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基础知识

第一章、总论

第二章、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

第三章、会计核算基础

第四章、账户与复式记账

第五章、制造业企业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

第七章、成本计算

第八章、会计凭证

第九章、会计账簿

第十章、财产清查

第十一章、财务报告

第十二章、会计组织核算程序

第十六章、会计工作组织

第一章总论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会计和会计学的基本概念,会计的涵义、内容、职能与目标、会计方法与技术、会计学及其分支等内容,达到为学习后续各章内容打好基础的目的。

教学要求:学习本章应重点掌握会计的涵义、会计的内容和会计的方法,一般了解会计学及其分支。

第一节会计的产生与发展

一、会计产生与发展的历史

会计是适应社会生产的发展和加强经济管理的要求而产生、发展,并随着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完善、提高。

会计的产生始于人类社会的早期生产活动,它最初是作为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在生产时间之外附带地把收入、支出等记载下来。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会计才逐渐得从生产职能中分离出来,形成特殊的专门的独立职能,成为专职人员从事的经济管理工作。

会计对于任何社会的经济活动都是必要的,经济愈发展,会计愈重要。会计的发展史表明,它的产生与发展同人们管理经济、讲求经济效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管理水平的提高以及人类对经济效益的追求,相应地会对会计提出新的要求,这是会计发展的原动力。

二、会计发展的几个阶段

了解近代会计、现代会计的划分,进而了解现代会计逐渐形成的过程。

会计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古代会计

会计从其产生到复式簿记应用这段时间,也就是15世纪以前,可称之为古代会计。

在这段时间里,由于生产力的水平低下,商品经济尚不发达,货币关系还未全面展开,因而,会计的发展也很缓慢。

(2)近代会计

近代会计是从运用复式簿记开始的。到这一时期,会计方法已经比较完善,会计科学也比较成熟。

(3)现代会计

20世纪以来,西方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竞争也日益加剧,资本家为获取最大利润,加强了对会计的利用。它们不仅利用会计为企业外部提供报告,而且还利用会计分析市场行情,预测企业发展前景,确定企业经营目标,进行经营预测和决策,从而形成了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分离。

第二节会计的含义

一、会计的特点

会计对经济活动的管理是一种价值形式的管理,货币是其主要的计量手段。会计具有连续性、系统性,全面性和综合性。

会计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会计核算阶段,会计核算有三个基本特点

(1)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会计只有采用货币计量,才能对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进行综合的核算与监督,以取得反映经济活动情况的全面的会计资料。

(2)以真实、合法的会计凭证为依据。会计所搜集的经济信息必须真实可靠,这样通过信息处理后形成的财务信息才能客观地反映经济活动。

(3)对经济活动要进行综合、连续、系统、全面地核算和监督。

所谓综合性表现在由于主要以货币计量,所以能够提供总括反映各项经济活动情况的价值指标。

所谓连续性表现在对各种经济活动能按其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不间断地进行记录。

所谓系统性表现在对各项经济活动既要进行互相联系的记录,又要进行必要的、科学的分类,只有这样才能取得管理所需要的各种不同的信息资料。

所谓全面性表现在对各项经济活动的来龙去脉都必须进行全面的记录、计量,不能有所遗漏。

二、会计的本质属性

会计具有两重属性,一个是科学性,体现在会计的方法上;一个是阶级性,体现在会计的任务上。

三、会计的概念

我国会计界对会计的涵义有几种不同的见解:

(1)认为会计是管理经济的一个工具,即管理工具论。现在该观点已被大多数会计学者所否定。

(2)认为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即信息系统论。该理论认为会计是一种处理数据或提供经济信息的方法或技术。

(3)认为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即管理活动论。认为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形式,采用专门方法,对经济业务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的核算和监督信息系统,是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管理活动,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赞同第三种观点,认为: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会计本身不仅能提供经济信息,为经济管理服务,同时本身也是一种管理经济、提高经济效益的管理活动,是经济管理的组成部分,这说明了会计的实质。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手段,利用专门的方法,对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旨在提供经济信息和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管理活动。

四、会计学及其分支

会计按其研究内容,主要有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审计学等重要分支。

基础会计阐明会计的基础知识,以及基本方法和技术。

财务会计阐明会计处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确认收入和费用,计算利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资金管理,以及通过管好资金来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

成本会计阐明成本预测、计划、计量、分析、控制和决策的基本利润和方法;研究成本管理,以及通过管好成本来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

管理会计阐明如何结合企业经营管理,综合地利用企业内部会计信息和有关外部信息地基本理论和方法,以求提高经济效益。

审计学阐明对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合理性以及效益性进行检查监督的基本理论方法。

第三节会计的职能与目标

一、会计的职能

掌握会计职能的概念、会计反映职能的概念及内容、会计监督职能的概念及内容,以及两大基本职能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了解其他职能的内容。

