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础知识(经济篇)

经济篇

第一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一节经济体制

一、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

(一)经济制度

经济制度是组织社会经济活动的根本原则,是在社会经济活动的一定(或全部)范围内,人们普遍承认,并且实际共同遵守着的一种行为规范。

马克思主义从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的范畴出发研究经济制度。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共同构成一个社会的经济形态,或经济制度。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与特定的经济基础相联系的国家法律制度和意识形态等为社会的上层建筑。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还认为,经济制度具有历史相对性,它的发展和更替变化过程与人类社会的演变过程紧密相连。而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和经济制度更替变化的力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评价一种经济制度优劣的标准,是看它与生产力的关系是否相适应,即是促进还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正是从这一视角和标准重点考察和研究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并提出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制度所替代的论断。

制度经济学认为,经济制度中集体对个体行动所进行的控制是通过对个体之间交易的规范而进行的。因为交易是同时包含“冲突、依存和秩序”这三种成分的“最小的单位”。所以“交易”是分析经济制度的基本范畴。买卖交易、管理交易和限额交易的规范共同构成经济制度。制度经济学从交易及交易费用的视角研究经济制度。制度经济学认为,经济制度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行为规则,包括制度环境和制度安排。制度环境指既定的确立生产、交换与分配的基本的政治与法律规则。制

度安排指支配经济单位之间可能合作与竞争的规则。制度安排又分为正式的制度安排和非正式的制度安排。正式的制度安排指法律、政策、组织规则等有明确规定的行为规则,非正式的制度安排是指意识形态和习俗等不成文的、观念性的行为准则。

(二)经济体制

马克思从社会经济形态、社会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等角度来研究经济体制。他指出,区分不同经济体制的根本标志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劳动者掌握生产资料的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反之则是资本主义经济体制。

(三)二者的关系

经济体制与经济制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经济制度是组织社会经济活动的根本原则,是体现社会生产关系性质的基本制度,它在制度系统中是决定性的、第一位的。而经济体制则是体现根本原则和实现一定社会经济目标的手段,是指一定经济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和运行方式。从研究范畴的角度看,经济体制着重研究生产关系的运行方式,它体现经济制度的组织关系。与经济制度相比,经济体制在制度系统中是从属的、第二位的。

第二节市场经济

一、市场经济概述

市场经济是指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的经济形式。市场经济分政府干预的市场经济和完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前者指在对资源的配置以市场方式为主的同时,政府对经济进行一定程度的参与、调节和控制。我国目前的经济体制就属这一类。

市场经济通常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①市场主体,即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②市场体系,即相互联系的各类市场的有机统一体;③市场机制,即市场经济规律作用

的机制。因此,市场经济产生的条件和根源是:①社会分工;②劳动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③社会分工中的个别劳动、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差别。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

第三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的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市场经济的一种,显然具有市场经济的共性。但中国的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因此同一般市场经济体制相比,它又有其特殊性:

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国有企业在市场运行中发挥主导作用。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而且公有制形式可以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大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都可以大胆利用。

2.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3.在宏观调控上,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4.在政治制度上,最重要的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第二章微观经济

第一节市场主体

一、市场主体类型

市场主体、市场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是构成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要素。市场主体是市场运行过程中进入市场从事经营活动,具有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从而享受权利,承担义务的社会组织或经济体。市场主体既包括自然人,也包括以一定组织形式出现的法人,既包括营利性机构,也包括非营利性机构,此外也包括一些中介机构。

对市场主体实施上述规范和管理的机构,除了司法机关外,主要还有市场管理组织。

市场管理组织指市场自身的管理和组织体制,它包括三类市场管理机构和三种管理手段构成的管理体系。管理组织系统的构成:第一类是国家设置的市场交易活动的监察管理机构,如审计、工商、物价、税收等机构;第二类是市场流通的技术管理机构,如计量标准、测试、质量监察、环保等机构;第三类是社会性和群众性管理机构,如消费者协会、质量监督协会等民间组织。市场管理的手段是一个综合体,主要包括政策和法律手段、财政及金融手段、行政手段等。

第二节市场机制

一、需求及其决定

需求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在一定的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某商品的数量。该数量叫需求量。只有既有购买欲望又有购买能力的需求才是有效需求。

需求反映了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量与该商品价格之间的对应关系。两者之间遵循一个特定的规律,即商品价格上涨,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量就会下降;商品价格下降,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量就会增加,这一规律就是需求规律。

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不只取决于该商品的价格,还主要取决于以下几方面的因素:(1)消费者的偏好;(2)替代商品的价格和数量;(3)互补品的数量和价格;(4)消费者的收入;(5)消费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

对消费者需求量影响最大的是价格因素。衡量商品价格对需求量究竟会产生多大幅度的影响,可以用需求的价格弹性这一指标来衡量。

需求的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相对变化对于该商品价格的相对运动的反应程度。如果一种物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大,这种物品的需求就是富有弹性的。反之,就是缺乏弹性的。

经典真题

( )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相对变化对于该商品价格相对运动的反应程度。(单选)

A。价格弹

性 B。价格刚性

C。需求程

度 D。供求状况

【答案】A。

第三节市场竞争

一、市场体系

1.市场体系概述

市场有各种各样的类型,各类市场及市场要素的总和构成有机的整体,叫市场体系。市场体系是由多个相互关联的市场组织组成的有机整体,它包括从消费资料到生产资料和一切要素,以及各种服务在内的完整的体系。

2.市场体系的特征

市场体系的基本特征是统一性、开放性、竞争性、有序性。统一性是指各分类市场在国内地域间是一个整体,不应存在行政分割与封闭状

态。市场作用的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顺利运转,除了决定于各个市场发育程度以外,在很大程度上还要看市场体系的完整性和统一性。

开放性是指国内各类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接轨,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这是市场体系的本质要求。除此之外,市场体系还有竞争性和有序性。

二、产品市场与要素市场

从不同角度可以把市场划分为各种具体类型。从交易对象的属性及它们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作用角度划分,有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

产品市场主要是指消费品市场,消费品市场是指社会生活中生活资料或消费资料的交换关系总和及场所,是市场经济中最基本的市场。市场化改革以来,生产资料、金融、劳动力、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先后不同程度地进入了市场,形成了要素市场。

生产要素在市场经济中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生产要素包括土地、资本、劳动和企业家才能,其所有者分别是土地所有者、资本所有者、劳动者、企业家。要素的报酬分别是地租、利息、工资和利润,也分别是上述要素所有者的收入。因此生产要素价格和收入分配是同一个范畴。要素所有权分配状况和要素价格决定了收入分配。

值得注意的是,土地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泛指土地上的一切自然资源。

经典真题

生产要素中的土地泛指土地上的一切自然资源。( )(判断)

【答案】√。

第四节收入分配

一、按劳分配——分配制度的主体

收入分配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收入分配是指对社会总产品的分配,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分配格局;狭义的收入分配通常指居民个人收入的分配。这里指的是广义的概念。

