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工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

绵阳市工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

(2010-2015年)

绵阳市经济委员会

二○○九年十一月

当今以绿色经济、低碳经济为特征的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蓬勃兴起。绵阳作为中国唯一的科技城,面临重大战略机遇和严峻挑战。绵阳工业进入“大转折、大决战、大发展”时代,能否参与新一轮世界经济竞争,融入国家产业调整升级,将直接决定绵阳工业未来前途、命运和地位。根据市委“一主三化三加强”发展路径和“三个加快”的战略部署,为了引领绵阳工业又好又快发展,提升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为绵阳科技城建设提供强大的产业支撑,特制定本规划。

一、工业现状

绵阳工业经过建市20多年的发展,基本形成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以食品、冶金机械、汽车及零部件、材料和化工等产业为支撑的现代工业体系,为绵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工业总量持续增长,总体实力不断提升。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预计完成工业总产值950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300亿元,利税总额55亿元,利润22亿元,分别是建市之初(1985年)的36

倍、40倍、13倍、11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930户(见附图1) 。

附图1:2005年以来绵阳工业经济发展图

优势产业初具规模,产业集聚初步形成。目前,绵阳工业已基本形成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食品、冶金机械、汽车及零部件、材料和化工为支柱的门类齐全、产品众多、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产业发展正步入集群化阶段。2009年,“1+5”产业预计可完成工业总产值840亿元,比上年增长20%,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89%(见附图2)。

附图2:绵阳工业产业结构图

园区建设成效初显,集中发展态势基本形成。按照工业集中集约集聚集群发展的理念,上世纪90年代初期,绵阳率先建立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随后又规划建立了经开区、科创区等工业化园区,积极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各县市区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建立各具特色的工业园区。目前,电子信息、食品、冶金机械、汽车及零部件、材料、化工等产业聚集态势明显,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优势互补、错位竞争的工业发展格局。

工业投资快速增长,发展后劲明显增强。近四年来,绵阳工业完成技改投资350亿元,特别是2009年预计可完成工业技改投资140亿元,在2005年的基础上增长了三倍,呈现逐年大幅增长的态势。随着长虹PDP二期,九洲LED、RFID,新华6万辆整车、50万台发动机,烟厂30万箱卷烟、丰谷酒业万吨优质曲酒等一批规模大、前景好、成长快、带动力强的重大项目顺利推进,将为绵阳今后工业发展提供新的发展动力。

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绵阳工业纵向比有所发展,但横向比差距较大。主要表现为增速不快、效益低下、吸引力不强、县域工业及中小企业发展缓慢,在全省的位次呈现逐年下滑趋势,从2005年第二位下滑至目前的第七位,绵阳工业在全省已处于“不加快发展就会加快落后”的危机时期。从当前绵阳工业情况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见附图3):

附图3:

1、产业结构不合理。进入21世纪后,绵阳工业没能跟随国际国内工业转型升级步伐,产业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不多。特别是占绵阳工业40%以上的电子信息和

占15%以上的冶金机械两大支柱产业结构没有得到实质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关键核心技术,核心竞争力不强。长虹工业增加值率目前不足20%,低于全市平均水平10多个百分点,低于全省近20个百分点;攀长钢长期处于巨额亏损状态;全市工业销售利润率不足3%,而全省在5%左右,差距十分明显。绵阳产业结构不佳是导致绵阳工业增加值率偏低,经济效益差,在全省位次不断下滑的主要原因。

2、对外开放不够,招商引资成效欠佳。多年来,绵阳在扩大开放,招商引资上视野不开阔,与成都、乐山等市相比,手段单一,工作力度不大,特色不突出,在引进投资亿元以上工业项目、世界500强企业、国内100强企业方面没有取得实质性成效,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产业配套招商及产业链招商方面工作滞后,没有形成大的工业增量。

3、财政支持力度不足。2003年—2008年六年期间,市本级财政支持技改项目引导资金仅3900万元,平均每年不到700万元。而德阳、乐山、宜宾每年平均支持技改项目资金2000万元以上,绵阳仅其三分之一。

4、县域工业发展较慢。绵阳市属工业比重较大,县域工业较为薄弱,主要是县、区中小企业、民营工业发展不快,没能形成市县联动,共同发展格局。绵阳重点工业企业主要分布在江油市、高新区、涪城区、游仙区、经开区,拥有亿元以上企业80户,占

全市109户亿元企业的73%,三台、安县、梓潼、盐亭、平武、北川只有亿元企业29户,占全市的27%。长虹、九洲等市本级企业占全市工业比重为60%以上,9县市区中,除江油市占比达到14.5%外,其余8县市区合计占比只有25%左右。

5、工业园区建设有较大差距,发展环境亟待改善。主要表现在,工业园区管理体制机制不顺畅、规划布局不明确、项目执行不到位、工业集聚集约度不高、产业特色不鲜明、工业发展空间矛盾比较突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滞后等。同时,在发展工业理念、服务企业思想、政策执行力和行政效能等环境建设方面尚需进一步改善和优化。

二、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与规划布局

(一)总体思路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市委“一主三化三加强”发展路径,把工业强市作为主导战略、核心战略和根本战略,抢抓全球经济革命、科技城建设、灾后重建机遇,坚持“军民融合、优化结构、自主创新、集聚集约、承接转移”产业发展原则,壮大做强“1+5”优势产业,培育催生科技潜力产业,把绵阳建成全国新型工业化科技城和具有较强综合核心竞争力的西部工业强市。

(二)发展目标

1.经济增长目标。到2012年,全市工业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年均增速达到25%以上,在2009年的基础上实现翻番。工业

占GDP的比重达到45%以上,工业对财政贡献率达到50%;到201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突破3000亿元,工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工业占GDP的比重达到50%以上,工业对财政贡献率达到55%以上(见附表1、附图4)。

2.结构优化目标。到2015年,工业园区工业产值占全市80%;打造1个千亿级主导产业、1个千亿级工业园区、1个千亿级级企业集团、5个百亿级以上优势产业、1个500亿级工业园区、6个百亿级以上工业园区。

3.投资目标。2010-2015年,全市工业技改投资完成1200亿元;每年完成投资上亿元重点工业技改项目不少于60个。

4.企业梯队建设目标。大力扶持一批销售收入上亿元的企业,着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形成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格局。到2015年,全市力争形成年销售收入1000亿元企业1户,300亿元企业1户,100亿元企业4户,50亿元企业5户,10亿元企业40户的大企业群体,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000户以上,年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200户以上。

5.自主创新目标。到2015年,全市新增省级以上研发平台(技术中心、工程中心、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60家,新产品产值率达到70%以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及产品100个,创建中国驰名商标15件,中国名牌10个。

附表1:绵阳工业经济年度目标

附图4:绵阳工业发展趋势图

(三)规划布局(详见规划布局表2)

产业布局。立足绵阳产业现有基础和未来发展潜力,重点发展“1+5”优势产业,即: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性产业、战略性产业,到2012年,力争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达到80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160亿元以上,两项主要指标均在2009年基础上实现

翻番;到2015年,工业总产值突破1100亿元,工业增加值250亿元。以食品及生物医药、冶金机械、汽车及零部件、材料及新能源、化工环保五大产业为支柱产业。食品及生物医药产业到2012年,总产值达到29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95亿元,两项主要指标均在2009年基础上实现翻番;到2015年,工业总产值力争突破500亿元,工业增加值160亿元。冶金机械产业到2012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00亿元,工业增加值60亿元,两项主要指标均在2009年基础上实现翻番;到2015年,工业总产值力争突破330亿元,工业增加值100亿元。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到2012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00亿元,工业增加值60亿元,两项主要指标均在2009年基础上实现翻番;到2015年,工业总产值力争突破300亿元,工业增加值90亿元。材料及新能源产业到2012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65亿元,工业增加值50亿元,两项主要指标均在2009年基础上实现翻番;到2015年,工业总产值力争突破230亿元,工业增加值70亿元。化工环保产业到2012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50亿元,工业增加值55亿元,两项主要指标均在2009年基础上实现翻番;到2015年,工业总产值力争突破250亿元,工业增加值90亿元。

