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药价虚高的原因

我国药价虚高的原因
我国药价虚高的原因

我国药价虚高的原因

当前,我国医药行业总体上表现出全线扩张的上升势头,并释放出卓而不凡的巨大潜力。2009年,尽管遭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医药工业产、销、效益保持较快增速,医药外贸逆市前行,企业国际竞争力日益提升,产业格局不断优化,产业规模加速扩大。而我国药品售价基本达到以下比例:中成药出厂价格一般为零售价格的20%-25%,化学药品为10%-20%,极个别在10%以下。有媒体报道,一瓶芦笋片利润高达1300%,一种昂丹司琼的药品,利润率高达2000%。也就是说,药品的零售价格一般是出厂价格的4-10倍,甚至更多。药品价格虚高是造成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原因,已严重影响社会和谐,必须下大力气解决。

药品价格虚高是指政府规定的药品最高零售限价或企业自主制定的药品零售价格远远高于其社会平均成本,使药品最终以远远高于社会平均成本的价格出售。造成药价虚高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公立医院在药品零售环节的双向垄断地位

央视有关芦笋片药价虚高的报道提供的一个关键信息揭示了这一问题的根源:那就是患者只能从医院购买,从药店买不到这种药品。一个零售价达到出厂价14倍的药品,药店为何没有销售?原因很简单,因为医院不同意药厂卖给药店。目前公立医院控制了药品零售80%左右的市场份额。为了保住这80%的市场份额,药厂不敢得罪医院。因此,药厂不得不放弃药店那20%的市场。药店是能够展开充分的价格竞争的,一个药品若能在药店销售,高达13倍的批零加价根本无法维持。

有一种非常流行的说法是“药品流通中间环节多、经营效率低、层层加价推高了药价”,这种说法完全是颠倒了因果关系,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公立医疗机构垄断了药品零售市场,导致了药品零售价格虚高,零售价格与出厂价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差价空间,能够允许药品流通环节多,经营效率低、并且层层加价。这巨大的差价给各级经销商提供了生存空间,反过来,各级经销商又和相关利益集团结成利益同盟,维护虚高的药品价格”。如果消除了公立医院的垄断地位,虚高的药品零售价格就不可能再维持,那么零售价格与出厂价之间的差价空间也就被大大压缩,“环节多、层层加价”也就无法再维持,低效率的经销商会被竞争淘汰,流通环节就会扁平化。因此,解决药品价格虚高问题不应该从流通环节着手,而是应该从破除零

售环节的垄断入手。不根除公立医院在药品零售环节上的这种垄断地位,再多的行政管制亦无法根除药价虚高问题。

(二)医药生产企业以给医院高额回扣推动药品销售。

在我国,大部分药品都有几种可替代产品。与普通商品的市场竞争大打价格战相反,药品的市场竞争方式是逆向定价,竞争越是激烈,越得提高价格。原因在于药品既是商品,又不是普通意义的商品,其终端用户没有自主选择权,采用与否的决定者与付费者不同,患者是被动接受医生建议。只要打通医生这一环节,药品就有市场。为了使医生更多地使用自己的药品,在可替代药品众多的情况下,药厂给出的回扣高低就成了影响医生开处方的一个重要因素,只有“高定价”才有“高回扣”的可能。据业内人士估计,医生回扣部分占药品零售价的20%左右。且我国开始实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但从目前看,上述目标都没实现,相反,药品招标采购却使“中介机构获利,患者和企业受损”。药品招标又增加了医药企业的负担,企业为招标成功,不得不拿出一笔可观的“公关”费,进行“暗箱操作”,这些费用都追加到药价上,最终转嫁到患者身上。药价并未降低,甚至出现越招标药价越高的现象,药品招标的作用只不过是通过招标增加了一个利益分享者而已。

(三)15%的公立医院药品加价率管制政策导致了医院偏好购销高价药。

其中的原因很简单:(1)试想某病既可以用批发价5元的药品治愈,也可以用批发价高达100元的药品治愈,处方并销售前者医院只能赚取0.75元,而处方后者医院可以赚取15元,后者收益高达前者20倍,医院及其医生显然倾向于购销后一种药品。(2)为了表面上不违背加价率管制而又尽可能获得最大卖药收益,公立医院利用其在药品零售环节的买方垄断地位和药厂合谋抬高药品批发价,这样一方面公立医院可以合法获得更大的卖药加价收益,另一方面又可以通过药厂返利和回扣形式获得更多的卖药收益。如此一来,公立医院实际获得的卖药收益显著超过了政策规定,同时表面上又没有违背政府的购销加价率管制。公立医院药品购销中的返点和回扣加在一起往往占到药品零售价的40-60%,所以二三级医院的名义采购价(往往也是政府招标价)明显高于药企实际得到的采购价,中间的差额即为二三级医院的返点和回扣及营销费用。

(四)多头管理的医药管理体制

我国目前的医药管理体制是:发改委负责药价的调控,卫生部分管医院,药监局分管药品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在药品定价机制上,分为非医保品种和医保品种两大类,其中,非医保品种由药品生产企业自行定价,只需将有关定价资料报当地物价管理部门备案即可在全国销售。而医保品种则分为甲、乙两类,实行不同的价格管理办法,其中甲类由国家发改委统一定价和调价,全国执行同一价格;乙类由各地物价管理部门分别定价,在生产企业自行定价的基础上有上下15%的调控空间,各地分别执行各地的价格。近年来,虽然发改委屡屡降低药价,但医院、药店和医药企业每次都能迅速地找到替代药,使降价药“消失”,形成“降价死”的现象,将发改委的降价努力化为乌有。替代药品中,不仅包括疗效相同或相近的药品,更多的是通过改包装、改剂型、改规格等办法使同一药品改头换面,逃避降价,以高价重新上市。在这一过程中,药监局管理失控,为“四改”大开绿灯,使新药审批达到泛滥的程度。药品生产企业对自行定价药品往往虚报成本,以提高药价。地方政府出于地方保护的考虑,对药品生产企业上报的定价资料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缺乏真实有效的测算和监管,造成企业自行定价药品和医保乙类药品价格虚高。

(五)医患间信息不对称使医院提高药价

药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患者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需方。患者缺乏专业知识,不懂得什么病应该吃什么药,应该吃多少药.而医生利用其掌握的专业知识和信息的绝对优势成为患者用药的决定者,医生与患者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在缺乏监督机制和自身利益的驱使下,基于这种信息不对称的道德风险便大面积产生。医院提高药价,医生就开大处方,过度提供药品,造成药费上升。实行”以药养医”的药品价格管理体制,而国家对“以药养医”的体制基本采取默认态度,在药品定价上直接预留了医院的利润空间,成为导致药价虚高的根本原因。

