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平均场理论研究盘状液晶分子间氢键对清亮点的影响

用平均场理论研究盘状液晶分子间氢键对清亮点的影响
用平均场理论研究盘状液晶分子间氢键对清亮点的影响

2008年第66卷化学学报V ol. 66, 2008第6期, 627~632 ACTA CHIMICA SINICA No. 6, 627~632

* E-mail: fjding@https://www.360docs.net/doc/5517063842.html,

Received September 17, 2007; revised October 16, 2007; accepted December 5, 200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s. 50473062, 50673069)资助项目.

628化学学报V ol. 66, 2008

角度, 需要合成在某个特定温度范围内稳定的液晶, 所以需要预见将要合成的液晶的清亮点. 由于清亮点是液晶的宏观性质, 虽然它从根本上说是被液晶分子的结构所决定的, 但要探求清亮点与分子结构的关系却是非常困难的. 除了一些经验公式和关系外[1], 可以用计算机的分子动力学模拟来研究[2]. 不过计算机模拟需要进行非常费时的计算.

我们[3]曾提出用平均场近似来简化一个液晶分子在整个液晶体系中所受到的作用, 从而得到一个分子的能量相对于指向矢偏转角度的函数, 进一步得到破坏分子定向排列所需要达到的温度, 即清亮点. 在前文[3]中我们对棒状液晶分子进行了讨论. 在本文中, 我们将这一讨论扩展到盘状液晶分子.

我们[4]曾合成了一系列的含酰胺基支链的苯并菲分子, 并发现其有较好的液晶性. 由于酰胺基可以形成分子间氢键, 随着液晶分子含酰胺键的支链的增加, 使得分子间氢键的数目也增加, 液晶的清亮点依次提高[4]. 我们[5]用液晶分子的双分子稳定化能定性地讨论了分子间氢键与液晶清亮点的关系.

苯并菲的烷氧基衍生物是典型的盘状液晶分子, 在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中都是将其作为盘状模型粒子进行计算, 近似地认为分子有绕垂直盘面的轴的旋转对称性[6]. 我们在本文中也取盘状近似, 用量子化学和分子力学相结合的方法计算出苯并菲的烷氧基衍生物分子的双分子势, 用双分子势导出Gay-Berne (GB)势[6]的有关参数, 然后用平均场理论[7]研究分子间氢键与清亮点的关系.

1 计算对象和计算方法的选择

从我们[4]合成的软链中含有酰胺基的苯并菲盘状液晶化合物中, 本文选择以下4种液晶分子作为研究对象, 每个分子分别具有0个、1个、2个和3个包含酰胺基的烷氧基软链, 取名为TH-0, TH-1, TH-2和TH-3. 为计算方便, 计算用的模型分子与实际分子相比, 省略了某些CH2单元, 见图1.

含酰胺基支链的苯并菲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两种类型, 一是盘盘之间的π-π相互作用, 本质上是vdW作用[8], 二是酰胺基支链之间的作用, 含有氢键[9]. 对这类大体系, 不可能用精确的量子化学方法计算. 对π-π相互作用和氢键, 量子化学曾对小分子作过许多研究[10], 其结论是需用MP2/6-31G*(0.25)计算π-π相互作用, 而用MP2/6-31G(d,p)//HF/6-31G(d,p)计算氢键6-31G* (0.25)基组是Sponer等[8]建议的基组, 在6-31G 基组基础上对第二周期元素增加指数为0.25的d函数, 这个较弥散的极化函数可以改善对vdW弱相互作用中色散能的描述. 而氢键相互作用主要是静电作用, 用MP2/6-31G(d,p)//HF/6-31G(d,p)水平的计算可以得到好的结果[9]. 基于这种认识, 我们曾用ONIOM(MP2/ 6-31G*(0.25): HF/6-31G(d,p))水平对三甲基取代的1,3,5-三酰胺苯分子进行过详细的计算, 特别是构型优化[11], 并以此计算为标准, 同各种较低水平的计算进行比较. 根据我们的研究, 用ONIOM (HF/STO-3G: UFF)水平的计算可以得到可信的结果. 含酰胺基的支链中CONH用HF/STO-3G水平, 不含酰胺基的支链中与酰胺基相对应的CH2CH2也用HF/STO-3G水平, 其它部分用UFF水平. ONIOM方法是研究大分子的一个有效方法. 它将一个大分子分为2或3个区域, 对感兴趣的区域采用高水平的计算, 而一般的区域采用较低水平的计算, 这一方法已成功地应用于含氢键的体系[12~14]. 因这个方法已包含在GAUSSIAN98程序中, 所以得到广泛

的应用[15].

图1含有酰胺基软链的苯并菲分子C18H6(OC4H9)6-n- (OCH2CONHCH3)n (n=0~3)的化学结构

Figure1 Chemical structures of triphenylene derivatives with peripheral chains containing amide groups C18H6(OC4H9)6-n- (OCH2CONHCH3)n (n=0~3)

用该水平对含酰胺基支链的苯并菲双分子重叠构型计算的数据整理在表1中. 本文中能量均用原子单位. 由晶体结构数椐可知苯并菲族化合物双分子重叠构型时的盘间距离一般是0.33~0.35 nm[16], N—H…O氢键的N—O距离在0.30 nm左右, N—H—O角度应该是165°~175°[17]. 从表1可看出, 优化的构型在盘间距离和氢键参数方面都是合理的, 由此也进一步表明, ONIOM (HF/STO-3G: UFF)水平的计算是可信的.

