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史

隋唐史

2014级历史本姓名;商晓萍

学号;14106115008

陕西师大远程教育学院历史本科函授生作业

《隋唐史》作业题

一、名词解释

隋文帝;隋文帝杨坚(541年7月21日[-604年8月13日),隋朝开国皇帝。汉族,弘农郡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市)人,汉太尉杨震十四世孙。

隋炀帝;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4月11日),华阴(今陕西华阴)人,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次子,隋朝第二位皇帝。开皇元年(581年)立为晋王,开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立为太子,仁寿四年(604年)七月继位。大业十四年(618年),骁果军在江都发动兵变,杨广被叛军缢杀。唐朝谥炀皇帝,夏王窦建德谥闵皇帝,其孙皇泰主杨侗追谥为世祖明皇帝。

唐太宗;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一说599年1月23日】-公元649年7月10日),祖籍陇西成纪,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

武则天;武则天(公元624年-公元705年),名武曌,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县东)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的女皇帝,也是即位年龄最大(67岁即位)、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为唐朝功臣武士彟次女,母亲杨氏。十四岁入后宫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赐号“武媚”,唐高宗时初为昭仪,后为皇后,尊号为天后,与唐高宗李治并称二圣,683年1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期间,改名为“曌”。

唐玄宗;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712年至756年在位。唐朝在位最久的皇帝,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母窦德妃。庙号“玄宗”,又因其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亦称为唐明皇。清朝为避讳康熙皇帝之名“玄烨”,多称其为唐明皇,另有尊号“开元圣文神武皇帝”。

周世宗;后周世宗柴荣(921年10月27日-959年7月27日),是五代时期后周皇帝,在位六年。邢州尧山柴家庄(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人,祖父柴翁、父柴守礼是当地望族。951年,郭威建立后周,委任柴荣治理澶州,其境“为政清肃,盗不犯境”。954年,郭威驾崩,柴荣继位为帝。

郭子仪;郭子仪(697年-781年),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祖籍山西太原,唐代政治家、军事家。安史之乱爆发后,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率军勤王,收复河北、河东,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至德四年(759年),因承担相州兵败之责,被解除兵权,处于闲官。宝应元年(762年),太原、绛州兵变,郭子仪被封为汾阳王,出镇绛州,不久又被解除兵权。

安禄山;安禄山(703年—757年),营州(今辽宁朝阳)人,本姓康,名轧荦山。其父可能是康姓胡人,母阿史德氏是个突厥族巫婆。相传,其母多年不生育,便去祈祷扎荦山(突厥尊扎荦山为战斗之神),遂于长安三年(703)正月初一感应生子,故名扎荦山。

政事堂;唐、宋时宰相的总办公处。唐初始有此名,设在门下省,后迁到中书省。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改称中书门下,因宰相名义上即为中书门下省长官之故。下设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北宋就中书内省设政事堂,简称中书,与枢密院分掌政、军,号称“二府”。元丰改制后,遂以尚书省的都堂为宰相办公所在,因也称都堂为政事堂。

勋官制度;勋官,产生于北周,主要用于奖励作战有功的战士,后渐及于朝官。因此,在官阶、封爵之外,又多了一种表示等级的制度。

封爵制度;爵又叫爵位,是中国古代帝王对有血缘关系的亲族和功臣授予的一种称号,是社会地位高低和享受物质利益多少的标志。一般依据血缘关系的亲疏或功劳的大小授予不同的爵位。

江都之变;隋炀帝即位后,横征暴敛、穷兵黩武,这种无休止的征调、兵役和徭役的负担,差不多骚扰了全国的农户,更把社会经济推向绝境。史称:"黄河之北,则千里无烟;江淮之间,则鞠为茂草"。阶级矛盾严重激化,广大人民"安居则不胜冻馁,死期交急,剽掠则犹得延生",农民起义终于全面爆发

韦后之乱;指唐中宗皇后韦氏的专权乱政,韦皇后毒死中宗,阴谋夺权。韦氏勾结武三思等专擅朝政,以其从兄韦温掌握实权,形成一个以韦氏为首的武、韦专政集团。立李重茂为帝,史称少帝。韦后又任用韦氏子弟统领南北衙军队,并欲效法武则天,自居帝位纵容女儿安乐公主卖官鬻爵,又大肆修建封寺庙道观,奢侈无度。

