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重点学校教育政策的公平性

反思重点学校教育政策的公平性
反思重点学校教育政策的公平性

反思“重点学校”教育政策的公平性

陈慧媚

(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事业管理班)

【摘要】重点学校的在适当的时机产生了,它为中国的教育发展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功劳。重点学校充分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培养出不少的人才,为国家输送有用的人才,在一段时间内迅速的提高了教育效率。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民主和平等观念的不断加强,这一“重点制”已经不再适用了,甚至是阻碍了社会的发展。目前,社会上呼吁教育公平的声音越来越大,我们如何审视“重点中”教育政策,它又与教育公平有哪些牵连呢?这需要深入的反思。

【关键词】重点学校差距教育公平

基础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促进基础教育又好又快的发展,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将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正处于重要发展的机遇期,同时也是,矛盾的多发期,各种新问题层出不穷。随着教育均衡发展的呼声越来越高,人们对重点学校的建设及其该政策的公平性的批判也越来越激烈。由此,一些人士主张取消“重点学校”。目前这些意见多种多样,不统一。但是它们所反映的社会舆论却不能不引起政府和重点学校的关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重点学校建设进入一个转型的时期,除了政府要做出适当的政策调整外,重点学校也应从自己履行神会伦理责任层面重新审视自身建设和发展中的问题。在这篇文章中,我所涉及的重点学校是指中小学阶段的,不涉及高等教育的重点学校。

一、重点学校的发展历程

重点学校的概念:在我国,重点学校的特定含义主要是指在国家“有重点地”发展基础教育政策指引下,按照一定标准评估、确定的不同级别的重点学校。

发展重点学校的背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重点中小学校”的诞生就是历史条件的产物。改革开放初期,为了尽快扭转“文革”造成的专门人才青黄不接的局面,多出人才和快出人才,在当时教育教育投入有限的条件下,形成了一批重点中小学校,充分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培养少数杰出人才,已迅速提高教育效率。它是我国特定历史时期为发展基础教育而进行政策设计的产物。

随着西方教育民主化思潮的影响,教育机会均等和人权的理念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普遍接受的原则,各国政府不但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报账人人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

而且还不遗余力的推行缩小教育差距,均衡发展教育的策略,努力为受教育者提供同等机会和同样优质的教育,以实现教育公平。我国2006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第22条明确规定:县级以上的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促进学校均衡发展,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教育公平成为教育现代化的基本价值,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尽管2006年国家法规已经明确规定了学校不能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但是由于这一政策施行的时间较长,不可能一下子就可以完全扭转之前的局面。再加上,国家的制度没有完全废除“重点制”这一政策,之前的重点学校现在改为了示范学校。其实,重点学校和示范学校,只是换汤不换药,示范学校在深层次上就是重点学校的化身。因此,目前中国还是有很多地区有重点学校的设立,在人们的观念中,还是存在重点与重点学校的区别,这其中重点学校带来的品牌效应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二、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的差距

根据游河和晏兰萍【1】对“重点学校的教育公平问题”的调查数据可知:

(一)重点与非重点学校教学质量比较

表一重点与非重点学校学校学生对所在学校教学质量的看法比较

很好比较好一般比较差很差

重点学校(108)(195)(45)(10)(2)

(360) 30% 54.2% 12.5% 2.8% 0.6%

非重点学校(25)(188)(298)(41)(5)

(557) 4.5% 33.8% 53.5% 7.4% 0.9%

从表上可以看出,来自重点学校的学生绝大多数认为所在学校的教学质量很好或较好,而非重点学校学生认为所在学校教学质量一般或较差的占多数。由此知道,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学生多所在学校教学质量的看法有着其显著的差异,这也一方面体现出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之间的师资力量、教学设备、财政等方面的差异。

1

(二)重点与非重点学校基础设施的比较

1、作者简介:游河,井冈山大学政法学院

晏兰萍,井冈山大学人事处

表二重点与非重点学校学生对所在学校基础设施的看法比较

完善比较完善一般简陋很糟

重点学校(187)(105)(57)(8)

(357) 52.4% 29.4% 16% 2.2%

非重点学校(51)(222)(226)(47)(9)

(555) 9.2% 40% 40.7% 8.5% 1.6%

从上表可以看出,来自重点学校的学生绝大多数认为所在学校的基础设施完善或者较完善,而非重点学校学生认为所在学校的基础设施完善或者较完善的相对较少。同时也证明,重点与非重点学校的学生对所在学校基础设施的看法有着极显著的差异。

(三)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的升学率的比较

表三重点与非重点学校学生对所在学校升学率的看法比较

很高比较高一般比较低非常低

重点学校 (86) (183) (73) (15) (1)

(358) 24% 51.1% 20.4% 4.2% 0.3%

非重点学校(35)(161)(281)(68)(16)

(561) 6.2% 28.7% 50.1% 12.1% 2.9%

从上表可以看出,来自重点学校的学生绝大多数认为所在学校的升学率很高或者较高,而非重点学校的学生认为所在学校升学率一般或较低的占大多数。这也一方面体现出了表一的调查结果,重点与非重点学校的教学质量之间的存在的差异。

从以上三个数据表显示可以得知,我国教育包括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其不公平集中表现在对“重点学校”的重点投入和政策倾斜上,使这类学校在生源、资金和师资等方面都积累了大量的优质资源。教育资源的不均衡配置,使得站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大多数的非重点学校失去了发展的良好的条件和动力,使许多可塑性极强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难以获得平等、优质的教育。

另外,这一重点学校的设立,不仅仅是占用了大部分的教育资源,而且还是以牺牲大部分学生享受教育资源的机会来培养少部分人,造成优质教育公共资源只为少数所谓优秀学生服务,带来教育公共资源占有和使用的不平等。

三、重点学校的不公平主要体现:

一般认为,教育公平可区分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这样三种不同类型的公平。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各自表现为教育权利、教育机会和受教育者成就机会的

平等。(即“每个人都有事先为他自己的潜力和享有创造他自己未来的权力”【1】)重点学校主要是对实施教育过程公平中产生了阻碍作用。教育过程平等即让每一个人获得同样的教育机会,人必须要有相同的条件才谈得上平等。然而,重点学校的设立,它不仅没有减少差距,然而扩大了差距。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之间失去公平。重点学校凭借着资源配置和师资力量分分配获得更多的物质条件,这是学校失去公平的首要因素。因为物质是发展的基础,这事关学校“软件”的发展。另外,重点学校凭借其优越的办学条件,垄断了有限的高等教育入学率,使得一般的学校失去了竞争性,从而加剧了重点学校与一般学校之间的差距。因为,从进入高等学校的生源统计来看,重点学校的学生比一般学校的学生更加有机会进入高等院校,接受高等教育。

(二)教师间的失公平。重点学校的教师无论是社会地位还是经济收入都要明显高于普通学校,因为上面提及到重点学校所获得物质资源要比较多,所以有利于教师的培训,以及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科技进行教学。这样就影响到了普通学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也导致优秀教师流向重点学校,又加剧普通学校和重点学校之间的落差。

