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一、《统计学原理》课程说明

(一)课程代码:03230018

(二)课程英文名称:Statistics

(三)开课对象:历史教育

(四)课程性质:统计学原理是为经济与管理学科各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的重要的基础课,也是历史教育专业的学生选修课。本课程的目的在于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去搜集、整理、分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数据,并通过统计所特有的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表明所研究的社会经济现象的规模、水平、速度、比例和效益,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发展规律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作用,描述社会经济现象数量之间的联系关系和变动规律。

(五)教学目的:通过统计学原理的教学,使学生能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运用所学的统计理论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调查研究,并能运用统计方法分析、研究有关经济问题,为国民经济的管理提供真实可靠的数字资料,提高经济管理水平。

(六)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统计资料的搜集和整理、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相对指标和指数、抽样调查、相关分析、时间数列分析和统计决策等几个部分。通过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学生达到各章中所提的基本要求。习题课是重要的教学环节,教师必须予以重视。讲授时要注意结合《统计法》来进行。

(七)学时数、学分数及学时数具体分配

学时数:36 学时

分数: 2 学分

(八)教学方式

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为主要形式的课堂教学。

(九)考核方式和成绩记载说明

考核方式为考试。严格考核学生出勤情况,达到学籍管理规定的旷课量取消考试资格。综合成绩根据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40% ,期末成绩占60% 。

二、讲授大纲与各章的基本要求

第一章总论

教学要点: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统计学萌芽期的各学派、统计学近代期的主要学派、统计学的研究方法,理解统计学的研究对象、统计的涵义,掌握统计的要素。

1、使学生了解统计学萌芽期的各学派

2、使学生了解统计学近代期的主要学派

3、使学生了解统计学的研究方法

4、理解统计学的研究对象、理解统计的涵义

5、了解统计学的内容

6、掌握统计的要素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统计学萌芽期的各学派

二、统计学近代期的主要学派

第二节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统计学的研究方法

二、统计学的研究对象、统计的涵义

第三节统计学的要素和内容

一、统计学的内容

二、统计的要素

考核要求:

1、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

1.1统计学萌芽期的各学派(了解)

1.2统计学近代期的主要学派(了解)

2、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统计学的研究方法(了解)

2.2统计学的研究对象、统计的涵义(理解)

3、统计学的要素和内容

3.1统计学的内容(了解)

3.2统计的要素(掌握)

第二章统计资料的搜集和整理

教学要点: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统计数据采集的方式方法、统计数据的整理、统计数据的显示、统计调查方案的拟定、统计分组与次数分布。

1、使学生了解我国统计调查方法改革的目标模式

2、使学生理解有关统计调查的基本概念

3、使学生掌握统计调查的种类

4、了解调查目的

5、理解调查对象与调查单位的涵义、理解调查时间和调查期限的区别

6、掌握调查项目和调查表的格式

7、熟悉组织实施计划的内容与步骤

8、掌握普查的含义、重点调查的含义、典型调查的含义

9、了解统计整理的意义

10、掌握统计整理的步骤

11、理解统计分组的概念与作用

12、熟悉统计分组方法

13、了解次数分布的概念

14、理解次数分布的类型

15、掌握变量数列的种类、掌握次数分布图的绘制及类型

16、熟悉数列的编制方法

17、了解统计表的定义

18、掌握统计表的制作、掌握统计表的种类

19、熟悉统计表的结构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统计调查

一、我国统计调查方法改革的目标模式

二、有关统计调查的基本概念

三、统计调查的种类

第二节统计调查方案

一、调查目的统计学的研究方法

二、调查对象与调查单位的涵义、理解调查时间和调查期限的区别统计学的研究对象、统计的涵义

三、调查项目和调查表的格式

四、组织实施计划的内容与步骤

第三节专门调查

一、普查

二、重点调查

三、典型调查

第四节统计整理的意义和步骤

一、统计整理的意义

二、统计整理的步骤

第五节统计分组

一、统计分组的概念与作用

二、统计分组方法

第六节次数分布

次数分布的概念

次数分布的类型

三、变量数列的种类、次数分布图的绘制及类型

四、数列的编制方法

第七节统计表

一、统计表的定义

二、统计表的制作、统计表的种类

三、统计表的结构

考核要求:

1、统计调查

1.1我国统计调查方法改革的目标模式(了解)

1.2有关统计调查的基本概念(理解)

1.3统计调查的种类(掌握)

2、统计调查方案

2.1调查目的统计学的研究方法(了解)

2.2调查对象与调查单位的涵义、调查时间和调查期限的区别统计学的研究对象、统计的涵义(理解)

2.3调查项目和调查表的格式(掌握)

2.4组织实施计划的内容与步骤(熟悉)

3、专门调查

3.1普查(掌握)

3.2重点调查(掌握)

3.3典型调查(掌握)

4、统计整理的意义和步骤

4.1统计整理的意义(了解)

4.2统计整理的步骤(掌握)

5、统计分组

5.1统计分组的概念与作用(理解)

5.2统计分组方法(熟悉)

6、次数分布

6.1次数分布的概念(了解)

6.2次数分布的类型(理解)

6.3变量数列的种类、次数分布图的绘制及类型(掌握)

6.4数列的编制方法(熟悉)

7、统计表

7.1统计表的定义(了解)

7.2统计表的制作、统计表的种类(掌握)

7.3统计表的结构(熟悉)

第三章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

教学要点: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各种平均指标的计算形式、标志变异指标的计算形式、总体分布集中趋势的描述、总体布局离散趋势的描述、平均指标与强度相对指标的区分、如何正确运用标志变异指标评价总体平均水平的代表性、标准差的计算及应用。

1、使学生理解平均指标的概念、理解算术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掌握平均指标的种类、掌握计算平均数的计算、掌握位置平均数的计算

3、使学生了解离散趋势指标的作用

4、理解离散趋势指标的概念

5、掌握离散趋势指标的种类及计算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集中趋势的测度

一、平均指标、算术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之间的关系

二、平均指标的种类、平均数的计算、位置平均数的计算

第二节离散趋势的测度

一、离散趋势指标的作用

二、离散趋势指标的概念

三、离散趋势指标的种类及计算

考核要求:

1、集中趋势的测度

1.1平均指标、算术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之间的关系(理解)

1.2平均指标的种类、平均数的计算、位置平均数的计算(掌握)

2、离散趋势的测度

2.1离散趋势指标的作用(了解)

2.2离散趋势指标的概念(理解)