会计的职能是指会计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所具有的功能。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反映职能和监督职能。

会计的反映职能是指会计利用货币计量客观反映一个特定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为管理经济提供所需要的会计信息。会计通过对经济业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从数量方面反映一个特定单位已经发生或完成的经济活动。

会计的监督职能是指会计对主体的经营活动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进行调整,使之符合规定的要求,实现预期的目标。会计监督包括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会计的监督职能还在于对经济效益进行监督。会计的这两个职能是相辅相成、密切联系的。会计反映是进行会计监督的前提,没有会计反映提供数据资料,会计监督就没有客观依据;如果只有会计反映而不进行会计监督,就不能完整地发挥会计在管理经济

中的作用。

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经济关系的复杂化,随着人们对会计管理的广泛运用和会计理论的提高,会计职能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地丰富和拓展。80年代以后,会计学界认为,会计除了反映和监督职能之外,还具有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评价经营业绩等职能,是会计职能的发展。

第四节会计任务与作用

一、会计的任务

(一)反映和监督各会计主体对财经法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执行情况,维护财经纪律

(二)反映和监督各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提供会计信息,加强经营管理

(三)充分利用会计信息及其他有关资料,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营决策

二、会计的作用

会计的作用是指会计的各项职能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社会经济制度下实现和利用之后所产生的效果。

第五节会计的方法

一、会计方法的概念

会计方法是指用来核算和监督会计对象、完成会计任务的手段。会计方法是从会计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并为经济管理的总目标服务。

二、会计方法的构成

会计方法可分为:会计信息处理方法;会计数据分析方法;经济效益的预测决策方法;经济活动的监督方法。他们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形成一个完整科学的会计方法体系。

三、会计核算方法

会计核算的方法是对会计对象及具体内容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综合地记录、计算、反映和控制所应用的专门方法。会计核算的方法包括以下七种:

(1)设置账户;(2)复式记账;(3)填制和审核凭证;(4)登记账簿;(5)成本计算;(6)财产清查;(7)编制财务报表。

第二章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会计要素的涵义、内容,以及会计等式的涵义、经济业务对会计等式的影响。

教学要求:学习本章应当掌握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的含义,重点掌握经济业务对会计等式的影响的分析。第一节会计对象

会计对象就是会计所要反映和监督的内容,即会计所要反映和监督的客体。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就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

第二节会计要素

一、会计要素的涵义

会计对象的具体划分就是会计要素。会计要素的划分是对会计对象的科学分类,是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的依据,也构成了会计报表的基本框架。

会计要素是为了实现会计目标,以会计基本前提为基础,对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是会计核算对象的具体化,是会计用于反映会计主体财务状况,确定经营成果的基本单位。

二、会计要素的内容

掌握各个会计要素的概念、分类及其具体内容,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的组成内容。

会计要素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即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和反映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反映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包括收入、费用和利润。

资产指由于过去的交易和事项所引起的、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能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将资产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

负债是指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所引起的企业的现有义务,这种义务企业在将来以转移资产或提供劳务加以清偿。我国会计准则按照负债的流动性将负债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

所有者权益是企业的投资人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具体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等。

收入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的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这种总流入表现为资产的增加或债务的清偿。

费用是企业在生产和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中所产生的各种耗费。

利润是企业在一定期间内生产活动的最终财务成果,也就是收入与费用配比、相抵后的差额。他是反映经营成果的最终要素。

第三节会计等式

一、会计等式的涵义

会计等式是用来反映会计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等式。

基本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扩展的会计等式,若将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三要素——收入、费用、利润引入基本会计等式,则会计等式扩展为: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二、经济业务发生对会计等式的影响

经济业务的发生会对会计等式产生影响,但不会破坏其平衡关系。

企业经济业务多种多样,但对会计等式的影响不外乎以下四种类型:

(1)引起等式两边会计要素同时增加的经济业务。

经济业务发生后,引起会计等式两边会计要素同时发生变化,两边同增,增加的数额相等,但不影响会计等式的平衡。

(2)引起等式两边会计要素同时减少的经济业务。

经济业务发生后,引起会计等式两边会计要素同时发生变化,两边同减,减少的数额相等,但不影响会计等式的平衡。

(3)引起等式左边会计要素发生增减的经济业务

经济业务发生后,只引起会计等式左边会计要素内部项目发生变动,一个项目增加,另一个项目减少,增减的数额相等。这类经济业务最终不会引起会计等式的总额发生变动,同样不影响会计等式的平衡。(4)引起等式右边会计要素发生增减的经济业务

经济业务发生后,只引起会计等式右边会计要素内部项目发生变动,一个项目增加,另一个项目减少,增减的数额相等。这类经济业务最终不会引起会计等式的总额发生变动,同样不影响会计等式的平衡。三、会计对象具体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

