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第六章第2节《基因工程及其应用》教案

必修二第六章第2节《基因工程及其应用》教案
必修二第六章第2节《基因工程及其应用》教案

第六章第2节基因工程及其应用

一、教材分析

本节简要介绍了基因工程的原理,使学生对基因工程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为了避免与选修3中基因工程的内容重复,教材没有过多地展开介绍。教材结合实例介绍了基因工程在作物育种、药物研制、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最后,将重点放在对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讨论上。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简述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

(2)举例说出基因工程在农业、医药等领域的应用。

(3)收集基因工程所取得的成果以及发展前景。

(4)通过对书中插图、照片等的观察,学会科学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能力目标

(1)利用课本以外的资料和信息解决课内学习中发现的问题,培养自主学习能力。(2)通过制作模型的活动来模拟基因工程的操作过程,使学生在理解步骤的同时,切身体会基因工程的主要过程。

(3)通过模拟听证会的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辩论、积极进行交流与合作,从而培养学生对团结、互助和协调的合作精神,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广阔性及创造性,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关注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2) 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体验参与社会问题的讨论和决策的方法。

(3)通过学习了解我国基因工程的发展前景及成果,激发学生对于生物知识的兴趣,开阔学生的思路,养成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树立在学习上努力刻苦的决心。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

(2)基因工程的安全性问题。

2.教学难点

(1)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

(2)转基因生物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四、学情分析

基因操作的工具和基本步骤,学生掌握不好,甚至理解错误。该课的应用题较多,且难度较大不易掌握。

五、教学方法

1.讲解归纳,讨论交流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1)完成预习学案,初步把握基因工程的原理和方法步骤。

(2)搜集到的有关基因工程应用的事例资料。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演示多媒体课件列举几种生物的不同性状,如下:

(1)青霉菌能产生对人类有用的抗生素——青霉素。

(2)豆科植物的根瘤菌能够固定空气中的氮气。

(3)人的胰岛素细胞能分泌胰岛素调节血糖的浓度。

〖讲述〗以上几种生物各自有其特定的性状,这些性状都是基因特异性表达的结果,但是人类能不能改造基因呢?能不能使本身没有某个性状的生物具有某个特定性状呢?例如,让禾本科植物能够固定空气中的氮气;让微生物生产出人的胰岛素、干扰素等药物。这样既节省了人力,又简化了生产,同时还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这种设想能实现吗?回答是可以的。通过科学家们的不断努力,在20世纪70年代终于创立了一种能定向改造生物的新技术——基因工程。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基因工程的原理

教师利用“问题探讨”,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看法。

·为什么能把一种生物的基因“嫁接”到另一种生物上?

·推测这种“嫁接”怎样才能实现?

·这种“嫁接”对品种的改良有什么意义?

【问1】杂交育种有哪些局限性?人类是否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直接定向改变生物。

“你的想法很好,可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实现你的设想呢?”

用类比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基因工程的大致步骤和所需要的工具:剪刀、针线、运载体等。并用问题启发学生:“你能想像这种剪刀加浆糊式的’嫁接工作在分子水平的操作,其难度会有多大吗?”下面以EcoRI为例,构建重组DNA分子模型,体会基因的剪切、拼接、缝合的道理。

教师交代清楚EcoR I是已发现的500多种限制性内切酶中的一种,它是一种从细菌中发现的能在特定位置上切割DNA分子的酶。它的特殊性在于,它在DNA分子内部“下剪刀”,专门识别DNA分子中含有的“GAATTC”这样的序列,一旦找到就从G和A之间剪断(参考教科书插图6-3)。

用同一种限制性内切酶切割后的DNA片断其末端可以用连接酶来缝合(参考教科书插图6-4)。这样“剪切拼接”就可以形成重组的DNA分子。

将学生分成4个人一组,发给所需材料,可将构建模型的文字指导(参见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P.6“重组DNA分子的模拟操作”),复印后发给各组。

教师提出问题:

1.在制作模型时用到的工具(剪刀和不干胶)各代表什么?比较剪切后的DNA片断的末端切片,你发现有什么特点呢?

2.回顾在模型构建过程中,每一步的操作和所用到的工具以及形成的“产品”,你对重组DNA的操作有什么新的理解?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重组后的DNA分子还需要特殊的搬运工具运载到受体细胞(如大肠杆菌、动植物细胞)中。

教师用图片或课件动画展示质粒的结构及特点。(教科书图6-5)

·细胞拟核之外的小的环状DNA分子。

·借宿于细菌、霉菌、酵母菌等细胞里,对细胞的正常生活几乎没有影响。

·能够自主复制。

·可以容易地从细胞中取出或放入。

这些特点使它能够胜任运载体的工作,携带目的基因进入细胞。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或与教科书插图6-6类似的示意图,简要归纳基因工程操作的基本步骤和大致过程。

启发学生思考:想像科学家在分子水平上进行这一操作的精确性。

多媒体展示探究思考题。

1.基因工程育种与杂交育种、诱变育种相比,主要优点是什么?其原理是什么?

2.限制酶有什么特点?

3.如果用同一种限制酶切割不同的DNA,产生的黏性末端的碱基之间有什么关系?

4.目的基因能否直接导入受体细胞?

5.切割运载体和目的基因往往是用同一种限制酶还是两种?为什么?

6.受体细胞有哪些?

