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三农问题调研报告】我国大中城市蔬菜生产现状与保障蔬菜供应的作用

我国大中城市蔬菜生产现状与保障蔬菜供应的

作用

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抓好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随后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中再次强调了要强化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蔬菜作为人们重要的生活必需品,其供应充足、价格稳定以及质量安全,特别是大中城市的蔬菜均衡安全供应尤为重要。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蔬菜产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全国蔬菜播种面积已从2001年的1633.3

万hm2增加到2012年2033.3万hm2;总产量已从2001年的4.83亿t增长至2012年的7.09亿t,比2012年粮食总产量高出1亿多t,产值达到1.4万亿元,超过粮食总产值。蔬菜以12%的种植面积创造占种植业近34%的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15%,在国际贸易中,为平衡农产品逆差发挥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蔬菜产业发展存在两个“不平衡”,即在不同区域间,蔬菜生产与消费发展还不平衡,不同季节间,蔬菜生产供应也不平衡。大中城市作为我国蔬菜主要消费地,蔬菜生产供应、价格、质量安全等问题备受关注,保障大中城市蔬菜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一、保障大中城市蔬菜生产的必要性

(一)保障大中城市蔬菜生产对我国食品安全十分必要。随着我国蔬菜生产布局不断优化、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蔬菜已从副食品成为城乡居民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食品,蔬菜质量安全的重要性已经凸显,近年来,城市周边区域蔬菜种植急剧减少,不得不从蔬菜主产区大量调运蔬菜,导致流通环节过多,这既加剧了产后损耗,扩大了产需缺口,也给蔬菜质量安全带来隐患。

(二)保障大中城市蔬菜生产对稳定市场供应、稳定价格十分必要。蔬菜是鲜活农产品,易腐难储,加之生产的季节性、流通的区域性特征,容易出现产区“卖难”和销区“买贵”,特别是遇到极端异常天气,导致蔬菜价格大幅度上涨,“菜贱伤农”、“菜贵伤民”,难以两全。大中城市作为我国蔬菜主要的消费地,大中城市蔬菜供应充足、价格稳定,既是对城镇居民的保护也是对蔬菜种植者的保护。

(三)保障大中城市蔬菜生产对推进城镇化进程十分必要。上世纪90年代以来,蔬菜产业已为提高农民收入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据统计,蔬菜栽培的亩产值为粮食的6.1 倍,棉花的2.4 倍,油料的6.1 倍;净利润为粮食的12.22 倍,棉花的2.8 倍,油料的11 倍;成本利润率为粮食的3 倍,棉花的1.4 倍,油料的2.6倍。实践证明蔬菜产业是一个富民产业,已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对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加快农村各项事业发展,改善我国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具有重要影响。

(四)保障大中城市蔬菜生产对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十分必要。现代蔬菜产业主要是以设施装备为主的产业,与传统农业相比,其生产效率大大提高,现代工业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新材料得到了大量的运用,自动化、规范化、机械化、标准化等方面得到了迅速发展,尤其是近几年来各地政府非常重视城郊周边蔬菜发展,农业部已启动了北方城市冬季设施蔬菜试点项目,都极大地促进了现代蔬菜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二、我国大中城市蔬菜生产现状

(一)产量不断增加,面积逐步平稳。根据对全国77个大中城市(城镇常住人口过百万)生产情况调查不完全统计,2005年至2012年蔬菜产量持续增加,从05年的19814.1万t,增加到12年的25167.1万t,增长了27%;蔬菜播种面积逐步平稳,从05年的578.3万hm2增加到702.94万hm2,增长了21.6%,其中2005年至2010年增长较快,2010年以来增速放缓,而2012年比2011年播种面积减少了29.6万hm2(图1.)。

注:数据来自笔者对各省农业部门调研数据不完全统计

同时,根据对35个大城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拉萨除外,下同)生产情况调研数据显示,自05年以来蔬菜播种面积以年均9.3万hm2的速度增长,增速较稳定,年产量变化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与77个大中城市产量趋势较一致(图2.)。

注:数据来自笔者对各省农业部门调研数据不完全统计

另外,数据显示全国蔬菜种植生产仍旧集中在蔬菜优势区,但大中城市蔬菜生产关系到城镇居民蔬菜保障供应,作用不容忽视,2012年,77个大中城市蔬菜播种面积700万hm2,产量

2.5亿t,分别占全国面积产量的34.5%、35.5%;其中35个大城市播种面积366.1万hm2,产量1.26亿t,分别占全国面积产量的18.0%、18.2%。

(二)周年生产供应基本实现。由于蔬菜生产技术的提高、优势区域及设施蔬菜面积的稳定、流通领域的快速发展,蔬菜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的格局已基本形成,南菜北运、西菜东调、北菜南销等趋势逐渐显现,有效缓解了淡季蔬菜供求矛盾,基本实现了周年均衡供应。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35个大城市年均自给率达到68%左右,而2005年该数值为60%左右,除夏秋淡季和冬春淡季,季节间和品种间的调动外,基本上实现了周年生产供应。

(三)质量水平显著提高。蔬菜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据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结果,2008年以来蔬菜农残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6%以上,比2000 年提高30 多个百分点,蔬菜质量总体上是安全、放心的。在蔬菜质量安全水平提高的同时,商品质量也明显提高,净菜整理、分级、包装、预冷等商品化处理数量逐年增加,商品化处理率由“十五”末的25%

提高到40%,提升了15 个百分点。

(四)价格季节波动。近几年蔬菜价格的持续走高以及蔬菜安全问题频频爆发,引发人们的持续关注。对36种蔬菜市场批发价的监测显示,随着季节的变化,蔬菜价格“U”型波动(图3),分别在每年的1-3月达到最高点,7月达到最低点,1995-2014年,最高月均价同比上涨93%,最低月均价同比上涨230%,价格季节波动主要是我国蔬菜生产由于气温影响存在冬春生产淡季,因供求关系导致当月蔬菜价格较高,月均价每年呈上涨趋势,主要是由于生产资料、劳动力成本、运输成本等上涨导致的。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海关数据库

(五)市场流通不断完善。自1984年山东寿光建立全国第一家蔬菜批发市场以来,蔬菜市场建设得到快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大城市一二级批发市场达到396个,比05年的264个增加了132个,增长50%,70%蔬菜经批发市场销售,在零售环节经农贸市场销售的占80%,在大中城市经超市销售的占15%,并保持快速发展势头。

