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周 一、数据收集整理 第1--3课时

第一周 一、数据收集整理  第1--3课时
第一周 一、数据收集整理  第1--3课时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

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生主要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掌握统计数据的记录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过程和方法:

使学生经历、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2、感受统计表的实际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够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理解统计表,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数据收集整理

第一课时数据收集整理(一)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

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法:

谈话、指导相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问题的探讨,师生互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指名3~5个学生说一说)。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教师引导:张三喜欢红色,学校就决定将校服做成红色的,怎么样?你有什么意见?

教师小结:你们刚才说的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你想穿的校服的颜色,不能代表学校大多数同学想穿的,那如何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喜欢的呢?(学生可能回答,调查全校学生喜欢的颜色。)

教师追问:如果我们现在要马上把信息反馈给服装厂,你觉得调查全校的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全校学生那么多,要调查全校的学生,范围太广了,我们可以先在班级里调查,通过班级中的数据作为代表,找出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也能代表全校大多数学生喜欢的颜色。那这节课就以我们班级为单位,在班级中进行调查统计,看看在这四种颜色中,大多数同学最喜欢哪种颜色。

二、互动新授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该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指名学生回答。)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

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

(3)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学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

张上、举手、小调查等。每人报喜欢的颜色,我们在自己的表中做记号,如画“正”;举手表示自己在哪一个范围的,老师数一下,再把结果填在表中……)(4)教师提问:你认为以上各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方便?

师:在这些方法里,举手表示是比较简便的方法,现在由老师发布指令,每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最喜欢哪种颜色就举手表示。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教师说颜色,学生举手,教师数人数,学生填表格。

2、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发现。)

(1)师: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把每种颜色喜欢的人数加起来,如果与全班人数不相符,说明我们在统计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

(2)师:喜欢说明颜色的人数最多,那么这个班订做校服,选择该种颜色,那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

组织学生分析表格,教师根据分析的情况加以引导,突出统计的意义。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3页“做一做”,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去哪里春游。

(要引导学生找出一些容易操作的方法:举手报名,汇报填写等)并说出统计的过程;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

(2)采用比较简便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强调数据的准确性),学生独立完成表格的填写。

(3)小组内讨论完成“表格的分析”。

最喜欢去()的人数最多,最喜欢去()的人数最少。

最喜欢去植物园的有()人。

你最喜欢去(),喜欢去这里的同学有()人。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问,全班进行反馈。)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小组。

(1)课件出示第1题的表格图。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共同填表格。(2)根据表格内容回答问题。

参加()小组的人数最多,参加()小组的人数最少。

我们班参加计算机小组的有()人。

我喜欢()小组,喜欢这个小组的有()人。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举手表决的方式统计了本班同学最喜欢的校服的颜色,最喜欢去哪里春游,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活动,这个方法简便,易操作,下次我们班级调查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板书设计:

数据收集整理(一)

学校要给同学们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选哪种颜色合适?

第二课时数据收集整理(二)

教学目标:

1、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问题、发现问题,进行简单的预测和较为合理的判断。

2、让学生进行一些社会调查,体验实践性和现实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并接受其中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选择记录方法作记录,并体会哪种记录方法既清楚又方便。

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表提出问题并初步进行简单的预测。

教法:

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发现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将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水平有效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引导中探

索,探索中发展,发展中提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谈话:同学们,新的学期已经开始了几天,我们的学习生活正逐渐步入正轨,今天,老师要请你们帮忙,为老师评选一名数学科代表。

教师出示评选条件:

1、数学成绩优秀。

2、数学成绩一般,但非常希望能提高数学成绩。

3、愿意为大家服务,乐意为数学老师服务。

师:你想推荐谁当数学科代表?(学生自由发言并说出理由。)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筛选出两位学生的名字写在黑板上,如张三、李四。

二、互动新授

1、学习用记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1)收集数据。

教师引导:刚才我们通过筛选选出了两位合适的同学,那么,这两位同学哪个更合适呢?我们要从这两位同学中选一位,你有没有合适的方法?

学生讨论,说说选择的方法。

教师提问:用我们上节课学习的举手统计的方法可行吗?为什么?

小结:举手投票,存在很多人情因素,有时会出现其他同学不公平、不服气的情况,影响同学之间的和睦相处,那有没有更公平、公正的方法呢?(学生自由发言。)

出示小精灵的话:可以用投票的方式来决定谁能担任科代表。

教师讲解投票的方法,拿出准备好的小纸,从两人中选一个你心目中的科代表的名字。

学生动笔写,将写好的纸张折好,由小组长收上来。

(2)学习记录方法。

教师将收好的纸张放在讲台桌上。

师:现在老师要从这些纸张里拿出一张,报出名字,同学们要想办法把它记在纸张上,老师报一个,你记一个,一直到把这些纸张记完。请小组讨论一下,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来统计数?(提示学生:纸张很多,报得又很快,必须抓紧时间统计,最好能分工合作。)

指名学生说,肯定学生的方法,如画“○”、画“√”、画“正”等。请方法独特的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其他学生用自己想到的方法记录。

讲述:记录完的讨论一下,哪种方法记得既清楚又方便,将不同的方法展示

在黑板上让大家瞧一瞧。

完成统计表。

根据统计结果,应该选()担任数学科代表。

(3)小结。

谈话:刚才同学们选择了自己喜欢的方法,你们能说说是怎样记的吗?

把你喜欢的方法说给大家听一听,要说出喜欢这种方法的理由。

2、教学例2.

