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心理学 2第二章 感觉历程

艺术心理学 2第二章 感觉历程
艺术心理学 2第二章 感觉历程

心理的生理基础

大脑半球的构造和功能

一、大脑皮质的构造:

1、大脑(cerebrun)时脑的最前部分,大脑的表层为大脑皮质(cerebral cortex),由灰质构成;大脑中间有一裂沟,由前至后将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叫大脑纵裂。其他细部构造就忽略不谈了。

2、大脑半球的分区和联合功能

(1)功能划分:左半脑管右半身,右半脑管左半身(建议看看一本叫做《像艺术家一样思考》的书)每一个半球的纵面在功能上也有层次之分,原则上时上层管下肢,中层管躯干,下层管头部。在每一半球上又各自区分为数个神经中枢,各司大脑分化又统合的复杂功能。a、运动区

b、体觉去

c、视觉区(p61)

d、听觉区

e、联合区

(2)两半球的分合功能

a、语言区:语言中枢都在大脑左半球,因为一般人工作时多是右手,而大脑功能左右交叉,所以一般相信,大脑左半球功能较占优势

布氏语言区:法国医生布洛卡发现,发现病人发音器官正常但不能语言,解剖后发现左半球有一神经组织损坏。故称之。

惯用左手者语言区有的在右有的在左,推论左脑左手者是习惯性偏好而不是生理作用。(3)两半球分割后的影响。研究证明,癫痫患者在脑部分割手术后,发生了统合行为上“两个心”的情况。如左视野出现钉锤形象,右视野出现玫瑰形象,,结果受试者只回答玫瑰,因为语言区只在左半球的缘故。

附:左脑模式和右脑模式

左脑模式:分析性、词汇性、解决性、连续性、象征性、线性、主观性

例如:先有数字a b c 如果假设a大于b,b大于c,那么a一定大于c

科学家发现,绝大多数人(包括大约98%的右手使用者和2/3的左撇子)的语言和语言相关能力主要位于左脑。由于语音和语言能力的重要,19世纪的科学家将左脑命名为“主导的”“高级的”或重要的脑半球。

右脑模式:直觉性、主观的、相关的、整体的、没有时间概念。

例如:阿基米德“Eureka”(我找到答案了);无法描述一个过于复杂的事物的时候,往往用肢体语言,如描绘一个螺旋体。而不果不用肢体语言,要求描绘一个螺旋体,我们用右脑模式就会把我们的感知画成图画。

变得更有创造力,其中一项定义就是能够把手头上的信息,即所有人都能获取到的普通感官数据,用全新的方法处理。

过去一些不正确的观念:左手/右脑在世界上很多词汇中有不好的意思,例如拉丁语“左”sinister这个词,还有和“坏的”“不吉利”的意思,“右”这个词是“dexter”,还有“巧妙”的意思。法语里“左”的gauche意思是“笨拙的”,而“右”driot这个词意思是“好的”“正确的”。

试验:正的脸(左脑模式)推理,逻辑

倒的脸(右脑模式)联想,直觉

讨论:左右脑并没有优劣之分,他们是分工协作的。但是一个人的行为是左脑模式或右脑模式,可能意味着他更适合某种职业。如艺术家就更为适合右脑模式。

心理遗传学。是一门结合心理学和遗传学知识,对个体身心发展和身心变化从时系统研究和解释的科学。

染色体和基因:人体细胞内有23对染色体,男女22对相同,只有一对不同,为性染色体。选择性交配和孪生子研究。

第二章感觉历程

第一节感觉和知觉

1、感觉:只觉察到刺激的存在,并立即分辨出刺激的各种属性,是心理学性讯息处理的低级层次

2、知觉:不仅察觉到刺激的存在和其重要属性,而且知道该刺激所代表的意义,称为知觉。

3、二者的关系:感觉和知觉是连续的,后者是以前者为基础的,前者是以生理作用为基础的简单心理历程,后者则属复杂的心理历程。前者是普遍现象,后者则有很大个体差异。二、感觉的基本特征

(一)绝对阈限

1、阈限:指界限的意思,是指某一刺激引起感觉经验时所需的最低强度。在此界限上,既有感觉,低于此界限,感觉即无从发生。但是阈限是按照受试者的感觉经验判断的,而此种判断是在没有其他刺激可比的情境之下,纯以单一刺激为根据的,故而也称为绝对阈限。(例:人能感受的声音的最小)

(二)差异阈限:有2个以上不同强度的刺激,两者之间的差异必须达到某种程度,才能辨别期间的差异。实验中通常设计标准刺激(保持不变者)和比较刺激(改变者),比较2者之间的最低差异量。

试验:用圆规的两脚刺胳膊,两脚距离必须达到一定程度才能被感知。

(三)韦氏定律:感觉变化中虽然差异阈限常因刺激类别与感觉类别而异,(声刺激和光刺激不同)但差异阈限与作为比较根据的标准刺激之间,仍然保持一种定比关系。

三、感觉的适应

某一个感官对某种刺激的敏锐程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当某种刺激持续时间较长时,感官的敏锐程度便会降低,此时的绝对阈限或差异阈限,均将随之变大。反之,如长期缺乏某种刺激,感觉的敏锐程度便会提高,绝对阈限和差异阈限均随之变小,此种现象称为感觉差异。影响感觉的因素:

1、时间因素(适应)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明适应,暗适应

2、刺激的环境和感官的相互作用

牙疼和强声刺激;

微弱的声音能提高视觉感受性;

微弱的声音能提高视觉感受性;

强烈的噪声能降低色觉感受性;

3、同一环境内

白昼不见星星,闹市听不清人语

先吃苹果后糖吃觉得甜

先吃糖后吃苹果觉得酸

4、其它因素(机体状态、个人意识倾向、知识经验)

机体疲劳焦虑和不健康状态下,会降低感受性

四、阈下刺激的感觉效应:

阈下刺激:刺激程度降到感觉阈限之下而不能觉察其存在。

例:两耳分听文章和未听过的音乐。证明阈下刺激依然可以对人产生影响。

安排试验:在讲课的同时放音乐,然后在课到一半时突然放混有此首曲子的几首曲子,让学生选择。

讨论:

阈下刺激在广告上的运用,多年来广告设计家一直相信阈下刺激有其正面效果,他们相信,凡是在大众媒体(尤其是在电视和广播)上出现的讯息,只要接触到收到这的感觉器官,无论接受者是否注意,或多或少都回产生一些广告宣传的效果。

举例:在电影院播放的间隙放广告,或在电视屏幕的下方作小广告。

请学生来举例。

讨论:流行时尚的快速改变和轮回

1、时尚改变的速度是瞬息万变,一种流行因素会很快就会变的落伍,这和人们“喜新厌旧”

的心理有很大关系,当某一流行因素在人们的感觉中存在一段时间后,新鲜感会逐步降低,和心理阈限有关

2、与之相反的一个例子是,当某种流行因素过时后,可能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后,又会改头