2.3离散趋势指标的种类及计算(掌握)

第四章相对指标和指数

教学要点: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总体绝对水平和相对水平的描述、指数的概念与种类、指数的编制、指数体系与因素分析、指数数列、现实生活中的几种经济指数、综合评价指数、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数的计算、质量指标指数、数量指标指数的编制原则、综合指数、平均数指数与平均指标指数的区别、各种平均指标的计算形式、标志变异指标的计算形式、总体分布集中趋势的描述、总体布局离散趋势的描述、平均指标与强度相对指标的区分、如何正确运用标志变异指标评价总体平均水平的代表性、标准差的计算及应用。

1、使学生理解总量指标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总量指标的作用、掌握总量指标的分类

3、使学生理解相对指标的概念及表现形式

4、掌握计算和运用相对数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5、熟悉几种常用的相对指标

6、理解指数的概念

7、掌握指数的分类

8、理解综合指数的定义

9、熟悉综合指数的编制

10、理解综合指数的缺陷、理解平均数指数的概念

11、掌握平均数指数的种类

12、熟悉综合指数变形的平均数

13、了解平均指标指数的定义

14、掌握平均指标指数的种类

15、了解多因素指数体系的概念

16、掌握多因素指数体系的编制原则

17、了解零售物价指数的编制

18、了解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编制

19、了解综合评价的基本思想

20、理解综合评价指数的构建步骤

21、掌握综合评价指数的编制方法

教学时数:6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总量指标(绝对水平)

一、总量指标的概念

二、总量指标的作用、总量指标的分类

第二节相对指标(相对水平)

一、相对指标的概念及表现形式

二、计算和运用相对数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三、几种常用的相对指标

第三节指数的概念与分类

一、指数的概念

二、指数的分类

第四节综合指数

一、综合指数的定义

二、综合指数的编制(总变动指数、数量指标指数、质量指标指数、综合指数体系)第五节平均数指数

一、综合指数的缺陷、理解平均数指数的概念

二、平均数指数的种类

三、综合指数变形的平均数

第六节平均指标指数

一、平均指标指数的定义

二、平均指标指数的种类(可变构成指数、固定构成指数、结构影响指数)

第七节多因素指数体系

一、多因素指数体系的概念

二、多因素指数体系的编制原则

第八节我国物价指数的编制与应用

一、零售物价指数的编制

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编制

第九节综合评价指数

一、综合评价的基本思想

二、综合评价指数的构建步骤

三、综合评价指数的编制方法

考核要求:

1、总量指标(绝对水平)

1.1总量指标的概念(理解)

1.2总量指标的作用、总量指标的分类(掌握)

2、相对指标(相对水平)

2.1相对指标的概念及表现形式(理解)

2.2计算和运用相对数时应该注意的问题(掌握)

2.3几种常用的相对指标(熟悉)

3、指数的概念与分类

3.1指数的概念(理解)

3.2指数的分类(掌握)

4、综合指数

4.1、综合指数的定义(理解)

4.2、综合指数的编制(熟悉)

5、平均数指数

5.1、综合指数的缺陷、平均数指数的概念(理解)

5.2、平均数指数的种类(掌握)

5.3、综合指数变形的平均数(熟悉)

6、平均指标指数

6.1、平均指标指数的定义(了解)

6.2、平均指标指数的种类(可变构成指数、固定构成指数、结构影响指数)(掌握)

7、多因素指数体系

7.1、多因素指数体系的概念(了解)

7.2、多因素指数体系的编制原则(掌握)

8、我国物价指数的编制与应用

8.1、零售物价指数的编制(了解)

8.2、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编制(了解)

9、综合评价指数

9.1、综合评价的基本思想(了解)

9.2、综合评价指数的构建步骤(理解)

9.3、综合评价指数的编制方法(掌握)

第五章抽样调查

教学要点: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抽样方案设计的内容、简单随机抽样的抽样误差的测定。

1、使学生了解抽样估计的意义和一般步骤

2、使学生掌握掌握抽样方案设计的内容(关于抽样估计的一些基本概念)

3、使学生了解抽样平均误差的概念

4、理解抽样估计的可能误差,理解抽样极限误差的概念掌握平均数的抽样平均误差和比率的抽样平均误差

5、了解点估计的基本概念、了解区间估计的原理及步骤,了解确定样本容量的意义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抽样方案的设计

一、抽样估计的意义和一般步骤

二、抽样方案设计的内容(关于抽样估计的一些基本概念)

第二节简单随机抽样的抽样误差测定

一、抽样平均误差的概念、

二、抽样估计的可能误差,抽样极限误差的概念、平均数的抽样平均误差和比率的抽样平均误差

第三节简单随机抽样的抽样估计

一、点估计的基本概念、区间估计的原理及步骤,确定样本容量的意义

考核要求:

1、抽样方案的设计

1.1抽样估计的意义和一般步骤(了解)

1.2抽样方案设计的内容(掌握)

2、简单随机抽样的抽样误差测定

2.1抽样平均误差的概念(了解)

2.2抽样估计的可能误差,抽样极限误差的概念、平均数的抽样平均误差和比率的抽样平均误差(理解)

3、简单随机抽样的抽样估计

3.1点估计的基本概念、区间估计的原理及步骤,确定样本容量的意义(了解)

第六章相关与回归分析

教学要点: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相关关系的测定、回归方程的拟合、回归方程的应用。

1、使学生理解变量间的关系

2、掌握散点图,熟悉相关关系的种类

3、理解相关系数的概念,掌握协方差的作用

4、了解回归的含义,了解模型的基本形式掌握自变量、因变量的含义,

5、理解回归分析的种类,理解判定系数的概念与意义

6、掌握最小二乘法的原理、掌握回归估计误差、掌握判定系数的计算

7、了解检验的意义,

8、掌握相关系数的检验、回归系数的检验和回归方程的检验

9、熟悉回归方程的估计预测应用

教学时数:8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相关分析概述

一、变量间的关系(函数关系和相关关系)

二、散点图,相关关系的种类

三、相关系数的概念,协方差的作用

第二节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一、回归的含义,模型的基本形式掌握自变量、因变量的含义,

二、回归分析的种类,判定系数的概念与意义

三、最小二乘法的原理、回归估计误差、判定系数的计算

第三节回归的显著性检验与预测应用

一、检验的意义,

二、相关系数的检验、回归系数的检验和回归方程的检验

三、回归方程的估计预测应用

考核要求:

1、相关分析概述

1.1变量间的关系(函数关系和相关关系)(理解)

1.2散点图,相关关系的种类(掌握)

1.3相关系数的概念,协方差的作用(理解)

2、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2.1回归的含义,模型的基本形式掌握自变量、因变量的含义(了解)

2.2回归分析的种类,判定系数的概念与意义(理解)

2.3最小二乘法的原理、回归估计误差、判定系数的计算(掌握)

3、回归的显著性检验与预测应用

3.1检验的意义(了解)

3.2相关系数的检验、回归系数的检验和回归方程的检验(掌握)

3.3回归方程的估计预测应用(熟悉)

第七章时间数列分析

教学要点: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时间数列的水平分析和速度分析。

1、了解时间数列的概念

2、理解时间数列的编制原则

3、掌握时间数列的种类

4、掌握时间数列的分解

5、掌握时间数列的水平

6、掌握时间数列的速度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时间数列分析概述

一、时间数列的概念

二、时间数列的编制原则

三、时间数列的种类

四、时间数列的分解

第二节时间数列的指标分析法

一、时间数列的水平(发展水平、平均发展水平、增长量、平均增长量、增长1%绝对值)

二、时间数列的速度(发展速度、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平均增长速度)

考核要求:

1、时间数列分析概述

1.1时间数列的概念(了解)

1.2时间数列的编制原则(理解)

1.3时间数列的种类(掌握)

1.4时间数列的分解(掌握)

2、时间数列的指标分析法

2.1时间数列的水平(掌握)

2.2时间数列的速度(掌握)

第八章统计决策

教学要点: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统计决策的基本步骤。

1、了解统计决策的基本含义

2、掌握统计决策的基本步骤

3、掌握完全不确定型决策的准则

4、了解风险型决策的准则

5、了解利用决策树进行风险型决策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统计决策的基本概念

一、统计决策的基本含义

二、统计决策的基本步骤

第二节完全不确定型决策

一、完全不确定型决策的准则

第三节一般风险型决策

一、风险型决策的准则

二、利用决策树进行风险型决策

考核要求:

1、统计决策的基本概念

1.1统计决策的基本含义(了解)

1.2统计决策的基本步骤(掌握)

2、完全不确定型决策

2.1掌握完全不确定型决策的准则(掌握)

3、一般风险型决策

3.1风险型决策的准则(了解)

3.2利用决策树进行风险型决策(了解)

三、推荐教材和参考书目

1、使用教材:《统计学》,袁卫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经济计量学》,李长风编著,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统计分析与SPSS的应用》,薛薇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新编统计学教程》,袁卫著,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统计学基础(第2版)》教学大纲

《统计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工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金融保险、电子商务课程类型职业基础课学分数3 学时数48 第一部分总纲 一、课程性质、教学目的 1.课程性质 统计学基础是为经济与管理学科各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的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经济管理工作者和经济研究人员所必备的一门知识。它研究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去搜集、整理、分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数据,并通过统计所特有的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表明所研究的社会经济现象的规模、水平、速度、比例和效益,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发展规律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作用,描述社会经济现象数量之间的联系关系和变动规律,也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 2.教学目的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统计工作的基础理论、主要方法和基本技能;以社会经济统计工作的一般原理和原则为主,密切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从事各项经济工作、财会工作和管理工作奠定分析研究的基础。 3.前导课程与后续课程 该课程的开出一般在经济数学、经济学基础之后。

二、推荐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 宋粉鲜,陈世文.《统计学基础》,现代教育出版社,2012年1月。 2. 宋粉鲜,陈世文.《统计学基础——习题与实训》,现代教育出版社,2012年1月。 3. 栗方忠.《统计学原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 4. 栗方忠.《统计学原理标准化题型习题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 5. 马庆国.《管理统计》,科学出版社,2 002年8月。 6. 贾俊平.《统计学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7. Douglas A. Lind, William G. Marchal, Robert D. Ma son. Statistical Techniques in th Business and Economics(11 ed.).中信出版社,2002年。 8. Ron Larson, Betsy Farber. Elementary Statistics.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三、大纲执行说明 本课程教学内容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两部分。

应用统计学教学大纲

应用统计学教学大纲 (2007-2008年第一学期) 1.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应 用 统 计 学+实践 课程编号: ST3102 课程性质: 本科生必修课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概率论、线性代数 总学时:32 总学分:2 2.任课教师 姓名:胡平 电话:82665098 电子邮件:helenhu@https://www.360docs.net/doc/5018596392.html, 办公地点:管理大楼607 办公时间:通过EMAIL或预约 课程网站: 3.课程简介 统计学是研究不确定性现象数量规律性的方法论科学,是对客观现象进行定量分析的重要工具。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侧重于统计方法的应用,目的在于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基本掌握在经济和工商企业的管理等方面的一般统计分析方法,能够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实际问题进行统计分析,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高级统计方法的学习和研究打基础。 4.学习目标及内容 课程学习总目标 性质:统计学是研究不确定性现象数量规律性的方法论科学,是对客观现象进行定量分析的重要工具。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侧重于统计方法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 目的: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基本掌握在经济和工商企业的管理等方面的一般统计分析方法,能够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实际问题进行统计分析,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高级统计方法的学习和研究打基础。 任务:重点掌握应用统计学在经济和工商企业的管理等方面的初级统计分析方法;重点掌握SPSS统计分析软件包或Excel软件的基本操作。

各章学习目标及内容 (1) 第一章 课程介绍,导言 a)学习目标:学完本章后,学生要能够: i.了解统计学的发展 ii.理解学习的重要性 iii.解释在管理和社会经济中统计分析的实际意义 iv.描述课程的构成和重点 v.将前修课程的内容应用在本课程中 b)内容 i.第一节统计学的发展 ii.第二节 统计分析方法的步骤 iii.第三节 统计数据的分类和来源、调查方法、组织形式 iv.第四节 统计数据的基本描述 v.第五节 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2) 第二章统计学中的有关指标和抽样推断 a)学习目标:学完本章后,学生要能够: i.识记、理解和解释平均指标和标志变异指标、统计指数 ii.了解常用的统计指数 iii.描述统计指数的一般编制步骤 iv.了解抽样推断的意义、特点和基本概念 v.掌握抽样误差的概念、计算 vi.了解抽样估计的优良标准、方法 vii.理解抽样方案设计的原则及确定样本量 b)内容 i.第一节平均指标和标志变异指标 z平均指标:位置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数值平均数—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 z标志变异指标:全距、平均差、标准差 标志变异系数、偏度、标准化 ii.第二节统计指数 z概念、作用和分类 z综合指数——数量指标指数、质量指标指数 z指数因素分析——体系、因素分析法 z常见的统计指数 iii.第三节抽样推断 z概述——意义、特点、基本概念、 z抽样方法、组织形式 z抽样误差——概念、计算 z抽样估计——优良标准、方法 z抽样方案设计——原则及确定样本量