(1)过渡:同学们,光明小学要举办讲故事大赛,某班要从王明明和陈小菲中选一位参加比赛,他们也是用投票的方式来决定谁参加比赛。

多媒体课件出示投票结果。

师:你能看懂他们用了哪些记录方法吗?(画“√”、画“正”、画“○”)(2)填写统计表,分析数据。

把上面的统计结果填入下表。

学生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

回答问题:

根据统计结果,应该选谁参加比赛?(陈小菲)

有两位同学缺勤没能参加投票,如果他们也投了票,结果可能会怎样?(让学生讨论可能性。)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即使把缺勤同学的两票加到王明明的票数中,也不影响投票结果,所以,结果不会改变。

(3)从上面这道题中,你有没有学到新的记录方法?(让学生自由说。)教师:你喜欢哪种记录方法,下次你统计事物数量时,就可以用上这种记录方法。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3题。

出示统计表,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天气情况吗?

1、根据统计图,完成统计表。

2、根据统计表逐题回答教材上的问题。

3、从统计表中你还知道什么?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最让你高兴的收获是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应用统计知识帮助老师选了一位同学们心目中的数学科代表,老师先谢谢同学们,我们还学到了统计的另一种方法——投票,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了记录,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统计的内容很多,有兴趣的同学课后还可以选择一些内容进行统计。

板书设计

数据收集整理(二)

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

第三课时练习一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体验如何收集信息,如何分析统计表。

2、使学生在练习中,在收集、整理、分析、决策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促进,掌握本单元内容。

教学重点:

体验统计过程,能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教学难点:

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议。

教法:

探究性实践作业。根据学生的实践作业进行分析、推理、判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知

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6题。

1、师:同学们,你们最喜欢吃的水果是什么?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吃的水果情况,并将结果填入第6题表格内。

出示统计表。

提问:要完成这项统计,你准备怎么办?

2、引导学生找出一些易操作的方法:举手或组内报名,小组汇报等。并说出统计的过程: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

采用比较简便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收集整理数据”。(强调数据的准确性。)

3、从你的统计中,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建议?

回答教材上的问题。

讨论:根据调查结果,说说买哪几种水果合理。

二、探究新知

1、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4题。

(1)谈话:同学们,我们班谁的家里有车?(家里有车的同学举手,了解学生家里有车的情况。)

这么多同学家里有车,随着社会水平的提高,各种各样的车辆越来越多,你们看,几个同学正在统计一个路口10分钟内所通过的各种交通工具的数量。根据他们的记录结果,你知道道路上的面包车、大巴车、小轿车、摩托车各开过多少辆吗?

(2)小组内分工,分发记录单。

(3)回答问题。

这个路口10分钟内通过的哪种车最多?哪种车最少?(小轿车最多,面包车最少。)

如果再观察10分钟,哪种车通过的数量可能最多?(放手让学生讨论,说出理由。)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5题。

出示统计表,要求学生根据统计表回答问题:每种书有多少?

回答问题(1)和(2)。

讨论:图书室要新买一批图书,你有什么建议?

三、巩固迁移

完成教学“练习一”的第7题。

1、出示条形统计图。

读懂统计图。

图中1格代表()份。

说说每天的销售情况。

2、哪天卖出的《电视报》的数量最多?哪天最少?(星期六最多,星期一最少)

3、你还能发现什么?你能提出什么建议?(学生自由发言。)

4、如果每格表示2份《电视报》,上面的数据应该怎么表示?

小组讨论,互相说说。

指名回答说出数据。

教师小结:如果数据比较大,用一格有时候能表示更大的量,因此,我们在读条形统计图时,先要读懂每格表示多少。

四、课堂小结

你觉得本节课有哪些收获?感觉自己表现得怎么样?

板书设计

练习一

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

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九) 正切函数的性质与图象

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九) 正切函数的性质与图象 A 级——学考合格性考试达标练 1.当x ∈????-π2,π2时,函数y =tan |x |的图象( ) A .关于原点对称 B .关于y 轴对称 C .关于x 轴对称 D .无法确定 解析:选B 函数y =tan |x |,x ∈????- π2,π2是偶函数.其图象关于y 轴对称.故 选B. 2.函数y = tan x +1的定义域为( ) A.? ???k π-π4,k π+π4(k ∈Z ) B.? ???k π-π4,k π+π2(k ∈Z ) C.? ???k π-π3,k π+π2(k ∈Z ) D .??? ?k π-π4,+∞(k ∈Z ) 解析:选B 由题可得tan x +1≥0,即tan x ≥-1,解得x ∈? ???k π-π4,k π+π2(k ∈Z ). 3.已知函数f (x )=3tan ? ???ωx -π4的最小正周期为π2,则正数ω=( ) A .4 B .3 C .2 D .1 解析:选C ∵ω>0,∴T =πω=π2 ,∴ω=2,故选C. 4.函数y =tan ????12 x -π3在一个周期内的图象是下图中的( )

解析:选A 由函数周期T =π12 =2π,排除选项B 、D . 将x =2π3代入函数式中,得tan ????12×2π3-π3=tan 0=0.故函数图象与x 轴的一个交点 为??? ?2π3,0.故选A. 5.与函数y =tan ??? ?2x +π4的图象不相交的一条直线是( ) A .x =π2 B .y =π2 C .x =π8 D .y =π8 解析:选C 令2x +π4=k π+π2(k ∈Z ),得x =k π2+π8(k ∈Z ).令k =0,得x =π8 . 6.函数y =tan ??? ?π4+6x 的定义域为________. 解析:由π4+6x ≠k π+π2(k ∈Z ),得x ≠k π6+π24 (k ∈Z ). 答案:???? ??x ??x ≠k π6+π24,k ∈Z 7.函数y =tan ??? ?2x +π4的单调递增区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令k π-π2<2x +π4<k π+π2 ,k ∈Z , 解得k π2-3π8