换面开始重新流行,这和人们的“怀旧”心理有很大关系,其实业就是我们刚才所说的,如长期缺乏某种刺激,感觉的敏锐程度便会提高。

第二节视觉

一、眼睛的构造和功能

构造:包括角膜、虹膜、瞳孔、水晶体、毛状肌、玻璃状液,网膜上有两种感光细胞(杆状细胞,和椎体细胞)和中央窝和视盘

一、视觉刺激和视觉适应

(一)视觉刺激

1、可见光:由400-800nm范围内的电磁波形成,构成视觉的光有两种,一是发光体直接

发光,二是物体反射的光,我们可见的物体可分两类,一为发光体,一为反光体。2、反光体的特性:反射那一类的光波,就形成那类的颜色,全反为白色,全吸收为黑色。

由光波长短所决定的某种颜色感觉,称为色调。颜色的另2个属性:一是亮度,指光波的强度,二是饱和度,取决于光波的纯度

3、引起视觉的客观刺激的物理属性:光波的波长,光波的强度,光波的纯度分别对应

视觉经验的3个心理属性,即色调、亮度、饱和度。(颜色锥体)

(二)视觉适应

1、暗适应:亮处进入暗处产生3个反应,1、瞳孔放大;

2、网膜上椎体细胞的感光敏感

度增加;3、杆状细胞的感光敏感度增加,取代椎体细胞的作用。

2、亮适应:暗处进入亮处反应和暗适应恰好相反

三、视觉的主要现象

(一)混色和补色

1、混色:由几种不同颜色的光波混合而成所得到的色觉;两种颜色相混时,比例相同所

得混色介于2者之间,饱和度也随之成比例降低。但并不完全失去原来的特性(红黄混的橘色)如果光的话称相加混色,色则称相减混色。

2、补色:(光),居于色环相对位置,混合后变灰色,称为补色。

(二)后像与颜色对比

1、后像:视觉刺激虽然消失,但感觉还暂时存留称为后像,有2种不同的形式,一为正

后像,一为负后像。

实验:在黑色和白色的底色上分别打上白色和黑色的形状,要求学生长时间的注视,感觉后像的存在。

2、两种不同颜色的物体并列或相继出现的时候,如所得色觉与各物体单独的色觉不同时,

称为颜色对比,因对比形成过程的不同,可区分为同时对比、连续对比和亮度对比三类。

3、对色觉现象中的混色、补色、后像、对比、色盲等现象所作的系统性学理解释即为色

觉理论,最重要的色觉理论有杨赫二氏色觉论和相对历程论。

杨赫二氏色觉论:色觉由三色元素构成故也称三色论。

相对历程论:混色和后像的产生是由于具有锥体细胞互补作用中产生相对历程。

听觉(略)

触觉(略)

艺术心理学 第一章

《艺术心理学》导言 艺术心理学产生于心理学与艺术学的结合。这两门学科的联姻,并非始于今日。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都经历了一个悠久的艺术心理学的发展历史。这一历史的源头可以追溯至艺术现象产生之时。 比较而言,西方艺术心理学的独立与发展过程要早于中国。虽然中国古代有着非常丰富与先进的艺术心理学思想,但是,作为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的现代中国艺术心理学,是在吸取与借鉴了许多国外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才逐步建立起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科体系。 由于世界古代(尤其是上古时期)文化的发展是在东西方两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内进行的,表现为各自不同的研究特点,并影响至今。 一、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也许是现代生活中人们最广泛涉及的主题,因为,其实人的生活首先也是由人的心理和行为支撑的。人们常常会有这样的问题,如人的感觉是怎么工作的?(我为什么会这样认为?);人如何在信息加工的基础上进行问题解决和决策?(我为什么会这样做?);人那么有“个性”是怎么回事?人的所有行为都是有动机的吗?(弗洛伊德认为人的行为的最终目的都可归因为“性”。)人只要有意识存在,就有心理学问题的存在。有人总结,世界有三大谜:物质起源之谜;生命起源之谜;意识起源之谜。 二、近代科学心理学的产生 科学心理学1879年产生于德国,到20世纪中叶,心理学研究的中心转移到了美国。 我国近代的心理学研究起步不算晚,1900年在京师大学堂就已开设了《心理学概论》的课程。 三、心理学与生活 心理学,关于个体的行为及精神过程的科学的研究。(关键词:科学的、行为、个体、心理)心理学的目标:描述发生中的事;解释发生中的事(为什么会,动机);预测将要发生的事(以预测的结果来决定接下来的行为);控制发生的事(对许多心理学家来说,控制是核心的,最激励人心的目标) 四、心理学与艺术 艺术创作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心理活动决定的,一个优秀的艺术家一定有他独特的个性,而个性就是不同于他人的心理活动和意识。历史上的艺术家: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卡拉瓦乔,莫奈,雷诺阿,凡高,高更。 第一章西方艺术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西方艺术心理学的产生 西方艺术心理学与哲学、美学、艺术学同源。古希腊、古罗马关于文艺学、美学的观点产生中都包含着丰富的艺术心理学思想,是艺术心理学的萌芽阶段。 第一节艺术心理学的萌芽 一、古希腊 产生于公元前六世纪末、以哲学家毕达哥拉斯为代表的毕达哥拉斯学派(约公元前580年~约前500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试题和答案

2001年10月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试题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根据研究目的,改变或控制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种心理活动的变化,从而揭示特定条件与这种心理活动之间关系的方法,称为( B )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调查法 D.问卷法 2.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D ) A.布伦塔诺 B.弗洛伊德 C.亚里斯多得 D.冯特 3.新精神分析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C ) A.华生 B.瓦龙 C.埃里克森 D.弗洛伊德 4.用家谱分析法研究遗传与智力的关系问题的第一个科学家是( C ) A.霍尔 B.孟德尔 C.高尔顿 D.彪勒 5.教育和心理发展之间的中间环节是( A ) A.领会 B.实践 C.知识经验 D.技能 6.成人用"如果你再不听话,大灰狼就来了"的话教育孩子。这是利用儿童的( C )恐惧。 A.本能 B.怕生 C.预测 D.经验 7.婴儿说出的句子像发电报式的电报句的年龄阶段处于( A) 8.影响小学生性格发展的最直接的因素是( A )