(三)学生之间的失公平。重点学校的学生的教育条件明显优于普通学校的学生的教育条件,人为拉大了学生之间受教育的质量差距。重点学校只是给少部分学生节后了合乎其发展的教育,而大部分学生只能就收普及为主的教育,以大多数

人的牺牲换取少数人的发展,明显是不公平的。

(四)穷人与富人之间的失公平。由于重点学校的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质量比较

高,教学条件也比较优越,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接受好的教育,但

是优越的教育资源是有限的,供不应求,这就导致了择校费的产生,有钱的家庭父母利用金钱的收买,把自己的孩子送到重点学校就读。而穷人家的孩子只能被挤到普通学校,没有机会接受优质教育,以致使得有潜力的学生没能得到很好的

发展。

更多的家庭收入就意味着更多的资源,入更多的书籍,更好的玩具,更丰富的学前活动及其音乐,美术活动等,为儿童的发展提供了除了直接的学校环境之外的正规和非正规的学习机会。更好的经济条件,意味着更多的机会,如可以选择更好的地区,更好额学校接受教育,可以选择更好的教师进行各科文化课的补习。国家教育规划“十五”课组题的一项调查1

1、陈桂生:《教育实话》,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05页

显示:在被调查对象的中,约有五分之一的学生通过交赞助费和择校费进入高中,在城市重点学校中,择校生比例达到25.7%。有34.7%的私企业主,23.5%的高层管理技术人员和25.7%中层管理技术人员家庭的子女通过交赞助费和择校费进入高中。教育机会分配转向更有利于出身优势家庭背景的人,阶层差距正在成为影响教育公平的重要因素。

国家政府有针对重点学校这一问题进行制定政策,出台了“就近就学”的

制度,但是这一制度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反而促进了择校费的金额。自古至今,父母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有出头之日。目前,就读高等学校是孩子未来发展的一个最好的途径,但是由于重点学校的设立,使得很多父母的梦想破灭,这样使得富人更富,穷人更穷,贫富之间的差距不断地加大。

四、取消重点学校制度的难度

(一)品牌效应【1】。重点学校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已经形成了强大的品牌效应,主要是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知名度,即学校被公众认识和知晓的程度,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学校的名气。一般来说,学校的知名度是历史积淀形成的,但是也可以运用教育策划理论进行市场运作使其在短信期内得以迅速提升。二是美誉度,即制学校获得公众赞许和支持的程度。美誉度可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但是学校的知名度的提高并不都是因为美誉度,也很可能是学校的负面消息的暴露。美誉度反映了学校品牌对社会影响的好坏。重点学校一般受社会、同行以及学生的赞扬和支持。三是忠诚度,即致家长和学生对学校的选择程度,一般表现为信任和追随。他们信任学校,进了该学校心里就踏实。品牌的追随会导致马太效应的产生,圣经的《马太福音》中这样解释马太效应:“因为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多过来。【2】”这体现在教育资源的配置问题上,由于“马太效应”,重点学校更加容易集中优秀人才,更容易得到各种资源,形成薄弱学校难以抗衡的巨大优势。(二)应试教育下的需求。目前中国的高考形式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竞争十分的激烈。但是,进入高等学校的评定标准是高考的分数,重点学校高的教育质量吸引了许多人的眼球,以致很多人都希望能挤进去接受高等的教育教学,获取好的成绩,这样在高考中获得高分,进入好的大学。

(三)家长们的观点。家长们认为重点学校就是好的学校,教学质量就是高,升学率也很高,所以把自己的孩子送进去是最放心的,一定能够比一般的学校要有更大的机会获取进入重点大学的机会。所以,很多家长宁愿花钱也要把自己的孩子送进重点学校。

1、张芳崔光慧的论文《对重点学校品牌效应的思考》,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云南昆明650092

(四)行政人员以及官员们的业绩体现。上面提及到的应试教育的需求,官员们为了能够提高本地区,本学校的质量,提高升学率,不断地想尽办法,重点学校正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因此,在政策上往往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

(五)国家的政策。尽管在2006年,法律明确规定废除“重点学校”制度,不得设立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但是,我国却设立了“示范学校”和“211工程”学校,其实这是一种换汤不换药的做法,实质上说也就是“重点学校”。

五、针对重点学校应采取的措施:

(一)废除重点学校制,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具有全民性、公益性、基础性的特点,这一特点决定了它不能将公民分为三六九等,提供不同的教育。而是应该一视同仁,“一个都不能少”,向每一个儿童提供必需的,基础的教育。首先,取消重点学校保留的特权,实行重点学校高中与初中的彻底分离。其次,禁止实行对重点学校在财政拨款、师资配备、招生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二)国家应该澄清一些观念认识,改变人们对于重点学校的认识。目前认为重点学校制度应该保留而普遍认同的观点主要有以下:

第一,所谓的“教育差距客观存在”,任何国家都有优质教育。的确,这个观点是事实,学校之间的差距是永远存在的,但是国家和政府应该做的是减少学校之间的差异,而不是继续加大这一差异。重点学校的设立很明显在扩大学校之间的差距。

第二,所谓的“我们国家经济落后,发展教育只能突出重点,这样才能为国家更加快的输送高等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做贡献。”我们都知道,重点学校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对于为国家输送人才,培养人才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我们应该同样看到,我国许多地方的重点学校的豪华程度超过发达国家的事实,说明在教育现代化问题上与其他领域一样,我们缺的最主要的不是钱,而是人们的正确的价值和观念。

第三,所谓的“差异教育,对于少数天才儿童的教育需要,为他们提供特殊的教育”。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存在是事实,但是对于智力测试显示,有80%以上的人是属于智力中等的,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才是智力超常或者是智力底下的。另外,目前的重点学校的设立,不仅仅没有很好的为少数禀赋优异的学生提供优质教育,反而有一些优异的学生在普通学校之中有吃不饱,被耽误之嫌。再加上,从目前的义务教育的公共性,普遍性,公益性出发,如果为了培养、选拔极少数优异儿童而牺牲大多数儿童的利益,这样的做法显然是不合理的。毕竟,让大多数人得到必要的教育,比制造一小批“天才”要重要得多。

第四,所谓的“家长们望子成龙和望女成凤的观念思想,使得重点学校应运而生。”每

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接受优质的教育,认为在重点学校里,这些都能满足,孩子就有机会成才。其实这种观念是带有很大的片面性的。首先,我们不能否认重点学校的教学质量,确实带了很大的升学率。但是,我们也应该了解到,很多重点学校的教学方法等不适合学生的全面的发展。为了提高成绩,这些学校在作息时间、习题数量上采取超常规的做法,就连教师们也深感负担沉重、苦不堪言,更何况使学生。这样是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三)补偿差距。“差别补偿”是罗尔斯理论的重要内容。罗尔斯认为,由于“不同的社会地位,生于不同地位的人们有着不同的生活前景,而这些前景部分是由政治体制和经济、社会条件决定的。这样。社会制度就使得人们的某些出发点比另一些出发点更为有利。这类不平等是特别深刻的不平等。他们不仅涉及面广,而且影响到人们在生活中的最初机会,然而这种不平等却是个人无法选自我选择的。”