我国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以外的所谓多种分配方式主要有:按资产收益分配、按经营收入分配、按资本取得收入分配、按劳动力价值取得的收入分配等。其中,绝大部分分配方式可以归纳为按生产要素分配。

按劳分配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收入的尺度,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收入,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它体现着个人消费品分配领域中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关系。

第三章宏观经济

第一节宏观经济调控

一、国民经济核算

国民经济核算是以整个国民经济或社会再生产为对象的宏观核算。国民经济核算中最核心的一个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简称为GDP)。

GDP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国国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及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2003年5月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公告,从2003年开始,包括GDP 在内的国民经济核算实行新的方案。

新核算体系在整体结构上把国民经济循环中实物运动和资金运动、经济流量与经济存量紧密联系起来,主要由社会再生产核算表和经济循环账户两部分组成。具体由五套基本核算表、一套国民经济账户和两张附属表组成。五套基本核算表包括国内生产总值表、投入产出表、资金流量表、国际收支表和资产负债表;一套国民经济账户,包括经济总体

账户、国内机构部门账户和国外部门账户;两张附属表,即自然资源实物量核算表和人口资源与人力资本实物量核算表。

第二节财政与税收

一、财政收支

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它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而进行的社会产品的分配。从这一概念的内容可以看出,财政是一种分配关系,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在社会范围内集中性的分配关系。这是财政的本质。

(一)财政收入

财政收入作为财政分配的一个方面,它是指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集中起来的货币资金。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各方面支出的需要。

从我国取得财政收入的形式来看,财政收入可以分为税收收入、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如国家发行的国库券收入、经济建设债券收入等)和其他收入(如各种管理费收入等),可以概括为税、利、债、费四种形式。

经典真题

财政收入是指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的整个过程。( )(判断)

【答案】×。

(二)财政支出

财政支出作为财政分配的另一个方面,它是指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的整个过程。财政支出具体表现为财政资金的安排、供应和监督使用的过程,它反映了财政资金的去向和用途。从我国财政支出的用途范围看,可以分为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债务支出和其他支出。

政府财政支出包括政府购买支出和政府转移支付。政府购买支出是政府财政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

政府购买支出通常用于投资外部性较强、私人资本不愿涉及的公共产品生产领域和自然垄断色彩较强的生产领域,如投资于公共设施、基础设施建设等。公共设施、基础设施部门的发展会为整个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为经济的良性循环创造更好的环境。政府对公共产品生产领域的投资大多集中在私人资本投资不足的衰退时期,当需求过旺要实施紧缩性财政政策时,由于政府日常开支缩减力度有限,大多以缩减政府对公共产品领域的投资为主。值得一提的是,政府购买支出具有乘数效应,即政府增加或减少单位资金的购买支出,其带动整个社会的投资和有意义需求的增加或减少是成倍数的。这个倍数即为乘数。

政府转移支付是政府用于支付社会保障津贴、社会救济、政府债务利息等的支出。通过调整政府转移支付可以达到调节总需求的目的。政府转移支付同样具有乘数作用,但它的乘数作用要小于政府购买乘数。

(三)财政收支的平衡

财政收支平衡是指财政收支之间的对比关系。财政收支对比,不外有三种情况:一是收大于支,有结余;二是支大于收,有赤字;三是收支相等。在编制年度预算(计划)时,上述三种情况都有可能出现。但是,在预算的实际执行过程及年终的决算中,收支完全相等的情况几乎是不存在的。可能出现的只是两种情况:或是结余,或是赤字。在出现结余的情况下,有一个结余数量大小的区别。如果结余过多,意味着财政资金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运用,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是不利的。因此,人们自然就会把略有结余视为一种理想的财政平衡的标志。

第三节货币与银行

一、货币与信用

(一)货币概述

货币的定义很多,经济学通常将货币定义为公众普遍接受的,对商品、劳务和债务的一种金融支付手段。

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货币执行着五种职能:流通手段、价值尺度、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

在商品经济中,资源配置是通过货币实现的,因为货币对应着一定的资源。掌握货币,就掌握了一定量的资源。因此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是流动性最强的资源。

(二)货币的分类

从狭义的角度讲,货币供给数量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现金,包括纸币和辅币;二是活期存款,活期存款之所以包括在货币范畴内,是因为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或支票在经济活动中被广泛地充当交换媒介。所以现金和活期存款也被称为狭义的货币(M1)。

除了狭义的货币外,还有广义的货币。广义货币指在狭义货币M1的基础上,再增加或分为三个层次。其中,M2是指M1加上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M3是指M2加上非银行金融中介机构发行的债券;M4是指M3加上各种流动性较高的非金融部门发行的债券。

货币分名义货币和实际货币。名义货币量就是无论货币购买力如何,仅计算其票面的货币量;而实际货币量,就是指货币的实际购买力。把名义货币量折算成具有不变购买力的实际货币量必须用价格指数加

以调整。

(三)信用

所谓信用,就是用契约关系保障本金回流和增值的价值运动,其实质是证明资金买卖双方债权、债务关系的书面凭证,是一种具有法律效力的金融契约。这种书面票证就叫信用工具。信用工具作为一种契约,对其出让者来说是金融负债,对购买者来说是金融资产。

信用一般都具有期限性、流动性、安全性、风险性以及赢利性等特性。

信用工具的种类很多,包括商业票据、银行票据、债券、股票等。

第四章国际经济

第一节开放经济

一、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主要是指资本、信息、技术、劳动力、资源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流动,实现优化组合和资源优化配置的动态过程,是各国生产、投资、金融、贸易一体化的过程,也是各国经济活动和经济运行的全球化过程。

从内涵(或质的规定性)上看,经济全球化的具体特征表现为:其基础是市场经济在全球的充分发展,其决定力量是市场机制,其核心是各国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交叉渗透形成全球社会再生产,其主要表现形式是贸易、投资和金融的全球化,其内容不仅涉及生产领域,还包括流通、金融、科技和文化领域,其主导力量是跨国公司,其推动力量是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技术进步,其根源是制度安排和制度创新,其动机是各成员体凭借各自的相对优势,通过一体化行为,在共同的目标下获得各成员体单方面行动不能获得的利益。

第二节国际贸易

一、国际贸易原理和国际贸易方式

国际贸易,指国家与地区之间货物或服务的相互交换活动,它包括进口和出口。

1.国际贸易三大理论

国际贸易基本理论主要有三个: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论。

绝对优势理论由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斯密认为,如果各国都只生产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用它从别的国家去换取自己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这样对各国都有利。这种理论解释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

比较优势理论是对绝对优势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是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的。李嘉图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并不限于各国的绝对差别,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着相对优势,那么奉着“两利取其重,两害取其轻”的原则进行分工合作,各国仍然会都获利。

要素禀赋论是对李嘉图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它由瑞典的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该理论认为,在进行商品的生产时,需要多种生产要素,这些生产要素会影响到各国的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的成本,只要各国都密集地生产自己具有丰裕要素的产品,减少或停止生产稀缺要素的产品,然后相互交换就会获利。

