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儿童文学概论笔记

总结儿童文学概论笔记
总结儿童文学概论笔记

第一章儿童文学本质论

儿童的概念

儿童是指人类社会中18岁以下的公民,(3-18周岁)。儿童是成人社会对“童年”的普遍假设。“中世纪没有儿童(时代)”——法国,菲力浦·阿利斯

儿童观的几种历史模式

1.“白纸”之喻:教育可以随心所欲的改变。英国约翰·洛克“白板”说

2.“植物”之喻:从教育的立场去发现儿童。法国卢梭著作:18世纪,《爱弥儿》堪称是儿童的福音书

3.“成人之父”之喻:浪漫派诗人用文学来发现儿童。布莱克《天真之歌》,华兹华斯《序曲》被认为是一首自传诗歌,《虹》中将儿童尊奉为成人之父,蒙克梭利“蒙氏教育法”《童年的秘密》。

4.“未完成品”之喻

儿童呈现的主要精神特质

1.儿童文化的艺术性

2.儿童文化的游戏性

3.儿童文化的生态性

儿童文学的定义

是以文字(含图画书中的图画)阅读(包裹读给孩子听)为传播形式的文学作品;是成人为儿童创作的,或成人未必专为儿童创作,但实际上已被儿童广泛接受的文学。

儿童文学=儿童·成人·文学周作人提出“儿童的文学只是儿童本位的,此外更没有什么标准”的儿童观,即“儿童本位”思想。周作人的“儿童本位“论诞生于五四时期,它通常被认为是儿童文学走向现代化的标志。

儿童文学的三个层次与两大门类

三个层次:1.幼年文学(幼儿文学)(3-6、7岁) 2.童年文学(儿童文学)(6-12岁)3.少年文学(12-18岁)

两大门类:A儿童本位 B 非儿童本位

王泉根定义儿童文学:作文文学大系统中一个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的儿童文学,是成年人为吸引,提升3-18岁少年儿童鉴赏文学的需要而创作的一种专门文体。它既是幼年文学,儿童文学,,又是“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与“非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所构成的整一体。

第四章儿童文学的叙事视角与艺术母体

儿童文学的叙事视角

1.叙事视角文本——世界

1.儿童视角

2.成人视角

3.两代人对话、对比的视角

4.少年作者视角

儿童艺术的母题

1.儿童的母题:顽童的母题、自然母题、爱的母题(刘绪源)

2.成长的母题:幻想的母题、动物的母题、自然母题(王泉根)

“儿童文学“一词由来

1.古已有之

2.民间创作的口头文学

3.文人著作的书面儿童文学

儿童文学的特质

1.现代性

2. 故事性

3.幻想性

4.成长性

5.趣味性

6.朴素性

(“成长”:成长小说就是以叙述人物成长为主题的小说,就是讲述人物成长经历的小说。它通过一个或几个人物成长经历的叙事反映出人物思想和心里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变化过程。)(儿童文学的文体特征:1、故事性2、幻想性3、趣味性)

(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1、纯真美2、稚拙美3、变幻美4、质朴美)

艺术母题

一、关于母题

一个母题是一个故事中最小的能够在传统中的成分。——汤姆孙

方卫平——母题的本义是叙事中最小的单一要素,它作为最小的叙事元素,可以通过不同的排列组合,转化发展出无数的作品。

刘绪源——本书所运用的母体概念居于一个更高的层次,它超越了题材概念所包含的具体性,明确性,它不再拘泥于作品主人公身份,作品展开环境以及故事情节等具体事物,母题就指一种审美眼光,一种艺术氛围,一个相当宽广的审美范围。

分类:1.爱的母题:A母爱型:成人对于儿童的眼光洋溢着爱意(亲切温和)

B父爱型:端庄深邃

2.顽童的母题:儿童对自己的眼光,童稚的氛围

3.自然的母题:成人以及儿童对儿童的眼光

二、爱的母题

1.《贝洛童话》与儿童文学前史

贝洛:法国作家,夏尔·贝洛《贝洛童话》1697年出版,它是世界儿童文学创作的一个正式的开端。又名《鹅妈妈的故事》或《昔日寓言道德教训的故事》,共8篇,即《睡美人》《小红帽》《穿靴子的猫》《小拇指》《蓝胡子》《取水姑娘和仙女的故事》《灰姑娘和水晶鞋》《一簇发里凯》。寓言:启发人诚实、忍耐、有远见、勤恳

上世纪20年代初商务印书馆出版《各省童谣集》,朱天民,内收16个省的203首歌谣。

爱的母题(上)——母爱主题

一、《童话小诗》

二、早期民间童话的主题几乎都是母爱

如下特征:

1.大多没有教育目的,没有微言大义,读来如行云流水,有信口开河之妙,随意性,即兴性较强。如《童话》

2.这些童话故事离我们比较遥远,但所谈的都是母亲们感兴趣的话题,处处渗透着母亲特有的关切。故事模式:以邪恶开始,以婚礼告终的发展模式。

3.这些故事比较曲折,但并不过于惨烈和刺激,而最后一般总是以大团圆作结。

4.这些故事在结构上往往采用回旋反复的方法,篇幅较短小。

5.这些作品的语言往往体现母亲慈祥与安详,同时也有适度的幽默和夸张,它十分符合儿童渴求游戏的心理。

爱的母题(下)——父爱母题

1.父爱型作品处理人生难题的方式是现实的,深刻的,父爱型最爱的特点的直面人生,它

已向成人文学的方向垮了一大步,其审美追求也开始转向“解释人生难言的奥秘”,它往往具备“撄人心”的力量。

2. 2.衡量父爱型作品现实性因素的最高标准是看它是否有利于儿童更顺利的度过儿童的

“分裂时期”。例如:美国怀特的《夏洛的网》。

顽童的母题

一、“顽童”的母题出现(1964年)

19世纪到20世纪为高潮期,最为孩子喜欢。

顽童母题对儿童文学史最大的贡献:抑制了教育主义的无限发展

代表作

(19世纪以前):1.德国拉斯伯《明希豪森奇游记》

2.西班牙无名氏《小赖子》

3.英国《爱丽斯漫游奇境记》

4.美国马克·吐温《汤姆索亚历险记》

5中国吴承恩《西游记》

20世纪(高潮):6.英国巴利《彼得潘》

7.芬兰扬森《精灵帽》

8.法国圣埃克絮?佩里《小王子》

9.瑞典林格伦《长袜子皮皮》《小飞人》三部曲,标志着高潮的到来

三、林格伦作品的意义及顽童性作品的审美特征(在意外的认同中获得狂喜)

1.他总是能让人感到一种意外的兴奋,痒痒的,蠢蠢欲动的感觉。

2.他总要打破一些熟悉的框框,冲决一些习以为常的事情,使你感到突如其来的痛快淋漓。

3.这种美感常常是狂野的,蛮勇的。在趣味横生中带着某种豁出去的放纵感,其外表还带着一点破坏性,但它却是一种令儿童们欣喜异常,合乎儿童天性的审美情感。

林格伦作品最大的意义:把成人眼中的“儿童”转化为“顽童”儿童,突破成人眼中传统儿

童的框框。

四、《明希豪森奇遇记》的独特贡献(书写了不同于一般好孩子心理儿童思维的顽童的思维)

1.“吹牛法”(自我夸大法):在想象中夸大自己,并炫耀这种夸大。

2.无边界的延伸法:将平时收到的启示,人已延伸到成人难以想象的毫不相干的范围中去。

3.巧遇外接法:想象各种忽然得到的外援,比如得宝而又划不清想象和真实的界限。

五、《爱丽斯漫游奇境记》

生活理想:“放手让儿童自己去玩”“纯精神的游戏”平等思想

顽童母题是一种金题文学概念,是迄今儿童文学中最具有审美价值的。

自然的母题

一、三大主题与三大母题的关系

三大主题:爱、死亡、自然

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与成人文学的唉与死以及自然这三个主题存在对应转化的关系。

二、主题发展原因:韦苇《世界儿童文学概论》中新现“动物文学”创作高潮。(20世纪中)

1.根据“复演说”的理论

2.儿童永远是好奇的

3.儿童审美眼光具有“宽泛性”

