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组案例看语文课堂中“倾听”状态的演变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816039721.html,

从一组案例看语文课堂中“倾听”状态的演变作者:刘艺慧

来源:《江苏教育研究》2018年第17期

摘要:倾听,是师生之间心灵沟通的纽带,是师生之间知识、能力、情感的彼此接纳。20世纪90年代以来,语文课堂的“倾听”状态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倾听缺位的课堂、虚假倾听的课堂和有效倾听的课堂。通过对三个阶段的状态和演变过程的剖析,可以看到二十年来语文课堂教学的发展轨迹,为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反思教师的教学行为提供借鉴。

关键词:语文课堂;倾听状态;发展演变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06B-0016-03

倾听,就是用耳朵听,用眼观察,用脑思考,用心灵去感受。倾听,是师生之间心灵沟通的纽带,是师生之间知识、能力、情感的彼此接纳。投入的倾听、平等的交流、真诚的建议,催生课堂教学新的变革。过去二十多年关于课堂“倾听”状态的案例,不仅仅记录着课堂教学的师生交往和课堂教学的场景,还记录着课堂“倾听”状态演变的轨迹。这些案例折射出二十多年来课堂教学“倾听”状态的不断演变。我想选取其中的一组案例,通过对课堂“倾听”状态的剖析,来看语文课堂教学的发展轨迹。

一、倾听缺位的课堂

20世纪90年代,我刚参加工作时,按照自己的教学习惯、教学程式、思维方式教学,硬将知识灌输给学生。“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讲得口干舌燥,板书写得满满当当,而很少倾听学生内心的学习需求,即使倾听,也是在师生之间的“一问一答”中来听一下学生的回答,更不要说用我们的心灵来感受学生的心灵,实现心灵的融通。教师成了知识的复制者,学生变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那时的课堂教学是典型的灌输式教学。我们往往把学生看作是无知无能的被动的受体,看作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征与主观能动性。这实际上是一种单向的封闭式的传授,它忽视智能开发,侧重知识的传授,强调了“教”,弱化了“学”。

21世纪初的课程改革让“主体性”“互动”“对话”等新概念频繁地进入人们的视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逐渐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亮点,“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课堂教学充满了人性的意味。纵观很多课堂,我们发现由于师生关系的改善、新型学习方式的构建,课堂教学出现了大逆转,由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课堂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热闹场面。我也加入了课程改革的滚滚洪流中,并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着探索和改革,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让他们在课堂上尽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个性。下面这个案例,很能代表当时的课堂教学状况。这是一堂语文课,我和全班学生一起学习《欢乐的泼水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