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侠文化

中国侠文化
中国侠文化

中国侠文化第一周教案:侠、侠文化、侠文学

一、侠

(一)韩非子对“侠”的三处描述

《八说》:“弃官宠交谓之有侠……有侠者,官职旷也……匹夫之私誉,人主之大败也。”

《八说》:“人臣肆意陈欲曰侠……下以受誉,上以得非。”

《五蠹》:“侠以武犯禁……群侠以私剑养……其带剑者,聚徒属,立节操,而犯五官之禁。”

由此推导出来的侠的特征是:

基本立场——私义

基本性质——私剑

五点具体行为——行义、武勇、任誉、聚徒、犯禁

(二)《说文解字》里的侠

侠,俜也。

段注:“荀悦曰:‘立气齐,作威福,结私交,以立强于世者,谓之游侠。’如淳曰:‘相与信为任,同是非为侠,所谓权行州里,力折公侯者也。’或曰:‘任,气力也;侠,甹也。’按:侠之言夹也。夹者,持也。经传多假‘侠’为‘夹’,凡‘夹’皆用‘侠’。”

俜,使也。

段注:“《丂部》:甹,侠也。三辅谓轻财者为甹。然则俜甹音义皆同。”

——侠:强横者——仗义行侠

——俜:轻财者——仗义疏财

(三)社会学意义上的汉代四类游侠人群

侠士——体制之外的武士,以及身在体制而悖逆体制的士,如“弃官宠交”者。

侠客——门客、食客,处于非皇权的依附地位的武士,即《史记·孟尝君列传》“太史公曰”所说“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

侠少——“少年”与“恶少年”,如《史记·留侯世家》张良“聚少年百余人”、《汉书·酷吏传·尹赏》所记长安少年。

豪侠——豪强与侠的结合,如《后汉书·袁绍传》“论曰”:“袁绍初以豪侠得众,遂怀雄霸之图。”也即《天龙八部》慕容世家“王霸雄图”一类。

(四)总结

到汉末,中国游侠的基本格局已经形成。其标志是:

1,正史体史书中,仅有《史记·游侠列传》、《汉书·游侠传》、《魏略·勇侠传》,其后游侠无传。

2,形成相对固定的游侠行为模式——结私交、疏财货、为豪雄、明恩仇、为暴豪、纵性情。

3,形成相对固定的游侠行为周期——社会非常稳定的“盛世”和社会非常不稳定的“易代之际”,游侠都尤其活跃。

4,正史记载的消弱与野史记载的增强,游侠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标志着“侠”由社会行为兴奋期进入文化行为兴奋期。

二、侠文化

(一)侠文化的四大支柱

游侠——侠文化的历史学层面。

游侠的历史发展与历史记载。

江湖——侠文化的社会学层面。

游侠的社会活动与社会背景。

武功——侠文化的特殊行为层面。

中国之侠的特殊行为方式与特殊道德追求。

武侠小说——侠文化的特殊审美层面。

中国之侠的特殊文学艺术表现。

(二)中国侠文化的研究方法

1,文化基因论——中国侠文化里包含了哪些文化基因,与中国文化主体结构的关系。

2,文化层次论——中国侠文化在中国文化层级结构中的地位。借鉴雷蒙·威廉斯的“三种文化定义”(理想的、文献的、社会的),侠文化是对一种特殊生活方式的描述,要从“感觉的结构”中寻找到“活生生的文化”同时也是“选择性传统的文化”。

3,历史结构论——借鉴布罗代尔的“整体史”理论,结构的历史(侠文化在中国总体历史中的位置及其抽象意义)、局势的历史(侠文化对具体历史时代的影响)、事件的历史(具体的游侠人物与游侠事件)。

三、侠文学

(一)游侠诗歌

(二)武侠小说

1,武侠小说的时代发展

2,武侠小说的文类特性

3,武侠小说的作家作品

4,武侠小说与新兴传媒

5,武侠小说与周边艺术

参考文献

1,韩云波.《韩非子》与战国游侠.四川大学学报,1994(3).

2,陈宝良.中国流氓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3,韩云波.《史记》与西汉前期游侠.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6(3).

4,韩云波.《汉书》与西汉后期游侠.贵州师范大学学报,1995(1).

5,韩云波.论东汉和三国时期的游侠.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5(2).

6,雷蒙·威廉斯.文化分析//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7,彼得·伯克.历史学与社会理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中国侠文化第二周教案:中国之侠的三次历史高潮(上)

参考文献:

1,《史记·游侠列传》

2,《汉书·游侠传》

3,金庸《三十三剑客图》

4,刘飞滨.建安游侠诗与儒家精神.西南大学学报,2007(3):29-34.

5,韩云波.陈子昂的侠气与初唐文学革命.重庆师院学报,1993(1):76-82;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3(8).6,许金华.论柳宗元散文中的“侠”意识.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5):60-64.

第一波:秦汉游侠

(一)《史记》之侠

最早集中记载侠的历史,是司马迁的《史记》。其时距汉兴70年,距《韩非子》大约100年。

《史记》总结游侠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先秦游侠。两类:

——王亲卿相贤士之侠:战国四公子之类。

——闾巷布衣匹夫之侠:已经湮没无闻。

第二阶段:汉兴之侠。有记载的侠。代表人物为朱家、田仲、王公、剧孟、郭解等,尤以朱家、郭解为代表,《游侠列传》重点记此二人。

第三阶段:当世之侠。郭解之后,侠分化为两类:

——君子之侠:虽为侠而逡逡有君子退让之风

——暴豪之侠:盗跖之居民间者

(二)《汉书》之侠

汉武帝之后,侠风大变,《汉书·地理志》说“富人则商贾为利,豪杰则游侠通奸”。政府与游侠形成尖锐矛盾对立。

西汉后期之侠形成三大特点,也是三大类型:

——轻侠横行于江湖。原涉。

——气侠纵横于朝廷。陈遵。

——鹰爪跋扈于市井。楼护。

(三)《后汉书》与《三国志》之侠

东汉初年风气改变。《汉书·刑法志》:“自建武、永平,民亦新免兵革之祸,人有乐生之虑。与高、惠之间同,而政在抑强扶弱,朝无威福之臣,邑无豪杰之侠。”

马援告诫子侄说:“杜季良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

东汉侠风逐渐萎缩。直到汉末,群雄并起,侠风再现。

诸侯为侠——董卓、曹操、袁术、袁绍、刘备、孙坚;

将帅为侠——曹仁、许褚、典韦、审配、徐庶、鲁肃、甘宁、凌统;

文士为侠——曹植、嵇康。

第二波:隋唐豪侠

(一)隋唐之际,游侠充当鼎新先锋

1,李渊太原起兵,布告征召“侠少良家之子弟”从军。

2,《旧唐书·太宗本纪上》:“太宗潜图义举,每折节下士,推财养客,群盗大侠,莫不愿效死力。”

3,《旧唐书·隐太子建成传》:“私召四方骁勇,并募长安恶少年二千余人,畜为宫甲,分屯左、右长林门,号为长林兵。”成为太子李建成私人武装。

4,隋末群雄将帅,多有豪侠。

(二)盛世承平,豪侠竞显少年英杰

1,郭元振,魏州贵乡人。举进士,授通泉尉。任侠使气,不以细务介意,前后掠卖所部千余人,以遗宾客,百姓苦之。

2,哥舒翰,……家富于财,倜傥任侠,好然诺,纵蒲酒。年四十,遭父丧,三年客居京师,为长安尉不礼,慨然发愤折节,仗剑之河西。

3,太学博士李涉、金吾兵曹茅汇者,于京师贵游间以气侠相许,二人出入李程及李逢吉之门。

(三)千古文人,侠客放飞心灵梦幻

邓绎《藻文堂谭艺·三代篇》说:“唐人之学博而杂,豪侠有气之士,多出于其间。磊落奇伟,犹有西汉之遗风。而见诸文辞者,有陈子昂、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之属,堪与谊、迁、相如、扬雄辈相驰骋以下上。”

1,陈子昂:进取立功、知恩图报的侠士心态;综合了用世之志、慷慨之气、阔大之貌、武毅之风的侠性文学。

2,李白:少年的轻侠梦幻;中年的大侠人格;老年的隐侠心态。

3,王维:少年豪侠与文采风流的完美结合。

(四)藩镇幕府,隐侠造就铁血传奇

1,藩镇之侠的现实表现

魏博藩镇:田承嗣世事卢龙军,以豪侠闻。

泽潞藩镇:刘从谏帐下,甄戈者,颇任侠,从谏厚给恤,坐上座,自称荆卿。从谏与定州戍将有嫌,命戈取之,因为逆旅上谒,留饮三日,乘间斩其首。它日,又使取仇人,乃引不逞者十余辈劫之。从谏不悦,号“伪荆卿”。

宣武藩镇:朱友恭者,本李彦威也。寿州人,客汴州。殖财任侠,全忠爱而子畜之。

2,豪侠小说的晚唐风貌

晚唐三大豪侠小说:《虬髯客传》、《红线》、《聂隐娘传》。

金庸的评价——:

1,为现代的武侠小说开了许多道路……所有这一切,在当代的武侠小说中,我们不是常常读到吗?

2,艺术手腕的精炼真是惊人。当代武侠小说用到数十万字,也未必能达到这样的境界。

3,研究中国历史上这些大人物的心理和个性,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千百年来物质生活虽然改变极大,但人的心理、对权力之争夺和保持的种种方法,还是极少有什么改变。

中国侠文化第三周教案:中国之侠的三次历史高潮(下)

晚清民国的革命武侠

一、任侠为改良民气之根本

(一)近代侠义观念的政治化

内忧外患之中,侠义演变成为修养阳刚人格、维护正统正义的手段。

——龚自珍《己亥杂诗》:吟到恩仇心事涌,江湖侠骨恐无多。

——《小五义》第三十二回:害民蠹国几时休,致使人间日日愁。那得常能留侠义,斩他奸党佞臣头。

——黄侃《释侠》:世宙晦塞,民生多艰,平均之象,兆而弗见……其谁拯之,时维侠乎?

(二)梁启超的侠义理论

1,侠义为救国之术

——借鉴日本国民精神。《记东侠》:一二侠者,激于国耻,倡大义以号召天下。

——借鉴西欧革命。《意大利兴国侠士传·序》:雪大耻,复大雠,起毁家,兴大国,非侠者莫属。

——追寻中国民族传统。《中国之武士道》:欲以任侠敢死,变厉国风,而以此为救天下之一道也。……为大侠毋为小侠,为公武毋为私武。(蒋智由序)

2,游侠为中国传统精髓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以孔、老、墨为“三宗”,墨学分兼爱、游侠、名理三派:

——兼爱为人文论

——游侠为实践论(凡兼爱者必恶公敌,除害马,乃所以爱马也,故墨学衍为游侠之风……殉其主义而已……朱家、郭解之流,实皆墨徒也)

——名理为科学论

3,小说为侠义宣传之工具

梁启超在日本创办小说刊物,宣传“小说界革命”,其中内容之一是提倡侠的精神,迅速形成普遍风气。

以1908年为例,《中外小说林》第5期耀公《小说与风俗之关系》:则如日本之维新也,咸以为柴四郞之小说,有以鼓吹之、培成之,而大和魂、武士道,一种义侠风俗,得以享地球上伟大国民之好名誉。

同时以日本武侠文学改造中国侠义小说,始称《水浒传》“遗武侠之模范”。

(三)谭嗣同的侠义实践

1,游侠谭嗣同

梁启超《谭嗣同传》:好任侠,善剑术

童年:斗酒纵横,抵掌《游侠之传》(《报刘淞芙书》)

13岁:惟将侠气留天地,别有狂名自古今(《丁丑除夕撰联》)

18岁:拔剑欲高歌,有几根侠骨,禁得揉搓?(《望海潮》自题小照)

30岁:所谓燕、赵之士,任侠重然诺者,益相助物色而罗致之。(《吴铁樵传》)

2,哲人谭嗣同

(1)《仁学·自序》:

自叙其经历——吾自少至壮,遍遭纲伦之厄,涵泳其苦,殆非生人所能任受,濒死累矣,而卒不死。由是益轻其生命,以为块然躯壳,除利人之外,复何足惜。深念高望,私怀墨子摩顶放踵之志矣。