(六)医药流通企业销售费用高。

据统计,我国前10位药品批发商仅占国内医药批发28%的市场份额,全行业平均利润率不足1%,而销售费用率却平均高达12%。医药批发企业数量多,规模小,行业集中度不高,单个企业市场覆盖率低,造成销售环节多,费用高,提高了药价。而不计其数的医药个体代理商规模更小,并且由于缺乏监督机制,回扣更隐秘,数额更大。个体代理商经销的药品种类和数量往往有限,无法实现市场覆盖,所以转手频繁。每次转手,都提高药价。值得

注意的是,个体代理商合法的经营身份和政府监管的缺失在客观上为哄抬药品价格创造了便利条件。

专家认为,目前我国药品价格形成的整个链条都有问题,光解决哪个环节解决不了根本问题,除非建立起完善的国家补偿机制,使医院不再依赖于药品收入。政府有必要介入进行规制。从目前的情况看,从根本上解决药品价格虚高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各环节同时进行规制: (一)实行全国统一的涵盖全部药品的价格上限规制。(二)设立专门的药品价格规制机构。(三)全面整合医药流通企业。(四)提高医疗服务收费标准,加快推进医药分家。(五)废除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代之以药品网上交易平台。相信随着国家补偿的逐步到位以及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推行,药价虚高问题会逐步得到解决。

品牌危机论文:品牌危机品牌危机成因品牌危机管理

品牌危机论文:品牌危机品牌危机成因品牌危机管理 【中文摘要】品牌时代已经到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致力于打造自己的百年品牌,在这条通往百年梦想的道路上,品牌危机无疑成为最大的障碍之一。仅2008年至2011年期间就出现了诸如“三鹿毒奶粉事件”、“丰田召回事件”、“黄光裕事件”、“富士康跳楼事件”、“腾讯360之争”、“伊利蒙牛间的生源奶粉事件”、“沃尔玛家乐福价格欺诈事件”等众多的品牌危机事件。对于企业的管理者和研究者而言,如何避免或减少品牌危机的发生,如何在遭遇品牌危机时及时有效的应对,如何在品牌危机结束后恢复品牌联想或关系,都是不可回避的难题。而研究品牌危机的成因和管理,就是为了寻求更好的解决难题的答案。本文以现代管理学理论为指导,在借鉴比较成熟的理论及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尝试以新的思路去研究品牌危机的成因及管理,并对部分有代表性的品牌危机事件进行归纳整理,作为文章的论据使用。本文在论述中,首先对品牌危机进行了定义,即当某一品牌的品牌联想负面化或品牌关系恶化时,就认为该品牌发生了品牌危机。然后,尝试以新的研究角度——围绕品牌的经营过程,对品牌危机的成因进行分析,在分析中结合有代表性的品牌危机事件来支持观点,并建立了品牌危机成因分析模型。最后,通过分析经典案例——强生公司“泰诺胶囊中毒事件”,总结其成功经验,并结合PPRR模式的内容和本文建立的品牌危机成因分析模型,按照PPRR模式的步骤提出本文对品牌危机的管理建议。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围绕品牌的经营过程对品牌危机的成因进行分析,使得分析 过程更富有逻辑,分析结果更加全面;另一方面,建立品牌危机成因分析模型,并应用于品牌危机管理之中。 【英文摘要】Brand time has come.,more and more companies began to make his centenary brand,in the path to centennial dream of the roads, Brand crisis will undoubtedly become one of the biggest obstacles. Only during the 2008 until 2011 has appeared many brand crises , such as SanLu toxic milk powder event, Toyota recalls event, Huang Guangyu event, Foxconn jump events, Tencent and 360 wrangling, Yi Li and Meng Niu wangling about Shengyuan milk powder, Wal-mart and Carrefour about price fraud event and so on. How to avoid or reduce the brand crises, In case of crisis how timely and effectively brand respond, How to end in brand crisis recovery brand association or relationship, are inescapable problem. Studying the causes and management brand crisis, is to can better able to solve these problems.This paper is based on modem management theory as the guide, In reference to the theory and comparatively mature research foundation, Try to new ideas to study the causes and management brand crisis, And some representative brand crisis generalization event as the argument used, ensure this paper science and rationality.This paper firstly is the business

药价虚高的成因及对策

药价虚高的成因及对策 药物制剂四班丁俊强 131060407 “药价虚高”是指这样一种行业现象:药品生产企业通过给药品虚高定价,人为地创造出较大的利润空间,然后使用高额折扣或回扣等手段向医院推销药品,从而形成“高定价——高折扣——高销售”的经营机制。在这种经营机制的推动下,一些成本仅为十几元的药品,患者却要花近百元甚至数百元钱购买,而所有这一切费用都得由病人支付,从而使患者苦不堪言。 在日常生活中,我就碰见过用药贵的例子,一盒头孢胶囊被吹捧是市面上最好的头孢类抗菌药,店员只给患者推荐贵药和“所谓的好药”,根本不考虑患者的实际病情和经济情况!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暴利药价解密》节目中,以一个出厂15.5元的药品最终在湖南湘雅二院以213元高价零售的案例,再次将药价虚高问题揭示在观众面前,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响。然而客观事实是,药品在医院的零售价达到出厂价数倍乃至数百倍的现象在全国绝大多数医院已经长期存在。 导致药价虚高的原因其实有多方面,但最根本原因是医患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由于医疗服务是一个技术壁垒非常高的行业,患者对医疗服务的了解很少,因此医生在供求两方面同时起着决定性作用,即医生既是药品市场的供给者,同时又是药品市场的需求者,这导致药品市场中的供给与需求相重合,从而使药品的市场价格对药品的市场供求的调节机制失灵。 从制度分析的角度来思考,我国的药品流通体制,药品定价体制

以及“以药养医”的医疗补偿机制都是造成药价虚高的重要原因。 首先,我国的药品定价机制已经不能适应市场规律。国家计委规定除列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目录的药品和生产经营具有垄断性、计划生产的特殊药品由政府定价外,其他药品价格放开由生产经营者自主定价。所以现有价格管理部门只能按照企业报送的价格来制定药品价格,这使得药价存在着虚高现象。 第二,我国医药流通机制尚不健全,而且经营企业多、药品生产、规模小以及机制僵化,导致药品流通市场秩序混乱。 第三,由于政府对医疗机构的财政补偿难以到位,调高医疗服务价格又面临一定的压力,导致医疗机构的经费缺口越来越大。解决的主要办法就是让医院从经营药品收入中进行补偿,形成了以药养医的医疗补偿机制。 针对以上提出的成因,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解决办法: 第一,建立医德机制.帮助患者方便地查询到各级医院中各位医生的“医德”,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影响。医德数据库可以由独立的评级机构对医生的素质进行评价,再加上患者的回评。医德机制的一个必备基础是医生在拥有良好声誉时能获得丰厚报酬。好医生必然会有丰厚的回报,从而进入良性循环,有效改善药价虚高。 第二,健全药品定价体制,从源头上抑制药价虚高。对于国家高度垄断限制生产和流通的特殊药品实行严格控制,对于市场供过于求、竞争充分的普通药品价格,实行市场调节。即便是列入医保目录