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是由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大要素组成的。它们是资金运动的具体体现。资金运动同其他一切运动一样,总是具有两种形式,即相对静止状态和显著变化过程。

第三章会计核算基础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原则,了解会计核算方法的内容。教学要求:学习本章应重点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以及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第一节会计假设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会计人员对会计核算所处的变化不定的环境做出的合理判断,是会计核算的前提条件。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四项。

(1)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又称会计实体,是指会计工作为其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会计主体的作用在于界定不同会计主体会计核算的范围。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并不是同一概念。一般来说,法律主体必然是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并不一定是法律主体。

(2)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是指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将无限期地延续下去,在可预见的未来,会计主体不会因清算、解散、倒闭而不复存在。

(3)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是指将会计主体持续不断的经营活动分割为一定期间,对其进行的期间划分。我国会计准则规定采用历年制划分会计期间,即从每年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为一个会计年度等。

(4)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会计核算过程中采用货币作为计量单位,记录、反映会计主体的经营情况。

第二节会计原则

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是进行会计核算的指导思想和衡量会计工作成败的标准,具体包括三个方面,即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一般原则、确认和计量的一般原则、起修正作用的一般原则。

一、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一般原则

评价会计信息质量的标准主要有客观性、相关性、可比性、一贯性、及时性、明晰性等。

客观性要求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相关性原则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能够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可比性原则要求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一贯性原则要求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

及时性原则要求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及时进行,不得提前或延后。

明晰性原则要求企业的会计核算和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使用。

二、确认和计量的一般原则

确认和计量的一般原则包括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历史成本原则以及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

权责发生制原则要求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经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配比原则要求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的时候,收入与其成本、费用应当相互配比,同一会计期间内的各项收入和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在该会计期间内确认。

历史成本原则要求企业的各项财产在取得时应当按实际成本计量。

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要求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合理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界限。凡支出的效益仅及于本会计期间(或一个营业周期)的,应当作为收益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及于几个会计期间(或几个营业周期)的,应当作为资本性支出。

三、起修正作用的一般原则

除了前述三类一般原则外,还有一些属于对前述原则加以补充、修正性质的一般原则,主要是谨慎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许多情况下,在遵循以上一般原则的同时,还要考虑以下三个补充因素。

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但不得设置秘密准备。

重要性原则要求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遵循重要性原则的要求,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交易或事项应当区别其重要的程度,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

第三节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

一、收付实现制

收付实现制是以款项的实收实付为标准确定本期收入和支出的一种制度,凡是在当期实收实付的金额,都作为当期的收入费用处理,凡是当期没有实际收入和支付的金额,都不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

二、权责发生制

权责发生制亦称应计制或应收应付制,是以收入是否应该赚取、费用是否应该发生作为确定每个会计期间损益的标准。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

的收入和费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经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在权责发生制条件下,应计入某个期间的收入和费用与款项的实际收支并不是一回事,因此,对某些经济业务就要运用应收、应付和预收、预付的会计处理方法。权责发生制是世界公认的会计原则。

第四章账户与复式记账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会计科目的设置,复式记账原理以及借贷记账法的基本要点。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的平行登记。

教学要求:学习本章应重点掌握会计账户的设置,复式记账原理以及借贷记账法。

第一节会计科目与账户

一、会计科目

会计科目是按经济内容和经济管理的需要,对会计要素进行分类的项目。

设置会计科目不但能分门别类核算和监督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分别反映资金运动的各个环节,而且统一规定会计科目名称和核算内容。

设置会计科目的原则:

(1)会计科目的设置,必须结合会计要素的特点

(2)会计科目的设置,必须符合会计目标的要求

(3)会计科目的设置,必须将统一性与灵活性结合起来

(4)会计科目的设置,要保持相对稳定

二、账户设置

为了能够分门别类地对各项经济业务的发生所引起的会计要素的增加变动情况及结果进行全面、连续、系统、准确地反映和监督,以便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所需要的各种会计信息,还必须根据规定的会计科目在账簿中开设账户,通过账户对各项经济业务进行分类、系统、连续的记录。

账户的基本结构由三部分组成,即账户名称、账户的方向和账户余额。

(1)账户名称,账户名称就是会计科目。

(2)账户的方向,账户的方向是指在账户的什么地方记录经济业务增加和减少,也就是说在账户中怎样反映经济业务的增加和减少。账户的左右两方按相反方向记录增加额和减少额。

(3)账户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和本期减少发生额相抵后的余额,就是本期的期末余额。

第二节复式记账原理

一、复式记账法的含义

复式记账法是单式记账法的对称,它是在每一项经济业务发生后需要记录时,同时在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中,以相等的金额进行登记的一种记账方法。