7.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

探究二:基因工程的应用

教师:首先请各小组汇报课前收集到的有关基因工程应用的事例资料。

学生分组汇报并交流课前收集资料的情况。

学生1:基因工程在农业上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1)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获得高产、稳产和具有优良品质的农作物。

(2)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可培育出具有各种抗逆性的作物新品种。现在已培育出一批分别具有抗病、抗虫、抗除草剂、抗盐碱、抗病毒、抗干旱等性状的转基因农作物。1996至2000年的短短五年,全球转基因作物从170×104hm2发展到4420×104hm2,其推广速度使前所未有的……。

学生2:基因工程在畜牧养殖业的应用

基因工程在畜牧养殖业上的应用也具有广阔的前景,科学家将某种特定基因与病毒

DNA构成重组DNA,然后,通过感染或显微注射技术将重组DNA转移到动物受精卵中,并由这种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这就是我们在前面提到的转基因动物。通过转基因动物人们可以获得所需要的各种优良品质。

1982年,美国科学家将人的生长基因和牛的生长素基因分别注射到小白鼠的受精卵中,借腹怀胎后,产下的小白鼠比一般的大一倍,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超级鼠",这是世界上第一只转基因动物。人们还用同样的方法,陆续获得自然界中从来就不曾有过的"超级绵羊"和"超级鱼"等动物。例如:转基因绵羊,比一般绵羊生长快30%,体型大0.5倍;又如,澳大利亚科学家培育的转基因猪,4个月后可达90 kg,生长速度比普通家猪提高100%。

学生3:基因工程与医药卫生

基因工程在医药卫生领域的应用主要可概括为两个方面:

(1)用于生产基因工程药品

所谓基因工程药物就是先确定对某种疾病有预防和治疗作用的蛋白质,然后将控制该蛋白质合成过程的基因取出来,经过一系列基因操作,最后将该基因放入可以大量生产的受体细胞中去,这些受体细胞包括细菌、酵母菌、动物或动物细胞、植物或植物细胞,在受体细胞不断繁殖过程中,大规模生产具有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的蛋白质,即基因疫苗或药物。

基因工程的方法由于不受原料的限制,可以高效率的生产出各种高质量、低成本的药物,如胰岛素、抗生素等。

(2)用于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

①基因诊断(展示DNA分子杂交过程的动画效果)

基因诊断:运用基因分析对疾病作出诊断的方法,是遗传病最准确的诊断手段,也是一种威力强大的高新技术。传统诊断方法是通过表现型来推测基因型,而基因诊断是从基因着手来推断表现型,即绕过基因产物,通过直接探查基因进行诊断,不受细胞类型和发病年龄的限制,可用于一切遗传病的诊断。基因诊断也称为DNA诊断或基因探针技术,即在DNA 水平分析检测某一基因,从而对特定的疾病进行诊断。用放射性同位素(如P)、荧光分子等标记的DNA分子做探针,利用DNA分子杂交原理,鉴定被检测标本上的遗传信息,达到检测疾病的目的。

癌细胞的病变过程,主要是由于基因调节控制失灵,通过基因诊断,将发生紊乱的基因加以修复,有希望根治癌症。半乳糖血症是一种先天性糖代谢缺陷症,通过基因诊断,发现病人缺少一个合成半乳糖转移酶的基因。若把半乳糖转移酶的基因转入缺乏这种基因的人体中,治疗这种先天性疾病将成为可能。基因诊断已用于镰刀状红细胞贫血症和地中海贫血症的诊断;对肠道病毒、疱疹病毒、腺病毒、肝炎病毒等引起的疾病,基因诊断技术已用于临床实践。

②基因治疗

基因治疗,顾名思义,是指在基因水平上对人类疾病进行治疗。具体地说,它是利用基因转移或基因调控的手段,将正常基因转人疾病患者机体细胞内,取代致病的突变基因,表达所缺乏的基因产物。或者是通过基因调控的手段,有目的地抑制异常基因表达或重新开启已关闭的基因,达到治疗遗传病、肿瘤、艾滋病、心血管等疾病的目的。

学生4:基因工程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粮食危机越来越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利用基因工程可以为人类开辟新的食物来源。如鸡蛋白基因在大肠杆菌和酵母菌中表达成功,表明人们有希望从发酵罐里生产出人类需要的卵清蛋白。同样的,不久的将来,人们还可以从微生物中获得人们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

学生5:基因工程应用于环保

基因工程应用于环保,一方面基因工程方法可用于环境监测。据报道,用DNA探针可以检测饮用水病毒的含量。具体方法:用一个特定的DNA片段制成探针,与被测的病毒DNA杂交,从而把病毒检测出来。与传统方法相比具有快速、灵敏的特点。传统的检测一次,需几天或几个星期的时间,精确度不高,而用DNA探针只需一天。据报道,能从1t 水中检测出10个病毒来,精确度大大提高。

基因工程还可用于净化环境。随着石油工业的迅速发展,石油这种含有多种烃类的物质对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自然界中,假单相杆菌的细菌能够分解石油,但是,每一种假单抱杆菌只能分解石油中的某一种成分。1975年,科学家用基因工程的方法,把能分解三种焊类的基因都转到能分解另一种烃类的假单抱杆菌内,创造出了能同时分解四种烃类的"超级细菌"。

学生6:展望21世纪,将是基因工程迅速发展和日臻完善的世纪,它将为人类带来巨大的效益,人们不光在基因工程的技术上取得突破,还将加速其产业化的进程。基因工程将在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发挥它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见学案)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九、板书设计

基因工程的概念

基因的剪刀——限制性内切酶

基因操作的工具基因的针线——DNA连接酶

一,基因工程基因的运输工具——运载体

的基本内容提取目的基因

基因操作的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

基本步骤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目的基因的表达与检测

二.基因工程的应用

1,基因工程与作物育种

2,基因工程与药物研制

3,基因工程与环境保护

十、教学反思

1、巧妙布置预习作业,化“复杂”为“简约”。由于基因工程内容上的“高”与“新”,处理不好,会提高学习难度,令学生视高科技为畏途,致使教学流于形式。所以在课前以学生较为熟悉的转基因抗虫棉的培育过程案例为预习作业,使学生首先从整体上了解基因工的四个步骤,起到了突破难点及培养自学能力的目的。

