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方案xihe

公民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方案xihe
公民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方案xihe

公民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交通安全问题的调查与研究

阳城县西河中学七年级158班指导教师:赵永丽

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与接班人,我们有理由、有权力、更有责任关心社会生活,关注国家大事,“公民教育”综合实践活动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意识。2014年3月,按照“公民教育”的六步操作模式,我和我的孩子们开始了“交通安全问题”的调查与研究。

步骤一:确定社区中存在的公共政策问题

为进行这次研究,同学们以自然村为单位共分9个小组,利用公休日,观察家乡的公共政策问题,先后与父母、邻居、热心公共事务的村民、村干部等就社区中的公共政策问题进行了交流,就“你认为我们村(乡)最突出的公共政策问题是什么?”这个话题对热心公共事务的长辈进行了采访,用问卷调查法向村民(包括全校师生、乡机关、团体)

采访表

小组成员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

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你和社区中的其他人认为此问题重要吗?为什么?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哪一个级的政府或政府机构负责处理此问题?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有问题的话,政府目前正在采用什么政策处理这一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确有相关政策,回答下述问题:

该政策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应当如何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政策需要替换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关于该政策,所在社区居民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如果有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4. 你能从何处获得更多关于该问题的信息资料以及不同个体和团体所持的立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你认为你所在社区还有可供你的班级研究的其它问题吗?这些问题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征集了家乡最突出的公共政策问题,班集体汇综各个小组收集到的问题,结果如下:

分别是:环境保护,垃圾食品的危害,网络的利弊,交通安全、养老问题、中小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与升学问题等。

步骤二:选择班级要研究的问题

汇总了这些课题后,我们全班投票,以最高票数30票确立了交通安全这一问题,经过师生讨论定下了“交通安全问题的调查与研究”作为研究课题,大家讨论了该课题是否能收集到相关的信息资料,能否得以最终的解决。经过大家讨论,一致认为此课题非常贴近同学们的生活,在社会上反响也较大,比较可行。课题确定后,按照研究内容分为四大组,同学们自由组建团队,并推选出每组的组长,接下来根据研究需要我们制定了班级活动计划。接着老师指导具体分析每一次活动完成的任务和采用的手段方法,分工到组,责任到人。

步骤三:收集研究问题的信息

确定收集信息的渠道。通过讨论确定出如下渠道:

1.实地调查:通过自己亲自去实地调查,发现问题。这样调查出来的信息最真实。

2.向周围的村民、长辈采访,他们经历得多,发现的问题会更多。

也会给我们提供一些收集信息的渠道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3.图书馆、学校、新华书店报刊亭有涉及我们要研究的问题的报纸及其它出版物。

4.报社:与报社联系。报社记者通常会收集有关我们周围存在的问题和政府正在如何处理这些问题的资料。报社和记者可以向我们班提供我们正在研究的问题的线索。

5. 交警大队: 我们可以找交警,他们应该有很多关于这方面的资料和照片。

6.律师或法官:大多数律师和法官是会向我们学生提供一些免费的法律知识的。律师和法官是获取许多问题信息的极好的渠道。

7.人大代表:采访人大代表,他们一般能够发现问题并建议或支持处理这些问题的公共政策。

获取及整理信息资料的指导

1.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组长组内分工,明确每个成员的任务,并且根据任务不同,划分出几个小组并确定小组组长。各个小组组长负责小组的行动计划和落实。

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首先从介绍你自己开始,然后,告诉对方你的目的或你为什么找他/她。

自我介绍

我叫___________(你的名字)。我是西河中学七年级158班的学生。我们正在研究交通安全的问题,我负责查找有关该问题的信息。我现在可以问你几个问题吗?

你有任何关于该问题的印刷资料吗?可以送给我们一些吗?

步骤四:制定班级方案

全班再次分组,分为四个大组,每一组负责编制方案的一个部分。方案中的材料应包括班级和小组在调查此问题时收集到的信息资料,也可以包括学生自己的手写材料或照片以及过程资料等。

(一)方案的内容

方案包括全部四个大组的工作。它具体又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听证会要用的展示资料,一般用电脑(或展板)展示,幻灯的资料是书面陈述、信息来源、图表、照片等;展板,一般图文并茂,每个组一个展板,主要展示的是自己本组的活动过程;第二部分是文件夹,如体验日记、手抄报、活动方案等资料。

(二)方案小组的任务

第一组:问题解释组:

该组负责解释班里所选择的要研究的问题。小组也要解释为什么这一问题是重要的,为什么这一级的政府或政府机构应当处理此问题。

1.电脑(或展板)展示部分:

(1)交通安全问题的现状

行人违反交通安全规则的行为;司机违反交通安全规则的行为;私家车占道、乱停车现象;小商小贩占道经营问题;交警执法不严而导致交通隐患到处存在的现象;

(2)违反交通安全法规导致的后果、危害。

通过到交警大队和事故处理中队拍到的事故照片和一段事故发生的视频来说明。

(3)交通安全问题的重要性及意义。

交通安全问题不仅是西河社区的问题,不只是阳城县一个县的问题,据交通运输部安委会发布《交通运输安全生产事故报告(201 3年)》(简称《报告》)。《报告》显示,2013年,全国道路发生一次死亡3人及以上的安全生产事故280.5起(件),死亡失踪133 6人,同比分别下降25%和28.4%,道路运输领域,事故总量大幅下降,短途、旅游客运事故增多;碰撞、追尾事故多发,坠落、侧翻等营运车辆单方事故比重上升;重大事故季节波动显著,恶劣天气事故多发。交通安全问题应该是当今中国的一大杀手。因此,我们认为,我们的课题研究非常有意义,非常有价值。

2.展板部分:

图文并茂,展示活动过程的照片、图片、报纸或者统计表格。每张照片旁边注明此照片来源、时间以及自己的收获。每一个图解都应有一个标题或题目。

3.文件夹部分:

方案文本资料部分应以组为单位放在一个文件夹里面。资料可以是采访别人的书面报告;公共政策;同学们亲手做的手抄报;也可以是同学们的体验日记;

第二组:现有政策审视组

第二组负责解释设计用于解决该问题的当前的或可选择的政策

和评价所建议的处理此问题的各种可供选择的政策。

通过网络搜索、图书馆搜集共查找到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文件182个,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国务院、山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山西省人民政府相关文件15个,通过我们的研究,把这些法律法规概括起来为九个方面

