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第三章走进溶液世界第一部分电解水知识点整理

3-1-1水的电解

1. 天然水

沉降 过滤 凝聚净水(明矾or 氯化铁) 吸附(活

性炭) 杀菌消毒(液氯Cl 2------化学变化) 自来水

2. 水的电解

(1) 现象:

两端电极上均有有气泡产生

负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正极产生的气体多

OR 负极中液面下降比正极中液面下降多,

(2) 正极出现O 2,负极为H 2,记住(负氢“父

亲”)便于记忆

(3) 产物检验:负极产生的气体能燃烧,火焰呈淡蓝色,证明是H 2 正极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证明是O 2 H 2:O 2=2:1

(4) 化学方程式为:2H 2O 电解 2H 2↑ +O 2↑ 体积比约为H 2:O 2=2:1

质量比约为H 2:O 2=1:8

(5) 实验结论:1、水是一种化合物(宏观)

2、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宏观)

3、水分子由氢氧原子构成(微观)

3、氢气燃烧:

化学方程式为: 2H 2 +O 2 2H 2O

现象 :冷而干燥集气瓶内壁上蒙一层水汽

说明: 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了水 点燃

走进化学世界知识点

走进化学世界知识点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知识点整理 一、化学研究对象: 1.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 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的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 3. 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三、物质的两种性质 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氧气的量减少,二氧化碳和水的量增多。(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 1.呼出的气体使石灰水出现的浑浊多,证明呼出的气体比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高。

2.呼出的气体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燃着的木条在空气中能够燃烧,证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比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高。 3.对着呼气的玻璃片上的水雾比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上的水雾多,证明呼出气体中水的含量比空气中水的含量高。 此实验也可用于植物微生物的呼吸。光合作用是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六、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一)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科学实验研究的一般步骤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反思交流等。 (二)闻一瓶未知气体的正确操作:用手轻轻在瓶口煽动,让少量气体飘入鼻孔。 (三)药品的取用规则 1. 安全原则“三不”: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能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能品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2. 节约原则: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若没有说明用量,应取最少量:液体一般1~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即可。 3. 处理原则“三不一要”:实验剩余的药品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能随意丢弃,更不能拿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 4. 护眼原则:实验时,要注意保护眼睛,如果试剂进入眼内,要立刻用大量水冲洗,并不断眨眼睛,必要时要看医生。 (四)固体药品的取用 1. 块状或金属颗粒:用镊子夹取。“一横二放三慢滑”。 先把容器横放,把药品放在容器口,再把容器慢慢竖立起来,使药品慢慢滑到试管底部,以免打破试管。 2. 粉末状固体或小颗粒药品:用药匙或纸槽。“一斜二送三直立”。 先使试管倾斜,把盛有药品的药匙(或纸槽)小心地送到试管底部(防止药品沾在试管口或试管壁),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 (五)液体药品的取用 1. 取较多量液体:倾倒法。 先取下瓶塞,倒放在桌面上(防止塞子被污染或药品腐蚀桌面),然后拿起瓶子,使贴标签的一面朝向手心(防止瓶口的液体流下腐蚀标签),倾倒时,瓶口要紧挨容器口,慢慢倒入(防止液体洒出),倒完后立即盖好瓶塞(防止盖错瓶塞或药品跟空气中的物质发生反应)。 2. 较少量液体:滴加法,用胶头滴管。 3. 取一定体积的液体:用量筒和胶头滴管。 用倾倒法倒入液体接近要求的刻度线时,改用胶头滴管逐滴滴加至要求的刻度线。 4. 量筒的选择:A.要一次性量取(即量筒最大刻度要大于或等于量取液体的体积); B. 量程越小越好(要在一次性量取的基础上)。 (六)洗涤仪器 1. 步骤:先倒净试管内的废液,再注入半试管水,振荡后把水倒掉,这样连续几次。如果内壁附有不易洗掉的物质,要用试管刷刷洗。如果有难溶性的物质,要用化学试剂溶解,然后用水冲洗。

初三化学第一章、第二章必背知识点

初三化学第一章、第二章必备知识点 一.推断题解题必备知识点 1.特殊性质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N2,能支持燃烧的气体O2,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CO2,密 度最小的气体H2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SO2 , 能使石灰水变浑的气体CO ,污染空气的有毒气体SO2 ,NO2 , CO , NO, O3,不可燃,也不助燃的气2 体 N2,CO2,稀有气体,最理想燃料H2,理想的原因放热多,无污染,来源广,,未广泛使用原因造价高,储存难;煤气成分CO ,天然气成分 CH4,造成酸雨的气体SO2 ,NO2,地球上、人体中含量最多物质是水;最常用的灭火剂是水可燃性气体H2,CO,CH4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分别是2H2 + O2点燃 2H2O, 2CO + O2点燃 2CO2, CH4 + 2O2点燃 CO2 + 2H2O ; 2.特殊颜色: 黑色固体:Fe粉、C、CuO、MnO2、Fe3O4(均不溶于水);白色固体 Mgo , P2O5;银白色固体 Mg,Fe , 紫黑色固体KMnO4 ,淡黄色固体 S 红色固体Fe2O3、Cu、P , 3.特殊的反应条件 (1)催化剂2H2O2 MnO22H2O+ O2↑(2)直流电2H2O 直流电 2H2↑+ O2↑ (3)加热2KMnO4加热K2MnO4 + MnO2 + O2↑ (4)点燃3Fe + 2O2点燃 Fe3O4 ,4P +

