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三农问题调研报告】新一轮供销合作社改革路径探析

【2018年三农问题调研报告】新一轮供销合作社改革路径探析
【2018年三农问题调研报告】新一轮供销合作社改革路径探析

新一轮供销合作社改革路径探析

一、引言

中国供销合作社(以下简称“供销社”)是一种独特的经济主体,也是一种特殊的制度安排。在建国初期,供销社基本形成了自上而下、覆盖全国的组织体系和经营服务网络。在整个计划经济时期,供销社遍布农村,是农村商品流通的主渠道,在发展生产、保障供给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政府控制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重要工具之一。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迅猛发展和农业与农村经济格局发生巨大变化,供销社在体制上、机制上和业务上日益面临严峻挑战,发展活力不足、经营网点萎缩、服务功能弱化的趋势越来越突出,至上世纪90年代开始陷入长达8年的连续亏损。近年来,供销社加大了改革力度,经济实力和服务能力明显增强,2013年全系统资产总额达到11021.2亿元,实现销售总额32128.5亿元,汇总利润311.3亿元,实现了连续12年盈利。但是,供销社产权不清晰、主体缺位、组织定位模糊、组织体系松散等问题制约着其作用的进一步发挥,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了供销社改革的总体要求——“改造自我、服务农民”。可以认为,供销社正处在制度变迁的转折点上,供销社能否实现体制机制创新,实现自我改造,直接关系到供销社作为一种独特的制度安排的存在合理性。当前,党中央和国务院已经明确要加快供销社改革的步伐,并出台相关的指导性意见,新一轮供销社改革的路该走向何方是本文关注的重点。

二、新一轮供销社改革路径

当前,各地供销社在体制改革方面基本出现三种演变态势。

(一)维持现状

维持现状就是仍然保持现有体制不变,仍然坚持参公管理不变。落后地区供销社以及年龄偏大的供销社职工希望维持现状。这主要是因为我国许多地方的供销社是靠出租现有的资产勉强维持,甚至有些地方连老职工的社保都交不上。在2007年前后,供销社实行参公管理,人员工资和办公经费全部由财政拨款,解决了这些职工的吃饭问题,如果改革现有的体制,首当其冲就是要让这些人转变身份,而这也是最难的。正如一些地方的供销社主任讲到,如果供销社不参公,将会有更多的人上访,供销社组织体系也就不复存在;还有一些主任讲到,把

供销社完全推向市场参与市场竞争,而供销社企业盈利能力不强,失去财政支持将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但是,维持现状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也不利于供销社的发展。首先,如果体制不理顺,供销社道路会越来越窄。现在抓住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机遇,供销社的改革就是“主动改”,在改革的过程中可以向党委政府争取更多的政策,反之,供销社的改革可能成为失去政府支持的自费改革,面临着非常被动的局面。其次,如果体制不理顺,销社就难以真正担当起政府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也很难向政府争取更多的支持。

(二)企业化改革

企业化改革就是将供销社改造成股份制公司,以省为单位,将省域范围内的资产界定为供销社所有,打造供销社母子公司体制。这套改革思路一是体制改革,即突破参公管理的身份限制,让联社机关能够获得企业收益,机关与社有企业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调动机关班干部参与社有企业监管的积极性;或者联社机关人员退出参公序列,机关与企业融合。二是产权改革,突破供销社资产和人员分级管理的限制,以母子公司体制对供销社进行改革。事实上,只有那些经营实力较强的发达地区供销社倾向于对供销社进行股份制改造。

在体制改革方面,联社机关与社有企业“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加深了社企不分,特别是机关干部既拿公务员工资又拿企业工资的想法很难得到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有一些学者和供销社职工提出了三套解决方案,一是需要国家相关配套改革措施到位,特别是社会保障体系并轨,公务员退休与一般企业的待遇相同,那么,阻碍供销社发展的体制障碍也就迎刃而解,言外之意就是当前供销社根本不需要改革。二是“用身份换待遇”,参公管理干部退出公务员序列,但供销社人员的工资和相关经费仍然由财政拨款,甚至财政拨款的额度还会有所提高。三是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保持现有参公管理的人员身份和退休待遇不变、工作期按市场化办法管理,新近人员按企业员工身份对待,这也许是一种相对有效的措施。

(三)合作化改革

合作化改革是按照合作经济组织属性,将供销社改造成为真正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各级联合社通过下级社逐级向上级社出资,形成完整的合作社体系。如果现行的体制不变,即联社机关保持参公管理不变,就需要另辟炉灶组建各级供销社联

合社实体性经济组织,类似于日本的综合农协的农业协同组合联合会。而联社机关则作为指导供销社发展的行政管理机构,类似于日本综合农协的农业协同组合中央会。这样有利于实行政社分开,但是却面临着增加一个机构,弱化联社机关和社有企业之间的联系,甚至会增加供销系统整体的运营成本。正如日本综合农协改革出现企业化改革的动向一样,这样的体制运营成本太高了。如果改变现有的体制,即联社机关退出参公管理,作为经济实体存在,各级供销社通过自下而上联合合作,但同样这种改革措施面临着既得利益集团的较大阻力。

三、供销社改革是多方博弈的结果

理顺供销社的体制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涉及面比较广。确定供销社改革的路径需要明确利益相关方的态度,总体而言,供销社改革利益相关方主要包括政府、供销社职工和农民。

