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媒体时代报纸评论特征和发展趋势

数字化浪潮的日益深入,使信息传播处于不断变革中。近年,随着微博的横空出世与自媒体概念的出现,“多媒体”时代喧嚣未落,“泛媒体”时代特征愈发明显。在这个时代,传播渠道更加多样,传播主体愈加多元,传播模式越发复杂。传统媒体的界线日益模糊,它们都以拥抱数字技术的方式在不断嬗变。报纸新闻评论也在这场信息革命的大浪潮中不断变革,在泛媒体时代显示出新的特征,并将在今后的发展走势中深化与数字技术的结合,携手共进。

从单一“官方立场”到“多元声音”表达

在我国,报纸长期以来是作为党最重要的舆论宣传工具发挥作用,因此,报纸内容大多数是传达政府政策和本报观点,报纸评论更是要求站在“官方立场”发声。而如今,报纸评论声音变得多元,除了舆论宣传所必要的“官方评论”和代表本报立场的社论、评论之外,在报纸上还出现了大量来论、个论等时评,有的评论还会注明“不代表本报观点”。

报纸评论的“官方立场”是指评论集中于政策传达、政治路线的引导与党的各项宣传。这是由过去所处的环境决定的,比如,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一段时期,是党开始执政、巩固新政权的关键期,做好宣传和舆论工作成为党顺利领导各个领域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因此,评论的官方色彩和宣传性质是适应了当时的环境。1978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与推进,报纸评论从“文革”的重挫中逐渐恢复。伴随着新的信息时代到来,报纸评论也步入了“多元声音”的时代。

“多元声音”一方面是指在报纸上话题更加多元,而不再拘泥于过去比较严肃的、硬性的话题。比如,现在的报纸评论话题除了引导舆论的社论以外,其他评论更多的关注民生、环境、食品安全等方面,也出现了专门的足球评论、娱乐评论等;另一方面是指对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声音。过去,社论是高高在上的灌输式的语气,评论中对事件的看法都是一边倒。比如,曾经“以阶级斗争为纲”时期,报纸评论中“非黑即白”的简单定性十分严重。而现在的报纸评论,对同一事件会刊登不同角度的评论,比如,在矿难发生后的媒体报道中,有的评论是问责煤矿非法经营的,有的评论是问责政府瞒报的,有的评论是关注矿工生存状况的。此外,报纸评论甚至会刊登对立双方的看法,通过不同意见的交锋激起思维火花,受众在此能感受到智慧的碰撞,再按自己所需择其精华,成为自己行动与决定的重要参考。

评论变化体现了泛媒体时代特征

从“官方立场”到“多元声音”的表达,报纸新闻评论的变化体现了泛媒体时代传播特点对纸媒的的影响。一方面,在泛媒体时代,拥有数字技术内核的互联网媒介崛起,并以其诸多特性(如海量性、多元性、交互性、自由度等)极大地改变了信息的存在和传播方式。另一方面,话语权在泛媒体时代的门槛不断降低,越来越多的普通人拥有了自己的麦克风,自媒体人越来越受到信息传播舞台上聚光灯的青睐,自主传播也在许多揭露真相的战役上功勋卓著。这两方面带来的最大变化是,传统媒体无法再像过去一样垄断和控制信息。而告别了过去“吃皇粮”的时代,面对的是现代日益激烈的市场化竞争,传统媒体要适应新的形势,自然要在信息的生产、内容、市场等各个方面进行变革。报纸新闻评论的变化,正是纸媒在泛媒体时代生存壮大的内在要求,也是纸媒自己求新求变、赢得市场竞争的必经之路。

1.泛媒体环境对评论内容层面的影响

在泛媒体时代的影响下,如今报纸的新闻评论内容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的不同,体现出更快、更泛、更活、更杂等多个特征,这些变化恰恰是跟泛媒体的传播环境契合的。