永贞革新;永贞革新是唐顺宗永贞年间官僚士大夫以打击宦官势力、革除政治积弊为主要目的的改革。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反对宦官专权,持续时间100多天,最后因俱文珍等人发动政变,幽禁唐顺宗,拥立太子李纯,改革以失败终而告终。

牛李党争;是指唐代统治后期的九世纪前半期以牛僧孺、李宗闵等为领袖的牛党与李德裕、郑覃等为领袖的李党之间的争斗。斗争从唐宪宗时期开始,到唐宣宗时期才结束,持续时间将近40年,最终以牛党获胜结束。

大中之治;大中之治是指唐朝的唐宣宗李忱在位时期的治世。唐宣宗于即帝位后致力于改善中唐以来所遗留下来的种种社会问题,对内贬谪李德裕,结束牛李党争;抑制宦官势力过分膨胀;打击不法权贵、外戚。在位期间宣宗勤俭治国,体恤百姓,减少赋税,注重人才选拔,对外,唐宣宗不断击败吐蕃、回鹘、党项、奚人,收复安史之乱后被吐蕃占领的大片失地;唐朝国势有所起色,百姓日渐富裕,使本已衰败的朝政呈现出“中兴”的小康局面。因此,史上对唐宣宗评价极高,认为他是和文景之治的汉文帝和贞观之治的唐太宗一样的明君”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之为“大中之治”

南衙北司甘露之变;南衙北司之争,即唐中后期,自肃宗至于昭宗年间,决策阶层中的南衙与北司之间的对立与抗争。其中南衙指的是以宰相为中心的中央决策机构,北司指的是以枢密使、神策军护军中尉为核心的宦官集团。南衙北司之争最后以双方的重要人物都被崛起的藩镇长官杀害告终,南衙和北司的权力都随着唐朝政权的灭亡一同湮灭了。

元和中兴;元和中兴是指唐朝唐宪宗在位时因治国有方,国家政治一度回到正轨的时代,视为中兴之局。由于唐宪宗在位是用元和为其在位期间之年号,因而得名。

五代十国;五代是指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更替的位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公元960年,赵匡胤篡后周建立北宋,五代结束。而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政权之外存在过许多割据政权,其中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个割据政权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统称十国。

关陇集团;北魏时期主要籍贯位于陕西关中和甘肃陇山(或称为六盘山)周围的门阀军事集团的总称,当时为了保障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的安全,在沿边地区也就是今天的河北北部、内蒙古南部建立了六个军镇,合称六镇(武川镇就是其中之一)。

幕府;幕府,该词始自于古代汉语,指出征时将军的府署。“幕”意指军队的帐幕,帐篷;“府”指王室等收放财宝和文件的地方。其用法始于1192年镰仓幕府建立。

藩镇;藩镇,亦称方镇,是唐朝中、后期设立的军镇。藩是“保卫”之意,镇是指军镇;唐代朝廷设置军镇,本为保卫自身安全,唐玄宗为防止边倕各异族的进犯,大量扩充防戍军镇,设立节度使,共设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时称天宝十节度。

黄巢起义;黄巢起义或称为黄巢之乱,指的是乾符五年(公元878年)至中和四年

二、简答题

1、谈谈隋朝的建立与巩固的原因。

答;大定元年(公元581年)二月,北周静帝禅让帝位于杨坚,杨坚登基为帝,即隋文帝,建国隋,定都大兴城(今西安),北周覆亡。

大隋朝建立以后,在政治、经济等制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将地方的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地方官吏概由中央任免,由此巩固了中央集权。隋朝建立初期,是一个百废待兴、百乱待治的局面。隋文帝一登上金銮宝座,就施展他的雄才大略,对政治制度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

2、试述隋朝巩固统一的政策和措施。

答;隋朝结束了中国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的长期分裂局面.隋朝在政治上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创建了影响深远的科举制度;在军事上继续推行和改革府兵制度;在经济上,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以增加政府收入.隋朝还兴修了举世闻名的大运河,巩固了中央对东南地区(会稽)的统治,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的联系.

3、隋炀帝为什么要四出巡幸?