在供销社体制改革方面,政府有可能将供销社打造成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但同时也面临着取消供销社参公管理的做法引发职工上访等诸多社会治理问题,而维持原有体制的成本只是财政上的人员经费支出。在权衡国家利益最大化与推动体制变革方面,政府不可能下决心取消供销社职工参公,而采取用经费换取稳定。或者采取“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风险最小的办法,推动企业化改革。当然政府不可能允许供销社“两头占”,既拿公务员的工资又在社有企业中领取报酬。另外,从政权稳定的角度来考虑,政府也希望我国的合作经济能够在控制的范围内,寄希望供销社改造成为体现政府意志又团结农民的组织。因此,通过下级社向上级社出资形成全国性的合作经济组织困难较大。

作为供销社体制改革利益关联最紧密的广大职工,是想在现有的状况下争取到更多的利益,如果改革有利于此,他们就拥护改革,如果改革不利于此,他们自然就会反对改革,改成合作社或企业,关键是哪种制度能够增加他们的收益。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地区差异,供销社的职工在改革的取向上存在较大的分歧,发达地区供销社希望改革企业,以较高的薪酬换取由于身份差异造成的待遇差异;而落后地区供销社则希望维持现状,因为改革对他们而言意味着风险。

最不关心供销社改革的利益相关群体应该是农民,长期以来,供销社没有真正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农民根本不认为供销社是自己的经济组织,除了一小部分持有供销社股份的农民之外,大部分农民不会过多地关心供销社改与不改或改成什么。这就引发了另外一个问题,供销社要改成真正的农民合作

论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论三农问题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所谓三农是指农业、农民与农村,三农问题就是关于农业、农民和农村的问题。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占据着人口的绝大多数,因此解决三农问题是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实现三个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实现,关系着国民素质的全面提升的大问题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是放在任何历史阶段,放在任何国家都不变的真理。汉代大儒董仲舒认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马克思也认为“人只有吃饱穿暖,才能从事文化艺术政治”,封建社会生产力水平低,没有发达的商品经济,农业在封建国家经济结构中是基础也是核心地位,因此统治者历来关心三农问题,当然他们是从考虑统治地位角度来关心民生问题的。党和国家向来关心三农问题,一方面这是由党的性质与宗旨决定的,另一方面,这是由于农民对中国革命及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牺牲与贡献。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由于无产阶级力量的薄弱,形成了工农联盟,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党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陈毅元帅曾说过“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的小推车推出来的”。 建国初期在我国工业化原始积累过程中建国后,为了发展工业,不得不采用剥夺农业的方式来进行积累,使农村经济发展明显落后于工业,农民生活与城市有极大差距。有学者计算,从1953年实现统购统销到1978年,国家通过低价收购农产品提取了4000亿元的积

累,相当于同期形成的国有工业部门固定资产原值的约90%;而1978年以后到现在的20多年中,低价拿农民的土地,价值高达2万亿人民币。另外,低价使用农民工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同工不同酬,即便是同工同酬了,城市户口的人有福利,而农村户口的人没有。 农村同样打响了改革的第一枪,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拉开序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代了旧的人民公社体制,然后才开始轰轰烈烈的企业改制。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城乡居民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提高,但是收入差距却是越来越大,根据统计局统计1978年农村人均纯收入为133.6元,城镇居民收入为316.0元,收入之比为1:2.37,2011年农村人均纯收入为6977元,同期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为23979元,收入之比为1:3.43。另外城镇居民还可以享受各种补贴与福利、公共服务,灰色收入,农民却还有用于生产的支出,剔除去这些因素,城乡收入差距更大。 基础设施是居民,企业共同生活生产的物质基础,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尤其薄弱,绝大多数农村的文化、体育、娱乐、休闲等生活性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普遍不足,医疗卫生条件落后,教育硬件与软件设施薄弱,自来水,电网,没有形成完善的系统,相当一部分农村没有通公路,甚至地处深山交通闭塞,邮政通讯更是基础设施条件差,服务水平低。 有人做过这样一个比喻,外国人看了中国的大城市,认为中国拥有现代化的城市、豪华的宾馆、完善的基础设施、较高的生活水平,

供销社副主任述职报告

供销社副主任述职报告 日期: ___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__

单位: _____________

供销社副主任述职报告 各位领导、同志们: XX年是我党继续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成果的一年。我们积极投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迎来了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鼓舞人心、催人奋进。为了进一步做好XX年我主抓和分管工作,占用大家宝贵的时间,现将我在XX年的思想、工作和廉洁自律情况向大家作一简要汇报。 一、思想政治情况XX年,我们在党委统一安排部署下,认真学习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胡锦涛总书记关于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论述,通过集中学习和业余自学的形式学习了《江泽民文选》三卷。参加了组织部安排的市党教“双语”学习班(由于工作原因,组织部同意学习仅五天)和十七大报告培训班,做学习笔记五万余字、四篇心得体会。通过学习,使我更深刻地认识到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核心、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进一步明确了工作和学习目标。 二、工作情况今年年初,党委分工我协助领导主抓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工作、专业合作社建设和农村商业网络建设及中心社工作。 1农村合作组织建设工作情况自治区人民政新办(2016)27号文件明确要求各级供销社领办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就如何发挥我社优势,促进我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我将XX年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工作的情况向毕庆华主任作了进一步详细的汇报。我同毕主任一起就我市农村产业结构、村民觉悟程度以及工作中涉及的一些问题,多 次进行认真分析研究,确定了XX年农村合作经 济组织工作思路: 一是积极与市委、政府领导沟通,取得政府支持。没有市委政府的支持,我们的工作难度是很大的。于是,我们整理了有关文件、材料,由我负责