二、复式记账法的特点

(1)由于每一项经济业务都要在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中作记录,根据账户记录的结果,不仅可以了解每一项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而且可以通过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全面、系统地了解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2)由于复式记账要求以相等的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同时记录,因此可以对账户记录的结果进行试算平衡,以检查账户记录的正确性。

第三节借贷记账法

一、借贷记账法的产生与发展

借贷记账法起源于十三世纪的意大利。到十五世纪,借贷记账法逐渐完备,被用来反映资本的存在形态和所有者权益的增减变化。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国家的会计学者提出了借贷记账法的理论依据,即“资产=负债+资本”的平衡公式。根据这个理论确立了借贷的记账规则,借贷记账法成为一种科学的记账方法,并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广泛采用。

二、借贷记账法的内容

(1)理论基础

会计恒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是借贷记账法的理论基础。

(2)记账符号

借贷记账法采用的记账符号是“借”、“贷”二字,在这里“借”、“贷”二字已失去了原来的意义。

(3)账户结构

资产类账户的结构是:账户的借方登记资产的增加额,贷方登记资产的减少额,如有余额在借方。负债及所有者权益账户结构同资产类账户结构正好相反,即:账户的贷方登记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增加额,借方登记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减少额。费用、成本类账户的借方登记费用、成本的增加额;贷方登记成本、费用的减少额;期末,费用、成本转销后,一般没有余额,如果有余额,必然是借方余额,表示期末资产的结余额。收益类账户的贷方登记增加额,借方登记收益的减少额或转销额,月末转销后无余额。

(4)记账规律: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5)试算平衡:发生额平衡法和余额平衡法。

第四节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

一、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的设置

二、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的平行登记

(一)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平行登记的要点

1.同内容

2.同方向

3.同金额

(二)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平行登记的方法

举例说明

第五章制造业企业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制造业企业有关经济业务的核算方法。

教学要求:学习本章应重点掌握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要点以及账户设置的要求。

第一节主要经济业务概述

制造业企业是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实体,它的主要任务是制造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满足社会各方面的需要。企业为了进行生产经营活动,首先必须通过一定的渠道,筹集相应数量的经营资金,作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物质基础。资金进入企业以后,随着生产经营的进行,资金不断改变其占用形态,即由货币资金—储备资金—生产资金—成品资金—货币资金形态依次周而复始形成资金的循环和周转。

产品制造企业的主要经济业务包括:

一、资金筹集业务

二、生产准备业务

三、产品生产业务

四、产品销售业务

五、财务成果业务

第二节资金筹集业务的核算

一、实收资本的核算

实收资本是指投资者按照企业章程,或合同、协议的约定,实际投入企业的资本。

企业应设置“实收资本”账户,该账户属于所有者权益类账户,账户的贷方登记投入资本的增加额;借方登记投入资本的减少额;余额在贷方,表明期末投资者投入资本的实有额。

二、短期借款核算

短期借款一般是企业为了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所需的资金或为抵偿债务而借入的。

企业应设置“短期借款”来核算短期借款的取得和归还情况。账户的贷方登记企业取得的各种短期借款;借方登记还款;期末贷方余额表示企业取得的各种短期借款。

第三节供应过程业务的核算

一、固定资产购置业务的核算

区分不需要安装和需要安装固定资产的核算业务。

二、材料采购业务的核算

(一)材料及采购成本

外购材料的采购成本由材料的买价和采购费用两部分构成。

买价是指购货发票所开列的金额;

采购费用是指材料采购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具体由运杂费;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入库前的挑选整理费用;购入材料负担的税金和其他费用组成。

(二)账户的设置和运用

(1)“物资采购”账户。是核算企业购入材料、商品等采购成本的账户。

(2)“原材料”账户。核算企业各种库存材料增减变动及结存情况的账户。

(3)“应付账款”账户。核算企业因采购材料、商品和接受劳务供应等而应支付给供应单位的款项。

(4)“应付票据”账户。核算企业因采购材料、商品和接受劳务供应等而应开出、承兑的商业汇票。

(5)“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账户。核算企业在销售货物或提供劳务过程中应交纳的增值税。

材料按计划成本核算的具体内容。

第四节生产过程业务的核算

一、制造成本及其构成

(1)直接材料:直接用于产品生产、构成产品实体的原料、主要材料以及有助于产品形成的辅助材料。(2)直接人工:直接参加生产的工人工资以及按生产工人工资和规定的比例记提的职工福利费。

(3)制造费用:指企业各生产单位为组织和管理生产而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

二、账户的设置及其运用

(1)“生产成本”账户,核算企业进行工业性生产所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

(2)“制造费用”账户,核算企业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

(3)“待摊费用”、“预提费用”账户核算跨期间费用。

(4)“库存商品”账户,核算库存商品的增减变动及其结存情况。

三、生产费用的归集与分配

1.材料费用的归集与分配

2.人工费用的归集与分配

3.制造费用的归集与分配

四、完工产品与在产品成本的计算

第五节销售过程业务的核算

一、销售收入确认的原则

(1)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了买方;