三、保障大中城市蔬菜供应的难点与目前应采取的措施

农村信用社调查报告

内蒙古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金融专业社会调查报告 土左旗农村信用社察素齐十字路分社存贷比的调查 姓名 院系 班级 学号 指导教师 职称

指导教师评语: 成绩: 教师签字: 年月日

土左旗农村信用社察素齐十字路分社存贷比的调查 社会实践的参加者: 实践的主题:土左旗农村信用社察素齐十字路分社存贷比调查 时间:2016.07.20---2016.08.15 地点:察素齐十字路分社 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察素齐十字路分社基本情况 察素齐是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旗委、旗人民政府驻地,地处呼包鄂经济圈中心地带,土地面积4060平方公里。该分社位于察素齐十字路,在1982年就已成立,是土左旗18家分社之一,在社员工8人,全联社员工480人。(二)察素齐十字路分社存贷数及其比例

1

幅度有 60,060,709.31 元,增幅达到1.06,所以上升幅度非常大。 图 2贷款余额 由图2可得,贷款余额也呈上升趋势,其中2015年以后明显上升,并在15年末16年初有激增,贷款总额从2013年初的9,338,731.32元增加到2016年6月的86,408,209.60元,增幅达到8.25,增幅非常大。 图 3存贷余额对比

图 1贷款/存款 与图3相比,图4更直接的反应了贷款与存款的关系,从13年初的16%到16年6月份的74%,增加了58% 并且15年末到16年初有很大的跳跃,在此期间增长幅度将近有一倍,所以贷存比总体上在持续增长,个别月份或季度有激增。 二、主要体会 (一)存款数据分析 关于图一的情况,有这样一些因素导致: 1、绩效与工资相关联 信用社的绩效考核时间是在每个季度的末尾,后来,在15年引进新的绩效考核体系后,绩效与工资挂钩,员工为增加绩效,存款数额会有一个很大的提升。 2、与周边网点有关 因为相临近的网点撤走,居民分散一部分来该社办理业务,存款就会相应增加。 3、与管理者有关 在询问中,工作人员曾提到该社在14年10月时更换过领导。数据显示,在14年10月份后一年内确有小幅增长,因此,存款数可能与经营者的管理能力有关。 4、贷款沉淀为存款 有一部分银行统计的存款来源于贷款人已获得的贷款,但这些贷款并未全都使用,一些贷款还在该账户未使用于是便成了存款,这一因素也影响了存款总额。 5、存款营销

蔬菜产业发展现状与思考

蔬菜产业发展现状与思考 宜兴市蔬菜办公室陆志新 一、我国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1.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一、我国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中国蔬菜播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世界的43%、49%,均居世界第一。 2007年中国蔬菜播种面积达2.6亿亩,总产量5.65亿吨,人均占有量420多公斤。(中国经济网消息). 蔬菜已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2007年,全国蔬菜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11.3%,总产值6300多亿元,占种植业总产值比例高达25.5%.蔬菜生产对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额570多元,占农民人均收入13.8%. 2、蔬菜市场供应显著改善 随着蔬菜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蔬菜优势产区的逐步形成,产销布局的日趋合理,我国已基本实现了蔬菜周年均衡供应的目标。 2、蔬菜市场供应显著改善 本报讯近日,农业部发布了《全国蔬菜重点区域发展规划(2009-2015年)》。根据规划,到2015年全国将初步建成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特色的8个蔬菜重点区

域。 据介绍,我国蔬菜产业发展迅速,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在保障市场供应、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劳动就业、拓展出口贸易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 用。但同时,我国蔬菜产业发展也存在缺乏统一规划,生产布局不合理,市场供应 不稳定等问题。 针对蔬菜生产季节性强,蔬菜产品新鲜易腐,贮运困难的特点,根据气候、区位优势以及产业基础,农业部规划将全国蔬菜产区划分为4大功能区8大重点区域, 包括:华南冬春蔬菜重点区域、长江上中游冬春蔬菜重点区域、黄土高原夏秋蔬菜 重点区域、云贵高原夏秋蔬菜重点区域、黄淮海与环渤海设施蔬菜重点区域、东南 沿海出口蔬菜重点区域、西北内陆出口蔬菜重点区域、东北沿边出口蔬菜重点区域。 按照规划,到2015年,重点区域基地县蔬菜播种面积占全国的42%,蔬菜产量占全国的48%,出口量和出口额占全国的90%以上,蔬菜生产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 贡献额超过1200元,产品安全质量达到无公害食品要求,产品商品化处理和精(深) 加工率达到65%以上。 为此,农业部将改善基础设施与技术装备条件,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加大技术创新和推广力度,提高产业竞争能力;实行标准化生产与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安全 水平;推行商品化处理与加工,提高产品采后产值;完善市场和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促进产销衔接;发展产业化经营与品牌,提高产业整体效益。 增收作用更加明显,蔬菜总产值约5000亿元。 对全国9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额约430元, 全国958个蔬菜播种面积在10万亩以上的县,人均来自蔬菜的纯收入达725多元。 3.蔬菜产品质量明显提高 根据农业部2005年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结果,参照国际标准判定, 37城市蔬菜中农药残留监测全年平均合格率为94.3%, 以京津沪深四城市为例,2005年与2001年相比,蔬菜中农药残留监测 合格率提高了近29个百分点 4.国际贸易快速增长

精准扶贫调研报告

坚持精准扶贫同步全面小康 2015年7月至8月,我们驻村工作队组成调研小组,深入全村贫户家庭入户调查,认真分析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结合全村发展现状,认真分析总结,形成了调研报告。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全村人多地少,自然条件恶劣,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不强,农业收入不稳定。部分村民对新技术、新产品接受程度底,特色高效农业推广慢,村民文化程度偏低,掌握的实用技术少。 二、工作目标 (一)宣传政策。注重把宣传政策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结合起来,采取通俗易懂、易于接受的方式,广泛宣传国家和省、市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和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卫生、低保、养老等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积极协助联系户申请办理“双业”贷款、妇女小额信贷等惠农贷款,引导农民敢贷款、会贷款、及时还款,及时发现、反映和制止损害农民利益的各种行为,督促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折不扣落到实处,进一步凝聚群众、组织群众、发动群众。 (二)反映民意。注重把反映民意与巩固拓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结合起来,健全完善听取群众意见、回应群众关切、解决群众困难的长效机制,深入联系村召开村组干部与村民代表会议,商讨修订两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脱贫措施,帮助村委会

