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地貌学的发展与思考_胡世雄

现代地貌学的发展与思考_胡世雄
现代地貌学的发展与思考_胡世雄

收稿日期:2000

0106;修订日期:20000816作者简介:胡世雄(1968— ),男,博士后,主要从事坡地侵蚀过程、环境演变、河口海岸及泥沙灾害防治等方面的

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水利部联合资助项目(59890200);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国家重点实验室资助项

目(9909)现代地貌学的发展与思考

胡世雄1,王 珂2

(1.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北京100044;2.民政部地名研究所,北京100032)

摘 要:简要回顾了地貌学的发展史,认为现代地貌学的发展必须与时代发展趋势相结合,需

要深入研究地貌演变与全球气候环境变化、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地球陆地系统的关系。综

合分析了地貌学的研究方法,认为地貌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沉积学方法及动力过程方法。传统

地貌学的研究多偏重于沉积学的方法。过去是认识现在的一把钥匙,沉积学方法是研究地貌发

展历史与过程的有力工具,但要深入认识地貌演变的过去与现代动力过程与机制,进而预测地

貌过程的演变趋势,必须采用动力过程分析的方法。动力地貌研究的发展应该汲取过程反映

学派及数学地貌学派的经验教训,避免过于重视工具,本末倒置,甚至演变为数学游戏或模型游

戏。动力地貌学的研究将彻底改变过去人们眼中对传统地貌学的印象———仅仅是现象描述和

宏观分析。动力地貌学通过引进动力学模型、数学模型及地理信息系统等研究方法和技术,采

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全面深入探讨各种地貌产生、发展的机制和规律。它具有动态性和较强

的预测功能,从而可以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实践服务。文中还探讨了地貌学的各个发展方

向,认为环境地貌、灾害地貌、城市地貌、旅游地貌、河口海岸地貌等应用地貌学分支近年来发展

迅猛,主要是因为这些分支与经济发展的需求结合较好。相比较而言,地貌学理论研究明显滞

后,亟需加强。基于以上分析,作者对现代地貌学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未来趋势进行了探讨,提出

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地貌学;动力过程分析;理论地貌

中图分类号:P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321(2000)S0006712

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貌结构、形态成因、发展历史、动态过程及其演变规律的科学。其研究目的是认识地貌形态的发展规律及其演变趋势,应用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地貌学由于其研究对象时空尺度的变化极大,大到地球本身及其它行星地貌,小到沙粒粉尘的变化移动规律,研究方法及研究成果的统一和整合就显得十分困难[1]。同时,研究地貌发展历史的沉积学方法与研究地貌发展过程的动力学方法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也日益显现出来。地貌学作为地质学与地理学的边缘科学,尽管地质学及地理学的发展都面临着不少挑战和危机,但从1997年8月在意大利召开的第四届世界地貌学大会来看,欧美国家的地貌学发展迅速,态势良好[2]。反观国内地貌学的发展,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应用地貌第7卷增刊

2000年8月地学前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Earth S cience Frontiers (C 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Vol .7Suppl .Aug .2000

学[3]的一些分支有所新进展,但从整体学科看,依然存在着深层次的危机,如人才断层及市场经济的冲击,先进实验设备手段及现代计算机技术的欠缺,传统地貌数理基础的不足,理论建树比较薄弱,对科学方法论及相邻学科发展新趋势的了解不够等,其前景让人颇感忧虑。任何学科都是在发展的,固守的结果将是“丧失”,只有不断推陈出新、顺应时代的发展才有出路。世纪之交的地貌学如何发展,是摆在每个地貌学者面前急需探讨的问题。本文将从地貌学发展回顾、研究方法论、现代地貌学分支学科的发展等方面进行探讨,力图结合国外地貌学发展的新趋势,总结我国地貌学发展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对其未来发展提出自己的几点看法。作为刚刚毕业的地貌学博士,对地貌学的发展知之不多,文中不当之处敬请前辈专家及同行指正。

1 地貌学发展简史回顾

1.1 古代地貌学知识的积累和萌芽

地貌是地理环境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古代,人类的生产生活,乃至生存都与地貌形态密切相关。从中国的远古神话,到西方圣经的传说,地表形态形成与发展一直是人类关注的基础知识。古人依山傍水而居,据关占隘而战,利用地势高低不同引水灌溉,古代文明的发展过程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地貌知识。

近人对《山海经》进行的系统研究表明,中国在4200年前,确曾组织实施过一次大规模的地理考察和测量绘图工作,当时所绘地图,即《山海图》早已失传,当时提交的地理考察报告即《五藏山经》流传至今,它记述了26条山脉,500余座山峰,彼此存在着良好的分布与衔接关系。中国西周(公元前8世纪)时的《诗经》、战国时的《尚书·禹贡篇》(公元前3~4世纪)就已有关于地貌类型、山川大势、土壤类型的记载,北魏郦道元(6世纪)所著的《水经注》、北宋沈括(1032—1096)的《梦溪笔谈》,明代徐霞客(1586—1641)的《徐霞客游记》不仅详细描述了中国的主要江河的地形特征,而且对侵蚀地貌、堆积地貌、喀斯特地貌的成因及相关关系有了深入的分析。明初孙兰(1638—1705)的《柳庭舆地偶说》更是深刻认识到地貌的变化受到外力(人及自然力)和内力的作用影响,且这些作用因时而变、因人而变、因变而变。同时,中国古代地貌学的知识散见于浩瀚的地方志中。在西方,古希腊哲学对地球的形成进行了探讨,古罗马时期由于引水灌溉的需要,对河流地貌和地震引起的地貌变化进行了分析。中世纪对地貌学的描述则是完全按照上帝的意愿来解说。

地貌学萌芽阶段的特征:早期均为简单描述现象和简单归纳总结,后期伴随着西方物理学、数学的发展及地质学的出现,地貌学萌芽也初现端倪。本时期地貌学的知识与人类生活、战争、旅行等生产实践活动的积累密切相关,而且依存于地质学及一些综合性专著中。

1.2 近代地貌学的出现和发展

地貌学(geomo rphology)一词的首次出现(C.F.Naumann,1858年),距今已有140多年了[4]。近代地貌学的出现和发展与地质学的发展密切相关。17世纪开始,西方伴随着工业革命和地理大发现的进行,地质学进入了大发展时期。文艺复兴后西方学者通过野外旅行观察和化石研究了地表剥蚀问题。A.G.Werner通过研究沉积岩提出水成论,但很快遭到以James Hutton(1726—1797)及John Playfair(1748—1819)为代表的火成论的反对。他们研究了地球的自然历史、地球系统理论及其证据,提出了地质旋回的概念。在俄国,1763年

 

环境、灾害与可持续发展

 

地 学 前 缘

 

2000,7(增刊)

M.B.罗蒙诺索夫提出了地貌的发展是内营力与外营力相互作用结果的思想。科学地质学的创始人Charles Lyell在自己的地质学原理中提出了现实论,即地表缓慢而不断变化的理论。19世纪后半叶,James H all的灾变论,James Geikie的大冰期理论,为地貌学的出现提供了丰富的土壤。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的成立(1879)及美国对西部开发的活动,为地貌学的发育成长奠定了基础。G.K.Gilbert(1842—1912)发表的亨利山地质报告,提出均衡发育的思想,对地貌学影响深远,标志着近代地貌学理论的开始(莫仲达,1988)。十九世纪末,李希霍芬、A·彭克、A·巴甫洛夫等综合性巨著纷纷问世,它们把地表结构和地貌成因的认识系统化,并进行了地貌分类的尝试。

地貌学分化为独立的学科是与美国学者W·M·戴维斯和德国学者W·彭克密切相关的[5]。戴维斯发表的《河流发育循环》(1889)、《地貌循环》(1899),提出了“侵蚀轮回”、“地形是构造、营力和时间的函数”等理论,成为近代地貌学的理论核心,但这种理论也有严重缺陷,忽视了地貌演化的复杂性,过于简单机械。W·彭克为代表的欧洲地貌学是从水工学和地形调查测量方面进行研究的。他在《地形分析》一书中,试图用数学方法分析坡面演化,进而解释地壳运动。20世纪30年代,美国、西欧及前苏联出现了一系列地貌学的综合性专著(A.Lobeck,O.Engeln,舒金等)[6,7]。

近代地貌学的产生与发展,与野外观测调查密不可分。在大量调查资料分析基础上进行理论总结,是这一时期地貌学发展的显著特点之一。同时,借鉴相邻学科的先进思想和技术手段,也是现代地貌学发展的特征,如戴维斯的地貌循环理论明显受到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的影响。

1.3 现代地貌学的新进展

二战后地貌学的发展进入现代阶段。著名美国水文和地貌学家霍顿(R.E.Ho rton, 1932,1945)则从地形形态和水文过程出发,将坡面发育和河流地貌研究推入了崭新阶段[8,9]。K·K·马尔科夫(1948)提出了地貌水准面的概念。斯特拉利(A.Strahler,1950)应用系统方法对斜坡从两维空间和三维空间(流域)进行分析;L.C.King1953年发表了《地形景观演化的基本原则》,提出地貌的夷平大多数情况下是按斜坡后退的方式进行,结果形成了倾斜的夷平面———山足剥蚀面和山足剥蚀平原[5]。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的地貌学定量革命带来了地貌发育理论的百花齐放,人们通过实地观测和模型实验,掌握了大量的数据和统计分析资料,从而对地形发育提出了许多新设想。这一时期地貌学的发展出现3个特征:大量引进相邻动力学的先进理论和技术;采用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如物理探测、遥感、年代测定、微体古生物及孢子花粉等;定位实验站及室内外模拟实验发展迅速。地貌学的定量革命也有一定的副作用,一些学者为模型而模型,有的甚至转变为数学游戏,尤其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出现了依赖计算机模型,而轻视野外观测实验的倾向。

