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学教学大纲 - China-EU School of Law, CUPL

刑法学教学大纲 - China-EU School of Law, CUPL
刑法学教学大纲 - China-EU School of Law, CUPL

刑法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一)课程性质和目的

本课程是针对法学专业的研究生以及选修本课程的其他专业的研究生开设的,是以专题的方式,结合案例进行教授和讨论的课程。课程的内容是以我国刑法总则为基础、以我国刑法分则规定的犯罪类型为研究对象,主要研讨司法实践中常见、多发的犯罪罪名和代表类型进行深入细致的学习。围绕犯罪的构成和司法认定两个层面,对典型的罪名进行探讨。目的是在本科学习刑法理论的基础上,培养研究生对于具体罪名的理论背景和实务争议更加深入了解,并能够从中发现刑事立法的规律和完善路径。

(二)课程范围

本课程为法学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主要内容包括:刑法的基本原则、刑法的效力、犯罪构成体系、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共同犯罪、刑罚种类、刑罚裁量、刑罚执行、罪名、公共安全犯罪、经济犯罪、侵犯人身权利犯罪、侵犯财产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贪污贿赂罪、渎职罪等内容。

(三)教学目标

刑法总论是刑法的基础理论部分,通过课程讲授,达到使学生明确刑法总论中的基本理论问题及学说争鸣的目的。要求学生能对总论中的基本理论问题作分析,并运用理论解决司法实践中的疑难问题。刑法分论是刑法总论内容的具体延伸和运用,是关切实践的重要内容。在大致了解刑法罪名的设置和分布的情况下,重点掌握有争议的、常见多发、有学术、实践争议的罪名。不仅学会判断该罪的构成条件和基本理论,而且学会从具体案例、具体罪名的细致分析和阐述中使刑法理论得到升华。

(四)教学方法

1.课件教学。打破传统黑板粉笔的教学方式,《刑法学》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2.辩论式的案例讨论。讨论案例是刑法学教学不可或缺的环节,能够培养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3.角色转换教学法。角色转换教学法是为了打破教学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传统模式,即由教师选择课程内容在课前布置给学员进行预习准备并提出授课时准备讨论的问题,然后上课时由学员相互讨论,最后教师进行点评、总结。通过这一方法,不仅可以促使学员自己去查找大量学习资源进行准备,提高自学能力,而且会积极地活跃课堂气氛,也使教师能清楚的掌握学员的学习情况。4.撰写学术观点综述、撰写论文。尽管刑法学是一门较为成熟的科学,但仍有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需要研究。配合刑法学教学进度,就一些刑法学难点或复杂案例,让他们写一些学术观点和小论文,促使学生广泛阅读参考书目、文章,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锻炼其发现、研究问题的能力。

(五)考核方式

1.平时考核方式:三个方面(占总成绩30%)

(1)出勤

(2)课堂作业

(3)课堂案例讨论中的发言

2.期末考核方式:闭卷考试(占总成绩70%)

二、课程纲要

(一)刑法学的基本原则:以罪刑法定原则为中心的反思

1.课程章节及其要点:

(1)罪刑法定原则与时代发展的关系

从整个世界范围内来看,西方社会的罪刑法定原则真正地由文本走向现实,始自于20世纪70年代之后;而罪刑法定原则在中国由文本走向现实,始于1997年10月1日。在此之前,即使中西方各个国家在刑法典上可能会存在有不同形式、不同表述的罪刑法定原则,但是,都不能说是真实的罪刑法定原则,只能说是文本化的罪刑法定原则。从这个角度来看,罪刑法定原则的中西方命运是相似的,罪刑法定原则在中西方的现实化贯彻在时间上也相差无几。

(2)罪刑法定原则现实解读——精英话语与普通大众的两极博弈

立法者做出这样的规定,自然体现了某种态度,即在认可罪刑法定原则的人权保障机能的同时,再次对于刑法秩序维护的功能进行宣示。同时,法条的表述是司法现实的某种折射,体现了与司法现实的合拍性,也是公民心理和法制传统的体现,它抚慰了民众对“刑不上大夫”的疑虑,维护了民众的法公平感,并且保证了从1979年《刑法》到1997年《刑法》的无缝衔接和平稳过渡。

(3)现实抉择:相对罪刑法定原则与有节制的扩张解释

中国当下的选择,应当是在坚守相对罪刑法定的基础上,基于秩序维护的需要而进行有节制的扩张解释。

2.授课时间:一周

3.参考阅读:

(1)法国1789年的《人权宣言》第8条

(2)《世界人权宣言》第11条之(2)

(3)1215年英王约翰签署的大宪章(Magna Carta)第39条

(4)美国宪法修正案(五)(1791年)

(5)张明楷著:《罪刑法定与刑法解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6)陈兴良著:《罪刑法定主义》,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版。

(7)彭凤莲著:《中国罪刑法定原则的百年变迁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版。

(8)刘雪梅著:《罪刑法定论》,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年版。

(9)周少华:《罪刑法定与刑法机能之关系》,载法学研究2005年第3期。(10)王充:《罪行法定原则论纲》,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5年第3期。(11)付立庆:《善待罪行法定》,载《法学评论》2005年第3期。

(12)郑逸哲:《罪刑法定主义七十年》,载林山田等《刑法七十年回顾与展望纪念论文集》,台湾元照出版社2001年版。

(13)宋建文:《罪刑法定含义溯源》,载《法律科学》1995年第3期。

(14)赵秉志、肖中华:《罪刑法定原则的确立历程》,载《刑事法学》1998年第9期。

4.思考问题:

(1)罪行法定原则与时代发展的关系

(2)精英与大众的博弈

(3)相对罪刑法定与有节制的扩张解释

(二)刑法的效力范围:以属地管辖为中心的反思

1.课程章节及其要点:

刑事管辖权的冲突,包括属人管辖的冲突、属地管辖的冲突,现实与网络空间中刑事管辖权的冲突。

2.授课时间:一周

3.参考阅读:

(1)安德鲁·博萨:《跨国犯罪与刑法》,陈正云、孙丽波译,中国检察出版社1997年版。

(2)于志刚著:《虚拟空间中的刑法理论》,中国方正出版2003年版。

(3)冯震宇:《网络犯罪与网络犯罪条约(上)》,台湾地区智权情报网文章,2002年7月31日。

(4)肖永平、李臣:《国际私法在互联网环境下面临的挑战》,载《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

(5)张新平:《试论网络犯罪刑事管辖权》,载《刑法问题与争鸣》第6期,中国方正出版社2002年版。

(6)陈钧:《网络侵权案件的管辖确定》,载《法律适用》2000年第6期。(7)王德全:《试论Internet案件的司法管辖权》,载《中外法学》1998年第2期。

(8)孙晔:《网络管辖权初探—从个案的分析到规则的创建》

(9)刘静怡:《信息科技与法律制度的互动:从网络规范模式看台湾社会面临的网络言论自由与信息隐私危机》

(10)徐宏升:《网络行为与跨国诉讼》

(11)王双京:《涉及网络刑事案件管辖权》

(12)《如何确定全球化网络犯罪的刑事管辖权》,载《法制日报》2002年11月26日。

(13)简乐宗:《网络犯罪该由谁管》,台湾地区权平法律资讯网文章。

(14)薛菲:《国际互联网案件司法管辖权刍议》,载中法网《黄进·国际私法论坛》。

(15)廖有禄:《计算机犯罪的刑法问题》,《中央警察大学学报》(台南) 1997年第31期。

4.思考问题:

(1)网络空间中刑事管辖权的冲突

(2)影响网络刑事管辖权的界定因素有哪些?如何评价?

(3)怎样看待刑事管辖权扩张问题?

(三)犯罪构成的体系之争:三要件与四要件的冲突与选择

1.课程章节及其要点:

(1)三阶层的犯罪构成体系的主要内容

三阶层的犯罪构成体系,目前是一德国、日本为代表,有构成要件符合性、违法性、有责性构成。

(2)两大犯罪论体系的比较

两大犯罪构成体系定罪导向功能的评价,入罪还是出罪应当以前提性判断为视角、应当是一种过程性判断。两大犯罪体系的共有逻辑和共性问题。我国犯罪构成体系的违法性判断机能。

3.授课时间:一周

4.参考阅读:

(1)[前苏]A.H.特拉伊宁著:《犯罪构成的一般学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58年版。

(2)[德]克劳斯·罗克辛:《德国刑法教科书》,王世洲译,法律出版社2005

年版。

(2)[日]小野清一郎:《犯罪构成要件论》,王泰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3)高铭瑄著:《刑法学》,法律出版社出版,1998年版。

(4)马克昌主编:《犯罪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5)陈兴良:《规范刑法学》(第二版,上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6)赵秉志著:《论犯罪构成要件的逻辑顺序》,《政法论坛》2003年第6期。(7)聂昭伟著:《论罪与非罪认定标准的统一——兼论犯罪构成体系的完善》,载于赵秉志主编:《刑法评论》(第7卷),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8)梁根林主编:《犯罪构成理论体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9)肖中华《犯罪构成及其关系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0)樊凤林主编:《犯罪构成论》,法律出版社1987年版。

(11)曾宪信、江任天、朱继良:《犯罪构成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12)刘艳红:《开放的犯罪构成要件理论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3)刘生荣:《罪构成原理》,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14)杨兴培:《罪构成原论》,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

(15)高铭暄著:《论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的合理性暨对中国刑法学体系的坚持》,载中国法学,2009年第2期。

(16)赵秉志、肖中华著:“中国与大陆法系犯罪构成理论的宏观比较”,载《浙江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

(17)黎宏:《我国犯罪构成体系不必重构》,载《法学研究》2006年第1期。

5.思考问题:

(1)三阶层的犯罪构成体系的主要内容

(2)两大犯罪论体系的比较

(3)入罪还是出罪应当如何理解?

