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并序》PPT教学课件.docx

《琵琶行并序》PPT教学课件.docx
《琵琶行并序》PPT教学课件.docx

《琵琶行并序》PPT教学课件

摘要:课件“低调”,清晰,内容全面,又是如何来突出重点的呢?

教学目标:

概述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及写作背景。

说出诗人在伤口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培养诗歌语感,提高诗歌欣赏能力。

一、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县境)人。贞元十五年(798)进士,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因直言极谏,贬江州司马,移忠州刺史。后被召为主客郎中,知制诰。太和年间,任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死时年75岁。

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他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并将这一主张付诸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他所生活的七十多年里,正是安史之乱后各种矛盾冲突急剧发展的时期,也正是唐朝走向衰微的时期。错综复杂的社会现实,在白居易诗中得到了较全面的反映。今存白居易诗近三千首,数量之多在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

他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治讽喻诗;一是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前者把当时社会病态的症结所在,几乎全部呈露在他的笔底。后者则有着曲折离奇、自具首尾的细致的情节描写,和完整而鲜明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在语言和音调上又显得特别得流畅匀称,优美和谐。这是一种新型的诗,当时号称“千字律诗”,流传极广,正如宣宗李忱所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白居易生平与诗作

琵琶行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明朝胡震亨《唐吉癸签》说,“歌”是曲的总称,“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孺子解吟长恨曲

胡人能诵琵琶篇

唐玄宗挽白居易联

字词正音

官职的任免升降官职的任免升迁常用以下词语:

(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

(2)除。拜官授职,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3)擢。提升官职。

(4)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左迁。降级。(5)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

(6)黜。黜,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

(7)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

(8)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

(9)孝廉。汉代选拔各级官吏的科目之一。孝廉是能尽孝道,做事正直。自读诗前小序,疏通文意。思考:诗前小序有些什么内容?对全诗有何作用?

诗前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说明了本诗的写作动机,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品读:琵琶女的演奏(三次)

1、琵琶女出场

2、琵琶女演奏

此文中,白居易对音乐的描绘可谓绝唱,大量的使用“比喻”的修辞方法,你能找出几处呢?

3、余音绕梁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用悄寂无声的环境来衬托演奏的效果,乐声已停,然而余音饶梁,经久不息,人们还久久沉醉在音乐创造的氛围中。“悄无言”的寂静,实则是充满了感情的时刻,听众的忘情和如痴如醉的神情,从侧面烘托出琵琶女技艺的高超绝妙。诗人所创造的这个画面,有着及其感人的艺术魅力。

第三次演奏:重闻琵琶青衫湿

琵琶女的形象

诗歌的第三部分:通过琵琶女自诉身世塑造了一个封建社会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的典型形象,控诉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这一部分采用了对比的手法。

如何理解琵琶女形象?

一个现在飘泊江湖却曾经名噪京都、红极一时的长安歌伎。青春欢笑、老大沦落、年老色衰。“重色重利”的社会使色艺双绝的琵琶女“独守空船”,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歌伎们的悲惨命运。

为什么要极力铺写这一形象?

诗人着力刻画琵琶女的目的只是为了更好地抒写自己的天涯沦落之恨。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同是天涯沦落人”,作者与琵琶女的相似之处有哪些?

一个“本是京城女”,一个“去年辞帝京”,都是从京都长安来到遥远偏僻的江州。

一个是名满京都的名艺人,一个是才华横溢的大诗人,都是出类拔萃的人才。

一个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一个因直言敢谏而遭贬谪,都有由荣至衰的不幸遭遇,都同样怀着满腹的“幽愁暗恨”,过着冷落凄凉的寂寞生活。

?拓展延伸:

?《明湖句听书》刘鹗

1、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

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

2、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

3、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

问:这几句描写音乐的句子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答;采用了通感的手法,以形赋声。“初不甚大”----演唱的起始----“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服帖”,“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

“越唱越高”----演唱的发展----“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又如登山“愈翻愈险,愈险愈奇”。

“陡然一落”----旋律的跌宕----“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

主题

《琵琶行》主要叙述了诗人与一飘泊江湖的长安歌伎邂逅相遇,并被其琴声和凄苦身世感动的故事。

一个是处于封建社会底层的艺伎,一个是被压抑的知识分子,虽地位悬隔,在这风清月白的环境下自然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和交流,成为知音,可见其对歌伎人格尊重的进步思想。二者的遭遇揭示了封建社会压抑人才、不容贤能的黑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蕴含着许多能使人从悲哀中体会出甘美的人生哲理,已超越时代、阶级的局限,成为后世饱经忧患的人邂逅时的共同心声。