1961年英国地貌研究组(BGRG)成立,标志着现代地貌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W·Q·肯尼迪(1962)根据构造上升、河流下切和普遍剥蚀3方面的作用速率对比,提出了九种地形发育模型。舒姆(A.Schumm)和李奇特(R.W.Lichty)1965年提出地貌发育的三种时间尺度,舒姆还提出地貌阈值和复杂响应理论。这期间,最引人注目的发展理论是哈克(J.T.Hack)和斯特拉利(A.Strahler)把系统论和热学原理引入地貌学研究中,并指出,大多数地形属于开放系统,其演化并不是顺着固定方向和朝着最终地形而进行的,经过自我调节

 2000,7(增刊)

 

地 学 前 缘

 

环境、灾害与可持续发展

达到均衡是处于开放系统中的地形发展总趋势[6]。1976年《地球表面过程》杂志出版,标志着过程-反映学派的成熟,1981,该杂志又改名为《地球表面过程与形态》,说明过程反映学派重新从仅重视过程转变到同时兼顾过程的最终结果———地形的变化。却利(R.J.Chorley)、舒姆(S.A.Schumm)和赛顿(D.E.Sugden)1984年合著的地貌学,标志着动力地貌学派的确立[10]。

1970年开始的每年一度Bingham ton研讨会反映了欧美地貌学最新发展趋势。从以下各年度的研讨主题可以看出欧美地貌研究的发展:1973,海岸地貌;1976,地貌发育理论(临界阈值);1981,宏观地貌学;1982,河流地貌学;1984,构造地貌学;1985,坡地过程。1985年以后连续召开的四届国际地貌学大会集中反映了国际地貌学界的最新发展趋势。

由国际地貌学家协会(IAG)主办的“第四届国际地貌学大会”内容涉及冰川地貌、干旱和半干旱区地貌、河流地貌、构造地貌、海岸与次海洋地貌、热带地貌、火山地貌、喀斯特地貌、风蚀与土壤、应用地貌、理论地貌、冰缘地貌等论题,同时还举行了地貌学与环境影响评价、地貌学的方法与手段、地貌与全球变化、崩塌管理、地貌与全球构造、大西洋地貌和演化过程中的量级与频率等专题研讨会。另外,会议期间还专门举行了青年地貌学家专题研讨会和第28届Bingham ton研讨会。这次大会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最近4年各国地貌研究的新成果。Bing hamton研讨会,以变化中的地理表面———工程地貌学为主题,特邀了11篇报告,反映了当前国际地貌学的发展趋势。其中2篇是关于岩石破碎和风化机制方面的理论性文章;另外9篇都是应用地貌的文章,包括山地滑坡、自然灾害、修筑河流水坝、海岸工程对环境的影响及其管理、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城市地貌以及寒区工程地貌等。说明在当前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地貌学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我国地貌学解放后得到了迅速发展,五六十年代随着大规模野外考察和经济建设的客观需要,借鉴学习苏联地貌学的理论,成为我国地貌学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各分支地貌学科迅速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地貌专业人才。1979年后,我国地貌学又借鉴欧美地貌学发展的长处,朝着纵深方向发展,相继出现了河流地貌学、构造地貌学、气候地貌学、环境地貌学、旅游地貌学、动力地貌学等分支。我国地貌学的发展也引进了热力学、分形分维等新的理论,但这些基本还处于初始阶段,尚需进一步深入探讨。

1987年以后,4年一度地貌与第四纪研讨会基本反映中国近年来地貌学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发展态势。1987年广州地貌第四纪学术思想研讨会[11]表明,实验地貌学、地貌制图学等发展迅速;会上不少学者提出了发展城市地貌和地貌信息系统的设想,会议号召地貌学者主动参与国家重大国土整治问题的研究;1991年桂林地貌过程与环境管理研讨会上[12],论文集中反映地貌过程与人类活动的关系,集中反映了应用地貌学、环境地貌学、城市地貌、灾害地貌、旅游地貌在大江大河治理、国土开发及区域经济方面的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也反映了实验手段的变化,引人注意的是论文集中有两篇文章分别探讨了环境地貌学及实验地貌学的发展。1995年广西大化的地貌、环境与发展研讨会[13],从五个方面反映地貌学的新进展:地貌、第四纪与全球变化;地貌过程与环境;灾害地貌环境及其防治;旅游地貌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地貌第四纪与可持续发展。论文集中有两篇文章探讨了地貌学在环境决策中的作用与任务以及中国城市地貌研究的现状与展望。1999年9月在河北石家庄嶂石岩召开的地貌与第四纪会议再次以地貌、环境与发展为会议主题[14],充分说明地貌与环境演变和工程应用的结合,依然是现阶段地貌研究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这次地貌研讨会议题包括

 

环境、灾害与可持续发展

 

地 学 前 缘

 

2000,7(增刊)

地貌过程、地貌第四纪与环境演化、灾害地貌及其防治、旅游地貌资源与开发保护、嶂石岩地貌特征、成因与利用保护和地貌、发展与展望等;本次会议上,关于夷平面的研究再度受到了关注[15,16]。

近10年来,中国地貌学的发展趋势与主要特点[17]:以系统论为基础的地貌理论体系日臻完善;与相邻学科交叉、渗透、融合,在微观和宏观方面不断开拓;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地貌学定量研究跨上新的台阶;现代测年及示踪技术的广泛应用,使我国地貌学家在定量确定历史过程的速率方面取得了新进展;以GIS为平台的地貌学定量研究日趋成熟;3S技术在地貌学研究中日益普及,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地貌学的定量化进程;实验地貌学与地貌过程研究不断深入;十分重视应用研究。中国地貌学进一步走向世界,已成功地举办了多次侵蚀地貌、河流泥沙、季风地貌、冰川冻土、喀斯特地貌、青藏高原地貌与环境的国际学术讨会。近10年来,中国地貌学者在世界上3大地貌学权威杂志上发表论文近30篇,开始在国际舞台的竞争中崭露头角,2000年8月在南京召开的IAG区域大会(议题为季风、地貌过程和人类活动),也说明了中国地貌学对国际地貌学研究所作的贡献已经得到了承认。

综上所述,国内外现代地貌学的发展趋向四个方向:应用或工程地貌学,尤其是环境地貌学的飞速发展[18];注意与相邻学科,包括方法论科学的交叉与结合,更深入的反映地貌学的边缘学科的特性;理论上的整合与动力过程研究的加强;现代地貌学的发展将深入研究地貌演变与全球气候环境变化、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地球陆地系统的关系。

2 地貌学研究方法分析及分支学科发展

2.1 现代地貌学的研究方法

现代地貌学研究方法可归纳为3大类:静态研究方法;动态研究方法;相关学科引进的研究方法。静态研究方法包括:沉积物分析、成因分析、历史分析、年代测定技术、比较描述、数理统计、分形分维、系统综合分析,区域综合分析。动态研究方法:野外观测实验、室内模型实验、动力过程分析、过程反映模型的建立、地貌演变与灾害预测评估等。

从相邻学科引进的技术方法:力学与动力学方法———流体力学、岩土力学、工程力学及地球动力学、大气动力学、河流动力学、泥沙动力学、海洋动力学、冰川动力学、风沙动力学等;“3S”技术———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和全球定位系统;地球科学方法———地球物理方法、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地球生物学方法;方法论科学: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均变性、新灾变论、协同论、耗散结构理论等。

综合分析以上地貌学的3类研究方法,结合目前国内研究进展,可以认为地貌学的研究方法中沉积学方法及动力过程方法的矛盾和冲突日益明显。传统地貌学的研究多偏重于沉积学的方法。过去是认识现在的一把钥匙,沉积学方法是研究地貌发展历史与过程的有力工具,但要深入认识地貌演变的过去与现代动力过程与机制,进而预测地貌过程的演变趋势,必须采用动力过程分析的方法。动力地貌研究的发展应该汲取过程反映学派及数学地貌学派的经验教训,避免过于重视工具,本末倒置,甚至演变为数学游戏或模型游戏。动力地貌学的研究将彻底改变过去人们眼中对传统地貌学的印象———仅仅是现象描述和宏观分析。动力地貌学通过引进动力学模型、数学模型及地理信息系统等研究方法和技术,采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全面深入探讨各种地貌产生、发展的机制和规律。它具有动态性和较强的

 2000,7(增刊)

 

地 学 前 缘

 

环境、灾害与可持续发展

预测功能,从而可以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实践服务。我国未来地貌学的发展需要继续掌握好现有的沉积学方法,更加积极地采用动力过程方法,使静态与动态相结合、宏观和微观相结合才是地貌研究的最有效途径。

科学的发展一再表明,新技术方法的引进对学科发展具有关键作用,如20世纪60年代系统方法被引进地貌研究中,它明确要求把地貌研究对象作为整体来研究[10,19,20],并力求用定量方法分析系统各因素的相互关系,从而极大的促进了动力地貌学的发展。因此引进和掌握新方法、新技术是未来地貌学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2.2 地貌学分支学科结构与发展