《统计学(第六版)》教学大纲

《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授课对象: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社会学专业、档案学专业、新闻学专业等 开课学期:第3、4、5、6学期 学分:4学分 主讲教师:……等 指定教材:贾俊平、何晓群、金勇进编著,《统计学》(第六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教学目的: 《统计学》是为我校非统计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基础必修课,总课时约54学时。设置本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有关统计知识方面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应用统计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教学应达到的总体目标是: 使学生能系统地掌握各种统计方法,并理解各种统计方法中所包含的统计思想。 使学生掌握各种统计方法的不同特点、应用条件及适用场合。 培养学生运用统计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1章导论 课时:1周,共3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统计及其应用领域 一、什么是统计学 统计学的概念。描述统计。推断统计。 二、统计的应用领域 统计在共生管理中的应用。统计在其他领域的应用。统计的误用与正确使用。 三、历史上著名的统计学家 一些主要的统计学家。 第二节统计数据的类型 一、分类数据、顺序数据、数值型数据 分类数据。顺序数据。数值型数据。 二、观测数据和实验数据 观测数据。实验数据。 三、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 截面数据。时间序列数据。 第三节统计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一、总体和样本 总体。有限总体和无限总体。样本。样本容量。 二、参数和统计量 参数。统计量。 三、变量 变量。变量的类型。 第2章数据的收集 课时:1周,共3课时

第一节数据来源 一、数据的间接来源 二手数据。 二、数据的直接来源 统计调查方式。数据的收集方法。 第二节调查设计 一、调查方案的结构 调查目的。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调查项目和调查表。 二、调查问卷设计 问卷的结构。提问项目设计。回答项目的设计。问题顺序的设计。第三节数据质量 一、数据的误差 抽样误差。非抽样误差。 二、数据的质量要求 第3章数据的图表展示 课时:1周,共3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数据的预处理 一、数据审核 原始数据的审核。二手数据的审核。 二、数据筛选 数据筛选的意义。用Excel进行数据筛选。 三、数据排序 数据排序的作用。用Excel进行数据排序。 第二节分类和顺序数据的整理与显示 一、分类数据的整理与显示 频数与频数分布。用Excel制作频数分布表。分类数据的图示方法。 二、顺序数据的整理与显示 累积频数与累积频率。顺序数据的图示方法。 第三节数值型数据的整理与显示 一、数据分组 分组方法。 二、数值型数据的图示 直方图。茎叶图和箱线图。线图。雷达图。 第四节统计表 一、统计表的构成 二、统计表的设计 第4章数据的概括性度量 课时:1周,共3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集中趋势的度量

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南海广播电视大学

成人学院《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 统计学原理是为成人学院会计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的重要的基础课,也是经济管理工作者和经济研究人员所必备的一门知识。它研究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去搜集、整理、分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数据,并通过统计所特有的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表明所研究的社会经济现象的规模、水平、速度、比例和效益,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发展规律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作用,描述社会经济现象数量之间的联系关系和变动规律,也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 该课程的开出在政治经济学、经济数学基础、基础会计学课程之后。设置本课程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进一步学习专业统计和计量经济课程奠定理论和方法基础。另一方面也为学习经济与管理学科各专业的后继课程和进行社会经济问题研究提供数量分析方法。 二、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考虑到经济与管理学科各专业把本课做为基础课开设,本课的内容既包括统计方法,也包括必要的社会经济指标核算的基本知识。使学生能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运用所学的统计理论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调查研究,并能运用统计方法分析、研究有关经济问题,为国民经济的管理提供真实可靠的数字资料,提高经济管理水平。因此,在教学上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及基本统计指标的核算,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对统计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提高学生对社会经济问题的数量分析能力。 在经济与管理学科各专业的教学中,对统计知识的需求不一样,因此有的内容对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要求,具体的要求将在各章的教学内容中加以说明。 在各章的教学要求中,有关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内容按"了解、一般理解、重点理解"三个层次要求;有关指标的基本公式、计算方法及数量分析方法等内容按"会、掌握、熟练掌握"三个层次要求。 三、媒体使用和教学过程建议 (一)学时和学分 1、学时:课内学时90课时(电视学时29课时、教学辅导学时45课时、自学及作业16课时) 2、学分:5学分 (二)教材 本课程教材是由文字教材、音像教材和其他教材等多种媒体组成的一体化教材,要求学生能正确使用。 1、文字教材

2018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2018《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总述

二、教学时数分配

三、单元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和内容设置 第一章数据与统计学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明确统计学的性质和特点,掌握数据的基本类型,正确地理解统计学中常用的基本术语,了解统计学的基本应用范围,从大的方面、从体系和主线上掌握这门课程的内容,这是学习《统计学》的起点。 本章的重点、难点: 重点:统计学的学科性质及其特征;描述统计与推断统计的区分;统计 学的基本概念。 难点:统计学的基本概念;统计研究方法 内容设置: 1.1统计学的性质及其种类 1.2统计的应用领域 1.3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1.4 统计研究方法

第二章数据的采集、整理和显示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统计数据搜集与整理的基本方法,掌握各种方法的特性。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数据调查方式和方法,并对所得数据进行科学的加工整理,为以后各章学习统计分析方法打下基础。 本章的重点、难点: 重点:统计调查方法;统计调查体系;统计分组;频数分布与变量数列 的编制;全距、组距与组数的关系 难点:统计分组;频数分布数列的编制方法与技巧 内容设置: 2.1数据的采集 2.2数据的整理 2.3频数分布 2.4数据的显示 第三章统计数据的描述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数据分布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的测度,重点掌握分组数据的均值和标准差及变异系数的计算,并能加以灵活运用,了解数据分布形状(即偏度与峰度)及其测度。 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集中趋势的测度指标及其计算方法;离散趋势的测度指标及其计算方法; 难点: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的计算方法与应用场合;离散程度测度指标的计算方法与应用场合 内容设置: 3.1集中趋势的测度 3.2离散趋势的测度 3.3偏度和峰度的测度(自学) 3.4 相对位置的测度及异常值的检测 第四章时间序列分析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时间数列的定义、种类,掌握计算时间序列的水