写作艺术

1、层次分明,故事完整。这是一篇叙事诗,从作者江头送客闻琵琶声、寻声邀弹者相见写起,接着写琵琶女演奏、倾诉身世,最后写作者触发迁谪之感而收束全篇,层次分明,结构紧密。

2、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强烈的抒情气氛贯彻始终,诗歌所叙之事本身饱含感情成分,而景色的渲染,情节的描述,人物的自白,又都渗透着感情,使诗歌的故事性和抒情性融合无间。

3、刻画细致,语言生动。人物的举止神态,通过细节描写,把内心活动也细致入微地表现了出来。如诗中琵琶女自述身世的话,写得生动、形象、简洁。

琵琶行获奖教案王毅军

琵琶行获奖教案王毅军 琵琶行获奖教案王毅军 琵琶行【课例实录】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师:请同学们先欣赏一段视频。(播放经过编辑的《江南烟雨琵琶行》视频及解说词) 师:视频中提到的诗人是谁? 生:白居易。 师:白居易是怎样一位诗人? 生: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现实主义大诗人。 师:不仅如此,白居易还是一位富有同情心、悲悯心的诗人。他在《长恨歌》一诗中既讽刺了唐玄宗重色误国,又表达了对玄宗思念杨玉环的同情,他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他在《卖炭翁》一诗中讲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又表达了对下层劳动者的同情与悲悯。那么,白居易由长安被贬到江西九江的浔阳江头,又对什么人发出了怎样的慨叹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板书课题) 师:琵琶行的“行”是什么? 生:诗歌的一种体裁。 师: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它是一种以铺叙记事为主的歌词。

二、诵读小序,概括情节 师:下面请同学们读一下诗前的小序。 (生读小序) 师(纠正个别读音):诗前小序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呢谁能用简单的话概括一下 生:它主要写了琵琶女的身世。 师:写身世,也就是介绍了写《琵琶行》的原因。 三、初读文本,抓关键句 师:著名的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国文本是读的学科”。我们首先走进文本,放声地、自由地来读一下这首诗,好不好?下面我们自由地放声来读。(播放《琵琶行》琵琶曲音乐,学生放声自由读。5分钟左右) 师:好,刚才大家已经读过了这首诗,我们都沉浸在诗的境界里。那么,我问大家一个问题,这首诗最能体现诗人情感和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 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师:对,同学们,“沦落”是什么意思呀? 生:落魄失意。 师:对,落魄失意,遭遇坎坷。那么,“沦落人”又是谁呀? 生:指的就是琵琶女和诗人自己。 四、再读文本,学生质疑 师:好,那么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谁解沦落人”(板书)。琵琶

琵琶行获奖说课稿.docx

《琵琶行》说课稿(最新) 宜宾市四中艾宗坤 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是来自宜宾市四中的艾宗坤。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琵琶行》,我打算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阐述。一、说教材(一)课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琵琶行》是高中新课标语文教材(必修三)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是唐代著 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叙事长诗,同时它也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 中的“千古绝唱” 。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这是我们鉴赏和学习本课的一个重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 维目标并重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体会诗中的情感和意境,体会作者对琵琶女身世的同情和共鸣,把握人物形象和诗歌社会意义。这是情感目标。 2.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了解运用环境描写侧面烘 托气氛,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这是知识目标。 3.初步学习这种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这是能力目标。 (三)教学重点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传授给学生有效的鉴赏方法,学生才会举一反三,逐步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但很多时候有些人只对吃鱼感兴趣对抓鱼并不感兴趣。所以我的理解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欲。”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才能真正完成教学目标。针对此,我选择教学突破口是:由诗眼入文,巧设疑问,激发求知欲。引导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去阅读。 (四)教学难点 由于音乐是无形的,听者、演奏者的心理是很难摹写的。但这篇文章却很好的表达了出来。因此授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