2、巧妙运用构建模型及多媒体技术,化“抽象”为“形象”。对于基因工程,学生接触得少,只运用文字来教学会感到很抽象。如在讲授如何构建基因文库时,教师会提供一幅非常形象的插图,结合图文提出相应问题,诱导学生思考,从而把学习的注意力从简单的死记硬背引导到分析、批判、创新等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能力上来。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套精品学案-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教学设计 1.1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分离定律; 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 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能力目标:运用数学统计方法和遗传学原理解释或预测一些遗传现象; 尝试设计杂交实验的设计。 情感目标:认同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勇于实践,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1.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阐明分离定律; 2. 以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 3. 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教学难点]: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假说——演绎法。 [教学过程]:遗传,俯拾皆是的生物现象,其中的奥秘却隐藏至深。人类对它的探索之路,充满着艰难曲折,又那么精彩绝伦! 让我们从140多年前孟德尔的植物杂交实验开始,循着科学家的足迹,探索遗传的奥秘。 融合遗传:两个亲本杂交后,双亲的遗传物质会在子代体内发生混合,使子代表现介于双亲之间的形状。讨论:按照上述观点,当红牡丹与白牡丹杂交后,子代的牡丹花会是什么颜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为什么选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容易成功?(观察图1-1,1-2,1-3,总结选用豌豆的优点) 1. 豌豆传粉(且闭花传粉),结果是:自花传粉(自交),产生; 自交:两性花的花粉落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自花传粉,也叫自交。 杂交:基因型不同的个体之间的交配。 豌豆花大,易于进行人工杂交,即去雄—套袋(防止其它花粉的干扰)—授粉(采集另一种豌豆的花粉,授到去掉雄蕊的花的柱头上),获得真正的杂种; 父本:供应花粉的植株叫父本(♂)母本:接受花粉的植株叫母本(♀)

高中生物必修一全套教案

新课程高中生物必修1全套教案 第1章走近细胞 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第2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第2章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1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第2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第3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第4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第5节细胞中的无机物 第3章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1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第2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第3节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第2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第3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第4节能量之源——光和光合作用 第6章细胞的生命历程 第1节细胞的增殖 第2节细胞的分化 第3节细胞的衰老与凋亡 第4节细胞的癌变 探索生物大分子的奥秘 一、教学目标: 【知识】:初步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 了解中国合成牛胰岛素事件。 【技能】;培养分析分析资料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了解中国是首个人工合成有生物活性的有机物的国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初步了解分子生物学的成果,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目标; 阅读访谈,学习科学家们实事求是、艰苦钻研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激发学生对高中生物的兴趣是本课的重点。 三、教学用具:ppt幻灯片 四、教学准备 五、教学过程: (一)以概述《细胞与分子》模块作为引入。 师:比较初中阶段所学习的生物知识特点,大家拿到课本可能会想,初中的时候不是已经学过细胞了吗?为什么高中还要再学呢?初中的生物知识着重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的大概情况,而且因为学生没有相关的化学知识和足够的空间想象能力,所以很多知识在初中阶段是没有办法说明白的。就拿细胞结构来说吧,初中的时候,老师只能让学生知道动物细胞是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构成,至于细胞为什么是有生命的,细胞是怎么样生活的,都没有办法说得清楚。只有在同学们在初三、高一学习了化学的基础知识后我们才可以对生命进一步的学习。学习科学就是这样,当你掌握的知识越多时候,反而觉得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就更多。 这个学期开设的《分子与细胞》模块,将为我们在化学分子的层面上,解释细胞的结构以及生命活动。解答在初中阶段没有办法解开的谜团,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二)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事件以及科学家访谈录 师:要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我们先来看一个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的杰出成果。(展示出我国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背景资料)。 学生阅读背景资料和阅读课文中的访谈录,以问题引导: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在生物学上有什么重大的意义?从访谈录中,你认为造就了这次成功的因素是什么?阅读完了这些资料,你觉得对于你学习高中生物,在方法上有什么启发呢? (三)简单介绍高中生物的教材、学习方法和意义 1.教材分为必修3个模块、选修3个模块。必修: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简述三者之间知识结构上的关系;必修: 1.高中新教材的特点:需要学生更多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增加了探究活动(什么是探究活动、探究活动的流程:发现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作出结论)、模 型制作等,这些都要求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 2.学习生物学的意义:生物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相关领域的成果,各个学科之间的边界已经模糊,而出现了多学科的交叉;学习生物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互动,更加 是能力培养和思维方式不断完善的过程。 第一章走进细胞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举例说出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上。 说出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情感态度】: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二、教学重难点: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是重点;说出生命系统的层次是难点 三、教学用具:ppt幻灯片 四、课前准备:让学生收集关于冠装病毒相关的资料。