5O2点燃 2P2O5 C + O2点燃 CO2(充分燃烧) , 2C + O2点燃 2CO(不充分燃烧)2H2 + O2点燃 2H2O , 2CO + O2点燃 2CO2 , CH4 + 2O2点燃 CO2 + 2H2O , C2H6O + 3O2点燃 2CO2 + 3H2 O 4.组成元素相同的物质: (1)H2O2 H2O; CO CO2 ; 5.特殊状态:常见液体H2O、H2O2;液体燃料C2H6O ,常见气体O2, H2,CO ,CH4 ,CO2 6.氧三角及化学方程式:碳三角及化学方程式 (1)氧三角: H2O2 (2) 碳三角:C(O2) H2O O2 CO CO2 7.能互相转化的物质:H20 O2(H2); 8.有水生成的反应: 2H2O2 MnO22H2O+ O2↑ , 2H2 + O2点燃 2H2O CH4 + 2O2点燃 CO2 + 2H2O ; C2H6O + 3O2点燃 2CO2 + 3H2O 9.有CO2生成的反应:C + O2点燃 CO2 ; 2CO + O2点燃 2CO2 ; CH4 + 2O2点燃 CO2 + 2H2O ; C2H6O + 3O2点燃 2CO2 + 3H2O 二.空气、氧气知识点:

初中化学重点难点知识点总结(全)

初中化学重难点 单质 化合物 氧化物 酸 碱 盐

有机物 其他:氨气NH3常见物质的俗名

碳酸钠苏打、纯碱Na2CO3氧化钙生石灰CaO 碳酸钠晶体天然碱、石碱、口碱Na2CO3·10H2O固体二氧化碳干冰CO2 碳酸氢钠小苏打NaHCO一氧化碳和氢气水煤气CO和H2 氢氧化钠烧碱、火碱、苛性钠NaOH硫酸铜晶体胆矾、蓝矾CuSO4·5H2O 氢氧化钙熟石灰Ca(OH)2甲烷沼气CH4 常见的化学方程式 化合反应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白烟:4P+5O22P2O5 白磷自燃:4P+5O2=2P2O5 木炭充分燃烧:C+O2CO2 木炭不充分燃烧:2C+O22CO 硫在空气(氧气)中燃烧:S+O2SO2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3Fe+2O2Fe3O4 铝在氧气中燃烧:4Al+3O22Al2O3 铝不易生锈的原因:4Al+3O2=2Al2O3 镁在空气中燃烧:2Mg+O22MgO 铜在空气中加热:2Cu+O22CuO 氢气在氧气中燃烧:2H2+O22H2O 将CO2变成CO:C+CO22CO 二氧化碳溶于水形成碳酸:CO2+H2O=H2CO3 用生石灰制取熟石灰:CaO+H2O=Ca(OH)2 一氧化碳燃烧:2CO+O22CO2 向澄清的石灰水中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变浑浊的石灰水又变澄清:CaCO3+CO2+H2O=Ca(HCO3)2氢气在氯气中燃烧:H2+Cl22HCl 钠在氯气中燃烧:2Na+Cl22NaCl 镁在氮气中燃烧:3Mg+N2Mg3N2(注意氮元素的化合价) 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2Mg+CO2→点燃2MgO+C 上面三个化学方程式给我们的启示是:燃烧不一定有氧气参与。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知识点总结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一、什么是化学 1.化学在保证人类生存并不断提高生活质量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2.化学的作用: ①化学研究物质及其变化,它不仅要研究自然界已经存在的物质,还要研究和创造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物质。 ②化学保证人类生存,并在不断提高生活质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3.化学的定义: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 二、化学是如何发展的 1.化学的表象阶段: ⑴人类学会使用火和简单工具,改善自身的生存条件,从而变得更加聪明和强大。 ⑵火—孔雀石—铜器(商代)—铁器(春秋战国)—纸—火药—酒—染料—陶器等。 ⑶我国古代最早的三大化学工艺分别是造纸、制火药、烧瓷器。 2.近代化学理论: ⑴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①英国—道尔顿—原子论;意大利—阿伏伽德罗—分子学说。 ②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内容: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分子中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⑵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了元素周期表,使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3.现代化学的成果 ⑴绿色化学又叫环境友好化学。其核心是从源头上消除污染。 ⑵纳米材料。 ⑶新材料。

