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四川公务员考试申论备考:申发论述不只有对策

2015年四川公务员考试申论备考:申发论述不只有对策

从2010年以来,四川公务员考试申论大纲基本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尤其是2012年和2013年,申论大纲完全一样,这说明申论考试已经日趋成熟稳定。正因如此,广大考生似乎已经习惯了写对策为主的议论文,文章中经常是“必须,应该,务必,要求……”等字眼,动辄提出一堆对策,使得文章毫无新颖可言。而且,很多考生近两年也开始纠结“五段三分式”到底可不可写等问题。

对此,中公教育专家认为,作文并不是非要有对策,并不是非要有“务必”和“应该”,很多时候盲目写对策会适得其反,例如客观题的对策与分论点重合,导致对策重复出现,会给阅卷者造成不良观感。当然,也不是说完全不要对策,只是希望考生明确,申发论述还可以有分析,仍然可以写五段三分式结构,因为真正征服阅卷人的,是语言,而不是结构。现中公教育专家附上以分析为主的文章一篇,以供考生参考。

读书是一种敬畏之心

读书宜滋养浩然之气。何为浩然之气?孟子曾解释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周恩来总理又曾在青少年时代立下了誓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可见,读书使人明智、知耻、通理,晓为人之礼仪,察执政之得失。而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大量的社会矛盾逐渐凸

显,国人缺少了对于以往礼仪之邦的敬畏,各种道德失范,文化失承。惟有读书,方可重拾敬畏之心。

读书是一种对于精神追求的敬畏。书、学习对我们来说如吃饭、休息一样必须和必要,这个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在充分享受这一美妙过程中学真知、求灼见,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鲁迅说的“中国人的脊梁”等思想都体现出他们忧国忧民,以国事为己任,关怀社稷民生的人生价值,更是通过读书来爱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温总理最喜欢看到地铁中手拿读书的场景,古人常以书香门第作为荣耀,读书,是眼界变得宽阔,思想变得深刻,举止变的高雅,品德变得高尚。从而提升整个人的精神追求,反之则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知识,产生无穷的力量。

读书是一种对于济世苍生的敬畏。联想到当今社会上腐败现象层出不穷,贪官污吏道德沦丧,吃空饷,摆官腔,严重损害了人民政府在群众心中的形象。公务员是万千大众所追求的职位,但众多公务员岗位和平凡的岗位一样,岗位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都是为人民服务的,因此不能与社会上的大富大贵相比较,而是倾听民声呼唤,体会群众的疾苦,为百姓排忧解难。曾经《劝学篇》迷醉天下士子几近千年,而后毛主席一句为改变中国命运而勤奋读书是何等大气。传递着身无半亩心由天下的敬畏之心,作为人民的公仆,时刻以他们为镜子,反省自身行为,保持一身正气,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读书是一种对于生活态度的敬畏。我国在向发达国家迈进,已经成为第二大经济体,在飞速前进的过程中,人民变得浮躁,甚至社会出现了焦虑症,想快速成功,快速积累财富,一切都讲究速度。欲望难以满足,就导致仇富的极端情绪,引发社会动乱。读书可以使人在追求中变得宁静,读书需要长期的锲而不舍,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宁静之气越多,浮躁之气越少,就有了更高的展望,处世不惊,西伯被拘禁推演出《周易》,孔子处困境写出《春秋》,屈原被放逐创作了《离骚》,左丘失明后完成了《国语》,孙膑膝盖骨被挖去之后撰修了《孙膑兵法》文人贤士在悲愤之时抒写绝唱,体现出一种遭遇困难却迎难而上的决心。无论身处哪个时代,读书都会让人气定神闲,悠然自若。更会让整个社会充满创新和活力。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毛泽东善读书,读出了宜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邓小平善读书,读出了实事求是这个利器,胡锦涛善读书,读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法宝。温家宝善读书,读出了读书关系一个人的精神和修养,关系到民族的前途,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如今习主席读出了浩然正气,这说明了读书对于个人、民族和国家的重要关系。读书能重拾敬畏之心,书为魂,人贵心,官如水,文官不爱财,武将不惜死。何患天下不太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