(2)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控制;

(3)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

(4)相关的收入和成本能够可靠计量。

二、账户的设置及运用

(1)“主营业务收入”账户。核算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产生的收入。(2)“主营业务成本”账户。核算企业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度资产使用权而发生的实际成本。

(3)“营业费用”账户。核算企业在销售商品过程中发生的费用,以及专设销售机构的费用。

(4)“应收账款”账户。核算企业因销售商品、产品、提供劳务等,应向购货单位或接受劳务单位收取的款项。

(5)“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账户。核算企业日常活动应负担的税金及附加。

第六节财务成果形成与分配业务的核算

一、利润的核算

(一)利润的组成

企业的利润包括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

营业利润=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润-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

(2)账户的设置及运用

应设置“本年利润”、“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所得税”等账户。

二、利润分配的核算

(1)分配程序

首先,提取法定盈余公积。法定盈余公积金按照净利润的10%提取。

其次,提取法定公益金。法定公益金按照净利润的5%~10%的比例提取。

最后,向投资者分配利润或股利。

(2)账户设置

为了核算企业利润的分配和历年分配后的积存金额,应设置“利润分配”账户。

第七章成本计算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成本计算的意义、要求以及一般程序,还有成本计算方法。教学要求:学习本章应重点掌握成本计算的要求,一般程序以及计算方法。

第一节成本计算概述

成本计算,是利用货币单位计量各种经济资源的价值牺牲或耗费。

成本计算是现代成本会计的基础环节,他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成本计算提供的资料是企业经营决策的依据。

其次,成本计算提供的资料是制定产品价格的基础。

最后,成本计算提供的资料是衡量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成本计算的实务要求包括:

(1)严格遵守国家规定的成本开支范围和费用开支范围。

(2)正确划分各种费用支出的界限。

(3)作好各项成本核算的基础工作

(4)选择适当的成本计算方法。

第二节成本计算的一般程序

产品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如下:

一、收集、整理成本计算资料;

二、确定成本核算中心和成本计算对象;

三、确定成本计算期;

四、确定成本项目;

五、正确地归集和分配各种费用;

六、设置和登记明细分类账户、编制成本计算表。

第三节制造业企业经营过程中的成本计算

一、材料采购成本的核算。

二、产品生产成本的核算。

三、产品销售成本的核算。

第八章会计凭证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会计凭证的作用和种类,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含义与作用,会计凭证的传递和保管。

教学要求:学习本章应重点掌握会计凭证的作用和种类,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分类和作用。

第一节会计凭证的意义和种类

一、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的书面证明,是登记账簿的依据

二、会计凭证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作用:

(1)提供会计信息

(2)监督、控制经济活动

(3)提供记账依据

(4)加强经济责任

三、会计凭证按照其填制程序和用途的不同,可分为原始凭证和记账两种。

原始凭证是在经济业务发生时直接取得或填制的用以记录经济业务的主要内容和完成情况,明确经济责任的书面证明,是编制记账凭证的依据,是进行会计核算和原始资料。

原始凭证按其来源不同,可分为外来原始凭证和自制原始凭证两种。

原始凭证按其填制方法不同,可以分为一次原始凭证、累计原始凭证和汇总原始凭证三种。

记账凭证是会计人员根据审核后的原始凭证进行归类、整理,并确定会计分录而编制的凭证,是登账的直接依据。

记账凭证按其经济业务的内容不同分为通用凭证和专用凭证,专用凭证包括收款凭证、付款凭证和转账凭证。

记账凭证按其编制方式不同,可分为单式记账凭证和复式记账凭证。

记账凭证按其是否经过汇总,可分为汇总记账凭证非汇总记账凭证。

第二节原始凭证

原始凭证记载着大量的经济信息,是证明经济业务发生的原始文件,又是会计工作的基础。

原始凭证的基本内容

原始凭证的填制要求

第三节记账凭证

记账凭证是登账的依据,记载的是会计信息,从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是经济信息转换为会计信息的过程,是质的飞跃。记账凭证是根据审核后的原始凭证填制,要依据会计科目对已经发生或完成的经济业务进行归类、整理,是登记账簿的依据。

记账凭证的基本内容

记账凭证的填制要求

第四节会计凭证的传递与保管

一、会计凭证的传递,是指会计凭证从填制或取得起,经审核、整理、记账到装订保管为止,在这段时期中,在本单位内部有关部门和人员之间的传递和处理的程序及传递时间。

二、会计凭证传递的组织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规定会计凭证的传递程序。

(2)确定会计凭证在各个环节停留的时间。

(3)制定会计凭证传递过程中的交接签收制度。

三、会计凭证的保管

保管的具体方法和基本要求是:

(1)整理装订。

(2)保管和查阅。

(3)保管期限和销毁手续。

会计凭证的保管既要安全可靠,又要便于随时检索、查证和调用;要不断健全和完善

会计凭证的分类、保管制度,逐步向会计数据资料检索的自动化、现代化迈进。

第九章会计账簿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会计账簿的分类,各种账簿的作用以及记账规则。

教学要求:学习本章应重点掌握会计账簿的分类,各种账簿的作用以及账簿的记账规则。

第一节账簿的意义与种类

一、账簿的意义

账簿是具有一定格式、相互联系的账页所组成,用来记录和反映各项经济业务的簿籍。其意义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全面系统地记录和反映资产和权益增减变化的情况,既可以提供总括的核算资料又可以提供核算的详细资料。

(2)账簿记录是编制会计报表的主要依据。

(3)账簿记录还是会计分析和会计检查的重要依据。

二、账簿的种类

(1)账簿按其用途分类。可以分为序时账(日记账)、分类账和备查账三类。

(2)账簿按其外表形式不同,可分为订本账、活页账和卡片账三类。

第二节账簿的设置与登记

一、日记账的格式与登记

日记账是按照经济业务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逐日逐笔登记经济业务的账簿。对现金和银行存款收副业务的明细登记采用日记账。

设置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账,可以序时反映现金和银行存款收入来源、支出去向、用途和每日结存金额,使用“三栏式”的订本式账簿。

现金日记账由出纳人员根据审核后的收付款项逐日逐笔顺序登记,收入栏按收款凭证登记,付出栏按付款凭证登记。每日现金收付业务登记完毕,应分别计算现金收入和支出的合计数,结出余额,并将现金账面余额与库存现金实存数核对相符。

银行存款日记账通常也是出纳员根据审核后的银行存款收、付款凭证,逐日逐笔顺序登记。

二、分类账簿的格式与登记

分类账是按照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分类登记经济业务的账簿。按照总分类账户登记的账簿称为总分类账;按照明细分类账户登记的账簿称为明细分类账。

总分类账户一般采用借、贷、余三栏式订本账,根据实际需要,也可设对方科目。总分类账户可以根据各种记账凭证逐笔登记,也可以把各种记账凭证先汇总成汇总记账凭证或科目汇总,再据以登记总账,每月应将当月已完成的经济业务全部登记入账,并于月终结出总账各账户的本期发生额和月末余额,作为编制会计报表的主要依据。

第三节账簿的启用与登记规则

一、账簿的启用规则

在启用新账簿时,应在账簿的有关位置记录相关信息。

二、账簿的登记规则

账簿的登记一般应遵循以下规则:

(1)登记账簿时,将会计平凭证日期、编号、业务内容摘要、金额和其他有关资料逐项记入账内,作到数字准确,摘要清楚,登记及时。

(2)登记完后,要在会计凭证上签名或盖章,并注明已经登账的符号,表示已经记账。

(3)账簿中书写的文字和数字上面要留适当空距,不要写满格。

(4)登记账簿要用兰黑或黑色墨水书写、不得使用圆珠笔或铅笔书写。

(5)各种账簿按页次顺序连续登记,不得跳行、隔页,如果发生跳行、隔页,应将空行、空页划对角线注销,或注明“此行空白”或“此页空白”字样,并由记账人员签名或盖章。

(6)凡需要结出余额的账户,结出余额后,应在“借或贷”等栏内写明“借”或“贷”等字样。

(7)每一账页登记完毕结转下页时,应结出本页合计数及余额,写在本页最后一行和下页第一行有关栏内,并在本页的摘要栏内注明“转后页”字样,在次页的摘要栏内注明“承前页”字样

(8)由于记账凭证错误而导致账簿记录发生错误,应按已经更正的记账凭证登记账簿,进行更正。

三、错账的更正规则

(一)错账的查找方法

1.个别检查法

2.全面检查法

(二)错账更正方法

1.划线更正法

适用于账簿所登记的文字或数字有笔误或计算错误,而记账凭证没有错误。更正时,要在错误的数字和文字上划一红线,表示注销,然后在其上方空白处填写正确的数字和文字,并在更正处盖章,以明确责任。

2.红字更正法

适用于记账后,如果发现记账凭证中应借、应贷科目或金额有错误时,应用红字更正法进行更正。先用红字金额填写一张与错误记账凭证相同的凭证,冲销原来的错误金额。同时用蓝字重新填写一张正确的记账凭证,据以登记入账。