课题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物质的变化 变化前的物质变化时的现象变化后的物质有无新物质生成 1.液态的水试管内水沸腾,玻璃 片上有水珠产生 液态的水无 2.蓝色块状的胆矾块状胆矾变成粉末状 蓝色粉末状的胆 矾 无 3.无色的氢氧 化钠溶液、蓝色的硫酸铜溶液有蓝色沉淀生成 蓝色的氢氧化铜 沉淀等 有 4.颗粒状大理石、无色稀盐酸溶液试管中有气泡产生, 烧杯中澄清石灰水变 浑浊 二氧化碳气体等有 1.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只是物质的形状、状态发生了改变。例如:粉碎、凝固、熔化、挥发、升华、汽化、液化、溶解、吸附、乳化等。 2.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也叫化学反应。例如:燃烧、变质、生锈、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3.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有其他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4.化学变化中还伴随着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5.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物理变化过程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二、物质的性质 1.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例如:颜色、形状、状态、气味、密度、熔点、沸点、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延展性、吸附性、乳化作用等。 2.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例如:稳定性、可燃性、助燃性、腐蚀性、酸碱性、氧化性、还原性、毒性等。 3.物质的性质决定着它们的用途,物质的用途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物质的性质。 4.“变化”与“性质”的不同 性质是本身具有的一种能力常用“能”“不能”“易”“不易”“可以”“会”等词语表达。

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章大家都来学化学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大家都来学化学 1、常见仪器的用途和使用注意事项P9页(背会) 2、仪器的连接 1. 把玻璃管插入带孔橡皮塞:先把要插入塞子的玻璃的一端_________ ,然后稍稍用力—,使它插入。 2. 连接玻璃管和胶皮管:先把玻璃管口 _____________ ,然后稍稍用力即可把玻璃管插入胶皮管。 3. 在容器口塞橡皮塞:应把橡皮塞慢慢转动塞进容器口。切不可把容器放在桌上再使劲塞进塞子,以 免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室药品取用规则 1. 不能用手 ________ ,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___________ ,不得______ 任何药品的味道。 2. 注意节约药品。应该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该按最少量 液体_____________ 。固体只需 _________________ 。 3. 实验剩余的药品既不能 ______________ ,也不要____________ ,更不要拿出 __________ ,要放入— 4. 固体药品的取用 1. 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 _里。 2. 固体粉末一般用 _____ 或____ 取用。操作时先使试管_________ ,把药匙小心地送至试管 ________ , 然后使试管直立。(“一倾、二送、三直立”) 3. 块状药品一般用 _____ 夹取。操作时先_______ 容器,把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容器—以后,再把 容器慢慢竖立起来,使药品或金属颗粒缓缓地滑到容器的底部,以免打破容器。(“一横、二放、三慢竖”) 5. 液体药品的取用 液体药品通常盛放在 _______ 中。广口瓶、细口瓶等都经过磨砂处理,目的是增大容器的气密性。 1. 取用不定量(较多)液体一一直接倾倒 使用时的注意事项(括号内为操作的目的): a. 细口瓶的瓶塞必须_______ 在桌面上【防止药品腐蚀实验台或___________ 药品】; b. 瓶口必须_________ 试管口,并且缓缓地倒【防止药液损失】; c. 细口瓶贴标签的一面必须朝向___________ 处【防止药液洒出腐蚀标签】; d. 倒完液体后,要立即盖紧瓶塞,并把瓶子放回原处,标签朝向外面。 2. 取用不定量(较少)液体一一使用胶头滴管 使用时的注意事项(括号内为操作的目的): a. 应在容器的_______ 垂直滴入;胶头滴管不要接触_________ 【防止沾污试管或_______ 试剂】; b. 取液后的滴管,应保持橡胶胶帽在上,不要_________ 或______ 【防止液体倒流,______ 试剂或 腐蚀橡胶胶帽】; 3. 取用一定量的液体一一使用量筒 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