No. 6

汪必琴等:用平均场理论研究盘状液晶分子间氢键对清亮点的影响 629

表1 带柔链的苯并菲双分子体系的优化构型

Table 1 Optimized geometries of molecule pairs of triphenylene derivatives

Disk-disk Hydrogen bond

Molecule pair

Disk-disk distance/nm

Rotational angle between the discs/(°)

R (N —O) distance/nm Angle ∠N —H —O/(°)

TH-0 0.3413 24.26

TH-1 0.3469 24.91 0.2907 171.08 TH-2 0.3503 29.07 0.2940 163.78 TH-3 0.3503

33.57

0.2935 172.75

2 确定分子的GB 势

在液晶的动力学模拟中, 使用最广泛的双分子势是Gay-Berne (GB)势[6]

. GB 势的有关定义和公式在前文 中[3]

已作过介绍, 这里只简单写出.

GB 势的形式是:

12120126

0012001200(,,)4(,,)(,,)(,,)U r r εσσσσσσ????????????????????u u r u u r u u r u u r i

=--+-+

其中u 1, u 2代表两个分子取向的单位矢量, r 是这两个分子的相对位置矢量, r 0是r 的单位矢量. 而

()()12012221020102001212(,,)12σχσχχ????????????????????????????????

u u r u r u r u r u r u u u u i i i i i i -=

+--+1+1- 120012120(,,)(,)'(,,)νμεεεεu u r u u u u r =

{

}

122

21212(,)1εχu u u u i -=-

()()1202

2

102010201212'(,,)1'2''εχχχ?????????????

???

?????

?

u u r u r u r u r u r u u u u i i i i i i =-

+-1+1-

2211κχκ-=+, 1

1

1

'1''μμκχκ-=+, f e σκσ=, e f 'εκε= 其中σf 是分子长度, σe 是分子横截面直径. εe 是分子共面

排列时的最低能量, εf 是分子重叠排列时的最低能量, 表示内积.

GB 势有6个参数, 其中分子的长σf 和宽σe 是单分子的性质, 可由优化的分子构型确定. 另外4个参数k , k ', μ, ν, 我们选择4种双分子构型的能量来确定, 见图2. 其中构型1是无限制的全局构型优化极小点, 这时两

个分子近似平行排列. 构型2, 3, 4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能量极小点, 所以必须在某种限制下进行部分优化. 对构型2, 限制2个分子共面, 对构型3和4, 限制两分子盘面的法线互相垂直. 在这些限制下, 优化双分子构型得到最低能量. 用相应的单分子构型优化的能量的两倍减去这个能量即是该构型下双分子的相互作用能, 记为

ε

.

图2 计算中使用的4种双分子构型示意图

Figure 2 Schematic diagram of four configurations of molecule pair

因为所研究的分子并不是真正的盘, 而是有6条柔软的支链. 单分子优化的构型很近似象六角形. 在优化双分子构型2~4时, 为照顾到支链不同引起的差别, 我

们分别考虑不同支链相对时的优化能量. 以TH-2为例, 见图3. 其中N 代表含酰胺基的支链, C 代表不含酰胺基的支链, D 代表垂直于支链的盘面.

当然, 以上构型并没有穷尽所有构型, 例如C —C 相对构型中还有下面的一种, 我们忽略这些细小的差别(图4).

图3 双分子构型优化时考虑的支链几种相对构型

Figure 3 Some geometries of different peripheral chains in optimized molecule pairs

630

化 学 学 报 V ol. 66, 2008

图4 双分子构型优化时忽略的支链某种相对构型

Figure 4 Some neglected geometry of different peripheral chains in optimized molecule pairs

根据各种分子含酰胺基的支链的数目, 可计算不同支链相对构型出现的可能机会的比例. 例如对TH-1分子, 有5条碳链, 1条酰胺基链. 所以, 双分子排列时, C —C 构型有5×5=25次可能机会, N —N 构型只有1×

1=1次可能机会, 而N —C 有2×5×1=10次可能机会, 总共有6×6=36次可能机会. 然后将这些机会进行热

力学平均. 热力学平均时用的温度选在这些分子的清亮点的平均温度150 ℃. 计算结果见表2.

用计算得到的σf , σe , ε1, ε2, ε3, ε4来确定GB 势的6个参数σ0, ε0, k , k ', μ, ν, 结果见表3. 具体确定的过程见文献[3].

我们考察一下表4的GB 模型势与真实分子的势可以符合到什么程度. 选取在3个支链中含有酰胺基的分子TH-3. 将一个TH-3分子的上、下、左、右、前、后各放置一个TH-3分子, 组成一个七分子的体系. 为防

表2 ONIOM (HF/STO-3G: UFF)优化的相互作用能(ε/a.u.)和分子间距离(d /nm)

Table 2 Optimized interaction energies (a.u.) and distances (nm) between molecule pairs by ONIOM (HF/STO-3G: UFF) calculations Thermodynamic everage Molecule pair

Geometry

Weight factor

Disdance d /nm

Interaction energy ε/a.u.

d /nm

ε/a.u.