答;隋炀帝下扬州一方面安抚了江南民心,另一方面又通过礼乐文明,宣扬了国威,通过巡游,不显山不露水地解决了很多问题。隋炀帝一生三下扬州,每一次都极尽铺张之能事。最后一次,因身边禁卫军叛变,隋炀帝命丧扬州,扬州成了他最后的葬身之所。

4、谈谈李唐皇室的先世情况。

答;说起李虎,有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是唐高祖李渊的祖父,唐太宗李世民的曾祖父。据史料记载,成纪李氏是李姓族裔的主要源头。《史记》、《汉书》、《晋书》、《新唐书》、《通志》等古籍在记述李氏的代表人物或考述李氏的源流时,皆言李氏出自陇西郡的成纪县,所以成纪应当是陇西李氏的主要发源地。

5、武则天为什么能够以周代唐?

答;在我国的周代时,周代的国君为姬姓,周平王迁都城为洛阳,将西周更名为东周。而周平王就有一个小儿子,鸣做姬武,而姬武的后人逐步的都改姓为武了。武则天见此,就说本身就是姬武的儿女。武则天又斟酌到西周有上千年的汗青,履历了800年,形成为了浓厚的中国中原文化,深患上苍生们所钦慕,就想仿周代而效之。中国古代的承平盛世,在唐人望来,惟周、汉罢了。是以,武则天该明为周代,也是想要突显本身的治国方略以及政治理想,想让唐代如周代同样,让国度深患上敬仰

6、唐玄宗统治晚期的政治情况如何?

答;唐玄宗前期重用贤臣,励精图治,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出现了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

(1)唐玄宗统治前期,重视地方官的选拔,曾亲自考核县令,把不称职的人斥退。任用有才干,能负责,敢进谏的姚崇、宋璟做宰相,因此社会安定,生产发展,经济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2)他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封粟末的大祚荣为“渤海郡王”,设渤海都督府和黑水都督府,封南诏的皮罗阁为云南王,封回纥的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3)改革军事制度,改府兵制为募兵制。

(4)唐玄宗统治后期,宠爱杨贵妃,整日饮酒作乐,不理政事,还重用奸诈的李林甫、杨国忠,政治十分腐败,以致酿成安史之乱。持续8年的安禄山、史思明的叛乱,使农业生产受到极大破坏,人民流离失所,使唐朝由盛转衰,从此唐朝开始走向了下坡路。

7、唐代的法律体系的构成?

答;唐代通过立法建立了一套独特而完备的法律体系,这就是主要由律、令、格、式所构成的律令法体系。《唐六典》由于并非唐代在行的法典,因而不是唐代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唐代这种主要由律、令、格、式构成的律令法体系是一种公法性的法律体系。唐代法律体系在中华法系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并使律令法体系成为中华法系的一个重要的形式特征

8、试述唐代租庸调制的内容。

答;租庸调的主要内容:每丁纳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每年交纳绫(或绢、絁)二丈、绵三两,不产丝绵的地方,则纳布二丈五尺,麻三斤;丁役二十日,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折绢三尺。如果政府额外加役,十五天免调,三十天租调皆免,正役和加役总数最多不能超过五十天。赋役令还规定:遇有水旱虫霜为灾,十分损四以上免租,十分损六以上免调。十分损七以上,课役俱免。

租庸调以人丁为本,不论土地、财产的多少,都要按丁交纳同等数量的绢粟。这是建立在唐初自耕农大量存在,并且都占有一定数量土地的基础上的一种赋税制度

9、谈谈隋唐时期的丧葬习俗

答;北方地区隋唐墓北方“两京”地区是隋唐的长安和洛阳,为隋唐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这一地区发现的墓葬最多,也最具隋唐文化的代表性。墓葬主要有双室砖墓、单室方形砖墓、单室土洞墓,也有少量的双室土洞墓。单室土洞墓又有方形、长方形、“刀形”等。隋和唐初,流行长斜坡墓道多天井的单室墓。唐高宗时期有一些带前、后室的砖室墓。武则天以后土洞墓中又有墓道偏于一侧的“刀形”墓,这类墓在唐玄宗以后常见,而且墓道逐渐缩短,天井、小龛数量减少,有的墓使用了竖井与短斜坡相结合的墓道,唐德宗以后这种墓更为流行,带小龛的墓较少,出现在甬道或墓室内设放十二时的龛。

