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新课程解读

小学音乐新课程解读
小学音乐新课程解读

小学音乐新课程解读

(一)音乐课程的性质

1. 音乐课程是人文学科的重要领域

人类步入21世纪,一方面,随着世界各国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交流的逐日扩大,全球性的相互依存关系正在不断地加深。另一方面,普遍的竞争已成为各个国家之间在诸多方面“对话”的主要方式,因此各个国家和民族的“自我意识”也不断地得到强化。当今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要使学生深刻认识人类社会的多样性,理解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所赖以生存的文化之间的相似性。这种全球意识和国际理解要求教育应转变原来的固有观念,为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而作出努力。为实现这一理想与目标,必须高度重视教育的人文价值。

在世界新技术革命得以蓬勃发展和信息化浪潮正以强劲势头席卷全球的今天,人类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进而使教育观念和教育实践发生了重大变革。因为科技的进步,人的知识技能的培养越来越趋向于高智能化,而其情感和心灵却被排挤、冷落,人的某些生理机能随着片面的开发和使用在萎缩退化,缺乏活力,缺乏情感,缺乏对于人生和世界的整体认识。信息时代中的学生与计算机的交流,主要是人与物的对话,交流是单向的,人的情感投入得到的是“物性”的回答。长期如此,大多数学生必将疏于现实生活中人际间的正常交往,导致人际关系的淡薄。针对信息化社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教育尤其是承担情感教育重任的音乐教育,应责无旁贷地担负自己的责任,唤回人类久违的鲜活而灵动的心灵,使人重新学会用心去体验自己的生命,体验自己生命的活力,并实现“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海德格尔语)的初衷。

现代科学技术支撑着人类的现代文明。然而,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类社会带来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也会给人类社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许多人类本应拥有的健康、积极的人文精神在科学的、功利至上的滚滚思潮中被淹没了,而人文精神的缺失很容易受到良莠并存的各种思想、价值观与审美观的影响,进而导致思想道德的滑坡。因此,在高科技时代,只有重视学生人文精神和思想道德的培养,才能塑造出具有健全人格、身心和谐发展的人才。

要消除现代社会带给人类的上述这些负面影响,最好的方式和途径就是音乐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因为,音乐审美教育是将音乐世界中现有的文明发现生命化,将人从愚昧、麻木中唤醒,通过教育贯通音乐世界与人的世界的教育,这种形式积淀了人的情感和理想,使它们处于一种自由与和谐的状态。总而言之,音乐课程是造就完美人格的基本方式与最佳途径,是人文学科的重要领域。

相关链接:音乐新课程与人文精神的培养①

音乐新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是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它把学生音乐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作为总目标。

人文精神,是指一种对于人的关注的思想,一种追求人生真谛的理性状态,即所谓关怀人生价值的实现,关怀人的自由与平等,以及关怀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等,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终极关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存在着一以贯之的人文精神,即以人为核心,融天地万物与人为一体,把人的伦理精神、道德情操的提升与超越放在首位。人文精神是人本主义教育的核心内容。人本主义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视人格完善为教育的最终目的,突出人文科学的价值,将人文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部过程中,使整个教育人性化、人格化、个性化。在人本主义教育的内涵中,不仅强调自我意识的完

善,并且倡导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自然,培养学生能够与人合作,有效交流,和谐共处。

当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迅猛发展,使得社会分工更加专门化和职业化,人们的日常生活在一定程度上被程序化,人的感性一面受到压抑,而人的理性一面却得到了超前的发展,人本身也被过分地理性化了。另一方面,高效率的工作、生活节奏加重了人们的精神压力,冷漠了人际间的亲情关系,物欲横流更是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危机和隐患,人们在精神生活方面变得更加焦虑和不安,缺乏一种对生命意义进行探寻和追问的精神,缺乏一种以人文精神为背景的生存环境和人格力量。为此,呼唤人的“精神家园”的建设,追求一种有助于个体感性与理性协调发展、群体人际关系保持和谐的精神生活已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现代课程观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在淡化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态度,对人和事物的情感意向和价值取向,以及宽容乐观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人文精神是由优秀文化孕育而成的内在于主体的精神品格,其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1)通过各种音乐实践活动,使学生的音乐经验不断得到丰富和升华,获得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正如黑格尔所说:“使一切有教养的人或是无教养的人都能深切感受到凡是人在内心最深处和最隐秘处所能体验和创造的东西……在赏心悦目的观照和情绪中尽情欢乐。”

(2)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不断发现自己,不断发展自己。强调每个人都应该成为他自己,寻求一种“个体的真实性”,以达到音乐学习与个性培养并行和谐的发展。使学生认识生存的意义,珍视生命,热爱生活。

(3)通过营造宽松、民主、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与学习氛围,形成尊重、关心、友善、合作、分享等人文素养,丰富学生的情感和精神追求,促进个性的完善与身心和谐发展。

2. 音乐课程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

大哲学家黑格尔曾指出:“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马克思在《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也提出美的本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美”的境界中,人的本质的确证和人的自由发展居于主导地位。美的尺度就是人的解放和自由的尺度,人的解放和自由标志是人的生命个性和创造力全面发展的尺度,“‘美’的本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最完满的展现”②。随着当代社会美学理论与艺术实践的发展,审美在人的精神活动中的功能已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美育,不仅成为当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越来越呈现出独特的作用。当今,愈来愈多的美学家与教育家倡导“寓教育于艺术”,主张“使德育、智育、体育升华为伦理美育、智力美育、人体美育”,愈来愈多的教育工作者深刻地意识到: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经过美育陶冶的人不是全面发展的人。

最早确立美育独立地位的是德国古典美学家席勒(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1759-1805)。他早在1793-1794年写给丹麦王子克里斯谦公爵的27封信中,也就是后人所称的《美育书简》中,就批判地继承了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人康德的美学思维,基于自律论的美育观和方法论③,提出了审美教育问题。在这本世界第一部美育宣言书中,席勒提出:“如果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唯一的路径是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美育的性质和任务,就是在感性和理性的领域之外开辟一个新的情感领域,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解放,培养完美的人格。由此可见,“美育”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同人的情感领域紧密相关的,也就是说,美育首先是一种情感教育。