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doc

《统计学》 教 学 大 纲 郑州大学商学院

绪论 内容 绪论中所阐述的内容,是对课程全面的概括和归纳,学习好绪论中的有关概念和思想,对本课程学习的全过程是十分必要的。 (一)考核知识点 1、统计数据与统计学 2、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 3、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二)考核要求 1、统计数据与统计学 (1)了解:统计学的概念。 (2)理解:统计数据与统计学、统计方法与数量规律性的关系。 2、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 (1)了解:统计学的三个源头。 (2)理解:统计学的发展原因。 3、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了解:统计学与数学的关系。 (2)理解: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一章统计数据的搜集与整理 内容 统计数据是我们利用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的基础。那么,我们从哪里取得所需的统计数据呢?在取得统计数据之后,怎样才能使这些数据适合于我们分析的需要呢?本章所讲述的就是有关数据的搜集与整理方法,具体内容包括数据的计量与类型、统计数据的搜集、整理和显示的方法等问题。

学习本章时,应在了解数据的计量尺度和类型的基础上,系统掌握统计调方案的内容,并能根据特定的调查内容设计具体的调查方案;掌握统计调查的具体方法以及不同方法的特点及适用条件;重点掌握统计数据的整理及显示方法,能够运用所学习的方法将原始数据整理成适当的频数分布表,并能利用图形显示统计数据;掌握统计表的构成内容和设计方法。 (一)考核知识点 1、数据的计量尺度 (1)数据的计量尺度。 (2)数据的类型。 2、统计数据的搜集 (1)统计调查方案。 (2)统计调查方法。 (3)统计数据的间接来源。 3、统计数据的整理 (1)统计数据的审核。 (2)统计分组与频数分布。 (3)频数分布的图示和类型。 (4)统计表。 (二)考核要求 1、统计数据的计量与类型 (1)数据的计量尺度 ① 了解:四种数据计量尺度的含义。 ② 理解:四种数据计量尺度的区别和特征。 (2)数据的类型 ① 了解:数据两种类型的含义。 ② 理解:数据两种类型的区别和应用。 2、统计数据的搜集 (1)统计调查方案 ① 了解:统计调查方案的作用。 ② 理解:统计调查方案的主要内容。 ③ 掌握: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变量、变量值的涵义。 (2)统计调查方法 ① 了解:统计报表、普查、典型调查、重点调查的涵义。

应用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教学总结

《应用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应用统计学》是高职高专院校经济类及管理类专业必修课的核心课程,是其它专业的选修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使学生掌握各种调查、各类数据的分析以及对未来前景预测的方法,本大纲将从实际应用入手,即在统计基础理论上重点阐述统计工作各阶段的实际操作方法,力求体现统计学的社会性与技术性相结合的特点。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灵活运用统计基本方法和技术进行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全面提高学生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工作能力。 该课程的开出在经济学、经济数学基础、计算机基础课程之后。设置本课程的目的不仅是为学习专业统计课程和计量经济课程奠定基础,同时也是学习经济与管理学科各专业的后继课程。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力求反映高职高专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方向,要求在教学工作中,紧密结合现实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需要,吸取国内外统计科学研究新成果,不断提高本课程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中,本着简洁而具体的原则,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技能的培养,扩展知识面,以培养学生敏锐的定量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第二部分教学过程建议 一、教学环节 本课的教学主要面授系统讲授《应用统计学》教材,建议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和解答疑难问题,特别是作业练习的讲评和模拟实践的指导(包括上机操作)。由于本课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因此学生必须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作业。本课的成绩考核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即作业练习与实践考核

统计学原理教学大纲

《现代统计学原理》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性质 《现代统计学原理》是为经济与管理学科各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的重要基础课,也是经济管理工作者和经济研究人员所必备的一门知识。它研究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去搜集、整理、分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数据,并通过统计所特有的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表明所研究的社会经济现象的规模、水平、速度、比例和效益,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发展规律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作用,描述社会经济现象数量之间的联系关系和变动规律,也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 二、先修课要求 该课程的开出在经济学基础、经济数学基础、基础会计学课程之后。设置本课程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进一步学习专业统计和计量经济课程奠定理论和方法基础。另一方面也为学习经济与管理学科各专业的后继课程和进行社会经济问题研究提供数量分析方法。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考虑到经济与管理学科各专业把本课做为基础课开设,本课的内容既包括统计方法,也包括必要的社会经济指标核算的基本知识。使学生能掌握现代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运用所学的统计理论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调查研究,并能运用统计方法分析、研究有关经济问题,为国民经济的管理提供真实可靠的数字资料,提高经济管理水平。因此,在教学上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现代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及基本统计指标的核算,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对统计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提高学生对社会经济问题的数量分析能力。 在经济与管理学科各专业的教学中,对统计知识的需求不一样,因此有的内容对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要求,具体的要求将在各章的教学内容中加以说明。

在各章的教学要求中,有关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内容按"了解、一般理解、重点理解"三个层次要求;有关指标的基本公式、计算方法及数量分析方法等内容按"会、掌握、熟练掌握"三个层次要求。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建议 (一)学时和学分 1、学时:课内学时54课时,复习考试6学时 2、学分:3学分 (二)教材 本课程教材是由文字教材、音像教材和其他教材等多种媒体组成的一体化教材,要求学生能正确使用。 1、文字教材 文字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用书,是教学的主要媒体和课程考核的基本依据,教材除系统、全面的反映了本门课程的全部内容外,在每章开头有教学目的及要求,章末有扼要的内容小结,对本课程的重点、难点问题的掌握进行指导,并配备有一定数量的思考练习题,帮助有扼要的内容小结,对本课程的重点、难点问题的掌握进行指导,并配备有一定数量的思考练习题,帮助学生对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运用。本课程的文字教材为陈平、李兆和主编的《现代统计学原理》(第三版),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出版。 2、其他教材 现代统计学原理CAI课件是学生自学的辅助教材。课件以日常练习为重点,每一习题除有正确答案外,还提示做题所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适量的、针对性较强的习题练习,使学生掌握课程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对于错题,计算机自动记录到拾遗补缺中,学生可进行查阅和强化练习。此外,在课件的重点、难点解释、例题分析和套型试题等内容,对学生把课程重点、难点,掌握做题方法,提高学习效率都有很大帮助。 3、教学手段 课堂教学:教授基本内容、基本方法,培养基本技能。 课堂辅导:解决在教学和学生作业中遇到的问题。 4、作业