4.“成人与儿童共同的眼光”即全人类的共同眼光。

三、发展概括

18世纪。英国笛福·斯威夫特《格列弗游记》《昆虫记》

19世纪,法国法布尔《海底两万里》凡尔纳《神秘岛》

20世纪,美国杰克《荒野的呼唤》《雪虎》当代加拿大汤西顿《宾果》《狼王洛波》

澳大利亚女作家帕赖特森《太空人遇险记》加拿大汤西顿《我所熟悉的野生动物》

奥地利娅旦森《野生的艾尔莎》法国黎达《刺猬家庭》《海豹冒险旅行记》

英国伦格《跳高能手蛙鱼》美国凯伊《海豚再问又再答》

四、审美特征

黎达的《刺猬莉莉》跨越日常世俗的超脱感。

1.它不把作品的重点放在那些惊心动魄的情节上或场面上

2.黎达特别擅长描写动物们日常的,静态的(而非热烈的拼搏与斗争),富有诗意。

3.黎达动物小说中的时间跨度往往很大。

汤西顿《狼王洛波》——传递出大自然的“神秘感”和“惊异感”。

1.怪异行动 2.惊人专长“小战马”3.“怪异”动物4.“不常见”与众不同性格

第五章中国儿童文学概述

一、中国儿童文学的萌发

1、口头的儿童文学创作

A.民间儿童文学的韵文作品

明代吕坤《演小儿语》是我国第一部个人搜集整理的儿歌集,共收46首。清代《天籁集》共收48首儿歌,每首都有编者按语。

B.叙事作品——童话和传说《山海经》创作特色:浪漫主义的优美幻想,表达民众对自然的感性认识。

2、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章节,段落

《世说新语》周树为民除害《搜神记》李寄斩蛇《聊斋志异》之《贾儿》《西游记》——人物的人性与神性,物性结合体,富有童趣。

A故事

B 古诗(儿童诗)《咏鹅》发音易读,色彩性词语刺激儿童感官穿带给孩子有趣,易懂的鹅的外形,习性。

C 蒙学读物“三百千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家文》《千家诗》

3、清末以来儿童文学逐渐自成一家

A梁启超——儿童诗《爱国诗》黄遵宪——儿童诗《幼稚园上学歌》《学生相和歌》

B 儿童小说——多为译者

C 杂志1909年,商务印刷馆创为《童话》期刊“童子之话”皆取110事

1911年,商务印刷馆创办《少年》杂志,创办人:梁启超,标志着我国近代儿童文学的萌发。

二、现代儿童文学

1、五四时期

1.鲁迅《狂人日记》1918年,“救救孩子”的呐喊表达作者呼吁社会对孩子热切的关注,颠风之作。1922年,《爱罗先珂童话集》1923年《桃色的云》等。

2.童话创作代表者:矛盾,叶圣陶,郑振峰

矛盾的童话创作数量最多,最为丰富,共创作28篇。

叶圣陶成就最大1923年《稻草人》童话集,评价:郑振峰“几乎没有一篇不是成功之作”;鲁迅“这部童话集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的”。

3.小说方面(鲁迅、叶圣陶、冰心、王统照)

鲁迅1921年的《故乡》,1922年的《社戏》——成人视角,离去离去

叶圣陶《阿菊》《小铜匠》等10余篇冰心《寂寞》《离家一年》歌颂母爱,亲子之爱

4.儿童散文方面

A. 鲁迅《朝花夕拾》 b. 冰心《寄小读者》这个集子以歌颂母爱、童真、自然美为主旨。奠定了它在儿童文学史的意义 c. 许地山《落花生》

2、左联时期

代表者:张天翼、叶圣陶、矛盾、冰心、陈伯吹

1张天翼:童话(长篇)《大林和小林》奠定了我国长篇童话创作的基础,其《秃秃大王》巩固了他在童话史上的地位。

2.矛盾:《大鼻子的故事》(儿童小说)

3.冰心:童话体小说《冬儿姑娘》《分》

3、抗战时期

1.孤岛时期:贺宜、苏苏的童话《凯旋门》《新木偶奇遇记》《野小鬼》《小赖莉》

2.国统时期:张天翼童话《金鸭帝国》严文井《小松鼠》老舍《小木头人》

3.解放时期:华山《鸡毛信》管华《雨来没有死》丁玲《一个未出膛的子弹》

儿童剧的创作

孩子剧团,1937年在上海成立;1940年4月统计,孩子剧团在全国有140多个儿童剧。在全国掀起高潮。

当代儿童文学

四个划分时期:一、1949-1966年“十七年”儿童文学(繁荣期)

二、1966-1976年“文革”时期的儿童文学

三、1978-2000年新时期儿童文学

四、2000-至今新世纪儿童文学

(一)“十七年”儿童文学概述——以儿童小说为例

它是新中国儿童文学第一个繁荣期。

题材:A革命历史题材 B 以新中国儿童学校生活为题材

繁荣原因:A(客观上)政策支持:1.1953年,第一次文代会召开; 2.1955年9月16 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针对新中国成立后儿童读物奇缺现状提出“大量创作、

出版、发行少年儿童读物”,提出“要求作家们在一定时间内为少年儿童写一定

数量的东西”。 3.1955年9月18日文艺报《多多为少年儿童写作》的专论

B (主观上)作家方面如张天翼等一部分老作家创作革命历史儿童小说,一

部分作家转向创作新儿童学校生活的小说。

50年代初-60年代初被称为儿童文学第一个黄金时期。

发展阶段的总体分类

1.建国之初-58年:初步繁荣期.并基本形成了“亲切、新鲜、多样、有趣”的统一风格。

2.1958-1966年:张绵贻称为“十七年”儿童文学的艰难发展时期。1961年矛盾在《60年少年儿童文学漫谈》中对“艰难时期”儿童文学的评价——“政治挂了帅,艺术脱了班,故事公式化,人物概念化,文字干巴巴!”其评价具有纠错校偏的里程碑意义。

“十七年”儿童文学的政治脉络

A少年队的文学与共产主义教育的方向性。(50年-56年)

B 教育儿童的文学与配合各项“中心”运动。(鲁冰提出)儿童文学就是教育儿童的文学(6年代的主体,忽左忽右)

C “阶级斗争”工具的文学与审美角度的缺度(60-66年)

表现:1、“阶级斗争”的原则空前强化如:《达吉和她的父亲》中“父女分离前相见哭泣”

这一情节被扣以“温情主义”的帽子。

2、这种“阶级斗争”话语充斥着儿童文学文本。

3、空前浓厚的政治语境完全淹没了作家的创作个性。

第六章韵语儿童文学

韵语儿童文学包括儿歌和儿童诗这两种体裁。

一、儿童歌的特征

审美特征:1.强调音节,重音韵节凑 2.单纯浅显,易唱易记 3.歌戏互补,富有情趣

(儿歌的艺术特质:趣味性,浅易性,音乐性)

结构特征:1.儿童歌的分节:两节式,三节式 2.儿歌句式:2-7字不等

诗歌:高度凝练生活,有丰富想象,强烈感情,美的意境。

儿歌:民间流传的或文人拟作的供儿童吟唱的歌谣。儿歌的最简洁的定义是“儿童歌谣”。儿歌分类:民间儿歌和创作儿歌(成人作家专门为儿童编写的歌谣)

二、儿童诗的特征

1.饱满的儿童情感,抒情是诗歌反映生活的根本方式,最直接,最真挚,抵达儿童心灵。

2.儿童式的丰富想象

3.新颖巧妙的构思

4.天真而精粹的语言

5.童稚而优美的意境

儿童诗的定义

有特定的读音、对象和表现对象,抒写儿童独特的内心情感,表现出浓郁的儿童情趣。

儿童诗的艺术特质

1.儿童诗的“独白”

2.儿童诗的“意象”

3.儿童诗的“个我”

4.儿童诗的修辞

5.儿童诗的童趣

(儿童诗的艺术特质:1、浅语之美2、意象之美3、具象之美4、童趣之美)

儿童诗的分类

1.从表现手法:抒情诗和叙事诗

2.从押韵:韵律体诗和散文诗

3.从表现内容:童话诗、寓言诗、科学诗、故事诗、讽刺诗、题画诗

写法:明喻法、暗喻法、阅兵法、排比法、拟人法、摹声法、假设法、夸张法

儿童诗与儿歌的区别

儿童诗与儿歌同属儿童诗歌类,它们虽然有诗歌的共性,但各具特征。

1.从读者对象角度看,儿童歌以学龄前期和学龄初期的儿童为主要对象,儿童诗是以学龄中后期的儿童为主要对象。

2.从主题思想表现看,儿童诗的主题思想常常以简洁的方式表现出来,比较深刻含蓄,儿歌则往往是比较单纯浅易的表现出它的主题思想。

第七章幻想儿童文学

一、童话概念:童话作为一种特殊的儿童文学体裁,指符合儿童想象方式的,富有幻想性的奇妙故事。

二、标志:1909年,商务印刷馆《童话》丛书,孙毓修主编。

三、童话的起源与发展:民间神话和传说

发展:A传统童话(民间童话):在民间传统的,未经过加工,经过作家复述整理

B 现代童话:成人作家自觉地为儿童创作的,德国《豪夫童话》英国《王尔德童话》由传统童话向现代童话过渡的标志就是《安徒生童话》(丹麦)

A传统童话的文学特征:a.固定的叙事模式 b.重复的叙事模式c.鲜明的主题:抑恶扬善

B 现代童话的文学特征:a.日常生活进入童话世界b.具有个性化,趣味化,多样化的风格

四、童话的主要表现手法

a.拟人:让动植物说话,物性与人性相统一。

b.夸张:形象刻画、情节构思、细节安排、环境营造上。

c.象征:以具体对象作为象征物,象征对象不确定,多义、歧义的特点。

d.颠倒

五、童话的形象(人物)类型

1.超人体类型:那些以超自然面貌出现,具备创造奇迹的超常能力的形象。如:神仙、妖魔。

2.拟人体类型:运用拟人手法使人类以外各种有生命或无生命的事物人格化的童话形象。

3.常人体类型:外形特征是寻常人,和常人来往,却和超自然人物。超自然世界有着密切关系,在特殊时刻,表现出超人的神奇能力。《马良神笔》

六、童话的美学特征

1、荒诞美:奇异、荒诞是童话最明显的美学特征。它涵盖了幻想、奇异、怪异、善变、滑稽、难以置信等多重含义。

2、象征美:首先它要具备独特完整的形象体系,它也因该能够表现或暗示出超越这一形象体系的美学意境。《海底世界》

3、喜剧美

4、悲剧美(

5、幻想性)(

6、逻辑性)