《琵琶行》教学设计新部编版1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琵琶行》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 甘肃省庄浪一中杨青栋 教材分析: 这首诗,诗人借叙述了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凄凉身世,抒发了作者个人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这首诗叙述层次分明,描写细致生动,比喻新颖精妙,被历代文人所称颂,朗读吟咏,易于上口,字句理解也不难,重在引导学生体会作品所蕴含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主题。 学情分析: 音乐是抽象的,它有声无形,缥缈难以捕捉,白居易的《琵琶行》可谓描写音乐的极品。但学生很难把握,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把握艺术画面,体会音乐描写的美妙效果,进而理解作品蕴含的深刻主题是教学的着力点。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作者相关知识及歌行体这种文学体裁。 2.体会诗歌音乐描写的特点和方法及比喻的作用。 3.学会在情节中理解人物形象,把握诗歌主题。 4. 体会景物描写的烘托作用,探究写作特色。 【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体会诗人蕴含在诗中的感情,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2.通过朗读背诵、质疑讨论、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音乐描写的妙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命运的变化,体会作者“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伤感之情。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音乐描写的特点和方法及比喻的作用。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蕴含在诗中的感情,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法、讨论法、问答法、研讨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投影、课件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高中语文必修三《琵琶行》教案

《琵琶行》 教学目的 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2、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3.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背景 1、简介作者,教师补充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青年时期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读书时期特别刻苦以至于舌上生疮。少年就以诗成,曾以《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到京城拜望大诗人顾况,深得赞赏。29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左拾遗、刑部尚书。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白居易的诗通俗好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青年时因战乱曾四处漂泊,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有“兼济天下”、“为民请命”的理想和信念,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长篇叙事诗有《琵琶行》、《长恨歌》。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2、简介写作背景 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3、本文属于乐府诗,简介乐府:乐府本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这首诗属于后者。 4.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行,又叫“歌行”,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名曲之一。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二、指导朗读 1、听配乐朗读 2、诵读提示 3、自由散读 三、疏通小序,积累字词(看注解,查工具书,和同学交流下列词句意思) 四、作业:朗读并翻译小序 第二课时 一、把握梳理课文内容结构。 全诗按时间顺序分为五段: (一)江头送客闻琵琶 (二)江上聆听琵琶曲:(邀见歌女;演奏名曲;听者陶醉) (三)歌女倾诉身世苦:(少年欢乐;晚年凄凉;悲苦心境)

《琵琶行》说课稿

《琵琶行》说课稿 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我打算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 说教材 (一)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琵琶行》是高中新课标语文教材(必修二)第二单元“诗的唐朝”里的一篇课文。本单元鉴赏重点:养成诵读涵泳的习惯,记诵有代表性的诗篇及名句;能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理解作品的内容价值,认识的杰出成就,培养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自豪感;能感受诗的意境和形象,品味语言,领略作品的表现力,注重审美体验。通过这一单元学习提高鉴赏评价的能力。《琵琶行》一诗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写的一首歌行体叙事长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它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写音乐形象,通篇体现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超的艺术技巧。在白居易死后,当时的皇帝唐宣宗写诗悼念:“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说明远在作者逝世前,本诗已经风行全国,很有影响了。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写音乐形象,这是我们鉴赏和学习这课的一个重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维目标并重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欣赏作者以形象比喻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描写侧面烘托气氛,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 2. 情感目标: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体会诗中的情感和意境,体会作者对琵琶女身世的同情和共鸣,把握人物形象和社会意义。 3. 能力目标:初步学习这种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重点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传授给学生有效的鉴赏方法,学生才会举一反三,逐步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针对此,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领悟诗人高超的写作技巧,包括明暗线结构、情景交融的特点,特别是对音乐的多角度、多手法、多层次的描写技巧。

琵琶行说课

《琵琶行》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的说课内容是课文《琵琶行》。 一、说教材 《琵琶行》是中等职业教育基础模块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古诗文单元,可以通过这些作品领略古人的审美情趣和情感世界。 本篇课文是一首抒情性、叙事性都很强的诗歌,语言形象生动,抒情真挚细腻。作者描写了琵琶女精湛的演奏技艺,并把音乐与琵琶女的身世、作者坎坷的仕途生活融合在了一起,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营造出悲凉的氛围和无尽的愁思。 二、说学情 我所面对的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理解课文内容已不是难题。但这样长的篇幅的诗歌他们从未见过。文中用文字来描写音乐的方法学生们也很少见到。因此必须在理解诗意、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来促成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积累文学常识;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解写作背景,理解课文内容。 3、欣赏诗中描写音乐的语言; 4、体会文中的意境以及作者的情感。 5、背诵课文。