补偿差距,主要是体现在教育资源的配置上,应该向弱势地区,弱势学校和弱势群体倾斜。对于弱势地区,政府应该对其加大教育投入,采取切实有效而措施逐步缩小地区之间的教育差距;对于弱势学校,政府首先应该针对办学条件低于标准的薄弱学校之地限期改造计划,集中力量加快薄弱学校改造进程,积极帮助和支援薄弱学校在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方面的达标。而不是对原来办学条件较好的学校继续“锦上添花”,过量的投入,遏制办学条件好的学校之间的互相攀比。对于弱势群体,政府应采取扶住措施,帮助他们完成义务教育,接受平等的教育。

(五)提高重点学校的社会责任意识和行动水平,通过群体自身制定社会责任自律意识,评价和自我约束的行动。这一措施是专门针对取消重点学校制之后的残存的对于之前是重点学校的品牌效应。学校自身是推进教育公平和落实社会责任的核心环节。重点学校坚持高尚的教育理想和社会理想,坐坚定推进素质教育的示范者,自觉地把自己当做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工具,关注若是学校的利益,而不是出现权钱教育的现象。

重点学校制只是教育不公平的一方面的体现,教育的不公平还体现在很多方面,要实现教育的公平化,这需要每个人的努力。同时,我们应该了解,没有普遍适用性的教育公平理论,也没有绝对的永恒不变的教育公平理论。因为教育公平需要受到社会上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世界在不断地变化,所以教育公平理论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变化,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才能实现真正的公平。

1

1、[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69页

参考文献:

[1]瞿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问题研究.教育公平的视角.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5

[2]高丽.教育公平与教育资源配置.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6

[3][美]凯瑟琳-麦克德莫特.掌控公立学校教育:地方主义与公平.周玲译.北京:教育科学

出版社,2007.6

[4]郭彩琴.教育公平论—西方教育公平理论的哲学考察.徐州:中国哭熬夜大学出版社,

2004.11

[5][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第69页

[6]陈桂生.教育实话.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第305页

[7]《新旧约全书马太福音》第十二章

[8] 张芳崔光慧.对重点学校品牌效应的思考.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云南昆

明.650092

[10]白建德.重点学校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负面影响.志丹县中学.陕西.717500

[11]王后雄.“重点学校”问题及其背后之坎.中国教育学刊,2009.08

[12]刘远碧.从义务教育的性质反思我国的重点学校制.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

院.610066.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报,2008.11.第10卷.第11期

[13]魏文彪.要有人勇气取消重点学校.黄立明编辑。江西省南昌《信息日报》

[14]杨东平.告别重点学校.南风窗.半月刊,2005.7上

[15]李绘周玲.关于义务教育阶段重点学校、重点班的思考.教学与管理,2004.10.20

[16]杨章宏.关于重点学校问题的评析.教育评论,1993年第4期

[17]万华.取消重点学校和重点班.教育导刊,2007.1.上半月

[18]游河晏兰萍.重点学校的教育公平问题调查.法制与社会.教育与文化,2009.3(中)

[19]杨东平.重新审视重点学校制度.教育论坛

有关学校教育的英语口语话题

1.Are college tuitions reasonable? 2.Are foreign languages part of the curriculum? If so, which languages? 3.Are most schools coeducational in your country? 4.Are there any subjects/classes you wanted to study but they weren't available at your school/college? 5.Are there good colleges in your country? 6.Are women encouraged to pursue education? 7.Do you have difficulty with school work? 8.Do you know anyone who does not know how to read or write? 9.Do you think teachers are paid enough? 10.Do you think your school is a good one? Why/why not? 11.Do you think your teachers give too much homework? 12.How can we improve our classroom? 13.How do you travel to school? 14.How long must you go to college to get a degree? 15.How much is too much homework? How should the homework load be managed? 16.If you have not attended college, do you plan on doing so? 17.Is it difficult for people without a college education to get good jobs where you live? 18.What are some good ways to learn English? 19.What are some important factors in determining which college to attend? 20.What are the qualities of a good student? 21.What are the qualities of a good teacher? 22.What classes would you take? 23.What do you study? What's your major? 24.What is the average age of a high school graduate? 25.What is your favorite class? 26.What was (or is) your favorite subject? Why do you like it? 27.Who selects the college you will attend -- you or your parents? 28.Why are you studying a foreign language? 29.Why do you think people become teachers? 30.Why is it helpful to learn a Second language ? 31.Why is it sometimes very difficult to speak another language? 32.Would you consider studying abroad? 33.How much free time does a high school student in your country have? 34.Do parents home-school their children in your country? 35.What do you think of home-schooling? 36.Do you know anyone who was home-schooled? 37.Do you think that most parents influence what university their child will attend? 38.Once you graduate from a university should you stop learning? 39.What are some ways a person can continue to learn? 40.Does education guarantee a good job? 41.Which is more important, the essential skills in life you've learned to develop on your own or the artificial structure in college about the "real" life? 42.Which high schools and colleges are the best in your country?

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及意义

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及意义 学丽 (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一、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 中国古代的学校名称各异,有序、校、学、塾、成均、明堂、辟雍、伴宫、灵台等。西方学校school,schule源于拉丁语shola,这个词又源于希腊语skhole,意思是“闲暇”、“休息”,后用来表示学习的地方。学校即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专门场所。它是一个规范性的组织,也是一个公益性的组织。 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有如下几点: 1.生产力的发展和奴隶制国家的形成是学校产生的历史基础 原始社会的教育是非形式化的:没有固定的校舍、教师等;虽有其公有平等的一面,但有很大的局限性。教育工作是附着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进行的。随着生产斗争经验的积累,铜器、铁器代替石器而成为生产工具,农业和畜牧业代替采集和渔猎而成为主要的生产事业,从而使物质产品丰富了,除供人类消费之外,还有大量的剩余。由于铁制工具的使用,使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为社会的分工提供了最主要的条件,社会的分工又进一步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部落酋长利用他们的特殊地位,特别是利用他们手中的武装力量,把这些剩余果实据为己有,在社会中逐渐形成了阶级,产生了奴隶制国家,占统治地位的奴隶主阶级,借助于国家机器对被统治的奴隶阶级进行管理,镇压他们的反抗,维护本阶级的利益以巩固其经济基础和社会秩序,而要做到这一切,需要有自己的各种国家机关和力量,如政府、军队、监狱等等,也就是社会的上层建筑,同时,也就需要论证这种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合理性的意识形态,这就需要有大量的官员、文士、僧侣和军人,这些专业人员都须经过专门的培养和训练,这使得无压迫、无剥削的社会不复存在。而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必须把一系列统治办法传给他们的后代,这就是古代学校产生的历史基础。 2.体脑分工和专职教师的出现是学校教育产生的客观条件 随着社会的分工对生产力的影响,逐渐地,社会分工从单纯的生产劳动领域扩大到了整个社会,出现了体脑分工,使一部分人从直接的生产劳动中脱离出来,