现代地貌学已经发展为科学系统(见图1)。从目前地理学和地质学的发展趋势看,地球系统科学、人类活动及全球环境变化、区域可持续发展都与地貌学系统的各个层次密切相关;从内外营力看,地貌学分为构造地貌学和气候地貌学,它们分别从内营力或外营力来研究地貌的形成过程,以及内外营力之间的相互关系。就学科本身的分化而言,地貌学可分为区域地貌学和部门地貌学。还有属于方法论和全局性的分支以及新方法新技术的应用。

整个学科系统可分为4个层次(见图1,陈志明,1985[21]):

(1)外围的地学最新发展内容与其他学科的新技术新方法:这是目前地学界最为关注的研究内容[20],它们与地貌学各个分支交叉渗透,形成目前许多地貌学研究的最新热点,如全球环境变化与地貌学的交叉可形成极地高山环境变迁研究[22,23]、东亚季风[24]、多种区域气候变化模型耦合研究[25]、海平面变化研究、黄土环境研究[26]、水土流失与环境变化研究等;再如区域可持续发展与地貌学的交叉可形成区域地貌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等;地球系统科学与地貌学的交叉可以促进行星地貌学、构造地貌学的发展。新技术新方法如“3S”技术、测年及示踪新技术的应用极大的促进了现代地貌学的发展。

(2)外层的边缘性学科:即气候地貌学与构造地貌学及其有关作用过程。整个外层体现了地貌系统的开放性,这些边缘学科在现代地貌学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把地貌演化与岩石圈运动和大气环流变化相联系,是构造地貌研究的重要发展,中国学者对青藏高原隆起及其环境影响贡献很多。

(3)中层的传统部门学科:包括传统部门地貌学,如冰川、冰缘、黄土等,以及区域地貌学,如湖沼、河口海岸、河流等。这些学科自五六十年代以来发展迅速,大大丰富了地貌学的研究内容。具体来讲[17],可从以下诸方面分述:①河流地貌学:沿着地理学方法与水力学、泥沙运动力学相结合的方向深入发展,在黄河水沙变化及其地貌响应、三峡大坝泥沙问题、高含沙水流[27,28]、河型演变[29,30]、古河道研究[31]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河道运动力学的提出是宏观河床演变学[32]与微观泥沙运动力学[33]结合的新进展[34]。②冰川与冰缘地貌学:20世纪80年代是我国第四纪冰川与冰川地貌研究取得重大进展的时代,长期困惑中国地学界的中国东部庐山等中低山地有无第四纪古冰川问题,得到前所未有的讨论,累计发表争论文章不下百余篇。争论双方均使用了新的实验分析手段,深入分析环境问题,这是不同于过去的显著特点[35]。关于青藏高原第四纪大冰盖假说的激烈争论,促进了我国与世界冰川界的交流;台湾雪山主峰区3套不同冰川遗迹的发现,为台湾高山存在第四纪冰川提供了确证。

③风沙地貌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在鄂尔多斯、科尔沁、青海共和盆地、浑善达克、松嫩平原、巴丹吉林和塔克拉玛干等地系统地开展了沙漠形成演变的研究,充分论证了沙漠化过程,初步建立了可以与黄土、海洋沉积和冰期气候波动对比的沙区第四纪地层序

 

环境、灾害与可持续发展

 

地 学 前 缘

 

2000,7(增刊)

列;同时在沙漠的成因分类和区域分布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使沙漠学获得新的理论支撑;1992年世界环发大会以后,沙漠化和荒漠化概念及内涵基本上达成共识[36],荒漠化成为风沙地貌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的区域由干旱半干旱地区扩大到半湿润地区、湿润区[37]

以及

图1 现代地貌学系统层次结构

(据陈志明图改绘,1985)

Fig .1 S tructure of modern geomorphology system

海岸风沙地貌,认为我国荒漠化的发展取决于自然和人为两类因素的叠加效果,自然因素仍是基础,人为加速值可达到80%左右。对华南沿海老红砂进行了研究,认为是在晚更新世

 2000,7(增刊) 地 学 前 缘 环境、灾害与可持续发展

末次冰期低海面时形成的海岸风沙堆积[38]。土壤风蚀风洞模拟实验[39],深化了风蚀物理过程的认识,建立了风沙运动的数学模型;对各种风沙工程和防沙作用原理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并在防沙实践中如沙漠公路沙害防治,铁路沙害防治中得到较好的应用。④黄土与侵蚀地貌:黄土地貌成因形态分类[40]、黄河中游地区和重点产沙区侵蚀产沙量[41,42]、风蚀水蚀交互带作用机制、黄土梁峁坡上坡来水、来沙对下坡侵蚀产沙的影响等继续得到广泛关注[43,44]。动力水蚀[45]、土壤结皮和犁底层对黄土坡面侵蚀产沙的影响、坡度[46,47]和坡长对土壤结皮、入渗率、溅蚀、细沟侵蚀[48]和坡面侵蚀的影响及其临界值的研究,以及细沟发育过程中水流阻力和侵蚀产沙的变化规律及细沟侵蚀发生的临界水流条件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⑤喀斯特地貌:喀斯特演化的过程与序列、喀斯特发育过程中物质(包括碳和钙)的迁移,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洞穴石笋微层及所含完整的各种信息,为全球变化研究提供重要依据[49]。应用碱性钙溶液通过吸收洞穴空气CO2进行碳酸钙风化景观的复生试验为解决旅游活动对洞穴的破坏带来了曙光[50]。⑥海岸与河口地貌:近10年来,海岸地貌得到了蓬勃发展。对近几十年区域相对海平面变化过程进行了分析[51],考虑区域构造运动及地面沉降作用叠加IPCC的预测对未来变化趋势做出了预测,并对其影响海岸地貌发育和经济建设做出了估计[52]。在海岸侵蚀研究和治理方面,得到的共识是沿岸泥沙的亏损,特别是入海泥沙减少及采沙和海洋动力强化是造成侵蚀的主要原因[53]。黄河三角洲的演变、长江口泥沙输移规律[54]及珠江、滦河三角洲等得到了进一步研究。在港口选址及淤积治理、航道演变与整治、海岸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55,56]等方面取得不少经验和研究成果。水动力学、数学方法和GIS技术应用于海岸地貌发育研究使海岸研究定量化得到发展。河口海岸研究更倾向于河口生物、地球化学、物理过程的统一考虑,全面研究河口淤积萎缩[57~59]、防洪及污染问题取得不少进展;河口数学和物理模型实验研究得到进一步加强。

应该看到,有部分地貌学分支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愈来愈紧密,已经被融入其他学科领域,如冰川学、海洋学等。这进一步说明地貌学加强理论整合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4)内层的方法论与全局性学科:它们居于地貌系统结构的最中部,是现代地貌学的核心,其中动力地貌学[60]、定量地貌学、环境地貌学及应用(工程)地貌学[7](H art,1986)是六七十年代以来才逐步发展起来的,具有较强的生命力。例如,结合地区经济发展的应用地貌学分支———喀斯特旅游地貌、丹霞旅游地貌、嶂石岩地貌等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其他一些较老学科,由于引进了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赋予了新的研究内容,也焕发了勃勃生机,如实验地貌学方面[61]:地貌实验与模拟已成为地貌学基础研究与解决实际问题的强有力的手段。目前我国地貌实验室站已有30多个,1993年成立了全国性地貌实验与模拟组织。地貌实验由常态过程向非常态过程,特别是泥石流、风沙、冰缘块体运动及喀斯特作用过程发展;在深度上,由平衡态向非平衡态,由线性向非线性,由均变向突变过程发展;在宏观与微观、定性与定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方面均取得了新的成就。由于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和其它先进技术的采用,使实验模拟设计理论、数据采集系统、图像分析处理、数字仿真模拟及实验成果的推广应用方面,均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流水地貌实验、风沙地貌的观测与实验、泥石流实验观测、侵蚀地貌实验均取得了较大进展,河口潮滩过程、喀斯特作用过程、冰川冰缘地貌及湖泊动力地貌过程方面,也开始了观测研究。再如:历史地貌学,进行了珠江三角洲、黄河三角洲等地区历史地貌学的研究,其成果直接应用于区域经济的建设和发展。地貌制图方面:近10年来是我国地貌制图学在过去多年工作基础上取得重要发展的时期。编制了

 

环境、灾害与可持续发展

 

地 学 前 缘

 

2000,7(增刊)

1∶400万中国及其毗邻地区地貌图[62],建立了庞大的全国的资源环境图形与统计数据库[63]。专题性和部门地貌制图方面,《青藏高原第四纪冰川遗迹分布图(1∶300万)》[64]、《黄土高原地区侵蚀强度和侵蚀类型图(1∶50万)》[65]、《中国滑坡灾害分布图(1∶600万)》[66]、《中国泥石流及其灾害危险区划图(1∶600万)》[67]基本体现了我国在这些方面研究的最新成果。《地貌制图》对地貌制图理论的研究和实际应用都有重要意义[68]。

3 现代地貌学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展望

3.1 存在主要问题

目前国外现代地貌学发展态势较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1)自从系统论引入地貌研究以来,30多年来新的突破性理论建树不多。(2)现阶段地貌模型的发展说明,模型可以用来解释地貌现象与过程,但多因素耦合模型较少,导致地貌模型的预测功能较弱。(3)存在着重视、信任地貌演变机制和忽略地壳运动研究的倾向。(4)地貌学分支学科发展迅速,但理论的整合较少。(5)成果交流的语言障碍较大,缺乏全球共享地貌数据库。