计算机中数据的表示与信息编码

计算机中数据的表示与信息编码 计算机最主要的功能是处理信息,如处理文字、声音、图形和图像等信息。在计算机内部,各种信息都必须经过数字化编码后才能被传送、存储和处理。因此要了解计算机工作的原理,还必须了解计算机中信息的表现形式。 1.2.1 计算机使用的数制 1.计算机内部是一个二进制数字世界 计算机内部采用二进制来保存数据和信息。无论是指令还是数据,若想存入计算机中,都必须采用二进制数编码形式,即使是图形、图像、声音等信息,也必须转换成二进制,才能存入计算机中。为什么在计算机中必须使用二进制数,而不使用人们习惯的十进制数?原因在于: ⑴易于物理实现:因为具有两种稳定状态的物理器件很多,例如,电路的导通与截止、电压的高与低、磁性材料的正向极化与反向极化等。它们恰好对应表示1和0两个符号。 ⑵机器可靠性高:由于电压的高低、电流的有无等都是一种跃变,两种状态分明,所以0和1两个数的传输和处理抗干扰性强,不易出错,鉴别信息的可靠性好。 ⑶运算规则简单:二进制数的运算法则比较简单,例如,二进制数的四则运算法则分别只有三条。由于二进制数运算法则少,使计算机运算器的硬件结构大大简化,控制也就简单多了。 虽然在计算机内部都使用二进制数来表示各种信息,但计算机仍采用人们熟悉和便于阅读的形式与外部联系,如十进制、八进制、十六进制数据,文字和图形信息等,由计算机系统将各种形式的信息转化为二进制的形式并储存在计算机的内部。 2.进位计数制 数制,也称计数制,是指用一组固定的符号和统一的规则来表示数值的方法。数制可分为非进位计数制和进位计数制两种。非进位计数制的数码表示的数值大小与它在数中的位置无关;而进位计数制的数码所表示的数值大小则与它在数中所处的位置有关。而我们在这里讨论的数制指的都是进位计数制。 进制是进位计数制的简称,是目前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一种计数方法,它有基数和位权两个要素。 ??基数:在采用进位计数制的系统中,如果只用r个基本符号(例如0,1,2,…,r-1)表示数值,则称其为r数制(Radix-r Number System),r称为该数制的基数(Radix)。如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十进制,就是r=10,即基本符号为0,1,2,…,9。如取r=2,即基本符号为0和1,则为二进制数。 ??位权:每个数字符号在固定位置上的计数单位称为位权。位权实际就是处在某一位上的1所表示的数值大小。如在十位制中,个位的位权是100,十位的位权是101,…;向右依次是10-1,10-2,…。而二进制整数右数第2位的位权为2,第3位的位权为4,第4位的位权为8。一般情况下,对于r进制数,整数部分右数第i位的位权为r i-1,而小数部分左数第i位的位权为r-i。 各种进制的共同点是: ⑴每一种数制都有固定的符号集。如十进制数制,其符号有十个:0,1,2, (9) 二进制数制,其符号只有两个:0和1。需要指出的是,16进制数基数为16,所以有16个基本符号,分别为0,1,2,…,8,9,A,B,C,D,E,F。表1-3列出了计算机中常用的几种进制。 ⑵采用位置表示法,用位权来计数。即处于不同位置的数符所代表的值不同,与它所在位置的权值有关。例如:十进制的1358.74可表示为: 1358.74=1×103+3×102+5×101+8×100+7×10-1+4×10-2 可以看出,各种进位制中的位权的值恰好是基数的某次幂。因此,对于任何一个进位计数制表示的数都可以写出按其权值展开的各项式之和,称为“按权展开式”。任意一个n位整数和m位小数的r进制数D可表示为:

二年级下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教案

§1 数据收集整理 第1课时数据收集整理(一)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法: 谈话、指导相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问题的探讨,师生互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指名3~5个学生说一说)。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教师引导:张三喜欢红色,学校就决定将校服做成红色的,怎么样?你有什么意见? 教师小结:你们刚才说的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你想穿的校服的颜色,不能代表学校大多数同学想穿的,那如何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喜欢的呢?(学生可能回答,调查全校学生喜欢的颜色。) 教师追问:如果我们现在要马上把信息反馈给服装厂,你觉得调查全校的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全校学生那么多,要调查全校的学生,范围太广了,我们可以先在班级里调查,通过班级中的数据作为代表,找出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也能代表全校大多数学生喜欢的颜色。那这节课就以我们班级为单位,在班级中进行调查统计,看看在这四种颜色中,大多数同学最喜欢哪种颜色。 二、互动新授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该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指名学生回答。)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 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 (3)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学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张上、举手、小调查等。每人报喜欢的颜色,我们在自己的表中做记号,如画“正”;举手表示自己在哪一个范围的,老师数一下,再把结果填在表中……)(4)教师提问:你认为以上各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方便? 师:在这些方法里,举手表示是比较简便的方法,现在由老师发布指令,每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最喜欢哪种颜色就举手表示。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教师说颜色,学生举手,教师数人数,学生填表格。 2、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发现。) (1)师: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把每种颜色喜欢的人数加起来,如果与全班人数不相符,说明我们在统计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 (2)师:喜欢说明颜色的人数最多,那么这个班订做校服,选择该种颜色,那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 组织学生分析表格,教师根据分析的情况加以引导,突出统计的意义。