对社区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和谐互动问题的思考

对社区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和谐互动问题的思考 对社区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和谐互动问题的思考 社区教育(也指街道教育,下同)和学校教育是紧密相联而各有侧重的一个整体。学校教育是自成体系的正规的、封闭式、应试式的围墙教育;而社区教育是纷繁复杂的非围墙教育。社区教育即在一定区域内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以区域内的全体成员为基本教育对象,不分年龄、性别所开展的,旨在提高社区全体成员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以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主导的各种教育活动。发展社区教育,为居民创造终身受教育的条件,是我们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重要切入点。 一、社区教育和学校教育和谐互动的基础 一从概念上看: 学校教育包括从幼儿园学前班、九年制义务中小学教育、高中和大学教育、为培养各类人才的艺术体育等类专门教育。广义的社区教育范畴是指除了普通的小学、中学、大学而外的一切教育;狭义的社区教育可分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两大类。其中非学历教育又包括功利性教育(有证书和一般性两种技能培训)和素质性教育(以提高各类人的各种素质为目的)。 这两种教育是两股道上跑的车,内含和概念上不同。但都是对他人的教育。在教育这个共性话题上,可以互相借鉴,取长补短,推动两种教育。 二从内容上看: 学校教育是系列化的学历教育,有必要的校舍、资金、师资、教材、规划等一系列软硬件保证,有层层的直线领导和主管,是国家培养人才的主要保证。社区教育包罗万象,面很广,又有多个部门领导和主管。其主要内容是包括知识培训、生活保障、体育锻炼、健康养生、休闲娱乐“五位一体”的家门口教育。 这两种教育各有自己的独立系统。前者较专,专业学历教育;后者较宽,业余技能为主教育。但其教育内容都是以增长知识、提高素质为主的教育,两种教育应该互有促进。 三从人员上看: 学校教育以文化知识教育为主,人员很单纯,除了学生就是教职员工。社区教育以德育技能教育为主,受教育对象面较广,基本上包括绝大部分社区居民。而师资面也较广,能者为师,聘请领导、有一技之长者和各项专业人士担任。 学校的教师、学生来自不同的社区,又共同关心着本社区的活动和建设,参与一些本社区的必要的大型活动。本社区的一些教育组织和有关部门领导,参加了学校的教育共建组织,对学校进行一些德育和专业教育。双方共建着社区文明。学校和社区和谐互动,优势互补,可以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资源,推动着两种教育。 四从关系上看: 学校教育是条状阶梯教育,由教育部门主管。社区教育是块状面上教育,由社区党政领导主管。学校建在社区,老师、学生生活在社区,社区是大本营。学校教育促进着社区发展,为社区教育提供了各种方便;社区为学校输送生员,解决着校外的矛盾,社区服务着学校教育。两者关系密切,是和谐互动的基础。 二、社区教育和学校教育和谐互动的方式 一是让学校融入社区,促进教育改革,支持社区教育。

教育公平制度

郑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锦凤小学保障教育公平 制度 第一条为促进教育公平,坚持均衡编班,均衡配置校内教育教学资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国家义务 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试行)》,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学生编班是指学校日常教学和班级行政管理的学生编班。 第三条各年级学生(包括新生)实行常态编班,按照男女生比例、父母文化程度、学前教育程度等因素相对均衡原则随机将男、女学生分配各班,不设重点班,不擅自举办实验班,不分区内、区外班,不得按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分班。学校不为编班举行任何形式的考试、测试。在编班前如学校组织考试、测试,学生应当拒绝参加。学生或其法定监护人可向学校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举报。 第四条新生入学分班后,学校不再重新编班。个别学生因学科能力以外的原因确需调班的,经学校办公会研究同意可以调班,但年级调班人数原则上不得超过该年级学生总数的1%。二年级以上的学生一律不得调班。 第五条学校统一采取先确定班主任,再均衡配备各科任课教师,然后将学生均衡分到班级,最后由班主任抽签确定班级的办法编班。鼓励学生家长、教职工代表参与编班过程,实行阳光操作。 第六条严禁以学生获奖、竞赛、各类考试成绩为编班依据。 第七条严格按照规定安排每个班级的人数,班额要相对均衡。年级班级编定后,不得随意调换任课教师或给学生任意调班。严禁按照考试成绩给学生排队,严禁按照考试成绩安排学生上课和考试的座位。

第八条严格按规定组织考试(测试),不准违反教学规律,频繁进行考试,不准张榜公布考试结果,更不允许依据阶段考试成绩进行动态编班。 第九条学校要均衡配置校内教育教学资源,根据教师年龄、知识、能力结构相对均衡配置每个班级的教师。特别要重视优质教师资源的均衡分配,体现和尊重每个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公平权利。 第十条学校对教师工作业绩的考核要以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考核教师教育教学工作情况,不得单纯以学生学业成绩高低作为教师工作考核的唯一内容。可以把发展性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幅度)作为教师教学业绩评价的重要尺度。 第十一条本制度由郑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锦凤小学负责解释。

浅谈弱势群体的教育不公平

浅谈弱势群体的教育不公平 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进步发展和改革,我国的教育事业蒸蒸日上的同时,弱势群体教育却依旧面临着一定程度上大的不公平。弱势群体通常是指由于某些障碍或者缺乏经济、政治和社会机会,而在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人群,经济生活的贫困性、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承担风险的脆弱性是其本质特征。弱势群体的不公平表现在社会诸多方面,教育的不公平就是其中之一。 弱势群体教育的不公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机会的不平等。首先,受先天素质和性别因素的影响,残疾儿童和女童在受教育的机会上,处于劣势;其次,受地区因素影响,东西部地区以及城乡之间学生入学率和辍学率等方面存在着差距。1999年高中在校生人数,城市占38.7%,县镇占47.8%,而农村才占13.5%。各省区间初等教育发展的绝对差异在规模上有所缩减,但在质量上呈不断扩大趋势。第三,受家庭环境和生活环境的影响,教育机会不平等的现象也比较明显,其中以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问题最为突出。民工子女就学现状有三种:一是完全辍学;二是在流人地公办全日制学校借读,但借读费较高,且存在着不公平待遇;三是在“民工子弟学校”上学,这是大多数民工子女的选择,但这些学校多为私人办学,教学质量难以保证,有的还存在卫生、安全隐患。另外,在我国教育体制中存在的以钱择校、高等教育机会分配不公等现象也直接导致了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2.教育过程的不平等。主要表现在教育经费、师资力量、办学条件以及教学关系和教育评价等各个方面。其中教育经费是根本因素,它决定着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的好坏;而教育经费投入的多少不仅取决于当地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更主要的还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关。按人均GDP可以把我国省区分成发达、中等发达和不发达三类地区,不同地区间的教育投入差异是很明显的:1994年的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平均生均教育经费,一类地区是864.63元和1550.81元,为三类地区433.84元和711.66元的2倍;1999年,全国初中生均公用经费支出为375元、小学为184元,而这一数据在农村地区则分别为264元和141元。由于经费的不足,相当多的地区还不具备义务教育的基本办学条件,教育质量难以保证。另外,“一刀切”的教育收费,致使很多的在校生,难以接受到平等的教育。贫困地区中小学生因为家庭负担原因而辍学的情况已为人所共知,1994年一类地区的初中生毕业生升学率为85.13%,而三类地区的为39.36%,各地区中学升学率的标准差维持在15%左右;高等学校的收费更是让贫困学生望而却步,2000年普通高校的学杂费都在3000~6000元之间,占了学生经常性支出的22.2%,远远高出其他国家和地区。 3.教育结果的不平等。主要是指不能使每个学生都达到其所能够__达到的基水平,不能得到全面发展,不能保证整体的教育教学质量的要求。就社会弱势群体而言,主要表现为高考分数线地区差异、不同家庭背景不同阶层的子女的成功机会、就业机会的不公平性等等问题。高等学校比较集中的城市和地区,通常高考录取分数线较低,比如2003年文史类的重点线,北京市是455分,比湖jB省的559分低100多分,还不到该省的资格线480分;另外,一蹙民办高校或是与高等学校合作办学的二级学院,相对而言,分数线较低但收费很高。贫困家庭的子女也是可望而不可及。 二、弱势群体理应受到更多教育公平 1.弱势群体承担着夏多的社会代价,理应享受公平待遇。在社会转型时期,