并不同意这一种说法,第一,按照当时项羽和刘邦两军兵力对比.项羽在解赵国之围后,收编了其他诸侯国的军队,兵力达到40万,而刘邦虽然占据了咸阳城,但是兵力只有10万,而且由刘邦军队把守着的函谷关已经被项羽攻破,可以讲,项羽消灭刘邦是指日可待.所以,鸿门宴,并不是唯一一次消灭刘邦的机会.第二,鸿门宴的出现的原因.由于当时项羽来到鸿门后,听到刘邦一个下属讲刘邦准备据关中为王,一怒之下便决定对刘邦发动一场军事行动,其实就是打击报复刘邦.但是由于项羽集团里面,一个人的出现,项伯.他和张良是老朋友.所以当他得知项羽要攻打刘邦时,连夜偷偷地跑到张良那里(当时张良跟随在刘邦的身边),叫张良快跑.而张良,则和刘邦在项伯面前演了一出戏,让刘邦在项伯面前诉冤,并告诉项伯,刘邦很希望化解这段误会,自己亲自到鸿门向项羽赔罪.而项伯这个糊涂虫,回去后把刘邦的”冤“告诉了项羽,项羽一听心软了,居然取消了第二天对刘邦的军事行动,从而催生了鸿门宴.第三,鸿门宴上的刺杀行动.此次刺杀行动的主谋,便是项羽手下谋士范增,此事还得到项羽的默许.当刘邦一见到项羽时,便对项羽大拍马屁,让项羽的虚荣心和骄傲得到最大的满足,此时的项羽居然还对刘邦有一点点悔意,压根就没有想过要刺杀刘邦.在宴席上,范增频频发出暗号示意项羽杀死刘邦,但是项羽却“不忍心”杀掉刘邦,而在项伯和樊哙的掩护下,项羽对刘邦的“悔意”越加严重.最后刘邦丢下张良和二百多随从,只带着四员大将,在陈平的协助下偷偷地逃出项羽的军营,回到自己的驻地灞上,从而结束了鸿门宴.所以,鸿门宴对于刘邦集团而言,是化解项羽对他的一场迫在眉睫的军事行动,而采取的一种妥协的行为,在项伯,张良和樊哙的精彩演出下,这场戏演的非常成功.而对项羽

九年级化学《走进化学世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知识点整理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有疑问的题目请发在“51加速度学习网”上,让我们来为你解答 ()51加速度学习网整理 一、本节学习指导 实验是探究化学的灵魂,唯有正确的实验操作才能得到精确的结论。所以在学习化学其他知识之前,我们非常有必要了解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本节大部分只要求先了解,后面会详细学习的。 二、知识要点 (一)药品的取用 1、药品的存放: 一般固体药品放在广口瓶中,液体药品放在细口瓶中(少量的液体药品可放在滴瓶中),金属钠存放在煤油中,白磷存放在水中。 注:因为纳及其容易和水发生反应,所以必须用煤油存放把纳和空气中的水分隔开。白磷着火点特别低,所以要存放在水里。其次还有有一些药品存放在棕色广口瓶中,因为这些药品不能被光照射,还有一些药品存只能存放在橡胶瓶内,这些知识后面慢慢学到。 2、药品取用的总原则 ①取用量:按实验所需取用药品。如没有说明用量,应取最少量,固体以盖满试管底部为宜,液体以1-2mL为宜。多取的试剂不可放回原瓶,也不可乱丢,更不能带出实验室,应放在另一洁净的指定的容器内。 ②“三不”:任何药品不能用手拿、舌尝、或直接用鼻闻试剂(如需嗅闻气体的气味,应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仅使极少量的气体进入鼻孔) 3、固体药品的取用 ①粉末状及小粒状药品:用药匙或V形纸槽;②块状及条状药品:用镊子夹取

4、液体药品的取用 ①液体试剂的倾注法:取下瓶盖,倒放在桌上,(以免药品被污染)。标签应向着手心,(以免残留液流下而腐蚀标签)。拿起试剂瓶,将瓶口紧靠试管口边缘,缓缓地注入试剂,倾注完毕,盖上瓶盖,标签向外,放回原处。 ②液体试剂的滴加法: 滴管的使用:a、先赶出滴管中的空气,后吸取试剂 b、滴入试剂时,滴管要保持垂直悬于容器口上方滴加 c、使用过程中,始终保持橡胶乳头在上,以免被试剂腐蚀 d、滴管用毕,立即用水洗涤干净(滴瓶上的滴管除外) e、胶头滴管使用时千万不能伸入容器中或与器壁接触,否则会造成试剂污染 (二)连接仪器装置及装置气密性检查 装置气密性检查:先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中,用手紧贴容器外壁,稍停片刻,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松开手掌,导管口部有水柱上升,稍停片刻,水柱并不回落,就说明装置不漏气。 (三)物质的加热 (1)加热固体时,试管口应略下倾斜,试管受热时先均匀受热,再集中加热。 (2)加热液体时,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加热时使试管与桌面约成450角,受热时,先使试管均匀受热,然后给试管里的液体的中下部加热,并且不时地上下移动试管,为了避免伤人,加热时切不可将试管口对着自己或他人。 (四)过滤注意事项:“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的内壁 “二低”:(1)滤纸的边缘低于漏斗口(2)漏斗内的液面低于滤纸的边缘 “三靠”:(1)漏斗下端的管口紧靠烧杯内壁 (2)用玻璃棒引流时,玻璃棒下端轻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 (3)用玻璃棒引流时,烧杯尖嘴紧靠玻璃棒中部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的可能原因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归纳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原子论(道尔顿)和分子学说(阿伏加德罗)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3、1869年,俄国的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物质的种类繁多(达2000多万种),但组成它们的基本成分——元素只有100多种。 水、氧气、二氧化碳的一个共同点:都含有氧元素。 4、我国的某些化学工艺像造纸、制火药、烧瓷器,发明很早,对世界文明作出过巨大贡献。 5、用高分子薄膜做的鸟笼:隔水、透气 6、用纳米技术制造出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直径6mm的尼龙绳能吊起2t的汽车) (1nm=10-9m) 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考点要求: 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理解反应现象和本质之间的联系 考点一、物质的变化 1、概念: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 化学变化——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例: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 2、判断变化依据:是否有其它(新)物质生成。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 3、相互关系:常常伴随发生,有化学变化一定有物理变化,有物理变化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4、化学变化伴随现象:放热、吸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 考点二、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金属活动性等。 它们的区别是:物理性质在静止状态中就能表现出来,而物质的化学性质则要在物质运动状态中才能表现出来 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在变化语句中加“能”或“可以”或“易”“会”“难于”等词语,变成了相应的性质。