(四)犯罪主体:以现行立法结构优化为目的的解读

1.课程章节及其要点:

(1)单位实施自然人犯罪引发的司法尴尬

在单位实施犯罪主体仅限于自然人的犯罪时,对于单位内部的两类直接责任成员要不要按照对应之罪的自然人犯罪追究刑事责任,存在巨大争议,相关司法解释引发巨大司法尴尬。

(2)关于单位实施自然人犯罪定性的理论纷争

基于对法条竞合理论、遮掩理论、单位犯罪本质的反思,笔者认为,对于单位实施犯罪主体仅限于自然人之犯罪的,在单位内部成员的行为符合相对应的自然人犯罪的犯罪构成要件时,对单位不予醉酒刑事责任,但是对单位内部的两类直接责任成员则应当以自然人犯罪论处。

(3)规定单位犯罪的具体条款

规定单位犯罪的具体条款:本质上只是特殊量刑条款而非定罪条款。

2.授课时间:一周

3.参考阅读:

(1)高铭暄主编:《刑法学原理》(第一、二、三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1994年版。

(2)高铭暄主编:《刑法专论》(上、下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3)高铭暄主编:《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二版。

(4)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年版。

(5)黎宏:《单位刑事责任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孙昌军:《单位犯罪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7)张中友主编:《百种单位犯罪的界限处罚与预防》,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年版。

(8)杨毓显:《中国单位犯罪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9)李僚义、李恩民:《中国法人犯罪的罪与罚》,中国检察出版社1996年版。(10)娄云生:《法人犯罪》,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1)陈泽宪主编:《新刑法单位犯罪的认定与处罚》,中国检察出版社1997年版。

(12)胡云腾、刘生荣主编:《单位犯罪的认定与处罚全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3)田宏杰主编:《单位犯罪适用中疑难问题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

(14)顾肖荣、林建华:《法人犯罪概论》,上海远东出版社1992年版。

(15)沙君俊:《单位犯罪的定罪与量刑》,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

(16)刘白笔主编:《法人犯罪论》,群众出版社1992年版。

4.思考问题:

(1)单位实施自然人犯罪的问题

(2)关于单位实施自然人犯罪定性问题

(3)对规定单位犯罪的具体条款的理解

(五)犯罪的主观方面:以多重复杂罪过为例的研究

1.课程章节及其要点:

(1)现实案件中的复杂类型和两种犯意并存的情况

“一颗黑心,两手准备”案件在司法实践中是比较常见的,但是理论界和实务界很少能对该类案件进行正确的定性。此类案件的本质是,主观方面并存两种直接故意,客观方面不确定会体现为两种行为和结果的一种,基于此,根据主客观相统一的刑法理论,只能依据最终的行为和结果判断该类案件的性质,确定正确的罪名。

(2)现有立法思路的解决

此类案件的立法解决模式也存在着重大偏差,《刑法修正案(八)》中“携带凶器盗窃”直接构成盗窃的立法思路,引发了刑法典和《刑法修正案(八)》对于同一问题采取不同解决方案的自我矛盾,成为侵犯财产罪今后立法完善的重点。

2.授课时间:一周

3.参考阅读:

(1)高铭暄主编:《刑法学原理》(第一、二、三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1994年版。

(2)高铭暄主编:《刑法专论》(上、下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3)高铭暄主编:《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二版。

(4)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年版。

(5)桂亚胜:《故意犯罪的主观构造及其展开》,华东政法法学院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

(6)贾宇:《犯罪故意问题》,载赵秉志主编:《犯罪总论问题探索》,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7)张明楷:《如何理解和认定窝赃、销赃中的“明知”》,载《法学评论》1997年第2期。

(8)陈兴良:《“应当知道”的刑法界说》,载《法学》2005年第7期。

(9)杨芳:《犯罪故意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0)卢进伟:《犯罪故意认识因素研究》,征收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11)张寒玉:《毒品犯罪主观“明知”的认定》,载《人民检察》2007年第21期。

(12)谢治东:《论犯罪故意中的认识因素》,载《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4.思考问题:

(1)什么是犯罪故意中的“明知”?

(2)故意中的“会”是什么意思?

(3)“可能知道”的存在可能性及其刑法意义

(4)“可能知道”的界说

(六)共同犯罪:以刑法时代转型为中心的反思

1.课程章节及其要点:

(1)单位共同犯罪的必然性及其类型

单位能否构成共同犯罪主体的理论争议及其评判。单位作为共同犯罪主体的

适法性分析。单位共同犯罪的类型。

(2)单位共同犯罪的定罪规则

纯正单位共同犯罪的定罪与罪名选择。不纯正单位共同犯罪的定罪。(3)单位和个人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差异化及其适用规则

单位和个人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差异化及其引发的理论争议和司法困惑。定罪量刑标准差异化视野下的具体定罪量刑规则。

(4)单位共同犯罪中两个层级的主从犯认定

作为单位共同犯罪主体的单位和自然人主从犯的认定。单位被界定为主犯或者从犯后,单位内部人员在整体共同犯罪中主从犯地位的确定规则。

(5)单位内部自然人的关系辨析

单位内部直接参与实施犯罪的人,他们之间不是共同犯罪关系,而是作为单位有机整体内部的诸要素校内各户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

(6)网络共同犯罪问题

根据网络共同犯罪自身的特性,通过“共犯行为正犯化”的途径,将一部分共犯加以独立化,使共犯摆脱对于正犯的定罪量刑的依附关系,应当成为刑事立法应对网络共同犯罪现实挑战的最佳回应方式。

2.授课时间:一周

3.参考阅读:

(1)高铭暄主编:《刑法学原理》(第一、二、三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1994年版。

(2)高铭暄主编:《刑法专论》(上、下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3)高铭暄主编:《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二版。

(4)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年版。

(5)陈兴良:《规范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陈兴良:《本体刑法学》,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7)陈兴良:《共同犯罪论》(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8)何泽宏:《单位犯罪研究》,载《刑法问题与争鸣》(第一辑),中国方正出版社1999年版。

(9)喻伟、聂立泽:《论法人共同犯罪》,载《刑法运用问题探讨》,法律出版社1992年版。

4.思考问题:

(1)单位共同犯罪的必然性及其类型问题

(2)单位共同犯罪的定罪规则问题

(3)单位和个人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差异化及其适用规则问题

(4)单位共同犯罪中两个层级的主从犯认定问题

(5)单位内部自然人的关系问题

(6)网络共同犯罪问题

(七)刑罚种类:以死刑为中心的解读

1.课程章节及其要点

(1)死刑的立法现状

刑法修正案(八)出台后,刑法中可以判处死刑的犯罪罪名减到55个。刑法分则对于死刑的立法设置,存在三种方式:绝对死刑、得处死刑、选择型判处死刑。

(2)死刑存废的国际现状与中国思路

进入20世纪以来,废除死刑已经成为一种国际潮流。中国思路为,在办理死刑案件时,坚持“保留死刑,严格控制死刑”的基本死刑政策。

(3)我国刑罚适用死刑的限制性规定

我国刑法从多个方面对死刑适用进行了限制,包括适用对象、适用程序、使用条件、死刑执行等方面。

(4)死刑缓期执行制度

在性质上,死缓是死刑的一种执行制度,或者说执行方式,它不是独立的刑种。

2.授课时间:一周

3.参考书目:

(1)许春金等:《死刑存废之探讨》台湾冠顺印刷事业有限公司1996年版。(2)钊作俊:《死刑适用论》,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版。

(3)胡云腾:《死刑通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4)陈兴良:《死刑备忘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胡云腾:《存与废一一死刑墓本理论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0年版。(6)张文等著:《十问死刑――以中国死刑文化为背景》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陈兴良主编:《中国死刑政策检讨》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

(8)[英]罗吉尔·胡德刘仁文:《限制与废除死刑的全球考察》载《人民检察》2005年第5期(上)。

(9)刘仁文:《死刑政策:全球视野及中国视角》,载陈泽宪主编《刑事法前沿》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0)杨春洗、张庆方:《论世界范围内的死刑存废现状和中国的死刑问题》载《刑法论从》第5卷,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11)陈世伟:《论死刑废除条件――基于现实的立场》,载赵秉志、邱兴隆主编《死刑的正当程序之探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2)苗延波:《20世纪各国死刑废除运动的回顾及评述》载《法学论坛》2005年第5期。

4.思考问题:

(1)死刑立法现状问题

(2)死刑存废问题

(3)我国从哪些方面对死刑加以限制?

(4)死缓制度

(八)刑罚裁量:以再次犯罪为中心的反思

(1)再次犯罪的潜伏式趋严化实际刑法反应体系

累犯制度的法理属性及其刑事政策意义。累犯制度的法理属性,是对前罪刑罚总量及其效果的配套评估体系。累犯制度的刑事政策意义:前罪是否经过刑罚惩罚,是对后罪能否从严惩罚的分水岭。潜在式趋严化刑罚反应体系的脉络:整体协调,渐进趋严,最终回落。

(2)散见于不同刑罚制度之中的十级阶梯

潜在的从宽模:判决宣告之前,犯有同种数罪的情况。基本模式:刑罚宣告之前,犯有异种数罪的并罚规则。第一次渐进式趋严:判决宣告之后刑罚执行完毕之前,发现有漏罪的并罚规则。第二次渐进式趋严:判决宣告之后刑罚执行完毕之前,再犯新罪的并罚规则。第三次渐进式趋严:刑罚执行完毕之后,发现漏罪的处罚规则。涉及过失犯罪的刑罚趋严倾向的全面回落:刑罚执行完毕之后,再次犯罪不构成累犯的处罚规则第四次渐进式趋严:刑罚执行完毕之后,“五年以内”再犯新罪的处罚规则。趋严达到峰顶之后的全面回落:刑罚执行完毕之后,“五年以后”再犯新罪的处罚规则。全面回落之下的重点关注:有选择的特殊累犯、再犯制度,即“五年以后”再次犯罪的有选择从重处罚。基于累犯法理属性的补缺性规则:劳动教养制度中的规则。

2.授课时间:一周

3.参考书目:

(1)高铭暄主编:《刑法学原理》(第一、二、三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1994年版。

(2)高铭暄主编:《刑法专论》(上、下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3)高铭暄主编:《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二版。

(4)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年版。

(5)马克昌主编:《犯罪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马克昌主编:《刑罚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7)马克昌:《比较刑法原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马克昌主编:《中国刑事政策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9)陈兴良:《本体刑法学》,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10)陈兴良:《规范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1)赵秉志主编:《刑法争议问题研究》(上、下),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2)赵秉志主编:《刑法评论》(第1.2.3卷),法律出版社2002年、2003 年版。

(13)赵秉志主编:《刑法新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 .思考问题:

(1)累犯制度的法律属性及其刑事政策意义

(2)刑罚制度中的十级阶梯

(九)刑罚执行:以前科为中心的解释和展望

(1)前科效应的理论根据

笔者认为,前科效应的理论根据或者说立法初衷,在于给予屡次犯罪的犯罪人及其再次犯罪行为以非难性谴责和否定性评价;前科制度的刑罚价值,在于给予再次犯罪的犯罪人更为严厉的刑罚打击,以补偿前次犯罪之刑罚在量上的欠缺和不足,追求刑罚的特殊预防效应。

(2)前科效应的经济学分析

犯罪人更为重视犯罪价值,则其付出的对等价格相应应当抬高。刑事处罚的耻辱效应可能随着后续处罚而减少。司法错误的可能性减少。刑罚配置更为合理。(3)前科效应的规则合理性

对于作为前科的前罪,虽然具有对于后罪的从重量刑效应,但是其理论基础并不是基于对前罪犯罪行为或者犯罪事实的再次否定性评价,而是基于对前罪之刑罚在量上不足的补足,不能被认为是脱离或者游离于前罪之外的重复性再次评价。

(4)前科效应的刑罚构成特点:双重复合性

从刑罚的总量上来分析,是前罪部分刑罚与后罪刑罚的结合。质上分析,是报应性刑罚与功利性刑罚的复合、一般预防刑罚与特殊预防刑罚的复合。

(5)前科效应的法律属性:刑罚效果的配套评估体系

笔者认为,前科的确切法律性质,只能认定为“对前罪刑罚效果的配套评估体系”,而这正属于前罪刑罚的后遗性效果之一。

2.授课时间:一周

3.参考书目:

(1)理查德·A·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蒋兆康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意]加罗法洛著:《犯罪学》,耿伟、王新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3)[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三联书店1999年版。

(4)甘雨沛、何鹏:《外国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5)王勇著:《定罪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6)[美]安德鲁·冯·赫希:《已然之罪还是未然之罪》,邱兴隆、胡云腾译,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年版。

(7)马克昌等主编:《刑法学全书》,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4.思考问题:

(1)前科效应的理论根据

(2)前科效应的规则合理性

(3)前科效应的刑罚构成特点

(4)前科效应的法律属性

(十)罪名:以职务犯罪为例的解释和展望

1.课程章节及其要点

(1)中国反腐败罪名体系的严密化历程

罪名的第一次严密化:从单一的贪污罪到贪污罪、贿赂罪两罪并立。罪名的第二次严密化:从单一制裁“侵犯所有权”到兼而制裁“侵犯使用权”罪名。第三次严密化:从单一制裁“利用自身职权受贿”到兼而制裁“利用他人职权受贿”。罪名的第四次严密化:从单一制裁“在职时受贿”到兼而制裁“离职后受贿。罪名严密化的最后措施:作为补救措施的“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

(2)中国反腐败罪名体系的两次转型

与“改革”相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催生了反腐败罪名的二元体系。与“开放”相适应:对外开放催生了反腐败罪名体系的涉外因素。

(3)中国未来反腐败刑事立法的改革思路:二元制罪名体系的坚守抑或废弃?

中国反腐败二元制罪名体系的缺憾。中国反腐败罪名体系的未来改革思路:恢复一元制的罪名体系。

2.授课时间:一周

3.参考书目:

(1)高铭暄主编:《刑法学原理》(第一、二、三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1994年版。

(2)高铭暄主编:《刑法专论》(上、下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3)高铭暄主编:《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二版。

(4)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年版。

(5)马克昌主编:《犯罪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马克昌主编:《刑罚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7)马克昌:《比较刑法原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马克昌主编:《中国刑事政策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9)陈兴良:《本体刑法学》,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10)陈兴良:《规范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1)赵秉志主编:《刑法争议问题研究》(上、下),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2)赵秉志主编:《刑法评论》(第1.2.3卷),法律出版社2002年、2003 年版。

(13)赵秉志主编:《刑法新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4)赵秉志主编:《新刑法全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5)张明楷:《刑法学》(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6)张明楷:《法益初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7)张明楷:《刑法的基本立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4.思考问题:

(1)中国反腐败罪名体系的严密化历程

(2)中国反腐败罪名体系的两次转型

(3)中国未来反腐败刑事立法的改革思路

(十一)公共安全犯罪:以交通肇事罪和危险驾驶罪维权的思索

(1)“醉酒驾驶”行为的理论争议及其评价

笔者认为,当前“醉酒驾车”行为面临的问题,在本质上集中于以下两个核心问题:一是“醉酒驾车”行为引发对交通肇事案件的充分评价;二是“醉酒驾车”行为本身在交通肇事罪中的独立化罪刑评价。而这两个问题的解决,完全可以通过论理解释和扩张化司法解释的方式来完成,没必要增设新罪。

(2)交通肇事案件中的“充分评价原则”:醉酒驾车肇事和后续行为的关系交通肇事罪中的“二次行为”,是指交通肇事之后行为人其他的、引起严重危害后果的后续行为。笔者认为,对于交通肇事案件应该进行充分评价,如果“第一次行为”和“二次行为”构成数罪的,应当数罪并罚。

(3)“醉酒驾驶”案件的解决思路:扩张解释

笔者认为,应当将“酒后驾车”同时作为“定罪情节”和“量刑情节”加以评价,并且通过司法解释来实现这一规则。具体而言,在司法解释之中,保留当前“酒后驾车”作为“定罪情节”评价的规则,同时,将“醉酒驾车”作为一种“量刑情节”加以评价。

2.授课时间:一周

3.参考书目:

(1)马克昌:《犯罪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日]大冢仁:《刑法概说(各论)》,有斐阁1996年版。

(3)张明楷:《刑法学》(第三版),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4)陈兴良:《刑法哲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5)马克昌:《比较刑法原理——外国刑法学总理内》,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

(6)陈兴良:《规范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程曙明等:《交通肇事罪立法完善之探讨》,载《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第1期。

(8)黄明儒、蒋小燕:《浅析交通肇事罪的范围》,载《国家检察官学院报》2000年第4期。

(9)付立庆:《论生理醉酒犯罪的刑事责任——比较、分疏与改造》,载《法律与医学杂志》2002年第1期。

(10)薛晓源,刘国良:《法治时代的危险、风险与和谐——德国著名法学家、波恩大学法学院院长乌·金德霍伊泽尔教授访谈录》,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第3期。

(11)赵晓秋:《“飙车族”飙出的法律风险》,载《法律与生活》2009年第11期。

4.思考问题:

(1)“醉酒驾驶”行为的理论争议及其评价

(2)醉酒驾车肇事和后续行为的关系问题

(3)“醉酒驾驶”案件的解决思路

(十二)经济犯罪:以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为例的反思

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现实问题、司法尴尬、立法结构,存在着巨大原司法问题,这一问题的突出表现和矛盾,体现为假药犯罪。以假药犯罪为视点,可以观察整个伪劣产品犯罪的立法完善方向和模式,也可以考虑类似危害公共安全犯罪的立法模式和思想走向。

2.授课时间:一周

3.参考书目:

(1)刘明详主编:《假冒伪劣商品犯罪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2)魏涛著:《浅论生产、销售不合格产品罪》,《法商研究》,1994年第4期。(3)张明楷著:《市场经济下的经济犯罪与对策》,中国检察出版社1995年版。(4)李子平主编:《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犯罪的对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5)黄亚平主编:《伪劣商品犯罪认定处理》,中国方正出版社1999年版。(6)张军编:《严厉打击危害社会秩序犯罪法律适用指导》,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

(7)黄京平主编:《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罪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8)董忠泽著:《论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假定》,载《杭州学院学报》2002年第8期。

(9)胡国洪著:《当议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有关争议问题》,载《企业经济》2003年第12期。

(10)张详林编:《假冒伪劣商品罪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1)曲新久:《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载于《检察日报》1998年第10期。(12)李洁:《保护消费者权益刑事立法的特征与批判》,载《刑事法学》2005年第1期。

(13)史卫忠:《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认定中的几个疑难问题》,载《刑事司法指南》(第四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14)许成磊:《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未遂形态辨析》,载《法学》2001年第9期。

(15)谢望原:《论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中的销售金额》,载《中国刑事法杂志》1999年第3期。

4.思考问题:

(1)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客观方面

(2)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主观方面

(3)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认定中的具体问题

(十三)侵犯人身权利犯罪:以轮奸行为为例的反思

1.课程章节及其要点:

(1)关于轮奸犯罪是否存在既未遂的理论分歧

轮奸犯罪是否存在既、未遂问题的典型误解。轮奸犯罪是否存在既未遂的理论争论观点梳理,包括轮奸犯罪中只存在既遂形态,不存在未遂形态;轮奸犯罪中既遂与未遂不能并存;轮奸犯罪中不但存在未遂形态,而且存在既遂与未遂并

存的情况。

(2)犯罪行为与量刑情节的本质差异

轮奸的法律性质,前述错误认识的原因分析,轮奸作为加重量刑情节和强奸的既未遂根本是两个不交叉的问题。

(3)轮奸犯罪中“亲手犯”理论的运用

只要二人以上意图实施轮奸犯罪的,即具备了“轮奸”的情节,应当在强奸罪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死刑”这一法定刑幅度内处罚;其中某一个或多个犯罪人未能完成强奸犯罪行为的,以未遂论;全部犯罪人均未能完成强奸犯罪行为的,整体上仍然具备“轮奸”的加重处罚情节,仍然应当在“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死刑”的法定刑幅度内处罚,但是,所有的犯罪人均属于未遂,均可以在这一量刑幅度内,比照既遂犯酌情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2.授课时间:一周