1 D —D 1 0.341 0.073638 0.341 0.073638

2 C —C 1 2.291 0.00135

3 2.291 0.001353 3 D —C 1 1.297 0.008167 1.297 0.008167 TH-0

4 C —C 1 2.271 0.002150 2.271 0.002150

1 D —D 1 0.347 0.086466 0.347

0.086466 C —C 25 2.262 0.001576 C —N 10 2.279 0.001643

2

N —N 1 2.300 0.001195 2.267

0.001587

D —C 5 1.283 0.007850 3 D —N 1 1.304 0.007660 1.286 0.007822 C —C 25 2.241

0.001837 C —N 10 2.265 0.001770

TH-1 4

N —N 1 2.288 0.001655 2.249

0.001815

1 D —D 1 0.350 0.081934 0.350 0.081934

C —C 16 2.291 0.001649 C —N 16 2.280 0.001603

2 N —N 4 2.271 0.001169 2.284

0.001589 3 D —C 4 1.296 0.007938 D —N 2 1.289 0.007459 1.294 0.007814 4 C —C 16 2.270 0.001901 C —N 16 2.265 0.001788

TH-2

N —N 4 2.259 0.001642 22.67

0.001827

1 D —D 1 0.350 0.087287 0.350 0.087287

C —C 9 2.291 0.001478 C —N 18 2.279 0.001515 2 N —N 9 2.271 0.001263 2.280

0.001450 D —C 3 1.297 0.007959 3 D —N 3 1.289 0.007808 1.293

0.007887 C —C 9 2.278 0.001770 C —N 18 2.271 0.001742 TH-3

4

N —N 9 2.265 0.001588

2.271

0.001714

No. 6

汪必琴等:用平均场理论研究盘状液晶分子间氢键对清亮点的影响

631

表3 4种液晶分子的计算结果

Table 3 The calculation results for four liquid crystal molecules

Molecule TH-0 TH-1 TH-2 TH-3

σf /nm 0.305 0.310 0.313 0.313 σe /nm 2.046 2.024 2.039 2.036 ε1/a.u. 0.073638 0.077232 0.081934 0.087287ε2/a.u. 0.001353 0.001587 0.001589 0.001450ε3/a.u. 0.008167 0.007822 0.007814 0.007887ε4/a.u.

0.002150 0.001815 0.001827 0.001714κ

0.14892 0.153010.15337 0.15364κ' 0.01838 0.02055

0.01939 0.01662

χ -0.95661 -0.95424-0.95404 -0.95388χ'

-0.61599 -0.47555-0.50173 -0.48805

μ 2.7811 3.7554 3.5740 3.8401

v

-0.37526 -0.11090-0.11589 -0.13887

T c / cal ℃ c 93 111 150 192 T c / exp ℃t 122 151 185 195

止分子间碰撞, 分子间距离固定为2.5 nm. 开始时所有分子平面保持平行. 然后将中心分子沿通过分子平面的轴旋转, 使中心分子的平面与其它分子的平面产生一个交角θ. 对这个七分子的大体系, 我们用ONIOM (HF/STO-3G: UFF)水平计算了体系的总能量随交角θ变化的关系, 并与GB 模型势计算的中心分子在其余六个分子的势场中的能量相比较. 结果见图 5. 由于这两种能量的定义是不同的, 所以能量的绝对数值不好比较. 从图中看出, 其势能面的趋势是一样的

.

图5 TH-3七分子体系ONIOM (HF/STO-3G: UFF)水平和GB 模型势计算的能量随交角θ变化的关系

Figure 5 Evolution of energies in a system of seven TH-3 molecules as a function of the rotational angle θ

3 由GB 势计算分子在平均场中的势能面及液晶的清亮点

在液晶理论的发展过程中, 平均场理论起过重要的作用[7]. 它的主要思想是设想每个液晶分子都是处在其

它周围所有分子的平均作用势场中, 而不考虑该分子与周围各个分子之间的单独关联. 一个分子所感受到的分子场就是所有其它分子给予这个分子的作用场对位置和对取向的平均值. 在这些考虑之下, 一个分子所感受到的有效势可以写作[18]:

(,)()u S aSg θθ=-

(1)

S 是序参量, 其定义为S =0.5<3cos 2θ-1>, g (θ)可认为是该分子在排列整齐的分子场中(S =1)能量的负值, a 是一个与压强、体积和温度无关的常量, θ是分子法线方向与指向矢的夹角. 在绝对温度T 时, 各种取向的分子数分布函数为

(,)exp ()(,)exp sin d u S kT f u S kT θθθθθ??

??????

????

∫-

=-

根据S 的定义, 并将u (θ, S )的表示式(1)代入得:

2

1()(3cos 1)exp sin d 2()exp sin d aSg kT S aSg kT θθθθθθθ????????

????

∫∫-= (2)

对完全有序的情况(S =1), 分子按一定的间隔排列成整齐的方阵, 取中间的一个分子, 计算周围的所有分子对它的作用势, 然后将中间分子作一倾斜角度θ, 再计算周围所有分子的作用势, 得到中央一个分子所受到的势能随该分子倾斜时的函数g (θ). 我们取21×21×21个分子的点阵, 计算所有分子对处于中央的那个分子的作用势.

在平均场近似下, 为防止分子倾斜时发生分子间碰撞, 在排列分子点阵时各个方向的分子间距都取成构型2的分子间距, 同时将各方向的势能曲线极小点的位置也都放在构型2的势能曲线极小点的位置. 由于势场的形状是不变的, 此点改动只是避免了分子间的碰撞, 并没有对中央分子的势函数g (θ)产生误差.

