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状元笔记 知识点整理 脉络梳理(九)2015年首师汉教考研参考书分数线 真题经验

1

/14

1首都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考研信息大全、资料集锦

--------育明教育亲情奉献

【温馨提示】现在很多小机构虚假宣传,育明教育咨询部建议考生一定要实地考察,并一定要查看其营业执照,或者登录工商局网站查看企业信息。

目前,众多小机构经常会非常不负责任的给考生推荐北大、清华、北外等名校,希望广大考生在选择院校和专业的时候,一定要慎重、最好是咨询有丰富经验的考研咨询师.

育明教育---专注于汉语国际教育考研专业课辅导,培养出众多全国高校汉硕研究生,有很多育明的学员在校期间出国到美国、英国、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家实习,也有毕业后在国外工作的。

首都师范大学研究生学费标准

2/14

2首都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考研招生人数

60人左右

首都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考研初试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202俄语;203日语;

③354汉语基础。主要内容包括汉语言学基础知识,汉语应用能力,汉语语言分析等;

④445汉语国际教育基础。主要内容包括中外文化与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教育、心理及语言教学基础知识,材料分析写作等。

首都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考研初试核心参考书目

(育明教育小吴老师重磅推荐)

1、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

2、黄伯荣、廖序东著:《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

3、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中华书局。

4、程裕祯著:《中国文化要略》,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

5、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6、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7、孟昭毅,曾艳兵:《外国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首都师范汉硕补充教材:

《现代汉语教学与自学参考》(增订五版)黄伯荣、廖序东

《语法讲义》《语法答问》朱德熙商务印书馆

现在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考研竞争趋于白热化阶段:复试分数线不断上涨,

3/14

3本专业跨专业考研人数大量增加,复试宁缺毋滥,竞争日益激烈。2015年的汉硕考生们一定要争取一锤定音,一次成功,不要存在二战的心理,更不要有侥幸通过的心态,咱们只能奋力向前。育明教育将作为最强大的队伍帮助汉语国际教育考研学子,为同学们保驾护航,助同学们乘风破浪,直挂云帆,2015年金榜题名。

近两年辅导成绩尤为突出,在此,给同学们展示一小部分考入咱们北京院校的学生:

有考入北京语言大学的吴*(历史跨考)、于*和孙**(旅游管理跨考):有考入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常**(日语跨考)、丛**(汉语言文学)、纪**(对外汉语专业):有考入中央民族大学的龙**(汉语言文学专业)、孟**(新闻跨考)、刘*(汉语言文学专业):有考入中国人民大学的王*(英语跨考)、何*(汉语言文学专业)、李**(对外汉语专业):有考入北京大学的臧*、张**(日语跨考)、迟**(汉语言文学专业):有考入首都师范大学的李**、怀*(汉语言文学)、赵**(英语跨考):有考入中国传媒大学的罗**(汉语言文学)、王**、刘*(对外汉语专业)等等。

除了北京高校,天津、上海、广州及全国其他省份的高校都有咱们育明教育学员的足迹。

同学们有汉硕考研的问题,可以尽量咨询咱们育明汉硕的负责老师小吴老师(TEL:183********,153********),老师会非常耐心的给你指导,帮你答疑解惑。

4/14 4

5/14

5【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笔记(九)】

第九章科举制度

一、填空

1.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制度之一。它与古代的教育制度和官吏制度构成封建社会三位一体的人才制度。

2.中国古代的治国之道,一是尊贤,二是选士。“贤”是指有道德有才能的人;“士”是指有见识有才干的人。远在周代,已有选士做官的情况存在。但在春秋战国以前,由于奴隶主贵族把持政权,因此官吏的选拔,主要实行“世卿世禄制”,即奴隶主贵族凭借血统关系,子孙世代做官,国君不能随意任免,选士做官只是一种辅助手段而已。到春秋时的齐桓公世代,已形成士、农、工、商四个阶层。此时的选士制度是客卿制,即将相重臣往往从下层军士或平民中选拔,只要他们有一技之长,能够解决君主或其他统治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他们就可以登上政治舞台一展才干。