建档立卡,推行扶贫攻坚“图表式管理”模式。双联干部深入联系户家中,了解村情户情、经济状况、发展愿望、存在困难、就医就学等,提出个人帮扶计划。要认真梳理归纳干部群众的意见建议,及时反馈给党支部或有关部门,尽力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三)促进发展。注重把促进发展与推进“1236”扶贫攻坚行动结合起来,大力推进以发展养殖业为主的设施农牧业,以种植核桃树为主的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帮助村委会做好村级道路硬化和自来水入户工作,积极试点推广甜高粱种植技术,全力发展千亩优质核桃产业基地建设工作,协助做好土地流转、种植业结构调整、劳动力技能培训、劳务输转等工作,帮助群众找准最适宜、效果最好、收益最高的富民产业。 (四)疏导情绪。注重把疏导情绪与加强农村社会治理结合起来,及时掌握群众的思想动态和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深入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和信访案件,帮助开展法律法规及政策解释工作。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倡导健康向上的生活新风尚。 (五)强基固本。注重把强基固本与提升能力素质结合起来,加强村党支部建设,强化党员日常管理和教育培训,帮助完善村务公开、党务公开、党员培养教育等制度,大力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指导村内公益事业“一事一议”,提升村级党建工作水平。 (六)推广典型。注重把推广典型与凝聚强大力量结合起来,

信用社调查报告3篇

信用社调查报告3篇 中间业务是指银行业在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的基础上不运用或较少运用自身的资产,以中间人或代理人的身份为客户办理委托、担保和信息咨询等业务并收取服务费用的业务。由于中间业务以其独有的对资本无需求、风险低、盈利高、服务性能强等特点,在业内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并受到广泛而高度的重视,成为与资产负债业务并驾齐驱的重要业务领域,中间业务正被快速抢占和瓜分。快速发展中间业务是农村信用社信用提高和业务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我们将科学发展观运用于实际的最为深刻的表现。当前我们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发展状况如何、存在什么问题、应采取什么拓展策略?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对万源市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开展情况进行了调查,从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一、我市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发展的现状 1、起步较晚,项目品种开发不力。 1999年,万源市农村信用社的中间业务是以代扣存款利息税为标志开始发展的,但在以后的几年中一直未见其它中间业务出现,直到XX年才陆续有了代发工资业务,XX年有一个代理它行保管库款、押运现金的业务,XX年开始代发农民的各类直补款。可以说万源市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但起步较晚,而且中间业务还是建立在传统业务的基础上,其业务品种单一。 2、中间业务净收入虽逐年增加,但发展速度缓慢,收入比例还

处在一个很低的水平。 经统计,XX年我市全辖营业总收入为4151万元,中间业务收入为10万元,占总收入的0. 24%;XX年我市全辖营业总收入为4710万元,中间业务收入为12.58万元,占总收入的0.27%;XX年我市全辖营业总收入为6178万元,中间业务收入为14.10万元,占总收入的0.25%,XX年我市全辖营业总收入为8433万元,中间业务收入为87.6万元,占总收入的1.04%,而据有关资料显示,XX年全国各金融机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的平均水平为10%,最高的金融机构占比达到17%,外资银行占比更高,大约为50%,最高的占比达到70%(花旗银行),而我市农村信用社仅为0.002%,可见我们的中间业务发展规模小、范围较窄,仍然处在一个很低的水平。 3、精通中间业务的专业人才匮乏。 中间业务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具有集人才、技术、网络、资金和信用于一体的特征,它涉及经济、金融、贸易、法律、科技等诸多领域,是金融业的高科技“模块”。中间业务的发展需要大批知识面广、实践经验丰富、懂技术、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尤其需要具备系统的银行、保险、证券、外汇等金融专业知识,通晓各种金融商品和投资工具,了解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的专家。与商业银行相比,这种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在信用社是极难找到,大部分信用社目前根本就没有这种人才,因此造成信用社中间业务的品种少,功能单一,缺乏综合性和有自身特色的产品。所以,中间业务专业人员的匮乏严重制约了我市中间业务的发展,成为我们信用社中间业务发展的一大瓶颈,让

脱贫攻坚调研报告模板

脱贫攻坚调研报告 20XX年脱贫攻坚调研报告一 为积极推进我县脱贫攻坚工作,确保2019年省级贫困县摘帽,贫困村全部销号,贫困户全部稳定越线,平利县政协组织相关政协委员和部门负责人于4月上旬至6月上旬深入全县11个镇和15个当年脱贫村,采取实地查看、查阅档案资料、走访贫困对象、与镇村干部座谈等形式,对脱贫攻坚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进展情况 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以来,我县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期间的头等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坚持扶持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到户措施、帮扶到人、脱贫成效六个精准,实施易地搬迁、发展特色产业、引导劳务创业、实施生态建设、加强教育扶贫、开展健康扶贫、落实政策保障七个一批脱贫措施,全县上下统一思想、强化落实,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是建档立卡回头看,瞄准扶贫目标。2015年底市上核定我县贫困村87个、贫困人口4.57万人。通过认真组织建档立卡回头看,全县共识别贫困户18490户44831人,建立完善了贫困对象信息档案。找准致贫原因,按照七个一批分类实施脱贫。分年度落实脱贫任务,其中2016年脱贫村15个、脱贫人口4030户1XX10人。二是建立作战体系,强化组织领导。建立了脱贫攻坚县指挥部、镇作战部、村作战室三级作战体系,实行了县级领导联镇、部门包村、干部包户工作机制,签订责任书,立下军令状,强化督察督办、问责问效,压力层层传导到位。

三是筹集整合资金,强化投入保障。筹集财政扶贫资金5000余万元,15个当年脱贫村每村安排财政扶贫资金300万元,同时整合部门行业扶贫项目资金1.44亿元,集中用于当年脱贫村。申请农发行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信贷资金4.5亿元。出台5321小额贴息贷款政策和贫困户发展产业每户最高限额3000元的奖扶政策,为贫困户建房和发展产业解决资金困难。四是突出工作重点,落实脱贫措施。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贫困村脱贫的工作重点,加强项目规划对接落实,涉及基础设施、产业建设等390个行业脱贫攻坚项目中,有37个已经竣工,209个正在建设,还有144个项目处于规划设计、招投标等前期工作阶段。贫困户脱贫七个一批方面,以易地搬迁和产业扶贫为工作重点,认真落实劳务创业、生态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政策兜底等方面现有政策,各负其责做好各批次脱贫实施方案制定工作。五是加强宣传引导,营造浓厚氛围。通过大型标语、电视、网站专栏、简报、微信公众号等宣传形式,在全社会营造了浓厚的脱贫攻坚工作氛围。六是积极探索创新,开辟脱贫新路径。各级各部门紧密结合实际,积极创新工作思路,探索出精准扶贫+、电商+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贫困户等模式,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出特色、出成效。 二、存在问题 我县的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阶段性工作成效,但在工作机制、贫困村项目建设、易地搬迁、产业扶贫、健康扶贫、政策兜底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需研究解决的问题。 1、工作机制有待完善。一是工作统筹协调有待加强。工作部署前瞻性有待增强;部门政策要求与脱贫攻坚要求还不够协调一致;部门各自为战,相互支持配合不到位。二是政策配套整合有待加强。整合的1.44亿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资金,部