3.参考书目:

(1)李邦友主编:《性犯罪定罪量刑案例评析》,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3年版。(2)王文生著:《强奸罪判解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

(3)吴振兴著:《论教唆犯》,吉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4)魏东著:《刑法各论若干前沿问题要论》,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5)作富主编:《刑法分则实务研究》(上),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年版。

(6)高铭暄主编:《刑法专论》(上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7)陈兴良著:《规范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姜伟著:《犯罪形态通论》,法律出版社1994年版。

(9)祝铭山主编:《强奸罪》,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

(10)牛传勇:《轮奸不存在既、未遂问题—兼与廖万里先生商榷》,《人民法院报》2006年1月24日C3版。

(11)梁剑:《论强奸犯罪共犯形态中的特殊问题—轮奸情节之认定》,载《浙江审判》2004年第10期。

(12)杨宗福:《如何认定强奸罪中的“轮奸”情节—兼析安某某、王某某强奸案》,中国刑事检察网《案例研究》https://www.360docs.net/doc/5b16577096.html,/list.asp?id=1132(13)钱六叶,钱格祥:《情节重犯基本问题研究》,载《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27卷2005年第6期。

4.思考问题

(1)轮奸犯罪是否存在既未遂?

(2)轮奸的法律性质

(3)轮奸犯罪中“亲手犯”理论的运用

(十四)侵犯财产罪:以犯罪客体为中心的思索

1.课程章节及其要点:

(1)侵犯财产罪法益学说之梳理

关于侵犯财产罪法益的三种学说。不同学说适用于同一案件的差异化结果。三种学说的争议本质。

(2)对于相关立法和司法规则的体系性反思

《刑法》第91条第2款的立法定位。两个一贯性定性规则的回顾。近10年来权威司法判例精神的解读。

(3)侵犯财产罪中所有权与占有权的冲突模式

所有权和占有权的分离类型。以非法手段取回他人占有的本人之物的定性。所有权、占有权分离引发的另外两个冲突类型。

2.授课时间:一周

3.参考书目:

(1)王作富主编:《刑法分则实务研究》中卷,中国方正出版社2007年版。(2)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刑法学》,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

(3)齐丈远主编:《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陈兴良:《规范刑法学》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陈洪兵:《财产罪法益上的所有权说批判》,载《金陵法律评论》2008年第1期。

(6)王维丹:《论占有制度与盗窃罪客体之审视》,载《科教文汇》2007年第2期。

(7)蔡英:《盗窃罪犯罪客体及片象研究》,《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8)张明楷:《刑法学》,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9)丁天球:《侵犯财产罪重点疑点难点问髯判解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

(10)张明楷:《骗取自己所有但由他人合法占有的财物构成作骗罪—对<伪造公章取走暂扣车辆是否构成作编罪>一文结论的肯定》,载《人民检察》2004年第10期。

(11)周光权、李志强:《刑法上的财产占有概念》,载《法律科学》2003年第2期。

(12)吴学斌、俞娟:《论我国刑法中的“以亦法占有为目的”》,载《当代法学》2006年第2期。

(13)胡康生、郎胜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释义》,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14)海星丞:《盗窃他人占有之本人财物的行为应如何定性—基于刑法本土资源的检讨》,《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5期。

4.思考问题:

(1)侵犯财产罪法益学说

(2)《刑法》第91条第2款的立法定位

(3)侵犯财产罪中所有权与占有权的冲突模式

(十五)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以招摇撞骗罪为中心的思考

1.课程章节及其要点:

招摇撞骗罪客观方面表现为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身份或职务,骗取非法利益的行为。而现实中的冒充他人身份发、冒充单位身份实施的违法犯罪行为,根据现行刑法典的规定,则无法追究刑事责任。因此,以此为视角去思考,是珍上极为现实的困惑问题。

2.授课时间:一周

3.参考书目:

(1)赵秉志:《中国刑法案例与理论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2)王作富:《刑法分则实务研究(下)》,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年版。

(3)李希慧:《妨害社会管理秩序新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蒋征宇:《假冒纪委干部骗取利益之罪名认定——上海二中院判决李海岭招摇撞骗案》,https://www.360docs.net/doc/5b16577096.html,/ziliao/article-133166.html

(5)刘志伟:《招摇撞骗罪客观要件解析》,人民法院报2003年9月1日。(6)赵秉志、于志刚、孙勤:《论国家工作人员范围的界定》,载《法律科学》1999年28期。

(7)阮方民:《国家工作人员概念若干问题辨析》,载《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0年2期。

(8)江礼华:《论国家工作人员范围的界定》,载中央检察官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

(9)陈正云:《认定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若干问题研究》,载《政法论坛》1998年第4期。

(10)王洪祥:《刑法实施中若干问题研究》,载《中国刑事法杂志》1998年第5期。

(11)孟庆华:《招摇撞骗罪的几个司法认定问题探讨》,载《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12)王政:《对“冒充国家工作人员骗取财物”行为所触犯罪名的分析》https://www.360docs.net/doc/5b16577096.html,/lw/lw_view.asp?no=8001

(13)李斌:《假冒事业单位人员与他人办班谋利如何定性》,载检察日报2007年7月18日

4.思考问题:

(1)招摇撞骗罪的客观方面

(2)招摇撞骗罪的司法认定中的具体问题

(3)招摇撞骗罪的所骗利益是否包括财物(含财产性利益)?

(4)招摇撞骗罪与诈骗罪是法条竞合还是想象竞合?

(十六)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以网络犯罪为中心的思考

1.课程章节及其要点:

(1)传统犯罪网络变异的背景分析

互联网的两大演变:由“虚拟性”向“现实性”的过渡;由单纯的“信息媒介”向“生活平台”的过渡。从以“联”为主到以“互”为主的过渡:传统犯罪网络变异的真正背景。

(2)传统犯罪网络变异的具体表现及其反思

传统犯罪的构成要件要素之网络变异,包括犯罪对象、犯罪行为、犯罪目的和犯罪结果等方面。传统犯罪社会危害性之网络变异及其反思,网络对犯罪社会危害性的变异作用,体现为犯罪社会危害性的复制性、聚焦性、扩散性。传统犯罪的犯罪形态之网络变异及其反思。

(3)传统犯罪网络变异与中国刑法应对

传统犯罪网络变异之理论和立法回应的基本思路。司法解释的扩张化思路:共犯行为的正犯化解释。传统犯罪网络变异的刑法应对:预备行为的实行化和共犯行为的正犯化。

2.授课时间:一周

3.参考书目:

(1)蒋璟:《木马侵入及其后续行为的刑法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2)王迁:《略论数字化作品著作权保护系统引发的法学课题》,《著作权》2001年第1期。

(3)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4)廖有禄:《计算机犯罪的刑法问题》,载《中央警察大学学报》(台南) 1997年第31期。

(5)于志刚著:《虚拟空间中的刑法理论》,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年版。

(6)张昱《论虚拟条件下主体的生存方式》,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 年第3期。

(7)刘守芬等著:《技术制衡下的网络刑事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8)于志刚著:《论犯罪的价值》,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年版。

(9)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0)赵秉志、于志刚:《计算机犯罪以及立法和理论之回应》,载《中国法学》2001年第1期。

(11)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2)陈兴良著:《刑法哲学》(修订三版) ,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13)李春丽、王磊:《网络电话群拨:声讯资费诈骗新套路》,载《检察日报》2009年10月13日第4版。

4.思考问题:

(1)网络犯罪的新变化有哪些?

(2)传统犯罪网络变异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

(3)中国如何应对网络犯罪新变化?

(十七)贪污贿赂罪:以权钱交易为视角的解读

1.课程章节及其要点:

权钱交易的形式和内容,成为受贿罪等犯罪的定罪难点,以此为基点,可以对于“收取他人财产”、“为他人谋取利益”、“正当利益”、“不正当利益”等问题进行全方位的思考。

2.授课时间:一周

3.参考书目:

1)高铭暄著:《刑法专论(下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张明楷:《刑法学》,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3)朱本欣:《斡旋受贿若干争议问题刍议》,载《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3年第2期。

(4)马克昌:《论斡旋受贿犯罪》,载《浙江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5)周道鸾:《刑法修正案(七)新增、修改和保留的罪名探析》,载《检察日报》2009年4月3日版。

(6)侯国云、么惠君:《刑法修正案(七)的罪名如何确定》,载《检察日报》2009年4月3日版。

(7)胡东飞:《论受贿罪中“为他人谋取利益”构成犯罪的罪数问题———兼论刑法第399条第4款的性质及其适用范围》,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6年第1期。

(8)张军等:《刑法纵横谈》,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9)赵秉志:《中国刑法实用》,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0)黄奇中:《刑法第399条第4款的理解与适用》,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4年第4期。

(11)周光权:《刑法各论讲义》,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2)周道鸾、张军:《刑法罪名精释》,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

(13)王作富、黄京平:《刑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4)全国人大法工委刑法室:《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释义》,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4.思考问题:

(1)“关系人”受贿中相关人员的关系问题

(2)受贿后滥用职权的罪数问题

(十八)渎职罪:以职务犯罪的罪名关系为中心的反思

1.课程章节及其要点:

从受贿罪本身的构成、禁止重合评价原则和禁止重复评价原则进行分析,受贿后“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不包括犯罪行为;通过反思牵连犯的处罚原则、受贿罪的法条关系,以及和类案的横向平衡角度,受贿罪中后续性的滥用职权“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构成犯罪时,应当按照数罪并罚的原则论处。

2.授课时间:一周

3.参考书目:

(1)张明楷:《刑法学》,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2)方鹏:《受贿后又滥用职权行为的罪数认定——析贾某某受贿案》,载《刑事司法指南(第3 辑)》, 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3)朱本欣:《斡旋受贿若干争议问题刍议》,载《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3年第2期。

(4)吕天奇:《贿赂罪的理论与实践》,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 年版。

(5)马克昌:《论斡旋受贿犯罪》,载《浙江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6)肖中华:《贪污贿赂罪疑难解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

(7)周道鸾:《刑法修正案(七)新增、修改和保留的罪名探析》,载《检察日报》2009年4月3日版。

(8)赵秉志:《疑难刑事问题司法对策》,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

(9)廖福田:《受贿罪纵览与探究:从理论积淀到实务前沿》,中国方正出版社2007 年版。

4.思考问题:

(1)原有受贿犯罪罪名体系的内在矛盾和逻辑冲突有哪些?