四、说教学重难点 把学习诗人对音乐的多角度、多手法、多层次的高超写作技巧作为本次教学的重点;体会文中的意境以及作者的情感,是本次教学的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朗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PPT出示”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四句诗,提问:作者是谁?诗歌的题目?原诗还有四句,你能背上来吗? 由此引出作者。串联以往所学,如《江南好》、《钱塘湖春行》,温故知新,引出本文。 (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是音乐让他们共同演绎了一首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那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不朽的篇章——《琵琶行》。) (二)Ppt作者简介、时代背景、写作缘由、解题 (三)初步感知 1、诵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加强诵读习惯的培养,对领悟作者感情,品味文章语言,增强文章语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课伊始,先在大屏幕上展示作者及课文的背景介绍,帮助学生们进行初步的了解。之后范读及领读全文,正音正字,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Ppt正音正字 2、教师讲解全文。

《琵琶行》经典说课稿

《琵琶行》(并序)说课稿 【说教材】: 《琵琶行并序》是一首叙事诗,在当时就流传极广。诗中叙述一位琵琶女晚年沦落的遭遇,也表达了诗人“谪居卧病”中的凄凉心境。结构上,以琵琶女的演奏贯穿全篇,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情绪融为一体;又以琵琶女自叙身世和诗人倾诉郁闷相映衬,曲尽长篇歌行之妙。 【说学情】: 虽然学生学了不少诗歌,但要将字词的解释与课文的赏析结合起来来欣赏白居易描写音乐的高超能力,确实有难度。 本诗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音乐描写的高妙,分析诗歌双线交织的结构特点,归纳诗歌的主旨。 本诗的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抓住主旨句,探讨这两句话怎样概括诗歌的内容,体现诗的立意。要让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进入到诗歌意境,体会作者的心情,进一步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依据教学大纲、文本特点,学生学情,制定以下3个学习目标: 1、了解白居易生平,写作背景及诗歌创作的影响。 2、诵读诗歌,赏析诗中的音乐描写; 3、体会诗人情感,把握诗歌主旨。 教学重难点: 诵读诗歌,赏析诗中的音乐描写。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林海《琵琶语》 美妙的音乐往往能引起不同经历、不同心境的人的共鸣,《琵琶行》中琵琶女精妙绝伦的演奏就使一代大诗人白居易潸然泪下,这节课我们就共同体会文中琵琶女高超的技艺,欣赏诗人化动听琴声而成的美妙诗句。 完成目标一: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了解白居易生平,写作背景及诗歌创作的影响,知人论世。 完成目标二: (一)、初度感知 1、自由诵读诗前小序和诗歌各段,并概括其主要内容: 明确:小序——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和作者的心情。 2、诗人共几次听闻琵琶曲?(找出相关段落及标志句) 明确:共三次。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转轴拨西安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等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㈡、再读赏析: 1、在三次听闻中,大家认为对琵琶声的描写最精彩的是哪一次? 找出集中具体描写琵琶声的句子。

《琵琶行》说课稿

《琵琶行》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同学: 大家好,我的名字叫杨冲。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琵琶行》,我打算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一)课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琵琶行》是高中新课标语文教材(必修二)第二单元“诗的唐朝”里的一篇课文,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叙事长诗,同时它也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在白居易死后,当时的皇帝唐宣宗写诗悼念:“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说明远在作者逝世前,本诗已经风行全国,很有影响了。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这是我们鉴赏和学习这课的一个重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维目标并重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 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了解运用环境描写侧面烘托气氛,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这是知识目标。 2. 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体会诗中的情感和意境,体会作者对琵琶女身世的同情和共鸣,把握人物形象和诗歌社会意义。这是情感目标。 3. 初步学习这种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这是能力目标。 (三)教学重点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传授给学生有效的鉴赏方法,学生才会举一反三,逐步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针对此,我确定了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领悟诗人高超的写作技巧,包括明暗线结构、情景交融的特点,特别是对音乐的多角度、多手法、多层次的描写技巧。因为学生有关美感与文学的文章在以前学过几篇。但用文字来细致具体的描写音乐的文章学生很少接触。(四)教学难点

