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国对外汉语教学经验和随想

我在西班牙语国家教汉语的体会

发表时间:2009-11-20 14:15

2005年到2007年我在巴拿马国立大学和智利的天主教大学教了三年汉语。下面谈谈我的一些经验和感受。

西语国家的人最喜欢会西语的老师教汉语,因为他们能听得清楚明白,学习效率也高。会英语的老师能凑合,但学生听得不是很懂。另外,那里都讲美式英语,而我们派

出的老师大都学的英式英语,较难沟通。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他们老是用西语的发音来念

英语。比方说,他们特别爱用okey这个词,但不是按着英语的音来发的,而是按西班牙语的音把它说成“欧给(给的第四声)”;再比如drink,他们说成“得令克”;can他

们读成“干”……诸如此类不胜枚举。中国派去的会英语的老师,尤其是对西班牙语的

发音不了解的老师,普遍感觉很难听懂他们的英语。懂一点西语发音的人能猜出来他们

讲的是什么,但是沟通起来也费劲。所以西语国家需要大量懂西语的老师去教汉语。

西语国家的人性格比较闲散,不愿太坚持。如果一味说汉语很难,会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为了鼓励他们学习汉语的信心,我采取了如下办法:

1、我用的教材是《今日汉语》西班牙文版。教发音时,我把西语字母和汉语拼音进行比较。如:

b, p m f

d, t n, l,

z. c s.

zh. ch. sh. r

j. q. x

g. k. h

a. o. e i. u.

其中画框的音和西语发音完全一样,我把它们都划掉,一下子就划去了一小半,学生们看到有很多和西语一样的发音,消除了畏难情绪,提起了学习兴趣。有些西语里没

有的音,如sh,ch,我就用英语来引导他们学习。

2、西语里没有爆破音。教爆破音时,如k, t, p,等,可以拿张纸放在嘴边,一发

音纸会被吹动,学生就懂了。也可以把手掌挡在嘴前,叫学生体验气流冲出来的感觉。

3、要想发好音,把握好发音器官的动作很重要。西语里没有卷舌音,我就用透明的可乐瓶当嘴,把手伸进去来示意卷舌音和平舌音的舌位。教xi这个音时,学生容易与他

们的si(西班牙语:是)搞混。我就告诉他们发si时是上下牙齿对齐,而发xi时牙齿要

保持自然状态,即上牙在前,下牙在后。讲清发音部位学生们就会了。

4、汉语的四个声调对学生来说比较难。西语单词的发音是重音式的。我告诉他们汉语的一声相当于他们的非重音,四声相当于他们的重音。然后重点教他们二声和三声。

而且教四个声调时我一直用手势来描绘声调的走向,站在讲台上像跳舞似的。这个方法

很有效,学生们也用手势帮助自己掌握四声。

作为一名老师,一定要掌握好教学方法及教学技术。第一讲课要清楚明白;第二操练时要有耐心,反复纠正;第三要用自己的话去讲,不要照本宣科,否则就枯燥无味,

无法调动学生们积极思维;第四是要把课讲得有趣,不时穿插一些有趣的事来吸引学生

。此外,对学生的成绩一定要大加鼓励,以增加他们的信心,促进他们的学习动力。

根据我的经验,巴拿马和智利两国学习汉语的人80%以上都是为了和中国做贸易。他们需要能和中国人对话,或书面沟通,而且要很快学会。对于这些人我重点教他们听、说、认字和打字。由于很多汉语拼音和西语的发音一样,在电脑上一打,汉字就出来了

,他们感到非常惊喜,纷纷表示汉语好学,这大大加强了他们学汉语的兴趣和信心。中

国的文字对他们来说是太复杂了,又要记住笔划,又要记住笔顺,他们感觉非常困难。

所以我建议针对不同要求的学生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针对想学习中国文化的学生可以仔

细教他们写字,对那些只求快些能和中国人做生意的学生就没有必要在学写字上花很多

时间了,那样的话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最主要教他们听和说。要不厌其烦地反复教

,反复练。

我的学生们学了三个月以后,有一次中国在巴拿马办展销会,他们都去了,并且和中国人进行了简短的交谈。回来后他们都兴奋不已,纷纷向我报告他们是如何与中国人

谈话的,这件事大大激励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坚定了他们的学习信心。

——自《世界汉语教学学会通讯》2009年第1期

针对德国学生汉语教学问题的思考2010-01-06 16:05作者:金怡

发表时间:2009-11-20 11:17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仅在德国就有41所高等院校开设汉语课程,还有70多所中学提供汉语教学,德国注册学习汉语人数已达4000人。截至2008年12月,在德国已开设了7所

孔子学院,分布于柏林、纽伦堡、杜塞尔多夫、汉诺维等7所城市,德国成为近年来汉语教学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笔者以问卷、访谈等形式对德国汉语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了

调查分析,总结了德国学生汉语学习时存在的外部和内部,客观和主观上的几个问题。

第一,学生在德国学习期间,没有自然的语言环境。上课时把听说读写四项技能放在一起训练。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接触的听说信息局限在课本内容之内,所以学生一旦

到了自然的语言环境中就会发现自己很难应付中国人的正常语速。学生对不同的汉语口

音和谈话风格也没有应对的能力。

第二,德国学生之前所学习的外语几乎都是“亲属外语”,当他们接触到汉语这门

真外语时,在心理上夸大了由汉字、声调的陌生感带来的难度感。

第三,在教材方面,目前在德国,汉语教材存在着老化与过时,英译版教材不适合德国学生等问题。

第四,德国国民的严谨理性、条理性和有序性使得学生普遍对翻译这一学习技巧非常热衷,特别是在初期阶段。通过翻译,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汉语的结构形式,发现自

己的母语和汉语之间的异同。但过多的翻译使用会影响学生的交际,毕竟大部分学生学

汉语是学习用汉语交际,而不是想成为翻译家。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了如下的措施和解决方法,以期有针对性地对对德汉语教学实

践提供一些启示。

一、对课型设置的建议

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汉语学习观念,摆脱畏难情绪,一部分工作可以从对课型设置的调整开始。

第一,如果条件允许,在德国应开设视听课。如果条件不允许,也可以在操练课上进行一些视听练习。视听练习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汉语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培养学

生从自然语言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第二,对于汉字,在初级阶段,应为德国学生开设专门汉字指导课程,利用部首记忆法,部件记忆法等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尽早抓住识记汉字的关键。

第三,德国学习汉语的学生,一般都会通过到中国学习、考察、实习等方式来进一步了解中国,在他们来中国以前的一个学期,应开设一些准备课程,帮助学生在心理上做一个适当的铺垫,以防产生过大的文化休克现象。

二、对使用教材的建议

在德国,真正适合德国人使用的汉语教材则是少之又少。

其一,中国人编的教材容易忽视德国文化,而德国人编的教材则过于简单,甚至还出现一些常识性的错误。

其二,目前在德国大学通用的汉语教材基本上都是中英对照的,但德国文化与英美文化毕竟是存在差异的,所以针对德国人的教材必须“本土化”,教材内容要符合德国人的口味。

其三,针对德国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在初级阶段的教材中可采用一些独特的处理方式。例如把一个句子同时以逐词翻译(德语和拼音一一对应)和整句意译的两种方式解释,如:

Nǐyào jǐjīn píngguǒ?

Du m?chen wie viel Pfund ?pfel?

Wieviele ?pfel wünschen Sie?

