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cture 2s(本)

Lecture 2

The Physical Aspects of Language

By Lan Chun (11 March, 2014)

1. The Media of Language

1.1 Language in face-to-face communication – speaking and listening Step 1 Hit upon an idea

psycholinguistics and neurolinguistics

Step 2 Articulate the idea

phonetics

Step 3 Loaded sounds travel via air

speech engineers, telephone companies, etc.

Step 4 Get the message

psycholinguistics, neurolinguistics, etc.

1.2 Language in written communication – writing and reading

Step 1 Hit upon an idea

Step 2 Write it out

rhetoric

Step 3 Send it out

Step 4 Read the message

dyslexia

1.3 A glimpse of language communication for handicapped people Braille

Sign languages

1.4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different ways of communication Light condition

Distance/Barrier

Freedom of hands

Extra support

Time

2. Speech Production

The speech sounds we produce can be studied from different angles.

acoustic analysis

perceptual analysis

articulatory analysis

2.1 Understand speech organs

The lungs

V ocal tract

Pharynx

Larynx

V ocal cords

The lips

The tongue

the tip

the blade

the rims

the front

the back

the centre

2.2 Some latest developments in speech science

Speech recognition (语音识别)

speech synthesis (语音合成)

Wolfgang von Kempelen (1734-1804)

Alexander Bell (1847-1922)

person-computer dialogue (人机对话)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3. Writing Systems of the World

Advantages in having a writing system

3.1 What is writing?

3.2 Take a historical tour

Cadmus

T’sang Chie

Allah

At the early stage of human literary civilization, writing seemed to be linked to pictorial representations.

The changes the Egyptian system of hieroglyphics went through

e.g. re, the word for sun

The Phoenicians

3.3 Be aware of different writing systems

phonological writings

alphabetic writing, syllabic writing

non-phonological writings

word writing

3.3.1 Word Writing

For the most part, the Chinese system is a word-writing system.

3.3.2 Syllabic Writing

Japanese is the only major language that uses a syllabic writing system.

3.3.3 Alphabetic Writing

King Seijong of Korea (1417-1450) designed a phonemic alphabet called hankul for the Korean language.

Further investigations:

?了解更多的有关汉语手语的情况,学几个手语表达。

?了解更多的有关汉语盲文的情况,展示几个盲文词语。

?了解更多的有关汉字进化的情况,并预测汉字书写今后的发展方向。

?了解更多的有关日语文字、朝鲜语文字、藏语文字和维族语文字的情况,比较它们与汉字的异同。

?请查阅关于汉语盲文和汉语手语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享和讨论。

?请比较英语与另一种外语(比如: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等)或汉语的不同方言在音节构造上的区别。

?以小组为单位,探讨汉语拼音化的可能性以及利与弊。

?什么是最理想的文字?拼音文字是否代表着世界各文字发展的共同方向?是否比汉字先进科学?

?汉字是否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汉字应当怎样发展?

?简化汉字有什么功过?“识正书简”是否可行?

?汉字是不是表意文字?怎样有效地学习汉字?

?越南和朝鲜为何废除了汉字?日本和韩国为何没有废除汉字??英文单词的拼写为什么那么不规则?是否应当改革?

?怎样掌握英文单词的拼写?

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及反思 代仁会 [教学目的]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说出寓言的意义。 2.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释难词、难句。要注意一词多义、通假字。3.结合过去学过的寓言理解其特点,把握寓言的寓意。 4.要着重理解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此外还要理解愚公的妻子和智叟的本质区别,从而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 5.联系今天的生活,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受到教育,古为今用,丰富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弄懂重点字词的意思,疏通文意,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培养阅读古文的能力。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认识愚公的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 难点: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联系生活,辨析寓言的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 1.品读法 2.引导法 3.讨论法 4.探究法 5.延伸拓展法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激发兴趣 (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 同学们,歌中唱的愚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愚公移山》一文的主人公。历经千百年了,但愚公精神还被人们广为传唱,当然也有人认为“愚公精神可佳,但是做法很蠢。出入不方便,为什么不修路,不搬家,而一定要移山呢?”你认为哪种说法好,带着问题我们走进文本。 二、整体感知 朗读正音,正音后,学生齐读课文,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注意句子节奏和感情,读出文言文的语感。 三、难句翻译 1.让学生理解文中重点实词的释义及每段课文的译文内容。 2.难句强调并翻译: ①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连魁父那样的小山都平不了,还能把太行、王屋这两 座大山怎么样呢? 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于是带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 于是带领能挑担子的三个子孙。 ③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箕畚把土石运到渤海边。 3 . 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 告之于帝就把这件事禀报天帝或就向天帝禀报这件 事。 4.被动句帝感其诚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愚公移山

22愚公移山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列子及相关文学常识。 2.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释难词、难句的能力。(重点) 3.着重理解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此外还要理解愚公的妻子和智叟的本质区别。(重点) 4.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同学们,歌中唱的愚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愚公移山》一文的主人公。历经千百年了,愚公精神还被人们广为传唱,当然也有人认为“愚公精神可嘉,但是做法很蠢。出入不方便,为什么不修路,不搬家,而一定要移山呢?”你认