国内地貌学的研究面临着较多深层次的危机和挑战:(1)传统地貌学者数理基础不足,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地貌动力过程的研究;而数学基础较好的学者又有陷入计算机模型却忽略野外调查和实验模拟的倾向。(2)国内地貌学的研究宏观与微观、静态与动态、地貌理论与工程实践的结合明显不足。(3)国内动力过程、环境地貌、应用地貌的发展与国外差距明显,“3S”技术的应用刚刚开始。(4)国内从事部门地貌学的研究人员较多,而体现地貌整体性的构造地貌学、气候地貌学、区域地貌学、理论地貌学、动力地貌学的研究者较少,这不利于地貌学整体的发展,继而也会反过来影响部门地貌学的发展。(5)地貌研究面临经费不足、实验设备老化、人才流失的问题,综合性大学地貌专业不再开设,人才培养机制大为削弱,研究队伍萎缩,同时基本水文、气象和其他资料的行业垄断封锁现象十分严重,使我国地貌学研究面临很大困难,在不少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已经缩小的差距又重新加大了[17]。3.2 地貌学发展未来展望

伴随人类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环境地貌学、应用(工程)地貌学、动力过程地貌学、灾害地貌学[69]、城市地貌学、旅游地貌学等新兴学科进一步蓬勃发展;海陆交互作用及陆地地球系统的研究需要河口海岸动力学有一个较大的发展;地貌学与其他相邻边缘学科交叉与融合的趋势越来越强,并会产生一些新的增长点;航天事业的发展是研究构造地貌学、行星地貌学更加容易,网络技术和数字地球的发展将使全球的地貌成果交流愈来愈便捷。

中国地貌学21世纪的发展目标应包括[17]:(1)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地貌学基本理论;(2)由地貌大国变为地貌学大国,成为国际地貌学舞台的主角之一;(3)以高水平的基础性、前沿性、前瞻性、战略性成果,使地貌学为21世纪国家资源环境战略决策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我们所面临的任务包括[17]:(1)加强地貌学基本建设,包括地貌学基本理论、野外观测网络和实验室的建设及全国地貌基本数据库的建设。(2)加强动力地貌过程研究和实验研究,应该从静态研究转向动态研究,从格局的研究转向过程的研究,从而阐明机理,预测未来。应加强观测数据的统筹设计,实现数据共享,并加强实验室建设,使野外实验、室内实验和数学模拟成为地貌学发展的主要支撑条件。(3)瞄准国际前沿的重要生长点,加强国际交流,展开知识创新研究,关注学术前沿问题的研究,如陆海交互作用、山地地

 2000,7(增刊)

 

地 学 前 缘

 

环境、灾害与可持续发展

貌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地貌系统中物质通量的变化与人类活动及气候变化的关系、地貌系统中生物与非生物过程的相互作用、地貌过程中的频率———量级关系、尺度效应、临界现象与复杂响应过程、地貌系统中的多相流研究[70]及我国独特优势地貌研究,使我国在国际科学前沿占据重要地位。(4)发展数字地貌学,结合3S技术与野外工作,建立全国地貌数据库,实现GIS、数学模型、可视化技术与虚拟现实技术的一体化,进而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数字地貌学。(5)要将学科目标与国家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开展为国家基本建设服务的应用研究,在国家资源、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发挥骨干作用,并通过任务带动学科基础理论的发展。这既是地貌学所肩负的责任,也是地貌学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6)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通过与国外合作,推动国内地貌学的发展。

回顾地貌研究的发展史,可以发现,18世纪只有几个人成为真正的地貌景观学者,19世纪地貌研究成为一个职业,这个世纪地貌学已经发展为使大众受到教育的学科;展望未来的21世纪,数字地貌学的发展前景广阔,可以相信地貌学一定会在解决人类发展所面临的环境、资源、人口问题及可持续发展方面有一个更加辉煌的未来。

成文过程中得到李吉均院士、崔之久、张青松、王颖、吴正、许世远、李炳元、许炯心、王兆印等先生的指教,特致谢忱。

参考文献:

[1] Brucel L Rhoads,Colin E Thorn.The scientific nature of Geomorphology[C].John Wiley&sons Ltd,1996.1~

481.

[2] 张国友,张青松,靳长兴.第四届国际地貌学大会在意大利波罗尼亚市举行[J].地理学报,1998,53(2):185.

[3] 陈业裕,黄昌发.应用地貌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1~367.

[4] Keith J Tinkl er.A S hor t History of Geomor phology[M].[s.l.]:Barnes&Noble Books,1985.1~317.

[5] 莫仲达.外国地貌发育理论系统述评[J].热带地貌,1988,9(1):56~64.

[6] Embleton C.Geomorphology,Pres ent Pr oblems and Future Prospect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 s,1978.

1~312.

[7] Hart M G.Ge omorphol ogy,Pure an d App lied[M].[s.l.]:Allen&Unw in Ltd,1986.265~279.

[8] Abrahams A D,Parson A J.Geomorphology of Des er t Envir on ments[M].[s.l.]:Chapman Hall,1994.1~674.

[9] All is on R J.S lope and slope processes[J].Pr ogres s in Physical Geog raphy,1996,20(4):453~465.

[10] Chorley R J,S chumm S A,S ugden D E,Geomor phology,London:M ethuen,1984.1~480.

[11] 中国地理学会地貌与第四纪专业委员会.地貌与第四纪研究进展[M].北京:测绘出版社,1993.1~290.

[12] 中国地理学会地貌与第四纪专业委员会.地貌过程与环境[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3.1~300.

[13] 中国地理学会地貌与第四纪专业委员会.地貌与环境发展[M].北京: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1~351.

[14] 中国地理学会地貌与第四纪专业委员会.地貌与环境发展(嶂石岩会议论文集)[C].北京: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9.1~342.

[15] 崔之久,高全洲,刘耕年,等.夷平面,古岩溶与青藏高原隆升[J].中国科学,1996,26(4):378~384.

[16] 吴忱,吴金祥,张秀清,等.华北山地甸子梁夷平面的发现及早第三纪地文期[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6,12

(增刊):1~18.

[17] 许炯心,张青松,李炳元,等.中国地貌学的十年进展和二十一世纪展望[A].吴传钧等主编.世纪之交的地理

学[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43~67.

[18] Cooke R U,Doornkamp J C.Ge omorphology in E nvironmen tal Management[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1~410.

 

环境、灾害与可持续发展

 

地 学 前 缘

 

2000,7(增刊)

[19] Andrew Goudie.Geomorphological Techniques[M].[s.l.]:Unw in Hyman,1996.1~570.

[20] Andrew Goudie.The Cha nging Earth[M].[s.l.]:Bl ackw ell,1995.1~302.

[21] 陈志明.试论地貌学的系统结构和发展趋势[J].地理研究,1985,4(4):50~56.

[22] 李吉均,方小敏,马海洲,等.晚新生代黄河上游地貌演化与青藏高原隆起[J].中国科学(D),1996,26(4):316

~322.

[23] 张青松,周耀飞,陆祥顺,等.现代青藏高原上升程度问题[J].科学通报,1991,(7):529~531.

[24] 施雅风,李吉均,李炳元主编.青藏高原晚新生代隆升与环境变化[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9.1~463.

[25] 郑度,李炳元.青藏高原自然地理研究的进展[J].地理学报,1990,45(2):235~244.

[26] 刘东生,安芷生主编.黄土第四纪地质全球变化(第二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1~171.

[27] 许炯心.中国不同自然带的河流过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1~277.

[28] 许炯心.沙质河床与砾石河床水流及能耗特征的比较及其地貌学意义[J].科学通报,1999,44(1):74~77.

[29] 许炯心.河型对含沙量空间变异的响应及其临界现象[J].中国科学(D),1998,27(6):548~556.

[30] Zhang Ouyang,Jin Desheng,Chen Hao.An experimental study on temporal and spatial p rocesses of wandering-braid-

ed river channel evolution[J].Internationa l Journa l of Sediment Research,1999,14(2):31~38.

[31] 吴忱.华北平原古河道研究论文论文集[C].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1~329.

[32] 钱宁,张仁,周志德.河床演变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1~584.

[33] 钱宁,万兆惠.泥沙运动力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1~656.

[34] 王兆印.泥沙研究的发展趋势与新课题[J].地理学报,1998,53(3):245~255.

[35] 施雅风,李吉均.80年代以来中国冰川学和第四季冰川研究的新进展[J].冰川冻土,1994,16(1):1~14.

[36] 吴正,钟德才.中国北方地区沙漠化的现状与趋势之窥见[J].中国沙漠,1993,13(1):21~27.

[37] 朱震达,崔书红.中国南方的土地荒漠化问题[J].地理科学,1996,16(4):331~337.

[38] 吴正.华南沿海老红沙的成因与古地理环境[J].中国科学(D),1998,27(6):537~542.

[39] 刘贤万.实验风沙物理与风沙工程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1~210.

[40] 陈永宗,景可,蔡强国.黄土高原现代侵蚀与治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1~194.

[41] 景可,卢金发,梁季阳,等.黄河中游侵蚀环境特征及其变化趋势[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1~154.

[42] 景可.土地退化、荒漠化及土壤侵蚀的辩识与关系[J].中国水土保持,1999(2):29~30.

[43] 蔡强国,王贵平,陈永宗.黄土高原小流域侵蚀产沙过程与模拟[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1~252.

[44] 陈浩.流域坡面与沟道的侵蚀产沙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3.1~299.

[45] 吴普特.动力水蚀实验研究[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29.

[46] 胡世雄,靳长兴.坡面流与坡面侵蚀动力过程的最新进展[J].地理研究,1998,17(3):326~335.

