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意拳正轨》到《大成拳论》——浅谈王芗斋创立大成拳的拳学思想发展理路

从《意拳正轨》到《大成拳论》——浅谈王芗斋创立大成拳的拳学思想发展理路
从《意拳正轨》到《大成拳论》——浅谈王芗斋创立大成拳的拳学思想发展理路

从《意拳正轨》到《大成拳论》

——浅谈王芗斋创立大成拳的拳学思想发展理路

周多胤

《意拳正轨》和《大成拳论》是王芗斋拳学体系中的两部最重要的著作。从两部著作产生的时间来看,《意拳正轨》著于1928年,《大成拳论》问世于1944年,时间相距16年。古人云:十年磨一剑。从《意拳正轨》到《大成拳论》,长达16年,拳学家王芗斋先生实现了怎样的拳学跨越呢?换句话说,从意拳到大成拳,王芗斋先生实现了哪些突破,取得了什么样的拳学成果?《大成拳论》的问世和大成拳的创立,对中国拳学的发展有什么样的意义呢?从表面上看,这些问题似乎是大成拳(意拳)的内部问题,实际上,它关涉到中国武术:继承什么,发展方向是什么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

一、《意拳正轨》的拳学基点

(一)、《意拳正轨》产生的背景

1、教学传习。

中国拳术的传承方式,历来重视身手相传、口传心授。老师对学生的传授,大都是私相授受。这种传统传授方式可以上溯到先秦诸子。孔子聚众讲学,采取的是随到随教,有问有答,解惑释疑,明理致知,方式灵活,因材施教。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论语》,不难想见,孔圣人当年与学生之间那种平等、随和、自由的教学氛围。拳术的教学与文教自有其独特的形式和内容。他不仅有文教的功能,而且,它的入手处在于通过肢体的运动和锻炼来体认拳术所要表达的教化目的。当一种学问成为学术,就注定了它的传承方式要适应它所要达到的目标和实现方式。据《北史·景穆十二王传》载:“乃置学馆于私第,集群从子弟,昼夜耕读。并给衣食,与诸子同”。这是小规模教学的教学模式,一个先生,带几个、数十个学生。即所谓的私塾。战国时齐国齐宣王在都城临淄设稷下学馆,招揽游学之士数千人,其中有淳于髡、驺衍、田骈、慎到、宋钘、尹文、环渊、田巴、鲁仲连和荀况等著名人物,汇集了道、法、儒、名、兵、农、阴阳等百家之学。这时学馆内群英荟萃,百家争鸣,不同学派之间,各展所长,各抒己见。这样的教学规模和教学环境与私塾不可同日而语,他的教学模式也不可能像私塾那样近乎耳提面命。每一个学派都有自己的学说和体系,要使众多从学者更好地理解本学派的学术宗旨,传授者编写教学纲目的需求便应运而生,也因此而开创了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王芗斋所处的时代,火器已兴,冷兵器式微而尚武之风犹在,形意、八卦、太极、少林等名拳大派龙骧虎跃、争强斗胜。可以说,王芗斋时代是我国旧拳术史上的夕阳晚景,与他同时的有形意门的名家李存义、尚云祥、张占魁、钱砚堂;八卦门的刘凤春、孙禄堂;太极门的杨少候、杨澄浦;少林门的行林、六合八法门的吴翼翬等等这些宗师级的人物。王芗斋历来主张拳术为学术。为了立足武林,弘扬已故形意巨匠郭云深拳法,使从学者更加准确地理解和学习王芗斋提倡的“意拳”,这是《意拳正轨》作为王芗斋师徒间传习的纲目形成和产生的客观背景。正如李英昂先生在重版《意拳正轨》时所注:“《意拳正轨》一卷,原为先师王芗斋先生民初在天津传艺时,师生间传习的纲目,本非问世之文”。“------考此卷为先师最早之著作,所述多本乎太老师郭云深先生之传,不失为意拳之正轨-----”

2、实践总结。

王芗斋先生是郭云深的晚年弟子。郭云深传授给王芗斋的拳法与早期弟子乃至晚期其他弟子都是不一样的。很显然,王芗斋练的是与传统形意拳不同的“形意拳”。这个不同的“形意

拳”实战效果怎么样,王芗斋离师后,与同门同派和别门别派的代表人物或顶尖高手进行了实搏检验、深入究讨。其中有河南嵩山少林寺的行林和尚、湖南心意巨匠解鉄夫、淮南黄慕樵、鹤拳名家方恰庄、金绍锋、梅花拳传人刘丕显等等。按照王芗斋重要传人姚宗勋先生在《意拳创始人王芗斋》一文中的说法,王芗斋于1907年前后至1920年间,历时十几年,在大江南北遍访当时各派著名拳术家,广泛获得了我国各地各种拳派的第一手资料,并分别剖析研究了它们的内容和拳理。与此同时,王芗斋对我国传统拳法中的流弊及对拳学发展的影响,也有了更加清醒明晰的的认识。正是在对我国拳术的大量第一手资料的整理研究基础上,王芗斋先生对己学和他学、传统和现代、古人与今人、万里参学的拳学实践进行了拳法、拳理、文化理念、哲学内涵等方面产生了全面总结升华的内在冲动。这是王芗斋先生撰写《意拳正轨》的主观原因。实际上,也是每一个具有拳学抱负、拳学理想和拳学使命的拳学家都具有的心愿。

(二)、《意拳正轨》的理论因革

1、源于师授

王芗斋先生在首篇着重论述了站桩在拳术锻炼中的核心作用。这里所倡导的站桩,主要是指浑元桩,这是王芗斋拳法与传统形意拳的分野。形意拳历来重视站桩,但是,从来没有把站桩在拳术中的作用提高到如此高的地位。他以佛法证拳理:“若禅学者,始于戒律而后精于定慧,证于心源,了悟虚空,穷于极处,然后方可学道。禅功如此,技击犹然。”八卦、太极、少林及其它拳派,都有自己独特的桩法训练,但没有哪一个派别像王芗斋那样重视站桩,把站桩作为拳学的“根始”,是拳的肇始,亦拳的完善和终极。这不仅是王芗斋区别于传统形意拳的标帜,而且是与其它拳派的锻炼方法最根本的区别。这一标志性的东西,来源于郭云深的传授,也可以说,是王芗斋先生上世纪二十年代把自己所传授的拳法以“意拳”名世而区别于传统形意拳的根本所在。

不难看出,其余章节:锻炼筋骨、用劲、交手径法等篇章仍然没有脱离郭云深的拳学体制,尤其是交手径法、六合两个章节,有着中国传统拳术的深深印痕。

2,拳法体制

《意拳正轨》是王芗斋当时所传意拳的理论依据。以此观之,王芗斋意拳拳法的体制,基本上是以站桩为基础,以劈、崩、钻、炮、横五拳作为单操手以及练气、养气、发力、交手实作等为锻炼次第。从其结构来看,可分为两部分:技击与养生。在拳论中没有出现过对套路的任何论述,说明了在郭云深对芗斋先生的传授中,早已摈弃了的套路练习在王芗斋这里得到了切实的继承,完全维护了郭云深所传的“形意拳”拳学体制。由此可以看出,王芗斋上世纪20年代所传习的意拳,是之后创立新兴拳法的基础。从体制来看,早期意拳其实就是更本质的“形意拳”。

3、文化自觉与科学表述

在大多数意拳或大成拳研究者中,都将《意拳正轨》以申论郭云深之传授而到此止步,严重忽略了其中的两个章节:养气与用劲。

王芗斋第一次在《养气》篇中表述了他的文化自觉和意拳所由产生的哲学背景。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合,是人类生活的全部表现,拳学也是人类宝贵的精神产品和全部生活中的部分,它的产生必然与其孕育它的文化和哲学息息相关。一种文化,是从事该文化活动者精神活动和创造的结晶,而哲学可以说是该文化的最高成就,也是它的理论思维的最高发展。王芗斋正是从文化和哲学的高度对意拳进行了概括和总结。

大抵拳学家都注重养气。郭云深先生在对王芗斋传授拳法时,养气,毫无疑问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和重要内容。但是,对于养气作出如此系统深入的总结概括,这是王芗斋在继承基础上的突破,也可以说是拳学家的文化自觉。气,是中国文化和哲学探究宇宙根本的重要命题。庄子在《庄子·知北游》中说“: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曰通天一气耳”。东汉何休在《春秋公羊解诂》中说“:元者,气也。无形以起,有形以分,造起天地,天地之始也”。北宋张载对气作了详细的论述,指出宇宙的一切皆是气,“凡可状者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正蒙·太和》)这是中国文化和哲学从宇宙、人生的本源上的探讨。拳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一种自卫、防身、修身、养生的手段,从养气着眼,从本源上来探讨拳的根始,自然成为拳之大者。性、命、理、气这是儒家文化探寻宇宙本源的哲学基本命题;有和无,虚和空是道家和佛家认识世界的一对基本概念。有无相生,了悟虚空,理气相融,性命双修,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哲学观和世界观,而意拳,是这种文化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体现。芗斋先生由道入佛,以“至大无外”“至小无内”的“道”来证“三昧俱悟,即见虚空”;以儒摄佛,“故言神者不离性,气者不离命”,儒、释、道在意拳的修炼过程中得到了圆融与外显,正是儒、释、道文化的圆融孕育了意拳。中国拳学有史以来,获得这样的文化自觉和哲学思考,并自觉地将拳学嵌入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中,以中国哲学思想融入拳理来指导拳法修炼实不多见,这也正是芗斋先生高人一筹之所在。

用力学原理来说明力量——劲道的应用,这是王芗斋先生在继承基础上的另一突破。历来拳学家,对于拳学中的劲的运使左说右说,很难明了。老师用尽形象语言进行譬喻,又在实践中进行亲身体验,能得其中巧要者,百不得其一。这也许是我国拳术在继承上的“瓶颈”。这种“瓶颈”效应是徒不如师,再徒不如师,如此徒不如师,遂至日趋衰落,一代不如一代。芗斋先生在《意拳正轨》的《用劲》篇中,绘制了五幅图形,分别对刚劲、柔劲、提顿撑抱兜坠钻裹、含蓄缠绵、开合连环绘成以力学原理来说明劲道的示意图。它使得在教学中更具体、科学和理性。这不能不说是王芗斋在继承基础上的突破。

综上,王芗斋先生的《意拳正轨》是对乃师郭云深所授拳学的全面总结。在总结基础上,以“养气”为题,对意拳所由产生的文化、哲学背景进行了反思,并自觉运用了现代力学原理,实现了对传统的突破。当然,此时的王芗斋,还没有实现总体上的突破。意拳,只是与传统的形意拳有了区别,还没有形成他在此后的1944年《大成拳论》中所说的“------若以现代及过去而论,信他所无,而我独有也”的“特殊拳法”。但是,我们已经可以看到王芗斋先生创立新兴拳法的准备和远大的目光以及创建体现中国文化哲学观的拳学思想体系的自觉。二、《大成拳论》的拳学跨越

(一)、什么是大成?

1,大成正义。辞海对大成的解释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指大的成就。比如,事功。《诗·小雅·车攻》:“允矣君子,展也大成”;学问,《礼记·学记》:“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道德,《孟子·万章下》:“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之也。”赵岐注曰:“孔子集先圣之大道,以成己之圣德者也”。二是完备的意思。《老子》:“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2,大成别义。大成亦有大乘的意思。大相对小而言之。佛家有言“大乘”。佛家之大乘,全称:“大乘佛教”,梵文Mahāyāna的意译,意译“摩诃衍那”。“摩诃”,意为“大”;“衍”意为“乘”。乘是指运载工具,比喻将众生从现实世界的此岸渡至涅槃境界的彼岸。一、二世纪时,由佛教大众部的一些支派演变而成,强调一切众生皆可成佛,一切修行应以自利利他并重。认为自己的教法最胜,故自称“大乘”,而将坚持原有教义,主张自利或自渡的教派贬称为“小乘”。

3,大成拳之“大成”。此之谓大成,有总集、汇集、汲取、萃取的意思。王芗斋先生在《大成拳论》的《歌要》中说:“拳道基服膺,无长不汇集”。这里所说的汇集,还不是“集合”

的意思,是“无长不汇集”。所以,它不是简单的排列组合,更不是良莠不分的聚集。所谓“长”,就是精华、精髓。汇集所长,就是在对中国传统拳术,包括各门各派、国内国外的优秀拳法拳学原理原则的规律性认知的基础上,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汲取、萃取其精华、精髓,以拳法的原理原则为统贯、以中国人固有的文化和哲学思想为灵魂创建的一种新拳法。

(二)、《大成拳论》以及大成拳的“大成”体现在什么地方?