这种方法对德国学生入门学习有所帮助,使他们产生对两种语言的对比和联想,对汉语句子有个初步的认识.

其四,针对德国学习汉语的学生,初级阶段的课本可以实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汉字出现方法。开始完全用汉语拼音,后来不断增加汉字,汉字的出现顺序,可按照汉字结构和偏旁来排列,使每一个新出现的汉字与前一个字在结构上有联系,便于识记和比较。

三、对课堂内和课堂外教学的建议

在德国,学生没有天然的语言环境,大部分练习汉语的时间是在课堂上,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多设置有效的交际性活动,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让学生沉浸于真实的交际中。

而在课堂外,老师应尽量帮助学生去找寻适合的语言环境,比如,可以定期请一些不同身份的汉语交谈者与学生进行语言交流,为学生提供接触更多的不同自然语言的机会。同时在很多德国大学,还可以利用中国留学生这一资源,开展语言伙伴活动。

在教学技巧方面,德国学生喜欢翻译这一技巧,对语法运用正确与否也比较关注。所以在初级阶段,老师可以适当运用学生母语将语法问题讲透,讲明确,清除他们的疑惑感,满足他们的严谨性。而到了中高年级,就应少用甚至不用德语翻译的方法。

针对德国学生普遍都已掌握几门外语的情况,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发现几种语言的关系,总结学习语言的总体规律,同时也要发现一些对汉语学习带来干扰的语言经验,及时帮学生排除障碍。

——自《世界汉语教学学会通讯》2009年第2期

英国对外汉语教学随想2010-01-06 16:04作者:白迪迪

发表时间:2009-11-20 14:09

爱丁堡苏格兰孔子学院是英国苏格兰地区唯一的一所孔子学院。它面向苏格兰地区招生。学员大部分是来自社会,从事各种不同的职业,还有一部分是在校大学生。学员都是下班后来孔子学院学习汉语。因此学院的课程基本上都设在在晚上和周末。我们学

院的学生多数是既要工作又要学习,一周一次,一次2学时的汉语课对他们来说最方便。面对新的形势,需要转变国内教学所形成的固定思路;针对新的问题,需要不断的尝试

和深入的思考。下面是我在英国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综合课是主干课,听力、口语、阅读等以它为中心,配合它训练听说读写四项言语技能。我们学院根据学生的汉语水平分成汉语1班,汉语2班、汉语3班等,每班开设一门汉语综合课。这样听说读写四项技能的训练重任全都落在了综合课肩上。学生多数都是

利用业余时间来学习的,下课以后几乎没有时间复习、写作业。他们很看重课堂的效率

,这就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需求来设计课堂教学。

第一,把握好课堂的节奏。环节设计要变化多样,教学节奏要张弛有度。即使是简单的朗读环节,都多设计几种方式。以避免一种操练方式时间过长,在学生厌倦之前,

及时换到另一个环节,采用新的方式,为的是保持课堂节奏有起有伏,缓解学习疲劳,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第二,建立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便于学生整体记忆。比如将课本

上出现的生词重新排序,把意义相关的,便于组成一个完整语段的几个词放在一组。以

词带句这种方式,改变学生以往孤立记忆生词的学习方式和记忆方式,帮助他们建立词

与词之间的联系,由一个个的孤立记忆变成一串串的整体记忆。第三,设计实用性强的

交际性练习。这些练习越贴近他们的平常生活越好,他们练起来有兴趣,还不容易遗忘

。第四,增加文化含量的输入。任何一种语言都有着民族特征的烙印,承载着文化内涵

和文化背景。如果不了解中华民族的社会习俗、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民族心理,是不

可能学好汉语,掌握言语技能和交际能力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文化因素的导入

国内的对外汉语教材在国外使用,有时候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水土不服”。爱丁堡孔子学院一个学期是10 周,一般来说,一门课一学期只有20学时。使用国内的教材,一个学期下来,根本学不完。从内容上来说,目前的教材“地域特色”不明显。比如苏格

兰人常喝的是啤酒,葡萄酒,威士忌,吃的零食是薯片,三明治,皮萨,他们很想用汉

语表达自己的国家的这些东西。他们会用汉语说“北京”“上海”,也更想知道London, Edinburgh 汉语怎么说,可是这些在书上又学不到。教材的现状和当地学习者、使用者

的真正需要,还是有一定距离的。另外,教材的翻译问题也比较突出,主要是生词的翻

译不太准确,造成了学生理解困难和不必要的误解。这一缺点对基础阶段的学生影响尤

为明显。

因此,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要进行再加工,或者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重新编写。学员的学习目的绝大多数都是出于对中国、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和好奇心,至于华人华侨更

不待言,他们学习汉语的目的不仅仅是重拾本民族的语言,更重要的是为了保留中国的根。因此把文化教学纳入到对外汉语教学中来,也是十分必要的。

来孔子学院学习的学员中,尤其是初学者,他们对汉语的感性知识和语感能力几乎为零,基本上是以理性的梳理规则为主要的学习方法。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更多地表现

出对语言进行过细地分析,即喜欢逐字、逐词、逐句地分析语言现象,并且和自己的母

语相比较。他们提出的“怪”问题有时候会令教师措手不及。这就使得教师要对所在国

家的语言、当地学生学习汉语的特点有较深的认识和研究,做好充分的准备。即使学生

的“怪”问题来了,也能分析得头头是道。

——自《世界汉语教学学会通讯》2009年第1期

浅析北美的华文教育中长期存在的问题2010-01-06 16:03作者:何振宇

发表时间:2009-11-17 09:29

众所周知,现代的中文最常用的生字量大约是2500左右,而且中文是属于第四类语言,也是世界上最难学习的语种之一,其学习中用脑部位、学习方法也与学习拉丁语系

有所不同。不把这2500生字基本认会、掌握,就不能通顺地阅读一般日常的报章、书籍,也不能很好地继续对中文文字和中华文化进行深入的学习。在孩童特定的生理条件下

,如何让孩子们在进入高中,或在高中毕业之前,利用业余时间真正学会这2500生字,并可运用自如,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听、说、读、写”,是我们北美华文教育中长期探索、在教学实践中要解决的难题。长期以来,我们之中有过孩子学中文经历的家长们都

知道,或者长期从事北美业余华文教育的校长、校委会成员、老师们也知道,相当部分

家长描述这段辅导孩子学中文的经历大部分只能用“痛苦”、或者“辛苦”这些字眼。

而相当一部分不管因什么理由走出我们北美周末中文学校的孩子们谈到对这段学中文的

感受,很有可能会用“恨”字来描述。为什么孩子们在我们周末中文学校经过十年甚至

更长的业余学习而最终半途而废,学不会中文呢?具体原因浅析如下:

一、受语言大环境及有限学时的限制

毋庸置疑,在中国学中文,语文课以外的家庭环境、社会大环境或其它的课程,都是在复习、巩固、提高孩子们在语文课上的所学,这种无形的“课时”就无从估量了。

这在我们北美是做不到的。由于场地、时间的限制,北美的大部分业余中文学校都是周

末开班,以每学年2个学期,每学期16周,加上暑期8周(寒假很短,一般就不开课了),每周只上一次课、2个学时来粗略估算,孩子们每年实际学习中文的课时也就是大约80 小时左右了,这些学时大约是学习一册课本所需的课时(一般暑假学生人数因度假会减少,教学进度会放缓及安排其它内容)。假设一册中文课本平均要学习200 个生字,那么理想状况下,业余学习2500生字所需时间一定要12年或更长;也就是说,孩子从5、6岁开始进入我们的中文学校,当他们高中毕业时,如不计学习效果的话,也许会把这2500 常用字全部学完。