为哪种说法好,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走进文本。 二、预习展示 1.作家作品简介。 列子,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早已散佚。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列子》一书记载的神话寓言资料十分丰富,一些在中国相当著名的神话,皆出现于《汤问》篇。有的作品上古时已经出现,在《列子》书中稍作调整,如《夸父逐日》;有的则早已流传民间,但在《列子》书中首先记载下来,《愚公移山》就是典型的例子。 寓言是一种文学形式。它的特点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有风趣的动物、植物或人类故事,采用象征、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寄寓一种思想,给人以某种教益或启示。 2.掌握难词难句。 ①通假字:反一返惠一慧亡一无厝一措 ②一词多义: 且:A.将近;B.况且。 固:A.本来;B.顽固。 献:A.提出;B.奉献。 曾:A.甚至;B.竟然。 荷:A.荷花;B.肩负。 惩:A.苦于;B.惩罚。 ③特殊句式: a.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 b.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倒装句) 3.通读课文,试用一句话概括这篇课文的意思。 明确:本文写了愚公移山的故事。 三、合作探究 (一)分析人物形象 1.文中写了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这对表现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明确:文中写的这些,都有利于愚公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具体来说,山的高峻显示愚公的决心大;遗男的相助,说明移山是符合人民利益的,受到了乡邻的拥护;智叟的阻止,则是通过愚公智叟两人截然不同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以突出愚公为子孙后代造福而移山的远大抱负,看到人的伟大力量和长远目光;写神的搬山,则是突出愚公精神的感人。 2.请谈一谈你对愚公这一形象的认识。 明确:愚公以90高龄亲自率领子孙上山“叩石垦壤”,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取得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他有远大的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以看出,他的移山是为了造福千千万万的人和后代子孙;正因为有这样的抱负,他才会不顾年迈力衰,毅然从事这一伟大事业。二是他移山的信心来自他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的正确认识,他懂得人力是“无穷匮”的,而自然条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有变化,尽管移山的事业不可能在几代人的手里完成,但只要世世代代坚持干下去,就一定有完成的希望,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愚公的这种抱负和信心就是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愿望的生动反映。 3.结合课文说说智叟的形象特征。 明确: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鼠目寸光,安于现状,胸无大志的人。 (二)理解愚公的妻子和智叟的本质区别

愚公移山教案 (1)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释难词、难句。要注意一词多义、通假字。 2、结合过去学过的寓言理解其特点,把握寓言的寓意。 3、要着重理解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此外还要理解愚公的妻子和智叟的本质区别,从而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 4、联系今天的生活,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受到教育,古为今用,丰富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弄懂重点字词的意思,疏甏通文意,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培养阅读古文的能力。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认识愚公的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 难点: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联系生活,辨析寓言的现实意义。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鲁迅先生曾说过世上本没有路,只不过走的人多了便就有了路.同样,在古代有这样一位老人,立志要把两座大山移走,今天这节课我们 就一起走进《愚公移山》这篇课文,看看这是一个怎样传奇的老人

二、检查预习 1、走进作者 2、了解寓言这种文体的特点 三、读熟课文 1、初读课文。 学生自己放声读一遍课文。其间,遇到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看注释或查字典。教师不予指导。 2、互读课文。 两个学生一组:一个学生读,一个听。听者发现读音有错,当即指出。两人对某字的读音意见不一致时,记下这个字,留待一会儿解决。如是,二人各读一遍。 3、再读课文。读好停顿。 下边语句中所画的“/”为停顿处,供参考。 惩/山北之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说明]句中的停顿,一般依据句意或一定的语法关系来读,但又不能限制的过于死板。有的长句,可以停顿两次。这里没有标示出来,是为了供施教时灵活掌握。因为读好停顿,一是为了会读文言文,二是为了弄明白句意。初始阶段,不必为究竟在什么地方停顿而纠缠不

小学生愚公移山精神的演讲稿

小学生愚公移山精神的演讲稿 小学生愚公移山精神演讲稿篇一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故事说,有一名老人,名叫愚公,快九十岁了。他们家门口有两座山,人们进进出出很不方便。 一天愚公对全家说:”这两座山,挡住咱家的门口。咱们不如全家出力,移走这两座大山,的家看怎么样?“ 愚公儿子、孙子都说:”你说的对,咱们明天动手吧!“可是,愚公妻子却说搬两座山太难了,这么大两座山可以一点点移走,你又放的下这么多石头和泥土? 第二天,于公开始搬山了。但愚公一个月下来跟以前没什么两样。有一个老头,处事精明。有一天,他就对愚公说:”你这么大岁数了,走路都不方便,怎么可能搬两座大山。“ 愚公说”我觉得你还没小孩子聪明。我虽然快死了,但我还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一直传下去,无穷无尽。 愚公带着一家无论严寒酷暑,每天起早贪黑挖山不止。他们的行为终于感动了上帝。上帝于是派两名神仙到人间去,把两座山搬走了。读了愚公移山的故事,我明白了,只要有决心,有恒心,不要被困难吓倒。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小学生愚公移山精神演讲稿篇二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今天我读了一个叫《愚公移山》的小故事。它使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它讲的是从前有一个名叫愚公的老人,他家的门口有两座大山。一个是太行,另一个是王屋。愚公和家人每天出门都要绕很远的路,很