红字更正法还适用于原记账凭证所用的科目没有错,但所填写金额大于应记金额时,可将多记的差额用红字填写一张与原凭证科目相同的记账凭证,据以登账,以冲销多记的金额。

3.补充登记法

在记账后,如果发现记账凭证中所用会计科目没有错,而只是金额少于应记金额时,可以采用补充登记法进行更正。更正时,可将少记的金额用蓝字填一张与原记账凭证相同的凭证,据以登记入账。

第四节结账与对账

一、结账

结账,就是把每一个会计期间的经济业务全部登记入账后,计算结出本期发生额和期末余额,并将余额结转下期或新账的过程。

结账的内容和程序主要有以下几点:

(1)首先应查明本期发生的经济业务是否全部入账。

(2)按权责发生制原则的要求调整有关账项;编制结账分录,结清损益类账户。

(3)结算各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的本期发生额和期末余额,并将期末余额结转下期,作为下期的期初余额。

二、对账

对账,就是核对账簿记录。

对账工作主要包括:

(1)账证核对,是指各种账簿的记录和有关会计凭证的核对。

(2)账账核对,是指各种账簿之间有关记录进行互相核对。

(3)账实核对,是指各种财产物资的账面节余额与实物结存数相核对。

第五节账簿的更换与保管

一、账簿的更换

二、账簿的保管

账簿是会计核算的主要资料,也是企业的重要经济档案和历史资料,应该严格保管,专人负责,不得丢失或随意销毁。企业账簿一般保存15年(现金、银行存款日记账保存25年),账簿的销毁按《会计档案管理办法》有关条款执行。

第十章财产清查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财产清查的意义、内容、方法以及清查结果的处理。

教学要求:学习本章应重点掌握财产清查的内容和方法以及清查结果的账务处理。

第一节财产清查概述

财产清查是指对实物、现金等各项财产物资进行实地盘点,对银行存款、往来款项进行查询核对,确定各项财产物资、货币资金和往来款项的实有数,查明账存数与实存数是否相符的专门方法。

为了掌握各项财产物资的真实情况,保证会计资料的准确可靠,必须在账簿记录的基础上,运用财产清查这一专门方法对各项财产物资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盘点核对,做到账实相符,这种财产清查方法,对于正确组织会计核算,保护和管理好社会主义财产,明确有关人员的经济责任,提高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第二节财产清查的内容与方法

一、财产清查的主要内容

(1)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动力设备、运输设备等固定资产。

(2)在库或在用的低值易耗品、包装物等物品。

(3)工业企业的原材料、燃料、在产品、产成品、在途材料、发出商品,商业企业的库存商品。

(4)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各种有价证券、各种借款、实收资本等。

(5)预算缴拨款及各项应收应付、预收预付、暂收暂付等往来结算账户款项。

(6)委托其他单位加工或保管的材料、商品,受托加工或保管的材料、商品、租入、租出的财产物资。(7)其他应进行清查核对的项目。

二、存货的两种盘存制度

(一)实地盘存制

(二)永续盘存制

三、财产清查的方法

(一)货币资金的清查。

货币资金的清查一般包括库存现金和各种银行存款的清查。

(1)库存现金的清查是通过实地盘点的方法,确定库存现金的实存数,再与现金日记账的账面余额进行核对,以查明余缺情况。库存现金的盘点,应由清查人员会同现金出纳人员共同负责。

(2)银行存款的清查,采用核对法,即将开户银行定期送来的对账单与本单位的银行存款日记账逐笔进行核对,以查明账实是否相符。

(二)存货的清查。

存货的清查方法通常有实地盘点和技术推算法。

(1)实地盘点是对各项实物通过逐一清点,或用计量器具确定其实存数量的方法。

(2)技术推算法是通过量方、计尺等技术方法推算有关财产物资实有数量。

(三)固定资产的清查。

固定资产的清查通常也采用实地盘点的方法,将固定资产明细账上的记录情况与固定资产实物逐一核对,包括明细账上所列固定资产的类别、名称、编号等。

(四)应收、应付款项的清查。

一般采用同对方账目核对账目的方法进行。

第三节财产清查结果的处理

一、财产清查结果的处理原则

(1)认真查明财产发生账实不符的原因和性质。

(2)积极处理超储积压物资,及时清理各种长期拖欠的债权债务。

二、财产清查结果的处理程序

首先,根据已查明属实的财产盘盈、盈亏或损毁的数字编制的“实存账存对比表”,填制记账凭证,据以登记有关账目,调整账簿记录,使各项财产物资的实存数和账存数一致。

再次,待查清原因,明确责任以后,再根据审批后的处理决定文件,填制记账凭证,分别记入有关账户。第十一章财务报告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会计报表的意义、种类以及各种报表的编制要求和报表分析。教学要求:学习本章应重点掌握会计报表的意义、种类以及各种报表的编制要求和报表分析。