积极培育和发展国防科技工业、核技术应用、航空航天和光机电一体化产品制造等潜力产业,形成绵阳工业新的增长点。

附表2:绵阳工业园区产业规划布局

空间布局。按照市县产业经济一体化发展要求,通过延伸产业链、服务链和基础设施链联动市县发展,形成绵阳“一核四带”的产业布局。“一核”,即:以科技城为核心。把军民融合产业作为支撑科技城建设的根基,着力构建军工技术、民用技术、军转民和新兴产业“四大产业板块”。按照“企业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聚”的原则,重点抓好高新区、经开区、科创区、农科区、涪城金家岭工业集中区、游仙经济试验区、安县花荄工业集中发展区等园区的产业规划和功能定位,并将其打造成科技城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新能源、环保、食品及生物医药、国防科技、核技术应用、航空航天、光机电等产业,把科技城建设成为重要的军民结合示范地、

创新人才汇聚地、科技成果集散地和高新技术企业集中地。“四带”,即:绵江平产业带,沿涪江上游和绵江快速通道、绵九高速公路布局,重点发展冶金机械、新能源、建材产业以及水电、矿产采掘和加工业。绵安北产业带,沿安昌江和绵安北快速通道布局,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部件、无机盐化工、生物医药产业。绵三绵盐产业带,沿涪江下游和绵遂高速公路、成南巴高速公路布局,重点发展纺织服装、食品加工、机械制造、能源化工产业。绵梓产业带,沿仙海大道、108 国道布局,重点发展新材料、包装产业。同时,在涪城金家林、新皂、磨家和游仙石马、小枧等地为两区留足发展空间,充分调动两区发展工业的积极性。

坚持要素规划与产业规划同步协调,按产业规划布局进行生产要素配臵和保障,发挥生产要素对产业发展的指向和引导作用。

三、发展重点

把握绵阳区位、资源、环境等自身经济发展要素支撑和国际国内经济社会中长期发展格局,以高新技术研发创新为产业发展战略方向,以突出六大产业为产业发展主攻方向,以培育新兴潜力产业为产业发展拓展方向。一是军民融合。以科技城建设为引领,发挥国防科研院所和军民结合企业优势,发展军工和军民两用国家战略性先导性科技产业。二是优化结构。加大技改投资力度,不断提升产业层次,有效提高产业发展关联度和经济内生增长能力,着力“三化联动”发展,形成区域新的竞争优势。三是

自主创新。充分利用绵阳国防军工科技优势和龙头骨干企业科研实力,突破一批产业核心关键技术,培育自主知识产权,提升绵阳工业核心竞争力。四是承接转移。主动适应世界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深度调整,大力承接国际和东部沿海产业梯度转移,“引大、引强、引新、引长”,实现区域工业经济总量跨越增长。五是集聚集约。发挥比较优势,有效开展产业组织,推进“1+5”优势产业集群集聚规模化发展。

(一)做强做大“1+5”优势产业

1.电子信息产业

(1)发展路径。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立足于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突破“芯”、“屏”关键部件,培育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形成完整产业链。2010-2015年,长虹、九洲每年技术创新投入均达到10亿元以上,推进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建设“长虹数字电视开发中心”、“长虹PDP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九洲LED新光源国家级研发、制造基地和供应商”、“九洲RFID 应用全国示范基地”、“国家空中管制系统研发生产基地”等,建成国内重要的平板显示器生产聚集地。

聚全市资源支持长虹成长为全球性知名大企业集团。鼓励长虹在“三坐标战略”的指导下,从传统家电提供商向4C信息家电综合产品与服务提供商的战略转型,构建跨越广电网、通讯网及互

联网的4C产业体系,深入PDP屏制造、LCD、OLED显示、IT、通讯等领域,进一步延伸白电产业链,加强商业模式创新向系统服务内容延伸,逐步成为具备全球电子信息产业领域有较大影响力的大企业集团。

发展产业集群。培育龙头企业与强化配套产业集聚相结合,合理进行产业布局,进一步延伸和完善产业链,形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挥电子信息产业经济增长“倍增器”、发展方向“转换器”和产业升级“助推器”的作用。

加强国际合作。立足于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把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合作作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加强技术合作,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外向型经济,培育国际化竞争力。

(2)发展重点。

推进4C融合,延伸发展IT、通讯、信息家电、互联网和信息内容服务产业五大产品链。基于长虹“三坐标战略”,全力向IT、通讯、信息家电、互联网产业核心技术和关键部品战略延伸,着力打造集成电路设计、嵌入式软件设计、工业设计三大核心技术能力,发展IT、通讯、信息家电、互联网等产业,同时进入冰箱领域,完善白电产业链,并打通产品、内容、服务的界限,发展电子信息内容与服务产业。

突出发展数字视听产品链。重点发展高端CRT彩电、等离子

(PDP)平板电视、液晶(TFT-LCD)平板电视、数字电视前端系统,SDTV(标清)/HDTV(高清)的数字电视机顶盒、集成组合式机顶盒、卫星广播电视接收设备、专业及家用音响设备、3C融合信息产品等,建成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数字视听)。

重点发展新型平板显示器产品链。力争2010年实现PDP量产200万片(按42〞计算)、PDP整机220万台、LCD整机300万台的产能。初步构建PDP模组的配套产业链,到2012年实现PDP模组量产600万片(按42〞计算)、PDP整机350万台的产能。实施液晶电视整机与模组一体化设计和生产,到2012年LCD整机达到700万台生产能力;向OLED等新型显示领域延伸,到2012年形成10吋以下AM-OLED显示屏量产。

拓展网络及通信产品链。重点发展第三代移动通信(3G)手机终端产品、基于IPv6的路由器、交接设备、传感设备、网元管理系统(EMS)、光线路终端(OLT)、连接各用户的光网络单元(ONU)、EOC的局端终端设备、交换机设备、1310nm和、1550nm光传输设备、光节点综合设备、数据卡、ADSL、无线接入设备、数字电力线多媒体终端设备等。

军事电子设备产业链。重点发展二次雷达、高炮雷达、空中交通管制、机载防撞、新航行、电子对抗、人防机动指挥通信等系统;研发光电雷达、保密通信设备、军用连接器、敏感元器件等。

软件产业链。重点研发可视化软件建模技术、软件构件标准、软件构件库应用服务技术、信息安全技术;研发家电整机、电子医疗仪器、雷达、敌我识别系统、工业控制、光机电等产品的嵌入式软件;推进RFID的研发与应用服务;推进网络信息服务、信息系统咨询和维护、行业服务、数字媒体、信息资源利用等。

服务外包产业链。结合绵阳自身优势和产业基础,重点发展信息技术外包,加快开发各类研发外包,集中优势资源打造外包品牌。

2.食品及生物医药产业

(1)发展路径。

打造“两园四带”,形成产业集聚。即:西南名优特新食品加工工业园、西南食品及生物医药精深加工工业园;茶叶及道地药材产业带、畜禽养殖加工产业带、调味品及蔬菜加工产业带、魔芋产业带。

大力实施名牌战略。推动食品产业建立现代市场营销体系,坚持发掘传统品牌资源和培育新品牌相结合,引进知名品牌和自主创新相结合,提升产品档次,加强品牌宣传,全力打造一批国际国内知名绿色环保品牌,形成规模效益和品牌效应。