2.国际贸易方式

国际贸易中常见的贸易方式按其组织形式可分为协定贸易、有固定组织形式的贸易、无固定组织形式的贸易。

协定贸易是根据缔约国之间签订的贸易协定进行的贸易,可分为双边贸易协定和多边贸易协定、政府间的贸易协定和民间团体签署的贸易协定。

有固定组织形式的贸易是指按照一定的规章和交易条件,在特定地点进行交易的贸易方式,主要有商品交易所、国际拍卖、招标与投标、国际博览会等。在国际贸易中,对某些商品特别是大宗商品的买卖,通常采用有固定组织形式的贸易方式。

无固定组织形式的贸易是指不按照固定的规章和交易条件,在非特定的地点进行交易的较为灵活的贸易方式,大体可分两类:一类是单纯的商品购销方式,如单边出口和单边进口;另一类是与其他因素结合的复合的购销方式,主要包括代理、包销、定销、寄售、补偿贸易、易货

贸易、加工贸易、租赁贸易等。这种方式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能够适应国际贸易中各种不同的需要。

第三节国际金融

一、国际收支

国际收支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从国外收进的全部货币资金和向

国外支付的全部货币资金的对比关系。一国国际收支的状况反映在该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上。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解释,国际收支平衡表是“在一定时期内,一国居民对其他国家的居民所进行的全部经济贸易的系统记录”。

1.国际收支平衡表

国际收支平衡表的主要内容有四部分,即经常项目、资本项目、错误和遗漏、储备资产的增减。其中,最基本的项目是经常项目。

(1)经常项目。经常项目是指商品贸易、服务贸易和单方面转移的外汇收支。商品贸易的外汇收支是经常项目中的主要项目,它反映一国进出口贸易的收支状况,其差额称为贸易差额。

服务贸易的主要内容是有关生产要素服务方面的贸易,如运输、保险、旅游观光、专利、版税、投资收益、驻外机构的费用等。

无偿转移收支是指单方面的、不需偿还的外汇收支,有私人转移收支和政府转移收支。私人转移收支包括侨民的汇款、赠与、捐助等,政府转移收支是指政府间的经济援助、军事援助、战争赔款、捐赠等。

(2)资本项目。资本项目分为私人资本项目和政府资本项目,两者均又分为长期资本和短期资本。

(3)错误和遗漏。由于统计数据来源和计算技术等方面的多种因素,在统计计算中会出现误差,因此,列出“误差和遗漏”项作为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平衡项目。

(4)储备资产的增减。这是平衡收支差额的项目。例如,在资本项目的顺差小于经常项目的逆差时减少储备资产来平衡,反之,则增加储备资产。

2.国际收支平衡调整

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是各国力求达到的目标,但国际收支的失衡是经常发生的。因此,对国际收支的失衡进行调节,使之达到平衡,是一国政府的主要任务之一。

调节国际收支可采用多种措施,比较常见的有:

①实施本国货币贬值,以达到增加出口、减少进口、改善国际收支的目的。但这种措施容易引起别国的报复,最终难以达到国际收支长期稳定的目的。

②用国家的外汇储备资产建立外汇平准基金,通过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买卖外汇来调节汇率波动趋势,求得在短期内稳定国际收支。

③在发生贸易逆差时,实行奖出限入的贸易保护政策以改善贸易差额,如出口补贴、进口配额、提高进口关税、实行许可证制度及外汇管制等。但是,这类措施必须在世界贸易组织原则允许的范围内才能实施,否则将受到外国的抵制。

鉴于上述方法有或多或少的不足,所以政府根据市场经济规律,运用紧缩性的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国内收支和国际收支进行宏观调控。

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经济常识40题一

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经济常识40题一【导语】经济常识作为事业单位公基考试的重要部分,今天中公事业单位考试网就针对经济常识部分整理出了四十道练习题,希望考生在熟悉经济学概念的基础上,结合练习题巩固经济学知识点。 单项选择题 1.尽管新的生产要素能够提高农业产量,但在现实中往往能看到许多传统农民拒绝接受和采用这种包含着新的技术变化的许多生产要素。这是因为( )。 A.传统农民是保守的 B.传统农民懒惰 C.传统农民不愿进行过多的劳动 D.农民对风险承受能力差 2.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忽视了一个关键因素,它就是( )。 A.土地的收益递减 B.劳动的收益递减 C.科学技术进步 D.人口增长放缓 3.产业结构成长是指( )。 A.企业规模的扩大 B.经济效益的提高 C.资本积累的增加 D.产业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的发展过程 4.学杂费、书费等直接的教育费用属于人力资本投资中的( )。 A.心理成本 B.经济成本 C.机会成本 D.生产成本 5.低收入阶层受通货膨胀影响的程度要大于高收入阶层,下列选项中,对这一结论解释不正确的是( )。 A.通货膨胀使低收入阶层的财务负担更重 B.通货膨胀使低收入阶层消费支出的增加幅度更大 C.通货膨胀使低收入阶层的实际收入下降可能性更大 D.通货膨胀使低收入阶层的储蓄倾向更高 6.中央银行购买债券会导致( )。

A.商业银行准备金减少 B.货币供给不变 C.货币供给增加 D.货币供给减少 7.自动稳定器的作用表现在( )。 A.经济繁荣时,税收减少 B.经济繁荣时,救济增加 C.经济萧条时,税收增加 D.经 济萧条时,税收减少 8.一个人的学历证书或培训证明是要解决( )。 A.保险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 B.教育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C.资本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D.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 9.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 )。 A.经济增长能够自我维持 B.在发展过程中尽量提高经济增长率 C.一个阶段的发展能够自动生产一个阶段的发展 D.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 10.工业化是指( )。 A.用机器生产替代手工劳动 B.机器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幅度提高 C.农业产量降低,工业产量增加 D.在农业中采用先进的技术 参考答案 1.【答案】D。中公解析:农民对于风险的承受能力是很弱的,因为靠天吃饭的农业存在着极大的不稳定性,而新的技术变化的生产要素具有很强的风险性,所以一般农民不愿意接受。 2.【答案】C。中公解析:在1798年发表的《人口学原理》中,马尔萨斯做出一个著名的预言:人口增长超越食物供应,会导致人均占有食物的减少。但是他却忽略了科技进步的因素,因为随着科技的进步,粮食产量也是在增加的。 3.【答案】D。中公解析:产业结构成长不仅仅是一个量的增长的过