1,建立科学而完备的拳法理论体系

所谓理论,就是系统化了的理性认识,是某个知识领域的概念、原理的体系。体系,是若干事物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个整体。任何学术,如果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我们才能说,这项学术具备了完备的科学体系。

学术体系总是建立在实践需要之上的,它是对某项实践中重大问题、重大环节的立论、诠释和解答。

每一种拳法,都有它的理论作为该拳法的内在规定性。拳法理论不仅要符合原理原则,而且是指导、促进该拳系不断进步、完善、提高和发展的根据与价值判断。科学,更是另一层面的问题。与西方文化传统的一个显著区别,是中国文化历来缺乏科学认知这一环节,中国人因而相对缺乏科学认知的理性素质。反映在拳学上,中国传统拳学理论与中国文化的结体特征十分相似,因而,传统拳学家们的理论思维毫无疑问也受到中国文化特质的限制。例如,《太极拳论》讲: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说的是结果。但如何能登渡这种境界,锻炼的次第是什么?《太极拳论》中没有说。这就是中国文化和哲学喜欢“言简意赅”“文约义丰”,缺乏术语、概念、范畴等思维工具的结果。科学的基本特征,就是具有实证性。实证的效果是通过一系列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各个环节所实现的矛盾的对立统一。

(1)作为拳法理论体系,《大成拳论》建立了自己的拳学总纲。“拳本无法,有法也空;一法不立,无法不容”。一法不立,并非不立一法,是不执著于一法。无法不容,是在一法不立的原则上,形成的原则原理,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的“法”的整体,是法天、法地、法自然的“法”,是无法之法。大成拳的总纲,展示了大成拳开放的理论体系的秉性和素质。(2)在总纲的统摄下,《大成拳论》建立了拳的力量来源的关键理论。拳的力量来源,是中国拳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长期悬而未决的关键理论难题。这个问题的解决,决定了整个拳学发展的路径和方向。《大成拳论》认为,拳中之力,都是从精神方面的体认而得。这就确定了大成拳的力量求取的基本方法和形式:一切力量,来自于精神统领。

对力量和速度的理解不同,其求取途径亦各异。从经典力学原理来看,力是由质量和速度形成的。任何拳术应用于技击,最终的胜败主要取决于速度和力量。这就形成了借助外力来增长力量和通过快速运动来提高速度的拳术训练方法。比较典型的,如泰拳、拳击和一些从外力锻炼入手的中国拳法。这些拳法借助打击沙袋、踢击树木等方法增强击打能力,提高打击速度;用硬物击打躯体,增强抗击打能力。

大成拳对力量和速度的理解来自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庄子说“:物物非物”。意思是使物质成为物质,并非物质。非物质是什么,就是相对于物质的精神。由精神的转化为能量(物质的),它的转化理念是什么呢?老子说:“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万物的“有”是从“无”中来,拳术的力量是从无形的意念、精神假借等从属于精神范畴中生长的。佛门禅宗也说“:万法皆空,即为实相”“虚无求切实,运用在虚空”。这完全是中国式的思想和理论。在这里,似乎触及到一个精神和物质的哲学关系问题。实际上,我个人的理解,大成拳对力量来源的理解并没有超出物质决定精神的这个唯物论范畴。精神意念的产生,是基于“我在”

这个物的基础之上的。精神体认,就是通过精神意念的动静、松紧与宇宙大气相应合,一方面调动体内潜能、唤醒人身固有的良质良能;另一方面,在相对静止、相对放松的状态下,调动身体各种机能,比如,肌肤、毛孔吸收宇宙(大自然)的能量。以精神意念为统帅,形成统一的力量。

这种培养力量素质的思想和方法,在现代力学和经典力学原理中亦可得到论证。人体的整体或某一部分肌肉在运动中克服阻力(含内部阻力和外部阻力)的能力,包括最大力量、力量耐力和速度力量(含爆发力),是人体进行运动的力的来源和获得技能的物质基础。这种克服阻力的实现方式,大成拳是通过在站桩等训练体系中的放松身心、精神意念的引导来实现的。大成拳名师于鸿坤(阿龙)先生指出“-----大成拳在极其放松的状态下,调节、温养、锻炼了神经系统,使身体达到了高度的协调,从而使身体最大限度的主宰和发放劲力,神、气、意、力有效、有序的集中。即神宜敛,气宜养,意不乱,力(体)要松。身体一紧,意、气、力就能完整一气。”同时指出:“站桩的功能之一,就是把身体复杂形体结构所产生的分散力量统一为整体之力。技击过程中,人体所呈现的多维结构影响了劲力的充分运用与发挥。站桩有一定功夫,身体的骨骼、肌肉、关节、神经等相应发生变化。由原来的…多中心?… 多形状? 的形式,逐渐向简单的整体的…一?的状态转变。”这是目前为止,大成拳界对王芗斋大成拳的力量来源最深刻的见解和最完美的诠释。

现代力学还认为,运动形式基本上有两种:绝对运动和相对运动。例如,飞机中的人相对于地面(基本参考系)的运动,称为“绝对运动”,而相对于飞机(非基本参考系)的运动称为“相对运动”。人体的运动也有两种基本形式:动态运动(外动)和静态运动(内动)。从拳术锻炼的角度来讲,两种运动的实质就是一种——内动。动态运动的目的,最终是要实现人体内部的脏腑达到更加和谐、统一、均整;而静态运动,是在微动中充分调动人体的内在机能,包括意念调配、精神假借、松紧、动静,达到内外合一,神形合一。从形式上来讲,动态运动是大动,是快速动;静态运动是小动,是低速运动;从要达到的目的来讲,前者以外形动而致内动的质量和速度近乎舍近求远,后者由静而动,静极生动,动微而神全,在自然状态中导致内动,既涵养生机,又能充分激发和调动人体内在机能,走的是捷径。因此,王芗斋先生说:“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不动之动,才是生生不已之动”。

(3)解决了拳学理论上关键缺环:单双重、抽象虚实、德与技、拳与械、知与行的关系。单双重是拳术运动中存在的普遍现象。相对于中和力量的均衡的拳学原理而言,单重和双重都是拳术运动中的不合理现象。单重,势必造成间架失衡、力出尖、形破体;双重,从表面上看,保持了形体的均势,实际上,在拳术运动中,尤其在技击状态中,很难形成攻击与防守的整体力量。看似均衡,实则难以形成整体动能。其力量是分散的、多维的。单、双重还容易造成拳术运动的单极现象。这种现象,就像强弩之末,无再生之力,更难产生炸力无断续、着力如弹簧的技击效果。由于缺乏动能和势能,就容易形成定势,就是“破体”和“着象”。单重是片面的“着象”,双重是绝对的“着象”,是僵滞不灵。然而,作为拳术中的一种存在现象,王芗斋先生指出了克服单、双重之弊而运用单双重之妙之途,那就是:均整。单双重不单指手足,头、身、手、足、肩、肘、膝、胯,大小关节、四肢百骸都存在单双重、松紧、虚实、轻重之别,神、形、力、意皆不着象,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就是培养触觉良能之本能活力。

抽象与具体、虚与实在拳学中的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作用。抽象,是事物本质的普遍性的一面。《大成拳论》中所指的抽象,指的是拳学中的原则原理。习拳的过程,就是从抽象走向具体,从虚无中体认实有的过程,是对抽象的真理到具体的展现,是看似虚无的精神因素,在精神假借的法则下,实现拳学中的原理原则在拳术运动中的具体运用。抽象、虚无,视之无形,听之无声,无体无象。由抽象到具体、由虚无转化为实有的机制是什么呢?王芗斋指

出,要在以虚无度其有,以有处揣其无;在无形神似之间,度其意而求之。其体认的方法是,在锻炼时,调配合理的间架结构,于松静中培养虚灵守默的含蓄精神,相机而动,应感而发的触觉本能;于无形神似之间,假定三尺之外,七尺之内,四周如有大刀阔斧之敌,共争生死存亡之境,度其意而虚中求实。在实作时,则浩气纵横,如入无人之境,实中求虚。其辩证的原则是:“离开己身,无物可求;执着己身,永无是处。”

德与技、道德与拳术的关系。道德修养是大成拳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许多领域,人们都强调道德修养在所从事专业的重要作用,实际上,在专业或事业的修为和成长过程中很难将道德修养融入其中,体现其道德价值。王芗斋在《大成拳论》中正确地摆正了拳与技、道德修养与拳术修养的关系。尊师、敬长、尚友、重义等传统道义与拳术修养并非两张皮,更不是一种装饰,他融汇于整个拳术锻炼过程,是形式与内容的紧密结合。大成拳锻炼要求做到“四容”“五要”,头直、目正、身庄、声静,这四容,是大成拳站桩的基本要求;恭、慎、意、切、和五要,贯穿于大成拳锻炼的始终。拳术锻炼,是健身、修身、养性、开智、进德的过程,是合二为一的过程。

拳与器械。广义的拳,包括了器械;狭义的拳与器械,是指徒手与刀枪棍剑等武术器械。王芗斋指出,拳学的原理原则包含着器械的原理原则。从技术上看,拳术的锻炼与应用,主要在于获得各种力量与发力用劲原则。所以,器械并不神秘,它统摄于拳的各项力的修炼之中。只要获得拳术中的各项力量,稍加习练,就能通晓器械的练与用的奥妙所在。习拳,不必专习刀枪等器械。

知与行。知易行难,知难行易,知行合一这本是中国传统文化哲学中的认识论命题。王芗斋在《大成拳论》中,对知与行进行了深刻的辩证法论述。是知易行难还是知难行易,是知即行,行而后知历来学术界颇多争执。拳术是一项实践性特别强的学术。王芗斋指出,拳学实践中,首在明理;否则,盲目尊崇,愈用功,则离真理愈远。误入歧途,则误人误己。既明理,须当身体力行;否则,只能夸夸其谈,到头来一事无成。知行之难易,在于是否明理而切实用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这是造就拳术的根本大道。

(4)澄清拳学误区:套路、点穴、轻功。

套路、点穴、轻功是长期困扰拳学界的三大问题。套路传习已久,它对拳学是否有意义,也是一个长期争论的问题。从理论上讲,套路对拳学的传承与发展是没有意义的,套路的功能,只是把拳术格斗中的动作虚拟化,也可以说是对拳术格斗场景的艺术再现,它赋予了艺术家的武术创作素材,在许多庆典场合作娱人之用,颇能赏心悦目。招数招法,也是虚拟化、理想化的拳术假设,在实战中毫无用处。然而,在拳术界,套路练习却长期盛传,有的甚至作为本门本派的最有标志性的价值,王芗斋深刻而尖锐地指出了套路练习的误区和固守招法招数对拳学发展的危害,并在大成拳中彻底摒除套路练习,直指拳学本质。点穴和轻功也是长期以来笼罩中国拳学的神秘面纱。点穴的医疗保健作用已为医学所证明,而飞檐走壁只是文人笔下的神话。王芗斋指出套路、点穴、轻功的拳学误区,维护拳学的健康发展。

(5)大道简易,还拳学本来面目,扫除拳学发展障碍。

把拳术神秘化,以师徒制在拳学领域画地为牢,形成各种派别,固步自封,妄自尊大。师徒之间,入主出奴,没有平等自由的学术氛围。王芗斋以大无畏的精神,指出了拳学界之积弊。大道至简。形意拳初始只有钻、裹、践三拳;八卦掌只有单双换掌;太极拳亦只有三拳。形简意繁,乃拳学之正道;养生与技击,乃拳之法则。学术才是人类公有之师,拳学只有置于学术的范畴,平等自由地问难、交流,以能者为师,中国拳学才能获得真正的发展。

2,科学而严密的训练体系

大成拳的训练体系,王选杰先生概括为“七妙法门”,即:站桩、试力、摩察步、推手、发力、实作、试声。如单纯从力的角度来讲,力由站桩而得,由试力而知,由推手而懂,由实作而知变化,由发力而知为用,由试声而臻圆融。