第一节财务报告的目标与披露方式

一、财务报告的目标

财务报告的基本目标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其进行决策的会计信息。

二、财务报告的披露方式

(一)财务状况方面的信息

(二)经营成果方面的信息

(三)现金流量方面的信息

第二节会计报表

一、会计报表的种类和编制要求

会计报表是反映单位财务状况和经营结果的书面文件。编制会计报表是会计核算的一种专门方法,也是会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他对于提供会计信息,加强经济管理、检查各项计划执行情况,分析和考核经济效果,都具有重要意义。

企业的会计报表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各种付表以及附注说明等,

会计报表可以根据需要,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1)按照会计报表反映的内容,可以分为动态会计报表和静态会计报表。

(2)按照会计报表的编报时间,可以分为月报、季报、半年报和年报。

(3)按照会计报表的编制基础,可以分为个别会计报表、汇总会计报表和合并会计报表。

(4)按照会计报表的服务对象可以分为内部会计报表和外部会计报表。

二、利润表

(一)利润表的含义

利润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的会计报表。利润表把一定期间的营业收入与其同一会计期间相关的营业费用进行配比,以计算出企业一定时期的净利润(亏损)。利润表的格式有单步式和多步式,我国一般采用多步式利润表格式。

(二)利润表的内容

利润表主要反映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构成主营业务利润的各项因素。

(2)构成营业利润的各项要素

(3)构成利润总额(或亏损总额)的各项要素。

(4)构成净利润(或净亏损)的各项要素。

(三)利润表的编制方法

(1)报表中的“本月数”栏反映各项目的本月实际发生数,在编报中期财务报告时,填列上年同期累计实际发生数;在编报年度财务会计报表时,填列上年全年累计实际发生额,并将“本月数”栏改为“上年数”栏。(2)报表各项目主要根据各损益类科目的发生额分析填列。

三、利润分配表

四、资产负债表

(一)资产负债表的含义

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的会计报表,它是根据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之间的相互关系,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和一定的顺序,把企业一定日期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各项目予以适当排列,并对日常工作中形成的大量数据进行高度浓缩整理后编制而成的。

(二)编制方法

(1)通过总账科目余额直接填列。

(2)根据总账科目余额计算填列。

(3)根据明细账科目余额计算填列。

(4)根据总账和明细账科目余额分析计算填列。

(5)根据科目余额减去其备抵项目后的净额填列。

五、现金流量表

(一)现金流量表的含义

现金流量是以现金为基础编制的财务状况变动表,反映企业一定期间内现金的流入和流出,表明企业获得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能力。

(二)现金流量表是以现金为编制基础的,这里的现金是指企业的库存现金、可以随时用于支付的存款,以及现金等价物。

(三)现金流量的分类

1.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2.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3.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六、会计报表之间的关系

七、会计报表附注

八、财务情况说明书

第三节会计报表的分析与利用

一、会计报表的分析就是利用会计报表和其他核算资料上所反映的经济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提供有意义的

会计信息。

二、会计报表分析的作用

(1)可以检查企业计划完成情况。

(2)可以考核企业执行国家方针政策情况

(3)促进企业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4)可以为编制下期计划提供必要的依据。

三、会计报表分析的方法

(1)比较分析法。是将相同的经济指标进行对比的方法。

(2)比率分析法。在同期会计报表上,有一些项目彼此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可以用来组成某种比率,以表明企业某一方面的情况,这种分析就是比率分析。

第十二章会计核算组织程序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会计循环的意义、步骤和会计循环的组织程序。

教学要求:学习本章应重点掌握会计循环的意义、步骤和会计循环的组织程序。

第一节会计核算组织程序概述

一、会计核算组织程序的意义

二、设计会计核算组织程序的原则

第二节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

一、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的基本内容

二、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的特点、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第三节汇总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

一、汇总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的基本内容

二、汇总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的特点、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第四节科目汇总表核算组织程序

一、科目汇总表核算组织程序的基本内容

二、科目汇总表核算组织程序的特点、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第五节日记总账核算组织程序

一、日记总账核算组织程序的基本内容

二、日记总账核算组织程序的特点、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第十六章会计的工作组织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会计会计工作组织的基本内容、会计机构与会计人员的设置、会计职业道德以及会计工作组织等内容。

教学要求:学习本章应重点掌握会计机构与会计人员、会计职业道德等有关内容。

第一节会计工作组织的基本内容

一、会计工作组织的含义

二、组织会计工作的意义

三、组织会计工作应符合的要求

第二节会计机构与会计人员

一、会计机构

二、会计人员

第三节会计职业道德

一、会计职业道德的含义

二、会计职业道德与经济发展

三、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

第五节会计工作的组织形式

一、集中核算形式

二、非集中核算形式

---(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