数据表示与运算习题

填空题 1、计算机中的所有信息都以二进制表示的原因是()。D A、信息处理方便 B、运算速度快 C、节约元器件 D、物理器件特性所致 2、引入八进制和十六进制的目的是()。D A、节约元件 B、实现简单 C、可以表示更大围的数 D、用于等价地表示二进制,便于阅读和书写 3、负零的补码表示是()。B A、1 000...0 B、0 000...0 C、0 111...1 D、1 111 (1) 4、[X]补=X0.X1…Xn(n为整数),它的模为()。D A、2n-1 B、2n C、1 D、2 5、[X]补=X0X1…Xn(n为整数),它的模为()。A A、2n+1 B、2n C、2n +1 D、2n-1 6、考虑下列C语言代码:D Short si=-8196; Unsigned short usi=si; 执行上述程序段后,usi的值是()。 A、8196 B、34572 C、57339 D、57340 7、设[X]原=1.X1X2X3X4,当满足( )时,X>-1/2成立。D A、X1必须为1,X2X3X4至少有一个为1 B、X1必须为1,X2X3X4任意 C、X1必须为0,X2X3X4至少有一个为1 D、X1必须为0,X2X3X4任意 8、若浮点数尾数用补码表示,则下列数中为规格化尾数形式的是()。D A、1.110 0000B B、0.011 1000B C、0.010 1000B D、1.000 1000B 9、若浮点数尾数用原码表示,则下列数中为规格化尾数形式的是()。A A、1.110 0000B B、0.011 1000B C、0.010 1000B D、1.000 1000B 10、用于表示浮点数的阶码的编码通常是( )。D A、原码 B、补码 C、反码 D、移码 11、若某数采用IEEE754单精度浮点数格式表示为 4510 0000H,则其值为()。B A、(1.125)10*210 B、(1.125)10*210 C、(0.125)10*211 D、(0.125)10*210 12、假定变量i、f的数据类型分别是int、float.。已知i=12345,f=1.2345e3,则在一个32位机器中执行下列表达式时,结果为“假”的是()。C A、i==(int)(float)i B、i==(int)(double)i C、f==(float) (int)f D、f==(float) (double)f 13、在一般的计算机系统中,西文字符编码普通采用()。B A、BCD码 B、ASCII码 C、格雷码 D、CRC码 14、假定某计算机按字节编址,采用小端方式,有一个float型变量x的地址为FFFF C000H,x=1234 5678H,则在存单元FFFF C001H中存放的容是( )。C A、1234H B、34H C、56H D、5678H 15、下面有关机器字长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D A、机器字长是指CPU中定点运算数据通路的宽度 B、机器字长一般与CPU中寄存器的位数相关 C、机器字长决定了数的表示围和表示精度 D、机器字长对计算机硬件的造价没有影响。

计算机中数据的表示教案

计算机中数据得表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进制得含义。 2、掌握二进制、十进制、八进制、十六进制数得表示方法。 3、掌握二进制、八进制、十六进制数转换为十进制得方法。 4、掌握十进制整数、小数转换为二进制数得方法。 技能目标: 1、培养学生逻辑运算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得能力.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得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使用网络软件得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练习数制转换,让学生体验成功,提高学生自信心. 【教学重点】: 1、各进制数得表示方法。 2、各进制数间相互转换得方法。 【教学难点】: 二进制、八进制、十六进制之间转换得方法。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学生练习、教师总结、教师评价 【教学类型】:新授课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得数就是十进制、十进制不就是唯一得数得表示方法,表示数得数制还有哪些呢?这些数制与十进制间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数制。 二、新课讲解 1、进位计数制

?以十进制为例: 十进制中采用0,1,2,3,4,5,6,7,8,9这十个数字来表示数据,逢十向相邻高位进一;每一位得位权都就是以10为底得指数函数,由小数点向左,各数位得位权依次就是100,101,102,103……;由小数点向右,各数位得位权依次为10-110—210-3 N=an?10n+ a n-1?10n—1+……+a1?101+a0?100+ a-1?10-1+ ……+a-m?10—m 数制得表示方法:为了区别不同进制数,一般把具体数用括号括起来,在括号得右下角标上相应表示数制得数字。 举例:(101) 2与(101) 10 基数:所使用得不同基本符号得个数。 权:就是其基数得位序次幂. ①十进制、二进制、十六进制、八进制得概念 (1)十进制(D):由0~9组成;权:10i;计数时按逢十进一得规则进行;用(345、59) 10 或345、59D表示。 (2)二进制(B):由0、1组成;权:2i;计数时按逢二进一得规则进行;用(101、11) 2或101、11B表示。 (3)十六进制(H):由0~9、A~F组成;权:16i;计数时按逢十六进一得规则进 行;用(IA、C) 16 或IA、CH表示. (4)八进制(Q):由0~7组成;权:8i;计数时按逢八进一得规则进行;用(34、6) 8或34、6Q表示。 总结:不同数制得表示方法有两种,一种就是加括号及数字下标,另一种就是数字后加相应得大写字母D、B、H、Q。 位值位权

浙江专用高考数学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九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含解析