古今中外的许多美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都十分重视美育的情感教育作用。梁启超认为:“古来大宗教家、大教育家,都是注意情感的陶冶,把情感教育放在第一位。情感教育的目的不外将情感中善的、美的方面尽量发挥,把恶的、丑的方面渐渐压服淘汰下去。这种工夫做得一分,便是人类一分的进步。”蔡元培也曾指出:“当重要关头,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这是完全不由于知识的计较,而由于感情的陶冶,也就是不源于智育,而源于美育。”此外,古希腊的柏拉图、英国的培根、法国的卢梭、德国的黑格尔、俄国的车尔尼雪夫斯基、苏联的苏霍姆林斯基以及我国古代的孔子、孟子、刘勰、朱熹等人都论述过这方面的内容。

情感在人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中,有着极其重要和非常深刻的作用。情感时刻伴随着人的精神生活,是人们对外界事物的主观态度和内心体验。它作为一种独立存在的心理内容,极富独特性,是审美活动的重要特征,也是审美心理结构的组成部分。美的事物和美的形象最能直接渗入人的情感世界,使人陶醉、激动、震颤,能够加深人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与追求。

音乐蕴含着巨大的美感能量,是一种最富于情感表达和最具有情感力量的艺术形式,因此从本质上来说,音乐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音乐教育的情感性和审美性是独具魅力而不可取代的,是美育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小学历次音乐教学大纲中都曾明确提出过“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的指导思想,这是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经验积累和科学总结。

3. 音乐课程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必修课

我国当代的音乐教育按其性质来划分,一般可分为普通音乐教育和专业音乐教育两个系统。在普通音乐教育系统中,又可以分为基础音乐教育、师范音乐教育、职业音乐教育、高校音乐教育和社会音乐教育等不同的类别。

就教育规律、对象和性质而言,各种类别的音乐教育都有着自身的体系和特点,不可相互替代。然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我国的普通音乐教育长期接受专业音乐教育的影响,追随与沿用专业音乐教育模式,一直忽视对自身体系的研究与建设。这种状况的产生,直接导致了小学音乐教育的专业化、成人化倾向,导致了音乐教育只面向少数一些具有音乐天赋或音乐特长的学生,导致了小学音乐教育在一些省、市、地区和学校成了准职业教育、准专业教育的现象。

小学音乐教育是义务教育,每名学生不论是否具有天赋与特长,都应享有接受音乐教育的权利。因此,面向一切学生,适应所有学生是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价值观。相对于其他形式的音乐教育,中小学音乐教育属于基础教育范畴,具有明显的基础性,目的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形成热爱音乐的情感意向以及获得基本的音乐能力和审美能力。这一阶段的音乐教育不应以使学生掌握过高偏难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为目标,更不应以培养专业音乐人才和音乐家为要旨,它是面向全体小学生,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性的音乐教育。

(二)音乐课程的价值

1. 审美价值

审美价值是音乐的本体价值,也是音乐教育最重要的价值。长期以来,我国的音乐教育界总是以科学实践的方式和方法来教授音乐、学习音乐,使音乐偏离了人类的生活实践和情感世界,忽视了音乐教育的审美性质。在一段时间里,由于受某种思潮的影响,还曾过分强调了音乐的德育价值,将音乐教育视为促进德育教育的一种工具。应该说,音

乐的确有辅德的功能和作用,但音乐教育的长处在于给人的道德观念以情感上的支持。所以,音乐教育的最重要价值应该是审美教育,我们未来的课程改革将确立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丰富学生的音乐审美情感体验,使其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人类变得文雅和充满爱心,最终达到生命质量的全面提升,这才是我们音乐教育的理想目标。因此,无论是音乐课程标准还是音乐教材,乃至整个音乐课程与教学的全部过程都必须体现这种理念。我们应该尽一切可能给学生提供各式各类、风格多样的音乐体验,尽力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培养具有音乐审美分辨能力和音乐鉴赏水平的音乐听众。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我们必须有效地调整音乐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法,坚持以下音乐审美教育的基本原则:

首先,在音乐教学中,应充分揭示音乐要素(节奏、旋律、音色、和声、力度、速度等)的表现作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音乐中最激动人心和极具表现力的部分,而不是进行枯燥的、单纯的技巧训练和灌输死记硬背的知识。

其次,应以整体的方式来体验音乐,理解“整体大于元素的总和”这一心理学原理,使学生感受到音乐的无穷魅力,产生情绪的反映和情感的体验,达到感情上的升华,而不是将音乐的各种构成元素支离破碎的讲授。

再次,还要注重艺术实践的本质,废除科学实践的做法,这正是音乐教育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一项重要的原则,也是我们当前音乐教育中存在的较为严重的问题。

最后,要特别强调音乐概念应和音响尽量统一,只有这样我们学到的才能称其为是音乐,因为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时间的艺术、听觉的艺术、情感的艺术,单纯的记忆概念对于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来讲是毫无意义的。须要指出的是,在学习技能技巧的过程中应始终贯穿着学生的情感参与,只有这样,小学的音乐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审美价值,成为审美教育。

2. 创造性发展价值

创造是艺术乃至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艺术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创造能力的培养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更是国际竞争的需要。当代许多国家都把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主攻方向,举个例子来说,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为研究音乐对人在创造能力发展方面的作用,在哈佛大学设立了“零点项目”研究部门,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为美国政府将音乐列为核心课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而在我国,近年来也曾经对音乐在开发人的智力方面给予了较多的关注,许多家长十分重视孩子的音乐启蒙教育。但由于我们在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都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收效并不十分显著,尤其是受某种功利性的影响,使得音乐教育对人的智力开发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的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因此在基础教育音乐课程改革的课程标准制定过程中,给予音乐教育的创造价值以特殊的强调和关注。虽然当前所有学科都很注重创造能力的培养,但我国音乐教育在发展学生创造能力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无法与之相比的特殊功能:

其一,音乐的产生过程就是全部的创作过程,我们称其为三度创作,作曲、表演和听赏。无论学生的表演或欣赏都必然伴随着创造性的表现和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而实现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

其二,音乐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即同一首作品,有多少听众就会有多少种不同的感受,这一特征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具有比其他学科更大的优势,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在音乐课上不谋求统一答案是音乐教师必须遵循的原则。

其三,音乐的情感特征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激情,在主动体验、参与和探究的过程中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我们相信,每个人的表演都是个性化的体现,每个人的听赏都有其自身的独特理解。因此,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方面的作用是应该被音乐教育工作者广泛重视的。