《安徒生童话》

概述:1805-1875年,丹麦19世纪著名童话家安徒生,世界文学中童话的创始人

1835年,《讲给孩子们听得故事》,共写过186篇童话。

创作的三个阶段:1.早期(1835-1845) 《打火匣》《拇指姑娘》《海的女儿》《丑小鸭》《夜莺》

《皇帝的新装》《小意达的花》

2.中期(1846-1852)“新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母亲的故事》

3.后期(1853-1873)哀凄、低沉《沙豆的故事》

寓言

一、概念:它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常

常带有劝诫、教育的性质。“寓言”这一名称最早见于《庄子》-《寓言篇》

二、艺术特征

1.从文本意义上,没有明显的寓意

2.从表现手法上: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

3.从外在的结构特征上:结构简单,语言精练

例如:《农夫与蛇》《刻舟求剑》《狐狸和乌鸦》《揠苗助长》《狐假虎威》《母狮子与狐狸》三、寓言的发展历史

三大发祥地:印度、希腊与中国

1.印度,佛教寓言:《百喻经》《五卷书》

2.希腊《伊索寓言》伊索是古希腊著名的寓言家,大约生活在公元前6世纪前半期,它共350余篇,反映下层平民和奴隶的斗争经验和生活教训,被誉为“西方寓言的始祖”。

3.法国《拉·封丹寓言》,他是法国17世纪三大寓言家之一,有244首寓言诗。

4.19世纪,俄国《克雷洛夫寓言》,与伊索,拉封丹齐名三大寓言家,有200多篇寓言。

5.战国末,法家《韩非子》寓言320余篇,《守株待兔》《滥竽充数》《自相矛盾》。

四、中国的寓言

中国古代寓言源远流长,在先秦时期已具有雏形,先后经历:先秦的说理寓言、两汉的劝诫寓言、魏晋南北朝的嘲讽寓言、唐宋的讽刺寓言、明清的诙谐寓言五个时期。

黄铜《握紧双手,里面什么也没有》、《我们都忘了,放下也是一种选择》/《中国寓言》五、寓言与童话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1.都具有较强的幻想色彩,都广泛的采用拟人、夸张、象征等艺术手法。

2.寓言和童话相互交叉形成特殊文体:寓言童话或童话寓言。

区别:1.主体设置的重心不同。

2.虚构幻想的思维方式不同。寓言着眼现实,童话超越现实。

3.文本的特质不同。寓言把说理放在首位,童话把人物塑造放在首位。

此外,还有寓言诗、寓言小说、寓言剧。

(寓言的躯壳:1以动植物或无声物为躯壳2以自然现象为躯壳3以人们熟悉的物件为躯壳寓言的灵魂:1、哲理2、劝诫3、讽刺)

第八章叙事儿童文学

分类:儿童故事和儿童小说。

故事的定义:以讲述能够引起读者或听者兴趣的具体事件为目的的作品。

儿童故事

一、定义:指具有故事基本特征的内容单纯,篇幅短小,与儿童的接受相适应,供儿童阅读

和聆听的叙事性体裁。

二、儿童故事的类型

1.民间故事

2.改编故事

3.生活故事

4.历史故事

5.谜语故事

6.动物故事

三、儿童故事的艺术特征

1.完整连贯性

2.生动有趣性

3.类型化性格

4.语言口语化与生活化

四、儿童故事与儿童小说的区别

1.读者对象侧重点的区别:前者一般供学龄前的孩子阅读或讲述,后者侧重于小学高年级以上阅读和讲述。

2.艺术表现侧重点不同:前者侧重于故事的概述和完整的情节表现,后者侧重于人物形象塑造的人物性格、人物心理活动等的描写。

3.叙述方式的区别:前者凸显叙事语言的口语化,后者使用小说写实笔法叙述。

*儿童小说

一、定义:狭义和广义。

狭义:指以塑造儿童形象为中心,以广大儿童为主要读者对象的散文体的叙事文学形式。

二、描写对象:小学高年级和初中的学生,有向高年级眼神的趋势。

三、艺术特征: 1.主题鲜明,积极而有针对性。

2.题材广泛深刻而有选择性。

3.人物形象性格鲜明,但以少年儿童为主。

少年儿童什么样的性格?

儿童小说应该努力塑造富于幻想,积极进取,爱憎分明的先进儿童文学形象,其次儿童小说应该把典型形象的发掘目光投向平凡的少年儿童,儿童小说还可以把有严重过失,带有一点悲剧性的儿童形象作为主人公。

(儿童小说的构成元素1、人物2、故事3、主题)

四、儿童小说的主要类型

1.冒险小说

冒险小说最早可追溯到英国笛福的《鲁兵逊漂流记》,它是海洋冒险小说的鼻祖。

英国标志性的两个冒险小说作家:斯蒂文森和A.朗萨姆(《燕子号和鹦鹉号》)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

2.历史小说

英国的W·司各特《艾凡赫》《罗伯·罗伊》《中洛辛郡的心脏》。1888年爱德华·萨尔蒙所

作的《儿童文学的实情》上介绍了由790位少年儿童投票选出的受欢迎的作家,其中司各特名列第三位。

创作于19世纪,至今盛传不衰的供少年儿童阅读的历史小说有意大利历史学家乔万尼奥里《斯巴达克思》;20世纪,斯·奥台尔的《蓝色的海豚岛》;美国作家的《波兰吹号手》3.侦探小说

美国作家爱伦·坡被称为西方侦探小说之父,代表作《失窃的信》。

英国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系列作品。

侦探小说不同于一般侦探小说的的价值取向

1.题材方面:侦探小说必须以案件为题材。

2.人物方面:侦探小说的人物大致有三类:破案的侦探,罪犯、受害者、知情人。

3.侦探小说的情节核心在于悬疑的设置和谜底的解破过程。

4.现代小说(在西方指19世纪以后,在中国指20世纪五四运动以后)

儿童文学的“现代小说”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以后,它与儿童观的变化有关,以改变“机械的、以偏概全”的儿童观为前提。

1、1983年,英国威廉·戈尔丁的《蝇王》;美国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

2、描写单亲家庭、离异家庭使儿童成长充满艰难地《杰奎琳《手提箱女孩》

3、性的问题进入作家视野:格·雅各布森《佩塔的婴儿》、钱伯斯《在我坟上起舞》

4、日本那须正干《我们驶向大海》堪称日本现实主义一部厚重的力作。

中国的儿童小说:叶圣陶《稻草人》、冰心《小橘灯》、严文井《小溪流的歌》《下次开船港》

5.动物小说

一、定义:它是一种独特的艺术体裁,其特点在于:

1.以动物为主要描写对象,形象描绘动物世界的生活,动物在大自然中的命运,遭遇,以及动物之间的,动物与人类之间的关系。

2.从中寻觅大自然的奥秘和情趣,给人类以有益的启示。

3.动物生存现象,揭示动物之间,动物与人类之间和谐相处的关系。

(动物形象塑造的三种类型:

1反映人和动物关系的动物形象2反映人和自然关系的动物形象3丛林世界中的动物形象动物小说的创作视角:1、人看动物的视角2、动物看人的视角3、动物间互看的视角)二、具体作品

汤西顿1898年《我所知道的野生动物》。他是“动物小说之父”。除此之外,《狼王洛玻》、《宾果》、《第七条猎狗》、《狼王梦》(汤西顿因此被冠以“中国动物小说之王”),《最后一次战争》、《斑羚飞渡》、《雄狮去流浪》、《狼妻》(悲剧)等等,

6.幻想小说

一、定义:用幻想(超现实)的手法表现未实现的事物的小说。

美国作家罗伯特·内桑“所谓幻想小说就是将没有发生过的,也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描写出来,让人觉得这些事情也许真的发生过。”

(幻想小说的特质:1、幻想小说的第六感2、写实主义小说方法3、二次元结构

(幻想文学的艺术表现形式:1、创造出想象的世界或国家的幻想2、处于现实边际的幻想

3、变身与拟人化幻想)

二、分类

1.科幻小说:《星球大战》《侏罗纪公园》

2.魔幻小说:《哈利波特》《魔戒》

3.奇幻小说:中国郭敬明《幻城》——心里奇异的幻想

陈丹燕《我的妈妈是精灵》刘绪源说“这是迄今为止中国最好的儿童幻想小说”

陈丹燕是一位能走进儿童生命空间的最深层的作家,她的《我的妈妈是精灵》触摸到了儿童成长问题的关键处,在艺术文体形式上有重大突破。

4.(玄幻小说)

第十章儿童散文

1、定义:儿童散文是写给少年儿童,适于他们阅读欣赏的、包括记人、叙事、写景状物、抒情、议论等篇幅短小、文情并茂的一类文章。——浦漫汀《儿童文学教程》

2、儿童散文的题材

1.直接描写儿童生活任大霖《我的朋友容容》

2.回忆童年往事鲁迅《风筝》《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3.表现大自然使希梅内斯《小银和我》