公共基础知识第五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公共基础知识第五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不断得到加强的同时,个体经济快速发展。统计资料表明,1978年全国个体经济从业人员为15万人,到2007年6月底,全国个体经济从业人员为5309万人。个体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的原因在于( )。A.①⑦B.①③C.②③D.②④ ①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②它适应了我国现实生产力的状况③它可以吸纳大量人口就业④它是以劳动者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经济成分 2.同较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以人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经济形式是( )。A.自然经济B.市场经济C.产品经济D.循环经济 3.“大部制”改革把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作为重点,强化管宏观、抓大事的职责。这是( )。 A.健全现代市场体系的要求B.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要求C.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D.市场经济一般特征的要求 4.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C.调整生产力布局D.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5.市场机制是一种利益调节机制,它只有在( )方面才能起完全的作用,才真正具有效率( )。 A.具有竞争性,但具有排他性的公共物品B.不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的纯公共物品C.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的私人物品D.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 A.政府调控市场信息B.明晰产权C.政府生产公共物品D.政府有效地控制市场结构 9.我国现阶段的私营经济是( )。A.新型的资本主义经济B.新型的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C.存在雇佣劳动关系的经济D.个体经济的同义语或代名词1O.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关键是( )。A.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B.计划形成价格的机制C.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D.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机制 11.党的( )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A.十二大B.十三大C.十四大D.十五大 12.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 )。A.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B.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科学管理C.政企分开、宏观管住、微观放开D.面向市场、自由经营、自由发展 13.决定我国现阶段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根本原因是( )。A.产品经济的存在B.物质利益的差别C.劳动就业的需要D.社会生产力的多层次性14.市场经济的基本作用是( )。A.优化资源配置B.改进生产技术C.进行商品交换 D.物价调控 15.市场活动中最直接的反映信号和最有效的经济调节手段是( )。A.价格B.竞争C.财政政策D.货币政策 16.市场机制对经济运行发挥作用,必须要求( )。A.国家完全放任自流B.市场不受法律法规约束C.价格完全取决于政府决定D.市场竞争主体自我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 17.宏观调控中法律调节手段的主要实现形式是( )。A.宪法B.刑法C.民法D.经济法 18.目前,在我国的许多地区,小造纸厂、小化工厂、小炼油厂遍地开花,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上述现象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 )造成的。A.自然垄断B.产权不明晰C.信息不完全D.市场功能缺陷 19.金融手段调控的对象中,核心是控制( )。A.货币总供给量B.固定资产投资贷款C.信贷总规模D.法定准备金率 20.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区别在于( )。A.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不同B.国家对经济运行宏观调控的方式不同C.社会基本经济制度不同D.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同 21.具有排他性,但不具有竞争性的物品是( )。A.私人物品B.公共物品C.纯公共物品D.垄断物品 22.垄断一旦形成,市场的竞争性就会( )。A.消失B.增强C.减弱D.无法判断 23.如果政府把经济增长作为宏观调控的政策目标,通常要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刺激总需求,一般情况下会导致( )。 A.物价水平下降或通货紧缩B.物价水平上升或通货膨胀C.就业机会减少或失业率提高D.通货紧缩和就业机会增加 24.公共医疗、环保设施、公共住房、财政补贴属于( )。A.社会福利B.社会救助C.社会保险D.社会优抚 25.社会保障以生产力发展为物质基础,保障项目、保障水平等和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原则是社会保障中的( )。 A.普遍保障原则B.适度保障原则C.权利与业务对等原则D.公平与效率统一的原则 A.社会主义制度B.经济规模和经济结构C.国有经济本身的性质D.共产党的领导 28.宏观调控是指国家运用各种手段通过( )对经济运行进行调控。A.经济增长量B.经济变化量C.国民生产总值D.经济总量 29.市场经济是( )。A.一种基本经济制度B.一种经济运行方式C.一种资本组织形式D.一种生产经营方式 30.在市场经济发展中,既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又有国家的宏观调控,这是由( )决定的。A.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固有的特性B.所有市场经济本身的特点C.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固有的特点D.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产生的特点 二、多项选择题 1.经济制度,即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生产关系总和,它包括(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B.生产过程中人们所处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C.劳动产品的分配方式D.一定经济制度所采取的具体组织形式和管理制度 2.一般认为,现代市场经济具有的特征包括( )。A.独立的企业制度B.有效的市场竞争C.良好的社会信用D.规范的政府职能与健全的法治基础 3.“大市场”和“小政府”是成熟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合理选择。根据这一思路,在下列选项中,属于政府职能范围的是( )。A.制定市场规则,维护市场秩序B.调节收入分配,避免两极分化C.对资源进行配置和再配置D.制定宏观经济发展计划和产业政策E.运用经济政策干预经济运行 4.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政府的经济职能有( )。A.经济调节B.市场监管C.社会管理D.公共服务E.经济管制 5.政府对经济运行调控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 )。A.国家计划B.行政手段C.经济手段D.教育手段E.法律手段 6.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是( )。A.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和基础B.公平是提高效率的前提和保障C.公平与效率统一于生产方式之中D.公平与效率统一于人类利益的追求之中 7.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一个系统结构,它包括生产资料( )。A.所有权B.占有权C.支配权D.使用权 8.与国家计划、经济手段、行政手段相比,法律手段具有的特点有( )。A.约束性B.直接性C.强制性D.稳定性E.速效性 9.运用法律手段进行宏观调控,主要体现在( )。A.对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直接调节B.对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间接调节C.为市场机制的有序运行提供法律保障D.保证计划、经济、行政等手段的正常运行来调节经济运行E.通过规定、指令直接干预和控制经济活动 1O.国家调控经济的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有( )。A.财政政策B.货币政策C.产业政策D.外交政策E.收入分配政策 11.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是( )。A.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B.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C.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D.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E.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12.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主要表现为( )。A.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B.排斥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C.在分配上搞平均主义D.企业各自自成体系,互相封锁,造成重复建设、重复生产 13.促进劳动力国际流动的经济原因主要是( )。A.收入的国际差距B.各国劳动力供求的不平衡C.国外就业预期和收入预期的不稳定性D.语言文化上的障碍E.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公共基础知识经济类精选(1-100)

公共基础知识经济类精选(1-100) 试题1:我国要建立的宏观调控模式应该是:( )。 A: 直接的调控模式 B: 直接与间接调控平行结合的模式 C: 以间接调控为主的调控模式 D: 以直接调控为主的调控模式 答案: C 试题2:公司是( )。 A: 法人企业 B: 个人业主企业 C: 合伙企业 D: 独资企业 答案: A 试题3: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 A: 实行价格体制改革 B: 国有企业改革 C: 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 D: 加强宏观经济调控 答案: B 试题4: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手段是( )。 A: 计划手段 B: 行政手段 C: 法律手段 D: 经济手段 答案: D 试题5:当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时,一般不宜采取( )。A: 均衡的货币政策 B: 紧的货币政策 C: 松的货币政策 D: 松紧搭配的货币政策 答案: C 试题6:社会主义社会保持总需求与总供给之间的大体平衡是指 ( )。 A: 消费资料的总供给与劳动者对消费资料的总需求之间的平衡 B: 生产资料的总供给与生产单位对生产资料的总需求之间的平衡 C: 社会总产品的价值量和实物量之间的平衡 D: 社会可供购买的商品总量与社会有支付能力购买的商品总量之间的平衡 答案: D 试题7: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 )。 A: 建立能够综合协调宏观经济政策和正确运用经济杠杆的机制 B: 保持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引导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C: 保障劳动者的充分就业,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利用 D: 组织公共部门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条件 答案: B 试题8:市场体系的三大支柱是( )。 A: 商品市场、技术和信息市场、房地产市场 B: 商品市场、资本市场、