1.道路交通安全法;

2. 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

3. 刑法;

4. 民法通则:

5. 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处理程序规定;

6. 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

7. 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

8. 机动车登记规定;

9. 机动车交通事故强制保险条例;经过我们学习这些法律法规,请教思想品德老师、律师,认为道路交通安全的法律法规是基本完备的。我们研究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山西省道路交通安全实施办法》《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决定》等,重点研究了山西省道路交通安全实施办法》《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决定》,山西省道路交通安全法规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全国人大法律法规的具体办法,对方方面面进行了具体规范,

1.关于行人的交通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第六十一条行人应当在人行道内行走,没有人行道的靠路边行走。

第六十二条行人通过路口或者横过道路,应当走人行横道或者过街设施;通过有交通信号灯的人行横道,应当按照交通信号灯指示

通行;通过没有交通信号灯、人行横道的路口,或者在没有过街设施的路段横过道路,应当在确认安全后通过。

第六十三条行人不得跨越、倚坐道路隔离设施,不得扒车、强行拦车或者实施妨碍道路交通安全的其他行为。

第六十四条学龄前儿童以及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精神疾病患者、智力障碍者在道路上通行,应当由其监护人、监护人委托的人或者对其负有管理、保护职责的人带领。

盲人在道路上通行,应当使用盲杖或者采取其他导盲手段,车辆应当避让盲人。

优点:对于行人应该如何遵守交通规则和如何出行安全规定得很清楚。

缺点:这些法规在行人这儿没有得到很好地遵守,主要原因是上述法规没有对行人违反交通规则作出具体的处罚规定。

2.关于司机的交通法规: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二十二条

饮酒、服用国家管制的精神药品或者麻醉药品,或者患有妨碍安全驾驶机动车的疾病,或者过度疲劳影响安全驾驶的,不得驾驶机动车。

《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条例》

第六十二条驾驶机动车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在车门、车厢没有关好时行车;

(三)拨打接听手持电话、观看电视等妨碍安全驾驶的行为;

(四)下陡坡时熄火或者空挡滑行;

(五)向道路上抛撒物品;

(七)连续驾驶机动车超过4小时未停车休息或者停车休息时间少于20分钟;

第六十三条

机动车在道路上临时停车,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二)交叉路口、铁路道口、急弯路、宽度不足4米的窄路、桥梁、陡坡、隧道以及距离上述地点50米以内的路段,不得停车;

总之:开车前要检查车辆安全性,无证酒后疲劳不驾车,不乱占人行道停车、行车,开车不准打电话、扔废物,影响行车安全。现实生活中不乏其人。

评价:不准拨打接听手持电话、观看电视等妨碍安全驾驶的行为;以及连续驾驶机动车超过4小时必须休息,这些规定有利于交通安全行驶,但却不容易监控,而且靠交警查的话,警力也会不足。

3.交警执法方面: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二十五条

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交通标线的设臵应当符合道路交通安全、畅通的要求和国家标准,并保持清晰、醒目、准确、完好。根据通行需要,应当及时增设、调换、更新道路交通信号。

《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条例》第一百零八条

交通警察按照简易程序当场作出行政处罚的,应当告知当事人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的事实、处罚的理由和依据,并将行政处罚决定

书当场交付被处罚人。

第一百一十条

当事人对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及其交通警察的处罚有权进行陈述和申辩,交通警察应当充分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不得因当事人陈述、申辩而加重其处罚。

以前有交警不足招协警,为完罚款任务也造成执法违法的教训。

上述法律规定交协警不得随意招手停车,乱行处罚权。不得长时间收费导致交通堵塞及事故如晋焦路隧道天然气爆炸案例。要注意多釆取指照取证,网上公示,透明执法。

评价:上述法规只规定了交警应该公正、透明执法,但却对交警执法不力未作相应的规定,如果执法不到位,再完善的法律也发挥不出它的作用。

这么多法律依然无法解决我们交通安全问题,交通隐患重重

那么外国的交通安全法律又是怎样的呢?

4.外国法律:

美国:重罚酒后驾车

美国人口不到中国的四分之一,汽油的消耗却是中国的3倍,可以想象假如没有严格、有效的交通管理,车祸、堵车会严重到何等地步。

美国对酒后开车的处罚极为严厉。在美国华盛顿市区,任何程度的酒后驾车都是违法的。一般情况下,对酒驾的处罚的方式是立即被警察带走,拘留2—3天。之后要被吊销驾照半年,期间还必须强制

违章者参加相关学习班等。美国对酒驾严惩不贷。

华盛顿市区装了许多自动摄像机,专门拍摄闯红灯、超速等违规车辆。

在美国只要开车上路,到处都可看到交通警车,不是在公路边闪着警灯罚款,就是在四处巡逻。也有警车不显示警察标记在公路上执法,以此对违规驾车者形成威慑。对超速者同样形成威慑的还有,警车往往藏匿在高速公路容易超速的路段,一旦发现超速者,立即打亮警灯追赶超速者进行处罚。

奥地利:监管设施不断升级完善

奥地利平均每两人就拥有一辆车。车辆虽多,但奥地利的公路交通却秩序井然。

在奥地利,一方面,政府大力提高交通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水平,建立起了“远程信息处理系统”和“路段测速系统”。

另一方面,奥地利严格执行限速规定。此外,为打击高速公路上的超速行驶行为,奥地利为交通警察配备了保时捷911,对“飙车者”起到了威慑作用。闯红灯和无视交通标示,可处罚金72欧元—218 0欧元。严重的酒后驾车将被处以726欧元—2180欧元的罚款。

德国:着力培养安全意识

德国从小注意培养孩子的交通安全意识,小学设有交通安全课。如果超速行车,轻者罚款30欧元,重者扣掉2分,甚至没收1至3个月的驾驶执照。德国对违规停车的罚款也很严格。据德国媒体披露,柏林每年的罚款收入有两三亿欧元,这笔数额不小的罚款,可以在市

政交通建设上做不少事情。在我们看来,德国的交通执法有两点值得借鉴:一是罚款单上明确无误地告诉违规者违犯了哪个法的第几条规定,并有一个申诉期。在申诉期内,违规者可以到当地警察局进行申诉。其次是罚款全部上缴地方国库。执法人员只开罚单,被罚人员通过银行将罚款直接汇入国库账号。

第三组:建议新政组:

我们也认为我国的道路交通法律法规比较完备,之所以交通安全事故频发,原因有如下几方面:

1.公民法律意识谈薄;

2.法律宣传教育走了过场。尽管我们已经进行许多次宣传教育活动及普法考试,但不管是机关干部、还是平民百姓,法律意识谈薄,大部分人都把法律看成是为别人制定的,不认真学习,不认真研究,不自觉遵守;

3.执法不严。由于中国是人口大国,人情社会,除了执法人力不足方面的原因,执法不严是重要的原因。

为此我们提出以下新政策:

(一)我们组在行人安全方面提出以下新政策:

1.让那些违反交规的人在马路上执勤半个小时。

2.加强公民法制监督权,完善城市交通设施,避免车人同道.