A.家庭教育方式 B.家庭收入情况 C.家庭居住环境 D.家庭文化背景 9.在下列时间单位中,小学生最容易掌握的是( A ) A.一小时 B.一周 C.一天 D.一个月 10.一般认为小学生思维发展的质变期或关键期是小学( B )A.三年级 B.四年级 C.五年级 D.六年级 11.当一个人的思维发展处于"每个人对问题的看法都是不一样的"时,其思维发展处于( B )A.二元论阶段 B.多元论阶段 C.相对论阶段 D.约定论阶段 12.从记忆方式的发展来看,高中生擅长于采用的记忆方式是( A ) A.理解 B.机械 C.内隐 D.无意 13.自我形象受到空前关注是在( C ) A.小学阶段 B.初中阶段 C.高中阶段 D.大学阶段 14.在历史上规模较大,时间最长的一项关于超常儿童的追踪研究是由( C )率领的研究小组完成的。 A.吉尔福特 B.韦克斯勒 C.特曼 D.比纳 15.将人格特质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的心理学家是(B ) A.奥尔波特 B.卡特尔 C.荣格 D.斯普兰格 16.在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中,认知领域的最高级目标是(D ) A.运用 B.分析 C.综合 D.评价 17.奥苏伯尔认为,学生学习的实质是( A ) A.有意义接受学习 B.有意义发现学习 C.发现学习 D.探究学习

艺术心理学 教学大纲

《艺术心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介绍 艺术心理学是艺术与心理学双结合的学科,是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通选课。艺术心理学建立在美学、艺术学、心理学等各门学科基础之上,主要研究艺术创作过程中心理活动的规律以及欣赏者感受、理解艺术作品心理活动的规律。艺术心理学是美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从心理活动的审美特征来看它属于美学,从艺术活动的心理特征来看它是心理学的应用分支。 二、课程任务 本课程理论方面要求学生对艺术心理学的概念、流派、基本内容有所掌握,对艺术活动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机制有所了解,从实践方面对艺术家的创作心理、艺术作品的心理蕴含、艺术接受的心理本质和规律有所认识与把握,发展学生对美的感受和欣赏能力,提供学生艺术创作、欣赏所需的美感训练,为将来从事相关艺术创造工作打下必要的审美心理基础。 三、教学方式与学时学分: 教学方法:以讲授法、讨论法以及合作式教学研讨法为主,并将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以培养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和学习的自主能力。 教学设备:挂图、投影仪和多媒体教学平台 学时与学分:32学时学分:2分 四、内容纲要与学时分配: 第一讲导论 一、艺术心理学的含义 二、艺术心理学的理论背景 三、艺术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四、艺术心理学的研究意义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二讲西方艺术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一、实验派艺术心理学 二、精神分析艺术心理学 三、格式塔艺术心理学 四、认知派艺术心理

五、社会历史文化学派艺术心理学 教学时间:6课时 教学要求: 1 、使学生了解艺术心理学产生发展的主要脉络和早期艺术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成果; 2 、使学生了解西方艺术心理学研究中的几大主要流派及其各自的特点、联系与区别。 第三讲艺术和人类心理 一、艺术的起源与人类心理 1、原始艺术的心理学掠影 2、美术原型的心理学假说 3、原型心理和艺术生命 二、艺术的心理功能 1、文本功能 2、体认功能 3、仪式功能 4、“图像仓库”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从心理动力学的角度认识人类的艺术需要; 2、使学生掌握艺术创作动机的主要类型并能联系实际分析艺术家的创作实践。 第四讲艺术家的人格与创作 一、人格概述 1 、概念内涵 2 、特点 3 、构成系统 二、艺术家的人格结构 1 、动力结构 2 、特征结构 3 、调节结构 三、艺术家的人格特点对其创作活动的影响 教学时间:3 课时 教学要求:

艺术心理学论文

色彩与心理----色彩对室内设计的重要性 张萌萌(200830909009) 08级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2010年6月 摘要:人们长期生活在一个色彩的世界中,积累着许多视觉经验,一旦知觉经验与外来色彩刺激发生一定的呼应时,就会在人的心理上引出某种情绪。也正是色彩与色彩有这么密切的联系,色彩与心理的关系已经被很多行业重视并运用起来,比如服装业中每年衣服的流行色就和色彩心理有关;还有饮食文化讲究色香味俱全,其中色彩排在首位,色彩可以促进人们的食欲,有色彩变化搭配的食物容易增进食欲,而单调或者杂乱无章的色彩搭配则使人倒足了胃口;设计色彩与消费心理等等,在本文中我要讲的是和我专业有关系的色彩对室内设计的重要性。具体从色彩对空间设计影响和色彩对不同人群房间设计的影响两方面来论述。 关键字:色彩心理室内设计 在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发展的过程中,色彩(注释1)始终焕发着神奇的魅力。人们不仅发现、观察、创造、欣赏着绚丽缤纷的色彩世界,还通过日久天长的时代变迁不断深化着对色彩的认识和运用。刘勰在《文心雕龙》(注释2)中曾说:“物色之动,心也摇焉。”它道出了色彩影响人们的心理活动,作用于我们的行动。其实,对色彩的认知和把握,包豪斯(注释3)的色彩教学中也十分强调对色彩的科学分析与心理体验相结合。康定斯基、克利、伊顿(注释4)等人把色彩理性化、抽象化,然后再通过处理色彩几何形去把握对色彩的心理和情感体验。人们对色彩的认识、运用过程是从感性升华到理性的过程。所谓理性色彩,就是借助人所独具的判断、推理、演绎等抽象思维能力,将从大自然中直接感受到的纷繁复杂的色彩印象予以规律性的揭示,从而形成色彩的理论和法则,并运用于色彩实践。于是乎色彩与心理的关系走进了室内的装潢设计之中。具体表现有以下来两个方面: 一、色彩对空间设计的影响 1、色彩可以规划空间 以色彩来划分室内不同的功能区域既省时省力、经济快捷又效果明显。但是有一点应该注意,那就是各区域的色调一定要和室内整体的空间色彩,也就是主色调相协调。另外,应发挥不同色彩的情感倾向,辅助室内功能更好地实施。比如,在餐饮区域的用色中,黑色或纯度太低的颜色都是不恰当的选择,因为大面积的黑色会使人感到沉重和压抑,而过于混浊的色彩会给人以不洁净的感觉。故餐室的色彩应以暖色为主,黄色系中的橘黄、乳黄最能增加食欲,其次是柠檬黄;而学习和办公的区域要求人们头脑冷静、注意力集中,因此,不应采用明度和纯度较高的过于跳跃的色彩,而应以明度和纯度较低的柔和舒缓的色彩为主,比如选用灰色系、蓝色系、绿色系等纯度较低的或者偏冷调的色彩;卧室是家庭住宅中私密性要求最高的场所,其色调选择以私密和安静为前提,艳丽明亮的色彩使人觉得兴奋,不利于休息,因

心理学 第二章 感知觉

第二章感知觉 大纲:1、感觉的概念2、知觉的概念3、感觉的分类4、知觉的种类5、感觉的基本特征6、知觉的基本特征7、感知觉规律在教学及其他领域的应用 1.感觉的概念 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是一种直接反映,它要求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 ·感觉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不是事物整体和全貌。·感觉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2.知觉的概念 知觉:知觉是个体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反应。 ·知觉是和感觉一样,都是刺激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产生的,都是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感性反应形式。 ·知觉以感觉为基础。 ·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整体。 3. 感觉的分类 感觉可以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外部感觉:个体对外部刺激的觉察,主要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等。