长江中游地区隋唐墓的随葬品以生活用品为主,最多的是陶瓷器。一、二、三期的墓葬中陶器较多,瓷器次之。器形多为五联罐、圆形五足炉、较瘦高的盘口壶、四耳罐、深腹碗、小口的唾盂、高足杯,并在部分墓葬出土俑类。四、五期的墓中出土瓷器较多。器形较粗胖的盘口壶、双耳罐、浅腹碗、大口的唾盂、长颈瓶、花口碗及较多的注子。

南方地区的墓葬形制和随葬品的风格统一性较强,主要区别是发展的时间不同。长江中游在入唐后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而长江下游约在唐高宗时才表现出明显的改变。

10、幽云十六州割让的有什么历史影响?

答;对于中原王朝而言,幽云十六州的丧失使中原王朝失去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一道天然的屏障,从此契丹骑兵可以华北平原长驱直入,而唯一的黄河在冬季有结冰期,使辽军亦可轻松跨越,无险可守的中原王朝在骑兵的冲击下处于极其被动的地位。特别是北宋时期,由于两次大规模的北伐战争中大量的财富和军队的被耗尽,使北宋逐渐形成了积贫积弱的局面。而在宋辽澶渊之盟中,辽国向北宋大肆敲诈和勒索,北宋的积弱之势愈演愈烈。

11、试述五代赋役制度的具体内容。

答;首先,通过对五代赋役制度内容的考证,笔者认为五代赋役制度的变迁表现出以两税法的完善为核心,工商税在国家财政中的地位有所提高,杂税繁多,役制以军事性应役为主的特征。五代赋役在征收的额度与广度上均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一方面适应了五代战乱频仍的时代特征,同时也为宋初乃至后代的赋役制度提供了依据。其次,通过对五代中央财政机构设置的梳理,笔者认为唐宋之际集中财权的历史进程,主要开始于五代,而这一变化不仅消弱了唐末藩镇的势利,同时为宋初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五代各朝为恢复和重建社会经济,新设置了一些财政使职,本文对此亦进行了简单考证。同时也渴望由此透视出唐宋社会经济的发展究竟何种意义上体现出“转型”的特点。

12、所谓经济重心南移是怎么回事?

答;主要原因: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气候适宜、土地肥沃、地广人稀、水资源充足、交通便利等].②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为江南经济发展创造了稳定的环境.③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增加了大量劳动力,并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④南方统治者为发展实力,重视发展经济[鼓励开垦荒地、兴修水利].⑤新的农作物在江南引种,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海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江南商品经济的繁荣.⑥江南地区各族人民的共同劳动

13、唐代的民间信仰情况如何?

答;唐代是我国古代社会的重要时期,呈现多元文化交融的特点。作为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信仰也体现了这一特色。唐代民间信仰内容庞杂,形式多样,亟需专设篇章进行梳理和研究。

14、唐朝与回纥的关系如何?

答;回纥就是当今的新疆维吾尔族,在唐朝时和大唐的关系十分友好,当时发生了"安史之乱"后,唐朝大将郭子仪等就是借助回纥的兵力里应外合才打退了叛军,最后才使得唐朝统治者平定叛乱。经济上:唐与回纥的经济往来,十分密切,回纥经常用马匹交换唐的丝织品、茶叶和粮食,每年往往用几万匹马从唐朝换回丝织品几十万匹,并把其中的一部分转运中亚出售。文化上:相互交流。长安、洛阳汉人喜穿回鹘服装,出现“回鹘衣装回鹘马” 的景象,说明汉和回鹘两族在文化上是相互交流的

15、隋唐时期中国与日本、朝鲜的关系如何?