3.汉代扩大了选拔的范围,其基本方法有两种,即察举和征辟。但这些制度,首先是被选的

范围有限,都为官僚和富豪子弟;其次是以财产为入选标准,因此所选的人才未必都是贤才,以财富钻营者大有人在。

4.曹操唯才是举,并颁布求贤令。

5.魏文帝曹丕当政,采用礼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制定了九品官人法,即九品中正制,将被选者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由朝廷任命的“中正官”通过品评,然后按等录用。那些由朝廷任命的中正官对被选者并不真正了解,因此很难做到公正。到了曹魏后期,豪门显贵把持了中正的任命权,选取标准以门第为重,于

6/14

6是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选士制度沦为门阀制度的组织保证。至南北朝时,豪门士族的子弟只凭自己的显贵门第,就可以“平流进取,坐至公卿”。隋朝建立以后,隋文帝下令废除九品中正制,规定各州被举荐的人必须经过考试,才能被录用,从而拉开了科举制的序幕。

6.隋炀帝在考试科目中设进士科,以考试策问取人,是科举制的真正开始。

7.唐代的考试主要分为常科和制科两种。常科的考试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史科等,报考人数最多的两科是明经和进士。常科考试最初由吏部主持,唐玄宗时改由礼部侍郎主持,因此也叫“吏部试”。制科是皇帝临时设立的科目,也叫特科。考试地点在长安,中唐后有时也分别在长安、洛阳两都举行。

8.宋太祖建立了殿试制度。至宋太宗时又将殿试录取的进士按三等发榜,称为三甲。到宋神宗时,又于国子监内实行三舍法取士。

9.明清的科举考试有四级,分别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10.县试、府试和院试,合称为童生试。童生试及格后为秀才,然后可参加乡试,及格后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举人参加会试,及格后为贡士,第一名为会元。最后参加殿试,被录取后成为进士。乡试又称秋闱、棘闱,所发榜为桂榜。会试又称礼闱、春闱,所发榜为杏榜。“连中三元“指在乡试、会试、殿试中都考取第一名。

11.中国科举制的最后一次考试是光绪三十年甲辰恩科。

二、名词解释

1.察举:就是由公卿、列侯和地方郡守等高级官员经过考察把所谓品德高尚、才干出众的人才举荐给朝廷,由朝廷授予他们官职。察举的对象主要是官府的属吏和地方学校的学生。察举的科目有“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秀才”(才能优秀者)、“孝廉”(孝敬廉洁者)、明经(通晓经义者)。对被举荐的人员,朝廷有时也要进行考试,方法是由皇帝提出政治或经义方面的问题,称为“策问”;然后把这些问题按难易程度分为甲、乙等科,由被举荐者抽选答对,称为“射策”或“对策”。朝廷根据他们的成绩分配官职,如汉代的董仲舒是汉武帝察举的贤良方正之一,以古今治道对策被录用。察举除被荐之外,也可以自荐,如东方朔。

2.征辟:就是由皇帝和官府直接聘请有名望的人来做官。“征”,是由皇帝聘请;“辟”,是由官府聘请。此外,汉代还实行所谓“任

子”制度,即担任“二千石”(汉代官员级别)以上的官员,任期满三年以后,可以保举自己的子弟一个任“郎官”,苏武就是由父亲保举做官的。

3.贴经:封建社会科举考试的题型之一,就是背写经文,即由主考官任择经书中一页,遮盖左右两边,中间只露一行,另剪纸为贴,遮盖数字,让应考者背写出来,全对即全通。

三、问答

1.简述科举制度的特点。

科举制度与古代的教育制度和官吏制度构成封建社会三位一体的人才制度。教育用于培养人才,官制用于使用人才,而以科举为中心环节。这就决定了科举制度的某些特点:

一、它是教育进行和结束阶段选拔人才的一个手段,因而也是古代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自始至终都与教育密不可分。

二、它选拔人才的基本标准并不是一个人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而是对儒家经典的理解程度,或者说主要不是看重干才,而是看重文才。