大学生对中国三农问题的认识

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的认识 自古以来,中国便是一个农业大国,我们的祖先靠着耕作,养活了我们一代代的人。或许是因为华夏文明历史上长期在世界上遥遥领先的缘故,封建统治者对近代西方文明的发展掩耳不闻、闭目不视,致使中国与西方后发国家的差距逐渐加大。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号称“金锁铜关”的清朝国门被轻易攻下,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中国的农村经济与农业生产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结构开始解体,鸦片战争打开国门后,中国的农业受到了十分大的冲击,生产日益萎缩,农业发展停滞不前。到了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中期,中国社会相对稳定,农业生产有明显增长。1936年前后,农业收成达近代史上最好水平。但不久抗日战争爆发,直至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农村经济才能迅速的恢复和发展,1952年农业生产已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到了今天,尤其是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农业发展迅速,以有限的耕地养话了占全世界22%的人口,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是在当今中国社会中,有关农业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主要指农村、农业、农民这三个问题,即“三农”问题。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三农问题”独立地描述是指广大乡村区域,只能以种植、养殖生产业为主,身份为农民的大部分国民的生存状态的改善与产业发展以及社会进步问题。系统的描述是指21世纪的中国,历史形成二元社会中,城市现代化,二、三产业发展,城市居民的殷实,受制于农村的进步、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小康相对滞后的问题。中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且不论质的提升,仅从量上考察,中国的重大经济问题都依赖于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突破。“三农问题”实质是城市与农村发展不同步问题,结构不协调问题。 农村问题 农村问题主要集中表现在农村面貌比较落后,基础设施不齐全,经济不发达上。其中首要体现的就是农民的收入,在中国农村,农民的收入普遍偏低,而且增长缓慢,农用材料价格却不断上升,很多的农民种不起地,负担很重。在我国9亿多农民为3亿多城镇人口生产农产品, 仅靠国内市场, 则产品的过剩很难扭转, 由此导致的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也是必然。在中国加入WTO后,农副产品的价格普遍偏低,这使得农民的收入十分堪忧。 农业问题 总体农业生产效率低下我国人多地少, 农业生产规模小, 使得劳动生产率很低。采用机械化生产代替劳力, 在没有稳定就业出路的情况下, 仍要分享农业收入, 会使成本大大提高;在手工劳动为主的情况下, 农民劳动强度很大, 经常出现粗放管理, 造成粮食减产。1999~2003年5年时间里, 全国农产品产量一直没有提高迹象, 总体农业生产效率出现了持续低下的局面。 众多农产品过剩和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中央政府自1998年以来连续几年提出了农业结构调整的政策, 积极支持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但是众多的农产品质量仍不过关, 缺乏国际竞争力, 只能面向国内消费者。我国9亿多农民为3亿多城镇人口生产农产品, 仅靠国内市场, 则产品的过剩很难扭转, 由此导致

新时代三农问题改革与发展

新时代三农问题改革与发展读后感 中国的农业历史悠久,从远古时代的刚萌芽的文明遗址上种植的各种作物,到今天的科技化与传统种植模式共存的农业,农业在中国一直占据着一个极为重要的地位。即使今天农业已经不是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但是仍然是最基础的产业。更为重要的是农业产业背后的农村发展情况,农民的生活条件,与中国社会息息相关。因此,我们绝对不能轻视三农问题的重要性。 在中国现行的城乡二元体制下,伴随着经济转型发展以及体制变化,中国的三农问题具有普遍性与特殊性。制度是左右三农问题的关键因素,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从制度创新人手,通过加快制度创新,实现农业的市场化、农村的城镇化、农民的市民化。在我国经济发展进人新阶段和加人的新形势下,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确立的指导思想是首先是三农问题的制度创新,政府应当成为主导力量,寄希望于农村自发的制度创新是不现实的。因为农村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土地市场的发育等,单纯靠农村自身力量推动不可能成功,只有政府力量这只看得见的手发挥宏观调控职能,实现全社会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营造一个全社会的公民和法人单位发展机会均等的社会环境,这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治本之策。目前改革的发展前景较好。第一,我国农业发展显著,农业收入大幅增加,粮食总产与农业投入都有大幅增加,农村面貌焕然一新。第二,我国三农问题矛盾依然,一是城乡差距依然存在而且差距在不断扩大,而是农业产业结构失衡,三是农业要素流失,包括土地用途不合理,大量的农业劳动力流失,四是转化落后,我国现在的农业的产品大多是土地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的产品,这对中国农业的竞争力有很大的制约。 第一,城镇户籍制度的改革主要是解决基本公共权益的均等化问题,而财产权益的城乡不平等问题是靠农村产权制度的改革来解决。农村产权制度与农村户籍制度,与农村社区集体经济制度有关,具有相当复杂性,涉及农村土地产权、农民宅基地与住房产权,农村集体经济收益与其他资产等产权问题。公共权益的供给制度则与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保制度有关,这一制度不仅存在城乡二元的特性,而且带有明显的地方化供给特点。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集体产权主要包括:承包土地;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与农民住房;集体的经济非经营性资产、经济经营性资产和经营收入。三权分置与经营权流转;我国目前农村土地的三权交易滞后于三权分置。我国土地三权分置的核心问题在于农村土地承包权的性质问题。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不仅与农民土地权益、现代农业有关,而且关系进城农民城市化城乡发展一体化。我国土地改革制度改革仍存在三大瓶颈:社保体制;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集体经济制度。农村集体经济制度的改革方向是:从政社经不分离到政社经分离;从单一所有制到混合所有制;从使用权、经营权到财产权;从实物性占有到资本化占有;从成员身份依附到契约依附;从封闭性运行到开放性运行;同时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村民自主、多种模式、稳步进行。 第二,中国的三农问题与三化同步,三农即农业、农村、农民,三化即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为了恰当解决三化同步的问题,应以新型城镇化引领城乡发展一体化,可以说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城乡发展一体化并不是加减法式的城乡差距缩小,而是在城乡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的城乡差距缩小。 第三,三农问题还和区域发展有很重要的联系。在中国东中西部,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这在中国的城乡一体化的道路上是很严重的问题这样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上,一是阶层差距,二是城乡差距,三是区域差距,而且区域差距的主要差距就在农村,因此解决三农问题绝对不能忽视各区域之间发展的极大不平衡,而且如果不采取措施的话,这样的不平衡