答;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辉煌时代。在对外交往上,隋唐帝国秉持一种以德服人的观念。隋朝统一中国后,迅速成为东亚最强大的帝国,同时也加强了与东邻日本和朝鲜的交往。隋文帝开皇二十年(600年),日本第一次派遣入隋使节。留中国二三十年,跨越隋唐两代。这些人学成回国之后,有的参与了后来日本的大化改新,对推动日本社会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隋的统一与强大,使高句丽这个想在东北亚有所作为的国家感到不安,双方因矛盾而招致隋朝连年兴师征伐,只因隋朝过早灭亡,才使高句丽获得了短暂的喘息机会。朝鲜半岛南部的百济与新罗,作为隋朝的藩属国,定期向隋遣使朝贡,并希望能借助隋朝的力量制服高句丽。新罗开始全面向唐朝学习。新罗派留学生来唐求学,早在新罗统一半岛南部以前就已开始。崔致远为新罗留学生中的佼佼者。他大力传播中国的道教思想,有“东方丹学之祖”和“新罗道教鼻祖”的美誉。唐初年,正值日本国内改革派与保守派激烈对抗的时期,改革派急于向唐朝学习以强化中央集权,所以常遣使到中国,中日关系进入了一个非常友好的历史时期。唐朝也多次派出赴日使节。中日之间这种长期、大规模的文化交流,在世界古代史上几乎是空前绝后的

三、论述题

1、唐朝前后期中央官制发生了哪些变化?

答;唐时期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在中央,废六官,恢复汉、魏旧制,设三公、三师等,以尚书、门下、内史三省为最高权力机关.又于尚书省下置吏、礼、兵、刑(都官)、民(度支)、工六曹.在地方,把州、郡、县三级改为州县两级制(炀帝改为郡县二级),拟定九品以上官由中央任免;州县官三年一换,不得用本地人.从而建立起一整套相当严密的机构.唐朝除将隋朝的内史省改名中书省,内史令改名中书令,门下省长官纳言改名侍中外,其余名称、长官、职能和性质均同隋制.另外,在宰相设置方面,武德年间仍以三省长官充任宰相.李世民即位以后,因其曾任尚书令一职,故以后此官遂虚设不授.但皇帝却往往给一些官职较低的官吏加上“参预朝政”、“参知政事”和“同中书门上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头衔,使其成为宰相,而尚书省长官左右仆射则被罢相职,如未加上述头衔,就只能负责省内事务.唐初还设立政事堂,作为宰相议事之处,始设于门下省,后又迁中书省.开元年间,又改名中书门下,堂印也改为“中书门下之印”.

2、唐代前后期赋税制度发生什么变化?

答;唐高祖李渊于624年颁布实行了均田法。均田法同时也就颁布了租庸调法。这是与均田制相适应的赋役法。该法包含三个内容:租,即粮食税。每丁每年纳粟二石或稻三石。调,织物税,随乡土所产,蚕乡每丁每年纳绫、绢、施各二丈、绵三两,非蚕乡纳布二丈五尺、麻三尺。庸,徭役,每丁每年服役二十日,如不服役,每口纳庸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作抵。国家有事时,加役十五日可免调,加役三十日租调全免,加役连同正役不得超过五十日。780年,唐德宗采纳杨炎的建议,正式改租庸调为两税法。两税法是按田收税,即按资产收税,仍保留按丁、户派役的赋役法。两税从不同角度讲就是地税和户税,夏税和秋税。

一、量出制入,这等于说朝廷要无限制增加税额。。二、按贫富定等级,实际在报告时,官府往往对富豪的田产不详查,对贫弱的田产一分一厘不放过,定出的贫富等级极不公平。

三、以大历十四年垦田数为依据保留丁额,不分主客户,在当地立户籍,这也是不利于人民的,为贪官污吏舞弊留下漏洞。四、夏秋税征税时间规定得太急迫,使农民“敛获始毕,执契行贷,得不容积,粟不暇春”。五、两税按钱计算,更是利用物价对农民巧取豪夺的办法。农民按官府定出的物价折算应交的粟帛数,但官府压低物价,多收实物。如初行两税时,三匹绢抵一万钱,后来要六匹、八匹才抵一万钱,表面上税额不变,农民实交的实物多了两倍。

3、唐朝在史学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答;首先是唐代的史馆制度。史馆早在北齐时期就已经建立,却多隶属于门下省,中书省,未能成为独立的有组织的专门修史机构。唐代修订的正史,占了我国二十四史的三分之一,可见唐朝对修史的重视。除了这八部当代史,史馆还编修国史,并且让宰相监修国史,这在唐朝前期充分显示了他的优势,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为我国古代史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史通》是我国古代史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文献,也是文化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它首先对唐代以前的史学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总结、《史通》奠定了中国古代历史编纂学,史学史研究,史学批评学的基础。《史通》的诞生,标志我国古代的史学批评形成一个颇具规模的,较全面的理论系统。它对后世史学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尤其对清代章学诚的《文史通义》影响重大,此书对《史通》的观点有明确的继承和发展。