(2)如何构建一个一个更为科学的受贿犯罪罪名体系?

(3)受贿犯罪还有那些刑法真空问题?

(4)行贿犯罪罪名体系的同样缺陷及其调整

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分子生物学(molecular biology) 课程编码 231073 学时/学分 86/5 (理论课52+实验课28+网络教学 6) 适用专业(层次)适用生物技术、生物科学学科的本专科教学 课程简介 分子生物学是研究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的学科,它在分子水平上阐述蛋白质与蛋白质、蛋白质与核酸的相互作用,阐述基因表达及其调控的机理。它是从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本质为目的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它以核酸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及其在遗传信息和细胞信息传递中的作用为研究对象,是当前生命科学中发展最快并正与其他学科广泛交叉与渗透的重要前沿领域。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为人类认识生命现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会,也为人类利用和改造生物创造了极为广泛的前景。分子生物学是生物技术本科生的必修课程,在讲授前,要求学生先修完生物化学,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课程。在教学中采用理论讲授和实验操作两种方式进行,在理论讲授中应体现本学科的特点,尽量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图文并茂等多种教学方法,生动形象地阐述分子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发展趋势,并理解分子生物学实验分析仪器的发展情况。 教学重点和难点 了解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史和研究内容。掌握基因的概念、结构和功能,真核生物基因与原核生物基因的特点。掌握DNA复制的几种方式和不同生物DNA的复制特点。掌握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转录的不同点及真和生物转录后的加工过程。蛋白质生物合成体系和合成后的加工与运输。掌握原核生物几种操纵子的调控机制。掌握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过程和顺式作用元件和反式调控因子的作用。了解分子生物学实验方法的原理和应用。 课程内容

轮滑课游戏教案

轮滑课游戏教案 1、切西瓜 方法:围成一圈,由教练开始切西瓜,切开处的小朋友向两个相反方向跑一圈,回到原地, 由晚到小朋友继续下一轮切西瓜。 适用:正滑、倒滑、 2、蚂蚁搬家 方法:(一)两边人数相等,各拿一定数量桩。开始之后,两边同时出发去对方的地方抢一 个桩拿回自己的地盘与下一个同学接力。在规定时间里,桩最多的小组胜利 (二)两组人数相等,对边方两组桩,数量与人数一样。开始后,按教练要求出发到 对面去拿一个桩回到自己这边,先取完的胜利。 适用:正滑、T刹、倒滑、倒T刹、正葫芦、倒葫芦、正滑转倒滑、双脚S前行、蹲起、内八刹 3、抛球叫号 方法:围成一圈绕圈滑行,为小朋友编号,由教练先叫一个号(可用简单的加减法)并把球 把向上扔起。被叫到的小朋友出来捡起球,原地转身跳2下,然后回到圈中继续叫下 一个小朋友的号码,并回到圈上继续滑行。 适用:原地转身跳、滑行蹲起、正滑、T刹、倒滑、倒T刹、正葫芦、倒葫芦、 4、丢手绢

方法:(略) 适用:正滑、倒滑 5、马兰花 方法:排成横的一排(或一个圈),同时滑行。教练报一个数字,然后数量相同的小朋友要 快速停下抱在一起。没有抱到的小朋友为失败,罚原地转身跳刚才报过的次数。然后 继续参加游戏 适用:正滑、T刹、倒滑、倒T刹、正葫芦、倒葫芦 6、抓人 方法:(略) 适用:正滑、倒滑、刹车 7、抓鱼 方法:所有小朋友按照圆形路线一个挨一个依次通过由教练搭的渔网,被套住的小朋友换为 渔网继续套下面的小朋友。(渔网尽量放低,以便蹲下) 适用:滑行蹲起、正滑、正葫芦 8、接力 方法:(略) 适用:正滑、T刹、倒滑、倒T刹、正葫芦、倒葫芦、正滑转倒滑、双脚S前行、蹲起、内八刹 9、写王字,老狼几点 方法:(略) 适用:正滑、T刹、v字走、刹车器刹车

检体诊断学教学大纲

诊断学教学大纲 前言 诊断学是研究诊断疾病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的学科,本课程是临床医学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它的任务是使学生通过诊断原理和方法的理论与实践实习,学会采集与分析客观的人体资料,掌握诊断疾病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进一步学习各临床课程奠定基础。在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方面要求掌握常见症状的临床表现、发生机理及临床意义;掌握问诊的主要内容和方法,掌握望诊、触诊、叩诊、听诊、嗅诊的基本检查方法;熟悉各系统各部位的检查内容,正常及异常体征的临床意义。重点了解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腹部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掌握血压测量方法。了解心电产生的原理及常用导联,熟悉正常心电图各波的图象、正常值,心电图检查的临床应用范围及临床意义以及几种常见异常心电图的特征。了解心脏超声检查的原理及临床应用价值。最终达到掌握诊断过程的思维方法,能独立进行病史采集、系

统体检、正确选择辅助检查项目并作出初步诊断;能完成格式正确、文笔通顺、简练,有系统分析与符合逻辑的完整病历;初步具备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绪论 目的要求 诊断学是阐述诊断疾病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临床思维方法的学科。它是临床各科的入门和基础,是由基础过渡临床学习的桥梁课程。因此临床思维方法的培养及临床基本技能的训练是诊断学教学的重要内容。 主要内容 1、诊断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2、学习诊断学的方法和要求。 3、诊断学的基本内容:常见症状与体征、问诊、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心电图检查、超声检查及其他一些特殊检查,还包括病史采集与书写,通过临床思维分析得出初步诊断。 教学的重点、难点

1、掌握正确的诊断思维 2、熟悉诊断学的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自学(适当指定参考书及相关杂志)。 问诊 目的要求 掌握问诊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主要内容 1.问诊的重要性 2.问诊的方法与技巧 3.问诊的内容 ①一般项目 ②主诉 ③现病史 ④既往史 ⑤系统回顾 ⑥个人史、婚姻史、月经史、生育史、家族史。 教学的重点、难点 1、问诊内容 2、问诊的方法与技巧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录像。 水肿 目的要求 1.了解水肿的发生机制 2.掌握全身水肿的病因及临床特点 主要内容 1.保持血管内液与组织间液平衡的主要因素及水肿产生的机制2.全身水肿的病因及临床特点

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分子生物学(Molecular Biology) 课程编号:1313072215 课程类别:专业课 总学时数:68实验时数:18 学分:3.5 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综合教研室 适用专业:生物技术 适用对象:本科(四年) 一、课程的性质、类型、目的和任务 分子生物学实验是生物技术专业一门必修的专业课,涵盖了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的许多内容,并与结构基因组学、功能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生物信息学、生物医学、分子病毒学、 分子免疫学等学科有着重要的联系。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以理论课教学为基础,理论与 实践相结合,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对实验仪器要求较高,因此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 生掌握分子生物学实验设备的操作方法,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 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为学生学习生命科学中的其他相关课程作好基础准备。同 时也使学生具备分子生物学基本的实验技能,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毕业后从 事生物学相关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奠定基础。 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了解和初步掌握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的基本原理 和方法,教学内容包括植物基因组DNA的提取、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PCR扩增目的基因 及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等。在实验内容和方法、技术上进行合理安排,力争让学生在有限的 课时中尽可能多地了解和掌握现代分子生物学基本理论和有关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术原理,并尽可能多地引进、介绍新的、先进的实验方法和技术,以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动手 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高素质的生命科学人才。 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学习和研究分子生物学的目的在于阐明生命活动的化学物质基础,并与其它学科配合,来揭示生命活动的本质和规律。《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和《遗传学》是先修课程。 三、课程内容及教学基本要求 [1]表示“了解”;[2]表示“理解”或“熟悉”;[3]表示“掌握”; 实验一植物基因组DNA的提取 植物基因组DNA的提取的目的及原理[1];植物基因组DNA的提取的实验步骤及操作方 法[3]; 作业:提取的DNA呈褐色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实验二琼脂糖凝胶电泳 琼脂糖凝胶电泳的原理及操作步骤[1],琼脂糖电泳的实验方法[3]; 作业:琼脂糖凝胶电泳中电压如何设置? 实验三聚合式酶联反应(PCR)扩增目的基因

分子生物学基础和技术教学大纲(精)

分子生物学基础和技术教学大纲 (适用于医学检验和医学相关专业) 课程性质与目的 分子生物学是医学领域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日新月异的技术使它逐渐成为医学发展的重要支柱。随着本世纪初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医学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疾病基因的不断发现和克隆,使人们对疾病的认识也不断深入,而这些重大的医学进步离不开技术上的更新和发展,生物芯片技术、基因测序技术、毛细管电泳技术等,每一次技术的进步都为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分子生物学技术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和应用课程,教学方式目前主要以理论课程为主,分基础理论和基础技术两个部分,重点讲述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并引入近年发展的新理论、新技术,使学生了解和学习最新进展和相关内容。同时分子生物学技术最主要的作用是作为研究医学的一种媒介和工具,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其基本知识和理论来源于科学实验,因此现在现针对本科学生开展了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实验教学是强化理论课的重要方式,是培养医学生实验科学概念和实验技能的重要途径,通过综合性的实验可以强化学生对理论的深入理解和实际运用,可以更全面直观的分析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科学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 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分子生物学重要技术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一门可运用于医学研究的技术和工具,了解医学发展的最新进展和前沿技术,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分子生物学融入医学研究的各方面,分析疾病基因、从分子水平分析疾病发生的原因、跟踪疾病发展过程、检测感染人类的病原生物以及未来根据个体化治疗奠定理论和技术基础。 课程的设置与要求 本课程是在学生系统学习了前期课程的基础上由检验系临床化学教研室负责开设的, 与本课程相关的基础课程有生物化学和生化技术等。本课程分为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两部分。理论课主要包括基础理论和基本技术,基础理论主要讲授基因和基因组、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基因组、人类基因组计划、蛋白质组学、肿瘤分子生物学等;基本技术包括了核酸提取、DNA重组技术、核酸干扰技术、核酸分子杂交、聚合酶链反应、DNA芯片等。实