推进优质原料标准化、机械化和基地化生产。抓好优质原料基地建设,推行现代农业标准化生产,积极采取“企业+基地+农户”等多种组织形式,发展一批专用、优质、稳定的饮料食品加

工原料基地,在标准种子、标准生产、标准管理等环节取得突破,提高种养殖环节比较收益,推进农业机械化,规范农产品生产流程。

整合科技资源做强企业、做大产业。推进本地生物医药企业与国际国内知名大企业集团进行优势嫁接,加强合作,建设“中国西部生物科技园”。

(2)发展重点。

烟草。重点推动四川烟草绵阳卷烟厂30-50万箱中高档卷烟项目建设,创建全国知名品牌,到2015年,力争进入全国99家烟草工业企业前10强。

优质酒。支持丰谷酒业、华润啤酒、李白故里酒厂、沸泉酒业、将台酒业等地方品牌和原酒生产企业快速发展,重点发展丰谷万吨优质曲酒项目,打造丰谷中国二类名酒大型集团。

肉食品。依托双汇食品、希望饲料、正大饲料、铁骑力士、长林食品、梅林罐头等骨干企业,做大做强饲料生产--畜禽养殖(品种改良)--屠宰分割—肉制品精深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物流配送等肉食品产业基地。重点加快绵阳双汇食品城项目建设。

特色农副产品深加工。依托绵阳广大的丘区、山区种养殖能力,培育四个特色生态食品产业基地:北川、平武、江油、安县茶叶及道地药材产业基地;三台、盐亭、梓潼畜禽养殖加工产业

基地;江油、涪城、游仙调味品及蔬菜加工产业基地;安县、北川、平武魔芋产业基地。

生物医药产业。建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生物制药企业,重点发展三大产品链:一是生物医药。重点发展以生物免疫类治疗药物、生物诊断药物、生物高分子植入材料、现代医学诊断治疗设备为主的生物医药产业,加大绵阳生物医药孵化器新产品研发支持力度,加快生物医药新产品研发和产业化步伐;二是化学药和中药。改造传统产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技术档次,大力开发浓缩丸、泡腾片、冻干粉、针剂、滴丸、新型口服液等新型单方、复方制剂,开发和引进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技术的新药;三是中药材。巩固发展具有明显优势和地方特色的道地中药材基地,加快麦冬、天麻、附子、厚朴、杜仲、黄柏、山茱萸、银杏、马蓝等特色中药材的GAP规范化种植基地的规划和建设。

3.冶金机械产业

(1)发展路径。

大力实施品牌精品战略。以建设特钢城为核心,大力实施精品战略,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品档次。

壮大做强产业集群。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为重点,着力构建“一城三园一带”产业布局,打造“两群七链”,以产业链的快速延伸推动产业集群的加速发展。

延伸产业链条,壮大产业集群。优化生产要素配臵和保障,推进攀长钢、四川矿机等企业体制改革,发挥大企业龙头引领带动作用,填补产业缺链,强化产业弱链,提高产业配套水平,加快培育壮大产业集群。

(2)发展重点

特殊钢深加工产业链。发挥攀长钢在我国军工、核工业等方面特殊钢材料生产、研发和市场优势,推进攀长钢总投资66.8亿元灾后重建项目建设,形成70万吨铁、85万吨钢、100万吨材、1万吨钛材产能,支持攀长钢多元化发展,发展以五大产品链为核心的产业集群:一是新型合金钢棒材产品链,围绕攀长钢50万吨棒材项目,延伸发展电力、石油、化工、矿山、水泥、机床、汽车及零部件等各类合金钢零部件加工制造业;二是特殊钢锻件产品链,以攀长钢为龙头,依托长联、涪江钢铁、鑫源特钢等企业发展异形钢、不锈钢锻件及下游产品产业集群;三是不锈钢制品及取向硅钢产业链,利用攀长钢不锈钢棒、线、丝、板原料优势,依托永红、丰威等发展不锈钢深加工、取向硅钢等产品;四是精密无缝钢管产业链,发展“一核、两航、三化”,即核电,航空、航天,化工、化肥、化纤高端精密无缝钢管产品;五是新型钛合金产业链,利用攀长钢1万吨钛材原料优势,打造国内最大的钛材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发展各类钛合金板材、棒材和线材,开发军用钛材产品。

重大装备制造产业链。以川矿为龙头,依托黄龙破碎、汇通吊挂、兴发科技等重点企业,大力发展水泥化工成套设备、风电设备、客货运输索道、各类重型专用破碎设备、大型发电设备等,形成有特色的重大装备制造基地。

电器电子机械产业链。依托建成电子、技佳精工、环通电梯等企业,发展电器电子产品冲压件、机壳、机身、机架和客货电梯等机电一体化产业链。

工具五金产业链。依托固锐实业、剑门泵业、中研磨具等企业,推进京冶公司大型轧机轴承项目建设,发展砂布轮、高速砂带、清水离心泵、热水泵、台虎钳、轴承、扳手等五金产业链。

4.汽车及零部件产业

(1)发展路径。

推动重大项目建设。积极推动以整车为龙头,以发动机、自动变速箱等关键零部件产业链为配套的重大项目建设,在2015年前形成40万辆以上整车制造能力,获得产业规模成本优势。

实施充分开放合作战略。充分抓住我国居民消费升级、国际国内汽车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机遇,强力引进国际知名汽车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整车项目落户,在新型燃料汽车、发动机、汽车电子等领域全面加强与国际国内知名企业合作。

(2)发展重点

汽车产业链。着力扩大现有汽车整车骨干企业产能,到2015

年,中国重汽绵阳专用车形成各类改装、特种、专用载货汽车年3万辆的产能,华瑞(华鑫)汽车形成各类轻卡及海星徽车年15万辆的产能,华瑞汽车形成越野车年6万辆、面包车年8万辆的产能。富临集团形成插电式混合动力新能源汽车年8万辆的产能。发展汽车关键零部件配套产业,形成发动机、变速箱、制动器、液压挺柱、齿轮、汽车电器等零部件产业集聚发展,到2015年,形成50万台发动机、50万台汽车自动变速箱产能。

5.材料及新能源产业

(1)发展路径。

推动产业集中集约发展。针对产业链条短、布局分散现状,重点推动高分子材料产业园、磁性材料产业园等特色园区建设,扶持一批重点龙头企业,带动新材料产业集聚发展,提升新材料产业化规模和竞争实力。

加强新材料产业技术开发研究。形成新材料行业产学研融合发展技术创新机制,着力材料制造产业共性和关键技术开发,推动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建成中国重要的新材料研发生产基地。

推进军民融合。积极搭建军民两用技术成果转移平台,进一步拓展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市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2)发展重点

高分子材料。扩大东材特种电工电子薄膜、新型电工绝缘材料生产、V0级无卤阻燃聚酯树脂等产品制造能力,以及扩大东方

常州市十三五工业经济发展规划报告

市“十三五”工业经济发展规划

目录 一、“十二五”工业经济发展回顾………………………………()(一)主要成就…………………………………………………()(二)存在不足…………………………………………………()二、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一)面临的挑战………………………………………………()(二)发展机遇…………………………………………………()三、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二)基本原则………………………………………………()(三)发展目标………………………………………………()四、发展方向和重点…………………………………………()(一)加快发展以高端装备为主的新兴产业………………()(二)着力提升优势传统产业………………………………()(三)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 五、推进措施…………………………………………………() 六、保障机制…………………………………………………()