4、试论隋唐五代时期对外文化的交流。

答;

5、试述唐代宰相制度的演变情况。

答;唐朝前期确立三省制,中后期为中书门下政事堂制。唐朝是宰相制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其宰相机构之变化与宰相名称之多变均较复杂。唐代初年,以中书省长官中书令、门下省长官门下侍中、尚书省长官尚书令共议国政,都是宰相。宰相是辅佐皇帝总领天下大政的官员。后来,因为唐太宗即位前虽曾任过尚书令,臣下避而不敢居其职,便以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门下侍中、中书令号称宰相。唐代也因宰相品位尊崇,人主不肯轻易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并假借他官之称。如唐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征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其后,或称“参议得失”,或称“参知政事”等等,名称不一,都是宰相之职。玄宗开元以后,宰相数量少了,其职位更为尊崇,基本上是专职的。安史之乱以后,宰相名号又有了变化。由于代宗升中书令和门下侍中为正二品,所以就废除了“同中书门下三品”的职衔。与此同时,中书令和门下侍中基本是藩帅兼领,几乎不单独作为宰相来设置,因此,唐后期的宰相名号基本上就是“同平章事”了。宰相权力的大小,都是取决于皇帝(还有中晚唐时期的宦官)的态度的。在唐朝,皇帝任用宰相的范围扩大了,已不限于三省长官;宰相成员增多,既便于集思广议,又使之互相牵制,从而避免出现权臣专权的局面。这样,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防止了皇帝大权旁落

6、五花判事是怎么回事?

答;唐代中书省设中书舍人六名。六位中书舍人基本上是按尚书六部分工的,分别联系尚书省的六个部。李世民规定,凡军国政令,由其中一人提出处理意见,但其余五名中书舍

人必须逐个发表意见,署上自己的名字,谓之“五花判事”,又称“商量状”和“五花杂判”。

五花就指代署名的另外五位中书舍人。

至于为何叫五花,古代有”五花八门“的说法,“五花”原指五行阵(五花八门原来是专门指代五行阵和八门阵两个阵图),后来因为五行又代表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混合在一起使人眼花缭乱,五花八门就另有了一层意思,就是指多种多样、百方争鸣之意。因此,这里用五花来描述判事的规则,可谓及其形象,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有异曲同工之妙。

7、试述唐朝的行台省制度。

答;唐太宗在贞观年间常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执行相职。以后又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宰相名号。

从唐太宗开始的这些做法,表明皇帝任用宰相的范围扩大了,已不限于三省长官;宰相成员增多,既便于集思广议,又使之互相牵制,从而避免出现权臣专权的局面。这样,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防止了皇帝大权旁落。

三省六部制度的设立

特指明清中央行政机构中直接对皇帝负责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及工部。汉光武帝刘秀在尚书台设三公、吏部曹、民曹、客曹、二千石曹、中都官曹等六曹尚书,为六部前身。西晋时,有吏部、殿中、五兵、田曹、度支、左民六曹,属尚书省。南北朝亦有六部,然名称因王朝而异。隋初六部名为吏部、礼部、兵部、度支、都官及工部。至唐代改度支为户部,改都官为刑部,遂成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统於尚书省。宋代因之。元代改统於中书省。明代废中书省,六部乃直接对皇帝负责,成为主管全国行政事务的最高机构。各部置尚书一人,总管本部政务,下有左右侍郎各一人,为尚书之副。清代於天聪五年(1631)仿明制设六部。初以贝勒(亲王、郡王)分别总理各部部务;各设满洲、蒙古及汉承政、参政、启心郎、额哲库等官。顺治元年(1644),停贝勒总理部务;并改承政为尚书,参政为侍郎,理事官为郎中,副理事官为员外郎,额哲库为主事;启心郎未改,至顺治十五年裁。雍正元年(1723)以后常以大学士兼管各部,尚书以下各官时有增减。据光绪朝《大清会典》及《历代职官表》记载,清代各部职官设有:尚书(从一品)、左右侍郎(正二品)、郎中(正五品)、员外郎(从五品)、主事(正六品)以及堂主事、司务、笔帖式、七品小京官等。六部职掌,明清略同,各部下辖诸司及官属,则有出入。

8、唐朝常举的科目有哪些?