对于考察精准扶贫调查报告-扶贫调查报告

对于考察精准扶贫调查报告|扶贫调查报告 为稳步推进全县精准扶贫工作,**月14日至15日,县长**、副县长**率县政府办、县民政局及各乡镇管理区主要领导一行15人赴**、**两县,就精准扶贫的方式与方法实地考察学习,两县主要领导参与陪同。 一、考察情况 考察团分别参观了**县**片区、**片区、**片区、**茶业集团以及**县**片区、**镇等地方,每到一处,考察团听取了各参观点精准扶贫工作情况介绍、查看扶贫实施作战图及建档立卡贫困户信息台账、了解精准扶贫工作具体实施步骤。两县在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绿色宜人、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文化事业兴旺繁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方面给考察一行人员留下了深刻印象。 二、考察主要成果  **、**两县坚持把绿色发展作为精准扶贫、拔除穷根的根本出路,以“绿色决定生死、市场决定取舍、民生决定目的”的三维纲要为统领,坚持外修生态塑形、内修人文铸魂的理念,创造性地提出并实施整县推进、金融扶贫等举措,整合资源,全面发力,展开扶贫攻坚的强大攻势,取得显著成效。 (一)精神脱贫转民风 **、**两县,在精准扶贫上,始终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扶业,一

手抓扶志,**县以“**好人”、“最美家庭”、“美德少年”等系列评选,让一批道德楷模、身边好人的故事登上乡村文化墙、走进广播电视,使之成为**的“草根明星”、百姓学习的“标杆”。**县是十星级文明户创建的发源地,通过开展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村由腰缠万贯的精神乞丐村变成全国文明村,家规家训与村规民约有机结合,新的中华传统美德二十四孝在村部随处可见,强大的宣传氛围,使全县百姓的“精、气、神”在耳濡目染中发生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神奇“裂变”,使“存好心、做好事、当好人、有好报”蔚然成风。在这里,核心价值观与家规家训融为一体,亲切而自然地走进千家万户,孕育良好民风。 (二)做实产业引富民 在精准扶贫中,**、**两县围绕生态好、环境美、农民富的目标,始终坚持绿色发展、产业扶贫的理念,坚持产业扶贫与生态建设并重,在保护生态中发展产业,在培植产业中发展生态,不以牺牲生态为代价发展致富产业,实现了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的双赢。 举全县之力,招引外援,全力争取乡土能人回归故里,以茶叶、核桃、药材、魔芋、养殖为主导产业,带动产业发展,其中,蒋家堰镇**片区的敖勇按照“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投入3900万元,注册成立****药谷晨康药业有限公司,**创建**锦源绿化造林公司,采取“公司+农户+基地”模式,流转土地6700亩,投入3500万元,发展红豆杉、美国红火箭等珍稀苗木63万株。土地流转后,“五个一点”的收入有效促进了贫困户脱贫,即身富力强的

学院精准扶贫调研报告

吕梁***学院精准扶贫工作调研报告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中央对扶贫工作作出重大战略调整,提出建立精准扶贫的工作机制。为适应扶贫工作的新要求,进一步摸清贫困人口底数,了解致贫原因,找准扶贫的有效路径,增强决策的针对性和科学性,根据吕梁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市县乡三级书记集中开展精准扶贫调研的通知》(吕办发电〔2016〕51号)文件要求,集中一周时间(10月21日—10月28日),吕梁***学院迅速组建由院长***同志为队长的精准扶贫调研工作队,深入我院定点帮扶贫困村临县雷家碛乡白家庄村,通过召开由村支“两委”、党员代表、贫困户代表等参加的座谈会、发放问卷调查表、查阅扶贫档案、现场交流、入户走访、实地调查等多种方式,集中一周时间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扶贫调研基本情况 (一)白家庄村概况 白家庄村位于临县西北方向雷家碛乡,距离黄河20余公里,北与兴县接壤。白家庄行政村由白家庄、石窑坪、刘家沟、曹家洼和禹家甲5个自然村组成。全村耕地5300亩,其中3500亩种植枣树,1500亩种植核桃树。全村385户1200余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26户351余人。贫困户占全村比例为32.7%,其余非贫困人口也大部分生活在贫困线临界点。全村有党员28名,90%以上为60岁以上的老党员。该

村自然条件、人居环境十分恶劣。由于交通不便、道路狭窄,至今未通城乡公共汽车,水资源严重短缺。该村80%的土地种植红枣树,红枣和玉米为村民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近年来,经济形势整体下滑,外出打工青壮年劳力大都返乡务农,生活压力异常艰难。 (二)扶贫调研情况 这次调研,总体分四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集中调研。严格按照入户率达到贫困户总户数80%以上的工作要求,首先集中调研白家庄村精准扶贫工作,先后走访30多户典型贫困户,之后又抽调6人组成三个工作组,利用3天时间驻村蹲点进行了专题调研,全面了解白家庄村126户贫困户的基本情况、致贫原因等。第二阶段,甄别确认。对照国家关于贫困户的确认标准,对126户贫困户逐一进行了甄别确认。最后确定,白家庄村2016年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26户351人,2016年底计划脱贫16户55人。第三阶段,制订措施。针对该村制定符合实际的帮扶措施,逐项明确帮扶的主要任务、工作目标、责任领导、配合部门和完成时限;针对贫困户逐一制定了帮扶措施,分别明确了脱贫时限、帮扶责任人。第四阶段,集中交办。现场召开面对面集中交办会,属于整村的帮扶措施由有关部门认领限期办理,属于贫困户个体的由联户干部认领限期办理,并张贴上墙,挂图作战。 二、扶贫工作开展情况 新一轮扶贫攻坚工作启动以来,我院认真贯彻落实省、吕梁市关于精准扶贫工作的各项安排部署,围绕“精准扶贫、