公共基础知识题库:经济学常识强化训练

公共基础知识题库:经济学常识强化训练 推荐阅读:公共基础知识题库|事业单位考试题库 |2013事业单位招聘 1.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主要表现在( ) A.为人们提供基本生活资料 B.为轻工业提供重要原料 C.为工业发展提供广阔市场 D.为经济建设提供资金积累 2.拉动经济增长的需求有( ): A.投资需求 B.消费需求 C.储蓄需求 D.出口需求 3.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0年以来,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东南沿海、北京等经济发达地区。据估计,其人数已达8000万之多。造成这样大规模的“民工潮”的最不可能的原因是() A.农民到城市打工享受到与城里人一样的待遇 B.民工流出地区的地方政府鼓励农民外出打工 C.农民在家种田收入太低,又没有其他能多挣钱的就业机会 D.经济发达地区需要大量能吃苦耐劳的劳动力 4.利率是一国政府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杠杆。变动利率对经济影响的一般规律是( ) A.提高利率,储蓄减少 B.降低利率,投资会减少

C.提高利率,会抑制通货膨胀 D.降低利率,消费会减少 5.20世纪90年代初出现的“新经济”是相对于传统经济而言的一种经济模式。下列能表述其基本特征的有() A.全球化 B.市场化 C.信息化 D.专业化 6.下列国家中,尚未加入欧元区的是( ) A.西班牙 B.比利时 C.卢森堡公国(大公国) D.英国 7.与私人产品相比,公共产品的核心特征是( ) A.强制性 B.无偿性 C.排他性 D.非排他性 8.作为调节社会经济运行的一种重要经济杠杆,提高税率通常将( ) A.提高政府的财政收入 B.抑制投资,有利于防止经济过热 C.刺激消费 D.失业率波动不定 9.在社会经济运行中,当通货膨胀率上升时,一般会导致( ) A.失业率上升 B.失业率保持稳定不变 C.失业率下降 D.失业率波动不定

公共基础知识经济常识的高频考点

公共基础知识经济常识的高频考点 在事业单位考试中,经济常识的内容所占比例不小,公共基础知识学习网为此总结了经济常识的34个关键知识点,供事业单位考试考生下载复习。 1.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2.货币从产生时起,就具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 3.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必须用现实的货币。 4.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反之,则说明外币的汇率跌落。 5.当供不应求,商品短缺,出现“物以稀为贵”的现象时,这就是卖方市场;当供过于求,商品过剩,出现“货多不值钱”的现象时,这就是买方市场。 6.价格的变动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但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 7.一般来说,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当这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 8.消费水平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是居民的收入和物价总体水平。 9.消费有不同的类型。最常见的是钱货两清的消费,此外,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越来越常见。 10.恩格尔系数减小,通常表明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11.人们的消费,从根本上讲由客观的物质生产状况决定的。生产决定消费。 12.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其中,直接生产过程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对生产和消费有着重要的影响;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13.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4.国有经济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具有关键作用。 15.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责任编辑:公共基础知识) 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16.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国民经济的细胞。国有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17.公司经营的直接目的是利润。 18.我国的商业银行以国家控股银行为主体,是我国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19.贷款是我国商业区银行的主体业务,是商业银行营利的主要来源。 20.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21.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22.公有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决定了按劳分配在我国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23.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最普遍的形式,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 24.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 25.从本质上看,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经济专题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D。解析:农民对于风险的承受能力是很弱的,因为靠天吃饭的农业存在着极大的不稳定性,而新的技术变化的生产要素具有很强的风险性,所以一般农民不愿意接受。 2.【答案】C。解析:在1798年发表的《人口学原理》中,马尔萨斯做出一个著名的预言:人口增长超越食物供应,会导致人均占有食物的减少。但是他却忽略了科技进步的因素,因为随着科技的进步,粮食产量也是在增加的。 3.【答案】D。解析:产业结构成长不仅仅是一个量的增长的过程,它更是一个质的发展的过程。 4.【答案】B。 5.【答案】D。解析:通货膨胀时期,物价上涨,高收入阶层在剔除物价的影响后,对实际收入的影响相对较小,相反,使得低收入阶层的实际收入下降得更大。C项说法正确。另外通货膨胀的发生,使得低收入阶层为了维持既定的福利水平(包括消费水平)从而增加财务支出,压缩储蓄与投资,从而损害了低收入阶层的长期福利。可见A、B项说法正确,D说法错误。故答案选D。 6.【答案】C。解析:中央银行买进有价证券,向市场投放了货币,可以增加商业银行的原始存款,用以创造存款货币,扩大货币供应量;反之,中央银行卖出有价证券,则可减少货币供应量。 7.【答案】D。解析:自动稳定器就是能在经济出现周期性变化时自动对经济产生稳定作用的机制。自动稳定器的作用就是反周期,比如税收,拿累进税来讲,假如经济处在繁荣时期,大家收入高了,税收就会加重,从而减少居民和企业收入,反之,经济不景气时,收入降低,税收就减少了,因此可以让企业和居民保留更多的收入,因此税收在这里起到了一个调节的作用。 8.【答案】D。解析:信息不对称不仅指人们常常限于认识能力不可能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发生或将要发生的任何情况,更重要的是指行为主体为充分了解信息所花费的成本实在太大,不允许他们去掌握完全的信息。 9.【答案】D。解析: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换句话说,就是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10.【答案】B。解析:工业化是指国民经济中一系列基要的生产函数(或生产要素组合方式)连续发生由低级向高级的突破性变化(或变革)的过程。工业化有多种定义:①工业化是指脱离农业的结构转变,即农业在国民产品中和就业中的份额下降,制造业和服

公共基础知识(经济篇)

经济篇 第一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一节?? 经济体制 一、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 (一)经济制度 经济制度是组织社会经济活动的根本原则,是在社会经济活动的一定(或全部)范围内,人们普遍承认,并且实际共同遵守着的一种行为规范。 马克思主义从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的范畴出发研究经济制度。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共同构成一个社会的经济形态,或经济制度。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与特定的经济基础相联系的国家法律制度和意识形态等为社会的上层建筑。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还认为,经济制度具有历史相对性,它的发展和更替变化过程与人类社会的演变过程紧密相连。而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和经济制度更替变化的力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评价一种经济制度优劣的标准,是看它与生产力的关系是否相适应,即是促进还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正是从这一视角和标准重点考察和研究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并提出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制度所替代的论断。 制度经济学认为,经济制度中集体对个体行动所进行的控制是通过对个体之间交易的规范而进行的。因为交易是同时包含“冲突、依存和秩序”这三种成分的“最小的单位”。所以“交易”是分析经济制度的基本范畴。买卖交易、管理交易和限额交易的规范共同构成经济制度。制度经济学从交易及交易费用的视角研究经济制度。制度经济学认为,经济制度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行为规则,包括制度环境和制度安排。制度环境指既定的确立生产、交换与分配的基本的政治与法律规则。制