仁学之结构——墨有两派:一曰任侠,吾所谓仁也。……一曰格致,吾所谓学也。

仁学之借鉴——与中国至近而亟当效法者,莫如日本。其变法自强之效,亦由其俗好带剑行游,悲歌叱咤,挟其杀人报仇之气概,出而鼓更化之机也。

(2)《仁学》三十四:

社会革命论——故华人慎毋言华盛顿、拿破仑矣,志士仁人求为陈涉、杨玄感,以供圣人之驱除,死无憾焉。若其机无可乘,则莫若为任侠,亦足以伸民气,倡勇敢之风,是亦拨乱之具也。西汉民情易上达而守令莫敢肆,匈奴数犯边而终驱之于漠北,内和外威,号称一治。彼吏士之顾忌者谁欤?未必非游侠之力也。与中国至近而亟当效法者,莫如日本。其变法自强之效,亦由其俗好带剑行游,悲歌叱咤,挟其杀人报仇之侠气,出而鼓更化之机也。儒者轻诋游侠,比之匪人,乌知困于君权之世,非此益无以自振拔,民乃益愚弱而窳败!言治者不可不察也。

3,轻死重气是为大侠

慷慨赴义——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狱中题壁——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康有为《六哀诗》——复生奇男子,神剑吐光莹。长虹亘白日,紫澜卷沧溟……奇计仗义侠,惜哉皆不成!……毅魄请于天,神旗化长星。

(四)章太炎的以儒兼侠

1,晚清儒侠对立论

汤增壁《崇侠篇》:罢黜百家,专崇六经,儒术炽昌,而天下靡然……儒者且挟天人之说,为愚民祸始。……侠之不作,皆儒之为梗。……儒为专制所深资,侠则专制之劲敌。舍儒而崇侠,清明宁一之风,刚健中正之德,乃有所属,而民以兴起。

壮游《国民新灵魂》:侠者儒之反,儒者有死客而侠者多生气,儒者尚空言而侠者重实际,儒者计祸福而侠者忘利害,儒者蹈故常而侠者多创异,使中国而于致今日也,其儒之罪哉!……是故国亡于儒而兴于侠,人死于儒而生于侠。吾今不复以种族观念,国家思想而望诸鄙其貌,啬其心之儒,而惟望多数之人而皆为侠也。

2,1900-1915章太炎三作《儒侠》

初刻本:天下有亟事,非侠士无足属

重订本:当乱世则辅民,当治世则辅法

《检论》:盗跖所为,今之巴库宁也

最后定义之一——世有大儒,固举侠士而并包之。

最后定义之二——《礼记·儒行》所称,诚侠士也。

最后定义之三——蒿莱明堂之间,皆谓之侠。

最终,他从侠的身上,看到《革命之道德》。

二、任侠为武装革命之手段

(一)鉴湖女侠秋瑾

自号鉴湖女侠、汉侠女儿。

《宝刀歌》:宝刀侠骨谁与俦?平生了了旧恩仇……上继我祖黄帝赫赫之威名兮,一洗数千数百年国史之奇羞!

《自题小照·男装》:俨然在此望何人?侠骨前生悔寄身。

《梅十章》之四:欲凭粉笔写风神,侠骨稜稜画不真。未见师雄来月下,如何却现女郎身?

秋瑾在得知徐锡麟起义失败的消息后,和谭嗣同一样,镇定自若地拒绝了革命同道要她离开绍兴的一切劝告,她说:“我怕死就不会出来革命,革命要流血才会成功,如果满奴能将我绑赴断头台,革命至少可以提早五年。牺牲我一人,可以减少后来千百人的牺牲。不是我革命失败,而是我革命成功。我决不离开绍兴,愿与男女两校共存亡……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二)建国方略孙中山

《建国方略·有志竟成》:

其传布思想,则以不平之心、复仇之事导之,此最易发常人之感情也。其口号暗语,则以鄙俚粗俗之言以表之,此最易使士大夫闻而生厌,远而避之者也。其固结团体,则以博爱施之,使彼此手足相顾,患难相扶,此最合夫江湖旅客、无家游子之需要也。而终乃传以民族主义,以期达其反清复明之目的焉。

(三)刺客侠杀革命党

蔡元培觉得革命止有两途,一是暴动,一是暗杀。

《民报》讨论侠风、暗杀主题,在涉及到革命的内容里,图画占22.67%,文稿占21.65%。

有名的人物如黄兴、徐锡麟、汪精卫,团体如军国民教育会暗杀团、上海暗杀团、光复会、北方暗杀团、同盟会东京总部暗杀团等。从1900年史坚如谋炸署两广总督德寿开始,到1912年彭家珍炸死良弼为止,共有50多起。

(四)振兴国术倡扬仁侠

吴志青《国术理论概要》:只有仁爱侠义,才能苏醒这已麻木的心灵,提高这一堕落的德性。这并不是偶然的,因为仁是人类生存的基础,爱是人类相互的维系,侠是人类彼此的同情,义是人类行动的正轨。……在历史上有很多武术家可贵的一点,全在一个“侠”字。……让我们敲起丧钟,把一切自私的恶魔,驱出社会之外,发扬仁侠的真精神,用仁爱支配世界,用侠义判断真是非!

中国侠文化第四周教案(上):武侠的兴起

一、武侠的域外源头

(一)中国传统的侠文学种类

1,豪侠:唐代豪侠小说

2,节侠:元明清绿林英雄小说

《水浒传》引首:水浒寨中屯节侠,梁山泊内聚英雄

3,义侠:晚清侠义公案小说

4,儿女英雄:文康《儿女英雄传》,即言情侠义小说

结论:中国传统文献中没有武侠一词,武侠一词是外来名词。

(二)日本“武侠”之创始

押川春浪“武侠六部作”:

1900年《海岛冒险奇谭海底军舰》

1902年《英雄小说武侠之日本》

1904年《海国冒险奇谭新造军舰》

1904年《战时英雄小说武侠舰队》

1906年《英雄小说新日本岛》

1907年《英雄小说东洋武侠团》

到1909年,他正式将自己的小说标注为武侠小说。

(三)日本“武侠”的内涵

押川春浪《武侠之日本》主人公柳川说:

——“武侠”是为维护自由、独立和人权而彻底对抗压制的精神,也是保护弱者的精神。为自己的利欲侵犯他国和别人的权利,这就是“武侠”的大敌。

金庸小说日文译者冈崎由美说:

——(一)承袭日本武士道,(二)维护自由、独立、人权;打倒强暴、压迫、侵略,(三)锄强扶弱,(四)用之于国家社会,(五)恩怨分明,(六)融合人道主义和侠义精神。总体来看,以如此武侠精神为主的爱国心给他的作品带来一种青少年特有的奋勇精神与理想,鼓吹日本男子汉的气概。

二、武侠进入中国

(一)武侠语词进入中国

1,1904年,海天独啸子《女娲石》卧虎浪士“叙”:《水浒》以武侠胜,于我国民气,大有关系……欲求妇女之改革,则不得不输其武侠之思想,增其最新之知识。

2,梁启超《中国之武士道》蒋智由“序”:要之所重乎武侠者,为大侠毋为小侠,为公武毋为私武。

3,1905年,《新小说》第十五号定一《小说丛话》:《水浒》遗武侠之模范。

(二)武侠创作进入中国

1915年12月《小说大观》第三集,编者包天笑将林纾文言短篇小说《傅眉史》明确标示为“武侠小说”。全文近3000字。

1,采用传统套路,习武—乱世—言情—团圆

2,写当代史,并以“林纾曰”模仿《史记》。

3,林纾曾将《堂吉诃德》译为《魔侠传》

4,当时理论以为“人类之公性情”即是英雄、男女。

(三)清末民初的武侠创作

参考文献:韩云波.论清末民初的武侠小说.四川大学学报,1999(4):108-112.

四大特色:政治特色、当代史特色、域外特色、小品特色。

两大传统:情侠、武侠。

但并未产生好的作品,只是20年代武侠兴起之前的一个过渡阶段。

中国侠文化第四周教案(下):民国旧武侠

三、民国旧武侠小说

参考文献:

1,韩云波.改良主题·浪漫情怀·人性关切——中国现代通俗小说主潮演进论.江汉论坛,2002(10):82-86.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03(2).

2,韩云波.侠林玄珠.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

3,范伯群主编.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4,汤哲声.流行百年:中国流行小说经典.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

5,叶洪生.论剑——武侠小说谈艺录.学林出版社,1999.

6,徐斯年.侠的踪迹——中国武侠小说史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一)民国武侠小说的发展历程

1,南向北赵

南向——平江不肖生向恺然;北赵——精忠奇侠赵焕亭

2,北派五大家

奇幻仙侠派——还珠楼主;社会反讽派——白羽;帮会技击派——郑证因;悲剧侠情派——王度庐;奇情推理派——朱贞木(二)平江不肖生(1890-1957)

参考文献:李东芳.《留东外史》的“武侠小说”叙事语法——论平江不肖生武侠小说创作的转型.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6):29-35.

1,基本定位:

——中国留学生文学先驱;

——中国革命改良文学先驱;

——中国武侠文学开创者;

——中国现代武术理论与武术实践先驱;

——得道高僧。

2,生平创作:

1907年自费留学日本,1914-1916创作《留东外史》。

1916年回国,在上海创办中华拳术研究会,加入中华革命党。

1923年1月,《红》杂志连载《江湖奇侠传》。

1923年6月,《侦探世界》连载《近代侠义英雄传》。

1932年,回湖南创立国术训练所。

1937年,到安徽任第21集团军总办公厅主任。

1947年,返回湖南。

1957年,患脑溢血去世。

3,内在矛盾:

两部作品代表的两种创作倾向——

《江湖奇侠传》——“封建势力对于动摇中的小市民给的一碗迷魂汤”(茅盾):写虚,尚怪,娱乐——1928年,上海明星公司开始拍摄《火烧红莲寺》,到1931年,续拍至18集,是谓“火烧片”,被国民政府禁止。

《近代侠义英雄传》——“为近二十年来的侠义英雄写照”(第一回):写实,尚义,改良——真正为民国武侠小说自立门户,开创近代革命武术文学与技击电影先河。

(三)还珠楼主(1902-1961)

参考文献:

叶洪生.天下第一奇书《蜀山剑侠传》探秘.学林出版社,2002.

孔庆东,蒋炯毅.论《蜀山剑侠传》的超越生命观.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2):70-75.

1,基本定位:

“奇幻想象力与雄伟文体”,“开千古未有之奇观”(叶洪生);

“鲁迅、蔡元培等先驱所期待的文学的形而上性与想象力”(钱理群)。

2,生命历程:

1902年4月6日,生于今重庆市长寿区,原名李善基。

童年“三上峨嵋,四登青城”,流连忘返18月。

1914年,丧父,随母苏州投亲。

1924年,北上天津谋生,更名李寿民,自谦为“长寿县一小民”。

1932年,始作《蜀山剑侠传》,前六集受“南向北赵”影响,武侠与剑仙交错,第六集后始开自家面目。

1951年,不再创作武侠,改作京剧编剧,直到1961年2月24日脑溢血去世。

3,蜀山谱系:

1932-1948,共作《蜀山剑侠传》正集50集309回,后传5集20回,共350万字,为计划创作的1000万字的1/3。

前传《长眉真人专集》等4种。

别传《青城十九侠》等3种。

新传《蜀山剑侠新传》1种。

外续传《蛮荒侠隐》等17种。

1998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北岳文艺出版社联合出版《还珠楼主小说全集》46册。

3,世界结构:

五百年群仙劫运(道家四九天劫)——峨嵋三次斗剑——仙佛魔道修真

4,雄伟笔力

一是武功法宝开启传奇想象;二是怪兽奇虫调动惊奇心理;三是邪教妖人表达怪奇审丑。

5,审美风韵

一是自然胜景与神话想象相结合的诗韵;二是个体生命与总体宇宙相结合的哲思;三是儒家圣王与佛道慈悲相结合的文化。

6,武功法宝

入世武功与出世魔法的结合。例如鹿清“降龙八掌”、海底紫云宫“天一真水”等武功,“凝碧崖”等胜境,“九天十地解魔神梭”等法宝,皆为后世所取法。

7,流毒弊端

一是好奇尚怪开启牛鬼蛇神、群魔乱舞、架空历史的“中国文学已经进入装神弄鬼时代”;二是绵延不绝开启连篇累牍、松散芜杂、有始无终的“生命不息,挖坑不止”的“坑神”时代。

四,从旧武侠到新武侠

参考文献:汤哲声.大陆新武侠关键在于创新.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1):144-147.