4.表现旅行见闻冰心《寄小读者》狄更斯《伦敦之行》巴金《索桥的故事》

儿童散文的美学特征

(一)真实性(二)自由性(三)趣味性(四)美文性

书上小问题

一、儿童审美与成人审美的区别

1.超理念的审美与渗入理性观照的审美

2.近距离的审美与远距离的审美

二、儿童文学的创作方式

1.童年实际体验式和体验虚构式

2.外部观察式和内部体验式

3.象征的、诗的方法和写实的方法

三、动物文学的分类:动物小说、动物故事、动物散文

儿童文学读书笔记精选

儿童文学读书笔记精选 儿童文学是专为少年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儿童文学特别要求通俗易懂,生动活泼。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儿童文学读书笔记精选,欢迎阅读! 儿童文学读书笔记1 很久不看儿童文学了,由于工作的原因,再次回归。 看到结尾处青铜的那一声大喊,泪如雨下。真正美的作品,是没有年龄界限的。 曾今,在一片荒野之中,我见过一株向日葵,仅仅只有一株,金色的灿烂的圆盘,依旧执着的望着天空。 每一个时代的人,都有每一个时代的人的痛苦,痛苦绝不是今天的少年才有的。少年时,就有一种对痛苦的风度,长大时才可能是一个强者。或许你并不想做一个强者,但是你应该具备一颗强韧的心,足以去抵御生活中未知的苦难,保护自己,保护旁人。 在这本书中,你能读到一个感人的故事,能读到一颗面对苦难却依旧灿烂的心,能读到清澈见底直指人心的句子,能读到堪称环境描写的经典范例。 有一位家长曾今问我:怎样能提高孩子思考问题的深度?当时我没有很好的回答,因为对这个问题,我自己也在不断的思索。现在,有了些模棱两可的框架。广泛的阅读,会开阔你的视野,但是只有真正的经历一些磨难、伤痛,才能真

正的成为一个心胸宽阔大开大合之人。所以,要给孩子时间。 而我,仍然走在这一条不归路上 希望孩子们能爱上阅读。如果你愿意,可以在文字中去任何你想去的地方,穿越到任何你想穿越的时代。语文学习不仅仅是写生字,做练习册,答试卷,一切的基础性学习,都是为了思考,为了感悟,为了和文字一起笑、一起哭、一起成长,为了能够在精神的世界中驰骋,为了使自己能在平凡的生活中体会到与众不同的幸福。 看一两天的好书,或许不会有什么改变,看一两个月的好书,或许你还是那个你。但是,坚持下去,你会惊奇地发现阅读本身就是一种享受,一种幸福。 丢掉好的书籍,你就为自己关闭了一扇看到美丽风景的窗子。想看到别人看不到的美丽风景,而不是去人头攒动的风景区,是要付出一些努力的,不是吗? 儿童文学读书笔记2 要说《儿童文学》,它可是国内知名的刊物,陪伴了好几代人的成长,我虽然没看过几期,却对《儿童文学》有很好的印象。 四年前,妈妈送给了我两本,当时我才一年级,对美妙的中国文学还处于一窍不通的状态,只看了几个有趣的童话,看了几幅好玩的插图便把书扔到书桌上,独自出去疯玩了。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晃四年过去了。我已是一个四年级学生了,此时的我对《儿童文学》的记忆几乎被时间冲

北大中文系比较文学概论笔记

比较文学概论讲义 孙丹 第一章发展论 第一节全球化与比较文学多元化语境 1、广为流行的全球化概念着重描述的是一个历史过程,在些过程中各种社会因素和关系在空间上不断扩展,人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以及社会力量的作用表现出洲际(或区域之间)的特点。全球化的特征在于其共时性,具体而言就是空间上的世界压缩和地域联结。 2、比较文学将从一种国际的视域研究所有的文学,在研究中有意识地把一切文学创作与经验作为一个整体。在这种观念中,这种文学就与独立于语言学、人种学和政治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完全相等(雷纳·韦勒克)。 3、文化全球化的论题涉及到文化帝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即全球化与本土化),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文化同质与文化多元等关切到文化自身的讨论。

4、大众文化:特指进入到后工业社会时兴起于城市的,以全球化的现代(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能复制的,以市场消费为导向的,引导大众潜藏的思想意识的当代文化形态。 5、多元文化主义强调的是种族上、文化上有差异的族群的独特品质,其观点的基础是文化相对主义和历史主义。全球地方化:即所有全球范围的思想和产品都必须适应当地环境的方式,而那种洞悉全球与本土的辩证关系的思想遂被称作全球地方主义。 第二节西方比较文学发展史的渊源 1、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于19世纪70年代的欧洲,其标志是学科理论和方法的逐渐确立,学术团体和一批专业研究队伍的涌现,以及专业学术著作和专业刊物的出版。 线索:古罗马文学模仿古希腊文学——中世纪欧洲的文化共同体以及后期各民族文学差异的对比,晚期文艺复兴运动——近代法国启蒙运动使各民族之间的接触更加活跃:伏尔泰、莱辛——格林兄弟(童话、神话)——斯达尔夫人《论德国》——歌德“世界文学”——1866英波斯奈特《比较文学》;1877德科赫《比较文学杂志》;1895法戴克斯特《让·雅克·卢梭和文学世界主义之起源》;1897比较文学常设讲座“文

文学概论题库-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完整笔记

文学概论试题库 一、选择题 1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 A哲理性B荒诞性? ? ? C象征性? ? ? ? D抽象思维直接参与2抒情偏于表现作者主观世界,是用话语的(? ? ? ) A抒情动作? ? ? B抒情内容? ? ? C声音组织? ? ? D画面组织3抒情反映现实现实生活方式的特殊性(? ? ? ) A? ? 象征性? ? ? B主观性? ? ? C评价性? ? ? ? D精神方面4抒情话语的突出功能是(? ? ? ? ) A表现功能? ? ? ? ? B通讯功能? ? ? C意义功能? ? ? D形式功能 5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有(? ? ? ) A倒装与歧义? ? ? ? B夸张与对比? ? ? C借代与用典? ? ? ? D 比喻与象征 6“风格即人”的提出者是(? ? ? ) A亚里士多德? ? B钱钟书? C王夫之? ? D布封 7下列与风格内涵有关的是(? ? ? ) A创作个性? ? ? B多样性? ? ? C稳定性? ? D相对性 8风格的特性是(? ? ? ? ) A独创性? ? ? ? ? B多样性? ? ? C稳定性? ? D相对性 9将文学风格分为四对八体的是(? ? ? ) A《文心雕龙》? ? ? ? B《诗品》? C《修辞学发凡》? ? ? D 《诗学》 10文学接受客体指(? ? ? ) A认识属性? ? ? ? ? B? 审美属性? ? C文化属性? ? ? ? D整体属性 11文学接受的主体指(? ? ? ? ) A阐释者? ? ? B审美者? ? C认识者? ? D思想者 12“期待视野”这一重要概念的提出者(? ? ? ? ) A黑格尔? ? ? ? ? B姚斯? ? C刘勰? ? D布封 13“隐含读者”这一概念的提出者是(? ? ? ? ) A莱蒙托夫? ? ? B姚斯? ? ? C布封? ? ? D伊瑟尔? 14文学接受的高潮阶段会达到(? ? ? ? ? ? ) ? A净化? ? ? ? B共鸣? ? C领悟? ? D延留 15下列语言学批评流派的有(? ? ? ? ) A新批评? ? ? B自然主义批评? C俄国形式主义? ? D结构主义 16美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的提出者(? ? ? ? ? ) A马克思? ? ? B恩格斯? ? C列宁? ? ? D毛泽东? 17思想标准的基本内涵是(? ? ? ) A真实性? ? ? ? B革命性? ? C情感性? ? ? D倾向性? 18艺术标准的基本内涵(? ? ? ) A意蕴表现的深刻性? ? B进步的倾向性? ? C文体构成的完美性? ? D形象创造的鲜明性19文学批评的美的观点与历史观点是(? ? ? ) A批评风格? ? ? ? B最高标准? ? ? C批评方法论? ? ? D批评原则? 20属于心理批评的有(? ? ? ) A人本主义心理学? ? ? B原型心理学? ? C格式塔心理学? ? D精神分析学? 21孔子当年游齐,闻《韶》乐竟然“三月不知肉味”,这是欣赏活动中的(? ? ? )效果。 A领悟? ? ? B延留? ? C净化? ? ? D共鸣 22最早指出文学本文只是一个不确定性的“召唤结构”的人是(? ? ? ) A伊瑟尔? ? ? ? B加达默尔? ? C英加登? ? ? D弗洛伊德? 23接受动机可分为(? ? ? ) A审美动机? ? ? B求知动机? C借鉴动机? ? ? D施教动机24刘勰把风格分为“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等八种的根据是(? ? ? ) A? 语言表现? ? B? 体裁类型? ? C? 结构安排? ? ? D? 形象创造 25抒情性作品的基本要素是(? ? ? ) A抒情内容? ? ? B抒情话语? ? C抒情现实? ? D抒情自我26抒情性作品的结构是(? ? ? ) A声音? ? B画面? ? C情感经验? ? ? D情景关系 27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是(? ? ? ) A结构? ? ? ? B声音? ? ? C故事? ? ? D视角? 28当代叙事学理论的研究重点为(? ? ? ? ) A人物、情节、环境? ? B叙述方式? ? C叙述的声音特点? ? ? D说话者与受话者的关系? 29文学话语的沟通功能的两个基本方面是(? ? ? ) A叙事功能? ? ? ? B抒情功能? ? C描述外在事物? ? ? D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态度? 30从表意方式的角度可以把审美意象分为(? ? ? ? ) A表意式意象? ? B表情式意象? ? C寓言式意象? ? D符号式意象? 31中国古典文论中从意境审美风格上分类的是(? ? ? ? ? ) A刘勰? ? ? ? B曹丕? ? C司空图? ? D? 刘熙载 32提出意境有“韵外之致”、“味外之味”的是(? ? ? ? )A刘勰? ? ? ? B曹丕? ? C司空图? ? D? 刘熙载 33组成文学活动要素的是(? ? ? ) A读者? ? ? B世界? C作家? D? 作品 34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 ? ? ? ) A实践性? ? ? B艺术性? ? C价值取向? ? D? 综合性 35“移情说”的提出者是(? ? ? ) A立普斯? ? ? B克罗齐? ? C弗洛伊德? ? D? 布洛