不方便。愚公想如果有条路该多好啊,这样再也不用绕着走了。因为这个原因,愚公决定要把家门口的大山搬走。他每天都要早起和家人一起挖山、搬山。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中间不管有多少困难、多少伤痛他都没有退缩过。因为他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感动了玉皇大帝。他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堵在愚公家门口的两座大山。从此以后,这里不再有高山阻挡了。 从这个故事中看,愚公是一个有毅力和敢于创造的人。他不惧怕任何困难,冲破阻力,坚持不懈的做着自己认为该做的事情。我更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无论遇到多么困难的事,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坚持不懈的做下去,就会获得成功!回想自己在学习上一遇到什么问题就放弃,不想办法解决。比起愚公这位老人家,我很惭愧。从今天起我下定决心学习愚公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 小学生愚公移山精神演讲稿篇三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前几天,我读了一篇名为《愚公移山》的文章,它的故事内容是: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名叫愚公的老人,每天出门办事都要翻过两座大山,这给他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于是他决定要把这两座大山铲除。有一个自认为聪明的人笑他说:“就凭你一个人的力量就想把这两座大山移走,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别不自量力了。”愚公说:“我移不完还有我的儿子,儿子移不完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总有一天会完成的。”愚公不理会别人对他的嘲笑埋头苦干,终于感动了上天,上天派了两位神仙帮愚公把两座大山夷为平地,完成了愚公的心愿。 通过阅读本书,结合自身的学习和生活,让我明白只要努力没有办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愚公移山

22 愚公移山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列子及相关文学常识。 2.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释难词、难句的能力。(重点) 3.着重理解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此外还要理解愚公的妻子和智叟的本质区别。(重点)4.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重难点)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同学们,歌中唱的愚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愚公移山》一文的主人公。历经千百年了,愚公精神还被人们广为传唱,当然也有人认为“愚公 精神可嘉,但是做法很蠢。出入不方便,为什么不修路,不搬家,而一定要移山呢?”你认

为哪种说法好,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走进文本。 二、预习展示 1.作家作品简介。 列子,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早已散佚。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列子》一书记载的神话寓言资料十分丰富,一些在中国相当著名的神话,皆出现于《汤问》篇。有的作品上古时已经出现,在《列子》书中稍作调整,如《夸父逐日》;有的则早已流传民间,但在《列子》书中首先记载下来,《愚公移山》就是典型的例子。 寓言是一种文学形式。它的特点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有风趣的动物、植物或人类故事,采用象征、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寄寓一种思想,给人以某种教益或启示。 2.掌握难词难句。 ①通假字:反一返惠一慧亡一无厝一措 ②一词多义: 且:A. 将近;B.况且。 固:A. 本来;B.顽固。 献:A. 提出;B.奉献。 曾:A. 甚至;B.竟然。 荷:A. 荷花;B.肩负。 惩:A. 苦于;B.惩罚。 ③特殊句式: a.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 b.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倒装句) 3.通读课文,试用一句话概括这篇课文的意思。 明确:本文写了愚公移山的故事。 三、合作探究 (一)分析人物形象1.文中写了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这对表现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明确:文中写的这些,都有利于愚公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具体来说,山的高峻显示愚公的决心大;遗男的相助,说明移山是符合人民利益的,受到了乡邻的拥护;智叟的阻止,则是通过愚公智叟两人截然不同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以突出愚公为子孙后代造福而移山的远大抱负,看到人的伟大力量和长远目光;写神的搬山,则是突出愚公精神的感人。 2.请谈一谈你对愚公这一形象的认识。 明确:愚公以90高龄亲自率领子孙上山“叩石垦壤”,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取得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他有远大的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可以看出,他的移山是为了造福千千万万的人和后代子孙;正因为有这样的抱负,他才会不顾年迈力衰,毅然从事这一伟大事业。二是他移山的信心来自他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的正确认识,他懂得人力是“ 无穷匮” 的,而自然条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有变化,尽管移山的事业不可能在几代人的手里完成,但只要世世代代坚持干下去,就一定有完成的希望,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愚公的这种抱负和信心就是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愿望的生动反映。 3.结合课文说说智叟的形象特征。 明确: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鼠目寸光,安于现状,胸无大志的人。 (二)理解愚公的妻子和智叟的本质区别 智叟的笑和质疑与愚公妻子的献疑有什么不同?在文中各有什么作用?

《愚公移山》创新设计

《愚公移山》创新设计 《愚公移山》创新设计发布时间:《愚公移山》创新设计张国生(一)自主学习【教学设计】今天让让同学们当一回“老师”——当老师当然首先要“备课”——要自己把课文搞懂,并且自己确 定哪些字容易读错、写错,哪些词语需要解释,哪些句 子需要翻译,哪些问题需要理解……其实,这是最好的 预习。那么老师干什么?——老师当“学生”,听“老师”给自己“讲课”,并向“老师”提出自己的问题,请“老师”解答。为了让每个同学都能当当 “老师”,课堂上可以安排他们一人一句,做“一句之师”。但谁讲那一句事先不能透露,以防不认真的学生 只准备这一句。如果有什么重点难点“老师”没有讲到,“学生”可以有意识地提出来。【设计意图】这样安排?有以下几方面考虑。新课标要求我们突出 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强调“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 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在人教版新课标课本中,《愚公移山》一课安排在9年级下册倒数第二课,经过将近三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具有了主动自学文言文的能力,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他们主动学习。《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想来学生是熟悉的,所不熟者,只是一