琵琶行说课稿

《琵琶行》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琵琶行》,下面我从确定目标、落实目标、检测目标三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确定目标 1、教材分析 《琵琶行》是必修3第二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它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形象性的语言摹写音乐,《琵琶行》是一篇音乐与文字、音乐与情感水乳交融的好文章。该单元的学习重点是理解诗歌的内容,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领会诗人不同的艺术风格。 2、《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文本梗概,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3.学情分析 该单元是继必修2之后又一个诗歌单元,学生有了一定的诗歌鉴赏知识和能力,但本诗是一首古体诗,加上诗歌本身比较抽象难懂,学生可能会产生畏难心理,所以必须加强诵读,并以此为突破。 根据本文特点、课标要求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的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作者经历和创作背景,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内涵。 能力目标:提升鉴赏能力,把握作者描写音乐的艺术技巧,并初步学习这种艺术技巧。 情感目标:声情并茂诵读全诗,体会诗情之美。 4.说教法学法 教法:我采用设疑——求异——迁移三步走教学模式: 第一步是设疑求思,激发兴趣。 第二步是合作求异,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进行个性化解读,学生间师生间进行思想碰撞。 第三步是迁移运用,学以致用。 学法:诵读感知情脉——让学生去读 知人论世探主旨——让学生去思 个性解读赏艺术——让学生去品 一句话,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 二、落实目标 为落实、达成以上学习目标,我设计以下四个环节: 环节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音乐是一种无形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它不像蓝天白云、山峰河流那样可视可感。如何才能把这难以捉摸的音乐用文字表现出来呢?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是描写音乐的典范,自唐以来历咏不衰。今天,我们就一起聆听这美妙的音乐吧! 环节2.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在《春江花月夜》的琵琶声中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因诗歌较长,为便于学生整体把握,我设置了两个问题: 1.概括序文的内容,了解故事的梗概。 2.概括每小节的大意,进而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我采用小组内自主学习、小组之间相互提问的形式进行。这样既轻松活泼,又增加了挑战意味,努力避免照本宣科,生硬灌输。 环节3.艺术鉴赏,能力提升

琵琶行说课课件

琵琶行说课课件 琵琶行说课课件 一、说教材 (一)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本文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 2.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 3.初步学习这种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重点 感受作者通过文字表现音乐形象的技巧手法。(有关美感与文学的文章在高一时学到过几篇。但用文字来细致具体的描写音乐的文章学生很少接触。学习这种技巧是重点。) (三)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音乐是付诸于感官的,学生还能感知。但听者、演奏者的心理是很难摹写的。如何通过音乐来感知听者、演奏者内心感情,并将两者融为一体是文章的难点。) 二、说学情 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在课前完成。而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我重点思考的

问题。我想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和相互交流才能弥补学生在鉴赏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三、说教法 针对学生的这些情况,再加上这是一篇课内自读文,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老师讲的过多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所以我觉得采用诵读法和学生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比较适合。此外还要求学生在课前疏通字句,解决字词问题。本文采用一课时教学,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可以适当增加课外知识,用两课时、三课时进行教学。 四、说教学方法和手段 学生毕竟没有很高的文学和音乐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枯燥的传授知识效果未必好,还应辅以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尤其是让学生听《春江花月夜》、《十面埋伏》等古乐,有利于学生对文章中的音乐有个感性的认识。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课前我先给学生放一段《高山流水》的古曲,让学生在明快的节奏中感知音乐中的“高山”“流水”,先进入音乐欣赏的氛围。然后在音乐的背景中我开始讲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伯牙的人擅长弹琴、作曲,他在汉阳江口弹琴时碰到子期在岸边细细倾听,并赞叹不绝。伯牙十分惊叹,这样一位樵夫打扮的人,怎么会欣赏我的琴声呢?他请子期上船,并问他:你喜欢听我弹琴,我现在弹一曲,请你说出曲子内容。说罢,伯牙弹

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说课稿

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说课稿 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说课稿 《琵琶行·并序》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课《琵琶行并序》,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这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A.教材简析 《琵琶行(并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第三册第二单元的二篇讲读课文。本单元学习的是唐代诗歌,共七首诗。《琵琶行(并序)》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长篇叙事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喝”。诗歌主题鲜明、人物形象生动,抒情真切细腻,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 B.教学目标 《全日制普通高中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而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上学期的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

文言知识的积累,已具备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能力,主体意识、参与意识更为强烈,这为阅读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利的因素。 根据教学大纲和单元教学要求,结合本课特点和学生情况,我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了解文学常识;积累重点文言实词;品味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感知作者把音乐描写与听者、演奏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写作特点。 2.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用比喻、通感、烘托的写法来描写音乐;培养学生诗歌、音乐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认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新社会的感情;引导学生领会诗人情操里体现出的人性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C.教学重点难点 高二学生,对中国沧桑历史的实际体验有所欠缺,不容易理解封建社会推残人才的黑暗现实,因此,我把体会主旨句的内涵、认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本文成功之处是通过听者的感受来描写音乐,而音乐很难描摩,因此我把鉴赏音乐作为教学的难点。 D.课时安排:本文是一篇讲读课文,我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突破教学重点。 第二课时:主要突破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