中国药价为什么会这么高

案例 ———请看新华社记者暗访 来源:浙江日报作者:张晓晶2001-12-4 8:55:46 有谁能想到实际成本只有几毛钱的药,经过厂家虚报、物价部门审定等环节,出厂价竟能达到24元,而到患者手中更高达34元呢?记者日前扮作一家医药公司的工作人员,与南方某省一家药厂的业务员和医药代表接洽,了解到许多药品定价的内幕 药品定价太离谱 这家药厂此次推销的是由一种中草药提炼而成的治疗感染的注射液。药厂人员与医药公司敲定的供货价格是每盒(5支装)6.5元。而记者在药厂提供的盖有物价部门印章的药品价格登记卡上看到,这种药的价格构成情况却是:制造成本13.46元、销售费用3.51元、财务费用1.90元、管理费用1.77元、利润1.03元、销售利润率5%,最后物价部门审定这种药品的含税出厂价格为24.58元,含税批发价格为29.99元。如果再加上15%的批零差率,零售价高达34元左右。 记者:你给批发商的价格连制造成本的一半都不到,实际成本有多少呢? 药厂业务员:生产这种注射液的中药材,在南方漫山遍野都是,价钱便宜得一毛钱能买几公斤。 医药代表:生产这种普通制剂也没有什么复杂工艺。这种药厂一般规模不大,水、电、设备折旧等费用也不会很高,生产成本与定价的差距是相当大的。 高价给回扣留足空间 医药代表:药品虚高定价的结果是给药品生产流通各个环节的回扣让利留足了空间,从而形成了药商用虚高定价支付高额折扣、再用高额折扣扩大市场占有率的怪圈,连我都觉得这里面的利润太大了! 记者:最近几年,国家连续降低药品价格,为什么群众还是感觉药价居高不下呢? 药厂业务员:现在,药厂要想获得利润,不在药品价格、回扣让利上想法子不行。有的药由片剂改成胶囊,就成了“新药上市”,价格就增长几倍甚至几十倍。 地方保护下的药价虚高 记者:这么虚高成本列支,怎么能通过物价部门的核定呢? 药厂业务员:只要药厂把相关材料报到物价部门,他们一般都盖章收费完事,不可能对每一种药品的成本逐项审核。他们既没有这个人力,也没有医药方面的专业人才。现在药厂一般都有专门人员负责跑物价部门,四处疏通关系,当然,肯定不会让物价部门白忙活。 医药代表:最重要的原因是地方保护。一种产品定价高了,企业的产值、利润就高,地方财政收入也高。别人把价格定得高高的,你把价格降下来,没钱搞回扣让利,拿什么去跟人家竞争啊! 药厂业务员:一种药在定价之前,全国各厂家之间都会有所沟通,同类药品在定价上差别不大,关键是看谁暗中的功夫好。不虚报成本、虚高定价,临床费、各种公关费、好处费从哪里来? 药品价格关系民生,国家一直对此非常重视。为减轻患者负担,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自从1997年以来,国家及有关部门针对药价虚高的现象出台了不少政策及预防措施,不断地通过各种行政手段进行药品降价。累计为患者削减虚高药费300亿元。而从卫生部透

治理有偿新闻的措施

治理有偿新闻的措施 在一系列治理措施中,新闻单位的市场化改革和新闻事业的法制建设是最为重要的。通过市场化改革,让新闻单位真正成为自负盈亏的市场化主体,加强市场的竞争,才会让更多的新闻企业有积极性去打击有偿新闻的行为。同时,提高新闻媒体从业人员的生存环境,提高他们的福利和待遇,让他们不必通过有偿新闻的额外收入来维持生计。 同时,法制建设也应该跟上新闻单位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尽快制订并颁布《新闻法》,无疑是法制建设的重中之重。《新闻法》既保护了新闻工作者的合法权益,也是对其进行监督的有效武器。除了新闻法之外,有关部门应该根据新闻法完善有关的规定,司法部门也要制订比较完备的关于有偿新闻的司法解释。在对有偿新闻的依法打击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区分新闻单位与新闻工作者之间的不同责任,既不能让新闻单位承担应该属于记者个人的责任,也不能因为具有司法治理途径,而放弃新闻单位内部对编辑、记者队伍的治理。 适当减少对新闻报道舆论导向的要求,至少不让坚持舆论导向作为比衡量新闻单位经济收入重要得多的指标,也是一个治理有偿新闻的重要步骤,尽管它的作用是间接的,但却是持久的。 在推动市场化改革和司法建设的过程中,也不能忽视新闻单位内部对编辑记者队伍的制度建设。这需要制订一系列稿件奖惩制度,在这方面,这样做一是让认真写报道的人能够获得至少不低于从事有偿

新闻的报偿,二是通过奖惩制度衡量稿件质量,减少刊登或播出有偿新闻的可能性。 同时也不能忽视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的建设。但是这种建设绝不是喊几句口号,或者制订一个行为准则就能够实现的。西方大多数主流媒体或者没有成文的行为准则,或者仅有篇幅很少的最基本规范。重要的是,职业道德的建设必须与制度的完善——即新闻单位的市场化改革、新闻法制建设、以及新闻单位内部的奖惩制度结合在一起,才能有效发挥作用。 通过以上这些措施,加上中国市场经济的日益推进和人们信誉制度的建立,有偿新闻的发生和扩散才能在根本上得到抑制。

一例大学生环境适应不良的案例报告

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 心理咨询师论文 (国家职业资格二级) 论文类型:案例分析报告 论文题目:一例大学生环境适应不良的案例报告 姓名: 身份证号: 准考证号: 所在省市: 所在单位:

一例大学生环境适应不良的案例报告 山西医科大学王斌 【摘要】本文是一例大学生环境适应不良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来访者孟某,山西一所高校大二学生,大二重新调整宿舍后,新的宿舍生活环境不适应引发学习注意力不集中,睡眠质量下降等情绪和行为方面的问题,咨询师经过对来访者的观察和摄入性会谈,以及进行SDS、SAS心理测量等综合分析,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根据来访者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特征,并与其协商,运用系统脱敏疗法和放松训练给予心理咨询,引导求助者重新认识自我,进行合理的自我评价,经过5次咨询,来访者的情绪和行为问题基本得到缓解,能够正常学习和生活,能够适应新环境,实现了咨询目标,收到了满意的咨询效果。 【关键词】环境适应不良一般心理问题系统脱敏疗法放松训练 一、一般资料 (一)人口学资料 来访者孟某,女,19岁,某大学大二学生,住学校集体宿舍。母亲为小学教师,父亲为铁路工作常年在外,家里有个哥哥,家庭氛围温馨和谐,经济情况中等。 (二)个人成长史 孟某出生在山西省武乡县一个普通家庭,家中有个哥哥;从小身体健康,性格比较内向,父母和哥哥对她也很溺爱,对她也比较严格,学习成绩始终很好。平时主动言语不多,但自尊心很强,对自己要求比较完美,做事情一丝不苟,在受到批评后会感觉很委屈,但都是在心里憋着,不轻易和别人说出来。 孟某自幼入学后学习成绩一直很好,深受老师、亲人和同学的喜爱,是大家眼中的乖孩子、好学生。高考后顺利考上了山西太原某高校,刚进入大学,能够很快适应新的环境和新的生活,和宿舍同学相处和谐,大一两个学期成绩都很优秀,分别拿到三等和二等奖学金,但大二开学重新调整宿舍后,新的宿舍环境让孟某一时不能适应,他感觉无法融入这个新环

浅析我国新闻职业道德失范

学号:1341252119 姓名:唐满萍 班级:13新闻1班 浅析我国新闻职业道德失范及其对策 摘要:新闻道德主要指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它影响新闻从业人员的理念并规范他们的职业行为。当前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存在的大量的道德失范现象:虚假新闻、有偿新闻、媚俗新闻……这无疑会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产生负面影响。尽早规避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对搞好新闻职业道德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状;对策 关于新闻职业道德,中国人民大学陈力丹教授在其《新闻理论十讲》一书中明确提出:“所谓新闻职业道德,就是新闻传播(大众传播)业的行业道德。新闻从业人员或者大众传媒自身,遵循一般的社会公德(新闻职业道德与一般的社会公德联系较为密切)和本行业的专业标准,对其职业行为进行理性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因此,新闻职业道德可简单地总结为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新闻工作者所体现出来的各种道德原则和道德观念等的总和。新闻职业道德是一个涉及人文道德的问题,它通过新闻实践、新闻反思,形成科学、合理的新闻道德观念,新闻实践是新闻职业道德观念产生的最终根据。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变化,和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利益成为冲击人性的最主要因素。在这样的情况下,一部分新闻从业者在职业道德价值取向上迷失了方向,无视宣传纪律,做出一些有违职业道德的事情。他们或以新闻谋私、以广告内容做新闻,搞“有偿宣传”;或贪图钱财,歪曲新闻价值,编造“虚假新闻”;或为了单纯追求卖点,猎奇求异,侵犯他人隐私。这些有违新闻从业者职业道德的现象,时常被媒体和大众揭露,并且近年来有上升的趋势。 目前我国新闻职业道德领域存在的失范现象有“虚假新闻”、“有偿新闻”、“新闻媚俗”、“新闻炒作”和“新闻侵权”等五类。 1、虚假新闻”屡禁不止 所谓虚假新闻,是指新闻信息传播者背离了客观的新闻事实,任凭个人主观意愿或者他人意志来报道新闻,这严重损害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然而遗憾的是,在我国的新闻实践活动中,失实的新闻报道却屡禁不止,成为新闻传播活动的一个痼疾,严重损害了我国新闻业的信誉和新闻从业者的形象。如2002年《汪国真卖字求生》、2003年《警察鸣枪八次镇住百人群殴》、2005年《中科院资深院士陈家镛两度“逝世”》、2007年北京电视台的《纸箱馅儿包子》都被证实为假新闻,且因对社会稳定、个人名誉产生较严重恶劣影响的假新闻被追究刑事及民事责任。2010年《法制日报》刊出《七成举报者遭打击报复》两日之后,立马被最高人民检察院当头一棒“不客观”、“不准确”。再如2010年闹得沸沸扬扬的“金庸去世”事件,《中国新闻周刊》官方微博在2010年12月6日发布了“金庸去世”的假新信闻之后,不明真相的微博大V的转发,瞬间成为网友热议的焦点。其后证实是虚假新闻,公开道歉认错,其副总编辑、新媒体总编辑引咎辞职。由此可见,新闻媒体和新闻从业人员靠造假和欺骗来制造新闻,短时间内,也许可以吸引公众视线,带来一定的收益,但假的终归是假的,“虚假新闻”终究要遭到人民群众的唾弃,这样一来,媒体和新闻工作者的生路也就终止了。这无疑给所有的新闻工作者敲响了一记警钟,新闻发布要遵循真实性原则。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媒体的生命,同时也是新闻从业者的生命,虚假新闻是对传媒公信力的最大伤害。 2、“有偿新闻”花样翻新 有偿新闻,具体是指新闻从业者采取不正当手段向被采访报道对象索取物质报酬的活