(1)精神与力量的培养——站桩。精神和力量是大成拳之本。大成拳重精神、意感和自然力之修炼,这一切,皆从站桩肇始。实现大成拳的精神力量,是由一系列的站桩获得的。总的来讲,分养生桩和技击桩。养生桩侧重祛病延年,技击桩侧重培养技击实战的精神力量。养生桩因病设势,从桩式上来看主要有站式和卧式,总的原则是均整、松和自然。技击桩以浑圆桩为母桩、有矛盾桩、托宝贝桩、鸟难飞桩、降龙桩、伏虎桩等等。

(2)拳术力量的体认——试力、摩擦步。站桩所获得的力量,并不是拳术的一切。这些力量是否就是拳术运动中所需要的有效力量,必须经过体认。这一阶段的训练是由试力和走摩察步来完成的。这个环节是最困难、最重要的环节。最困难,是因为不仅必须有站桩所获得的真实的精神力量,而且,必须要有明师的口传心授;最重要,是因为试力的训练阶段在整个训练体系中处于中枢环节。站桩所得力量,由试力的体认而得其由来、由试而知、由知而得所为用。拳术中所需之蓄力、弹力、惊力、开合力以及重速、定中、缠绕、撑抱、惰性、三角、螺旋、杠杆力、轮轴、滑车、斜面等等都由试力而得。摩擦步是在身体位移状态之下试力。有人说是脚下之试力,这种说法是不够全面的。大成拳的站桩、试力及各个训练环节都要求是整体性的锻炼,摩擦步,并不仅仅是一种步法。摩擦步是取其摩擦的形态特征、其他如三角步、陆地行舟步、十字步等都具有摩擦的特征而通称为摩擦步,实际上,是在身体位移状态下的试力。不管是试力和摩擦步,都必须遵守精神之集结紧密和统领、松松紧紧毋过正、虚虚实实得中平的原则。

(3)劲力变化的体认——推手。试力摩擦步都是各自的体认,那么,推手可以说是双人试力,是对试力、摩擦步的进一步体认。推手有单推手和双推手。单推手称为定步推手,双推手称为活步推手。通过两人手臂的搭接,在运动中体认力量轻重、大小、方向的变化,各种力量的运用及接近实战的体认。拳术本质上就是制人而不制于人之术,是双方遭遇时精神、力量通过肢体接触施之于对方的各种制人之术的实际运用。站桩、试力所得之力,亦要通过推手这个环节的体认才能更好地在实际中得到运用。大成拳的推手没有固定的招式,只是在精神舒放、点紧身松、粘粘连随、不丢不顶原则下,体认实战中点、线、面对蓄力、弹力、惊力、开合力、重速、定中、缠绕、撑抱、惰性、三角、螺旋、杠杆力、轮轴、滑车、斜面等的劲力变化,以及控制、打击、发放等技术。有人提出,不经过推手是否可以直接进行实作?王先杰先生曾说过,不经过推手训练也能实作,但难至高妙之境。

(4)劲力运使的体认——发力、健舞。从形式上讲试力是桩的放大,发力是试力中对力的方向、大小、轻重、形式、作用能力的体认。大成拳发力,是在精神整合之下的松紧之间完成的,它包括有形、无形、有定位、无定位、自动、被动、整体、局部等多种发力。它不是蓄力、发力,再蓄力再发力的阶段式的过程,是波浪式的、无断续的。发力同时又是蓄力,就像波浪,前波是后波的前锋,滔滔不绝,绵绵不断。健舞,实际上是大成拳体认劲力运使的重要训练环节,但由于对桩功要求很高,须达到“四如”境界,即体整如铸、身如灌铅、肌肉如一、毛发如戟才能得其舞之神髓。王芗斋先生说:“内劲需能爆发为外力使能收到练拳之真实益处,善拳者力之奋也。四形为内劲爆发为外力之最适当的形式-----”。四形,即挥浪、游龙、白鹤、惊蛇四种拳式的舞蹈。大成拳门内,得王芗斋先生健舞之妙者很少,所以论及健舞的体认者不多。

(5)神、形、意、气、力、法的综合体认——实作。大成拳的实作就是技击练习。是对神、形、意、气、力、法的综合性体认。大成拳没有固定之招法,但头手肩肘膝足各有打法。提打、钩打、按打、挂打、锯打,钻打、搓打、拨打、拂打、叠打、错打、裹打、践打、截

打、堵打、摧打、拨打,滚力打、支力打、滑力打、粘力打、圈力打、引步打、进步打、退步打、顺步打、横步打、整步打、半步打、斜面正打、正面斜打、具体之片面打局部之整体打、上下卷打、左右领打、内外领打、前后旋打等等打法,虽系局部,都需要进行实地练习方可有所体认。这些都是实作的入手功夫,并非大成拳的上乘实作。大成拳实作有小乘、中乘、大乘、上乘和最上乘之别。小乘的实作,是在周身放松的基础上,将自身的间架配备调整的合理的当,做到外形不破体、力量不出尖、周身协调一致、一动无有不动的整体运动;中乘的实作是充分发挥站桩、试力、摩擦步、发力、推手试声的训练素质,相机配备间架,以自己笃实的功力,硬打硬进,不闪不避;亦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出其不意,飘忽不定,是对手处于被动地位。守中用中,声力并发,拳打、足踢、头撞、肘击任意施为;出手如挫,回手如钩,力不空发,意不空回。大乘实作是在精神意感的统摄下,以大成拳的各种力量为基础,在做拳时身无定形、步无定位、神在手前,全身关节形曲力直、松紧得当,力若弹簧,无论单出双回,皆能奏效,举手投足,不失拳之原则,不管横击竖进,侧击正攻皆能令对手顾此失彼,任己所为。上乘实作是集神、形、意、气、力、法于一体,融会贯通,万法归一而法无定法,种种动作具有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之妙,完全合法于“拳本无法,有法也空,一法不立,无法不容”的拳法总纲。最上乘的实作,在做拳时自身堂堂正正,如入无人之境,浩气放纵;又如观花赏月,闲庭信步,动静处中,不离拳意,无论行住坐卧,一触皆能击人于丈外。又能在对敌时,欲接未触之际,突然注视对方,笼罩对方之精神,使之神萎意祛,若失知觉,胜败一定,不战而胜。大成拳能达此境界者,仅王芗斋先生一人而已。(6)精神力量的圆融——试声。试声为补充试力之细微不足,固持元气。试力过程虽然强调在缓慢松和的状态下去体认,但人体是一个非常细密精致的系统,许多部位较难得到锻炼。试声能够调动全身的细胞参与工作,激活全身的最大活力。遇敌之际,声力并发,激发人的精神意志和力量的完整击发。试声,还能使习练者精气充沛,使习练者神明体健,在大成拳的系列训练中,既养成技击所需的本能活力,又从中滋养生命本源,实现养生是技击的基础,技击是养生的究竟的锻炼目的。

3,体与用、练与用的高度辩证统一

体与用是一对哲学范畴。荀子认为:“万物同宇而体异,无宜而有用”(《富国》),这里的“体”指形体。魏晋时把“体”作为宇宙万物的本体。王弼说“虽贵以无为用,不能舍无以为体也”。(《老子注》)主张虽要重视无的作用,但不能因此舍弃无这个本体。南北朝时的范缜说“: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神灭论》)他提出的质用亦即体用,认为形体是精神的本体,精神是形体产生的作用。唐崔憬解释体用为“动物以形躯为体,以灵识为用;植物以枝干为体,以生性为用”(《周易探玄》),他们都认为有体即有用,体是用之体,用是体之用。后来,北宋程颐也说“: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体用一原,显微无间”。(《程氏易传序》)认为理(微)是体,象(显)是用,体用是统一的(一原),不是绝然分离的(无间)。朱熹发挥程颐的“体用一原“说,认为“盖自理而言,则即体而用在其中,所谓一原也”(《朱文公文集》卷三十《答汪尚书》),用包含在体之中,并非离体别有用。可见,体与用,是一对矛盾。大成拳是如何实现体与用的矛盾统一的呢?一是做到虚灵守默。《大成拳论·抽象虚实有无体认》中说“------要在以虚无而度其有,亦以有处而揣其无。”“其机其趣完全在于无形神似之间,度其意可以求之”。具体的操存之法是“:习时需假定三尺之外,七尺之内,四周如有大刀阔斧之巨敌,或毒蛇猛兽蜿蜒而来,其共争生存之情景,当以大无畏之精神应付之,以求虚中之实也;如一旦大敌林立,在我如入无人之境以周旋之,则为实中求虚,要在平日操存体认,涵蓄修养”。二是守中庸,在拳术锻炼过程中,保持全身均整。做到力不破体,形不着象;培养触觉本能活力,在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中,实现极中致和的“本能力之自动良能者也”。三是以站桩为统摄,“-----使神、形、意、力成为一贯,六心

相和(顶心、本心、手心、足心)、神经统一,一动无不动,亦更无微而不合,四肢百骸悉在其中”。“不执着,不停断,再与大气之呼应,各点力之松紧,互以为用,庶乎可矣。”以上是大成拳实现体与用辩证统一的途径。

练与用是一对拳学上的范畴。练是体悟。拳学上的体悟,不完全是躯体的事,也不完全是思维的事。它是通过躯体的运动、锻炼由显而微,由动而静或由微而显,由静而动的过程,是由躯体所产生的感觉对己身、对大气、对宇宙、主体与客体之间形成的微而妙的关系的体察,是在动静、松紧的显而微、微而显的运动状态中产生的精神现象与宇宙原理、拳学原理原则的认证。有如佛家之心证和物证。用是拳学体认的结果和作用。这就是《大成拳论·自志》中所说的“:本拳之所重者在精神,在意感,在自然力之修炼。统而言之,使人身与大气相应合;分而言之,以宇宙原则原理以为本,养成神园力方、形曲意直、虚实无定;锻炼成触角活力之本能。以言其体,则无力不具;以言其用,则有感即应”。这是从技击层面言之。从养生而言,通过神经、肢体的锻炼,“------可因而益智,尤适于筋肉温养,血液滋荣;更使呼吸舒畅,肺量增加,本能之力亦随之渐长------”这就是王芗斋《大成拳论》及大成拳实践的练用辩证统一。用大成拳名家、王先杰先生的继承人于鸿坤(阿龙)的话说:《大成拳论》和大成拳实践讲的就是体用如一,练用如一。用既是对体的反证,亦是对练的实证。

在拳学体系中要实现体与用、练与用的辩证统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可以在许多拳学理论中看到“体用兼备”“练用合一”的说法。如果我们深入进行考察,就会发现很难实现这个理想。当然,我们可以看到拳学家的努力方向以及为此作出的艰苦探索。大家都不会忘记拳学史上一个天赋异禀的人物——李小龙。李小龙先生生前悟到了“以无限对有限,以无法对有法”的拳理。为了将这一拳学理念贯彻于拳法体系中,实现体与用、练与用的辩证统一,他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在训练中,他以微电流击打自身以增强技击能力,作各种超限的运动来刺激身体的能量极限等等,他的英年早逝谁能说不是与追求拳学中的体用、练用的完美统一这个美好的理想有关呢?中国文化传统中,把人体与宇宙定义为“一”的关系。宇宙是空间上的至大无外,时间上的无始无终。与广漠无朕的宇宙相对应,“人”是一个“小宇宙”。用现代的认知观点来看待这种“天”“人”关系,往往会招致所谓科学的诘难,但就当代科学所能达到的成果,科学对宇宙和人体的认知都是极其有限的。就这个意义上讲,人体确实是名副其实的“小宇宙”。人的大脑结构与精神现象是异常复杂而深奥的,而人体何尝不是这样?人体的神经、骨骼,甚至肌肤、毛发,每一个肌体的构成部分都足以形成一项现代学科体系。拳学的目的,就是要在“人”“天”的精神现象中、在动静、松紧、有无的锻炼与体认中实现体用、练用的合一或者说达到辩证的统一——王芗斋的大成拳,实现了这一点。