中国三农问题的现状与未来

中国三农问题的现状与未来 [摘要] 当前中国三农问题突出表现为:农民收入持续低迷;粮食生产持续下滑;农民负担久减不轻;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农村社会秩序状况堪忧,民众与基层国家权力的关系日益紧张,群体性抗争事件多发。政府在解决三农问题上采取的主要措施主要包括政治和经济两大方面:在政治领域中推进村民自治;在经济领域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这两项制度设计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效,因还未触动三农问题的根本。要真正解决三农问题,必须从体制上入手,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在公共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公共财政等方面使农民享受平等权利。 [关键词] 三农问题;村民自治;农村税费改革;城乡二元结构 中国现代化的根本问题是三农问题,农村不实现现代化,整个中国的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根据现代化理论,现代化意味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的乡村将面临严峻的挑战,生存、复兴或重建是任何走向现代化的国家都必然面临并必须解决的难题。三农问题是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提出来的。中国三农问题,不仅仅是个现实问题,而且也是个历史问题,是长达半个世纪城乡矛盾积累的结果,它在今天中国现代化进程加快的情况下表现得更为突出和尖锐。总的来看,广大农村基本上仍是农业社会,现代化程度低,发展比城市严重滞后,城乡差别、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很大。当前的三农问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有着很深的社会、历史和体制根源,必须对此进行全方位的深入剖析,进而寻求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措施。 一、三农问题的现状 中国三农问题具有多重内容,现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第一,农民收入持续低迷,粮食生产持续下滑。自1997年到2003年,农民收入年增长4%左右,仅相当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的一半。1997年到2002年,农民人均年收入只增长了380多元,而城镇居民收入却增长了2500多元,增加额尚不足城镇居民的1/6。从纯农业的角度来看,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长幅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许多纯农户的收入持续徘徊甚至下降。据统计,1998年至2003年,农民来自农业的纯收入已连续6年低于1997年的水平。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减少,必然影响到农民尤其是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所以,导致粮食生产持续下滑。2000年以来的4年间,我国的粮食生产一直持续下滑,播种面积不断下降。2002年,粮食播种面积仅14.9亿亩,比1998年减少了2.2亿亩。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3年粮食总产量8600多亿斤,粮食需求大概在9700亿斤左右,供需相差1100亿斤,粮食安全另人担忧。 第二,农民负担久减不轻,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近年来,农民承受的不合理负担越来越沉重,有的地方农民实际负担甚至占了纯收入的15%—20%,而且越是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的贫困地区,农民负担就越重。农民负担导致了许多社会问题,严重影响着基层社会稳定。尽管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但是从实际效果看,取得的成效却难以令人满意。2001年,中国城市居民收入为6860元人民币,农民收入为2366元,表面差距是3:1。但实际上,农民收入中实物性收入占了40%,扣除这40%的实物性收入,用于购买商品、服务的货币只有1800多元,平均每月150元左右。这150元中,还有20%(即30元)用于第二年扩大生产的开支,如买种子、农药、化肥、柴油等。这样,一个农民每月真正能用做商品性消费的货币收入只有120元,而城市居民的货币收入平均每月接近600元,城乡差距为五比一左右;而城市居民收入中还有一部分并没有纳入统计范围,如各种各样的隐性福利、住房、教育、卫生,甚至是用电都比农民有更多的优惠。若将城市居民的一些隐性福利、优

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主要措施

十六大以来,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 ----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主要措施 班级:09级思政二班 姓名:王莉 学号:12009244315

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主要措施 摘要:所谓“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三农问题集中反映在农民收入过低,农民就业问题严重,以及农村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缓慢上。因此,我们应该寻找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从而造福于人民。本文从“三农”问题的含义、现状及对策出发,探讨解决其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三农问题出路措施政策

一、三农问题的含义 农业问题,主要是指农业产业化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二是农业产业化程度低;三是农产品结构与市场结构不相适应。 农村问题,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基础薄弱;二是城镇化进程滞后,要看到,“三农”问题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和城乡经济结构是密切相关的。城镇化率低,且村镇极其分散,工业企业小而且少,缺乏产业群规模的大型企业的支撑,缺乏规模效益,与区域经济工业化的要求极不适应,农民的非农产业出路极其狭窄;三是乡村面貌落后:由于基层组织和乡级政府职能上的错位,乡村规划落后,或基本上没有规划,无法有力执行规划的问题十分普遍,导致乡村建设混乱。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二是农民利益得不到有效维护;三是农民的文化素质得不到较快提高。 二、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和现状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不论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改革开放以后还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可见三农问题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性。所谓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国家安,在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今天,一定要处理好三农问题,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积极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行动。 全面积极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取得的成就显而易见,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明显的完善,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也明显增强。但当今三农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例如,三农自身缺少自我发展的内部动力和调节机制且政策却大都存在短期效应,难以保证长期目标的实现,而政策的着力点大都放在了缓解三农问题的外部矛盾上,因此我们应继续着手三农问题的解决。 三、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主要措施 十六届五中全会为我国农业农村工作指出了明确方向,为破解“三农”难题提供了新途径。今后,我国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来认识和对待,始终不渝地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农村教育问题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入的根本原因。尤其像一些地区偏远的村落,教育无法很好的实施,教育资源匮乏。因此对于政府而言,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农村的教育需要国家财政的支持和投入。农村现状的改变更多地依赖于教育质量的改善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只有农村的教育提高了,农民的素质提高了,“三农”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第二、制定更加积极的城市化发展战略,为城乡产业转换和农民身分转换拓宽空间。要重新考虑我们的城市化政策,正确定位大中城市发展与小城镇发展之间的关系,政策的重心应当转向积极鼓励发展大中型城市。 第三、适时调整农村工业化的发展方向,以乡镇工业园区为载体提高农村土地使