关于加强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的调研报告

关于加强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的调研报告 如何加强和完善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已成为新体制框架下农村信用社必须面临和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农村信用社是通过金融业务经营活动寻找收益与风险平衡点的金融企业,除了化解历史形成的包袱外,面临的制度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等潜在风险的压力也在日益加大,这些风险爆发时不仅可能导致部分信用社的倒闭,对客户利益造成伤害,而且还可能影响整个信用社体系的社会公信力,引发系统性风险。当前,农村信用社在面临更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将承受前所未有的竞争与挑战,而如何加强和完善风险管理,成为新一轮体制改革后农村信用社必须面临和亟待加强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加强风险管理的紧迫性 目前,农村信用社面临的主要风险有: (一)操作风险不断惊现 人们习惯把金融业比作“保险柜”,而如今操作风险这个“锁在保险柜中的魔鬼”居然从“保险柜”中溜了出来,而且一发不可收拾,不断惊现。其实,操作风险自金融业诞生伊始就伴随存在,现在的大量出现只不过是风险管理者长期忽视而已,较之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相比,操作风险因其内隐性和细节,往往被认为简单而轻视。随着电子化发展和

新业务的开拓,原有的规章制度和内控手段已不能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从农村信用社内部看,处于社会经济转型期、体制改革期员工思想裂变提速,职业操守和道德风险不断加大,“内案”频发。操作风险使管理者痛苦地认识到,操作风险管理疏忽的后果是比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等其他风险类更可怕的一类风险,操作风险管理与企业经营成效息息相关。 (二)法人治理结构转型风险隐现 农村信用社的法人治理结构是在原有法人治理结构基础上进行改造完成的,现实行统一法人的县联社体制,仍然沿袭的是农村信用社原有产权结构特征,主要是内部结构调整,农村信用社基本上仍属依靠地方政府隐形担保的准国有银行机构。这种结构内的修修补补,不是一种彻底的产权明晰重组过程,也不是一种把既有农村信用社进一步推进规范化的合作制过程,仍然没有完成对农村信用社准国有金融机构性质的改变,无法克服所有权主体现实缺位、权力约束机制无法保障、民主管理不到位、激励不兼容和信息双向传播不对称等矛盾。对习惯于二级法人管理时期的“老三会”(党组会、职代会、主任办公会)架构下运作的信用联社领导班子来说,“新三会”(理事会、经营班子、监事会)架构下如何协调运作,发挥合力,至少在目前仍处于探索和磨合阶

扶贫调研报告范文4篇

扶贫调研报告范文4篇 本文是关于扶贫调研报告范文4篇,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据《**省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转发国务院扶贫办关于完善国家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暨新十年纲要调研工作文件的通知》,**县扶贫办抽调骨干力量组成调研组,于XX年6月1日至8日开展了深入细致、全面的调研工作。**县实施《**县扶贫开发规划(XX—XX年)》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面临的困难问题仍然十分严峻,完善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制定新十年扶贫开发规划已经十分必要。 一、十年扶贫开发规划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XX—XX年)》、《**省农村扶贫开发纲要(XX —XX年)》,**县结合实际,总结扶贫开发经验,按照经济社会中长期发展规划要求,在村级扶贫开发规划的基础上,制定了《**县扶贫开发规划(XX—XX年)》。XX年以来,我县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以贫困村为主战场,以贫困人口为主攻对象,把农村产业开发和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作为扶贫开发重点,突出抓好整村推进、劳动力转移培训、产业扶贫、易地搬迁扶贫等工作,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一是扶贫开发投入资金力度加大。XX—XX年的八年,投入中央财政扶贫资金7356.8万元,投入财政扶贫资金地方配套3743.6万元,投入以工贷赈资金125.00万元,投入小额信贷(有偿)资金1500万元,投入定点帮扶扶贫资金425万元,投入群众自筹及投工献料折算资金4618万元,总计扶贫开发投入资金17768.4万元。二是贫困群众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完成特困户简陋房改造7597户。解决了34560人通路困难,行政村通公路比例由XX年的92%提高到XX年的97.8%。解决了38592人、70276头(只)畜饮水困难,饮水困难人口由XX年的7.93万人下降到4.07万人。解决了9823户用电困难,行政村通电比例由XX年的92%提高到XX年的95.6%。行政村有卫生室比例由XX年的20%提高到XX年的36%。三是农民人均收入增加较大,农村贫困人口减少明显。农村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XX年的1514元增加到XX年的4360元,人均财政预算内收入由XX年的55.6元增加到XX 年的206.3万元,人均纯收入由XX年的451元增加到XX年的1614元。农村绝对

