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策略

南宁市江南区明阳中学卢方团

【关键词】农村初中生班主任行为习惯慷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0B-0004-02

在我国许多农村中学中,教师对于学生的行为习惯不太重视,过多地重视学生成绩的优劣,影响了学生良好人生观的形成和学习态度的端正,进而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效率。笔者认为,班主任在学生学习和生活中担任着重要角色,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班主任的重要任务。下面,笔者分别从仪容仪表、文明礼貌与卫生、作息时间三方面人手,谈谈如何帮助农村初中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紧抓仪容仪表

(一)定期检查发型

根据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生的标准发型应该简便、整洁、自然、长短适中,反映青年学生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要求男生不留长发,不留超短发,不剃光头,不烫发、不染发,做到前不扫眉、旁不遮耳、后不过发际;女生前额刘海不过眉、侧面鬓角不过腮、后面头发不过肩,不烫发、不染发,不理碎发,不梳怪发型,不留超短发。

发型看起来事小,却是一个学生学习、生活态度是否端正的重要表现,教师要紧抓细节,及时扼杀不良苗头。笔者的做法是,在新生来注册时,让每一名学生在现场看好学生守则中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提醒发型不合格的学生先去理发再来注册。开学后,笔者每个月进行一次例行检查,这一般利用每个月月底的星期一升旗后的空隙进行,保证规律性,让学生自主形成这样的意识:头发长了要及时修剪,否则会被老师在全班面前指出,既在同学面前“丢了面子”,还要自己另花时间去修剪,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情。

(二)严格执行校服制度

相对于城市学生,农村学生穿着统一服装上学的观念并不是很强。在没有统一的校服之前,我校不少学生经常穿牛仔裤、紧身衣、紧身裤等上学,既不利于活动身体,从整体上看也不整齐美观,不少服装还让学生看起来“流里流气”。从某种角度上看,学生所穿着的服装还直接反映出一个学生的价值取向,学校让学生穿校服的总目的是为了和谐统一,便于管理,也防止学生互相攀比。教师要提醒学生,找准自己的定位,找准努力的方向,自觉提高纪律性。

校服制度刚开始实施时,不少学生纷纷“抗拒”穿校服,有的学生以自己去买为由,拒绝和其他学生一起订购,有的学生推说家长没给钱,实际上却私自将买校服的钱花掉了。对于这些现象,笔者采取了订单签字、电话回访的做法,即给每一个订购校服的学生一张订购单,让其带回家让家长签字,告诉学生自己有可能会打电话向家长确认。这样学生们确实都愿意统一校服穿着了,但是有的学生又钻了穿校服的空子,有时只穿上衣,有时只穿裤子,有的甚至只带来塞进抽屉里。于是,笔者执行了严格而灵活的检查制度,每天早上发现哪名学生没有穿校服,就让其上讲台给大家表演小节目。平时课前、课后、早操、课间操时,笔者也不定时到班上检查。时间久了,学生逐渐改正了不爱穿校服、不正确穿校服的坏习惯,而将穿校服作为每天必须执行的一项制度严格执行。

(三)要求学生佩戴校牌

校牌是表明学生身份的标志,为规范学生管理,提升学校管理水平,树立学生积极向上的形象,学校要求学生在校时要佩戴校牌。校牌虽小,但也体现了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态度。为了让学生养成佩戴校牌的习惯,特别针对刚入学的初一学生,笔者请求课任教师的协同帮助,让学生在上课前利用一分钟的时间同桌之间互相检查,而笔者自己也在早读、晚读、眼保健操、课间操等时段不定期检查,杜绝学生不戴校牌、乱涂乱改个人信息或更换相片的现象发生,一旦发现,就严肃批评。

