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创新型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创新型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生物医学工程是生物医学与理工学交叉渗透相结合而形成的新兴边缘学科,它整合了数学、物理、生物医学科技、工程技术、计算机技术及临床应用等领域。截至2004年,我国已有80多所高校、科研单位开设该专业本、专科和研究生教育,近一半为医学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环境下,探索研究生物医学工程结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模式是我们的重要任务。

1更新教育观念

培养创新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对高校的迫切要求。创新型高校建设包含教育观念的创新、体制结构的创新和教学过程的创新。其中教育观念创新是先导,教育体制结构改革是关键,教学过程的改革是核心。我们应高度重视教育观念的创新,尤其要重视教育价值观、质量观、发展观和管理观这4个方面的创新[1]。

传统的唯社会价值观和片面的唯主体价值观转变为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大前提下,提倡以教师、学生为本,充分尊重人的主体价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把传统的唯知识质量观转变为包含知识、能力、心理、生理等全面的综合素质教育观。同时提高全体教师的自身素质,以为人师表的高尚情操、扎实的学科知识和精通的素质教育方法与艺术教导学生,促使学生将科学知识与人文精神相融合,培养出高科技高素质的专门人才。把急功近利和盲目攀比的教育发展观转变为适应市场需求的理性的可持续发展观。

2存在问题

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方向是运用现代工程技术与生物医学相结合、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新技术、新方法,提供工程技术手段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思路。现存主要问题:

①医学与工程技术知识结合差。理工学校注重工程技术的培养,其学生有较强的物理电子计算机知识,但对影像设备在临床运用中的管理、操作、维修和开发能力欠缺;医学院校则相反,注重医学知识的培养却忽略工程技术理论的学习。虽然医学院校与理工大学的合并为生物医学工程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由于传统教育体制和模式的限制,医学与工程技术知识结合不能充分实现[2]。

②培养目标难实现。现制定目标为:培养具有一定人文社会科学和生物医学基本知识,掌握数、理、化以及电子学、计算机学的基础理论;具有医学信息系统和现代医疗设备的使用、维护设计开发的技能;能顺利阅读外文文献,获得科研能力的初步训练;具备独立获取知识,提出、分析并解决问题的专业医学工程技术人员。传统教育体制进行的是精英人才培养,只注重专业知识的灌输和基础理论教学,缺少对实践知识及操作技术的培养锻炼;英语教育受限于四六级考试,缺少真正有效的专业英语学习,这些严重阻碍培养目标的实现。

③课程结构不合理,教材老化。课程设置中,必修比例过

创新型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张怀文1,胡博2

(1徐州医学院影像学院,江苏徐州221004;2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江苏徐州221008)

[摘要]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观战略出发,探讨了医学院校生物医学工程结合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将创新的概念融入到现代教育观念中,结合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阐述现存问题,提出相关的对策。

[关键词]生物医学工程;创新;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569(2008)03-0227-02

StudyonCultivationModelofCreativeTalentsforBiomedicalEngineering

ZHANGHuai-wen,HUBo

(FacultyofMedicalImageology,XuzhouMedicalCollege,Xuzhou221004,China)

[Abstract]Basedonthemacroscopicaltacticsofbuildingacreativecountry,thepaperdiscussesthecultivationmodelofcreativetalents.Theconceptofcreationisconsideredinmoderneducation.Combinedwiththetrainingtargets,thispaperexpoundssomeexistingproblemsandsuggestsaseriesofrelativecountermeasuresforbiomedicalengineeringteaching.

[Keywords]Biomedicalengineering;Creative;Cultivationmodel

[收稿日期]2007-11-30

[作者简介]张怀文,男,助教,主研方向:医学影像工程技术。

?教育管理?