市“十三五”工业经济发展规划 “十三五”时期(—年)是我市落实“中国制造”战略部署,加快转型发展、实现制造强市的重要时期。为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推进两化融合和新型工业化进程,促进全市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打造智能制造名城,实现工业强市目标,根据《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工业经济发展回顾 (一)主要成就 “十二五”期间,我市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调结构、稳增长、重创新、促转型的总体思路,坚持保增长与优结构相结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强自主创新,实施“千企升级五年计划”和“三位一体”发展战略,促进工业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为全面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作出了重要贡献。年,全市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亿元,工业增加值亿元。工业经济具备了较好的基础,产业门类较为齐全,实力显著增强,已成为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 .产业规模显著增长。全市工业经济总体呈现规模扩大、质效提升的良好发展态势,总量规模连续实现新的突破,产业发展水平也达到新的高度,年跨入万亿级城市行列,位居全国地级以

工业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心得体会

优秀心得体会范文:工业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心得体 会 工业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心得体会 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是**经济发展的又一大机遇,如何抢抓和把握这一机遇,把“十一五”规划落到实处,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这是一个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的新课题。作为**市工业经济综合管理部门,面对机遇和挑战,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在政策与实践结合运用上理清思路、做好文章,真正把政策机遇转化为工业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才能有效推动**工业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 一、坚持政策指引,强力推进工业化核心战略的实施找范文,到.网:http:// 以工业化建设为核心,以工业的突破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是市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坚持政策指引,强力推进工业化核心战略实施,就是充分利用国家政策机遇上的优势,合理调整发展策略,进一步优化工业结构,充分挖掘工业经济增长潜能,实现**经济持续发展。一是运用政策,在统筹规划中做文章。要成立专门工作班子,加强对国家中部崛起政策和本地工业经济运行现状的研究,找准工作结合点,制定完善政策,梳理工作重点,建立工业发展长效机制,强化促进措施,有针对性地指导和推进全市工业经济发展,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机遇在**经济发展中的引导作用。二是

抓住重点,在项目推进中求突破。要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生态良好和符合产业政策的前提下,继续按照“对外抓招商、对内抓扩张”的思路,进一步加大工业投资,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在招商引资上,要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扩大担保力度,积极宣传国家对中部崛起的有利政策,健全信息来源网络,建立联系人制度。在整体规划中,既要注重做好新增项目的资金引入,同时还要做好已有企业的产业配套延伸工作。在内部扩张上,要加强对企业改革问题的研究与组织,努力做好对本土企业的增资扩股工作,发展壮大骨干企业,加大项目组织和申报争取力度,健全和完善指导和培训机制,引导企业开展产学研活动,着力增强企业持续发展能力。三是相互依托,在产业集群中谋发展。要主动把**工业经济融入省会经济圈,加强合肥经济圈产业一体化发展研究,积极开展项目研讨和项目对接活动,并依据自身资源和比较优势,按照经济圈产业一体化的基本框架,谋划**产业发展方向及其布局,延长、完善产业链条,促进产业集群式发展,形成各具优势的产业基地。 二、优化发展环境,着力加强对工业经济运行的监控 正规高效的工业运行秩序,是促进工业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只有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建立健全完善的运行机制,加强对工业经济运行的分析、监督和控制,及时协调和解决工业运行中的突出问题,才能有效保证企业在良性经济运行

乐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30)资料

乐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

文本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发展目标与战略 (2) 第三章市域城乡统筹规划 (2) 第四章城市规划区城乡空间协调发展规划 (15) 第五章城市性质与规模 (17) 第六章中心城区空间布局结构规划 (18) 第七章中心城区用地规划 (20) 第八章中心城区综合交通规划 (27) 第九章中心城区绿地水系与景观系统规划 (32) 第十章中心城区历史文化保护规划 (36) 第十一章中心城区旧城更新规划 (37) 第十二章中心城区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38) 第十三章中心城区综合防灾减灾规划 (43) 第十四章中心城区环境保护规划 (44) 第十五章中心城区建设用地控制 (45) 第十六章中心城区近期建设规划 (46) 第十七章中心城区中期建设规划 (48) 第十八章远景发展设想 (50) 第十九章规划实施措施 (51) 第二十章附则 (51)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规划目的 为促进乐山市社会经济发展,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特制定《乐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 贯彻“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的方针,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编制城市总体规划,遵循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保护耕地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持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传统风貌,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并符合区域人口发展、国防建设、防灾减灾和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的需要,充分发挥城市规划的调控作用。 第三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9年) 3.《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 4.《四川省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 5.《乐山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 6.《乐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7.国家、四川省相关的其他政策和法律文件。 第四条规划重点 1.确定区域发展定位与发展战略。 2.全面实现与成都、重庆的对接,打造区域综合中心。 3.优化城市布局,构筑百万人口城市的发展格局。 4.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5.保护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突出山水园林城市特色。 第五条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10年-2030年,其中: 近期——2010-2015年; 中期——2016-2020年; 远期——2021-2030年; 远景——2030年以后。 第六条规划强制性内容 文本中加下划线条文为本规划强制性内容。强制性内容是对城市规划实施进行监督检查的基本依据,违反城市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进行建设的,属严重违反城市总体规划的行为,应依法进行查处。 第七条规划地域层次和规划区范围 本规划分市域、城市规划区两个层次。 市域规划范围:乐山市行政辖区范围,面积12826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范围:为市中区、沙湾区、五通桥区全部行政管辖区的范围。合计总面积1907.9平方公里。

工业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工业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篇一:xx县工业发展情况汇报】 xx县工业发展情况汇报 今年以来,我县大力实施强攻工业战略,紧紧围绕“做大总量、提升 质量”目标,以招商引资为手段,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着力培植主导 产业,加快工业平台建设,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全县县工业经济保 持快速增长。现将我县今年上半年工业经济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业基本情况 全县共有工业企业330余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7户,入园企业 87户,形成新型机械制造、现代轻纺电子、矿产品精深加工、绿色 食品加工四大主导产业。今年上半年我县坚定实施“强攻工业”发展 战略,积极筹备“省级工业园”建设,加快转型升级,奋力进位赶超,今年1-7月全县工业税收4314万元,同比增长19.6%;全县工业增 值税3776万元,同比增长40.11%;2014年1-7月全县工业用电量3984.08万度,同比增长28.66%。1-7月,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完成工业增加值2.03亿元,累计增速14.12%(增速列全市第四位);完成工业总产值7.4亿元,同比增长20.04%;实现主营业务 收入7.2亿元,同比增长20.2% ;实现利税总额0.72亿元,同比增 长32.61% 。 二、工业产业发展现状 我县目前具有四大主导产业,一是新型机械制造业,主 要是以我县传统矿山机械产业为主,其1-7月份国税累计入库579 万元,较上年同期增收258万元,同比增长80.37%;二是矿产品精 深加工业,主要是非金属矿物制造业为主,其中采掘业由于市场行 情不景气矿价一直在低位徘徊,1-7月份国税累计入库80万元,同 比减少65.96%。同时因房地产不景气等原因,万年青水泥、建邦混 凝土、万年青新型建材等企业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三是现代轻 纺电子业,服装轻纺行业实现税收2143万元,较上年同期增收892 万元,同比增长71.3%,现代轻纺电子业目前是我县发展较快,纳 税贡献较大的产业,但由于受部分企业虚开增值税发票的影响,国 税部门对轻纺行业加大监督管理,使得部分企业开不出票限制其生 产规模;四是绿色食品业,我县绿色食品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发 展较好的企业有xx恒鸿食品有限公司,其生产的石诚牌“手工米粉”

