析 (45) 二、2015年修船行业资金利润率对比分析 (46) 三、2015年修船行业成本费用利润率对比分析 (46)

碳纤维发展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碳纤维发展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0 引言 高性能纤维是指耐热好、质量轻、强度高、高模量的特种纤维材料。作为高性能纤维的一种,碳纤维既有碳材料的固有本征,又兼备纺织纤维的柔软可加工性,是新一代军民两用新材料,已广泛用于航空航天、交通、体育与休闲用品、医疗、机械、纺织等各领域。 碳纤维是纤维状的碳素材料,含碳量在90%以上。它是利用各种有机纤维在惰性气体中、高温状态下碳化而制得。碳纤维具有 十分优异的力学性能,是目前已大量生产的高性能 纤维中具有最高的比强度和最高的比模量的纤维,特 别是在2000℃以上的高温惰性环境中,碳材料是唯 一强度不下降的物质,是其他主要结构材料(金属及 其合金)所无法比拟的。除了优异的力学性能外, 碳纤维还兼具其他多种优良性能,如低密度、耐高 温、耐腐蚀、耐摩擦、抗疲劳、震动衰减性高、 电及热传导性高、热膨胀系数低、光穿透性高,非磁 体但有电磁屏蔽性等。 作为高性能纤维的一种,碳纤维既有碳材料的固有特性,又兼备纺织纤维的柔软可加工性,是先进复合材料最重要的增强材料,已在军事及民用工业的各个领域取得广泛应用,从航天、航空、汽车、电子、机械、化工、轻纺等民用工业到运动器材和休闲用品等。因此,碳纤维被认为是高科技领域中新型工业材料的典型代表,为世人所瞩目。碳纤维产业在发达国家支柱产业升级乃至国民经济整体素质提高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传统材料的更新换代也有重要意义,对国防军工和国民经济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1国内外碳纤维的发展现状1.1 国外碳纤维的发展现状 碳纤维的起源可追溯到19世纪后期,美国人爱迪生(Edson)用碳丝制作灯泡的灯丝,从而发明了电灯,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光明。但是在20世纪初期,美国通用电器公司的库里基(Coolidge)发明了用钨丝取代碳丝作为灯丝,并

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内外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自上世纪60年代碳纤维首次商业化以来,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品品质不断提高,2014年全球碳纤维产能(365天连续生产12K/24K 碳纤维丝束计算)已达到12.6万吨。尽管碳纤维与传统的玻璃纤维在价格上仍不能相比,但高性能碳纤维以其高比强度、高模量、可设计、防腐蚀和抗疲劳等突出特点,具有玻璃纤维所不能比拟的优势,已成为发展先进武器装备的关键材料,并在航空航天、国防军工、风能产业、土木工程、体育休闲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当前,国际复合材料产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据估计,未来5年,先进复合材料将以每年5%的增速发展,而随着民用航空、汽车工业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全球高性能碳纤维需求量的年增幅可达10%,亚太地区将会有更高的增长率,即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因此,在目前碳纤维产业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更应该认清国际碳纤维产业的发展形势、对照国外先进企业找差距找问题,通过理性思考寻求解决途径,适时把握发展机遇,落实行动、注重实效,努力推进国内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1、国外碳纤维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1)产业方面 根据前躯体原料的不同,碳纤维可分为聚丙烯腈(PAN)基、沥青基和粘胶基碳纤维等。由于粘胶基碳纤维在制备过程中会释放出毒

性物质二硫化碳,且工艺流程长、生产成本高、整体性能不高,因此目前,国际碳纤维产业领域,前两种碳纤维获得了更大规模的生产和应用。其中,PAN基碳纤维又占据绝对优势,国际市场占有率超过90%。PAN基碳纤维的九大生产商包括:日本东丽、东邦、三菱丽阳、美国赫氏(Hexcel)、氰特(Cytec)、卓尔泰克(Zoltek,已被东丽收购)、台塑、土耳其阿克萨(AKSA)和德国西格里(SGL)。沥青基碳纤维的生产和应用居其次,主要生产企业三家,分别是Cytec、三菱塑料和日本碳素纤维。 PAN基碳纤维分为小丝束(1-24K)和大丝束(36K及以上)两类。全球小丝束碳纤维市场主要被日本东丽、东邦、三菱丽阳三家公司所垄断,而来自中国、土耳其和韩国的企业,正不断扩充小丝束的全球产能,同时也降低了三家日本公司的市场份额。 大丝束碳纤维生产商主要有Zoltek、SGL和三菱丽阳三家。另外,中国国企蓝星集团英国分公司拥有大丝束碳纤维原丝的供应能力,Cytec于2014年与德国腈纶企业合作开展低成本大丝束碳纤维的研制开发。预计在未来10年中,其它制造商也会陆续加入大丝束碳纤维生产领域。 为满足高速发展的航空航天与汽车市场对碳纤维的需要,几乎所有的碳纤维巨头都宣布了扩产计划。例如,日本东丽拥有以日本本土为核心的日美法韩4个生产基地,目前已形成11000~12000吨/年的T700S和4500吨/年的T800碳纤维生产能力,并宣布PAN基碳纤维的总产能于2015年达到27100吨,2020年扩大至50000吨。另外,Hexcel