(推荐)高中生物必修一全部教学反思

《从生物圈到细胞》教学反思 本节是高中生物第一节课,所以非常注重原有生物学知识的回顾和学习兴趣的引导。由于没提前做好学案,采用的还是传统的教学方式,但加入更多的讨论,提供很多学生讨论和发表自己见解的部分。在教学时注意以下三点:一是尽量帮助学生回忆初中所学的知识,虽然很多学生在初中时并没有把生物当“当主科”,但很多人还是比较有兴趣的,比如让学生讨论回顾初中学的实例一草履虫的运动和分裂等等;二是不仅仅拘泥于具体的知识,还引导学生从系统的角度看待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以及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多举例子,让抽象知识具体化;三是要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及时调整问题的难度和教学策略,并注意列举的事例应尽量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热点相联系,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感性认识后总结细胞在其中的作用,从而体会“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教学过程中,改变了原有的教材设计,先从细胞结构入手,再进入非细胞结构的讲解,想用这样的方式更加突出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使用多媒体课件,利用图片、文字、视频相结合的方式总结从细胞到构建生物圈的过程。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上认识细胞,并且感觉到细胞是真实存在的。多引导学生举例,加深学生印象。让细胞这个学生没有触摸到的东西,真真实实的展现出来。 在学生牢固建立了“细胞”概念后,补充一些非细胞结构,强调这些生命也离不开细胞。最后落实到,无论是细胞结构生物还是非细胞结构生物,都离不开细胞。 一节课下来,虽然没有完成课本的全部教学内容,但是很明显感觉到了学生基础各异,但对生物还是很感兴趣的,相信以后会跟他们共同进步的。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教学反思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内容中有关实验“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的教学,我在授课的几天前就询问过学生“有没有使用过显微镜”,结果三个班的同学中只有五个是用过显微镜的,所以我觉得先帮学生复习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步骤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在有了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再进行具体的操作,学生才不至于手忙脚乱、也能减少由于操作失误而导致显微镜的损坏。 我演示完显微镜的操作后,就请有兴趣的学生到讲台试着操作一下。有一个班的学生们面面相觑,很多人想去操作又不好意思,因为怕出差错,最后我指定一位平时表现比较活跃的学生去操作,结果还没操作完就下课了。而在另一个班,却有学生主动大胆地到讲台去操作,带动了其他同学的积极性,下课后都还有同学因为没轮到他操作显微镜而惆怅。我问那个上讲台操作显微镜的学生以前是否使用过,他却说没有。原来,他按照我课前的要求,利用周末的时间,认真地复习了初中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生物和细胞”中“练习使用显微镜”的内容,还根据实验册预习了使用高倍镜的有关知识。 从这件事中,我更深刻地认识到学生课前预习与否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如果老师和学生都能认真贯彻三段教学法的各个环节,一定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第一节的内容,所需课时为一课时。要从系统的角度来认识细胞,首先就要了解细胞的物质组成。教材从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再到化合物,逐渐深入,让学生在微观层面上系统的认识细胞,从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开始累积成一个细胞的完整形态和结构。本节内容是学习本章及后续内容的基础。学生在初中积淀了部分生物及化学知识,有一定的实验动手能力。学生本身对探究细胞的结构是存在好奇心的,教师只要在必要的问题上对学生进行点拨,便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思考及动手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主动地探究,从而获取知识,提高学习能力,这也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所以教师需要在这方面多给学生指导和启发,便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本堂课主要采用了问答式探究学习的方式,围绕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展开探究学习。在整堂课中,教师充当的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通过资料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直到最后得出结论,都是学生通过自主合作讨论获得的。 本节教学应该重点渗透以下几点:①从元素水平就可以看出生物的物质性,以及组成生物体物质的特殊性。②组成生物体的元素的作用,只有在生活的机体中,在生物体特定的结构基础上,在与其他物质的相互作用中才能体现出来。③生物体的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是依据含量划分的,不可轻视微量元素的作用。另外,生物体中不仅仅都是必需元素,环境中的有些非必需元素也会进入到生物体中。 本节课既有授课内容,又要做实验,因此教师要熟悉教学内容要求,善于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创新实验设计方案。在课前教师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尽量将可能出现的情况都估计到,并找到相应的对策,学生也应该做好课前准备,预习实验,初步了解实验的原理及实验步骤,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教学反思 本节知识内容多,新名词多,蛋白质空间结构较抽象,学生没有学习相应的有机化学知识,对羧基,羟基等很陌生,因此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第1节通过神经的调节优质教案

第二章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生命活动调节的第一节,因此在教材中占据了承上启下的重要的地位。但是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不直观,学生不易理解。因此要借助多媒体的辅助,观看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到,及突触间的传递过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概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2.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3.概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2.能力目标:能设计关于神经传导方向的实验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用过神经的调节,来体会生命活动调节的准确性,及复杂性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水平有差距,且本节课内容抽象,特别是兴奋的产生、传导过程,很难理解,最好借助多媒体,动画展示兴奋产生、传导的过程,有利于学生理解。 五、教学方法 1.多媒体动画展示。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

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把握神经调节的方式,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的构成、突触、突触小体等基本概念;初步理解兴奋的产生、传导过程。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两人一组,多媒体教师教学。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导入:利用教材P16[问题探讨]导入新课 我们来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然后展示探究的问题,已经布置学生们课前预习了这部分,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让学生把预习过程中的疑惑说出来。(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教师设置下列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和思考: ⑴人和动物各器官系统的协调,以及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主要是通过神经系统来完成的,那么神经调节的方式是什么呢?