浙江专用高考数学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九直线平 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含解析 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九) 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 一抓基础,多练小题做到眼疾手快 1.若两条直线都与一个平面平行,则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 ) A .平行 B .相交 C .异面 D .以上都有可能 解析:选D 由空间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可知,平行于同一平面的两条直线可以平行、也可以相交、也可以异面. 2.(2018·宁波模拟)在空间四边形ABCD 中,E ,F 分别是AB 和BC 上的点,若AE ∶EB =CF ∶FB =1∶2,则对角线AC 和平面DEF 的位置关系是( ) A .平行 B .相交 C .在平面内 D .不能确定 解析:选A 如图,由AE EB =CF FB 得AC ∥EF .又因为EF ?平面DEF ,AC ? 平面DEF ,所以AC ∥平面DEF . 3.(2018·绍兴期中考试)已知两个不重合的平面α,β,给定以下 条件: ①α内任意不共线的三点到β的距离都相等; ②l ,m 是α内的两条直线,且l ∥β,m ∥β; ③l ,m 是两条异面直线,且l ∥α,l ∥β,m ∥α,m ∥β; 其中可以判定α∥β的是( ) A .① B .② C .①③ D .③ 解析:选C 本题宜采用逐个命题验证的方式进行判定.对于命题①,任意不共线三点可以确定一个平面,即为α,该三点到平面β的距离相等,即可得到α∥β,故①正确;对于命题②,由面面平行的判定可知,若l ,m 平行,则不一定能够推理得到α∥β,故②错误;对于命题③,由l ,m 是两条异面直线,通过平移可以在同一个平面内,则该平面与α,β都平行,由平行于同一平面的两个平面平行这一性质可知,α∥β,故③正确.所以满足条件的是①③. 4.(2018·舟山二模)已知m ,n ,l 为不重合的直线,α,β,γ为不重合的平面,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m ⊥l ,n ⊥l ,则m ∥n

第一单元 数据收集整理教学计划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教学计划 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生主要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掌握统计数据的记录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学情分析 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能正确地进行计数,所以填写统计表时不会感到太困难,其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整理数据,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较多的生活经验,能利用统计图表中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分析,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体会统计的作用。本单元教材选择了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生活场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生的校服、讲故事比赛、春游的人数情况统计等,同时渗透一些生活基本常识,使学生明确统计的知识是为生活服务的。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对统计数据的初步分析。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要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在活动中不断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并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数学思考: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问题解决: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情感态度: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使学生亲历统计的过程,在统计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时间:2课时

数据的表示与处理教案

数据的表示与处理教案 一、教材分析 根据《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的要求,"算法与程序设计"是普通高中信息技术的选修模块之一。本章节是在同学们学习完算法及可视化编程的一般步骤的基础上开设的。教材安排合理,因为只有学生通过本节的学习,才能进一步地对vb程序组成的领会,为下一步把算法转换成vb程序打下基础。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本节内容包括:数据类型、常量与变量、运算符与表达式、常用的语句与函数。学习这些内容就是一步一步的积累vb语言的语法。上好这节课是使学生能否较好地学好"算法与程序设计"这一模块的关键。而本节内容枯燥无味,与学生一直认为信息技术课是玩游戏、上网聊天的观念更是大相径庭。所以授课前可以通过一些有趣的vb小程序演示(比如猜数程序),激发学生兴趣。"数据的表示与处理"大约用2个课时。其中数据类型和常量、变量及运算符与表达式占1课时。 二、教学目标 1、初步使同学们掌握VB的常用数据类型、变量、运算符及表达式的含义。 2、使同学们学会定义变量和常量。 3、使同学们掌握变量与常量命名的约定原则。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使同学们掌握理解VB的常用数据类型、变量。 2、使学生掌握各种运算的运算法则,并熟练运用各种运算符与表达式。 难点: 1、VB的常用数据类型及取值范围、vb运算符与表达式与数学表达式的区别。 2、每种运算符的优先级及运算符间的优先级。 四、教学方法 在授课之前,让学生预习,让学生去感受vb数据类型与表达式和曾经学习过数学中的数据类型与表达式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比如常量与变量,关系运算符等等,这些概念的定义、运算符号的书写和数学中不完全一样。教师总结、讲解、板书,让学生深刻掌握在vb中,一些名词的正确定义以及在vb中一些符号的独特写法。本节课采用了阅读材料、探究、讲授、交流、等多种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 教师:程序设计的实质可以这样理解:在某种编程环境里,把设计出来的算法用对应的程序设计语言表达出来,然后运行输出结果。由此可见,算法在程序设计中的地位非同一般。算法其实就是解决某个问题的数学模型,而谈到数学模型,就离不开运数据的表示与处理。 在不同的程序设计语言中,数据表示与处理方法不尽相同。在VB中的数据到底是如何表示的?在计算机里如何对数据进行处理的呢?我们这一节课即将要学习数据的表示与处理。

课时跟踪检测 (三十三) 三角函数的概念

课时跟踪检测 (三十三) 三角函数的概念 层级(一) “四基”落实练 1.sin 780°的值为( ) A .- 3 2 B . 32 C .-12 D .12 解析:选B sin 780°=sin(2×360°+60°)=sin 60°= 32 . 2.若45°角的终边上有一点(4-a ,a +1),则a =( ) A .3 B .-32 C .1 D .32 解析:选D ∵tan 45°=a +14-a =1,∴a =32. 3.已知角α的终边经过点(-5,m )(m ≠0),且sin α=2 5m ,则cos α的值为( ) A .-55 B .- 510 C .-25 5 D .±255 解析:选C 已知角α终边上一点P (-5,m )(m ≠0),且sin α=2 5m = m 5+m 2 ,∴m 2 =54 , ∴cos α= -5 5+5 4 =-255. 4.已知角α的终边经过点(3a -9,a +2),且cos α≤0,sin α>0,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 ) A .(-2,3] B .(-2,3) C .[-2,3) D .[-2,3] 解析:选A 由cos α≤0,sin α>0可知,角α的终边落在第二象限内或y 轴的正半轴

上,所以有? ???? 3a -9≤0, a +2>0, 即-2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单元检测卷(答案解析)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单元检测卷(答 案解析) 一、选择题 1.下面是三(1)班男生1分钟跳绳测试的成绩统计图。男生达标成绩是110个,达标的人数是()人。 A. 25 B. 20 C. 18 2.选一选 种类连环画故事书科技书其他 人数(人)181284 A.连环画 B.故事书 C.科技书 D.其他 (2)喜欢()的人数最少。 A.连环画 B.故事书 C.科技书 D.其他 (3)喜欢故事书的比喜欢连环画的少()人。 A.10 B.6 C.4 D.8 (4)喜欢连环画的和喜欢科技书的一共()人。 A.30 B.20 C.26 D.12 3.下表是二年级学生喜欢的图书人数情况。 种类连环画故事书科技书其他 人数181284 A.连环画