3.交警应时刻注意十字路口的状况以及行人横穿马路现象,必

须给予这类现象以处罚。

4.行人如横跨护栏应给予适当的惩罚

5.通过编写教材,学校模拟交通违章教育

6.禁止在公路上打场晒粮、取土、挖沟引水、种植作物

7.禁止在公路用地范围内设臵棚屋、摊点、维修站、洗车点

8.禁止在公路上堆放麦稻等农作物

9.学校门外人行横道上下班期间要设交通协警。

10.行人和车辆一律靠右走。将“行人优先、汽车让人”作为交通规则的基本原则。行人只要一走上人行横道,一切大小车辆必须停下来让路。

(二)我们组在司机和汽车生产经销商方面提出以下新政策:

1.希望任何司机都要注意安全监测和守法行车,不要无欲兆或频繁变道超车,车上要安装行车记录仪及倒车影像,加强交通违规取证,预防欺诈抢劫犯罪。

2.车上要安装有国家未来设计的防超载超速,疲劳,酒后驾驶的控制仪及软件。

3.在路上多安装监控摄像头。

4.随意停车处以罚款拘留。

5.街头设臵监控探头,对闯红灯的车辆进行拘留罚款教育

(三)我们组建议交通部门和交警方面提出以下新政策:

1.禁止协警随意扣车收费谋私利,可以拍照取证走司法程序。

2.通过职校坡底丁字路口车流大的地方,建立红绿灯

3.验车不能走形式,不能让污染超标,不安全的车通过年检。群众可以举报。

4.多设公交车停车点。

5.专门城管管理街边小贩。

6.修建更多的自行车道和人行道,可以减少人们开车出行。

7.设监控摄像头,商贩罚款,私家车扣分并且罚款停车收费。

第四组:行动计划组:

对于交通安全事故频发,公民不遵守法律法规等问题,作为准公民,我们怎样正确表达我们的诉求呢?

(一)先从校园开始进行交通安全教育系列活动。为此我们给校长写了一封公开信。

尊敬郭旭东校长:

本学期我们班公民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的课题为“交通安全问题的调查与研究”,经过八十多天的实践、研究,我们认为我国交通法律法规是基本完备的,主要的一个问题是公民的交通安全意识差,因此我们建议在全校进行道路交通安全宣传周活动,普及我校师生交通安全知识,增强文明参与交通的意识,教育引导我校全体师生自觉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创造和谐有序的交通环境,防止交通违章事故的发生,确保我校全体师生的交通安全。具体建议如下:

1.5月11日,举行一次主题升旗仪式,学校领导在升旗仪式上作《珍爱生命,安全第一》讲话,布臵学生写一篇命题作文,开展主题教育。

2.召开班主任工作会,布臵工作任务,利用广播、板报、宣传栏和各班的交通安全宣传角等途径宣传交通安全。以“安全乘车、安全

走路”的养成教育为主线,集中开展多种形式、内容的交通安全教育活动,达到在校园内形成“讲安全、学安全”的良好氛围。

3.学校以“关爱生命、安全出行”为主题布臵橱窗,各班教室每期墙报都要继续办好,达到内容充实,使班级“交通安全宣传角”的宣传水平不断提高。

4.5月12日各班召开“关爱生命、安全出行”主题团会活动,并组织学生观看交通安全宣传片。

5.5月13日请交通警察走进课堂,进行安全知识讲座,对学生进行安全走路和安全乘车的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并结合讲座内容开展7~9年级学生知识竞赛。

6.5月14日统一开展“交通安全记心中”的主题宣传日活动,通过举办讲座、组织征文、演讲比赛、张贴宣传标语、宣传画等,对学生集中开展道路交通安全教育。

7.做好周末放学时的交通疏导工作,我们班自愿做义务疏导员,把同学送出校门,使学生迈上人行道,横穿“斑马线”,安全进家门;对家长接送车进行交通疏导,使车辆有秩序通行,学校团委检查我们工作。

(二)在社区内进行宣传:

1.全校学生利用周末,向家长及邻居义务宣传。

2.护送学生、老人过马路。

3.无论是步行、骑自行车或乘车都自觉遵守交通法律法规。不和同学共乘摩托车、不乘坐三无车辆。

(三)给行人、司机、交警等发出倡议。

(四)向县人民代表大会建议立法增加法律条文:

1.建立交通违法的黑名单制度,对违法行为,记录在案,媒体公示,给予相应的行政处罚。

2.建议车上要安装行车记录仪及倒车影像,加强交通违规取证,预防欺诈抢劫犯罪。

步骤五:听证会展示

同学们为了展示时能够引发更多人的共鸣,让更多的人重视交通安全问题,他们精心制作了PPT,把自己收集的资料进行了重组,组内再次分工展示,每一步都是他们亲身经历的,所以在展示时,他们如数家珍。同学们还还制作了展板,为了展板更真实更美观,他们自己出钱洗相片,还买了漂亮的卡纸来做备注。

步骤六:反思总结

如何行使公民的参政议政权?公民如何参与政府管理?我们从社区中寻找问题开始,然后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包括关于政府应当负责实施什么政策的建议,也包括社区中的人们所应承担责任的建议。公共政策的制订过程中,政府(地方、省、国家)是核心作用,社区中的所有公民应参与这一过程。民主决策不仅要求公民同意,也要求公民参与政府管理。在近80天的活动中,同学们走出校园,走进社区,走向社会,进行各种调查走访、研究实践,经历了参与公共事务管理过程,由于是初次实践,所以我们的研究还很幼稚,但我相信同学们,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与接班人,有理由、有权力、更有

责任关心社会生活,关注国家大事,158班的每个同学定会成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合格公民。