初三化学知识点整理

初三化学知识点整理

初三化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部分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 一、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知道概念 2.本质区别:在变化前后,是否产生新的物 质。 物理变化中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化学变化中产生了新的物质。 (从分子的角度分析:物理变化中,构成 物质的分子本身没有变化,只是分子间的 间隔发生了变化;而化学变化中,构成物 质的分子发生了变化,变成了新的分子。) (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在化学反应前后, 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 子。即: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 目都没有改变。) 3.会正确判断常见的典型的变化(举例如 下) (1)化学变化:铁制品生锈、物质燃烧、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火药爆炸、食品 腐败、石灰水变质、水电解…… (2)物理变化: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

物质(汽油、酒精、浓盐酸)挥发、物 质三态之间转化、物质形态(状)的改 变、矿石粉碎、活性炭吸附、用自来水 制蒸馏水、轮胎和高压锅爆炸……4.反应类型 (1)基本反应类型 ①化合反应:几种反应物→一种生成物 (多变一) ②分解反应:一种生成物→几种反应物 (一变多) ③置换反应:单质+化合物→单质’+化合 物’ (2)氧化反应:物质跟氧的反应。 从得氧失氧角度分 得氧的物质是还原剂,具有还原性,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 【常见还原剂:一氧化碳、单质碳、氢气、金属单质】 失氧的物质是氧化剂,具有氧化性,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 5.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而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6.会用符号表达式表达各类反应。掌握根据 描述的情景书写符号表达式的方法。 二、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概念 2.性质的判断 化学性质:可燃性、助燃性、还原性、氧化 性、酸性、碱性、稳定性、腐蚀性…… 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溶解性、挥发性、硬度、密度、导电导热性、吸水性、吸附性、延展性、传热性、着火 点…… 3.性质是物质固有的属性;变化是描述正在 进行或已经进行的过程。 性质决定变化和用途,化学性质要在化学变 化中才能体现出来。 [物质的性质,是物质固有的属性,它决定 了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能否发生否种变化;而 物质的变化,是物质的运动形式,是物质的 性质的具体表现。] 三、化学用语

《走进化学世界》知识点

《走进化学世界》复习提纲 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物理变化与物理性质 【物理变化】定义: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等。 3.化学变化与化学性质 【化学变化】定义:变化时都生成了其他物质 【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与什么物质反应、可燃性、受热分解、氧化性、还原性、热稳定性 4、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联系和区别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一定不伴随化学变化 二、走进化学实验室 1.药品取用的基本原则。 ⑴实验室取用药品要做到“三不”: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能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⑵取用药品注意节约:取用药品应严格按规定用量。若无说明,应取最少量,即:液体取1~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⑶用剩的药品要做到“三不”: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能拿出实验室,要放在指定的容器里。 2.固体药品的取用 ⑴取用固体药品的仪器:一般用药匙;块状固体可用镊子夹取。 ⑵取用小颗粒或粉末状药品,用药匙或纸槽按“一斜、二送、三直立”的方法送入玻璃容器;取用块状或密度大的金属,用镊子按“一横、二放、三慢竖”的方法送入玻璃容器。 3.液体药品的取用 ⑴取用少量液体,可用胶头滴管。滴加到另一容器中的方法是将滴管悬空在容器口正上方,滴管不要接触烧杯等容器壁,取液后的滴管不能倒放、乱放或平放。 ⑵从细口瓶倒出液体药品时,先把瓶塞倒放在桌面上,防止沾污瓶塞,污染药液;倾倒液体时,应使标签向着手心,防止瓶口残留的药液流下腐蚀标签;瓶口紧挨试管口或仪器口,防止药液流出。倒完药液后立即盖紧瓶塞,防止药液挥发或吸收杂质。 ⑶取用一定量的液体药品,常用量筒量取。量液时,量筒必须放平,倒入液体到接近要求的刻度,再用滴管逐滴滴入量筒至刻度线。读数时,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 注意:俯视则读数偏大,仰视则读数遍小。 4.物质的加热 (1)酒精灯的使用 ①酒精灯的火焰分外焰、内焰、焰心三部分,其中外焰温度最高,因此,加热时应用外焰部分加热;酒精灯内的酒精不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绝对禁止用一只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使用完毕,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吹灭。 ②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有: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等;可以加热但必须垫上石棉