二、讲究文明礼貌与卫生

(一)教育学生讲文明礼貌

农村中学在文明礼貌教育方面相对于城市中学来说,氛围较差,加上家庭教育的限制,不少农村中学生并不把文明礼貌作为中学生需要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任务之一。例如,有的学生个性腼腆,胆子小,平时不主动和老师交流,甚至看见老师也不会问好,更别说在学习上遇到问题时主动请教,导致不懂装懂,或以上课听不懂为由放弃学习。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利用早读、晚读的三分钟时间,让学生到讲台上讲故事,或者读报纸或一小篇文章。在每一周的班会和周末总结时,班委干部到要上讲台总结或发表个人见解。利用班会课,笔者还时常将一些与文明礼貌相关的行为、时事作为班级讨论的主题,让学生针对这些现象进行评判和自我对比,并从与其他同学的讨论中认识到:课堂礼仪、活动礼仪、集会礼仪、就餐礼仪、待客礼仪、形象礼仪、交往礼仪等对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此外,笔者平时还对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这样下来不到半学期,笔者发现学生活泼起来了,比以前更团结,不少从前胆怯的学生会主动向老师问好,言谈举止比从前规范,上课问问题的频率也大幅提高,班干部在班级管理上更有力,时常主动与老师针对班级建设上提出一些好方案,积极讨论,交流看法。

(二)培养学生的卫生意识

由于生活环境的限制,农村中学生的卫生意识比较淡薄,不少初一的学生刚入学时都存在乱扔垃圾的坏习惯;有的学生好动,总喜欢在教室内外的墙壁上乱涂乱画、乱踢乱踏;有的学生喜欢随地吐痰;有的学生在做值日打扫教室时,不将垃圾倒在垃圾池内,而是随意倾倒。对于这些现象,笔者十分头疼,也采取过过激的做法,例如让值日生把教室的垃圾桶拿到教师办公室去放、让吃零食后乱丢包装袋的学生罚跑足球场、让不遵守卫生纪律的学生罚扫教室等,这些做法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学生不讲卫生的行为,但始终没有达到思想教育的目标。因此笔者专门在班上成立了一个卫生监督小组,特别负责卫生检查和监督,同时,不定期开展一些主题班会来讨论如何做好卫生工作。学生逐渐耳濡目染地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不少学生不仅自己讲究卫生,还争当卫生监督员。为响应我市“美丽南宁,清洁乡村”的号召,笔者班上的学生在校内、校外都参与了很多卫生活动,例如校内卫生小组主动监督其他同学,自觉清理花带、草地上的食品包装袋,主动向学校申请负责垃圾池监督工作,班上团委组织团员到校外打扫街道卫生。种种努力都见证了学生的改变,现在不少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形成了“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创造优美环境,创建卫生学校,创建美丽校园”的环保理念。

三、规范作息时间

学习离不开养精蓄锐,中学生只有保证足够的睡眠,才能保证有充沛的精力,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农村中学生大多数是住校生,但不少学生却没有良好的作息习惯。刚入学的新生特别难做到这一点,因为从小没有受到这样的督促,根本没有按时睡觉的概念。笔者认为,让新生按时作息是一个难题,但同时也是一个契机,因为刚步人中学阶段,正是趁其观念还有待纠正之时,及时规范其作息时间的好机会。笔者有意识地在课余时向学生传播这样的思想:中午不休息,会使人下午精神萎靡不振,提不起学习、工作的兴趣,严重时还会延续到晚上,让人一整天昏昏欲睡,降低工作效率。因此,中午必须按时午休,即使只是睡半个小时或二十分钟,也能提高下午及晚间的学习效率。除了语言上的引导,笔者更严格执行午睡、晚睡检查制度,要求学生到休息时间后马上到床上躺下来,不能再洗衣服、乱走动、与他人聊天或在床上看书和写作业。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日复一日的重复和监督。笔者在新生入学的第一个学期勤抓监督,每天午睡、晚睡时间一到,就要开始巡房,发现哪一名学生没有按时作息的,不是进行批评,而是与其聊天。笔者先借此了解他们的生活背景,包括小时候的经历、学习状况、生

活状态,以及个人的期望等,再对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后来与笔者在休息时间聊天的人越来越少了,学生从心眼里认可和接受了午睡和晚睡制度,开始规范作息时间。

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影响农村中学生整体素质水平提高的,往往不只是学习成绩,还包括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在当今素质教育的背景下,班主任的工作不能只着眼于如何提高升学率,更要着眼于如何让学生成为一个高素质的人才。笔者在工作中,坚持提高自己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良好的行为习惯;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式作为自身行为的准则;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且严格履行规章制度;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力,锻炼学生的自控能力;建立督导机制,积极发挥内因外因的合作作用。笔者正是将以上四点融于教育教学中,运用于仪容仪表、文明礼貌与卫生、作息时间三个方面,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取得了成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