度安排指支配经济单位之间可能合作与竞争的规则。制度安排又分为正式的制度安排和非正式的制度安排。正式的制度安排指法律、政策、组织规则等有明确规定的行为规则,非正式的制度安排是指意识形态和习俗等不成文的、观念性的行为准则。 (二)经济体制 马克思从社会经济形态、社会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等角度来研究经济体制。他指出,区分不同经济体制的根本标志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劳动者掌握生产资料的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反之则是资本主义经济体制。 (三)二者的关系 经济体制与经济制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经济制度是组织社会经济活动的根本原则,是体现社会生产关系性质的基本制度,它在制度系统中是决定性的、第一位的。而经济体制则是体现根本原则和实现一定社会经济目标的手段,是指一定经济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和运行方式。从研究范畴的角度看,经济体制着重研究生产关系的运行方式,它体现经济制度的组织关系。与经济制度相比,经济体制在制度系统中是从属的、第二位的。 第二节? 市场经济 一、市场经济概述 市场经济是指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的经济形式。市场经济分政府干预的市场经济和完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前者指在对资源的配置以市场方式为主的同时,政府对经济进行一定程度的参与、调节和控制。我国目前的经济体制就属这一类。 市场经济通常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①市场主体,即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②市场体系,即相互联系的各类市场的有机统一体;③市场机制,即市场经济规律作用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宏观经济基本概念四

考试交流群:119401938 中公教育事业单位考试网 总部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清路38号金码大厦B 座9层、11层、17层 全国统一报名电话:4006-300-999 网址:https://www.360docs.net/doc/5719178313.html,/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宏观经济基本概念四 推荐阅读:2013时事政治热点|行政职业能力测试题库|申论范文 经济常识是事业单位考试常考知识点,今天为大家整理了经济常识中宏观经济基本概念,希望大家能对经济学的基础概念有清楚的了解。 四 宏观调控 1、财政政策效应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改变政府购买、转移支付、税收等手段,对总需求、总产出施加影响,促使宏观经济运行优化。增加政府购买、增加转移支付、降低税收都会使总需求扩张,所以称为扩张性财政政策,反之则是紧缩性财政政策。 2、货币政策效应 货币政策是指政府(中央银行)通过改变货币供给量影响总需求从而影响总产出的政策。增加货币量称为扩张性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给量称为紧缩性货币政策。 3、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综合效应 ①扩张性财政政策加扩张性货币政策。也称双松政策。影响:使总产出有较大的增加,而对利息影响较小。 ②紧缩性财政政策加紧缩性货币政策。也称双紧政策。影响:对抑制总需求有很好的效果,对利息影响较小。 ③扩张性财政政策加紧缩性货币政策。影响:对总需求、总产出影响较小,而使利息显著提高。 ④紧缩性财政政策加扩张性货币政策。影响:对总需求、总产出影响较小,而使利息显著下降。 (注意不同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4、收入政策效应。在通货膨胀十分严重的时候,政府往往采用限制物价和工资上涨的政策。这种政策称为收入政策。

公共基础知识经济类

公共基础知识经济类 1.我国要建立的宏观调控模式应该是:以间接调控为主的调控模式 2.公司是:法人企业 3.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国有企业改革 4.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手段是: 经济手段 5.当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时,一般不宜采取: 松的货币政策 6.社会主义社会保持总需求与总供给之间的大体平衡是指: 社会可供购买的商品总量与社会有支付能力购买的商品总量之间的平衡 7.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 保持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引导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8.市场体系的三大支柱是: 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 9.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 对生产力的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10.市场机制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的前提是: 完备、统一的市场体系 1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价格形成机制应是: 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 1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基本的主体是: 企业 13.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其核心是正确选择: 资源的配置方式 14.保持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是指: 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基本平衡 15.社会主义国家对国民经济实行直接调控和间接调控的主要区别在于: 是否通过市场中介进行调控 16.实现调控的主体是: 政府 17.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的基本目标是: 保持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平衡 18.我国原有的经济体制是属于: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19.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主要是使市场: 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20.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是指: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所采取的具体形式 21.社会主义商品价格的基础是: 商品价值 22.市场信号主要是指: 价格信号 23.计划和市场是: 都是经济调节的手段 24.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5.有限责任公司是: 不发行股票的公司 26.市场上商品与货币的交换体现着: 交换双方当事人的经济利益关系 27.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应以现代企业制度为中心环节。 28.根据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企业拥有包括国家在内的出资者投资形成资产的: 全部法人财产权 29.财政政策,被称为社会经济活动的“内在稳定器”。 30. 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1.一般说来,在总需求过度膨胀并导致通货膨胀时,为了保持物价和经济的稳定,应当实行: 盈余性财政政策 3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区别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之点在于: 所有制基础不同 3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国家宏观调控的现代的市场经济。 34.社会主义经济在资源的配置方面,最为有效的体制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5.在市场经济发展中,既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又有国家的宏观调控,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固有的特性决定的。 36.中共十五大报告指出,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这是为了: 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增强国有经济对经济发展的控制力和市场竞争力 3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是: 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 38.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公有制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国有经济处于主导地位,绝不是人为的,而是由国有经济本身的性质决定的。 39.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正确理解是: 在资源配置中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与国家的宏观调控是内在统一的 40.政府运用货币政策的目的,在于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息率,以保障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和: 经济的稳定

事业单位招录公共基础知识(经济知识)-试卷11

事业单位招录公共基础知识(经济知识)-试卷11 (总分:54.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0,分数:40.00) 1.一个完全竞争厂商利润最大化的条件是( )。 (分数:2.00) A.边际成本等于价格,价格高于最低平均变动成本√ B.边际成本等于价格,价格高于最低平均固定成本 C.总收益最大化 D.平均可变成本最小 解析:解析:完全竞争厂商利润最大化的条件是边际成本等于价格,价格高于最低平均变动成本。 2.垄断者要实现市场分割的条件之一是( )。 (分数:2.00) A.各个子市场必须具有不同的需求价格弹性√ B.各个子市场必须具有相同的需求价格弹性 C.各个子市场必须具有相同的需求人数 D.各个子市场必须具有相同的市场价格 解析:解析:垄断者要实现市场分割需有两个条件:第一,垄断者能够把不同市场或市场的各个部分有效地分割开来。第二,各子市场或消费团体,必须具有不同的需求价格弹性。如果两个市场的需求弹性相同.差别价格就不会存在。只有需求弹性不同时,垄断者才能在需求弹性较大的市场制定较低的价格(因为定价过高,消费者就不买了):同时在需求弹性较小的市场制定较高的价格(因为即使价格高些。消费者也不得不购买)。 3.市场不能向公众提供纯粹的公共物品是因为( )。 (分数:2.00) A.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 B.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 C.消费者都想“免费乘车” 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 解析:解析:公共物品是与私人物品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消费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征.一般不能或不能有效通过市场机制由企业和个人来提供,主要由政府来提供。消费者都具有“免费乘车”的心理,这也是导致市场不能向公众提供纯粹公共物品的原因之一. 4.垄断竞争市场与完全竞争市场的根本区别是( )。 (分数:2.00) A.产品差别√ B.价格差别 C.成本差别 D.厂商差别 解析:解析:产品差别是区别垄断竞争市场与完全竞争市场的根本区别。 5.垄断者对某一特定的消费者,按其购买数量的不同而实施不同的价格叫( )。 (分数:2.00) A.一级价格歧视 B.二级价格歧视 C.三级价格歧视√ D.完全差别价 解析:解析:三级价格歧视即对于同一商品,完全垄断厂商根据不同市场上的需求价格弹性不同,实施不同的价格。 6.所谓“派生需求”是指( )。 (分数:2.00)