《儿童文学》读后感800字

《儿童文学》读后感800字 我在《儿童文学》上看到了一篇文章__长着翅膀的鞋子,给我的感悟很大。 一个女孩子非常喜欢画画,但因为家庭贫困,只好在鞋匠那里打下手,不得不暂时搁置了自己的梦想。但是她还是在有事无事时,在鞋底画画。直到师傅发现,十分恼火。麻烦终于来了,一位客人找上门来,他歇斯底里的要求将画全部清除,并拒绝支付费用。小女孩痛哭流涕,她没有想到自己的理想也会给别人带来麻烦。后来又有一位客人拿着鞋子找了过来,他是一位艺术老师,他从鞋底的画上看到了她画画的天赋,免费让她上学。她不负重望,成为沙特阿拉伯首屈一指的艺术大家。 那个女孩子为什么能成功呢?我想是因为她的那份执着,她坚持着,哪怕条件艰苦也不放弃,理想就是她飞翔的翅膀。如果她不坚持着,努力着,哪能有今后的那份成绩呢?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没有成功。有了一个梦想,就有了一个方向。当然,在人生中,我们一定有许多梦想。比如我,曾经想当卖面条的(那时人家还小,喜欢吃面条),当服务员,当空姐......当然在通往理想之路上,会遇到许多挫折,当别人劝你放弃自己的梦时,千万不要轻易放弃。 1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我现在的梦想是当“牧民”。又一次,我对别人说的时候,他们都笑话我的梦想太平凡,劝我最好换一个梦想,说干活太累了。我想,的确是啊。可转念一想,当牧民虽然累,但在大草原上多自由啊,还可以养好多动物呢!我的心里像有两个小人一样,不知怎么办?我去问妈妈,妈妈说:“你都长这么大了,应该自己考虑。无论做什么都不像想的那么不容易,但是如果选定目标就要努力坚持。”我想,我喜欢自由的生活,就坚持了自己的梦想。 我们每个人既然有理想,就应该朝着自己的理想前进,只要自己努力,一定能够成功。比如断臂的刘伟,他就是靠自己一点一点的努力,凭着“别人能做到的,我能做到;别人做不到的,我也能做到。”这种顽强的信念,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苏格拉底问自己的学生:一只鞋子能否飞翔?学生们纷纷摇头,只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道:当然可以,只要我们为它鑲上一对美丽的翅膀。 是的,梦想,需要一双翅膀。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2

文学概论笔记

文学史 文艺学文学批评 文学理论 1、文学史:是一门历史的、具体的,考察文学产生、发展和演变过程、状况、经验概念和规律的专门学科。 2、文学史三个含义:A:从文学实际出发,并按照一定的历史线索,树梳理文学发展.的历史轮廓。 B:分析、比较、评价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家、作品 C:分析比较和评价具有重大影响的文学现象,文学运动,文学思潮 3、文学批评:是文艺学的另一分支,他以文学鉴赏为基础,以一定的文学理论和相关的人 文科学理论为指导,是对各种文学现象和文学作品进行分析、研究和评价的 科学认识活动 4、文学批评的三个含义:A:文学批评的指导思想是:文学理论、美学理论、哲学以及其他一切人文社会科学 B:文学批评的对象是:作家、作品为主的一切文学现象 C:文学批评的主要任务是:分析、比较和评价具体作品的审美价值,总结作家创作的优劣长短,判断作品的思想艺术成就,引导并帮助读者欣赏,理解文学作品,培养读者健康的审美观5、文学理论:以人类社会的历史和现实的一切文学现象作为研究对象,总结和探讨文学的性质、特征、构成、功能、价值 和文学创作、文学接受、文学发展等规律,从中发现并建立起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 命题框架、和研究方法 6、文学理论的的含义:A:文学理论以整体的文学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B:是对文学理论的把握 C:文学理论是一种具有高度抽象性和系统性的理论 7、学习文学理论的三种境界: A:第一种境界:不仅仅限于一两种文学理论书籍的阅读,而是对文学理论史做了纵向扫描,对相关文学理论 史原著做了精细的研读。 B:第二种境界:不仅研究文学理论,你还把文学理论作为人类人文思想库的一部分来看待,同时关注哲学、 美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等。通过文学理论试图达到的是整体性的理解人类精神生 活的丰富性和可解释性。 C:第三种境界:文学理论成就了你的世界观,,使之学会了为信仰、理想而活,为意义、价值而活。 第二章本质论 ◆本质论是从⑴文学的审美性,⑵文学和文学观念,⑶文学的艺术性三方面来谈的。 一、文学的审美性 1、“文学”、“审美”、“意识形态”三者关系的理解文学具有感性色彩 ⑴审美:是一个体验和飞鸟影美的现象共性的宽泛概念,是人的心里在感知社会的基础上达到的完善状态,他是意识的社 会心理。 ⑵意识形态:抽象化的思想是以各种理想的方式,无论虚假或真实,来表达支配性的物质关系。 ⑶文学:是作家借助于虚构与想象,通过语言形象来表达对人生的审美感受和理想的一 种艺术样式。 二、文学和文学观念 1、再现说: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模仿和再现 文学亚里士多德——《诗学》 理论刘勰——《文心雕龙》 2、表现说: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作品是作家的自然流露。 A:文学本质上是作家的外化 B:以外部现实作为对象 C:作家也可以描写平凡的事物 3、实用说:强调作品和读者的利用关系 中方:文以载道西方:寓教于乐 4、独立说:把文本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 5、体验说: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向性和体验这种关系,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时的感受和再创造

儿童文学读后感

《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 我认真并高兴地欣赏完日本作家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一书。每次合书时我都要闭眼享受般地做深呼吸,品味着书的墨香,回忆着自己的童年,仿佛自己也经历过一场童话般的童年,温馨而愉悦。同时回味着书里一个个难忘又好笑的镜头…… 我想没有一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没有一个老师不爱自己的学生。关键在于,你的爱是孩子们需要的吗?在实施爱的过程中是否也在同时扼杀着孩子们的童真?《窗边的小豆豆》能够引起无数人共鸣,特别是在儿童教育的方式上,同样也为我这位年轻的教师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首先,童真是世界上最可爱、最善良的品质。童真也是最原始、最宝贵的美好品质。在浑浊社会里唯一隔离尘俗、喧嚣,沉淀着最纯洁、圣洁,透明干净的亦是童真。一个人可以放弃功名利禄,荣华富贵,但决不能轻易放弃曾经拥有过的“童真”。因为,里面包含着无价的善心、尊严、原则以及人们最可贵的情感。但很可惜,人们在追求成功,追求既定目标时,往往就不由自主地首先扔下“童真”,以为这都是阻碍自己成功的“包袱”。人从一出生就开始与社会亲密接触,而社会千姿百态,包罗万象,不能给予每个人百分百的“无污染”环境。小林宗作老师经常说:“无论哪个孩子,当他出世的时候,具有优良的品质。在他成长的过程中,

会受到很多影响,有来自周围的环境的,也有来自成年人的影响,这些优美的品质可能会受到损害。所以,我们要早早地发现这些优良品质,并让它们发扬光大,把孩子培养成富有个性的人。”可见,小林宗作老师一直在关心、关注孩子“优良品质”的培养,一直在呵护着“童真”的教育,一直在营造一个充满欢乐、童真的校园。通过欣赏《窗边的小豆豆》,我们有如沐浴在童话里。我认为,人长大了,尚且保留童真,是个性化的需要,更是人性化的需要。 其次,小豆豆在一年级因为淘气被原学校退学后,来到“巴学园”的小学。因为小林校长的爱护与引导,小豆豆可以做一切自己想做的事情,随心所欲地实践着她天真的脑袋里一切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所有看完这本书的孩子,没有不羡慕小豆豆的,很多像我们一样的成年人也一样,长大后回首看似荒唐的童年往事,恰恰是终生难忘的快乐。可惜,这种快乐在我们这群大人的呵斥声中变得太短暂。 书中的小豆豆,小小年纪就感受到了真诚的爱护。她在被别的学校退学后第一次来到巴学园时,在校长面前打开了话匣子,一口气讲了4个小时!最后,小林先生抚摸着她的头,说道:“好,就这样吧!你就是这个学校的学生啦。”书上写道:“这个时候,小豆豆感到,生平第一次遇到了真正喜欢自己的人!因为,从小豆豆出生以后直到现在,还从来