西医诊断学教学大纲

1、【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中医诊断学》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研究如何诊察病情,辨别病证 的一门学科。 《中医诊断学》的教学内容有绪论、四诊、辨证、综合运用四个部分,主 要内容为诊法与辨证。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可以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 与基本知识,具备一定诊察病情、辨别病证及书写病案的能力,为今后学习中 医各门临床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它是一门衔接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和临 床各科的桥梁课程。 2、【课程教学要求】 《中医诊断学》课程的教学时数为108(其中课堂讲授81学时,临床见习 27学时),教学中应注意理论教学和直观教学及临床实践的紧密结合。在课堂 教学中,充分运用图表、模型、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适当进行病例分析讨 论,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完成了课堂教学的二分之一的内容后,可适当安排临床示教与见习,以便及时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临床见习中要注意诊法、辨证与病案书写等基本技能的训练。 绪论 一、掌握中医诊断学、诊法、症、证、病、辨证、辨病、病案等概念的含义。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法则。 二、熟悉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主要内容。 三、了解中医诊断的发展概况。 四诊 第一章 望诊 一、熟悉望诊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二、掌握得神、失神、假神的观察要点、典型表现与临床意义;熟悉 、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 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 ,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分子生物学(Molecular Biology) 课程编号:1313072215 课程类别:专业课 总学时数:68 课内实验时数:18 学分:3.5 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教研室 适用专业:生物技术 适用对象:本科(四年) 一、课程的性质、类型、目的和任务 分子生物学为高等学校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本质为目的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主要研究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功能、形态结构特征及其重要性和规律性的科学,是人类从分子水平上真正揭开生物世界的奥秘,由被动地适应自然界转向主动地改造和重组自然界的基础学科。 通过分子生物学的教学,应使学生了解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历史以及最新研究成果;熟练掌握DNA的结构与功能、RNA在蛋白质合成中的功能、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遗传密码及基因表达调控的本质;了解现代分子生物学基本研究方法,并能运用分子生物学的理论知识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为进一步学习有关专业课程及从事基因工程领域的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从学科角度来讲,分子生物学涵盖面非常广,与生物学、生物化学和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等生命科学课程有交叉,《生物化学》是先修课程。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基本要求 [1]表示“了解”;[2]表示“理解”或“熟悉”;[3]表示“掌握”;△表示自学内容;○表示略讲内容;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引言 创世说与进化论[1];细胞学说[2];经典的生物化学和遗传学[3];DNA的发现[2] 第二节分子生物学简史[1] 第三节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分子生物学的含义[3];DNA重组技术、基因工程技术概念[3];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内容[3] 第四节展望 分子生物学的一些分支学科[1];分子生物学发展的趋势[1] 重点:分子生物学的含义和研究内容

发育生物学教学大纲(新、选)

《发育生物学》教学大纲 (供生物科学专业四年制本科使用)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发育生物学被公认为是当今生命科学的前沿分支学科,是研究生物体发育过程及其调控机制的一门学科。发育生物学不同于传统的胚胎学,它是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等学科与胚胎学相互渗透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一门新兴的学科,是胚胎学的继承和发扬。发育生物学是生物学各专业的限选课程,是在学习一定的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高级专业课程。根据本科教学加强基础、注重素质、整体优化的原则,使学生将所学习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过本课程的学习,应对各种生物体的胚胎发育过程、发育规律、发育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技术,以及发育生物学的研究进展有一定的了解。 二、课程基本要求 本课程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种层次要求。掌握的内容要求理解透彻,能在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学习工作中熟练、灵活运用其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熟悉的内容要求能熟知其相关内容的概念及有关理论,并能适当应用。了解的内容要求对其中的概念和相关内容有所了解。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生物个体发育中生命过程发展的机制。在学习和掌握发育生物学知识的过程中,要求将所学过的其他相关学科,如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生理学、免疫学和进化生物学等的知识融会贯通,串联整合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并结合当今的研究进展开拓学生的眼界。 考试内容中掌握的内容约占70%,熟悉、了解的内容约占25%,5%左右的大纲外内容。 本大纲的参考教材是面向21世纪教材《发育生物学》第二版(张红卫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三、课程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 发育生物学教学总时数为72学时,其中理论为54学时,实验为18学时,共22章。本课程共分四篇,第一篇从第一到四章,主要内容为发育生物学基本原理,第二篇从第五章到第十一章,主要内容为动物胚胎的早期发育,第三篇从第十二章到第十八章,主要内容为动物胚胎的晚期发育,第四篇从第十九章到第二十二章,主要内容为发育生物学的新研究领域。 绪论(3学时) 【掌握】 1.发育生物学的概念。 2.发育生物学研究的内容与研究范围。 【熟悉】 1.发育生物学的发展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2.发育生物学的展望与应用。 3.发育生物学的模式生物。 【了解】

临床医学概要教学大纲

临床医学概要教学大纲 (供药学专业本科生用)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临床医学概要Synopsis of clinic 课程号(代码):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学时:51 学时学分:3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一)教学目的 《临床医学概要》着重对疾病的病理生理和实验室及其它检查对疾病诊治的联系,以常见病、多发病为主要内容,从而对常见症状和各科疾病有一概要认识。 通过讲授、自学、讨论等方式,按理论联系实际和循序渐进的原则来组织教学,以常见病、多发病为中心,旨在提高学生学习该科的兴趣,提倡学生自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将临床医学与临床药学各科相联系,为学习其他课程打下基础。 (二)基本要求 本课程除诊断学基础为基础章节外,涉及内、外、妇、儿、传染病等临床各见疾病,该科所占课时不多,但要求学生能通过临床医学概要的学习,对体格检查、常见症状和各科疾病有一概要的认识。结合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概念叙述清楚,着重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原则。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诊断学基础3学时 常见症状:发热、头疼、惊厥、咳嗽与咳痰、咯血、呼吸困难、心悸、恶心与呕 吐腹痛、呕血、便血、黄疸、水肿的概念、病因、临床表现、诊断。 问诊的重要性,问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问诊的内容。 体格检查: 1、基本检查方法:视、触、叩、听、嗅。

2、一般检查:全身状态检查(性别、年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发育和体型、营养、意识状态、面容与表情、体位、步态)、皮肤检查、淋巴结检查。 3、头部及其器官:头颅、眼、耳、鼻、口腔。 4、颈部:外形、姿势和运动、血管、甲状腺、气管。 5、胸部:体表标志、(骨骼标志、垂直线标志、自然凹窝和解剖区域)、胸壁、胸廓和乳房、肺和胸膜及心脏的视、触、叩、听。 6、腹部:腹部体表标志及分区、腹部的视、触、叩、听。 7、脊柱与四肢:脊柱、四肢与关节。 8、神经系统检查:深反射、浅反射、病理反射、脑膜刺激征。 第二章急症医学3学时 心跳呼吸骤停概念、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心电图及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 昏迷概念、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及辅助检查、病因诊断、昏迷病人的急救和处理。 休克概念、分类和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诊断、治疗。 急性呼吸衰竭概念、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 有机磷农药中毒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预防、治疗。 烧伤概念、烧伤面积的估计、烧伤深度的估计、烧伤严重程度分类、病理改变与临床分期、治疗。病因、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防治原则。 第三章传染病3学时 传染病流行过程、影响传染病因、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诊断和鉴别诊断、防治原则。 病毒性肝炎病因、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预防。 霍乱病因、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防治原则。

分子生物学教学大纲--老版DOC

分子生物学 Molecular Biology 课程编号:0622013B 学分:3.5 学时:61(其中:讲课学时: 48实验学时:13上机学时: 先修课程:生物化学、遗传学、微生物学 适用专业:生物科学(本科) 教材:《基础分子生物学教程》(第二版)赵亚华编著科学出版社 2004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课程的性质:分子生物学是一门近年来发展迅速并且在生命科学领域里应用越来越广泛、影响越来越深远的一个学科。本课程是生物科学专业主干课。分子水平的生物学研究,正在越来越多地影响各个传统生物科学领域。 课程的任务:通过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能进一步加深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引导他们进入生物科学发展的前沿,并理解有关基础理论的实践意义和应用前景,使学生的学科知识由广度向纵深延伸。 为今后从事研究或教学工作打好基础。要求学生掌握基因概念在分子水平上的发展与演变、基因的分子结构和特点、基因的复制、基因表达(在转录、翻译水平)的基本原理、基因表达调控的基本模式、分子生物学技术等。另外,将介绍人类基因组计划、基因芯片、分子杂交等分子生物学前沿知识。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 1.课程教学内容

(1)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生命科学的回顾 (2)分子生物学的概念 (3)二十一世纪分子生物学展望 2.课程重点、难点 分子生物学的概念、研究内容和发展历史 3.课程教学要求 (1)理解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内容; (2)掌握分子生物学领域一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第二章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1.课程教学内容 (1)细胞内的遗传物质 (2)核酸的化学组成和共价结构 (3)DNA的二级结构 (4)DNA分子的高级结构 (5)真核生物的染色体及其组装 (6)RNA的结构和功能 (7)核酸的变性、复性和分析杂交 2.课程重点、难点 DNA分子的高级结构、RNA的结构与功能。