浅谈中国三农问题研究的论文

浅谈中国三农问题研究的论文 摘要:三农问题是我国当前建设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和挑战,受到历届政府的高度重视。学界对其的研究也是不胜枚举,文章借助美国政治学和人类学家詹姆斯?C?斯科特的 《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一书中的相关理论,对我国当前的“三农问题”提出了三点建议,意在对此问题的解决有所参考。 关键词: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 是我国当前建设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和挑战,它与城乡二元结构问题,西部大开发问题 紧密相连。这一问题不解决,我国的现代化就难以真正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 就不能真正的实现。故此,历届政府高度重视,并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报告中作了特别 强调。学界对这一中国当前最大的现实问题也极为关注,研究成果不胜枚举,研究内容更 为广泛,成为当前经济学理论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在众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有 幸逢阅了美国耶鲁大学政治学和人类学家的《农民道义的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 一书,受益匪浅,感触颇深,诚然此作之说可为我国农民问题的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1 《农民的道义经济学》简介 詹姆斯?C?斯科特于2001年和2021年先后两次在中国发行的《农民道义的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一书,以其独特的研究视角和学术魅力,在我国学界引起了强烈的 反响。该力作集中反映了科斯理论阐释与个案分析相结合的实证主义研究特色,从现实出 发来考察东南亚农民生存伦理和反叛逻辑。通读此作,我们很容易发现作者深厚的人文关 怀主义情操,他是真正站在农民的立场,深入农民的心理,为社会的弱势群体说话的学者。书中大胆采用了经济学和人类学的研究成果,从理论上构建了“生存伦理”对农民经济活 动的重要意义,肯定了其规范性和道义,并实证了“安全第一”原则的决策性和普适性。 正如译者所言,本书是一部真正从农民的角度出发,更为现实的考察农民生存和反叛问题 的力作。它对研究亚洲乃至世界其他国家的农民问题,都有着极为现实的借鉴意义。 2 启示――“三农问题” 透过此书看当今中国社会的“三农问题”,启示重重。笔者认为“三农问题”要根本 的解决,也要深入农民的心理,站在农民的立场解决问题,而不是纸上谈兵。虽目前国家 已投入人力、物力来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农业产值,然大量问题尚未解决,大部分农民的贫困问题依然存在,这将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进程,必须高 度重视。笔者在接受詹姆斯?C?斯科特思想与理论的基础上,综合国内对“三农问题” 的研究成果以及部分个人调查结果,依据现象学的部分理论,对当前我国的“三农问题” 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三农问题及意义

三农问题 百科名片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十六大后,一系列高层会议和政策举措已勾勒出中央新领导集体施政思路的概貌。由于新领导集体面临的问题和担负的任务与以前相比有很大不同,他们的施政思路展示出不少“新的东西”。这其中,对“三农”问题的态度引人关注。简介 “三农问题”不是中国特有的,但有中国特有的客观实际。“三农问题 ”是三农的各个方面的弱质性带来的,有其质的、历史的、社会的深刻原因;解决“三农问题”要从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入手,对宏观政治体制、经济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派遣大批“小康工作队”与广大农民“三同”,在实践中探讨、创造、建设农村小康社会。“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任何工业化国家都有过类似的经历,问题的突出性主要是中国人口基数大,解决起来规模大;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单方面独进,“三农问题”积攒的时间长,解决起来难度大;新中国建国50年,许多城市政策设计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比较效益短时间内凸显,解决起来更加复杂罢了。 含义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 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三农问题”独立地描述是指广大乡村区域,只能以种植、养殖生产业为主,身份为农民的大部分国民的生存状态的改善与产业发展以及社会进步问题。系统的描述是指21世纪的中国,历史形成二元社会中,城市现代化,二、三产业发展,城市居民的殷实,受制于农村的进步、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小康相对滞后的问题。中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且不论质的提升,仅从量上考察,中国的重大经济问题都依赖于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突破。“三农问题”实质是城市与农村发展不同步问题,结构不协调问题。 农业问题 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是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常常听到农民兄弟抱怨种了东西卖不出去或卖得过于低廉,根子在没有遵循市场规律。产供销形成一条龙是农业在市场经济中大有作为的一着好棋,党和政府在创设“产―供―销”链条的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农业产业化的另一个问题是中国农业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加入世贸组织后,如何应对国外的集约型农业的挑战?这将是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面临的严峻问题。从现在看来,中国应在解放剩余劳动力