三、它所构成的价值体系,只是教人获取功名利禄,充当皇帝的工具和奴仆。被选拔人员

7/14

7的行为目标大多是高官厚禄和封妻荫子,行为准则是按皇帝的意志办事。

四、它所造成的社会结构是官贵民贱、官重民轻,从而形成一个官吏社会。凡经科举选拔出来的人员,一下子就成为人民的老爷,可以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而老百姓却只能受苦受难,所以一旦有一两个肯为人民主持公道者,自然就成了人民的救星,这就是千余年不衰的“清官政治”。

科举是一种历史现象,它能在历史上产生、发展、直至消亡,有它深刻的历史原因。尽管它本身存在很多弊端,并且在发展中产生了许多腐败现象,但不能不承认,它也为封建国家发现和选拔了不少人才,其中有相当多的人为社会进步和民族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有些人甚至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栋梁,至今仍有巨大影响。从不拘资历,以才取人这一点上,科举也有其可取之处。

2.科举制的产生与发展。

隋开皇七年,即公元587年,隋文帝杨坚废除九品中正制,规定采用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吏,并于开皇八年设立“志行修谨”(有德)和“清平干济”(有才)两科,用以选拔人才。大业三年,即公元607年,隋炀帝又在诸多科目重设“进士科”,以考试策问取人。这就是科举制的真正开始。科举制产生的意义:科举制的实施,是中国古代用人制度的历史性变革。因为它彻底破除了魏晋以来以门阀高下作为取人标准的腐朽制度,打破了由豪门士族把持国家政权的政治格局,为广大中小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提供了进身的机会,并由此壮大了中小地主阶级的政治力量,成为此后千余年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

唐代继承、发展并完善了隋代的科举制。因其基本做法是设立科目,以考试举士,故称“科举”。唐代的考试方式主要分作两类:一是常科,二是制科。“常科”就是每年举行的考试,设立的科目不下几十种,常见的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史科等,但以应考明经、进士两科的人数最多,其中又以进士科的考试最受尊崇,报考的人数最多,因而录取最严。因为考中进士的仕途较快,唐朝的宰相大都由进士出身。“制科”是皇帝临时设立的科目,也叫“特科”,其内容也相当庞杂,是朝廷特选人才的一种办法。参加常科考试的考生大体有两种:一种是中央及地方学校的学生,称为“生徒”;另一种是不在学校读书的人,可以向所在的州、县官府报考,经州、县考试合格后到京城参加考试,这些人称为“乡贡”。常科考试最初由吏部主持,由吏部考工员外郎任主考,后因考工员外郎位卑望轻,唐玄宗时改由礼部侍郎主持,因此也叫“礼部试”。考试地点在京城长安,中唐以后有时也分别在长安、洛阳两都举行。考试时间在每年春季。考试的内容和录取标准,各科各不相同。如进士科,规定要考试时务策和贴经,唐高宗时,又在进士科加试杂文两篇(即一诗一赋),以测试应考者的文才。诗的题目和韵脚都有极严格的限制,题目前冠以“赋得”二字。后来,凡是先有题目而后有诗的,也冠以“赋得”二字。制科考试则常由皇帝亲自主持,考试内容和录取标准,都凭皇帝本人的好恶。

考试合格被录取称为“及第、擢第、登第、登科”,考不上称为“落第”。进士及第就叫“进士第”,第一名叫“状元”或“状头”。新科进士互称“同年”,他们都是主考官的“门生”。及第以前,他们的身份都是平民,称为“白衣”或“布衣”;及第以后,就算有了出身,具备了做官的资格。

及第后还要经过吏部的选试,才能授予官职。选试包括身、言、书、判四个方面,即相貌、言谈、书写、表达四方面是否合格。选试的科目也分“博学宏词”和“拔萃”等。前者主要测试文章论述,后者主要测试司法判词。其时,考中进士以后就已经很了不起了。首先,新进士都要到杏园去举行宴会,派遣两名年少英俊的进士作为“探花使”,去采集名花点缀盛宴,

8/14

8宴会则称为“探花宴”。而后还要到长安城南的曲江亭聚会庆贺,称为“曲江会”。随后到慈恩寺塔(即今大雁塔)下题名,称为“题名会”或“雁塔题名”,以求流芳百世。

宋代是我国科举制发展的重要阶段,它完全继承了唐代的科举制,并且有一些重要的改革。最重要的有三点:

一、礼部的考试,主考官直接由皇帝任命,而不是按例由礼部侍郎担任。这等于是加强了皇帝对科举考试的控制,使其人才的选拔更能符合最高统治着的心愿。

二、宋太祖建立了殿试制度,对那些考中进士的人进行最高一级的考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并决定录取的名词。这就在实际上打破了唐代以来主考官与众多门生之间的特殊关系,使被录取的人只对皇帝本人感恩戴德。到宋太宗时,把殿试录取的进士按三等发榜,称为“三甲”,一甲是及第,二甲是出身,三甲是同出身,三甲都可直接授官,有的还能很快得到高官。殿试以后,由皇帝于琼林苑赐宴,称“琼林宴”。北宋时,殿试第一名称“榜首”,二、三名称“榜眼”,一、二、三名都可称“状元”。南宋以后,专以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其后历代成为定制。

三、到宋神宗时,又于国子监内实行三舍法取士。所谓“三舍法”,就是把国子监的学生分为上舍生、内舍生、外舍生三个等级。在校考试成绩优秀的,可以升级,如果考到上舍上等,就可以直接授官;考至上舍中等,可以直接参加殿试;考为上舍下等的,可以参加京城的省试。

由于理学在宋代的发展,宋代的科举选官特别注重考生对理学的理解和运用,理学便逐渐成为后来科举取士的最高标准。

元代也实行科举考试,并且已经实行三级考试,即乡试(各行省的考试)、会试(京城的礼部考试)、御试(殿试),考题都出自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

科举制度的完备在明清两代,流弊之盛也在明清两代。两代制度基本相同,只是清朝在录取时分满汉两榜,满汉考生的内容也有所区别。明清两代科举的正式考试也分为院试、乡试、会试三级录取,另外加上殿试。考试内容以八股为主,每级考试都严密而烦琐。会试以后,还要经过朝考才能分配官职。明清院试实际上要经过三次考试,即县试、府试、院试,合称“童生试”。参加考试的人不论年龄大小,一律称为“童生”。童生试合格后,即为“生员”,也叫“诸生、庠生”,俗称“秀才”。明清乡试是一省范围内的考试,参加者是秀才,及格后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时间在秋八月,故又称“秋闱”,地点在各省城(包括京师)的贡院。贡院的外墙很高,上植荆棘,故又称“棘闱”,发榜时正值桂花开放,因而叫“桂榜”。贡院内的考棚以《千字文》编为舍号。中举后,既可以参加会试,继续上进;也可以要求担任教职,去做学官,甚至还可以参加大选,候补知县。明清会试是全国范围内的考试,也是每三年举行一次,即于乡试的第二年举行,时间是春三月,由礼部主持,故又叫“礼闱”或“春闱”,发榜时正值杏花开放,故称“杏榜”。参加者为举人,主考官由皇帝亲自任命,均由一、二品大员担任,并且必须是进士出身。会试合格后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会试以后是殿试,地点在今故宫保和殿,由皇帝亲自主考,有时只设御座,而由钦命大臣宣读考题,清代一般由亲王担任。应试者必须为贡士,考中即为进士。发榜时用金榜,故考中进士又叫金榜题名。殿试分为三甲录取,一甲三名,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二甲第一名为传胪。前十名名次决定后,皇帝首先接见,称为“小传胪”,然后再于太和殿接见全体进

9/14

9士,称为“大传胪”。接见时,御旨宣布名次,同时宣布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如果一个人在乡试、会试、殿试中都拿了第一名,就叫“连中三元”。大传胪之后,由礼部赐琼林宴,到孔庙拜孔子,而后由礼部将进士的名字刻碑立于国子监,称为“进士题名碑”。殿试之后,还有一次朝考,目的是分配官职。状元、榜眼、探花不参加朝考,按例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和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其余按会试、殿试、朝考三项总成绩分别授“翰林院庶吉士”、各部主事和知县等。庶吉士为学习研究性官员,三年期满才授实职;主事为实习性官员,三年后才能转正。这些按规定举行的考试,称为“正科”,学生三年方有一次机会。朝廷为了延揽人才,常常在皇帝即位或其他国家大典时特别增加一次考试,叫“恩科”。光绪三十年甲辰恩科是中国科举制的最后一次考试。