4,准确的拳学定位。

中国拳学门派繁多,各种拳派,旨趣各异,令人莫衷一是。如何给拳学定位,不仅关系到某一拳派的生存和发展,而且关系到中国拳学发展的路径和方向问题。

什么是拳,拳的使命是什么,这是拳之为拳的核心定位。王芗斋先生在《大成拳论》中首先开衷明义地申明了拳之使命。“拳道之大,实为民族精神之需要,其使命在发挥良能,使学者神明体健,利国利群,故不专技击一端也,若能完成其使命,则可谓之拳,否则异端耳。”在这里,王芗斋给拳的定位有四层意思。一是振奋民族精神。拳的本来意义,就有自强、自立、自信、自觉的精神,强大自身、抵御外侮、自强不息这是拳术这一特定形式和固有特性的价值共性。二是发挥人体的良质量能。这个问题有两个涵义。第一,是通过拳术锻炼,改善人的生理条件,改变人的内在气质,培养“浩然之气”,挖掘和恢复拳术锻炼者的整体本能活力;第二,是通过拳术锻炼,指导和完善人生。中国的文化传统认为,“良知”“良能”是天赋的道德观念,最早由孟子提出:“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孟子·尽心上》)认为仁义礼智等道德观念,是生而自有的;按照仁义礼智等道德观

念行事,是人固有的本能。明王守仁据此提出“致良知”说,认为良知会受到私欲的蒙蔽,不能显明,所以必须要“致”,王芗斋提出发挥量能,就是通过拳术锻炼、拳学思想和武德的熏陶,发挥人本有的“良知”、“良质”、“良能”,从而引导人生、完善人生。三是服务大众,强健国民。通过拳术锻炼,使病者康,弱者强,提高国民健康素质。四是技击不是拳学的全部,是拳术锻炼的副产品。正如宋明道学所提出的那样,快乐、幸福的生活是修养的一种副产品,并不是“希圣”“希贤”的主要目的。“希圣”“希贤”的主要目的是要做一个合乎人的标准的完全的人。完全的人自然而然地有幸福,而并不是为了这种幸福而做一个完全的人。拳学的使命,并不是完全为了技击,而是在完善拳学修养中,实现其技击价值。王芗斋先生在《大成拳论》中对拳学使命的核心定位是超越时空的,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这个时代的精神价值;她是普适的,不仅是大成拳的拳学使命,而且是中国拳学的共同使命。

拳学是学术体系中的一门学术。中国拳学理论,卷轶浩繁,数无胜数。历览拳论,莫不当作箧中秘籍。拳论之中,多有至尊之意,至秘之言谆谆以秘密相嘱。拳法心法也限制在门徒派系中私相授受,甚至在本门本派中也秘而不宣,只在少数所谓的“嫡传”“掌门人”手中被据为权威资源。这种“拳阀”割据的现象:一方面加剧了狭隘的门派观念和门派心理;同时,封建自闭,一叶障目,妄自尊大,从而迷失自我发展的的方向,使拳道沉沦,拳学颓废不振。王芗斋先生把拳学定位为“学术”。他在《大成拳论》中说:“拳道极细微,勿以小道视;开辟首重武,学术始于此。”“夫学术为人类所共有,苟有所得,理应公诸社会,焉可以私付密,使之凐没不彰乎。”“要知学术才是宇宙神圣,是公有师尊------”所谓学术,就是指较为专门、有系统的学问;所谓学问,就是学习与问难。学习、问难而明辨是非;在学习、问难、辨析中增长知识学识。这就从根本上破除了神秘,破除了门派藩篱。把拳学定位为一门开放的学术体系,一个可以自由学习、问难、辨析的师生之间、从学者之间、不同拳派之间、不同国别的拳学之间的学习和交流平台,为拳学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广阔的道路。

三、创立大成拳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一)恢复了中国实战拳法的真面目。中国传统拳术的产生和发展,从一开始就以技击防身为拳的第一使命,大成拳的理论体系和训练体系,完全从实战出发,无论是站桩、推手、试力,所有的功法,都不离开技击本意。在大成拳的训练体系中,葆有了我国传统拳法,包括少林、八卦、太极、形意等拳种的技击精髓,并从整体上,形成和完善了中国拳术的技击要素。

(二)彰显了中国拳学养生与技击并重的本质特征。大成拳无论是养生和技击,二者都没有绝对的界限,即便是养生治病,在桩式中都要求舒适得力,注意精神力量的培养来卫养滋荣生命。而在技击桩法的锻炼过程中,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进阶的梯次,都包含着养生的涵义,不存在为技击而技击的戕生运动,力生自然,合乎生理。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养生是技击的基础,技击是养生的究竟。

(三)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哲学和文化价值观。王芗斋时代已经进入学术相对开放的时期。民国初年,中西文化相互激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全盘西化、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等文化学术观点,一时瑜亮;各种文化学术体系各叙己见,百家争鸣,各放异彩,产生了一大批文化精神大师。拳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拳术界与文化界一样面临着东西方文化对立、融合和发展的问题。上世纪3--40年代,以拳击为代表的西方拳术,已在中国拳术界产生影响。王芗斋目睹了两种文化背景的拳术较量并亲身与西方的拳击高手进行实战对搏。在实战中,王芗斋先生更加深切地了解了中、西方拳术各自的特点及其不足之处。西洋拳击,简洁明了,不尚虚华,技击性极强;中国拳术博大精深,养练结合,但形式繁冗,难以体现整体实战效果。拳术是文化的一种载体。在本民族文化与异质文化、传统与现代的继承和发扬的冲突中,搏击能力的强弱、胜败不仅仅是拳术本身的问题,从结果来看,是超越于拳术之上

的文化的认同。说到底,是文化孰优孰劣的问题。王芗斋先生删繁就简,融汇中国拳术精华,恢复易简的真法大道,使大成拳成为一门养生、技击效果都能从整体上体现中国人独特的文化哲学观的一门新兴拳学。形简意繁,理趣丛生。创立了不求诸外力,完全循乎自然,以站桩为核心,以试力、推手、摩擦步、发力、实作、试声为体认进阶的拳法体系,建立了以培养和提升人的自我实现能力为目标的拳学思想体系。

(四)超越时空的开放的拳法理论体系。大成拳的理论体系和训练体系,是王芗斋先生一生对中国传统拳学理论和实践的高度概括和总结,他融汇我国各种拳术精华,同时,以西方拳击为参照系,不断改进和完善训练体系。我们说大成拳学体系的科学严密,是建基于融汇中国传统拳学精华之上的;同时,它又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它不排拒任何优秀的理论成果和拳术成果,它是在汲取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和进步,与时俱进。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大成拳是王芗斋的,也是中国拳学界的共有财富;是中国人的大成拳,也是世界的大成拳;它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当前,我国拳学界正处在一个多元共存,繁荣发展的时代。王芗斋拳学,从意拳发展到大成拳,从《意拳正轨》到《大成拳论》的发展理路对于我国拳学发展是具有借鉴意义的。那就是,中国拳术,是中国文化的一种载体,它的发展和繁荣,既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元,同时,也不能排拒西方文化以及世界各种优秀的文化成果,应当在实现中华民族文化自觉、自信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发展中国拳学,不断汲取一切优秀的拳学成果,走出一条体现中国文化哲学观的中国拳学发展之路。大成拳,作为中国拳术的一种优秀拳法,所有的大成拳(意拳)传人,都有义务和责任,在国内和国际上推广和弘扬大成拳,使大成拳造福于人类,丰富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积极促进与其他拳派拳法的广泛交流,把大成拳的精华无私奉献出来,促进中国拳术水平的整体提高,以开放的体系,宏阔的胸怀,开阔的眼界,不分国界,不断汲取其他拳派拳法的精华,丰富大成拳体系,使大成拳保持旺盛的生命活力,为我国拳学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2011年仲秋

【大成拳】站桩此生无癌!(附站桩练法)修正版

【大成拳】站桩—此生无癌!(附站桩练法)修正版 《2012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显示,中国每年新发癌症病例约337万,死亡约211万。癌症已成为中国人死亡第一大原因,死亡人数占全球癌症死亡人数的四分之一。一、站桩与防治癌的关系 (一)中医论癌症起因 中医通过几千年的实践,把各种癌症的病因归结为:人的机体长期阴阳失调、脏腑功能失衡,以致气滞血瘀、聚痰蕴毒,日积月累所致。癌症是一种全身性病变,肿物只是局部的表现。 癌症是体内气滞血瘀痰凝恶化到了相当程度,体内聚集的毒素要找一个突破口爆发出来。胃、肺、乳腺等作为体内抵抗力最薄弱的脏器,成为了被全身毒素选中的突破口爆发而生成了恶性肿瘤。为什么西医切掉癌瘤后,会造成癌转移,因为体内的毒素仍然存在并恶化着,还会再找寻其它突破口爆发成癌。(二)中医治癌 1、中医为什么能治癌 西医只关注局部癌瘤如何切除以及如何放化疗通杀癌细胞。传统中医是整体观的辩证施治,关注的是患者体内哪些脏腑功能失衡和阴阳失调,如何有针对性的调理以扶持患者本已很差的免疫力。对生命垂危的病人,大力杀伐癌毒等于进一步促死患者。中医治癌首先要使患者生存,在回阳

救逆、护肝强肾、健脾养胃等有针对性的扶正固本之法使患者存活的基础上,对全身的毒素选择活血化瘀、理气通络、软坚散结、解毒消瘤、以毒攻毒等方法,逐步扶正驱邪,祛毒治癌。 七十年代中期,我的中医老师孔爷爷给周立波(作家)治癌,在回答周问能否治愈时,孔爷爷答:不知道,但我可保你不死于癌症。由此,周平安度过数年。后来周在家属力劝下做了癌瘤切除手术,当年病逝,享年71岁。 我父亲患结肠癌在301动了手术,同期手术的5位战友不久都死于癌扩散。父亲吃了张代钊大夫两千多付中药,方保住性命。手术十二年后他病逝于服用306医院开的阿司匹林后胃两次大出血(3000cc)所引发的肾衰竭。 2、中医为什么越来越差 为什么业内认为清末的中医强过民国的中医,民国的中医强过新中国的中医,新中国早期的中医强过七八十年代以后的中医呢? 因为古人是治症不治病,今人是治病不治症。古人是治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对病人脏腑阴阳有哪些不调,作出正确的诊断。然后对症下药,病人的脏腑阴阳调平衡了,身上的各种疾病随即康复。 今人治病不治症,入门非常难。解放后建立了许多三甲大医院,这些医院都是按西医分科室。中医毕业生进入

走进王芗斋-解析大成拳

目录 自序 我的老师常志朗先生 第一章概念解释 一,试论大成拳之松紧说 二,试论大成拳“意、力、气”之说 三,试论大成拳之虚、实说 四,试论大成拳神、形之说 五,试论大成拳之锻炼筋骨说 六,王芗斋苦口婆心说站桩 七,王芗斋苦口婆心谈技击 八,试论大成拳之“动、静“说 九,试论大成拳之搭手说 十,试论大成拳关于用意不用力之说 十一,试论大成拳关于“肩打、肘打、胯打、头打、膝打、脚打“之说 十二,试论大成拳之遒放说 十三,为什么说练好大成拳须用十年时间 十四,浅谈大成拳之“点紧身松“ 十五,试论郭云深先生之“三层功夫“论 十六,浅论练习大成拳之“诀窍“

第二章全面解析大成拳一,走近王芗斋----解析大成拳之养生术 二,走近王芗斋----解析大成拳之技击术 三,走近王芗斋----解析大成拳 四,走近王芗斋----解析解析岳武穆之九要论 五,大成拳桩法原理 第三章习练大成拳具体操作方法一,站桩 1,食指挑眉桩 2,矛盾桩 3,金鸡独立桩 4,浑元桩 二,试力 1,试力的外形 2,试力的内容 3,经典试力 1)炮拳试力 2)推拉试力 3)神龟出水试力 4)摩擦步试力 5)步法试力 6)综合试力 三,搭手 1,搭手的概念 2,单手打轮 3,双手打轮