[47] 胡世雄,靳长兴.坡面土壤侵蚀临界坡度问题的理论与实验研究[J].地理学报,1999,54(4):347~356.

[48] 张科利.坡面细沟侵蚀的临界水力条件[J].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1998,4(1):41~46.

[49] 刘东生,谭明,秦小光,等.洞穴碳酸钙微层在中国首次发现及其对全球变化研究的意义[J].第四纪研究,1997

(1):41~51.

[50] 宋林华,杨京蓉,林钧枢,等.浙江瑶琳洞风化碳酸钙景观复生试验[J].地理研究,1999,18:199~208.

[51] 任美锷.黄河长江珠江三角洲近30年海平面上升趋势及2030年上升量预测[J].地理学报,1993,48(5):385

~393.

[52] 曾昭璇,李平日.珠江口海平面上升趋势与地壳运动[J].热带地理,1992,12(2):99~107.

[53] 陈吉余主编.中国海岸带地貌[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6.1~210.

[54] 许世远.长江三角洲地区风暴潮沉积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1~235.

[55] 王颖,吴小根.海平面上升与海滩侵蚀[J].地理学报,1995,50(2):118~127.

[56] 中国海洋工程学会.第九届全国海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9.1~585.

[57] 冯金良.论华北地区河口衰亡[J].地理科学,1998,18(2):129~134.

 2000,7(增刊)

 

地 学 前 缘

 

环境、灾害与可持续发展

[58] Hu S hixiong,Wang Zhaoyin,Ding Pingxing.Sh rinkage of the estuarine channels of the Haihe d rainage s ystem and

its influences on fl ood hazard[J].Inter national Jou rnal of Sediment Res earch[J].1999(2):65~76.

[59] 胡世雄,齐晶.海河流域入海河口萎缩及其对洪灾影响研究[J].海河水利,2000(2):11~14.

[60] 倪晋仁,马蔼乃.河流动力地貌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396.

[61] 金德生主编.地貌实验与模拟[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5.1~334.

[62] 李炳元,李钜章,等.中国地貌图(1∶400万)[Z].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63] 刘纪远主编.中国资源环境遥感宏观调查与动态研究[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1~353.

[64] 李炳元,李吉均主编.青藏高原第四纪冰川遗迹分布图[Z].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

[65] 卢金发,甘枝茂,王斌科,等.黄土高原地区1∶500000侵蚀强度与侵蚀类型图[Z].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

1993.

[66] 李娜,刘新民主编.中国滑坡灾害分布图(1∶600万)[Z].成都:成都地图出版社,1991.

[67] 唐邦兴,柳素清,刘世建,等.中国泥石流分布及灾害危险区划图[Z].成都:成都地图出版社,1991.

[68] 苏时雨,李钜章编著.地貌制图[Z].北京:测绘出版社,1999.1~155.

[69] Olav,S l aymaker.Geomorphic hazard[Z].[s.l.]:John Wiley&sons Ltd,1996.1~152.

[70] 倪晋仁,王光谦.固液两相流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1~391.

DEV ELOPM ENT AND T ENDENCY OF

MODERN GEOMORPHO LOGY

HU Shi-xiong1, WANG Ke2

(1.International Research and Training Center on Erosion and

Sedimentation,Beijing100044,C hina;2.The Institute of Toponymy,

M inistry of Civil Af fairs,Beijing100035,C hina)

A bstract:The development histo ry of geomorphology show s that the modern study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relations among the geomorphologic evolution and g lobe change,the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and the Earth system.There are tw o main methods in geomo r-phology study:the Sedimentation Analysis(SA)and the Dynamic Process Analysis(DPA). The past is a key to understand the present.SA is a good tool to study the developing histo ry and past processes.However,the DPA is needed to know the past and the modern mechanism of landfo rm evolution,as w ell as its future tendencies.The DPA has to learn the lessons provid-ed by the foregoers to develop the Quantitative Geomorphology.If the tools are em phasized too much,it w ill become merely a m athematics game or model play.The DPA will change the im-pression of traditional landform study from stationary description to dy namic mechanism.Anal-y sis show s that those applied research branches combining well w ith the economical exploiting are developed very quickly in recent years,such as the Environment and Hazards Geomo rpholo-gy,Urban Geomorphology,Tour Geomo rphology,Estuarine and Coastal Geomorphology etc. How ever,the theo retical study oug ht to be streng thened.The problems and future tendencies of geomo rphology study are put forw ard also as conclusions.

Key words:geomorpholog y;dy namic process analysis;theoretical geomorphology

 

环境、灾害与可持续发展

 

地 学 前 缘

 

2000,7(增刊)

现代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现代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当前,农业正逐步进入“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反哺农业、回报农民”的新时期,这将对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进一步了解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情况,客观分析建设现代农业所面临的问题,笔者以“现代农业发展”为调研课题,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企业开展了详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赣县按照上级党委、政府的安排部署,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狠抓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目前,赣县共有19个乡镇,农业人口万人,农村劳动力万人,现有耕地面积万亩,农作物播种面积万亩,农业生产以种、养殖业为主,二三产业发展较慢。20XX年全县粮食总产量 21万吨,比去年增产5%,农村经济总收入达亿元,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995元,同

比增长%。 优化产业结构,特色产业发展呈现新亮点按照高效农业的发展目标,以典型示范引领结构调整,以政策措施推动新农村建设,初步形成了“甜叶菊、烟叶、蔬菜、”三大主导产业,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初见雏形。以韩坊、王母渡、大埠等乡镇为主的烤烟生产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全县种植烤烟面积亩,收购烟叶36259担,比去年净增烟叶4059担,均价元,比去年增加元,亩产值达2149元,烟叶收购总产值2500多万元,实现烟叶税550万元。以田村、南塘、茅店等乡镇为主的甜叶菊生产取得了突破性发展,全县种植面积万亩,比上年增长%。收购干叶吨,比上年增长% ,实现总产万元。为赣县甜叶菊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和群众基础。以五云、储潭等乡镇为主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取得了显著成绩,年产量达12940吨,年产值达3896万元,稳稳打入了赣州市这个大市场,并占具40%以上。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新提高 紧紧抓住国家把基础设施建设转向农村的机遇,认真贯彻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大力实施农水改造、把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狠抓水利工程建设和农村“一池三改”沼气等项目建设。落实农机补贴政策,积 极争取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极大的提高了赣县农业机械

现代农业的特征及发展趋势

一、现代农业的特征及发展趋势 1、现代农业的表述: 以现代产业的理念、以产业关联关系为基础、以科技为支撑、以现代产业组织为纽带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的包括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环节的有机系统。 现代农业的发展有赖于相应的生产经营组织方式的建立和完善,即不是简单的农民组织化,而是基于产业关联关系和利益联结机制的产业组织化。 2、.现代农业产业的特征 (1)产业链越来越复杂,长短交织。 (2)地域特征明显,与当地农业资源关系紧密。(特色农业、一村一品) (3)现代农业产业链中主导环节(主体)后移,主要集中在产后环节,产前、产中和产后环节并不完全统合(产后是产中环节的5倍多)。(4)农业产业组织两极分化,产业组织结构呈现出“哑铃型”特征(大多数中小企业和少量大型跨国公司)。 3、.国外现代农业经营的经验启示 (1)、农业的市场化、国际化程度高 主要是农业生产直接面对着国内外市场尤其是国际市场,农产品的商品率很高,农业生产资料、技术和农业品种等也在世界范围内进行配置,农业发展处于一个开放式状态。 如荷兰作为土地面积十分狭小、农业人口比重很低的国家,农

业国际化程度却很高,国内农业发展直接面对着国际大市场,2/3以上的农产品用于出口创汇,农业出口额居世界第三位。 (2)、农业的产业体系完善 (3)发达国家在农业的理念上已突破了种养殖业范畴,例如美国将农业定义为“食物和纤维体系”,日本将农业定义为“农业-食物关联产业”,加拿大将农业定义为“农业及食物产业”,包涵了产前、产中、产后及相关产业。完善的农业产业体系大大拓展并深化了农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农业及其关联产业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价值交换,成为产前产中产后密切关联的一体化产业。 在发达国家,以初级农产品上市的比例越来越低,美、日等国90%以上的蔬菜是经过加工后进入流通领域,美、欧等国70%以上的水果是经过加工后进入市场的。在这些国家,农业不再仅仅是一个提供初级原料的产业部门,而是能够创造稳定利润且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部门。 (产前的农药化肥、产后的加工) (3)、农业科技发达,农业管理水平高 现代农业是建立在现代农业科技基础之上的,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实质上是先进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的过程,是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的过程。以生物技术为代表的农业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育种、培苗、养殖、贮运等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生物肥料、生物农药、基因工程疫苗、动物生长调节剂逐渐在农业中应用,推动了现代农业的持续快速发展。现在不仅发达国家积极发展动植物基因工

发展现代农业的调查和思考完整版

编号:TQC/K886 发展现代农业的调查和思 考完整版 Daily description of the work content, achievements, and shortcomings, and finally put forward reasonable suggestions or new direction of efforts, so that the overall process does not deviate from the direction, continue to move towards the established goal. 【适用信息传递/研究经验/相互监督/自我提升等场景】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展现代农业的调查和思考完整版 下载说明:本报告资料适合用于日常描述工作内容,取得的成绩,以及不足,最后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或者新的努力方向,使整体流程的进度信息实现快速共享,并使整体过程不偏离方向,继续朝既定的目标前行。可直接应用日常文档制作,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其进行修改。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把发展现 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并提 出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 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 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 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 业。这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根 据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结合我县农业发展 实际,重点就如何加快发展金塔现代农业 产业提出如下思考。 一、我县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和现状