三次创新运动:

一是平江不肖生《江湖奇侠传》“文体的融合”,武侠小说从“江山”转向“江湖”。

二是朱贞木《七杀碑》“学科的融合”,武侠小说从“江湖”转向“历史”。

三是金庸《射雕英雄传》“文化的融合”,武侠小说从“历史”转向“文化”与“人性”。

中国侠文化第五周教案:民国旧武侠

一、参考文献

1,韩云波.改良主题·浪漫情怀·人性关切——中国现代通俗小说主潮演进论.江汉论坛,2002(10):82-86.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03(2).

2,韩云波.侠林玄珠.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

3,范伯群主编.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4,汤哲声.流行百年:中国流行小说经典.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

5,叶洪生.论剑——武侠小说谈艺录.学林出版社,1999.

6,徐斯年.侠的踪迹——中国武侠小说史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二、民国武侠小说的发展历程

(一)南向北赵

南向——平江不肖生向恺然;北赵——精忠奇侠赵焕亭

(二)北派五大家

奇幻仙侠派——还珠楼主;社会反讽派——白羽;帮会技击派——郑证因;悲剧侠情派——王度庐;奇情推理派——朱贞木

三、平江不肖生(1890-1957)

参考文献:李东芳.《留东外史》的“武侠小说”叙事语法——论平江不肖生武侠小说创作的转型.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6):29-35.

(一)基本定位

——中国留学生文学先驱;

——中国革命改良文学先驱;

——中国武侠文学开创者;

——中国现代武术理论与武术实践先驱;

——得道高僧。

(二)生平创作

1907年自费留学日本,1914-1916创作《留东外史》。

1916年回国,在上海创办中华拳术研究会,加入中华革命党。

1923年1月,《红》杂志连载《江湖奇侠传》。

1923年6月,《侦探世界》连载《近代侠义英雄传》。

1932年,回湖南创立国术训练所。

1937年,到安徽任第21集团军总办公厅主任。

1947年,返回湖南。

1957年,患脑溢血去世。

(三)内在矛盾

两部作品代表的两种创作倾向——

《江湖奇侠传》——“封建势力对于动摇中的小市民给的一碗迷魂汤”(茅盾):写虚,尚怪,娱乐——1928年,上海明星公司开始拍摄《火烧红莲寺》,到1931年,续拍至18集,是谓“火烧片”,被国民政府禁止。

《近代侠义英雄传》——“为近二十年来的侠义英雄写照”(第一回):写实,尚义,改良——真正为民国武侠小说自立门户,开创近代革命武术文学与技击电影先河。

四、还珠楼主(1902-1961)

参考文献:

叶洪生.天下第一奇书《蜀山剑侠传》探秘.学林出版社,2002.

孔庆东,蒋炯毅.论《蜀山剑侠传》的超越生命观.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2):70-75.

(一)基本定位

“奇幻想象力与雄伟文体”,“开千古未有之奇观”(叶洪生);

“鲁迅、蔡元培等先驱所期待的文学的形而上性与想象力”(钱理群)。

(二)生命历程

1902年4月6日,生于今重庆市长寿区,原名李善基。

童年“三上峨嵋,四登青城”,流连忘返18月。

1914年,丧父,随母苏州投亲。

1924年,北上天津谋生,更名李寿民,自谦为“长寿县一小民”。

1932年,始作《蜀山剑侠传》,前六集受“南向北赵”影响,武侠与剑仙交错,第六集后始开自家面目。

1951年,不再创作武侠,改作京剧编剧,直到1961年2月24日脑溢血去世。

(三)蜀山谱系

1932-1948,共作《蜀山剑侠传》正集50集309回,后传5集20回,共350万字,为计划创作的1000万字的1/3。

前传《长眉真人专集》等4种。

别传《青城十九侠》等3种。

新传《蜀山剑侠新传》1种。

外续传《蛮荒侠隐》等17种。

1998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北岳文艺出版社联合出版《还珠楼主小说全集》46册。

(四)世界结构

五百年群仙劫运(道家四九天劫)——峨嵋三次斗剑——仙佛魔道修真

(五)雄伟笔力

一是武功法宝开启传奇想象;二是怪兽奇虫调动惊奇心理;三是邪教妖人表达怪奇审丑。

(六)审美风韵

一是自然胜景与神话想象相结合的诗韵;二是个体生命与总体宇宙相结合的哲思;三是儒家圣王与佛道慈悲相结合的文化。

(七)武功法宝

入世武功与出世魔法的结合。例如鹿清“降龙八掌”、海底紫云宫“天一真水”等武功,“凝碧崖”等胜境,“九天十地解魔神梭”等法宝,皆为后世所取法。

(八)流毒弊端

一是好奇尚怪开启牛鬼蛇神、群魔乱舞、架空历史的“中国文学已经进入装神弄鬼时代”;二是绵延不绝开启连篇累牍、松散芜杂、有始无终的“生命不息,挖坑不止”的“坑神”时代。

五、从旧武侠到新武侠

参考文献:汤哲声.大陆新武侠关键在于创新.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1):144-147.

三次创新运动:

一是平江不肖生《江湖奇侠传》“文体的融合”,武侠小说从“江山”转向“江湖”。

二是朱贞木《七杀碑》“学科的融合”,武侠小说从“江湖”转向“历史”。

三是金庸《射雕英雄传》“文化的融合”,武侠小说从“历史”转向“文化”与“人性”。

中国侠文化第六周教案:港台新武侠

第六周港台新武侠

一、定义

港台新武侠小说指20世纪50年代以来发生发展于中国香港、台湾地区的武侠小说。

50年代,香港、台湾武侠小说各自循着不同道路发展,中间曾有短暂交流,但因以1959年底台湾“暴雨专案”而告结束,直至1988年元旦宣布对中国大陆出版物开禁。

参考文献:

1,叶洪生.论剑——武侠小说谈艺录.学林出版社,1997.

2,韩云波.侠林玄珠.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

二、香港武侠

(一)开端

1952年1月17日,香港太极派掌门与白鹤派掌门在澳门擂台比武。

1952年1月20日,梁羽生连载第一部武侠小说,到8月1日刊完。

1955年,金庸连载第一部武侠小说。

(二)停歇

1970年1月,金庸完成《越女剑》。

1970年3月,金庸开始全面修订武侠小说。

1972年9月30日,《鹿鼎记》连载完毕。

1980年,金庸完成武侠小说修订,历时10年。

1981年6月22日,金庸写成《鹿鼎记》修订本后记。

1983年8月,梁羽生停止武侠小说创作。

(三)复兴

1981年,温瑞安作品多部在香港出版。

1983年底,港府当局批准温瑞安来港定居。

1987年8月,温瑞安《闯将》后记中的“要变”二字被错印成“突变”,温瑞安后来称“这就是‘现代派’的由来”。“现代派”又称“超新派”,融合了魔幻传统与“诗的真实”。

1989年,黄祖强辞去香港艺术馆助理馆长职务,以“黄易”为笔名从事写作。

三、台湾武侠

(一)50年代

1951年公布《戒严法》,规定“附匪分子之著作”概予查禁,民国武侠小说线索断裂。

1952年,郞红浣在《大华晚报》连载《古瑟哀弦》六部曲,为台湾武侠小说之始。

1957年前后,卧龙生、司马翎、诸葛青云等开始创作,后人称之为“超技击侠情派”,始开台湾武侠大局。

1959年12月,台湾警备总部执行“暴雨专案”,列入查禁的武侠小说500余种。

(二)60年代

台湾武侠全盛期、创新期。

社会心理需求——闭关自守,人心苦闷而别无更多大众娱乐方式可供选择。

文化市场需求——因经济力量所限,租书店流行,与出版社互为推激。

一代新人崛起——采用现代文艺笔法及新兴思想观念进行创作。

60年代,台湾武侠以出版系统划分形成了“八大书系”,作者300人以上。

古龙的创作是台湾60年代武侠的缩影——

1960年,古龙第1部武侠小说《苍穹神剑》。

1964年,古龙第15部武侠小说《浣花洗剑录》(《江海英雄》),开始风格转变。

1967年,古龙第21部小说《楚留香传奇》(包括《血海飘香》、《大沙漠》、《画眉鸟》共三部作品),形成自家面目。

1969年,古龙第22部武侠小说《多情剑客无情剑》(《风云第一刀》),达到台湾武侠最高峰。

(三)70年代

台湾武侠衰退期。

1970年,温瑞安在香港《武侠春秋》发表处女作《追杀》。

1975年,“一枝独秀”的古龙在完成《血鹦鹉》之后,渐走火入魔,每况愈下,一是追求玄幻怪奇,二是找人代笔。

1976年,温瑞安创办“神州诗社”。

1978年,温瑞安出版《神州奇侠》之《剑气长虹》;1979年,《四大名捕震关东》;预示台湾武侠进入新的时代。

(四)80年代

1980年9月25日,温瑞安、方娥真被台湾当局军法处扣押,随后被遣送出境。

1981年2月12日,古龙在《关于飞刀》中说:“于病后,非关病酒。不在酒后。”

1985年9月21日,古龙病逝,年仅48岁。

——台湾武侠至此自剩余波。

第七周金庸其人

一、浙江——重庆——香港

1924 0岁出生于浙江海宁袁花镇。父查枢卿,母徐禄。

1929 5岁入学村口巷里第十七学堂。

1932 读第一本武侠小说顾明道《荒江女侠》,再读平江不肖生《江湖奇侠传》、《近代侠义英雄传》。

1936 12岁入嘉兴中学。

1937 嘉兴沦陷,转至丽水碧湖镇。

1938 入浙江省立临时联合中学。

1939 15岁出版第一本书《给投考初中者》。考入浙江省立联合高中。

1940 16岁因壁报《阿丽丝漫游记》讽刺训育主任被勒令退学,转入石梁衢州中学。

1941 17岁再因反对训育主任被校方列入黑名单。

1942 准备高考,途中在湘西一农场复习。

1943 在重庆考入中央政治学校外交系。

1944 因对国民党职业学生不满,向校方投诉而被勒令退学。在表哥蒋复璁帮助下进入中央图书馆。

1945 去湘西农场

1946 回到故乡,在杭州《东南日报》任外勤记者及英语电台收译员。

1947 进入上海东吴大学法学院插班修习国际法课程,考取上海《大公报》国际电讯翻译。

1948 24岁调派香港,任国际电讯翻译。

二、大公——长城

1949 25岁发表《从国际法论中国人民在海外的产权》,引起专家关注。

1950 应邀北上赴京到外交部求职,但失望而归。重回《大公报》。

1951 查枢卿在家乡被镇压。

1952 调任《新晚报》,以姚馥兰、林欢笔名写影评。

1953 回家乡劝请妻子杜治芬回港未成,合约离婚。写《绝代佳人》、《兰花花》。

1954 30岁梁羽生连载武侠小说。

1955 31岁应罗孚之约以金庸为笔名在《新晚报》连载《书剑恩仇录》。

1956 32岁与朱玫结婚。 1月1日起在《商报》连载《碧血剑》。调回《大公报》。出版《中国民间艺术漫谈》。10月24日,与梁羽生、罗孚在《大公报》开设《三剑楼随笔》专栏,到次年1月24日止,5月出版单行本。

1957 33岁进入长城电影公司任编剧。《商报》连载《射雕英雄传》。《绝代佳人》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1949-1955优秀影片奖。