4,双搭手练习 四,技击桩法 五,技击 第四章答疑 第五章王芗斋拳学语录 第六章向读者推荐的拳学文章1,大成拳论 2,意拳正轨 3,拳学新编

自序 我从六岁开始随父亲练形意拳。我的父亲在1920年左右随其舅舅李星阶练形意拳,当时李星阶在家乡河北省定兴县张租庄创办“少林会”,我父亲就在“少林会”学习形意拳和少林拳。后来父亲在20岁的时候来北京谋生,但一直坚持练拳,从不间断。我练到三、四年级的时候,在练拳中产生一些疑问,随向父亲提出,父亲解答不了。于是父亲给我介绍了几位老师,也是父亲的朋友。在父亲的介绍下,我随陈子江先生学习形意拳(陈先生是尚云祥的弟子),随朱云行先生学习形意拳(朱先生是定兴县形意拳名门之后),随北京东华门武术社宋治平先生学过少林拳(是我在三四年级的时候),当时记得有师兄经本愚、杨增保、宋师兄、师妹赵志云、师弟小胖子(名字记不清了)等。当时分ABC三组,我是A组,练过24式,六合拳、六合刀、六合棍、七星剑等套路。 我在五年级的时候改为专攻中国象棋。我的教练是谢小然先生、董齐亮先生、张德魁先生,我于1965年夺得北京市少年儿童第一名。 1974年,偶遇大成拳名家关维林先生,并在其指导下练习大成拳(关先生是姚宗勋的弟子)。在以后的几年里先后接受过多位大成拳名家的指导,按先后顺序是:关维林先生、张鸿诚先生、金启庄先生、崔有成先生、王斌魁先生、姚宗勋先生、许戍海先生。 1980年巧遇常志朗先生,从此在常先生的指导下系统的学习大成拳。在常先生的介绍下,先后得到过卜恩富先生和王选杰先生的指导。 1989年我在北京市一家中型工业企业做管理工作。由本人牵头在我厂建立的质量保证体系得到过国内外很多知名企业的好评,例如“一汽”、“北汽”、“天汽”、德国莱茵公司、美国辉门公司、韩国东西公司等,得到过国家质量监督局的好评,当时的刘淇书记、王岐山市长、陆副市长指派的专家组到我厂审查,并给予非常高的评价,并成为以市政府的名义向北京现代汽车推荐的配套厂家四家之一。 2007年退休在家,偶然在朋友家看到一本《武魂》杂志。从阅读杂志中发现现在有不少武术爱好者在追求中国传统武术的本质,用我的话来说就是中国古代武术的本来面目。我找来很多《武魂》杂志阅读,发现很多武术爱好者在探讨中国武术的实质。我以前以为中国传统武术已经失传,不会有人再去关心和研究了。现代武术的兴起,各种武术套路和散打比赛足以把武术爱好者的眼光吸引过去了。而杂志的众多的读者来稿在追求中国传统武术的本质,我为这些武术爱好者所感动。 由于家庭的熏陶,我从六岁开始练习中国传统武术,一生在追求中国传统武术,自己深深体会到追求传统武术的艰辛。从清朝开始中国传统武术开始走下坡路,至今有三百多年了,要想重新继承传统武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想重振传统武术的雄风,必须有一大批志在追求传统武术的人士,这样传统武术才有生长的土壤,才会继承和发展。 我追随常志朗先生学习传统武术的八年,在学习期间有一些心得体会,我将这些体会和所见到的听到的进行记录并公开,希望对有志于传统武术的爱好者有所帮助,并抛砖引玉,希望更多的能人志士参与到对中华古代武术的研究和探讨,为振兴中国传统武术尽一份微薄之力。

[大成拳]意拳正轨——王芗斋著

意拳正轨——王芗斋著 自序 技击一道,甚矣哉之难言也。诗言拳勇,礼言角力,皆技击之起源:降至汉代,华佗氏作五禽之戏,亦技击本质。良以当时习者甚少,以至湮没无闻。迨至梁天监中,达摩东来,以讲经授徒之余,兼习锻炼筋骨之术,采禽兽性灵之特长,参以洗髓易筋之法,而创“意拳”,又曰“心意拳”。徒众精是技者甚多,少林之名亦因之而噪起。岳武穆王复集各家精华,编为五技连拳、散手、撩手诸法,称为“形意拳”。逮及后世,国家宴安,重文轻武之风日盛,又精拳技者复多以好勇斗狠贾祸,于是士大夫相率走避,致将此含有深奥学理之拳术,不能见重于历世。相沿既久,无可更易。即后世之有道,怀瑾握瑜者,率多埋没于乡村闾里间,不敢以技术著称。此固使后之学者深资悼惜者也。清代晋之太原郡戴氏昆仲精于是技,而独得详传于直隶深县李洛能先生。先生授徒甚众,复获得李老先生之绝技者,厥为同县之郭云深先生,郭先生之教人习形意也,首以站桩为入学初步,从学者多矣,能克承其教者殆不多沟。郭先生亦有非其人不能学,非其人不能传之叹。吾与郭先生同里,有戚谊为长幼行,爱吾聪敏而教之,且于易箦之时犹以绝艺示之,谆谆以重视相嘱。晚近世风不古,学者多好奇异,殊不知真法大道,只在日用平常之间,世人每因其近而忽之,“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之说益徵。芗不顾以此而求闻达,无如晚近世欲趋于卑下,不求实际,徒务虚名,于是牟利之徒,不自学问抄袭腐败之陈文,强作谋生之利器,满纸荒唐,故入玄虚;忽而海市蜃楼,迹近想像,忽而高山远水,各不相干,使学者手不释卷,如入五里雾中,难误用半点真假。一般无知之士,犹以圣人之道,不可赞仰。呜呼!利人当途,大道何昌,午夜深思,曷胜浩叹。芗虽赋性不敏,而于技击一道,窃焉心喜,既获得亲炙真法大道之指导,每日承其教诲之语言多具有记载之价值者,连缀成册,本利已利人之训,不敢自私,以期同嗜者均沾斯益,非徒以此问世也。是为序。 中华民国十八年菊月深县王宇僧 桩法换劲 欲求技击妙用,须以站桩换劲为根始,所谓使其弱者转为强,拙者化为灵也。若禅学者,始于戒律而后精于定慧,证于心源,了悟虚空,穷于极处,然后方可学道。禅功如此,技击

王玉芳谈大成拳站桩

大成拳是河北省深县先父王芗斋创始的(1885~1963年)。先父幼年从深县郭云深老先生习心意拳(形意拳之母拳),后遍游祖国各地,博采各拳术名家之长,创造了“内外一体”、“意动一致”的大成拳;并在一生数十年实践中,对该拳理论和实用有很大的提高和发展。 大成拳站桩具有简便易学、不讲场地、不费力、不求外形多变化的特点,故不论男女老幼、体质强弱,只要思维正常均能掌握功法要领,注重意感与精神。 站桩不讲求套路和招数,无论动静都以意为导引。 大成拳兼重养生与自卫两个方面,桩法也分养生和技击两种。养生桩是基本功,从拳术来说,养生桩在于变动求整、祛病健身、增强体力,为学习拳术创造条件。桩法特点 在运动锻炼中,使人全身各个器官、细胞同时获益,这就是本桩法的特点。此外,由于没有任何招式、套路的限制,在运动时脑神经不受刺激、不紧张,能够得到休息,这也是与一般运动不同的地方。 “桩法是锻炼全身的功夫”,人身是一个整体,虽然分身、手、头、足等不同部位,但不能分别而论,故不能偏重某一部分锻炼。意拳桩法是统一意念、统一动作、统一力气、全身同时一致锻炼的基本方法。 站桩虽然仍属肌肉筋骨的锻炼,但若要身体内部起变化,则要“以形为体,以意为用,意灌全身,以精神内敛为主”。所以,在站桩锻炼时,一切动作、意念活动都要从整体出发,从整体着想。 这是大成拳桩法的特点。站桩注意三个基本要点 1.精神集中(思想、意念集中):站桩时,首先要凝神定意,默对长空,目光远望,扫除万虑,什么都不想,使思想意念高度集中,所谓内念不外游,外缘不内侵;最后要做到即便有人、物在身边走过或移动,也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2.周身放松:要做到内外都放松,四肢百骸、大小关节和内脏尽可能放松,但是要求“松而不懈”。松是很重要的,从练习意拳来说,“松”要贯彻始终,而“松”和“整”又是相辅相成的。 整体放松以后,可以适当用意,不过用意时不要过于紧张,要用意而不用力,否则容易有不舒服的感觉。 3.呼吸自然:呼吸不要人为的有意造作,气不可提,也不可故意沉,要求做到匀静自然,和平常一样。 站桩时,思想意念集中是基本要求,而初学站桩时,精神集中却很难做到,有时越想摆脱杂念,反而想的越多,这样就会影响练功。如果遇到杂念纷至、一时摆脱不了时,

王芗斋大成拳拳谱桩法步法试力发劲实战技巧

大成拳谱? 绪言? 禅家者流,乘有大小,宗有南北,道有正邪,学者须从最上乘,具正法眼,悟第一义。若小乘禅,非正法也,论拳如论禅,内家拳则第一义也,外家拳,则小乘禅,已落第二义矣。? 大抵禅道,惟在妙悟,拳道亦在妙悟。然悟有深浅,有分限,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大成拳,应不立招术,乃透彻之悟。大成拳,即大乘拳也。不立招术,乃透彻之悟也。其它拳术,虽有所悟,但皆立招设术,俱非第一义也。若以为不然,则是见拳之不广,参拳之不熟耳。试取外家拳谱而熟参之,次取太极、八卦而熟参之,其真是非,自有不能隐者!? 夫学拳者,应以意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不可以小成为是,必以大成为志焉。?技有未到,可以加功,路头一差,愈骛愈远,由入门之不正也,工夫须从上坐下,不可以从下坐上,上者何第一义也,此念酝酿胸中,久之自然悟入。虽云不至,亦不失正路,此谓之而上一路也。拳之极致有一曰:力感如透电,拳而力感如透电,至矣尽矣无以加矣!唯大成拳得知之,其它拳术力感,得之盖寡也。大成拳之力感如此,其力如何!此力乃人之本能活动力也!人之本能活力,盖为种种社会应力抑制,不能欲之即击也,大成拳之妙用,即在恢复人之本能活力,其它拳术,皆不能也,此即吾创此拳之目的。? 总纲?

意拳遗形独与力俱?集古大成实践服膺?身无定势随遇平衡?脚无定位蹉线踏重?手艺定踪沾身纵力?落无定法抽身劲发?蛮用拙力戕生之道?精神内守食力而饱?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力无虚靶靶要定的?内不外游外不内侵?循力而行唯奸唯诈?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放不务重务审所达?击不务远务审所及?彼竭我盈契机发力?

动如遇仇不以先举?打后需看落水上岸?活中反死死中反活?拳本无法制人以力?有法也空法为力居?力弥时所凝重如泥?四体一劲遇物惊炸?神松意紧形曲意直?浑浑噩噩形行拙笨?力生有两两则能一?力虽为一发则俏伎?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嘉彼钓翁得鱼忘筌?混元惊炸无我神化?技到无心信手即真?(一)大成拳的站法?