现代操作系统(第三版)答案

MODERN OPERATING SYSTEMS SECOND EDITION PROBLEM SOLUTIONS ANDREW S.TANENBAUM Vrije Universiteit Amsterdam,The Netherlands PRENTICE HALL UPPER SADDLE RIVER,NJ 07458课后答案网 w w w .k h d a w .c o m

SOLUTIONS TO CHAPTER 1PROBLEMS 1.An operating system must provide the users with an extended (i.e.,virtual)machine,and it must manage the I/O devices and other system resources. 2.Multiprogramming is the rapid switching of the CPU between multiple processes in memory.It is commonly used to keep the CPU busy while one or more processes are doing I/O. 3.Input spooling is the technique of reading in jobs,for example,from cards,onto the disk,so that when the currently executing processes are ?nished,there will be work waiting for the CPU.Output spooling consists of ?rst copying printable ?les to disk before printing them,rather than printing directly as the output is generated.Input spooling on a personal computer is not very likely,but output spooling is. 4.The prime reason for multiprogramming is to give the CPU something to do while waiting for I/O to complete.If there is no DMA,the CPU is fully occu-pied doing I/O,so there is nothing to be gained (at least in terms of CPU utili-zation)by multiprogramming.No matter how much I/O a program does,the CPU will be 100percent busy.This of course assumes the major delay is the wait while data are copied.A CPU could do other work if the I/O were slow for other reasons (arriving on a serial line,for instance). 5.Second generation computers did not have the necessary hardware to protect the operating system from malicious user programs. 6.It is still alive.For example,Intel makes Pentium I,II,and III,and 4CPUs with a variety of different properties including speed and power consumption.All of these machines are architecturally compatible.They differ only in price and performance,which is the essence of the family idea. 7.A 25×80character monochrome text screen requires a 2000-byte buffer.The 1024×768pixel 24-bit color bitmap requires 2,359,296bytes.In 1980these two options would have cost $10and $11,520,respectively.For current prices,check on how much RAM currently costs,probably less than $1/MB. 8.Choices (a),(c),and (d)should be restricted to kernel mode. 9.Personal computer systems are always interactive,often with only a single user.Mainframe systems nearly always emphasize batch or timesharing with many users.Protection is much more of an issue on mainframe systems,as is ef?cient use of all resources. 10.Every nanosecond one instruction emerges from the pipeline.This means the machine is executing 1billion instructions per second.It does not matter at all how many stages the pipeline has.A 10-stage pipeline with 1nsec per 课后答案网 w w w .k h d a w .c o m

我对现代教育技术的看法

我对现在教育技术的看法 在我看来,课堂教学对学生有着重要的意义。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课堂学习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最重要的途径。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丰富多彩的动感画面和饱含情感的配乐朗诵,形象而又生动的教学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到了课文内容中去。整节课学生都沉浸在教师所营造的教学环境中,注意力得到高度集中,积极思考,踊跃回答教师设计的问题。那么在这里就可以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技术对于现代教育工作的展开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和学习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创造一定的条件。而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正可满足这一需要。现代教育技术媒体直观、具体、生动、形象、新颖等特点,都易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从而获得创造性成果。 例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用多媒体的科技手段,扩大知识传输量,增大教学密度,用声、光、色等多种信号把人类积累的知识生动形象地再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要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通过形象生动的视频、音频能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进入文本的学习,感悟生活,在这点上现代教育技术要远远超过了传统的教学媒介,多媒体的运用让教师更加有效地展开教学工作,使得学生也对枯燥的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变了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和教师主导性。改变了以往学生围绕教师转,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在台下忙忙碌碌地记,对教学内容来不及想像和思考,只是机械地、被动地学,这时教师从形式上完成了任务,但学生得到的是一些干巴巴的知识或肤浅的印象,不久就会忘记;着力于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研究学生怎样学习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彻底改变那种死读书、读死书的沉闷气氛。学生的主体性由于受到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自我价值观的支配,使学生可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独立性及创造性。让学生通过学习并在学习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训练和培养学生学习获得、使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此外,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信息传递过程的现代化水平。在中小学教学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实现教育教学的主渠道仍然是课堂。现在,现代教育技术将教学通过多彩的图像、声音、图表、文字等方式直观、形象、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不受时空的限制,教学信息可反复地播放或有选择地存储,古代的、异域的、细微的事物都可以变成具体可感的有声画面,可以说现代教育技术把教学信息的显示多媒体化、传输网络化,能把教育思想、教学方法体现在媒体之中。虚拟教学环境、教学过程的交互等,使教育教学活动更加符合学生思维习惯。使得教学过程不再单一,内容不再是枯燥无味的,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此外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进一步拓展了信息的广度,使得学生获得教学信息的效率得到提高。同时这些信息以立方体、多维方式作用于学生,有助于学生以一种发展的、多维的观点来观察、认识事物,使他们的知识视野极大地开阔和丰富,这种收集信息,获取新知识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上《项羽本纪》时,可以通过观看《楚汉之争》使学生更好的把握项羽的

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2018-01-09 10:16 来源:欧柯奇技术 一、现代农业内涵定义 现代农业是一个动态的和历史的概念,它不是一个抽象的东西,而是一个具体的事物,它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从发达国家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看,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包括两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农业生产的物质条件和技术的现代化,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要素装备农业,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生物化和化学化;二是农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区域化和企业化。 (1)现代农业的本质内涵可概括为:现代农业是用现代工业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用现代组织管理方法来经营的社会化、商品化农业,是国民经济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 (2)现代农业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经营基础上,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二、主要国家现代农业发展状况 1、美国 美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高,是世界上唯一的人均粮食年产量超过1吨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出口国。农业是美国在国际市场上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美国农业生产主要依靠家庭农场,目前美国拥有204万个农场,每年创造的农业产值3000多亿美元,

其中10%由400个大农场贡献,40%由中等规模的3.5万个农场贡献,其余由200万个农场贡献。 2、日本 日本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占有量小,农业发展面临较多障碍与限制。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农业发展迅速,现代化水平非常高,有多项农业指标领先于其他发达国家。日本的水稻、豆类、饲用玉米、蔬菜、水果、花卉等农产品的品质很高;日本的食品与水产品大量出口,其上市公司的市值占据日本总制造业的10%,成为出口创汇的主要部门。3、荷兰 荷兰人均农业用地仅2亩,地少人多。但荷兰农业坚持集约化、外向型发展道路,农产品出口率达70%,居世界首位;出口额占全球市场的9%,居世界前列。花卉出口占世界市场的6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花卉王国”;蔬菜、乳制品和猪肉出口名列世界前茅。 4、以色列 以色列耕地少,自然条件恶劣,农业从业人员仅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4%,但依赖滴灌技术等高科技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农业奇迹。农产品不仅能自给,水果、蔬菜和花卉还出口到欧美市场,被称为“欧洲的菜篮子”。 5、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的农业发展水平和生产效率非常高,属于世界先进水平,其人均农业生产总值排名第一。澳大利亚农业属于外向型经济,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澳大利亚农产品出口收入平均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为60%以上。 三、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

发展现代农业的瓶颈与思考

BUSINESS REVIEW 商业经济评论 经济导刊722011 / 05现代农业是继原始农业、传统农业之后的一个新的农业发展阶段,它与传统农业有着本质的区别,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的总称。现代农业具有以下四个基 本特征:第一,要素投入集约化。生产要素投入 主要是通过资金与技术的集约投入取代资源和劳动的粗放投入,增加应用现代科技和装备、适度集中土地和强化组织管理,以有效提高土地、水和其他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第二,资源配置市场化。现代农业发展坚持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农业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调整农业结构和生产布局,健全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把农业科研、农业资料生产、农产品销售、加工等上下游产业环节有机地统一起来,密切产业联系,扩展现代农业的产业链。第三,生产手段科技化。现代农业发展的动力来自科技进步与创新。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耕作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等农业先进技术的广泛应用,使现代农业成为技术密集型产业,使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式由单纯地依靠资源的外延开发,转到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方向上来。第四,生产经营产业化。在现代农业中,农户广泛地参与到专业化生产和社会化分工中,加入到各种专业化合作组织中,它们活动在生产、流通、消费、信贷等各个领域,实行产业化经营。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条件下,家庭经营通过多种形式联合起来,实现产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使农业生产呈现专业化、规模化、科学化和商品化趋势。 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困难当前,我国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困难比较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农业基础设施仍然薄弱,许多设施陈旧、老化。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如大江大河治理等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扩展农机化建设,农业生产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但是总体上我国农业基础设施仍然薄弱,农机装备和水利设施与现代农业发展还有较大差距。比如,农田机电排灌面积比重低,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不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没有明显增强。这已经成为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其次,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仍然偏低,人力资本水平不高。据统计,2009年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结构为:小学及以下的占31.4%,初中文化程度占52.8%,高中及以上的占15.8%。许多农民不会应用科学种田技术,不懂科学养殖。大多数农民市场意识淡薄,信息接受与反馈能力差。人力资本投资与农业技术交易规模小、发展缓慢,造成农民技能单一,农业经营粗放,农产品的质量档次得不到提高。这将长期阻碍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现代农业的发展。第三,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总体发展水平还较低。农业产业化进程中面临不少问题。如在一些地区,龙头企业建设水平低,带动能力不强;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龙头企业与农民利益关系还没有理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农民组织化水平低;农业产业链不长、农产品加工增值转化还比较低。这些都影响着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第四,农业科技水平落后,成果推广应用缓慢。据测算,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只有48%左右,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平均70%—80%的水平。我国农业科研力量比较薄弱,基础性研究相对滞后,导致科研联合攻关和创新能力不足。农业技术装备落后,技术利用率不高、普及率低。农技推广体系薄弱,一些成果转化慢且推广难,服务不到位。长期以来,一些地方由于农业投入品使用不当,造成严重浪费,甚至构成危害。我国每年化肥施用量占世界总量的30%左右,农药单位面积使用量比发达国家高出一倍,化肥、农药的利用率仅为30%和40%,比发达国家低一半。第五,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由于食品消费结构呈现多元化、高级化的趋势,因而农业产业结构也必然由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向多元化、高级化的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当前,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仍以种植业为主,而种植业内部结构又不尽合理,粮食作物仍 【关键词】 现代农业,难题,政策措施发展现代农业的瓶颈与思考 文 | 张长厚