首先,报纸新闻评论的范围越来越广。新闻评论是随新闻事实的产生有感而发,我们现实世界的丰富多彩决定了新闻评论也应该是广泛而多元的。但在过去很长时间以来,中国的新闻评论大多是围绕着“中心工作”而展开的。在信息相对匮乏的时代,这些评论有积极意义,有力地凝聚了人心,发挥了舆论引导的作用。但是到了信息开放的时代,长期老调重弹,无疑会引起群众的厌倦甚至不满。到如今,数字技术给信息插上了翅膀,也给群众打开了新的窗户。人们所看到的世界越来越宽广,所获取的信息越来越多样,这自然会带来更多的意见需

泛媒体时代报纸评论特征和发展趋势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范以锦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朱海威

本刊专稿

求。例如:在政治与经济之外,当今关于军事、法律、国际、健康、旅游、娱乐等方面的话题与日俱增,每一类信息都需要更专业的意见与观点,报纸以其长时间来累积的权威性与指导性,决定了它的评论正是这类意见与观点的最佳载体。多媒体时代解放了个体接触世界的现实局限,我们的生活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延伸和丰富,因此,报纸新闻评论的范围也随之越来越广。

其次,报纸新闻评论的语言越来越生动。长期以来,我国报纸的新闻评论都是肩负着引导舆论的作用,所以出场的时候一般都是严肃嘴脸、刻板腔调。尽管其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但对群众而言,这样的评论显得有些高高在上,有敬而远之的感觉。随着泛媒体时代的到来,一方面,如上所述的新闻评论内容越来越多样化,你无法要求用同一种严肃的语气腔调去讨论不同领域的事物。例如:若用刻板的腔调来讨论娱乐,只会产生一种不伦不类的效果。另一方面,网络传播的兴盛催生了许多“网络热词”,并且这些热词日益活跃在现实生活中,成为人们常用的交流用语。2011年,《人民日报》就多次使用“给力”这一网络热词,引发坊间惊喜连连,大大增加了党报的贴近性。此外,在新媒体时代,评论作者越来越多元化,遣词造句的个人化与文风的个性化必然会促使新闻评论的语言越来越生动呈现。

再次,报纸新闻评论的观点越来越多样化。多年来,我们的宣传大多是一面宣传法,即只按照领导机关和宣传者的旨意进行新闻报道和宣传,受众接受的信息大部分是单一方面的意见,而不知道或很少知道另一面的意见和其他意见。而在泛媒体时代,信息量度和广度被空前解放,人们不再只看到事物的一面,而是能从多样的信息中看到事件的全貌;再加上人们表达的渠道越来越多,自媒体传播盛况空前。于是,在这样一个信息较为开放且多元思想的碰撞更激烈的社会中,对交锋的空间需求也越来越大。而报纸作为文字符号的载体,能在网络之外提供更具权威性的观点争鸣空间。“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些名言绝句都说明了对同一事物可以有许多不同的看法。因此,多样化的新闻评论观点,既包括赞美歌颂的,也包括批评谴责的;既包括阐释说明的,也包括建议研究的,还包括探讨、争议、商榷的。所以,有的报纸会在同一个版面上刊出两方观点截然不同的评论,署上“不代表本报观点”,把选择观点的权力交给读者,也让真理越辩越明。

最后,报纸新闻评论的整体越来越立体化。过去传播模式下的报纸新闻评论是以媒介为中心,报纸评论什么,受众就应接受什么;传达给受众什么思想,受众就受到这方面的舆论引导。在这个过程中,评论内容显示出直线、平面的僵化思维模式。在泛媒体时代,一方面,媒介渠道的多样化使得受众的选择权大大增加,市场经营要求媒介必须从过去的“传者中心”转变到“受者中心”的思维。所以,报纸评论必须跳出过去直线性传播,走上立体化评论的道路。另一方面,泛媒体时代带来了全民麦克风时代,各方声音的交织前所未有,这种情况对报纸的新闻评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评论的自主性决定了它的质量良莠不齐。而真正要澄清事实,把握主流,高屋建瓴的引导舆论,则需要报纸评论站出来,引述事实,全方位、多层次地分析说理,从事物的联系和发展变化中看问题,深入阐释发掘事实的内涵,抓住事物的矛盾,形成立体化的看法和评价集合。