·内部感觉:个体对内部刺激的觉察,主要包括机体觉、平衡觉和运动觉。(其中视觉和听觉是最重要的感觉) 4.知觉的分类 依据知觉所反映的事物的特性,可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空间知觉:个体对物体的形状。大小。深度、方位等空间特征的知觉。 ·时间知觉:个体对客观对象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的知觉。 ·运动知觉:运动知觉是人脑对物体空间位移和移动速度的知觉。 5、感觉的基本特征 (1)感受性和感受阀限 ·随着刺激量的加大,那种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做绝对感受 阀限;个体对最小刺激量的感受能力叫做绝对感受性;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阀限在数量上成反比。 ·差别阀限是将一个刺激与另一个刺激区别开来的所需的最小差别;心 理学家把在测量时两个同类刺激有50%的次数被察觉出有差别的差异量叫最小可觉差,对这种差别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阀限在数量上成反比;韦伯定律:K I I ,I 指原有刺激的 量,△I 是差别阀限,或最小可觉差,符号K 叫做韦伯常数。 (2)感觉的相互作用 ·视觉中的闪光融合现象 ·感觉适应:感觉适应是指刺激物持续作用于感觉器官所引起的感受性的变化。持续作用的强刺激使感受性降低;持续作用的弱刺激使感受性增高。 ·感觉对比:几个刺激物同事时作用与同一感受器会产生同事对比。 ·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艺术心理学 7第七章 人格和人格从测量

第七章人格和人格测量 1、“人心不同,个如其面”。这里的“心”和人格具有相同的含义。 2、人格和能力的差别: (1)、能力方面的差异现象较为具体,可用成就或性向之类的统一标准鉴别个体能力的高低,做成常态分配。人格方面的差异,虽然目前存在,但却不能在统一标准下,鉴别高低。(2)从心理学研究法的观点而言,人格方面的研究,较之能力方面的研究更为困难;但从理论和实际的观点看,对人格的理解比对能力的鉴别更为重要。 第一节人格及人格的形成 人格的界定 一、人格:三种解释:1、人品,与品格同义,社会上的一般解释;2、指权利和义务主体的 资格,是法律上的一般解释;三指个性,与性格同义。人格是个体在对人对己及其一切环境中事物适应时所显示的异于别人的性格个体的性格是在遗传和环境的交互作用下,由逐渐发展的心理特征构成。具有相当的统合性和持久性。 二、性格和心理特征 1、性格:这一词较为符合心理学的语义,指的个人一定不变的特有品质。 2、性格和心理特征的关系: (1)性格是由个人多种心理特征所构成 心理特征:个人的性格绝非只有一个,而是由多个特征所构成,为了表示其在 心理学上的意义,统称为心理特征。和生理特征相对。在人格这个主体下的心 理特征包括动机、情绪、态度、价值观和自我观念等。 (2)个人的性格表现在对人对己对环境的适应 (3)个人的性格表现具有统合性和持久性,突然改变性格而且长期不再复原,就有可能心理异常。 三、人格的形成 1、先天,凡是基本的而又和身体或生理有关的人格同志,受遗传影响较大,动机和情 绪等; 2、后天,属于较复杂的人格特征,诸如兴趣、态度、价值观念等,形成则受环境较大 的影响 第二节人格理论:精神分析论和人本论 看幻灯:从木子美到芙蓉姐姐的网络现象,看佛罗伊德理论的一些部分。 人格理论:指的是心理学家对人格这一概念所做的理论性和系统性解释。 一、精神分析论及其演变 此处所指的精神分析论,既包括佛氏理论,也把开佛罗伊德学派分化出来的其它理论。 (一)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论 1、人格结构(Personality structure)佛洛伊德用本我、自我、超我三者来解释个体 的人格的结构,并以冲突、焦虑以及各种防卫作用的观念,解释人格结构中3 个我之间的复杂关系。 本我(id):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从出生之日已经存在,构成本我的充分是人类 的基本需求(饥、渴、性),佛氏称为生之本能(life instinct),佛氏称为艾洛斯,(Eros希腊神话中的爱神),是促使个体求生活动的内在力量,即称为欲力(libido)。 本我中的死之本能(death instinct),包括攻击和破坏两种原始性的冲动,佛氏称为 死神散那拓斯(Thanatos)。支配本我的是唯乐原则,即本文我出生需求,个体要 求立即满足。

04462设计艺术心理学第六章 《设计艺术与消费心理》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6)

《设计艺术心理学》 教材版本:柳沙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练习题集: 第六章设计艺术与消费心理 一、复习要点及主要概念 1.需要 2.心因性需要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4.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 5.需求 6.动机 7.积极动机和消极动机 8.理性动机和感性动机 9.交往行为理论 10.戏剧行为 11.广告疲倦效应 12.态度 13.设计说服的方式 14.决策理论 15高卷人消费者和低卷人消费者 16.决策的补偿性原则 17.决策的非补偿性原则 18.启发式 19.人格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20.人格的特质论 21.人格特质的五因素模型 22.品牌人格化 二、问题与讨论 1.根据需要层次理论,谈谈应该如何理解消费者的多层次需要。 2.根据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关系,谈谈如何运用艺术设计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要。

3.如何利用艺术设计激发消费者的购买动机。 4.简要论述与消费行为密切相关的人格特征。 5.设计人格化的形成过程。 练习题集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复习要点及主要概念 1.需要:需要是在一定的生活条件下,有机个体或群体对客观事物(其存在与发展的条件)的欲求。P156 2.心因性需要:心因性需要归纳为基本的三种,被称为“需要三元论",分别是权力的需要、交往的需要和成就的需要。P157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人至少存在5种基本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除此以外,他还提到了认知的需要和审美需要。P157 4.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根据需要指向的对象可以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物质需要是对于物质存在对象的需要;精神需要是对于概念对象的需要,例如审美、道德、情感制度、文化、知识。用户的物质需要反映为对产品使用性能的需要,而精神需要则超出使用层面,伴随各种情感体验,即对产品情感体验的需要。P161 5.需求:需求不完全等同于需要,需要一种欲求,没有得到满足的需要会产生紧张感,这种紧张感就是行动的驱动力----动机,但需求则直指目标,即主体基本明确应以什么样的方式来消除这种紧张感,是动机的具体体现和表述。P164 6.动机:动机可以被描述为个体内部存在的迫使个体产生行为的一-种驱动力,或者说个体想要做某事的内在意愿。P167 7.积极动机和消极动机:所谓积极动机,是驱使我们朝向某个目标的驱动力,比如进食的动机会驱使人们寻找餐馆或购买食品;消极动机则相反,它迫使我们远离或避免某些目标或行为,例如害怕出车祸的动机会驱使人们离汽车远点。P168 8.理性动机和感性动机:理性动机是指消费者感受到一定需要后,理性地考虑所有选择,选择那些能提供给他们最大效用的产品。感性动机是指消费者直接按照情绪和情感(喜欢、厌恶、自豪、尊重等)来选择不同的目标。P168 9.交往行为理论:德国社会学家哈贝马斯提出的“交往行为理论”,他将心理学、社会学结合起来,认为人的行为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并且根据其背后的合理性将人的行为分为三类:目的行为、戏剧行为、交往行为。P172 10.戏剧行为:戏剧行为中,行为者是彼此互动的参与者,他们在他人面前表现自己,同时也是他人表演的观众。P173 11.广告疲倦效应:不断重复的行为,到了一定强度后会出现厌倦的现象,注意力和记忆力下降,并且出现消极的情绪。比如过度重复播放的广告会导致消费者的厌倦,这被称为