荆州市朝阳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说明.doc

荆州市南湖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修改说明 第一章概况 南湖单元位于南湖单元位于沙市区与荆州区交界处,西与长江大学接壤、南与临江仙公园毗邻,地处长江大桥桥头、荆江大堤之下,是荆州南部的门户区域之一。 单元范围南至荆江大堤,东南至太岳路、东北至北京西路、北至武德路、西至南湖路及长江大学新校区东侧规划通道,规划总用地面积104.63公顷。单元内现状居住用地主要有九龙湾小区、南湖花园小区、长江尚品小区。 单元用地以居住用地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为主,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集中布置在武德路南侧,包括长江大学艺术学院、实训中心、长大医院、电力局、长江防汛调度中心等,以及南特陶瓷大市场、金龙大市场、荆州购物广场等商业设施;近年来陆续完成的居住小区:九龙湾、长江尚品、南湖花园、南苑小区、尚上名筑、嘉富丽苑、鸣凤园,32.45公顷。少量工业用地:南湖机械总厂、富盛石材加工厂。单元现在总人口约11000人。 《中心城区南湖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修改方案(长大国际园)》于2015年获得荆州市人民政府审批通过,规划确定南湖单元是以居住为主要功能的城市单元。拟将南湖单元建设成为城市与水体相互交融、自然与人文和谐发展,空间景观丰富多彩,充分体现荆州市整体风貌特色的城市居住功能区。在原控规的指导下,对城市建设健康有序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控制和引导作用。 第二章修改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15年修订版)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 3、《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办法》(2010) 4、《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2018) 5、《湖北省城乡规划条例》(2011) 6、《荆州市规划管理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导则》(2008) 7、《荆州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8) 8、《荆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第三章修改原因 1、棚户区改造后, 需对整体功能的梳理,并重新细定相关地块的用地性质。 2、按照市政府要求,落实石油科技城建设,将长江大学科技园作为石油科技城的“一核”,紧紧依托长江大学“双一流”石油学科的专家和技术优势,以荆州市石油产业发展壮大为核心、向创业者提供技术研发、创新创业、技术成果转化和科技企业孵化平台及其他相关综合服务,拟选址在南湖单元长江大学艺术学院北侧。 3、荆江大道作为城市的主要干道,线形设计上需满足规范要求,在本单元内存在偏移。 4、合理布局单元内其他用地,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 5、增强控规的可操作性。 第四章修改内容 1、用地布局修改:结合棚户区改造,将棚改区范围内原有分散的社区服务、停车、超市等公共设施集中,形成单元南片综合服务中心,整体建设。在道路交叉口处形成开敞空间。 根据《中小学布点规划》,在单元内设置24班小学,小学用地规模由0.94公顷扩大至1.68公顷。 结合长江大学科技园的选址,在长江大学艺术学院北侧建设创业中心、科技企业孵化汇中心、研发中心、科技成果交易中心、招商中心、综合服务区及人才居住区,

工业经济发展论文

工业园区发展的几点思考 无工不富,无农不稳,无商不活。如何科学合理地加以开发利用,充分发挥应有经济效益,增强工业园区经济的综合实力,是当前及今后必须作好的一篇文章。我们加快工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为重点,以项目为支撑,以政策措施为保障,突出特色创产业,依靠科技兴产业,市场经济活产业,培育提升特色产业,以发展产业的理念加快园区经济的发展,鼓励和支持产业向“精、专、特、优”方向发展。 目前,园区工业经济的发展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还有不少制约全局的深层次矛盾和因素,主要有:一是经济增长方式仍以粗放型为主。产业和产品的技术含量普遍偏低,传统产业和产品仍占较大比重,经济发展主要靠资金和劳动力的高投入拉动来实现。 二是招商引资的力度不够大。从目前园区招商引资项目的投产、在建、签约来看,到目前,已有11户企业、5户公共服务单位和6个在建项目入驻园区,项目概算总投资6.6亿元,实际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97亿元,截止去年年底,共洽谈各类项目18项,签订意向性协议5项,与实现“工业强区”的战略目标相差还很远。 三是土地资源利用的效益和使用效率还不够高。工业用地存量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征地难、审批难的矛盾仍有待进一步理顺。 四是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由于资金问题,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投入还不够大,桥路改造建设、工业园区的基础建设进展缓慢,影响了招商引资的成效和新项目的进度。

可以断言,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还会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新情况。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未雨绸缪,既要充分把握有利条件,增强做好工作的信心,又要保持清醒头脑,积极做好应对各种困难和风险的准备。为确保园区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预期的奋斗目标,我们必须做好以下的几项工作: 一、规划先行 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就是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路子。盘清资源优势,调优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以先进的信息技术来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充分发挥后发优势,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坚持把优化投资环境作为工业园区发展的第一要务,在进一步改善硬环境的同时,按照建设与整治相结合的原则,以硬措施优化软环境,加快建设现代化工业园区步伐。一是要高起点规划,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拓展工业发展空间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和再创优势的基石。要确保园区有足够的发展空间,满足今后十年乃至更长一段时期的发展需求。二是要高强度投入,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要实行适当的财政倾斜,为园区建设提供资金支持。要认真执行已出台的政策,简化审批手续。允许园区统一办理土地、建设许可等报批手续,企业进入园区在符合已批的整个园区项目要求时,其余手续应尽量简化,某些项目可实行备案制。三是要高标准建设,进一步树立现代园区新形象。要把握好园区建设的规划定位,根据其他地区的经验,工业发展的主要突破口还是在大规模、高档次的现代化工业园区。 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关于工业经济发展调研情况汇报

关于工业经济发展调查情况汇报 县工信局 (2011年9月28日) 按照县政府主要领导指示,我局和县经济开发区组成调查组,先后到中泰特装、华润热电、安福气门、湘福建材等规模工业企业进行了专题调查,了解造成企业主要经济指标下滑的原因,以及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现将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影响我县部分规模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出现下滑的主要因素 1、国际国内市场的影响。中泰特种装备有限公司:由于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装备采购量有所压缩,致使国际市场对该公司产品的需求量下降。今年1—8月,该公司的产品出口量较同期减少近10%。此外,出口退税率不断下调和人民币汇率持续上升对企业出口也产生了不利影响。今年1—8月,该公司销售收入同比下降38.48%、利润下降83.69%、入库税金下降19.57%。天裕纺织有限公司:因今年市场行情不稳定,订单少,加上棉纱价格持续下跌,今年1—8月,该公司利润亏损达287万元,入库税金下降4.11%。安福气门有限公司:因整个汽车产业产能过剩,汽车价格下跌,致使相关零配件价格也随之下跌,

今年1—8月,该公司实现利润26万元,较去年同期下降89.03%;入库税金448万元,下降1.1%。湘福建材有限公司:因沿海一带部分客户相继改变了生产工艺,采用脱硫石膏作为原料,天然石膏需求量减少。今年1—8月,该公司销售收入较去年同期下降14.92%。天伦精密有限公司:虽然该公司产能不断扩大,但销售市场没有扩大,今年1—8月,该公司利润较去年同期下降16%,且亏损145万元;入库税金下降8.77%。 2、生产成本上升的影响。今年以来,原辅材料、融资、企业用工等生产经营成本快速上升,直接导致企业成本增加,赢利下降,有的甚至出现亏损。比如:安福气门有限公司:因原材料上涨,较去年同期多支出240万元;因融资成本上升,银行利息多支出40万元;因劳动力价格上涨,员工工资水平较去年增长10%。华润热电有限公司:煤矸石价格由37元/吨上涨到50元/吨,带动该公司生产成本不断增加。今年1—8月,该公司帐面实际亏损77万元, 3、其它因素的影响。金健面制品公司:去年该公司预缴了部分税款,今年向税务部门申请减免了这部分税金,导致今年1—8月入库税金较同期下降31.53%。湘福建材有限公司:去年为了运作上市,在收入和利润上均做了部分调整,导致今年两项指标分别下降14.92%和24.08%。中泰特装有限公司:今年因限电全面停产了半个月,减少产值500万元。 二、我县工业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荆州市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