【精品】北大中文系比较文学概论笔记

北大中文系比较文学 概论笔记

比较文学概论讲义 孙丹 第一章发展论 第一节全球化与比较文学多元化语境 1、广为流行的全球化概念着重描述的是一个历史过程,在些过程中各种社会因素和关系在空间上不断扩展,人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以及社会力量的作用表现出洲际(或区域之间)的特点。全球化的特征在于其共时性,具体而言就是空间上的世界压缩和地域联结。 2、比较文学将从一种国际的视域研究所有的文学,在研究中有意识地把一切文学创作与经验作为一个整体。在这种观念中,这种文学就与独立于语言学、人种学和政治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完全相等(雷纳·韦勒克)。

3、文化全球化的论题涉及到文化帝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即全球化与本土化),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文化同质与文化多元等关切到文化自身的讨论。 4、大众文化:特指进入到后工业社会时兴起于城市的,以全球化的现代(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能复制的,以市场消费为导向的,引导大众潜藏的思想意识的当代文化形态。 5、多元文化主义强调的是种族上、文化上有差异的族群的独特品质,其观点的基础是文化相对主义和历史主义。全球地方化:即所有全球范围的思想和产品都必须适应当地环境的方式,而那种洞悉全球与本土的辩证关系的思想遂被称作全球地方主义。 第二节西方比较文学发展史的渊源 1、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于19世纪70年代的欧洲,其标志是学科理论和方法的逐渐确立,学术团体和一批专业研究队伍的涌现,以及专业学术著作和专业刊物的出版。

线索:古罗马文学模仿古希腊文学——中世纪欧洲的文化共同体以及后期各民族文学差异的对比,晚期文艺复兴运动——近代法国启蒙运动使各民族之间的接触更加活跃:伏尔泰、莱辛——格林兄弟(童话、神话)——斯达尔夫人《论德国》——歌德“世界文学”——1866英波斯奈特《比较文学》;1877德科赫《比较文学杂志》;1895法戴克斯特《让·雅克·卢梭和文学世界主义之起源》;1897比较文学常设讲座“文艺复兴以来法国文学对日耳曼文学的影响”等。 2、学科发展历程:早期,法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比较文学论》)、伽列,注重影响研究。 1954年“国际比较文学协会”(ICIA)诞生。 1955年第一届国际比较文学大会在威尼斯召开。 1958年第二届国际比较文学大会在美国教堂山召开。标志比较文学的研究中心从欧洲转移到美国。 耶鲁大学教授雷纳·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危机》,指出未明确课题与方法。

《文学概论》学习笔记

第一章文学的本质特征 王桃令 1、生活真实 生活真实是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社会关系所制约的人、事、物。 2、艺术创作 艺术创作指艺术家以一定的世界观为指导,运用一定的创作方法,通过对现实生活观察、体验、分析、比较、选择、缀合、创造性的加工、提炼概括生活素材,塑造艺术形象,创作艺术作品的创造性劳动。 艺术创作以社会生活为源泉,但并不是简单地复制生活现象,实质上是人类为自身审美需要而进行的一种特殊的审美创造。 艺术家是艺术创作的主体,艺术创作是十分复杂、艰巨的精神劳动,它要求艺术家必须具有高尚的思想情操、深厚的生活积累、丰富的审美经验、出众的艺术才能和娴熟的艺术技巧。 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总是从特定的审美感受、体验出发,运用形象思维,按照美的规律对生活素材进行选择、缀合、加工、概括、提炼、预言,构思出主观与客观交融的审美意象,然后再使用物质材料将审美意象表现出来,最终构成内容美与形式美相统一的艺术作品。

艺术创作的动机,大致有以下四大类:泄情动机;兴趣动机;成就动机;私欲动机。在各种各样的创作动机中,只有符合艺术创作活动的审美性质和规律的,才能创作出真正的艺术作品。 3、艺术虚构 艺术虚构是艺术创作的基本手法之一,指艺术家根据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事物,按照一定的美学理想,通过缀合、想象、联想、推理等心理机制,把现实中本无有、按情理却可能存在的艺术形象、情节、环境等生发构想出来。 4、艺术形象 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方式,是通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交融,并由主体创造出来的具体、生动、可感的、概况的,具有审美意义的生活图画。 5、文学的形象性 文学的形象性是指文学形象的具体生动性和艺术感染力的特性。文学形象性的基本特点是:描绘的具体生动性;艺术的概括性;审美的感染性。 描绘的具体生动性是文学形象的第一个特点。即所描绘的是这个人、这件事。 艺术的概括性是文学形象的第二个特点。即描绘的是这个人、这件事,反映出的却是某一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 审美的感染性是文学形象的第三个特点。即通过文学形象唤醒人们的美感,使人们沉浸文学形象所表现的境界中,从而得到精神上的

文学概论答案(专科)

文学概论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1 1、童庆炳编著的《文学活动的审美维度》一书,是运用审美学的方法对文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作了深人探讨,揭示了大学的审美本质、文学创作的艺术规律、文学作品的审美结构和文学接受的艺术规律。 (1)在《文学活动的审美维度》中,文学本质论的历史回顾、文学创作的艺术规律、文学作品的审美结构方面对我的印象最为深刻。 文学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使一种艺术生产过程,在文学的外壳形式下展现着内在的作为主体的"人"的情趣和意志。我认为文学的本质如果泛化的讲是一切文明的本质,再细化精确那么就是人的力量的一种确认。 文学创作的艺术规律,对于规律而言是一切作品的共有的一个特性,对于文学我们通过表现手法、写作手法、体裁样式,以及题材的选择构成了一类作品的本质,掌握这些本质的东西对于我们的感知、阅读是一种促进。对于我们的创作也是一种无形的提升。 论及文学的结构,在结构主义认为,结构就是自足,我们在这里看到的是文学的表层结构和文学的深层结构。对于表层结构我认为应该是我们平常视野(视角)的一种对于文章的结构安排发展,而对于深层结构我们应该看到它的内在因素的联系和导致这一个结构的深层次的文化底蕴。 (2)在书中涉及的众多文学作品当中,对于《巴黎圣母院》的印象最为深刻。 《巴黎圣母院》(1831)是雨果浪漫主义小说和美丑对比原则的美学主张得到极大发挥的代表之作。它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尔达。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在这部小说中给阅读者的视觉和感知上造成了一重陌生化的阅读期待。 (3)对于《文学概论》这门课程的学习,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难点: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反映论、文学接受论和利用中外好的先进的理论来分析我们现存的手头上能看到的作家、作品。最终达到理论和具体作品分析相得益彰的效果。 2、文学呈现为语言蕴藉,文学是以语言为基本的符号形式的,可以说语言是文学的一种最基本的属性。语言在文学中的存在方式与在普通语言中不同。普通语言往往简练实用、明白易懂;而在文学中,语言却总是有所蕴藉。"蕴藉"往往被用来指文学作品中那种意义含蓄有余、蓄积深厚的语言状况。比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读者要了解诗人诗里表达的意义--"我爱这土地",就必须专心阅读他写的全部诗句,如果离开了诗人精心设置的语言系统,是无法知晓他内心要说的东西的。无论是诗人写诗、小说家写小说,都必须通过媒介而阅读语言。正是通过语言系统并且在语言系统中,文学形成了一个与现实世界不同的完整意义世界。文学语言的语言性是指文学必须通过语言来表达意义。所以,语言是文学的又一基本属性。文学的语言应当具有一定的"文采"。这里的"文采",约略相当于今天所说的语言的形式美。这与西方的"美的艺术"中的"美"的含义是相通的。 文学的语言与普通的消息性语言或科学语言不同,不只是要传达消息或者表述概念,而是要充分地运用语言本身的特性而造成富于美感效果的组织。在这个意义上文学并不是要泛指一切语言性符号,而是特定地指具有一定文采的语言性符号。《我爱这土地》的"文采",正突出体现在:它的语词和语句的独特选择和组合,渲染出一种强烈的表达效果。诗人设想自己是一只鸟,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嘶哑"一词,表明它的喉咙并不圆润、清亮、婉转,而已遭受挫折,所以是受损伤的喉咙。那么,这受损伤的喉咙急切地要歌唱什么呢?紧跟着是三个"这......"式排比句:"这被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和"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这里的排比句富有文采,而且成功地渲染了诗人对于"土地"的炽热的情感。 在文学中具有一种普通性。诗如此,小说、散文和剧本也是一样。这表明,文学具有一种语言蕴藉属性,它可以通过表层意义而呈现深层意义。语言蕴藉,表示文学作品语言的蕴藉深厚状况,是说一种具体的语言表达可以蕴藉着多重不同的意义。文学正具有这种语言蕴藉性。

幼儿园读书笔记大全(共5篇)