B.故事书 C.科技书 D.其他 (2)喜欢( )的人数最少。 A.连环画 B.故事书 C.科技书 D.其他 (3)喜欢故事书的人数比喜欢连环画的少( )人。 A.10 B.6 C.4 D.8 (4)喜欢连环画的和喜欢科技书的一共有( )人。 A.30 B.20 C.26 D.12 4.下面是三二班同学喜欢的体育项目人数情况。 项目跳绳赛跑乒乓球铅球 人数(人)正正正正正正正正正正 喜欢赛跑的有()人。 A. 10 B. 3 C. 15 D. 2 5.下表是某城市6月份天气情况。 天气晴天雨天阴天多云 天数(天)17247 A. 晴天 B. 雨天 C. 阴天 D. 多云6.李明调查了五个同学的身高,数据如下表。 姓名李明王芳赵兰刘玉李琴 身高(cm)141139138143142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刘玉的身高最高 B. 刘玉一定比其他同学吃的多 C. 赵兰最矮 7.某鞋店上周销售各种尺码男式皮鞋的情况如下表,你认为这家鞋店本周应进()尺码更为合适。 尺码/cm2424.52525.52626.527 数量/双415344829185

平均数第一课时教案

20.1数据的代表 20.1.1平均数(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数据的权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应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在数据统计中的意义和作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字,是反映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特征数。 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突破的方法: 1、重点:会求加权平均数 2、难点:对“权”的理解 3、难点的突破方法: 首先应该复习平均数的概念:把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叫做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复习这个概念的好处有两个:一则可以将小学阶段的关于平均数的概念加以巩固,二则便于学生理解用数据与其权数乘积后求和作为加权平均数的分子。 在教材P136“讨论”栏目中要讨论充分、得当,排除学生常见的思维障碍。讨论问题中的错误做法是学生常见错误,尤其是中差生往往按小学学过的平均数计算公式生搬硬套。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提问学生平均数计算公式中分子是什么、分母又是什么?学生由前面复习平均数定义可答出分子是数据的总和、分母是数据的个数,这时教师可递进设疑:那么,题目中涉及的每个数据是每个占有耕地面积还是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呢?数据个数是指 A 、 B 、 C 三个县还是三个县的总人数呢?这样看来小明的做法有道理吗,为什么? 通过以上几个问题的设计为学生充分思考和相互讨论交流就铺好了台阶。 要使学生更好的去理解权的意义,可以再举一些生活、学习中的例子。比如:初二.五班有4个小组,在一次测验中第一组有7名同学得了99分,1名同学得了61分,第二组有1名同学得到了 100分、7名同学得62分。能否由 2 6210026199+<+得出第二小组平均成绩这样的结论?为什 么?这个例子简单明了又便于学生想象理解,能够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得99分的7个人比1个得61分的学生对平均成绩影响更大,从而理解权的意义。 在讨论栏目过后,引出加权平均数。最好让学生将公式与小学学过的平均数计算公式作比较看看意义上是否一致,这样做利于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利于对加权平均数公式的理解,也利于理解“权”的意义。 三、例习题意图分析 1、教材P136的问题及讨论栏目在教学中起到的作用。 (1)这个问题的设计和讨论栏目在此处安排最直接和最重要的目的是想引出权的概念和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 (2)这个讨论栏目中的错误解法是初学者常见的思维方式,也是已学者易犯的错误。在这里安排讨论很得当,起揭示思维误区,警示学生、加深认识的作用。 (3)客观上,教材P136的问题是一个实际问题,它照应了本节的前言——将在实际问题情境中,进一步探讨它们的统计意义,体会它们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揭示了统计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4)P137的云朵其实是复习平均数定义,小方块则强调了权意义。 2、教材P137例1的作用如下: (1)解决例1要用到加权平均数公式,所以说它最直接、最重要的目的是及时复习巩固公式,并且举例说明了公式用法和解题书写格式,给学生以示范和模仿。 (2)这里的权没有直接给出数量,而是以比的形式出现,为加深学生对权的意义的理解。 (3)两个问题中的权数各不相同,直接导致结果有所不同,这既体现了权数在求加权平均数的作用,又反映了应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要灵活、体现知识要活学活用。 3、教材P138例2的作用如下: (1)这个例题再次将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得以及时巩固,让学生熟悉公式的使用和书写步骤。 (2)例2与例1的区别主要在于权的形式又有变化,以百分数的形式出现,升华了学生

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九) 正切函数的性质与图象

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九) 正切函数的性质与图象 A 级——学考合格性考试达标练 1.当x ∈????-π2,π2时,函数y =tan |x |的图象( ) A .关于原点对称 B .关于y 轴对称 C .关于x 轴对称 D .无法确定 解析:选B 函数y =tan |x |,x ∈????- π2,π2是偶函数.其图象关于y 轴对称.故 选B. 2.函数y = tan x +1的定义域为( ) A.? ???k π-π4,k π+π4(k ∈Z ) B.? ???k π-π4,k π+π2(k ∈Z ) C.? ???k π-π3,k π+π2(k ∈Z ) D .??? ?k π-π4,+∞(k ∈Z ) 解析:选B 由题可得tan x +1≥0,即tan x ≥-1,解得x ∈? ???k π-π4,k π+π2(k ∈Z ). 3.已知函数f (x )=3tan ? ???ωx -π4的最小正周期为π2,则正数ω=( ) A .4 B .3 C .2 D .1 解析:选C ∵ω>0,∴T =πω=π2 ,∴ω=2,故选C. 4.函数y =tan ????12 x -π3在一个周期内的图象是下图中的( )