阅读全文(117) |

公民教育实施方案

小学公民教育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为根本,以“学科教学渗透、学生实践活动、学校文化建设”为主要途径,以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为保障,以学校、家庭、社区、政府四方协作教育为依托,调动、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建立起有效的公民养成教育及责任教育运行机制,营造良好的公民养成教育及责任教育环境,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融合,深化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新世纪的合格公民。 1、通过学科教学渗透、学校文化建设和家校沟通教育等途径,使学生了解公民知识、增强公民意识和责任感;掌握一定的公民技能、提高公民道德素养;知道权利、义务和责任间的关系,提高责任意识,培养责任意志和信念,养成责任习惯,达到对自己、他人(同学、老师、家人等)和集体负责,时时尽职尽责,失职主动承担责任的教育目的。 2、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调查研究解决已存在的涉及公共政策问题,使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感受社会,学习社会人文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获得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经历、经验和技能,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增强法制意识、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发展包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内在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成功人生奠定坚实基础。 二、遵循的基本原则 1、主体性原则。在教师指导下,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个性,激发学生兴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自我教育和主观能动作用。 2、“三贴近”原则。坚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中小学生实际,遵循中小学生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 3、知行统一原则。要重视课堂教育,更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注重自觉实践、自主参与,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和校园主题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公民、责任素养。 4、创新性原则。坚持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创新公民养成教育和责任教育工作的方法和形式,探寻学校教育与学生成长的有效切合点,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5、榜样带动原则。在教育过程当中要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特别是伙伴榜样的力量更有效。重视选取典型的事例、典型的班级给予宣传,教师及时适当引导,以收到良好教育效果。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

《劳动与实践》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一是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为指导,积极探索课程改革新路,着眼于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培养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促进办学特色的形成。二是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开设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和对自我的责任感;拓展教学活动空间和活动内容;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应用中学习,并主动参与社会、生活。为学知识、生活、技能的整合建立了操作平台,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了可能。 二、活动目的要求 1.增进学生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增强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和能力。 (1)走进自然,增进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理解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 (2)关心自然环境,自主探究自然问题,具有环保意识; (3)参与环境保护的活动,增强环境保护能力。 2.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和社区服务,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并形成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 (1)走入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理解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2)关心社会现实,主动探究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力所能及的社区活动,

服务社会,发展社会实践能力; (3)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养成社会交往能力,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工作; (4)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具有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3.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具有自我认识能力,养成负责的生活态度。 (1)反省自我,增进自我认识,确立自信,树立人生理想,积极进取。 (2)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学会适应社会生活,养成负责的生活态度; (3)了解与认识现代生产和劳动技术,端正劳动态度,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4.进行课题实验和课题研究等。在广泛的调查、采访和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丰富的各种知识,撰写实践性的记录等。发展主动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养成主动获得信息的学习习惯和主动探究的态度,发展信息素养、探究能力和创造精神。 (1)学会自主提出问题、制定获得方案,并组织实施; (2)形成自主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开展问题探究,体验探究过程,对感兴趣的自然问题、社会问题和自我问题进行深度探究; (4)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形成问题意识,发展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课程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 2.知识目标: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亲身体验实践,开阔视野,了解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和探究法的一些常识。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特制定本纲要。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由地方统筹管理和指导,具体内容以学校开发为主,自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全面实施。 (二)基本理念 1.课程目标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 本课程强调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提升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特别是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生活、职业世界和个人自主发展的需要,迎接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挑战。 2.课程开发面向学生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 本课程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引导学生从日常学习生活、社会生活或与大自然的接触中提出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主题,使学生获得关于自我、社会、自然的真实体验,建立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联系。要避免仅从学科知识体系出发进行活动设计。 3.课程实施注重学生主动实践和开放生成 本课程鼓励学生从自身成长需要出发,选择活动主题,主动参与并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并践行价值信念。在实施过程中,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根据实际需要,对活动的目标与内容、组织与方法、过程与步骤等做出动态调整,使活动不断深化。

公民综合实践活动案例

项目课题:关于海州区板浦镇美食文化的研究 项目学校:连云港市苏光中心小学 参加班级:六(1)班 参加人数:30人 指导教师:王永华 项目课题各步骤活动情况介绍: 一、我们的问题: 自古以来,连云港地区流传着“穿海州、吃板浦、新县出文人、南城古财主”的民谚。板浦的饮食文化五彩缤纷、争奇斗艳,“吃在板浦”成了这一古镇的重要特色、品牌、标志和传统民俗。 “五味调和皆可口,四时配合尽宜人”,板浦人“会吃”,板浦名厨巧匠制作的菜肴、食品也特别好吃。同样是普通的米面蔬菜、鸡鱼肉蛋、油盐酱醋,到了板浦厨师手里,无论是烧炒煨爆炝,还是煎熏卤渍溜,做出来就色香味俱全,特别让人心服、“口福”,凡是体验过“吃在板浦”的人,都会产生“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的感觉。 直到今天,连云港的许多特色美食,比如汪恕有滴醋、香肠、豆丹等等,也都与板浦这个小镇子有关。作为“会吃”的板浦镇的孩子更应该对家乡的美食有所了解。为家乡发展出谋划策,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回报社会。 我们要研究的问题:1、我们板浦镇的美食有哪些?2、我们板浦镇如何充分利用美食来带动经济的发展? 二、现有的政策: 1、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 2、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1992.06) 3、江苏省个体经营协会中的政策。 4、连云港市个体经营协会中的政策。 三、我们的方案: 1.同学们对全镇美食进行调查,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对全镇经营美食的人进行访问,争取获得最详细的第一手资料。 3.对全镇各个美食经营店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合理的改进意见和未来发展的设想。 4.向板浦镇人民政府提出《关于合理利用我镇美食资源,大力发展我镇美食一条街的建议》的报告。 四、我们在行动: 1、网上查找:查找有关美食的做法、历史、图片等。 2、实地考察:同学们利用双休日对当地美食进行实地调查、采访、拍摄。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介绍