企业品牌危机及其防范策略

企业品牌危机及其防范策略 摘要:品牌已经成为企业参与现代市场竞争的利器,但是频繁爆发的品牌危机 给品牌和企业造成巨大的伤害,因此,企业必须采取有效的危机防范措施。分析品牌危机的表现形态,发现品牌危机爆发的深层原因包括企业品牌文化淡薄、品牌缺乏核心价值、品牌建设缺乏战略规划等。针对这些原因,进一步提出防范品牌危机的若干策略。 关键词:品牌;品牌危机;危机防范;策略 品牌是公司拥有的最具价值的无形资产和资源,从一定意义上说,现代企业的竞争就是品牌的竞争。因此,维护品牌的健康成长对企业的生存发展非常重要。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近年来品牌危机越来越频繁,给品牌和企业造成巨大伤害。曾经名噪一时的国内品牌如三株、秦池、爱多、巨人等都在一场突如其来的危机过后就一蹶不振,销迹于市场。因此,企业进行品牌危机管理势在必行。正所谓“预防胜于治疗”,企业实践证明:品牌危机管理的重点不在于如何处理已出现的危机,而在于如何深刻认识品牌危机,了解其发生的深层原因,辨别品牌运营过程中的危机因素,并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做到未雨绸缪,防范于未然。 一、品牌危机及其表现形态 品牌危机指的是由于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或企业品牌运营管理过程中的失误,而对企业形象造成不良影响并在很短的时间内波及到社会公众,进而大幅度降低企业品牌价值,甚至危及企业生存的窘困状态[1]。 品牌危机多种多样,但从表现形态上看,可以分为突发型品牌危机和渐进型品牌危机两大类。突发型品牌危机是由于企业内部、外部因素突变,触发危机因子从而引发的品牌危机,一般说来包括品牌形象危机、质量危机、服务危机等。渐进型品牌危机通常是由于企业的内部管理缺憾和决策失误造成,其形成相对较缓慢,是循序渐进式的,但后果往往具有毁灭性。常见的渐进型品牌危机主要包括经营决策危机、品牌延伸危机、品牌扩张危机等。 (一)突发型品牌危机 1.品牌形象危机 品牌形象危机是由反宣传事件引发的有损品牌/企业形象的品牌危机。反宣传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对企业发生的有损品牌形象之实情的曝光,如企业在产品的生产、销售、服务各环节与消费者产生纠纷、产品生产条件恶劣、企业偷税漏税、财务混乱、贪污舞弊等;另一种是对品牌的歪曲失实的报道,如“高露洁”牙膏含致癌物质等。这些报道和传闻会严重损害品牌形象和企业信誉。 2.品牌质量危机 品牌质量危机是指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由于企业内部管理工作的缺陷或失误,或是由于设计或制造技术方面的原因,造成产品存在质量问题,严重损害消费者利益而引发的品牌危机,如:中美史克“康泰克”PPA风波,三鹿奶粉“三聚氰胺”超标等事件。这类危机的直接后果是公众不信任感增加,销售量急剧下降,品牌美誉度遭受严重打击。 3.品牌服务危机

浅谈新闻界有偿新闻和虚假新闻现状以及应对措施

浅谈新闻界有偿新闻和虚假新闻现状以及应对措施众所周知,新闻记者具有相当大的权利,曾被称为“无冕之王”。社会上流传的一些戏谑之言,如“一怕官,二怕记者”、“防火防盗防记者”等都道出了记者在社会地位上的特殊。新闻记者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和喉舌,而同时记者也有相当大的责任。在社会上记者的很多言辞文章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受众的引导是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的,甚至可以说是引导着整个社会形势的发展。记者如果没有认清自己的角色,纯粹为了贪图扬名立万、谋取私利,那么这个社会将暗无天日。 在当今社会,有很多的潜规则之说。在记者行业也不乏这样的规则。现在社会上闹得比较热的就是有偿新闻和虚假新闻。所谓有偿新闻,就是凡在采访中直接或间接获得了采访对象的好处(包括金钱、礼品、招工招干、入学旅游、娱乐、餐饮等)并撰写出稿件或制作出节目公开发表或播出,不论其稿件或节目是否具有新闻价值,均可视为有偿新闻行为。而虚假新闻是指未能真实反映客观事物本来面貌,带有虚假成分的报道。凡虚假新闻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即新闻报道者离开新闻赖以产生和依存的客观事实,任意凭着个人的主观愿望或依据他人的意志去报道新闻。 但是无论是虚假新闻,还是有偿新闻,他们的出现都对社会造成不可忽视的危害,严重地损毁了媒体在公众中的形象,导致传媒新闻职业道德的滑坡。在虚假新闻和有偿新闻中,社会上有很多的看法。

一种人认为,有偿新闻中一部分是虚假报道,一部分是真实报道,即新闻本身就极具有新闻价值,只是由于记者拿了“红包”使之变成了有偿新闻,这种有偿新闻并非虚假报道。 另一种人认为,有偿新闻中都是虚假报道。虽然极少数新闻具有新闻价值,但由于记者将“红包”拿在手中致使其“手下留情”,玷污了新闻的真实性。 在2005年的一次对从业两年以上的新闻工作者社会调查中,一共发放了100份调查问卷,在对结果进行抽样分析发现:1.在采访中直接或间接获得了采访对象好处的记者占94.3%; 2.因直接或间接获得了采访对象的好处而有意美化过新闻的记者占81.2%; 3.因为直接或间接获得了采访对象的好处而有意片面报道新闻的记者占73.6%; 4.对批评性新闻,因获取“红包”而不进行报道的记者占24.3%; 5.拒绝红包而进行批评报道的记者占19.5%。 从以上的数据和陈述中我们惊奇地发现:虽然收受“红包”的记者高达94.3%,但是其数额并不高(例如,繁峙矿难中记者受贿事件折合金额不过万余元),但为什么会引起国家的高度关注,并在全社会造成了恶劣的影响这就需要反思新闻伦理,回归媒介社会本位角色。