些文言词语、文言句式而已。这样的课文,完全可以放 手让他们主动自学。我不止一次地这样师生倒置安 排教学,实践证明,凡是让学生“自主”时,他们都是 很兴奋的,课堂气氛也很热烈。不过说老实话,这 还只是一种很有限的“自主”,而不是真正的“自主”。学生“自主”时我也有点不放心——他们能将所有知识 点掌握吗?会不会有所遗漏?所以还是印发了一张练习(包罗这课的知识要点)让他们完成。这就算教师的“主导”吧。真正的“自主”,应当是更放手地让他们主动 地自学、自测、自补、自疑、自解、自结,就像魏书生 老师那样。但达到这一步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二)比较思维训练【教学设计】愚公的妻子和智叟都对愚公移山提出了异议,他们的“同”中有什么不同?【设计意图】①“比较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能力,它对提高学生智力、增强学生才干有重要作用,甚至对 他们将来事业成功也会有影响。②这个训练又不仅 是进行比较思维的训练,训练中,其实也对课文加深了 理解,甚至也还学到一些文言知识。这是一种比较灵活 的教学方法。【参考答案】①态度不同。其妻只是“献疑”,并不反对;智叟不但反对,而且嘲笑、制止。②出发点不同。其妻是关爱丈夫、儿子;智叟 是显示自己的“智”,嘲笑愚公的“愚”。③称呼

小学生愚公移山读后感

小学生愚公移山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小学生愚公移山读后感(一) 今天我看了一则故事,名叫愚公移山。我刚读完故事,便被愚公不畏劳苦的进取精神深深地打动了。九十岁的老人,面对着太行、王屋两座大山,都毫不畏惧,决心把大山搬走。想想我们小孩子有时做事还怕这怕那,虎头蛇尾的,远不如一个九十岁的老人,真有些惭愧。愚公还说了一句话深深地刻在我的心中“虽然我终究会死,但我还有儿子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再生他的儿子,儿子又会有儿子,儿子再生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而那山并不增高,为什么不能将它搬平呢?” 读了这篇《愚公移山》后,我相信,无论做什么事,只要决心不变,坚持不懈,定会成功! 小学生愚公移山读后感(二) 今天我读了一个叫《愚公移山》的成语故事。 故事中说,很久以前,有一位名叫愚公的老人。有两座大山正好挡住他家门口的去路,全家人白走许多冤枉路。 一天吃晚饭的时候,愚公对大家说一定要把这两座大山给移开。几个儿子都说行。 第二天开工了,全家人男的开山,女的送饭,忙了一上午。邻村有个叫智叟的先生见了笑呵呵地说:“我看你就算了吧,何年何月才

能把这两座大山移开?” 愚公听后说只要坚持下去一定能成功。智叟听后走开了。 这件事感动了天帝,天帝忙派神仙把这两座大山搬到别处去了。愚公的精神感动了我,使我有了战胜任何困难的决心。 小学生愚公移山读后感(三) 今天,我学习了一篇课文叫《愚公移山》,在我们现代的生活中肯定会遇到一些难事,有些人要求效率,要求三下两下就做完了,还有些人做事认真,滴水穿石,铁杵磨成针,最后也一样做成了。其实愚公移山不是真移山,只是让我们学习这种精神,孜孜不倦,坚持不懈。 比如说,我有一次看了一本古代的故事书,也许很多人都看过。李白小时候是一个学习成绩很差,爱逃学的孩子,有一次他看见一个老奶奶把一根铁杵在石头上磨来磨去,忍不住好奇,就问道:“您在做什么呀?”老奶奶回答:“我要把它磨成一个会针。”李白听了心中暗笑:真是的,还能磨成针?过了一段时间,李白又看见老奶奶,没想到老奶奶真得把铁杵磨成了针。李白从此受到了震动,从此好好学习,后来成了一位伟大的诗人。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穿石非一时之功。所以,我建议,以后大家做什么事一定要持之以恒,孜孜不倦,把自己的困难攻克!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愚公移山教学案例

【标题】《愚公移山》教学案例 【案例主题】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案例背景】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课改春风早已吹遍大江南北。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习方式的变革推动了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是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基本理念。课堂上教师如何有效地引导,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更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思考的问题。回顾我所上的一节公开课《愚公移山》一文第二课时的教学,对于学生大胆的辩论和配合,至今回味无穷。《愚公移山》属于传统篇目,但它出现在新的课程标准与理念统摄下的新教材上,教学设计是否该有一点新的突破呢? 而且,学生学习文言文或多或少存在畏难或倦怠情绪,能否找到一种办法唤起学生学习该文的兴趣和热情? 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所以在教读此文时结合班级学生的情况,我认真地编写了了导学案,针对性地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 一、课前让学生通过自主预习,先疏通课文大意。 二、第一课时让学生走进课文,进一步熟悉故事情节,讲述这个故事。 三、第二课时进一步理解故事内容,挖掘故事寓意及现实意义。因此课前我有意识地设计了两个课堂合作研讨题,要求小组合作、探讨完成。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创新,在领悟了愚公精神实质和现实意义的基础上,重点我设计了“愚公移山愚还是不愚”这道课堂辩论题,要求学生事先查找资料,从正反任选一个角度,列出自已充分的论据,作好课堂辩论赛的准备。一则挖掘愚公移山的精神实质、思想意义。二则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和围绕中心说话的能力,【案例回放】 (课堂辩论赛实录)(20分钟) 师:同学们,通过以上问题的探讨,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以及愚公移山的精神大家知道了吧?谁来概括一下? (生纷纷举手,师抽生回答,明确: 板书寓意: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愚公移山精神:克服困难、坚挂不懈的精神

《愚公移山》教案教案.