式(2)是一个自洽的积分方程式, 代表了温度T 与序参量S 之间的函数关系. 如果我们得到了g (θ), 就可以求出T 和S 的关系. 对应于S 急速下降为0的温度T 就是液晶的清亮点.

图6是TH-3分子形成的液晶的序参数与温度的变化曲线, 清亮点为192 ℃.

通过平均场近似, 得到的4个分子形成的液晶的清亮点也见表3. TH-0的实验值见文献[19], 其余见文献[4]. 清亮点的绝对值是经式(2)中的a 值调整的, 有意义的是相对值. 可以看出, 计算结果正确地重现了4个分

632

化 学 学 报 V ol. 66, 2008

子形成的液晶的清亮点的次序

.

图6 TH-3分子形成的液晶的序参量S 与温度T 的关系 Figure 6 The variation of order parameter S with the tempera-ture T for TH-3 molecule

对计算结果有两点讨论: 首先从表3可以看出, 对双分子体系, 构型1的相互作用能远远大于其它构型, 这是由于2个分子在构型1时盘和盘之间平行及距离较近. 所以, 构型1的相互作用能在确定GB 势时起决定性的作用. 为说明这一点, 我们作了如下粗略计算, 即对所有4个分子, 忽略σf , σe , ε2, ε3, ε4数值的区别, 都采用TH-0的数值, 只考虑构型1的稳定化能ε1的不同. 这样得到GB 势的参数, 再得到清亮点为93 ℃(TH-0), 116 ℃(TH-1), 145 ℃(TH-2); 179 ℃(TH-3), 同样得到定性正确的结果.

其次, 从表3还可看出, 对双分子体系, 随着分子中酰胺基支链的增加, 构型1的相互作用能也依次增加, 这是由于分子间氢键数目的增加. TH-1比TH-0增加0.00359 a.u., TH-2比TH-1增加0.00470 a.u., TH-3比TH-2增加0.00535 a.u., 我们取平均值0.00454 a.u., 相当于11.92 kJ/mol. 这个数目可近似认为是一个分子间氢键贡献的稳定能. 这一数量比一般的氢键能量17~30 kJ/mol [17,20]低一些, 考虑到所研究的体系的巨大和因此采用的较低计算水平, 这种误差可以认为是合理的.

综合以上两点, 说明在我们研究的体系, 决定液晶的清亮点高低的关键因素是分子间氢键的形成. 从而从计算的角度对文献[4]实验研究时得到的结论提供了支持.

4 结论

通过量子化学和分子力学相结合的ONIOM (RHF/STO-3G: UFF)方法计算得到液晶分子间的GB 势, 再通过平均场近似得到其清亮点, 从而可以将清亮点与液晶分子的结构联系起来. 通过对盘状液晶分子的计算, 本文提供了半定量讨论分子结构与清亮点关系的一条途径.

由于分子间相互作用能决定计算结果, 所以需要仔细地计算相互作用能. 在相同条件下仔细优化构型, 得

到可靠的相互作用能. 由于对大分子, 量子化学的精确计算是不可能的, 所以采用量子化学和分子力学相结合的方法是可以考虑的.

对于含酰胺基支链的苯并菲分子这样的盘状液晶, 决定液晶的清亮点高低的关键因素是分子间氢键的形成.

References

1 Bialecka-Florjanczyk, E. J . Phys . Chem . B 2006, 110, 2582.

2 Allen, M. P.; Tildesley, D. J. Computer Simulation of Liq-uids , Clarendon Press, Oxford, 1987.

3 Ding, F.-J.; Wang, B.-Q.; Zhao, K.-Q. Acta Chim . Sinica

2007, 65, 2224 (in Chinese).

(丁涪江, 汪必琴, 赵可清, 化学学报, 2007, 65, 2224.) 4 Yu, W.-H.; Zhao, K.-Q.; Wang, B.-Q.; Hu, P. Acta Chim .

Sinica 2007, 65, 1140 (in Chinese).

(余文浩, 赵可清, 汪必琴, 胡平, 化学学报, 2007, 65, 1140.)

5 Ding, F.-J.; Zhao, K.-Q. Acta Chim . Sinica 2007, 65, 1454

(in Chinese).

(丁涪江, 赵可清, 化学学报, 2007, 65, 1454.) 6 Zannoni, C. J . Mater . Chem . 2001, 11, 2637.

7 (a) Maier, W.; Saupe, A. Z . Naturjorsch . 1958, 13a , 566.

(b) Maier, W.; Saupe, A. Z . Naturjorsch . 1959, 14a , 882. (c) Maier, W.; Saupe, A. Z . Naturjorsch . 1960, 15a , 287. (d) Maier, W.; Saupe, A. Z . Naturjorsch . 1961, 16a , 816. 8 Sponer, J.; Leszczynski, J.; Hobza, P. J . Phys . Chem . 1996,

100, 5590.

9 Sponer, J.; Leszczynski, J.; Hobza, P. J . Phys . Chem . 1996,

100, 1965. 10 Hunter, C. A. J . Mol . Biol . 1993, 230, 1025.

11 Ding, F.-J.; Zhao, K.-Q. Acta Chim . Sinica 2007, 65, 660 (in

Chinese).

(丁涪江, 赵可清, 化学学报, 2007, 65, 660.)