供销社述职述廉报告范文

供销社述职述廉报告范文 邯郸县供销社在县委、县政府和上级社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以及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 围绕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工作部署,以服务“三农”为目标,继续深化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开放办社,努力把供销社改造成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主导力量、农村商品流通的主体力量、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主要力量。截至12月底,商品总购进完成2.89亿元,占计划的101 %;商品总销售完成3.11亿元,占计划的102%;上缴税金523万元(其中:国税338万元,地税185万元),占计划的101%;实现利润87万元,占计划的100%;重点项目建设投资320万元,占计划的106%;固定资产投资610万元,占计划的101%;引进内资450万元,占计划的112%;引进外资10万美元,占计划的200%。回顾一年来的工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度重视,创新载体,努力提高干部职工素质 按照省、市、县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的实施意见,我们一是成立了领导组织机构,大力加强宣传,悬挂宣传标语,开办活动专栏,张贴企业文化,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二是切实加强学习,按规定学习了中央、省、市、县领导关于科学发展的有关讲话,以及

《专业合作社法》、《合同法》等法律、法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规范等。三是各位主任和科室深入基层,结合工作实际,写出了有分析、有见地的调研报告,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使学习活动见到了实效。 二、加大力度,狠抓管理,全力保障农资供应 今年在金融危机的影响日渐加剧,化肥市场价格波动较大的情况下,我们千方百计筹措资金,落实货源,确保农资供应。一是严把进货质量关。各农资配送中心、村级综合服务社在购进生产资料时,坚持从正规生产厂家进货,不进“三无”商品,杜绝假冒伪劣农资流入市场。二是采取多种营销方式。与生产厂家建立总经销、总代理、联营联销关系,开展县基联营,连锁经营,保证了货源,降低了成本。三是对系统内各个农资门店进行了拉网式检查。重点检查是否有假冒伪劣、过期失效的农资产品。四是实行流动销售服务。组织14个流动服务小分队,实行电话预约、送货上门服务。全年累计销售各种化肥5万余吨,保证了农业生产的需要,受到农民群众的。 三、坚持宗旨,服务群众,村镇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取得新进展 村镇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是供销社承担政府职能的重要体现,被列入邯郸市十大民心工程。我们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改善我县农村商贸流通和农民生活环境,增强供销社为农服务功能,促进全县农村经济和谐发展为出发点,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共新建1个,改建5个乡镇级综合服务中心。新建南堡供销社综合

浅论三农问题与中国现代化建设

湖南大学2013年在职法硕班《社会主义理论实践》课程 浅论三农问题与中国现代化建设 ——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反思 姓名:唐春华学号:P131900402 新中国历经60余年,在风雨兼程中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发展,朝有现代化意义的方向不断前进。然而,认清“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①,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们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况且,社会的任何进步,都是在认真反思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获得的。 反思中国的现代化,首先应当定义中国的现代化: 一、中国现代化不是部分地区的现代化,而是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地区之间应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这是保持国内稳定和防止地区与民族分裂势力抬头的关键因素。地区间经济文化的发展程度,与历史、自然等条件密切相关,不可能平均发展,但发展的不均衡,却会引发地区间、民族间矛盾。所以,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应当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来推进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二、中国现代化不是某个层面的现代化,而是全面的、全方位的现代化。现代化理论认为,现代化是“一个多方面的变化过程,它涉及人类思

想和活动的一切领域。”②。也就是说,现代化应该是全面的、全方位的现代化。具体而言,现代化由三个由浅入深的层面构成:经济发展是物质层面(富强),政治发展是制度层面(民主),思想与行为模式变革则是社会的深度层面——心理层面或精神层面(文明)。三个层面构成一个有机体,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一个国家如果片面追求某个层面的现代化,是畸形的现代化,最终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这样,我们的目标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③。中国现代化在目标体系上符合三个层面的要求(和谐可以视为对前三项的统筹)因而能更加完善、更加科学地指导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 三、中国现代化不能急于求成,而应该循序推进。从世界范围来看,许多后发型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往往因为有一种强烈的紧迫感而盲目追求高速度,其结果几乎都是欲速不达,反而导致现代化进程的延误。新中国现代化也有过这样的曲折。在中国这样落后的社会主义大国,现代化进程确实应该是一个被大大压缩的赶超过程,否则,就会永远处在落后地位。但赶超战略必须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建立在比较充分可靠的基础之上,循序推进。如果超过了客观条件允许的程度,就会成为盲目冒进,最终遭到客观规律的无情惩罚。目标并不是越高越好,速度也并不是越快越好,而必须与本国的综合国力相适应。 四、中国现代化不能照搬别国模式,而应该走自己的路。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的变迁过程,各国之间理应加强交流,互相取长补短,落后国家尤其要多向发达国家学习。但落后国家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很容易误入歧途。因此,从某种角度来说,能不能从本国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成为后发型国家现代化成功的关键之所在。新中国现代化建设从正、反两个方面充