第一部分文本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控制指标解释与规定 第三章地块划分及用地性质代码 第四章用地规划 第五章道路交通规划 第六章市政工程规划 第七章绿化规划 第八章“五线”规划控制 第九章土地使用及建筑规划管理规定第十章图则说明 第十一章实施管理 第十二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为了深化、落实荆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功能布局,统筹安排各项设施,指导城市片区的开发建设和管理,特编制本规划。 第1.0.2条规划原则: 1.整体性原则——落实和深化上位规划要求 2.综合协调原则——规划用地集约、设施高效、环境优美的产业园区 3、软硬件并重原则 4、生态优先原则 第1.0.3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1日)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4月1日) 3、《湖北省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技术规定(试行)》(1998年4月1日) 4、《荆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10-2020年》 5.《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50137-2011) 6.《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 7.《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2008年) 》(国土资发〔2008〕24号) 8、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相关技术规范。 第1.0.4条规划目标: 成丰单元是以现代工业、仓储物流和港口为主要功能的城市单元,也是服务全市的重要功能区之一,规划建设成为工业发达,港口交通便利的现代化城市单元。 第1.0.5条规划范围及规模: 1、单元位于荆州市城南片区南部学堂洲,用地范围东至郢都路,西至健康路,北至荆江大堤,南至长江子堤。 2、用地规模:规划区总用地141.31公顷。规划区共分4个街区,29个基本地块。 3、人口规模:成丰单元人口为1.0万人,片区的人口包括就业人口和少量居住人口两类。 ⑴、就业人口规模 本规划区内的就业人口主要是工业用地的就业人口。 ①、就业人口密度指标的分类确定 通过国内工业用地的经验数据及我国部分工业园区就业密度类比分析,本规划区内工业用地就业人口密度分为机械制造产业用地、纺织工业用地、其它一般工业用地三类进行估算。 经验数据表明,轻工、机械、医药等用地就业人口密度一般为100人/hm2;一般工业用地就业密度一般为150人/hm2;纺织、印染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用地就业人口密度一般为250人/hm2。 ②、工业用地的就业人口规模 本次规划的纺织工业用地约为1.30hm2;机电工业用地约为5.87hm2;生物医药用地约为6.27hm2;建材工业用地约为35.86hm2;一般工业用地(除纺织、机电、生物医药、化工以外用地,本次规划统称为一般工业用地)约为19.59hm2。 综上,计算可得,规划学堂洲单元可容纳的工业用地就业人口数量约为:1.22hm2×250人/hm2+9.08hm2×100人/hm2+6.27 hm2×100人/hm2+28.3hm2×150人/hm2++28.64hm2×150人/hm2= 10381人。

工业经济发展的研究

工业经济发展的研究 一、涪陵区工业经济发展历程与特征 (一)基础:底子厚,调整铸就成长 涪陵区依靠原有国营的工业基础,大胆的改革创新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培育了一大批知名企业,工业经济实力进一步夯实。数据资料表明,重庆直辖以后,涪陵经济发展进一步“硬化”,工业化水平进一 步提升,1997年工业产值为21.6亿元,2011年增长至310.7亿元, 在重庆市所有区县中仅次于渝北区,排名第二。从占GDP的比重来看,涪陵区1997年工业产值占GDP比重为38.8%,高于重庆市的平均水平37.6%,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1.7%。2011年,涪陵区工业产值占GDP 比重高达55.8%,高于重庆市平均水平近9个百分点,高于全国近16 个百分点。从发展轨迹来看,1997~2003年,涪陵区工业经济总量稳步增长,占GDP的比重保持在40%左右,与全国工业经济比重基本保持一致。2003年以后,涪陵区工业经济迎来第二波高涨,这与全国工业经 济比重下降的趋势相反,与重庆市工业经济实力整体走强的趋势保持 一致,但高于重庆市平均发展水平。 (二)意识:观念变,思路决定出路 工业已经成为涪陵区发展的“引擎”,是全区经济的核心支撑,这与“工业强区”的观念意识是离不开的,涪陵区历届领导都十分重视工 业经济的发展。工业兴则涪陵兴,工业强则涪陵强。“八五”以来, 涪陵区工业先后实施“过亿超千”、“5135”、“三个一”工程和 “工业涪陵”建设,工业经济取得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涪陵区 坚持“内培”与“外引”并举,继续深化重点发展战略,发展和催生 了一批支撑力强的骨干企业。全区重点工业企业及预备队企业由2005 年的14户增加到2010年的35户,2010年完成工业总产值439.54亿元,占规上工业产值的82.1%。相继有涪陵卷烟厂(重烟公司)、太极集团、建峰工业集团、中化涪陵化工公司、东升铝业等7户企业跻身 重庆市工业50强之列,重点企业群体中已拥有1个国家级技术中心、

工业经济发展和招商引资情况汇报

工业经济发展和招商引资情况汇报 奋力推进经济发展新跨越 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 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就我市工业经济发展、招商引资情况,以及下一步工作思路和打算,简要汇报如下: 一、上半年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基本实现“双过半”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牢牢把握“巩固回升、加快发展”的基调,坚持“工业强市”战略不动摇,大力实施“规划项目产业投资突破年”,工业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上半年,全市净增规模工业企业17户、达到193户;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101.2亿元、增长30%,规模工业增加值32.1亿元、增长26.3%。上半年工业运行呈现以下几个特点:(转载请注明来自:麦档网 一是主导产业较快增长。占全市工业70%以上的冶金、机械、建材三大产业分别实现产值43.57亿元、14.14亿元、14.05亿元,同比增长32.1%、46.6%、41%,拉动全市工业连续9个月以30%左右的速度增长。二是工业经济效益稳步提升。随着近年我市一批重点工业技改项目的相继投产,全市工业技术水平升级、能耗下降、经济效益回升。上半年规模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5.24亿元、增长35.3%,利税总额3.2亿元、增加6.59亿元,利润总额1.49亿元、增加7.03亿元。三是重点项目加快建设。**续建亿元工业项目11个,竣工2个,完成技改投资12.5亿元。攀长钢新区项目全面开工,川矿筒体生产线基本建成,国大水泥一期、长祥特钢等亿元项目竣工投产,南玻矿业、启明星氯碱化等投资过亿元的7个项目开工建设,实现了每月开工或竣工一个亿元工业项目的目标。四是园区建设步伐加快。完成投资3.5亿元,基本建成**·**工业园6.7平方公里的基础设施,推动了优势企业集中集聚发展。五是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开展各类投资推介会80余次,引进工业项目46个,其中投资2000千万以上的工业项目16个,到位资金26.9亿元。六是节能减排力度加大。淘汰落后水泥产能150万吨、炼钢产能15万吨,万元GDP和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5.9%、8.5%。 虽然**工业上半年实现了较快增长,但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3个、5.3 个百分点,落后于兄弟县区。究其原因主要是发展不足,一批重大项目还处于建设期,未形成推动**工业高速增长的现实增量。 二、发挥比较优势,找准产业定位,推动**工业跨越发展 立足产业基础优势、灾后重建工业发展承载能力极大提升的新起点,顺应经济发展新任务的要求,我们将既着力推动**工业总量的加速壮大,又着力加速结