12 Tschumper, G . S.; Morokuma, K. J . Mol . Struct . (Theochem )

2002, 592, 137.

13 Goldfuss, B.; Rominger, F. Tetrahedron 2000, 56, 881 14 Zuihof, H.; Morokuma, K. Org . Lett . 2003, 5, 3081

15 Verven, T.; Morokuma, K. J . Comput . Chem . 2000, 21, 1419 16 Sponer, J.; Kypr, J. J . Biomol . Struct . Dyn . 1993, 11, 277 17 Jeffrey, G . A. An Introduction to Hydrogen Bonding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1997. 18 Xie, Y .-Z. The Physics of Liquid Crystal , 1st ed., Science

Press, Beijing, 1988 (in Chinese).

(谢毓章, 液晶物理学, 第一版, 科学出版社, 北京, 1988.)

19 Destrade, C.; Tinh, N. H.; Gasparoux, H; Malthete, J.;

Levelut, A. M. Mol . Cryst . Liq . Cryst . 1981, 71, 111.

20 Kato, T.; Mizoshita, N.; Kanie, K. Macromol . Rapid Com-mun . 2001, 22, 797.

(A0704132 QIN, X. Q.; FAN, Y . Y .)

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教案和练习

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 1、分子间作用力 定义:把分子聚集在一起的作用力。又称范德华力。 特点:1)比化学键弱得多,它主要影响物质的熔点、沸点、溶解性等物理性质,而化学键主要影响物质的化学性质 2)分子间作用力只存在于绝大多数共价化合物和非金属单质分子(包括稀有气体)之间3)变化规律:对于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大,物质的熔沸点越高。如I2>Br2>Cl2>F2 2、氢键 NH3、H2O、HF等分子之间存在着一种比分子间作用力稍强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叫氢键 注意:1)氢键不是化学键,通常看做一种较强的分子间作用力 2)NH3、H2O、HF的分子之间既存在分子间作用力,又存在氢键 3)氢键的形成使物质的熔沸点升高,对物质的溶解度硬度等也影响。 1.下列物质中属于含有共价键的离子化合物的是() A. Ca(OH)2 B. MgCl2 C. H2O D. NH4Cl 2.某元素的原子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它跟卤素结合时,所形成的化学键( ) A.一定是离子键 B.一定是共价键 C.可能是离子键,也可能是共价键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3.国际无机化学命名委员会在1989年作出决定,把长式元素周期表原先的主、副族及族号取消,从左到右改为第1~18列,碱金属族为第1列,稀有气体元素为第18列. 按这个规定,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第15列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为R2O5 B. 第2列元素中肯定没有非金属元素 C. 第17列元素的第一种元素无含氧酸 D. 第16、17列元素都是非金属元素 4.(2012·海南)下列有关化学用语使用正确的是( )

A.NH4Br的电子式: B.S2-的结构示意图: C.乙酸的分子式:CH3COOH D.原子核内有l8个中子的氯原子: 5.(2011·江苏卷)下列有关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 ) A.N2的电子式: B.S2-的结构示意图: C.质子数为53,中子数为78的碘原子: D.H2O的电子式为 .. .. H:O:H -+?? ?? ?? 6.(2012·大纲版)下列关于化学键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离子键 B.单质分子中均不存在化学键 C.SiH4的沸点高于CH4,可推测pH3的沸点高于NH3 D.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一定是共价化合物 7.(2012·山东)9.关于原子结构、元素性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只含共价键 B.ⅠA金属元素是同周期中金属性质最强的元素 C.同种元素的原子均有相同的质子数和中子数 D.ⅦA族元素的阴离子还原性越强,其最高阶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越强 8.下列分子含有的电子数与HF相同,且只有两个极性共价键的是() A CO2 B NH3 C H2O D H2S 9.元素X的最高正价和负价的绝对值之差为6,元素Y原子次外层与元素X原子次外层均为8个电子,X、Y的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排布,X和Y形成的化合物是( ) A.MgF2 B.MgCl2 C.CaCl2 D.CaBr2 10.下列分子结构中的原子最外层电子都能满足8个电子稳定结构的是( ) A.六氟化硫B.二氟化氙C.三氟化硼D.四氯化碳 11.已知X、Y、Z、W四种元素分别是元素周期表中连续三个短周期的元素,且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W同主族,Y、Z为同周期的相邻元素。W原子的质子数等于Y、Z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Y与X形成的分子中有3个共价键。Z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3倍,试推断: (1)X、Z二种元素的元素符号:X_________、Z__________。 (2)由以上元素中两两形成的化合物中:溶于水显碱性的气态氢化物的电子式为:,它的共价键属于(填:极性、非极性)键;含有离子键和非极性共价键的化合物的电子式为;含有极性键和非极性共价键的化合物的电子式为。 (3)用电子式表示W与Z形成W2Z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教案和练习