教育公平制度

教育公平制度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郑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锦凤小学保障教育公平 制度 第一条为促进教育公平,坚持均衡编班,均衡配置校内教育教学资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国家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试行)》,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学生编班是指学校日常教学和班级行政管理的学生编班。 第三条各年级学生(包括新生)实行常态编班,按照男女生比例、父母文化程度、学前教育程度等因素相对均衡原则随机将男、女学生分配各班,不设重点班,不擅自举办实验班,不分区内、区外班,不得按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分班。学校不为编班举行任何形式的考试、测试。在编班前如学校组织考试、测试,学生应当拒绝参加。学生或其法定监护人可向学校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举报。 第四条新生入学分班后,学校不再重新编班。个别学生因学科能力以外的原因确需调班的,经学校办公会研究同意可以调班,但年级调班人数原则上不得超过该年级学生总数的1%。二年级以上的学生一律不得调班。 第五条学校统一采取先确定班主任,再均衡配备各科任课教师,然后将学生均衡分到班级,最后由班主任抽签确定班级的办法编班。鼓励学生家长、教职工代表参与编班过程,实行阳光操作。

第六条严禁以学生获奖、竞赛、各类考试成绩为编班依据。 第七条严格按照规定安排每个班级的人数,班额要相对均衡。年级班级编定后,不得随意调换任课教师或给学生任意调班。严禁按照考试成绩给学生排队,严禁按照考试成绩安排学生上课和考试的座位。 第八条严格按规定组织考试(测试),不准违反教学规律,频繁进行考试,不准张榜公布考试结果,更不允许依据阶段考试成绩进行动态编班。 第九条学校要均衡配置校内教育教学资源,根据教师年龄、知识、能力结构相对均衡配置每个班级的教师。特别要重视优质教师资源的均衡分配,体现和尊重每个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公平权利。 第十条学校对教师工作业绩的考核要以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考核教师教育教学工作情况,不得单纯以学生学业成绩高低作为教师工作考核的唯一内容。可以把发展性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幅度)作为教师教学业绩评价的重要尺度。 第十一条本制度由郑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锦凤小学负责解释。

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核心

附件1: 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总体框架 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是学院发展的核心,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是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有利于强化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切实提高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保障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总体构架

以上五大体系的构建,在目标设计、组织保障、监控措施、反馈调控之间形成一个闭环,通过内部的协调和外部的沟通,促进学院教育教学质量在现有的办学条件下达到最佳的状态。 二、教学质量监控的目标体系 教学质量监控的目标体系通过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质量监控,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设计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科学制订并严格执行培养方案。培养方案是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的指导性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编制的基本依据,必须保证培养方案的前瞻性和稳定性;要加强对培养方案制订过程的监控,深入调研、周密论证,从源头上保证

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培养方案一经确定,必须认真组织实施,严格执行;确需对培养方案进行调整的,应按规范程序递交申请进行审批。 (二)大力推进专业建设与调整,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学院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自身实际,科学制订专业发展规划,完善整体教学改革方案,优化专业设置,形成合理的专业结构和布局,促进学院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要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努力提高新专业的办学水平。 (三)制订规范的课程标准。根据专业特点,注重教学内容更新和知识的全面系统,科学制订各专业课程标准,按照标准开展教学,严格规范教学行为。 (四)强化教材建设与管理。教材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学院做好教材管理工作,规范教材选用程序,提高教材的使用质量与效益;通过特色教材建设立项、联合编写教材等方式,积极推进教材建设工作。 (五)加强教师队伍的管理与选聘。严格按照本科教学工作的相关要求,加大任课教师资格审核、监督力度,规范教师聘任,鼓励高职称,骨干教师多授课,切实保证教学质量。 (六)严格课堂教学要求,规范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根据《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上课规范》督促教师上好每一堂课。教师应根据大纲和进度计划在课前认真备课并精心设计教案;上课预备铃响前到达教室或上课地点候课,准时上课;上课开始和下课结束请学生起

以和谐理念引领学校教育

以和谐理念引领学校教育 创建平安文明和谐校园 党课学习讲稿 刘化德 2009年9月19日 同志们: 根据学校党支部安排,今天由我给同志们上一次党课。党课的内容是《以和谐理念引领学校教育,努力创建平安文明和谐校园》。一、什么是和谐?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什么是和谐校园? 何谓和谐?安顺谓和,协调为谐。从社会学角度看,和谐直接表现为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使社会共同体处于融洽状态;和谐一般分为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自身内心的和谐和国家社会内部的和谐等方面。 有关专家界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含义:“是社会主义国家全体人民都能够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占主体地位的非对抗性矛盾一般不采取对抗和冲突的形式,能够达到矛盾各方面相互促进,良性运行,和谐共存,共同发展的社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学校作为重要的社会基层单位,理应为实现社会和谐作出积极贡献。 什么是和谐校园?就学校教育系统而言,和谐表现为一种学校教育生态的平衡、协调有序的发展状态。我们认为,和谐校园应该是一个符合人的发展规律和学校教育规律而构成的教育生态的平衡系统,