综合实践活动是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中规定的一门必修课程。它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三个部分,总共配置 23 个学分,其中研究性学习占 15 个学分,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分别为 2 个和 6 个学分。研究性学习是普通高中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最重要的内容。作为指导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研究性学习对学生的发展价值和意义,把握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规范,掌握研究性学习的各种操作方法,提高指导的有效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 【课程解读】 作为普通高中的一门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具有严密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的学科界限,它不是一门学科课程,而是有着不同于学科课程的规定性的课程。一般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如下基本规定。 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经验性课程。 所谓经验性课程,是指一方面课程的设计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背景、生活中感受到的问题与需要为中心的,强调学生经验在课程中的独特地位和价值;另一方面,课程的实施是建立在学生的活动经验和活动过程基础之上的,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和参与。 经验课程的基本规定之一是强调学生经验的发展价值。一般来说,经验课程反对把书本知识作为现存的结论或定论直接告诉学生,而是通过经验获得、经验的重新组合或经验重塑,使学生获得成长的意义。经验课程基本组织方式是“问题中心”,注重学生通过自主的问题探究与问题解决实现课程的发展价值。可以说,在教育史上,经验课程从来都是与学科本位或知识本位课程相冲突的。经验课程重视的不是系统的知识的获得,而是经验重组与改造过程中学生兴趣、爱好、能力、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以及在经验生成与改造过程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发展乃至生活方式的变革。 经验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应该说,历史上的各种经验课程的共同之处就在于强调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发展的能力。学生是经验者、是经验改造者,是自主发展者。经验课程设计的意义在于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发展环境。如果在经验课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尊重和发挥,那么,其课程价值就难以得到实现。 经验课程的设计面对的不是符号系统,而是鲜活的生活世界,面向学生的生活情景,面向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生活领域,并以整合的方式组织经验,是经验课程的基本特点之一。在生活情景中发现问题、明确问题,通过自主探究和实践,形成问题解决的能力和组织生存的能力。日本新课程中的“综合学习时间”的基本活动领域之一就是自主生存。因为学生的发展不应该完全是在预设的课堂教学和学科知识的传递过程中实现的,如何面向现实的生活,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实践、批判反思来获得发展,成为经验课程关注的核心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解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解读 第一部分为什么要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突破口,强调培养儿童青少年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落实规划纲要的精神,基础教育必须发挥实践的育人功能。从总体上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是时代发展对中小学生素质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克服长期以来中小学课程教学存在的局限性的要求。 一、时代发展对基础教育的挑战 设计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是时代发展对中小学生素质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基础教育通过变革人才培养模式对时代发展需要的应答。我们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它具有哪些基本特征?它对每个社会成员特别是对中小学生的发展提出了哪些基本素质要求?了解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明确综合实践活动的意义。 1.经济全球化 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世界东西方冷战格局的打破,人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全球化时代。在全球化时代面前,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经济交往、文化交往日益频繁。“全球化”意味着整个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各国之间、各地区之间相互依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普遍认识到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大的国际环境,都需要融入“全球化”的浪潮。有资料显示,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现在10多年的时间内,是国际上成立国家与国家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各种合作组织最多的一个时期。在这一时期内,国际上成立的各类合作性组织近千个。联合国各组织在国际上在协调国家与国家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关系、解决各种分歧与冲突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各种组织每年都要举行各类论坛、会议,讨论的主题都是与人类面临的生存与发展的相关的时代主题。各国政府首脑频繁出访,加强对话与沟通。在经济发展上,国家与国家、区域与区域的依存性和互补性越来越强。 “全球化”的世界要求具有全球化意识的“全球人”。经济全球化对每个社会成员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它要求每个国家注重培养公民的全球意识,了解世界经济活动规则,关注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的文化、法律政治制度、生活方式,认识国际事务等等方面。它要求每个社会成员不仅具有起码的全球意识、国际视野和开放的思维方式,而且具备合作、交往等良好的行为品质和行为习惯。全球意识和国际视野要求人们把握世界发展的走向,吸收世界文化精髓,加强国际理解,发展自己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并从国际背景和世界发展的角度思考各种问题、解决各种问题,同时具有交往能力和合作意识。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面前,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都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和国际视野,发展学生的交往能力与合作意识。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要求人们学会学习、交往、合作、分享,具有处理社会事务的基本能力。 为了应对21世纪世界发展的挑战,日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别注重国际理解教育。1999年3月,日本文部科学省颁布的小学、初中、高中《学习指导纲要》规定,各门课程实施中都应加强对学生进行国际理解教育,而且把国际理解教育作为“综合学习时间”课程的四大基

2018年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方案Word版

2018年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了新部署,提出了到2020年“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的宏伟目标。2015年是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一年,也是实施“六五”普法规划实施的最后一年。今年,我校普法宣传教育和依法治理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六五”普法规划确定的宏伟目标和党的十八大描绘的蓝图,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通过深入开展法律进学校、进课堂活动,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养成良好的守法意识和用法习惯,做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时代青年。提高全体教师以及青少年学生的宪法意识和法制观念,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在学校形成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为全面推进依法治教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二、活动主题 突出抓好宪法的学习宣传;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国家基本法律的学习宣传;深入开展校园平安和谐创建与维护教育稳定相关法律法规学习宣传;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深入推进依法治校、依法治教工作;探索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积极推进“法律进学校”长效机制创建,不断提高青少年学生法律素质,全面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工作。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公民道德规范。全力凝聚法治正能量,共谱中国梦新篇章。 三、活动内容 全面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工作,进一步提高我校师生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和运用法律维护师生权益、服务教育事业发展的能力水平。

健全师生权益保障机制,深入开展学校法制宣传教育。加强对有关保障和落实国家教育方针、规范学校办学行为等内容的法律知识的学习宣传,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校园法治环境,积极开展“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创建工作。 1.加强普法队伍建设。进一步建立和健全普法教育网络,配备好法制宣传员和普法联络员。抓好青少年法制教育第一课堂的建设,做到教育计划、教材、课时和师资“四落实”,规范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工作。积极加强与法制副校长的沟通,邀请他们到校为师生开展精彩生动的法制报告会,并为学校法制辅导员开展业务培训,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2. 积极组织多种形式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开展法律咨询、法律知识竞赛,举办法制图片展览,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文艺演出等,做好“六五”普法工作,并认真组织师生开展“六五”普法知识竞赛活动。把传统媒体与手机、微博、QQ等新兴媒体紧密结合,组织学生参加青少年互联网知识竞赛。将法治元素与时尚、艺术的元素融合起来,不断提升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的感染力。利用“全国中小学安全教育日”、“法制教育宣传月、宣传周”、“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等特定时间,开展集中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提高青少年学生学法的效果。利用国旗下讲话等契机,向全校师生发出倡议,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利用橱窗、图片、标语、广播、黑板报“法制教育”专栏等形式,营造浓厚的校园法制环境。 3.抓好青少年法制教育第二课堂的拓展。依托法院、检察院、监狱、劳教所等机构,建立校外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通过基地开展生动活泼的青少年学法用法实践活动。把青少年法制宣传与法律援助、