《愚公移山》教案教案 2008-01-21 教学目的: 一重点学习下列文言词句: 实词――方、仞、阴、阳、惩、君、汝、孀、龀、长息、穷匮、加(增)、何苦、亡(以应)。 虚词――且、焉、诸、以。 句式――省主句(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 二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树立为祖国“四化”建设努力奋斗的思想。 教学设想: 一布置自读,要求:凭借工具书和课文注解逐字逐句读懂课文,同时记下疑问,准备在老师教读时提出。自读在课内进行。 二试改变由教师逐句串讲的传统教法,在学生认真自读的基础上,从抓字、词、句入手,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心,务使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人物形象获得完整、鲜明的印象。 三讲读过程根据“以思维训练带动语言学习,以语言学习促进思维训练”的设想,尽可能把文言文的字、词、句教学和对学生的思维训练结合起来,做到在发展智能的前提下落实基础知识。 四“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叶圣陶:《语文教育书简》),减轻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着眼于培养学生自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五安排三教时(包括课内自读。如自读放在课外进行,只需要安排两教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解题,了解“寓言”的体裁特点。 二学生自读全文。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解题。 (一)板书课题:愚公移山。 (二)布置学生看本文题注,了解文章出处。 (三)提问:什么是“寓言”?(学生查词典,先说明“寓”字的含义,然后根据词典中“寓言”的条目说明这是一种什么体裁。) (四)教师小结,同时布置自读:大家查了词典,知道了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愚公移山》就是一则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好寓言。老愚公的故事是大家早就熟悉的,这是我们学习本文的一个有利条件。这一堂课,请同学们借助于词典和课本的注解,逐字逐句读懂课文,然后想一想:这个故事寄寓着什么深刻的道理?我们应该从中受到什么教育?自读中有什么疑问,请大家在书上打个问号,准备下一节课提出。 二学生自读。教师板书要特别注意的词语(见“教学目的一”),学生边读边在这些词语下加着重号。教师行间巡视,随时了解学生自读情况。 三布置作业:朗读全文,要求读准字音,不读破句。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一人物分析。着重引导学生通过语言的比较,了解不同人物对待“移山”的不同态度。 二在人物分析的'过程中落实若干文言词句。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自读: (一)学生齐读全文,结合正音:仞()、惩()、塞()、迂()、荷()、箕畚()、龀()、匮()、亡(,同“无”)、厝(,同“措”) (二)学生质疑。学生提出各种问题后,尽量要求他们自己查字典或在老师的引导下共同讨论求得解决。教师只解答学生经过努力仍然无法解决的问题。 二教读新课。 (一)初步理清“人”和“事”:

愚公移山教案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释难词、难句。要注意一词多义、通假字。 2、结合过去学过的寓言理解其特点,把握寓言的寓意。 3、要着重理解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此外还要理解愚公的妻子和智叟的本质区别,从而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 4、联系今天的生活,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受到教育,古为今用,丰富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弄懂重点字词的意思,疏甏通文意,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培养阅读古文的能力。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认识愚公的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 难点: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联系生活,辨析寓言的现实意义。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鲁迅先生曾说过世上本没有路,只不过走的人多了便就有了路.同样,在古代有这样一位老人,立志要把两座大山移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愚公移山》这篇课文,看看这是一个怎样传奇的老人二、检查预习

1、走进作者 2、了解寓言这种文体的特点 三、读熟课文 1、初读课文。 学生自己放声读一遍课文。其间,遇到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看注释或查字典。教师不予指导。 2、互读课文。 两个学生一组:一个学生读,一个听。听者发现读音有错,当即指出。两人对某字的读音意见不一致时,记下这个字,留待一会儿解决。如是,二人各读一遍。 3、再读课文。读好停顿。 下边语句中所画的“/”为停顿处,供参考。 惩/山北之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说明]句中的停顿,一般依据句意或一定的语法关系来读,但又不能限制的过于死板。有的长句,可以停顿两次。这里没有标示出来,是为了供施教时灵活掌握。因为读好停顿,一是为了会读文言文,二是为了弄明白句意。初始阶段,不必为究竟在什么地方停顿而纠缠不休,只要明白了句意,就基本上达到了目的。学生随着读文言文数量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与说明)

《愚公移山》 一、教材分析 《愚公移山》是上教版《品德与社会》学科四年级第一学期第三单元《人地和谐》中的第一篇课文。这一单元主要是让学生探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初步了解人地和谐才能发展的道理。如《愚公移山》要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治理自然环境;《大禹治水》了解自然灾害的危险,学会预防和应对;《前卫之歌》了解循环经济的优越性,知道发展与环保兼顾。 《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这个故事可谓家喻户晓。愚公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敢于斗争的精神。毛泽东在党的七大致闭幕词时,也用“愚公移山”的故事教育全党:团结全国人民一齐奋斗,就一定能夺取革命的胜利。在当今社会主义建设中,也需要大力发扬这种精神。因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极其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将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着重于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我国古代人民治理环境、改善生存条件的事例,懂得今天仍需要愚公移山的精神。 我们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的民族,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愚公精神也是我们民族的特点。所以,本篇课文是对学生进行民族优良传统的教育,是典型的民族精神教育的佳篇。 二、学情分析 通过调查,我发现大部分学生不知道《愚公移山》这个故事,个别学生通过观看网上的《愚公移山》flash,知道大概的内容,觉得他很了不起,但对于愚公的这种不怕吃苦,敢于向大自然挑战的精神理解不够。至于我国古代人民治理自然环境,改善生存条件的例子更不清楚了。可以说,这课对于学生来说很是陌生。 结合教材分析和学生情况分析,我觉得教学本课着重运用讲授法,通过《愚公移山》这个故事的学习,明确愚公移山的精神;通过辨析,了解愚公移山的精神永远不过时;展示各种治理自然环境,改善生存条件的事例,激发学生民族自