3. 表现与社会交往价值

在当今社会,自我展示与人际交往越来越成为人的价值的自我实现的需要。人们在表现自己的时候,虽然许多观点可以通过语言表达,然而语言的表达还是有其一定的局限性的,人类的许多经历和情感必须通过其他的媒介得到更充分的表达,如舞蹈和音乐等。古人云:“言之不足则咏歌之,咏歌之不足则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对于小学生来说,自我表现、自我展示的机会越多,自我发展的潜力也就越大。例如,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和澳大利亚国际教育咨询培训中心合作的“中澳音乐教育试验项目”,就充分体现了这一价值。教师在教授学生学习电子琴的过程中,关注的并不是学生演奏技法的获得,而是利用这种高科技的乐器所提供的各种表现的可能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表现和即兴的表现。在这自由的表现中,学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同时增强了自信心和当众表演的勇气。因此,音乐教育为学生提供了创造性表达个人情感的可能性,是为数不多的需要个人当众表现的学科之一,这种表现的价值对人格的发展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学生须要通过参与各种活动的成功经历发展自信,音乐教学中要求学生能够“当众、自信、有表情地歌唱”就是这种价值的具体体现。

教会学生与人相处,与人合作,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当代基础教育改革对音乐教育的要求。小学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教学形式常常是以集体的方式进行的,是一种群体性的活动,如齐唱、齐奏、合唱、合奏、重唱、重奏以及歌舞表演等等。这类群体活动不仅需要学生的各种感官的积极参与,发展个人的技能,更需要学生牢牢树立群体的和谐意识,靠集体力量和智慧来完成。这种相互配合的群体音乐活动,同时也是一种以音乐为纽带进行的人际交流,它有助于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有助于人的社会交往能力的增强,有助于学生合作精神的塑造,这种社会交往价值的体现在人的发展中是至关重要的。

4. 文化传承价值

相关链接:文化与音乐文化的内涵④

学术界一般认为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文化指人的精神、态度、意识、价值、意义等。广义的文化指与自然物相区别的,人所创造的一切财富的总和。而作为艺术种类中的音乐则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音乐是文化的一部分或文化的一个机能部分,而且,音乐的意义是从文化这个角度去推论的。”音乐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音乐’与‘文化’两个词的结合,似乎有一个按照音乐经验来研究对音乐的认识到按照总的文化概貌来研究对音乐的认识这样一个视角的转换,但实际上这两者是相互交结与相互联系的,而不是互相排斥的。”关于“音乐文化”的概念,恩克蒂亚认为:“一种‘音乐文化’可以称之为文化传统的聚合体,它联系社会和音乐交结而成为音乐文化的事实。如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或特定教学制度中对传统的学习,以及由不同角色的社会成员,包括在不同制度结构中的音乐创造者、乐器制造者、观众对传统的培育、实践和再创造。”

音乐是传承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的结晶。同时,音乐还体现着民族自身最可宝贵的文化财富。“一个民族的音乐所内含的情感与精神,往往就是这个民族的灵魂与思想,是这个民族智慧的发源地。”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音乐存在着极富人类共性的一面的同时,还表现出各个民族文化自身非常鲜明的个性,这正是

音乐恒久魅力的所在。另外,音乐也是一种文化现象,通过音乐我们可以感受、了解、学习一种文化。反之,透过文化,我们才可能真正地去体验一种音乐,整体地、全方位地去认识一种音乐。人类的音乐与其文化密切相关,这是不容辩驳的事实。所以,音乐不仅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净化与陶冶,还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到许多与音乐相关的人文知识。我们现在的音乐教育过分强调音乐的专业性而忽视音乐文化内涵的做法,显然与素质教育精神及现代文化发展的要求相悖。改变音乐教育的传统观念,挖掘音乐作品的人文价值已势在必行。

相关链接:音乐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⑤

美国著名音乐人类学家梅里亚姆列举了十种音乐功能,其中一个是“对于文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的作用:音乐在一种感觉的积累中体现出其价值”。由此可见,音乐教育的基本职能是能够对音乐文化进行保存以及维持音乐文化的生存,通过音乐教育使得音乐文化传承下去并发展。有意识、有目的的音乐教育活动可以传授音乐文化中最重要的传统、经验、技能,从而使受教育者在短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获得系统知识。音乐教育对音乐文化的传承是通过筛选、整理音乐文化来实现的,但这种筛选和整理要根据社会需求和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水平以及年龄特征状况。例如,在我国音乐文化历史上,曾采用工尺谱、减字谱、简谱、五线谱等几种音乐符号作为记录音乐的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简谱和五线谱比较适合社会音乐活动发展的普遍需要,因而成为音乐教育中学习记谱法的主要教学内容,而其余的各种记谱法则逐渐淡化不用了。此外,音乐教育还可将音乐文化内容进行重构,以受教育者最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传递,使其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进而掌握音乐文化主体,以确保音乐文化体系传承中的统一性、完整性。音乐文化作为一种不断发展的文化现象,是一种不断积累的东西,它需要通过音乐教育传递给下一代。音乐教育具有的文化传承功能,使得音乐文化得到继承和再生。因此,要注重发展作为文化的音乐教育。

相关链接:艺术教育提升学生认知能力⑥

美国教育专家研究表明,艺术可以开发孩子基本的思维方式和复杂的思维能力,并教会孩子们使用多种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这些研究者认为,高质量的艺术教育可以让学生们发展四个“C”方面的能力:

认知(Cognition)艺术可以拓展孩子们的知识面并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有研究表明,艺术可以教会孩子们如何批判地思考问题,如何解决问题,如何对信息进行分析综合,以及如何进行评价和决策。

文化(Culture)艺术帮助孩子们了解人类社会。艺术是无国界的,超越了不同语言的界限,为这个纷繁复杂、丰富多彩的世界架起了沟通的桥梁。

交流(Communication)艺术可以帮助孩子们通过各种各样的媒介表达思想,接受新知。艺术利用视听感官以及动作等形式表达了文字所无法表述的意义。艺术教育可以像语言教育和数学教育一样锻炼学生们理解并解释复杂的象征性符号的能力。

创造(Creativity)艺术可以培养学生想象、发明和创新等方面的能力。科学发现、商业企划和谈判等工作都与人们从艺术活动中所获得的创造力有着密切联系。

这些研究者认为,艺术教育可以帮助老师们开发学生在多个学科领域之中的能力,培养他们的空间想像能力、数学计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以及体育运动能力。