初中生入学适应不良问题的思考与对策

初中生入学适应不良问题的思考与对策 入学适应不良是初中生常见的发展性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产生情绪障碍,出现焦虑、恐惧、抑郁、孤独等不良情绪;自我评价下降,产生自卑心理;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兴趣丧失,学习成绩下滑;出现行为问题,经常违反校规校纪,出现攻击或退缩行为等。常见于新生入学和平时转学的过程中,尤其以初一入学时最为普遍、突出。 为了解我校初一学生入学适应不良问题的现状,以便找准教育的切入点,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使学生尽快适应初中生活,我着手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问卷调查,了解情况 首先,我设计了一张初一新生入学情况调查表。然后把设计好的表格分发给初一各班主任,对此类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问卷调查。经过近一个月的走访摸底,结果发现:在所调查的342名初一新生中,80 7%的学生存在情绪障碍(其中入学有焦虑情绪的占72 3%,有孤独感的占40 4%,有压抑感的占55 3%,有恐惧心理的占10 5%);21 9%的学生自信心不足,存在自卑心理;44 7%的学生感到学习压力很大,在校时间过长;21 9%的学生对老师的教法感到不适应,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成绩下滑;0 3%的学生出现逃学、厌学等行为问题;0 6%的学生出现较严重的综合性心理问题。本次调查说明,初一学生多数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轻微的入学适应不良问题,其中多数属情绪障碍,近一半学生学习压力大,入学后学业适应有困难,极少数学生存在自信心不足、行为问题和较严重的心理问题。 二、多方交流,寻找原因 分析这些调查结果,不难发现:造成初一入学适应不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心理准备不足。由小学升入初中,是学生生活的一大转变。对学生来说,学校、教师、同学一切都是陌生的。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作息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多数学生在家时娇生惯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自理习惯,第一次离开疼爱自己的父母、熟悉的小学生活和熟悉的同学好友,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念老师、想同学、思父母,自然也就产生了孤独、焦虑、恐惧、抑郁的不良情绪和其他问题。 (二)教育衔接不到位。学生进入初一后,课程变多,在校时间变长,教师的教学方式也与小学有明显的不同,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使学生压力过大,适应起来比较困难。 (三)学生心理特征的差异。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心理发展水平相对较差、性格拘谨内向、胆小、情绪稳定性差的学生容易出现类似问题。 因此,新入学对许多学生来说是一次严峻的考验和挑战。如果不能够让他们很快地适应学校的新生活,就会出现入学适应不良现象。 三、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我国医疗腐败药价虚高现状分析及解决方式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8890831.html, 我国医疗腐败药价虚高现状分析及解决方式作者:赵雨 来源:《理论观察》2013年第05期 [摘要]我国医疗腐败药价虚高等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产生这类问题原因主要是政府资金投入不足,药监部门监管不到位,医务人员专业性缺乏,及医患双方信息不对等等问题,只要做到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及监督力度,建立健全医疗卫生系统的法规和制度,加大政府投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以上问题。 [关键词]医疗腐败;药价虚高;治理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5 — 0042 — 02 201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其中,医改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之一,十八大报告重点指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坚持以人类的健康服务为方向,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重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础公共卫生服务。健全全民医保体制,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及救援机制,提高医疗卫生队伍服务能力,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改革和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从2003年开始至今,医改已经走过了十年的风雨历程。 医改这十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医疗腐败和药价虚高仍为我国医疗市场中的普遍现象,这在恶化医患关系的同时,也加重了患者的支付负担,从而成为“看病难、看病贵” 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医疗腐败药价虚高问题产生原因分析 (一)医疗腐败表层现象“红包” “红包”是患者及其亲属额外赠送给医护人员的各种礼品或礼金的总称。,“红包” 现象的产生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当患者向手术医生支付“红包” 时,希望医生在手术过程中给予自己更科学更细心的操作,在住院期间得到医生更耐心更频繁的关注。但往往这种期望多是患者 的自身心理安慰,由于不良风气的影响,不送“红包”反而成了一种反常行为。二是医生的处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医院的收入和患者的消费水平,当患者以“红包” 形式额外支付医生时,医生的处方将在保证同等疗效条件下朝着减少患者费用的方向发生变化,而当这种费用的减少超过“红包” 支付时,患者和医生之间利益达到了平衡。患者会认为“红包”物有所值,能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心理安慰,又能减少医疗费用的支付。医生则在这一过程中,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达到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二)医疗腐败深层现象:重复检查

大学生常见适应不良的情绪

很多人都认为,十年寒窗进入大学了之后,我们就自由了,轻松了,终于可以过上传说中那种轻松愉快地大学生活了.可现实中真地是这样吗?大学里地生活就真地如人们口中地那样享受吗?事实证明并非如此.当大学生高高兴兴踏入大学校门地同时,不良地适应情绪也会接踵而至.这一系列地不良适应情绪将会影响到学生地生活、学习和交往,阻碍学生地发展.而大学生会出现地不良适应情绪普遍会有以下几种. 过度焦虑. 焦虑是十分常见地现象,是一种类似担忧地反应或是自尊心受到潜在威胁时产生担忧地反应倾向,是个体主观上预料将会有某种不良后果产生地不安感,是紧张、害怕、担忧混合地情绪体验.同时面临着来自于学习、生活、工作和社会地压力,大学生必然会产生焦虑地情绪.适度地紧张状态,能使学生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促进学习.但过度焦虑则会对学生带来不良地影响.受到过高地焦虑困扰地大学生,常常会感到内心极度紧张不安,惶恐害怕、心神不定、思维混乱、注意力不能集中,甚至记忆力下降,同时还容易产生头痛、失眠、食欲不振、胃肠不适等不良生理反应,严重影响正常地学习与生活.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抑郁. 抑郁也是一种严重困扰大学生地不良情绪.抑郁最明显地症状是压抑地心情,表现为仿佛掉入了一个无底洞或黑洞之中,使学生消极地看待世界,自我和未来.由于长期处于悲观地情绪中,会让人苦闷、不满、烦恼、困惑地心情,使人变得不爱交际、孤僻、性格内向.这会让风华正茂地大学生地生活变得黯淡,无法感受到本属于大学生地青春与活力.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愤怒. 正处于血气方刚,精力充沛青年时期地大学生,往往很容易被激怒并产生愤怒地情绪.大学生经常会因为一些鸡毛蒜皮地小事而被激怒,从而做出让自己后悔地事情.有人说:“愤怒是以愚蠢开始,以后悔结束”.这句话非常明了地诠释了愤怒对大学生地危害,它会使人地自制力减弱甚至丧失,思维受阻、行为冲动,甚或干出一些事后后悔不迭地蠢事或造成不可挽回地损失.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嫉妒. 嫉妒是自尊心地一种异常表现,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具体表现为当看到他人学识能力、品行荣誉甚至穿着打扮超过自己时内心产生地不平、痛苦、愤怒等感觉;当别人身陷不幸或处于困境时则幸灾乐祸,甚至落井下石,在人后恶语中伤、诽谤.嫉妒是一种情绪障碍,它扭曲人地心灵,妨碍人与人之间正常真诚地交往.嫉妒让人产生压抑感,容易引起忧愁、消沉、怀疑、痛苦、自卑等消极情绪,会严重损害身心健康.其次,嫉妒心强影响大学生自我发展.不良情绪会大大降低学习地效率.另外,嫉妒心强可能使我们结交不到知心朋友.嫉妒心强地人往往事事好胜,常想方设法阻止别人地发展,总想压倒别人.这可能使同学们想躲开你,不愿与你交往.从而给自己造成一个不良地人际关系氛围,你会感到孤独、寂寞.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既然在我们生活中,以上不良情绪是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那么我们就应该要学会如何去调节和适应自己情绪地变化.然而想要学会调整自己地情绪,就必须先学会分析自己地情绪变化.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了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地理论,这是一种相当有效地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地情绪分析法.理论中地是指诱发情绪地激发事件,指地是人对诱发事件产生地信念,表示自己产生地情绪和行为地结果.当我们学会如何运用理论来分析情绪变化时,我们就会发现造成情绪激变地原因非常明了.引起情绪变化地最主要原因不是某人某物,而是我们自己对事物地看法.为此,我们就可以对症下药,从根源上消除减少不良情绪地影响.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当前中国的道德失范的成因分析