2.泛媒体环境对评论队伍及相应平台构建的影响

除了评论内容,报纸在泛媒体时代的评论队伍及相应的平台也显示出新的特征。

第一,报纸评论员主体的变化:从过去封闭的专职评论员到多层次作者的参与。传统媒介中,新闻评论的主体历来是以报社主笔、资深评论员、资深编辑或专家名家为主,新闻评论队伍少而精,媒介之外的一般受众极少能参与其中。新媒介时代为评论打开了多元化参与的大门。原因之一是多媒体时代引发了话题的日益丰富,评论内容也随之越来越多元,“术业有专攻”,每个领域有每个领域的人才与专家,因此,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大学生、甚至工人农民等普通受众也逐渐成为新闻评论的积极参与者。他们来自社会各个阶层和群体,最直接触摸社会的真实生活,发出更具观点化的民意与意见化的呼声。原因之二是在泛媒体时代,传播阻碍减少,发言门槛降低,网络上涌现出一大批备受追捧的“自媒体人”。他们有的意见独到、有的风趣幽默,带来了一大批读者“粉丝”。传统媒体在发现这些人以后,给了他们报章上的言论阵地,为他们开设专栏,成为吸引读者的资本。也就是说,泛媒体时代成就了许多“有实力但没阵地”的评论员,而这些人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传统媒体的评论阵营中,使得报纸的评论主体越来越多元。

第二,报纸评论平台的变化:从以往只满足政策传达的版面安排到现在构建权威解读与多元观点的平台。一直以来,在引导舆论发挥宣传作用方面,报纸新闻评论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影响作用,但评论内容大多是政策的传达和围绕纲领的解读,因此只需临时安排一定的版面应对就行了。但是,单一的内容已经难以适应当今的新形势。在泛媒体时代,信息大爆炸带来了海量信息,使得受众在选择和接受信息上需要更多的权威引导。平面媒体作为信息领域的专门从业机构之一,长期以来积累

本刊专稿

了深厚的权威性,对泛滥的信息海洋进行权威解读有着难以比拟的优势。如今,越来越多的报纸评论把目光投向社会焦点,强化了自身的解读服务功能。前段时间小悦悦事件发生后,网络上下一片骂声,情绪化的信息较多,这时,广东的许多报纸推出多篇评论,呼唤要理性反省,引导全民道德反思。适应权威解读与多元观点碰撞,报纸新闻评论的种类也多元,单靠自身的专业队伍和临时性的版面安排已无法适应这种变化,必须适应多层次作者发表多元观点的需求构建宽阔的评论平台。

从“独家报道”到“独家评论”快速传播趋势的凸显

过去很长时间以来,“独家新闻”是一张报纸的核心竞争力,全球各大报纸都曾上演过争抢独家新闻的经典战役。到了数字媒体时代,信息在“公开与共享”的互联网核心精神下传播,信息资源不再垄断和掌控在专业媒体机构手中,获取独家信息变得越来越艰难。传统平面媒体受自身局限,争夺“独家新闻”的时效性空间被网络媒体的“即时性”特质大大压缩。在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已无“独家新闻”可言,“独家评论”上升为报纸市场化经营的重要战略。

1.越来越多的报纸从“独家报道”时代转入“独家评论”时代

在泛媒体时代日趋激烈的媒介市场竞争压力下,报纸早期所追求的“独家报道”的主导观念开始动摇,依靠“独家评论”来吸引注意力的观点越来越引起重视,有的报纸的市场战略甚至围绕打造评论品牌展开。