“公民教育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二年级公民教育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1 、加强公民教育,增强公民意识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加强公民教育,增强人们的公民意识,是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途径。目前,许多国家十分重视公民教育,把公民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基础性内容加以贯彻落实。我国学者李慎之曾痛切地感到我国民众公民意识之缺乏,他认为:“千差距,万差距,缺乏公民意识,是中国与先进国家最大的差距”。他提出:中国现在要赶上先进国家,要实行现代化,最重要是要培养人的公民意识,使在中国大地上因循守旧生活了几千年的中国人成为有现代意识的公民。近几年来,我们党和国家也十分重视公民教育。 2、加强公民教育,增强公民意识符合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 通过公民教育,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也就是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关注社会,促使学生能够尊重自己和他人的权利、尊严和价值,能够勇于维护自己和他人的权利、尊严和价值,能够具有对国家和社会的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 二、设计目标和内容 学生发展目标:一是在实践活动中帮助学生认识、关注社会,从身边的日常小事做起,关注社区的公共问题,了解相关的公共政策,以自己小公民的角色立足社会,体验生活。通过他们的实践活动,传播公民知识,培育公民意识,张扬公民权利,呼唤公民责任。二是通过社会实践、问题研究的活动过程,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和实践的能力。 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的内容,主要是围绕与社区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问题和公共政策,组织学生开展走向社会、调查分析、研究问题等活动。研究的必须是公共问题和公共政策,也就是本地本社区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社会实际问题,以及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的有关政策法规。也就是说,学生思考、研究的必须是社会公共问题,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必须是依靠和参与公共决策的。 三、活动创意 1 、公民教育中不是强调“学生”角色,而是使学生立足于“小公民”的角色参与活动,研究问题指向社区公共问题和公共政策,张扬公民权利,呼唤公民责任。 2 、将“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纳入学校的德育工作,但并不仅仅是道德教育,而是注重通过学生对社区的观察、实践来体验,使德育真正回归生活化,并构建家、校、社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哪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哪些? 1、查找文献法 2、调查法 3、访谈法 4、课题研究的探究性学习:包括调查、观察、文献检索与搜集、实验、数据统计、撰写研究报告等 5、实际应用的设计学习:根据学生生活需要解决面临的问题。 6、社会考察的体验性学习:参观、调查、采访、 7、社会参与的实践性学习:包括从事商业活动、手工劳动、工业劳动、农业劳动。 8、自我建构的反思性学习:写活动总结、写体验、写收获。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与特点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种具有其规定性的课程形态,简单来说就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它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领域,并渗透信息技术教育。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经验性课程 作为一种基本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具有严密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的学科界限,强调以学生的经验、社会实际、社会需要和问题为核心,以主题的形式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的课程,以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实践性课程 作为一种基本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尤其注重学生多样性的实践性学习方式,转变学生那种单一的以知识传授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结果的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学习活动,强调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如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操作、服务、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等。因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比其他任何课程都更强调学生对实际的活动过程的亲历和体验。 3.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面向学生生活领域延伸的综合性课程 作为一种基本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生活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 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综合实践活动不是教学层面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而是课程层面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教育部发布《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指导纲要》提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从小学到高中,各年级全面实施,所有学生都要学习,都要参加。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生课外活动有什么不同?它都有哪些活动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是什么样的课程?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突出强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下几个基本属性: 第一,它是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从小学到高中,各年级全面实施,所有学生都要学习,都要参加。 第二,它是跨学科实践课程,注重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究、服务、制作、体验中学习,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它可能涉及到多门学科知识,但不是某门学科知识的系统学习,也不同于某一门学科中的实践、实验环节。 第三,它是动态开放性课程,强调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选择并确定活动主题,鼓励学生根据实际需要,对活动过程进行调整和改进,实现活动目的。课程实施不以教材为主要载体,不是按照相对固定的内容体系进行教学。在这一点上,与学科课程也有显著差别。 《指导纲要》强调设计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引导学生运用各门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科知识在综合实践中得到延伸、综合、提升。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要在相关学科教学中进行深入分析。要防止用学科实践环节取代综合实践活动。 与学生课外活动有什么不同?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课程,不同于一般的学生课外活动。《指导纲要》对课程目标做出明确规定,强调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必须围绕课程目标进行,注重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认、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劳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活动育人效果。

初中学生公民教育实践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初中学生公民教育实践研究课题 实施方案 公民教育是构成民主法治国家制度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心理基础和思想基础。大力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有利于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青少年时期,特别是中学阶段是公民意识,尤其是权利与责任意识、主体意识、民主意识、法律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注重这个时期的公民意识培养往往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要求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因此,学校应承担起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公民意识教育的神圣职责。 一、本课题研究提出的背景 (一)世界背景下公民教育演进过程 公民教育源于古希腊,通过公民教育培养公民爱国主义精神和基本的民主素养。中世纪的公民教育受控于教会,渗入宗教内容。文艺复兴以后,逐渐摆脱宗教束缚,但强调王权——臣民关系。至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确立民主制度以后,公民教育逐渐走向民主制度教育,但各国的国情不同,决定了现代公民教育理念在不同国家的实现具有不平衡性。至法西斯国家发动二战给人类带来的惨剧,使得公民教育受到各国重视,联邦德国在二战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公民教育中心。1995年在布拉格召开的国际公民教育大会,成立了非政府性质的国际组织“公民教育国际”,推出多种公民教育计划,促进公民教育活动在国际范围内开展。2000年“世界民主论坛”在波兰召开,包括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和一百多个国家政要在内出席此次会议,会议发表《华沙宣言》,明确把“开展公民教育”作为与会签字国追求的目标 (二)中国政治文明发展的历程与公民教育 中国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专制传统的国家,非常缺乏民主法治的传统和文化,“臣民意识”浓厚,这就使得中国社会由传统走向现代的道路异常艰难。从19世纪中期开始,中国人为了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安居乐业,不断探索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教学的现状、反思与对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道通实验学校王崇学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教育课程改革中设置的一门全新课程。它的设计与实施,是以当代课程理论为指导,反映了当代课程发展的理论要求,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我们发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为此,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显得尤为必要。 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的现状 1.1有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的理论研究现状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研究内容上,理论的探讨与阐释多,实践操作研究少,尤其是对具体情境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的跟踪、跟进研究显得迟滞。 (2)在研究权威主体上,教育专家、专职研究人员居多,地方教研部门和一线教师研究人员较少,一定程度上表明在实践层面上专家引领的不足,研究型教师成长缓慢。 (3)在研究对象上,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以及教师如何管理课程的研究多,对教研部门如何指导课程实施及学生如何在课程实施中获得发展研究得少。 (4)在研究范围上,对发达地区关注得多,对偏远落后地区留意得少。 (5)在研究成果上,重复研究多,创新作品少。