湖北省荆州市海子湖生态文化旅游区总体规划文本

第一章规划总则 第1条规划缘起 2010年11月15日,省人民政府鄂政函【2010】342号文件正式批准设立荆州楚纪南城大遗址保护区暨荆州海子湖生态文化旅游区,并提出了将本区建成中国南方大遗址保护示区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示区的发展目标。本区域为国家文物局和省人民政府共建的大遗址保护荆州片区的核心区域,属部省共建的国家项目。从国家战略层面来看,旅游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战略性产业。从经济发展和旅游需求层面看,旅游业正逐步进入大众化的全面发展阶段,国际国旅游市场的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更加稳固。从旅游市场投资层面看,社会力量积极投身旅游产业。从交通与旅游出行层面看,中国高速交通体系近几年快速发展,大大拓展了游客出行距离和产业发展空间。荆州作为长江中游的重要交通枢纽之一,高铁、高速公路、铁路、水运等综合交通体系较为发达,为荆州旅游的可进入性带来了极其便利的条件。从本区域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层面看,所蕴含的楚文化和生态等资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目前,新区成立了管委会,理顺了管理体制,具备了操作条件。综上所述,海子湖生态文化旅游区的发展,外条件均已具备,目前迫切需要一个综合性的总体规划来指导建设,这正是本规划编制的缘起和目的。 第2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国城乡规划法》(2008) 2.《中华人民国文物保护法》(2007年修正) 3.住建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 4.住建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1995) 5.《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 137—90) 6.《建设部城市规划强制性容暂行规定》(2002) 7.《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 8.《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 9.《旅游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标准》GB/T 17775-2003 10.《省城乡规划条例》(2011) 11.省政府、国家文物局《共建大遗址保护荆州片区框架协议书》(2010) 12.国家文物局《楚纪南故城遗址区保护总体规划纲要》(2011) 13.省政府《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规划》(2008-2020) 14.《省文物保护管理实施办法》(1993) 15.《荆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16.《荆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17.《荆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18.《荆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0-2020)》 19.《荆州市“十二五”规划纲要》 20.《长湖保护治理和利用规划》(2008-2020) 21.国家、省、市相关的其他政策和法规文件 第3条规划围 荆州海子湖生态文化旅游区行政管辖围为136.1平方公里。本规划的核心规划围是:南至沪蓉高速铁路,北至318国道改道新线,东至桥河与相邻,西至老207国道及纪南城遗址西侧。总面积为115.25平方公里。荆州海子湖生态文化旅游区行政管辖围沪蓉高速铁路以南区域及长湖东部水域未纳入核心规划围。楚纪南故城遗址区总体保护规划中的楚纪南故城城址、雨台山墓群位于本规划的核心规划围。第4条规划期限 本规划期限为2011-2030年,其中: 近期为2011—2015年; 中期为2016—2020年; 远期为2021—2030年。 第5条规划性质与任务 (1)规划性质 本规划属于以文化为支撑,以旅游为主体的旅游区总体规划,是大遗址保护区和生态文化旅游区发展的总体战略部署和建设管理的行动纲领。规划成果包括规划文本、规划说明书、规划图则和专题研究。 (2)主要任务 ?分析现状条件,协调区域关系; ?明确发展目标,制定发展战略; ?利用资源优势,策划旅游项目; ?明确功能构成,确定空间布局; ?强化保护措施,规划发展规模; ?配套基础设施,合理分期建设。 第6条规划指导思想 (1)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各类资源要素,处理好大遗址保护、旅游发展宏观态势与荆州现实情况的关系,既要有高的起点,又要结合实际。 (2)以楚文化为灵魂,以生态环境为基础,以旅游为主体,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确保旅游区可持续发展; (3)协调好本旅游区与中心城区、大遗址保护荆州片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关系,处理好整体与部分关系; (4)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的建设原则,近远期相结合,注重规划的可操作性。 第7条强制性容规定 文本中加下划线条文为本规划强制性容。强制性容是对总体规划实施进行监督检查的基本依据,违反总体规划强制性容进行建设的,属严重违规行为,应依法进行查处。 第二章规划背景分析 第8条环境敏感性评价 本规划借助于ArcGIS 10.0,选取了文物遗址、市政设施、水体、已建设用地、坡度、植被等6个因子作为环境敏感性评价的因子。结果显示,极敏感区和高度敏感区主要分布于规划区的西部、南部和北部,在其他区域也有线形穿越,二者占规划区面积的35.33%,在这些区域应尽量避免或应控制人类活动的干扰。穿越其他地区的线形的高敏感区多为市政基础设施,如能采取措施改变这些设施的走向或布置形式,则会明显降低环境敏感性程度。中度敏感的区域主要分布于规划区的中部和东部,与海子湖湖面及东部的鱼塘有较强的对应关系,占规划区面积的34.4%,适合较低强度开发利用,尽量以自然要素为主。轻度敏感的区域呈镶嵌状分布于规划区的各处,占规划区面积的12.04%,可以适度开发利用,但也要控制开发利用的强度。低度敏感的区域呈岛屿状分布于规划区的北部和南部,占规划区面积的18.23%,限制因子少,可以开发利用。 第9条旅游资源评价

关于工业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可编辑版】

关于工业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工业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为科学建言我市“十三五”规划编制,按照市政协常委会安排,4月中旬,市政协第一调研组在曾广中副主席带领下,围绕我市工业经济发展课题,深入XX区、XX市的部分工业企业进行了走访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咸阳工业经济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我市工业经过多年建设,逐步淘汰落后产能,培育和壮大了一批新兴产业,全市整个工业经济在转型升级中得以聚合爆发。201X年,工业对全市经济的贡献率,首次达到了50.3%。201X年,咸阳成为继西安、榆林之后的第3个生产总值过千亿元的地市。此后4年,工业经济总量更是增长近3倍。目前,我市已经形成能源化工、装备制造、食品、电子信息、纺织服装、医药、建材、航空、战略新兴九大支柱产业。201X年,在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形势下,咸阳工业依然保持了强劲的发展态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2633亿元、增加值完成835亿元,分别增长1 6.7%和1 8.7%。201X年,我市工业经济呈现缓慢增长趋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298 7.3亿元、增加值91 8亿元,分别增长1 5.7%和1 4.5%。

但是,无论从总量上还是从速度上看,咸阳工业经济同发达地区的差距仍然很大。全市主要包括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等方面发展总量不大,劲头不足。加之能源产业价格下降,对我市仍以能源产业为主导的工业经济影响较大。今年一季度,我市工业生产增速回落。全市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80.67亿元,同比增长 5.4%,较1-2月回落0.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9 7.17亿元,增长 10.3%,较1-2月回落 2个百分点。困难和问题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产业层次偏低。仍以传统产业、加工型企业居多,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缺少大项目、好项目支撑,产业链较短,产业集聚度较低,导致产业的整体竞争力较弱。如我市的电子、纺织服装行业都是相对落后的传统产业,产品的附加值普遍较低。而占我市规模工业份额48%的能源化工产业,主要依托彬长旬的地理优势,对最新的科研成果运用不多,产品科技含量不高,缺乏核心竞争力。 (二)融资能力不强。我市企业主要是通过银行贷款等方式进行间接融资,融资成本高,受金融政策影响较大,而不善于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等方式进行直接融资。融资渠道不畅、担保体系不健全,资金成为困扰企业转型的一大难题。目前,咸阳在国内的上市公司只有3户,分别是兴化股份、st偏转和彩虹股份,低于西安的19户、宝鸡5户,与东部地市相比差距更大。

《乐山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2017-2020年)》简要说明

《乐山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2017-2020年)》简要说明一、规划范围与期限 (一)规划范围 为乐山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包括市中区、沙湾区、五通桥区行政辖区,总用地面积1916平方公里。 (二)规划期限 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期限一致,为2017—2020年。 二、近期建设目标、策略与行动 (一)建设目标 遵循“四川旅游首选地、绿色转型示范市、山水园林宜居城和总部经济聚集区”的总体定位,着力跨越赶超、转型升级和格局优化,努力将乐山建设成为“经济活力城市、区域中心城市、特色魅力城市”。 (二)策略与行动 遵循三大策略,实施十大行动: 策略一:培育增长极 1、实施旅游提质行动 进一步提升以乐山大佛、岷江东岸和老城为主的文化休闲度假区,强化核心引领;推动峨眉河风光带、三江沿线、沙湾组团、五通桥组团旅游开发,促进全领域各行业与旅游发展相融合,实现由景区主体型向区域综合型转变。 2、实施新区建设行动 围绕“一城两新区”,疏旧建新、南拓西延,拓展城市框架。重点建设苏稽新区和冠英新区,建设完善乐山高新区、青江新区、沙湾乐水小镇,合理引导各片区产业发展,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推动新区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发展。