人音版三年级下册教材解读

---------------------------------------------------------------最新资料推荐------------------------------------------------------ 人音版三年级下册教材解读 人音版小学音乐三年级下册教材解读实验三小杨俊霞本册教材系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6册。 教材在编写上主要思路是: 以审美为中心,以音乐文化为主线,以音乐学科为基点,加强实践与创造,加强综合与渗透,把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贯穿于始终,在理念上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使教育在面对全体学生的同时,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内容编排上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和新课改的意图,突出单元主题,图文并茂,较多地运用了图谱,注重音乐教学活动,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转变以教师为中心、课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模式,提倡以学生为主体,以参与艺术实践和探索研究为手段,以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引导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有个性化的见解。 新课标设计思路课程目标: (体现在三个层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 教学领域: (包含四个领域)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 内容标准: 1/ 10

(分布为两个学段) 1~2 年级、 3~6 年级。 学段总目标: 1、激发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2、开发音乐的感知力,体验音乐的美感。 3、能自然地、有表情地歌唱,乐于参与其他音乐表现和即兴创编活动。 4、培养乐观的态度和友爱精神。 本学期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分析和技能训练要求 1、本册教材内容有: 第六册教材共 10 课,按单元主题分聆听、表演、编创三大块,每课聆听音乐作品二首以上,表演歌曲二首,本册教材要求学唱 20 首歌曲,聆听 24 首音乐作品,还有创编活动。 2、本学期教材在学科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音乐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 对于陶冶情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文化素养与审美能力,增进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表演唱歌曲,完成编创活动练习。 教学难点: 欣赏中学生听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学生演唱歌曲的技巧,培

(完整版)小学音乐课程标准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 第一部分前言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特别是美育被列入国家教育方针之后,音乐教育事业获得迅速发展。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背景下,本标准的制定,以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发挥重要作用。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有组织的音响实现思想和感情的表现与交流必不可少的听觉艺术,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音乐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舾,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素质和能力。音乐课程的价值在于;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开发创造性发展潜能,提升创造力;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增进对世界音乐文化丰富性和多样性的认识和理解;促进人际交往、情感沟通及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课程性质 音乐课程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面向全体学生的一门必修课,音乐课程性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人文性 音乐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无论从文化中的音乐,还是从音乐中的文化视角出发,音乐课程中的艺术作品和音乐活动,皆注入了不同文化身份的创作者、表请者、传播者和参与者的思想情感和文化主张,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文化发展脉络以及民族性格、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的展现,具有鲜明而深刻的人文性 (二)审美性 “以美育人”的教育思想与我国的教育、文化传统一脉相承,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音乐教

音乐课程标准解读(一)

音乐课程标准解读(一) 吴斌 一、为什么要进行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标准》的研制具有怎样的背景? 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基础教育课程体系随着社会的进步在不断发展。当前,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均对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现行课程已出现许多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问题:诸如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缺乏整合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课程内容繁、难、多、旧,偏重书本知识,脱离学生生活及社会发展;教学方法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评价方式过于注重甄别、选拔和淘汰,等等。面对挑战,基础教育必须通过深化改革的方式作出回答,而素质教育的提出便顺理成章地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与认同。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指引下,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将素质教育的精神和理念鲜明体现在各学科课程中,努力实现素质教育课程化,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史性的必然选择。 音乐课程做为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和必修学科,多年来在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问题,尤其是音乐课程是整个基础教育中的薄弱环节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离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还难以跟上21世纪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的步伐。因此,在音乐教育面临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的今天,如何加强音乐教育自身的建设,完善音乐课程体系,推进美育的发展,已成为摆在音乐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和紧迫的课题。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研制正是在这样一个大的改革背景下进行的,是适应当前基础教育整体改革和音乐教育自身发展的一大举措。《标准》的研制力求体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体现《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指导思想,在认真总结和充分吸收国内外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力求超前与创新,在立足中国教育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力求面向世界,为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现状如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随着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特别是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向前推进,近年来基础音乐教育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初步建立起了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管理、咨询、教研机构,改变了过去一直无专门机构和无专人管理音乐教育的状态;制定了一系列指导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工作的法规和文件,改变了音乐教育无法可依的涣散局面;中小学音乐课程开课率稳步上升,改变了音乐教育长期存在着大面积空白的状况;引进学习了多种国外著名音乐教学法,教学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课外校外音乐活动,有效地推动了整个学校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此外,音乐教材建设、教学器材配备以及音乐教育科研等方面也取得了许多成果。可以说,目前是我国基础音乐教育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所存在的诸多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问题在音乐学科中不仅同样存在,而且还面临许多自身体系不适应时代发展的一些问题。其主要的、突出的问题有以下两个方面: 1.片面理解音乐课程的价值与目标,导致音乐教育的非艺术化倾向。

《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应善于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利用评价起到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完善教学管理的作用。 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根据音乐艺术的审美表现特征,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2.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音乐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3.面向全体学生 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而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

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 4.注重个性发展 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表达个人的情智。要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与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 5.重视音乐实践 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因此,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通过音乐艺术实践,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6.鼓励音乐创造 中小学音乐课程中的音乐创造,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在教学过程中,应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情景,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对音乐创造活动的评价应主要着眼于创造性活动的过程。 7.提倡学科综合 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在实施中,综合应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 8.弘扬民族音乐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材分析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材分析 三明市实验小学李薇 教学总思路: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音乐教科书以2011版《音乐课程标准》中的新理念为导向~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关注个性发展,既提倡学科综合~又鼓励音乐创造,既弘扬了民族文化~又理解了多元文化,既重视了音乐实践~又完善了评价机制。 教学总内容: 本册共有八个单元~每个单元有块组成~即演唱、演奏、欣赏、活动。其中歌曲有首~欣赏曲目有首~活动内容有。本册教材分为八个单元~即第一单元“林中的鸟声”,第二单元“绿水江南”,第三单元“五十六朵花”,第四单元“学戏曲”,第五单元“环球采风”,第六单元“中国功夫”,第七单元“小小音乐剧”,第八单元“花的旋律”。 每个单元包括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以及学习和了解音乐文化的广阔天地等内容~这些内容均有机的联系。本学期教学内容包括唱歌、欣赏、歌表演、集体舞、活动等。曲目特点: 1( 歌曲篇幅比以前长~难点多~变化大。 2( 音乐知识和音乐记号增加了~如: 3( 合唱曲目增加~如 四年级学期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认识延音线~学习四三拍的指挥手势~能在歌曲中运用。 ,2,认识乐器唢呐、竹笛~以及京剧的主要伴奏乐器~并了解其音色。