教育心理学和普通心理学的区别和联系主要体现在

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的区别与联系主要体现在: 区别: (1)研究对象不同,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①普通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的一般特点和规律 ②教育心理学研究学生及教师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极其规律 这包括学生的学习心理、教师的教学心理,学生的学习动机及获得知识的影响因素,如知识类型(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教学评价、课堂管理及学习策略) (2)学科性质不同 普通心理学属于基础理论学科,教育心理学属于基础理论与应用学科。 (3)侧重点不同 普通心理学侧重一般人,教育心理学侧重特殊的学生群体。 联系: 最大的联系都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普通心理学侧重一般规律,教育心理学侧重教学活动。 教育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的联系与区别 区别:发展心理学按年龄阶段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年龄特征; 教育心理学把儿童作为受教育对象研究。 联系:都把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在研究过程中是相互交错,互为补充的。 教育心理学与管理心理学的联系与区别 区别:学校管理心理学研究学校管理过程中员工的心理活动规律,包括个体心理、群体心理及领导心理等。这里的对象包括领导者、教师、学生及工作人员,是学校系统中的所有人。而教育心理学主要是学生的学习心理及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前者对象广,后者对象窄。管理心理学强调行为效率,而教育心理学强调学业效率。

联系:研究过程的某些内容是交叉的,如教育心理学也研究课堂教学管理,这是保证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落实的第一步。 代表性著作和著名的心理学家, 1879年冯特,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之父,《1903 年〈教育心理学〉,1868年,俄罗斯乌伸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 注意(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记忆(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机械记忆和理解 记忆、形象记忆和抽象记忆)、思维、情绪和情感、社会性、社会性认知、自我意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人格、认知方式 关于如何解答案例题举例。 例如:请你利用所学过的教学心理学的知识,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遇到的这个问题进行分析,并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想法和做法。 李小辉怎么了? 李小辉不爱学习,他讨厌学习,甚至对学习恨之入骨。 他为何如此讨厌上学? 因为他考试总是不及格。物理不及格有他,数学考试他也不及格。而且,数学老师还甩着鲜艳的粗笔在他的试卷上批道:“卷面潦草,思维混乱,简直不是人写的!” 因为他想争第一,却又认为自己怎么也无法争到第一。说起从前,他也有过辉煌的学绩:小学连续三年三好学生,在市“希望杯”竞赛中获过二等奖,小学毕业被保送到初中。然而,升入初中后的第一次摸底测验,他只排在第21名,从此,李小辉便丧 失了自信心,连他最擅长的数学也爱听不听,作业也马马虎虎…… 诊断:李小辉由于上初中以来在学习上的多次失败,陷入了习得性无助感的境地, 而且越陷越深,不能自拔。 分析:习得性无助感是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个体产生的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造成李小辉这种状况的原因,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他自身的因素。他将自己的失败进行了错误的内部归因,因而出现个人的无力感。第二,外部原因。首先,学校、家庭在教育过程中过分重视考试、分数、竞赛、名次等外部强化手段去激励学生学习,而严重忽视对学生内在动机的培养和调动,因此,一次偶然的成绩不好就使得李小辉感觉自己各个方面都很差,进而对自己丧失信心。其次,数学老师在教育方式上的严重失误,也使他彻底丧失了自尊和自信,更加重了该生的无助感。 对策:①采用各种措施培养他的内在动机,例如,利用他的爱好看报纸、爱玩电脑、爱玩篮球、喜欢数学等特点,巧妙实现动机迁移;②采用各种措施,消除他在学习上的无力感,增强他的学业自我效能感。

艺术心理学 第六章 艺术创作的主要心理过程

第六章艺术创作得主要心理过程 艺术创作得心理过程,主要指认识过程、情感过程与意志过程三方面得心理活动过程。 情感过程与意志过程都就是在认识过程得基础上产生得,反过来又促进认识过程得发展、三者彼此制约又互相促进,就是人得统一得心理活动过程得三个不同方面。艺术创作得心理活动中,也毫不例外地显现出这三者交互作用得实现过程。 第一节艺术知觉?艺术知觉基于一般知觉。但就是作为一种特殊得心理活动,艺术知觉又有着自己得特殊性。艺术知觉产生于情感,也表现于情感.因而,具有情感特征得艺术知觉便有了自己得独特性。 一、唤情结构?同一般得知觉一样,艺术知觉也就是从整体上把握艺术对象得。但它所把握得就是一个特殊得整体——包含着与某种情感相关得众多因素得整体,我们将之称为唤情结构。这一结构在组织过程中便就是伴随着某种情感或者干脆就就是按照某种情感得需要而组织起来得。唤情结构体现着艺术知觉得整体性.对于这种结构得知觉组织,便构成了对于艺术形式得整体把握.?唤情结构有两种基本形态,一就是静态得,一就是动态得. 1。静态唤情结构. 艺术心理学认为,色彩、线条、块面、声音等因素与人得某种情绪、情感密切关联在一起,或者它们就就是艺术家某种情绪与情感得外观,故有人称之为感情得材料.包含一定情感与情绪得形式因素按照一定方式组合起来,就有了静态得唤情结构. 2.动态唤情结构.?有机体得情绪或情感往往关联着明显得躯体变化,我们将之称为表情动作.?以表情动作为核心得动态因素依据一定得方式组合起来,就就是动态得唤情结构。它实现于动态,但却未必就是一个历时得动态过程.例如:雕塑就就是十分典型得以动态结构为其形式依据得艺术.但它表现得不就是一个动作过程,而只就是一个动作得最佳点--雕塑家们称之为动作得“黄金点”。绘画、摄影要捕捉得也就是这么一个“黄金点” 3。两种唤情结构互相依存,共同组成了艺术对象得复杂整体.?前面我们分别讨论了构成艺术整体得静态唤情结构与动态唤情结构。前者就是可以独立地构成艺术形式得,即人们通常所谓得“形式艺术”、“装饰艺术”等。后者则需依前者而存在,无法直接构成艺术形式。 对于大多数艺术对象来说,两种唤情结构常常就是互相依存,共同构成了艺术对象得复杂 2.艺术知觉得 1.艺术知觉得选择性? 整体。?二、知觉对唤情结构得捕捉? 造型 三、艺术知觉中得情感变形?心理学实验表明:感官脱离事物得那一瞬间,该事物在