它至少涉及校园内外两大系统要素。就内部环境来说,体现为校园内的教育主体与教育对象之间的和谐相处,包括师生和谐,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干部与群众和谐相处等。就外部环境来说,学校应与家庭、社区和谐相处。就教育本质来看,和谐教育是一种提供适合孩子天性的教育,为每一个孩子的健康发展创造适宜的环境。因而,必须从观念上完成从“学生适应教育”向“教育适应学生”的转变,着眼于学生主体性发展和独立人格的形成,处理好教育教学关系。和谐校园这一生态平衡系统应当具有科学、民主、人文、开放四大特征。科学是和谐校园之基石。所谓“科学”指遵循身心发展的规律实施教育教学,使校园生活有张有弛、丰富多彩、生动活泼。民主是和谐校园之根本。所谓“民主”,指校园内的所有人与人的关系都应当是平等、尊重的,尤其是师生关系的调整,使人格得到健康发展。人文是和谐校园之灵魂。教育的真谛是人文关怀、心灵沟通、生命互动、精神感召。所谓“人文”指的是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开放”是和谐校园之源泉。现代教育关注社会生活的变革,反映现代科技的发展,打破单一的课程观、禁锢的教材观、机械的学习观,实现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学校与家庭、社区的有机结合与多维互动,在这一过程中,师生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力得到激发,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和谐校园的建设宗旨是为师生的生命成长提供最适宜的土壤,使师生能在这校园和谐的生态平衡系统中,体验校园生活的愉悦,具有幸福感、满意感与成就感,使学校真正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成长成功的园地。 二、推行人本化学校管理模式,促进师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近年来,我们以和谐理念引领学校教育,在建设和谐校园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我们认为,要构建和谐校园,首先

浅析学校教育中的教育过程公平问题

浅析学校教育中的教育过程公平问题 ——以无锡师范附属小学为例【摘要】目前对教育公平的理解普遍从教育活动的过程来解释,认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包括三方面的内涵:第一,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即起点公平;第二,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即过程公平;第三,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即结果公平。本文从学校教育的课堂教学出发,探讨教育过程中的教育公平问题。【关键词】学校教育;教育公平;教育过程 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不公平现象,指的是在学校教育过程中违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偏离教育促进受教育者适应未来生活的教育目的,漠视学生在教育中的地位和独立人格,以非民主的教育方式和手段,不能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一、目前我国中小学校教育中存在的体现不公平现象的几个方面 1.由教师的教学技能带来的不公平 教学活动最终还是人与人之间的活动,带有明显的主观性,教师个人能力的高低势必造成对学生受教育的不公平。此外,随着现代信息技术进入学校,新老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情况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在直观性上具备明显的优势,例如,在锡师附小几何教学中,采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班级成绩明显优于采用传统教学方式的班级。 2.由教师狭隘的学生观带来的不公平 在锡师附小中,部分教师还是持有传统的学生观,即认为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把学生视为学习的机器,学生的一切都应该是为学习服务的,无论学生的特质如何,强制学生于所谓的“学习”上。另一方面,对于一些较为高级的竞赛中,学校总是派出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因为部分教师认为学习好的学生应该一切都好,不顾学生的个性,即打压了一部分真正有天赋学生的积极性,也给这部分“好学生”施加了太多的压力。 狭隘的学生观还体现在性别上。在教学中,教师认为女生的学习积极性高于男生,因此将大部分注意力放在了管理男生上,而女生的学习则靠她们自觉,而在一些团体活动中,男生由成为了班级的主力军。这种狭隘的性别观念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3.课堂参与机会的不公平 目前我国课堂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是斑级授课制,课堂中的交往多由教师发起。教师在课堂中的支配地位,使师生交往带有更多主观选择性,学生参与交往过程多半是被动的和反应性的,教师的提问带有很明显的主观性。在锡师附小中,教师的选择对象无外乎两种,一是教师认为该学生能够有自己满意的答复,让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够有序的进行下去;另一种是批评性提问,提醒上课不认真的学生。 4.实验班、重点班的设立 所谓的实验班和重点班,是由一些成绩较为突出的学生组成的。这些学生享受着更为优质的教学资源,甚至这些班级还是“公开课专用班级”。这些现象与基础教育的性质相悖,体现出了学校教育发展的不公平,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

小学生弱势群体教育对策总结

小学生弱势群体教育对策 作为一位老师,我们不能很潇洒地撇开学生的成绩来谈教育成功。在学生身上,老师寄托着未来的希望,也品尝着成功的欢乐。然而,学困生的存在也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当你走进他们的生活,走进他们的心灵之后,才发现他们不是问题的学生。 三年前,在学校领导和老师的信任与支持下,我接上了一个三年级的班级。虽然,这个班属于中年段没有小升初的压力,看上去轻松了,但背后的压力却更沉重了。为了更好的完成上级领导教给的任务,为了更快得到家长的认可,更为了尽快了解这个班的现状,在开学初,我就进行一次全面而严格的检测,再通过两个月的相处了解和两次严格测试后,我发现这届学生他们拥有的知识基础各不相同,学生素质的差异较大,存在着不少学困生,最典型的要属“智力欠缺型”的乔旭文和属于“性格问题型加无良好习惯型”双差学困生许崇志了。他们的出现大大的阻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当务之急我为他们量身定做了三年的帮扶计划,决定从三个方面进行“培优扶差”: 一、树立自信,让他们重新体会学习的快乐。 1、有针对性的家访,摸清状况,对症下药。

2、及时挖掘学生特长,发现闪光点,创造成功的机会。 3、教师要摆正心态给予关爱,让他们在温暖中成长。 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给学习方法 1、生活上与家庭密切合作,改变学生的不良习惯。 2、教学中,重视学习习惯的养成,变被动为主动。 整个教学过程,我注重了6种习惯的养成:预习新课的习惯、认真听讲的习惯、认真作业的习惯、有错必纠的习惯、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这些习惯的养成为学困生的转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千方百计提高学习成绩。 1、教师与家长双向沟通,实现了共同教育学生的目的。 2、结合学情建立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兴趣 3、善于表扬,让他们通过体会成功的喜悦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信心。 4、下移教学中心,把教学目标直接指向学困生,多提善问,提高学习兴趣。

浅谈如何处理好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

浅谈家长如何处理好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最完备的教育是学校与家庭的结合。”当前,我国的教育正处于一个充满着变化改革和发展的时代。以前那种单一的、封闭的传统教育体系正逐渐被多元的、开放的现代教育体系所代替。行之先生所提出的生活化教育理论正日渐成为新的发展趋势。教育的社会化、社会的教育化正日益被人们所接受。这种发展趋势下,促使我们不能把教育理解为单一的学校教育,应该把教育作为一个整体,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就是这个整体中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有机组成部分。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儿童发展的影响是长远而深刻的,而青少年儿童走出家庭,更多的就是在学校。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伸和扩展。只有有机整合二者,教育连续性的特点才能充分表现出来 我是一名从教多年的小学教师,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的重大影响,以及它在对学生的成长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应该让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引起足够的重视,使其发挥对学校教育的巨大辅助作用。 一、家教中的一些误区 为了培养孩子成才,大多数家长能按照学校对学生`的教育要求进行配合。但是,由于有些家长教育方法和教育观点不正确,所以并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如有的家长认为孩子是我自己的,如何教育是自家的事情;有的认为不打不成才,对孩子采用打骂教育,使其失去天真和上进心;(例子:略)个别家长因孩子进步不大,对配合教育失去信心;还有的家长溺爱孩子,不能正确对待学校教师的教学要求,袒护孩子,在教育过程中与教师产生隔阂和矛盾;(例子:略)小学低年级学生大脑功能的可塑性比较大,不但容易接受新事物,而且容易形成习惯,