高中语文必修三《琵琶行》优秀说课稿

高中语文必修三《琵琶行》优秀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诗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的叙事长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在白居易死后,当时的皇帝唐宪宗写诗悼念:“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说明远在作者逝世前,本诗已经风行全国,很有影响了。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这是我们鉴赏和这课的一个重点。 1、根据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 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欣赏并学习本诗运用形象比喻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让学生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激发学生热爱新社会的感情。 2、古人云:“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鱼”,只有传授给学生有效的鉴赏方法,学生才 会举一反三,逐步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针对此,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领悟诗人高超的写作技巧,包括明暗线结构、情景交融的特点,特别是对音乐的多角度、多手法、多层次的描写技巧。 二、说学情 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平常在教学中首先应考虑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和学习心理状态。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在课前完成。但学生主要还停留在泛读和初 读的基础上,没有掌握系统的诗词鉴赏方法。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我想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和相互交流才能弥补 学生在鉴赏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三、说教法 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把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转变为 独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热情参与、独立解决问题。针对这个理念,本文我主要采用了“整体感知——局部研读——综合领悟——迁移提高”的教学方法,以教师教为主导,以学生学为主体,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琵琶行说课稿

琵琶行说课稿 琵琶行说课稿范文 一.说教材 A.教材简析 《琵琶行(并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学习的是唐代诗歌,共七首诗。《琵琶行(并序)》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长篇叙事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喝”。诗歌主题鲜明、人物形象生动,抒情真切细腻,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 B.教学目标 《全日制普通高中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而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根据教学大纲和单元教学要求,结合本课特点,我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了解文学常识;积累重点文言实词;品味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感知作者把音乐描写与听者、演奏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写作特点。 2.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用比喻、通感、烘托的写法来描写音乐;培养学生诗歌、音乐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认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新社会的感情;引导学生领会诗人情操里体现出的人性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C.教学重点难点 高一学生,对中国沧桑历史的实际体验有所欠缺,不容易理解封建社会推残人才的黑暗现实,因此,我把体会主旨句的内涵、认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本文成功之处是通过听者的感受来描写音乐,而音乐很难描摩,因此我把鉴赏音乐作为教学的难点。 D.课时安排:本文是一篇讲读课文,我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突破教学重点。 第二课时:主要突破教学难点。 二、说学生 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的积累,已具备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能力,主体意识、参与意识更为强烈,这为阅读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利的因素。 三.说教法 根据学生的水平特点,我觉得学生对文意的疏通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布置他们课前预习,进而积累重点文言实词,如:左迁、明年、因为、凡、言等。课堂中,为了指导学生领会主旨句的内涵和感受音乐与语文、情感融为一体的特点,结合课件,我将采用激趣法、情境教学法、诵读法、问导法和讨论点拔法。

高一语文《琵琶行并序》说课稿

高一语文《琵琶行并序》说课稿 高一语文《琵琶行并序》说课稿 课程分析:《琵琶行》是一首抒情性、叙事性都很强的诗歌,语言形象生动,抒情真挚细腻。作者着力描写了琵琶女精湛的演奏技艺,并把音乐与琵琶女的身世、作者坎坷的仕途生活融合在了一起,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据此,本课应着重突出作品中所表达出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应重点分析对琵琶女演奏技艺的描绘。而第二个重点也理应成为本课的难点。在本单元后所附的《其它背诵篇章》中有一首《李凭箜篌引》,可与本诗相对照阅读理解。 学情分析:学生属于涉世未深的少年,对于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可能不够深透;但学生对于音乐,可谓是情有独钟。但听音乐、欣赏音乐与描写音乐是两码事,所以第二个重点是颇有难度的。所以,本节课致在使学生赏析并学习描写音乐的方法。而两个班的学生自学精神都较好,上课主动性较强,所以如果诱导得法,学生还是能够解决这个难题的。至于诗中的疑难词句,学生已经过了较充分的预习,故而不用花费太多时间。 设计理念:诱思探究理论强调“教学系统的主体是惟一的,那就是学生”,教师应善于运用自己的认知结构,在与学生一起开发、创造课程的过程中,启发诱导学生通过探索性的学习,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所以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是由教师启发诱导,由学