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套知识点结构图梳理

高中生物必修2教案 《遗传与进化》 人类是怎样认识基因的存在的? 遗传因子的发现 基因在哪里? 基因是什么? 基因是怎样行使功能的? 基因的表达 基因在传递过程中怎样变化? 基因突变与其他变异 人类如何利用生物的基因? 生物进化历程中基因频率是如何变化的?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主线一:以基因的本质为重点的染色体、DNA 、基因、遗传信息、遗传密码、性状间关系的综合; 主线二:以分离规律为重点的核基因传递规律及其应用的综合; 主线三:以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自然选择为重点的进化变异规律及其应用的综合。 第一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 相对性状 一、孟德尔简介: 二、杂交实验(一) 1956----1864------1872 1.选材:豌豆 纯种 性状易区分且稳定 真实遗传 2.过程:人工异花传粉 一对相对性状的 正交

P(亲本)互交反交 F1纯合子、杂合子F2dd 1 分离比为3:1 3.解释: ①性状由遗传因子决定。(区分大小写)②因子成对存在。 ③配子只含每对因子中的一个。④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4.验证 dd F1是否产生两种 比例为1:1的配子 5.分离定律: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三、杂交实验(二) 1. yyrr 亲组合 1 重组合 2.自由组合定律: 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四、孟德尔遗传定律史记: ①1866年发表②1900年再发现 ③1909基因型、表现型、等位基因 △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在因素,而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表现型=基因型+环境条件。 五、小结:

【推荐】2020年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册)教学案汇总

【推荐】2020年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全 册)教学案汇总 学习目标:1.举例说明我国粮食生产的现状及解决粮食问题的重要性 2.以转基因技术为例, 说出现代农业技术的重要性 3.概述科学思维的基本过程 [教材梳理] 一、粮食问题 1.二战后世界粮食生产状况 国别内容项目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人口占世界人口1/4 占世界人口3/4 粮食产量占世界的1/2 占世界的1/2 特点人均产粮多、消费少人均产粮少、消费多

2.我国粮食生产状况及产生原因 3.科学合理地应用现代农业生物技术 (1)作用 在彻底解决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疾病肆虐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2)转基因技术发展历史 诞生→1983年, 世界上第一个转基因植物培育成功 ↓ 发展→世界首例转基因产品——延熟保鲜番茄, 1993年在美国批准上市二、科学思维的过程[连线] [牛刀小试]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发达国家人口少、人均粮食多、消费少。(√) (2)我国虽然人口众多, 但地大物博, 粮食问题并不严峻。(×) (3)现代农业生物技术诞生的标志是延熟保鲜番茄的成功上市。(×)

(4)水稻耐寒、耐盐碱基因是我国获得的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 (5)脊索动物和脊椎动物可能起源于一个共同的祖先。(√) 2.选择正确答案 (1)粮食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我国在这方面面临的重要问题是( ) A.粮食生产过多 B.粮食供应与消耗不平衡 C.人口增长过快, 缺粮问题日益严重 D.开垦森林过少, 致使农田减少 解析:选C 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2%, 而耕地仅占世界耕地的7%, 由于人口迅速增长, 使我国面临粮食短缺这一严重问题。 (2)下列关于推理研究的有关说法中, 错误的是( ) A.推理是根据现象提出合理的假设过程 B.通过推理所得结论必须是完全正确的 C.推理过程必须符合基本的逻辑关系 D.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可得出多种结论 解析:选B 推理是对观察到的现象所作出的解释, 即是一种合理的假设, 由推理所得到的结论既可能是正确的, 也可能是错误的, 这就需要通过实验加以验证。 [重难突破] 一、粮食问题

人教版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蛋白质习题课上课教案

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第二节蛋白质习题课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熟练掌握蛋白质的结构、功能、性质、鉴定、代谢和生物合成等相关知识 过程与方法: 比较能力,知识的迁移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运用逆向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生命存在的本质就是蛋白质与其外部自然界不断的新陈代谢。(2)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 (3)关注蛋白质研究的新进展及转基因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教学重点1)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2)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教学难点1)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2)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3)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学情分析 通过做题,同学们普遍反应出来的问题就是对于脱水缩合过程的物质变化规律不熟悉,对于脱水缩合过程掌握的不透彻,这节习题课就从这一点出发,重点突破同学们的盲区。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小组合作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图片、科学研究实例等素材启发性展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基础过关: 含量:占细胞鲜重的7%-8%,占细胞干重的________以上。 元素组成:主要由_________4种元素组成,很多还含有微量的Fe、Cu、Mn、I、Zn等。(如:血红蛋白中含____) 结构特点:每个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__和一个____,并且都有一个___和___连接在同一个___上。 基本单位:氨基酸通式:

教学过程种类:约___种。 多肽合成方式:_________反应,连接两个氨基酸分的化学键叫做______ 结构多样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蛋白质功能多样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之间的肽键结构式是: A. NH--CO B. --NH--CO-- C. --NH2--COOH-- D. NH2-COOH 例:下列哪项不是蛋白质在动物体内的生理功能: A.组织修复的原料B.酶的主要成分 C.细胞成分更新的原料D.主要的能源物质 请分析1、2、3、4分别代表哪种物质。(蛋白质、酶、激素、抗体) 二、有关蛋白质的计算: 1、肽键数、脱水数、加水数的计算: 结论1:m个氨基酸构成n条肽链:脱H2O数=肽键数=m-n 氨基酸数=肽键数+肽链数 例:一个由n条肽链组成的蛋白质共有m个氨基酸,该蛋白质完全分解后,共需水分子: A.n B.m C.(m+n)D.(m-n) 2、蛋白质分子中至少含有的游离氨基、羧基数的计算: 结论2:n条肽链至少含有n个游离的氨基和羧基 例:某22肽被水解成1个4肽,2个3肽,2个6肽,则这些短肽的氨基总数的最小值及肽键总数依次是: A.6 18 B.5 18 C. 6 17 D. 5 17 3.蛋白质分子量的计算: 结论3:由m个氨基酸形成含有n条肽链的蛋白质,若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为a,则该蛋白质的平均分子量为:am-18(m-n) 例:已知20种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是128,现有一蛋白质分子由2条多肽链组成,共有肽键98个,此蛋白质的分子量最接近于: A.12800 B.12544 C.11036 D.12288 4. 主肽链上C、N、O、H原子数的计算: 结论4:若C原子数为2n个,则N原子数为n个,O原子数为(n+1)个,H原子数为(2n+2)个 例:某多肽的分子式为C55H70O19N10,已知它由下列4种氨基酸组成:

生物教学案必修三第二章第3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教案

学校:临清二中学科:生物编写人:赵洪伟审稿人:贾俊忠 第二章第3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一、教材分析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2章第3 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特点,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间的协调关系。进一步说明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简述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特点。 (2)说出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间的协调关系。 2.能力目标: (1)描述体温调节、水盐调节。 (2)举例说明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认同毒品的危害,远离毒品。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协调。 难点:人体的体温调节与水盐调节的分析。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基础薄弱,要提前预习。 五、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讲授法、对话法、演示法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实验“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初步把握实验的原理和方法步骤。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学生分组。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引导阅读问题探讨】玩过山车的图片 【讲述】过山车大家玩过吗。在游乐园乘坐过山车,头朝下疾驰时,不少人感到心怦怦直跳,有些人还会狂呼乱叫。如果此时检测血液,发现能使心跳和呼吸加快的肾上腺素含量也明显升高。这一现象我们姑且称之为“过山车现象”。

【推荐下载】新人教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套精品学案-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教学设计庐江三中:许佳

1.1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分离定律; 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 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能力目标:运用数学统计方法和遗传学原理解释或预测一些遗传现象; 尝试设计杂交实验的设计。 情感目标:认同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勇于实践,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1.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阐明分离定律; 2. 以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 3. 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教学难点]: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假说——演绎法。 [教学过程]:遗传,俯拾皆是的生物现象,其中的奥秘却隐藏至深。人类对它的探索之路,充满着艰难曲折,又那么精彩绝伦! 让我们从140多年前孟德尔的植物杂交实验开始,循着科学家的足迹,探索遗传的奥秘。 融合遗传:两个亲本杂交后,双亲的遗传物质会在子代体内发生混合,使子代表现介于双亲之间的形状。 讨论:按照上述观点,当红牡丹与白牡丹杂交后,子代的牡丹花会是什么颜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为什么选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容易成功?(观察图1-1,1-2,1-3,总结选用豌豆的优点) 1. 豌豆传粉(且闭花传粉),结果是:自花传粉(自交),产生; 自交:两性花的花粉落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自花传粉,也叫自交。 杂交:基因型不同的个体之间的交配。 豌豆花大,易于进行人工杂交,即去雄—套袋(防止其它花粉的干扰)—授粉(采集另一种豌豆的花粉,授到去掉雄蕊的花的柱头上),获得真正的杂种; 父本:供应花粉的植株叫父本(♂)母本:接受花粉的植株叫母本(♀) 正交、反交:若甲作父本、乙做母本为正交,反之为反交。 2. 具有稳定遗传、的性状,如豌豆茎的高度有悬殊的差异,通过观察很容易区分,进行统计。 性状:是指生物体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的总称。如:豌豆茎的高矮。 相对性状是指一种_____ _的____ __性状的____ _表现类型。如:_____________ 。 设问:豌豆有多对相对性状,孟德尔做杂交实验时是同时观察的吗?他先观察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并对此进行分析。 二、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观察图1-4) P 纯种的高茎豌豆×纯种的矮茎豌豆 ♀(♂)↓♂(♀) F1高茎豌豆 ↓自交 F2 高茎豌豆矮茎豌豆 3 : 1 思考: F1为什么表现出高茎,没有表现出矮茎的性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2为什么又出现了矮茎?且统计是3:1的数量比?这比值是偶然的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具有________ 的两个亲本杂交所产生的F1中__________ _的性状叫显性性状。而_______________ 的性状叫隐性性状。 性状分离指在______ _后代中,同时显现出________ _和_________ _的现象。 三、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第5节《细胞中的无机物》教案

第二章第五节细胞中的无机物 一、教材分析 《细胞中的无机物》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第五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水和无机盐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和作用。本节内容是对第二章第一节知识的提升,也是后面学习必修三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出水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和作用。 (2).说出无机盐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和主要作用。 2.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思维的严密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认同生命的物质性,探讨组成细胞的分子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水和无机盐在细胞中的作用 难点:(1)结合水的概念(2)无机盐的作用 四、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水的认识比较丰富,许多概念来自生活的经验,但是,站在活细胞的角度去看,学生的认识还有需要补充纠正的地方。 五、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导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1.提示:水在细胞中的重要作用: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是细胞内的良好溶剂,许多种物质溶解在水中,细胞内的许多化学反应也都需要有水的参与,多细胞生物体的绝大多数细胞必须浸润在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环境中。水在生物体内的流动,可以把营养物质运送到各个细胞,同时,也把各个细胞在代谢中产生的废物,运送到排泄器官或者直接排出体外。总之,各种生物体的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水。 2.提示:无机盐在细胞中的重要作用:细胞中许多有机物的重要组成成分,调节细胞的生命活动等。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问题探讨1:细胞中的水 1.分析下列资料,说出水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和作用?细胞、生物体内水的含量比较,说明了什么? ①细胞中各种化合物所占比例

(完整版)教学计划高中生物必修二

高一下学期教学计划 郭玉梅 2013/2/21 新学期伊始,我继续担任4、5、6、7四个班级生物教 学任务,根据半年来对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情况特点的了解,认真总结经验,努力在这学期使四个班的学生对生物学科进一步的了解,进而喜爱这个学科,学好这个学科,现拟定本学期教学工作计划如下: 一、利用网络资源、各类相关专业的书报杂志了解现代生