常志朗先生真传大成拳桩功练法1

常志朗先生真传大成拳桩功练法 大成拳浑圆桩 此桩法是大成拳殊多功夫锻炼中一个重要环节。它不光是养生桩也是该拳的技击桩法,用它要求养生放松相对简单容易,但欲使求得技击之所需,就要求在其他技击桩法功夫精深后方可练习,大成拳功深者可以在任何一个装架中求得各桩架所应得之力,所谓大成拳只一桩一劲。首先,两脚平行站立,二足略宽于肩,足趾似有抓海绵,身体略微后靠,周身含蓄,头部如有细线上拉之意,二手臂徐徐上抬到高不过眉低不过嘴处止,二手臂环抱于胸前,指尖相对,腕关节有外挺上提之意,腕部二大筋要挑起,十指指尖可微加用力,注意肩部尽量放松,不去想他,时间长了自然就会松下来。腿部弯曲,臀部下靠,二膝向上提纵,二脚向下踩按,但不可用力,此亦可谓桩功中之提顿。身体个骨骼支撑,可以体会欲蹲身抱起重物没抱的那个劲,保持住那个感觉,此时身体各骨骼全挺上劲了,没有任何打软的地方,头要正,脖子上大筋要挺住了,你抱重物时是不会缩脖子的。可意念双手臂间环抱二个气球,体会手臂挤压气球时一松一紧的感觉,不可真的用力,意念要总保持似有似无之间,细心体会手掌各指关节及腕关节开合的感觉,肩部要放松,身上肌肉一点力也不要用,要完全松下来,只用骨骼支撑着,筋逐渐地挑起来,站的肩膀松松,二手好象被线吊起来似的。双脚可意念各踩一条船,或骑在一天长木头上,这样可迅速体会出夹劲,今后二腿轻轻一夹就有夹劲再加力还能夹,便松下来了,初学者站此桩有一定的体会后就可马上转入大成拳技击桩的练习。 熟练运用点重身松是大称拳法之关键所在,无论推,断手都可以发挥出巨大的威力,在推手中顶牛,以胳膊根赢人,这种以肌肉拙力相抗的运动不是中国武术,更不是大成拳。推手是一个人武功整体水平的全面体现。在双方推手过程中,小臂互搭,感觉对方的力的点上的变化,如果掌握了点重身松,则无论推断手都可发挥巨大威力。经过点重身松训练,你的小臂分量极重,搭手时迫使对方肢体僵紧,而自身肢体保持放松状态,你的全部力量放在对方身上 {不是身体的倚靠之力 },这种力量靠胳膊的左偏右挂是化不开的,对方如拐棍一样地托着你,必然无法放松更做不出各种身体变化与发力,而你无论抖,放,拍,挂等都发放自如,从心所欲。练拳多年的人往往有这样的体会,一个人练时往往很自然,发力有自感协调,均整,给人外在感觉似乎真的势不可挡,一旦对方给上你劲,就再也没有了自己练时的得劲,浑身各部乃至脚底都十分僵紧 {这并不是站桩重没有求到松与和 },力量一下压迫全身,只有用自身拙力撑顶这对方,这是因为再点上给你劲,你身体不会放松的缘故,自然点重身上也重了。点重身松的锻炼同样贯穿于大成拳 练习重的每个环节。其中扶按试力咳有效地求出点重身松。此试力说俗了就是用手把身子耍起来,{某些方法中用身体带动手,另当别论}。脚下按技击桩的丁八步站立,身体含蓄,双臂前伸,手掌下按,肘部可略有弯曲,五指腕部梢节要挺上劲,但身体要放松,意念可与以强壮对手双臂相搭,我之双臂控制住对方,下按之时意念对方竭力双臂上托以抵抗,而我之小臂力量沉实大于对方数倍,毫不理会对方之挣扎而下按,身体一定要放松,只体会肘部以下的变化,每一寸都应再小臂上作出拧裹螺旋,身体随小臂下按而漫漫向上升起,我双臂上扬时意念对方身体倚靠之力按我之双臂,我身体随之极慢向下坐靠,同时对方被我之上扬之双臂带得失去重心,如此反复去体会,要多再缓慢上下功夫,切记再试力过程中手臂的上下荡动不大,而是身体被手带起。另外试力要再动作做顺了再适时加入意念假借。作动作时每一微动都应全神贯注。此外平时也可练练摸劲,双手一搭就好象下面按着东西,把身体悠起来似的。或只靠小臂的扶按把整个身体带过去。总之手上之撕扯挣裹,刀挫勾叉劲越大越好,身上越松越好,有些人把这叫“倒重”,把以往身上发不出去的着力想办法到四肢梢节上,这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我们现在广为人知的训练方法,基本上是西方式的,他们练的是肌肉的横截面。然而真正决定人力量大小的,其实是肌肉的拉伸度。中国式的训练方法就是训练肌肉拉伸度的。所谓的筋,是肌肉束连接骨骼的地方,很强韧有弹力。中国式的训练是牵拉筋腱,使肌肉与筋腱充分锻炼。此外,西方拳法打人,说白是用肌肉打人,而中国武术是用骨头打人,所谓的脱骨力,骨力,破甲力,讲的都是用骨头打人的要诀。须知,人的运动是肌肉施力的,可是真正支持人体,产生运动的离不开骨骼!骨骼是把力传递到对方身体的通道,武术的发力要研究的也要有三个方面,力的产生,传递与作用效果。为了我们终极目的的作用效果达到最佳,不研究传递的骨骼因素是不行的。这个就涉及到结构问题了。先不多讲了。下面,我再贴大成拳入门的必修功法与理论,以便于朋友们可以从这里入门。

谈站桩的目的

谈站桩的目的 谈站桩的目的 一谈到内家拳,意拳。就得谈站桩,大凡经历站桩的人,均把站桩当成入门的不二法门。更有以耗时长功架低为能事者。晕晕迷迷痴醉其中。极少听到面壁十年图破壁的箴言。站是有追求目的。这句诗是周恩来学习的心法,我想也是他跟随韩慕侠学站桩才有此等传授感悟心语吧。他精练了练功收工点睛之语。这就是站桩的目的是什么?真传一句话,所指就是这里。 说起站桩,所有人均讲究心内虚空。我当初也如是。几年苦功下来。仔细想来我站桩耗时不可谓不长,功架低耗力大,很多年以后,就是感觉不到。肌肉似灵蛇的灵动。接触似放电的发放力。我想这也就是绝大多数人功夫不上身的症结。大成拳是强调意念假想,但后面还有一句,意念要真实有力。怎样作到真与虚空合一?体悟 对老师提出疑问后,老师点破了这层窗户纸,他管站桩叫站

架,他说了,练架不由衷,累死也无功。练架的心法就是衷。心内虚空作为养神的确是好东西。可是与衷有差异。衷字我查说文解字,一为内心真情,二为中正。说白了,就是发自内心的守住阴阳交换的动机。也正是老师常要求的站架不需太长时间,练真功夫不见得非得让人看出来下低架。随随变变一站。关键是刚开始一站时的发动,和最重要的收工时的机。始终要保持的心意合一。如果作得到,有一定基础者一天15分钟足可出高层次功力。赵福江老师也曾讲过同样的话,站桩就是把身子种进地里,生了根。地球有多大力,人就可以利用多大力。不要想,可是又不能不想。关键站的是种时要有动机。这就是站桩的机。 何谓机,大概就是内经上说的把握阴阳吧。人们总说阴阳之事天机不可泄露,之所以不可泄露,我想可能就是不可言说,只可意会的意思吧。 还是那句话,何谓站的对,点柔似水同时接触似电,站桩追求的技击效果就是如斯。让真爱国粹的人们真切体悟天机吧。大道无言,言而必偏。。。。。俗语云:“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又言:“一力降十会”;这都表明,武术对抗中的打击力是决定胜负的极其重要的因素,柔弱如小猫者无论其如何刚勇,也休想斗过实力强大的老虎。因此,提高自身的发力强度,打击力度,就成为广大武者的梦寐追求。通过桩功修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发力强度,而这种桩功修炼方法,不

大成拳初学入门:大成拳七妙法门

大成拳初学入门:大成拳七妙法门 一、站桩 (一)浑元桩 元桩的姿势是两脚平行而方,左右分开,与肩同宽,身体重心落在两脚掌上,以保持身体平稳。腿部略有弯曲,以利于下肢产生弹力。两膝略往前顶,配合练此桩时臀部后坐,以保持前后力量的平衡。两手抬至胸前,略高于自己双肩,呈臂半圆、腋半虚的姿势, 以利于实作时的间架配备。两手手心向内,十指自然分开,如抱两 球和状态,以增长臂部的外撑内裹的力量,并可使力量容易达于指端。双手与自身距离约有三拳,这可在技击时守住自己上身的要害 部位。更须做到头直项竖,身形中正,胸窝微收;周身上下,大小关节,要"逢节必顶,逢曲必夹"。就是说凡是关节之处,都需要有外 顶的力量;凡是关节反面的弯曲部位,都要有内夹的力量,这样才能 使周身的力量平衡均整,从而达到动作时"一动无有不动"的整体运动。除此之外,站此桩时,还要做到头顶如绳吊紧,这样可以振奋 精神,还能助长下肢动作时的灵活性。肩部稍往后张,使心胸开阔,有利于肺部的呼吸和精神的舒放。两目微睁,目光远望,以蓄养精力。全身松,有益于周身气血的通畅运行,既可养生又可增长技击 时的力量。在意念中要做到"凝神定意,清净无为"这样日久功深, 就能够达到内无身心,外无世界的忘我境界。到此境界,性不养而 自养,身不练而自练。久练此功,可收精神充沛、气贯周身和力量 雄厚之效。这就是大成拳所说的"神元、气元、力元"的浑元之体, 所以此桩法名为浑元桩。 (二)技击桩 此桩是练习大成拳技击必不可少的桩法,故名技击桩。其姿势是两足呈稍息姿势,前足向外方移出,约有一脚远,两脚呈丁八字步行,称为丁八步,又称半丁半八步。身体微斜,两腿弯屈,身往后坐,前脚根略离地面,膝盖前顶,目视前方。两手抬起,屈肘环抱,

[大成拳] 意拳正轨――王芗斋 著

意拳正轨——xxxx著 自序 技击一道,甚矣哉之难言也。诗言拳勇,礼言角力,皆技击之起源: 降至汉代,华佗氏作五禽之戏,亦技击本质。良以当时习者甚少,以至湮没无闻。迨至梁天监中,达摩东来,以讲经授徒之余,兼习锻炼筋骨之术,采禽兽性灵之特长,参以洗髓易筋之法,而创“意拳”,又曰“心意拳”。徒众精是技者甚多,少林之名亦因之而噪起。岳武穆王复集各家精华,编为五技连拳、散手、撩手诸法,称为“形意拳”。逮及后世,国家宴安,重文轻武之风日盛,又精拳技者复多以好勇斗狠贾祸,于是士大夫相率走避,致将此含有深奥学理之拳术,不能见重于历世。相沿既久,无可更易。即后世之有道,怀瑾握瑜者,率多埋没于乡村闾里间,不敢以技术著称。此固使后之学者深资悼惜者也。清代晋之太原郡戴氏昆仲精于是技,而独得详传于直隶深县李洛能先生。先生授徒甚众,复获得李老先生之绝技者,厥为同县之郭云深先生,郭先生之教人习形意也,首以站桩为入学初步,从学者多矣,能克承其教者殆不多沟。郭先生亦有非其人不能学,非其人不能传之叹。吾与郭先生同里,有戚谊为长幼行,爱吾聪敏而教之,且于易箦之时犹以绝艺示之,谆谆以重视相嘱。晚近世风不古,学者多好奇异,殊不知真法大道,只在日用平常之间,世人每因其近而忽之,“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之说益徵。芗不顾以此而求闻达,无如晚近世欲趋于卑下,不求实际,徒务虚名,于是牟利之徒,不自学问抄袭腐败之陈文,强作谋生之利器,满纸荒唐,故入玄虚;忽而海市蜃楼,迹近想像,忽而高山远水,各不相干,使学者手不释卷,如入五里雾中,难误用半点真假。一般无知之士,犹以圣人之道,不可赞仰。呜呼!利人当途,大道何昌,午夜深思,曷胜浩叹。芗虽赋性不敏,而于技击一道,窃焉心喜,既获得亲炙真法大道之指导,每日承其教诲之语言多具有记载之价值者,连缀成册,本利已利人之训,不敢自私,以期同嗜者均沾斯益,非徒以此问世也。是为序。 xx十八年菊月xxxx 桩法换劲

大成拳的实战技法

大成拳的实战技法 大成拳自问世以来,其拳学理论、训练方法自成体系。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大成拳的实战技法。欢迎阅读! 大成拳的实战技法 很多人把实作断手视为寻常之举,更有人大谈某武术家在打斗中把对方的牙打掉了三五颗。其实,这在拳术层次中水平是相当低的,有功夫出拳接触对手体重能追出的人,被击中者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偶见双方因琐事在街头发生争斗,一方以拳掌抡击对方头部,对方亦不过口鼻出血而已。 能把断手做漂亮的人太少了。有幸与高手试试,或目睹一次便会眼界大开。然而真正享有大名的武术家是绝不会轻易与人比试的。很多上了年纪的有名拳师,在年轻人找上门来要求比试时,往往以身体早不如昔,因病已退出拳界多年为借口来婉言拒绝。倘若有熟人带着进行友好的所谓听听劲尚可,如果不明来意,又在众目睽睽之下,这时的老拳师出手会使尽平生之力,为捍卫半生的荣誉,凭着丰富的经验,原地不动的三两下发力绝对相当重,因为他在撕扯中只有两三下的机会(这里所指的拳师,是真正掌握拳术整体性的人,那些摇头晃脑大谈拳理而从不起身小试身手的人不列于此)。另外,同名气很大的武术家当众比试,绝无小说中所谓听劲一笑即分胜负或点到为止之说,当是举手不让步,抬腿不留情的。一日,我的一位练了近三十年