浅析罗甸县蔬菜产业现状、问题及对策

浅析罗甸县蔬菜产业现状、问题及对策 发表时间:2013-07-22T08:54:13.683Z 来源:《科教新时代》2013年7月供稿作者:董峰应[导读] 调整蔬菜产业结构,把品种数量调少,质量调优,单个品种面积调大。贵州省罗甸县人民政府蔬菜开发办公室董峰应【中图分类号】F307.11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7-0127-02 罗甸位于贵州南部的红水河畔,地处贵州高原向广西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介于东经106°23′~107°03′,北纬25°04′~25°45′之间,县域面积3015平方公里。全县辖26个乡镇,271个行政村,1765个村民组,总人口33万人。现有耕地面积28万亩,其中田11万亩,土17万亩。 县境地势北高南低,海拔242~1401米,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地貌破碎。属典型的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素有贵州“西双版纳”和“天然温室”之称,具有春早、夏长、秋迟、冬短的气候特点,年均日照时数1350~1520小时,年均气温19.6℃,0℃以上积温5686~7480℃,全年无霜期334天,年均降雨1100-1400mm,且雨热同季。 罗甸蔬菜通过34年的发展,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省州业务部门的关心支持和李桂莲老师等专家的指导下,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实现了生产有基地、销售有市场、产品处理有预冷包装、商标有“黔甸”牌蔬菜商标、服务有体系。先后获得了国家农业部定点批发市场、菜篮子产品生产先进县、园艺产品出口示范区、长沙市安全放心菜基地等金字招牌,产地获得了无公害产地认定,辣椒、茄子、番茄、黄瓜、南瓜、豇豆、四季豆产品通过了国家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质量认证,注册了“黔甸”牌蔬菜商标。到2012年蔬菜种植达30.21万亩,产量5.89亿公斤,产值12.39亿元,全县通过种植蔬菜年收入5万元以上的农户5100户,2万元以上的农户12300户,罗甸跻身全国蔬菜产业发展580个重点县之一。产品由原来的主销西南市场向北京、郑州、武汉等华中市场挺进。 一、成功经验和主要做法 1、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引进产业带动企业,促进产业升级。 为了解决当前农民经济收入多元化,罗甸蔬菜生产以家庭式生产为主出现品种多而杂,市场竞争力不强的局面。政府经过多方考察后,决定引入资金投入蔬菜产业,发展一定规模的产业化发展、集约化经营、集团化运作的企业或合作社进行基地流转生产蔬菜,以期带动蔬菜产业发展。为此,县政府出台一系列招商引资优惠政府,包括帮助企业流转土地、实行经济补贴、基础设施采取项目优先捆绑支持等。 经过努力,2011年4月,成功招进了罗甸县边阳镇绿青菜园营销专业合作社入驻边阳镇,转租了边阳镇岩脚村、前进村田500亩进行菜心、芥菜、芥蓝等叶菜类蔬菜生产,目前该合作基地年亩产值6~8万元,目标市场为香港、深圳、广州市场,但由于现在数量有限,现主要销往贵阳花溪物流园,且供不应求,解决农民工就业108人。2012年10月又成功引进了罗甸县世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进驻边阳镇兴隆,转租了边阳镇打讲村、黄泥坳村田312亩,主要从事果菜类蔬菜生产,2013年早春季获得较好的效益,目前已经建设或正在建设的基础设施有蔬菜交易场地1795平方米,彩钢瓦大棚1096平方米,管理用房占地555平方米,提水灌溉工程269亩,正在建设1300立方米空间的蔬菜冷库1座。引进了罗甸县三心种植专业合作社;贵州巨农育苗有限公司等企业。给罗甸蔬菜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这些企业直接与市场对接,在品种结构调整、技术更新、产品分级包装和品牌营销上得到了很好示范效应,带动了产业发展。 在此基础上,县委、县政府又全面启动“双带”工程,即带技术带资金从事农业开发。引进和鼓励企业、菜商老板、种植大户、技术干部、下岗职工、退伍军人等到基地进行蔬菜开发,并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成功吸引了逢亭镇床井村打工返乡农民工胡仕俊回乡转租其他农户土地100亩,从事辣椒种植取得了较好的效益;县蔬菜办也抽出了一名技术干部转租土地50亩,参加“双带”种植蔬菜。 2、实施蔬菜产业园区建设,推动产业发展。 2013年为了推动产业发展,按照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标准进行规划布局,进行打造升级,完成园区建设投资1280万元,其中生产性投资776万元,基础设施投资504万元。园区规划中完成编制的有一个,完成评审的园区也有1个,园区国土面积14万亩,土地面积2万亩,园区耕地面积1.2万亩,园区非耕地面积0.80万亩;土地流转面积0.11万亩,流转率1.1%.园区总人数10.31万人,从业农民总人数1.8万,园区合作社聘用农民200余人,园区企业聘用农民100人,农民参与企业,合作社的比重是2.25%,实现园区农民人均纯收入5293.3元/年,在园区覆盖扶贫对象700人,我们在园区修建冷库1个,容量为368.64立方米,温室大棚1056个,喷滴灌设施200千米。成功挤进全省113个农业产业园区建设。 3、重视产品质量安全,坚持品牌营销理念。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对健康越来越关注,我县从2000年以来,示范推广了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种植,到目前为止,我县蔬菜基地已经全部实现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种植,已申报认定2.1万亩无公害蔬菜产地,7个品种蔬菜产品已经通过无公害产品认证,为了进一步控制农药施用量,提高蔬菜品质。几年来,我县利用项目经费,在全县主要菜区发放诱虫板累计达28万片和组织修复、购买安装频振式杀虫灯和太阳能杀虫灯近2360盏进行无害化防治,基本可覆盖全县12万亩蔬菜基地。 在品牌营销方面我县政府一直都比较重视这项工作,2008年3月成功向国家商标总局申请注册了“黔甸”牌蔬菜商标,2010年3月正式批准使用。并加大分级包装资金投入,加快推进规范分级包装工作,从此逐步实现了蔬菜产品分级包装,品牌营销。 在产品质量保障方面,一是严格控制高毒高残留农药在蔬菜生产上施用,通过严查农药销售点,在村口、田间显眼位置张贴禁用农药警示牌,建立农业投入品使用登记和销售台账制度,加强技术培训宣传等措施,提高群众知晓率,达到保障蔬菜生产质量的目的;二是严把蔬菜产品销售关,只要产品一出来就进行农药残留抽检,在全县蔬菜主要菜区设立了35个农残检测速测点,配备了相应的检测人员和检测设备,年抽检样品近万个,对抽检不合格的产品实行就地处理,我得外销的产品准出制度。 4、采后处理设施等服务性设施功能逐渐增强。 2009年10月,我县第一座冷库建成投入使用,现有预冷库5座,日可预冷蔬菜2000吨左右,标致着我县蔬菜运销基本实现冷链物流,打破了我县蔬菜无法实现长距离运输的历史,由于蔬菜可以实现打冰,冷库预冷处理,今年的早春蔬菜卖到了武汉的北沙州市场、北京的新发地市场、郑州市场等,就今年早春蔬菜就有10000吨蔬菜实现预冷处理,销售这些市场,大大的加大了我县蔬菜运销半径,拓展了市场空间,平均每公斤价格高出0.6元以上。 5、营销队伍不断壮大。

2020最新精准扶贫工作调研报告

( 调研报告)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BH-045928 2020最新精准扶贫工作调研报2020 latest research report on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2020最新精准扶贫工作调研报告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扶贫工作,将扶贫开发工作纳入政府的重要内容,不断扩大扶贫开发成果。在各级领导的关心下,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由于我国老少边穷等地区人口多、底子薄的现有国情,扶贫任务仍然十分艰巨,笔者现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浅谈一点个人的思考与建议。 一、基本现状 xx县位于鄂豫皖三省结合部,总面积3814平方公里,拥有68万人口,是一个集老区、库区、贫困地区为一体的山区县。1986年被确定为全国贫困县,XX年被列为全国扶贫开发重点县,XX年被列入大别山片区扶贫攻坚重点县,一直以来都是全省乃至全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紧抓国家各类扶贫政策的有关机遇,结合我县实际情况,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按照精准扶贫的方式,努力走出了一条切合实际、特色鲜明的扶贫开发路子,全面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全县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仅XX年减少贫困人口2.71万人,得到了各级领导和群众的认可。 二、主要措施 (一)推进产业扶贫,拓展贫困户增收门路。县政府结合全县资源分布实际情况,坚持把特色产业作为山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突出发展茶叶、中药材、生态