1958 与胡程步高合导电影《有女怀春》。

1959 35岁《新晚报》连载《雪山飞狐》。与胡小峰合导电影《王老虎抢亲》。5月20日,与同学沈宝新(出资20%)合作创办《明报》。离开长城电影公司。

三、《明报》前期

1960 36岁创办《武侠与历史》杂志,连载《飞狐外传》。在《大公报》发表评论《怪哉!蒋氏集团怕武侠小说》。

1961 《明报》连载《倚天屠龙记》、《白马啸西风》、《鸳鸯刀》。

1962 报导“逃亡潮”,《明报》发行量剧增至4万份。金庸被左派激进者称为“豺狼镛”。创办《野马》小说杂志。

1963 39岁《东南亚周刊》连载《连城诀》。《明报》连载《天龙八部》。社评《宁要裤子,不要核弹》引起笔战。

1964 与《大公报》等左派报纸第二次笔战。

1965 41岁赴伦敦参加国际新闻协会会议并在欧漫游,《天龙八部》倪匡代笔。《明报》连载《侠客行》。

四、“文革”岁月

1966 42岁《明报月刊》1月创刊,亲任主编。罗孚主编的《海光文艺》1-3期连载佟硕之(梁羽生)《金庸梁羽生合论》,第4期约请金庸写《一个“讲故事人”的自白》作答。《明报》大量推出分析“文革”的系列社评。

1967 胡菊人主编《明报月刊》。创办《新明日报》(新、马)。5月,香港“六七风暴”。8月,林彬被烧死,金庸避难新加坡。《明报》连载《笑傲江湖》。《华人夜报》创刊。

1968 创办《明报周刊》。

1969 《明报》10月24日连载《鹿鼎记》。《野马》、《华人夜报》停刊。创办《明报晚报》。

1970 《明报晚报》发表《越女剑》,连载《三十三剑客图》。3月,开始修订全部武侠小说。

1972 48岁《鹿鼎记》于9月23日连载完毕,宣布封笔。

五、两岸三地

1973 49岁4月18-28日以《明报》记者身份赴台访问10天,会见蒋经国。 6月7日,《明报》连载《在台所见·所闻·所思》,并出版单行本。

1976 与朱玫离婚。

1979 参加在台北举行的“建国会”,作小组负责人。9月,台湾远景出版社出版《金庸作品集》。

1980 56岁10月,广州《武林》杂志连载《射雕英雄传》。10月12日,倪匡《我看金庸小说》出版,台湾远景出版社在《明报》刊出广告《等待大师》,征集金学研究稿件,之后出版《金学研究丛书》20余册。武侠小说修订完成。

1981 57岁2月发表多篇关于香港前途的社评,预言15年内中国将收回香港主权。7月会见邓小平,游历13城。9月英国女王授予O.B.E(英帝国官佐)勋衔。

1982 9月,中国政府宣布1997收回香港。

1983 发表社评《自由客观,决不改变》表明《明报》立场。

1984 60岁出版《香港的前途——明报社评之一》。10月会见胡耀邦。

六、香港回归

1985 61岁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查枢卿平反。

1986 任基本法起草委员会“政治体制”小组港方负责人。正式授权台湾远流出版《金庸作品集》。《明报电视周刊》创刊。

1988 “主流方案”风波,发表《平心静气谈政制》系列社评。《明报》发行量跃居全港第三。《明报晚报》停刊。

1989 65岁辞去基本法草委、谘委。《明报》创办三十年庆祝茶会上宣布辞去社长,只任明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1991 67岁明报企业上市,与于品海联合宣布智才管理顾问公司技术性收购明报企业。

1992 2月赴牛津大学做访问学者。获得“法国荣誉军团骑士勋章”,法国驻香港总领事授勋时将金庸与大仲马并称。为嘉兴市捐建“金庸图书馆”。笔伐彭定康。

1993 69岁3月会见江泽民。4月1日辞去明报董事局主席,改任名誉主席。2日,发表文章称明年退休。

1994 70岁元旦辞去明报名誉主席。香港中文大学出版金庸武侠小说第一部英译本《雪山飞狐》(Fox Volant of the Snowy Mountain)。5月北京三联书店出版《金庸作品集》36册。10月被聘北京大学名誉教授。第一部生平传记《金庸传》在香港出版。

1995 4月动心脏手术。10月《明报》售于马来西亚张晓卿。与池田大作对话。明河社星马分公司出版《金庸作品集》东南亚简体字版。12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委会委员。

1996 日本德间社开始出版《金庸武侠小说集》。

1997 73岁香港回归。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英文《鹿鼎记》(The Deer and the Cauldron)。

七、大众明星

1998 74岁美国科罗拉多大学“金庸小说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国际学术讨论会。台北“金庸小说国际学术研讨会”。香港特区政府市政局“文学创作终身成就奖”。日本、香港、大陆、台湾同时出版《探求一个灿烂的世纪》。朱玫病逝。

1999 75岁3月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11月1日《中国青年报》发表王朔《我看金庸》。开始第三次修订武侠小说。

2000 76岁香港特区政府颁授大紫荆勋章。出版《中国历史大势》。北京大学“金庸小说国际研讨会”。

2001 77岁国家天文台命名金庸小行星。三联版合约到期,改由广州出版社出版。

2003 79岁华山论剑。嘉兴金庸小说国际研讨会。招收首届博士研究生三名。

2004 80岁认为学生“不够好”。9月,向浙江大学提出辞呈。

2005 81岁1月9日辞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及博导职务。10月1日赴剑桥大学读书。

2006 82岁完成关于唐朝王位继承的硕士论文,准备博士选题。11月,步非烟声称“要革金庸的命”。

2007 83岁完成金庸小说第三次全面修订。并称10年后将进行第四次修订。

第八周金庸小说的四个阶段

教材第6章第7节,第7章第2节,第8章第3节

一、金庸作品首刊时间表

书剑恩仇录1955,碧血剑1956

射雕英雄传1957,雪山飞狐1957,神雕侠侣1959,飞狐外传1959

倚天屠龙记1961,白马啸西风1961,鸳鸯刀1961

连城诀1963,天龙八部1963,侠客行1965,笑傲江湖1967

鹿鼎记1969

越女剑1970,三十三剑客图1970

二、金庸小说的四个阶段

(一)传统:1955-1957

作品——

书剑恩仇录:1955(31岁)-1956

碧血剑:1956-1957

背景——

从1952年开始,金庸以姚馥兰、林欢等笔名写影评、写剧本、导演电影,如《绝代佳人》(1953)、《兰花花》(1953)、《有女怀春》(1957)、《王老虎抢亲》(1959),直到离开长城公司。这给他武侠小说的艺术技巧带来了良好影响。

(二)阶级:1957-1961

1、射雕英雄传:1957(33岁)-1959:这是中国传统小说、戏剧创作的技术特征与中国现代阶级革命思想的融合

2、雪山飞狐:1959:一个悬疑……自行构思……凭着各人对人性和这个世界的看法,作出不同的抉择,对开放性写作的第一次尝试

3、神雕侠侣:1959-1961:抒写世间礼法对人心灵和行为的约束,反思体制与人本、出生与成长的一系列重要社会问题

4、飞狐外传:1960-1961:在孟子所谓大丈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三条标准之上,试图写一个真正的理想主义的侠士……增加一些要求,要他“不为美色所动,不为哀恳所动,不为面子所动”。

——这一阶段的四部作品,表现了金庸试图运用阶级分析法阐释人物命运的努力。

郭靖体现了根红苗正的“革命者”的成长。

杨过则是的郭靖的“反面”的镜子。

胡斐是一个理论上的完美的正面人物。

金庸《飞狐外传》后记说:“胡斐、乔峰、杨过、郭靖、令狐冲这几个是我比较特别喜欢的。”

(三)人性:1961-1969

1、倚天屠龙记:1961-(37岁)

——我个人认为这是金庸小说中最复杂也最具转折意义的一部作品

——男子与男子间的情义,60年代香港武侠电影的“男性同盟”

——对人性的反面思考,第三版让张无忌和周芷若藕断丝连

以下两个中短篇是金庸小说尝试性转型的标志,它们分别代表了两个不同方面。

2、白马啸西风:1961

——纯情的情节场景

——武侠小说的意境审美

开启了金庸小说此后的文本风格

3、鸳鸯刀:1961

——侠义的主题观念

——武侠小说的伦理陈述

结束了金庸小说此前的思想风格

4、连城诀:1963:

——人性丑恶的极致,纪念在我幼小时对我很亲切的一个老人

5、天龙八部:1963-1966

——理论层面的人性冤孽与超度,人性中的欲望与真正的人类智慧,借鉴佛教的“人性三毒”

附:金庸小说的三类智慧——武功智慧、计谋智慧、历史智慧

6、侠客行:1965-

——人类智慧的本质

作者后记:各种牵强附会的注释,往往会损害作者的本意,反而造成严重障碍

7、笑傲江湖:1967-1969

——宏观历史意义层面上的人性,中国三千多年来政治生活中的若干普遍现象

(四)民间:1969-1972:民间

1、鹿鼎记:1969.10.24(45岁)-1972.9.23:毋宁说是历史小说

对正统观念和民间观念的深沉思索

运用狂欢手法写出被正统文化遮蔽了的历史本质真实

1970年3月开始修订全部武侠小说,到1981年6月修订完毕。

2007年第三次修订完成。

2、越女剑:1970

——“三十三剑客图”的第一篇也是唯一一篇小说

回到民间的真性情,中国传统社会的“江湖”终极理想

3、三十三剑客图:1970

——整理民间。

附:任渭长和他的人物画——任熊,字渭长,浙江萧山人,清末画家,主要活动于上海江浙等地,小龚自珍30岁,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杰出的版画家,以人物画著称。代表作:《三十三剑客图》、《剑侠传》、《高士传》、《列仙酒牌》、《于越先贤传》等。

三、关于金庸小说的思考

(一)在超越的成长中成为大师

金庸与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大师——

金庸是不断超越自我的典型,是不断提升自己思想水平的典型,一个伟大的作家必然也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

关于金庸小说的思考

(二)历史的机遇与个人的际遇

金庸小说的历史哲学——

历史对于群体具有必然性,但对于个人具有偶然性,然而又必然会在个人际遇中表现出历史的必然来,金庸小说的成长就是与他的政治、社会、文化活动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关于金庸小说的思考

(三)经典形成的历史规律

经典的形成,必然会经历四个阶段

低俗的蔓延

媚俗或者媚雅

集大成

中国侠文化教案:金庸小说中的女性与爱情

一、女性从来都是金庸小说中的热点

历次金庸小说研讨会上,女性与爱情从来都是热点问题。

焦点集中在:

第一,金庸小说是否尊重女性

第二,女性主义还是男性主义

第三,这些女性可爱还是可厌

第四,金庸本人对女性的态度

二、金庸小说写女性经过三次变化

一、女性造就男性:黄蓉与小龙女

包括女性为男性而牺牲:香香与程灵素

二、女性成为符号:岳灵珊与任盈盈

包括女性成为情节转折:阿朱与水笙

三、女性意义消解:韦小宝的老婆们

三、女性、爱情、自由

一、女性是可爱的

关于中国传统中的女性观

二、爱情是变态的

爱情是人性中的执着

三、自由是永恒的

可以在爱情中确证自由

四、第三次修订中的女性与爱情

金庸小说的第三次修订反映了中心与边缘的互动。

一、黄药师与梅超风的“师生恋”

二、段誉与王语嫣最终不欢而散

三、张无忌与周芷若的“藕断丝连”

以上三大情节分列某网站“读者最无法接受的情节修改”前三位

四、韦小宝的老婆跑了一部分

五、金梁古的不同态度

一、梁羽生

爱情是神圣和纯洁的。云蕾与张丹枫,冰川天女、厉胜男与金世遗。

二、金庸

女性和爱情都只是人生经历中的某一个必要阶段

三、古龙

女人怎么能够和朋友相比?