答;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9、试论西域地区的宗教文化情况。

答;佛教传人西域及其兴盛佛教兴起于公元前6 5世纪的印度。佛祖释迦牟尼生存时代约与中国的孔子相同。最初佛教规模比较小,以后逐渐扩人,而且向国外传播,也传至中国。那么,佛教何时传入中闲?这是一个异常复杂的学术问题。对此,专家学者进

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任继愈先生指出:"佛教开始传播于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一带,以后南到斯里兰忙、印度支那半岛.北到中、匝细亚,随着国与中亚各国经济、文化的交流,佛敦二西汉之际传入中国,在中国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开始生根、发展,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季羡林先生则进一步指出:"佛教从印度向中国传播,有两条途径。其一,由印度传至大夏,再传到中国;其二,由印度传至中亚新疆小国,再传至中国,佛教传入中原内地的时间则为公元1世纪。"那么,佛教何时传入西域?至今尚无定说。或云公元2世纪以前,或公元前259年,天山南路诸地已经流行佛教了。据《大唐西域记》、《于阗国授记》等汉藏文献记载,大约在公元前l世纪20一80年代佛教传入西域。传播的路线是由迦湿弥罗(即古印度西北的克什米尔)经由"丝绸之路"南道首先传入于阗;后又由大月氏、康居经北道输入疏勒、龟兹等地。

10、唐代的经学前后期有什么变化?

答;经学由汉而唐,有古今文学,郑学、王学,南学、北学之争。唐代则基於取士的需要,以国家的力量来推行经学,孔颖达的五经正义是这时代的代表著作,同时也是郑玄以来汉学的总结与高峰。它的编纂一方面成为士人的教科书,另一方面则象徵着政府在圣统上的合法性建立,影响了后来明代《五经大全》、《永乐大典》以及清代《四库全书》等等政府主导下的经典编辑,至唐后五代之世,宋代晁迥之前,无人异词。这个时期的经学也进入了韩国以及日本,成为诸国所仿效的法典,日本天皇更运用经学确立了他的政治法统地位。

11、史馆制度是何时创立的?对后世有何影响?

答;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正式确立史馆修史制度.

设馆修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的兰台、东观.

之所以于此修史,是因为藏书丰富,有利用之便。此后历朝都设有修史机构,或隶中书省或隶秘书省,没有独立固定的形式。至北齐“史馆之名自此有也”,但是它仍旧不是独立的修史机构,而是负有修史之责的秘书省下属机构著作省。隋统一后,又设史馆,置著作郎、著作佐郎等史官,隶属秘书省。及唐朝建立,“武德因隋旧制”因此贞观之前史馆的设置并无定制也没有形成独立的机构。

史馆制度的确立,完成了许多私人史家不可能完成的宏大修史任务。史馆集国家的人力、物力、财力大规模荟萃修史人才,集体修史,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官修史书的高潮。从贞观三年到显庆四年、一共三十年的时间修成了八部纪传体正史,占二十四史的三分之一,若无完备的史馆制度,想要取得这些成就是不可能的。并且因为大量编撰前朝史,让后朝编撰前朝史成为一种传统,保证了历代正史的延续性,起到了保存古文献,推动史学发展的作用。

12、唐朝在史书修撰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绩?