2018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2018《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总述

、教学时数分配

三、单元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和内容设置 第一章数据与统计学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明确统计学的性质和特点,掌握数据的基本类型,正确地理解统计学中常用的基本术语,了解统计学的基本应用范围,从大的方面、从体系和主线上掌握这门课程的内容,这是学习《统计学》的起点。 本章的重点、难点: 重点:统计学的学科性质及其特征;描述统计与推断统计的区分;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难点:统计学的基本概念;统计研究方法 内容设置: 1.1统计学的性质及其种类 1.2统计的应用领域 1.3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1.4统计研究方法

第二章数据的采集、整理和显示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统计数据搜集与整理的基本方法,掌握各种方法的特性。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数据调查方式和方法,并对所得数据进行科学的加工整理,为以后各章学习统计分析方法打下基础。 本章的重点、难点: 重点:统计调查方法;统计调查体系;统计分组;频数分布与变量数列的编制;全距、组距与组数的关系 难点:统计分组;频数分布数列的编制方法与技巧 内容设置: 2.1 数据的采集 2.2 数据的整理 2.3 频数分布 2.4 数据的显示 第三章统计数据的描述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数据分布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的测度,重点掌握分组数据的均值和标准差及变异系数的计算,并能加以灵活运用,了解数据分布形状(即偏度与峰度)及其测度。 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集中趋势的测度指标及其计算方法;离散趋势的测度指标及其计算方法; 难点: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的计算方法与应用场合;离散程度测度指标的计算方法与应用场合 内容设置: 3.1 集中趋势的测度 3.2 离散趋势的测度 3.3 偏度和峰度的测度(自学) 3.4 相对位置的测度及异常值的检测 第四章时间序列分析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时间数列的定义、种类,掌握计算时间序列的水平指标分析法与速度指标分析法,了解时间序列的各项构成因素,掌握时间序列的趋势分析方法。 本章重点、难点:重点:时间序列的水平指标分析法、速度指标分析法,时间序列的趋势分析方法。

《统计学原理》教学大纲

《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90532004 课程英文名称:The principle of statistics 课程总学时:40 讲课:40 实验:0 上机:0 适用专业:应用统计学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6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统计学原理是应用统计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注重培养学生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资料的基本技能。另一方面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奠定理论和方法论基础。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1.基本知识:掌握统计学的基本原理,理解统计指标、抽样推断、相关与回归、统计指数、动态数列分析等基础知识。 2.基本方法:掌握统计学原理的基本方法,主要是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的方法,指数分析方法,综合评价方法等基本方法。 3.基本技能:要求学生能在真实案例中独立完成统计资料的收集与整理过程,了解统计学原理的常用软件。 (三)实施说明 1.教学方法:为了从统计学的整体上更好地认识和把握统计学原理的基本原理、主要方法、应用技术和重要意义,教学中应注意思想方法的解释和学生基础情况的把握,处理好抽象与具体,收集与整理、描述与数据分析,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和鼓励学生通过自学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加讨论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教学手段:本课程从技术与应用出发,在教学中采用CAI课件及多媒体教学系统等先进教学手段,以确保在有限的学时内,全面、高质量地完成课程教学任务。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本课的先修课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要求学生取得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学分。 (五)对习题课、实践环节的要求 1.对重点、难点章节应安排习题课,例题的选择以培养学生消化和巩固所学知识,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 2.课后作业要少而精,内容要多样化,作业题内容必须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基本技能的内容,作业要能起到巩固理论,掌握计算方法和技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等的作用,对作业中的重点、难点,课上应做必要的提示,并适当安排课内讲评作业。学生必须独立、按时完成课外习题和作业,作业的完成情况应作为评定课程成绩的一部分。 (六)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考查 2.考核目标:在考核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的基础上,重点考核学生的分析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3.成绩构成:本课程的总成绩主要由三部分组成:考勤20%;作业、提问30%;报告50%。 (七)参考书目 《统计学原理》,王长江编,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 《数理统计》,杨虎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教育统计学-教学大纲》

《教育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教育统计学/Educational Statistics 课程编码:040000702总学时数/学分数:32/2 实验学时:0上机学时:0 课程所属部门:所有学院课程负责人: 制定日期:2014年5月 一、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我校培养职教师资的基础课程,授课对象是所有修读职教师资培养课程专业的学生。 教育统计学是运用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教育问题的一门应用科学。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如何搜集、整理、分析由教育调查和教育实验所获得的数字资料,并以此为依据,进行科学推断,揭示教育现象所蕴涵的客观规律。 学习本课程须预先修完《教育学》、《心理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基础课程。同时,本课程也是进一步学习《教育测量与评价》、《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等课程的重要基础。 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在教育研究中分析与处理数据的能力,是提升学生研究素养、能力与技能的核心课程,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实践性。在师范专业知识体系中,本课程是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知识与技能渗透在《教育测量与评价》、《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学法》等课程中,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具有不可替代性。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数据整理、分析、解释等方面的理论与方法,初步掌握从数量方面研究教育现象特征、探讨教育规律、进行有关决策的方法;初步具备从事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在掌握数据处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时,重点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统计推断的方法,尤其是各种统计方法的应用条件和如何科学解释统计计算结

果;掌握教育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教育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科学管理及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 三、课程规范要求 学生在修读本课程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以下规范和要求: 1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须严格遵守上课考勤制度,每次上课出勤率须在90%以上,并且每名学生缺课次数不得累计超过3次。 2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实际案例讲解抽象的统计原理和方法,并注重讲练结合,通过解题操练和实践应用来加深理解、巩固强化,因此学生不仅要认真听讲,更要及时独立完成课堂练习,边学边练、及时强化,从而保障课堂学习效果。 3针对课程重点难点,学生须做必要的课前准备,进行充分预习,从而使课堂学习有明确的针对性、目的性,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并且要按时独立完成课后练习,及时复习学过的内容。 四、教材、参考书和阅读材料 (1)教材: 《教育统计学》,王孝玲编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出版(第四版)。 (2)参考书: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张厚粲、徐建平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 《教育与心理统计学》,张敏强编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出版。《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绍志芳主编,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4年出版。《教育与心理研究中数据分析方法》,潘玉进编著,科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 《教育统计学》,王景英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