中国侠文化教案第十一讲:21世纪大陆新武侠(上)

1、什么是大陆新武侠

——发生在21世纪的、以中国大陆作家的创作为核心的所有新武侠写作的总称。

2004年3月,《今古传奇·武侠版》第6期发表韩云波《大陆新武侠之发轫》。2004年7月,《西南师范大学学报》第4期发表韩云波《论21世纪大陆新武侠》,正式提出“大陆新武侠”概念。

——新江湖、新侠情、新体验、大武侠。

2、大陆新武侠四大阶段

2.1 起步:2001-2003

2001.9 《今古传奇·武侠版》创刊。

2002.10 《热风·武侠故事》创刊。

从网络到期刊,从爱好到市场。

★大陆新武侠从此有了自己的发表阵地。

2.2 形成:2004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和《今古传奇·武侠版》联合开办“中国侠文化”专栏,。

首届今古传奇武侠文学奖。

首届大学生武侠文学奖。

★概念范畴、理论阵地、评价机制形成。

2.3 繁荣:2005

金庸《天龙八部》、王度庐《卧虎藏龙》入选高中《语文读本》。

各大报纸刊出武侠主题长篇深度专访。

新浪直播室邀请孔庆东、韩云波、郑保纯共话大陆新武侠,始有“南韩北孔”之称。。

各大出版社和策划机构推出大陆新武侠单行本。

《今古传奇·武侠版》入选“第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

★大陆新武侠向纵深发展,开始进入主流文化。

2.4 鼎盛:2006

“中国新武侠典藏书系”策划出版。

网络热评“新武侠十大新锐作家”。

传统武侠力推大陆“北派”新武侠。

玄幻武侠大行其道。

★大陆新武侠风格多样化、读者普及化、心态平稳化。

3、大陆新武侠三大创造

3.1 性别格局:女性武侠

——女性视角。女性从被动走向主动,从欲望客体走向叙事主体。

——女性审美。以善良的“柔”化解偏执的“刚”,凄清而美丽的婉转细腻。

——女性觉醒。激进的自立主体性与畸变的反抗攻击性。

3.2 文化品位:学人武侠

——数字时代、70后天下。

——名校之花、精英之域。

——哲理之思、智慧之城。

——后现代中的现代追求。

3.3 传媒视野:动漫武侠

——电子游戏的设定性。

——数字动漫的节奏感。

——影像奇观的夸张化。

——青春偶像的审美观。

?

中国侠文化教案第十一讲:21世纪大陆新武侠(下)

?4、大陆新武侠三大主义

4.1 科学主义

——相对于金庸小说的哲学主义。

——科学主义作为武侠的动力机制:

〔1〕智慧提升。

〔2〕敬业精神。

〔3〕伦理反思。

4.2 理想主义

——相对于金庸小说的现实主义。

——从金庸小说“笑傲江湖”的个体自由理想到大陆新武侠“彼岸性追问”的“孤独的人”。

——从金庸小说“为国为民”的群体社会理想到大陆新武侠“乌托邦理想”的“高贵的人”。

4.3 和平主义

——相对于金庸小说的民族主义。

——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主题。

——职务的使命和良心的责任。

——消解“武”的强力而突出“侠”的仁道。

5、椴步凤沧

引子:大陆新武侠十大新锐作家

孙晓、步非烟、沧月、凤歌、九把刀、李亮、时未寒、燕垒生、小椴、江南

5.1 小椴的技巧

《杯雪》、《长安古意》、《洛阳女儿行》、《魔瞳》、《络绎》

5.2 步非烟的想象

《武林客栈》系列、《曼荼罗》印度教“想象的宗教”系列、《月影传说》昆仑中国古典神话系列、《修罗道》唐人传奇风韵系列激进的革命:要革金庸的命

好故事一定要重重设疑、环环相扣、高潮迭起,在阅读中获得非凡享受。步非烟以“悬疑”见长,想象丰富、构思巧妙、逻辑缜密,让人叹为观止、欲罢不能。

5.3 凤歌的综合

山、海、经

《昆仑》及《昆仑前传·铁血天骄》、《沧海》

渐变的革命:在传统中改良

《昆仑》、《沧海》:好看的小说,情节曲折,武功精彩,情感动人,并以整体上的大气恢宏,引人入胜地进入到一个江湖、历史、人性、文化多方面得到广泛体现的世界。

5.4 沧月的感觉

从《夜船》走来、“鼎剑阁”系列——墨香的世界、“镜”系列——云荒的世界

华丽而感动,柔韧却坚强,以女性特有的手法勾勒出凄美的绚丽,而又绝非视觉上的肤浅。她擅长把现实世界沉甸甸的黑暗、仇恨与天真、美丽与空洞,冷酷的、却又以不可避免的形式相互践踏。

6、武侠向何处去

6.1 鼎盛不等于高水平——大陆新武侠三大困惑

〔1〕网游式架空设定——哲学思考不足

〔2〕自恋式青春漂浮——人生体验不足

〔3〕操作式商业浮躁——敬业精神不足

6.2 武侠新力量:大陆新武侠的文学增长点

〔1〕武侠情感——“自由-正义联合体”

〔2〕武侠审美——新感觉、新古典、新乡土

〔3〕武侠文化——新时代、新江湖

6.3 武侠向何处去?一个开放性的话题

人性层面——深刻性、微妙处

文化层面——开放性、博大处

小说层面——现代性、表现处

——武侠小说即将而且应该是以武侠为题材而不是以武侠为套路的小说。

中国传统文化敬业精神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敬业精神研究 摘要: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人自身道德品质的完美、完善。传统文化对调动员工在职场中的积极性、保持较为持久的兴趣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有利于培养员工立足现实、从基础做起的意识它有利于培养员工刻苦勤奋、忘我奉献的态度;它有利于培养员工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敬业精神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敬业精神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多方面的丰富内涵,它的精华更多的体现在了中国人的性格及对待事物坚韧不屈的精神上,也是先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中国传统文化里一直贯穿着刚柔、动静、有为与无为等一系列相互对立又相辅相成,有着深邃辩证精神的主线。中国文化的主流精神是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这种文化精神可以追溯到中国文化最早的代表《尚书》和《诗经》中,如《尧典》里对先王“克明峻德以亲九族”、“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功业的颂扬,《无逸》中对成王尽忠尽职的谆谆告诫。《公刘》、《生民》中描写的周部落诞生之初的创业艰难等。中国文化历来关注现实人生,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并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

息”。正是这种入世的人生哲学,培育了中华民族敢于向一切自然与社会的危害和不平进行顽强抗争的精神,并一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精神激励着中华民族,成为中华民族奋发向上、蓬勃发展的动力。 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就是于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爱国主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古人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今天,一个国家只有走上现代化,国家才会繁荣富强,而实现现代化,全靠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奋斗。 “天人合一”与“天人和谐”精神。中国古代各个学派都从不同的方面探讨人和自然的关系,即所谓的“天人”关系。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了传统中国人试图辩证地认识人自身与其所在的宇宙自然即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努力寻求对自我命运的主动掌握从而实现人生价值的独特而深刻的文化思考与探索。天人合一思想认为自然的发展与人类的发展是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人们应该根据自然的变化来调整并规范自己的言行。 由于农业耕种的需要,中国很早就有天文历算的发明,由此引发人与自然的学说。“天人和谐”精神即所谓“自然”精神,主要来源于道家学派。道家经典《老子》提出要“道法自然”,即如实地去认识自然,不要附加人为的主观想象,因为天、地、宇宙来源于“道”,而“道”是自然的。道家学派

武侠小说与中国传统文化

浅谈武侠小说与中国文化 武侠小说是中国的国粹,它立足于中国传统的侠义精神和中华武功,它最能体现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武侠小说以其通俗的语言,精彩的格斗场面,深刻的哲理性,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欢迎,更主要的是,它与中国文化有着—脉相承的关系。能从各方面解读武侠小说,能会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进一步的了解。 提起武侠小说,人们大多认为那只不过是一些虚构的故事罢了,娱乐尚可,没有什么深层的意义。但人们也不会否认,一些经典之作不但故事情节引人入胜,而且将主人公的人生轨迹与基本真实的历史大背景融合,通过描写主人公的成长经历,宣扬正义与光明。在让人读完之后,不禁畅想:历史中是否真的会有这类人呢?小说的作者以高超的艺术手法构建了一个看似极为真实的虚幻世界。通过对大量武侠著作的阅读,我想谈一下小说中反映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古人的思维方式。 说武侠,当然不能不说其中的武功。所有的武侠著作中,都有一个共同点:掌门人的功夫总高于手下所有徒弟,而且以被徒弟超越为耻。当然,这一点对小说主人公往往不成立。古代的老师总认为被学生超越是一种耻辱,在教授武功时,都下意识地留了一手。其实从武侠上看来,那些最神奇的武功的精髓往往并不是表面的一招一式,而是对武学的理解。师父在教徒弟武功时,往往有意识地保留了自己通过江湖经验得来的这些精髓,而只传授招式。这样就造成只有那些天

生的武学奇才才能达到很高的高度,以常人的智力与悟性,这一生恐怕都难窥武学之奥妙。虽然大家都深知这一点,但从来没有人著书立说,讲出习武者应当具备的思维方式。这其实和中国古代逻辑学的缺失是相同的。人们总是依靠非凡的天赋才能达到很高的高度,而这武学上的进步速度,似乎就是人类最高智力进化的速度。几乎所有人都墨守成规,遵照师父的教导,苦练招式。人们的教育成了复制前人的行动。这样就导致人类对那些精髓的理解长时间地停留在一个层次。推到高处,这或许就是国人在科技或者思想方面进步缓慢的缘由。 读过武侠的人几乎都有这样一个感觉,小说中很少有提及普通百姓。我们并不是在讨论小说用多大的篇幅来描述百姓,而是说在这些书中反映出的百姓的地位。封建社会是一个极不平等的社会,百姓几乎成了被鱼肉的对象。武侠之中,某些江湖豪客往往在酒家客栈里大打出手,使得房屋家具等被严重毁坏,但小说描述的重点总是集中于这大打出手的江湖客身上。我想,这一次争斗对店家人生的影响应该远远超过那江湖人士吧。但是小说不会理会这些,因为百姓只是道具,酒家客栈也只是提供一个打架的场所而已。记得读过蒲松龄写的《促织》,一家人只因向皇帝进贡了一直强壮的促织,便从此良田百亩,牛羊成群了。这其实同武侠一样,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极度不平等,人权的严重缺失。但是,更为惊人的是,几千年中,几乎没有人为此而奋起抗争。儒家思想中提倡的中庸、遵古训真是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这也就难怪在中国封建制度能够维持两千多年了。 武侠著作里宣扬惩恶扬善、光明磊落和诚实守信。很多著作中的

中国文人对侠文化解读

中国文人对侠文化解读 文人和侠客是中国文化中最有特色两个群体,历来统治者最烦,最怕的就是这两个群体,司马太公在《史记》里也早说: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中国社会只要这两个群体一旦联合,必然天翻地覆。 在中国国民中,存在着一种十分奇异的人格,即侠客人格。关于侠客人格,中国的文人最为敏感,也许是由于侠客与文人表面上相距千里而实质上一脉相通的缘故吧。中国的文人对侠客最为向往,如唐朝诗人贾岛就曾写过: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不过,这是在冒虚火,看上去豪情万丈,实则气球一只,顶不了事。文人之无用,文人自己就看得很清楚。“百无一用是书生”,“万言不值一杯水”,“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等话,说得可谓痛彻心肺。每当国家有难的时候,弃笔从戎者总是少数。 令人敬仰的大文豪苏轼就曾高唱:“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豪言壮语,流传至今,但苏轼一生未亲临过战场。大多数文人也都如此。但也不能一概而论,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就是一员勇将,组织义军抗金,闯军营擒叛徒如入无人之境。唐代大诗文家皮日休也曾参加过黄巢起义。据说水泊梁山义军的创建者之一白衣秀士王伦也是秀才出身。看来,文人要有用,就须弃文从武或是弃文从政,至少也应是亦文亦武或亦文亦政,所谓“文学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但话又说回来,要求文人做武将的事、做侠客的事,甚至代替官吏,这本来就不合理。 文人本是一个道德形象,传统的社会心理对这种道德形象寄予了过多的希望和要求,仿佛社会上的一切事情都应当由他们去包揽,一旦有做不到的地方,社会就会表示不满,文人自己也会有强烈的失落感。在这里,社会把文人当做了侠客,而且是为整个社会打抱不平的侠客。文人的使命如此重大,几千年来被压得喘不过气来,要么慨叹、要么退缩、要么改行,纯粹以“文”为职业的文人,在中国历史上并不