物科学的动向,搜集一些新的生物学成果介绍给学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开拓自己的教学视野和思维。在教学中,同时也鼓励学生收集身边有关生物的问题,在课堂上开辟一片互相交流、互相讨论关注问题的天地。通过这样的资料互动形式把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体现生物学科的社会性一面。 二、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反思,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三、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 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 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

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彻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四、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 改进工作。 五、本学期共二十一周,经组内讨论现对教材内容教学进度做如下安排; 第1、2周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3、4周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5周复习检测、 第6、7周基因的本质 第8、9周基因的表达 第10周基因的本质、表达复习、期中复习备考 第11、第14、第17、第20、 13周 15、16 周 18、19周 21周 12 、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复习检测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期末复习备考

生物必修2全册教案-全册

必修2 遗传与进化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一节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一) 课时安排讲课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程序 导言 前面学习了遗传物质DNA及其基本单位--基因,知道它的复制使前后代保持连续性,它的表达使亲代和子代相似。那么,基因在传种接代过程中有没有一定的传递规律呢? 一、基因的分离定律 [二]教学目标达成过程 (一)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2-4 教师列出如下提纲:(投影显示) 1.了解孟德尔简历 2.孟德尔的试验研究方法是什么?选用什么材料?纯系亲本的杂交技术怎样进行? 在学生阅读、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点拨: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动力。孟德尔的研究成果就是最好的例证; (2)孟德尔用避免外来花粉干扰的自花传粉、闭花授粉的豌豆纯合植株进行杂交试验,这是他成功的原因之一。 设疑:什么是杂交法? 教师出示人工异花传粉挂图,并与学生一起回忆:减数分裂、受精作用、胚珠发育成种子,直到萌发成幼苗的过程,从而理解杂交试验法。 教师最后强调:孟德尔在试验中发现豌豆一些品种之间具有易于区分的、稳定的性状,如茎的高与矮、种子形状的圆粒与皱粒。从而引出相对性状的概念。 学生阅读教材并讨论,最后归纳理解相对性状要从三点出发: (1)同种生物; (2)同一性状; (3)不同表现类型。 教师出示:豌豆相对性状的挂图。 学生观察后得出:不同品种的豌豆同时具有多对相对性状。 提问:在人体上存在哪些相对性状? (答:有耳垂和无耳垂,单眼皮和双眼皮,蓝眼和褐眼……) 再提问:孟德尔开始是否对图示中所有相对性状同时分析呢? 学生回答:否。(这是孟德尔成功的又一重要原因) (二)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

人教版生物必修一第二章教学设计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要求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章介绍了组成细胞的蛋白质、核酸、糖类、脂质等有机物的结构和功能,以及水和无机盐的作用。把有机物放在无机物的前面,这是编者的匠心所使然──生命物质运动特殊性和运动的本质属性是由有机物特别是蛋白质来完成的。一个简单的顺序颠倒,诏示了生命物质运动过程中各物质扮演的角色的轻重。 通过本章学习,为学生的后继学习打下必不可少的基础,在本章学习的基础之上,才能感悟生命活动过程中的物质输入和输出、能量供应和利用,以及系统的发生、发展和衰亡的过程实质。 三、学情分析 本节的知识相对简单,学生需要牢固的掌握知识,并在此基础上掌握好实验技能。高中学生刚开始学习生物,动手能力比较差,在做实验的时候阐述清楚实验原理并且做好演示实验对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需要树立学生不断思考的能力,学会用探究性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1.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2.简述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3.概述糖类的种类和作用。 4.举例说出脂质的种类和作用。 5.说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6.说出水和无机盐的作用。 (二)能力方面 1.尝试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2.以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为材料,进行特定的染色,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认同生命的物质性,探讨组成细胞的分子的重要作用。 2.认同生物界在物质组成上的统一性。 3.崇尚生命物质和谐之美,珍爱生命。 4.为生命的奥秘所折服。 5.珍惜水、节约水的意识渗透。 6.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五、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和化合物;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教学难点 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六、教学策略设计 1.利用"问题探讨"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观察、讨论、交流中学习新知识。 本节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细胞的物质组成,认同生命的物质性。由于学生在初三已经学习了化学的基本知识,所以在进入这部分学习时,通过让学生比较组成地壳和组成细胞的部分元素的含量,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在与其他同学的交流中,认识到组成生物体的元素与组成地壳的元素有相似性又有区别。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

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习题讲课教案

第二章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习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下列关于反射和反射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反射弧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B.反射活动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 C.只要有完整的反射弧,必然出现反射活动 D.反射和反射弧在性质上是完全相同的2.在下列反射中,属于条件反射的是( ) ①飞虫进入眼中流泪②熟睡中蚊子叮咬,手去拍打③婴儿闻到母亲的体味吮吸乳汁④看到老虎感到害怕⑤司机见到红灯停车⑥听故事听到紧张时,手心出汗 A.①③⑤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③④⑤⑥ 3.下列关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和特点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神经纤维兴奋部位膜外为负电位,膜内为正电位 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既可以双向传导,也可以单向传导 C.兴奋传导时,膜内的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 D.动作电位产生时Na+流入神经细胞内的过程不需要消耗大量能量 4.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细胞膜的电位变化是( ) ①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②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③膜外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④膜内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5.下列对于神经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兴奋部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膜内为正、膜外为负 B.神经细胞兴奋时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大 C.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 D.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 6.人在拔牙时,往往需要在相应部位注射局部麻醉药,使其感觉不到疼痛,这是因为麻醉药( ) A.阻断了传入神经的兴奋传导 B.抑制神经中枢的兴奋 C.阻断了传出神经的兴奋传导 D.抑制效应器的活动 7.下图表示一段离体神经纤维的S点受到刺激而产生兴奋时,局部电流和神经兴奋的传导方向(弯箭头表示膜内、外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直箭头表示兴奋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