第一,报纸新闻评论的数量增多。早在十年前,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团曾对中央及地方主要报纸的新闻评论进行了调查,在为期一年的数据统计中,《人民日报》发表的社论、评论员文章和“今日谈”“人民论坛”等专栏评论共334篇;《中国青年报》发表各种评论文章1141篇,其中备受读者喜爱的“求实篇”刊发评论和杂文162篇。这个数字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媒介历史上少见的,而我们已经看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今天这个数字已经更加庞大。

第二,报纸新闻评论的分量增加。《工人日报》在十年前已将评论版与综合新闻版合为一版,把评论版放在新闻版的上面,年内共刊发评论文章1186篇;《南方周末》这类读者群面对知识分子的周报,每周还有多个评论版面——

—除了头版的“方舟论坛”外,还有“众议”

“视点”等3个评论版。可以看到,评论在报纸所占的比例更大,分量也更重。有的报纸打造了广受好评的品牌评论栏目,如《人民日报》的“人民论坛”、《中国青年报》的“求实篇”等。这些品牌栏目成为报纸市场化竞争中的重要资本,在未来争夺“独家评论”的趋势中,将更具战略重要性。

2.拥抱新媒体,让“独家评论”快速且广为传播

在新技术面前,传统媒体既要保持自己的核心特点,也要拥抱互联网的技术优势,在与新媒体的融合中让“独家评论”快速且广为传播。

第一,将报纸的权威解读优势与网络的海量信息特点结合起来。在网络时代,一方面信息大爆炸使得世界各地的新闻都能即时呈现在媒体面前,因此媒体所能评论的话题比过去大大增加,这在拓宽评论面上大有益处。另一方面,网络时代信息真假难辨、鱼龙混杂的情况日益严重,受众往往在信息的海洋里不辨方向,不知道孰对孰错。报纸此时则应发挥自己在权威性上的优势,通过评论肩负起正本清源、引领舆论的大旗,这样的权威解读在网络言论的汪洋中无异于航行的灯塔,成为指引方向的“独家标杆”。

第二,将报纸的深度与高度优势与互联网的即时特性结合起来。网络传播的“即时性”使其在时效上达到了极致,再加上获取信息的门槛大大降低,这是一个难以再抢到“独家新闻”的时代。在这种形势下,报纸则能利用自己的深度和高度优势,可以抢先发布“最新观点”。也就是说,在大家都能知道“发生什么事”的时候,报纸评论可以在第一时间做出“为什么会发生”“如何发生的”这类解答。因为报纸符号载体是文字,在解释力上具有天然的优势,再加上人们面对的生活日益复杂,第一时间需要有高度的建设性意见。所以,报纸评论的“最新观点”可以成为弥补时效性短板的有力武器。

第三,报纸载体的局限在互联网上得到渠道延伸。随着互联网在千家万户的普及,它成为越来越多人获取信息的首选渠道。这可能导致报纸评论做得再好,却并没有被人看到。但如果将报纸与新媒介进行融合,把报纸内容搬上网络平台,新闻评论也就在网络话语中开辟了一块新阵地。在市场化竞争日益深入的今天,信息产品不仅要做内容,而且要做渠道。“独家评论”不仅要在内容上够分量,在传播渠道上也要够快捷广泛。报纸评论在网上同步后,突破了报刊发行的地理限制,将传播范围和效果最大化,形成覆盖面广的全方位影响。只有内容和渠道两手抓,“独家评论”才能既有内容又形成品牌影响。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21世纪的今天,报纸新闻评论完成了从“官方立场”到“多元声音”传播的转身,泛媒体时代所带来的信息革命与传播技术发展,无疑在这次转身中起到强力催化剂的作用。顺应技术发展的脉络,我们可以展望报纸评论的未来,在这个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中,报纸评论的下一个高峰很可能是“独家评论”时代。■

本刊专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