初三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物质的变化 1、概念: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 化学变化——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例: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 2、判断变化依据:是否有其它(新)物质生成。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 3、相互关系:化学变化常常伴随发生物理变化,有物理变化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4、化学变化伴随现象:放热、吸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 二、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酸性等。 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课题2 化学是一门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1、现象:蜡烛逐渐熔化,燃烧,发出红光,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 2、产物:二氧化碳和水 检验:二氧化碳——在火焰上方罩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变浑浊) 水——在火焰上方罩冷而干燥的烧杯(变模糊或有水珠出现)

3、物理性质:白色的固体,密度比水小,质软 结论: ⑴燃烧前:蜡烛通常为白色的固体,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 ⑵燃烧时:①蜡烛发出黄白色的火焰,放热、发光,蜡烛逐渐变短,受热时熔化,冷却后又凝固。 ②木条处于外焰的部分最先变黑,外焰温度最高。 ③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蜡烛燃烧后还生成二氧化碳,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⑶ 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 1、原理:A、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特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B、氧气——支持燃烧(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燃着的木条烧得更旺),供给呼吸。 2、结论:“两多一少”——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比空气多,氧气的含量比空气少。即:A.呼出的气体使石灰水出现的浑浊多,证明呼出的气体比空气中CO2的含量高。 B.呼出的气体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燃着的木条在空气中能够燃烧,证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比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高。 C.对着呼气的玻璃片上的水雾比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上的水雾多,证明呼出气体中水的含量比空气中水的含量高。

初三化学走进化学世界基础知识点总结

初三化学走进化学世界基础知识点总结 鉴于化学知识点的重要性,小编为您提供了这篇初三化学走进化学世界基础知识点总结,希望对您在化学方面的学习有所帮助。 走进化学世界 单元概述 我们生活在一个由形形色色物质组成的世界里,科学技术在不断地发展,组成世界的物质也在不断变化,同时我们也在利用这些变化改变着世界。我们利用冶炼的金属制造汽车、飞机,利用化学反应制造出各种生活用品要想对物质世界有更深的认识,提高我们对世界的改造能力,就应该学好一门科学化学。化学是一门神奇的科学,为我们创造了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美妙世界。 本单元把生活常识与化学学科相联系,使同学们认识生活中的化学物质和常见物质的化学知识,培养对化学科学的热爱,激发创造热情;通过了解化学实验的发展历程,体味先辈进行化学研究的艰辛,了解利用化学实验探究问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树立为科学献身的信念;通过了解和掌握基本实验仪器、基本实验操作和进行实验的注意问题,培养基本化学素养和初步进行实验操作的能力。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自主梳理

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1._______________叫做物理变化,_______________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做______________。 2.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______________,常表现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等。化学变化不但生成其他物质,而且还伴随着____________,常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 一、1.答案: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化学反应 2.答案:有其他物质生成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能量变化吸热放热发光 二、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1.____________叫做化学性质。_____________叫做物理性质,例如物质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性质都属于物理性质。 2.____________决定着它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的用途,对 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____的学习,一定会使你对身边的世界有更新的认识。 1.答案: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不需要发

第1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知识点

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知识点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共同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 2、1869年,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使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3 4、化学变化:变化时有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 联系:物理变化中没有化学变化,而化学变化中一般伴随物理变化。 伴随现象;物理变化中常伴随形状和状态的变化;化学变化中常伴随发光、放热、变色、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 5、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表现在:色、态、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等方面)6、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所表现出来的性质 (表现在::活泼性、稳定性、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等方面) 7、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 (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 (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 (3)检验产物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 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 (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 8、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的量增多(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 实验基本操作 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一)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 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 (二)量筒 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与刻度线及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 量筒只能精确到0.1毫升。 (三)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 注意点:(1)先游码归零,天平调平(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 (3)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一般药品称量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在纸上称量。 易潮湿的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放在加盖的玻璃器皿(如小烧杯、表面皿)中称量。 (4)砝码用镊子夹取。添加砝码时,先大后小 (5)称量结束后,应使游码归零。砝码放回砝码盒。 (四)常用加热仪器--酒精灯 (1)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三不”:①不能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②不能用燃着的酒