高一人教版生物必修二教案

高一人教版生物必修二教案 所谓教案的艺术性就是构思巧妙,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得到艺术的欣赏和快乐的体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高一人教版生物必修二教案,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高一人教版生物必修二教案1 一、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经过两年的生物学学习,学生已经储备了很多生物学知识,具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本节课主要讲述酶在生物新陈代谢中的重要作用及其生理特性,教材对酶的本质和特性作了重点介绍。本章本节课内容是高二生物教材的重难点内容。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现象皆与酶的活动有关。在本章节中通过探索验证酶的特性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精神。 首先,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对酶的发展历程、特性、作用等都已经知道并理解。这些都与接下来的酶的特性紧密相关。也一定程度上反馈了上节课的上课质量和学生的掌握情况。并且为接下来的教学作为指导。其次,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比如说加酶洗衣粉,学生都可能接触过,那么他们就会有很多问题出现了:加酶洗衣粉添加了什么类型的酶呢?酶在洗衣粉里是怎样工作的?在使用加酶洗衣粉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等等的问题。这样,一方面学生会形成无意注意,一定程度上提高学习欲望,学习效果也大大提高。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从这方面下手,收集资料,增大信息量,活跃课堂气氛。再者,酶的生产应用的引入,一定程度上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觉得生物对他们来说,不是只是抽象的某某技术,某某发现,某某科学家等等,而是贴近日常生活的,很常见的东西,他们会有这样的想法:“如果我掌握了这个,那我是不是就相当于令人羡慕的科学家了呢?”这样,也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欲望。也为以后的择业多一个选择。 二、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知识结构: 在这节课中,我打算先回顾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酶的本质,作用。然后问大家一个问题:“生活中你遇到酶了吗?”其次,给大家展示几张酶的在生活中应用的图片,看大家反应,并尝试总结。再者,就用几个案例来一一说明酶具有哪些特性。

高中生物必修2 ) 第3章 基因的本质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2 ) 第3章基因的本质 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版本: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2004年5月第1版,2004年12月第3次印刷)第3章第1节。 本章内容涉及前人探索遗传物质的历程、DNA的结构和复制、基因的遗传效应等知识,是现代遗传学的基础内容,为学习“基因的表达”、“基因突变”及“基因工程”等后续内容作好辅垫。 优点:提供了非常好的学材——前人探索遗传物质的3个经典实验。 不足之处:本节课的标题“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一句界限不清的话,学生很难理解其准确的含义。实际上,教材所提供的内容,既与标题不相称,也与《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不吻合。 2.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学生学习了“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和“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这些内容之后,积累了大量的对基因的感性认识。那么,基因的化学本质究竟是什么?在生物的遗传上又是如何起作用的呢?……相信这样的问题一定经常萦绕在学生的脑海里。 3.设计思想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课标中并没有相应的要求和建议,课标第17页,“2.2遗传的分子基础”部分对应本节的具体内容标准中有一条: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因此,本节教学任务的最后着落点不应该是这样一个干巴巴的结论性语句,而应该是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去分析、挖掘这些经典实验中所蕴含的方法和原理,让学生们讲出他们对实验原理、步骤、结论的困惑、理解或感悟,甚至学生们自己的新见解,从中领会科学的设计方案和思维方法,这才是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贯彻和落实的教学目标。这也是本教案设计的出发点:如何有效地利用学材,达到课标的要求。 “总结”这个知识性目标动词是应用水平的,是属于最高层次的要求,要让学生能够“总结”出来,就必须促使学生真正理解这三个经典的实验。 4.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生能够说出“三个经典实验”的过程和结果,以及这些结果所能推出的结论。 2.学生能分析实验步骤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能评价这些步骤在整个实验中所起的作用。 (2)情感目标 参与讨论前人的实验设计,在交流和沟通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5.预设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三个经典实验”的过程和结果,以及这些结果所能推出的结论。 难点:分析实验步骤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且能评价这些步骤在整个实验中所起的作用。 拟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1.启发式教学、自主探究式学习 2.设计讨论的问题、发动质疑,研讨、阐释、辩护 电教设备: 1.计算机及投影设备 2.展台 6.教学过程设计 课型:新课 课时安排:本节内容安排1课时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学三维目标---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学三维目标----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稳态与环境 目录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科学史话稳态概念的提出和发展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神经外科医生 第2节通过激素的调节 科学·技术·社会评价应用激素类药物的利与弊 第3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科学·技术·社会拒绝毒品,慎用心理药物 第4节免疫调节 科学·技术·社会艾滋病——威胁人类的免疫缺陷病 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 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第2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第3节其他植物激素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第1节种群的特征 科学家的故事从治蝗专家到生态学巨匠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 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植保员 第3节群落的结构 科学·技术·社会立体农业 第4节群落的演替 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林业工程师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科学·技术·社会生态农业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第4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1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2节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即是本课题的重点内容,也是一个难点内容,建议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逐层推进。 首先,以人体为例,结合初中已掌握的知识,让学生弄懂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构成的人体内环境及三个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明确:体内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然后结合人们的日常生活分析实例,证明当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发生变化时,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能够维持内环境的稳态,进而归纳出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并且使学生认识到: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就会引起代谢紊乱并导致疾病。 一、教学目的要求 知识方面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通过内环境稳态的基本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只有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才能实现内环境的稳态。 2.使学生逐步树立生物体的局部与整体相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能力方面 1.通过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和水平平衡调节实例的讨论分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稳态的生理意义。 2.提高运用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评价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教学目标 1.明确内环境的概念及组成环境的三种成分之间的关系。 2.理解体内细胞物质交换是通过内环境而实现的。 3.理解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物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