中国船舶业现状及前景分析

中国船舶业现状及前景分析 一、船舶工业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造船业是资金、技术、信息、劳动密集型产业,是航运业、渔业、海洋工程的基础,是国家发展海洋经济的前臵条件。由于劳动力成本等优势,近年来国际造船中心进一步向东亚及我国转移。2003年以来,我国船舶工业进入了快速发展轨道。产业规模不断扩大,造船产量快速增长,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已连续多年居世界前列。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已经具备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以下称三大主流船型)自主开发能力,在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海洋工程装备领域也实现了突破,大型船舶企业造船周期和质量管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国已经成为世界造船大国。但是,船舶工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增长方式粗放、低水平重复投资、产能严重过剩、船用配套设备发展滞后、海洋工程装备开发进展缓慢等矛盾日益显现。2008年下半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贸易额缩减,货运收入降低,国际航运市场急剧下滑,造船市场受到很大冲击,新船订单大幅减少、延期交付和弃单量大增,企业融资出现困难、履约交船风险加大,我国船舶工业发展面临严峻形势。 在此情况下国家出台了《船舶工业调整与振兴规划》,以稳定造船订单,化解经营风险,确保产业平稳较快发展;控制新增造船能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大型企业综合实力,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加快自主创新,开发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培育新

的经济增长点。 二、2010年1-7月全国船舶工业运行情况 2010年,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减弱,航运市场出现强劲复苏,中国造船三大指标(手持订单数量、新增订单数量、完工量)实现快速增长。突出表现在韩中造船业的逆转,即连续7年稳坐世界第一宝座的韩国造船业,今年上半年被中国完全超越。具体指标如下:(一)造船完工量、新承接船舶订单快速增长 1-7月,全国造船完工量3520万载重吨,同比增长87.4%;新承接船舶订单量3332万载重吨,是去年同期新接订单量的4.2倍(去年同期基数较低);由于4、5、7月当月新承接订单量均超过当月完工量,使得我国从4月底开始手持船舶订单止跌回升,截止7月底达到18816万载重吨,与2009年底基本持平。 (二)工业总产值保持两位数增长 2010年1-7月,全国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2025家,完成工业总产值3713亿元,同比增长22.7%,增幅下降10.9个百分点。其中船舶制造业2845亿元,同比增长22.1%,增幅下降17.3个百分点;船舶配套业418亿元,同比增长28.4%,增幅下降10.9个百分点;船舶修理及拆船业420亿元,同比增长19.3 %,增幅增加14.7个百分点。 (三)船舶工业出口保持增长 1-7月,我国造船企业完工出口船2781万载重吨,占造船完工总量的79%;新承接出口船订单2399万载重吨,占新接订单总量的72%。

碳纤维的研究现状与发展

碳纤维的研究现状与发展 摘要:碳纤维主要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一种特种纤维,分子结构界于石墨和金刚石之间,含碳体积分数随品种而异,一般在0.9以上。 关键词:碳纤维复合材料性能与应用 正文 一、碳纤维的性能 1.1分类 根据原丝类型分类可分为聚丙烯腈(PAN)基、沥青基和粘胶基3种碳纤维,将原丝纤维加热至高温后除杂获得。目前,PAN碳纤维市场用量最大;按力学性能可分为高模量、超高模量、高强度和超高强度4种碳纤维;按用途可分为宇航级小丝束碳纤维和工业级大丝束碳纤维,其中小丝束初期以1K、3K、6K(1K为1000根长丝)为主,逐渐发展为12K和24K,大丝束为48K以上,包括60K、120K、360K和480K等。 1.2性能碳纤维的主要性能:(1)密度小、质量轻,密度为1.5~2克/立方厘米,相当于钢密度的l/4、铝合金密度的1/2;(2)强度、弹性模量高,其强度比钢大4-5倍,弹性回复l00%; (3)具有各向异性,热膨胀系数小,导热率随温度升高而下降,耐骤冷、急热,即使从几千度的高温突然降到常温也不会炸裂;(4)导电性好,25。C时高模量纤维为775μΩ/cm,高强度纤维为1500μΩ/cm;(5)耐高温和低温性好,在3000。C非氧化气氛下不融化、不软化,在液氮温度下依旧很柔软,也不脆化;(6)耐酸性好,对酸呈惰性,能耐浓盐酸、磷酸、硫酸等侵蚀。此外,还有耐油、抗辐射、抗放射、吸收有毒气体和使中子减速等特性。 通常,碳纤维不单独使用,而与塑料、橡胶、金属、水泥、陶瓷等制成高性能的复合材料,该复合材料也具有轻质、高强、耐高温、耐疲劳、抗腐蚀、导热、导电等优良性质,已在现代工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1.3应用领域 由于碳纤维具有高强、高模、耐高温、耐疲劳、导电、导热等特性,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土木建筑、航空航天、汽车、体育休闲用品、能源以及医疗卫生等领域。此外,碳纤维在电子通信、石油开采、基础设施等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主要用于放电屏蔽材料、防静电材料、分离铀的离心机材料、电池的电极,在生化防护、除臭氧、食品等领域种也有出色的表现。碳纤维复合材料片。碳纤维复合材料片是采用常温固化的热固性树脂(通常是环氧树脂)将定向排列的碳纤维束粘结起来制成的薄片。把这种薄片按照设计要求,贴在结构物被加固的部位,充分发挥碳纤维的高拉伸模量和高拉伸强度的作用,来修补加固钢筋混凝土结构物。日本、美国、英国将该材料用于加固震后受损的钢筋混凝土桥板,增强石油平台壁及耐冲击性能的许多工程上,获得了突破性进展。碳纤维复合材料片具有轻质(比重是铁的1/4~1/5),拉伸模量比钢高10倍以上,耐腐蚀性能优异,可以手糊,工艺性好等优点。因此,碳纤维复合材料片在修补加固已劣化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物(约束裂纹发展、防止混凝土削落)和提高结构物耐力以及对用旧标准设计建成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物的补强、加固应用将越来越多。 二、生产工艺