二、学习负担过于沉重

从孩子们一入学,就要学习汉字的“听、说、读、写”,就要“音、形、字、义”

全面掌握,这同样也需要孩子们具有一定的文化背景、一定程度的生活阅历和其它有关

知识的背景来学习,可在北美出生的孩子们恰恰没有这样的背景,他们不是从华文大环

境中熏陶出来的,家庭小环境与他们日常生活中的社会大环境是不可比的。举例来讲,

就是在家里,家长们看的电视节目也主要是当地的。这也侧面说明,为什么我们的婴儿

开始说话要比在中国国内出生的要晚。在他们没有深厚的生活阅历,没有华文及其相应

文化的社会大环境的时候,教他们学单字的字义,对他们来讲不就象天方夜谭一样不可

思议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没有大量的阅读,有些字义也很难理解、说清楚。比如“

所以”一词,有几位老师、家长能说得清楚这里每一字的意思呢?如果说,这种所谓的“学习痛苦期”,在孩子们小的时候可以承受,只是在这阶段,他们还是处于形象记忆

阶段,即习惯于死记硬背,经常依靠这样的“天性”对付过来了。随着生活的阅历加深,全日制学校学习内容加深,当他们的学习方法开始向成人的理解记忆发展、转变时,

这种长期的“音、形、字、义”全面推进的学习方法对他们来讲,自然就不堪重负了。这时,他们学习中文的效率明显地发生了变化,开始“狗熊掰棒子”了,如果家长们(

尤其是我们当校长、校委的家长们)再没有太多的时间对他们进行督促、辅导,快则上

初中不久,慢则刚上了高中,孩子们就决意不再学中文了。

三、没有学习的整体成就感

据观察,孩子们从8、9岁就开始向成人的理解记忆学习方法发展、转变,开始随着生活阅历的增加和全日制学校的学习而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在这个时候,多说了

他们也就上了5、6年的中文学校,学好了的话,也就是掌握1000-1200常用字的水平,也就是说,除了所学的课本和相应的阅读材料,一看任何文章还都是满篇的生字,而且没

有拼音就更读不出来了。在这个阶段,从生理上他们需要读、学更“大人气”的内容,

可不把剩下的同样难上难的6、7册课本学完,怎么能读懂呀?对于开始有了逻辑思维的他们,比比全日制学校的学习,看看自己这么多年的苦读,想想家长们着急上火的脸子

,撕心的挫折感自然就产生了,学习中文的效率也自然提不上去了。这时家长们如再更

努力地敦促、“辅导”他们,只能适得其反,会严重影响了亲子关系,后患无穷。

四、结论

从以上的浅析,可以看到我们北美华文教育的艰难。但也要看到,各校也都有一些学出来孩子,也许您可以在全美中文学校协会成员学校里找出来一万个学成的例子(基

本学会、掌握2500常用字)来反证,可我们协会成员学校共8万余学子,那其他7万的学子们怎么办?难道我们真的没有办法在北美的业余华文教育领域中克服、突破学中文的2 500常用字这个瓶颈口吗?难道我们孩子们多年的苦读,家长们多年付出的时间、精力、金钱就永远这样打水漂了吗?

不然,我们学校两年多前开办的三锐韵语游戏教学试验班使我们看到了光明,也使我们终于捉摸出来,原来我们的孩子们在北美学不会中文,就是这个2500常用字在拖了整个的中文教学的后腿!

五、转变对北美华文教育的思维和思路

三锐韵语游戏教学系统依据古代教授千字文的集中识字原理,但以识、认单字为出发点,以训练学生自主阅读为目标,把我们定义的生字表编成琅琅上口的韵文,通篇有

文有意,知识面包罗万象;而我们通常定义的课文则是用来训练学生阅读技巧的工具,

利用针对孩子们形象记忆,或者称之为整体记忆特点开发出来的特别教学环节、步骤,

达到一堂课学、识16单字的效果,是到目前为止我们看到此类教学法使用偏、难(4、5 级)字最少的一个系统。也就是在孩子们还处在形象记忆的生理生长阶段,还拿不好笔

的时候,率先识字、阅读,尽快突破这2500常用字的瓶颈。以我们北美周末中文学校的学时来计算,有三年的时间就可把这2500常用字拿下来。最重要的是,根据我们试验班的实践,转变成人们对北美海外华文教学思维是此教学法的关键。这包括家长们、教师

们以及教育工作者们对于三锐韵语游戏教学原理的接受,因为此方法与我们几代人所接

受的中文教学不同,往往一开始时很难理解,或者很不习惯;一旦经过3、4个学期的坚持,孩子们的中文阅读水平就会看到一个飞跃。我们通常都以为,在孩子入学开始的两

、三年里,切实看到孩子们在“音、形、字、义”全面推进的学习中确实学得不错,进

步很快,但殊不知一旦到了一定的年龄阶段和经过再长时间的学习,如果还突不破2500 常用字这个瓶颈口的时候,他们的刻苦学习就开始打了折扣,其成就感就要丧失殆尽,

就会前功尽弃,一切的投入基本上打了水漂。孰轻孰重,难道不值得我们作为家长、老

师和教育工作者的反思和思考吗?

经过近20年来北美华文教育的实践,时至今日,我们终于看到解决此问题的曙光。试想在孩子们7、8岁的时候,他们已能阅读一般的、没有标注拼音的文章而没有满篇的生字,那在他们上高中前的这一段业余时间里,在我们的中文学校里,能把他们塑造成

具有什么样中文水平的学生,不就显而易见了吗?如欲更详细了解我们的体会,请参阅

我校(学校网址https://www.360docs.net/doc/5e17882544.html,/xluic)其它有关文章和信息。

六、更进一步的想象

实际上在中国国内也有同样的问题,不然为什么要用6 年的小学阶段攻下这2500常用

字的学习呢?只不过由于人文的大环境,孩子们在那里怎么学怎么成,但是如果说在孩

子们一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就能拿起任何一本小学课本阅读而没有什么生字,那不就给

中国的教育改革预留了很大的空间了吗?三锐这种教学方法就是把“音、形、字、义”全面推进的学习方法拆开,各个击破,利用幼童形象记忆的生理特长,在幼儿入学前一

年就在字海里滚上一遭,学会自主阅读的基本功。我们都知道,理解力的功力是与阅读

成正比的,往往课堂里学的很多东西在我们课余的阅读中得到真正的理解和升华;如果

孩子们都具备了基本的自主阅读的能力,加上国内的人文环境,6年的小学学制是不是就太长了一点?大家也许会怀疑这么多的生字一年是否能学完,答案是肯定的。我们试验

班用了整整3 年的周末时间在美国学了下来,充其量也就是大约360个学时(还是根据北美具体情况放慢了的进度);如果一天用2个学时学习,也就是180天的学习,加上104天的周末,还有假期等等,怎么算一年的365天也是足够了。

给留学生取名不容易2010-01-06 16:03作者:张伟

发表时间:2009-11-13 13:36

相信每个对外汉语教师,都面对过同样的问题—给你的外国学生取个中国名字。多少中国父母为自己孩子的名字绞尽脑汁,给外国人一个好名字就更不容易了。

“习娜婉”—“洗大碗”

名字要好听,也要有意义,如果和学生的本国名字发音类似,那就更好了。

当我给Qeerawan取名“习娜婉”的时候,是这么想的。后来看见她的名字出现在中国媒体上,心里更是得意。“昨天连泰国美女也来了,展示泰国水果———西南大学留

学生习娜婉和她的6位泰国姐妹,端出杨桃、火龙果、木瓜等泰国水果,让市民品尝。”

然而,一个月后,却收到她的一封电子邮件,上面写道:“老师您给我取的名字是

习娜婉,不过现在大家都叫我洗大碗啊!”