篇一:幼儿园读书心得 读书心得《预知环节安排,幼儿不再盲从》 今天,我在《学前教育》杂志上看到这篇文章。是文章的题目首先吸引了我,引起我强烈去阅读的兴趣。因为在我们以往的惯性操作中,认为只要制订好计划,班内三名教师认真组织实施就可以了。教师就像一根指挥棒,指到东孩子就得向东,幼儿完全不知道教师有什么安排,幼儿是一个盲从的状。 针对课间自由活动混乱的局面,作者在文章中是这样反思:我们给幼儿自主的空间了吗?我们有提供给幼儿按自己的意愿选择做事的条件吗?幼儿知道在这个环节可以做什么吗?于是,作者在每天的活动区讲评时都将问题抛给孩子:“活动结束后我们有什么事可以做呢?”洗手、小便、喝水等等。“小朋友做事有快有慢,需要我们等待,这个时候我们还可以做什么呢?”根据孩子的回答,按照孩子的想法,作者在教室中丰富了一些简易活动材料。 针对每次活动在不同的场所,需要幼儿在短时间内一次次搬椅子到不同地方的问题。如何让幼儿预知呢?作者还是把问题抛给孩子:“我们每天上课的地方都不一样,怎么才能让小朋友都提前知道把椅子搬到哪里呢?”通过幼儿的讨论,最后决定用图片的预知方式来告诉幼儿,下一环节要准备什么。于是作者在班内开设了一个“温馨提示角”,每天早饭后都将当天上午的活动要求、场地安排用图片的形式告诉幼儿。 通过作者这两方面的阐述,我们可以贯通的使用这种方法。在一日活动的其它环节中,如:户外活动前,通过提示牌让幼儿了解去哪儿,站几路队,要带什么?音乐舞蹈要到哪里上?要带上道具吗?数学活动要到珠心算室吗?要带上书吗?等等。 读书心得体会——《生命的留言》 “五一”假期,我读了一本好书《生命的留言》,作者是身患癌症晚期的陆幼青。 作者,他是一个非常坚强、幽默、乐观而又很有勇气的人。 读着此书,感觉给自己增添了很好的一笔精神财富,受益匪浅。启示一:虽然疾病的疼痛让陆幼青难于言说,他仍然希望他的家人的生活不要有一丝阴影;他还呼吁:快乐起来吧,朋友们,不要为年龄、健康、容貌、金钱、职务、公平之类的事情而不快乐。 启示二:当诱惑来自内心,千万小心。人生的功课实际就是一门,就是对各种诱惑的取舍啊!所谓成功者,是指他们拒绝了很多真的诱惑;所谓失败者,只缘他们相信了很多假的诱惑。 启示三:春天是年年会来,可赏春人的心境能岁岁依旧吗?想来答案是简单的,全在于你如何评价自己的和家人的价值了,在于你看重的是自己的感受还是别人的印象了。 启示四:他说,应该提倡博傻主义,因为傻不是笨,更不是蠢,也不是低能。 《五体不满足》之有感 听教授说完,我对乙武洋匡顿时充满了好奇,特想知道这个神奇的人物是怎样完成了日常生活的事情对我们而言是最简单不过的一件事情,可他是怎样完成的呢?当我看到坐在轮椅上露出了阳光般灿烂的笑容,那笑容看起来是那么的自信、坦然。 当这本书一篇篇地看下去的时候,才发现到人的潜能原来可能这样大。乙武他虽然无手无脚,但不妨碍他在读小学的时候参加学校的体育课、和同学们参加晨跑和游泳比赛;在读中学的时候参加学校的篮球俱乐部,并成为比赛取胜关键的“秘密武器”;在读高中的时候参加橄榄球俱乐部,成为俱乐部里教练的得力助手和情报收集员;在读大学的时候参加英语演讲比赛获得第一名,并和一帮热心于帮助残疾人的朋友们一起向早稻田大学的执委会提交了《无障碍建设建议书》,学校在接纳的同时也致力于把学校建设成为适合残疾人读书的学校,让更多的残疾人可以像正常人一样地读书。乙武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得益于他父母和老师

比较文学概论笔记

比较文学概论的考研笔记 飞氘有话说:本笔记适用于所有以《比较文学概论(修订版)》(陈惇刘象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为比较文学考试部分指定参考书的考试,根据我的猜测,师大今年考试明显涉及此部分的内容应该还是以名词解释为主吧,这个笔记应该能满足所有的名词解释吧。 内容可靠,可以放心使用,免费发放,吐血推荐,不求真情回报,但求看贴回复……(BK) 比较文学作为一个学科形成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形成和进一步发展的中心在法国(梵.第根等人)。 法国学派:将比较文学看作“文学史”的一支,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作家作品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事实联系”的实证主义方法。 教堂山会议(06年名词解释):比较文学发展史的一个转折点,会上,传统的比较文学观点受到批评,韦勒克宣读了《比较文学的危机》,阐述了美国学派的观点,从而引起了国际上历时十余年的辩论,导致比较文学在理论上更趋成熟,促进学科的健康发展。 美国学派:将比较文学看作一种文学研究,涵盖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三个方面。既包括“事实联系”的文学关系研究,也包括无事实联系的跨国界文学研究,还包括对文学与其他学科的比较研究。 比较文学: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界限和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 跨民族意味着:一,把比较文学与民族文学的研究加以区别,强调不同文化之间的比较,跨民族的根本意义在跨文化。二,一个多民族国家之内的各民族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也在比较文学范围之内。 各种文学关系: 包括事实联系(实际存在于两个或多个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价值关系(有些文学现象,虽不存在实际的联系,但其相同和相异具有某种可比性和研究价值,它们之间的内在价值联系) 交叉关系(文学和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包括相互影响、互相阐发等关系) 比较文学的性质:文学研究的一支,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不单纯是一种研究方法。它具有特定的研究领域,一种强烈的自觉的比较意识,研究工作中的比较的立场,超越各种界限,在不同参照系中考察文学现象,贯穿始终的、须臾不可缺少的比较的方法。 比较文学的特征:开放性、宏观性。 开放性:比较文学最根本的特征。比较文学是一个巨大的、不断运动的开放体系,它的开放性有三层意思:

文学概论童庆炳自考版北大出版社知识点总汇

第一章文学观念 文学四要素和文学活动:四要素和三过程最具影响的是波兰现象学派美学家英伽登提出作为作品存在的层次论。他在《文学的艺术作品》中提出,作品构成分为四个层面:语音层、意义单元层、再现的客体层和图式化的外观层。(第五层:形而上学层) 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的文学四要素理论:作品、艺术家、世界、欣赏者(听众、观众、读者)一切文学作品的源泉就是生活,即世界;生活要经过作家的艺术加工改造成为有意义的文本,即作品。 艾布拉姆斯的文学四要素理论给我们最重要的理论其实在于它把文学理解为以作品为中心所展开的活动:世界——作家——文本——读者,其间包含体验、创作、接受三个过程,构成完整的文学活动。 柳宗元《小石潭记》:文学是人的对象性精神活动,作家把外部自然和人的自然作为自己本质力量的确证,从而把文学变成人的精神活动的过程。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活动有待于主体与对象关系的建立) 历史上六种主要的文学观念:再现说、表现说、实用说、独立说、客观说、体验说1. 再现说: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模仿或再现。 (1)在西方,最古老的“模仿说”就是再现说。古希腊赫拉克利特提出“艺术模仿自然”苏格拉底“绘画是对所见之物的描绘”,这种描绘“应是通过形式表现心理活动”柏拉图提出“理式模仿说”、亚里士多德提出“自然模仿说” (2)与西方再现说相似的:中国古代的“度物象而取其真”(五代荆浩《笔记法》)清代叶燮“表天地万物之情状也” 2. 表现说: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认为作品是作家感情的自然流露。 (1)华兹华斯《抒情歌谣集》中第一次提出: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 (2)柯勒律治:有一个特点是所有真正的诗人所共有的,就是他们写诗是出于内在的本质。 (3)雪莱《为诗辩护》:诗是最快乐最良善的心灵中最快乐最良善的瞬间之记录。(4)表现说的基本倾向:文学是作家内心世界的外化,情感涌动的创造,是主观感受体验的产物;主张以外部显示作为对象,以不平凡色彩呈现出来。 3. 实用说: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和手段。文学的根本目的是外在功利性的。

儿童文学《喜地的牙》读后感范文精选五篇

儿童文学《喜地的牙》读后感范文精选五篇 读后感也可以叫做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下面是橙子为大家整理的儿童文学《喜地的牙》读后感范文精选五篇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儿童文学《喜地的牙》读后感范文精选五篇(一) 爱是什么?爱是陪伴,爱是包容,爱是奉献…… 《喜地的牙》是国内优秀作家汤汤笔下的本童话故事。没掉牙前的男孩喜地听话懂事,好不容易盼到掉牙却发生了系列意外。喜地在每掉颗牙后就会发生异变,大发脾气搞破坏,清醒后又十分后悔。幸好他有位慈祥的妈妈和个可爱的双胞胎姐姐,不管喜地如何伤害她们,都坚定地守护着他,包容着他。家人最终用爱的力量解除了兔子人的魔法。 母爱十分伟大,我与表弟之间的爱也很美好。天午觉后,不擅表达的弟弟手舞足蹈地不停哭闹,我想方设法地哄着涨红着脸的弟弟,心想无理取闹的弟弟真讨厌!得知弟弟发高烧后,自责的我跟着舅舅在医院里忙前忙后。我边夸赞弟弟勇敢边给他讲熊大熊二的故事,打着点滴的弟弟终于露出开心的笑容,亲昵的给我个大大的拥抱。 喜地经过半年多的考验,蜕变成高大帅气、勇敢自信的健康孩子。他用爱的另种方式保护着妈妈和姐姐。他们都充满着正能量,充满着大爱和小爱,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做个处处有爱心的文明好少年和好儿女! 不管你长得怎样?人在哪里?做错了什么?家人、老师、朋友都是