23 愚公移山教案

课题:23、愚公移山《列子》 一、教学内容及其分析 1、内容 《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再指导学生复述故事,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已有的知识水平,对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故事能够理解。 2、分析 本节课通过自读课文,达到对内容的理解,通过教师点拨、引发、生生互动,研析人物形象,揭示人物性格,把握主题,剖析难点,从而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目标 (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说出寓言的意义。 (2).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释难词、难句。要注意一词多义、通假字。(3).结合过去学过的寓言理解其特点,把握寓言的寓意。 2 、分析 学习这篇课文要着重理解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此外还要理解愚公的妻子和智叟的本质区别,从而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联系今天的生活,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受到教育,古为今用,丰富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 三、教学问题分析 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通全文,落实课文翻译;然后以完成文后练习的方式,巩固文中涉及的一词多义及通假字;最后,在学生读懂、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熟读并背诵全文。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了解《列子》及作者,掌握文中的字、词、句、理解词性活用现象和古字通假。讲读故事情节,体会愚公精神。在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比较人物性格。五、教学过程 (一)基本流程 导入——读课文——疏通文意——分析课文比较人物性格— 写作特色—小结——学生活动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愚公移山,这是一则寓言。寓言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2、简介《列子》及作者 《列子》,相传为列御寇撰写。《汉书?艺文志》所录《列子》八篇,早已散佚。今本《列子》八篇,可能是东晋人根据古代有关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列御寇,相传为战国时道家思想家,郑国人。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 二、通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1、复习回顾,解释下列重点词语:

《愚公移山》教学稿(学生)

《愚公移山》教学稿 设计人:武勇审核:初三语文组姓名:班级: 学习目标 1、扫清字词障碍,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思,能较顺利地翻译课文。 3、理解课文中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的写法以及运用神话结尾的作用。 4、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理解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一、预习导学 1、关于《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选自《列子·汤问》。这个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本文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毛泽东同志曾经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齐奋斗,就一定能夺取革命的胜利。讲的就是围绕愚公移山的事件而引出的一则动人的故事。 2、翻译课文的方法指导。 (1)加。文言词以单音节为主,而现代文则以双音节为主。有些文言实词的基本意义保留至今,只需在原词上加一个字,变成现代的双音节词。如“方”即“方圆”指面积。 (2)改。有些文言实词至今已不用了,可以改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词来代替。如“仞”可改为“丈”。当然,“仞”的长度不等于“丈”,但这里的“万仞”是虚数,所以,可以用“万丈”来代替。(3)补。文言文中通常有省略主语、介词的宾语和量词等,所以翻译时,必须补出。如“二山”即“两座山”。 (4)调。文言文的语序有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需要调整。如“甚矣,汝之不惠”这是谓语提前的倒装句,翻译时可作“你太不聪明了!” (5)省。文言文中的发语句,即句首的助词,或句中语气助词,如果省略后不影响原意的可省去。如“虽我之死”“之”字是助词,在句中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翻译时可省略不译。 文体:寓言这种体裁的特点是寄托一定的道理在一种比喻性的虚构的短小故事中,往往带有讽喻或劝戒的意味。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检查预习: 万仞()2、惩()山北之塞()3、迂()4、魁()父5、荷()担6、箕畚()7、孀妻()8、始龀()9、智叟()10、穷匮() 11、一厝()朔()东12、陇断() 三、朗读课文1、听读课文2、自读课文3、分组读4、齐读课文5.划分节奏 惩山北之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四、疏通文意 (一)、解释重点词语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kuí)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如……何:)?且()焉()置()土石?”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二)翻译全文(质疑、交流合作、抽查) (三)文言基础知识梳理 1、解释通假字

《愚公移山》的小学生读后感10篇

《愚公移山》的小学生读后感10篇《愚公移山》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知难而进,要有顽强的毅力和坚定不移的精神。下面是橙子为大家整理的《愚公移山》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愚公移山》的读后感 在山西省境内,耸立着两座大山,高逾万丈。那还是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位名叫愚公的老人,已经快90岁了,他家门前正好面对着这两座大山。 由于交通堵塞,与外界交往要绕很远很远的路,极为不便。为此,他将全家人召集到一起,共同商议解决的办法。愚公说:“我们家齐心协力,共同来搬掉屋门前的这两座山,开辟一条路,你们说可以吗?”家里人全答应了,下决心要移山,他们砸石块、挖泥土,就连七、八岁的小男孩也蹦蹦跳跳地赶来帮忙。最后愚公把山移开了,两座山中间有了一条路。 读完这个故事我知道了人心齐,泰山移。只要团结起来,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就没有办不到的事情。 关于《愚公移山》的读后感 以前曾听父母给我讲过《愚公移山》的故事。今天,终于有幸买的这本书,真的很开心。记得当时我还对老愚公的做法很不理解,还同父母争辩好长时间呢!股指的认为愚公的做法,实在太愚蠢了,真不如搬到山前去住。 故事的大概内容是:很久以前,有个叫愚公的老人,和他的子孙