“范冰冰”要求改名

一次要给全班几十号人取名,萝卜快了不洗泥也是有的,“范冰冰”和“王力宏”就属于这种情况。

王力宏在海外的影响力似乎更大,两周后,当学生们弄清了这几个汉字的意思,让“王力宏”在课堂上回答问题就成了问题。听到名字,“王力宏”站起来就笑,同学们

也笑,课没法上了,只好去掉“宏”,“王力宏”成了“王力”。“范冰冰”是在期末

的时候来找我改名的,有先例在前事情就简单多了,于是“范冰冰”现在叫“范冰”。

“天使”成了“石秋雨”

“天使”很聪明,可惜很女性化。他执意用“天使”为名,因为和泰国名字的意思一致,也只好随了他去。想到一年后,他去中国学习,个人气质再加上这么个名字,我暗地里也不知摇头了多少回。

谁知去中国之前,他思想居然通了,要求我重新给个名字。听到“石秋雨”,他觉得很好听,问是什么意思。只能解释“秋天的雨丝落在石头上”。看他欢喜而去的背影

,我却在想:“诗意而阴柔的秋雨,颇能代表他的气质。而非李贺“石破天惊逗秋雨”的本意了。以他目前的汉语功底,还有我二把刀的泰语,这些酸溜溜的想法,怎能解释清楚?只有做媚眼给瞎子看罢了。”

好名字也不能胡乱给

选熟人中的好名字给学生,不失为一个办法。有时在异国他乡的课堂上,叫出亲朋好友的名字,心里也倍感亲切,但是,事情并不总是这个样子。

我有个长辈,名字音意结合非常好。有次同时给二十多人取名,情急之下,也不管“避讳”不“避讳”了,顺手把这个名字给了一个小女生。后来发现,每次叫这个女生的名字,总让我很别扭。于是和她协商,希望能改个名字。结果她倒是识货之人,拒绝任何修改。这给了我一个教训——好名字也不能乱给,尤其是自己丈母娘的名字。

“阴丽华”变“殷丽华”,“班婕妤”变“班小花”

不要以为名字取定就万事大吉了,也有凤凰变乌鸦的时候。

“阴丽华”和“班婕妤”,都在我的中国古代美女、才女名字系列中。

“班婕妤”是西汉女辞赋家,《汉书》作者班超的祖姑。

“做官要做执金吾,娶妻要娶阴丽华”,这是汉光武帝刘秀,青年时的人生理想。后来他当了皇帝,没有成为执金吾(朝廷仪仗队员),但是还真娶了贤惠美丽的阴丽华

所以你可以想象,点名时,看到“阴丽华”变成“殷丽华”,“班婕妤”变成了“

班小花”,我有多么的意外。

结果“殷丽华”是被动改名,只因为上个老师认为姓“阴”不如“殷”普及;“班小花”却是自作主张,因为“婕妤”太难写了,还是“小花”好写又好记。

“邓大鹏”,“赵大龙”

学生的中文名字能够折射出取名老师的风格、情趣,甚至地域色彩。

一次给某李姓老师代课,翻开名册,大半个班都姓李,不禁好笑,从此戏称该班为“李家班”

还有一次接手某班,学生们的名字有着黑土地的朴实和芬芳:“邓大鹏”、“赵大龙”

、“赵福”、“李娜”、“李兰”……,问是谁取名?答曰“马老师”。喔,原来如此

,她来自中国的东北。

名字虽说只是一个符号,却是中国文化的反映和缩影,也是汉语教师个人修养和风格的体现。按理说做了多年的对外汉语教师,也给很多外国学生取过名字,早应该驾轻就熟了,然而,每次给学生取名,搜肠刮肚之余,我常常感到智竭词穷。唉,给学生一个好名字,真不容易!

如何破解汉语难学的问题?2010-01-06 16:01作者:崔希亮

发表时间:2009-11-20 14:29

怎样破解汉语难学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本身不是一个专业问题,不是一个专家提出来的问题,但是我们要理解他们为什么提这样的问题。有人说,汉语难学,日语容易学,英语容易学等等,所谓难学不难学得看对谁来说。比如汉语对汉藏语系的人来说并不难学,对印欧语系的人来说当然很难学,因为它们之间差别很大。难学不难学不是一个是或者否的命题。这里面有很复杂的因素,但是既然有人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想我们应该来破解这样的一个难题。从哪儿入手破解这个难题?我想有这么几个方面:第一,从汉语本身入手。汉语的语音结构,语法结构,语义结构,汉语的历史,汉语的特点,汉语的类型学特征,这些是我们需要了解的。汉语有什么特点?很多人说汉语是意合型的语言,其实这个是很含混的。有人说汉语有这样、那样的特点,其实他只是把汉语和某一门外语相比。现在汉语的研究很不够,我们首先得要搞清楚你所教的这种语言本身有哪些问题。汉语里边的问题很多,我想第一线的老师都是很有体会的,很多学生问到的一些问题,我们没有办法回答。我举一个例子,“朝、向、冲”这三个介词,“他朝我扔石头,他冲我喊,他向我泼水”,在使用的时候有什么不同呢?我们的

老师一下子是说不出来的。如果你给他一二三四这样说,他还是学不会,你怎么把我们研究的东西变成教学上可以把握的,能够让他接受的,这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我再举一个例子,“气”和“味”在汉语里好像说起来有点关系,但是又不完全一样,有人问什么是气什么是味,为什么说“男子气”,说“女人味”,如果说“女人气”,这是

说男人的。女人气就有点贬义,这种不对称是怎么产生的,什么原因?这种问题俯拾皆是,成百上千。我觉得在我们这个工作里有挑战性的就是我们碰到这样的问题,学生会问这样的问题,这些问题是我们现在根本回答不了的问题。

第二,从老师入手,从教学法入手。我们在教汉语的时候会发现同样的教学法在平行班里可能其效果完全不一样,为什么?因为每个班的氛围,气场都不一样,每个班学习者自身条件、个性不一样,所以有经验的老师会随时调整教学法,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法。但是需不需要研究教学法?需要。教学法是有很多理论在里边的,就是用什么样的教法让学生能够较好地学会和接受,是我们需要研究的。

第三,从学习者入手。我们得知道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什么困难,他的心理问题是什么,他的障碍在哪儿,他的期望值是什么,他的焦虑是什么,我们如果不了解,或者说不关心这个学生的感受的话,效果就不会好。这个话是有针对性的,我在听课的时候,我发现有一位老师在讲课的时候,有点像对待小学生的态度,上课的教学语言都是命令句,有些学生是不接受的,或者说接受起来很困难,尤其开始的时候他们觉得很生