当前中国的道德失范的成因分析 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出现了一系列极其严峻的道德失范现象。造成中国道德失范的原因是各方面因素的交错影响的结果,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都有着深刻的表现。正确分析当代中国道德失范的成因,对于正确把握当前中国道德现状,进而为推动中国道德重建任务都具有深刻的现实和实践意义。解决连德缺失问题,应加强对优良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完善法律体系,加大执法力度,淡化行为主体的功利性思想。 道德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不可或缺的内容,是一种重要的意识形态。它是以善恶为评价标准,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传统习惯和社会舆论所维系,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集体、国家、社会、自然之间行为规范的总和.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积淀的文明古国,自古以来就被世界公认为礼仪之邦,具有源远流长的优良道德传统。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地不断深入,国民经济高速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却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许多十分严峻的道德失范现象正在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显现出来:传统的家庭伦理关系逐渐改变,集体主义价值观逐渐淡化,社会公德逐渐丧失,职业道德陷入诚信危机。道德的底线是一个民族存亡的底线,正确认识道德缺失现象,探讨解决道德缺失问题的对策,对于唤醒沉睡的人性,营造德福一致的文化氛围,重塑社会需要的道德规范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道德缺失现象的几点表现 1、诚信缺失 诚信是一个古老的道德命题,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体现。由于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间较短,受千百年来传统文化的影响较深,人们对经济学本身的内涵还不了解,导致中国社会生活中出现了诚信缺失现象。在经济领域,存在着企业信用缺失、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缺失。在其他社会生活领域,假东西充斥如假文凭、假政绩、假鉴定等,不一而足。以企业信用缺失为例,据有关资料统计,企业逾期应收的贷款额占贸易总额的指标在完善的市场经济国家中仅占0.25%一0.5%;而我国目前超过5%,其水平是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10倍到20倍。 2.职业道德缺失 道德是一定群体认同的调节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集团之间行为关系的规范、原则的总和。一个群体所遵循的规范和原则是以某种职业的道德体系来体现的,职业领域中的道德素

药品的价格贵原因

药品的价格贵原因 药品费用上涨过快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方面的普遍关注。药品费用居高不下的原因是什么?医院、医药公司、药厂以及物价管理部门在药品价格形成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现有药品利润分配的格局如何?如何控制药价?前不久,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就这些问题进行了大型专题调研,让我们看看有关专家的分析。 为什么说药品费用上涨过快 都说近来药品费用上涨过快,依据何在?且看统计数据:90年代以来,全国医疗药品消费总额以年均21.4%的速度增长。其中,医疗机构处方用药和社会零售药品消费额年平均增长19.7%和41.1%,人均医疗药品消费水平年平均增长20%,卫生部门每门诊人次和每床日药品收费水平平均每年增长22.9%和25.2%。我国医疗药品消费总额占卫生总费用比重达50%以上。药品费用上涨过快,包含两个因素:其一,药品用量增加。1990~1997年,全国药品用量增加了92%。其二,药品价格上涨。1990~1997年,药品价格增加了101%。大量的调查研究证明,

药品费用上涨是药品生产、流通、消费和定价等各个环节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其中有合理的因素,如人口增加及其老龄化、疾病模式转变、医学科学进步和医疗消费水平提高等。也有不合理因素,如药品使用不当、进口药贵重药使用过多等药品消费问题;有药品流通环节过多、过乱,造成流通费用过高、层层加价等流通问题;有药品生产过剩造成过度竞争、引发药品回扣等生产问题;还有药品定价不合理、甚至“虚高定价”等药品价格管理方面的问题。医疗药品市场的特殊性.医疗药品市场具有其独特的经济规律。在一般商品市场,根据价值规律,供大于求,就会形成买方市场,促使商品价格下跌,刺激消费拉动需求。但在医疗药品市场,由于药品生产过程比较复杂,技术性较强,政府物价部门很难确切掌握各类药品的真实费用消耗,对药品的报批价格不能实施有效的监控,使生产企业在进行成本核算时有机会将广告宣传费等名目繁多的促销费用计入成本,使药品名义成本高于真实生产成本,形成产品销售的让利空间。更重要的是,在一般商品市场,消费者可以根据商品的价格、品牌、质量主动选择商品,并且可与供应商讨价还价。而在药

浅谈药价贵的原因

浅谈药价虚高的原因 (武汉科技大学机械自动化学院工业工程1101班胡灿) 【摘要】 吃不起药,看不起病,害怕生病成为中国老百姓的一大“怕”。虽然政府也采取了很多措施,如对部分药品实行最高限价,集中招标采购等,但药价依然居高不下。医疗药品市场特殊、制药公司的暗箱操作、管理部门的监督力度不够等,都是导致药价上涨的原因。相关部门应从源头着手,查处投机倒把的违规制药公司,国家也因对各级医疗单位进行补贴。 【关键词】 药价高暗箱操作管理力度 药品费用上涨过快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方面的普遍关注。药品费用居高不下的原因是什么?医院、医药公司、药厂以及物价管理部门在药品价格形成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现有药品利润分配的格局如何?如何控制药价?这些问题紧密联系老百姓的生活,但很多人对这些看似很高深的问题一知半解。笔者借暑期社会实践契机,在医院采访多名医生,探寻药价高的真正原因,让更多人了解药价背后的真相。 一.“药价贵”已不容小觑 当下,老百姓看病贵,用不起药,成了社会一大顽疾。发改委屡次降低药品 出厂价格、去年又开始了医疗改革,可老 百姓看病贵、药价高的问题解决了吗?答 案是没有,丝毫没有解决任何问题。药价 偏高已成为了影响民生的一大难题。1990 年至1997年,我国人均医疗药品消费额由 不足40元上升为130多元,增长了2.6倍, 年均增长20%。虽然从绝对数上看,我们

的消费还大大低于发达国家160美元至400多美元的水平,但是其增长速度和人均医疗药品消费额占人均卫生总费用比例却居高不下,占到50%还多。老百姓普遍感到药价高,看病贵。 药价偏高不仅会打消民众的看病积极性,还会对用药安全造成负面影响,长此以往,还会导致民众的信任危机。如今,一提到医院,人们就对高昂的药价望而生畏。在这个物价飞涨的时代,人们的生活负担日益严重,这时候,关系他们健康的药品都涨价了,他们的对医疗单位的误解就会更深。这也是目前医患纠纷发生频率越来越高的原因之一。药价高这也给了一些不法分子可乘之机,他们利用差价谋取暴利,让药品以高昂的价格流入市场。一家药厂推销由一种中草药提炼而成的治疗感染的注射液,药厂人员与医药公司敲定的供货价格是每盒(5支装)6.5元。而药厂提供的盖有物价部门印章的药品价格登记卡上这种药的价格构成情况却是:制造成本13.46元、销售费用3.51元、财务费用1.90元、管理费用1.77元、利润1.03元、销售利润率5%,最后物价部门审定这种药品的含税出厂价格为24.58元,含税批发价格为29.99元。如果再加上15%的批零差率,零售价高达34元左右。由此看来,药品市场存在很多鱼龙混杂的现象,如果不及时解决这个问题,那势必会导致使整个医药市场质量水平下降,扰乱正规药品流通秩序。 二.药品价格为何居高不下 (一)企业和医院的暗箱操作 从药品的流通来看,国营药品批发主渠道功能萎缩,医药流通企业环节过多,导致管理费用上升,层层加价。允许企业直接向医院供药的政策以及合资药厂带头引进的以医院、医生为主要对象的“营销策略”,滋长了药厂给医院折扣和贿赂医生的“回扣风”,加剧了药厂间的恶性竞争和药品流通的混乱。据调查,合资企业的推销人员占人员总数的30%~50%,销售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在27.5%~40.2%。进口药、合资药和新药大都直销医院,有些占总销售额的70%~80%。 从药品的消费看,医院确实存在着不严格遵守医疗诊疗规范,以“多用药、用贵药”手段追求药品加成收入等问题。有的医院管理人员甚至认为,医药工业企业与经营企业之间分割的高额利润,是通过医疗服务得以最终实现的,因此医