答;贞观政要》是一部政论性的史书。这部书以记言为主,所记基本上是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征、王珪、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太平广记》中收录了很多唐代的传奇小说《册府元龟》为宋代四大部书之一,收录各代君臣事迹《长安志》中国现存最早的古都志。宋熙宁九年(1076)宋敏求撰。着重记述唐代旧部,并上至汉以来长安极其附属县的情况。《大唐西域记》虽然大部分为唐贞观时期的西域风貌和天竺佛教的情况,但也有部分贞观时期的事迹《全唐文》是有唐一代(包括五代)文章的总集,也是迄今唯一最大的唐文总集。可以从中找到很多当时的诏书、墓志、文章、奏折原文。个人认为《全唐文》最有用,很多人物传记可以在新旧唐书中找,不过墓志,诏书一类的就只有看《全唐文》,还有《全唐文遗考》。《唐才子传》唐五代诗人简要评传汇集。此书对中、晚唐诗人事迹所记尤详,也包括部分五代诗人。按诗人登第先后为序。书中保存了唐代诗人大量的生平资料,对其科举经历的记叙更为详备。传后又有对诗人艺术得失的品评,多存唐人旧说,其中颇有精辟之见。《通鉴纪事本末》可以配合着《资治通鉴》看,东西基本

一样,不过细节可能会有互补。《日本书纪》日本的古史书,有与唐朝交往的记录。《通典》通记历代典章制度建置沿革史。取材博综古今,广采群经、诸史、地志,汉魏六朝文集、奏疏,唐国史、实录、档案、诏诰文书、政令法规、大事记、《大唐开元礼》及私家著述等,皆按时间顺序分类纂次。《唐六典》的正文记叙唐朝中央、地方各级官府的组织规模、官员编制(定员与品级)及其职权范围。《唐律疏义》唐朝的法律《大唐创业起居注》中国记录隋末李渊自起兵反隋直到攻克长安、废除隋帝、正式称唐帝为止共357日史事的史书。内容与新旧唐书有很大出入,有很多李渊与李建成的内容。《唐两京城坊考》详细地记载了这两个都城的街道、市场、官署、宅第、寺庙、宫殿的形状、位置,以及某些街巷住居人民的生活面貌。编撰者清代徐松(1781~1848) 《文苑英华》中收录不少诏诰、书判、表疏、碑志,还可以用来考订史实。全书一千卷,上继《文选》,起自萧梁,下讫晚唐五代,选录作家两千于人,作品近两万篇,按文体分赋、诗、歌行、杂文、中书制诰、翰林制诰等三十九类(如把谥册和哀册合并则为三十八类)。

13、唐朝在诗歌创作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答;唐代被视为中国各朝代旧诗最丰富的朝代。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彩、推陈出新的。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

14、唐朝在书法与绘画方面取得什么成就?

答;在书法发展史上,唐代是晋代以后的又一高峰,此时,在真、行、草、篆、隶各体书中都出现了影响深远的书家,真书、草书的影响最甚。真书的书家大多脱胎于王羲之,但又兼魏晋以来的墨迹与碑帖的双重传统,渐王家书派中脱颖而出,风格转呈严谨雄健、法度森整。行草书家特别是草书家的风格走向飞动飘逸。隶篆虽无大发展,但能承秦汉之遗法,形成或严整紧劲或遒劲圆活的信风。唐代书法可分三个时期,初唐、盛唐、晚唐。这一时代新风格的形式,在初唐时尚处于渐变中,至盛、中唐之际,单是从草书领域中出现了新风,随后真诸体亦别开生面,取得的发展。晚唐书法较少发展。

唐朝初期,社会安定,经济日益繁荣,书法亦蓬勃发展。朝廷定书法为国子监六学之一,设书学博士,以书法取士。唐太宗李世民喜好书法,倡导书学,并竭力推崇王羲之的书法,这对唐代书法的发展和繁荣起了重要的作用。历代盛称的唐初四家——欧阳询、虞世南、禇遂良与薛稷代表了初唐风格。这时,行草书尚守晋法,以右军为宗,没有什么新意。这一时期的书法家有钟绍京、陆柬之、王知敬与唐太宗。

15、隋唐时期在科学技术方面有何成就?

答;随唐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清明,交通发达,民族融合,中国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教育制度先进,这些为我国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1)唐朝初年,发明了雕版印刷.868年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标有确切年代的雕版印刷品.(2)唐朝中期的书籍里,记载了制造火药的方法.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上.

(3)隋朝刘焯制定的《皇极历》,是当时最先进的历法.(3)唐朝僧一行实测子午线,在当时世界上是第一次,他还是世界上第一个发现恒星移动现象的科学家.(6)唐高宗时,政府组织编写《唐本草》,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颁布的药典,比欧洲早800多年.(7)隋朝李春设计、主持营建的赵州桥,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