我国三农问题的表现及对策

本文指出了我国当前农业、农村和农民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各级政府未来的“三农”政策提出了一些诚恳的建议。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解放以来,我国历届政府都非常重视农业的发展,经过50多年社会各界的艰苦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仅用世界上不足7%的耕地养育了世界上近四分之一的人口。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党在农村率先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代表的一系列经济改革政策,调整了我国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改善了我国农业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业生产力,提高了粮食和其它农副产品的产量,逐步缓解和根除了我国粮食和其它农副产品一直供不应求的局面,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我国城乡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稳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我国其它领域的经济改革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经验。 我国目前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还相对比较低,还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这一矛盾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我国目前正处在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时期,不少经济政策还不能做到成龙配套,互相协调。因此,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农业、农村和农民在经济发展中遇到了一些新问题,出现了一些新情况,这些问题应该引起党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并逐步加以解决,否则将会影响到我国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影响到我国社会的长期稳定。 归纳起来,我国目前的“三农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1、耕地面积和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 近年来,我国农业出现了耕地面积和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的态势,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其一是,近年来,我国政府为了保护生态环境,积极推行退耕还林和退耕还草等生态退耕政策,致使我国一些地区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其二是,由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新增建设用地占用了大量耕地;其三是,由于目前从事农业生产所能获得的利益十分微薄,影响了部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我国相对富足地区的一些农民主动退出农业生产领域,从而造成不少耕地撂荒,减少了农作物种植面积。 2、短期内农作物的单产难以有大的突破。 农作物的单产会受到土壤条件、肥料优劣、灌溉条件、籽种质量、田间管理、气候条件、农业生产技术及自然灾害的影响。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农村农家肥明显不足,长期使用化肥造成土地大面积板结,土壤条件恶化,不利于农作物生长。 我国人民公社时期依靠集体的力量兴修的不少农田水利设施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由于多年来疏于维护管理,其功能已经减弱甚至消失,难以在目前的农业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农户是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的主体,是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一家一户的农民缺乏独立兴修规模水利设施的能力。因此,我国一些地区的农业灌溉条件有所恶化,在短期内得不到改善。 在我国相对比较富足的东南沿海地区,农业收入在整个家庭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农业收入已经不再是当地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部分农民对农作物的田间管理不再像原来那样精细,对农作物的单产造成了一定负面影响。 我国目前农业生产技术大部分地区已经比较稳定,在短期内很难有大的突破,加上新技术推广时会遇到许多障碍,因此短期内农作物的单产依靠农业生产技术难以有大的作为。 由于受厄尔尼诺现象和温室效应的影响,我国的灾害性天气近年来有所增加,我国目前松散的一家一户式的农业组织形式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我国农业的防灾救灾能力。

三农问题

苏联启示 从前苏联工业化的探索时间来看,工业化道路选择的正确与否不仅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经济健康持续的发展,而且关系到政权的巩固,以及社会制度的优越性的体现。而要指定一个正确的工业化道路,苏联的教训告诉我恶魔呢:1.要从本国的实际国情出发,处理好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城市发展和乡村发展的关系。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农村的稳定和繁荣是整个社会稳定和繁荣的基础,农民使我们人民民主专政政权最重要的群众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始终要从政治的高度和经济发展的全局来认识和对待“三农问题”。要顺利完成工业化必须始终坚持高度重视农业、农民、农村三农问题;2.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邓小平同志带领我们实现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为中心到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移:在工业化战略中注重效益、强调走内涵、集约型经济增长的道路;二是着眼于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1978年改革开始,也正是由于广大农民的首先参与所带来的巨大活力和示范作用,使得中国改革开放获得了稳定的基础和广大的发展空间,避免了重蹈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覆辙。 什么是三农问题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中的核心问题,表现为农民收入低,增收难,城乡居民贫富差距大,实质表现为农民权利得不到保障。 农村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村面貌落后,经济不发达。形象比喻为中国的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 农业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民种田不赚钱,产业化程度低。 解决三农问题实质:是要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这是一个关系十三亿人口大国的,经济社会国计民生的大问题。 为什么会有三农问题 农村劳动力人口大量流向城市,导致农村人丁稀少。 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地区实行的是统分结合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开始推动农村产业化进程。同时中国农业产品开始面对外国农业大国的竞争,单一的家庭生产单位无力进行市场竞争与同期中国总体经济的发展相比,第一产业的发展程度远不及第二、第三产业发展。农民认为种田没有足够的收入,因而农村地区开始出现农民进城打工的现象,但城市并没有足够的就业岗位提供,从而形成大量集聚在城内而没有工作的农民工群体。随之而来的就是农村地区生产积极性下降,农业投入开始减少,引发更多的农民进城“找工作”,形成恶性循环。 为什么要重视三农问题 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复兴、没有大多数人的积极主动参与,是不可能成功的。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我们要实现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三步走”改革开放,根本问题就是要解决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农村贫困落后问题,因此也同样离不开广大农民的积极参与,可以说,“三农”问题作为中国现代化过程的基本问题,与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和成败是密切相关的。 三农问题是贯穿中国现代化过程的基本问题,中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大多数、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的大国。中国的现代化实现,实质上就是三农问题的解决,即实现农业产业化、大量农民向非农产业以及人口城市化;同样,教育的普及、民主化、法制化等社会的全面发展,也有赖于广大农村和农民改变贫穷落后面貌。 三农问题是中国共产党革命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民主革命正是有广大农民的参与才获得伟大胜利,因此无论是研究党的历史经验和毛泽东思想,还是总结中国现代化的特点和规律,都需要研究民主革命时期的“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同时又是在中国共产党执政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农业人口大多数是我国国情,如何解决

供销领导个人述职报告详细版

文件编号:GD/FS-7302 (报告范本系列) 供销领导个人述职报告详 细版 The Short-Term Results Report By Individuals Or Institutions At Regular Or Irregular Times, Including Analysis, Synthesis, Innovation, Etc., Will Eventually Achieve Good Planning For The Future. 编辑: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