感知觉试题

第二章感知觉习题 一、填空题 1.人的感觉水平可分为两大类,其中外部感觉有、、、、等五种, 2.人的外部感觉主要有三种,即、、。 3.知觉水平可分为两大类,即和。 4.感知觉由低到高可分为三种水平,即、、。 5.月亮走,我也走”是一种知觉。 6.觉K值为0.05,假如原皮肤压力为30g,那么增加克重量才能感觉到压力的改变? 7.人们常认为“一公斤铁比一公斤棉花重”,这是一种错觉。 8.“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这是现象。 9.“无中生有”是一种,它主要出现在不正常的人群中,而“杯弓蛇影”是一种 ,正常人都会出现这种现象。 10.知觉的基本特征有、、、。 11.人们看到绿色产生酸的感觉,看到黄色产生甜的感觉,这种现象称。 12.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时,如果没有,心理活动就无法进行。 13.知觉有许多品质,主要有、、和清晰度。 14.吃了苹果再去吃糖,会觉得糖很酸,这是感觉的对比现象。 15.绝对感受性与差别感受性之间并没有一定的关系。绝对感受性强的人,他的不一定强,也不一定弱。 二、名词解释 1.感觉适应 2.知觉选择性 3.知觉理解性 4.知觉恒常性 5.知觉整体性 6.绝对感受性 7.差别感受性 8.绝对感觉阈限 9.差别感觉阈限 三、单选题 1.根据信息加工的观点,感觉属于() A、信息的输入和登录 B、信息的识别 C、信息的选择 D、信息的储存和提取 2.主要收集声音和身体平衡位置信号的感觉器官是() A、眼睛 B、耳朵 C、鼻子 D、舌 3.感觉的能力称为() A、感受性 B、感受器 C、感受强度 D、感受阈 4.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强度,称为() A、阈限 B、绝对阈限 C、差别阈限 D、相对阈限 5.当物体移到100米远处,视网膜上的像相应缩小到距我们1米远时大小的1/100,但是我们知道该物体没有太大变化,这种现象称为() A、形状恒常 B、亮度恒常 C、颜色恒常 D、大小恒常 6.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在数量上() A、不相关 B、相关 C、成反比 D、成正比 7.()是一种不正常的心理现象,在生活中没有任何利用价值。 A、错觉 B、幻觉 C、似动知觉 D、感觉 8.电影中的许多特技镜头是根据()原理来拍摄的 A、知觉 B、感觉 C、真动知觉 D、诱动知觉 9.运动员在跳高时,同样高度的横杆,在室内比赛会觉得比室外高度要高些,这是一种()。 A、对比错觉 B、视错觉 C、运动错觉 D、幻觉 10.在生活中,我们对某一个人的第一印象总是难以忘怀,这是属于知觉的()特征。 A、选择性 B、整体性 C、恒常性 D、理解性

艺术心理学

一、填空 ⑴文艺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命题是审美体验 ⑵认为文艺是人的性意识升华产物的是弗洛伊德 ⑶贝里尼最著名的文艺心理学理论是:《美学和心理生理学》 ⑷体验的核心是情感 ⑸认为艺术创作的动力来自幼儿的自卑情结以及追求优越的是:阿德勒 ⑹荣格提出“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 ⑺实验心理学派的代表:费希纳、吉布森、贝里尼、泽基 ⑻批评家的心理特征有:攻击型气质、概念想象力、强化和简化、知觉敏锐、批评格局二、名词解释 ⑴需要层次: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七个层次,由低到高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识的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只有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较高层次的需要才能发生. ⑵高峰体验:是马斯洛自我实现论中重要的概念,指人在进入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状态时可能感受到的一种快乐至极的感觉。高峰体验是自我完善过程中的自我奖赏,特点是瞬间发生、转眼即逝。 ⑶母题:是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因素,它可以是一个事件、一种模式、一种手法、一种叙述程式或某个惯用语。关键是母题必须是一种程式化、惯例化的文学传统。 ⑷人格面具:是指一个人按照他认为别人希望她那样做的方式去行事,是一个人与他人交往时所戴的面具,其目的是给人一个好印象以便得到社会的认识,是精神的外部形象。 ⑸原型:是指集体无意识中一种先天倾向,是心理体验的一种先在决定因素,他使个体以其原本祖先当时面临的类似情境所表现的方式去行动。 ⑹自我实现:指人的自我发挥和自我完善的一种欲望,也就是自我的潜能得以实现的倾向。代表人物: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过程就是人发展或发现真实自我,发展现有或潜在的能力。 三、简答 ⑴你如何理解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从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美学关系来看,二者不可分离。通过形式对题材的征服和题材吁求形式达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从对立原理在艺术活动中的运用来看,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情感指向不同,二者对抗并战而胜之,从而转出一个属于艺术的新的情感世界从内容和形式辩证矛盾的的心理内涵来看,形式情感控制题材情感,形式征服题材情感二者在心理内涵是辩证矛盾的。 ⑵艺术接受中差异是如何形成: ⑶结合具体母题,谈母题与民族文化心理的关系:特定民族文学中的母题是该民族文化审美心理的集中体现,它以审美的方式展示了一个民族的成员对于人与世界的独特态度与把握方式。如中国文学中死亡母题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儒家开创形成于屈原“美人迟暮”的母题,对人生有无限性的焦虑;二是道家开创“物我同一”模式,超越死亡的方式是融入自然达到死亡焦虑的遗忘。三是杨朱的享乐主义,追求及时行乐。母题展示三种不同价值取向核对死亡考虑的超越方式。 ⑷文学语言的组织法则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文学语言组织的法则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①内指性:是文学语言组织的一个普遍和基本特征,有助于形成文学的心理蕴含性②音乐性:是文学语言所具有的富于音乐效果的特性。有助于建造一个比现实世界会更美的心理世界。③陌生化:文学语言组织的新奇或反常特性。是通过新奇使人从对生活的漠然状态中惊醒。④本色化指文学语言组织与人本来面目相符的特性。有助于准确揭示人物的本来面目,唤起读者的本色体验。 ⑸为什么说艺术家得癫狂不同于精神病患者的癫狂:①根本不同是艺术家能从变态中返回