国家开放大学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国家开放大学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标 《统计学原理》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经济管理类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设置本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有关统计知识方面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应用统计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应达到的总体目标是: 1.使学生能系统地掌握各种统计方法,并理解各种统计方法中所包含的统计思想。 2.使学生掌握各种统计方法的不同特点、应用条件及适用场合。 3.使学生熟练使用Excel进行各种统计计算,并对计算机输出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和分析。培养学生运用统计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统计作为数据分析的一种通用语言,为使用者提供了一套获取数据、分析数据并从数据中得出结论的原则和方法。 本课程内容包括描述统计、推断统计、常用的一些统计方法等。描述统计部分主要介绍统计数据的基本描述方法,如图表展示技术、用统计量描述数据等。推断统计部分包括概率分布的基本知识、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等。实际中常用的一些统计方法包括相关与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指数等。 二、课程教学方法和要求 1.本课程在讲解时需要结合使用Excel软件,并在教学过程中实时进行演示,实现教学和学习的计算机化。 2.强调统计方法的思想和应用,避免概念化教学。 3.避免手工计算,强调与统计软件的结合。 4.避免要求学生记忆公式,要求以理解为主。 第二部分媒体使用和教学过程建议 一、课程的基本结构和内容 本课程共包括9章内容。各章节的目录如下: 第1章数据与统计学............................................................... () 1.1 统计学及其应用............................................................................ () 1.1.1 什么是统计学 ..................................................................... () 1.1.2 统计学的应用 ..................................................................... () 1.2 数据及其来源 ............................................................................... () 1.2.1 变量与数据......................................................................... ()

统计学教学大纲

统计学教学大纲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统计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代码4140222 二、课程名称 1、中文名:统计学 2、英文名:Statistics 三、课程管理院(系)及教研室统计与统计学院统计系 四、关于本教学大纲的说明 1、适用专业(层次):大学本科 2、总学时与总学分:56学时,其中理论40学时,实验16学时 3、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统计学》课程是国家教育部批准、经济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工商管理类教学指导委员会讨论通过的经济学类和工商管理类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在人类迈进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社会对各类信息的需求也日益增 加。无论是国民经济管理和公司、企业的经营及决策,还是科学研究都越来越依赖于数量分析和统计分析方法。统计方法已经成为理、工、农、 医、人文、社会、管理、军事等所有学科领域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本门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1)为经济管理统计提供统计调查、资料整理汇总和统计分析的一般原则和方法; (2)为进一步学习有关统计的专门知识,奠定理论和方法基础; (3)为学习其它经济、管理课程和从事经济研究工作提供数量分析的方法。 (4)学生能运用有关软件对理论教学环节中涉及到的部分方法进行实现,同时完成上机实验题目。 4、先行、后续课程: (1)、先行课程:高等数学、政治经济学 (2)、后续课程:第一类: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课,包括企业经 济统计、国民经济统计学、金融统计学 等。 第二类:是统计方法的深化提高课,包括多元统计分析、时间序列分 析、统计方法专题等。 5、考核方式与成绩构成比例:

《统计学原理》课程课程一体化方案

《统计学原理》课程课程一体化方案 一、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统计学原理是为广播电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科各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基础课,也是经济管理工作者和经济研究人员应该必备的一门知识。它研究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去搜集、整理、分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数据,并通过统计所特有的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表明所研究的社会经济现象的规模、水平、速度、比例和效益,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发展规律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作用,描述社会经济现象数量之间的联系关系和变动规律,也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 该课程的开出在政治经济学、经济数学基础、基础会计学课程之后。设置本课程的目的,通过对统计学原理理论及实际应用的讲授,使学生系统掌握统计学原理的基本原理、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提高经济分析和经济信息处理的能力。一方面是为了进一步学习专业统计和计量经济课程奠定理论和方法基础。另一方面也为学习经济与管理学科各专业的后继课程和进行社会经济问题研究、掌握企业经营分析、行业发展分析,或者各种经济主题分析提供基本的数量分析方法。 教学的基本要求是:(1)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对统计学原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2)掌握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3)根据本课程是通过统计分析方法描述社会经济现象数量之间的联系关系和变动规律的特点,教学中要紧密联系社会经济活动的实际,把学科理论的学习及基本技能的掌握和对社会经济活动实际数据的分析联系起来,切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善于使用本课多

种媒体教材。在学习中应有重点、有选择地使用好本课的教学材料。 二、课程的内容体系及教学要求 1.本课程的内容体系 《统计学原理》是一门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其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用科学的方法去搜集、整理、分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数据,并通过统计特有的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表明所研究现象的规模、水平、速度、比例和效益等,以具体反映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作用。其基本内容可归纳为以下方面:统计方案的设计、资料搜集及整理、综合指标、抽样推断、相关分析、动态分析等。 本课共设十章,分别为统计总论、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综合指标、抽样估计、假设检验、相关分析、指数分析、动态数列分析、统计综合分析与评价等。整个课程的内容体系是按照统计学科及统计工作的逻辑关系顺序展开的,在阐述了统计学原理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的基础上,重点介绍基本指标的概念、计算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统计分析方法,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及难点所在。 在经济与管理学科各专业的教学中,对统计知识的需求不一样,因此有的内容对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要求,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其中第六章、第十章不做具体的教学要求。 在各章的教学要求中,有关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内容按"了解、一般理解、重点理解"三个层次要求;有关指标的基本公式、计算方法及数量分析方法等内容按"会、掌握、熟练掌握"三个层次要求。 2.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统计总论

《统计学原理》实验教学大纲

《统计学原理》实验教学大纲 一、实验课程基本信息 开课院、系:经济管理学院会计系 二、实验课程的目的与要求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无论在国家宏观调控还是企业和个人的微观决策中,统计的作用日益重要。为此,教育部已将《统计学原理》列为财经类专业的十大核心课程之一。作为一门介绍数据处理技巧的方法论的应用科学,统计学的重要意义在于为科学研究、经营决策等提供数据分析模型和数据分析方法,因此,学生除了系统掌握统计基础理论和分析方法外,还必须掌握利用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的方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具体实践之中,这也是开设统计实验教学的目的所在。 通过本课程实验教学,使学生: 1.领会统计软件在提高数据处理能力和效率中的重要作用; 2.了解经济社会和科学研究中常用的统计软件,如EVIEWS软件、SPSS软件、EXCEL软件等; 3.系统掌握EXCEL软件在数据整理、计算分析及统计推断中的应用。 三、实验项目名称和学时分配