硬。可能他要适应一段时间,这个适应期太长的话,会造成他的不适或者说不快、不舒服。从学习者的角度入手,还要考虑到他的一些心理问题,比方说我们老师上课举例子的时候,讲比较句,说“中国比韩国大,韩国比中国小,说中国比韩国大得多,韩国比中国小的多”,韩国学生听了不高兴,下课就找系主任,他们说老师对他们歧视。中国人不太想到这是一个问题,但是在教学当中这确实是一个忌讳的问题,或者说冒犯的问题。我们汉语水平考试专门有一道关就是看我们出的题有没有冒犯的问题,有没有对某些人不公正的问题,这些都是我们需要考虑的。这些问题考虑不周到的话,或者说我们如果不注意的话,会给学生带来很多的负面影响。有个别老师讲课的时候,看着天花板,跟学生没有视觉的交流,从我们中国人的角度来说,这个能接受,但是从很多国家的习惯来说,你跟他说话如果不看他,他会觉得你很不礼貌。而且我们在讲课的时候,看着天花板讲,这个本身就是一个问题,你要看学生的反映,他听懂了还是没听懂,你要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

第四,从学习环境入手。在中国教和在美国、日本教是不一样的,我们要考虑学习环境的问题。学习环境的问题是现在很多人都意识到的,因为很多老师都有在海外从教的经验,在海外从教和在国内从事外语教学是有很大的不同,我想很多人都有体会。

第五,从教学资源,教学工具入手。就是我们用什么样的现成的教学工具来从事语言教学。比方说有人在教书的时候从网上下载了很多关于中国文化的动画,讲到某一篇课文的时候,他就把跟课文有关系的内容下载下来,然后放给学生看,这就很好。但是我们现在还处在一个自发、自为的阶段,我们应该把这些资源好好地整合起来,配置好,然后做成一个打包性质的东西,每个老师都可以用。这样的话,我们用的是集体的智慧和集体的力量做出来的东西,而不是每一个都要去做,当然每一个人在上课之前,备课的时候,还是要自己准备,但是如果有这样一些工具,现成的,软件也好,素材库也好,那我们就方便多了。而且这个东西跟我们的教材、教学理论、教学法、教学模式应该是配套的,然后推广出去,这就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

第六,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入手。汉语有很长的历史,汉语的背后是有文化的,认知的问题就关涉到我们中国人的思维习惯的问题,比方说我们在讲一个事情的时候,总是先从大到小来讲,我们不能反过来。有人问了这样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说桌子上有一本书,而不说一本书在桌子上?我们学英语的人都知道,说英语的时候要说一本书在桌子上,There is a book on the table, 要把在“桌子上”放在后边,而在汉语中我们经

常先把桌子说出来,是什么原因?这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这是一个成系统对立的现象。我们都说你们家住在什么地方?我们会说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海淀区。这样说的动因是什么?我们为什么不反过来说?为什么英国人、欧洲人要先从小里说?为什么会有这个问题?其实我们有很多类似的现象,所以我们应该从历史的、文化的角度入手,我们要从历史的角度来观照我们语言背后的文化和我们教学的问题。

——自《世界汉语教学学会通讯》2009年第1期

志愿者如何上好第一堂课?2010-01-06 16:01作者:张桂元

发表时间:2009-11-20 13:30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作为志愿者教师,如何在第一课就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消除对汉语课程的困惑甚至恐惧,给学生一个美好的第一印象,给自己一个开门红呢?

第一、备学生,做到因材施教

看年龄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教材,设计活动,准备道具。

懂职业要根据学生的职业特点,了解他们的需求,做到供其所需。

摸程度要摸清学生的真实水平。选择适合的教材,设计巧妙的引入活动,使用恰当的课堂用语。

记姓名提前拿到学生的名单,把没把握的名字读准。最好第一节课就能叫出学生的名字,从而赢得学生的尊敬。

做名片提前把学生的名字翻译成中文,做成名片,最好带拼音和解释,还要一式两份,一份摆在课桌上使用,一份带回家供他们在作业本上写中文名字用。

知兴趣要向当地老师请教学生们的兴趣、爱好,了解他们喜欢谈论的话题、喜欢的影视剧、舞蹈及歌曲,爱吃的饭菜等,以便设计活动做到投其所好。

晓习惯要知晓他们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第二、备环境,做到因地制宜

了解软件和硬件环境是上好第一课的保障。要充分了解所派驻国家对汉语或其他语言教学的要求,了解学校的规章制度,其中对于学生考勤记录、课堂要求、学分标准和作业给分标准最为重要。提前一两天去看看你要用的教室,将环境中有可能成为学员兴趣点的知识编入到教案中。看教室要做到以下三点:

知位置准确知道要上课的教室的位置,估算一下从住处到教室的路途要花费的时间。

看布局看看教室的布局是否适合做游戏,是否适合粘贴或悬挂图片、地图等。站在讲台上试讲几句,感觉一下声音的传播情况,以判断自己在正式上课时要用多大的声音才可以让最后一排听清楚,并决定在上课时是否需要用麦克风。在黑板或者白板上写几个大小不同的字,然后走到最后一排去,看看自己能看清那种大小的字,以确定自己在正式上课时要写多大的字。

查设备先看有没有最基本的教学设备:黑板或者白板、笔、板擦等。再看电化教学的视听设备是否完好,检查麦克风、幻灯机、投影仪或者台式电脑等是否工作正常;看看电源的接线是几项的插头,是否与自己用的录音机或者电脑的插头匹配。顺便看看灯是否都亮,照明和通风怎样,还有安全通道及疏散方式等。

第三、备教材,做到了然于胸

作计划整体把握教材的难度和进度以此确定第一课的进度,最好在第一节课把教学进度情况印发给学生。

写教案最好提前备出一周的课程,至少第一课的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教具、教学方法、教学步骤、活动设计都认真思考写出。第一课内容不要贪图太多太杂,要重点难点突出,最好在每个步骤下标注所需时间。

建议第一课的教案包括以下内容:教师自我介绍;学生自我介绍;中国概况介绍;汉语及汉语课程介绍;学习方法介绍;课堂要求(包括出勤、作业要求、发言、活动参与、实践等);学分评价(出勤、作业、阶段性检测、笔试、口试各占的比例);教会

几个简单的问候语或课堂用语(如你好、谢谢、再见、上课、下课、跟我读等等)。

听示范提前看完汉办志愿者中心发放的资源包中的示范课程。如果可能联系到先期到的汉语教师,去听他们的课程,了解当地的汉语教学情况,体会课堂氛围。

做试讲有条件的教师可以请其他汉语教师帮你听听试讲,或者自己模拟串讲一遍,及时发现不足加以完善。

做录像有条件的教师还可以把他们人生第一次(至少你的第一节课上)说汉语、写汉字的时刻留下来作个纪念,今后随时跟踪记录每个学生的成长,在学期课程结束时,

把每个学生的汉语成长经历刻录成光盘送给他们,也为研究汉语教学积累资料。

第四、调心理,做到乐教乐学

在国外的第一节课难免让人有些紧张。了解派驻国的文化习俗,可以帮助把握教学体态语言。提前跟学生见面聊天,发自内心的跟你见到的每个人微笑,紧张自然消失。

如果遇到学生扰乱课堂的情况,尽量不要正面冲突,可以放到课后解决,或者巧妙地利用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参与到你的教学活动中,这是你的最大目的。如果学生问到的

知识我们没有把握回答,可以坦诚地告诉学生,课下查阅后于下节课为他们专门讲解。

相信志愿者教师认真做好以上工作,做到有备而讲,一定能上出精彩的第一节课。当你陶醉在第一节课成功的喜悦时,别忘了写课后反思,这是完成每节课教学的最后一

个环节,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它会使你的教学日臻完善。希望汉语教师志愿者在汉

语及中国文化推广的广阔舞台上奏响精彩的第一乐章!