初三化学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知识点总结

初三化学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知识点总结 ?走进化学世界?知识点梳理 【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物理变化与物理性质 【物理变化】 (1)定义: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2)特征: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 (3)形式:蒸发、凝固、熔化、升华、破碎、扩散、吸附、干燥等 【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气味、水溶性、挥发性、颜色、状态、密度、硬度、熔点、沸点等。 3.化学变化与化学性质 【化学变化】 (1)定义:变化时都生成了其他物质 (2)特征:生成了其它物质 (3)常伴随的现象:变色、变味、变质、发光、放热、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生锈等。 【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与什么物质反应、可燃性、受热分解、氧化性、还原性、

热稳定性 4、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联系和区别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一定不伴随化 学变化 【二】走进化学实验室 1药品取用的基本原那么。 ⑴实验室取用药品要做到〝三不〞: 不能用手接触药品; 不要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 不能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⑵取用药品注意节约:取用药品应严格按规定用量。假设无 说明,应取最少量,即:液体取1~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⑶用剩的药品要做到〝三不〞: 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能拿出实验室,要 放在指定的容器里。 2.液体药品的取用 ⑴取用少量液体,可用胶头滴管。滴加到另一容器中的方法 是将滴管悬空放在容器口正上方,滴管不要接触烧杯等容器壁,取液后的滴管不能倒放、乱放或平放。 ⑵从细口瓶倒出液体药品时,先把瓶塞倒放在桌面上,以免