中华传统文化研究开题报告

基于项目的作业设计:我爱中国传统文化 开题报告 郑东新区永平路小学四年级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2001年7月,教育部出台了《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并在“总目标”里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在分学段要求里强调:第一学段“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三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这相比以往的教学大纲有了很大提高,明确了目标。同时,也体现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程改革理念,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和活动性。目前,有关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的探究,尽管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但还处于探索阶段,所以有必要在课改实验中加强研究。 (二)国内外对本课题研究的现状 近些年来有关中华古诗文诵读、背诵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许多中华海外人士也很关心传统文化的发展,甚至在海外的炎黄子孙出于对祖先文化的情感,大力提倡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德,开展诵经活动。在国内,教育部出台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重要性,并且在分学段要求里,强调了各个年段的目标,规定了基本的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古诗的量。这相比以往的教学大纲有了很大提高。同时,也体现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程改革理念。目前,有关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的探究,在全国各地的许多学校早已自发形成了校本特色,甚至编写出了校本教材。尽管这方面的研究引起了各方面的

论中国传统文化之十二生肖

文学人类学论文 十二生肖文化漫谈 王秦 41116208

2011级金融学二班理工科基础教学部

论中国传统文化之十二生肖 王秦 41116208 理工科基础教学部2011级金融学2班 摘要: 十二生肖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一在国人口中广为流传,并与西方传统文化中的十二星座文化遥相呼应,好比东西方文化中的两颗璀璨的明星在历史的长河中绽放它独特光芒。十二生肖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12种源于自然界的动物即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组成,古人亦将它们用于记年,顺序排列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十二生肖在中华文化圈内被广泛使用。作为一种古老的民俗文化事象,有关十二生肖的起源,历代学者众说纷纭。有人认为生肖与地支同源,可以追溯到史前的传说时代,有的学者甚至持生肖外来说的观点,认为十二生肖是由古巴比伦传入中国的。但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证明,生肖的确起源于中国,是华夏先民动物崇拜、图腾崇拜以及早期天文学的结晶。 关键词: 十二生肖起源、天干地支、生肖与时辰、生肖信仰、生肖寓意 一、十二生肖起源 十二生肖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传承了下来,在21世纪的今天依旧为世人所叹服。有关十二生肖的起源,历代学者众说纷纭。有人认为生肖与地支同源,可以追溯到史前的传说时代,有的学者甚至持生肖外来说的观点○1,认为十二生肖是由古巴比伦传入中国的。中国生肖源于古人以十二种动物与十二地支相配纪年,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以动物纪年可以追溯到黄帝时期,如《事物纪原》【1】载:“黄帝立子丑十二辰以名月,又以十二命兽属之。”在陕西省临潼骊山人祖庙的西北方,有一巨碑,上面刻有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十二种动物的形象,被称为“十二像石”。相传此为皇帝确定十二生肖座 ○1:持这种观点的代表有郭沫若,他在《甲骨文字研究·释支干》中讲“ 十二肖像于巴比伦、埃及、印度均有之,然均不甚古,无出于西纪后百年以上者。意者此始汉时西域诸国,仿巴比伦之十二宫而制定之, 再向四周传播者也。”

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报告

中国传统文化调查报告 (一)研究目的 1、熟悉调查的过程,掌握学习方法,了解独有的中国传统文化(最具文化内涵、传统魅力和凝聚力的春节),有利于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好爱国主义精神。 2、将成果广而告之,一次强调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悠久,并做好宣传,动员全民弘扬民族文化。 (二)调查方法 主要采用上网调查、个别采访。 (三)调查报告 中国传统的春节给了人们一份浓的难以化开的情,一种经年酿造的醇厚的味。这就是生养我们的“文化之意境、文化的象征,并担负起一种文化功能: 一、辞旧迎新,打上一个人生的结,分开过去和未来;二、祭祀,缅怀祖宗之德,继承先人之志,融通天地万物,祈盼人生幸福;三、宗亲礼仪往来,安排人生秩序,联络世代亲情,找到个人定位,担负社会职责;四、民间娱乐,扩大社会交往,播撒传统文化,宣泄情感之波,体味人生之乐。 春节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代代相传,蕴藏厚重的含金矿藏。宋代王安石曾作《元日》诗云: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家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传统文化的积淀是历千年而不变的,春节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腊月开始办年货: 据中国传统,踏入腊月,已适宜办年货,除了买腊味、糖果外,生果亦少不了,其中苹果大吉代表平安大吉,橘子代表团聚。

*年二十四谢灶: 在灶头放齐贡品后,便焚香敬拜,心中祈求来年衣食丰足暨身体健康,之后烧衣及撒酒,最好碑的金漆字上,效果会更佳。 *年二十八洗邋遢: 年二十八是清理家居的好时机,中国传统来说,这天一家人都要大扫除,祈求将往年的霉运及不如意通通扫走,而自身亦要洁净,据说这样做便可以消灾祛病。 *年三十晚上送年: 年三十晚是。晚上一家聚首一堂吃团圆饭,都有鸡,有鱼,有菜,吃的丰富是年夜饭的特色。吃菜时,要由头吃到尾,代表长长久久,吃鱼则要故意吃剩一些,代表年年有余。吃过年夜饭之后,长辈要发压岁钱,根据古时的民间习俗,用红线穿好的一百个铜钱,具有长命百岁的意思,而现在就用货币代替(钱一定是偶数,以求大吉大利)。除夕夜人们大多守岁到天亮,为的是祈求双亲长寿。到子夜十二点整,开始放爆竹,庆祝新一年的来临。 *正月初一宜祭祖: 年初一祭祖是很重要的习俗。在祖先排位上放一些糖冬瓜、花生糖及生果等。跟着一家人烧香诚心祭拜及烧衣。祭祖完毕后,晚辈向长辈拜年,拱手互相恭贺。 此外,年初一不可扫地倒垃圾,相传这样会送走财气,一些不吉利的话亦不能说,否则这年会不好运,亦尽量不要打碎碗 *初二妇女返娘家拜年: 初二是出嫁女回娘家的日子,相传年初一回娘家,会令娘家变穷,所以要初二才返回。此外,返娘你家拜年不能空手,必须准备一些贺礼,如糖果或生果等。 *年初三赤口:

中国十二生肖的来历

中国十二生肖的来历 十二生肖最早见于世界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经·小雅·车攻》曰:“吉日庚午,既差我马。”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湖北出土的上千枝竹简,证明了在春秋战国时代就使用十二生肖了。 从文献记载来看,黄帝时代就有十二地支,它跟白羊、金牛、双子、巨蟹等十二星座有关,最早的十二地支、十二星座都代表着每年十二个不同的月令、节令。殷商时期发明了甲、乙、丙、丁等十个计算与记载数目的文字,后来研究命理的人把它称为天干,并使之与地支结合运用,如甲子、乙丑等,用于计年、月、日、时。 相传以十二种动物取代十二地支,来代表十二个月令,是汉朝东方朔的想法。有明确记载的是东汉王充所写《论衡》中的《言毒篇》,他提到了十二种动物的名称。用十二生肖来计年,也起于东汉。至于为什么要选定十二种动物作标志,最早可能与图腾有关。古代各部落都选一种特别惧怕或特别喜爱的动物,以其图案作为本部落标志。 也有人认为,十二生肖首先出现于记时。一昼夜是二十四小时,古代天文学家将昼夜分为十二时辰。同时他们在观天象时,依照十二种动物的生活习惯和活动的时辰,确定十二生肖。 夜间十一点至次日凌晨一点,属子时,正是老鼠趁夜深人静频繁活动之时,称“子鼠”。 凌晨一点至三点,属丑时,牛习惯夜间吃草,农家常在深夜起来挑灯喂牛,故称“丑牛”。 凌晨三点至五点,属寅时,此时昼伏夜行的老虎最凶猛,古人常

会在此时听到虎啸声,故称“寅虎”。 清晨五点至七点,属卯时,天刚亮,兔子出窝,喜欢吃带有晨露的青草,故为“卯兔”。 早晨七点至九点,属辰时,此时一般容易起雾,传说龙喜腾云驾雾,又值旭日东升,蒸蒸日上,故称“辰龙”。 上午九点至十一时,属巳时,大雾散去,艳阳高照,蛇类出洞觅食,故作“巳蛇”。 中午十一点至一点,属午时,古时野马未被人类驯服,每当午时,四处奔跑嘶鸣,故称“午马”。 午后一点至三点,属未时,有的地方管此时为“羊出坡”,意思是放羊的好时候,故称“未羊”。 下午三点至五点,属申时,太阳偏西了,猴子喜在此时啼叫,故为“申猴”。 下午五点至七点,属酉时,太阳落山了,鸡在窝前打转,故称“酉鸡”。 傍晚七点至九点,属戌时,人劳碌一天,闩门准备休息了。狗卧门前守护,一有动静,就汪汪大叫,故为“戌狗”。 夜间九点至十一点,属亥时,夜深人静,能听见猪拱槽的声音,于是称作“亥猪”。 就这样,一天的时辰和动物搭配就排列了下来: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后来人们把这种纪时法用于纪年,就出现了十二生肖。

论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侠文化

浅论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侠”文化 侠文化就是以侠客义士为主角,以歌颂侠义精神为主旨的文学作品。 纵览当世的书林侠本,唯独金庸先生笔下“侠”才算是我的最爱。究其根源,我才发觉,原来金庸先生的“侠”及与之相连的作品背景,不仅包含着迷人的文化气息,丰厚的历史知识,更蕴涵着深厚的民族精神。作者借“侠”写义,寓文化于技巧,借武技较量写出中华文化的内在精神。又借传统文化学理来阐释武功修养乃至人生哲理,做得互为启发,相得益彰。看遍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当真是让我收益匪浅。 文学艺术是一定社会生活的反映,艺术是源于现实生活又高于现实生活的。在认识侠文化之前,我们可以追溯到侠的最早起源。 侠之名,最早见于《韩非子·五蠹》篇。先秦法家人物代表韩非子评“儒以文乱法,侠以武乱禁”。他给侠下的定义是:“其带剑者,聚徒首,立节操,以显其名,而犯五官之禁。 韩非子这段话,概括了中国之侠的一些特征:目无法纪,聚终藏奸,好武扬名,擅长暗杀,尽管统治者与世俗舆论视“侠”为仇乱,但韩非子也不得不承认侠在民间的认可与赞同。 在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的思想十分活跃,在对侠的认识上也各有不同。虽儒、道、墨思想学说都与侠有关,但就金庸现实的笔下之侠来分析,有儒家之侠,道家之侠,以及佛家之侠。下面我就这三种侠来谈谈我的看法。 金庸笔下的儒家之侠,是以“为国为民,牺牲自我”为代表的,主要以《书剑恩仇录》中的陈家洛,《碧血剑》中的袁承志,以及《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为代表。儒家学说是一典型的“社会本位”论,即是处处一家、国、天下为念。儒家学说的根本则在于想要造就明君,即使没有明君也要寄希望于忠臣良将,乃至没有忠臣良将,乃至没有忠臣良将在只能寄希望于“替天行道,打抱不平”的侠士了。也就是我们的传奇小说中的在民间锄强扶弱,惩恶扬善,救黎明百姓于水深火热中的大英雄了。 新武侠小说将作品的主人公写成民主英雄,参与国家大事,挽救民族危亡,称得上是儒学传统的新潮典范了。儒家之侠的本质特征是“为国为民”,方为“侠之大者”。其一,必须参与民族、国家的大事,成为挽救民族危亡的大英雄。其二,“为国为民,牺牲自我”。因而民族民族大于个人,国家重于自我,在儒家而言,是天经地义的了!其三,