养殖等特色产业。先后出台了《xx县加快特色种养业意见》、《xx县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奖励办法》等文件,整合涉农资金2亿多元,安排奖补资金1300万元,支持新建、提升特色产业基地25万亩,培育种养大户XX余户,新增省市产业化龙头企业23家,新增农民合作社1226家,培育家庭农场19家,涌现一批特色产业专业村,1万余户贫困户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实现脱贫。XX年县政府实施了光伏发电扶贫项目和农业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计划,着力以产业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脱贫。 (二)推进项目扶贫,夯实贫困户脱贫基础。坚持把农村基础建设摆在重要位置,集中解决行路难、灌溉难、饮水难等问题。近三年累计争取实施农村基础设施项目1000多个,投入资金11.5亿元,新建安全饮水工程135处、河堤58千米,整修当家塘305口,建设高标准农田5.7万亩,治理流域面积70平方公里,修建村组水泥路1049公里,整治美好乡村示范点36处,搬迁深山库区一线群众5211人。今年在上级支持下,对生存环境恶劣、居住人口分散的边远村组贫困群众,实施移民搬迁工程,计划搬迁贫困人口1768户6824人,并即将出台鼓励农民到中心村庄、集镇或县城购房奖励办法,在就业、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方面给予保障,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三)推进素质扶贫,提高贫困户脱贫能力。建立了新农合、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及时实施基层医药卫生体制、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全面实行药品零差率,减轻群众就医负担。XX年,全县农村群众享受医疗改革“红利”超3亿元。实施重大疾病防控、义务教育营养餐等一系列民生项目,积极落实义务教育免费入学、中职学校免学费等政策,做好贫困大学生、中职生、高中生和义务教育寄宿生资助,确保贫困户子女有学上、能上学、不失学。XX年,全县教育扶贫资金达5170

关于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情况调研报告.doc

关于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情况调研报告 农村信用社推进以县级联社为统一法人的经营管理体制,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和讨论的焦点问题。 当今,农村信用社改革不论是推行股份商业化经营体制,或是推行了以县联社为一级法人的经营体制,信贷管理依然是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如何加强信贷管理,提高信贷资金的周转速度、使用质量和使用效率,最大限度降低信贷资产的风险度。 为此, 本文拟就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运行的现状、问题、成因分析与解决对策,略作探讨。 (一)目前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运行的现状 1、信贷管理运行体制。 目前农村信用社在信贷管理运行推行的是集体管理决策、分级授信授权体制,从省级联社到基层信用社都相应成立了信贷管理审查(咨询)、审批委员会(信用社设立审贷小组),各委员会下面还专业设置有信贷管理和风险管理部门,并辅助监事会的监督和理事长的否决作用。 从程式上看,信用社为贷前调查岗,县联社信贷管理与风险管理部门为贷中审查、评估岗,委员会(包括省、市两级咨询委员会)则为贷款的最终审批岗。 这种采取民主化集约管理、程式化审查审批的模式,对于超过授

信授权的贷款的确取到了规避信贷风险、防止“一长独大”、控制操作风险的效用。 2、信贷管理运行规则。 农村信用社一直推行的是“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负盈亏”的经营原则,是靠资金组织——资金运用——资金管理——资金利润的经营规则来生存和发展。 准确的说,负债经营决定信贷资产扩张的规模和扩张的数量,资金运用决定信贷资产的周转速度和周转质量,信贷管理决定信贷资金的安全和质量,资金利润则是信贷管理运行的唯一目的——效益性和赢利性。 LocA明显可以看出,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在整个信贷资金管理运行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管理好了信用社信贷资金,也就管好了一盘棋和走活了一盘棋。 3、信贷管理评级授信流程。 信用社对借款人发放贷款,首先得予以评级,其次再给授信,并套用“信息采集→信用等级测算与认定→授信额度测算与认定”设定的格式,这是对原来只凭一份申请书、一页调查表、一张借据合同就决定贷款的是否发放,无疑是很大的进步。 因为评级坚持了客观、公正的原则,是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来综合评价客户的信用等级的。 而授信则是以评级为依据和基础,来确定借款人在某一期限内申请贷款、信用卡透支等用信的最高额度。

龙潭村脱贫攻坚调研报告

龙潭村脱贫攻坚调研报告 潘市镇龙潭村脱贫攻坚调研报告 按照县委关于精准扶贫的有关要求,我就在潘市镇龙潭村驻村以来精准扶贫工作进行了集中专题调研。 一、基本情况 祁阳县潘市镇龙潭村是原贫困村新屋村和非贫困村龙潭村合并而来,地处潘市镇北部,东靠祁东县归阳镇,西邻建溪村,南毗湘江,北与梅溪镇龟山村相接,全村辖23个村民小组,538户2082人,总面积为5.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80亩、山林面积4600亩。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怀下,龙潭村立足本地实际,将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放在第一位,将扶贫同扶志、扶智紧密结合,探索走出了一条“四扶四建”的特色扶贫路子,脱贫攻坚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龙潭村建档立卡贫困户37户126人,2014年脱贫1户4 人、2016年脱贫9户32人、2017年脱贫13户48人、2018年预计脱贫14户42人,实现贫困户全部脱贫。 二、致贫原因分析 (一)因病致贫。长期以来,许多村民在外务工,因工作环境、安全防护条件比较差,患上了内风湿、致残等病,致使劳动能力丧失,就医成本上升。目前,37户贫困户126人中因该类疾病和其他慢性病致贫的占45.05%。 (二)因学致贫。受教育布局调整影响,初中和高中学生全部在县城或镇政府就读,家长租房陪读现象十分普遍,教育成本大幅增加。经调查,因供养子女读书而致贫的占贫困户的 15.8%。 (三)要素缺乏致贫。一是缺少致富门路,思想观念陈旧,务工技能缺乏。二是缺少致富资金,以种植水稻、玉米为主的种植业收入有限。三是贫困农户贷款难问题比较突出,成为制约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因素。 (四)自然规律致贫。村内留守空巢老人的基本养老方式就是土地养老、社会保障养老,有的连生活自理都很困难,养老问题令人堪忧。由于务工子女收入低,又要供养学生,不仅敬奉父母的生活费很少,而且很少回家探望,致使留守老人经济能力非常微弱,同时内心还承受着对子女的思念以及孤独寂寞的煎熬。 三、精准制定扶贫计划 (一) 要实施产业扶贫,着力解决贫困户造血不足的问题。后盾单位祁阳经济开发区和驻村工作队、村两委多次座谈,参与村脱贫攻坚方案制定,主要包括实施肉牛养殖、百香果种植基地、红麻种植基地、光伏发电,目前村级60KW光伏发电站已并网发电,能确保村每年集体收入达5万元。 (二)实施科技扶贫。一是组织贫困群众参加务工技能培训班,提高创业就业能力。二是组织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提高贫困农民的种养殖能力。三是组织开展电子商务知识培训,适时建立电子商务平台,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利用村内一个服装加工厂、建筑工程老板、在外打工领先者,优先招收贫困户家庭人员务工增加收入。 (三) 实施基础设施扶贫,着力解决制约贫困村发展的瓶颈问题。2018年计划建成通组公路 2.7公里,加宽村主道5.5公里,积极申报村内道路网,并发动,联合各方力量力争在年前完成道路建设;新村级服务平台正在建设当中,正在加紧施工;目前农网改造、电信网络全村全面覆盖;修建田间沟渠1500米、山塘4口;已建饮水工程2座,受益人口2082人。(四) 实施就业扶贫,着力解决贫困户劳务增收的问题。引进红麻基地近100亩,工程已经开工;利用村内一个服装加工厂、建筑工程老板、在外打工的领先人士,优先招收贫困户家庭人员务工;对发展产业缺少资金的贫困户实施小额信贷扶贫,目前工作正在按程序进行当