人教版 初三化学全册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初三化学全册知识点汇总 初中化学知识点汇总(一):走进化学世界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 ①四特点(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 ②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 4、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 (1) 火焰:焰心、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7、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一) 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 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 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 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 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 (二) 测容器——量筒 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 (三) 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 注意点:(1) 先调整零点。(2) 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3) 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一般药品称量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在纸上称量。潮湿的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放在加盖的玻璃器皿(如小烧杯、表面皿)中称量。(4) 砝码用镊子夹取。添加砝码时,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后加质量小的砝码(先大后小)。(5) 称量结束后,应使游码归零。砝码放回砝码盒。 (四) 加热器皿——酒精灯 (1) 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三不”:①不可向燃着的酒精灯试管夹夹持试管时,应将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持部位在距试管口近1/3处;用手拿住 (六) 分离物质及加液的仪器——漏斗、长颈漏斗 过滤时,应使漏斗下端管口与承接烧杯金属钠存放在煤油中,白磷存放在水中 2、药品取用的总原则 ①取用量:按实验所需取用药品。如没有说明用量,应取最少量,固体以盖满试管底部为宜,液体以1~2mL为宜。 多取的试剂不可放回原瓶,也不可乱丢,更不能带出实验室,应放在指定的容器②“三不”:任何药品不能用手拿、舌尝、或直接用鼻闻试剂(如需嗅闻气体的气味,应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仅使极少量的气体进入鼻孔) 3、固体药品的取用 ①粉末状及小粒状药品:用药匙或V形纸槽②块状及条状药品:用镊子夹取 4、液体药品的取用 ①液体试剂的倾注法:取下瓶盖,倒放在桌上,(以免药品被污染)。标签应向着手心,(以免残留液流下而腐蚀标签)。拿起试剂瓶,将瓶口紧靠试管口边缘,缓缓地注入试剂,倾注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归 纳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化学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一、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的颜色 (一)、固体的颜色 1、红色固体:铜,氧化铁 2、绿色固体:碱式碳酸铜 3、蓝色固体:氢氧化铜,硫酸铜晶体 4、紫黑色固体:高锰酸钾 5、淡黄色固体:硫磺 6、无色固体:冰,干冰,金刚石 7、银白色固体:银,铁,镁,铝,汞等金属 8、黑色固体:铁粉,木炭,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碳黑,活性炭) 9、红褐色固体:氢氧化铁 10、白色固体:氯化钠,碳酸钠,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钙,氧化钙,硫酸铜,五氧化二磷,氧化镁 (二)、液体的颜色 11、无色液体:水,双氧水 12、蓝色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铜溶液,硝酸铜溶液 13、浅绿色溶液:硫酸亚铁溶液,氯化亚铁溶液,硝酸亚铁溶液 14、黄色溶液:硫酸铁溶液,氯化铁溶液,硝酸铁溶液 15、紫红色溶液:高锰酸钾溶液 16、紫色溶液:石蕊溶液 (三)、气体的颜色 17、红棕色气体:二氧化氮 18、黄绿色气体:氯气 19、无色气体:氧气,氮气,氢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氯化氢气体等大多数气体。 二、初中化学之三 1、我国古代三大化学工艺:造纸,制火药,烧瓷器。 2、氧化反应的三种类型:爆炸,燃烧,缓慢氧化。 3、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离子。 4、不带电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中子。 5、物质组成与构成的三种说法: (1)、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2)、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 (3)、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6、构成原子的三种微粒:质子,中子,电子。 7、造成水污染的三种原因: (1)工业“三废”任意排放, (2)生活污水任意排放 (3)农药化肥任意施放 8、收集气体的三种方法:排水法(不容于水的气体),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 9、质量守恒定律的三个不改变:原子种类不变,原子数目不变,原子质量不变。 10、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三种方法:增加溶质,减少溶剂,改变温度(升高或降低)。 11、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的三个条件:生成水、气体或者沉淀 12、三大化学肥料:N、P、K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笔记内容大全 第一节:物质的变化 一、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着的 物理变化:变化中没有新物质产生,只有形态、状态的改变。 化学变化:变化中会产生新的物质。 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化学性质:只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 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 颜色、气味、软硬、物质的溶解性、液体的沸点、熔点 金属的延展性、光泽 化学性质: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 2NaOH+CuSO4=Na2SO4 +Cu(OH)2↓现象:形成蓝色絮状沉淀 4242现象:蓝色固体逐渐变白CuSO4 + 5H2O = CuSO4·5H2O 现象:白色固体逐渐变蓝 ――利用硫酸铜可以检验蛋白质的存在 ! -----白色硫酸铜固体遇水会呈蓝色,利用这一性质可以检验水的存在 第二节:酸 一、酸:酸是在水中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都是(H+)这一种粒子的一类物质酸的共同特点——电离产生的阳离子都只有H+ 二、酸碱指示剂 1).定义: 在酸或碱溶液里能显示出不同颜色的物质叫做酸碱指示剂. 2)常见的酸碱指示剂有: 紫色石蕊试液和无色酚酞试液. ~ ①pH试纸能显示酸性的强弱,而酸碱指示剂则只能指示溶液是否显酸性。 ②酸能使指示剂变色,其中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使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 三、盐酸的性质: 由蓝色逐渐变成紫色最后变成红色 HCl +NaOH = NaCl + H2O 3 HCl + Al(OH)3= AlCl3 + 3H2O 2HCl + CaCO3=CaCl2 + H2O + CO2↑ 现象:蛋壳表面产生气泡,燃着的木条伸入后会熄灭 ~ 2HCl + Na2CO3=2NaCl + H2O + CO2↑ Ca(OH)2+ CO2=CaCO3↓+H2O 6HCl + Fe2O3= 2FeCl3+3H2O现象:铁锈消失,溶液变成黄色 2HCl + CuO = CuCl2 + H2O现象:黑色粉末消失,溶液变成蓝色 Fe2O3+ 6HCl = 2FeCl3+ 3 H2O 现象:铁锈逐渐溶解,溶液变成黄色Fe + 2HCl ==FeCl2 + H2↑ Zn + 2HCl == ZnCl2 + H2↑ ]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化学式)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 一基本概念: 1、化学变化: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 2、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3、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密度、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水溶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 5、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 6、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纯净物组成,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 7、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8、原子:是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 9、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10、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11、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12、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 13、化学式: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14、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值 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 质子数 + 中子数 (因为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 15、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16、离子:带有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17、原子的结构: 原子、离子的关系: 注:在离子里,核电荷数 = 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18、四种化学反应基本类型:(见文末具体总结) 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如:A + B = AB ②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 如:AB = A + B ③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起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如: A + BC = AC + B ④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如:AB + CD = AD + CB 19、还原反应:在反应中,含氧化合物的氧被夺去的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 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 缓慢氧化:进行得很慢的,甚至不容易察觉的氧化反应 自燃:由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 20、催化剂:在化学变化里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在化学变化前后都没有变化的物质(注:2H2O2 === 2H2O + O2 ↑ 此反应MnO2是催化剂)21、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物质的质量总和。 (反应的前后,原子的数目、种类、质量都不变;元素的种类也不变) 22、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溶液的组成:溶剂和溶质。(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固、气溶于液体时,固、气是溶质,液体是溶剂;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量多的一种是溶剂,量少的是溶质;当溶液中有水存在时,不论水的量有多少,我们习惯上都把水当成溶剂,其它为溶质。) 23、固体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就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25、酸性氧化物(属于非金属氧化物):凡能跟碱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属于金属氧化物):凡能跟酸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26、结晶水合物:含有结晶水的物质(如:Na2CO3 .10H2O、CuSO4 . 5H2O) 27、潮解:某物质能吸收空气里的水分而变潮的现象 风化:结晶水合物在常温下放在干燥的空气里, 能逐渐失去结晶水而成为粉末的现象 28、燃烧: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燃烧的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可燃物的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