分子生物学大纲

分子生物学大纲

教学大纲 ●中文教学大纲 分子生物学教学大纲 教学时数:45学时 教材:卫生部规划教材《生物化学》第七版 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 表1 各章学时分配表(总学时:40学时) 章节授课内容学时备注 第一章核酸的结构与功能4 第二章核苷酸代谢3 第三章DNA的生物合成 (复制)6 第四章RNA的生物合成 (转录 )5 第五章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翻译)5 第六章基因表达调控4 第七章基因重组与基因工程4 第八章细胞信息转导5 第九章癌基因、抑癌基因与生长因子2 第十章常用分子生物学技术与人类基因组计划2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

基因组学与医学 第一章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学习要求 一、掌握核苷酸分子组成及结构,DNA、RNA组成的异同。 二、掌握核酸(DNA、RNA)的一级结构,连接键。 三、掌握DNA双螺旋结构模式的要点,DNA的超螺旋结构和功能。 四、掌握tRNA、mRNA、rRNA的组成、结构特点。 五、熟悉以下概念:融解温度、增色效应、DNA复性、核酸分子杂交。 第二章核苷酸代谢 学习要求 一.掌握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途径:概念、原料、关键酶及过程。熟悉核苷酸生物功能、嘌呤核苷酸补救合成途径。了解核酸的消化。 二.掌握脱氧核苷酸的生成,核糖核苷酸还原酶的成分。了解 三.掌握嘌呤核苷酸分解代谢终产物;熟悉嘌呤核苷酸抗代谢物作用。痛风症的原因及治疗原则。

四.掌握嘧啶核苷酸从头合成途径:概念、原料、关键酶及过程。掌握脱氧胸腺嘧啶核苷酸的生成。五.熟悉嘧啶核苷酸补救合成途径,嘧啶核苷酸抗代谢物作用。 六.熟悉核苷酸的转变关系。核苷酸合成调节的基本方式。 第三章DNA的生物合成 (复制) 学习要求 一.掌握中心法则、基因表达、半保留复制的概念。 二.掌握参与DNA复制的主要物质及其作用机理。掌握DNA聚合酶作用特点,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DNA聚合酶的异同。拓补异构酶、引物酶作用。熟悉DNA复制的方向性、保真性。熟悉连接酶作用机理。三.掌握DNA复制过程及各阶段的特点。端粒和端粒酶概念及作用。熟悉复制起始和冈崎片段、引发体、负超螺旋概念,形成。了解滚环复制过程。 四.掌握突变概念,DNA损伤的类型,切除修复的基本原理;熟悉突变的意义、引发因素。光修复、SOS 修复及重组修复的概念。 五.掌握逆转录概念、作用过程。逆转录酶作用特点。生物学意义及应用。 第四章RNA的生物合成 (转录)

轮滑教学计划

轮滑教学计划 教学前期准备:怎样正确地佩戴轮滑装备。 课时安排:1个课时 第一课:学会正确地摔倒姿势。在摔倒时合理地保护自己,人们常说:“未学跑,先学跌”,说明了会“跌”的重要性。所谓安全跌倒法,是在摔倒时,以全身力量向前扑倒,透过身上的护具分散跌倒的撞击力,千万不要往后坐或让单一部位承受强大的冲击力。 课时安排:2个课时 第二课:原地外八字站立并踏步。学会正确的站立姿势,为以后学习滑行打好坚实的基础,并且让小朋友初步的适应轮滑鞋的重量,掌握平衡,控制脚下的轮子。踏步是为了锻炼小朋友的腿部力量,为以后学习打下基础,并牢记正确的站姿。 课时安排:3个课时 第三课:外八字踏步前进。脚后跟靠拢,足尖打开约60度,脚尖平均张开,上身保持自然,两手放在膝盖上,身体不要晃动,重心踩在一脚上,另一脚运用大腿力量抬起向前走一个脚掌距离,前脚踏出后,重心转移至前脚,接着后脚步行至前脚之前,如此一步步踏稳而走,脚后跟尽量踩在一直线上。 第四课:前进画葫芦。又称8字形前溜。利用压韧方式前进。两脚平行在地上画出"8"字形,压内韧使两脚靠近,快碰到时压外韧使两脚分开。可以先使用前进滑行推动,待熟后再体会重心转换及施力的感觉。此为后葫芦形之基础。为以后学习基础桩上动作打下基础。 课时安排:3个课时 第五课:前进状态下的刹停(直排后煞)。这是小朋友在学会了以上的动作以后必须学会的一个动作。一·双手向两侧张开,与肩平行,双脚从外八字变为双脚平行,控制自身平衡;二·双手慢慢放下于右脚膝盖上,用力按住,手臂伸直,眼睛目视前方;三·右脚脚尖微向上,让煞车器磨到地面就可以了,将煞车器愈用力的压向地面,就可以愈快停下来了。 完成此项教学以后可以让小朋友到水泥场地进行教学训练。 课时安排:3个课时 第六课:全蹲双脚前进滑行 。使用前进滑行,待有一定速度,双脚踩平仞成平行,蹲 下屁股靠着小腿滑行。完成此项教学以后,可以适当的给小朋友加入捡脚杯,接力等游戏。 课时安排:3个课时 第七课:直角转弯。教练在用脚杯放置一个半圆形的弯道,小朋友直线滑行进入弯道前,身体向左侧倾斜,重心放在左脚上,双手放在左侧膝盖,用力压住,手臂伸直,目视前方,左脚进入弯道,右脚在外,慢慢转弯。 课时安排:3个课时 以上为18个课时安排,为一学期的课时,教练在课时进行中视具体情况可能会进行

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

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 一、说明 1、课程类别 专业课 2、教学目的 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了解、验证、巩固和加深所学理论知识,掌握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基本实验技能,如:质粒(植物/动物)DNA的分离及纯化、植物总RNA的提取,琼脂糖凝胶电泳等技术。培养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学风,提高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性思维。 3、教学内容 本门课教学主要以某一基因为主线,从基因的分离、纯化、克隆、及鉴定等方面入手,帮助学生掌握分子生物学基本的实验方法和技能,在此基础上对分子生物学方法的应用和意义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在可能的情况下同时提供多种实验材料让学生自行设计和准备实验,培养其独立科研能力。 4、教学方式 以实验操作为主,配合原理教授、实践性教学、多媒体教学和学生实验报告、撰写论文、自学等方法进行学习。 5、考核内容及方式 实验操作 30%,实验结果 30%,实验报告 30%,考勤 10%。参照以下几个方面评定成绩。 (一)认真预习实验并书写实验预习报告; (二)实验态度认真,操作规范,遵守实验室管理规定; (三)按规定步骤进行实验,实验结果准确; (四)认真撰写实验报告。 6、本课程授课时间(学期),总学时数。 本课程在三年级开设,总计36学时,学时分配见下表: 教学时数分配表

二、教学内容 1、教学目标(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基本原理、方法、技术和技能,包括DNA 提取、PCR 扩增等。通过学生的独立实验设计和实践,训练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实际动手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对生命科学探索的兴趣和爱好。 2、教学内容(分章节描述) 实验一质粒DNA的提取 1.主要内容碱裂解法提取载体质粒。 2.教学要求学习和掌握碱裂解法提取质粒的方法和技术。 实验二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DNA 1.主要内容(1)电泳基本知识介绍(2)琼脂糖凝胶的制备(3)质粒的定量。 2.教学要求掌握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DNA的方法和技术。 实验三植物总RNA的提取及检测 1.主要内容(1)RNA的提取(2)核酸的琼脂糖凝胶电泳(3)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核酸的含量和纯度。 2.教学要求掌握植物组织中提取RNA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技术方法。 实验四动物总DNA的提取 1.主要内容(1)总DNA的提取(2)核酸的琼脂糖凝胶电泳(3)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核酸的含量和纯度。 2.教学要求掌握动物组织中提取总DNA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技术方法。 实验五 PCR基因扩增 1.主要内容(1)PCR基本原理(2)PCR溶液体系的制备(3)PCR仪使用 2.教学要求掌握聚合酶链式反应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技术方法。 (二)重点和难点

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03220080 课程名称:分子生物学( Molecular Biology ) 学分:3学分 总学时:60学时 理论学时:36学时 实验学时:24学时 适用专业:生物技术专业 先修课程:生物化学、微生物学 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 使用教材: 《基础分子生物学》,郑用琏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 《分子生物学及基因工程实验教程》,刘箭编著,科学出版社,2012年; 2. 主要参考书: 《现代分子生物学》(第二版),朱玉贤、李毅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年;《分子生物学》,郜金荣,叶林柏编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 《分子生物学简明教程》,刘永明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年; 《精要速览系列:分子生物学》(第3版)(中译版),特纳(Phil Turner)著,科学出版社,2010年; 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 分子生物学(molecular biology)是研究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功能、形态结构特征及其重要性和规律性的科学。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方法已在生命科学、医学和工农业生产等各个领域里得到广泛应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了解生命科学发展的方向与前沿,了解分子生物学在生命科学等领域的应用与前景。使学生掌握分子生物学的概念、研究内容与特点,掌握生命活动中重要的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遗传信息的表达及其调节控制等内容。 二、课程基本要求 (一) 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1. 掌握分子生物学的概念、研究内容与特点; 2. 了解基因概念的演变,掌握基因的概念,及核算分子的精细结构与功能; 3. 掌握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基因组的结构及特点; 4. 掌握DNA 复制的一般特点及过程,掌握基因突变和遗传重组的分子机制; 5. 理解转录的基本过程、机制;掌握真核RNA 的转录后加工; 6. 掌握蛋白质合成的生物学机制;