《现代操作系统第四版》 第六章 答案

第四章文件系统习题 Q1: 给出文件/etc/passwd的五种不同的路径名。(提示:考虑目录项”.”和”…”。) A: /etc/passwd /./etc/passwd /././etc/passwd /./././etc/passwd /etc/…/etc/passwd /etc/…/etc/…/etc/passwd /etc/…/etc/…/etc/…/etc/passwd /etc/…/etc/…/etc/…/etc/…/etc/passwd Q2:在Windows中,当用户双击资源管理器中列出的一个文件时,就会运行一个程序,并以这个文件作为参数。操作系统要知道运行的是哪个程序,请给出两种不同的方法。 A:Windows使用文件扩展名。每种文件扩展名对应一种文件类型和某些能处理这种类型的程序。另一种方式时记住哪个程序创建了该文件,并运行那个程序。Macintosh以这种方式工作。

Q3:在早期的UNIX系统中,可执行文件(a.out)以一个非常特別的魔数开始,这个数不是随机选择的。这些文件都有文件头,后面是正文段和数据段。为什么要为可执行文件挑选一个非常特别的魔数,而其他类型文件的第一个字反而有一个或多或少是随机选择的魔数? A:这些系统直接把程序载入内存,并且从word0(魔数)开始执行。为了避免将header作为代码执行,魔数是一条branch指令,其目标地址正好在header之上。按这种方法,就可能把二进制文件直接读取到新的进程地址空间,并且从0 开始运行。 Q4: 在UNIX中open系统调用绝对需要吗?如果没有会产生什么结果? A: open调用的目的是:把文件属性和磁盘地址表装入内存,便与后续调用的快速访问。 首先,如果没有open系统调用,每次读取文件都需要指定要打开的文件的名称。系统将必须获取其i节点,虽然可以缓存它,但面临一个问题是何时将i节点写回磁盘。可以在超时后写回磁盘,虽然这有点笨拙,但它可能起作用。 Q5:在支持顺序文件的系统中总有一个文件回绕操作,支持随机存取

目前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

目前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 1.不悔梦归处,只恨太匆匆。有些人错过了,永远无法在回到从前;有些人即使遇到了,永远都无法在一起,这些都是一种刻骨铭心的痛! 2. 3.每一个人都有青春,每一个青春都有一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有一个遗憾,每个遗憾都有它的青春美。 4.方茴说:“可能人总有点什么事,是想忘也忘不了的。”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目前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 (一)从农业经营模式看 中国目前大多数地方仍然是精耕细作的小农经营模式,尤其是在一些不发达地区。这是中国上个世纪制定的政策,一直延用至今。无可否认,这种政策在制定之后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对农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这种模式因为其经营的灵活性不足和低效性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经营走向困难。 这就要求农业的经营策略要全局考虑,制定合理的生产结构,并能根据市场的变化而及时改变生产的品种和数量,经得起市场的跌宕起伏。而小农经济经营模式下经营者往往只注重眼前利益,根据目前市场行情来决定生产什么,而且产品非常单一,结构很不合理。这样可能在短期内收益会比较明显,但是由于盲目的大量的生产,该产品的市场很快出现饱和,价格迅速下降,收获不到好的收益后,营者们只能又再投入大量的资金去经营新的目前市场上走俏的产品,再次走上追逐—>失利—>转营的怪圈(其实转营也不一定就能获得好的收益,因为农业的生产周期通常比较长,等到转营后有产品产出是时候那又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市场了)。这严重影

(word完整版)现代农业高技术的发展现状、方向和趋势

类别:综述 现代农业高技术的发展现状、方向和趋势 龚德平 现代农业是市场化、工业化、科学化、集约化、社会化、补贴与福利化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发展现代农业,就是用现代物资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组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管理农业,用现代市场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知识文化型农民发展农业。现代农业高技术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核心。 (一)、现代农业高技术的发展现状 随着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等高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农业高技术发展迅速。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技术不断向农业科技领域渗透和融合,逐渐形成了分子育种技术、转基因技术、数字农业技术、节水农业技术、食品加工技术、航天育种技术等农业高技术体系。 1、农业生物技术发展迅速,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制高点,对科学、技术、方法、理念、产业、社会与伦理产生一系列的革命性影响。现代分子育种学与传统动植物育种技术的结合,促进了新兴分子育种技术的发展。近年来由于转基因生物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影响尚存在一些科学意义上的不确定性,科技界纷纷把研究重点转向动、植物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该技术具有高效、安全的突出优点,已经展示出部分常规育种技术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以转基因为核心的现代生物技术产业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最活跃的农业高技术产业领域之一。农业生物药物技术研究取得了一

批重大突破,成为农业高技术研究领域角逐的重点领域,目前以基因重组技术为代表的生物技术是农业生物药物研究的核心技术。生物技术在理论和技术上不断取得突破,为现代农业高技术的孕育、成熟、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时,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直接地影响着人类的精神生活,冲击着传统的伦理观念,衍生出许多新的伦理道德问题。 2、农业信息技术与数字化技术日新月异,对传统农业的改造显示出强劲的动力。农业信息化技术与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主要有数据库技术、农业专家系统、3S技术、农业网络技术以及精确农业技术等。农业专家系统最早于1986年出现在美国,现在专家系统通过网络传送到田间和饲养场正成为一种趋势;以3S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与精确农业技术为基础的精确农业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新潮流;农业现代高技术装备迅速地吸收应用电子与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发展成就开发出智能、高效、多功能和大型化农业现代装备。与此同时,农业信息技术与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对社会物资生活、精神生活方式、以及人类物资、精神文明空间的拓展与延伸产生深刻的变革。 3、高技术引领驱动和支撑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成为世界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根本标志。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的迅猛发展,为解决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现代农业综合发展问题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农业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节水农业技术、新型肥料技术、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等方面。目前节水农业研究的目标是不断提高作物水分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依据作物生理需水确定作物用水;在新型肥料技术方面,目前主要研究主要集中在纵横向动态平衡施肥

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充分发挥财政职能,支持现代农业发展,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财政支农的重点。笔者结合河南省泌阳县现代农业发展实践,通过分析近年来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发展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就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发展提出个人浅见。 一、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从泌阳县的实践看,现代农业发展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产业发展缺乏整体规划。不少产业项目仍停留在指标数字上,没有细化实施方案,有些产业发展目标缺乏前瞻性。 二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龙头企业少,带动力不强。大部分产业没有形成“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无公害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发展较为滞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处于初始阶段,缺乏政府的有力引导和支持,缺乏领军人物,没有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三是农村务农劳动力素质偏低。年轻力壮的人一般外出打工,在家搞产业的多是老人和妇女。在这个群体中,懂技术、善经营、有文化的人不多,整体素质偏低。 四是投入严重不足。由于农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农民实际上成为农村投资的主体。但农民收入水平较低,一般

是小规模分散经营,资本积累少,扩大再生产能力十分有限。农村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力度不够。加上县级财力紧张,没有资金大量投向农业。 五是农业科研水平较低。农业科研与农业生产相脱节,科技成果有效供给严重不足,科技对现代农业支撑力度不够。基层虽有农业技术方面的机构,但推广体制不活、手段落后、知识老化,影响了现有技术的推广普及和潜在效益的发挥。 二、财政支持现代农业问题分析 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折射了财政支农措施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还存在差距。主要表现在: ――财政支农投入相对偏少,基础产业难以做大做强。农业规模小、效益低,没有规模和效益优势,而财政支农投入政策强调规模,扶优扶强,致使一些困难县难以争取到上级财政的支持。 ――财政支持偏重农田水利等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忽视其它软件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多年来,财政支持一般局限在农田水利、农村清洁能源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上。对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农业市场体系、服务体系、执法体系、检验检测体系等方面的建设支持不够。由于农村现代物流体系没有建立,服务水平低,标准化生产难以推广,品牌意识和质量安全意识难以加强,致使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低,难以