浅析有偿新闻的伦理规范问题

刘晓U201117073 新闻1102班 浅析有偿新闻的伦理规范问题 摘要:在我国,有偿新闻问题非常严重,随便翻开报纸,有偿新闻随处可见。不仅我国,世界各国都有类 似的情况,有偿新闻已严重损害了新闻媒体的公信力。本文旨在研究有偿新闻的伦理规范问题,并提出相 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有偿新闻、伦理规范、“新快报”事件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当代,媒体在公众领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对社会的影响日益增强,拥有强大的力 量和资源,任何一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媒体的影响。但媒体也是一柄“双刃剑”,随着市场 经济的发展,媒体间的竞争加剧,许多涉及伦理道德方面的问题逐渐浮现,其中之一就是我 们所说的有偿新闻问题。在伦理道德失范的情况下,传统的道德底线遭遇严重挑战。如何更 好地规范媒体行为,杜绝有偿新闻问题,也是新闻传媒领域值得研究和关注的重要课题。 有偿新闻报道是我国新闻界的顽症,也是痼疾。20世界80年代,媒体开始启动“事业 单位、企业化运作”的市场化改革,有偿新闻在我国潜滋暗长,一直发展到今天,有愈演愈 烈之势。逐渐由个人行为演变为集体行为,长期存在着采编人员或新闻机构与被采访者圈钱 交易的某些行为,媒体与记者的形象被逐渐侵蚀,以至于社会上出现了“防火、防盗、防记 者”的说法。 世界各国都为禁止“有偿新闻”做出过明文规定,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中宣部 和政府等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措施,对有偿新闻禁了又禁。1993年5月上旬,中共 中央宣传部发出通知,明确规定各媒介和记者个人均不得接受报道地区或单位的金钱(或实 物)奖励。1997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广播电影电视部、新闻出版署、中国记协在北京联 合召开全国新闻系统电视电话会议,要求全国新闻界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禁止有偿新闻。三 年之后,上述四家再次联合召开会议强调禁止有偿新闻。尽管如此,有偿新闻的现象仍得不 到有效遏制。 二.文献综述 “有偿新闻”这个词汇是产生在我国的特有词汇,以它为关键词在google学术搜索引擎 中进行搜索共有2630条结果,但没有出现一本专著,主要是相关论文与提及“有偿新闻”的其 他著作;通过在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上搜索到的文献数量达386篇,时间范围自1989年至 2010年,其中2010年硕士论文1篇。可见我国新闻传播界对有偿新闻的研究始于1989年, 研究不少,但缺乏系统和深入。① 从文献内容来看,对有偿新闻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类:第一,对“有偿新闻”概念范 畴的界定。不少文献认为“有偿新闻”与新闻媒体的商品属性是两种概念,不能等同起来, 新闻信息具备使用价值因而具有商品属性,而有偿新闻实质上是一种“贿买媒介行为”②第 二,探讨有偿新闻成因及对策。有的将有偿新闻的成因归结为经济原因,认为是我国从计划

小学生社会适应问题案例分析

小学生社会适应问题案例分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程编写组 一、小学生学校环境适应不良的案例分析 小学生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后,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他们能否很好地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与人际关系,能否很好地适应这种变化带来的压力,对其正常健康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下面通过一名小学生的案例对学校适应不良问题进行分析。 (一)小学生学校环境适应不良的案例 黄愉是某小学一年级的新生,在家中是爸爸妈妈的“掌上明珠”,父母对他非常宠爱,极少批评他。可是,黄愉的父母发现,他自上小学以后,话越来越少,而且吃东西也不如以前。从前那个活泼、调皮的孩子像完全变了个人似的,有时无故乱发脾气,有时早上起来,就嘟囔着不愿去学校。父亲有些担心,就去学校向老师了解情况。老师也说不出为什么,只是觉得他似乎比较内向,不太爱说话,与同学们的交往也较少;一天到晚耷拉着脑袋,无精打采,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也不爱回答问题。父亲问他为什么不积极发言,他说怕回答不正确,挨老师批评。 (二)学校环境适应不良的原因 黄愉同学表现出来的问题实际上是学校适应不良。这种情况,一般在一年级及转校的小学生身上较为多见。产生适应不良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情感上对父母过分依赖 现在的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在家里对他们过多的溺爱和娇惯,形成了他们对父母强烈的依恋。当他们离开父母进入小学时,面对陌生的环境,就会产生心理紧张和不安,想在教师那儿寻求依赖,而老师不像父母一样围绕自己转,而是要照顾到所有的学生。所以,他们就想逃避这种陌生的环境,回到从前快乐的时光,躲在父母的保护下,便产生不愿意去学校的情绪。 2.心理承受力较低 有些小学生,在家里父母事事顺着他们,很少批评,养成了小学生听不进批评的毛病,这样就造成了他们的心理承受力低。而在学校的学习和活动过程中,老师会时常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评价,或者表扬或者批评。由于他们心理承受力低,受到老师的批评,没有勇气去面对,就采取逃避的态度。上例中的黄愉就是这样,在家中听惯了表扬,到了学校,因回答问题不正确而受到老师的批评,心里很不舒服。想要避免产生这种不舒服的感觉,就不愿在课堂上主动回答老师的提问,或者干脆不愿去学校。 3.对学校人际环境的不适应 进入小学,小学生的人际关系与幼儿园相比有了较大的变化,同学之间的关系的处理要比幼儿园时复杂得多。有的小学生由于人际交往能力较低,和同学们的交往不是很融洽,再加上得不到老师更多的关注,所以产生对新环境适应困难。 (三)教育指导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