轮滑标准教学大纲

《轮滑》教学大纲 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名称轮滑课程编号课程类型必修课 学时学分适用专业任何专业 先修课程轮滑平滑技术后续课程轮滑基本花样技术 选修课程建议:轮滑必修课 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 .培养大学生树立“健康第一”地思想,积极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在体育地学习中培养学生地运动兴趣,形成终身体地意识.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掌握轮滑运动地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和机能得到全面发展. .培养学生学习地自觉性,克服困难、勇敢顽强地意志品质,陶冶情操,丰富学生地业余文化生活. .掌握轮滑竞赛地规则及裁判法,提高欣赏高水平轮滑技术地能力. 章节学时分配 章节内容理论学时实践学时 轮滑运动概述学时 学时 安全知识,自我保护法,基本 动作 向前、向后滑行练习学时 停止动作、转弯动作练习学时 弧形动作练习学时 平地花式轮滑概述学时 初级难度动作学时 中级难度动作学时 身体素质学时 考试学时 合计学时 教学内容和要求 .理论方面:简介体育锻炼地原则、内容与方法;体育锻炼地科学原理;如何制定体育锻炼计划;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轮滑运动地特点、发展概况、锻炼价值等.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技术方面:陆上模仿、基本站法、移动重心、走步双脚滑行、单脚蹬地双脚滑行、交替蹬地交替滑行、平花动作等.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身体素质方面:包括一般身体素质和专项身体素质,二者紧密结合.在提高一般身体素质地基础上 考核形式与成绩评价方式 (一)内容 .理论部分() .技术部分():基本轮滑技术动作. .学习态度() ()课堂表现() ()出勤情况() (二)评分标准 .理论部分:满分分 .技术部分:满分分

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

《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诊断学 英文名称:diagnostics 课程类型: 专业课必修考试 总学时:64 学分:3.5 理论课学时:44 实验课学时:20 适用对象: 医学影像学(工程方向)专业本科学生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诊断学》是医学各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是运用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疾病进行诊断的一门学科,是由基础医学向临床医学过渡的桥梁课程。诊断学的内容包括问诊及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诊断、器械诊断等,横跨多个学科,内容涉及面广,实践性强,课程十分强调临床技能训练和诊断思维及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为学习临床医学各学科、临床见习与实习奠定基础。因此诊断学可以说是打开临床医学大门的一把钥匙。 二、教学环节及教学方法和手段 诊断学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临床技能培训、课间见习、考试。其中课堂讲授是通过教师对指定教材的大部分章节的讲解,结合结合CAI 课件、VCD、录像、录音、投影、模型等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诊断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检查方法和思维程序;临床技能培训在临床技能训练中心进行,临床技能训练中心采用了现代化、功能强大的电子模拟人教学设备,从心肺听诊,到腹部触诊等各种教学功能,训练学生的临床技能。各种穿刺模拟人,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课间见习是在病房进行,学生下科后,深入病房,进行床旁训练,在病房中了解病史采集方法,通过具体的病例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将学到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建立正确的逻辑思维。了解各种异常体征及正规的检查手法。在反复医疗实践中,逐步学会临床思维方法、检查方法和检查技术,逐步提高对疾病的诊断水平,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达到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的目的;考试是检验《诊断学》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分理论考试与形成性考试两部分,理论考试是对学期末医学生学习本学科的结业考试。形成性考试采用实验课出勤考核及实际操作的完成情况考核,是检验学生的实际动手查体的能力,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检验与考核。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篇问诊

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精)

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简介 一、课程简介 分子生物学主要研究核酸蛋白质等所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及基因结构、基因表达,以及生物大分子互相作用以及生理功能,以此了解不同生命形式特殊规律的化学和物理的基础。分子生物化学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奥秘的学科,代表当前生命科学的主流和发展的趋势。医学分子生物学是分子生物学的重要分支,本课程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介绍分子生物学基本原理;二是阐述某些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分子机制;三是介绍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 本大纲适用于夜大专升本等专业学生。 二、总体要求 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做到: 1. 掌握、熟悉分子生物学的基本原理以及与相关临床知识的联系。 2. 学会应用基本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生物大分子的检测,并能应用于临床。 3. 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培养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三、时数分配

绪论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医学分子生物学的定义、内容。 课程内容 一、介绍医学分子生物学的定义。 二、介绍医学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历史。 三、医学分子生物学的现状与未来。 考核知识点 一、医学分子生物学的定义。 二、医学分子生物学的内容。 三、医学分子生物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 四、医学分子生物学的现状与未来。 考核要求 一、掌握 医学分子生物学的定义。 二、熟悉 医学分子生物学主要解决的问题。 三、了解 1. 医学分子生物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 2. 医学分子生物学的未来发展方向。 第一章基因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基因的基本概念、基因的结构特点及基因的遗传功能,了解基因突变的机制及其与疾病的关系。 课程内容 一、基因的基本概念及基因的结构特点 1.核酸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大部分生物中构成基因的核酸物质是DNA, 少数生物(如RNA病毒)中是RNA。 2.基因的基本概念 基因的现代分子生物学概念。 3.基因的结构特点 基因的基本结构包括结构基因和转录调控序列。原核生物的结构基因是连续的,而真核生物的结构基因是不连续的,由内含子和外显子组成。原核生物基因的转录调控序列包括启动子、终止子、操纵元件、正调控蛋白结合位点等。真核生物基因的转录调控序列称为顺式调控元件或顺式作用元件,包括启动子、上游启动子元件、增强子、加尾信号和一些反应元件等。 二、结构基因中贮存的遗传信息

轮滑教学计划

轮滑教学计划 一、课程教学目标 1、提高学生对轮滑运动的兴趣,使学生初步掌握轮滑运动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技能。 2、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并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能在运动中体会到更多乐趣,并且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教学内容 1、理论知识 (1)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轮滑运动的发展、特点;轮滑运动的基本知识及比赛规则;轮滑运动中运动损伤的预防及注意事项。 2、发展身体素质练习 (1)速度:起跑、50米全程跑、100米全程跑; (2)耐力:计时跑、定时跑、800米和1000米跑; (3)力量:仰卧起坐、俯卧撑、蛙跳; (4)柔韧:静力性(压腿、压肩、下腰、体前屈),动力性(踢腿等); 3、轮滑基本技术和组合动作 (1)基本站立:外八字站立、平行站立、丁字步站立。 (2)基本摔法:向前摔倒、向侧摔倒、向后摔倒 (3)基本滑行:向前单脚滑行、向前滑行、向后单脚滑行、向后滑行。 (4)基本转弯:平转、正滑步转弯、倒滑步转弯。 (5)基本刹车:刹车器刹车、内八字刹车、T字刹车法。 (6)组合动作:正葫芦滑行、到葫芦滑行、速度滑行、单脚滑行。 (7)基本游戏:集体接龙、集体转圈。 三、教学安排

注意事项: 1.练习轮滑前,应先做好准备活动,尤其是手腕和下肢各关节及韧带,要充分活动开。 2.如有可能,应戴一些防护用具,如轮滑专用的护腕、护肘、护膝及头盔等。现在很多体育商店都有这种轮滑的专用护具。 3.练习前要检查轮滑鞋的螺丝等紧固部件,以免滑行中因轮滑鞋出问题而受伤。 4.初学者应在初学场内或规定范围内练习,或尽可能在人少的地方练习,不要任意滑行。初次学习轮滑时,最好有滑行熟练的同伴或辅导员进行辅导。 5.禁止做危险或妨碍他人的动作,特别是在人多的公共轮滑场内,如几人拉手滑行,在速滑跑道上逆行或与大家滑行方向逆行,乱蹦乱跳,在场内横插乱窜,追

诊断学教学大纲(特选参考)

诊断学教学大纲 (供五年制临床医学、妇产科学、 医学影像学、护理专业用) 长治医学院临床医学一系内科学教研室 二○○四年三月 《诊断学》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The diagnosis learns the syllabus 课程编号: 学时:140学时,其中理论64学时,实验76学时 学分:7.5学分 适用专业:供五年制临床医学、妇产科学、医学影像学、护理学专业用 先修课要求:全部基础课程 一、前言 诊断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课,是各科临床医学的基础。诊断学阐述诊断疾病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是培养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关键,因此一定要把对学生临床诊断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贯穿到诊断学教学的全过程。通过诊断学教学,使学生掌握疾病的诊断原理和方法,学会采集病史、综合和分析客观的人体资料,概括诊断依据,为进一步学习各临床专业课奠定基础。 在诊断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多组织学生接触临床,参加实践,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要注意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和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不断锻炼和提高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诊断学教学中,通过理

论学习,课间实习或实验和临床实践,使学生逐步掌握诊断疾病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进一步学习各临床课程及以后的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教学内容] 本《诊断学》教学大纲是以第六版教材为依据编写。诊断学中的问诊、常见症状、体格检查、心电图检查、实验诊断、诊断思维方法与病历书写,为课堂讲授内容,其他未列入教学大纲中的部分内容,供学生自学和参考。 [基本要求] 1.掌握常见症状的发生机制和临床意义。 2.能独立进行系统而有针对性的问诊,能较熟悉掌握主诉、症状、体征间的内在联系和临床意义。 3.能以规范化手法进行系统、全面、重点、有序地体格检查,并掌握各异常体征的临床意义。 4.掌握心电图机的操作程序,熟悉心电图各波图像产生的基本原理,初步掌握正常心电图的各波图形及各波、段的测量方法,并了解心电图检查的临床应用及某些常见典型异常心电图表现。 5.熟悉血、尿、粪便等常规项目实验室检查的操作技术及常用临床检验项目的目的和临床意义。了解实验结果对疾病的诊断意义。 6.能将问诊、体格检查和实验室器械检查资料进行系统的整理,进行综合分析作出初步诊断,书写格式规范、符合要求的完整病历。 [学时分配] 根据1991年国家教委高等教育司对《诊断学》课程基本要求结合我院的具体实际,诊断学总教学时数为140学时,其中理论讲授64学时,实习76学时。具体学时分配如下: 内容讲授实习合计讲授∶实习 绪论 1 0 1 问诊 2 3 5 常见症状8 2 10 基本检查方法 1 2 3 一般检查 1 2 3 头、颈部检查 2 3 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