解析:选A 由函数周期T =π12 =2π,排除选项B 、D . 将x =2π3代入函数式中,得tan ????12×2π3-π3=tan 0=0.故函数图象与x 轴的一个交点为??? ?2π3,0.故选A. 5.与函数y =tan ??? ?2x +π4的图象不相交的一条直线是( ) A .x =π2 B .y =π2 C .x =π8 D .y =π8 解析:选C 令2x +π4=k π+π2(k ∈Z ),得x =k π2+π8(k ∈Z ).令k =0,得x =π8 . 6.函数y =tan ??? ?π4+6x 的定义域为________. 解析:由π4+6x ≠k π+π2(k ∈Z ),得x ≠k π6+π24 (k ∈Z ). 答案:???? ??x ??x ≠k π6+π24,k ∈Z 7.函数y =tan ??? ?2x +π4的单调递增区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令k π-π2<2x +π4<k π+π2 ,k ∈Z , 解得k π2-3π8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单元测试

《数据收集整理》同步测试(第1课时) 一、下面是明明调查本班学生最喜欢吃的水果,每人选择了一张水果卡片如下: 1.数一数,完成下面的统计表。 2.喜欢吃()的人数最少,有()人。 3.喜欢吃()的人数与()的人数同样多。 4.明明的班级一共有()人。 5.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解答? 考查目的: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将收集的数据记录整理到统计表中,呈现出统计结果。注意:记录整理时不重复、不遗漏。 答案: 1.3,,5,4,13,5,8 2.葡萄3 3.苹果香蕉

4.38 5.喜欢吃草莓的人数比香蕉的人数多多少人?13-5=8(人)答略。(答案不唯一) 二、下面的统计表记录的是二年级(1)班同学的课余生活情况: 1.二(1)班同学在课余时间喜欢()的人最多。 2.二(1)班同学在课余时间喜欢打游戏机的人数比喜欢读课外书的多()人。 3.你在课余时间喜欢()。 4.看了上面的统计表,你有什么发现?想给同学们提那些建议? 考查目的:这道题是对于统计表的针对性练习,重在让学生读懂用统计表呈现的数据,通过简单的数据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体验统计的价值。 答案: 1.打游戏机 2.16 3.答案不唯一 4.打游戏机的人数较多,读课外书的与去户外玩的人数较少。建议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少打游戏机,多用于读书和室外运动。 三、下面是调查二(2)班学生喜欢的课外书的情况:

1.根据上面的信息填写下面统计表 2.喜欢()的学生人数最多,有()人。 3.喜欢《宠物小精灵》的学生人数比喜欢《少儿百科全书》的多()人。 4.喜欢《奥特曼》和《宠物小精灵》的学生人数一共有多少人? 考查目的:这道题考察的是学生能够找到正确的信息以及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较好地完成统计表。 答案: 1.14,9,17 2.奥特曼17 3.5 4.14+17=31(人) 四、调查全班学生最喜欢的一种玩具。

数据的波动程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20.2 数据的波动程度(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经历方差的形成过程,了解方差的意义; 2.掌握方差的计算方法并会初步运用方差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经历画图、观察,探索如何表示一组数据的波动程度,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发展统计观念. 2.通过实践观察,掌握衡量一组数据的波动程度的方法,感受数学来源于实践,又作用于实践,感知数学知识的抽象美,提高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情感态度】 经历探索如何表达一组数据的波动程度,增强数学应用的意识,激发学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 方差意义的理解及应用. 【教学难点】 方差意义的理解. 二、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概念 问题1农科院计划为某地选择合适的甜玉米种子.选择种子时,甜玉米的产量和产量的稳定性是农科院所关心的问题.为了解甲、乙两种甜玉米种子的相关情况,农科院各用10块自然条件相同的试验田进行试验,得到各试验田每公顷的产量(单位:t),如下表: 活动1:甜玉米的产量可用什么量来描述?请各小组计算后说明. 活动2:如何考察一种甜玉米产量的稳定性呢?(小组讨论) 设计意图:将学生分为两个小组,分别代表甲、乙两种甜玉米种子进行农科

院的种子选拔。请甲、乙两组同学提供充足的依据,说服农科院选择自己所代表的种子。活动1温习了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活动2又让学生理解仅用平均数不能解决甜玉米产量的稳定性问题,它需要描述数据的波动性,让学生感受到研究数据波动性的必要性,为方差的导入作好铺垫.让每位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动3:研究玉米产量的稳定性,就是了解数据的分布情况,采用什么方法可描述数据的分布情况? 追问1:请设计统计图反映出甜玉米产量的分布情况. 追问2:为反映波动性,应该将甜玉米各试验田的产量与什么量进行比较?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3引导学生在动手画图中集思广益,设计图表(或折线图)直观研究产量分布情况,为下一步定量的研究作好准备.追问引导学生直观的表示甜玉米的平均产量,并与各试验田的产量进行比较,初步得出结论:甲种甜玉米在各试验田的产量波动较大,而乙种甜玉米各试验田的产量较集中分布在平均产量附近,它的波动性较小,所以乙种甜玉米产量较稳定. 2.合作交流,形成概念 设有n个数据x1,x2,···,x n,各数据与它们的平均数的差的平方分别是(x1-x)2,(x2-x)2,(x n-x)2,我们用它们的平均数,即用 s2=1 [(x1-x)2+(x2-x)2+···+(x n-x)2], n 来衡量这组数据的波动大小,并把它叫做这组数据的方差(variance),记作s2.设计意图:直接呈现方差公式,并进行适当的解释;除了画图直观反映数据的波动外,还能将其量化,体现定性到定量的分析过程. 活动 4 分析方差公式,你发现用方差刻画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时有什么规律吗?请分别计算甲、乙两种甜玉米产量的方差进行验证.(小组合作交流)