,3,认识和了解不同的民族生活风俗。 ,4,能创编简单的动作为歌曲伴舞。 ,5,通过学习歌曲与欣赏~理解歌曲或乐曲所包含的小知识。 2、能力目标: ,1,学生通过学习歌曲~学会用正确的口形~姿势和呼吸方法~以及自然圆润的发声~清晰的咬字、吐字来有感情地进行歌唱。 ,2,通过学习本册教材~培养学生能创编简单的舞蹈动作的能力。 ,3,通过音乐活动~引起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进取的精神~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3、情感目标: 通过音乐教学~突出其学科的特点~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渗透到音乐教育中~启迪智慧~培养合作意识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新人。 4、质量目标:基本上能掌握教材规定的简单的音乐技能~掌握认识简单的乐谱的能力~自创打击乐~能够完整的演唱歌曲~创编简单的舞蹈动作。 教学对策: 1( 重、难点要明确突出。 2( 难度大的歌曲要弱化难度。这就需要教师要熟读教材。 3( 音乐知识、音乐记号要融入到歌曲中讲解。 4( 合唱歌曲可多花一个课时完成。 本册教学重点: 1、继续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和表演能力。 2、进一步引导学生勇于参与各项音乐实践~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合作能力。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解读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新颁发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标准”)是在总结近十年课程改革的经验基础上和广泛听取一线音乐老师和一批专家意见后的创新与改革。新标准在原标准的基础上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创新和改变: 一、课程性质更加明确 新标准在前言中把音乐课程的价值作了简要的概括,而将原标准中的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价值”改为“课程性质”,因此将原标准的四大价值简练地浓缩为课程的三大性质,改变了原标准中的性质与价值混为一谈的表述方法,课程性质更加明确。并且在课程性质中集中体现了音乐课程的独特性质:人文性、审美性和实践性,其中“实践性”是本次改版的标准中单独在“课程性质”中提出来的,突出了音乐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区别,并强调了音乐课程各领域的教学只有通过多种实践形式才能得以实施的必要性。这一观点在后面的教学理念中也得到了进一步的确认。 二、课程基本理念更加综合

原标准中基本理念共有十个,而新标准中将原来分为两个方面表述的基本理念合并为一个,共有五大理念。如审美和兴趣合二为一,改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但基本内容没有多大变化,增加了“音乐的情感体验,应以多样化的文化语境出发,以及双基的学习业要与不同的文化认知有机结合”等内容。如原标准中的重视音乐实践和鼓励音乐创造合并为:“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如弘扬民族音乐和理解多元文化合并为“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将原标准的理解多元文化改为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再如原标准中的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在新标准中也合二为一。同时,修改并提出了“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的理念,这一理念的提出我想是鉴于前期课改中一些老师过于强调了学科综合而忽略了音乐特点的做法而提出的,新标准指出要突出音乐特点,并且在表述中具体列举了音乐的不确定性、抽象性以及时间性、表演性和情感性特征,指出这些音乐特点要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强调和体现。 三、音乐特点更加突出 从新标准提出的课程性质和课程基本理念中以及教学建议中,我们都可以感觉到,这次新颁发的标准更加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如新标准提出的音乐的实践性特点、音乐的不确定性、抽象性以及时间性、表演性和情感性特征,强调音乐课程各领域的教学只有通过聆听、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和音乐编创等多种实践形式才能得以实施。

义务教育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

新修订小学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义务教育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for Compulsory Education Primary School Music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小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义务教育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与价值 二、基本理念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二、学段目标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一、感受与鉴赏 二、表现 三、创造 四、音乐与相关文化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四、教材编写建议 第一部分前言 建国以来,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尤其是近年来,美育被列为教育方针的内容之一,音乐教育事业获得迅速发展,师资队伍不断扩大,后备力量增多,水平大有提高;音乐教育科研有了长足的进步,取得了许多优秀成果;随着国际音乐教育交流活动的日益增多,国外一些可供借鉴的音乐教育思想和教学体系被系统介绍和引进;教学手段正逐步得到改善和提高。这一切都为我国音乐教育的继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现行音乐教育观念、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这种状况影响着音乐教育审美功能的有效发挥,制约着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音乐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是音乐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标准》力求体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体现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小学低段音乐教材解读

小学低段音乐教材解读 教材简析: 人音版新教材突出素质教育中音乐学科的特点,结合城乡学校实际,以审美为核心,以知识为线索,注重了思想性、艺术性和趣味性的高度统一。本册教材共有10课,每课一个主题,包括“聆听”、“表演”、“编创与活动”三部分内容。“聆听”主要是音乐欣赏,欣赏的几首歌曲、乐曲都是围绕一个内容进行的,“歌表演”的几首歌曲也都是内容相互联系。教材与以往教材大有不同,整个教材难度降低了,省去了乐理知识传授,趣味性增强了,侧重培养学生歌唱、欣赏、表演的能力,而且图文并茂,以优美的画面为主。 1、发声训练部分: 培养练声的兴趣;歌唱姿势要正确;发声要自然,用中等音量或轻声歌唱;按教师的手势,整齐地歌唱;用正确的口形,唱好U、O韵母。 2、视唱、知识、练耳部分: (1)读谱知识:知道音有高低;知道音有长短;知道音有强弱。 (2)视唱部分:能用听唱法模唱歌曲(包括除大小七度、增四度、减五度外的自然音程和da da、 dada dada、da(a)、da da da、dada da da、da(a a)、da 空da等节奏。) (3)练耳部分:听辩音的高低(比较不同乐器、人声及同一乐器的不同音区音的高低;比较同一音组内构成大、小三度、纯四、纯五度旋律音程的两个音的高低。听辩音的长短,比较各种时值音的长短。听辩并说明音的强弱差别。 2、欣赏部分: 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和良好的欣赏习惯。在欣赏中感受音乐的优美、悦耳,产生愉快的感觉。逐步体会旋律、节奏、速度、力度、音区、音色等表现手段在音乐中的作用。能辨别音乐作品中轻快、热烈、活泼、优美、雄壮、庄严、诙谐等情绪。能感受进行曲、舞曲、摇篮曲等常见体裁的特征。