供销领导个人述职报告详细版 提示语:本报告文件适合使用于个人或机构组织在定时或不定时情况下进行的近期成果汇报,表达方式以叙述、说明为主,内容包含分析,综合,新意,重点等,最终实现对未来的良好规划。文档所展示内容即为所得,可在下载完成后直接进行编辑。 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好! 04年是全市供销事业取得重大进展的一年。按照市社党委“两线运行”战略部署,在各位领导的指导和关怀下,配合处长,和处里其他同志一道,全身心地投入到村站建设等各项工作中去,并取得了一定成绩。被市政府授予建设工作先进个人、被省授予工作先进个人。下面,分三部分向大家汇报。 第一部分:积极努力学习,增强全面素质。基层情况错综复杂,因此,做好系统工作需要多方面素质。一年来,在处理完正常业务后,少串门,多学习。既学理论,学科学,又学管理,学业务。力求自

己既能做系统管理的专业人才,又要努力向供销事业的“多面手”迈进。特别是通过参加思想作风整顿活动,重温毛主席“老三篇”,学习李家庚先进事迹和赵书记讲话,深受教育。感到从思想、认识、纪律、作风等多方面有了明显提高,进一步增强了做好工作的信心。 第二部分:兢兢业业工作,为“三农”服好务。按照处里分工,我主要是配合处长做好业务管理工作,负责重要文件、重要材料的起草。 一是全力抓好村站建设工作。主要是配合主任,负责6个县社的村站建设。首先,协助领导组织了对2个县的调研活动,设计了调研方案,撰写了对2个县的调研报告,提出了合理化建议,为村站建设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其次,在建站过程中,编发典型经验2篇,召开调度会3次,深入到各县乡村建站

供销社办公室主任工作总结

供销社办公室主任工作总结 供销社办公室主任工作总结【1】 20xx年,市社办公室依据工作职责及市社年初下达的目标任务, 针对办公室人手少、事情多的实际,注重增强上下协调、保障有力、 运转高效、中枢作用发挥明显上下功夫,在领导和各处室的关心、支 持下,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 一、增强协调,做好保障工作 今年以来,上级领导来连调研和承担市目标任务比较多的一年, 我们办公室主动与相关单位协调对接,搞好筹划和保障,顺利圆满完 成了各项协调保障任务。一是做好上级领导来调研的协调保障工作。 分别协调和保障了原省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林祥国来我社调研;省总 社理事会副主任王永根来连调研赣榆区供销社综合改革试点;省供销合 作总社党组书记、理事会主任黄宝荣来连调研赣榆区综合改革试点;中 国农产品流通经济人协会会长于培顺来连对xx县供销社调研;全国供 销合作总社监事会副主任汤益诚等上级领导来连调研的协调保障工作。增强与兄弟市县的协调,完成了xx市社、xx市社等兄弟单位来我社考察的衔接和服务保障任务。 二是增强与市政府五处的联系沟通。主动与市政府五处的同志们 联络,增强工作协调与沟通,即时汇报我社的工作展开情况与亮点。 在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电视电话会议的收听收 看中,我们积极与五处协调沟通,协调会议场地、参加人员和座次安 排等,经过积极汇报和协调,市政府领导对此次会议非常重视,市政 府办就此次会议专门下发通知,明确要求各县区分管领导参加。三是 做好本单位相关活动协调保障。 与其他处室一道,筹划完成了2月下旬市社20xx年年度工作和 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会议和全市供销合作社为农服务工作现场观摩会。 我们克服人手少、事情多、时间紧的矛盾,从拟发会议通知、会场准

中国三农问题的现状调查报告

中国三农问题的现状调查报告 当前中国三农问题突出表现为:农民收入持续低迷;粮食生产持续下滑;农民负担久减不轻;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农村社会秩序状况堪忧,民众与基层国家权力的关系日益紧张,群体性抗争事件多发。政府在解决三农问题上采取的主要措施主要包括政治和经济两大方面:在政治领域中推进村民自治;在经济领域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这两项制度设计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效,因还未触动三农问题的根本。要真正解决三农问题,必须从体制上入手,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在公共教育、、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公共财政等方面使农民享受平等权利。调查对象:常住在三合村的村民 调查方法:访谈调查和问卷调查 一、三农问题的现状 中国三农问题具有多重内容,现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第一,农民收入持续低迷,粮食生产持续下滑。 第二,农民负担久减不轻,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 第三,村民自治徘徊不前,难以取得突破。 第四,农村社会秩序状况堪忧,民众与基层国家权力的关系日益紧张,群体性抗争事件多发。 二、三农问题的成因 (一)客观原因

人地比例关系来分析了三农问题形成的原因。人地关系对于农业、农民生存与发展有着直接关系。人地比例关系如何,直接影响农业内部的就业容量、农业经营方式的选择和土地本身的功能。 (二)体制原因:城乡二元结构 城乡二元结构是三农问题的体制原因,这是学术界基本一致的观点。这一政治治理结构主要表现为国家在户籍身份制度、公共财政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就业制度、公共服务制度以及教育制度等方面所实行的城乡分离的政策。 三、解决三农问题的制度安排——村民自治与农村税费改革(一)政治制度安排——村民自治 解决三农问题的制度设计首先是从政治领域开始的,这就是村民自治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的推进。从1980年中国农村出现第一个村委会自发诞生,到1998年《村委会组织法》正式颁布,村民自治成为由政府推进的法律行为。现在,村民自治已经从初始时期单一的村委会直接选举制度,逐步扩大到与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村务公开制度等有机结合的制度体系。 但是,村民自治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突出表现为两委关系失调和乡村关系紧张。在两委关系问题上,由于有关法律法规的对两委关系规定的过于原则、笼统、不明确。以及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二者权力来源不同,造成了两委关系的失调,表现出“党强村强”、“党弱村强”、“党强村弱”以及党弱村弱”等多种类型。在乡村关系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