浅谈小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浅谈小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梨树县郭家店镇第四小学黄旭 小学正处于道德教育的关键时期,必须认真抓好。在教育内容上应反对抽象空洞的说教,强调德育与日常生活相结合,以养成基本的道德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伦理道德。下面,我想从以下几点浅谈我对小学教育中德育教育重要性的看法: 第一,家长的导向作用不容忽视家长是青少年的启蒙教师,也是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家庭教育的方式可以直接透视出青少年在未来成长道路上的成功与否,重视德育教育光喊口号不行,光靠教师在学校的教育更是不行,家长应该积极行动,积极配合学校和教师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从小事抓起,良好的思想品质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应从平时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进行道德教育只让孩子背那些条条框框是不行的,只让孩子停留在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的表象认识上也不行。孩子从入学开始就应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家长和教师的教育使孩子能够真正认识到为什么是对、为什么是错,而且付诸以行动中才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此外,对于现在的教师也还存有另外一种困惑,那就是小学生在学校上课期间在老师的教育下、在学校的监督下养成了较好的习惯,能够较好的按照行为规范要求自己,但到了假期在家长们溺爱的强攻下逐渐迷失方向“重操旧业”,开学以后教师还得从头再来,如此周而复始的教育虽然

耗尽了教师的大量心血但收效甚微。 第二,学校教育应是教育的主导青少年的德育教育离不开诸多环境和因素,但学校教育对儿童的影响起主导作用。加强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首要任务。小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和思想品德逐步形成的时期。由于年龄小、知识少、阅历浅和缺乏社会生活经验,是非观念模糊,对人对事缺乏明辨能力,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很大的模仿性,同时又有很大的可塑性,容易接受外界的各种影响,正如俗话说得:嫩枝易弯也易直。 因此思想基础打得好坏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以至今后一生都有极大的影响,所以必须从小学生抓起,加强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和道德品质教育,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抵制不健康的消极思想对学生的侵蚀,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如果学校只是知识注重学生“智”的发展而忽略了“德”的重要性,我们培养出来的将会是一批废品,而当今片面地追求升学率,繁重的课业负担,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学校只为应试,一天到晚有讲不完的课,写不完的作业。只重知识,不重德育,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只是高分低能。上了大学因心理不健康而走向犯罪的例子屡见不鲜。 此外,学校不能简单地以学生学习成绩的优或差来界定学生的好与坏,在评价学生方面仍然要用辩证的方法来综合地衡定。把学习成绩作为一个参考,把智力、情感、态度以及目前提倡的自信、乐观、向上等诸方面因素考虑其中,形成一个综合界定的标准。素质教育提倡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用欣赏的眼光对待学生,学校要用赏识的态度来对待

大爱成就和谐的学校教育生态

大爱成就和谐的学校教育生态 一、建立和谐的干群关系 在学校人际关系中关键是干群关系,即学校领导层与教师的关系。建构和谐的干群关系是学校和谐人际关系的保障。干群关系不和谐,学校将如一盘散沙,教师与教师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将会矛盾重重,在这样的环境里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都难以形成,会严重干扰学校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落实。只有学校所有成员都能做到“心中有爱”才能实现人际关系和谐相容。但是其关键却在领导,领导的责任就是通过以身作则,以及人性化的教育方法(关爱人、尊重人、理解人)培养能和谐发展、能与人和谐相处的人。而人际关系和谐相容,关键是人人都能做到“心中有他人” 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和谐关键在教师。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有教育民主观,在与学生交往中与学生的人格是平等的,不能以权威者的姿态凌驾于学生之上。这样才能形成师生之间的互相尊重、使师生成为共同发展、和谐发展的人。要用教师爱教,学生学会爱。人们常说“爱人者,人恒爱之”,关爱学生是师德的核心,也是教师的天职。 学生之间也是如此。如何让学生具有爱心、同情心

呢?教师不仅要以自己的行动为学生做出示范、不仅要教他们怎样做,更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观念。有了正确的观念才会产生正确的行为。教师心中有学生是拉近与学生之间心理距离的前提条件,是形成和谐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的关键。 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心中还要有家长,与家长关系和谐不仅可以形成教育合力,而已也可以直接影响到师生关系的和谐。与家长和谐相容,需要领导和教师心中有学生家长,尊重他们的合理要求,经常与他们沟通,并做好指导他们搞好家庭教育工作。 三、大爱成就师生发展 良好的学校教育生态环境,实际上就是高品味的和谐的学校文化环境(其中包括物化环境、舆论环境、精神环境、心理环境),即学校文化。其对学校的优质发展、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素质的提高,具有规范、熏陶和激励功能。学校文化是由全体干部、师生共同创造的。它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构成的。学校文化环境具有固本的作用。所谓固本是指学校文化环境建设是以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的“和合”文化为基础,通过学校文化建设进一步弘中华民族的“和合之德”。“和合”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又是一种道德思想和道德规范,它可以化解各种矛盾,形成学校和谐教育生态。学校文化建设追求的是和谐,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和精神文化的整体和谐;学校教育中教师和

学校教育过程中不公平现象原因分析及对策-2019年作文

学校教育过程中不公平现象原因分析及对策 教育公平最初是作为一种理想被提出的,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雅典的公民教育和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思想。教育公平作为一个基本理念,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其内容也在不断地发展、深化。主要有三方面内涵:教育起点上的公平,即人学机会的均等;教育过程中的公平,即以公平方式来对待每一个不同的人的教育活动;教育目标上的公平,即教育效果的公平。其中,教育起点上的公平是基础,教育过程中的公平是保证,教育目标上的公平是前二者的归宿。人类在追求教育公平的过程中,教育的不公平始终存在着。学校是一个微型化的社会,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构成了教育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教育公平的追求发展到对学校教育过程中公平的追求上来,教育公平的理念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体现,不仅仅是教育资源的公平投入,教师的态度、责任心、敬业精神、对学生的尊重、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等,都对学生的权利以及学生的心理、人格、学业成绩等产生重要影响。本文试对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不公平现象作初步分析,力求找出相应的对策。 一、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不公平现象 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不公平现象,指的是在学校教育过程中,违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偏离教育促进受教育者适应未来生活的教育目的,漠视学生在教育中的地位和独立人格,以