浅谈设施蔬菜生产现状与对策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8280735.html, 浅谈设施蔬菜生产现状与对策研究 作者:吴晓东 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17年第12期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升,人们对食物的要求越来越高、需求越来越大,不仅要求蔬菜营养均衡,还要求蔬菜种类丰富,为了满足人们对蔬菜的需求,促进产业化发展,很多地区开始采用设施蔬菜生产方式,例如大棚种植、温室栽培等,借助各种外部辅助设施进行蔬菜栽培生产,为人们提供了种类丰富、数量充足的蔬菜。当前设施蔬菜生产已经成为蔬菜生产过程中的主要模式,对于我国蔬菜产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蔬菜生产过程中要加强对栽培技术的管理和控制,从而不断提高蔬菜产量与质量。 1设施蔬菜生产现状 设施蔬菜指的是在大棚、温室、小拱棚、或者地膜覆盖条件下种植的蔬菜。近年来各地对蔬菜种植方法进行调整,设施蔬菜种植是蔬菜生产过程中的主要方式,各地根据资源优势,结合适宜的品种进行规模化生产。西红柿、辣椒、甜瓜、西瓜、茄子、菠菜、生菜、绿菜花等,都是设施蔬菜种植产业中的主要品种,在设施蔬菜生产过程中,以大棚蔬菜最为常见,以山西省榆社县为例,当地的设施蔬菜发展情况良好,设施蔬菜产业可为全县农民人均增收300余元。榆社县设施蔬菜产业发展,以扩规增产增效为核心,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规模化、标准化、园区化生产基地建设重点,为设施蔬菜产业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尽管设施蔬菜已经成为我国蔬菜种植过程中的主要形式,但是在栽培过程中还是表现出一些问题,主要有几个方面:第一,农业资源利用率不高,耕地资源是最基本的农业自然资源,我国国土面积虽然广阔,但是人均耕地资源紧缺,设施蔬菜生产必须要有充足的耕地资源。同时能源短缺,也是设施蔬菜种植过程中的重要问题。第二,设施蔬菜生产质量有待提高。设施蔬菜是借助各种外界辅助设施开展蔬菜生产的产业,例如大棚生产、温室生产,针对具体的气候条件、自然环境等,要采取相应的技术进行管理,但是当前设施蔬菜栽培过程中的蔬菜质量有待提高,要从栽培技术管理的角度着手,提高蔬菜质量,从而不断提高蔬菜产业的竞争力。 2设施蔬菜发展对策 2.1充分利用土地和能源资源 在设施蔬菜生产过程中必须要积极加强对各种能源的充分利用,可以建立大规模温室和大棚生产基地,大型温室具有土地利用率高、充分利用光能、便于环境控制和机械化操作等优点,但是能源消耗较大。在生产过程中不能盲目引进,必须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对大棚和温

精准扶贫调研报告

精准扶贫工作调研报告 (2017.11 张冰池) 按照省、市、县干部“驻村联户”扶贫工作会议精神和扶贫办《关于开展驻村联户扶贫工作的通知》要求,根据办公室干部结对帮扶工作的具体分工,由我承担XX镇店头村乔X林和徐X林家的帮扶工作。为帮助其能够实现2020年脱贫的既定目标,我通过2014年至2016年前半年的驻村扶贫工作和今年5月至7月的多次入户走访,对全村的基本情况及乔西林、徐书林两家的具体情况已经全面掌握,现形成以下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与现状 (一)村情概况 1、村情简介 店头村位于XX镇东南4.5公里处,东临XX镇卋坡村,南邻XX镇肖咀村,西邻XX镇唐家村,北邻XX镇刘家村、XX村,地形地貌是三坡四沟,东北高、西南低,是我县中部塬区的中型村。该村共有268户、1170余人,耕地面积1547亩,全村主导产业以粮、果为主,果园面积928亩、地膜玉米700亩(含套种)。村民从事个体运输业13户,第三产业的9户,养殖业2户,其余群众以种植业为主,农闲季节在附近打短工。 2、产业发展

店头村的主导产业为苹果种植,全村耕地中大约75%用于发展苹果种植产业,经济收入的85%来源于苹果,其余耕地基本上种植玉米,有少量小麦。村内没有建立果品精深加工企业,也未发展附加值较高果蔬相关的下游产业。 3、农民收入 全村常年外出务工人员170人,支撑全村年均收入2300元。苹果和玉米种植,支撑全村年均收入1150元。退耕还林、生态补偿、农资直补、低保供养等政策性收入,达到全村年均收入150元。肉猪、家鸡基本上是自给自足,养殖业不成规模,目前带动收入不大。合计人均年纯收入3400余元。目前暂无村集体收入。 4、基础设施建设 人畜饮水已经实现了全覆盖,群众用水比较方便,排污管网建设等设施因年久老化,阴雨天气积水排放不畅;在我单位为店头村修筑完成800米的道路硬化任务后,该村的村组道硬化已基本完成全覆盖。通村公路“店川路”与210国道完成了对接,现通往丗坡村的200米左右的道路尚未完成硬化任务;全村实现了农村远程教育网络接通,方便群众收看政策宣传与作物管理培训节目。通讯信号完成了全覆盖,互联网也已完成入户建设;全村“村村通”网络电视已全覆盖。 5、基层组织建设及其作用发挥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