传统文化研究学习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中学生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并且开始理性地思考社会和人生,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多。但学生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知之甚少,为此,我们对这一课题进行研究。 2.为什么要提出研究性学习 为了使学生更多的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珍惜中华文化的价值,提高自身的文化理解和鉴别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3.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1)知识与技能 知识目标: 识记: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主要见证是文字和史学典籍②文字的作用、意义③史学典籍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理解: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②汉字与史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见证③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分析:联系实际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当今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 技能目标:通过学生课外探究、信息资源的收集整合,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生活智慧与学习智慧、时代创新精神与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同学们综合思维能力,全面、辩证、历史地分析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培养同学们辩证分析能力,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理解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人类文明史上古老文明。不同区域的文化和各个民族的独特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为将来投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良好的文化思想。二、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本部分内容主要通过分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基本特征,说明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以历史事实说明一些世界古老文明相继衰落、中断或湮灭,而中华文化具有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第二层,以汉字和史学典籍为见证,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并进一步分析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得益于中华文化独有的包容性;第三层,以近代中华文化衰微的史实,说明再创中华文化辉煌的紧迫性和根本要求。逻辑严密,层层递进,丝丝入扣。 三、研究性学习的成果 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完备而深刻的道德伦理等,共同组成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的祖先用劳动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延续不绝,一直影响到今天的生活。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力量的客观要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现实需要。全面、系统地挖掘、整理和介绍中华传童文化,则是中国学者义不容辞的光荣任务。有鉴于此,几十位对于传统文化素有研究的学者通力协作,编纂了这部《中华传统文化大观》,奉献给各位读者。

中国传统美学精神对当代武侠文化的影响(1)

【内容提要】在儒道互补基础上生成的中国传统美学本质上是一种生命伦理学,其折射的人生美学精神在自然之维上突出了万象为宾客的非对象化特征,在主体视角上则彰显了中国诗性主体回应死亡意识的挑战中形成的非主体化本质,这种独特的美学精神恰恰鲜明地传承于当代武侠文化中 【关键词】传统美学;武侠文化;死亡意识 作为中国传统美学的主导形态,儒家美学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国传统美学精神的代言人,从社会话语权力控制的角度上来说,儒家美学思想无疑在传统美学大家族中获得了话语霸权,其导致的必然后果一是严重消解了道家美学、楚骚美学、禅宗美学对中国传统美学精神的合力作用;二是儒家美学自此成为中国传统文明中审美情感、人格塑造、伦理教化的主要标尺。虽然这并不等于说道家、禅宗等美学因此受到彻底的遮蔽而完全消失,相反,同为显学的儒、道在互补的基础上构成了中国传统美学精神的主流,但是相对于咄咄逼人的儒家话语霸权,被驱逐出中心话语圈的边缘化、民间化的卑微立场仍然无法消除对道家、禅宗等美学的消极作用。尤其是受其美学精神影响的文化形态也往往丧失了庙堂文化“雅”的立场而沦落为文化江湖中的“俗”的“丐帮”。由此必然造成了对一切关于“侠”叙事的武侠文化中美学精神的先天缺失。本文通过解析武侠文化(小说、影视)中的审美精神,澄明被现代商业化、物欲化长期遮蔽的中国传统美学精神。 一把中国传统美学精神概括为一种人生美学,这终究属于一种以西方传统美学精神为参照系的“宏大”的叙述方式,其意义仅仅在于确认并建立了中国传统美学精神是一种生命伦理学的逻辑起点。如果以此对当代某一文化进行本质上的解析,仍然面临着理论先行的嫌疑。换句话说,需要对中国传统美学精神这一宏大的叙述进行稀释和化解,即从中国传统美学的实质上的主导形态——儒家、道家精神上进行人生美学的二次解构,从细微处发掘对中国传统美学精神影响甚为深远的精神基因,这才有可能实现对当代武侠文化精神本体上意义上的比较分析。按照学界比较普遍的看法,儒家的美学精神是一种功利性、社会性、伦理性、道德性的显性人生美学;道家的美学精神是一种超越功利、发展个体、注重自由的自然朴素的潜隐人生美学。虽然两大思想对生命的存在形式、价值内蕴等终极命题的思索解答并不完全一致,但其本质上都是以生命伦理学为逻辑起点。首先从主体生成的视角上说,中国武侠文化直接继承了传统美学中的个体的主体化历史过程中的生命一体化本质特征。 按照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斯的观点,每一个民族的文明时代的精神起点都来自一个特殊的“历史区间”,这就是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2世纪的“轴心期”。在这个时期内,出现了人的存在意识和个体的自我意识,换句话说,中华民族的精神觉醒和以后形成的完全不同于西方的精神特征正是由该时期的特殊性决定的。这正如斯宾格勒所说,在每一个民族的源头都有一种觉醒意识存在,它决定了该民族的精神结构,而影响中国传统美学精神生成的主流形态——先秦儒家和道家恰恰处于中国的轴心期(东周和秦)。问题的关键在于,中国民族在个体的主体化进程中,遭遇到了怎样的觉醒意识又如何决定了人生美学的传统美学精神的? 根据学者刘士林在《中国诗性文化》一书的观点,这种觉醒意识在本质上就是死亡意识。在人的存在被死亡意识惊醒后,它也就开始了它作为一个与自然王国相对立的自由生命的历史进程。正是在这一进程中,人类发展成为具有主体性结构的历史存在。对于死亡意识的内化与对接,是轴心时代刚刚摆脱原始混沌的个体完成其主体化过程的决定性因素[1]84。正如保罗l·兰兹伯格所指出的那样:“死亡意识是同人的个体化齐头并进的,是同单一个体的

中国文化十二生肖介绍英文版

有关十二生肖的英文介绍 It's interesting that we have 12 Chinese zodiacs in China, and you have 12 sig ns in your culture. More tha n 30,000 years ago, the Chin ese ani mal sig ns are a 12year cycle used for dati ng the years. They represe nt a cyclical concept of time, rather than the western linear concept of time. The Chin ese lunar cale ndar is based on the cycles of the moon, and is con structed in a differe nt fashi on tha n the western solar cale ndar. I n the Chi nese cale ndar, the beg inning of the year falls somewhere betwee n late January and early February. In traditi onal china, dat ing methods were cyclical, cyclical meaning something that is repeated time after time according to a pattern. A popular folk method which reflected this cyclical method of record ing years are the twelve animal sig ns. Every year is assig ned an animal name orsign according to a repeating cycle: mouse, ox, tiger, rabbit, drago n, sn ake, horse, sheep, mon key, rooster, dog and pig. You might found out that many Chin ese people stro ngly believe that the time of a person's birth is primary factor in determining that pers on's characteristics. Accord ing to one lege nd, Buddha in vited all the an imals

中国侠文化与法治

中国侠文化与法治 李晓婧 摘要:侠文化是中国特有的社会现象,从法律文化的视角对其进行全面的考查将是一次很有趣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学术旅行。从法理逻辑来看,侠文化与法治是矛盾背反的;从精神层面来看,侠文化与法治是相洽融通的。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于侠文化,我们必须进行制度重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关键词:士;儒士;侠文化;法治;法律文化;制度重构 近年来,文化领域一直倡导的正统文化显示出衰退的迹象,而草根文化却逐渐兴起,侠文化的流行则是较为典型的一例。当代学者也许是出于哲学上的“傲慢与偏见”,对侠文化以不屑一顾的态度保持缄默。这种局面近年来虽有所改观,但对侠文化的研究仍然“犹抱琵琶半遮面”。须知中国文化本来就有江湖与庙堂之分,有很多现在被高高供在庙堂之上的经典也是“出于风尘”,如《诗经》便来源于民间。法律文化的研究,应该具有更为丰富的样式和手段,而我们过去的研究未免显得有点单调乏味。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件事,从来都不是孤立自足的。一个事件的意义,必须与其他事件联系起来予以考究,才能得到充分的说明。只有这样,法律文化的研究才能真正深入下去和丰富起来。学术研究要古今融通、中西融通,能够紧密关切当前热点现实问题又具有自身独立的学术品位,要理论严密又材料丰赡,能够自由“游走”在多个领域之间,这是一个难得的学术境界,本文可以说是在努力践行这样一种学术品格。 一、法律视角下中国传统侠文化存在原因的解读 在经历了群雄并起、百家争鸣的热闹之后,儒家思想牢牢占据了历史的天空,几千年的兴衰更替,只不过是儒家统治的往返更叠,其他的思想只能叨陪末座,侠文化正是在历史的星空中飘浮的一朵白云。但我们绝不能因为侠文化的从属地位甚至是反正统地位而予以忽视,要知道,儒家文化和侠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彼此之间既互相冲撞又互相融合,共同构成了中国特有的文化景象。 (一)春秋战国时期侠文化的法律解读 1. 统治阶层权力斗争的需要 侠是中国社会历史文化的特殊产物,维护正义、好勇轻死的原始氏族遗风的存在为侠的产生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根基①,至于春秋时期的士阶层则对侠的萌芽和诞生有着直接的影响。“士”是先秦社会最为重要、也是最为活跃的社会群体,它的产生和

浅议武侠小说与中国文化

浅议武侠小说与中国文化 姜燕 (1999级学员) 内容提要:武侠小说是中国的国粹,它立足于中国传统的侠义精神和中华武功,它最能体现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武侠小说以其通俗的语言,精彩的格斗场面,深刻的哲理性,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欢迎,更主要的是,它与中国文化有着—脉相承的关系。倘若从武学、佛道、江湖、女性观、国民观这几个角度来透视武侠小说,能会对中国文化有进一步的了解。 关键词:武侠;中国文化;国民性 每种小说都有自己特殊的文化色彩,武侠小说也不例外。不能说只读武侠小说就能了解中国文化,但不读武侠小说却很难完整地了解中国文化,这是因为武侠小说中的某些文化味道,在其他小说中很难找到。下面我来简要地概括一下我对武侠小说与中国文化的关系的认识。我主要从武学、佛道、江湖、女性观以及国民性这五个方面来谈它们的关系。 一、武学 武侠小说中的侠客以武行义,故“无武不成侠”。这一点与司马迁所界定的“游侠”颇有距离。唐传奇中的侠客武功高超,只是作品对打斗场面描写很少:描写侠客的话本小说中有打斗场面,可比起同—时期的英雄传奇如《水浒传》、神魔小说如《封神演义》等,仍是小巫见大巫。直到《儿女英雄传》和《二侠五义》,武斗技击的场面才蔚为壮观。武侠小说中打斗技巧的表现,大体上经历了一个武功从低到高,描写从略到详,招式从摹写实战到注重美感的发展过程。侠客的“能力”大体可分为三类:宝剑(暗器和毒药)、内功及武学修养。 作家之所以喜欢渲染千年古剑,说是实战需要,还不如说是为了增添打斗的文化味道。武侠小说不但需要宝剑,而且需要关于宝剑的知识。一把宝剑出鞘,天下豪杰自有慧眼品评宝剑,也是侠客题中应有之义。“自古英雄爱宝剑,销金切玉逞情豪”(〈小五义》第80回)。宝剑不但能斩金切玉,而且本身就是“武”的象征。书房中有一把剑,或者诗文中点缀“剑”的意象,都足“尚武”精神的体现。“书剑飘零”在文学作品中是个相当高雅的“意象”,这意象代代相传,久而久之,武侠小说中头号侠客就常使宝剑了。武侠小说还赋于兵器—定的伦理色彩,西门吹雪不准假丹凤公主再用剑,因其背后伤人有违武林规矩,“不配用剑”(《陆小凤》)“宝剑有德者得之,德薄者失之。倘若错用此物,必遭天诛地灭”(《续小五义》)。而将宝剑与主持正义联系在一起是有深刻文化背景的。道教传说宝剑能除邪,南北朝三怪小说中也颇多此类记载。武侠小说之重“剑”,还因为中国剑术源远流长,文献多有涉及,为作家的想象提供了依托,也迎合了读者对中国古老剑术的向往。与“剑”这种正面品格相对的“打斗能力”,包括毒药、暗器与机关,其共同特点是伦理意义上的负面价值。武侠小说中打斗手段的伦理化——“宝剑”为正,暗器为负也反映着中国人的道德评价标准。 真正使武侠小说的打斗场面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并将其提高到武学境界的是“内功”的引进。内功修习不比外力锻炼,不只需要耐心刻苦,更需要智慧和悟性。正因内功修习这种神秘性,武学秘籍、练功口诀就成了武侠小说中不可缺少的道具。而对其的强调突出就蕴含着对传统的认同与对文化的推崇——秘籍在这里代表着文化积累,代表着符号化了的人类