3.科举的流弊与功过。科举的弊端:一、使一般读书人养成一种侥幸进取的心理,认为只要一登龙门,便可身价百倍,因而寻章摘句,死记硬背,并不在实际本领上下功夫。二、全国举子甚多,而录取名额有限,考中实在不易,于是举子们不得不找靠山,行贿赂,通关节,走后门,费尽心机,明清科考童子试乡试(秋闱、棘闱)会试(礼闱、春

闱)

殿试

朝考县试府试院试

考生童生秀才举人

贡士一甲不参加录取后秀才、生员、诸生、庠生举人贡士

进士状元授翰林院编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其

余按会

试、殿试、

朝考三项

总成绩分

别授翰林

院庶吉

士、各部

主事、知

县等。发榜桂榜杏榜

金榜第一名县案首(及格为“出案”)府案首院案首(合格为“进学”/俗称“蓝衫”)解元会元一甲:状元、

榜眼、探花

二甲第一:

传胪主考官知县知府学政朝廷任命,高于学政,需回避原籍省份皇帝亲自任命,一、二品大员,进士出身皇帝、钦命大臣、或亲王(清代)考试时间二月四月三年一次,秋八月

三年一次,春三月,乡试次年

报名手续童子结、廪保,院试另加

派保

10/14

10不择手段。比较正直一点的人往往屡试不中。到了明清以八股文取士,八股文形式死板,束缚思想,不能发挥一个人的真正才智。人们为了应试不得不学作八股,人的灵气和才思全被湮没了。且明清以来,科举考试益发腐败,考官和考生试场作弊层出不穷,屡见不鲜。如清康熙五十年的辛卯科江南乡试,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科考舞弊案了。即使是殿试,皇帝有时也胡乱取士,并不真正按确定的标准,如永乐皇帝的“以宽压暴”。科举制的意义:由于它打破了门阀制度的限制,给更多中小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提供了参与治国和施展才能的机会,使国家和民族在缓慢的历史进程中使用了较为广泛的人才;通过科举考试走上国家管理高层的正直有才之士,也确实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唐代以后至“五四运动”以前的历史名人,多为进士出身,有的还是头名状元。而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奸佞之徒,多数不是通过科举考试上台的,如唐代口蜜腹剑的宰相李林甫、杨国忠,北宋的高俅,南宋的贾似道,明代的魏忠贤,清代的和珅等。奸臣之中,只有蔡京、秦桧、严嵩等少数人是进士出身。唐代以来的大学问家、书画家、科学家、政治家和民族英雄,大多是通过进士及第才得以施展报复的,如王维、裴度、韩愈、白居易、苏轼父子、包拯、王安石、司马光、沈括、文天祥、陆游、李纲、刘基、于谦、史可法、张居正、全祖望、纪晓岚、章学诚、钱大昕、王念孙、林则徐、龚自珍、魏源、俞樾等等。王十朋、文天祥、杨慎等还是头名状元。一般来说,由科举入官的人,不少人因为出身贫寒,又专心致志读书,所以居官后尚能比较清正。人们熟知的寇准、包拯、范仲淹等都是如此。

首都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考研复试建议用书(重磅推荐)1、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

2、黄伯荣、廖序东著:《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

3、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中华书局。

4、周建设:《现代汉语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

《现代汉语》考研不同题型答题方法及答题示例

育明小吴老师温馨提示:报考北外的汉语国际教育研究生,首先信息很重要,同学们要全方位的对咱们报考的专业进行了解,分析考试难度,并对自己进行正确的评估。

11/14

11今天,大体给同学们总结了几个学校的现代汉语试题(北大、北师大、北语、北外、吉大等),一般的题型无非是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实例分析。

(一)名词解释

1、名词解释一般的分值是在3-5分不等,名词解释首先要把这个名词的本质答出来,然后视分值的多少再外加上提出者、作用、次范畴等等。例如,名词解释“语音”,如果是3分的话,那么只需要答最基本的就可以了,下面把答案给大家参考一下:

语音(3分):语音是由人类发音器官发出的、具有一定意义、能够进行社会交际的声音,三个构成要素缺一不可。

语音(4分):语音是由人类发音器官发出的、具有一定意义、能够进行社会交际的声音,三个构成要素缺一不可。具有物理属性、生理属性、社会属性、心理属性,社会属性是其本质属性。

语音(5分):语音是由人类发音器官发出的、具有一定意义、能够进行社会交际的声音,三个构成要素缺一不可。具有物理属性、生理属性、社会属性、心理属性,社会属性是其本质属性。语音的最小组成单位是音素,通过音素组成音位、音节、节拍群、语流等更大的语音单位以进行交际,以语音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称为语音学。

2、真题示例:

(1)官话(北京大学2005年现代汉语专业课试题,5分):(首先答本质,介绍一般情况)官话的本质是官场用语,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口语形式,是由官场共同语变为民族共同语的,(其次答发展状况)产生于14世纪,到了明末清初,发展成为全国各地官场的共同语,汉语国际教育2015年考研:TEL183********,153********其后进一步成为通行于公众间的语言,它始终是以汉民族通行最广的北方话为基础的,(最后答作用)官话是共同语发展最重要的一环,在共同语的形成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2)音素和音位(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语言学专业课试题,要求适当举例,6分):(分析:这属于一道对比型的名词解释,这种题的答题步骤比单一型的名词解释好答,一般的步骤就是,把各个名词都简单解释一下,然后谈关系,最后谈区别)

3、注意:名词解释一般是位于第一道大题,所以大家答题速度一定要快,而且要精练,如果不要求举例说明就别画蛇添足,毕竟名词解释题不是简答或者论述,否则会占用后面的答题时间。

(二)简答题

1、简答题分值一般在6-10分不等,简答题中一般会涉及到一些名词术语,那么一定要先把名词术语的本质说出,然后再按照要求继续答题。

2、真题示例:

(1)“成果”和“后果”,有人说是同义词,有人说是反义词,为什么?谈谈你的看法。(北师大2006年语言学和现代汉语语音、词汇专业课试题,10分)

分析:学过哲学的同学都知道,凡事都没有绝对,所以面对这道题我们心中会有个谱,二者应该是都有道理,但是既然提到了两个极端的说法,那么必然也有各自的局限性。首先题目中涉及到了两个术语——同义词、反义词,那么一定先要把二者本质答出来,之后再根据材料分析二者的合理性和局限性。

答:1、同义词是指意思相同或相近的一组词,反义词是指意思相对或相反的一组词;

2、同义词分为绝对同义词(又叫等义词,意义完全相同并且可以互换)和相对同义词(在一定语境中或者某个义项上相近),“成果”和“后果”都表示做一件事情所取得的结果,那么在“结果”这一基本含义上二者属于相对同义词;

3、反义词也分为绝对反义词和相对反义词(一定语境中或者某个义项上相对或相反),“成果”指做一件事情后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一般是好的方面,而“后果”一般是指不好的结果,二者在这个条件下就是反义词;

12/14

124、综上所述,“成果”和“后果”在基本意义上构成同义词,在感情色彩上构成反义词,所以词的同义或者反义有时是需要条件的,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以题目中的观点都有各自合理的一面和局限的一面。

(2)疑问代词、指示代词、人称代词都可以用于虚指,各举一例。(华中理工大学2001年现代汉语考研专业课试题,5分)

分析:这道题并不难,但是同学失分的最重要原因是审题上的失误,咱们在答政治题的时候最基本的方法是看分答点,一般说6分是3点,10分是5点等等,那么这道题有的同学肯定特别“听话”,上来各自举一例就完成任务,那么你想想,5分的题你答了3点,怎么给分呀?汉语国际教育2015年考研:TEL183********,153********而且这道题属于平行性的题,所以你答的肯定不完整。所以咱们再来看看题,我前面说了,涉及到的术语一定要解释,那么看看这道题涉及到的术语有四个“疑问代词、指示代词、人称代词、虚指”,那么大家想想到底应该解释哪个的?3个例子肯定是3分,那么剩下的2分应该解释哪个术语呢?(大家肯定知道,自己答吧,哈哈)