小学音乐新课标解读

小学音乐新课标解读 国家新课程标准已正式颁布实施多年,这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实施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给了教师广阔的教学创新空间。加之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竞争的日趋激烈、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于我们的音乐教学来说机遇和挑战同样来得迫切。下面谈谈我对新课标的解读。 一、教学观念的转变 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更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在音乐教学中,音乐教育工作者应以学生为本,站在小学生的角度,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改革传统的唱歌课、音乐知识传授课和思想品德教育课,创造性地、灵活地使用教材,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或促进者,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建立新型的学习方式。 二、教学重心的转变 1.培养音乐表现能力 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演奏能力及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及创造性潜能,使学生能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在我们的音乐教学中,其实每节课、每个音乐知识都需要情感的投入,教师要做好正确的启发和导向工作,让学生在每次音乐学习过程中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美的享受。 % 2.强调创造探索精神 由于音乐的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给人们对音乐的理解与表现提供了想象、联想的广阔空间。因此,音乐是创造性最强的艺术之一。只有把音乐创作作为小学音乐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独立出来加以强调,小学音乐教学才能获得最大的教育教益。

三、教学方式的转变 小学音乐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它具有心理负担轻、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等特点。这就要求执教者不断探索新型的教学方式,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自觉参与的意识,使音乐教学鲜活生动,富有吸引力。音乐教学是一个使学生身心主动参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只限于一种教学方式,更不能拘泥于某种教学模式,应以灵活、有趣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人人参与,主动发展自己的个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其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热情,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提高其音乐的综合素质,成为学习音乐、驾驭音乐的主人。 四、注重情感交流 小学音乐作为艺术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由于长期受“教唱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许多老师已经习惯于练声、视唱、节奏训练、学习歌谱、歌词的传统套路,学生仍然是围绕老指挥棒运转,其学习的满足感也只能在最后10分钟的个人唱、小组唱、集体唱中获得一些体验。这种教学手段单一、信息量少、活动量小、教学过程缺乏艺术性、创造性的教学模式,不能全面体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不能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教育的要求,已严重制约着音乐教学向更高的层次发展。所以,一个好的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考虑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使他们一上课就进入“角色”,投入到良好的教学情境中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有新鲜感,时时处于学习的最佳情绪状态。从而产生师生间的情感沟通,使教与学升华为愉悦的情感交流。 实践告诉我们,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会使我们体会到音乐教育的魅力并不在于知识、技能的传授,而是表现在师生间互相启迪、激励、唤醒、感染和净化等效应上。它更注重人的身心健康发展,人的创新精神的培养,以新的学习方式,使人获得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在当今教育的新形势下,作为教师,我们应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学习新的教育理念,不断充实自己,不断丰富自己,大胆创新,努力为我们的学生塑造一个全新而更具吸引力的课堂,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进而促进学生情感体验、自我表现等综合素质的提高。

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

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解读 音乐课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音乐课程目标的设置以音乐课程价值的实现为依据。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进步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上述课程目标内含在以下三个层面的表述中。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丰富情感体验,培养积极乐观态度学习音乐,使学生情感受到感染和熏陶。 2.培养音乐爱好,树立终身学习愿看 3.进步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 4.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5.尊重艺术,理解多元文化(二)过程与方法 1.体验 倡导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生在音乐审美过程中愉悦的感受与体验;启发学生,充分展开想像;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 2.模仿 根据中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通过模仿,积累感性经验,为音乐表现和创造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3.探究 通过提供开放式和趣味性的音乐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看。 4.合作 充分利用音乐艺术的集体表演形式和实践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 5.综合 将其他艺术表现形式有效地渗透和运用到音乐教学中,通过以音乐为主线的综合艺术实践,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音乐的意义及其价值。 (三)知识与技能 1.音乐基础知识 学习和了解音乐基本表现要素(如力度、速度、音色、节奏、旋律、和声等)和音乐常见结构(曲式)以及音乐文体形式等基础知识 2.音乐基本技能 培养学生自信、自然、有表情地歌唱;学习演唱、演奏的初步技能;在音乐听觉感知基础上识读乐谱,在音乐表现活动中运用乐谱。 3.音乐创作与历史背景

小学六年级音乐教材分析

小学六年级音乐教材分析 一、指导思想: 以音乐音乐审美为核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个体不同的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 二、学生情况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现在一般都十三、四岁了,心理都趋向成熟,他们的感知、理解能力更加丰富,对抽象事物思考也会加强,但在想象力上或许有所减弱,换句话讲,他们的表达方式与中低段有明显区别,他们更希望在小范围内讨论。所以对于这些学生教师应该在语言方面有所改变,可以一种成人式或直接式的对话提问,而且语言中要不时的加入幽默的成份。 三、本册教材分析: 本册是六年级上册,本册教材的内容都明显的很有深度,首先从欣赏上说,全册共有六单元,1、“我的祖国”2、“美丽的草原”3、“星空畅想”4、“外国影视音乐”5、“八音盒”6、“奥林匹克风” 四、教学目标

学生的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受,丰富教学曲目的体裁、形式,增加乐器演奏及音乐创造活动的分量,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艺术的魅力吸引学生。 ①.保持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学生参与音乐活动。 ②.培养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 ③.培养表现音乐的能力。 ④.培养艺术想象和创造力。 ⑤.培养乐观的态度和友爱的精神。 ⑥.注重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五、教学内容: 1、歌唱部分: 本学期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发声、演唱方法,防止喊歌;让学生学习正确的唱歌姿势、清晰的咬字吐字方法。教学中抓住重难点,演唱时要注意音准、节奏和正确的情绪。唱歌的技能技巧、培养学生学唱二声部合唱、轮唱、独唱、小组唱等。 ①在气息的控制下,逐步扩展高音。

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

《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与价值二、基本理念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总目标二、学段目标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一、感受与鉴赏二、表现三、创造四、音乐与相关文化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四、教材编写建议 第一部分前言 建国以来,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尤其是近年来,美育被列为教育方针的内容之一,音乐教育事业获得迅速发展,师资队伍不断扩大,后备力量增多,水平大有提高;音乐教育科研有了长足的进步,取得了许多优秀成果;随着国际音乐教育交流活动的日益增多,国外一些可供借鉴的音乐教育思想和教学体系被系统介绍和引进;教学手段正逐步得到改善和提高。这一切都为我国音乐教育的继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现行音乐教育观念、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这种状况影响着音乐教育审美功能的有效发挥,制约着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音乐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是音乐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标准》力求体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体现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课程性质与价值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实现思想和感情表现与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一种反映。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 音乐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审美体验价值 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2.创造性发展价值 创造是艺术乃至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艺术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音乐创造因其强烈而清晰的个性特征而充满魅力。在音乐课中,生动活泼的音乐欣赏、表现和创造活动,能够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使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 3.社会交往价值 音乐在许多情况下是群体性的活动,如齐唱、齐奏、合唱、合奏、重唱、重奏以及歌舞表演等,这种相互配合的群体音乐活动,同时也是一种以音乐为纽带进行的人际交流,它有助于养成学生共同参与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成功的音乐教育不仅在学校的课堂上,而且也应在社会的大环境中进行,对社会音乐生活的关心,对班级、学校和社会音乐活动的积极参与,将使学生的群体意识、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得到锻炼和发展。 4.文化传承价值 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学生通过学习中国民族音乐,将会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华夏民族音乐传播所产生的强大凝聚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学生通过学习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将会拓宽他们的审美视野,认识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尊重和热爱。 二、基本理念 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根据音乐艺术的审美表现特征,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2.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音乐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3.面向全体学生 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而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 4.注重个性发展 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表达个人的情智。要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与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 5.重视音乐实践 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因此,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通过音乐艺术实践,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6.鼓励音乐创造 中小学音乐课程中的音乐创造,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在教学过程中,应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情景,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对音乐创造活动的评价应主要着眼于创造性活动的过程。 7.提倡学科综合 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在实施中,综合应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 8.弘扬民族音乐 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