现代操作系统--作业题整理演示教学

注:标有“操作系统第二版中文版答案”的答案是从操作系统第二版中文答案的电子书上摘抄的,剩下的是非标准答案(可以忽略~~)。有几道题没有写。以下的相关文档仅供参考!祝各位同学考试愉快! 第一章:引论(P44) 1、什么是多道程序设计? 答:多道程序就是CPU在内存中多个进程之间迅速切换。它一般被用来使CPU 保持忙碌,当有一个或多个进程进行I/O时。(操作系统第二版中文答案) 2、什么是SPOOLing?读者是否认为将来的高级个人计算机会把SPOOLing作为标准功能? 答:SPOOLing是Simultaneous Peripheral Operation On-Line (即外部设备联机并行操作)的缩写,它是关于慢速字符设备如何与计算机主机交换信息的一种技术,通常称为“假脱机技术”。(回答:什么是SPOOLing?百度的~~~)输入SPOOLing是作业中的读入技术,例如:从卡片在磁盘,这样当当前执行的进程完成时,将等候CPU。输出SPOOLing在打印之前首先复制打印文件,而非直接打印。在个人计算机上的输入SPOOLing很少,但输出SPOOLing非常普通。(操作系统第二版中文答案) 3、在早期的计算机中,每个字节的读写直接由CPU处理(既没有DMA)。对于多道程序而言这种组织方式有什么含义? 答:多道程序的主要原因是当等候I/O完成时CPU有事可做。如果没有DMA,I/O 操作时CPU被完全占有,因此,多道程序无利可图(至少在CPU利用方面)。无论程序操作多少I/O操作,CPU都是100%的忙碌。当然,这里是假定主要的延迟是数据复制时的等待。如果I/O很慢的话,CPU可以做其他工作。(操作系统第二版中文答案) 4、系列计算机的思想在20世纪60年代由IBM引入System/360大型机。现在这种思想已经消亡了还是继续活跃着? 答:它依然存在。例如:Interl以各种各样的不同的属性包括速度和能力消耗来产生Pentium I,II,III和4。所有这些机器的体系结构都是兼容的,仅仅是价格上的不同,这些都是家族思想的本质。(操作系统第二版中文答案) 5、缓慢采用GUI的一个原因是支持它的硬件的成本(高昂)。为了支持25行80列字符的单色文本屏幕应该需要多少视频RAM?对于1024*768像素24位色彩位图需要多少视频RAM?在1980年($5/KB)这些RAM的成本是多少?现在它的成本是多少? 答:25*80字符的单色文本屏幕需要2000字节的缓冲器。1024*768像素24位颜色的位图需要2359296字节。1980年代这两种选择将分别地耗费$10和$11520。而对于当前的价格。将少于$1/MB。(操作系统第二版中文答案) 8、考虑一个有两个CPU的系统,并且每个CPU有两个线程(超线程)。假设有三

现代操作系统试卷及其答案

1.一般用户更喜欢使用的系统是()。 A.手工操作 B.单道批处理 C.多道批处理 D.多用户分时系统 2. 与计算机硬件关系最密切的软件是()。 A.编译程序 B.数据库管理系统 C.游戏程序 D.OS 3. 现代OS具有并发性和共享性,是()的引入导致的。 A.单道程序 B. 磁盘 C. 对象 D.多道程序 4. 早期的OS主要追求的是()。 A.系统的效率 B.用户的方便性 C.可移植 D.可扩充性 5.()不是多道程序系统 A.单用户单任务 B.多道批处理系统 C.单用户多任务 D.多用户分时系统 6.()是多道操作系统不可缺少的硬件支持。 A.打印机 B.中断机构 C.软盘 D.鼠标 7. 特权指令可以在()执行。 A.目态 B.浏览器中 C.任意的时间 D.进程调度中 8. 没有了()计算机系统就启动不起来。 A.编译器 B.DBMS C.OS D.浏览器 9. 通道能够完成()之间的数据传输。 A.CPU与外设 B.内存与外设 C.CPU与主存 D.外设与外设 10. 操作系统的主要功能有()。 A.进程管理、存储器管理、设备管理、处理机管理 B.虚拟存储管理、处理机管理、进程调度、文件系统 C.处理机管理、存储器管理、设备管理、文件系统 D.进程管理、中断管理、设备管理、文件系统 11. 单处理机计算机系统中,()是并行操作的。 A.处理机的操作与通道的操作是并行的 B.程序与程序 C.主程序与子程序 D.用户程序与操作系统程序 12. 处理机的所有指令可以在()执行。 A.目态 B.浏览器中

C.任意的时间 D.系统态 13.()功能不是操作系统直接完成的功能。 A.管理计算机硬盘 B.对程序进行编译 C.实现虚拟存储器 D.删除文件 14. 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对外界的请求必须给予及时响应的OS是()。 A.多用户分时系统 B.实时系统 C.批处理系统时间 D.网络操作系统 15. 操作系统是对()进行管理的软件。 A.硬件 B.软件 C.计算机资源 D.应用程序 16.()对多用户分时系统最重要。 A.实时性 B.交互性 C.共享性 D.运行效率 17.()对多道批处理系统最重要。 A.实时性 B.交互性 C.共享性 D.运行效率 18. ( )对实时系统最重要。 A.及时性 B.交互性 C.共享性 D.运行效率 19. Windows98是()操作系统。 A.多用户分时 B.批处理系统 C.单用户多任务 D.单用单任务 20. 分布式系统与网络系统的主要区别是() A.并行性 B.透明性 C.共享性 D.复杂性 21. ( )操作系统允许在一台主机上同时连接多台终端,多个用户可以通过各自的终端同时交互地使用计算机。 A.网络 B.分布式 C.分时 D.实时 22. 如果分时操作系统的时间片一定,那么(),则响应时间越长。 A.用户数越少 B.用户数越多 C.内存越小 D.内存越大 23. 下面6个系统中,必须是实时操作系统的有()个。 ·航空订票系统 ·过程控制系统 ·机器口语翻译系统 ·计算机辅助系统

现代农业发展趋势

现代农业发展趋势 第一讲现代农业发展趋势 第一部分农业发展的阶段分析 一、原始农业阶段 1、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发生 动机:环境变化引起新的食物来源的需要 产生:驯化野生动植物 标志:“神农氏”的出现(约6000年前) 过程:黄河流域的裴李岗文化和磁山文化、仰韶文化,长江下游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 2、原始耕作技术 刀耕火种,使用的工具主要有石刀、石斧之类,这些都是用来砍伐树木。 3、原始动物的驯养 (1)由于狩猎的需要,最先驯养的动物可能是狗。(2)到四、五千年前,家畜饲养进一步发展,狗、猪、牛、羊的数量增加。(3)新石器时代晚期,马和鸡在成了饲养的家畜、家禽,后世所称的“六畜”此时都已被人们驯养了。(4)种植业和养殖业开始发展。 二、传统农业阶段 (1)产生:奴隶制后期至蒸汽机发明之前时期。 (2)内涵:在生产过程中以精耕细作、农牧结合、利用自然环境条件进行生产经营;不使用合成农用化学物资,充分利用有机肥进行地力

培肥,保持土壤良好的结构性和耕性,延长土壤的使用寿命;采用农业和人工措施,如多种种植、增加天敌、人工捕捉、合理倒茬和换茬、筛选和种植抗病品种等措施,进行病虫草害防治,逐步地形成了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农业耕作体系。 (3)特点: 1、铁制农具和畜力的广泛使用。 2、畜牧业出现以放牧或游牧为主的生产方式。 3、经济形式以自给自足、生产规模小的自然经济为主体。 三、石油农业发展阶段 “石油农业”是以美国为代表的高投入、高产出的农业现代化模式。这一模式之所以被称为“石油农业”,是因为它大量地使用以石油产品为动力的农业机械,大量使用以石油制品为原料的化肥、农药等农用化学品。 特点:追求产量,不计成本和环境破坏。 后果: 1、破坏土壤,加速水土流失。美国每年流失的土壤高达31亿吨,由土壤流失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每年超过400亿美元。 2、化肥农药造成环境污染。美国31个州存在化肥污染地下水的问题,农村钦用水中63%被农药污染。 3、单一作物种植减少了遗传的多样性。单一作物种植造成了农业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减退,病虫害加重。 4、大量消耗能源且能源利用率低。 5、高投入带来高成本,政府对农业的补贴增加。

发展现代农业的调查和思考

发展现代农业的调查和思考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并提出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这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根据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结合我县农业发展实际,重点就如何加快发展金塔现代农业产业提出如下思考。 一、我县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和现状 现代农业是与经济、文化以及科技紧密相关的产业,是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产物,是农业与非农产业的进一步融合。但是,由于传统农业的惯性使然和农业自身的弱质状况,我县在发展现代农业进程中依然存在着许多不和谐因素,结构性、素质性、体制性矛盾十分突出。 1、结构调整初见成效但调整比例不尽合理。县乡各级组织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通过信息引导、政策扶持等手段,大力实施农业结构调整战略,全县种植业结构调整为粮:经:草为17 : 89 : 4,牧草比例偏小;大农业内部

农、林、牧、渔、服务业各业比重为35.6 : 0.1 : 10.7 : 0.1 : 53.5,林业和渔业比重太低; 一、二、三产比重为47 : 18 : 35,表现为一、二、三产结构不尽合理,第一产业比重较大,二、三产业比重太小。 2、主导产业已经形成但产业风险逐年加剧。经过多年的培育发展,全县形成了棉花和肉羊两大优势和支柱产业, “两白”产业收入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70%^上,奠定了 “全省第一产棉大县”和“全省农区最大养羊县”的地 位。但全县农村经济受棉花产业的影响过大,“棉花经 济”特征明显,辅助和后续产业不强,棉花产业的兴衰直接影响着全县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经济收入,产业过于单一,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大。 3、科技推广力度加大但创新能力明显滞后。“十五”期 间,我县推广普及了各类农作物和畜禽新品种430多个, 推广了地膜覆盖、设施种养、病虫害综防等10项常规技术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节水灌溉、胚胎移植等10项高新技术,全县农业科技覆盖率达97%科技成果转化率达65% 农业科技贡献率达64%为推动我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了重大贡献。但由于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品牌农业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