公共基础知识经济常识

第四部分经济常识 高频考点一经济体制和经济制度 牛刀小试 【例题单选】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英美、德国、日本的市场经济运行模式明显存在差别,但都比较成功。下列对这一现象的认识,正确的有() A 市场经济运行模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 B各国从本国国情出发确定市场经济运行模式 C市场经济运行模式能够改变和决定国情 D 任何市场经济运行模式都会获得成功 【解析】这道题考察常识。从英美、德国、日本的市场经济运行模式明显存在差别可以看出,不管市场经济运行的模式是否一样,它都可以顺应生产力的发展,并且它们都是从自己本国的国情出发的。因此,A、B项正确。国情决定市场经济运行模式,C 项违背国情,主次颠倒。D 项太过绝对,根据我们总结的第一个技巧,太绝对的一帮都是错的。所以本题选择AB。 【例题单选】市场经济是一种( B ) A.基本经济制度B.经济运行方式C. 基本组织形式D. 生产经营方式【例题单选】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 C) A.制度手段 B.法律手段C.经济手段 D.政治手段 【例题多选】市场经济之所以需要加强宏观调控,是由于市场调节存在着固有的弱点和缺陷,具体表现在市场调节的( ACD ) A.自发性B.竞争性 C.盲目性 D.滞后性

高频考点二公司制 1.公司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形式。 2.我国《公司法》规定的有限公司和股份公司是典型的法人。 总结口诀: (1)法人有“三独”“三会” (2)法人的责任承担:“一个承担,三个不承担” 牛刀小试

(2012年贵州选调)某公司由甲、乙、丙、丁三位股东出资设立,丁和戊分别被依法选为公司的执行董事和监事,该公司因经营不善而无法按期偿还银行贷款。根据法律规定,银行下述主张能获得支持的是( ) A.要求做出贷款决策的丁返还贷款 B.要求该公司返还贷款 C.要求已足额缴纳出资的甲、乙、丙三股东返还贷款 D.要求对该公司承担监督检查责任的戊返还贷款 【解析】本题考查公司法常识。公司最显著的特征是,股东出资设立公司后,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全部责任。因此,银行可以要求该公司返还贷款,本题选择B 选项。 (2013 年江苏A)大学毕业生小赵欲成立一人有限责任公司,自主创业。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可以投资设立一个以上的一人有限责任公司 B.公司的注册资本额不低于人民币3万元 C.不能分期缴纳公司章程规定的出资额 D.公司章程中必须有董事会和监事会的规定 【解析】本题考查公司法常识。一人公司最显著的特征是,注册资本最低10万元,不能分期缴纳公司章程规定的出资额。本题选择 C 选项。公司章程中不是必须有董事会和监事会的规定,一人有限公司不设董事会,仅有执行董事,即投资人,监事会可设可不设,一般不设,因此D选项错误。本题选择C. 【例题单选】大学毕业生小赵欲成立一人有限责任公司,自主创业。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A.可以投资设立一个以上的一人有限责任公司 B.公司的注册资本额不低于人民币 3 万元 C.不能分期缴纳公司章程规定的出资额 D.公司章程中必须有董事会和监事会的规定 【例题单选】张先生自己创办了一家化工生产厂并担任厂长,他可以被称为这个化工生产厂的( D ) A. 法人代表 B. 法人 C.法定代表D. 法定代表人 【例题单选】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规范的公司机构( D )。 A.由公司总经理和工会组成 B. 由地方行政长官和公司董事长组成 C. 由部门、行业、企业三方组成 D.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等组成 【例题单选】下列关于有限责任公司的监事会的表述,不正确的( A ) A.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可以兼任监事 B.监事会应当包括股东代表和适当比例的职工代表 C.监事须忠实履行服务,维护公司利益,不得利用职权牟取私利 D.股东人数较少或规模较小的有限责任公司可设一至二名监事,不设监事会 高频考点三竞争与垄断

公共基础知识市场经济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试题1:我国要建立的宏观调控模式应该是:()。 A: 直接的调控模式 B: 直接与间接调控平行结合的模式 C: 以间接调控为主的调控模式 D: 以直接调控为主的调控模式 答案: C 试题2:公司是()。 A: 法人企业 B: 个人业主企业 C: 合伙企业 D: 独资企业 答案: A 试题3: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A: 实行价格体制改革 B: 国有企业改革 C: 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 D: 加强宏观经济调控 答案: B 试题4: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手段是()。 A: 计划手段 B: 行政手段 C: 法律手段 D: 经济手段 答案: D

试题5:当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时,一般不宜采取()。A: 均衡的货币政策 B: 紧的货币政策 C: 松的货币政策 D: 松紧搭配的货币政策 答案: C 试题6:社会主义社会保持总需求与总供给之间的大体平衡是指()。 A: 消费资料的总供给与劳动者对消费资料的总需求之间的平衡 B: 生产资料的总供给与生产单位对生产资料的总需求之间的平衡 C: 社会总产品的价值量和实物量之间的平衡 D: 社会可供购买的 商品总量与社会有支付能力购买的商品总量之间的平衡 答案: D 试题7: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 A: 建立能够综合协调宏观经济政策和正确运用经济杠杆的机制 B: 保持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引导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C: 保障劳动者的充分就业,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利用 D: 组织公共部门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条件 答案: B 试题8:市场体系的三大支柱是()。 A: 商品市场、技术和信息市场、房地产市场 B: 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