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教案和练习 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 1、分子间作用力 定义:把分子聚集在一起的作用力。又称范德华力。 特点:1)比化学键弱得多,它主要影响物质的熔点、沸点、溶解性等物理性质,而化学键主要影响物质的化学性质 2)分子间作用力只存在于绝大多数共价化合物和非金属单质分子(包括稀有气体)之间 3)变化规律:对于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大,物质的熔沸点越高。如I2>Br2>Cl2>F2 2、氢键 NH3、H2O、HF等分子之间存在着一种比分子间作用力稍强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叫氢键注意:1)氢键不是化学键,通常看做一种较强的分子间作用力 2)NH3、H2O、HF的分子之间既存在分子间作用力,又存在氢键 3)氢键的形成使物质的熔沸点升高,对物质的溶解度硬度等也影响。 1.下列物质中属于含有共价键的离子化合物的是() A. Ca(OH)2 B. MgCl2 C. H2O D. NH4Cl 2.某元素的原子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它跟卤素结合时,所形成的化学键( ) A.一定是离子键 B.一定是共价键 C.可能是离子键,也可能是共价键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3.国际无机化学命名委员会在1989年作出决定,把长式元素周期表原先的主、副族及族号取消,从左到右改为第1~18列,碱金属族为第1列,稀有气体元素为第18列. 按这个规定,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第15列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为R2O5 B. 第2列元素中肯定没有非金属元素 C. 第17列元素的第一种元素无含氧酸 D. 第16、17列元素都是非金属元素 4.(2012·海南)下列有关化学用语使用正确的是( )

分子间力和氢键

分子间力和氢键 在自然界中,人们所遇到的物质,除稀有气体外,都不是以单原子分子的形式存在,而是以原子之间相互结合而成的分子或者晶体的稳定形式存在的。思考:NaCl晶体中钠离子与氯离子之间、金属铜中铜原子与铜原子之间,H2O中氢原子与氧原子之间各有什么键? 答:NaCl晶体中钠离子与氯离子之间是离子键;金属铜中铜与铜之间是金属键,在水中,H2O分子中H原子与O原子之间存在共价键,H2O间存在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 一、化学键 化学上把这种分子或晶体中直接相邻原子之间的主要的强烈的相互作用力叫做化学键。 电负性:为了说明元素在形成分子时,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鲍林(L.Pauling) 于1932年提出了电负性的概念,它表示一个原子在分子中吸引成键电子的能力,并规定F的电负性为4.0,以此为标准求出其它元素电负性的相对值。元素的电负性越大,元素原子在分子吸引成键电子的能力越强;相反,则吸引电子的能力越弱。一般说来,非金属元素的电负性大于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的电负性大于2.0,金属元素的电负性小于2.0。组成化学键的两个原子间电负性差大于1.8 时,一般生成离子键,小于1.8 时一般生成共价键。而金属原子之间则生成金属键。 电负性的变化规律:同一周期元素,从左至右电负性递增,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同一主族元素,从上至下电负性递减,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在周期表中,右上方氟F的电负性最大(电负性为4.0),非金属性最强;左下方铯Cs的电负性最小(电负性为0.7),金属性最强。 1、离子键: 1916年德国化学家克塞尔提出离子键的概念。他认为离子键的本质是阴阳离子之间的静电引力。即当电负性很小的金属原子与电负性很大的的活泼非金属原子相遇时,活泼的金属原子会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活泼的非金属原子会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这种阴、阳离子间通过静电引力作用形成的化学键叫离子键。由离子键形成的化合物叫离子化合物。 1)定义:阴、阳离子间通过静电引力作用形成的化学键 2)成键原因:电子的得失,成键后体系的能量降低。 3)成键粒子:阴、阳离子 4)成键过程:阴阳离子接近到某一定距离时,吸引和排斥达到平衡,就形成了离子键。 5)成键条件:活泼金属和活泼非金属化合时可以形成离子键 6)存在范围:强碱、盐、金属氧化物、金属卤化物等离子化合物中。

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

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 一、分子间作用力 NH3、Cl2、CO2等气体,在降低温度、增大压强时,能凝结成液态或固态。在这个过程中,气体分子间的距离不断缩短,最后由不规则运动的混乱状态转变为有规则排列的固态。这说明物质的分子之间必定存在着某种作用力,能把它们的分子聚集在一起。这种作用力叫做分子间作用力,又称范德华力。 我们知道,化学键是原子结合成分子时,相邻原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而分子间作用力与化学键比起来要弱得多。分子间作用力随着分子极性和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而增大。 分子间作用力的大小,对物质的熔点、沸点、溶解度等有影响。对于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来说,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大,物质的熔点、沸点也越高。例如,卤素单质,随着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分子间作用力增大,它们的熔点、沸点也相应升高(见图1-8),四卤化碳也有类似的情形(见图1-9)。

二、氢键 前面已介绍过某些结构相似的物质随着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分子间作用力增大,以及它们的熔点和沸点也随着升高的事实。但是有些氢化物的熔点和沸点的递变与以上事实不完全符合。让我们来看一下图 1-10。从图上可以看出,NH3、H2O和HF的沸点反常。例如,HF的沸点按沸点曲线的下降趋势应该在-90℃以下,而实际上是20℃;H2O的沸点按沸点曲线下降趋势应该在-70℃以下,而实际上是100℃。 为什么HF、H2O和NH3的沸点会反常呢?这是因为它们的分子之间存在着一种比分子间作用力稍强的相互作用,使得它们只能在较高的温度下才能汽化。经科学研究证明,上述物质的分子之间存在着的这种相互作用,叫做氢键。 氢键是怎样形成的呢?现在以HF为例来说明。在HF分子中,由于F 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很强,H——F键的极性很强,共用电子对强烈地偏