非民主的教育方式和手段,不能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目前我国中小学校教育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重点学校的设立,重点班的举办,以及近几年“高价生”现象的出现,引起社会上多数人特别是工薪阶层和农民的不满。这些现象与基础教育的性质相悖,体现出了学校教育发展的不公平,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校教育发展的不和谐,使同样的学生不能受到相同的教育。 2 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课堂参与机会不公平。目前我国课堂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是班级授课制,课堂中的交往多由教师发起。教师在课堂中的支配地位,使师生交往带有更多主观选择性,学生参与交往过程多半是被动的和反应性的,教师倾向于频繁地叫自己认为最满意的学生回答问题。布罗菲和古德对4个一年级的老师对待“优等生”和“差生”的行为进行了研究。研究报告表明,这些教师与不同成绩的学生接触的频率没有多大差别,但在质上则有着重大的不同。当“优等生”回答正确时,他们得到表扬的机会,是“差生”回答正确后受到表扬的两倍;而“差生”回答错误时,极有可能受到批评。比较而言,“差生”受到批评的可能,是“优等生”受到批评的三倍。当“优等生”和“差生”在回答不出来问题或回答错误时,教师愿意继续花在“优等生”身上的功夫是“差生”的两倍。 3 教师编排座位造成的不公平。教师在编排座位时为部分学生“优先定位”,使学生享受座位特权。根据物理学原理的场

我国弱势群体教育现状及相关问题的探究

我国弱势群体教育现状及相关问题的探究 摘要:目前我国还存在着相当数量的弱势群体,教育问题是弱势群体面临的比较重大的问题,本文简要介绍了弱势群体的特点、产生原因,详细阐述了农村、城镇、大学弱势群体目前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出了通过政府、社会和弱势群体自身多维度的解决问题的对策。关键词:弱势群体;教育;现状;问题;解决对策 1 前言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取到了飞速的发展,但我国的社会发展远远滞后于经济发展,产生了大量的城市下岗工人、外来务工人口等弱势群体。随着社会贫富差距的不断拉大,弱势群体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现阶段我国弱势群体的产生有其社会根源。我国目前正处在全面开放和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在这样一个全方位、多棱角的重新调整与重新分配利益的社会转型时期内所产生的弱势群体,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因为自身生理、自然灾难等原因致成的弱势群体,它的形成与失去发展机遇和客观条件而导致部分社会成员在经济收入、社会地位、权益维护、竞争能力等方面处于困难不利境遇的现象密切相关[1]。 弱势群体又被称为“处境不利群体”或“脆弱群体”、“边缘群体”,是指由于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低下状态而导致其在社会权力和利益分配中处于不利状况的人群。在当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如何解决弱势群体问题,使弱势群体也能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日益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 任何一个国家和社会中都存在着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2]。 弱势群体通常具有以下特点:他们往往社会地位低下,处在社会的边缘;不掌握社会权力,处于被支配、被管理的地位;较少或无机会参加社会公共活动,不能及时、充分地向社会和政府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愿望;经济贫困,不具备抗拒灾害的能力和潜力;家庭成员受教育水平低,知识贫乏;社会关系单薄贫乏,其社会关系往往同样具有弱势特征。因而使其获得、支配社会资源的能力和潜在能力受到损害,在获得和支配社会资源时处于弱势地位[3]。 对于“弱势群体”到底应该包括哪些人群,至今尚无一致的说法。目前较为权威的说法是由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研究所所长何平先生给出的。但界定“弱势群体”应从经济收入、社会地位、权益保护、竞争能力等方面综合考虑,确定客观的界定标准,而不是将社会中的某一人群作为整体全部的划入弱势群体之中,而且不能仅仅局限于城市范围内。从全国范围内来看,处于经济 不发达地区的农民也应属于弱势群体,而且他们应该是人数最多、最弱的弱势群体。 教育不仅是现代公民的基本人权,而且是改善人的生存状态,增进社会公平,实现社会平等的“最伟大的工具”。因此,对于社会而言,教育是解决弱势群体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根本长远之计,是根本上解决问题的长久之路。对于弱势群体而言,教育则是其获得理想的地位和改变经济状况的重要途径。但由于弱势群体处于不利地位和状况,其改变自身劣势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政府有责任也有必要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来解决弱势群体教育问题。 弱势群体教育问题,从总体上来看,可分为弱势群体本身(或成年人)的教育和弱势群体子女及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或未成年人)的教育两个范畴。本文主要对目前农村、城市以及大学生弱势群体教育的现状及弱势群体教育存在的问题和想过措施做一简要综述[4]。 2 我国弱势群体教育现状 2.1 农村弱势群体教育现状及问题 2.1.1 农村弱势群体的定义及特征 所谓农村弱势群体,是指现阶段我国城乡中那些由于自然、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低下

浅谈教育公平的文献综述

浅谈教育公平的文献综述 姓名:李丞浩学号:133160235 摘要:公平是人类始终追求的目标,而教育公平是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随着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教育公平问题也日渐引起人们的关注,教育公平是我国目前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问题在教育领域的折射和反映,也是公平价值观念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和延伸,教育的不公平是最大的社会不公平。 关键字:教育公平;对策;原因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主要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个方面。教育公平的基本内容就是实现教育利益分配的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之本。关于教育公平我国目前尚没有统一的定义。教育不公平问题在我国当前社会中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因此,全面理解教育公平有重大的意义。 一、关于教育公平内涵的研究 (一)伦理学视角。从伦理学视角来看,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在伦理学上,公平更多地被理解为公正、正义。教育公平的内涵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第二层次是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第三层次是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而通常,这三个层次被概括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从伦理学来看,教育的不公平是最大的社会不公平,因为教育的不公平不仅影响人的一生,而且影响世代人的平等发展。 (二)经济学视角。我国近十年关于教育公平的讨论是从经济领域“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一命题切人的。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教育公平是与教育效率相关的概念。从经济学的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来看,教育公平本质是教育平等与教育效率的动态平衡,教育公平的核心价值是平等与效率。 (三)法学视角。从法学角度看,教育公平就是受教育权利的普遍化问题,是一个基本人权问题。受教育权利的发展经历了从平等到不平等,又趋于平等的演变过程,由一种少数人的特权转化为普遍的公民权利并受到法律的肯定和保护是现代社会才出现的现象。目前,受教育已经从自然权利发展为法律权利从不平等的特权发展为普遍的乎权从义务性规范发展成为以权利为本位的,权利与义务统一的法律规范从个人权利发展成为民族的、国家的乃至全人类的共同权利。 (四)社会学视角。基于这一视角的研究,主要从社会学中关于社会分层的观点,探讨社会分层(包括经济分层与文化分层)与教育获得之间的关系,认为阶层差距也成为除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性别差距之外影响教育公平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要想改变教育不公平现状,除了进行教育改革,更为重要的是要进行彻底的社会改革,从根源上来改变产生教育不平等的社会制度本身。 (五)法理学视角。 当我们从法理学的视角看待教育公平问题时,教育公平不仅指教育主体在教育活动中对每一个教育对象的公平和对教育对象评价的公平,它还是一种在“比例平等”原则支配下的有关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获得平等待遇的理想和确保其实际操作的法律制度。 二、关于教育公平特点的研究 (一)原则性。从教育公平的实现过程看,教育公平要体现平等原则、补偿原则和差异原则。教育资源配置的平等原则包括受教育权平等和教育机会平等两个方面,该原则强调教育起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