艺术心理学论文

艺术心理学论文 范文一:对艺术实践过程中通感现象的心理分析 关键词:主体人;客体艺术作品;艺术实践;通感现象;心理分析 摘 要:艺术实践活动中经常出现感官移借、感官互通的心理现象,这种移借和互通在 艺术心理学上统称为通感现象。人们在创作和欣赏艺术作品时,不可能就事论事,而是通 过艺术作品唤起更多的体验,这种体验是主体先期获得的与其相似的经验并被客体所唤起,使主体感悟到艺术家在作品中想要达而没表达的东西,这就是艺术作品的意境也叫二独创作。本文对通感现象的形成从艺术心理学上作了一番分析,目的是使更多的人了解通感现 象在艺术实践活动所起的作用,这有利于主体艺术修养的提高。 在艺术实践活动中我们经常遇到一种现象,如在我们欣赏美术作品时出现的对画面色 彩的温度感;在欣赏音乐和文学作品是大脑意象中出现的视觉画面感;又如我们在称赞歌手 时常说的“这个人歌唱的真甜美”等等,这些感官转换的现象在艺术心理学上称为通感现象,也就是人的各感官在艺术实践活动中出现的互通现象。艺术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通感现 象早已有之,如在罗马统治时期,希腊作家普鲁塔克和我国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苏 轼都有过关于这方面的论述,如他们提出的“诗是有声的画,画是无声的诗”的论点。在 本文中,不打算从历史发生学的角度来加以考证,只对这种通感现象在艺术实践活动中产 生的心理过程,以及在艺术欣赏中的运用做一番心理分析,以便在艺术课教学上能更好地 帮助学生了解和感悟艺术作品。 通感一词的涵义在艺术心理学上指主体人,在情感观照的媒介艺术产品过程中出现的 感官移借、感官互通现象,是一种各感官联觉感受和创造性认识艺术作品的过程。提出者 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学者、作家钱钟书先生在20世纪60年代初针对艺术实践活动中经常出 现的感官移借现象加以概括总结后提出的,并从艺术心理学的角度规范了这一现象的内涵,以便人们在这个问题上的理解和认识。 通感一词最早是在对唐诗的创作特征分析时出现的,现已成为唐诗语言艺术六种表达 方式之一散中见整、互文见义、指代关系、灵活倒文、通感、平字见奇。由于艺术有着共 同的特性都是以形象、情感为表达目的,所以通感现象不仅存在于文学艺术中,也同样存 在于其他艺术种类中。下面就从艺术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一下通感现象产生的心理因素、形 成的过程以及在艺术欣赏实践中的运用。 通感现象产生的心理基础与先决条件 1、审美需要 艺术欣赏实践活动是主体对客体媒介作用的过程,两者之间是一种辨证的关系,但占 主导地位的是主体的人。我们知道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除了追求物质满足外还要不断追求

学校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区别

学校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区别 [2]教育心理学是主要研究教学过程和学习的一般规律的学科,它主要侧重于正常学生群体的心理规律的研究,考察这些学生在常态的教学中是如何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在我国,教育心理学是讲授给将要从事或已经从事教育工作的人的一门理论知识,并指导教师的实践。教育心理学者除了到学校做实验外,并不介入学校的心理辅导、咨询、评估和矫正学生的实际活动中。总之,教育心理学具有抽象性、理论性的特点,是以研究课题为核心的。 学校心理学是一门具有浓厚的临床实践特色的心理学科,它不仅为学生、教师和家长开“药方”,而且直接从事干预、咨询服务,并考察干预的效果。学校心理学工作者直接介入学校的教育活动,现场解决实际问题,他们所要面对和解决的是一个个具体问题,而不是课题,他们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而对基本理论概念则不十分注重。 对于两者的区别,可以举例说明:教育心理学工作者也研究学习落后者的问题,但把它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学校心理学工作者则深入到学校班级中帮助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对他们的学习能力、家庭环境或教师的影响进行系统评估,在此基础上制定矫正计划,改进落后学生的学习活动。 另外,学校心理学吸取了临床心理的模式,而这在教育心理领域是不存在的。这一模式的内容包括: 1、围绕着心理问题与环境的关系和心理问题原因的分析形成一个概念框架,以解释心理问题的发生; 2、使用一定的心理学专业技术,结合现有的条件,为改变行为提供有效的指导; 3、利用专业知识和技术,为有行为问题的学生提供服务和辅导。 可以看出,学校心理学工作者与临床医生有些相似之处,对学生、教师的各种心理问题实施矫正,他们不仅要具备理论知识,而且必须掌握行之有效的技术。 编辑本段研究方法 综述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也和其他科学一样,坚持在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指导下,采用观察法、调查访问法、自然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等。比较切合实际的研究方法是开展实验研究,经常观察、访问、记载出现的心理现象、心理动态并进行分析,以加速认识学生在教育和教学影响下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及其规律。 定量方法 测验分数和其他教育变量常常呈现接近于正态分布也许教育心理学的第一个重要的方 法论创新就是发展和应用了查尔斯斯皮尔曼的要素分析(factoranalysis)。要素分析也是教育心理学家使用多重变量分析方法的一个实例。 定性方法 定性方法用于那些描述事件、过程和理论意义的教育研究。用于教育心理学的定性方法常常来自于人类学、社会学或社会语言学。例如,人类学的民族志方法被用于描述课堂上的

艺术心理学 第十章 艺术心理学

第四章艺术心理学 艺术心理学——审美心理学/实验美学/文艺心理学 (审美过程的心理体验、艺术创作的心理流程、艺术家的心理特征、艺术创作的动机系统、艺术作品的心理蕴含以及艺术接受的心理规律)。 许多已被认可的艺术规律都同时蕴含着心理学的规律。 例:构图的均衡——《西斯汀圣母》和翻转的《西斯汀圣母》 色彩的冷暖、色彩与情感…… 第一节审美注意 一、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的指向性和集中性。大脑皮层形成了优势兴奋中心,使意识集中于一定的客体或客体的特定方面。 人的心理活动不能朝向一切方向,而是有所选择。注意的集中性就是人的心理活动离开一切无关的事物,从各个方面集中到某种对象或现象上,并对其它活动产生抑制性影响。于是客观对象从注意的边缘移向中心,因而得到鲜明而清晰的反应。 注意不是心理活动的过程,而是一种意识倾向特征,伴随心理活动过程。 二、审美注意特征之一——无直接功利性(虚静说) 审美注意必定是一种境界或一幅图画霎时占领你的意识全部,使你聚精会神地观赏、领略,以至于把它以外一切事物都暂时忘却。 凝神的境界——没有实用世界的牵绊,获得单纯的意象世界。“艺术要摆脱一切然后才能获得一切” 举例:一个诗人与一个采药者。采药人只关注树丛草丛中的药材,对于山间美景则视而不见;而诗人则相反,摇动的树枝,歌唱的小鸟,飞舞的蝴蝶,变幻的云彩,成为关注中心,采药人眼中的“前景”变成了“背景”,而“背景”变成了“前景”。 例:家住海边的渔夫当别人称赞他门前的美景时说:“门前没什么好看的,屋后的这一园菜还不差。” 同样的例子,一幅古画,必须撇开价值因素,专注于画本身,它才是美的; 实用意义的摄影(毕业合影)与艺术摄影(纯粹美的追求) 实践采风(西藏、非洲)甚至战地摄影,优秀作品的产生往往在忘我的境界。 中国古代的“虚静说”——《管子》认为要虚静恬淡、专心致志,才能可能达到最高的认识;《心术》中:“去欲则寡,寡则静,静则精,精则独,独则明,