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经济常识40题一

【导语】经济常识作为事业单位公基考试的重要部分,今天中公事业单位考试网就针对经济常识部分整理出了四十道练习题,希望考生在熟悉经济学概念的基础上,结合练习题巩固经济学知识点。单项选择题 1.尽管新的生产要素能够提高农业产量,但在现实中往往能看到许多传统农民拒绝接受和采用这种包含着新的技术变化的许多生产要素。这是因为( )。 A.传统农民是保守的 B.传统农民懒惰 C.传统农民不愿进行过多的劳动 D.农民对风险承受能力差 2.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忽视了一个关键因素,它就是( )。 A.土地的收益递减 B.劳动的收益递减 C.科学技术进步 D.人口增长放缓 3.产业结构成长是指( )。 A.企业规模的扩大 B.经济效益的提高 C.资本积累的增加 D.产业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的发展过程 4.学杂费、书费等直接的教育费用属于人力资本投资中的( )。 A.心理成本 B.经济成本 C.机会成本 D.生产成本 5.低收入阶层受通货膨胀影响的程度要大于高收入阶层,下列选项中,对这一结论解释不正确的是( )。 A.通货膨胀使低收入阶层的财务负担更重 B.通货膨胀使低收入阶层消费支出的增加幅度更大 C.通货膨胀使低收入阶层的实际收入下降可能性更大 D.通货膨胀使低收入阶层的储蓄倾向更高 6.中央银行购买债券会导致( )。 A.商业银行准备金减少 B.货币供给不变 C.货币供给增加 D.货币供给减少 7.自动稳定器的作用表现在( )。 A.经济繁荣时,税收减少 B.经济繁荣时,救济增加 C.经济萧条时,税收增加 D.经济萧条时,税收减少 8.一个人的学历证书或培训证明是要解决( )。 A.保险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 B.教育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C.资本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D.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 9.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 )。 A.经济增长能够自我维持 B.在发展过程中尽量提高经济增长率 C.一个阶段的发展能够自动生产一个阶段的发展 D.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 10.工业化是指( )。

公共基础知识题库-《经济基础常识》试题及答案

(1)(单选题)近几年,我国都要发行一定数量的国债,这是国家()。 A.解决财政赤字的重要途径 B.增加财政收入的根本措施 C.抑制通货膨胀的有效方法 D.增加投资扩大内需的举措 【参考答案】A。发行国债有弥补财政赤字、筹集建设资金、调控宏观经济运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作用。中央政府发行国债的目的往往是弥补国家财政赤字。故本题答案选A。 (2)(多选题)扩大内需是我国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基点,“内需”包括国内的()。 A.消费需求 B.投资需求 C.弹性需求 D.刚性需求 【参考答案】AB。扩大内需是我国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基点。“内需”包括国内的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故本题答案选AB。 (3)(判断题)反垄断是指反对企业以低于国内市场成本或低于成本的价格向国外出口产品。() 正确 错误 【参考答案】错误。反垄断是指国家政府或国际组织反对企业排除、限制竞争以及可能排除限制竞争的行为的一种干预手段。反倾销是指反对企业以低于国内市场成本或低于成本的价格向国外出口产品故本题判断错误。 (4)(单选题)国家按照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我国经济发展的目标,确定支持、鼓励哪些产业,限制哪些产业,以促进经济结构合理化和组织合理化的政

策就是()。 A.财政政策 B.产业政策 C.行业政策 D.收人政策 【参考答案】B。产业政策即国家按照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我国经济发展的目标,确定支持、鼓励哪些产业,限制哪些产业,以促进经济结构合理化和组织合理化的政策。故本题答案选B。 (5)(判断题)当利率很低时,人们购买债券的风险将会可能很大也可能很小。() 正确 错误 【参考答案】错误。债券的价格与利率是成反比的。当利率很低时,其下降空间较小,只能上升;而债券的价格极高,上涨空间被压缩,只能下跌。所以利率很低时购买债券的风险增大。故本题判断错误。 (6)(单选题)最低限价是指()。 A.市场形成的,高于产品成本的价格 B.市场形成的,低于产品成本的价格 C.政府规定的,高于市场均衡时形成的价格 D.政府规定的,低于市场均衡时形成的价格 【参考答案】C。最低限价又称“保护价”,是指一国政府对某种进口商品规定的最低价格界限,即当进口货物的价格低于规定的最低价格时,则对其征收进口附加税或禁止进口。此时的价格是高于市场均衡时形成的价格的。故本题答案为C。 (7)(单选题)国家预算中占主导地位的是()。

《公共基础知识》事业单位考点梳理经济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一、商品经济的由来与发展 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 自然经济 商品经济 (1)目的:直接进行商品交换。 (2)产生的基本条件: ①社会分工; ②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二、商品及其属性 商品的二重属性: 使用价值: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物品的效用。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 三、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各种形式的有用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形成价值的实体。 生产商品的劳动是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统一,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而不是两次劳动,更不是两种劳动。 四、价值量 商品的价值量是商品价值的大小,通常是单位价值量。 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各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商品的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若其他因素不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五、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 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依据商品的价值实行等价交换。 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市场机制:市场机制是价值规律作用的外在表现形式。一般认为,市场机制包括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和供求机制三种最基本的机制。其中,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机制。 作用: (1)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按比例分配,即调节社会资源; (2)价值规律自发地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进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价值规律会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造成优胜劣汰的结果。

公共基础知识经济篇

经济篇 第一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一节经济体制 一、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 (一)经济制度 经济制度是组织社会经济活动的根本原则,是在社会经济活动的一定(或全部)范围内,人们普遍承认,并且实际共同遵守着的一种行为规范。 马克思主义从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的范畴出发研究经济制度。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共同构成一个社会的经济形态,或经济制度。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与特定的经济基础相联系的国家法律制度和意识形态等为社会的上层建筑。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还认为,经济制度具有历史相对性,它的发展和更替变化过程与人类社会的演变过程紧密相连。而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和经济制度更替变化的力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评价一种经济制度优劣的标准,是看它与生产力的关系是否相适应,即是促进还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正是从这一视角和标准重点考察和研究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并提出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制度所替代的论断。 制度经济学认为,经济制度中集体对个体行动所进行的控制是通过对个体之间交易的规范而进行的。因为交易是同时包含“冲突、依存和秩序”这三种成分的“最小的单位”。所以“交易”是分析经济制度的基本范畴。买卖交易、管理交易和限额交易的规范共同构成经济制度。制度经济学从交易及交易费用的视角研究经济制度。制度经济学认为,经济制度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行为规则,包括制度环境和制度安排。制度环境指既定的确立生产、交换与分配的基本的政治与法律规则。制

度安排指支配经济单位之间可能合作与竞争的规则。制度安排又分为正式的制度安排和非正式的制度安排。正式的制度安排指法律、政策、组织规则等有明确规定的行为规则,非正式的制度安排是指意识形态和习俗等不成文的、观念性的行为准则。 (二)经济体制 马克思从社会经济形态、社会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等角度来研究经济体制。他指出,区分不同经济体制的根本标志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劳动者掌握生产资料的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反之则是资本主义经济体制。 (三)二者的关系 经济体制与经济制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经济制度是组织社会经济活动的根本原则,是体现社会生产关系性质的基本制度,它在制度系统中是决定性的、第一位的。而经济体制则是体现根本原则和实现一定社会经济目标的手段,是指一定经济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和运行方式。从研究范畴的角度看,经济体制着重研究生产关系的运行方式,它体现经济制度的组织关系。与经济制度相比,经济体制在制度系统中是从属的、第二位的。 第二节市场经济 一、市场经济概述 市场经济是指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的经济形式。市场经济分政府干预的市场经济和完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前者指在对资源的配置以市场方式为主的同时,政府对经济进行一定程度的参与、调节和控制。我国目前的经济体制就属这一类。 市场经济通常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①市场主体,即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②市场体系,即相互联系的各类市场的有机统一体;③市场机制,即市场经济规律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