3、注意:简答题需要审题清楚,把隐含的踩分点都“揪”出来,这样你才能得高分,得满分。而且一般举一个例子简单说明即可。(超过8分的简答一定得举例)

(三)论述题

1、分值大、易丢分、答不全是论述题的特点,有的同学一看到论述题就发懵了,不知道怎么答才能少丢分,有的同学在论述题上话是没少说,得分却可怜。论述题的分值在15-30分不等,论述题答题最基本就要遵循着“角度多、知识全、例子鲜明、解释精当”这么四个法则。

2、真题示例:

(1)词类划分的标准有哪些?谈谈你的看法。(北师大2008年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考研专业课试题,15分)

分析:词类问题大家太熟悉不过了,而且相信在复习的时候都是作为重点掌握的,那么沿袭着简答题的方法,先把涉及到的术语解释出来,再按照基本法则答题。

答(只写要点了,具体内容自己充实吧,哈哈)

A、词类的含义,划分词类的目的;

B、划分词类的标准(3点,分别解释并举例说明各自的作用)

C、划分词类标准中最重要的标准——语法功能(分布状态),(为什么?举例说明。)

D、比较有代表性的各家对现代汉语的词类划分(吕叔湘、胡裕树、朱德熙、黄廖本现汉等等,举出得至少三个吧)。

(2)论述字、语素、词的关系。(20分)

分析:这道题也够大的了,那么首先解释字、语素、词各自的含义,然后慢慢理请它们的关系。

A、字、语素、词各自的含义;

B、在古代汉语中字和语素、词的关系,在现代汉语中三者关系(举例),对比其他语言(一般是选择英语吧,英语中没“字”这个概念),(角度广);

C、(字和后两者的区别还是比较明显的,“字”是书写符号,后两者是词汇、语法单位)语素和词的关系(如何确定语素和词,举例说明);

D、(加分点),简单谈谈汉语本位问题(老师看到你这里的论述一定会给你高分的,相信我,汉语本位问题是最近研究的特别热的问题,但是不要论述太多,说个三句五句就可以)。

3、注意:论述题切记洋洋洒洒没有条理,在答题之前一定要构思好,哪些术语和观点和题目吻合,然后构建答题步骤和思路,因为老师汉语国际教育2015年考研:TEL183********,153********不仅仅是在

13/14

13看你知识掌握的程度,也在看一个准研究生思考问题的逻辑性和层次性,试想一个条理混乱,没有规矩的答题者,即使他答得再多,老师也不会欣赏他的。

(四)分析题

分析题最能考察考生基本知识的灵活运用甚至知识面的掌握情况,分析题一种是基本分析题,这样的分析题只要你掌握了书中基本的知识就可以答上,比如给个例子,然后归并音位,另一种就是拉分的了,一些理论你没看过你就答不了题,所以在这里我只能推荐几本书:

《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陆俭明、沈阳著北京大学出版社(不看别后悔,现代汉语基本理论都在这里);《语法讲义》《语法答问》朱德熙著商务印书馆(经典语法著作,复试中各学校多次提到);《现代汉语词汇》符淮青著北京大学出版社(词汇学经典之作)。

北京外国语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考研历年分数线

(育明教育小吴老师独家整理,亲情奉献)2014年

2013年2012年2011年政治

485340(国家线)40(国家线)英语

535340(国家线)40(国家线)专业课一

60(国家线)60(国家线)60(国家线)60(国家线)专业课二

60(国家线)60(国家线)60(国家线)60(国家线)总分319332328334

育明教育小吴老师提醒广大考生:全国真题都是首师考生最好的练习模拟题,同学们可以从中锻炼不同题型的不同的解答方法。首师的考试题目中有很基础的题目,有拔高后难度很大的题目,这要求学生们在考研过程中前期认真打好基础,夯实基本功;中期重视知识的深度,把内容学透彻,提高答题水平和知识高度,学会总结,系统整理,形成繁茂的知识树;后期复习要做到三点:准、狠、快,把精力放在核

心考点上,重视冲刺点睛,并不断重复复习系统知识脉络。

14/14

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