1-第二章中小学生注意、-感知觉和记忆的发展与教育答案

第二章中小学生注意、感知和记忆的发展与记忆 (一)填空题 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根据有无预定目的和意志努力的程度不同,可把注意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 意、有意后注意。 3、集中性和指向性是注意定义的基本特征。 4.注意的特征(品质)有: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注意的稳定性。5.感觉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反映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6.感觉的规律表现: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相互作用联觉。 7.知觉的特性表现为: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 8、在心理学上,把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称为感受性,它是以差别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 9、差别感觉阈限与差别感受性的关系呈现是_反比_ 10、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的事物反映。 11、记忆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一个完整的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回忆--四个基本环节。 12 短时记忆是指 1 分钟以内的记忆。 13 长时记忆是指 1 分钟以上的记忆。 (二)单项选择题 1.注意概念具有的两个基本特征,它们是( C) A.指向性和选择性 B.指向性和调节性 C.集中性和指向性 D.集中性和选择性 2.无预定目的且无需意志努力的注意是( A ) A.无意注意 B.集中注意 C.有意后注意 D.有意注意 3.“心不在焉,则黑白在前而不见,擂鼓在侧而不闻”说明人的心理活动过程离不开( C ) A.感知 B.记忆 C.注意 D.思维 4.正在上课,一位迟到的学生突然推门而入,这时引起大家注意的是(A )

A.无意注意 B.集中注意 C.有意后注意 D.有意注意 5.在学习遇到困难或环境中出现干扰因素时,努力地把自己的注意维持在学习内容上,这时的注意是( D ) A.无意注意 B.集中注意 C.有意后注意 D.有意注意 6.听表走动的滴答声,时而有时而无的这种周期性变化现象是( D ) A.注意的稳定性 B.注意的范围 C.注意的分配 D.注意的起伏 7.教师一边讲课,一边观察学生的反应体现了(C)注意品质。 A.注意广度 B.注意稳定性 C.注意分配 D.注意转移 8.汽车司机在驾驶时,能熟练地做到眼耳手脚并用体现了(B)注意品质。 A.注意分散 B.注意分配 C.注意转移 D.注意广度 9.上完语文课很快转移到数学课中,这体现了(C)注意品质。 A.注意分散 B.注意分配 C.注意转移 D.注意广度 10.12岁以上的少年的注意力的可以连续集中( C )分钟左右。 A.20 B.25 C.30 D.40 11.初二到高二时的注意转移发展的特征是( D )。 A.缓慢上升 B.迅速上升 C.下降 D.停滞 12.闻到苹果香味,看到苹果红色外观,触摸苹果光滑的果皮等所引起的心理活动活动是( A ) A.感觉 B.知觉 C.感受性 D.感觉阈限 13.看见一株玫瑰花并说这朵花是红色的,很香,这样的心理活动是(B ) A.色觉 B.知觉 C.感觉 D.统觉 14.看见一株玫瑰花并说这朵花好漂亮,这时的心理活动是(B ) A.色觉 B.知觉 C.感觉 D.统觉 15.喝了中药后再来喝开水,觉得开水比往常的甜,这是( B )的心理现象。 A.感觉适应 B.感觉对比

艺术心理学艺术创作的主要心理过程

第六章艺术创作的主要心理过程 艺术创作的心理过程,主要指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方面的心理活动过程。 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都是在认识过程的基础上产生的,反过来又促进认识过程的发展.三者彼此制约又互相促进,是人的统一的心理活动过程的三个不同方面。艺术创作的心理活动中,也毫不例外地显现出这三者交互作用的实现过程。 第一节艺术知觉 艺术知觉基于一般知觉。但是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艺术知觉又有着自己的特殊性。艺术知觉产生于情感,也表现于情感。因而,具有情感特征的艺术知觉便有了自己的独特性。 一、唤情结构 同一般的知觉一样,艺术知觉也是从整体上把握艺术对象的。但它所把握的是一个特殊的整体——包含着与某种情感相关的众多因素的整体,我们将之称为唤情结构。这一结构在组织过程中便是伴随着某种情感或者干脆就是按照某种情感的需要而组织起来的。唤情结构体现着艺术知觉的整体性。对于这种结构的知觉组织,便构成了对于艺术形式的整体把握。 唤情结构有两种基本形态,一是静态的,一是动态的。 1.静态唤情结构。 艺术心理学认为,色彩、线条、块面、声音等因素与人的某种情绪、情感密切关联在一起,或者它们就是艺术家某种情绪与情感的外观,故有人称之为感情的材料。包含一定情感和情绪的形式因素按照一定方式组合起来,就有了静态的唤情结构。 2.动态唤情结构。 有机体的情绪或情感往往关联着明显的躯体变化,我们将之称为表情动作。 以表情动作为核心的动态因素依据一定的方式组合起来,就是动态的唤情结构。它实现于动态,但却未必是一个历时的动态过程。例如:雕塑就是十分典型的以动态结构为其形式依据的艺术。

但它表现的不是一个动作过程,而只是一个动作的最佳点——雕塑家们称之为动作的“黄金点”。绘画、摄影要捕捉的也是这么一个“黄金点” 3.两种唤情结构互相依存,共同组成了艺术对象的复杂整体。 前面我们分别讨论了构成艺术整体的静态唤情结构和动态唤情结构。前者是可以独立地构成艺术形式的,即人们通常所谓的“形式艺术”、“装饰艺术”等。后者则需依前者而存在,无法直接构成艺术形式。 对于大多数艺术对象来说,两种唤情结构常常是互相依存,共同构成了艺术对象的复杂整体。 二、知觉对唤情结构的捕捉 1.艺术知觉的选择性 2.艺术知觉的造型 三、艺术知觉中的情感变形 心理学实验表明:感官脱离事物的那一瞬间,该事物在人脑中原来的印象便立即开始泛化,部分地失去了原有的丰富性和鲜明性。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一表象便无可避免地受到遗忘的过滤。又由于新表象的辉映、烘染和浸润,因而该事物在人脑中的印象也就自然而然地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即表象的某些部分可能被削弱、冲淡甚至被遗忘了,而另一方面则可能被加强、浓缩而突出出来。客观刺激物作用于人的感官、心灵后都会发生的不同程度的改变,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变形。 引起变形的原因有很多,概括起来看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1.客观原因。 2.主观原因。 变形的心理形式很多也很复杂,它在知觉中可以发生,在表象记忆中,在想象中可以发生,在意象中也可以发生,但这一切变形都是以知觉的情感变形为基础。尤其在创作中没有知觉的情感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