1.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实践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变成学科拓展活动。由于担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的教师基本上是任课老师,活动主题的确定很容易变成学科课程的延伸。 (2)用学科教学方式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科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是两个概念,这两种课程实施的课程目标、过程与手段都应不同。 (3)课程内容窄化倾向。在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开发过程中,自然、社会、自我三个维度不能受到平等的对待和相同的重视,更多的教师青睐于研究性学习。 (4)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活动化倾向。由于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缺 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的反思 有些学校已经开始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在实施的过程暴露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学生问题。长期以来,“学生学”更多依赖于“教师教”,要转变这种方式,要求学生走出教室,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调查、访问、座谈、报告.查阅资料、体验等。 (2)教师问题。长期以来,教师都是课堂的主导者,教师接受从主导者转变为辅助者需要一个过程。 (3)学校问题。学校管理者认为实施实践活动会耽误学校理论课程的教学,影响学校正常教育活动,往往会给学生家长造成学生在学校不务正业的错误认识,从而影响学校声誉和就业率,因而一些学校对

2018年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2018年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峡河乡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部 一、指导思想: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是是国家义务教育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设的新型课程。 我校将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积极落实《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的有关目标,根据教育局相关工作要求,加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的学习力度,通过积极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来克服以往课程中脱离学生自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形成学生勇于实践的意识和善于实践的能力。同时,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培养学生活动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形成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 1、总体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旨在让学生能从个体生活、社会生活及大自然的接触中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并逐步提升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练习的整体认识,具有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 我校地处农村,结合农村亲近大自然的地理优势,开发一系列以农科技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充分发挥学校和社区资

源,引导学生利用校外基地亲历、探究和体验。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参与实践活动的兴趣。了解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和探究活动的一些常识,使学生具有基本的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初步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对自然对家乡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与处理的方法,获得亲身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 2、分阶段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包括:考察探究活动、社会服务活动、信息技术、劳动技术、职业体验及其他活动。在实践中,可以以综合主题或项目将几大指定领域进行有机融合,彼此渗透。因此,结合我校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源开发和特色办学的理念,我们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分年级进行目标定位。 二、课程实施 1、课时安排 我校1-2年级,每周1课时;3-6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每周开设1课时,信息技术教育每周安排1课时,劳动与技术教育平均每周安排1课时。并将课时列入课表,配备专任和兼职教师,班主任协同合作的新格局。当然,各年级可因临时教学需要或师资情况灵活采用弹性制,做到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相结合。

2018年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方案汇编

2018年法制宣传教育 活动方案

2018年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了新部署,提出了到2020年“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的宏伟目标。2015年是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一年,也是实施“六五”普法规划实施的最后一年。今年,我校普法宣传教育和依法治理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六五”普法规划确定的宏伟目标和党的十八大描绘的蓝图,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通过深入开展法律进学校、进课堂活动,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养成良好的守法意识和用法习惯,做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时代青年。提高全体教师以及青少年学生的宪法意识和法制观念,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在学校形成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为全面推进依法治教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二、活动主题 突出抓好宪法的学习宣传;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国家基本法律的学习宣传;深入开展校园平安和谐创建与维护教育稳定相关法律法规学习宣传;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深入推进依法治校、依法治教工作;探索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积极推进“法律进学校”长效机制创建,不断提高青少年学生法律素质,全面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工作。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公民道德规范。全力凝聚法治正能量,共谱中国梦新篇章。 三、活动内容

全面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工作,进一步提高我校师生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和运用法律维护师生权益、服务教育事业发展的能力水平。健全师生权益保障机制,深入开展学校法制宣传教育。加强对有关保障和落实国家教育方针、规范学校办学行为等内容的法律知识的学习宣传,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校园法治环境,积极开展“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创建工作。 1.加强普法队伍建设。进一步建立和健全普法教育网络,配备好法制宣传员和普法联络员。抓好青少年法制教育第一课堂的建设,做到教育计划、教材、课时和师资“四落实”,规范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工作。积极加强与法制副校长的沟通,邀请他们到校为师生开展精彩生动的法制报告会,并为学校法制辅导员开展业务培训,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2. 积极组织多种形式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开展法律咨询、法律知识竞赛,举办法制图片展览,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文艺演出等,做好“六五”普法工作,并认真组织师生开展“六五”普法知识竞赛活动。把传统媒体与手机、微博、QQ等新兴媒体紧密结合,组织学生参加青少年互联网知识竞赛。将法治元素与时尚、艺术的元素融合起来,不断提升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的感染力。利用“全国中小学安全教育日”、“法制教育宣传月、宣传周”、“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等特定时间,开展集中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提高青少年学生学法的效果。利用国旗下讲话等契机,向全校师生发出倡议,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利用橱窗、图片、标语、广播、黑板报“法制教育”专栏等形式,营造浓厚的校园法制环境。 3.抓好青少年法制教育第二课堂的拓展。依托法院、检察院、监狱、劳教所等机构,建立校外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通过基地开展生