3、实施产业整合行动 推动制造业整合提升,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建设优化高新区总部基地、五通桥新型工业基地、沙湾绿色生态工业园等产业平台;培育壮大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商贸会展、文化创意两大特色产业,积极培育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业、现代金融业、科技服务等新兴服务业。 策略二:打造魅力城 4、实施住房建设行动 建立完善由公共租赁住房、共有产权住房和商品住房构成的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加大公共租赁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全面推进危旧房棚户区改造和棚改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在2018年底前实施改造“十三五”所有危旧房棚户区改造项目,2020年底前基本完成。稳步实施“城中村、城边村、城郊村“改造,加快实施老旧小区改造,修缮改造房屋,完善基础设施,提升环境质量。 5、实施环境保护行动 加大治水、治气、治土力度,推进多污染源综合治理;统筹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构建三江多脉四屏多园绿地系统;以竹公溪流域地区、苏稽新区、冠英新区为重点,推动海绵城市建设。 6、历史文化保护行动 保护山水城市格局,包括“三江汇聚、溪河纵横”水系格局,高标山、三龟山、城市绿心等山体绿化,以及依山就势、内外双城的城市形态; 保护历史城区,包括嘉州古城空间格局、外部轮廓、街巷结构、古城墙连续分布带,苏稽历史文化街区、两河口历史文化街区整体空间格局与传统风貌等。 保护景观廊道,包括世界遗产乐山大佛到峨眉山之间的景观廊道,历史城区老霄顶望大渡河、老霄顶望大佛、大佛望历史城区、沿江涵春门望“卧佛”、肖公嘴望“卧佛”、育贤门望大渡河景观视线等。 7、风貌提升行动 重点打造大佛景区节点、苏稽新区(文体中心)节点、高铁站前节点、高新区商务中心节点、冠英新区节点、乐水小镇节点及产业园区节点等7大节点景观,优化三江六岸景观廊道,重点提升老城区域、大佛景区周边区域、高铁站前区域

关于全市工业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精选范文

关于全市工业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精选范文

关于全市工业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一、工业经济运行特征 (一)工业生产保持恢复性增长。一是工业增幅逐步提高。3、4、 5、6月份的累计增幅分别为:14.45%、14.6%、16.84%、16.86%,可以看出,增幅由3、4月份的14%上升到5、6月份的16%;二是企业获利能力逐步提高。工业效益综合指数由3、4月份的175%左右上升到5月份的180.98%,在全省工业效益综合指数下降7.9个百分点的形势下,我市反增2.7个百分点。三是工业用电量逐步提高。工业用电量增幅从2、3月份的10%上升到4、5月份的14%左右。 (二)部分行业回暖趋势明显。一是建材行业。随着房地产业的回暖,建筑陶瓷及水泥等建材价格回升,陶瓷行业发展迅猛。陶瓷产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28亿元,增长52.1%;实现利税3.7亿元,增长139%;陶瓷基地上交税收3181.8万元,增加2864.4万元。二是鞋革产业。目前鞋业基地有企业25家,投产8家。今年1—5月,鞋业基地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4亿元,增长54%;实现利税8200万元,增长36%。鞋革基地龙头企业拉动作用明显。1—5月,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7亿元,同比增长25.9%;匹克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6亿元,同比增长53.9%,实现利税5491万元,同比增长36.5%。三是纺织产业。纺织产业1-5月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7亿元,增长32%;实现利税9800万元,增长27%。重点企业金源纺织、三邦实业和天顺纺织分别完成主营业务收入

2.94亿元、1.02亿元、1.13亿元,分别增长57%、32%、16%,对纺织基地主营业务收入增幅贡献率达到60.7%。四是竹木加工行业。1—5月,竹木加工行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4亿元,增长 36.6%;实现利税2900万元,增长15.2%。 (三)百日产业招商成效显著。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产业招商百日大会战动员会以后,各地快速行动,制定措施,抽调精干人员组成招商队伍,分赴沿海各地开展产业招商,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宜春经济开发区制定出台了机电锂电产业招商百日大会战活动方案,加强调度,目前已正式签约机电锂电产业项目12个,签约资金近45.6亿元。袁州区新引进江西鼎吉豪药业有限公司、江西同缘医药物流有限公司和江西美伦医药有限公司等3个医药类项目。丰城市全力开展“双百双十招商竞赛”活动,组织100名招商人员,以100天为竞赛周期,瞄准10个重点区域,开展产业招商,到目前为止,共签约工业项目29个,合同资金21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3个。樟树市成立了由市领导带队的14个招商分队,分赴外地招商,到目前为止,新签约项目11个,其中亿元项目5个,新签意向性项目7个,其中亿元项目5个,此外正在洽谈项目28个,合计投资总额超过50亿元。奉新县通过大力实施“产业招商百日大行动”,深入开展以商招商,1—5月共签约引进新项目、扩(续)建项目42个(其中超亿元项目2个),实际到位资金10.8亿元,其中引进外资1787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93.8%和92.9%。1—5月,高安市建陶基地共有8

荆州市区域经济概况分析

荆州市区域经济概况分析 引言:荆州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是川、渝、湘、鄂区位经济发展的纽带,长江中游重要的港口城市,中南地区中心城市,江汉平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又是历史文化名城,具有较强的旅游资源优势;适宜的气候、肥沃的土地也造就了荆州丰富的农业资源优势。荆州市在几代人努力下,国民经济综合实力得到提升,但荆州经济发展仍处于较低水平,在湖北省17 个地市州中处于最低阶段。因此,怎样提升荆州的综合实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就是目前首要的问题。荆州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但荆州工业基础薄弱,矿产资源相对匮乏不具备发展工业的条件。荆州优势资源在于土地、水和文化,从而荆州优势产业就是生态农业和人文生态旅游。因此,以荆州城区为辐射中心,建设生态市是使荆州得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借鉴国内外经验,提出了荆州优势资源利用与产业化可持续发展模式,并建立了实施这些战略的保障体系。 摘要: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已成共识,而各地区经济发不平衡,使区域经济发展问题越来越来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以湖北省荆州区域为主体,分析经济发展现状和区位条件,提出并论证相应的建议和对策,以促进区域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关键词:荆州,区域经济,定位,产业,对策 一、荆州区域经济现状分析

从国民经济主要指标上分析,经初步核算,2006年~2008年度,荆州全市生产总值分别为438.06、519.63、62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分别增长11.45%、12.4%、12.6%;其中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分别为126.73、154.20、187.91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7.0%、7.8%、8.4%;第二产业生产总值分别为141.78、174.15、211.12亿元,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分别为169.56、191.28、224.95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2.9%、10.1%、12.0%。随着经济发展,全市工业化程度继续提高,三次产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二、三产业继续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与2007年相比,2008年在经济总量上虽然增量较大,但从总体上看,产业发展仍不成熟,存在很多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人口多、比重大,“三农”问题集中突出,作为江汉平原上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面临着发展基础条件薄弱、地方种粮积极性不高和地方政府财政负担过重、负债过大的问题。 (二)工业化进程滞后,非国有经济发展水平面偏低,农村劳动力转移量偏少,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偏低,旅游资源丰富,但开发力度不够,经济效益低,受制于第一、二产业的发展水平,地区产业结构不合理甚至失衡。 二、荆州区域经济发展的区位 区位是一种地理位置和地缘格局禀赋,但只有通过人们的充分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