课时跟踪检测 (二十九) 等差数列及其前n项和

课时跟踪检测 (二十九) 等差数列及其前n 项和 一抓基础,多练小题做到眼疾手快 1.(2017·桂林调研)等差数列{a n }中,a 4+a 8=10,a 10=6,则公差d =( ) A .1 4 B .12 C .2 D .-12 解析:选A 由a 4+a 8=2a 6=10,得a 6=5,所以4d =a 10-a 6=1,解得d =1 4,故选A . 2.等差数列{a n }的前n 项之和为S n ,若a 5=6,则S 9为( ) A .45 B .54 C .63 D .27 解析:选B 法一:∵S 9=9(a 1+a 9) 2=9a 5=9×6=54.故选B . 法二:由a 5=6,得a 1+4d =6, ∴S 9=9a 1+9×8 2 d =9(a 1+4d )=9×6=54,故选B . 3.(2017·陕西质量监测)已知数列{a n }满足a 1=15,且3a n +1=3a n -2.若a k ·a k +1<0,则正整数k =( ) A .21 B .22 C .23 D .24 解析:选C 3a n +1=3a n -2?a n +1=a n -23?{a n }是等差数列,则a n =473-2 3n .∵a k + 1· a k <0, ∴????473-23k ????453-23k <0,∴4520,a 4+a 7<0,则{a n }的前n 项和S n 的最大值为________. 解析:∵????? a 4+a 7=a 5+a 6<0,a 5>0,∴???? ? a 5>0,a 6<0,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 第1课时数据收集整理(一) 主备:赵冬娅 知识与技能: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意识。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指名3~5个学生说一说)。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教师引导:张三喜欢红色,学校就决定将校服做成红色的,怎么样?你有什么意见?

教师小结:你们刚才说的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你想穿的校服的颜色,不能代表学校大多数同学想穿的,那如何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喜欢的呢?(学生可能回答,调查全校学生喜欢的颜色。) 教师追问:如果我们现在要马上把信息反馈给服装厂,你觉得调查全校的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全校学生那么多,要调查全校的学生,范围太广了,我们可以先在班级里调查,通过班级中的数据作为代表,找出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也能代表全校大多数学生喜欢的颜色。那这节课就以我们班级为单位,在班级中进行调查统计,看看在这四种颜色中,大多数同学最喜欢哪种颜色。 二、互动新授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该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指名学生回答。)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 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 (3)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学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张上、举手、小调查等。每人报喜欢的颜色,我们在自己的表中做记号,如画“正”;举手表示自己在哪一个范围的,老师数一下,再把结果填在表中……)(4)教师提问:你认为以上各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方便? 师:在这些方法里,举手表示是比较简便的方法,现在由老师发布指令,每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最喜欢哪种颜色就举手表示。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教师说颜色,学生举手,教师数人数,学生填表格。

2.2.3数据的表示与处理

一、教材分析: 根据《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的阐述,“算法与程序设计”是普通高中信息技术的选修模块之一,它的前导课程是信息技术的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学生在“信息技术基础”模块里已经学习了VB的基本操作,掌握了VB相关的一些基础知识。学生可以利用上述的基础知识,进一步学习本节的相关知识内容。本节课是“数据的表示与处理”,上好这节课是使学生能否较好地学好“算法与程序设计”这一模块的关键。“数据的表示与处理”大约用2个课时。 二、教学目的 1、初步使同学们掌握VB的常用数据类型、变量、运算符及表达式的含义。 2、使同学们学会定义变量,学会使用常用语句及标准函数。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使同学们掌握理解VB的常用数据类型、变量。 难点:VB的常用数据类型、变量与中学数学中的型类、变量的区别。 四、教学手段: 1、利用多媒体电脑室进行屏幕广播控制辅助教学和利用实物投影机进行实例分析教学; 2、教师同时利用电子白板进行分析教学; 3、有必要教师事先制作好课件进行辅助教学,可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五、教学方法 让学生在授课之前事先预习,最好联系数学的知识,结合本节课的知识内容,这样就更加明白、理解本节课的内容。比如常量与变量,关系运算符等等,这是构建主义中知识迁移的方法。本节课还采用了探究、讲授、观摩、交流、阅读材料等多种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的方法。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 教师:在不同的程序设计语言中,数据表示与处理方法不尽相同。在VB中的数据到底是如何表示的?在计算机里如何对数据进行处理的呢?我们这一节课即将要学习数据的表示与处理。 (二)讲授新课 2.2.1 数据类型(掌握常用的7种数据类型) 数据关键字取值范围 (1)整型:Interger -32768~~32768 (2)长整型Long -2147483648~~2147483647 ……………(3)~(7)…………省略板书 说明:老师在这里最好与数学中的数值型类型联系起来讲,比如:数学中实数,整数等,它们的取值范围是多少等。这样同学们就更容易地掌握VB语言中的数据类型以及它们取值范围。 2.2.2常量与变量 (1)常量、变量:课本上没有具体讲关于“变量”的概念,我们应结合物理、数学的一些公式来对常量、变量进行下个定义:比如:物理中的均速运动的公式:S=Vt进行分析,在一定的速度下,S的值随着t的值改变而变化,这里的常量是V,而变量是S和t。 请同学们分析一下:S=3.14*R2 这里的常量是什么?变量是什么? (2)常量、变量的类型: 常量(Constant):分为数值常量、字符串常量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