中小学公民教育实践研究方案

专题教育式推进中小学公民教育实践研究方案 一、学校公民教育现状 我国的公民教育正处在萌芽阶段,学校方面在推进素质教育的同时公民教育力度还不够。目前学校里的公民教育也仅仅作为一种知识教育进行安排,讲授一些公民的权利、义务、规范等,并没有将公民意识和公民教育渗透于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学生的公共心、责任心、同情心等意识明显不足,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1)学生公民意识单薄 学生自己也是公民的一分子,但缺乏公民感,甚至并不知道什么是“公民”,他们对社会的关注不多,更缺少对作为公民应有的权利和义务等知识层面的了解,因而表现为对社会缺乏职责心,做事情缺乏主动性,只是生活在个人的小圈子里面,平时只关心和自己有关的事,而对于其他事情则很少过问。 (2)公共精神缺乏 在有些重大的事情面前,除了由政府组织的公共行为之外,很少有公民个人的声音。在民间则存在着观望、自保、冷漠、排斥等现象。这些都反应了我们现代公共精神的不足,反映了我们缺乏现代公民与社群应有的“自主、公心、宽容、理解、同情、正义、责任、参与、奉献”等风范和风尚。我们经常会目睹或听到公共设施遭到破坏的事情;在学校中,也存在相同的问题。学生在校内还听从老师的安排和指令,一旦离开学校,就很少关心公共事务。 学校应充分利用各种专题教育唤起学生的公民意识,增进学生的公民知识、训练学生的公共生活技能,培养学生的公民道德品行,提升学生参与社会管理和维护自己及他人的权利、尊严和价值的能力。 二、课题的界定: 公民:指在一个国家里,具有该国国籍,并依据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履行义务的社会成员。 公民素养:是以平等为核心的政治素养、法律素养、道德素养和文化素养,包括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和文化的多方面的知识、规范、行为习惯等等。 小学生公民基本素养:是指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具备“健康生活、遵守规则、学会尊重、担负责任、拥有诚信、具有爱心”等基本意识与能力。它包括认同自己的国民身份;获得履行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品格和能力;发展参与社会生活的兴趣,并且有为国家和社会作出承担的责任意识和责任能力。 健康生活:健康生活是人的基本权利。对于小学生来说,健康生活就是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对学习有浓厚兴趣、积极进取、乐观向上,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够自我约束、自我欣赏、自我激励、自我反省,有自我管理的能力;并能学会自己保护。有基本的是非辨别能力和抵制不良诱惑的能力。 遵守规则:遵守规则是新公民基本的素质要求,要让学生知道一些基本的法律法规知识与公共秩序常识。知道人的生活是离不开规则的,无论与己、与人、与社会、与环境都是有规则可循的。遵守规则,对人的生活、工作乃至成长都会发挥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规定体现了其基本理念。我觉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体现在以 下三个方面。 1.突出学生主体 倡导学生对课题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实践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关键。综合实践活动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课程,它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实践,同时要求教师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指导。处理好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是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的一个基本要求。 第一,学生要形成问题意识,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第二,学生要善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自主制定活学习动方案。 第三,在课题的展开阶段,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组织方式,主要包括:个人独立探究的方式;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班级合作探究的方式;跨班级与跨年级合作探究的方式;学校合作探究的方式等。 第四,在课题的探究过程中要遵循“亲历实践、深度探究”的原则,倡导亲身体验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持续、深入地探究,防止浅尝辄止。 教师要对学生的活动加以有效指导。在指导内容上,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在根本上是创设学生发现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探究课题,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方式。在指导方式上,综合实践活动倡导团体指导与协同教学。不能把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权只赋予某一学科的教师、或班主任、或专门从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的教师,而应通过有效的方式将所有教师的智慧集中起来,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协同指导。 2.面向学生生活 面向学生生活,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书本,超越体系化的教材,超越封闭的课堂,面向自然、面向社会、面向学生的生活和已有经验,在开放的时空中促进学生生活活泼地发展,增长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实际体验,发展综合的实践能力。因此,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背景和已有经验,从学生所处的实际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出发,展开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学生个体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或自然生活中提出具有生命力的鲜活的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或课题要尽可能由学生从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来自主提出,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活动项目要贴近社区和社会现实,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及信息技术教育的主题或项目要克服以往那种以“课文”的形式呈现的方式,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活动项目。不少实验学校的实践表明,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或课题越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经验、贴近社会现 实,学生越能够较好地操作,越有积极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总则 综合实践活动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试验稿〉》所规定的必修课程自3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3课时。为帮助广大中小学教师、各级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学生家长和社会其他人员理解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特制定本纲要。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背景 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既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都具有独特性、具体性,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特长,都有自己的认知亏式和学习方式,综合实践活动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了空间e当今社会变迁日边严坐了-系列新的问题,如环境问题、道德问题、国际理解问题、信息科技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具有跨学科的性质,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参和.探究理解这些新的社会问题提供了机会。 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既继承了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秀传统,又体现了当前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义务教育法颁布后推出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积极倡导活动课程,但由于没有相应的课程指导纲要.活动课程在实施中遇到许多问题.此次课惶改革设立的综合实践活动是对活动课程的继承、发展和规范.当前举国上下积阪推进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亟待改革和创新,设置综合实践活动是应对这一需求的重要举措。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功具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价值.和其他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如下特性: (一)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均以唇动为非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和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傲"、"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创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其课程目标具有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其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过程,关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其学习活动方式和活动过程、评价和结果均具有开放性。 〈三)自主性综合实践活动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及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指导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包揽学生的工作。

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生社会实践策划书 (1)

附录:2016年马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选题 1.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认同的调查与分析 2.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了解程度的调查与思考 3.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对社会影响的调查与分析(70后,80后,90后;城镇或乡村)(普遍联系或者唯物史观原理) 4.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学习生活中所面临的矛盾及化解方式的调查(对立统一规律、和谐) 5.城镇社区居委会处理社区居民矛盾的工作方法调查(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的特殊性) 6.农村村委会处理村民矛盾的工作方法调查(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的特殊性) 7.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收获调查(主要调查大学生参加学校层面社会实践活动、校内外兼职、勤工俭学、社团活动等实践活动后的认知,注意结合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原理,或认识运动规律原理等分析) 8.我校大学生考试诚信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9.对某某地区(某某人群)的宗教信仰状况调查(唯物史观) 10.我校校园WIFI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情况调查(科学技术)

11.我校大学生环保行为的调查与分析(唯物史观) 12.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基于身边人的调查与访谈分析(唯物史观) 13.我校大学生消费支出状况的调查——基于通胀原理的分析(通货膨胀原理) 14.当地农产品滞销状况的调查及原因分析(价值规律) 15.大学生炒股状况的调查与分析(资本周转) 16.涉农电商平台建设状况调查与分析 17.当代大学生对我国部分领域垄断现象看法的调查与分析(可联系第五章垄断部分知识) 18.当代大学生对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看法的调查(科社、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19.我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认知状况的调查(共产主义) 20.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的看法和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