碳纤维产业发展背景-管理学案例分析

碳纤维产业发展背景 一、产业方面 自 20 世纪 60 年代碳纤维首次商业化以来,碳纤维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品品质不断提高,2014 年全球碳纤维产能(365 天连续生产 12K/24K 碳纤维丝束计算)已达到 12.6 万 t。尽管碳纤维与传统的玻璃纤维在价格上仍不能相比,但高性能碳纤维以其高比强度、高模量、可设计、防腐蚀和抗疲劳等突出特点,具有玻璃纤维所不能比拟的优势,已成为发展先进武器装备的关键材料,并在航空航天、国防军工、风能产业、土木工程、体育休闲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当前,国际复合材料产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据估计,未来 5 年先进复合材料将以每年 5%的增速发展,而随着民用航空、汽车工业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全球高性能碳纤维需求量的年增幅可达 10%,亚太地区将会有更高的增长率,即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根据前躯体原料的不同,碳纤维可分为聚丙烯腈基(PAN)、沥青基和粘胶基碳纤维等。由于粘胶基碳纤维在制备过程中会释放出毒性物质二硫化碳,且工艺流程长、生产成本高、整体性能不高,因此目前在国际碳纤维产业领域,前 2 种碳纤维获得了更大规模的生产和应用。其中,PAN 基碳纤维又占据绝对优势,国际市场占有率超过90%。PAN 基碳纤维的 9 大生产商包括:日本东丽工业株式会社(简

称“东丽”)、日本东邦化学工业株式会社(简称“东邦”)、日本三菱丽阳株式会社(简称“三菱丽阳”)、美国赫氏有限公司(Hexcel)、美国氰特工业公司(Cytec)、美国卓尔泰克公司(Zoltek,已被东丽收购)、台湾塑料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台塑”)、土耳其阿克萨集团(AKSA)和德国西格里碳素集团(SGL)。沥青基碳纤维的生产和应用居其次,主要生产企业 3 家,分别是 Cytec、三菱丽阳和东丽。 PAN 基碳纤维分为小丝束(1~24K)和大丝束(36K 及以上)2类。全球小丝束碳纤维市场主要被东丽、东邦、三菱丽阳 3 家公司所垄断,而来自中国、土耳其和韩国的企业,正不断扩充小丝束的全球产能,同时也降低了3家日本公司的市场份额。 大丝束碳纤维生产商主要有 Zoster、SGL 和三菱丽阳3家。另外,中国蓝星(集团)总公司英国分公司拥有大丝束碳纤维原丝的供应能力,Cytec 于 2014 年与德国 Dormagen 的腈纶纤维生产商 DralonGmbH 公司合作开展低成本大丝束碳纤维的研制开发。预计在未来 10 年中,其他制造商也会陆续加入大丝束碳纤维生产领域。 为满足高速发展的航空航天与汽车市场对碳纤维的需要,几乎所有的碳纤维巨头都宣布了扩产计划。例如,东丽拥有以日本本土为核心的日美法韩 4 个生产基地,目前已形成 11 000 ~12 000t/a 的 T700S 和 4 500t/a 的 T800 碳纤维生产能力,并宣布 PAN 基碳纤维的总产能于2015 年达到27 100t,2020 年扩大至5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