四、实验内容、要求和所用设备 1.实验内容和实验要求 (1)EXCEL 在数据整理中的应用。在指导教师课堂讲解和演示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利用FREQUENCY函数进行数据分组、利用图表向导进行图表生成等操作,课堂教学中由教师随机抽取学生上台操作,布置课后作业进行练习。 (2)EXCEL在数据分布特征描述指标计算分析中的应用。在指导教师课堂讲解和演示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熟练掌握AVERAGE、 MODE、 MADIAN 、STDEV、SKEW、KURT等函数进行平均指标和标志变异指标计算和分析,据以说明数据的分布特征。课堂教学中由教师随机抽取学生上台操作,布置课后作业进行练习。 (3)EXCE在时间序列长期趋势预测中的应用。在指导教师课堂讲解和演示的基础上,要求学生会利用INTERCEPT 和SLOPE、CORREL、FORECAST等函数进行相关系数计算、时间序列长期趋势测定和预测。课堂教学中由教师随机抽取学生上台操作,布置课后作业进行练习。 (4)EXCEL在指数计算分析中的应用。在指导教师课堂讲解和演示的基础上,要求学生会利用INDEX等函数及单元格的计算功能进行统计指数的计算机统计指数的因素分析,为后续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及财务分析等专业课程学习中的因素分析法奠定基础。课堂教学中由教师随机抽取学生上台操作,布置课后作业进行练习。 2.实验主要设备 实验只需微机及安装统计软件即可,实验地点为管理学院管理综合实验室或ERP实验室,以班级为单位上机操作。 五、实验课程考核(宋体小四黑) 统计学原理上机实验考核形式为考查,采取上机操作形式。考核内容主要是EXCEL软件在数据处理中的应用。具体包括EXCEL软件在数据整理中的应用;EXCEL在平均指标和标志变异指标计算分析中的应用;EXCE在长期趋势和预测中的应用及EXCEL在指数计算分析中的应用。 成绩评定方法:本实验课程通过实际操作和上交实验结果综合计入统计学原理课程总体考核学生平时成绩,实验课程的考核成绩占到课程平时成绩的30%。 六、使用教材及主要教学参考书 1.《统计学原理》(第三版),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4年1月,李文新主编 2.《统计学基础》(第六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1月,贾俊平主编 3.《统计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贾俊平编著 4. 商务统计学(第五版),戴维·M·莱文等著,2010年8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执笔人:李文新 经济管理学院(盖章) 2016年 6 月20 日

《应用统计学》教学大纲

《应用统计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述 应用统计是介绍基本统计理论和方法的课程。它利用描述方法和推断方法相结合的形式,系统地介绍统计指标的设计,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律进行展示,并据此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预测和决策。因此,应用统计对管理类专业学生而言,开设目的主要是便于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实际分析能力的提高。 二、课程目标 应用统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是我们分析社会经济问题的有效手段,因此,设置本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有关统计知识方面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应用统计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教学应达到的总体目标是: 1、使学生了解统计在社会经济分析中的重要作用,掌握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的基本内容;使学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知识,能够初步根据具体任务和条件从事社会经济问题的调查研究,结合自己的专业,在定性分析基础上做好定量分析,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各类问题的实证研究、科学决策和经济管理的需要。 2、使学生在掌握统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很容易地理解其他课程中的一些数量分析方法,并能独立地完成有关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 3、能够熟练应用Excel进行统计计算和分析。 三、课程内容和要求 这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要求分为知道、理解、掌握、学会四个层次。这四个层次的一般涵义表述如下: 知道———是指对这门学科和教学现象的认知。 理解———是指对这门学科涉及到的概念、原理、策略与技术的说明和解释,能提示所涉及到的教学现象演变过程的特征、形成原因以及教学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掌握———是指运用已理解的教学概念和原理说明、解释、类推同类教学事件和现象。 学会———是指能模仿或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地完成某些教学知识和技能的操作任务,或能识别操作中的一般差错。 教学内容和要求表中的“√”号表示教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要求层次。

教学大纲_企业经营统计学

《企业经营统计学》教学大纲 (The Statistics for Enterprise Management,02200500) 一、前言 1、课程性质 本课程全面介绍了现代企业经营统计的基本内容和方法。详细介绍了企业统计调查与预测方法、企业投入产出统计指标和技术,企业采购、库存、销售等经营环节统计方法,企业质量统计与监控方法,企业客户关系统计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统计方法、企业科技、企业电子商务、企业财务与投资、企业绩效评价和综合评价等统计内容。是经济统计专业本科学生的必修课程。 2、教学目的 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应能够概括了解企业经营统计的基本指标;初步掌握企业经营各环节的统计内容,熟悉企业经营统计中的各种主要统计方法,熟练掌握企业经营统计中的关键统计技术。学完本门课程之后,能够对运用本课程所学的知识、方法和技术对企业经营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 3、使用对象 本大纲适用于财经类院校的经济统计专业 4、基本教学要求 (1)教学方法:本课程适宜采用多媒体投影教学。不专门安排实验课,但应通过课堂讨论等形式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课外,应通过社会调查和其它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2)习题:每章要求学生做3-5个综合概念性和理论性思考题,主要章节应最少完成一个数据练习题。 (3)成绩考核:采用以下两种方式之一进行考试 A:完全闭卷考试 B:期末完全闭卷考试成绩占到70%,期中做一个统计分析案例,占到总成绩的30%。 5、要求先修课程 (1)预修课程:学习本门课程之前,需要先行学习微观经济学、统计学课程。

(2)与其它相关课程的关系:本门课程中,需要用到有关统计学和其它数据处理技术。但本课程中侧重应用,不专门讲授与其它统计专业课程相互交叉的原理性内容。与其它课程内容交叉之处,则本课程在讲授过程中原则上应将有关内容从简或从略。为了本门课程的完整性,与其它课程交叉 的内容部分(如企业市场调查与预测,企业质量统计与监控等)也在本大纲中列出,但在课时分配中减少了课时。 二、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1.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从整体上对企业经营统计学的基本内容和有关概念作了简要介绍,为以后各章的学习奠定基础。具体要求:①正确理解企业的含义和特征以及企业的分类,对企业经营活动全过程的基本环节及其内容有初步认识;②正确理解企业经营统计的含义及特征,并了解企业经营统计的作用;③明确企业经营统计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了解企业经营统计的内容;④掌握企业统计数据处理流程的基本环节,包括企业统计数据的来源、数据的整理和审核、数据的存贮、处理和利用。 2.主要教学内容 §1.1.企业与企业经营活动 § § § § §1.2.企业经营管理和统计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