非常爱着我们,牵挂着我们。我们要珍惜生活中每个人对你的爱,懂得知恩图报。爱是可以传递的:可以给同学老师亲朋好友,可以给互不相识的陌生人,也可以把你的爱播撒到全世界! 友情是种爱,亲情也是种爱。让我们把心中、手中、口中那浓浓的爱,在行动中做出来,让爱充满整个世界。 儿童文学《喜地的牙》读后感范文精选五篇(二) 最近,我看了一本书,叫《喜地的牙》 故事讲述了男孩喜地开始掉牙了,可是每一颗牙齿的更换都让喜地变得更加怪异:他陆续长出了长耳朵、长脖子、绿面孔......然而不论他变成什么样子,妈妈和姐姐都坚定地守护着他,包容着他。最终爱的力量解除了兔子人的魔法,喜地换好了牙,也成长为一个正常健康的孩子。 看完这个故事,我感动不已,酸泪盈眸,特别是看到她们一次又一次地拒绝兔子人的要求------带喜地走时,我眼中那早已打转的泪水不由得涌了出来,这完全是一个由爱创造的不可思议的奇迹,这个奇迹的名字就叫不离不弃! 是的,我们现实生活中又何尝没有像喜地一样的故事呢!比如:我妈妈单位的一位同事,他小时候因为患了小儿麻痹症后,而留下脚残疾,现在只能靠拐杖走路。上班路途遥远,他妈妈却不顾身心疲惫每天坚持早晚接送上下班,一点儿没有因为他是残疾人而放弃他。 故事虽然是童话,但使我领悟成长的痛与爱:无论你变成什么样,你的亲人也不会抛弃你,而是无条件地帮助你,关心你,让我们一起

比较文学通论笔记(孟昭毅版)

比较文学》复习笔记(仅供参考) 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名与实:“比较文学”作为专用术语,并具有了现代的文学研究意义上的内涵,是1827年法国著名批评家魏尔曼在巴黎大学讲学时开始使用的。英文中的“比较文学一词是英国著名文学教授波斯奈特在《比较文学》一书中给予确定并使用的。荷兰唯物主义哲学家斯宾诺莎的名言:任何规定都同时是否定一样,比较文学不可能因为定义的束缚而停止发展。 第一节:比较文学ABC 第二节:定义的多重建构 法国学者率先提出过比较文学的定义,法国法。基亚提出“比较文学并非比较。比较文学实际只是一种被误称了的科学方法,正确的定义是:国际文学关系史。” 卡雷大力倡导研究文学间的“事实联系”,他指出: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作品之间的关联,它格外注重被研究对象之间的事实联系。 梵。第根总结说:真正的比较文学的特质是把尽可能多的来源不同的事实采纳在一起,以便充分地把每一个事实加以解释,是扩大认识的基础,以便找到尽可能多的种种结果的原因。起点,放送者:作家、著作、思想;到达点,接受者;经过的媒介者:传递者。 美国: 亨利。雷马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持有这种观点的学者称为“美国学派”。 奥尔德里奇:比较文学是从超越一国民族文学的角度或者从与其他一门或几门知识学科的相互关联中,对文学现象进行研究。 俄苏:比较文学被称为历史——比较文艺学,代表维谢洛夫斯基。 日尔蒙斯基:历史——比较文艺学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国际联系和国际关系,研究世界各国文艺现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中国:杨周翰:主张对文学的主题、文学类型、文学潮流、批评和审美标准或诗学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相互影响;把文学与其他文艺领域进行比较,研究其关系;在相互比较中发现一些文学发展的共同规律。钱钟书、季羡林、现任比较文学学会会长乐黛云。当前中国学者较为认同的另一种定义为:比较文学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第三节:学科的一般性质 与比较文学相关的概念主要有民族文学、国别文学、总体文学、世界文学。

儿童文学作品读后感

《飞上天空的狮子》艺术鉴赏。 儿童文学作品《飞上天空的狮子》是日本儿童文学作品大师佐野洋子的作品。佐野洋子被称为“用色彩讲述童话的大师”,在《飞上天空的狮子》一书中向我们展示了如何精妙的运用色彩手段来讲述经典童话。 著名儿童文学理论家,翻译家朱志强评价《飞上天空的狮子》为:在狮子这一形象背后,我仿佛看到了佐野洋子注视着它的一双眼睛,——带着笑意,然后泛着泪花。什么是真真的幽默?《飞上天空的狮子》会给你真真的启示。 书的封面是一头威武的狮子,全身都泛着耀眼的金光,它面如太阳,毛发如阳光,仿佛可以照亮每一个角落。表现了一种强大的能量——明亮热烈,热情似火。 书的首页写道:“在很久很久以前,猫和狮子是亲戚,它们生活在一块,有一只长着漂亮鬃毛的狮子,它雄壮的吼声能传到很远的地方”附图是一只光艳的狮子趴在地上,它的四周是一群色彩灰暗的猫,凸显出狮子的主角地位。

接着又写道:“好多猫为了看狮子漂亮的鬃毛,每天围在狮子的周围,狮子心里高兴,想请它们吃饭。”多么热心的狮子,它善良而好客。于是,狮子便每天“嗷”大吼一声脚蹬地面,腾空而起,前去打猎。狮子打猎归来,把肉切好,又烤又煮,然后浇上调味汁,请猫来吃。所有猫都瞪大眼睛,盯着肉,流着口水,然后狼吞虎咽的大吃起来。猫每天都来,狮子每天都“嗷”地大吼一声,脚蹬地面,腾空而起,前去打猎。渐渐地,图画中狮子的颜色越来越暗,而猫每次吃完都咂吧着嘴巴,用牙签剔着塞在牙齿的肉,摆出一副理所应当的样子。狮子累了,它对猫说它爱睡午觉。猫一听都笑了起来,都认为狮子在说笑话。狮子也和猫一起笑了起来。狮子的颜色更加黯淡了,没有了一丝的亮色,那一天狮子在夜色下悄悄的哭了,图片看起来是那么的悲怆。 有一天狮子累得起不来了,最先过来的猫看到狮子还在睡觉,大笑起来:“狮子你太幽默了,我还以为你真的在睡午觉呢。”狮子使出全身力气“嗷”的一声,脚蹬地面,结果倒了下去。狮子变成了一座金色的石像。

《文学概论》学习笔记之欧阳光明创编

第一章文学的本质特征 欧阳光明(2021.03.07) 王桃令 1、生活真实 生活真实是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社会关系所制约的人、事、物。 2、艺术创作 艺术创作指艺术家以一定的世界观为指导,运用一定的创作方法,通过对现实生活观察、体验、分析、比较、选择、缀合、创造性的加工、提炼概括生活素材,塑造艺术形象,创作艺术作品的创造性劳动。 艺术创作以社会生活为源泉,但并不是简单地复制生活现象,实质上是人类为自身审美需要而进行的一种特殊的审美创造。 艺术家是艺术创作的主体,艺术创作是十分复杂、艰巨的精神劳动,它要求艺术家必须具有高尚的思想情操、深厚的生活积累、丰富的审美经验、出众的艺术才能和娴熟的艺术技巧。 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总是从特定的审美感受、体验出发,运用形象思维,按照美的规律对生活素材进行选择、缀合、加工、概括、提炼、预言,构思出主观与客观交融的审美意象,然后再使用物质材料将审美意象表现出来,最终构成内容美与形式美相统一的艺术作品。

艺术创作的动机,大致有以下四大类:泄情动机;兴趣动机;成就动机;私欲动机。在各种各样的创作动机中,只有符合艺术创作活动的审美性质和规律的,才能创作出真正的艺术作品。 3、艺术虚构 艺术虚构是艺术创作的基本手法之一,指艺术家根据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事物,按照一定的美学理想,通过缀合、想象、联想、推理等心理机制,把现实中本无有、按情理却可能存在的艺术形象、情节、环境等生发构想出来。 4、艺术形象 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方式,是通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交融,并由主体创造出来的具体、生动、可感的、概况的,具有审美意义的生活图画。 5、文学的形象性 文学的形象性是指文学形象的具体生动性和艺术感染力的特性。文学形象性的基本特点是:描绘的具体生动性;艺术的概括性;审美的感染性。 描绘的具体生动性是文学形象的第一个特点。即所描绘的是这个人、这件事。 艺术的概括性是文学形象的第二个特点。即描绘的是这个人、这件事,反映出的却是某一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 审美的感染性是文学形象的第三个特点。即通过文学形象唤醒人们的美感,使人们沉浸文学形象所表现的境界中,从而得到精神上的愉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