生主动探究,真正实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学习目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词语,特别是古今异义词;品味诗歌意境,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赏析诗中描写音乐的方法,并学以致用;发展学生主动学习、深入探究的能力。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琵琶曲《汉宫秋月》,要求学生用心倾听,感受曲中的感情。然后,利用知音传说,引入新课——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夫,是音乐将他们联系了起来,于是世上便流传着知音的佳话;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音乐让他们共同演绎了一首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那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遭贬谪之后,巧遇琵琶女,因同病相怜而信笔写来的经典乐府《琵琶行》。 (点评:之所以播放《汉宫秋月》,是由于这个曲子渲染了一种凄清、哀怨的感情,与本诗所抒发的感情异曲同工,有利于营造一种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导语故意设置得较为典雅,引入知音的传说,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情意,使学生处于“愤”“悱”的状态,从而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诱思导学》中“预习导学”部分习题。

琵琶行说课

《琵琶行》说课稿 《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作于元和十一年(816年),当时作者被贬于江州,这首诗是一首七言长诗,属于叙事诗。该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优秀传统,是唐代七言歌行体的代表作,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创作的又一高峰。行,又叫“歌行”,是乐府歌辞的一种体裁,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名曲之一。 《琵琶行》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它最大的特点是用极富有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琵琶行》是一篇用文字解读音乐的好作品,音乐与作者的感情达到水乳交融的好文章。 一、说教材 (一)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本文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来表达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 (2)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 (3)初步感受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重点 感受作者通过文字表现音乐形象的技巧手法。但用文字来细致具体的描写音乐的文章学生很少接触,学习这种技巧是重点。 (三)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音乐是用感官来感受的。学生能听能感受到。但听者、演奏者的心理是难于摹写的。如何通过音乐来感知听者、演奏者内心感情,将两者融为一体是文章的难点。 二、说学情 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中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在文句、文词的疏通上可以通过多次的朗吟来体会,白居易的诗句通俗易懂,这个问题可以通过课前完成。而如何让

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体的抒情叙事诗是我重点考虑的问题,这就必须要求学生在课前反复吟诵和相互交流体会才能弥补这方面的缺乏与不足。 三、说教法 针对学生在音乐与文学交融这方面的缺乏,我认为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多加讲解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因为我的教学对象是乡镇农村学生,文学底蕴不太深厚,老师多讲仍是必要的。因此我觉得须采用让学生反复诵读和学生相互交流相结合的方法比较适合。此文在教材安排上是自读课,必须要求学生在课前疏通字句,解决字词问题。本文采用一课时教学。(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还可以适应增加知识,用二课时、三课时来教学,让学生把握本诗的结构特点、品味诗歌意境,把握主旨等)。 四、说教学方法和手段 学生毕竟没有很高的文学和音乐素养,在教学过程只是很枯燥的传授知识,效果未必好。还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加以辅助,让学生听《春江花月夜》、《高山流水》、《十面埋伏》等古乐,有利于学生对文章的音乐有个感性认识。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课前我给学生放一段《高山流水》的古曲音乐,让学生在明快的节奏中感知音乐中“高山”“流水”,先进入音乐欣赏的氛围,然后在音乐背景中我开始讲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子期与伯乐通过音乐成为知已,后人用“高山流水”来称呼知音。被贬浔阳的白居易在落魄失意之时也偶遇一位知音,他被一位流落此地的琵琶女精湛技艺折服,共同的遭遇使得两人在琴声中相互理解,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著名的《琵琶行》由此触景生情而写成,是白居易血泪之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分析课文 1、在古典音乐的琵琶声中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然后回答问题:文章主要写了几个内容。学生通过朗读思考加上老师的点拨可以概括出:小序部分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等要素,说明缘由,为全篇奠定了凄切的基调。全诗一共分五个部分。