们住在深山里。门前有一座山,挡住了他们的去路。每天都要绕过大山走很远的路去取水。日积月累,愚公和他的子孙,族人们,也觉得厌倦了。于是,“聪明”的愚公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移山。他带领他的族人们,子孙们,一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挖山。可是,山几乎没有任何变化。大伙看到这里都有些沮丧,族人们劝愚公放弃。可愚公却说:“我是不会放弃的,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这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呀!可是,山是不会再增高,为什么担心铲不平呢?”那人再也没话了。 我从这个故事中知道了,做事要努力不懈,从一而终。奋斗到底,不能半途而废,要专心致志做事,这样才能干好一番大事业。 我还深深的认识到,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民族,“愚公精神”至今仍是我们应该和必须发扬光大的精神。如果安于现状,不感冒失败的危险,就不会尝到胜利的喜悦,事业也就不会有所发展。 愚公移山读后感400字 这天我读了《愚公移山》这个成语故事,他的精神让我深深地感动了。 古时候有个愚公一家人住在北山,门前有两座大山,他每次出门的时侯,务必绕过这两座大山,都要花好长时间。 这样的日过了很多年,愚公想,如果在这样下去,子子孙孙都要受到大山的阻挡,于是他决定把这两座山搬走,每一天他都带全家老小来搬山,愚公坚持不懈的精神感动了玉皇大帝,于是玉皇大帝派两

愚公移山教案

2、愚公移山 教学目标: 1、通过观故事、讲故事理解“愚公移山”的意思,会写成语;继续学习收集数字成语,感受数字成语的奇妙。 2、培养学生倾听、表达、书写和收集整理知识的能力。 3、教育学生做事要有恒心有毅力,只有坚持不懈努力,才会取得成功。 教学重点:理解“愚公移山”的意思,会写成语。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田字格黑板。 教学过程: 一、习旧引新: 师:同学们,谁还记得我们校本课学习的主题?(指名说) 白板出示:趣学成语弘美德。(学生齐读一遍) 师:上节课我们新学了那个成语呀?(齐说“井底之蛙”,强调“底”的写法) 师:我们一起回忆一下故事的内容。 白板出示:《井底之蛙》讲的是一只青蛙,住在一口井里,只能看见井口的一小片天,却认为自己生活的地方最大最好。通过小河狸贝瓦的介绍,青蛙才知道,井外还有那么大的天地。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不要像“井底之蛙”一样目光短浅,要做一个放眼世界、博学多才的人。 二、学习新知: 1、观故事,明其意。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一个新的成语故事。 多媒体播放成语故事《愚公移山》,学生观看。师板书课题。

喜欢这个故事吗?谁能用一句话说说故事讲了谁做的什么事? 2、讲故事,练表达。 出示内容提示: 很久以前,有一位老先生,他的名字叫作愚公。愚公家的门口有两座好高好高的山,正好挡在愚公家的门口,让愚公每天出门都要绕好远好远的路!愚公跟家人商量后,全家人一起扛着锄头,挑着扁担,到山边开始挖。 这时候,有一个叫智叟的老先生,嘲笑他们说:”愚公呀!你实在太糊涂了。你这么老了,还要去移什么山?就算搬到你死的那一天,也不可能把大山移走啊 可是愚公却说:”我虽然很老,我还有儿子可以继续去做呀;儿子还会生孙子,孙子还会再生儿子,我们的子子孙孙可以一直搬下去,总有一天我们会把这两座山搬走,天底下哪儿有不能克服的困难呢?”智叟没有话好说,只好走开了。 后来天帝被愚公的恒心感动了,就派了两个神仙去把王屋山与太行山背走,放到别的地方去了。 学生自由读一读。 指名讲故事。 说说故事中的愚公有什么好品质?从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出示:“愚公移山”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只要有人做事情不怕困难一直做,我们就说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 3、写成语,记心里。 师范写,生书空、练写。重点指导写好“愚”字。 课间休息:请你像我这样做。

(完整版)钱梦龙《愚公移山》课堂实录

钱梦龙《愚公移山》教学实录 (第一教时) 师:上一课(注:指正式上课前用20分钟时间让学生自读课文。)同学们自读了《愚公移山》,我检查了一下,同学们学习得很好,老师非常满意!现在我们先一起来把文章朗读一遍,好吗? (学生齐声朗读全文。读毕,有学生提出“亡”字错读了“wáng”,教师让同学们共同订正。) 师:下面请同学们提提看,在自读中有什么问题。 生:“河曲智叟”的“曲”是什么意思? 师:谁会解释这个“曲”字?都不会?那就请大家查字典。 生:(读字典)曲,就是“弯曲的地方”。 师:嗯,这个解释选对了。后面还举了什么词做例子? 生:河曲。 师:对。河曲就是黄河弯曲的地方。你们看,有些问题一请教字典就解决了。还有别的问题吗?生:第一段里的“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为什么这里用个“本”字? 师:嗯,这个问题提得好。谁能帮助这位同学解决这个问题? 生:因为太行、王屋二山后来搬走了,不在这个地方。 师:说得真好!这个“本”字是跟后文相呼应的。这个问题提得好,解决得更好,说明同学们能够思前顾后地读文章了。 (随机指点读文方法。榜样取自学生,也许比空谈方法效果略胜。) 生:“残年余力”是什么意思? 师:噢,残年余力,谁能解释这四个字? 生:“残年余力”是说老人力气不多了。 师:好,意思讲对了!这个“残”字,我们来明确一下它的含义,好吗?请查字典。 生:(看字典回答)残,就是“剩余的”。 师:“残”跟“余”在这里意思是一样吗? 生:(齐生)一样! 师:一样,对了!愚公快九十岁了,余下的日子不多了,剩下的力气也有限。再请大家说说看,“以残年余力”这个“以”怎么讲? 生:用,因。 师:这样解释,在这里适用吗?你说! 生:这里解释“凭”好。 师:对,解释“凭”好。“以”作“凭”讲,文章里还有别的例子吗? (要求学生从课文中再找别的例子,促使学生举一反三,把知识学活。下面找“之”字属同一意图。)生:愚公妻子讲的“以君之力”,这个“以”字用法一样。 师:对!还有没有问题了? 生:“出入之迂也”,这个“之”字不会讲。 师:噢,这个“之”的用法可能没有学到过,大概都不知道吧? 生:“之”是结构助词。 师:讲得很好!我以为没有人知道了。是结构助词,不过这个结构助词用法有点特别,你们看,如果要翻译这个句子,这个“之”字要不要翻译出来? 生:(齐生)不要! 师:那怎么译法? 生:出出进进都要绕远路。 师:讲得对!你们看前面还有没有同样用法的“之”字?