——自《世界汉语教学学会通讯》2009年第1期

(作者为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

美国汉语教学的走势2010-01-06 16:00作者:姚道中

发表时间:2009-11-19 15:39

美国的汉语教学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原先的发展较为缓慢,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中美关系的改善,汉语教学发展的步调开始变快。最近几年开设汉语课程的学校不断

地增加,学习汉语学生的年龄正在提早,汉语教学的方式也在改良,从各方面来看美国

汉语教学状况都在不断地改变。本文将分几个方面来探讨一下美国汉语教学发展的走势

一、谁开设汉语课程

美国汉语教学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区块:主流学校,中文学校,政府机构,商业学校和孔子学院。

1.主流学校

主流学校指的是正规的学校,包括大学、中学和小学。在主流学校修习汉语的学生可获得学分。美国的汉语教学是从大学开始的,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最初的几十

年美国的汉语教学主要在大学里进行。上个世纪80年代道奇基金会资助了不少中学开设汉语课程,推动了美国中学的汉语教学。

1994年,美国大学理事会在为美国高中学生举办的专科考试中增加了SA TII中文测试

这个项目。SATII中文测试的测试对象是在美国中学修习了2~4年汉语的学生,他们可以把SATII中文测试的成绩作为申请大学的一项资格。SATII中文测试的出现是美国中文教学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对促进美国中学汉语教学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2003年美

国大学理事会得到了中国国家汉办的资助,决定增加AP中文项目。AP中文包括了AP中文

课程和AP测试,2006年全美各地中学开始设置AP中文课程,AP中文测试已于2007年开始

随着AP中文的出现,全美各地中小学都纷纷开始设立汉语课程,开设汉语的小学也越来越多。学习外语的年龄越早越好,有些有远见的非华裔父母为了提高孩子将来的竞

争力,从小就让孩子开始学习汉语,非华裔学生学习汉语的人数应该会逐年增加。AP中文的设立不但带动了美国中小学的汉语教学,也将会提高美国中小学汉语教学的水平。

美国中小学汉语教学成长的速度很快,许多想学中文的学生不会等到上大学才开始学习汉语,而是从上中学甚至上小学时就开始。这些学生的汉语水平在中学毕业时已经

相当高,进入大学后不必从头开始学习汉语。这意味着以后大学初级班学生的人数可能

会减少。在中学学过汉语的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如果愿意继续学习汉语的话,应该修习

高级班的课程,或者是专业的汉语课程,如医学汉语、工程汉语、法律汉语,等等。

2.中文学校

除了主流学校之外,美国中文学校的汉语教学也值得我们重视。中文学校指的是为华裔子弟设立的学校,教学对象通常是中小学的学生。美国的中文学校可分为两大阵营

:由中国台湾移民设立的学校和由中国大陆移民设立的学校。中国台湾移民设立的中文

学校历史较长。他们的教材多半由中国台湾政府提供,教繁体字和注音符号。由于实际

需要,有一些学校也教简体字和拼音。2008年秋天,全美约有1000所以中国台湾移民为主的中文学校,分布在美国50个州,学生人数约为10万人。最近20年,中国大陆移民大量涌入美国,为了教育他们的子女也开始设立中文学校。有不少学校选用了《汉语》这

套教材,教简体字和拼音。以中国大陆移民为主的中文学校虽然起步较晚,成长的速度

却非常快。2008年秋天,约有700所以大陆移民为主的中文学校,分布于美国41个州,学生人数约为7万人。

3.政府机构

美国政府需要大量外语人才,尤其是“敌对国家”的语言更需要学习。很可惜政府学校的统计资料不容易搜集,所以不太清楚到底有多少人在政府设立的语言学校学习汉语。笔者只知道美国的国防语言学院有将近200位汉语教师。除了国防语言学院以外,美国的外交机构、三军官校和情报机构也都开设汉语课程。

4.商业学校

由于市场的需求,商业化的语言学校正在快速增加。最近一两年,私人设立的网络学校大量出现。传统式学校需要有教室,学生和教师都需要在固定的时段到学校上课,

开办传统语言学校的费用相当高昂。而网络学校所需的成本比较低,学生和教师都在自

己家中通过网络来上课,不需要场地,也不必花时间坐车到学校。许多网络学校脱离了

传统式的长期教学计划,而针对学生个人的需求设计课程。学生可以挑选自己方便的时段,通过网络与老师一对一地上课。由于学习者的年龄开始提前,有一些网站是针对儿

童设置的。这些网络学校的出现是一个可喜的现象,表示美国有很多人愿意学习汉语。

可是这些学校的水平如何,教学效果如何,尚待考察。

5.孔子学院

中国国家汉办为了推广中国的语言与文化,在世界各地设立了许多孔子学院。截至2

009年5月,美国已有53所孔子学院和4所孔子学堂。孔子学院的使命是把中国语言和文化

推广到世界各地。孔子学院服务的对象不仅限于在学的学生,还包括了一般社会人士,

把中国的语言和文化介绍给各个社会阶层。孔子学院是美国汉语教学界新加入的生力军

,是一个具有极大影响力的新兴区块。

二、谁愿意学习汉语

笔者于20世纪70年代以中文助教的身份开始教授汉语。当时我的学生多半是对中国语言和文化有兴趣的美国学生,其中有不少人希望成为汉学家,也有一些华裔子弟为了

跟家人沟通而来学习汉语。后来非华裔的学生学习汉语的目的越来越多,并不限于成为

汉学家,有很多其他学科的学生也开始修习汉语。早期学习汉语的学生许多人大都想留

在美国教书或做研究。随着中国的开放和中美两国关系的改善,前往中国经商和工作的

美国人不断地增加,他们当然需要学习汉语。到中国来旅游的人要是能够学会几句日常

用语,也会使他们在中国的旅游更加方便。目前,已经有不少网络学校开设商用汉语和

旅游汉语课程,为这些人提供服务。

我们可以预期,将来中国到美国观光的游客会大量增加,有机会跟中国游客接触的各种行业的人士,如导游、店员、司机、酒店服务人员等,也许会为了争取生意而开始

学习汉语。不过目前笔者还没有见到针对这些服务业人士设计的汉语课程。

三、谁有资格教汉语

以前美国大学聘用的汉语教授多半具有中国文学或者中国语言学博士学位。最近一二十年,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始聘用第二外语教学的专家来开设汉语课程。许多学校刊登

广告时明确指出,应征者必须熟悉目前流行的教学法以及电脑辅助教学。汉语教学已经

跟上了其他外语教学的潮流。笔者认为,美国中小学的汉语教师在教学理念上最为先进。

他们在设计课程时遵循了“21世纪外语学习标准”(Standards for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in the 21st century),重视五个教学目标和三个交际模式。最近设立的AP中

文测试,也参照了“21世纪外语学习标准”来设计考题。美国中小学的汉语教师最勤于

参加各种培训班。AP中文这个项目设立之后,美国的大学理事会在美国各地举办了不少培训班,帮助老师们熟悉AP中文课程和测试的内容与方式。每年夏天还有很多老师到中国来参加相似的培训班。

在美国学习中文人数最多的一个区块是中文学校。中文学校的教师大多由学生的父母兼任,缺乏专业的教师。可是,最近中文学校的教师也积极地参与各种培训以及跟教

学有关的研讨会,以提高教学的水平。

四、结语

归纳上面所谈到的几点,我们可以看出美国汉语教学的一些走势:

1.汉语教学已经由学校走入民间,汉语教学不仅在教室里进行,也开始在网络上进行。汉语教学利用了最新的科技。网络教学的潜力非常大。

2.学习汉语的人不仅限于在校学生,一般社会人士由于工作需要也开始学习汉语。不但前往中国工作的人士需要学习汉语,有机会跟中国游客接触的许多行业的人士也会

开始学习汉语。

3.汉语学习者的年龄渐渐提早,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开始学习汉语。

4.汉语教学的理念与方式已经赶上了其他外语教学的潮流。教师的水平及教学的质量正在提升。

笔者在此要特别指出美国汉语教学界的一些需求。

1.目前美国的汉语教师不够,尤其是经过专业训练的、熟悉美国中小学教学情况的教师。

2.中小学的教材不够,尤其是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编写的,适合他们的兴趣以及学习能力的教材。

3.并非所有的汉语学习者都能投入大量的时间及精力来学习汉语。拿服务业的人

士来说,他们可能希望通过短期学习就能应付中国游客,达到沟通的目的。我们应该为

他们设计一批短期的教材。

总之,目前看来,美国汉语教学的形势不错,我们应当顺着看得出来的走势做准备

工作,使汉语教学的发展更为顺利及有效。

(作者为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常务理事)

专家说是病句就是病句吗2009-09-30 00:05今天朱院长讲的语言从交际上来讲,各

自是平等的,但在实际上,由于各语言背后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不平等,导致语言在话语权上地位并不一样。

刚才一个qq群里,大家在讨论“我的照片已经被寄走了”这句话是不是病句时,分歧出现了,某对外汉语教学课本上认为这是个病句,可是很多人,包括我,都觉得这句话没问题。提问者翻了周小兵、陆庆和的几本对外汉语语法书,都认为是错句。

这时候,我就在想,到底语言中哪些句子是合法的还是不合法的是大家说了算还是大“家”说了算?叶徐版的《语言学纲要》和徐通锵著的《基础语言学教程》都说语言是没有阶级性的,语言对于每个人是平等的。但是,每个人的话语权其实是不平等的,为什么专家的话(专家这个词现在好像越来越成为一个贬义词了)就比平民百姓的话高一等呢?

然而,语言毕竟是约定俗称的,如果一种说法大家都乐于接受,久而久之,大“家”也得接受。就像五四时期的欧化句式,当时的守旧派肯定觉得是“破坏汉语的纯洁性”(连白话文都被认为是比文言文低等的,更不要说用洋人的文法了吧),现在不是大家习以为常了吗?况且,专家在象牙塔里,总有点落后时代半拍的,而且他们多半保守并以捍卫汉语的纯洁性而自居,总要发表下高见以显示存在的。

“我的照片已经被寄走了”这样的话,很像是从英语直译过来的,现在的报刊杂志上已经多如牛毛了,连出版了并沿用了几十年的《语言学纲要》里都引了“取消了他的约见”“、”并不排斥会导致裁军的谈判解决“这样甚至很不符合汉语思维的例子,认为是病句的估计不是从五四前穿越回来的就是所谓的专家了。

语言更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虽然不用被动句式可以表达被动,但像这样欧化的加个“被”子以显化被动意味的语法,倒是克服了汉语重意合而给人模糊不精确的劣势,应该是汉语发展的必然方向吧。毕竟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快,事物的复杂化及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化要求表达的精确及精密化。

对外汉语初级教学的若干问题(转载)2009-08-22 13:01天津师范大学汉语桥杂志

————采访宇英学姐

文/0606 高硕

2009年3月9日下午五点,一身可爱装束的宇英学姐向我走来。“学姐这身打扮还挺可爱的。”“哎,老黄瓜刷绿漆呗!”她笑着调侃道。就这样我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下开始了谈话。

宇英学姐是08届师大对外汉语系的毕业生,现在是新世纪语言培训学校一年级的一名优秀汉语教师。这次谈话围绕着“初级学习者的对外汉语教学”而展开。在采访过程中,学姐详细地讲述了她是如何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此次采访,一方面希望已经和准备去那里实习的同学更好地了解新世纪学校的教学特点,从中学得一些教学方法;另一方面,也希望学姐的这些教学经验能给从事家教的同学有所启发与帮助。

Q:学姐现在教一年级,学生基本是零基础,那你是如何组织教学的呢?

A:对于这些零基础的学生,一般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学习,他们首先要学的就是拼音,重点是练习发音,从而让他们打好语音基础。在“新世纪”,我们老师用卡片进行拼音教学。每一张卡片上都有拼音并配有图片,说起来有点像咱们小学学习拼音的模式。比如说学习e,卡片上就画上一只“鹅”、学习i、yi,配上“衣服”的图案,学习che,就拿出画有“车”的图案等等。这样不仅练习了学生的发音,也让学生记住了简单的字词,虽然他可能还不会写,但起码能“说出来”了,这比只看拼音读有意思得多。

Q:如果学生掌握不好某一个音,如何纠正才有效呢?

A:我认为用手势来教学非常有效。我们可以把右手掌心向下,并把除了大拇指的四根指头弯曲,当作上牙,如果发音部位在口腔上半部,我们就可以用左手指着右手某个位置来代表。反之,左手向上,四指弯曲作为下牙,演示方法同上牙。这比让学生看舌位图更加易懂,因为不是每一个学生都有能力看舌位图的,这种手势也比让他们仅仅看老师的口型更清晰有效。还有一些音学生发不好,老师一定要找到原因,不能盲目地教。比如说q,应该发成“七”,但是对于欧美的大部分学生,刚开始他们很容易发成“ki”,不要认为他们发不出“七”,我们应该想到他们的错误原因是由于视觉的影响,平时他们接触惯了q(如question),想办法让他们避免受到母语的干扰就行了;还有像fu,这个音是唇齿音和舌面后、高、圆唇元音的拼合,有些学生掌握不好这两个音的过渡,而发成了hu,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就应该让他们熟练掌握f的发音,再与a、ei、ang等音进行拼读,练习熟练了再与u拼,这样难度会降低。

Q:像这样只学拼音学生会厌烦吧,还有没有其他内容呢?

A: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二阶段——日常用语及会话的学习。在以前,我们把它放在拼音学习之后,但是现在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热情,这个环节也与拼音授课放到一起了,这样也能让学生们初步感受一些语流音变。当然内容不易过多过难,要与所学过的拼音有联系,比

如今天讲兄弟姐妹,年龄,明天就可以展开自我介绍(在问年龄时,特别是女学生,首先要征求她们的同意);今天讲国家,明天就可以讲你来自哪里……因为我们都是一对一,或者一对二的授课,所以作为老师,一定要和学生一起练习,然后再脱离开课本,进行替换练习,巩固所学内容。我所接触的学生理解和接受能力是不同的,所以我也把他们按程度分为三种层次:慢、中、快。对于学习进度慢的、汉语发音不好的学生,老师要范读,吐字要清晰,学生跟读,然后在进行分角色练习。对于掌握较好的学生,老师处理完生词后,就可以与他进行对话练习了,还可以扩展练习,问相同句型的不同问题。那些学习自觉且水平3较高的学生可以先听老师范读,然后回答老师问出的问题,再让他脱离课本,模拟日常交际。这样分层次教学,对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更加有针对性,可以使他们提高得更快。

Q:这之后的第三阶段又是什么呢?