琵琶行优秀教案详细

琵琶行优秀教案详细

《琵琶行》实用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 1、积累文学常识; 2、欣赏诗中运用描写音乐的语言; 3、品味意境,体味情感; 4、背诵课文。二、教学重难点 1、赏析诗中的音乐描写; 2、引导学生抓主旨句,结合诗人和琵琶女的人生遭遇,体会诗人思想感情,分析人物形象。三、教学方法诵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四、课时安排:4课时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课前用PPT 播放“高山流水”音乐(配一组意境与高山流水音乐相符的图片,自动播放),营造气氛。导语:音乐是人类最富于灵性的创造,它通过七个音符对称与非对称的排列,奏出或悲愤激越或轻柔缠绵的乐曲,以表现丰富多彩的人生体验,抒发人们内心的情感,因此音乐与同为抒写人生体验的诗歌并被称为艺术的最高境界。刚才我们听的这首名曲是“高山流水”,这里面的故事,千百年来世人传颂不断。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夫,是音乐将他们联系了起来,于是世上便流传着知音的佳话。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音乐让他们共同演绎了一首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那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遭贬谪之后,巧遇琵琶女,因同病相怜而信笔写来的经典乐府《琵琶行》。二、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现存诗近三千首。三、写作背景白居易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当时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很尖锐。外族不断入侵,自安史之乱后,国内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统治阶级内部朋党之争日益加剧,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日渐衰微,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白居易早年避乱江南,接近人民,对政治的混乱、人民的疾苦深有感受。唐宪宗元和十年,跟拥兵割据的藩镇吴元济勾结的朝中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白居易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是个陪侍太子的闲职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上书请

(精品)琵琶行说课稿

《琵琶行》说课稿 太原五十四中游文慧 我说课的题目是《琵琶行》,我打算从课标、学情、教学目标、教材、流程五个方面展 开阐述。 一说课标 1.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 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 体验和思考。 2. 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3. 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 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二说学情 优势及对策: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通过必修一、二的学习,学生已有初 步的文言积累,也有一定的诗歌鉴赏基础能力,所以对作者、背景、字词以及诗歌整体内容的把握安排在自主学习部分,不设为课堂分析的主要内容。 劣势及对策:本篇是融音乐、文学于一体的叙事诗,篇幅较长且部分内容较抽象难懂,学生可能会有畏惧心理,同时学生对诗歌的认识还没有达到一定的广度与深度,因此,我安排学生反复诵读、相互交流,创设情境,以问题探究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 和参与性。提升学生鉴赏诗歌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情和课标分解后的具体目标: 1.了解文学常识与背景,理清文章脉络,体会诗人情感。 2.反复诵读,充分应用学案材料,小组交流合作,分析音乐描写技巧,提升联想想象的能力。 3.领会白居易关注现实,同情和尊重下层妇女的崇高精神。 四、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内容: 《琵琶行》是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唐代诗歌”里的一篇课文。本单元共选入盛 唐、中唐、晚唐四位代表诗人的作品,有很高的社会意义和审美价值。本单元主要学习任务是联系不同创造背景、来解读诗歌的思想内容,在朗读背诵中感受古人的情感世界,提高对诗歌感悟鉴赏能力。 《琵琶行》是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叙事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 唱”,讲述的是诗人被贬江州与琵琶女偶遇,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它最大的艺术特 点是将无形的音乐描摹的具体可感,通篇体现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超的艺术技巧。这也正是学习本课的重难点所在。 2、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感受作者应用文字表达音乐的技巧与方法。 理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 依据:文章主旨句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对诗人与琵琶女的情感分析是本文重点;本文音乐描写的部分可谓千古传唱,用文字来细致具体的描写音乐的文章 学生很少接触,学习这种技巧也是重点。

琵琶行优秀教案详细

《琵琶行》实用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 1、积累文学常识; 2、欣赏诗中运用描写音乐的语言; 3、品味意境,体味情感; 4、背诵课文。二、教学重难点 1、赏析诗中的音乐描写; 2、引导学生抓主旨句,结合诗人和琵琶女的人生遭遇,体会诗人思想感情,分析人物形象。三、教学方法诵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四、课时安排:4课时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课前用PPT播放“高山流水”音乐(配一组意境与高山流水音乐相符的图片,自动播放),营造气氛。导语:音乐是人类最富于灵性的创造,它通过七个音符对称与非对称的排列,奏出或悲愤激越或轻柔缠绵的乐曲,以表现丰富多彩的人生体验,抒发人们内心的情感,因此音乐与同为抒写人生体验的诗歌并被称为艺术的最高境界。刚才我们听的这首名曲是“高山流水”,这里面的故事,千百年来世人传颂不断。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夫,是音乐将他们联系了起来,于是世上便流传着知音的佳话。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音乐让他们共同演绎了一首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那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遭贬谪之后,巧遇琵琶女,因同病相怜而信笔写来的经典乐府《琵琶行》。二、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现存诗近三千首。三、写作背景白居易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当时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很尖锐。外族不断入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