大,而选修和实践相对较少,理论实践二者不能有效结合。医学影像设备技术日新月异:仅CT而言,自Hounsfield发明CT并将其应用于人体检查以来,在短短30年中经历了从一代、二代、三代、四代、单排CT、多排螺旋CT等的转变。但大多院校所使用的教材仍是老版本,讲授的仍是传统X线机的内容,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传统X线机早已退出历史舞台。这样的教材显然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无法满足教学的要求。

④专业层次不合理。开设四年制本科专业院校居多,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则相对匮乏。想在4年中把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知识学习透彻是根本不可能的。

⑤教师梯队建设不合理。我国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起步晚,大多是在近10年中开设的,这样一个年轻学科在教师梯队建设上自然存在一定问题:很多专家是从其他学科转型而来;科班出身的青年教师理论知识丰富,但缺乏实际教学经验,与实践结合能力差;教师现有知识结构不能适应生物医工技术的迅猛发展。

3对策

①明确定位,转变观念。生物医学工程不是简单的医学和工学的叠加,而是一门整合数学、物理、生物医学科技、工程及计算机技术与临床应用形成的跨领域的工程科学。明确定位我国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做到与其相关专业既结合又区别,形成独立的专业体系。要把部门统一口径、统一专业、统一培养计划、统一教学大纲等僵化的观念,转变为开放、灵活、指导性、调控性的以高校自身特点为核心的、独立自主的教育观念。医学院校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做到医学与工学有机结合,建设有自己特色的学科,制定完善合理的培养目标,科学有效地实施培养计划,真正实现培养专业技术人员的目标。

②提高学校重视程度。医学院校应提高重视程度,依据自身特点在学科建设方面给予指导,科学制定培养目标,完善培养计划,在人财物力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学校应加大实验室建设的投入,扩充医学电子学实验室,不断改善影像设备学、影像检查技术学及PACS等实验室条件。同时应积极推行教育教学改革,提倡应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及方法,提高办学质量,做到“理、工、医”完美结合。

③加强教师梯队建设。医学院校主要设置医学专业,工科基础差师资力量薄弱是主要问题,医工专业最紧缺工科基础扎实又具有多学科交叉特性的高科技人才。医学院校必须抓住机遇广纳贤良,提高学校的综合水平。同时加强青年教师的相关医工理论及实践知识的后续培养;可以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加强兄弟院校的交流,到高水平院校进修学习,最终达到更新知识、积累经验、熟练技能、提升年轻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目的。另外,作到“老中青”合理搭配,形成科学的科研梯队。

④完善课程设置。淘汰老教材,丰富理工与医学教学内容,减少知识的脱节和重复,增加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结合紧密突出专业特点的课程;指引学生进行选修以开拓视野、拓展知识面、探索创新为目标的课程;开设专业外语课程,显得尤为必要。

⑤加强实践教学。创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是关键。实践课是对常规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应包括综合训练、验证、课程设计等环节,目的是提高学生主动思考能力,锻炼动手能力,提升科研素质和创新精神。要打破传统的验证性实验课模式,增加设计性的选题。更为重要的是给学生提供在大型医院等医疗前线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对现用医疗设备的操作和开发维修能力[3]。

⑥利用网络资源,建立虚拟平台。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更为广泛的机会接触了解现代医疗设备技术。利用校园网建立网上课堂,共享多媒体课件、课堂实录、实验操作以及国内外先进技术等资源;开发虚拟实验软件,建立虚拟实验平台,增加学生操作机会,解决影像设备昂贵造成的实验条件欠缺的问题;设置留言板,教师根据学生的疑问及反馈进行总结,采取措施改进教学。

⑦以产学研教互动式合作教育为载体,培养高层次人才。随着医疗设备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及对医疗服务要求不断增高,传统本科教育难以满足要求。四年制本科生仅掌握生物医学工程的基本理论知识,自主创新研发能力差,这将大大限制就业。科研向临床化、企业化的不断转变及临床医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提升了医院及医疗设备厂家参与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高层次教育的开展及复合型人才培养敞开了空间。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必须坚持产学研教相结合的教育机制,以科研开发为基础,联合企业形成产业化结构。通过产学研教相结合的教育机制,为高层次研究生教育奠定基础。

⑧提高社会认知。传统医疗观念认为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属于医疗单位的辅助人员,阻碍了该学科的发展,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全力营造社会认同感,提高生物医学工程人员在医疗单位地位,最终推动该专业的不断发展壮大。

总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个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既要破除传统的不利于人才培养的各种因素,也要继承和发扬其积极因素,通过不断的努力,培养出真正能为国家承担重任的具有开拓精神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潘懋元.走向21世纪高等教育思想的转变[J].高等教育研究,1999,(1):1-5.

[2]康晓宇,娄坤.医学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若干问题的思考[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7(1):126-127.

[3]韩小鹏,叶亚林,李海云.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谈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第二课堂活动[J].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2006,(6):677.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