A:学生在完成拼音和简单的会话课程后,就开始进入课文学习了。首先还是要先处理单词,但是,不是把整篇课文的生词一起讲完,而是分段讲解,将出现在第一段的生词讲完,然后开始讲解课文。课文的讲解也可以分为三种,类似于会话的讲解。学习慢一些的学生,还是要先听老师的范读,跟读后处理语法,快一些的可以自己阅读,老师进行纠正,再快点的,就可以让他听老师读,然后说出其中大意,或是老师提问题,学生进行回答。总之,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把学生教会,让学生喜欢说汉语是最终目标。

在这里,我还要谈一谈老师应如何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在学生问问题时,老师有一个耐心聆听的态度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更应该认真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当然老师难免会遇到一些较为棘手的问题,想解答却又不知从何下手。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不能回避。问题绝对是“摆脱”不了的,过了这节课还有下节课。况且,回避问题对学生也是很不礼貌的。一旦被问到了不会的,老师就可以直接告诉他回去想一想,下次课告诉他,学生非但不会看不起老师,相反会觉得这样的老师很负责任。

Q:关于板书有什么要注意的吗?

A:板书当然要有,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层次和要求灵活安排,比如有些学生遇到了某个词不会写,老师就要及时地在黑板上写出,一些重要的语法句式也可以给学生在黑板上标明。一般情况下,我都会把生词写在黑板左边的四分之一处,这样方便学生学习新课时的对照以及及时检查他的发音和对词语的理解程度。黑板的其他地方就要根据当天上课的内容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灵活应用了。

其实,教学过程中的任何环节都需要老师的精心策划,我认为一名对外汉语老师更应做一个有心人,许多问题都应该想在学生的前面,这样老师就会在教学中游刃有余了。

复旦外国留学生国际文化节

1952年,我校接受了一位日本学生,他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位来自日本的留学生。如今的复旦校园已成为一个“小小联合国”,基本实现外国留学生与中国学生趋同化管理。仅去年一年,学校就接受了来自92个国家的6400多位留学生,每十位全日制学生里就有一位外国留学生。

不同的文化,只有通过交流才能增进理解,实现共同的繁荣。这正是我校举办国际文化节的意义所在。

本届外国留学生国际文化节包括“小小世博会”、“各国美食节”、“爱在复旦”大型文艺汇演、“中国创业史”校友系列讲座、“文明的对话—我眼中的中国人”讲坛、“印象中国—外国留学生汉语演讲比赛”、“校级交流日”七大活动。

怎样才能成为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

借以督促自己加紧学习。人家问我对外汉语怎么要读这么多东西啊?本科+研究生7年,人都读老了……看了这个就知道读到博士都不为过~

按:不少对外汉语教学方向的在读学生会问,如何才能成为合格的汉语教师;对外汉语方向毕业的同学也经常抱怨工作不好找,本文转载自豆瓣网,原文是对一个北语毕业生的回复,此处略加修改。较好的回答了上述问题。

依据贵校先哲的研究,对外汉语教师应该具备的几本知识和技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什么,语音、词汇、语法、语用、文化,与此相关的等级大纲,对外汉语教师应该心中有数,最起码应该熟读刘月华《实用汉语语法》、吕文华《对外汉语语法体系研究》,以及语法大纲、功能大纲;

2.怎么教,得对既往的教学法现在各国的教学状况有所了解,仅学过“概论”、“介绍”恐怕远远不够,刘旬的《引论》得读5遍以上,得看过吕必松的《研究》、《讲义》、赵金铭的《概论》,得读北语社97年的9本书,加上H.Stern 的Fundmantal Elements。

3.如何学,语言习得,王建勤教授主编的4本习得书得仔细读过,Rod Ellis 的the stdudy of SLA书得看过几遍,研究方法得略知一二才算了解如何学。

4.其他,语言测试,得读过巴赫曼的书,跨文化交际,最起码得看过毕继万

的小册子,英文应该过专8。

5.经验,得在北语速成、北外国交、北师大国际、北大对外学院教过一个学期以上的综合课,看过10节教学录像、发自内心诚恳地听过10节以上老教师的课,知道结构-功能法的特点;也得在哥大或普北班教过一个暑假以上的大班课。

6.科研,公开发表过1篇以上的论文,会用定性、定量的研究方法。

果能如此,何愁找不到工作?台湾人周志平,美国人冯胜利、刘乐宁不止一次提起,好的教师难招啊。贵校师兄师姐在哈佛、耶鲁、哥大等名校任教的,得超过100人了吧。章新胜副部长说海外汉语教师缺口500万,并非空穴来风(“空穴来风”用法有误),问一下美国的汉语教师,每个人都忙得不行,经济危机没有影响到大家捡美元。

每个人都想做得更好,诸君也会。希望不要对不了解的事情妄加评论,比如仅依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判断对外汉语教学不过如此;仅学过两节对外汉语概论课就以为自己对对外汉语教学无所不知。

每个学校师资差异很大,但无论在哪儿,多看书,多实习才可能会提高;才会领略到为何不少语言大师都认为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科学了。

仅供参考。我们一起努力,教师整体水平提高,才是对外汉语教学水平提高的关键。

对外汉语真不是一般人能教好的,要学的东西太多了。

“A journey of a thousand miles begins with a single step” - Lao Tzu

Learning Chinese is hard, but not too hard,Especially if you know the mistakes to avoid.

Seven years after taking my first crack at tones, I?m no closer to mastering Chinese than any serious learner of Chinese. And I?ve made some pretty stupid mistakes along the way.

Hopefully by reading this you?ll avoid some of them:

8 mistakes to avoid when learning Chinese

Mistake #1: Not mastering tones

If you speak Chinese without proper tones you might as well be half deaf and dumb.

Almost no one is going to understand you. No one except your friends studying Chinese and your teacher, the same teacher used to students mangling her language. Once you step outside the warm cocoon of the classroom, everything changes.

But Chinese people can guess what you?re trying to say, right?

Wrong.

The reason why is simple but hard to fathom for people who didn?t grow up speaking a highly tonal language - to a native speaker of Chines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ones is just as pronounced as that between consonants - perhaps even greater.

In Chinese, if you get the tones right people can usually understand you. If you get everything right but the tones, you will be unintelligible to most native speakers of Chinese.

You can save yourself some pain and embarassment by mastering tones early on, and these articles might help speed up the process: Master the Tones and Mandarin Tone Tricks

Mistake #2: Not learning characters

What about characters - won?t leaping over them help you reach conversational fluency faster?

Sure, in the beginning.

Pinyin is easier, after all, and you?ll free up time to practice conversation.

But characters are nothing if not an aide to your learning at the higher levels. They help you watch TV, get around town, and do pretty much everything you need to live in China without assistance.

That?s a good feeling.

If your goal is just simple co nversations for the heck of it, you don?t need to learn characters. If you want to get any further, characters will help take you where you want to go.

But characters are a pain in the ass to learn. Rote memorization is difficult and can take years. That?s how I learned characters, and looking back it was slow and inefficient.

So what can you do to cut down the learning time?

You?ll find out in a bit, but first I want to share a story:

Mistake #3: Killing yourself learning characters

After what seemed l ike the tenth tingxie in three days, I threw down my pen and said ?shit!? loud enough for everyone to hear.

The pen had run out of ink and I had run out patience. Our teacher was quizzing us in machine gun fashion - shooting out characters way faster than we could reac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