小学生中国十二生肖概说读后感【三篇】

小学生中国十二生肖概说读后感【三篇】 十二生肖,又叫属相,是中国与十二地支相配以人出生年份的十二种动物,包括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下面是无忧考网整理分享的小学生中国十二生肖概说读后感,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一】 今天我读了十二生肖的故事,知道了十二生肖的排名是: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玉皇大帝要给小动物们排名次,它们为了争第一,费了不少的力气,动物们都想第二天得第一名,猫让老鼠早上叫它,结果老鼠自己偷偷走了,老鼠看到憨厚的老牛比自己还早,机灵的老鼠一下跳到老牛的角上,抢了个第一。从此以后猫见到不讲信用的老鼠就要抓它,自己也改掉了贪睡的毛病。 这篇故事告诉人们:做人做事要讲信用,否则,就会遭到别人的报复,生活也不得安宁。 今后我要光明正大的做人做事,还要讲信用,我以后会现实我自己的诺言的,就从明天开始,决不会像老鼠一样,不遵守自己的诺言。 【篇二】 今天我读了十二生肖的故事,知道了十二生肖的排名是:鼠、牛、

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猪、狗。 十二生肖,又叫属相,是中国与十二地支相配以人出生年份的十二种动物,包括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十二生肖的起源与动物崇拜有关。据湖北云梦睡虎地和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秦简可知,先秦时期即有比较完整的生肖系统存在。最早记载与现代相同的十二生肖的传世文献是东汉王充的《论衡》。 十二生肖是十二地支的形象化代表,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融合到相生相克的民间信仰观念,表现在婚姻、人生、年运等,每一种生肖都有丰富的传说,并以此形成一种观念阐释系统,成为民间文化中的形象哲学,如婚配上的属相、庙会祈祷、本命年等。现代,更多人把生肖作为春节的吉祥物,成为娱乐文化活动的象征。 生肖作为悠久的民俗文化符号,历代留下了大量描绘生肖形象和象征意义的诗歌、春联、绘画、书画和民间工艺作品。除中国外,世界多国在春节期间发行生肖邮票,以此来表达对中国新年的祝福。玉皇大帝要给小动物们排名次,它们为了争第一,费了不少的力气,动物们都想第二天得第一名,猫让老鼠早上叫它,结果老鼠自己偷偷走了,老鼠看到憨厚的老牛比自己还早,机灵的老鼠一下跳到老牛的角上,抢了个第一。从此以后猫见到不讲信用的老鼠就要抓它,自己也改掉了贪睡的毛病。

中国武侠文化论文

中国武侠文化课之颠覆 本学期,我有幸选到了叶凯老师的中国武侠文化课,由于从小对武侠小说涉猎颇多,我对这门课抱有极大的期待。然而,出乎我意料的是,老师所带给我们的武侠文化与我原先对武侠的认知有极大的分歧,甚至可以说是颠覆了我对武侠的看法。 我原先对于武侠文化的看法基本上都是源自曾经看过的武侠小说,武侠便是英雄的主人公仗剑行走天涯,劫富济贫,替天行道,报仇雪恨之类的。而在老师的叙述下,我才了解到,原来在先秦时期,侠乃游侠、刺客之流,而游侠则是交友广阔、门客众多之人,而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游侠。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战国四公子:孟尝君田文、信陵君无忌、平原君赵胜、春申君黄歇,他们广收门客,招揽天下豪杰,孟尝君就曾经有门客三千,而要负担如此多人的生济,这些游侠都是大富之家,且都皆为贵族,身份显赫,如果你空有才情却无身价地位,你也是无法被称为游侠的。而与我们原先想象的侠客最为接近的则是刺客,诸如聂政、荆轲等人,正是因为这些刺客都是以义为先,为报恩情,不惜性命,无视礼法,所以,韩非子曾言道:“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对此,我认为太史公对这些侠的评价最恰如其分:“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戹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可见,古时之侠客与我们现今所理解的侠客形象有较大的出入,老师所说的这些莫不带给我以较大的冲击、颠覆。 后来,老师又跟我们说武侠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武侠文化也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空”、“无”思想。什么是空?佛家说“万法皆空”,空就是无,就是不存在,不存在就会有无限可能、无限期望,需要大家自己慢慢品味,当然也就远胜于有了。就像绘画一样,西方绘画讲究细致、真实,画布要涂满颜料;而中国画则不然,它有大量的留白,这些留白非但没有破坏画面的整体美感,反而增添了一种意境,为画作增色不少,这就是“空”。而武侠小说中,“空”、“无”的思想也是得以体现。金庸的小说中基本上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天下第一,或是天下第一早逝或隐居,总之天下第一的人是基本上没出过手的。正是这样小说才更加吸引读者,是想如果作者将个人的座次排名全都写出来了,那反倒失去了阅读的兴趣,正是没有第一,才有无限的可能,大家都有可能,可以让大家发挥自己的想象,也就增加了小说的趣味性,这就是“空”、“无”的魅力之所在。而在功夫熊猫这部表现东方思想的电影中同样有“无”的体现:众人视为无上珍宝的《神龙秘籍》最终被发现居然是无字天书,一个字也没有,然而主人公依旧是打败了反派大Boss。其实是龟仙人想通过这本一个字都没有的《神龙秘籍》告诉大家,只要向着目标,坚持不懈,努力付出,那他就有可能成功,成为神龙大侠,那个过程才是最重要的。 老师也曾花费一节课的时间为我们阐述武侠作品中的颠覆,武侠作品中有许多对传统经典的形象的颠覆,正如英雄这一形象。在我们的印象中,英雄是仰不愧天,俯不愧地的,为万人敬重的人,是一种高大全的形象,而在金庸作品中“英雄”遭到了前所未有的颠覆,“今生不见陈近南,纵称英雄也枉然”的陈近南可以说是小说《鹿鼎记》中最为人称赞的英雄豪杰,但我们仔细一看,他近乎于愚昧的愚忠的效忠郑氏一族,以反清复明为己任,他要造反的康熙帝是难得的为百姓谋福祉的好皇帝,而他效忠的人却是郑克爽这种小人,况且当时天下安定,百姓富足,一旦起义则会生灵涂炭,这种以自己之私念凌驾于他人性命之上的人安能称之为“英雄”?最终看似英雄的陈近南被小人郑克爽所杀,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巨大的讽刺。那为什么武侠作品会有这种对高大上形象的颠覆呢?文学作品作为一种现实生活的反应,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当时那个年代,人们的思想开始解放,便产生了一种叛逆心理,继而对高大上形象产生了怀疑,即连我都做不到,这些“英雄”又是怎么做到的呢?

浅析中国侠文化

题目:《浅析中国侠文化》

浅析中国侠文化 摘要:“侠文化”是中国侠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侠文化”不仅存在于武侠天地中,它更深深地渗透到人性中。从伟人到微不足道的人,从侠到反侠,都是从人物到人格再到人性的最终体现,“侠文化”也正是中国文化的一种潜在的体现。 侠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理想,一种饱含着梦幻与荣光的意志,无论于理是合是悖,无论于法是反是违,侠永远执著心中不变的追求。而这追求,是在呼天不灵时的替天行道,是在叫地不应时的代地执法,有所不为,有所必为,在执法不公正时,侠者蓦然回首、横空出世,代行公正执法、救难救急的使命…… “侠文化”在漫漫的中华历史上有着特殊而又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说侠文化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并非妄言,侠文化可以说是伴随着中华文明起起伏伏而又久经风雨,同时它也可以成为中华侠文化缩影的一部分。 关键词:侠文化理想意志文化缩影

什么是侠 侠作为一种社会历史文化现象,存在于历史文献典籍的时代性叙述和文学艺术作品的想像性建构之中,活跃于不同时代追求公道、正义、自由的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可以说,每一个社会团体或学派都有可能产生侠。 侠是儒家的舍身取义,正是“侠”的灵魂与根本,“千金一诺,慷慨赴义”,与儒家的忠信仁义思想结为一体,才使得侠文化的大力发展。侠是墨家门徒的浩然正气,正是由于“兼爱非攻”的核心思想,才使得让他们付出生命的代价去帮助那些遭受欺压的弱小群体。侠是墨家的无畏风采,正是由于他们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精神,才使得他们死而无悔,写尽了大侠的风采。侠是道家的“淡泊无为”,正是那些无心功名,才使得他们从不为自己着想的大侠的生活原则。 正是因为如此,才体现出,侠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社会追求。 侠的代表行为 一、游侠 游侠指那些与宗族、乡土乃至在朝新贵的结合,各方游侠渐渐扎根下来,不复往昔的云游之态的人。正在于他们是以种种修行砥名的手段广结宾客,通过尽力维护交游圈中人的利益来获得对方生死与共的拥戴与效力,以形成强大的社会集团势力,从而拥有现行政治权力结构之外、能为社会所仰赖的一种个人权威。为人们打抱不平,而赢得社会威信的人。 二、剑侠 剑侠指男女剑客之流救人危难的人。其重然诺、轻财货、赴人困厄、存亡死生、不矜能、不伐德等道义品行极符合历代真正的侠者风范,所不同的便是他们不再有“权行州里,力折公侯”的社会势力,而是以独来独往的潇洒剑客形象示人。自中唐以后,剑侠几已成为“以武犯禁”的唯一典型,成就了中国侠史的分水岭,这一侠型自唐、宋以后无大改变,构成了文学想像中的侠的原型,对后世的武侠文学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侠文化的弘扬 一、建立侠文化保护制度 建立侠文化保护制度意义重大,侠文化保护制度是公共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否保护侠文化,保护哪些类型的侠文化,以何种法律模式保护侠文化,是

走进中华传统文化研究课题总结

走进中华传统文化研究课题总结 江源镇学校孙明霞课题研究的春风沐浴着正在飞跃的校园,在上级领导的关怀指导下,在“科研兴教”的敦促下,在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研究这片沃土中齐心协力,奋战在教学第一线。辛勤地耕耘,也编织着我们的美好理想。回首在课题组这学期的工作,一曲曲奔跑般的旋律不禁从心底溢出…… 一、充分发挥课题组的优势,集思广益,众志成城。 我们的课题组,其中有功力深厚的教导主任,有久经沙场的老战士,有年轻有为的生力军。在研究中,较好地发挥着我们的人文环境优势,较好地发挥着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一学期以来,我们课题组集思广益,共同制订实验研究计划。实实在在地开展有助师生发展、成长的课题研究活动;积极参与各级组织的研讨活动,并起到率先垂范的作用。我校图文并茂的展板,最具特色的学生作品和精彩纷层的经典诵读汇报表演,让来宾们大饱眼福。交流研讨期间,各地代表纷纷踊跃发言,研讨气氛浓郁。代表们表示收获甚丰,从我校“师生齐学经典”中,他们找寻到了一条如何更好地开展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道路。我校“学经典,用经典”的浓郁学习氛围深深地感染着全省的教师代表们。会后,省教厅的杨建国先生表示本次活动办地相当成功,意义深远,为推动全省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感谢上级为我校创造了这么多学习的机会,让我们在自己家就能参与上级的培训。通过这一系列教学研讨活动,锤炼了教师的新课程教育技能,同时也锻炼、培养了我们的学生。 二、以教研促进课题研究,以研究课为突破口,努力提高实验效果。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重视集体研讨,集思广益,博采众长,老师们群策群力,智慧的火花在充溢。本学期,课题组老师以经典诗文的研读作为研究之重点来开展研究,老师们的经典诗文研读指导各有千秋,巧妙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把诵读、合作、探究作为研究的主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例如,上了一节文言文研究课——《伯牙绝弦》,课堂上巧妙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把诵读、合作、探究作为研究的主流,我以诗歌单元为切入口,引导学生“走进李白”,“走进杜甫”,师生互动,都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以生动活泼的活动形式向学生传授有关古词的的知识,带着学生走进了古诗探究之旅,领略古诗的魅力萍专门上了让学生真正融进古诗中,融进意境中,感受到诗人激越的创作情绪。接着让学生根据诗中景物的特点,通过小组合作描绘画中的内容。这样,学生就轻轻松松学懂了这首诗。我们就是这样,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潜移默化,让中华传统文化播种在每一个孩子的心田。 三、以开展综合性学习为研究特色,强调经典诵读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本学期,我们继续把经典诗文的诵读与生活实践,与学校德育紧密结合,让经典诵读滋润孩子们的完美人格。各年级实验班按计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