(完整word版)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解读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美术教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视,也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十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以前的美术课程比较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内容与形式都比较单一,基本上是临摹,老师在上面画什么,学生在下面就画什么,几十个孩子都画得一样,大家也总是用“像”与“不像”来评价学生的作品,像就好,不像就差。其实这只是进行了造型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最重要的创造性,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在的美术课程与以前的课程比较,它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一、面向全体学生,相信每个孩子都可以学习、发展美术素养。 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现在的美术教材选择了更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并结合了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二、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大家都知道,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所以,现在的美术课程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现在的课程,每一册的内容都非常的丰富。除了绘画,还有使用各种材料进行创作的手工制作。如,彩色纸、挂历纸等的粘贴;废旧材料的利用;橡皮泥、泥巴的、纸等的雕塑……每一课的内容都可以采用多种表现形式来创作,比如《圆的世界》这一课,就可以用画、粘贴、捏橡皮泥等形式来表现圆形的物体。教学方式也多种多样,大多采用孩子们喜欢的游戏来教学,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课堂也不局限于教室;孩子们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合作完成。 教材中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比如《多彩的拉花》这一课,就是让学生创作出作品装饰自己、装饰教室。

小学三年级音乐课程标准

小学三年级音乐课程标准 一、学段目标 学生的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应注意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受,丰富教学曲目的体裁、形式,增加乐器演奏及音乐创造活动的分量,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艺术的魅力吸引学生。 1、保持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参与音乐活动。 2、培养音乐感受与鉴赏的能力。 3、培养表现音乐的能力。 4、培养艺术想象和创造力。 5、培养乐观的态度和友爱精神。 二、内容标准 (一)感受与鉴赏 [ 内容] 音乐表现要素 [ 标准] 1、对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音响感到好奇和有趣,能够用自己的声音或乐 器进行模仿。能随着熟悉的歌曲或乐曲哼唱,或在体态上做出反应。 2、能听辨不同类型的女声和男声。知道常见的中国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 并能听辨其音色。 3、在感知音乐节奏和旋律的过程中,能够初步辨别节拍的不同,能够听辨 旋律的高低、快慢、强弱。 4、能够感知音乐主题、乐句和段落的变化,并能够运用体态或线条、色彩 作出相应的反应。 [ 内容] 音乐情绪与情感

[ 标准] 1、听辨不同情绪的音乐,能用语言作简单描述。2 、能够体验并简述音乐情绪的变化。 [ 内容] 音乐体裁与形式 [ 标准] 1、聆听少年儿童歌曲、颂歌、抒情歌曲、叙事歌曲、艺术歌曲、通俗歌曲 等各种体裁和类别的歌曲,能够随着歌曲轻声哼唱或默唱。 2、聆听不同体裁和类别的器乐曲,能够通过律动或打击乐对所听音乐作出 反应。 3、能够区别齐唱与合唱、齐奏与合奏。4 、能够初步分辨小型的音乐体裁与形式,能够聆听音乐主题说出曲名,每学 年2~4 首。 [ 内容] 音乐风格与流派 [ 标准] 1、聆听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知道一些有代表性的地区和民族的民歌、民间 歌舞、民间器乐曲和戏曲、曲艺音乐等,了解其不同的风格。 2、聆听世界各国民族民间音乐,感受一些国家和民族音乐的不同风格。 (二)表现 [ 内容] 演唱 [ 标准] 1、乐于参与各种演唱活动。 2、知道演唱的正确姿势及呼吸方法,并能在唱歌实践中逐步掌握和运用。 能够对指挥动作及前奏作出恰当的反应。3 、能够用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

小学音乐三年级教材分析

小学音乐三年级第6册教材分析 各位老师大家好,下面由我来作一下小学音乐教材第6册的教材分析,和大家共同研讨。 一、教材内容方面 本册教材共10个单元,19首演唱歌曲,24首欣赏作品每单元均有编创活动 本学期实际有效的教学时间有16周,因此,教学内容各位老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把握教学节奏,作适当的删减,以保证完成好本册的教学任务。 二、教学的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明确每个单元的知识点,确立好各单元的教学目标。目标应确立的切实可行有效,不能大而空,落实不下去。 2、认真解读单元教学问题设计的用意,这些问题往往就是需要老师们在单元中要解决的重难点和知识点。 3、要紧紧围绕单元的音乐要素,开展唱歌,表演和技能活动的训练。 4、结合学生的心理、生理、年龄特点。把握好学生的活动,注意发挥好活动教学手段的有效性,动静有机结合。 5、教材研读,教案的准备把握好几个原则: ⑴以审美为核心 ⑵以学生兴趣爱好为动力 ⑶面向全体学生,注意个性发展 ⑷重视参与实践,鼓励探究与创造 ⑸弘扬民族音乐,尊重多元文化 ⑹提倡学科综合,改善评价机制 具体教学时,各位老师主要要参见教师用书的使用说明,把握好教案设计的