高中化学氢键-分子间作用力

1.化学键:相邻的两个或多个原子(或离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叫做化学键。 2.化学键的存在: (1)稀有气体单质中不存在; (2)多原子单质分子中存在共价键; (3)非金属化合物分子中存在共价键(包括酸); (4)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存在离子键,可能有共价键的存在(Na2O2、NaOH、 NH4Cl),共价化合物中不存在离子 键; (5)离子化合物可由非金属构成,如:NH4NO3、NH4Cl 。 3.化学反应的本质:一个化学反应的的过程,本质上就是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形成的过程。 4.金属键:金属晶体中,金属阳离子与自由电子之间的强烈静电作用。 5.配位键:电子对由一个原子单方面提供而跟另一个原子共用而形成的共价键。 (1)孤对电子:原子最外层存在没有跟其它原子共用的电子对。 (2)虽然配位键和其它键的形成不同,但一旦形成后则与其它共价键无任何区别。 6.分子间作用力 定义:把分子聚集在一起的作用力叫做分子间作用力(也叫范德华力)。 (1)分子间作用力比化学键弱得多,是一种微弱的相互作用,它主要影响物质的熔、沸点等物理性质,而化学键主要影响物质的化学性质。 (2)分子间作用力主要存在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如:多数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非金属氧化物、酸、氢化物、有机物等。 (3)分子间作用力的范围很小(一般是300-500pm),只有分子间的距离很小时才有。 (4)一般来说,对于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大,物质的熔、沸点越高。如卤素单质:

为什么HF、H2O和NH3的沸点会反常呢? (1)形成条件:原子半径较小,非金属性很强的原子X,(N、O、F)与H原子形成强极性共价键,与另一个分子的半径较小,非金属性很强的原子Y (N、O、F),在分子间H与Y产生较强的静电吸引,形成氢键 (2)表示方法:X—H…Y—H(X.Y可相同或不同,一般为N、O、F)。 (3)氢键能级:比化学键弱很多,但比分子间作用力稍强 (4)特征:具有方向性。 (5)氢键作用:使物质有较高的熔沸点(H2O、HF 、NH3)使物质易溶于水 (C2H5OH,CH3COOH)解释一些 反常现象。 结果1:氢键的形成会使含有氢键的物质的熔、沸点大大升高。如:水的沸点高、氨易液化等。这是因为固体熔 化或液体汽化时,必须破坏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 结果2:氢键的形成对物质的溶解性也有影响,如:NH3极易溶于水。

科学视野:《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的教学设计

《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教学设计 江苏省南京市秦淮中学何西玲211100 一、教材分析 “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是人教版化学新教材“必修2”第一章第三节中“科学视野”栏目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为了开拓学生视野,拓展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而设置的。对于此类内容的教学,教师可作机动处理,因而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把它放弃或只作为学生课后阅读。笔者认为应根据各校学生的实际状况,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生活实例和已掌握的知识,通过查阅有关资料,真正感悟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的存在及其对物质物理性质的影响,同时要把握好难度,体现新教材的教学要求。这正是新课程改革的精髓所在。 二、教学目标 1.了解分子间作用力的概念及对物质的熔点、沸点等物性的影响。 2.常识性介绍氢键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三、重点、难点 分子间作用力、氢键对物质的熔点、沸点等物性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提问】Cl2、HCl是以什么键结合的?什么是极性键?什么是非极性键?用电子式表示其形成过程。【提问】什么是分子?有哪些性质?水蒸气为什么会变成液态,液态水会变成冰? 【讲述】分子间距离缩短,由无规则运动变有规则排列,说明分子间存在着作用力。 【板书】一、分子间作用力 【板书】⒈定义:把分子聚集在一起的作用力叫分子间作用力,又称范德华力 【思考】在一盛有氢气的集气瓶中是否存在分子间作用力? 【板书】⒉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间都存在着作用力,不同物质分子间作用力也不同。 【讲述】如:N2沸点—196℃、O2沸点—183℃,即固态变气态所需能量不同、分子间作用力越大,熔、沸点越高。 【设问】F2、Cl2、、Br2、、、I2的熔沸点如何变化? 【板书】⒊对组成相似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大,物质的熔沸点越高。 【思考】对于四氟化碳、四氯化碳、四溴化碳、四碘化碳,其熔沸点如何变化? 【板书】⒋分子间作用力比化学键弱得多,不是化学键,所以由分子间作用力结合的物质熔点较底。【讲述】化学键的键能为120—800kJ/mol,分子间作用力每摩尔约几千焦至数十千焦。 如:H—Cl键能为431 kJ /mol ,而HCl分子间作用力为21 kJ /mol 【投影】化学键与分子间作用力比较

(完整版)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检测题(学生)