八卦掌的朋友神秘地对我说:“当年我师父讲,程庭华与人比武一招塌掌,打在对方肋骨上,对手当场口吐鲜血,功夫真是太深了。”我真是哭笑不得,此绝对外行杜撰,不知此友是吹捧老先生呢!还是在糟踏中国武术。像程庭华那样的武学大师,连芗老都有“余幼年时曾与程庭华先生晤,回忆其神情,类若神龙游空,百折千回,令人难追其功劲”之感悟。何况程老先生那样的好功夫,一旦接触就会夺了对方的位。从没听谁讲过芗老与人比试时给谁一记栽拳或圈锤的,如果那样,老生先晚年绝对放不了人。拳谱曰:“所谓力者,天然涨成,其效用随年龄疾病而增减。所称劲者则不然,由于多年苦练而成,其效用不因年事疾病而减退。” 有相当多的人是不适合做实作断手的,练功多年却在打斗中输给常人所说的“掼打”,这是功夫练错了,老师讲得太少了。当然,精神亦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断手中有很多常人想象不到的情况发生。有的人功夫很好,但也极有可能在徒手搏击中遭受惨败。 欲在实作断手中取得胜利,先要在平时下大功夫练功,见到的手要多,才有可能在实战中少受伤。各门派的好手(黑手)太多了,你没有那“硬打硬进无遮拦”的功夫就先要见得多。 有的人是文字上悟了,这不是真明白,有的人是在实际打斗中悟了。比如说让他守住中线,他就是不注意,也明白不了。中线为人体之重心所在,技击实作中丢掉中心,失去重心,就等于失败。在实战中对方被击,鼻子出血了,下次不用说也就知道守住中线了。那就要在站桩中真正体会出自身的“中”,方才可以明白控制对方的中线。

大成拳桩功

大成拳桩功 大成拳桩功 正如本拳不尚套路和招法一样。站桩功的姿式也并非固定,而是千变万化。桩法不应拘泥,其姿式也需辩证。站桩功的姿式是因人而异,因病而定,因练功者的程度和因其所要达到的效果而定。下面只是举些常见的姿式作为例子,初学者可良由选择,用作参考。 站桩功分为养生桩和技击桩两大类。养生桩虽然也有技击基本功之称,而且有一些从事过多年技击的拳家返回来练习养生桩的事例。但其主要意义还是用以养生,即用来强健身体,防治疾病,故不论性别,年龄各异,身体强弱不同,均可以练习此桩。 养生桩: 养生桩有站式、坐式、卧式和行走式之分,但以站式为主,故这里着重讲站式。 一、站式:站式的基本原则为二脚分开,与肩同宽,平均立稳,全身各关节处无不成钝形三角,无屈不夹,无节不顶。二臂高不过眉,低不过脐,前不盈尺,后不贴身。在这些基本形式下,可以有若干不同的姿式,如下所述,只作参考。 1、撑抱式: 神态自然,心平气和,两脚平均站立,左右分开,呈平行状。两脚距离与肩同宽。身体重心放在脚掌和脚跟,足心上吸,腿部略有弯曲,小腹松圆,胸窝含蓄,脊背挺拔。臀部似坐非坐,与腰背形成直线,头直项竖。下颌微向后收,头项上提(意如被绳索吊起。称为吊顶)。手抬至胸前,高度在眉肩之间,两手与胸部之间距离为两拳许,两时左右外撑,两手手心向内,两手指尖之间距离与肩略同。手指微曲,并自然分开,意如抱一浮球,但同时又要向外撑,比例为七抱三撑。两目似闭如垂帘状或双目睁开,向前平视。但此时要神光内敛(不要注视任何目标,而要漠然视之,即有视而不见之意,谓之神不外驰),由寂静调息而扫除一切杂念,由杂念不生而心能入静,静到极处,心与虚空大气会为一体;意如独立云端,背靠宝树,身心舒适,内外温养、从而达到养生强身之目的。 2、提按式: 手臂伸向前下方,左右自然张开,微微弯曲。两臂提起,两时外撑,手略与脐同高。掌心向下。指尖向前,微微分开,自然弯曲。双手既向上提,又向下按。有提按大球勿令低昂之意,其余同上式(撑抱式)。 3、撑扶式:

大成拳养生桩简介

大成拳养生桩简介 养生之术历史悠久,方法繁多,锻炼方式虽各有不同,但总的目的都是为了却病延年,防止早衰。回忆数十年来我对养生术的学习和锻炼,自觉简而易行,受益很大的是站桩(养生桩)。 站桩的姿势大体可分站式、坐式、卧式、行走式、半卧式等类型,每个类型可分为几种,甚至数十种不同姿势,虽然姿势种类繁多,但除行走以外,都有个共同特点,就是开始练功时要做到闭目、凝神、静气,然后慢慢地把姿势摆好,使躯干四肢一直保持不动,直到锻炼结束。初练站桩的人,可以先练站式,站式练功开始时,要两脚八字型分开,宽度与肩齐,两腿保持一定的弯曲度,臀部似坐,再把双手抬起,抬手的位置要求是高不过眉,低不过脐,近不贴身,远不过尺,臂半圆,腋半虚,左手不往身右来,右手不往身左去,动作变化在这些范围内。站桩每天可站两三次,开始每次做十分钟左右,以后逐渐延长到四十分钟,下面谈站桩问题的几个体会。 一、养生桩的起源和作用: 养生桩是由我国形意拳的站桩演变而来。所谓形意者,即以形取意,以意象形,意自形生,形随意转,也就是形体精神同时锻炼的一种基本运动,它的基本作用,一方面能使中枢神经得到休息;另一方面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个人系统的新陈代谢。中枢神经得到充分休息,调节功能就会加强,血液循环加速和新陈代谢增强,使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得到充分的灌溉。如果全身润泽,生机旺盛,就能达到却病延年的目的。 二、养生桩的特点: 健身之术虽繁多,但总的不外乎两大类—即动、静两种。一般说来,运动是强身健体的体育活动,静功多是锻炼内在的真气,充实三宝(神、气、精),站桩是精神、形体同时锻炼的一种方法,它的主要特点是,在练功的时候,不一定要注意呼吸和意守丹田,一般通过姿势、动静、虚实调配与适宜的意念活动,就可达到腹式呼吸的要求和入静的目的,锻炼中虽然讲究形式,但不必拘泥,虽言意念,但不必执着,它不仅能锻炼体力,而且简便易行,无论行坐卧立,随时随地都可以练功。 三、姿势和时间的掌握: 养生桩虽然是一种静中求动,动中求静的功夫,初学者按照一定的姿势做下去,但也不宜固定姿势和时间,可以根据体质的强弱和病情的不同给以适当的安排,不要超过学者本身的负担能力。一般说来,姿势不宜多变,因为在神静气平和姿势安定后,血液循环开始加速,当内部正在运动变化时,姿势突然一变能将内在的运动打乱,所以,先师一再提醒我们: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不动之动才是生生不已之动。但是,若真正掌握了内在的运动规律,能在形体的变动中毫不减低内在的运动时,则可随意变更,不受姿势限制。先师所谓“神意足,不求形骸似”就是这个意思。练功时间最好让学者自己掌握,如觉轻松愉快,全身舒适,则可多站些时间,如感疲倦不适或神思烦乱,则必须停止练习,不要勉强支持。 四、松紧问题: 站桩是一种无力中求有力,不动中求微动,微动中求速动的运动。形体愈松,血液循环愈快,气力增长愈快。如用力,则身必发紧,全身失灵,甚至有血气阻塞之弊。这种力量主要是精神的、无形的,如有形着力则失去运动本质。故先师一再告诉我们:“有形则破体,无形则神聚”。也就是说,形体尽量放松,精神尽量收敛,虽外形拙笨,而神意灵巧,功作久者自有体会。 五、肌肉锻炼:肌肉若一是锻炼中进一步的功夫,这与上述有密切的联系,就是姿势改变一点,使肌肉的运动进一步增强。若没有这步功夫做基础,任何动作也没有耐劳和持久的能力。但是,在肌肉锻炼的同时,不应该放弃精神的修养,仍是以形为本,以意为用。如此加强运动,即可减轻疲劳,减低疲劳正是为了加强运动。所以,把锻炼和休息应看作是一件事。但是调配适当,使学者在不知不觉中增强持久耐劳能力,并注意到:在加强锻炼的同时,要尽量

[讲解]大成拳之秘站桩入门的核心意念

[讲解]大成拳之秘站桩入门的核心意念大成拳之秘站桩入门的核心意念 查大成拳家拳论及当代大成拳有关文章,并无“核心意念”一说,这是我从自身的练功体会中总结出来的,它指的是肢体争合意念。为什么我称之为“核心意念”?其理由:一、这一意念诱导可以直接建立肢体间的联系;二、这一意念诱导直接为建立六面争力服务;三、这一意念诱导可以贯穿于站桩、试力、步法、发力等过程中,是大成拳意念诱导的主线。 大成拳非常重视精神、意念修炼的作用,诚如王芗斋《大成拳论》所说:“今夫本拳所重者,在精神,在意感,在自然力之修炼”。但纵观诸多拳论,虽然罗列大成拳精神假借、意念诱导达数十种之多,然并无多少切中要害。不但如此,这么多的意念法足以让初学者无所适从,一些脱离形体实际的意念法使习练者将大成拳练成了“意念拳”,为害不浅。为此,寻求一种行之有效的意念诱导尤显重要。 大成拳修炼应致力于求得六面争力,而力之产生,必由于形之正确、意之诱导,故为求得六面争力,宜从六面“争意”开始。但修炼应由简单到复杂,所以可以将六面争意先分解为前后、左右及上下几个方向。但初涉站桩的习练者,又不宜马上进行这几个方向的争合意念诱导,而应先把握住站桩的基本要领。举浑元桩为例,首先要做到放松和相对入静,并应做到含胸拔背,吊顶提肛坐胯,肩松中有撑,肘沉中有横,裆、腋、颏内夹等,注意掌握火候,勿太执着,总以松静自然,舒适得力为度。然后可转入争合意念诱导。上下争合主要是肩胯带动肘膝、手足相争或相合;左右争合则是左肩胯、右肩胯相争或相合并带动左肘手与右肘手、左膝足与右膝足作争合;前后争合则是双手与肩胯带动身体作相争或相合。由上可见,肩胯在肢体争合意念中起着枢纽的作用,抓住肩胯这一要素则有执简奴繁,纲举目张的效果。为更好地体会争合意念,可假设相争相合的肢体皆联有弹簧,则相争时

大成拳站桩功要点

大成拳站桩功要点 大成拳站桩功要点 站桩是我国古代养生术的一种,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有“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蔽天地……”的记载。但千百年来,这种方法只是被人们当做习拳过程中的基本功。站桩功之所以能够治病,在于它既能保养心神,又能锻炼形骸;既能健强脑力,又能增长体力。 王芗斋先生是我国意拳(大成拳)宗师。王芗斋幼时瘦骨嶙峋,弱 ,家人把他送到有远亲之谊的形意拳大师郭云深不禁风,为了使其康健 门下拜师学艺。郭云深教功很严,他每日披衣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查看王芗斋站桩处的脚印湿润度,如充足的话,他会微微点头,表示可以去休息;如不够,则虎目怒视,王芗斋马上知趣地咬牙再站。经过大半年的刻苦站桩,他那医药不灵的哮喘病竟大大减轻,体质得到增强,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 ,,,,年,王芗斋曾深有感触地对身体虚弱的,,岁外孙胡魁英说:“你患的是先天不足童子痨,后天亏损四脚麻木,药是治不了你的病。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气补。站桩时只要做到全身放松,自然呼吸,加强正念,就能治好你的病,绝无副作用,好好站桩吧~”可见,这是先天功夫,下通武技,上接丹道。 站桩功的姿势既繁又简。繁者,姿势种类繁多,调配灵活,辨证论治,因人而异;简者,姿势虽多,但有共性,调配虽活,但有原则,即强弱、动静、虚实、松紧调配得当,以感到舒适得力、不超本人身体负担为度。 站桩功的姿势大体可分为站式、坐式、卧式、行走式、半伏式等几个大类。初学者,宜删繁就简,以一种为主。其中又以站式为最基本的姿势。 站式又分较多姿势,这里只讲撑抱式:

1、姿势:两脚略呈八字形分开,与肩同宽,两脚着地平均用力,全身力量放于脚掌稍后处。两膝微曲,膝盖下对不超过脚尖(弯曲程度视体质强弱自定,不必追求,使身高降低五公分左右即可)。上体保持正直,头顶心如悬,下巴内收,口舌顶上腭凹陷处,肩放松稍后张,臂半圆,腋半虚,使心胸开阔,呈虚灵挺拔之势。两臂抬至胸前,如圆形抱物状,手心向内(朝胸腹),肘关节稍下垂,双手与胸相隔一尺,手指尖分开相对。头正或稍后仰,目闭或自然睁开(多用于练功开始阶段),嘴微合。全身放松,但松而不懈。 2、呼吸:自然呼吸,适当延长呼与吸的长度。 3、意念:初学以一念代万念,长期练最后至无念。此一念,即将思想集中于口与鼻上下之中间,调整呼吸深长程度,留意气息之出入,放弃其它所有杂念。一开始杂念多做不到,逐步努力。历代相传的口诀云:“念起即觉,觉之即无;修行妙门,惟在此已”。意思是:杂念一起,就自己发觉,发觉后马上改正,逐渐就可以进步,修炼的窍门,就是这么简单。 4、时间要求:早上刚起床时(5-7时为佳),晚上入睡前(可改善睡眠)。初练坚持时间从10多分钟逐步延长,争取大半年后达到半小时以上。只可行“小过卦”,即每次行功略微超过限度,难以坚持了 再稍稍坚持一下;不可行“大过卦”,避免伤身影响下次站桩。 5、其它要点: (1)如练久了感到脸上、身上如蚁爬发痒,不可用手去抓,并应把注意力从发痒处转移开,比较可行的方法是将意念笼罩全身皮肤,以此一念分散其它感觉。不必想身上什么经脉。 (2)如杂念纷纷实在不能消除,可睁开眼睛一会即可。 如果觉得上面讲的太复杂,可记录以下基本口诀:

大成拳谱

大成拳谱 总纲 拳法遗形独与力俱集古大成实践服膺 身无定势随遇平衡脚无定位践线踏重 手无定踪沾身纵力落无定法抽身劲发 蛮用拙力戕生之道精神内守食力而饱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力无虚靶靶无空的 内不外游外不内侵循力而行唯奸唯诈 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放不务重务审所达 击不务远务审所及彼竭我盈契机发力 动如遇仇不以先举打后需看落水上岸 活中反死死中反活拳本无法制人以力 有法也空法为力居力弥时所凝重如泥 四体一劲遇物惊炸神松意紧形曲意直 浑浑噩噩形行拙笨力生有两两者能一 力虽为一发则消逝羚羊挂角无迹可寻 嘉彼钓翁得鱼忘荃混元惊炸无我神化 技到无心信手即真 绪言 禅家者流,乘有大小,宗有南北,道有正邪,学者须从最上乘,具正法眼,悟第一义,若小乘禅,非正法也,论拳如论禅,内家拳则第一义也,外家拳,则小乘禅,已落第二义矣。大抵禅道,惟在妙悟,拳道亦在妙悟,然悟有深浅,有分限,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大成拳,即大乘拳也,不立招术,乃透彻之悟也,其它拳术,虽有所悟,但皆立招设术,俱非第一义也,若以为不然,则是见拳之不广,参拳之不熟耳,试取外家拳谱而熟参之,次取太极,八卦而熟参之,其真是非,自有不能隐者! 夫学拳者应以意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不可以小成为是,必以大成为志焉。 技有未到,可以加功,路头一差,愈骛愈远,由入门之不正也,功夫须从上坐下,不可以从下坐上,上者即何为第一义也,此念酝酿胸中,久之自然悟入,虽云不至,亦不失正路。拳之极致有一曰:力感如透电。拳而力感如透电,至矣尽矣无以加矣!唯大成拳得知之,其它拳术力感,得之盖寡也。 大成拳之力感如此,其力如何?此力乃人之本能活力也!人之本能活力,盖为种种社会应力所抑制,不能呼之即出也,大成拳之妙用,即在恢复人之本能活力,其它拳术,皆不能也,此即吾创此拳之目的。 一、大成拳的桩法 1、混元桩 混元桩是大成拳的基础,站桩能恢复人的本能活力。人的本能活力是什么?首先应知道什么是力,战国时代的墨子,曾给力这个概念,下过一个科学的定义,他说:“力,形之所以奋也”,又说:“力,重之谓也”。奋即兴奋、奋斗、奋发之奋。这是就形体本身而言,如果某一个形体,把它的自身的力奋出来,而加于另一个形体,这种力就成为重了。人的这种活力,用通俗的话说,就是整劲,用大成拳术语说,叫做六争力,也叫爆炸力,站混元桩,就是要站出这种六争力,其要领如下:

意拳要点(王芗斋口述,何镜平记录)汇总

意拳要点 王芗斋 何镜平录 一、总则︰ 1、以形为体,以意为用,以静为和。 2、以形取意,以意象形,形随意转,意自形生,式随意从,力由意发。 3、松即是紧,紧即是松,松紧紧松勿过正。 实即是虚,虚即是实,实虚虚实得中平。 动即是静,静即是动,动静静动互根用。 顾即是打,打即是顾,发手便是处。 4、静中求动,动中求静,动中不动动有静,静中不静静有动、动中之静是真静,静中之动是真动,动静互根,错综为用。 5、神不外溢,意不露形,形不破体,力不出尖。 6、内空虚,外脱化,随时注意,遍体轻灵。 二、桩法︰ 1、站好姿势,意念放大,先由头部开始,逐渐使全身毛孔放松,有过堂风吹拂之感,然后左右伸展,挺拔项部肌肉使之起变化,要求达到虚灵守默,具体悠扬,毛发如戢之感。 2、初练时宜远看,静观宇宙,默念全机。觉得有懒惰心情,再将全身舒放,身形中正,腹内空虚,悠然荡然如浮太空之中。 3、绵绵若存,似有若无,身在烘炉大冶中,无物不包容。

4、练功时不可有执着之心,从虚无中求实际,不可着象,着象的非真。 5、神动,意动,力量动。 6、劲断意不断,意断神犹连。 7、形体不动,意念不住,精神充沛,气血犹如汪洋大海,波澜壮阔,滔滔不绝。 8、心比烘炉,杂念若雪花纷飞,入炉即熔,从而心胸开阔,胆气壮大,正气旺盛,邪气自败,犹如烈日当空,浓雾消散,舒适缓中,以应无穷,运动时保持浑圆,动作如一,不拘形式,不可执着,一法不立,无法不备。 9、在松静中求挺拔,在运动中求舒放,寂静调息,内外温养,内轻松而外脱化,由动而静,接近神明,使气血肌肉处于氤氲太初之中,生生不息,蕴灵虽动,仍须保持静中原状。 10、神动得自有象外,意存妙在无念中。 11、只求神意足,不求形骸似。 12、站桩的单双重,不偏不倚的调配方法,使浑身血行曲折,路线适当,要使曲折面积得力,无处不有单双重、松紧、虚实、轻重之别。调配有养息、治疗、锻炼之分,总之是因病设式,因人而异。 13、加强锻炼一定要解除疲劳才可以加强锻炼,总要留有余力、留有余兴,不超过身体负担能力为适当。 14、练功时切莫发急,先找个适宜场地,凝神静心,调息站立,身躯宜直,两足分开与肩齐,浑身关节都含有似曲非直的一点意思,内空灵外清虚,两手慢慢轻松向上提,高不过眉、低度不过脐,臂半圆、腋半虚,左手不往身右来,右手不往身左去,往怀抱不沾身,向外推不逾尺,双手变化在范围里,不计较姿式好坏繁简和次序,须察全身内外得力不得力、守平庸,莫好奇,非常原来极平易,这种运动也算真稀奇,不用脑,不费力,行站坐卧都可练,这里边蕴藏无限神思、精金和美玉,钻研起来生天趣,有谁能知这种自娱能支配虚空宇宙力,锻炼的愉快难比喻,飘飘茫茫随他去,精力充沛神不疲,注意头顶有如线系,遍体松净力

意拳站桩浅释-周广学

意拳站桩浅释 周广学 意拳堪为复杂,就站桩而言包罗万象,复杂程度等同于人生成长过程,甚是曲折,既有得力舒展的欣悦之欢;亦有长久努力不为了解的疑惑之困。拳学修炼求取的过程亦是动静、直曲、松紧、正斜、快慢辩证的过程,拳学跟中医药一样历经数代先贤不懈努力,实践总结汇于此法,即有戴龙邦、李落农、郭云深、王芗斋等这样的拳学巨擘穷尽毕生为拳学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大家,更多的是默默付出无从考证的贤达,如同夜间天上繁星,亮暗皆存,构筑宇宙。 就站桩意念来说简单蕴涵着深意,简单的从字面上了解一下,大脑推演一下往往让人误解,以为站桩没什么,无非站着不动,几个站桩姿势而已,殊不知这只是表面,犹如佛家参禅一样,局外人怎能窥其真容,王芗斋先生曾说过:“拳学不可小道视之”,非谦逊之士不能得。有草草接触数日认为站桩不过如此的,也有站桩旬日略有体认的,这也是王老所强调的40岁以后生活阅历丰富有辩证思维,才能修炼此拳学的原因。当今社会有20多岁谦谦君子思维敏锐客观追求拳学者,亦有60几岁思想顽固不化抱残守缺者,终生不弃陶醉其中有之,幡然悔悟者有之,总之是非不辨从众者居多,真正能做到修炼拳学客观分析再行动的少之又少。此动是否符合自然规律;合乎生理卫生;符合人体力学先有人问及。凡是都有法则规律所在,拳学无非健身、理趣、自卫。拳学不是门派之争更不是帮派之见,拳学之道愉悦身心、强健自我才是人生哲理之根本。去繁从简,剥离俗套,拳学详述还要

从站桩开始,王老讲“要知拳精髓首要站桩起,跟佛家讲的因果不无二至,站桩就是把这个“因”的要素条件法则了解透彻了再身体力行的投入时间站桩体认自身所产生的变化,才有去修炼试力、发力、步法、断手、健舞渐入堂室。诸多一系列的拳学知识犹如恩师李海明先生所言意拳修炼重在熏陶、实践。动静都是客观反映出来的,炼着复杂用着简单才是根本。我意拳启蒙老师(也是我最尊敬的师叔)王永立先生说意拳内容比头发丝还细,容不得半点含糊,有容乃大,自身无处不牵扯,我乃万物主宰,千军万马过来都是萝卜白菜,这些耳熟能详的话是师叔时常强调的,师叔做拳的神姿在脑海时常浮现。 09年四月初,缘分所致跟恩师十年后重聚那一刻历历在目,恩师再次强调兑现10年前的诺言,(说来话长,十年前的一次意拳内部实战交流,我跟当时的对手有不小的差距,但是我没有退缩而是冷静应对,博得现场阵阵掌声,恩师同样也在此列,在回去的车上恩师给我写了条子让我去找他修炼,怎奈缘分未降。)恩师把王斌魁、卜恩富师爷诠释意拳的真容原汁原味的传授给我,事实证明了恩师德艺双馨。例如我请教恩师站桩的问题时老人家说抱球是关键,胳膊上什么意念腿上什么意念,抱球不能瘪了也不能飞了,意念要统而合一,当然身形上的头似线悬、含胸拔背,两手胸前环抱、膝盖似曲非曲,脚上的重心前七后三,脚后跟如同踩个蚂蚁、松腰提跨这些是站桩必备的常识,意念是站桩之魂,站桩是意拳之母根基所在,所以从精神假借入手是不二法门。 站桩首要调整身心。琐事是人们生活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