小学生愚公移山精神的演讲稿

小学生愚公移山精神演讲稿篇一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故事说,有一名老人,名叫愚公,快九十岁了。他们家门口有两座山,人们进进出出很不方便。 一天愚公对全家说”这两座山,挡住咱家的门口。咱们不如全家出力,移走这两座大山,的家看怎么样?“ 愚公儿子、孙子都说”你说的对,咱们明天动手吧!“可是,愚公妻子却说搬两座山太难了,这么大两座山可以一点点移走,你又放的下这么多石头和泥土? 第二天,于公开始搬山了。但愚公一个月下来跟以前没什么两样。 有一个老头,处事精明。有一天,他就对愚公说”你这么大岁数了,走路都不方便,怎么可能搬两座大山。“ 愚公说”我觉得你还没小孩子聪明。我虽然快死了,但我还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一直传下去,无穷无尽。 愚公带着一家无论严寒酷暑,每天起早贪黑挖山不止。他们的行为终于感动

了上帝。上帝于是派两名神仙到人间去,把两座山搬走了。 读了愚公移山的故事,我明白了,只要有决心,有恒心,不要被困难吓倒。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小学生愚公移山精神演讲稿篇二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今天我读了一个叫《愚公移山》的小故事。它使我懂得了一个道理。 它讲的是从前有一个名叫愚公的老人,他家的门口有两座大山。一个是太行,另一个是王屋。愚公和家人每天出门都要绕很远的路,很不方便。愚公想如果有条路该多好啊,这样再也不用绕着走了。因为这个原因,愚公决定要把家门口的大山搬走。他每天都要早起和家人一起挖山、搬山。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中间不管有多少困难、多少伤痛他都没有退缩过。因为他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感动了玉皇大帝。他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堵在愚公家门口的两座大山。从此以后,这里不再有高山阻挡了。 从这个故事中看,愚公是一个有毅力和敢于创造的人。他不惧怕任何困难,冲破阻力,坚持不懈的做着自己认为该做的事情。我更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无论遇到多么困难的事,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坚持不懈的做下去,就会获得成

四年级语文下册 愚公移山教案 教科版

愚公移山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字音正确,停顿恰当,并注意语气。 2.了解全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愚公移山的精神。 3.学会本课应识会写的字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字音正确,停顿恰当,并注意语气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愚公移山精神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启发质疑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后,启发学生理解“愚公”本意指是“愚蠢的人”。教师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提出问题。 二、读通课文,整体把握全文主要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按照“移山”问题的提出,移山的过程,移山的结果这样的顺序理清文章的层次 三、再读课文,解决疑问。 1.读课文学生体会两场争论的内容:一场是愚公与家人的争论,一场是愚公与智叟的争论。引导学生体会两场争论的区别。第一场是愚公与家人的争论,大多数人都同意,其妻子的献疑是出于关心。是一场民主的讨论;第二场争论是与智叟的对话,是针锋相对的。 2.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愚公与智叟两种不同的态度,注意读出不同的语气。引导学生体会:智叟惧怕困难,而愚公有不怕艰难、锲而不舍的精神。 3.读课文,引导学生自学。老师设疑:参加移山的人有哪些?移山过程中,开始是家里人,后来是邻居,四面八方的人,最后是夸娥氏的两个大力士儿子把山搬走了。 四、学生讨论: 如果玉皇大帝没派夸娥氏的两个大力士儿子把山背走,愚公的后代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移

走吗? 五、归纳通读全文,组织学生讨论。 这则寓言的题目为“愚公移山”,其中对“愚公”并没有讽刺的意味,看似愚,实则不愚;智叟的“智”就是所谓的“小聪明”,自以为智,实则是暴风骤雨,但没有克服困难和智慧的勇气,目光短浅。 六、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读了这则寓言之后,引导学生谈对愚公移山的体会,并向课外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查找资料,加深对愚公精神的理解。 七、积累内化 1.自选词语,由学生独立完成,提示学生可以选四个字的词语。 2.完成课文后的练习。 3.识字写字。 认读本课生字。 运用形声字的特点,识记字形。 形声字:霄、渤、痴、娥。 “寡”的写法。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