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检测题 1.下列物质中离子键最强的是() A.KCl B.CaCl2 C.MgO D.Na2O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由分子组成的物质中一定存在共价键 B.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一定是共价化合物 C.非极性键只存在于双原子单质分子里 D.两个非金属元素原子间不可能形成离子键 3.关于范德华力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范德华力的实质也是一种电性作用,所以范德华力是一种特殊的化学键 B.从F2到I2在常温下的状态由气态、液态到固态的原因是范德华力逐渐增大 C.任何分子间在任意情况下都会产生范德华力 D.范德华力非常微弱,故破坏范德华力不需要消耗能量 4.下列关于范德华力影响物质性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范德华力是决定由分子构成物质熔、沸点高低的唯一因素 B.范德华力与物质的性质没有必然的联系 C.范德华力能够影响物质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D.范德华力仅是影响物质部分物理性质的一种因素 5.H2O与H2S结构相似,都是V型的极性分子,但是H2O的沸点是100o C,H2S的沸点是-60.7 o C。 引起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范德华力 B.共价键 C.氢键 D.相对分子质量 6.下列两种分子间可以形成氢键的是() A.HF和H2O B.HCl和PH3 C.HCl和CH4 D.H2S和HCl 7.下列每组物质发生状态变化所克服的粒子间的作用力属于同种类型的是() A.食盐和蔗糖熔化 B.钠和硫熔化 C.碘和干冰升华 D.二氧化硅和氧化钠熔化 8.水分子间可通过“氢键”彼此结合而形成(H2O)n,在冰中n值为5,即每个水分子都被其他4 个水分子包围形成变形四面体,由无限个这样的四面体通过氢键相互连接成一个庞大的分子晶体,即冰——如下图所示的(H2O)5单元结构。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1mol冰中有4mol氢键 B.lmol冰中有4×5mol氢键 C.平均每个水分子只有2个氢键 D.平均每个水分子只有5/4个氢键 9.范德华力为a kJ·mol,化学键为b kJ·mol,氢键为c kJ·mol,则a、b、c的大小( ) A.a>b>c B.b>a>c C.c>b>a D.b>c>a

较强的分子间作用力——氢键

第2课时较强的分子间作用力——氢键 [目标定位] 1.了解氢键形成的条件及氢键的存在。2.学会氢键的表示方法,会分析氢键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一、氢键 1.比较H2O和H2S的分子组成、立体构型及其物理性质,分析H2O的熔、沸点比H2S高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H2O和H2S分子组成相似,都是V形极性分子,常温下H2O为液态,熔、沸点比H2S 高。在水分子中,氢原子与非金属性很强的氧原子形成共价键时,由于氧的电负性比氢大得多,所以它们的共用电子对就强烈地偏向氧原子,而使氢原子核几乎“裸露”出来。这样带正电的氢原子核就能与另一个水分子中的氧原子的孤电子对发生一定程度的轨道重叠作用,使水分子之间作用力增强,这种分子间的作用力就是氢键,比范德华力大。硫化氢分子不能形成氢键,故水的熔、沸点比硫化氢的高。 2.氢键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氢键是一种特殊的分子间作用力,它是由已经与电负性很大的原子形成共价键的氢原子与另一分子中电负性很大的原子之间的作用力。氢键的通式可用A—H…B—表示。式中A和B 表示F、O、N,“—”表示共价键,“…”表示氢键。 3.氢键的形成条件有哪些? 答案(1)要有一个与电负性很强的元素X形成强极性键的氢原子,如H2O中的氢原子。 (2)要有一个电负性很强,含有孤电子对并带有部分电荷的原子Y,如H2O中的氧原子。 (3)X和Y的原子半径要小,这样空间位阻较小。 一般来说,能形成氢键的元素有N、O、F。所以氢键一般存在于含N—H、H—O、H—F键的物质中,或有机化合物中的醇类和羧酸类等物质中。 4.氢键的特征是什么? 答案(1)饱和性 在形成氢键时,由于氢原子半径比X、Y原子半径小得多,当氢原子与一个Y原子形成氢键X—H…Y后,氢原子周围的空间已被占据,X、Y原子的电子云的排斥作用将阻碍一个Y原子与氢原子靠近成键,也就是说氢原子只能与一个Y原子形成氢键,即氢键具有饱和性。(2)方向性 X—H与Y形成分子间氢键时,3个原子总是尽可能沿直线分布,这样可使X与Y尽量远离,

化学人教版高中必修2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教学设计

《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教学设计 晓妹昌河中学 一、教材分析 “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是人教版化学新教材“必修2”第一章第三节中“科学视野”栏目的教学容,主要是为了开拓学生视野,拓展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而设置的。对于此类容的教学,教师可作机动处理,因而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把它放弃或只作为学生课后阅读。笔者认为应根据各校学生的实际状况,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生活实例和已掌握的知识,通过查阅有关资料,真正感悟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的存在及其对物质物理性质的影响,同时要把握好难度,体现新教材的教学要求。这正是新课程改革的精髓所在。 二、教学目标 1.了解分子间作用力的概念及对物质的熔点、沸点等物性的影响。 2.常识性介绍氢键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三、重点、难点 分子间作用力、氢键对物质的熔点、沸点等物性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提问】Cl2、HCl是以什么键结合的?什么是极性键?什么是非极性键?用电子式表示其形成过程。 【提问】什么是分子?有哪些性质?水蒸气为什么会变成液态,液态水会变成冰? 【讲述】分子间距离缩短,由无规则运动变有规则排列,说明分子间存在着作用力。 【板书】一、分子间作用力 【板书】⒈定义:把分子聚集在一起的作用力叫分子间作用力,又称德华力 【思考】在一盛有氢气的集气瓶中是否存在分子间作用力? 【板书】⒉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间都存在着作用力,不同物质分子间作用力也不同。 【讲述】如:N2沸点—196℃、O2沸点—183℃,即固态变气态所需能量不同、分子间作用力越大,熔、沸点越高。 【设问】F2、Cl2、、Br2、、、I2的熔沸点如何变化? 【板书】⒊对组成相似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大,物质的熔沸点越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