方向 三、学生情况分析: 本年级段学生已经系统地掌握了一些最基本的音乐基础知识,例如:他们已经认识了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学习了很多内容健康、优美、动听的儿童歌曲,感受了音乐的美,具备了一定的编创能力。但还需要进一步系统地学习,来获得更多的音乐知识,加深对音乐的了解。 四、教材分析: 教材从教育理念上,强调了“以学生发展为本”,音乐教育面对全体学生,也应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教材编写以审美为中心,以音乐文化为主线,以(音乐)学科为基点,加强实践与创造,加强综合与渗透,把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贯穿于绐终。 五、教学目的要求: 1、会用优美、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能准确地表现歌曲中的情绪。感受速度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听辨音的高低并会模唱,能进行即兴表演。 2、初步了解少数民族歌(乐)曲的特点,能通过欣赏,编故事,编舞蹈,发展想象力。唱准音高及音的长短。 3、通过演唱体现好伙伴之间的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学画图形谱,会编新歌词。 4、了解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音调,激发对祖国民族音乐的热爱。 5、爱祖国、爱人民、爱长辈,从演唱作品中体现。了解女声、童声的演唱形式。学习休止符,会做音乐情境表演。 6、感受并体验不同歌(乐)曲的不同表现风格,尝试自己制作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7、会进行歌曲轮唱。 8、通过演唱,增强环保意识,增进自然常识,提高审美情趣,发展联想。 下面具体来说下每个单元的教学要求重难点及相应的教学上应该注意的问题 第一单元春天之歌 本单元紧紧围绕“春天”的主题,通过聆听歌曲,即兴创作等活动内容,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表达对大自然的认识和感悟。 目标和重难点要抓住以下几点来设计: 1、认真聆听,感受音乐是怎样表达描绘春天的 2、在聆听的基础上,用声响效果这种较简单直接的方式即兴创作,这种创作没有统一的正确答案,给学生充分活动时间,体现即兴。 3、演唱歌曲要设计引导学生用欢快、活泼、轻巧的声音演唱歌曲。 4、在演唱中感知认识后十六分音符是值得长短,并与原来的四分、八分、二分音符进行比较。 教学上应注意的问题: ⑴在欣赏中,注意引导学生认识乐曲演奏的主要乐器,并用动作模仿。

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2019

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2019 第一部分前言(1-9'MUSIC'1) 建国以来,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尤其是近年来,美育被列为教育方针的内容之一,音乐教育事业获得迅速发展,师资队伍不断扩大,后备力量增多,水平大有提高;音乐教育科研有了长足的进步,取得了许多优秀成果;随着国际音乐教育交流活动的日益增多,国外一些可供借鉴的音乐教育思想和教学体系被系统介绍和引进;教学手段正逐步得到改善和提高。这一切都为我国音乐教育的继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现行音乐教育观念、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这种状况影响着音乐教育审美功能的有效发挥,制约着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音乐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是音乐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标准》力求体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体现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课程性质与价值(1-9'MUSIC'1.1)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实现思想和感情表现与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一种反映。 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 音乐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审美体验价值(1-9'MUSIC'1.1.1) 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2.创造性发展价值(1-9'MUSIC'1.1.2) 创造是艺术乃至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艺术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音乐创造因其强烈而清晰的个性特征而充满魅力。在音乐课中,生动活泼的音乐欣赏、表现和创造活动,能够激活学生的

小学音乐教材解读解析

小学音乐教材解读解析 一年级 本学期教学内容由四个主题单元构成。 第一单元:自然现象与劳作。《满天星》、《太阳和星星捉迷藏》、《小蚂蚁》、 《大鼓和小鼓》、《花巴掌》、《舂米》 第二单元:户外游戏。《官兵捉强盗》、《跳皮筋》《踢毽》、《捉迷藏》、《拍球》、《跷跷板》 第三单元:冬眠类动物习性。《蜗牛》、《乌龟》、《刺猬》、《蛇》 第四单元:冬季。《风与树的对话》)《堆雪人》、《打雪仗》 第一单元讲解 一、人文知识: 1、了解昼夜交替的自然现象(《满天星》与《太阳和星星捉迷藏》的循环) 2、蚂蚁的生理特点与习性(《小蚂蚁》操练) 3、了解大麦子这项劳动,体验打花巴掌游戏(《花巴掌》) 4、了解与体验舂米这项劳动(《舂米》) 二、社会交往: 1、集体观念与课堂秩序的形成(贯穿整个一单元的“跟着走”的进教室活动,学生需按照要求集体列队,有秩序的进入教室) 2、培养同学间的相互观察与配合能力(通过满天星、落叶满地、小蚂蚁列队三种不同的形式做出空间位置的变化) 三、基本知识与技能: 1. 建立学生稳定的恒拍感(进教室拍踏恒拍,叫名字教师手敲恒拍。) 2. 感受音的高低并识别。(落叶时用手、身体模仿落叶的动势,用s 和m在高 低音区问好,摘苹果。) 3.感受音的强弱并识别(《大鼓和小鼓》,《投弹兵进行曲》分辨三种不同的力度并配合声势。)感受音的长短。(用s 和m向近处和远处的人问好。)感受速度的快慢(用s

和m。问好的频率,开汽车。) 4.二声部的朗诵(《大鼓和小鼓》,《舂米》)声势与歌唱的二声部。(《花巴掌》) 第二单元讲解 一、人文知识:了解与体验各种户外游戏(《官兵捉强盗》、《跳皮筋》《踢毽》、《捉迷藏》、《拍球》、《跷跷板》) 二、社会交往:遵守各种游戏规则(《官兵捉强盗》、《跳皮筋》《踢毽》、《捉迷藏》、《拍球》、《跷跷板》) 三、基本知识与技能: 1. 感受与操作渐强与渐弱的过程(下雨了);声势的认识与运用(下雨了);操作小型打击乐器(下雨了)2.气息的训练(开饮料瓶);感受三种不同的音高位置(m、s、l)(拍球,捉迷藏,跷跷板);建立初步的音长短意识。(捉迷藏) 第三单元讲解 一、人文知识: 1、了解冬眠类动物的习性与外形特点(《满天星》、《太阳和星星捉迷藏的循环》) 2、了解非冬眠类动物的习性与外形特点(《蜗牛》、《乌龟》、《刺猬》、《蛇》) 二、社会交往: 1、交流能力的培养(小棕熊向各种动物的求助) 2、听从指令的训练(小棕熊行走时的信号练习) 3、合作能力(共同完成音乐剧的表演) 、基本知识与技能: 1. s与m音高的感受与认知,包括字母,手势,唱名,手指谱(唱各种小动物的名称,小松鼠采松果)音乐意志的训练。(各种动物数秒的塑形)2.节奏长和短的认知。(第二部分)节奏符干谱的认知与读谱。(第二部分)节奏字母谱的认知与读谱。(第二部分)气息的训练。(蛇) 第四单元讲解 一、人文知识:了解和体验冬季的几项户外游戏(《堆雪人》、《打雪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